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现市场机会分析论文

2022-04-15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如何发现市场机会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创业就是寻找市场机会,发现市场需求,需要通过投资经营企业来满足这种市场需求的活动。在创业过程中,真正的创业过程开始于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发现。文章通过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创业机会识别的内容、创业机会的开发过程,来探索创业机会的识别评估的内容,以帮助创业者把握机会成功。

如何发现市场机会分析论文 篇1:

“天生全球化”企业创业机理与成长模式研究

摘要:“天生全球化”企业在创业之初就成功开展跨国经营,并实现了快速成长,这是传统国际商务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从多个理论视角探讨“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创业机理与成长模式,并以青岛金王、尚德电力和展讯通信的全球创业与成长案例对相关命题进行初步检验,结论如下:海外市场机会认知与开发是“天生全球化”企业创立与成长的起点与契机,全球资源整合是“天生全球化”企业的成长模式,海外市场知识与组织学习是“天生全球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后创造和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能力提升和持续成长的基础。

关键词:“天生全球化”企业;海外机会识别;全球资源整合;海外市场知识

传统国际化理论认为企业应该首先在国内经营,然后通过一系列渐进的阶段,逐步涉足国际市场,然而,伴随着创业型经济的兴起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天生全球化”(born globals)企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企业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与发展,“天生全球化”企业是指那些刚刚成立或成立不久就迅速进行全球化经营的新创企业,在我国,随着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在成立之初就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等方面高度国际化,进行资源的跨国配置和全球整合,成为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推动力,这类企业代表的是国际化视角的项目选择能力,世界级水平的技术研发能力,参与全球范围资源整合的能力。

“天生全球化”企业并非成熟企业的小版本,正如年幼小孩并非小的成年人一样,其思维方式与行为特征大不相同,“天生全球化”企业与成熟跨国企业在资源与能力禀赋、行为风格、战略选择与路径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本文通过跨案例研究,探索“天生全球化”企业高速成长背后的理论内涵与管理意蕴。

1 相关研究述评

1.1 “天生全球化”企业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

Oviatt和MeDougall于1994年发表的《国际新创企业理论》一文被公认为是“天生全球化”企业研究的开创性成果,他们将“天生全球化”企业定义为“在创业伊始就积极利用多国资源寻求竞争优势,并在多国出售产品的企业组织”而Knight和Cavusgil认为“天生全球化”企业是指那些在成立早期就在国际市场范围内经营的技术密集型公司,Madsen和Servais指出,“天生全球化”企业从一开始就具有清晰的全球视野,依靠创新性技术、产品设计、接近顾客、灵活性以及快速适应性等竞争优势,为国际市场用户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麦肯锡公司1993年的调研报告显示,澳大利亚新兴出口企业中有20%~25%是在公司创立阶段就开始国际化了,这类企业叫做“天生全球化”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这类企业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①在成立之初就将世界视为一个完整的市场,而不仅仅是国内市场的简单延伸;②在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有出口业务,并且很快出口额超过总销售额的25%;③由活跃着的企业家成立,并且往往是过程或技术获得重大突破的结果;④能够发展独特的产品创意或者使用新的方式开展业务;⑤产品包含了较多的价值增值。

对传统企业与“天生全球化”企业的特征进行比较,“天生全球化”企业与传统大型跨国公司在国际化发起、路径与战略模式等方面具有许多差异之处,参见表1。

1.2 “天生全球化”企业的成因

在并不具备传统跨国公司的各种资源和优势情况下,新创企业为什么能够在创始阶段就走上国际化道路?学者们主要从三个层面探讨“天生全球化”企业的成因。

1)企业家个体层面的研究,试图从企业家身上寻求“天生全球化”企业形成与成长的驱动因素,强调企业家的海外经历和知识,国际化态度倾向、类型等对“天生全球化”企业成长中的影响,Oviatt和Mvdou-gall分析了“天生全球化”企业和国内新企业在创立和成功上的不同特征,指出创业者的全球视野和海外经历是决定全球创业的关键驱动因素,Harveston等认为,与传统渐进式国际化企业中的经理人相比较,以迅速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天生全球化”企业中的经理人具备更高的全球导向、更丰富的国际经验以及更高的风险容忍度。

2)企业层面的研究,分析“天生全球化”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特征,Autio等的研究表明,“天生全球化”企业多为知识密集型企业,这是因为,企业知识密集度对国际化具有放大效应:①在新的环境里,以知识的创造和利用作为竞争优势的企业比依赖于有形资源的企业更善于适应型学习;②知识尤其是显性知识是可以转移的资源,知识内在的流动性使它以相对较低的成本与企业的固定资产,如制造资源和分销渠道等结合,因而,知识型新创企业比只依赖于有形资产的企业更灵活地利用国际市场的机会,Knight和Cavusgil特别强调了“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创新文化,并认为与国内企业相比,“天生全球化”企业的战略导向更加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并从创始起就注意开发国际化经营所需要的能力。

3)外部环境因素,这类研究将“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出现及成长归结为外部环境的变化,Madsen和Servais认为,相对于国内市场空间很大的国家而言,国内市场空间狭小会导致新创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McDougall和Oviatt指出,贸易自由化和电信通讯领域的技术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企业能够更为容易地在全世界范围内找客户、分销商和供应商,从而催生了“天生全球化”企业,有些学者将“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出现归结于多种因素组合作用的结果:利基市场的作用;流程技术的发展;通讯技术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固有优势(灵活性等);国际化工具的易得性;全球化网络的形成。

1.3 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虽然现有研究对“天生全球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多个层面探讨“天生全球化”企业的成因,但主要集中在企业国际化内外部驱动因素的探讨,很少有文献从多个理论角度来分析“天生全球化”企业创业与成长的过程,作为一种新近出现的企业形式,现有研究还仅仅是一个开端,严密、统一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式尚未形成,对于“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创业机理与成长模式,人们目前还缺乏深刻、感性和透彻的认识,针对“天生全球化”现象的探索性研究较多地采用了案例研究设计,但基于中国企业的案例还比较少见,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对国外的理论进行进一步演绎,并以中国“天生全球化”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提出符合中国企业成长规律的理论解释,不仅是理论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成长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 “天生全球化”企业创业与成长机理

