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课程考核范文

2023-10-09

课程标准课程考核范文第1篇

课程名称

财务管理

主讲教师

适用专业

会计、会计电算化

教学年级

课程概况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会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熟悉国家有关财务与金融的方针、政策与法规,熟练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并能够在实际岗位完成理财工作的管理人才。

本课程的学习领域是以高职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就业为导向,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促使其掌握财务管理知识的基本要点和财务管理业务的操作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企业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财务分析等方面的实务操作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

(一)财务管理总论

(二)财务管理基础知识

(三)筹资决策

(四)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

(五)项目投资决策

(六)证券投资决策

(七)营运资金管理

(八)收益分配管理

三、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1、熟悉企业筹资渠道和方式,具备进行最佳资本结构决策的能力。

(1)进行个别资本成本、综合资本成本的计算。

(2)提出最佳资本结构决策方案的能力。

2、具备项目投资方案的拟定、财务可行性评价、优选项目投资方案的能力。

(1)根据企业组织发展目标,拟定项目投资方案,进行财务可行性评价。

(2)提出项目投资备选方案,提出优选方案决策所需的数据资料。

3、具备营运资金日常管理的能力。

(1)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防范财务分风险,最大限度减少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

(2)制定应收账款的管理政策,加速应收账款回收速度,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3)科学确定最佳存货采购批量,保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行,节约资金,控制存货成本。

4、具备具备利润分配管理的能力。

主要是结合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科学地制定利润分配方案的能力。

5、具备进行财务分析的能力。

(1)通过计算相关指标,揭露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提出规避风险的建议。

(2)揭示各项经营和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课程考核方案

一、知识考核

1、成绩配比

知识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50%。

2、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主要有:

(一)财务管理总论

(1)财务管理概述,以名词解释的形式考核;

(2)财务管理目标,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核。

(二)财务管理基础知识

(1)资金时间价值,以单选、判断、计算分析的形式考核;

(2)风险与报酬,以单选、判断、计算分析的形式考核;

(3)以成本形态分析,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核。

(三)筹资决策

(1)权益资金的筹集,以多项选择或单选题或判断题的形式考核;

(2)负债资金的筹集,以单选题或判断题以及多选题的形式考核。

(四)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

(1)资本成本,以计算分析题的形式考核;

(2)杠杆原理,以单选题、判断题、计算题的形式考核;

(3)资本结构及其优化以判断题形式考核。

(五)项目投资决策

(1)评价指标,以多项选择、单选题或计算题的形式考核。

(六)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的收益评价以判断题形式考核。

(七)营运资金管理

(1)货币资金管理,以单选题或判断题的形式考核;

(2)应收账款管理,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核;

(3)存货管理,以计算分析题的形式考核。

(八)收益分配管理

(1)收益分配的管理,以单选题或判断题的形式考核;

(2)股利分配的管理,以单选题或判断题的形式考核;

(3)股票股利,以单选题或判断题的形式考核;

(4)股票分割,以单选题或判断题的形式考核。

3、考核方式

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期末笔试,闭卷。

二、能力考核

1、成绩配比

能力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30%。

2、考核内容

能力性考核中布置六次工作任务,总成绩30分,学生获得的能力性考核成绩与平时出勤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之和作为有效成绩,即为课程期终成绩。

(1)

资金时间价值知识点归纳、计算;

(2)

筹资方式的对比;

(3)

杠杆计算

(4)现金流量与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

(5)存货经济批量模型的应用;

(6)收益分配顺序。

3、考核方式

工作任务编号

考核内容

分值

提交时间

备注

第一次

资金时间价值计算

5

第二周

计算题

第二次

筹资方式的对比

5

第四周

论述题

第三次

杠杆计算

5

第六周

计算题

第四次

现金流量与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

5

第九周

计算题

第五次

存货经济批量模型的应用

5

第十二章

计算题

第六次

收益分配顺序

5

第十四章

论述题

三、过程考核

1、成绩配比

过程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20%。

2、考核内容

(1)考勤(5分)

考勤应严格认真地进行记录,并具备原始记录的留存文件。

(2)思想态度与纪律意识(5分)

参与学习的活跃度,学习态度的积极性,学习的认真与勤奋程度,遵守学习纪律意识等。

(3)职业素质表现(5分)

敬业精神、团队意识、领导与组织能力、专业天赋与特长、劳动意识等各方面的表现。

(4)平时学习成效评测(5分)

平时作业、平时测评等各种学习过程中的评测成绩及学习效果评价。

1.

