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的内科学论文范文

2024-03-16

课程建设的内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近代化是表示向近代文明变化、向近代文明过渡的概念。它是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综合变化的历史过程,不能单纯把它理解为工业化。近代化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在生产力发展方面,即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在生产方式方面,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在政治方面,由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变化。近代化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度的变化。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中国近代化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两易主角和内涵。中国近代前80年近代化的主角是民族资产阶级,内涵是资本主义化;之后无产阶级跃居近代化主角,近代化的内涵也随之而变成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化、社会主义现代化.

近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第一部分旧中国的近代化

————道路曲折

一.近代化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

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也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⑥外交领域:1861年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探索近代化的层次由浅入深——学习西方由“器物”递进到“制度”。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②经济上: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人绝境。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实行保甲制度和特务统治;制定“伪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二.中国各阶级阶层探索近代化的活动

(一)地主阶级御辱图强活动

1.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御辱图强,学习西方——洋务思想萌芽。

2.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以求“自强”、“求富”,筹划海防,培养人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二)农民阶级——救国救民的民主运动

1.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将从西方学来的拜上帝教与《天朝田亩制度》结合,试图武装推翻清政府,建立农民阶级的理想王国。后期: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赋予新时代特征和意义,但均未实现。

2.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提出具有朴素爱国情感的“扶清灭洋”口号——对中外反动势力限于感性认识,拒绝西方近代文明,注定了失败结局。

农民运动的历史启示:

1.充分表现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2.平均主义和盲目排外的极端性又充分表现了农民阶级保守与落后性——小生产者自身局限性。

3.农民阶级不能担当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领导重任。

(三)民族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活动

1.早期维新派——脱胎于洋务派。主张:否定单纯继承洋务派主张——主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学习西方,奠定了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

2、康梁维新派。 主张: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学思想结合形成较系统的维新理论——挽救民族危机,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提倡西学——以日本为师,超越洋务派“中体西用”。实践: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改良道路行不通,民主政治的近代化理想未实现。

3、资产阶级革命派。 主张: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国情结合提出三民主义政治纲领——武装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以美国为师,超越维新派“改良以君主立宪政治”的近代化探索。实践:革命派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法令、措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民主共和的近代化理想破灭。

4、实业救国派(“南张北周”为代表)。主张:在辛亥革命鼓舞下,主张创办实业以振兴民族经济,抵御外国列强入侵而强国。实践:一战期间掀起创办实业高潮,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结果:民族工业未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未实现国家富强。

5、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前期)。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化,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矛头直接指向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实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以美法为师。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是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但因脱离群众,无法实现。

6、民主党派和中间人士的第三条道路(解放战争时期)。主张: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也不赞成中共主张,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果:实践证明走不通,最后转向中共共同反蒋建立新中国

资产阶级探索规律与认识

(1)民族资产阶级克服了农民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取得反帝反封建的一定的成果,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2)因其软弱妥协的局限性,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其政治目标——民族独立与政治民主化不能实现,近代化也就难以实现。

(3)民族资产阶级不能胜任民主革命领导,但因其革命性决定了它是民主革命的团结对象。

三.影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

(一)先天的不利条件:

1. 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

2. 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

3. 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济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4. 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1.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依据不平等条约进行军事、经济、政治侵略,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帝国主义还和中国封建主义结合起来,使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

2.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的政治制度特别完善,封建的意识形态特别顽强。落后的小农经济占主体地位。当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过来,反而愚昧无知,不思进取。

3.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在中国资本中,官僚资本占有压倒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下,日益萎缩。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1.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2.从决策上来看,历届统治者都没有把知识结构的变革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致使中国在长时期内一直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缺乏现代知识的推动,使中国的近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由于历届政府都代表了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的主观愿望出发来制定内外政策,因而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正常进行。

3.从环境上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社会环境)长期动荡。

(四)推动因素:

1.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带来先进技术、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加速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冲击旧制度和旧观念。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统治者为维护统治,也进行部分改革,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

3.中国近代化起步于两次工业革命之交,为较快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四.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总特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具体特征:

