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范文

2023-09-23

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范文第1篇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力巨大, 近年来,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十分迅速, 多种数字化资源已经被教师、学生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对更新观念、变革学习方式、实现培养目标、提高办学质量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教学资源库建设, 也成为高校推进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手段。在把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的同时也为现代语言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网络背景下, 教学资源库建设作为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对教学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资源共享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进而推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建立优质的教学资源库, 并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积极作用, 是我们需要探讨和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已有研究实践基础

笔者所在学校自2014年起全面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 公共英语课程做为我校立项的第一批重点资源课程, 也成为了学校信息化教改的领军课程。课程立项资助经费2万, 现已在网络平台上运行了三年多, 课程已有知识点讲解音视频资源20个;任务点79个;总时超过了10小时;学生代表作20个;图片40张;职业场景6个;自制PPT课件20个;配套60套进阶练习;习题集共计300题。目前已有超过6000名学生在平台中学习了这门课程, 学生累计访问量达到50000次以上, 留言区500多条, 主题讨论15次, 资源共计达到1T, 本课程于2016年通过了学校的共享资源课程验收。

三、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过程

课程资源建设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课程资源的完善与优化:即高职英语课程资源库建设方案的完善;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高职英语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标准、单元设计及课件、习题库建设、教学微视频资源等教学资源的完善;2课程资源库的应用和推广:即课程资源在本校师生中的应用;课程资源库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推广;

课程资源库在全社会的共享;3.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模式:团队共建模式和师生共建模式。

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以课程资源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 建设优质的高职英语数字资源并形成共建共享体系, 为职业院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

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 同步探索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创新资源建设和应用体制机制, 推进课程资源在全校、全社会的利用率和普及率, 实现课程资源的跨时空、跨地区共享。

四、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完善和优化现有的课程资源库:课程团队组织校内外专家评估现有课程资源库, 根据专家意见确定优化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路;根据建设思路团队分工合作优化教学指导文件, 如: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根据建设思路完善具体实施文件:单元设计、电子课件、教学任务单、教学案例、微课视频资源等;完善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相关资料:习题库、考试库等;

2.如何应用和推广课程资源:在本校2018级3800名左右学生中实现课程资源库使用率90%以上, 提高教学效率, 拓展英语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省内其他高职院校中推广本课程, 依据教育厅相关政策, 实现学分相互认定, 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学习和自身的可持续教育;在全社会免费开放部分课程资源, 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五、主要特色

课程以网络教学平台为载体, 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以课程项目为载体, 以任务为导向, 整门课程用情境贯穿起来, 以连续剧的形式吸引学生完成整门课程的学习;采用“团队共建”、“师生共建”的模式, 由团队教师共同管理, 学生共同参与建设;课程内容特色:课程中的教学任务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方式的特色:难易程度不同的内容, 线上线下的学习方式、阶梯性学习套餐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教学方法的特色:多模态教学:利用多模态教学资源进行多模态教学设计、实施、评价, 能为学生提供多模态感知、认知手段, 让学生了解、比较和吸收多元文化并通过交流, 提升思想, 创新知识, 传播文化, 能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刺激学生。

六、预期效果

第一阶段:预期效果:校内专任教师和专家团队论证、肯定课程建设的初步成果, 并组织在校内推广;《英语》课程资源在2018级学生的使用率达90%以上, 学生平均在线学习时长累计达到8小时以上, 课程通过率达到80%以上, 学生通过数字课程实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第二阶段:预期效果:课程的影响力在全省进一步扩大, 实现其他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分认定, 学生平均在线学习时长累计达到10小时以上, 课程通过率达到85%以上;

第三阶段预期效果:课程的成果得到国内同行及专家的认可, 高职学生及社会人士均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 学生平均在线学习时长累计达到12小时以上, 课程通过率达到90%以上,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数字课程建设经验, 带动其他高职院校的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发展。

七、课程资源建设的途径

第一阶段:课程资源库的完善和优化 (六个月)