就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总体状况来看,大多采用了渐进式的发展模式,然而,“天生全球化”企业却走出了一条迥异于传统企业的国际化创业与成长路径,这类企业虽然创立时间较短,却能成功地在国际市场上与成熟企业展开竞争,整合全球资源实现快速成长,本文在整合创业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知识观的基础上,分析“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创业起点、成长模式与能力提升问题。

2.1 “天生全球化”企业创业起点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斯蒂文森把创业定义为整合资源以开发机会的行为过程,无须考虑目前所掌握的资源情况而对机会的追求,创业的本意在于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而捕捉和利用机会,Oviatt和McDougall把“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创业过程视为“发现、设定、评估、利用跨越国界的商机以创造未来的商品和服务”的过程,Dimitmtosa等认为,“天生全球化”企业的成功在于敏锐地感知海外市场机会并快速、有效地采取行动,我国学者杨忠等指出,具有较强企业家精神与海外经历的企业家对于存在于国际市场中的机会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并敢于通过创新、领先行动与冒险行为来把握该机会。

国际市场机会主要来源于不同国家社会经济状况尤其是技术水平与市场需求的差异与变化,从历史上看,世界各国各地的发展进程有快有慢,这样,在先进国家或地区与落后国家或地区之间就有一个发展的“势差”,当“势差”大到一定程度,由于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成本差异”,先进国家或地区就会将某些产业向外转移,这就可能为落后国家或地区的创业者提供创业机会,具有全球视野和海外经历的企业家能够从中外比较中寻找差距,洞察并充分利用这种差异与变化所导致的市场不完全而产生的创业机会,此外,随着经济发展、科技变革等,政府也必然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政策,也可能会给创业者带来新的商业机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新创企业到海外上市,就是利用了不同国家(地方)融资政策的差异而带来的海外融资机会,“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创业者正是在对技术深化、国内外市场态势、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公司愿景、战略逻辑、管理过程等环境扫描的基础上,挖掘国际市场的商机和成长性资源,敏锐地捕捉机会窗口并进而以适当的方式实施国际化经营的。

命题1海外市场机会识别与开发是“天生全球化”企业创业与成长的起点,

2.2 “天生全球化”企业成长模式

在并不具备传统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优势的情况下,“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国际扩张模式与传统企业有何不同?跨国经营的主流理论,从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到巴克利的内部化理论再到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范式,都暗含着“本国企业具备一种或几种相对于它国企业更加有利的优势时,才会进行国际化”这一基本命题,跨国经营被认为是企业开发已有优势进行海外扩张的产物,即“优势开发论”(advantage ex-ploitation),基于“优势开发论”的国际化经营模式为“全球推广模式”,即首先基于母国产业集群形成“母国优势”,然后通过跨国经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开发这些资源或优势,传统理论从市场不完全性人手来探讨企业的优势,应该说这有助于识别和发现哪些厂商有能力从事国际化经营,但基于市场不完全性的论点对于解释企业国际化行为显得过于简单,从逻辑上看,拥有某种优势既不是企业国际化的充分条件,甚至也可能不是其必要条件。

在全球化时代,企业必须考虑如何有效地获取和整合全球技术资源以应对全球竞争的需要,随着信息和经济的全球化,有价值的资源和知识也正日趋分散化、多样化和全球化,由于越来越多的潜在相关知识源出现在全球各个地方,企业必须在更多的地方设立分支机构以从当地的大学和竞争者哪里获取新的研究成果,这就是说,企业成长和构建优势所需要的资源和知识越来越不被某一个区位所独有,而是分散在全球各个区位,虽然国家差异和区位差异依然存在,但是全球化趋势使得任何公司再也不能单纯依靠“母国区位”提供足够的支撑起应对全球竞争的所有知识和资源,而是需要在全球范围搜寻、获取其成长所需要的知识和资源,企业只有具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才能在运营管理、技术、市场与渠道、资本、人才等各个方面保持世界一流水平,甚至领先主要竞争对手,许多高科技新创企业在知识和资源集中的地方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这不单单是为了开拓新市场,更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搜寻和获取那些有价值的、差异化的知识和资源,并把它们当作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新创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是直接参与国际市场并有效整合全球资源,实现快速成长的必要途径,这就使得国际商务理论研究范式从传统的“优势开发论”向“优势探索论”(advantage exploration)转变,即通过国际化经营获取企业成长所需要的资源和竞争优势,基于“优势探索论”的国际化经营模式为“全球资源整合”,即“天生全球化”企业在创业伊始就积极寻求区位优势,利用多国资源赢得生存和成长空间、

命题2 全球资源整合是“天生全球化”企业把握国际市场机遇,实现快速成长的模式

2.3 “天生全球化”企业能力提升

新创企业不仅面临着经典组织理论中所谓的“新颖性缺陷”(liability of newness)问题,还必须克服在国外市场中“外来者劣势”(liability of foreignness),才能在国际市场生存与发展,由于母国和东道国环境的差异与新创企业的自身特点,新创企业在国际市场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海外经营的成本,而企业拥有的海外市场知识有助于企业减少在国际市场上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强企业经济效率、提高当地承诺,进而影响到关于如何对国际市场进一步投入资源的决策意愿和目前的国际化行动将会导致的结果。