(一) 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排斥和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二) 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曾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三) 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四) 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五.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一)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二)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也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中国近代化的启动与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逐渐更新。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清除它的影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

(四)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其中,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等国的近代化过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一开始就宣布要“求知识于世界”,确立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在30年左右的时间里,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为日本的现代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强大的动力。而在中国,直到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开始建立新式的教育体制。新中国建立前,知识结构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它仍然是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仍然是一个和现代知识隔膜的国家。由此可见,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首先是教育要先行。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课程建设的内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程;建设

当前很多小学科学教师依然将知识与技能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忽略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这就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制约了素质教育理念的高效践行。本文将从科学核心素养培养角度对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策略进行详细的探究。

一、渗透乐高WEDO课程实现跨学科学习

为提高小学生在编程、技术、工程及科学等方面的能力,小学科学课应依据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及时引入与学生学习需求与学习能力相符的乐高WEDO课程。通常情况下,这一课程涵盖空间科学、地球、生命科学、物理四个领域。比如,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设计的引导性实验有《小孔成像的研究》《材料的性质与用途》《运动与力》《简单电路》《光的传播》《天空中的星体》《位置与运动》《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等,还有很多开放性实验《热在气体、液体中的传递》《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研究雨的形成原因》《研究水的沸点与冰点》《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如何加快物质的溶解》等。比如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就有一节《建桥梁》的课程,需要学生分析怎样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桥梁。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就可用乐高积木自主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搭建三个类型的桥梁:悬索桥、拱桥及平板桥,并借助实验的形式在稳定程度、承受能力方面将三种类型的桥梁进行比较。与传统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模式相比,应用性、开放性的工程任务可使得学生享有更多的亲自参与机会,使得他们在現有条件下自主进行各种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课程理论知识,并在亲自操作中逐渐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最终切实发展自身的科学核心素养。

二、重视科学课程与工程教育活动的结合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学与艺术、工程、技术、数学等学科的交叉性与联系也更加紧密。因此,要想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快速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就需要教师大胆将科学课程与工程与技术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得学生不仅可参与科学探究过程,还能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界定技术与科学难题、使用与设计模型、实施与计划研究、阐释与分析数据等,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依据科学课程特点研发STEM课程。在建设以科学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的小学科学课程时,学校应恰当地把工程实践与思想应用到科学课程教学中,并依据教材内容,自主研发一系列STEM课程内容,像“设计一座桥”“制造超级肥皂泡”“设计一副3D眼镜”“制造纸火箭”“设计乐器”等。学校研发的STEM学习内容与传统的以科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制作单项作品的方式不同,其涵盖有数学、工程、技术、科学四种要素,倡导学生应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并借助讨论修正、分析设计方案科学性、研发解决措施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水平。

三、研发拓展性课程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依据生产生活实际及现代科技条件,教师应努力创新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方式,努力为学生设计出拓展性课程,尽可能满足多种类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两点:①在低年级教学中开设趣味课程,做好学段衔接工作。当前,很多小学一二年级都开设有校本课程,其中就有很多与科学知识有关的学习内容,这就为科学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因此,为更好地让小学科学课程与校本课程衔接,以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在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就需要低年级科学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深入了解校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最好能亲自参与到校本课程教学中,或者借助培训教育的形式尽可能多地掌握低年级学段学生的科学素养情况。在此基础上,能将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与校本内容恰当衔接,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课程学习习惯,并最大限度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积极性。②设计创新性的科学拓展课程。学校可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创建一些科学类社团,像爱迪生启智、海模、遥控航模、模拟飞行、气象科普等,在社团中由科学课程教师队伍与校内各个学科教师联手研发拓展性课程内容,并依据各个学段学生的特点为各个学段学生设置与之特点相一致的学习内容,还应允许学生依据自身需求跨年级、跨班级甚至跨校区自主选择拓展课程。

总之,建设以科学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的小学科学课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学校立足实际,借助资源整合、顶层设计的方式,设计出高位、前瞻的课程教学目标及开放、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从而使得他们在亲自操作、合作探究中不断丰富自身的科学课程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最终大幅优化自身的科学核心素养及综合素质。