总结本学期课程资源在2017级学生中应用情况, 团队成员在省内外8所以上高职院校中以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展开调研, 请校内外专家论证课程资源前期建设情况;团队成员每周至少集中一次交流授课心得, 收集教学实施效果的反馈意见;根据调研结果、专家意见、教学效果反馈对课程资源 (包括课程标准1份、授课计划1份、课件、单元设计20个、习题集800题和微课视频拍摄方案等) 进行修改、优化、完善;

第二阶段:课程资源库的应用与推广 (六个月)

组织校内2018级3800名学生在网上选课, 学习本课程;根据校内第一轮学生学习情况反馈, 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源;课程建设团队在省内高职院校进行课程资源介绍和交流;组织全省部分高职院校学生 (3000人以上) 学习本课程;在全国推广课程, 组织国内高职院校学生及社会人士 (5000人以上) 学习本课程;

第三阶段: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总结与提升 (六个月)

对课程资源进行过程监控、资源更新、课程评价、成绩管理、总结基于网络课程平台的教学课程的教学心得;收集反馈信息、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经验, 在同行院校中进行交流与推广。

八、课程资源平台的局限性

对于英语课程来说, 大多数课程平台却都有其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

影响力较大的课程资源平台都不具备语音识别功能。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 很大比例的学生作业是听说练习, 大部分的课程平台都无法对听力练习和口语练习进行自动评分, 导致教师只能采用英语学习软件对学生练习进行评分, 再将成绩统计记录在课程平台里, 这样无形中就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学生也要使用多个软件学习, 给学习带来了不便;

英语课程平台影响力不够, 且难以实现自主建设课程的功能。目前国内能够具备语音识别的课程资源网站少之又少, 据笔者调查了解, 优学院和ismart两个英语课程平台都具备语音识别打分功能, 但只能识别平台内自带资源, 无法对教师自建的课程资源进行语音识别;且英语类课程平台基本只适用于英语课程的学习, 并非综合性课程平台, 在国内影响力较小, 教师使用改平台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有较大难度。

九、结语

优质的英语课程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综合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多方平台共同配合, 共享资源, 开放数据端口;还需要热爱信息化教学, 勇于尝试信息化技术且对课程建设有热情的英语教师团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同时, 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应对人力、物力、经费、设备、场所等给与大力支持, 方能鼓舞教师投身于课程资源的建设中, 早日看到课程建设的成效。

摘要:近年来,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十分迅速, 多种数字化资源已经被教师、学生广泛使用;教学资源库建设作为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对教学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资源共享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进而推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已有实践基础, 分析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过程、研究内容、建设步骤以及课程资源平台的局限性, 多方位探讨了英语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资源库,英语

参考文献

[1] 郭绍青, 贺相春, 张进良, 李玉斌.关键技术驱动的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内涵与学校教育发展研究之一[J].电化教育研究, 2017 (04) :28-35.

[2] 郭绍青.网络学习空间变革学校教育的路径与政策保障——网络学习空间内涵与学校教育发展研究之七[J].电化教育研究, 2017 (08) :55-62

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范文第2篇

经济法课程数字化教学是经济法课程专业教师和学生在数字化的教育教学环境中, 遵循经济法课程教育理论, 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新时代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教学, 近年来创建共享型经济法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成为了很多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建设经济法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有利于帮助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拓宽获取经济法相关知识的途径, 开拓教师教学和学生认知的视野;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 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获取资源, 主动开展学习活动,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新模式。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大部分经济法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素材包括:课程大纲、教学设计、电子课件、虚拟实训、案例题库、动画视频、常用法律法规、交流互动等等。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平台建立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 而且丰富了学生们学习交流经济法的形式。学生们能在经济法数字化教学资源中找到喜欢的学习模式, 教师们也能在经济法数字化教学资源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突显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虽然经济法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在部分高职院校实施和运用中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 但是随着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全面展开和深入, 存在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二、经济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存在问题

1、教学资源库没有统一标准, 素材来源单一

经济法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 没有统一的学习入口, 资源库资源中存在有素材未正确归类的情况, 杂乱堆砌, 缺乏系统整理。另外, 大部分资源库主要将课程内容、教学成果进行罗列, 缺少统一规划, 教学资源库素材来源单一, 缺乏多样性。

