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完善机械制造论文

2022-04-28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技术完善机械制造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模具机械是用来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有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机械模具是机械加工制造最基本的专用工具,具有种类繁多、样式复杂的特点。在加工制造行业中,大规模生产必须使用机械模具。机械模具作为生产、加工和制造的基础,对质量的要求较高,包括精度、抗压强度等主要参数。

技术完善机械制造论文 篇1:

基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升级

摘要:目前,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天津滨海新区吸引FDI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由于区域内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但是集群经济仍然存在着产业链不完善、技术关联度低、创新性不足、技术外溢效应较差等问题,通过对滨海新区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升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增强FDI技术溢出效应。

关键词:天津滨海新区;FDI技术溢出;产业集群

Upgrad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of Binhai New Area of Tianjin Based on FDI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HE Chang1, WANG Dian-hua2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anagement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China;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China)

Key words:Binhai New Area of Tianjin; FDI technology spillovers; industrial cluster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在吸引FDI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导向作用。目前,天津滨海新区已纳入到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电子通讯、机械制造、医药化工以及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但是集群经济仍然存在着产业链不完善、技术关联度低、创新性不足、技术外溢效应较差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限制了集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突破传统的集群竞争模式,增强FDI的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是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现状

天津滨海新区依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强大科技和体制创新能力,一直以来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而且基于各自核心竞争优势的FDI区位选择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生存特性,逐步形成FDI型产业集群。2007年末,全区累计批准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4 485家,项目投资额403.28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300.3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69.3亿美元,项目平均投资规模899.17万美元。

天津滨海新区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聚集地。2007年,天津开发区新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项目186家,办理增资项目255家,项目投资总额(含增资)61.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4%。天津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0年位居国家级开发区首位, 2007年1-6月四大主导产业集群:电子通讯、机械制造、医药化工以及食品饮料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 819.4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3%,对全区的经济贡献率为93.6%,天津FDI型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并逐渐发挥出越来越强的经济拉动作用。

从滨海新区的主导产业可以看出,滨海新区产业集群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主。截至2007年,开发区累计有高新技术企业218家,认定软件企业46家。全年技术交易总额3.7亿元,完成技术合同登记177份,科技成果鉴定登记4项。2007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 973.54亿元,同比增长5.7%,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8.9%。电子信息是全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力量,生物医药、航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产业对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不断提高。但是本地企业与外资企业合作收益不明显,技术关联度较低,技术溢出效应有待提高。

天津产业集群效应显著,配套产业链日臻成熟,企业生态环境逐步完善。在商务部关于国家级开发区的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连续十年名列第一。以摩托罗拉、三星系列企业等为龙头的电子企业群和以天津一汽丰田汽车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强大力量。以锦湖轮胎、维斯塔斯等为代表的新投产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不断为开发区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不但如此,大批本地企业成为跨国公司的供应商或物流支持商,轮轴式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这对于优化其价值链环节、提高集群内企业的协作能力及获取外部经济效应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药明康德、渣打银行运营中心、摩托罗拉全球会计服务中心等服务外包项目的引进进一步提高了产业配套能力。

近年来,天津滨海新区集群效应显著,四大支柱产业比重逐步提高,知识创新和知识外溢效应逐步显现。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集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如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区域内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有待完善,企业与科研机构技术关联性亟待提高等。此外,滨海新区尚未形成世界知名的区域品牌和难以模仿的名牌产品,区域内产品品牌知名度甚至大于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在这种情况下,增强FDI技术外溢效应,加快外资企业核心技术向东道国的扩散,通过本地企业吸收、模仿和创新促进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形成真正的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创新驱动的、产业网络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目前发展区域经济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天津滨海新区集群内FDI技术外溢的途径

促进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升级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增强FDI溢出效应,推动产业集群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鉴于不是所有的FDI都能对当地企业产生较好的技术溢出效应,要使其产生较好的技术带动作用,还得具备适当的条件。只有当内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差距较小时,本地企业才有能力去吸收和模仿外企的先进技术,才有能力与外企竞争,同时逼迫外企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只有当东道国当地上、下游配套产业与外企形成的产业关联度较高时,才能产生明显的外资技术溢出效应。

(一) 产业协作效应

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或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根据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和合作关系(包括前向协作和后向协作),而形成的具有集聚经济性的产业组织,通过知识扩散、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协同效应创造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这一特性有助于技术溢出效应的提高。在前向协作中,我国当地企业通过购买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产品或半成品, 通过其售后服务或相应的技术培训获得技术溢出,促进自身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在后向协作中,跨国公司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可能会对当地企业提出相应的技术标准,提供技术指导、信息咨询、技术培训和产品样品等, 对当地企业产生技术带动作用。