(责编韦淑红)

课程建设的内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日本目前实施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日本称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理科)是日本文部科学省2008年颁布、2011年开始实施的。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根据最新公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制定了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标准,并于2011年公布。日本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标准由“对自然的事物和现象的关心、热情、态度”“科学的思考、表达”“觀察、实验的技能”以及“关于自然的事物和现象的知识、理解”四个方面组成,并且贯穿日本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内容,使日本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与其目标、内容一致。

日本小学科学课程评价与课程目标一致

日本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年级目标,日本小学科学评价与其总目标和年级目标都是一致的。

1.日本小学科学总目标及评价

日本小学科学的总目标是:亲近自然,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谋求对自然的事物和现象伴有实感的理解,培养科学的看法和想法。

日本小学科学的总目标的表述包含态度、知识、技能和思考四个方面,分别与“对自然的事物和现象的关心、热情、态度”“科学的思考、表达”“观察、实验的技能”以及“关于自然的事物和现象的知识、理解”四个评价方面对应。并且,每个评价方面都明确了它的评价要旨(见表1)。

2.日本小学科学的年级目标及评价

日本小学科学的年级目标分为三至六年级的各年级目标(见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日本小学科学三至六年级各年级目标都有两项内容,因为日本小学科学内容被划分为“A 物质·能量”和“B 生命·地球”两个领域,年级目标的两项内容分别对应A、B两个领域内容。并且,年级目标是各年级各领域的具体内容对总目标的表述,更加具体和详细。

日本小学科学的年级目标评价与总目标评价是一致的,也是由四个评价方面组成(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日本小学科学评价与小学科学课程总目标评价和年级目标评价是一致的,即与课程目标一致。

日本小学科学课程评价与课程内容一致

1.日本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

日本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划分为“A 物质·能量”和“B 生命·地球”两个领域,三至六年级每个年级都有A、B两个不同领域的内容。日本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共有31个单元(见表4)。

日本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单元内容的要求都有详细说明,方便教师在教学时落实课程标准,在内容的范围和难度上有可依据、可规范的操作,确保课程实施、落实到位。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六年级“杠杆的平衡规律”单元内容的具体要求为:使用杠杆,调查杠杆的结构及作用,通过改变施加力的位置和大小,对杠杆的平衡规律应该持有一定的看法和想法。具体包括以下三项:在距杠杆支点等距离的两端挂上物体,当杠杆水平平衡时,两端所挂的物体是一样重的;改变施加力的位置、大小,杠杆将发生倾斜,当杠杆水平平衡时有一定的规律;在我们的周围有利用杠杆的平衡规律制作的工具。

2.日本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评价

日本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评价包含领域内容评价和单元内容评价。日本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评价与日本小学科学的目标评价一样,也是由四个评价方面组成,现以六年级“A 物质·能量”领域内容评价为例(见表5)对领域内容评价加以说明。日本小学科学课程的三至六年级每个年级都有A、B两个领域内容,每个领域内容都有类似表5的评价标准。

表6为六年级“杠杆的平衡规律”单元内容评价,可以一窥单元内容评价。日本小学科学课程共有31个单元内容(见表4),每个单元内容都有类似表6的评价标准。

通过表5和表6可以看出,不论是领域内容评价还是单元内容评价都是从“对自然的事物和现象的关心、热情、态度”“科学的思考、表达”“观察、实验的技能”以及“关于自然的事物和现象的知识、理解”四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保证了小学科学的评价与课程目标、内容的一致性。

课程建设的内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刑事科学技术是公安院校的特色课程,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的授课对象涉及多个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因此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学习环境具有开放性,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文章指出:应深挖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将“德育”融入课程教学目标;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探索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教育强国的政治前提和核心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一系列的新战略、新部署、新措施。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议[1]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2]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3]上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公安院校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重要使命,因此全面加强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个人品质以及科学观,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警察职业意识,对为基层公安培养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性、复合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公安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思政教育进行了实践探索和梳理。

