课堂个性化教学范文

2023-09-10

课堂个性化教学范文第1篇

所谓的个性化是指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拥有自己特点的需要,打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实施个性化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为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以及学生全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个性化课堂的实现进行概述,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为什么要实施个性化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可见,构建个性化的小学数学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也是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除此之外,个性化课堂的构建还与课改下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相吻合,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能从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大幅度提高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数学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以为个性化数学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全面的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二、如何有效实现个性化课堂教学

1.在分层目标的设计中凸显学生的个性

所谓分层目标的设计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达到目标后的喜悦,进而以积极的态度走进数学课堂。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综合性的分析,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比如:优、中、差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学生所设定的目标不一样。所以,在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要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梯形的面积公式”时,为了确保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锻炼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

C层:即学困生。主要的任务就是识记梯形的面积公式,识记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B层:即中等生。在C层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转化思想。

A层:即优等生。在B层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转化思想自主推导面积公式的形成,灵活应用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推理能力。

从三个层次可以看出,C层的学生主要就是依靠记忆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点,进而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上体会到成功学习带来的喜悦之情。B层的学生则是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A层的学生主要是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总之,在这种分层教学模式下,我们要凸显学生的个性,要让学生在教师因材施教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在自主探究的实施中凸显学生的个性

自主探究模式是课改下的三大教学方法之一,也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课堂的保障。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使学生在自主发展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进而,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同时,也为学生良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为了凸显学生的个性,也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不同大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鼓励学生自主观察,并说一说多媒体中所展示的图形的特点。为了减少学生的盲目性,我引导学生从边、棱、顶点、面等方面入手去观察,并自主说一说自己的观察结果,比如,有学生说:这些图形都有8个顶点,6个面;有学生说:有12条边,所有对着的面是一样的。还有学生说:有的面是长方形,有的面是正方形等等。學生都独自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对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发挥自身的个性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个性化课堂的构建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当然,也对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凸显学生的个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个性,还要在评价环节做到以生为本,使学生能在教师恰当的评价和肯定中重新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进数学课堂当中。如,在评价方式上,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的说教式的评价,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师生评价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生生之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看到不同的自己,进而让学生在多方面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发扬自己的优点,摒弃自己的缺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保持自己的好的个性,还有助于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构建个性化的数学课堂,以促使学生在教师构建的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中掌握知识、发展个性,同时,也为有效数学课堂的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陈红燕.数学课堂如何凸显学生个性[J].广西教育,2012(33).

编辑 董慧红

课堂个性化教学范文第2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 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 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2 教学流程

2.1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尝试引导→自主解决→反馈梳理。

2.2 流程说明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 尝试引导, 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3) 自主解决, 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4) 练习总结, 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

3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3.1 教学目标的确定

(1) 知识目标的确定应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能力目标的确定应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和培养; (3) 情感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学习兴趣的激发、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

3.2 教学方法的选择

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4 具体课堂案例:《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教学设计

4.1 教学目标

4.1.1 知识目标

(1) 掌握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及相应的图形画法与记法。

(2) 理解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能简单应用。

4.1.2 能力目标

(1) 理解并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

(2) 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 体现了分类的思想。

(3) 能运用直线和平面的判定定理, 把证线面平行转化为证线线平行。

4.1.3 情感目标

(1) 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受, 激发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和对数学的情感。

(2) 在问题的讨论和探究过程中年,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4.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应用。

教学疑点:定理的条件中“面外”、“面内”是关键, 老师讲课时应举例说明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4.3 教学过程

4.3.1 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1)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给出同学们熟悉的图片: (1) 学校的塑胶跑道。 (2) 学校的旗杆。 (3) 运动场上的单杠。

(2) 观察归纳, 形成新知。

把地面抽象成平面, 把“白线”、“旗杆”、“双杠”抽象成直线, 观察直线与平面的交点个数。从直线和平面的公共点个数归纳出直线和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直线和平面平行;直线和平面相交;直线在平面内。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来表示直线和平面平行的三种位置关系。

4.3.2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

(1) 开门见山, 提出问题。

如何判定直线和平面平行呢?我们先来观察:在长方体AC中, 当直线AB沿直线BC平移时, 形成了平面AC。

(2) 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一: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拿两支笔 (看成两条直线) 使他们平行, 一支不动, 另一支沿一条直线平移得一平面, 观察直线 (不动的笔) 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学生答, 展示观察成果) 引导学生有两种位置关系:直线和平面平行与直线在平面内。 (生答)