(二)网络辐射效应

产业集群具有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包括贸易网络和非贸易网络(社会关系网络)。前者通过集群企业的交换和专业化分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知识外溢与技术扩散;后者通过集群企业的相互信任与承诺,加强集群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与扩散。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属于多核辐射型产业集群,以若干个大企业为龙头,各自向外辐射,分别连接众多的成员企业。网络辐射效应明显,本地企业应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与竞争获得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三)示范和模仿效应

跨国公司子公司具有在研发、技术上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借助于产业协作、技术培训、产品、信息及人员交流等对当地竞争者产生了直接的示范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技术溢出有两种具体方式:一是东道国企业通过对新技术、新产品、生产流程的模仿和学习而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二是在直接的模仿和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逆向工程”研究和揭示跨国企业的内在技术,不断地消化、吸收和创新其新技术并用于自身的产品生产。2007年《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共有来自境外10个国家和地区的62个跨国公司在天津开发区投资,投资企业达137家。一大批著名的跨国企业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技能对当地企业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当地企业的模仿和学习增强了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四)人力资本流动效应

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人力资本的双向流动也是导致技术外溢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跨国公司为了促进人力资本的增值、升值,确保其全球战略目标的实现,往往通过在岗培训、管理知识培训、邀请国际知名顾问或直接到海外总部培训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当雇员由跨国公司流向其他企业或自创企业时,其在跨国公司所学的各种技能也随之外流,“显性”溢出随之发生;当技术和管理等信息因技术培训或人际交流而传播时,“隐性”溢出随之发生。截止到2007年第3季度末,天津市三资企业从业人员54.9万人,比2006年同期增长4.2%。集群内专业性劳动力市场及社会关系网络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双向流动,技术外溢效应明显。

(五)全球价值链效应

跨国公司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主角,也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主要推动者。产业集群成员通过与跨国公司进行上、下游配套产业协作,能够逐步融入全球价值链环节、参与国际分工,不断提高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分享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的优势,实现技术升级并逐步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层次,带动产业集群由低成本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属于FDI型产业集群,我国本地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和合作,能够逐步进入全球市场,嵌入全球价值链,获得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的好处,并逐步提高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在全球化分工中的地位。

三、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充分利用FDI技术溢出效应

1.加强与外资企业的产业协作,形成产业联动效应。产业协作效应是FDI技术溢出的重要途径,我国企业应加快与外资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协作,促进重点产品、主导产业的联动及中小企业群的配套发展,特别是加强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协作。滨海新区目前配套产业链日臻完善,如石化中下游产品、汽车和手机零部件等配套产业,但本地企业产品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和高水平深加工能力有待提高。本地企业应加强与外资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协作,通过技术标准、技术培训、信息咨询或产品的“逆向工程”等途径获得技术溢出。

2.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素质,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和溢出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本地企业的模仿、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而企业这些能力取决于人力资本的素质和企业研发能力。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引进高科技人才和进行各种技术培训提高人力资本素质,特别是外资企业的高技术人才跳槽到本地企业时,会促进技术溢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大好机遇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的目光,加之产业集群内劳动力市场较完备,目前,落户天津滨海新区的留学人员已近万人。

3.重视与外资企业的研发合作,提升全球价值链层次。截至2007年,开发区共有2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家企业技术中心和45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53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1家各类孵化器。但是本地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收益不明显,技术关联度较低。促进技术和知识扩散必须充分利用高校的媒介作用,加强企业间的技术联系,重视双方的研发合作,减少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加工贸易的比重,避免外商直接投资“飞地化”现象。通过获得技术外溢效应,提升我国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使外资企业将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价值链环节转移到我国,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层次。

(二) 政府应强化FDI技术溢出,促进产业升级

1.提供优惠政策,扶持内外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在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过程中,政府应提供优惠的政策环境、完善的制度支持以及先进的技术保证,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设立项目专项资金、实行财税扶持政策、鼓励各种形式的股权和产权投资等,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带动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如2006年11月政府规定对在天津滨海新区设立并经天津市科技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定的内、外资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加强政府协调和服务职能,改善外资投资环境。政府应建立起有利于产业集群内技术溢出的软硬件环境,特别重视软环境的建设。如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鼓励高科技人才的流动;扶持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加快技术创新;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降低外资企业与本国企业技术合作的风险,提高其技术交流和合作的意愿;建立技术、咨询与人才培训服务等公共机构,减低内外资企业技术合作和开发的成本。

