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遵循管理论文

2022-04-3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新课程标准遵循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从2013年9月开始由原先的“2+1”模式转变为“2.5+0.5”的模式,新模式下新的课程标准在遵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从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和实施建议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对专业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解读。

新课程标准遵循管理论文 篇1:

订单模式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摘要]文章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提出了“三标对接、能力进阶、多段分期”的课程体系。将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学校的课程标准进行对接,以岗位职业能力构筑“能力进阶”课程平台,构建“多段分期”开展与岗位实践相连的教学组织模式。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 订单模式 新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严军(1971- ),女,湖北鄂州人,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湖北 武汉 430072)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多个专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也是十大战略性支柱(新兴)产业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结构变化也愈加明显。我院的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省级教改试点,以与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九州通医药集团“订单联合”的校企合作为平台,按照学院“校企双融,岗证双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在调研基础上,与订单企业合作开发,确立了订单模式下“三标对接,能力进阶,多段分期”的物流管理新课程体系。

一、面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的原则

课程作为沟通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其结构来自外部世界。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对所有课程进行合理组织和编排而形成的结构序列。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着重培养的是职业能力,因此,其课程体系出发点是工作体系,学校通过分析工作体系结构,建构职业教育课程,将具体导向一般。既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来自于职业能力结构,而职业能力结构又取决于专业面向岗位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原则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的适岗能力、应岗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变岗能力。

另外,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和设计过程中,在围绕岗位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重构课程体系时要遵循一定的优化衔接、定向选取、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的原则。围绕职业岗位能力需求,选择与职业综合素质相关的,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为课程内容。在实现课程内容整体优化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内在逻辑性,并能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

二、基于岗位分析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我院重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从社会需求入手的,要求按照合作企业岗位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开设相关课程,再根据岗位任务的内在逻辑构建课程体系。为此,我们首先到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明确培养目标定位。2011年以来,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先后对武汉市城市圈主要物流企业进行了调研,完成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调研显示,2010年武汉市社会物流总额达11070亿元,物流业实现增加值480亿元,物流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以上。武汉市许多物流服务行业也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2010年,武汉市还被商务部批准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物流标准化、物流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物流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并且,《湖北省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指出,物流产业比重未来将持续增加。

(二)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目标定位

根据调查结果,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各大企业专家从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员工职业素质要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把脉问诊,最后确立了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湖北省及周边及经济发达地区。与此同时,目标在于服务商贸流通行业和生产企业内部物流部门;人才就业岗位群包括采购管理、运营管理、仓储管理、信息处理、物流营销、货运及单据处理等六大类岗位;具备仓储与配送运作能力、运输的组织与运输流程优化能力、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运作的能力、设计物流项目运作方案能力、国际物流操作能力等。

(三)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分析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上,行业专家和物流骨干教师一起,参照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对物流管理专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了14项典型工作任务,并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具体转化情况如表1所示:

三、“三标对接、能力进阶、多段分期”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确立

(一)物流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框架

新课程体系对物流管理专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参照物流管理职业资格标准,有效地将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学校的课程标准对接融通,确定了学习领域,形成了对应课程。之后再依据物流职业能力结构的逻辑顺序,兼顾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学模式学时分配,对课程体系中各项目课程进行合理衔接与排序,形成了“三标对接、能力进阶、多段分期”课程体系(具体见框架图)。

(二)“三标对接”是面向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内容

我院推行的“校企双融、岗证双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展开的,采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模式,即把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学历教育的内涵要求引入教学,把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课程内容“嵌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最后将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融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还能达到职业资格要求,到企业后工作时适应性强,具有很好的适岗应岗能力。

另外,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在职业岗位群分析基础上,确定岗位能力要求,与订单企业合作。依据企业岗位标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学校的课程标准,形成专业技能标准。将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学校的课程标准进行对接,相互贯通,融合于整个课程体系的内容之中。