合作探究二:将课本的一边AB紧靠桌面, 并绕AB转动, 观察AB的对边CD在各个位置时, 是不是都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平行? (让学生亲自动手, 感受过程, 形成知识)

你能用自然语言表述直线与平面平行吗? (幻灯)

(3) 归纳整理, 形成新知。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用图形和符号语言表示定理内容。

已知:且a//b。求证:a//b。

证明:用反证法。

假设直线a不平行于平面α, 则a∩α=P。

如果p∈b, 则a∩b=P, 这和a//b矛盾;

如果p∈/b, 则a和异面, 这和a//b矛盾;

∴a//平面α。

(4) 概念辨析, 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加深对直线和平面平行判定定理的理解, 得到满足的三个条件: (1) 、 (2) 、 (3) 缺一不可。

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如果一条直线不在平面内, 则这条直线就与这个平面平行。

(2) 如果一条直线平行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 则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3) 过直线外一点, 可以作无数个平面与这条直线平行。

例1已知:三棱锥A-BCD中, E、F分别是AB、A D的中点。

求证:EF∥平面BCD。

练习2同学们你能举出我们身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例子吗? (如门的边所在直线与墙面, 日光灯所在直线与地面等, 从实例中感知直线与平面的平行) [设计意图]:以具体的例子感知直线和平面平行。

例2合作探究:一木块如图所示:点P在平面VAC内, 过点P将木块锯开, 使截面平行于直线VB和AC, 问应该怎样画线?

4.3.3 课堂小结, 完善认知

(1)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简记为:线线平行, 则线面平行。

(3) 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方法。

(4) 本节课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

4.3.4 作业布置:见学案

4.3.5 思考题:见课件

5 教学反思

(1) 注意创设生活情境, 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 精心创设问题情景, 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用卓有成效的启发引导, 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持续发展。在本节课的设计中, 我引入了同学们熟悉的校园场景, 教室的门、课本、日光灯与地面的位置关系等来说明直线和平面平行,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此过程中,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 让学生体会知识获得的喜悦。

(3) 努力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 让课堂活跃起来;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4) 立体几何比较抽象, 所以要尽可能找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多媒体可以代替我们抄题, 展示一些比较难想象的过程, 节约我们的时间, 但是不要什么都依赖它,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多让学生自己分析找出规律, 增加互动。

摘要:素质教育不仅要我们教会学生知识, 更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 即“授之以渔”, 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个性化教学范文第3篇

要应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育,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一、平等对话, 变“师——生”为“你——我”

教育之道, 道在心灵, 而不是被动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

记得18年前, 我的一位实习指导老师说过:“老师就像是一名演员, 只要站在了讲台上, 就得投入地表演。”当时我听了很感动, 现在想起她的话, 我的感受是:很多时候, 我们教师虽然进行着表演, 却没有观众。因为老师专注的是自己的表演, 而不关注学生的反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在课堂上, 我们是引导者, 也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教育过程中没有缺席的权利, 课堂教学是在场师生的相互对话活动, 即“你—我”的关系。我们的表演也应是一种真诚、真切的表演, 这种表演以一种敞开的方式去面对学生, 是一种真正的对话。

不少老师最初到我班听课时不习惯, 因为我准许学生不必先举手就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孩子们在热烈的讨论中找到兴奋点, 打开思路, 找到对话的灵光, 培养创新思维, 营造了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自主阅读, 变“蓝本”为“文本”

我们都知道, 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设计课堂, 让学生通过阅读, 自己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发挥语文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语文课堂中, 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经验出发, 大胆想象, 以实现现实与文本的视界融合。在承认文本的多义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的同时, 也应使学生接受或多少意识到我们倡导的社会生活价值。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要珍视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的不同见解, 尊重、呵护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答案展现出来的鲜亮个性。有教育家认为, 教育者的作用和价值, 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的内在积极性, 组织孩子自主学习。

在教学《灰雀》一课时, 我鼓励学生猜想不见了的那只灰雀有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大家讨论的结果令我十分兴奋, 他们个性化的答案让我从中看到了不同孩子的性格。在《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学完以后, 有个学生提出:“我认为课文的题目‘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是男孩说的, 应该加上引号。”我没有急于下结论, 让他们自己讨论。最后, 全班学生统一了看法:应该加上引号。他们还写了一封信给编委会, 我也在上面签了名。

“孩子的潜能像空气, 在多大的空间里, 它就有多大。”