2、教学资源库使用不充分

在经济法课程数字化教学过程中, 笔者调查发现, 经济法数字化资源库主要使用用集中在校内教师较多, 社会推广力度不明显。在学生中, 学生们认为使用经济法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只能基本达到其学习效果, 而学生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学习、查阅资料会与互联网相连, 学生们定力不足就往往难以抵挡网络娱乐、游戏的诱惑, 不能完全专注于学习或进入学习状态慢。高校专业教师也没有经常要求学生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学习, 缺少教师的引导也会削弱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导致经济法课程教学资源库使用不充分。

3、教学资源库的管理问题

经济法教学资源库的管理问题主要涉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更新和维护, 包括资源库内学习资源的更新、行业行情最新动态、新颁法律法规增补、网络平台管理等等, 这些内容都要随着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课程改革的深入不断地推进。教学资源库的维护管理教师作为参与主体, 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 持续不断地参与到经济法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维护、更新和管理工作中, 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经济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建议

1、制订统一制作标准、广泛征集教学素材

为帮助实现高职院校经济法数字化资源库标准化建设, 在资源库建设上应制订统一严格规范的制作标准, 保证资源库建设合理, 适用性强, 使用上更容易掌握。教学素材的来源上, 广泛地向地方院校、高校教学联盟、教学科研基地和社会征集。在各地方院校中向所有教师有偿征集, 将得到的各种形式的教学素材转化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借助高校教学联盟平台, 相互提供和分享教学素材, 实现经济法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利用教学科研基地开发的教学资源, 结合经济法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拓宽专业发展空间;从社会中挖掘教学素材, 弥补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不足, 增强经济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2、明确建设内容, 充分使用教学资源库

经济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建设上, 考虑教师、学生和社会/企业的资源获取需求, 设计教师使用、学生使用和社会/企业使用资源库的不同通道。学生通道进入可以学习课程、视频、案例、习题、法规、答疑等等;教师通道进入可以获得经济法课程教学资源, 如单元项目、案例解析、随堂习题、案例视频等等教学素材等等;社会/企业通道进入可以获取高职院校学习经济法课程各专业情况、考证信息、学习资源、社会服务等等。为增添更多趣味性, 提高学生使用经济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积极性, 在学生学习通道多增加丰富精彩的法律知识案例讲座、高校经济法课程学生情景模拟实践教学视频、开展网络互动学习或者开展网络法律辩论活动等等, 探索更多种形式的学习内容, 从各方面增强学生在网上使用经济法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学习的吸引力。同时, 经济法课程专业教师也可以经常布置一些网络学习任务, 开展经济法课程网络学习活动, 要求学生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学习, 经过教师的引导应该也会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网络环境下使用经济法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注重教学资源库的有效管理、维护和更新

在经济法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管理方面, 在机构设置上应建立资源库管理组织体系, 明确管理责任主体, 责任人必须对教学资源库进行有效的管理、维护和更新。定期开展资源库管理维护知识的学习培训, 培训中明确经济法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规范和要求。同时要建立相关制度规范、成立经费保障体系。制度规范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和维护工作, 树立教学资源库建设与教师自身提高成长密不可分的意识;成立经费保障体系, 体系开设奖励制度, 最大限度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经济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同时注重积极申报项目课题向政府学院争取资金支持, 增强教学资源库本身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通过资源库本身来增加创收, 实现资源库建设最大价值、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四、经济法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经济法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的兴趣, 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自身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提高学习实践能力, 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实现起到促进的作用。在经济法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中注意课程本身特点, 注重数字化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实践技能相结合, 相信经济法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广大高职院校中普遍建设和有效应用, 将加速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现代化改革、为经济法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带来深远的影响。

摘要: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是根据财经类各专业就业岗位所需的法律知识和技能设置组织的教学内容, 为促进经济法课程数字化教学, 实现教学资源的交流、共享和再利用, 各大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在探索中发展。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深入, 一些存在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本文从经济法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资源建设角度研究, 对其标准、内容、管理等进行思考, 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数字化教学

参考文献

[1] 宋丽娜.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问题反思[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14, (03) :34-37.