(三)以岗位职业能力构筑课程体系平台

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作为复合型服务产业,现代物流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岗位素质和能力。依据物流管理专业工作流程和就业岗位趋向,通过对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我们发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合格的政治素质、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良好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事业心、爱岗敬业、有高度的责任感等素质,与此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学习新技术与知识转移的能力、调查研究与组织协调能力、对突发问题能迅速有效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整体来说就是,具备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见137页表2)。

从学生的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来看,应依次培养学生通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专业技能、基本素养和岗位能力不断进阶。为此,我们将原来的课程进行了整合,按照“能力进阶”理念来构筑相应的课程平台,在学生能力培养的时间跨度上形成了“通用能力课程平台—职业基础能力课程平台—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平台—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平台”式的进阶平台课程体系。

(四)课程体系的教学组织模式

以紧密订单式培养为主线,物流管理专业制定了“学习分四期、校企三出入”的校企合作下教学组织模式,即“三出校门,三进行业,四入学习”。

第1、2学习期是通用能力和职业基础能力培养期。在学习通用能力课程和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时,学生初步掌握物流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第1工作期:一出校门,贴近市场,到订单企业、合作企业进行专业体验和调研,掌握行业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特点,明确能力目标,进行专业知识实践学习。第3学习期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期。根据物流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形成5门主要岗位核心能力课程; 第2工作期:二出校门,到合作企业开展岗位实践,到企业开展现场教学、生产实践,强化职业核心技能。第3工作期:三出校门,到订单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学生毕业前必须到订单企业、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创立预就业平台。第4学习期是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期。在初步掌握职业核心技能基础上,回炉学习物流递进岗位课程,并将订单企业课程纳入学习中,让学生进行预就业准备,掌握递进岗位能力。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配合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物流管理专业重构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订单合作模式为平台,以物流岗位标准和职业标准为内容的项目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结构的能力递进设计,能增强课程弹性,能对职业化课程进行柔性与优化。其突出特色在于:紧密结合订单校企合作模式,将教学过程和岗位实践融为一体,围绕岗位能力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施行“分段施教”,学习和工作轮换,为学生未来择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以岗位驱动课程教学,使教学过程针对性更强,目的也更明确。

四、“三标对接”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创新项目化课程内容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分析职业岗位,确立了“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5门职业核心岗位能力课程。在课程开发上,将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学校课程标准,形成专业技能评价体系。课程内容设计上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行动领域,通过“逆向拉引法”,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组织教学,将教学内容按物流工作过程项目化,突出职业技能培养。

(二)运用分段交替式教学模式

为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相适应,突出岗位技能培养,学校在教学组织模式上需要进行创新。“仓储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采购与供应管理实务”等课程在校内进行学训交替式教学;“配送管理实务”等课程在校外企业进行实境教学,教学与实习同步进行,专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教学。

(三)实习实训系统化设计

“多段分期”课程体系组织模式要求学校对物流实习实训进行系统化设计。利用校内物流仓储与配送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实施“1234”系统化实训体系教学。具体来说:“1”是以岗位任务和行业技能标准为层面,所有的实训项目、实训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必须遵循岗位和技能标准要求。“2”是指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路线,以职业技能为本位,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综合素质来设置教学项目,在实习实训中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是构建三个课堂轴心。第一课堂是指课程实训、项目设计、校内综合实训等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是通过培训考证、自主实践、技能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团队精神、创新能力、职业意识等综合素质;第三课堂则是到企业现场教学、市场调研、产学合作教学、校外岗位实践等,在真实职业环境下,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相关职业素养。“4”是围绕四个节点来设计教学内容:一是基础素质训练,包括职业道德、创造性思维、就业指导等;二是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包含口头能力、计算机操作技能等;三是专业技能训练,是从事某一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四是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是适岗的综合能力训练,培养学生专业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纪律观念等。

[参考文献]

[1]吕永壮.物流管理专业“三循环”工学交替模式下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协论坛,2010(1).

[2]盛鑫.产业转移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5).

[3]王贵斌,靳荣利,高芳.国际物流岗位群分析及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4]朱庆伟,孙文军,訾波.基于人才能力需求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物流科技,2009(8).