三、人文教育, 个性化教育的基础

新教材非常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的重要性, 强调人对真、善、美的追求, 强调人的创造性的发挥, 强调人的主体性。我们培养的应是具个性化的人, 而不是“标准件”。

在阅读教学中, 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思想、才华的课文,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着以陶冶人格, 丰富精神生活, 了解文化传统和人的价值等为宗旨的广博的人文教育。这些课文使学生得以关注到不同人的命运, 体验到不同的丰富多彩又有个性的独特人生, 培养了他们具有人的丰富情感, 具有基本的同情心和人情味, 学会了关心、理解、宽容与尊重。

比如第九册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 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表现的真情——对领袖的崇敬, 真挚的友谊, 母亲的挚爱和父子之间的深情。在学习《了不起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 我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通过勾画体现爱的具体语句来体会课文中蕴涵的情感, 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讨论。一个孩子谈到他一次在玩耍时摔下深沟, 年迈的爷爷不顾危险下到沟底去救他;另一个孩子说妈妈平时悉心地照顾自己, 而自己却觉得理所当然, 从未感动过……发言的孩子情绪很激动, 也很真诚, 一只只手举得高高的, 一双双眼睛也都那么专注。刻板的亲情教育在这时被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课文阅读取代。虽然他们的感受不尽相同, 但学生的人文素养在长期的陶冶中得到培养, 个性也得到完善。

四、因材施教, 实施差异性教育

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 他们都有做为独特个体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的意向, 都有独特个性以及自由、创造和选择。由此,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把自主性还给学生, 把主导性充分发挥出来, 实施灵活的差异性教学。

在《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的学习活动中, 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阅读, 通过阅读来体会不同意味的“野”。在学完《草船借箭》后, 我让学生发表意见, 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些段落?再进行兴趣阅读, 之后自主选择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孩子们有的画画、有的写诗 (讥讽周瑜的打油诗) , 有的小组表演课本剧, 还有的表演了朗诵。学习内容自己选, 学习形式自己定, 学习伙伴自己找, 学生的自主性增强了, 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张扬。一次次智慧光芒的闪烁, 就像是在给学生的头脑充电、加油。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2] 《教育是没有用的》林格著.

课堂个性化教学范文第4篇

1 明确美术个性化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是以学生的个体需要、兴趣为出发点, 倡导学生提出适合自身的不同的个性化学习目标。一般将个性化教学目标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面目标, 并依据全班同学个体不同情况, 细化为三层面目标实施教学。低级目标为保障性目标, 注重强调学生对于不同环境的不同审美认识;中级目标为基本性目标, 注重学生对于艺术的欣赏和评价;高级目标为倡导性目标, 注重学生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鉴赏和分析[2]。

进行《中国近现代艺术作品欣赏》这一单元教学中, 要求学生依据自身学习基础、知识储备和心理需求等自行设计个体化的学习目标, 允许学生用不同速度和时间完成既定目标, 并允许在进行过程中适当调整自身的学习目标。学生经过自我分析和思考, 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包括“感受艺术作品”和“评价艺术作品”的各种学习目标, 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内在潜质, 以及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2 认真择定美术个性化学习的方法

应加强学生的“体验式学习”, 教学中注重使学生从各种生活情境中充分领悟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在对《最后的晚餐》这幅举世名作的讲授时, 利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和饱含深情的语言, 同时编排13个学生加以生动投入地演绎, 鲜明揭示了犹大丑恶、卑劣的本质, 剖析了画家对于善与恶、崇高和卑劣的深刻表达, 使学生深刻体会达?芬奇的作画技巧和作品的深层意境, 而达到个体情感和审美的高度统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提问或回答, 使学生体会探究的成果, 充分地享受成功的体验和愉悦, 以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创作的意念。事实上, 实际的探究活动主要以提出问题为引导, 将学生的提问能力和问题意识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中。

3 因人施教, 彰显个性

教师应倡导学生选择自己习惯的方式, 对艺术进行个体表现, 这是充分展现学生自我个性的重要方式。在美术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依据学生不同的美术基础, 允许学生恰当使用线描、素描和色彩等各种手法进行练习, 培养学生艺术表现的多样化。比如在《我们身边的体育活动》这一单元教学中, 为了促成学生个性化学习目标的实现, 倡导学生采用简笔画、彩铅画、卡通画、水彩画和国画等手法来展现画面, 也可通过摄影的方法展现身边的各种艺术情境, 定格精彩画面的同时, 注重强调作品的意境,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美术成绩考核中, 教师应允许学生依据自身最基础的的美术知识, 恰当选择最擅长的绘画手法, 像素描、卡通画、水彩画和国画等不同艺术手法作为成绩的测评。这样有利于学生创作出更优秀的美术作品, 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充分发挥。