[2] 曹荣.浅谈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基于数字化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交通职业教育, 2014, (01) :42-44.

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范文第3篇

在我国现有的教学体系中, 从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开设物流管理专业, 在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物流管理专业也得到了极快的发展。

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即课程资源, 但从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资源建设现状观察, 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 在共享部分则是尚未建立一个完善、健全、充分借助互联网进行的共享机制, 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本文即在此背景下, 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研究为题, 分三部分展开详细的分析论述, 拟提供一些该领域内的参考, 以下为具体内容。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物流行业在我国电子商务和轻工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本身也得到了极快的发展, 在行业内的相关理念和技术都处于快速的变化中。而目前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物理管理专业的既有课程资源都是在2010年左右建设, 和当前实际物流管理工作的需求以及高校教学设备的情况存在着一些不匹配的情况。

鉴于此, 基于当前物流行业现状进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具有多个方面的重要意义所在[1]。

首先, 有助于提升学校教学内容和岗位实际需求的匹配度, 基于最新的物流行业理念和技术的要求建设课程资源, 可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之间匹配度。其次还有助于提升教学设备利用率, 实现多样化教学。

可充分利用高校内诸如多媒体等众多新的教学设备, 提高设备利用率也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2]。最后还有助于课堂教育改革, 新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必将进一步结合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要求和素质教育要求, 对于传统“填鸭式”的课程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改革。

三、当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中存在的不足

在我国大力推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背景下, 我国诸多职业院校、高等院校都有积极的探索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的方向, 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显著不足, 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需要进一步改善的部分:

(一) 课程资源建设政策支持不足

新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本身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物力和人力资源的工作, 同时也是国家教育部门需要牵头的一项工作, 政府部门对课程资源建设的影响很大。但从目前我国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领域内的政策支持状况观察, 较之大数据、芯片、5G等相关专业的支持力度是严重不足的[3]。

一方面体现在课程资源建设在资源上的投入不足, 教育部门牵头力度不足, 教育部门没有统筹性的进行安排, 展开课程资源的建设, 导致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处于遍地开花的环境下, 整合性不足, 整体水平也较低。

另一方面, 体现在教师培训方面。新的课程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开展的基础是教师对新的课程内容有一个深入的掌握, 需要政府部门统一性的对教师展开培训工作, 而现阶段该部分的政策是空白的, 也导致很多涉及面很优良的课程资源在教学实施上并不能很好的落实。

(二) 课程资源评价机制建设缺失

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资源都不可能尽善尽美, 其必然会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诸多可以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而此时对课程资源进行评价的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从目前很多已经实施新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的学校观察, 在评价机制上是缺失的, 缺少一个持续改善的空间。尤其是在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一套课程资源的实时性变得更低, 更需要一个评价机制进行持续性优化, 而显然该部分的工作现阶段存在较大的不足。

(三) 教学资源和企业实践脱节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 其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应用型专业, 所教学的内容必须尽可能的和物流行业的实际岗位所需的技能保持一致。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资源建设而言, 也必须坚持这一原则, 尤其是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和应用本科教育, 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上更是需要保障教学资源和企业实践需求的一致性[4]。

但因为学校在对企业技术更新上的敏感性不足以及不可避免的滞后性, 导致现阶段很多学校所建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和实际岗位需求之间脱节, 有待改善。

(四) 课程共享机制建设滞后

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资源而言,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途径实现资源共享, 继而达到资源互补是降低学校建设课程资源成本的和提升课程资源完善性和水平的最佳措施。但目前我国并没有出现一个统筹性的物流管理专业线上课程共享机制。既有的机制多为一些线下共享机制, 诸如公开课、图书馆对外开放等等, 在信息时代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 难以满足现代资源共享在实时性和公开性上的要求, 有待完善。