一、刑事科学技术课程介绍

(一)刑事科学技术课程的性质

刑事科学技术是公安院校的特色课程,是从事公安工作的人员必须学习的专业课程,在专业课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刑事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在公安一线工作中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

(二)刑事科学技术课程的现状

首先,刑事科学技术课程的授课对象涉及多个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且学生多为“00后”。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他们的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他们的学习环境具有开放性,因此很容易受到各因素的影响。

其次,警务化管理方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律性,但一旦脱离管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降低,对自己要求不高,不能完全认识到刑事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最后,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涵盖了痕迹检验、文件检验、理化检验、法医检验、刑事图像检验等内容,知识体系庞大,但课时有限,一般为每周3个学时。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一些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的“硬”任务,而忽视了德育这一“软”任务,而有的教师虽然将思政教育写入教案,但是更多的是以教材基础内容为准,缺乏格局观,与专业结合不紧密。此外,一些学生以拿学分为目的,并非真正想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因此,应对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进行改革,深挖该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将正确的价值和理想信念呈现在课堂上,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引领学生前行,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

二、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推动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思政改革是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指明了方向。

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公安院校承担着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使命,而刑事科学技术是公安院校学生的主课程,教师更应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深度挖掘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担负起课程思政工作的主体责任,提升学生对公安工作的认同感、使命感、自信心。

(二)推动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思政改革是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公安学警的需要

公安院校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院校的学生是公安队伍的重要后备军,学生只有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才能成为“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公安事业接班人[4]。而课程教学是实现高素质公安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刑事科学技术作为公安院校的专业必修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将思政元素贯穿于常用刑事科学技术项目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讲解中,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公安姓党”这一政治属性,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推动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思政改革是拓展课堂教学建设的需要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介绍常用刑事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公安工作中常用刑事科学技术项目的操作方法。但该课程内容体系多,学生涉及多个专业,知识背景差异大,因此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十分有必要。教师在着力传授刑事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效果的评价中,可以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

三、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挖掘课程育人元素,将“德育”融入课程教学目标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知识学习,使学生了解刑事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常用的研究方法,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常用刑事科学技术项目的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为学生的公安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顺利适应本职工作。

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要从理论知识、实验、技术应用等方面充分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将思政目标融入课堂教学中,如在课堂上引入公安战线的学者、专家的事迹[5],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个人品格、科学观,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等,充分发挥刑事科学技术课程的专业育人和德育育人作用。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如表1所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手段的革新,刑事科学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应不断扩展,通过深入推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多角度、多手段地进行该课程的隐性教育。

一方面,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要整合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刑事科学技术课程应以讲授法为主,同时采用问题式、训练与实践式、归纳式等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

讲授式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辅助教学。如在讲解工具痕迹的分类时,结合多媒体讲解两大类痕迹,并板书两大类痕迹的形成、结构、特征的流程图,在总结知识点的同时,直观展示教学重点。问题式教学法[6]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具体问题,启发学生发现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在讲解乳突纹线细节特征时,引用两枚同卵双胞胎右手食指捺印的指印,让学生判断兩枚手印是否为同一人所留并指明原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该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7]。刑事科学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包括九个实验,可通过实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对制度的遵守和对科学的敬畏等。如在茚三酮显现汗潜手印的实习中,学生发现一些民警会将待显客体放在塑料袋里,然后冲其吹气,学生当时并没有考虑其用意是什么。通过实验讲解,学生明白了茚三酮显现汗潜手印需要加热加湿,以加快显现速度,将待显客体置于塑料袋内并冲其吹气,恰好能够增加温度和湿度,从而加快显现速度。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强化了学生对科学对专业知识的敬畏心理。另外,可将归纳式教学法贯穿于课堂全过程,注重对每一节课、每一章内容、每一个问题中知识点的总结。