3.加强官产学研的合作,构建官产学研一体化体系。优质产业集群的建立要求政府要在人才、企业、投资商、研究机构和服务机构等各主体之间建立各种各样的互动渠道和平台,政府应鼓励企业建立以产业集群为重要载体的科技创新支持系统,加强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密切合作,促进官产学研网络的形成,增强技术外溢效应,提供有效的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支持平台。天津的科研机构优势明显,30多所院校和140多家科研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大学、科研院所与跨国公司技术合作优势并不明显,政府应通过项目牵头、促进人才流动和设立中介服务机构等措施鼓励官产学研合作,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使本地产业集群尽快嵌入全球价值链高端。

参考文献:

[1] 王雷,高长春.集群区域MNE技术外溢的途径及约束条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 郭小兰,朱振良,刘双.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分析[J].财经界,2006(11).

[3] 徐琼.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分析[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6(6).

[4] 周新军.跨国公司在天津的技术外溢调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5).

[5] 2007滨海新区统计公报[Z].

(责任编辑:关立新)

作者:何 畅 王殿华

技术完善机械制造论文 篇2:

机械模具数控加工制造技术研究

【摘 要】模具机械是用来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有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机械模具是机械加工制造最基本的专用工具,具有种类繁多、样式复杂的特点。在加工制造行业中,大规模生产必须使用机械模具。机械模具作为生产、加工和制造的基础,对质量的要求较高,包括精度、抗压强度等主要参数。因此,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提升机械模具的科学研究水平,并根据市场的变化综合考虑各种要求。数控加工技术完善了生产、加工和设计的智能化应用,机械设备可以执行大量工作,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数控加工制造技术已与机械模具加工制造深度融合并广泛应用。

【关键词】机械模具;数控加工制造技术

引言

对于数控加工技术来说,具体指的就是以数字化系统对机械设备进行生产方面的操作,而从机械模具制造的角度进行分析,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模具市场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广阔,从而使磨具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但是模具生产厂家的数量却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进一步提高数控加工技术在机械模具制造中的应用范围,通过提高数控加工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机械模具制造和生产水平,从而促进我国机械模具制造产业的发展。

1机械模具制造中数控加工技术应用的特性

首先是独特性。不同机械模具在结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模具的制造与生产均是一次生产出来的,基本上不会出现二次开模的情况,因此在机械模具的制造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把控数控编程的精确性,这也是整个生产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内容。而对于一些工艺比较复杂或加工流程比较繁杂的模具,可以将自动化机械编程软件作为载体,再由技术人员对其加以调整,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机械模具制造的质量。其次是高精准要求。机械模具的制造与加工,必须要达到高精准的要求,全面控制加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偏差,确保成型后的模具可以符合标准要求。通常情况下,机械模具的标准误差应控制在1/5~1/10的范围内,而在产品的结合位置,也要进一步提高对精确度的要求,只要保证生产的模具可以达到精确度的标准,才可以确保新型产品的整体水平与质量符合市场要求。

2机械模具数控加工制造技术的应用

2.1数控技术应用于机械加工设备

数控技术的应用离不开机械,正是有了机械操作才能够将数控的指令完成。在传统生产中,机械相关设备容易受到环境、设计和磨损等因素的影响,从而降低机械是使用寿命。在这个过程中,一旦机械出现故障,就容易影响加工产品的整体质量,使得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而数控技术的出现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保证机械在生产过程中安全性和高效性,避免由于机械故障造成的重大损失。且数控技术在生产技术中出现故障的可能性比较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生产质量。在数控技术下,一旦机械发生故障,该故障就会通过代码的形式直接反馈到数控操作系统,实现故障的有效诊断和维修。对于一些小故障,系统还能够进行自我修复。这样既避免了人力的麻烦,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在生产过程中,编程设计人员可以将编制的程序提前置入数控系统中,这样可以有效根据生产需要,及时调整相关操作,实现企业高效化生产。