传统国际化理论认为企业海外市场知识是通过经营海外业务在实践中获得,其国际化经验是一个随着企业国际涉入程度的深入而逐步累积增加的过程,而“天生全球化”企业则在创立之前就具有某种海外市场知识,这种海外市场知识存量个人化在企业家或高管团队身上,构成了新创企业国际扩张的基础,正如Madsen和Servais指出,拥有丰富国际化经历的企业家更习惯于在全球经济中运营企业,企业家的国际化经验与企业家的教育、国外生活或工作经历密切相关,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缩小了与特定市场的心里距离,降低了在特定市场进行经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国际化过程中,企业的每一次国际化行为都可能使企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并且面临各种新的问题,从而为企业提供了学习机会,成熟企业已经历过市场竞争的检验,建立了带有组织特征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规范,这些构成了日常运营的重要基础,但同时为企业学习新知识设置了潜在的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是企业容易沉浸在过去的成功中,逐渐官僚化,形成组织惰性,导致企业遇到任何事情都希望依靠正规程序和历史经验,成熟公司的惰性阻碍了它们在新环境中的学习,而新企业不受某些惯性或惰性的束缚,其在新环境中所具有的快速学习能力使得它们拥有知识创新优势(learning advantage of newness),这种优势促进和支撑了新创企业的国际扩张,Zahra等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新创企业非常擅长于在国际市场中进行技术学习,尤其是当这些企业采用较高涉入水平的市场进入模式时,Weerawardena等基于竞争战略的动态能力视角,考察了企业家特征影响“天生全球化”企业创业的内在机理,他们认为,由具有国际化倾向的企业家所构建和培育的快速学习能力使得企业开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识密集型产

品和出色的国际市场能力,为“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创业并迅速国际化铺平了道路。

命题3个人化在创业者身上的海外市场知识有助于“天生全球化”企业克服外来者劣势、降低国际经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命题4“天生全球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具学习优势,使其能力得以快速提升

3 研究方法

由于中国对外开放的时间尚短,“天生全球化”企业还不太多,开展定量研究所必须的大样本数据难以通过调研获得,所以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这与本领域国际通行的研究方法一致,由于案例研究的目的是归纳出理论,而不是计算频率,因此案例研究样本的选择不需要遵循抽样法则,而只要案例本身具有足够的特殊性和典型性就可以,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多案例研究设计可以更好地提炼出理论,形成好的理论建构。

本文选择青岛金王、尚德电力和展讯通信为对象,进行跨案例分析,选择这三家企业,主要基于以下标准,①国际化行为要发生在企业成立的最初三年内,Andersson和Wictor将“天生全球化”企业定义为“在成立最初的3年中海外销售额比例大于25%的企业”,这三家企业均在创业之初的三年内,就积极进军国际市场,跳跃了“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国际市场”的传统国际化发展路线,②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虽然Andersson等使用了定量标准,但是他们的定义并没有考虑进入模式,本文认为,如果企业仅仅靠出口进入国际市场,尽管海外销售的比重很高,但并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企业,本文所选案例包括了更高级的进入模式,如跨国并购、海外设厂等,企业能够寻求区位优势并从其全球范围内的经营中赢得效率,③企业通过跨国经营实现快速成长,“天生全球化”的理论解释不但要解决新创企业“走出去”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在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下“走下去”的问题,从三家案例企业概况(见表2)可以看出,在“天生全球化”企业创业与成长问题上,这三家企业十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案例资料的主要来源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企业网站;媒体、杂志对案例企业的采访资料和报道,虽然案例分析以二手资料为主,但这些二手资料却有多个来源,相互印证,增加了资料的可信性和可靠度,

4 跨案例解析

通过对青岛金王、尚德电力和展讯通信的跨案例分析,我们试图解析和发现“天生全球化”企业创业与成长过程中的驱动要素与内在机理。

4.1 海外创业机会认知与开发

根据创业动机的不同,可以分为机会拉动型创业和贫穷推动型创业,机会拉动型创业是企业家想把握市场中的机会,而贫穷推动型创业则是为生活所迫,作为全球化时代的一种创业模式,“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创立与成长具有机会拉动型创业的显著特点,它们着眼于动员各种资源去实现商业机会,在三个案例中,无论青岛金王集团董事长陈索斌、尚德公司创始人施正荣还是展讯的创业团队,都有着较高的教育程度,在创业前都有令人羡慕的工作,他们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感知国际市场机会而创业的,陈索斌早在留学美国期间,发现西方国家的蜡烛消费依托西方文化特色而极其普及,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而为烛光制品配套的玻璃烛台等玻璃制品每年在全球将产生不低于30亿美元的贸易额,玻璃制品恰恰是中国最不缺乏的产业资源,陈索斌看到并抓住了这样一个商业机会,在短短的时间里,金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尚德在生产线投产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由于光伏系统发电成本远高于市场主流发电方式,它的市场应用依靠政府驱动,国内和国际市场并没有打开,而从2003年起,欧洲各国强制推行环保法案,这让太阳能光伏行业进入一个逐步爆发的卖方市场,为尚德进入欧洲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展讯通信则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积极顺应并投身于世界高科技核心技术从欧美向亚洲、尤其是向中国内地转移的潮流,高科技核心技术需要贴近使用技术的大市场和低研发成本的支持,世界高科技向亚洲转移的这股潮流为国内发展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并迅速市场化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虽然欧美技术领先、投融资体系完善,但中国有正趋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相对低的人力成本优势,以及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这为展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环境。

4.2 全球资源与知识整合

对资源相对匮乏的新创企业而言,国际化经营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是否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已有的资源与优势,而在于如何更好、更快、更有效地获取并积累不断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资源,青岛金王在创业与成长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国内的产业资源和低成本生产能力,并借助于沃尔玛、家乐福的销售渠道进入国际市场,施正荣在创业之初发动了所有在能源行业的关系资源:为了打开市场,请其导师、被誉为“世界太阳能之父”的马丁·格林帮助介绍产品,拉拢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研究中心的同事来尚德公司做市场研究,使用的是无锡市政府控制的国企资金创业,主要市场集中在欧洲,海归+海外技术+政府资金+国际市场+海外上市,简单勾勒出了施正荣和尚德电力的创业路线和资源整合方式,展讯在创业之处就在美国硅谷和奥斯汀设立分支机构,既能获取最新的科技进步信息,同时也成为展讯向全球展示和销售产品的窗口,美国硅谷有成熟的技术、领军人物、经营管理模式和风险资本运作体系,中国有巨大的市场、主要客户和高质量的人才,把硅谷的最高科技、创新公司的结构和管理与中国优秀的人力资源相结合,使展讯具有与国际大公司竞争的绝对优势,展讯正是通过把两者完美嫁接,创造了一次次自主创新的奇迹。