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讨论交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校园网络成为师生重要的学习生活空间,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给学生推荐有关公安知识、文学、法学等方面的公众号,如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刑事审判参考等。这些公众号发布的有关报道能够激励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自信心,促使他们树立为民服务的意识。也可以利用一些热点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使学生实时接受最新信息。还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影视资源,如《无问西东》《和平饭店》《燃烧》等,让学生在线上线下讨论其中蕴含的公安知识以及观看感想,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正义的追求,增强为打击犯罪锲而不舍的侦破意识等,也能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

此外,课前演讲是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一项具有特色的课前活动,设在每日第一节课之前,学生演讲时间为10分钟。丰富的演讲主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个人品格和科学观,演讲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教师点评是传播正能量的重要环节。如对“欣赏自己”主题的演讲,教师点评时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合理规划个人发展;对“清与浊”主题的演讲,教师点评时结合时事热点,培养学生清正廉洁、奉公守法、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三)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可根据刑事科学技术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目标,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知识点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个人品质和科学观等思想政治资源扩充到教学内容中,设计课程思政育人结合点,引导学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以及道德情操的提升[8]。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教学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如表2所示。

(四)探索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推进课程育人质量的提升

课程考核是检验课程育人成效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教师与学生重视课程育人的重要手段[9]。刑事科学技术课程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采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笔记、平时作业以及实验作业的方式进行量化考核;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采用终结性评价,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量化考核。具体评价内容如下。

形成性评价的要素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及测验,思政内容的过程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行为,如是否按时上课、课堂纪律如何、独立思考表现如何以及在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三观等。此外,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占据较大比例,应对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流程与操作的情况以及实验操作过程的规范性与纪律性等进行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检测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途径,该课程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为闭卷的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内容的综合理解与运用。思政内容的终结性评价侧重于围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思考与研究能力”等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定。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程、每一项工作、每一项活动都负有育人职责。刑事科学技术课程作为公安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的学生多,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顺利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在课程教学中深挖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丰富课程的德育目标和能力目标,并将其作为评价指标,把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融入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精神世界和谐发展,使学生的获得感大幅上升。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20-08-0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08/c1024-28935841.html.

[2] 習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 (2018-09-10)[2020-08-0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910/c1024-30284579.html.

[3]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 (2019-03-19)[2020-08-25].http://china.cnr.cn/news/20190319/t20190319_524547360.shtml.

[4] 郭声琨在全国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  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党和人民忠诚卫士[EB/OL]. (2016-12-26)[2020-08-03].https://www.mps.gov.cn/n2254314/n2254315/n2254317/n2254375/n2254379/c5582907/content.html.

[5] 沈郑燕.公安院校刑事影像技术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法制与社会,2019(10): 196-197.

[6] 徐平.问题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3.

[7] 吕孝敏,阚绪平,朱华炳.“发现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 41-44.

[8] 田应辉,徐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教学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4): 48-51,88.

[9] 刘宏达,万美容,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收稿时间]2020-07-28

[基金项目]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B20009);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B19029)。

[作者简介]李双双(1991—),女,山东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刑事科学技术。王乐(1989—),女,甘肃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刑事科学技术。

课程建设的内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为了提高学生内科护理学的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内科护理组的教师们积极参与内科护理学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到将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对护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达到教学和临床很好的衔接,护生反映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中专卫生学校 内科护理学 课程改革

一 中专内科护理课程内容的改革

中专卫生学校内科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也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内科护理学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今后的临床实践都起着关键的作用。但从教材的选择上看,目前选用的內科护理教材内容与本科和高职教材相比较为简单,疾病的种类较本科和高职教材少,少数名词的提法也不是很准确,有些理论和观点甚至是几十年前的,因此这样的教材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没有与时俱进,不能体现临床医学的最新动态。理论过时还在沿用,这样学生掌握不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为弥补教材的不足必须结合本科教材备课,也要上网查找相关疾病的新进展,对各系统疾病进行了增加和修改,同时对每个章节的内容也进行了完善,力求将最新的知识传输给学生。