作者:严军

新课程标准遵循管理论文 篇2: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摘要】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从2013年9月开始由原先的“2+1”模式转变为“2.5+0.5”的模式,新模式下新的课程标准在遵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从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和实施建议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对专业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解读。

【关键词】中职“2.5+0.5”人才培养模式;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作者简介】方道生,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南京,210014)教学管理处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常规管理。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这充分体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反映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而经营“主阵地”的基本依据就是课程标准。根据江苏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从2013年9月开始由原先的“2+1”模式转变为“2.5+0.5”模式,与之相对应,新的课程标准在遵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从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和实施建议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要求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标准进行认真研读,以更好地坚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笔者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标准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课程性质分析

课程是承载教育教学思想的主要载体,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1]当教师接触课程时,要知道这是什么样的课程,课程的作用是什么,本门课程特点是什么。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标准从课程的定义、课程的定位、课程的功能三个方面来阐明课程的性质。

(一)课程的分类

根据江苏省“2.5+0.5”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结构图[2](如下页图1所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大类,专业技能课程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其中专业平台课程和方向课程都属于必修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是本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课程,方向课程是各校结合当地职业需求现状进行选择(三选一:汽车机修方向、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方向、汽车电器维修方向)。“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3门课程属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必修的专业平台课程。

(二)课程的定位

课程定位主要在于明确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厘清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阐明本课程的学习特点。比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前导课程是“汽车机械基础”和“汽车电工电子”,后续课程是“汽车故障检测与排除”,课程特点是实践性较强。而“汽车机械基础”是本专业学生接触的与汽车相关的第一门专业平台课程,没有与之相关联的前导课程,课程特点是知识体系、理论性较强。

(三)课程的功能

课程的功能是培养人,是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比如:“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阐述课程对汽车电器维修职业自身发展的功能,强调中职学生对于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并重的学习要求。

二、课程设计思路分析

本专业的3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思路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明确提出将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高度融入专业课程中。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掌握必备的汽车维修岗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求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养成,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职业体验有机融合,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从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组织三个层面来说明本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路。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既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又是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实施与评价的直接依据。比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设计要依据江苏省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其次,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呈现,构建完整的目标体系。最后,围绕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维修业务接待及管理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制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就业、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能力培养层面。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受课程目标的直接影响和制约。本专业3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体现汽车服务行业发展速度快和技术更新快两大特点,进一步阐明教学内容要结合实际的工作生产,突出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强调了教学内容应与汽车技术发展特点相适应。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

教学活动的组织实际上是指导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过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和“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两门课程的课程特点是实践性强,对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要求较高,适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以知识体系为教学模块,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职业能力形成的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单元,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有机融入各教学单元,注重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分析

课程内容与要求实际上帮助教师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学什么?怎么学?学习要求是什么?下面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内容与要求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个问题“学什么”是“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主体部分。本课程在电控发动机普及之后,出现了发动机机械和电控两部分内容,在“2.5+0.5”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之前一直没有统一标准,现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主体包含发动机机械部分和电控发动机部分。课程内容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课程目标和职业标准,结合江苏省各地区的差异、学生特点共分为10个项目:项目1认识发动机、项目2配气机构的拆装与检修、项目3曲柄连杆机构的拆装与检修、项目4润滑系统的拆装与检修、项目5冷却系统的拆装与检修、项目6汽车发动机总成的拆装与检修、项目7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拆装与检修、项目8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拆装与检修、项目9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认知与拆装、项目10点火系统的拆装与检修。其中项目1是对汽车发动机整体的概述,使学生能够初步构建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形状图;项目2、3、4、5主要是对发动机机械部分进行拆装与检修,这是基础部分,让学生获得汽车发动机维修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项目7、8、9、10结合机械部分对汽车电控部分进行拆装与检修,这属于提升部分,让学生能充分地将发动机机械和电控部分融合在一起。其中项目6的制定是根据中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特点,强化职业技能的项目,在执行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单独成项目,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将项目6融入其他项目中。