4.3 丰富海外经历的创业团队

“天生全球化”企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全球资源与知识整合,把握和开发国际市场机遇,关键在于具有丰富海外经历的创业团队,案例企业的创业者都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陈索斌曾留学美国,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有四年的海外任职经历;施正荣曾留学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2002年诺贝尔环境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博士毕业后在澳大利亚从事科研并担任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高管;展讯拥有国内最大的归国留学生组成的团队,有45名归国学子加盟,他们大多在美国硅谷著名企业工作过,有丰富的技术经验;团队核心成员均来自国内名牌顶尖学校,都曾在国外深造并有所成就,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或工作、生活经历的企业家或高管展示了较强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倾向,他们在创业之前所拥有的国际化经验和海外知识有效地降低了国际化经营中的风险,减少了摸索的成本,使得新创企业在成立不久就可以在国际范围内开展国际业务,实现企业成长。

4.4 较传统企业更具学习优势

与成熟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较少受惯例和传统约束的新创企业在国际新环境下更具有学习优势,“天生全球化”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简单,管理层以及部门之间能够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和日常“切身”的交往较容易实现默会知识的“共享”,展讯能够在短期内取得一系列技术的重大创新与突破,得益于来自美国硅谷的创业精英们所搭建的知识共享平台,他们都是在硅谷或国际大公司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芯片设计领域的精英,但他们不会把自己的技术藏起来,而是鼓励员工尽量快和多地学会他们的技术,公司创始人和技术骨干会和员工一起研发攻关,并且毫不吝惜地把最前沿的技术教给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传帮带的知识共享让许多新加入的大学生刚毕业就能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展讯还鼓励员工在完成本职工作外到其他部门学习相关技术,鼓励他们承担更难的技术课题,这种“传、帮、带”的组织学习平台促成展讯公司在几年内培育起了一支能够和国外芯片设计巨头抗衡的技术人才队伍,结合全球的优势资源,创造世界领先的技术和产品。

作为一种新型的跨国公司形式,“天生全球化”企业是如何创立的?在不具备成熟跨国公司的资源优势和竞争能力情况下,它们何以能够通过跨国经营实现快速成长?通过对青岛金王、尚德电力和展讯通信的全球创业与成长案例的解析,验证了我们最初关于“天生全球化”企业创业与成长的相关命题,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海外市场机会认知与开发是“天生全球化”企业创立起点与成长的契机,全球资源整合是“天生全球化”企业的成长模式,而海外市场知识与组织学习是“天生全球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后创造和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能力提升和持续成长的基础,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为学术界理解和认识“天生全球化”企业创业与成长提供了结构性的理论框架,而且对于丰富创业理论、国际商务理论及战略研究,无疑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并且,对于新创企业克服资源约束、通过国际化实现快速成长以及政策制定者寻求适合于“天生全球化”企业创立与成长的支持系统与环境,也将产生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

作者:朱吉庆 薛求知

如何发现市场机会分析论文 篇2:

创业机会的识别与评估探析

摘要:创业就是寻找市场机会,发现市场需求,需要通过投资经营企业来满足这种市场需求的活动。在创业过程中,真正的创业过程开始于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发现。文章通过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创业机会识别的内容、创业机会的开发过程,来探索创业机会的识别评估的内容,以帮助创业者把握机会成功。

关键词:创业机会;识别评估;开发过程

创业就是寻找市场机会,发现市场需求,需要通过投资经营企业来满足这种市场需求的活动。个人投资创业想要成功,就要把握住好机会,抓住每个稍纵即逝的投资创业机会。对创业过程来说,真正的创业过程开始于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发现。

1 创业机会的识别

创业开始于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收集信息和信息研究、创业机会识别的内容、创业机会的开发过程是创业机会识别的主要内容。

1.1 收集信息和研究信息

在初期创业中,信息对创业者至关重要。要充分把握和了解市场需求,创业者就需要仔细收集和认真研究相关的市场信息。通过收集和研究信息来了解潜在市场规模、谁是顾客、以及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分销商和供应商的基本情况、进入和退出壁垒、行业特征、行业结构、定价策略、分销策略等情况的信息,便于做出科学的决策。

1.2 创业机会识别的内容

(1)创业机会的原始市场规模:创业机会的原始市场规模是指创业机会形成初期的市场规模。创业企业在创业初期可能销售的规模取决于原始市场规模,原始市场规模决定了利润的多少。因此,了解、分析、收集创业机会的原始市场规模的信息尤为重要。一般而言,创业企业只要占有极少的市场份额就会拥有较大的销售规模,所以原始市场的规模越大越好,这样就足以使创业企业生存下去了。

(2)创业机会存在的时间跨度:任何的创业机会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超过这个时限,创业机会也将不存在。不同行业的创业机会和同一行业而不同时期的创业机会存在的时间跨度都是不一样的。对于创业企业来说,时间跨度越长,抓住好机会、调整企业自身发展的时间就会越长;反之,时间跨度越短,创业企业抓住机会的可能性久会越小。

(3)创业机会的市场规模随时间增长的速度而变化:创业企业的成长速度是靠创业机会的市场规模增长的速度来决定的。一般情况下,创业企业的成长速度和创业机会的市场规模增长的速度是成正比,所以,市场规模增长速度越快,规模越大,创业企业的销售量和销售量增长的速度也会越快。创业机会的市场规模总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而随之而来的风险和利润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创业机会具有可实现性:创业者想要成功必须具备一些条件:拥有并利用好该创业机会所需要的关键信息和资源;在遇到强大的竞争对手时,能够与之相抗;能够有实力创新市场并占领大部分的新市场;有能力承担创业机会所带来的风险、压力等。具备以上条件,创业机会对创业者而言是可以实现的,否则对该创业者来说,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2 评估创业机会