2.2利用数控加工技术完成机械模具的数控编程

将数控加工技术完全运用到机械模具制造过程离不开科学的编码程序,而且机械模具制造的柔性特征直接增加了编程工作量,机械模具程序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影响模具的使用效果。传统模具使用的G代码已经不能满足数控加工技术下复杂难言的刀具运行路线,取而代之的是更具灵活性的CAM编程软件,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使用。CAM相对传统的编程软件只能简短的编程不同,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人机交互,可以帮助人工提取模具制造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进而提升模具制造效率;CAM将模具的几何特征作为参考,借助电子信息化技术快速生成模具相应编码;将模具的材料特征与几何参数等逐次输入电脑,可形成相应的要求列表,模具生产人员根据列表要求确定模具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机床与刀具种类,进而确定行刀路线等。进行模具的工艺设计后,经过软件的自动生成,然后,选择相应的工具与制作过程,降低了人工编码可能发生失误的可能性。

2.3优化加工程序来提升机械模具制造质量及效率

数控加工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在保证模具精度与表面粗糙度的前提下,以最短的路线对模具进行加工,通过减少空行程时间来提高模具的加工效率,这种加工方式不但能节省整体的模具制造时间,还能降低不必要的刀具损耗,更符合企业的利益所在。比如,在对模具编制加工程序时,会有一个“回零”操作,在执行“回零”操作时,要注意前后两刀之间的距离,要使其尽量短,为零最好,合理安排回零路线,满足所有进刀路线最短的要求。其他的如巧用起刀点、巧设换刀点、特殊进给路线等都可以适当地缩短进给路线,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模具制造效率,数控加工技术其他的比如通过简化数值计算来简化加工程序、对重复的程序使用子程序等都可以适当地提升模具加工效率与质量,使模具加工程序得到优化,促进企业效益进一步扩大。

2.4数控铣削加工技术

从传统工艺的角度分析,在针对凹凸模具或曲面零件的加工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技术问题,因此相关人员针对这种现象展开全面且深入的探究。通过深入的研究,數控铣削加工技术应运而生,并广泛应用与凹凸模具与曲面零件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数控铣削加工技术不仅可以针对凹凸模具或曲面零件的生产加工,而且对部分外观较为复杂的零部件也可进行深度加工,尤其是零部件形状轮廓的精细加工。

结语

我国的综合实力和现代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工业生产行业和机械制造领域的高速发展。在机械制造领域,数控加工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机械模具加工制造的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这就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必须深化数控加工技术的科学研究,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完善加工方式,最大程度地降低机械零件生产加工过程中出现的误差频率,提高机械零件生产加工的效率和精度。此外,在数控加工技术未来发展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还需要密切结合数控加工的实际应用情况,不断推动数控加工技术朝高效化、高精度、柔韧性以及智能化方向发展,以此来推动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龚玲丽,刘超.我国机械数控加工技术现状及提升对策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20(01):62-63.

[2]徐留明,毛雪.数控加工技术在机械模具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轻工标准与质量,2020(01):109-111.

[3]闫梅.在机械模具制造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思考[J].科技资讯,2018,16(29):83-84.

[4]李建广,周亮,姚英学.基于虚拟仿真的数控加工技术训练考评方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2):118-121.

(作者单位:河南工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程亚坤 张梦波

技术完善机械制造论文 篇3:

关于高职院校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建设科技创新团队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可从加强专业建设、以项目为载体、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开展技术服务以及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组建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

[关键词]高职院校 跨专业 科技创新团队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08.012

高等职业教育是应用型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它既有学科专业优势,又有应用型人才优势。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专业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增强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已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而通过有效建设科技创新团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科技创新团队一般指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工作内容,由学科知识与技能互补,为共同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相互协作的学科内及跨学科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以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为活动主体,其核心成员是某一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二是团队的成员可以是一所院校或多所院校专业教师组成,也可以有企業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三是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四是以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为主要方向;五是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团队组建根据项目研究的需要调整;六是依托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开展项目研究。

一、高职院校组建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科研队伍管理的一种新的组织模式,是高职院校实现出人才、出成果功能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也是高职院校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对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利于优化专业结构,凸显专业特色;有利于领军人物的成长,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精神,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利于增强院校的科研实力,增大承担各级重大课题的概率,从而提升院校的知名度;有利于提高团队参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的能力,增强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近年来,高职院校组建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在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一是高职院校具有行业门类较齐全的学科专业,对技术应用层面上综合性较强、技术难度较大、跨专业的应用研究课题有一定的攻关能力;二是有开展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尤其是物质基础方面,高职院校的生产性专业实训基地为团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三是科学研究的类别较齐全,既有高新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又有应用推广研究、发展研究、市场化研究;四是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已经在高职院校当中形成了普遍的共识,大家都深刻地认识到高职院校科研水平本来就有限,靠单干户、夫妻店、父子兵、小作坊无法承担重要科研项目,自然也很难提高科研水平,也难以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只有组建优秀、高效的科研团队,才可以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整合、优化有限的基础资源,凝聚科研力量,承担更多市场急需的应用研究项目工作。