二 中专内科护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回答了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培养目标中的岗位培养目标是这几年新提出来的,即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必须具备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职业技能。随着我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长,造成老师工作量剧增,大量时间反复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无力进行好的尝试与创新,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为此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多系统教学模式,把内科护理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分别为呼吸系统和传染病、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和风湿性疾病,每个模块由相应的一位教师执教。这样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也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课程设计、制定教案、制作课件、查找资料、丰富课堂内容,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在教学中让学生去探索、去体验、去实践,以便能培养符合医院实际需求的合格人才。

三 中专内科护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近年来,我们学校的内科护理教学一直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传统的教学手段相对落后,一本书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整个课堂以老师教为主,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本来内科护理理论知识就有些枯燥,极易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这种方法更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

1.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平时在跟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内科护理理论内容枯燥乏味、抽象难懂,没有实验操作课来得直观而有趣。因此,在内科护理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不情愿学、害怕学,甚至不去学。为了改变学生的这一状态,我们内科护理教研组的几个老师坐在一起商量讨论,决定从学习材料上入手。通过网络搜索和相关资料的查找,在课件制作上,我们插入一些相关疾病的特征性图片和视频,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对疾病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和理解。运用计算机软件和多媒体投影设备,可以让内科护理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克服了枯燥乏味的缺点,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2.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

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灵活应用启发式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选用一些与该疾病相关的名人的图片和一些比较生动的漫画,或是当时比较热门的新闻报道,去吸引学生的眼球;提出启发学生思维的课堂设问,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3.大力开展情境教学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已占据了中职教育的统治地位。为了做到将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达到教学和临床很好的衔接,情境教学法必不可少。情境教学法就是以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今后将从事的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实际的临床护理工作任务为引领,为学生模拟一个临床实践的情境,让学生自己进行角色扮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中等专科教育强调以培养护生动手能力为核心,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强化临床课程教学环节,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我们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上述多种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单纯依赖老师讲解、护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让护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有效地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使护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学习为了考试向为了解决问题转变,明显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

总之,中专卫生学校内科护理学课程的改革终究是为了一个目的,即根据学生今后的职业岗位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多种教学方法应用于内科护理教学,有效地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极大促进了护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内科护理的教学质量。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田玉梅、岳琳、阎青等.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内科护理教学质量[J].今日科苑,2009(20)

〔责任编辑:林劲〕

课程建设的内科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世界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走过100多年,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保护形式,被誉为“人类最伟大的创意”。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水平是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一面镜子。建设和管理好国家公园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反映,还是一个国家治理能力、社会文明素养和国民素质的体现。

伟大智慧:最佳创意百年发展

百年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历程让国家公园在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时代大放异彩,其自然及自然保护宣传教育功能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时代重要的基地,对于唤起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国家公园的管理水平与时俱进,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受到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重视,国家公园实现了整体数量、个体面积多方面的增长。

世界自然保护运动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以前)从景观保护到实现全面保护管理。第二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1992年)建立公有共管体制,平衡利益相关者关系,自然保护运动从欧美国家扩展到世界各国,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建立世界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随着可持续发展时代的到来,世界自然保护进入生态系统管理、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的新时期,国家公园的宣传教育功能日益凸显,国际社会将国家公园作为唤醒民众生态保护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窗口之一。

第一阶段:美国国家公园建设源于抢救自然景观资源,在这一阶段,最常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划一块地,将其封闭起来。为了实现资源保护和景观利用,旅游开发被用来作为森林等自然资源掠夺的替代性经营活动。国家公园将资源保护与旅游经营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媒体将自然美景向社会扩散宣传。这个阶段的国家公园就是公园,一个拥有自然美丽景色、能够开展旅游活动的公园。

第二阶段:“公有共管”决策机制授权审核通过,组织或个人参与公园特许的“合作经营”活动,基本建立了国家公园的“公有共管共营”管理模式。很多国家、地方和私人及组织(企业、商业社团、NGO、集体等)对于自然保护地的影响源于历史或现实的土地资源产权,因为允许进行旅游利用,可以通过经营国家公园的资产获得经济收益,因此就有了社区参与旅游、设立旅游产品及服务的特许经营项目等可持续利用(或合理利用)的市场经济体制通行做法。