第二个问题“怎么学”。本课程以项目为引领、以实际的生产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小组竞争的方式完成一系列的活动,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如“配气机构的拆装与检修”项目分解为机体组的拆装与检修、曲柄连杆机构的认知、活塞连杆组的结构与检修、曲轴飞轮组的结构与检修共4个任务,每个任务都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学生在与现实情况相似的情景中分析问题,使学习更加直观、更加主动,使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学习状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想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建议实行小班化教学,使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室,模拟真实场景的设备与工具,完善师资配比的数量,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学校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软件、硬件等设施的建设。

第三个问题是“学习要求”。课程标准的核心就是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呈现。课程内容与要求是以学生为出发点,行为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以本课程项目2配气机构的拆装与检修中的任务3气门传动组拆装与检修为例,把内容及要求定为:1.了解气门传动组的各部件组成;2.掌握气门传动组的作用与类型;3.能运用工量具进行正时皮带、正时链条拆装与检修;4.能运用工量具对凸轮轴进行拆装与检修。内容及要求比较具体,具有可测性。学习要求关键词分别为:“了解”“掌握”“能”,从陈述方式来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层次来看,要求从低到高,采用从知识到技能的结构分布。

四、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分析

(一)教学建议

本专业3门课程标准对教学的理念、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思路做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明确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建议结合实际汽车维修工作岗位来组织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组织形式;建议将操作规范、安全生产、环保意识、团队合作等职业特点融入整个教学过程。

(二)评价建议

评价是促进教师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激励措施。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质量及效果进行评价?结合本专业的课程特点以及评价及体系构建的元素,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1.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思考。对学生而言,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色,评价方式多元化有利于做出客观评价。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思考。采用评价主体多元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避免教师单一的评价模式,有利于形成积极、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3.评价反馈的建议。评价反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教师即时调整方向的依据,从而帮助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善、不断地进步。4.评价成绩的评定汇总建议。没有考核就没有管理,建议将评价的成绩纳入成绩评定中,这样的评价有过程、有结果、有反馈,构成了有机的循环促进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制定量化标准的课程评价方法。

(三)教材选用与开发建议

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是对课程标准重新创造、组织的成果。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度提高难度,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比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需体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教材内容应注重吸收汽车售后服务行业发展的新技术,对接汽车维修岗位要求、汽车维修工考证的职业标准,将有关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发动机的维护、发动机诊断等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入各教学任务中,并渗透汽车行业的优秀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但不管什么样的教材,教材的结构都是根据编写者的思路进行设计的,不可能适合所有教师的教学思路。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对于课程结构的理解设计教学结构,这样既能适应自己的课堂教学,也能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五、课程标准实施的注意事项

一方面,要明确江苏省“2.5+0.5”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标准不是最高标准,而是结合苏南、苏中、苏北各地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现状制定出的课程标准;另一方面,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和企业结合紧密,技术更新快,课程标准的制定应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软件、硬件注意事项

课程标准对于双师型提出更高的要求,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师范类院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的,缺少实际生产过程的经验,理实一体化教学师资缺乏。教师和学校要提前做好规划,建立完善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让专业教师定期进行企业定岗实习。地区经济的差异,造成我省职业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场地设施、工具设备建设参差不齐,落后地区要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要加快进行硬件建设。

(二)课程标准衔接问题

课程标准衔接问题主要是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的衔接。当前的职业资格考证标准相对行业技术发展而言,是比较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要满足各种车型的通用标准。因此,如何兼顾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也是本专业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化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方道生

新课程标准遵循管理论文 篇3:

探究学校管理规范化的难题及应对方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人们物质生活趋于饱满的状态下,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对于教学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越来越重视,对于学校管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通过对初中教育教学的标准化,使得教学质量得以迅速提升,但是与此同时,学校对于学生的规范化管理就出现了漏洞,导致教育的水平仍然得不到提升。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初中学校规范化管理中存在的难题,然后针对这些难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初中学校管理;规范化;难题;应对方法

规范化是每一所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都应当遵循的管理方式,也是学校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取得成效的保障。学校的规范化管理主要是指学校在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从而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初中学生正是形成良好人格的年纪,规范化的管理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能够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规范化的学校管理,不仅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提出来的要求,更是广大家长对学校的要求,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当规范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使学校成为具有特色教学管理规定的学校。