二、当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无论是在创新团队自身建设还是创新团队的外部环境支持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低水平的虚团队多,高水平的实团队少

不可否认,我国有一批凝聚力高和创新力强的科技创新团队,但部分高校为争取资源,临时拼凑和包装了许多“虚”的团队。平时,这些团队的成员几乎不进行学术交流,只是在申报项目或应付检查时才将各自的成果打包在一起,组成一个“团队”。高水平团队的匮乏导致高水平人才的奇缺,高水平人才的缺乏又进一步影响高水平团队的形成,并形成恶性循环。

(二)短命团队多,长寿团队少

目前,许多团队都是项目型团队,是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申请的需要,而不是为了项目的完成,它们是临时组建的,在利益思想的支配下,注重的是短期行为。团队的稳定性差,常常在项目结束之时解散。重大的科学创新一般在短期内很难取得,因此短命团队很难取得标志性的成果,随着团队的解体,团队的各种资源也就分解离析,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三)自下而上形成的团队多,自上而下形成的团队少

高校科技创新的特点决定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大多是自发形成的,随着团队的不断发展,日益引起人们较多的关注,获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经费,这种“自下而下”靠个人意愿和内在动力形成的非结构化状态的团队多表现为“师徒型”或“夫妻店”,一般没有行政手段对其进行监管和控制,这与国家和企业所属的科研机构以任务为导向的“自上而下”团队具有较大的差异。

(四)单学科、单部门的团队多,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团队少

高校现有科技创新团队多是以学科组或专业为基础自发形成的单学科、单部门的团队,相对说来,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团队较少。

(五)缺乏利于团队成长的良好环境

由于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普遍相对落后、行业专业领军人物的缺乏、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善,制约着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制约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现有体制机制不能营造科技创新团队成长的良好环境。

以上是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近十年来虽然实现了迅猛的发展,但在内涵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主旋律的今天,探索如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成为摆在每一所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三、高职院校建设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的措施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校内完备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雄厚的专业教师力量,紧跟装备制造行业企业技术发展步伐,主动适应技术市场需求,找准切入点,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跨专业的方式在广西高职院校中率先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措施如下:

(一)推进专业改革和建设,探索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根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要求,学院确定了焊接技术及其自动化等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在推进专业建设改革过程中,全面开展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专业基础条件建设,重点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为吸引优秀的领军人物创造必需的条件。学院围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符合学院发展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双师”素质教师认定与管理、教师进修培训、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

炼、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以及人事分配改革等方面制度,为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注重领軍人物的培养,领军人物在创新团队中发挥着团队学术技术领导和团队核心作用,要充分挖掘高职院校现有人才资源并加强培养,使优秀的学术人才和领军人物脱颖而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青年科技人员能够活跃团队气氛,为团队的创新增添活力,通过着重加强青年科技人员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青年科技人员的早日成熟,为科学进步发展培养接班人。

(二)打破专业界限,以项目为载体组建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

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包括焊接技术、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教师和企业焊接技术骨干。团队开展工作以项目课题为载体,通过项目带动,发挥科研骨干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每一个项目的实施,可锻炼和培养一批科研创新人才,可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和技术服务水平,同样也促进院校科研工作上水平。团队的工作任务是紧盯焊接技术发展前沿,紧盯区域产业升级需要,紧盯区域焊接技术升级,参与合作企业的技术研发,合作研发企业急需的焊接设备,推动企业焊接技术升级,推广先进焊接技术应用,为区域企业解决焊接生产关键技术难题。

(三)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搭建团队科研工作平台

科研平台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团队通过承担项目和开展技术服务得到锻炼和成长,因此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离不开科研平台的有力支撑。高职院校要建设生产性专业实训基地,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一批开放性、多功能的区域性技术服务平台,为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培训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真实的生产环境,为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

(四)广泛开展技术服务工作,促进团队成长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科研工作平台的作用和团队的技术优势,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高职院校应调整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通过技术转让或专利技术的产业化使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集体攻关,可解决行业面临的共性技术问题或关键技术问题。通过面向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加强了团队的锻炼,促进团队成长。