四、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途径

在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各个层级的学校都有必要针对基于当前物流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积极、合理、科学的展开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 针对于当前存在的不足, 采取措施予以改善, 以下文章具体提出几点改善途径。

(一) 政府部门加大课程资源建设支持力度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职业院校、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部分的政策扶持, 尤其是教育部门应当承担起统筹者的角色, 加大在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部分的物力和人力的资源投入力度, 尤其是需要做好课程资源建设牵头人的工作, 统筹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其次, 还要基于所建设的新课程资源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可统一进行, 也可以下拨资金交于学校自行安排, 保障新的课程资源有效实施[5]。

(二) 建立完善课程资源评价机制

建立完善的课程资源实施反馈机制, 对课程资源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合理情况进行收集, 并结合物流行业本身的发展趋势, 每月度完成一次课程资源教学实施评价报告, 并给出修订建议。

然后每年度对课程资源进行一次总修订, 不断完善和健全课程资源, 提高课程资源建设的时效性。

(三) 采用校企合作资源建设模式

学校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聘请企业界的高端人才参与其中, 充分采纳企业界对人才需求的观点, 同时也得出一些前瞻性的观点, 并将其应用到课程资源建设中, 保障高校所教的内容就是物流企业各个岗位人才所需的技术。本文以高职为例, 设计如表1所示课程资源体系。

(四) 建构线上课程共享机制

对于不同的学校之间应该秉持开发和共享的态度, 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建构线上的课程共享机制[6]。学校之间可共同建立线上的课程资源平台, 对本校所有的物流管理相关资料在平台下进行公开, 包括教材、公开课、资讯等等。参与平台建设的学校和学生都可以自由在平台上下载所需的资料, 切实贯彻互联网时代的共享精神, 也提升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的完善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在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予以介绍的基础上, 提出并论述当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中存在的不足及改善途径, 得出以下几点研究结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具有提升学校教学内容和岗位实际需求的匹配度、提升教学设备利用率, 实现多样化教学等重要意义, 当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中存在着课程资源建设政策支持不足、课程资源评价机制建设缺失、教学资源和企业实践脱节, 针对于此可通过政府部门加大课程资源建设支持力度、建立完善课程资源评价机制、采用校企合作资源建设模式等途径予以改善, 希望本文所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可给我国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体制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不断提升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摘要: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物流行业近年得到了空前发展, 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物流管理专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而随着物流行业在理念和技术上的不断革新, 既有的课程资源已经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亟需予以更新。鉴于此, 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为研究方向, 首先就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予以介绍, 然后提出并论述当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中存在的不足, 最后针对性的提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途径, 以供参考。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资源,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王艳.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8, 10 (30) :429.

[2] 张权, 刘禄琼.创新创业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研究——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8, 37 (1) :115-120.

[3] 郑丽娟.”互联网+”环境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实践[J].商业研究, 2018, 03 (11) :184-186.

[4] 陈克锋.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研究——以合肥财经职业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 2018, 4 (22) :205+207.

[5] 董劲.浅析社会情感技能课程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影响[J].人力资源管理, 2018, 10 (11) :239.

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范文第4篇

[摘要]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所滋生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主要表现在:昙花一现,缺乏持续性;本本主义,局限文本性;信手拈来,忽视筛选性;舍本求末,淡化语文性。要保证课改的全面实施和健康发展,有必要总结教训,思考对策,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有效性对策

当前,随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和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广为关注的一个课题。不少教师课程资源意识日益增强,突破了圃于教材、困于课堂的封闭式教学,把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课内与课外有机衔接,为语文学习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透视

(一)“昙花一现”——缺乏持续性

有的老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还只是短期性、偶然性的。往往在公开课教学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课改新理念体现得鲜明而突出,课堂也显得开放而有活力。但在日常教学中有的依然固守着教材,重复着“教教材”的昨日故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课程资源的开发就如昙花一现,只是瞬间的美丽,缺少了长期积淀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自然难以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二)“本本主义”——局限文本性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教学用书、参考资料等非生命形态的文本资源受到特别的青睐,但其他方面,如,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等生命性的资源和具有独特乡土风情的地域资源,则往往被忽视,导致文本和鲜活的“生命”、“生活”之间还缺乏紧密的连接。语文教学虽跳出教材,但还未能真正植根于现实,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信手拈来”——忽视筛选性