4 充分发挥美术评价的德育功能

在进行美术评价课程的讲授时, 教师应教导学生必须在尊重他人自由的前提下, 自身才具备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开始时学生极易暴露出自身弱点, 甚至出现了在学生自我组织失控的情况下, 课堂秩序严重混乱的局面。实践表明, 只有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律行为, 才能使学生体会出宽容和爱, 这正是美术评价的德育渗透体现。在对于罗中立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进行欣赏时, 通过画面很难体会作品的内涵, 但会观察出“父亲”的耳朵上夹着一支圆珠笔, 他那辛酸、苦楚的面部表情, 瘦削、黝黑的脸, 粗重的双手端着的破瓷碗……让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 有的表述这是体现劳苦农民生活艰辛的一个画面;有的表述为这是一位渴望文化的父亲;有的还希望以后能去边远地方支教, 让像“父亲”一样贫苦的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5 结语

总而言之, 初中美术教师应根据美术学科特点、学生自身特征和教学发展目标, 努力探究一套切实可行的个性化教学方案, 并将其充分落实和实施, 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充分展示和张扬自身的独特个性, 进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此外, 美术教师还应充分挖掘美术学科潜在的艺术熏陶功能, 而促进学生个人素养的提高, 将学生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高道德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摘要:将个性化教学模式引入初中美术课堂,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综合能力。本文从若干个方面, 结合相关实例, 就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问题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模式,初中美术课堂,应用,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莎.培养初中生美术学习的个性的探讨[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2011, (6) :116-117.[1]马莎.培养初中生美术学习的个性的探讨[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2011, (6) :116-117.

课堂个性化教学范文第5篇

苏教版语文教学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人性的思考与追求,尤其是必修五不仅概括总结了前面必修课的内容,而且五个模块分别涉及人的认知基础,从情感与理智,现实与理想人性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也应该从人性出发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这里我粗略的谈一下关于《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一专题教学的认识。

一,用心灵碰撞心灵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

《此情可待陈追忆》这一模块所选文章无一不是至情至性之文我们需用心用情去交教学生须用心用情去学,方可得其一二,于是上课之初我们可以让学生看一看视频《让生命充满爱》,听一听著名钢琴曲在《昨日重现》《重回昨日》,听听古筝《紫竹调》和李叔同的《长亭送别》,让学生在强烈的视听效果中感受我们生而为人岂能无情。至少应有起码的 责任心感恩心,我们不管是行走天下还是独处一隅,我们的人生无论伟大还是平凡我们的心灵都可以无限丰富充盈而美好。

二、“对症下药”找准专题教学的“切入点”。

本单元文章初读起来不免有些繁乱,于是就要找对切入点,从一个情字出发解读文章,深入教学。

《陈情表》一文可概括为:四种不幸、三次逼迫、两难处境、一个选择。四种不幸写其少小失怙与祖母相依为命,少多疾病孤苦伶仃,门衰祚薄形影相吊,祖母年老多病的悲惨境遇;三次逼迫,自下而上,层层升级,“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除臣冼马,当侍东宫,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催臣上道,郡县逼迫,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李密在忠与孝的两难处境中权衡再三不得不做出最后唯一的选择:先孝后忠。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出作者的拳拳之心,哀哀之情。

《项脊轩志》可谓写“一间小屋,两种感情,三代女人”。一间小小的书房,修葺前后景色各异,作者闭门苦读,自得其乐,一悲一喜两条线索贯穿其中,围绕项脊轩表达了与三代女人的深厚感情:

母子情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难忘,母恩难谢; 祖孙情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仕途坎坷,理想难成 夫妻情长------“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琴瑟相好,音容难在。 要学生理解这些真挚情感须首先明白作者写作本文时三位至亲至爱之人早已亡故,家道中落,半世飘零,满纸凄苦之情,可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长亭送别》,王实甫更是用尽笔墨将崔莺莺“十里长亭,万种离情”写尽写绝。可谓一样分别两样愁。我们可像作者一样,将崔莺莺的万种柔情拆开揉碎,细细品味。 其一,引导学生从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入手,分析长亭路上,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睐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秋郊送别图的触景生情,分析长亭别宴商店“下西风黄叶分飞,染寒烟荒草凄迷”的以景衬情,感悟崔莺莺目送张生时“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欲罢不能的感人情景,分析“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泪随流水尽,愁逐野云飞”的以景结情等艺术手法。