(五)完善管理机制,营造团队健康成长环境

现有的师资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不能完全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科技创新团队的成长缺乏良好环境。高职院校应改革学校内部人事管理分配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应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保证教师参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提升校企合作能力。高职院校应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制定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加强对团队组建的引导和管理,对团队进行评估和业绩考核,定期对创新团队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应与相应设立的团队资助相挂钩。同时,应加强以“不断追求、不断超越、不断创新”为核心理念的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努力实现社会利益和团队利益的有效结合,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发展自己。通过完善体制机制,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工作杠杆。

四、高职院校建设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取得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探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跨专业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在开展技术服务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近三年来,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承担了一批校内外的科研项目研究,先后取得的成果有:焊接技术研发成果6项、焊接技术升级成果5项、技术推广成果15项、解决关键生产技术难题10项,成功研发了实用型嵌入式焊接机器人、焊缝自动跟踪系统、管板焊缝自动化焊接系统的研制、水轮机专用不锈钢药芯焊丝等。开展先进焊接技术应用研究项目2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200万元以上。向企业推广应用研制成功的“低成本嵌入式焊接机器人”,校企合作完成“焊缝自动跟踪系统的开发”与“管板焊接系统”科研课题的研究并推广应用。

(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发挥技术优势,为广西制造业推广应用先进的焊接技术、焊接工艺、生产管理方法,推动了广西焊接行业的技术进步,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例如,为广西电力集团铁塔厂改进送变电铁塔的生产工艺,推广应用C02气体保护焊,年节约生产成本30万元以上;为广西建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改进焊接工艺、推广应用C02气体保护焊,升级手工焊接技术,年节约生产成本500万元以上;为广西建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研发埋弧焊焊缝跟踪系统、气体保护焊焊接机器人,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获企业充分肯定;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解决挖掘机焊接生产工艺难题,每年节约生产和管理成本50万元以上;为桂林电容器厂推广应用熔化极氩弧焊,生产效率提高1O倍以上;为南宁市化工集团研究厚铝合金熔化极氩弧焊焊接工艺,解决该公司在硫酸储罐生产中的焊接技术难题,并为企业减少10万元的经济损失;为南南铝业公司研究薄铝合金TIG焊焊接工艺,解决该公司出口铝合金产品的焊接技术难题;现场为中国十一冶解决压力管道氩弧焊技术难题,为企业创收效益近600万元。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成效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被确认为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焊接专业培养了1名行业领军人物,新培养了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1名,建立了20多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焊接技术创新团队成员中有广西技能大奖获得者1人、广西技术能手3人、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广西“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1人、广西高级技师突出贡献奖1人。同时,把师资队伍建设经验推广到其他专业教学团队,带动电气自动化、计算机、机械制造等专业教学团队的发展。

(四)实训基地建设上水平

学院和行业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提升院校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按企业生产现场重新规划、精心设计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广西焊接学会为广西制造业全面推广先进的焊接技术、先进的焊接工艺、先进的生产管理方法,整合并优化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建设了“四位一体”的焊接实训基地:实训与教学、技能鉴定、社会培训、生产与研发,打造广西焊接技术与职业人才培养服务平台,校内实训基地焊接技术中心成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焊接专业充分发挥自己在设备、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充分发挥专业及专业群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为广西区域的制造业推广应用焊接新技术、新工艺,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或技术攻关。

(五)对外培训实现新突破

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发挥技术优势,面向社会行业企业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为社会培训与鉴定焊接技术人才,近三年来培训鉴定学员达202人,培训企业员工127人,其中包括技师、高级技师30人。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的技术服务与技术培训项目,与越南建设部玻璃与建筑陶瓷总公司下属Viglacera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为其培训教师及学员,与越南太原机械厂、越南海防造船厂等企业合作开展设备维修与表面修复技术服务,开展服务项目2项以上。

(六)专业建设质量得到提高

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极大推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促进了行业领军人物的成长,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精神,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焊接专业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取得了一批教学研究成果或荣誉称号,焊接专业“高职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师资强则专业强,焊接专业培养了一批技术能手。焊接专业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历年来毕业生供不应求,深受行业企业的欢迎,专业优势日渐凸显。跨专业焊接技术创新团队的建设,极大增强了学院的科研实力,增强了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增加了承担各级重大课题的概率,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

(七)校企合作模式得到创新

由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多专业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创新团队,近几年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推广技术应用,通过开展这些技术服务,加深了专业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为促进专业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校企共建跨专业焊接技术创新团队,增强了院校和企业发展后劲。在焊接专业建设改革中,校企共建的专业技术创新团队,共同参与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对外技术服务,并通过探索、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创新了“技术合作、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自然形成。

(责编 黎原)

作者:黄政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抬田施工水利建设论文下一篇:新生老年护理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