一、初中学校规范化管理中存在的难题

(一)学校管理机制不完善

虽然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都具备相应的学校规范化管理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但是由于学校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学校的规范化管理规章制度并不能发挥其作用,学校的管理人员也不能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学校的管理机制不完善首先表现在管理制度的漏洞上,大部分学校为了应付而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在实际的规范化管理活动中并没有具体运用到规范化管理规章制度,并且由于制度漏洞的存在,导致许多发生的问题难以解决,这就对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有很大的影响;其次就是各个部门的联系不够紧密,出现了管理重叠或者管理漏洞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措施实施不到位等问题,从而使得学校的规范化管理乱作一团;最后就是在管理力度上投入不够的问题,导致管理松散,学校规范化管理程度不够。

(二)管理方式不适当

初中生正是处于青春期,具有一些叛逆以及逆反的心理属于正常现象,在这个阶段的学校管理中,学校不能一味的采取强制性的管理措施,这样反而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事倍功半。这时学校应当及时调整管理方式,根据每一届学生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教育。

(三)忽视了对教师的管理

大部分学校管理者对初中学校的规范化管理都有一定的误区,他们认为对初中学校管理的规范化是着重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管理,从学生身上找问题并解决问题。但是实质上,初中学校的管理不只是对学生的管理,还有对教师的管理,其中包含了對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的规范化管理。如果忽视了对教师的规范化管理,那么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没有受到严格的规范化,教学水平以及教学管理能力逐渐出现越来越大的差距,这样对学生的教育就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无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且对于学校的管理都会有所影响。

(四)忽视了师生关系的培养

在初中学校规范化的管理中,忽视了对师生关系的培养,导致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上课氛围凝重,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消失,这不仅影响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质量,也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规范化管理,从而影响着学校对学生的规范化管理。

二、初中学校规范化管理的应对方法

(一)完善学校规范化管理机制

上文中提到,学校规范化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学校在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障碍。完善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机制,首先就要制定严格详细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将一切可能发生的事项以及奖惩制度详细的罗列出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规范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让初中学校在规范化管理过程中有制度可依;其次就是紧密联系学校各部门,让各部门之间的管理不重叠、无漏洞,从而做到更详尽地进行规范化管理;最后就是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质量,初中学校应当重视对教育的规范化管理,提升管理质量,在各个方面加大管理力度,从而提升学校的管理规范化程度。

(二)沿用适当的管理方式

众所周知,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年纪,不适当的管理方式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适得其反;由于初中生的人格等方面都正在形成,不适当的管理方式还会影响到学生心智的发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涯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适当的管理方式十分重要。学校可以根据这一届学生的一致特点或者是这一代学生的发展特点进项适当的规范化管理,在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以后的规范化管理做好铺垫。

(三)加强对教师的规范化管理

初中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对教师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规范化管理,这一点主要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管理,学校可以进行年度的教师考试等活动来规范化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二是对教师教学素养的规范化管理,现在有很多教师不注重教学中自身的素养,为学生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学校应当针对这一点,对教师进行素质的规范化培养和管理。

(四)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关系。因此,在初中学校的规范化管理中,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学校可以通过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校规范化管理的进行。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以及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我国初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校的规范化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在初中学校的规范化管理中,学校要做到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采用适当的管理方式,在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也要对教师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以及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措施,从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以及管理对象上进行严格的把控和管理,提升规范化的管理效率以及管理质量,从而提升我国初中教育管理的总体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覃明.初中学校当前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其改进措施[J].未来英才,2017(8):30-30.

[2]姚明芝.浅析初中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读与写,2017,14(23):66-66.

[3]李举春.浅谈初中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下转29页)(上接79页)办法[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10):71-71.

[4]劳明宇.探究中小学学校管理规范化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新课程,2017(22):212-212.

[5]夏顺光.初中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20):219-219.

作者:张大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O2O餐饮营销模式论文下一篇:模块化教学园林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