对各种资源缺少价值性的判断、资源优劣的比较和筛选。不顾资源的价值如何,拿来就往语文课堂上装,缺乏对资源的整合和处理,使得引进的课程资源往往多而杂,或是和学生的理解水平不符,或是偏离教学的主要目标,造成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低效。对学生文化意蕴的丰富、语文素养的提高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四)“舍本求末”——淡化语文性

在资源的开发中有的老师忽视了语文课姓语的本质特点,语文课堂上在学生对教材所蕴含的语言信息未充分挖掘时,就抛开教材拓展延伸;课本的句子没读熟就一下子补充好几篇课外读物;没有感受到作品中生动的对象和优美的语言。又去让学生搜集交流有关资料。还有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入过多的非语文的东西,偏离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目标,淡化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虚化了语文学习的基础,忽视了语言的体味和积累。学课文如走马观花,浮于表面,眼花缭乱的信息在学生眼前一闪而过,“水过地不湿”。学生的学习也就显得浮躁而缺乏深入,不能扎扎实实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对策

上述问题的产生。有的是因为老师脱离了语文课改的整体要求,孤立地来看“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一新理念,产生了认识的偏差;有的是因为在实践操作中随意性过大,没有从优化资源开发、提高资源利用实效的角度作深入探索。作为一项探索性的实践,问题的产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要保证课改的全面实施和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针对问题、总结教训、思考对策,理智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让课程资源真正“优”起来。

(一)“持之以恒”——资源意识要“强”起来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撑。再好的课程理想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些课程理想的实现除了教材编写者的努力外,更多的就要靠教学的实践者——广大语文教师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作积极努力。从很大程度上讲。“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因此,教师人人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

1.资源开发,时时关注。写作时好题材的产生离不开作者平时敏锐的观察、长期的积累。教学中优势资源的产生,同样离不开平时的关注和丰富的积淀。教师要时时关注课程资源,练就一双发现和捕捉课程资源的“慧眼”,这样我们会发现课程资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春天那吐绿的嫩柳,夏天那盛开的荷花,秋天那飘零的落叶,冬天那纷飞的白雪……多彩的学校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真实的社会现象……再加之图书、影视、网络等等信息资源,都可以成为我们课程资源库中的内容。这些丰富的资源为我们课程资源的持久开发和资源优选奠定了基础。

2.资源利用,人人实践。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探索不能只局限于个别骨干教师。也不能只停留于观念层面,每个教师都要积极投身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把它作为日常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天长日久地予以实践。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有深入地思考和探索,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也才能不断积淀经验,提高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当课程资源的开发成为老师们自觉、持久的行动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能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有容乃大”——开发领城要“宽”起来

课程资源的载体不仅仅是以非生命的物化形态呈现的书面印刷品,它有着丰富的外延,我们要拓宽视野,让资源开发领域宽广起来,无论是自然类资源,人文类资源,还是社会类资源,无论是文本资源,还是人本资源,只要是适合的,都可以纳入资源库。

1.让生命形态的资源体现价值。如果按照课程资源对于人的关系来看,可以把课程资源的载体划分为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我们既要搜集、筛选和利用纸质印刷品与电子音像制品等非生命形式的课程资源所承载的信息内容,更要重视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等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因为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内生性,即它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在课程教学资源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教师自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许多智慧型的老师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尤其是设备、设施等条件性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化腐朽为神奇”,实现了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像窦桂梅、王崧舟等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那样充满活力与激情。他们的成功源自充分而恰当地发挥了自身的资源价值,以自己的智慧引发学生的智慧,以自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成为“智慧和激情齐飞”·的活力场。因