不是每个创业机会都会给创业者带来益处的,每个创业机会都是存在一定风险的。所以,创业者在利用创业机会之前,不要盲目做出选择,需要慎重考虑,要对创业机会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估。因为创业机会既有益处也存在风险。

对于创业机会的评价主要基于如下标准:

2.1 盈利时间

有价值的创业机会可能是项目在两年内盈亏平衡或者取得正现金流。如果取得盈亏平衡和正现金流的时间超过3年,那对于创业者的要求就高了,因为大多数创业者支撑不了这么长的时间,其他的投资者和合作伙伴也没有这么长时间的耐心,这种创业机会的吸引就大大降低了。除非有其他方面的重大利好,一般要求创业机会具有较短的获得盈利时间。

2.2 市场规模和结构

如果市场规模和价值小,往往是不足以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而创业者若进入一个市场规模巨大而且还在不断发展的市场,即使只占有很小的一个份额,也能够生存下来度过发展期。并且存在竞争对手也不担心,因为市场足够大,构不成威胁。一般来说,市场规模和价值越大,创业机会越有价值。

2.3 资金需要量

大多数有较大潜力的创业机会需要相当大数量资金来启动,只需少量或者不需要资金的创业机会是极其罕见的。如果需要过多的资金,这样的创业机会就缺乏吸引力。有着较少或者中等程度的资金需要量的创业机会是比较有价值的,创业者需要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和可以动用的资源来评价创业机会,超出能力范围的不应

考虑。

2.4 投资收益

创业的目标就是要获得收益,这要求创业机会能够有合理的盈利,包括较高的毛利率和市场增长率。毛利率高说明创业项目的获利能力强,市场增长率表明了市场的发展潜力,使得投资的回报增加。如果每年的投资收益率能够维持在25%以上,这样的创业机会是很有价值的;而每年的投资收益低于15%,是不能够对创业者和投资者产生很大的吸引力的。

2.5 成本结构

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就是成本,较低的成本会给创业企业带来较大的竞争优势,使得该创业机会的价值较高。创业企业靠规模达到低成本上升是比较可行的,低成本的优势大多来自于技术和工艺的改进以及管理的优化,创业机会如果有这方面的特质,对于创业者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2.6 进入障碍

如果创业机会面临着进入市场的障碍,那么就不是一个好的创业机会。比如存在资源的限制、政策的限制、市场的准入控制等,都可能成为市场进入的障碍,削弱了创业机会。

2.7 退出机制

有吸引力的创业机会应该有比较理想的获利和退出机制,便于创业者和投资者获取资金及实现收益。没有任何退出机制的创业企业和创业机会是没有太大吸引力的。

2.8 控制程度

如果能够对渠道、成本或者价格有较强的控制,这样的创业机会比较有价值。如果市场上不存在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控制的程度就比较大。如果竞争对手已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例如把握了原材料厂来源、独占了销售渠道、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对于价格有较大的决定权,在这种情况下,新创企业的发展空间就很小。除非这个市场的容量足够大,而且主要竞争者在创新方面行动迟缓,时常损害客户的利益,才有可能进入。

2.9 致命缺陷

创业机会不应该有致命的缺陷,如果有一个或者多个致命的缺陷,将使得创业机会变得没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万利.胡培.创业机会识别研究评述[J].中国

科技论坛,2010,(9).

[2] 杨波.冯悦旋.基于不确定环境的创业机会识别研

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7).

[3] 朱文彬.创业投资机构如何评估投资项目[J].中

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12).

作者简介:滕远杰(1968—),女,吉林工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指导。

作者:滕远杰

如何发现市场机会分析论文 篇3:

微型企业创业成长的单案例研究

[摘要]通过对重庆莱得快美食文化公司的案例分析,展现了一个微型企业持续成长的演变过程。由此得知,知识与经验、创业能力、创业战略为影响微型企业成长的要素;市场机会、市场进入和市场竞争为三个关键环节。微型企业要通过创业获得成长,则要靠拼凑方法以充分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克服资源不足的劣势;要靠不断创业学习积累经验与知识,提升能力,促进产品和管理方式创新;要靠有效的创业战略理念在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实现持续发展。

[关键词]微型企业;创业能力;创业战略;创业学习;企业成长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微型企业创业成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批准号:13SKT16)

[作者简介]杨波,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管理、战略管理(重庆400030)

冯悦旋,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管理。(重庆400065)

一、引言

微型企业是最贴近寻常百姓的市场“细胞”,规模微小,数量众多,作用重大,是民营经济的基石,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社会活力的重要标志。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将微型企业看作是中小企业的一部分,没有把微型企业从中小企业中细分出来,没有对微型企业给予足够的重视。直至201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才颁布了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将中小企业细分为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三类,并将雇员(含投资者)20人及以下,创业者注册资金10万元及以下的企业界定为微型企业。2011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9条针对小微型企业的扶持措施,加大对微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因而对微型企业的发展研究成为热点。目前,国内对于微型企业发展和成长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研究内容也大多集中在微型企业的内涵界定、政策支持、发展对策等方面,对于微型企业的内涵分析还远不够深入,缺少针对微型企业创业成长的案例研究。本文拟通过一个微型企业的创业成长案例,展现微型企业创业成长的演变过程,分析影响微型企业创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总结微型企业成长的路径,以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微型企业创业成长有所启示和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单案例研究方法,主要原因在于:(1)案例研究注重回答“如何”和“为什么”的问题,强调现象所处的现实情境,并能够对其进行丰富的描述,因此特别适合凸显本土文化特色的管理学研究。(2)单案例研究是多案例研究的基础,能够保证案例研究的深度,并能更好地了解案例的背景。微型企业不同于大型企业,知名度低,需要大量的篇幅介绍其详细背景情况,以便大家了解。(3)案例研究主要通过讲述好的故事来验证或者构建好的理论。一项研究如果能够像讲故事那样阐述其理论,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基于以上三点原因,我们选择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讲述本土微型企业发展成长的故事,深入剖析其成长的路径,构建其成长的模式。