第三阶段:国家公园在开展自然和自然保护知识教育、提高社会可持续发展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在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体系中,自然和自然保护宣传和教育是其最重要的基本功能。国家公园必须成为绿色发展最重要的宣传教育基地,这是其基本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而在世界国家公园的发展中出现了大量既是国家公园,又是联合国自然文化遗产,受到世界人民广泛欢迎的经典公园,并努力升级国家公园的品位和内涵,成为世界公认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中璀璨的明星。

世界精华:至精至彩博大深厚

遍布世界的国家公园是一个万花筒,收藏了世界自然与文化的精华。我们很难用科学技术专业术语来描述国家公园这样一个既专业又浪漫、既科学又艺术的“人类最伟大的创意”。

100多年来,国家公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地、历史文化遗迹等交叉,成为世界自然保护运动中最受欢迎和迅速发展的一种类型。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情况和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需要,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国家公园。这其中,既有鬼斧神工的自然地质公园,也有基于野生动植物保护目的的保护区类型国家公园,还有各种生态系统保护类型的国家公园,更有很多历史文化遗址类型的国家公园。遍布世界的近万个国家公园,大小不一、包罗万象,琳琅满目、精彩纷呈。

在美国的科罗拉多高原上有一条世界著名的旅游线路,将黄石、大提顿、大峡谷、锡安、布莱斯等世界地质奇观国家公园连接起来。在非洲,原来属于欧洲殖民者狩猎保护地的赛伦盖地、马赛马拉、克鲁格等成为独立国家的国家公园。这些国家公园保护了非洲狮子等“五大狩猎动物”。在茫茫的大海也建立了大量海洋国家公园,论面积排世界前8位的国家公园均在海上。即使是在北极圈内也有极地、冰盖、冰川类型的国家公园,如瑞典的萨勒克、芬兰的于莱斯山、丹麦的东北格陵兰国家公园等。茫茫冰雪世界里的国家公园多具有荒野生态系统保护职能,也是喜欢探险和冰雪运动的人的最爱。在中东的黄沙中有很多历史文化类型的国家公园,这些公园记录了在中东这片几经沧桑的土地上、各种文化冲突遗留的自然和历史文化痕迹,记载了迷人的古代神话传说。如以色列的凯撒利亚遗址公园记录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的恩恩怨怨,土耳其的特洛伊古城遗址公园为希腊神话画上了一个句号。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记录了乡愁、农牧文明、人类奋斗历程的国家公园。如美国的大雾山、法国的策文涅斯等。这一类国家公园就是一部自然与人类文明历史的教科书。游览这样的国家公园,不仅能领略自然风光、民风乡愁,还能学习到很多历史人文知识。

世界的国家公园是自然、历史文化、景观和社会生活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对那些具有伟大的自然美(自然遗产)和记录了我们伟大思想的历史证据(历史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的特殊区域。在这片特殊区域里,不仅有美丽景觀,还有深刻的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内涵。来到国家公园,闲暇的旅游变成了丰富的学习之旅,用轻松的状态收获更多。

基础命题:保护管理旅游利用

国家公园一般被认为是一个以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为主、游憩娱乐管理为辅的保护区,允许科研、教育、生态游憩与参观等负面影响较小的活动。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这对基本矛盾,平衡资源保护与旅游经营之间的关系成为国家公园管理的基本问题。之所以国家公园被认为是“人类最伟大的创意”,从其设计之初就采取了用旅游活动替代掠夺性森林资源砍伐和“刀耕火种”土地开发的方式,巧妙地获得经济效益,而不是将自然资源彻底毁掉。

从世界各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的100多年进程来看,保护与利用一直是管理必须面对的根本矛盾。基于保护与利用这对矛盾,不同产权状况、历史背景、自然保护素养等造就了世界各国自然保护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结果。

从世界各国建设国家公园的管理体系来看,建设和管理国家公园首先要解决产权和管理体制问题。在实现自然资源产权公有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机构、购买土地及资源,这个过程不仅要经过多个机构和技术环节的论证和评估,还要解决资金筹措问题,建立管理机构和组织,往往费时费力,需要多方协商,成本和代价高昂。