其二,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引用诗文进行分析。更可以从戏中人物对离别的不同表现对比分析老夫人的绝情、红娘的热情,长老的无情,张生的俗情,进而突出崔莺莺的纯情多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着重从语言着眼,让学生动手动口,通过听读赏析,用心体会〈罗〉与《长亭送别》所表达感情的异同,体会中外同为爱情同为离别的不同只之处,也可称为“一样离别两样情”,仔细体会〈罗〉剧中,“你是我心中的太阳!”“是天上的星星!”“是美丽的天使!”“一千次的祝你晚安!”等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以区别〈西〉剧中“恨不倩疏林挂主斜晖”“减了玉肌,松了金钏”“举案齐眉”的含蓄委婉的爱情表达。

二,心手相连,与学生一同成长

《旧日时光》这篇自读课文,我主要采用和学生一起读诗写诗方法进行教学,受到了较理想的效果,学生在一节课40分钟内一边读诗,一边创作,学习应用相结合,有合作有探究,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评价,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教案附后: 与学生一起写诗

浅谈自读课文《旧日时光》的教学

徐爱菊

《旧日时光》是苏教版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处理不好很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放任自流或者,二时上成讲读课,失去自读课的意义..在这里我在感悟本单元其他文章教学的基础上运用与学生一起作诗的方式进行教学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展示如下:

一,创设情境,感悟体验:

首先,总结旧课,导入新课,让学生回顾在本单元“此情可待成追忆”感悟到那些感情。这情是什么?这情是人间至情至爱需用真情感悟,这情是李密《陈情表》中忠孝两难的痛苦抉择,是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闭门苦读、偃仰啸歌;这爱是母亲嘘寒问暖的舐犊情深,是祖母”以手阖门,手执象笏”的殷殷期盼,是爱妻朝夕相伴的琴瑟之情;这爱是《西厢记》夫妻相敬如宾的举案齐眉,是崔莺莺十里长亭的万千叮咛,这爱又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生死相许。这爱在李密伺奉祖母的汤勺里,在归有光门前亭亭如盖的 枇杷树中,在崔莺莺目送张生的隐隐鞭影,点点泪光里,这些爱,这些情都将融进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里。 然后播放歌曲《旧日时光》,自由朗读《旧日时光》《箭与歌》《别离》几首小诗,体会诗歌感情真挚、意象。简洁生动,内涵丰富蕴藉的鲜明特色,体会诗歌节奏鲜明重章复唱的形式美。 二,实践创作,生成提高。(时间二分钟)略 三,合作探究,享受成功。

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首先学生分组交流当堂作品,评出优秀习作,当堂诵读,其次师生共同探究评析黑板上优秀作品,指明优劣,及时修改,公共提高。最终收获成功习作。其一如下:

橘子树

飘零的季节里

默默地,默默地,

橘子树就这样等待着

往日的朋友不知何处去

橘子树叶落了一地,

香气弥漫整个天地

互相安慰,互相鼓励,

共同分享飘香的气息

金色的季节里 默默地,默默地 橘子树就这样笑着

摇曳着友情接出的硕果 金色的橘子挂满树枝

甜蜜幸福萦绕朋友心里, 一起分享,一起祝贺 共同拥有金色的记忆。

在课堂短短20分钟内写出类似这样的是诗作实属不易,确是一种既在情理之中在意料之外的收获,十分可喜。小诗以橘子树为意象,形象生动的讴歌了纯真好的友情,真挚感人。橘子树“默默地,默默地,等待着,”橘子树“默默地默默地笑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橘子树以人的情感特征,尽显友情丰富深刻内涵,含蓄蕴藉,从飘零的季节里,落叶满地,到金色季节里硕果满枝含蓄生动地展现了友情的整个发展历程,令人回味无穷。结构上采用诗歌常有的重章复唱形式,有助于感情的强化表达,语言简洁自然生动优美,显示一个高二学生很好的文学素养。

当然教师应不失时机展示自己的诗作,大胆让学生进行讲评,最终能够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

昨夜

昨夜细听微雨声,

闲云落红轻入梦。

不知归雁可安否,

一枕幽思到天明。

上一篇:数学教学案例下一篇:美术多媒体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