(二)案例选择

本文选择的重庆“莱得快”美食文化有限公司是一家休闲美食连锁企业,成立于2006年初,主要经营时尚风味休闲小吃。公司在创业之初只有1个15M2的门店和5个员工,是一个标准的微型企业。“莱得快”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迅速成长为一个拥有30个门店,一个生产加工厂,一个研发中心,220名员工,6000万元销售额的中型企业,成为微型企业发展的典范。我们选择“莱得快”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因为“莱得快”是微型企业,符合本文的研究范围。基于本土企业的案例研究大多集中在一些大型成熟企业,很难对微型企业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其次,“莱得快”作为传统行业中的新创微型企业其本身的产品及经营模式是普通的,其市场业绩是突出的,其成长过程是持续健康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第三,我们与“莱得快”的创始人非常熟悉,“莱得快”创业伊始我们就非常关注其成长;“莱得快”的连锁店就在我们身边,方便随时去观察、访谈。因此,能确保研究过程获取丰富、详细和深入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深入案例研究相当重要。

三、案例背景及企业成长历程

根据关键事件和转折点,我们将“莱得快”的发展成长分成3个阶段。其中,鉴别出来的关键事件如下:2006年“莱得快”开始了休闲小吃的创业;2008年“莱得快”五大措施变革创新;2010年品牌打造。我们将2006-2007年视为“进入阶段”;2008-2009年为“成长阶段”;2010-2012年为“持续成长阶段”。

(一)第一阶段:发现市场机会,成功进入市场

“莱得快”的创业者是浙江人,70后,在重庆完成大学及MBA学业,本科学的是电子专业,具有一定的电子行业知识和经验。和大多数浙江人一样,该创业者有较强的创业精神和一定的实践经验,读书期间靠经营网吧赚的第一桶金约30万元。2004年MBA毕业后,他卖掉网吧,开始寻找新的创业机会。本着不熟不做的原则,在开始创业的1年多时间里,尝试了2个自己熟悉的电子产品经营项目,但都不尽如人意。遭遇失败的阵痛,他并没有灰心,而是不断寻找新的项目,把目光转向了传统的餐饮行业。重庆餐饮市场非常成熟,传统的中餐、火锅竞争都十分激烈,对于资金少,又没有餐饮经营经验的公司创业者来说,选择餐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重庆人非常喜欢吃串烧小吃,如:烤鱿鱼、烤肉肠、烤肉串等。串烧小吃虽然很不起眼,但进入门槛低、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产品制作简单、技术含量不高,而且竞争对手实力都很弱,都是个体经营。在创业者资金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开个串烧小吃店还是一个不错的机会。这样,虽然没有休闲小吃店的经营经验,但善于学习与思考,以及对市场的警觉性让创业者看到了这个市场机会。

发现市场机会,确定创业项目以后,公司马上投入到忙碌的行动中。公司负责人亲自张罗注册、选址、装修、招聘等诸多事情;虽然只是开个小吃店,仍然细致地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确保开业大吉。就市场进入策略,即解决何时进入、从哪里进入、如何进入等问题,公司认为,这种小吃店最关键的就是位置要好,门店一定要选在最繁华的商圈。重庆各大中心商圈寸土寸金,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门面非常难。沙坪坝区是重庆的文化区,小小的三峡广场周围云集了4所大学、3所中学、3所小学,近10万学生,串烧小吃是学生的最爱,市场潜力巨大。公司花了5万元转让费拿下沙坪坝区三峡广场的一个15平米的门面。关于开业的时机,公司也作了周密的考虑。考虑到串烧产品一般在天气冷的时候特别好卖,于是决定在冬天开业。

考虑好进入市场的时间和地点,还要考虑做出特色。“莱得快”的定位是时尚休闲小吃,档次比一般小吃店要高一些。公司请装饰公司精心设计装修门店,采用高质量的设备设施,使得门店看上去漂亮时尚、干净卫生,整个店面装修花了5万元。公司共招聘了5名员工,都是20几岁的年轻人,并且对他们进行相关产品知识的培训、操作技能培训、服务销售培训。员工统一着装,服务热情、快捷、周到。公司特别注重选定进货渠道,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新鲜。“莱得快”的产品除了串烧小吃,还有重庆特色的凉粉、酸辣粉。经过周密策划安排,“莱得快”在店面位置、店面形象、员工服务、产品质量等方面均达到了预期,优于其他的小吃店。虽然价格略高一点,但消费者能够接受。开业大吉,一炮打响。红火的生意让公司领导心里踏实了很多,证明了“莱得快”的市场进入策略是正确的。小店前三个月每月纯利在1.5万元左右,给了公司足够的信心和经验。实践证明,这一经营模式是可行的,是可以复制的。

有了好的开端,公司并没有被初步的胜利冲昏头脑。公司认为,这种小吃店并不具备核心能力,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只有好的门店位置是稀缺资源,是不可替代的。因此,2006-2007年,“莱得快”大力进行市场开拓,把每月店面回流的资金和融到的资金全部投入到新店的开设当中,迅速在重庆主城五大商圈开设了10家分店,抢得了先机。到2007年,“莱得快”发展为10个店,80多个员工,年销售额1500万元左右,成长态势良好。