早在1872年,美国的黄石第一个拥有了国家公园的称谓,但直到1890年美国国会审议通过了由谬尔提议的《约塞米蒂自然宝藏》和《建立国家公园的条件》两个“国家公园的百年报告”后,才确立了国家公园的法律地位。在100多年时间里,美国成立了国家林务局来管理国有林、林区的草原、湿地和内陆水体以及荒野,由内政部分别管理国家纪念地、国家公园、国家小道和野生动物保护区或避难所,由农业部管理国家草原,并由此建立起由联邦政府管理的国家自然保护地分行业行政管理体系。德国则建立了聯邦领导国家公园、社会管理自然公园和文化公园、其他机构管理一般公园的格局。在20世纪上半叶结束之前,欧洲国家也在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些零散的国家公园。直到20世纪的后30年,在原来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才建设了大量国家公园,基本上形成了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并存、多种体制并存的局面。

只能通过“公有共管共营”这样的折中方案来完成国家公园为公众服务的过程,也就有了基于市场经济和私有产权的大量公共产品生产和管理理论与复杂管理方法,存在大量资源托管、属地化管理、委托代理等形式。国家公园管理面临的问题日益呈现,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自然与社会多重矛盾、众多利益相关者博弈、不同管理层的目标协调等诸多不确定性,管理决策在面对保护与利用矛盾的时候变得异常复杂。

如今,人们似乎形成了对国家公园很普遍的认知,即“国家公园管理=保护+旅游”。但随着旅游和人类活动的加强,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的贬值现象普遍存在。

璀璨明珠:国家公园星海拾贝

梅萨维德国家公园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蒙特苏马县。这个公园保护着普韦布洛考古遗址,1906年由国会和“环保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批准建立,占地212.4平方公里。这座公园是北美最大的古崖居建筑遗址,是美国最大的人文历史考古保护区。它在197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梅萨维德将人类传统农业文明与自然关系的万年故事浓缩在一个公园,以小见大,从中能了解生态文明和文化价值,其所揭示的传统农业文明兴起和衰落过程发人深思,是世界著名的人文科学教育基地之一。这个公园牢牢把握住了国家公园更重要的建设和管理目的。

德国和捷克共和国交界的奥尔山国家公园是欧洲大陆工业革命的先行地区。矿业科学和早期的工业生产方式诞生在这片土地上,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曾深入矿区进行调查研究,解剖矿业生产过程,了解矿工生活,为创作《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积累了调研资料。300年前,提出可持续林业经营的汉斯·克洛维茨和林业科学的“祖师”海因里希·科塔也是在这里率先开始了对现代林业进行科学管理的尝试。2019年,该地区成为世界遗产,理由是这片山地记录了矿业及矿业科学发展的历史、记载了近现代森林与人类关系的演变过程,在工业文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法国的策文涅斯国家公园位于法国南部的策文涅斯山区,覆盖了阿德和阿韦隆的部分地区。策文涅斯国家公园是一座文明世界中游牧文化遗产的孤岛,它的经济资源贫穷到不适合建城市,它的综合资源富裕到不能被社会遗弃。该地区具有丰富的地理、自然和文化意义,成为欧洲人旅游的打卡地,这里有农牧文化带来的乡愁,有传统美食和悠久的欧洲城邦故事,还有石头建成的乡村城堡和现代社会难得一见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来此一游似乎又回到了中世纪。2011年,该公园成为卡塞斯与塞文尼斯地中海农业与游牧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瑞士联邦只有一个国家公园,就是瑞士国家公园,成立于1914年8月1日,是欧洲最早的国家公园之一,面积为174.2平方公里,位于瑞士东部的西里申阿尔卑斯山脉。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的成员。在近现代欧洲工业发展进程中,这片山区始终保持了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美的环境、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让这片山地成为现代社会中一幅美丽的图画。童话中美丽浪漫世界是什么样,到了瑞士的山区你就会知道。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上一篇:企业环境会计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餐饮空间室内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