教研室主任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5.系部主任审核意见

系部主任(签字):

6.教务处审核意见

教务处处长(签字):

课程标准课程考核范文第2篇

课程名称

财务管理

主讲教师

适用专业

会计、会计电算化

教学年级

课程概况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会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熟悉国家有关财务与金融的方针、政策与法规,熟练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并能够在实际岗位完成理财工作的管理人才。

本课程的学习领域是以高职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就业为导向,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促使其掌握财务管理知识的基本要点和财务管理业务的操作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企业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财务分析等方面的实务操作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

(一)财务管理总论

(二)财务管理基础知识

(三)筹资决策

(四)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

(五)项目投资决策

(六)证券投资决策

(七)营运资金管理

(八)收益分配管理

三、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1、熟悉企业筹资渠道和方式,具备进行最佳资本结构决策的能力。

(1)进行个别资本成本、综合资本成本的计算。

(2)提出最佳资本结构决策方案的能力。

2、具备项目投资方案的拟定、财务可行性评价、优选项目投资方案的能力。

(1)根据企业组织发展目标,拟定项目投资方案,进行财务可行性评价。

(2)提出项目投资备选方案,提出优选方案决策所需的数据资料。

3、具备营运资金日常管理的能力。

(1)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防范财务分风险,最大限度减少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

(2)制定应收账款的管理政策,加速应收账款回收速度,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3)科学确定最佳存货采购批量,保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行,节约资金,控制存货成本。

4、具备具备利润分配管理的能力。

主要是结合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科学地制定利润分配方案的能力。

5、具备进行财务分析的能力。

(1)通过计算相关指标,揭露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提出规避风险的建议。

(2)揭示各项经营和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课程考核方案

一、知识考核

1、成绩配比

知识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50%。

2、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主要有:

(一)财务管理总论

(1)财务管理概述,以名词解释的形式考核;

(2)财务管理目标,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核。

(二)财务管理基础知识

(1)资金时间价值,以单选、判断、计算分析的形式考核;

(2)风险与报酬,以单选、判断、计算分析的形式考核;

(3)以成本形态分析,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核。

(三)筹资决策

(1)权益资金的筹集,以多项选择或单选题或判断题的形式考核;

(2)负债资金的筹集,以单选题或判断题以及多选题的形式考核。

(四)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

(1)资本成本,以计算分析题的形式考核;

(2)杠杆原理,以单选题、判断题、计算题的形式考核;

(3)资本结构及其优化以判断题形式考核。

(五)项目投资决策

(1)评价指标,以多项选择、单选题或计算题的形式考核。

(六)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的收益评价以判断题形式考核。

(七)营运资金管理

(1)货币资金管理,以单选题或判断题的形式考核;

(2)应收账款管理,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核;

(3)存货管理,以计算分析题的形式考核。

(八)收益分配管理

(1)收益分配的管理,以单选题或判断题的形式考核;

(2)股利分配的管理,以单选题或判断题的形式考核;

(3)股票股利,以单选题或判断题的形式考核;

(4)股票分割,以单选题或判断题的形式考核。

3、考核方式

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期末笔试,闭卷。

二、能力考核

1、成绩配比

能力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30%。

2、考核内容

能力性考核中布置六次工作任务,总成绩30分,学生获得的能力性考核成绩与平时出勤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之和作为有效成绩,即为课程期终成绩。

(1)

资金时间价值知识点归纳、计算;

(2)

筹资方式的对比;

(3)

杠杆计算

(4)现金流量与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

(5)存货经济批量模型的应用;

(6)收益分配顺序。

3、考核方式

工作任务编号

考核内容

分值

提交时间

备注

第一次

资金时间价值计算

5

第二周

计算题

第二次

筹资方式的对比

5

第四周

论述题

第三次

杠杆计算

5

第六周

计算题

第四次

现金流量与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

5

第九周

计算题

第五次

存货经济批量模型的应用

5

第十二章

计算题

第六次

收益分配顺序

5

第十四章

论述题

三、过程考核

1、成绩配比

过程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20%。

2、考核内容

(1)考勤(5分)