(二)第二阶段:变革创新,在市场竞争中成长

“莱得快”的成功引来竞争对手的模仿竞争。面对市场竞争,公司认为,除了抢先一步占领市场以外,还必须进行产品和管理创新。公司非常重视学习,努力打造学习型组织,推进员工一起学习和创新。于是“莱得快”建立了正常的学习机制,学习新产品、新技能。虽然“莱得快”大部分员工的知识水平及学历都不高,但公司良好的培训机制及学习氛围使这些年轻人能够得到快速的提升。公司大力变革,从产品研发、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发展模式、销售渠道等方面采取了五条有力措施,以解决“莱得快”发展中遇到的产品、管理、融资、渠道等问题。首先,成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学习各地特色名小吃,在原来麻辣口味的串烧产品的基础上,引进并吸收了港、台、沪等地的特色名小吃及饮品,把产品从四个大类20多个品种一下提高到十个大类50多个品种。因此不论哪个季节,“莱得快”总能提供给顾客满意的不同口味的产品。其次,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优化管理流程。“莱得快”加大了信息管理的力度,专门花费50万元建设了管理信息系统,把收银管理、实时监控、存货、进货、调货计划等统一到一个集成控制系统,实现了各个门店电子财务、电子供应链、实时监控一体化管理,大大优化了管理流程。第三,建立了灵活的店长入股机制和员工奖励机制。一个店长通过分红,每月底薪+奖金十分红可拿到8000-10000元;一个员工通过底薪+奖金则可拿到2000-3000元,这超过重庆本地中餐、火锅、快餐等企业的员工一般每月1000-2000元的收入水平。第四,开展连锁加盟,吸收外来资金加盟。“莱得快”制定了规范的连锁加盟运行机制,发布了自己的连锁加盟运行手册,鼓励有兴趣并且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加盟“莱得快”。这样吸引了外来资金,加速了市场开发的力度。第五,与大型超市战略联盟,拓宽销售渠道。繁华地段门面难寻,价格高昂,“莱得快”另辟蹊径,与家乐福、人人乐、新世纪等大型超市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把“莱得快”开进了这些大型超市,解决了门店难寻的难题,畅通了销售渠道。

随着公司领导五大举措的实施,以及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莱得快”竞争优势更加凸显,把竞争对手远远甩在了身后。到2009年底,“莱得快”已拥有22家门店,一个生产加工中心,200多名员工,年产值3600多万元。

(三)第三阶段:打造品牌,持续成长

经过4年的发展,“莱得快”从无到有,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但公司感觉“莱得快”还是一个小吃店,不像一个企业,需要对“莱得快”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形象包装和企业品牌打造,使“莱得快”更像一个企业而不仅是一个小吃店。

首先,大力建设企业文化,塑造企业活力。公司领导亲自领衔管理团队,针对“莱得快”的特点精心打造“莱得快”的企业文化,花大力气贯彻落实。其次,创新开店模式,树立企业形象。为配合企业形象包装、品牌打造的部署,“莱得快”在具体开店模式上又进行了大胆创新。“莱得快”不再开10-20平米的小店,改开100M2左右,有快餐式桌椅,可以容纳顾客堂吃的大型旗舰店。小店容量有限,没法让顾客坐着吃,只能在店外站着吃,不仅影响顾客个人形象,而且污染环境。而旗舰店可以容纳顾客堂吃,使顾客更加休闲、舒适,即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也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旗舰店装修设计更加时尚漂亮,能同时容纳20-40人就餐。也有服务员专门打扫卫生,时刻保持清洁。所有一次性纸杯、纸碗、餐巾纸、包装袋都统一打上“莱得快”的标志。开这样一个旗舰店大概需要100万元左右,虽然投入较大,但收益回报也大。我们对“莱得快”的小店和旗舰店的消费情况进行了对比,小店由于站着吃,很拥挤,每位顾客大概人均消费5-10元左右;旗舰店有较大的空间及充足的时间留给顾客坐下来慢慢品尝更多的小吃,人均消费提高到10-20元。为配合实体店的改版,“莱得快”网站重新设计改版,使其更加时尚漂亮,功能更多。第三,放弃加盟,只做直营。为更好的配合企业形象包装、品牌打造的策略,“莱得快”从2010年起放弃加盟,只做直营。因为直营店更好管理,盈利能力更强,更有品质保障,更容易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随着品牌战略的深入实施,“莱得快”的竞争优势也越发明显,与竞争对手明显不在一个层次。“莱得快”成为休闲美食文化企业的形象得到确认后,消费者的认知度越来越高。

四、案例启示

(一)启示一:微型企业创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影响微型企业创业成长的因素有很多,分析“莱得快”创业成长的过程,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以下几个因素是影响微型企业创业成长的重要因素。

知识与经验。根据资源基础观,企业创业时所拥有的初始资源很大程度影响着企业的成长。微型企业在创业资金上区别不会很大,注册资金都是10万元以下。创业者的知识与经验是一种宝贵的初始资源禀赋,对于初创期的微型企业而言影响很大,将会影响创业者对机会的识别和选择,进而影响微型企业生存与成长。知识与经验主要包括行业知识与经验,即曾经在同一行业工作过的知识与经验;创业知识与经验,即创建并管理新企业的知识与经验;管理知识与经验,即从事领导及管理岗位的知识与经验。公司领导虽然没有休闲小吃行业的经历,但有创业的经历,所以创业知识与经验及一般管理知识与经验,使他具有敏锐的环境洞察能力,善于思考,善于捕捉市场机会。对于休闲小吃这种传统行业,没有行业知识与经验问题不大,但如果是高科技行业,行业知识与经验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创业能力。能力观认为企业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和基础。企业能力一般包括营销能力、技术能力、生产能力、财务能力等。创业能力区别于一般的企业能力,在学术界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多数学者认为创业能力是与企业家精神紧密相关的概念,表明了企业家精神指引下管理企业的方法、实践以及决策风格。梅德强、龙勇(2010)认为,创业能力应该是资源和能力的集成体,主要体现在市场机会识别和运营管理两方面。“莱得快”非常重视创业能力的提升,通过培训、学习努力提升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和员工的服务水平和技能,解决了产品研发、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发展模式、销售渠道等5个方面的问题,使得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了竞争优势。

创业战略。从“莱得快”的案例可以看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战略是必须的,尤其是传统成熟行业。这里创业战略分为市场进入战略与市场竞争战略。在微型企业的初创期,创业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产品与服务推向市场,被顾客所接纳从而换回投入以维持生存和成长。具体就是要决定采用什么产品、进入哪个市场、何时进入以及如何进入等战略问题。因此,市场进入战略的选择是微型企业初始战略中最主要且最先面临选择的一个关键问题。“莱得快”之所以能够一炮打响,开业大吉,其精心制定的市场进入策略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进入了正确的市场。市场进入以后,接下来面临市场竞争的问题,既如何在所进入的市场与现有企业竞争,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市场竞争战略。一般微型企业常用的市场竞争战略有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莱得快”主要采取的差异化竞争战略,是符合其市场定位的。休闲小吃价格都非常低,消费者能够承受,低价对年轻大方的消费者影响不大。所以莱得快走高档、时尚路线,不在价格上与对手竞争,而充分体现其在产品、服务上的差异性,来迎合年轻时尚的目标客户。

(二)启示二:微型企业创业成长的路径

通过微型企业创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结合莱得快的案例,可以总结出微型企业创业成长的路径如图1。市场机会一市场进入一市场竞争是微型企业成长的三个关键环节。这三个环节环环紧扣,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都会影响到微型企业的成长。经验与知识、创业能力、创业战略等三个关键影响因素作用于市场机会、市场进入和市场竞争这三个环节,对这三个环节产生积极影响。经验、知识和能力是微型企业创业成长的基础,能够洞察外部环境,发现市场机会,为制定和实施创业战略做准备。市场进入战略和市场竞争战略是创业成长的保证。微型企业大都集中在传统行业,进入门槛低,竞争十分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微型企业首先要有正确的市场进入战略,确定市场进入的时机、地点及方式,确保市场进入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增强信心,避免快速倒闭。同时,还要不断以灵活的市场竞争策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促使企业持续成长。可见,微型企业的持续成长是靠丰富经验与知识,提升创业能力,实施正确的创业战略来获得的,其间创业学习和创业拼凑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启示三:创业拼凑对创业成长的作用

贫乏的资源禀赋对微型企业成长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创业者不得不依靠自有资源,通过对手头有限资源的创造性整合和利用,自力更生进行创业,这种模式即为创业拼凑。创业拼凑强调手边资源的重要性,认为资源的重新整合会产生新的价值。同时,创业拼凑认为任何资源都是有价值的,强调对现有资源的动态管理和创造性利用开发,而不是努力去寻求新的外部资源。“莱得快”在持续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外部资源可以利用,而是通过对自身现有资源的动态管理和整合配置,进行创造性拼凑,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莱得快”主要通过资金的快速投入、市场开发、管理创新三种方式进行选择性拼凑,其创业拼凑的作用机理见图2。

首先,为了尽快占领市场,“莱得快”把每个店每月赚取的利润都马上用来再投资、开新店,没有用来分配。并且,公司老总自己每月只拿3000元的工资。这样,保证了有限的资金最快地被循环利用。

其次,大力开发市场,除了开新店以外,“莱得快”还创造性地开设了面积更大、能够堂吃的旗舰店,使得每位客人的消费量增加,每个店的销售量大增,同时还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再次,产品及管理创新,通过五大措施进行产品及管理创新,提升了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促进了店面销售额的增加。

在进行创业拼凑时,需要创业能力和创业学习的配合,共同对创业战略产生作用,并最终作用于企业成长。可见,通过切合实际的创造性创业拼凑,可以有效地突破资源约束并开发新的机会,积极作用于经验与知识、创业能力、创业战略等关键影响因素和市场机会、市场进入、市场竞争等关键环节,进而促进微型企业的成长。

(四)启示四:创业学习对创业成长的作用

创业学习可以被认为是与创业活动相关的学习,尤指新创企业在建立和成长阶段经验知识的创造与积累。创业学习既是新创企业培育核心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获取竞争优势、提升成长绩效的基础。具体表现为能根据实践需要,针对自己的不足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及时总结吸取自己及别人的经验教训;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由案例可以看出,在微型企业创业成长的过程中,创业学习积极作用于经验与知识、创业能力、创业战略等关键影响因素和市场机会、市场进入、市场竞争等关键环节,对微型企业的成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创业学习对创业成长的作用机理见图3。创业学习可分为经验学习、模仿学习和失败学习三种学习方式。首先,创业学习有很多来自于既往的实践经验。其次,创业学习还要对他人的行动和结果进行观察,即模仿学习。第三,创业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发生错误与不断学习的结合。因此,对创业错误的不断修正,也是创业学习的重要方式。创业学习通过这三种学习方式达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创业学习,制定有效的行动策略,不断创新产品及管理方式,有效避免不确定性风险,推动企业持续成长。“莱得快”在成长过程中应对市场竞争的五大变革措施,都是不断创业学习的成果。“莱得快”非常重视学习,不仅公司领导自身要学习,还应组织大家一起学习。虽然创业者没有行业经验,但是通过不断学习,便能掌握行业知识。通过在“干中学”并总结积累经验,如学习吸收港、台、沪等地的特色小吃,进行产品创新;学习其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创新管理方式和激励机制,在产品、服务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便可以比对手做得更出色。

五、研究结论

“莱得快”在短短6年时间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快速成长壮大,对于微型企业成长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莱得快”的成长证明,虽然微型企业非常弱小,成长起来困难重重,但并非不可能实现持续成长。研究认为,微型企业的成长要扬长避短,要充分认识经验与知识、创业能力、创业战略等关键因素对微型企业持续成长的影响,把握好市场机会、市场进入和市场竞争三个关键环节。要靠创业拼凑有效配置和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克服资源不足的劣势;靠不断地创业学习积累经验与知识,提升能力,促进产品和管理方式创新;靠制定有效的创业战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实现持续成长。

每个企业的成长都有其独特的历程和方式,没有一个模式能充分解释微型企业的创业成长。单案例研究的优势在于追踪企业的发展过程来构建理论,有助于复杂现象的深入,但其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仍不免有所折扣。因此,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跨案例研究来深入分析不同产业和区域中的微型企业成长是否相似。

作者:杨波 冯悦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际化背景下语言文化论文下一篇:人文素养英美文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