考勤应严格认真地进行记录,并具备原始记录的留存文件。

(2)思想态度与纪律意识(5分)

参与学习的活跃度,学习态度的积极性,学习的认真与勤奋程度,遵守学习纪律意识等。

(3)职业素质表现(5分)

敬业精神、团队意识、领导与组织能力、专业天赋与特长、劳动意识等各方面的表现。

(4)平时学习成效评测(5分)

平时作业、平时测评等各种学习过程中的评测成绩及学习效果评价。

1.

教研室主任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5.系部主任审核意见

系部主任(签字):

6.教务处审核意见

教务处处长(签字):

课程标准课程考核范文第3篇

一、理念新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理念贯穿于课程目标设定、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

二、定位新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了语文教育的任务:“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语文这一学科性质定位也有了变化:“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往教学大纲对语文的定性更多立足于语言的角度,而《语文课程标准》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因此,学习语文。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运用和语感的培养,还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把技能转变为素养。这个定位结束了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长期争论。

课程新

高中语文新课程用语文的基本要素构建模块化的学习体系。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并以以下五方面为突破口获得发展。

1 积累与整合。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并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2 感受与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培育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 思考与领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4 应用与拓展。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增强文化意识,重视文化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5 发现与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索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还要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全套教科书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系列。必修课程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按五个模块设计,每个模块编为一册,共5册;选修课程按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编写,共15个模块。

四、内涵新

1 关注创新精神。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实践。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2 注重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把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良好的人文素养表现在:(1)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3)具备开阔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3 明析语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除了继续突出语文的交际工具性质,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质。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语文的内涵更加明晰。

4 倡导个性发展。新课标注重语文应用以及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独立阅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陶行知主张的六大解放(解放头脑,让学生能想;解放眼睛,让学生能看;解放双手,让学生能干;解放嘴巴,让学生能谈;解放空间,让学生能接触自然;解放时间,让学生能学自己想的东西)。高中语文课程注重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以便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5 提倡评价多元。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把“对话”和“问答”、“夸奖”和“鼓励”、“自主”和“交流”作为评价课堂学习的标准。此外,评价不光看分数,等级、技能和素养也将融入评价机制,以鼓励学生发展其特长。

6 体现综合性。构建“立体系统”,体现内容的综合性,主要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综合。其次是学科本身各种要素的综合:课程内容的综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内容的综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综合、语文学科与跨学科内容的综合以及过程和方法的综合。

五、方法新

1 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发现,加以运用,从而达到创新,实现新课标下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核心,学生的学习方式将由原来单纯的接受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转变。

2 上课形式定中有变。按照班级学习的管理方式运用到必修课上,选修课将有所变化。因为选修的课程不同,学生可能在不同的课堂遇到不同的同学(这种新式的学习方式被称为“走班制”),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采取这种分、合结合的授课方式,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特色。

课程标准课程考核范文第4篇

周二下午,参加了区24学时培训之沈大安《解读新课程标准》。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中,我们感受到语文又回归到语言文字和语言运用中来。新课标的核心目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沈老师以《盘古开天地》重点段落第二段为例。

引: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从体会两个精准的动词“抡起”和“猛劈”过渡到第三句话“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按照以往的课程标准,我们从内容上过渡。“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接着世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转变为从“语言表达”过渡到“语言表达”。“除了这两个字在表达方面很有特色,文章中还有哪个地方表达上非常特别呢?找一找。”把学生引导到第三句话上来。关注这句话的三个特点:1.句式整齐;2.有多对反义词;3.一对近义词,语言上的丰富多样。切切实实地从文字中,从语言表达中去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去发现,去尝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一门学科达到顶峰的标准即可用数字来具体衡量。我们同样思考语文教学:不真实,不深入,情不自然。反如无上一课。重视文章的布局谋篇,语言表达,从字句中推敲,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字之精妙,语言表达的方法--语用能力。

新课标较以往,强调识字教学贯穿整个义务教学;阅读教学新增与教科书编者的交流;习作教学强调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写作意愿。要求作文“具体明确,文从句顺”„„

课程标准课程考核范文第5篇

第一部分 前言:

一、 课程性质与价值:

(一)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三、设计思路:

(一)完善体例,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

本《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 (二)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本《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四个学习领域。 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

1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本《标准》没有沿袭罗列具体知识点的方法,而是制订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内容标准要求的方向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教学活动建议,甚至还可以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活动方式,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美术教师是本《标准》最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为了帮助教师领会此次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本《标准》对新的观念和方法,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案例,以便教师能举一反三,创造性地实施《标准》。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内容说明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一词包括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①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②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③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2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 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惟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6.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7.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8. 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 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二、评价建议

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问卷形式,也可采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方式。

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美术作业、相关美术信息(文字或图像资料等)、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 (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行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4)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美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议美术教师在每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记录教学

3

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 附录:

二、 名词术语解释

美术:艺术的种类之一。"美术"在历史上是一个语义多变的概念。在现代,人们更倾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具体包括绘画、雕塑、工艺、摄影、计算机美术、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和环境艺术等。

美术教育: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美术史: 研究美术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和风格的信息、阐释和评价。

美术语言: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

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形式感:在美术中,指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物质外观以及结构关系所形成的整体特征。

美术媒材:构成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黏土、画布、电影胶片、录像带、木材和塑胶等。

感知: 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感受、辨认、识别,并与情感和认知相联系的一种过程。

体验: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

美术创作: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采用一定的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

美术表现:通过美术创作传递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美术批评:在直观或思考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和判断。

艺术风格;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

课程标准课程考核范文第6篇

首先,要辨清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的区别与联系。我国历来把“三基”作为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三基”即是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但是基础教育的各门学科提的均是“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见,运动技术是体育学科特有的,较为明显地反映了体育学科的性质。我们有许多老师把运动技术说成运动技能,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资料显示运动技术被定义为“能充分发挥人的机体能力的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运动技术是固有的,本身客观存在的,是默会知识,它必须在实践中获得体验才能最终掌握。运动技能是通过后天的学、练逐步提高的。现在中小学的体育课针对这一问题存在两种误区,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有人原封不动地采用了高水平技术于体育教学之中,造成与学生的实际脱节,与体育的教学目标相悖;另一方面则认为技术对中小学生来说没有意义,应当彻底地排除技术传习式教学,把体育课上成身体锻炼课。看来这两种误解均是不足取的。

运动技术学习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在运动技能教学中可将运动技术游戏化,通过游戏手段和表现形式,以学习运动技术为内核的这种教材化改造来增加运动技术学习的趣味性,将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感到枯燥、单调的教材,巧妙地转化为学生尤为喜好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较量中掌握应学的运动技能,同时体验并感悟到运动和技术学习的乐趣所在。例如,哈尔滨市49中李铠老师的《蹲踞式跳远》一课就是将蹲踞式跳远的技术动作通过几个行之有效的游戏来达到练习、强化、提高技术动作的目的,起跳接球赛提高了学生的跳远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完成了助跑、起跳、跑成腾空步;短程助跑起跳成腾空步单脚触高物;慢跑起跳空中收腹成蹲踞落地;中短距离助跑跳远;全程助跑蹲踞式跳远等动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循序渐进中学会了技术动作。

其次,是针对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体育课堂确立“弹性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在体能、技能上所达到的水平基础上,制定出弹性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基础与需要进行分组教学,力求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都能得到符合自己的收获。对体能好的同学要提出技术要求;对技术好的学生提出经验类、战术类的要求;对基础差的学生应以兴趣、调动积极性进行参与为主,使他们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起对所学运动技能的概念,并辅之以鼓励性语言,而后通过简单动作的尝试,逐步过渡到主动积极练习、提高的阶段。

第三,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非运动技能的教学。事实上,非运动技能因其实用性和趣味性,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是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我们不能将以非运动技能作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教学说成是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看成是没有内容的活动课、游戏课和休闲课。相反,只要非竞技运动技能的教学有实用价值,正是体育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的好时机。

上一篇:教育消防安全培训范文下一篇:开学了三年级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