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让自己这一“活资源”不断优化发展。

学生的体验是不可忽视的资源。如果语言文字不能和学生意识中鲜明的表象以及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发生联系,那学生对语言的认识必然平淡、乏味。而唤醒学生的体验,则能使文本世界和现实世界得以沟通;使静态的文字在孩子的内心成为鲜活的形象。学生的体验,虽是隐性的、潜在的,但一旦唤醒、激活,它就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丰富的背景,为语文学习的个性化提供无限的空间,也为学生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提供素材。许多优质课,正是唤醒了学生的体验,才使得课堂充盈灵性。在当前有些教师重电教媒体资源、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忽视生命资源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呼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重视开发学生体验等生命形态的资源,让我们的语文课程真正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服务。

2.让身边独特的地域资源展现魅力。由于地域的差异和经济条件的不同,不同学校的老师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不同。一些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没有丰富的藏书。没有现代的电脑网络,更没有博物馆、展览馆可参观,但这并不等于说课程资源就不丰富多彩。其实不同地域在资源开发上都是既有劣势也有优势。对于教师个体来说,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条件性资源的开发可能是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加强对独特的地域资源的开发。如,农村的孩子。可引导他们观察沟渠中小蝌蚪的生长和变化、听一听土腔土调的乡戏……城市的孩子,则组织他们开展。“小区安全状况”、“菜市场物价”等调查。总之,注重开发地域资源,不管在农村的,还是城市的,不管是经济发达的,还是薄弱的,都会让语文课程资源五彩缤纷、鲜活灵动。

为了发现更多的优质资源,我们要建立起课程资源开发的共同体,让学生也成为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参与到资源开发的行列中。另外,教师还要构建起家校联系的桥梁。发挥学生家长、社会各行各业人士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作用,让课程资源在教师、学生和其他人员的协作中愈来愈丰富、愈来愈优化。

(三)“优胜劣汰”——优势资源要“熬”起来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资源都能直接拿来往语文课上装的。究竟哪些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语文课程资源。还必须通过筛选机制的过滤才能确定。一般来说,筛选资源要考虑以下因素:

1.贴近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的资源优先。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语文教育所能包揽,因而必须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落实筛选课程资源。并且融合自身智慧对资源作增删、组合、改编等加工处理,使课程资源的利用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率落实。

2.适合学生兴趣和实际水平的资源优先。只有符合学生发展需要、贴合学生水平的资源才是受学生欢迎的学习资源,才是有效的资源。如窦桂梅老师在《落叶》一课的教学中,和学生共赏香山美景,让学生扮演可爱的小动物在落叶上“爬”、在落叶下“藏”……让学生拓展阅读充满童趣的《秋姑娘的信》……这些资源的利用无不是切合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和理解水平,因此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了课堂容量。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学得全面。

3.符合现实条件和教师素养的资源优先。有效的资源必须是现实条件下能实现的、教师能够把握或组织操作的资源,不然会造成资源开发的无序、低效。如,有的不善于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老教师上课,与其被课件弄得手忙脚乱,不如改用挂图、小黑板出示或当堂画简笔画更为有序、有效。

诚如美国课程专家泰勒所说:“只有通过利用每一种经验可能会产生的多重结果,才有可能使教学更有效。”我们筛选出的资源就必须具有高附加值,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走出“费、慢、差”的旧圈,实现“好、快、省”的飞跃。

(四)“舍二为一”——课内外资源要“连”起来

教材资源和其他资源只有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才能产生“1+1>2”的整体效应。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我们要努力让教材资源和其他资源相融合,共同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教材为本。要否定“教材中心”是对的,但是如果过于削弱教材的作用,把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则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尽管教材中有的课文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毕竟是专家在大量筛选、反复斟酌的基础上确定的,教材中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极好例子,尤其是新编写的北师大版、人教版和苏教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充分体现了语文课改的思想。因此,在目前条件下,教材还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依据,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做到以本为本。扣本拓展,为本服务。教学中要把握好开放的度,首先要扎扎实实教好教材,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教材语言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丰富语言积累。在此基础上适当推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阅读,课堂教学就能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就能既钻进教材,又跳出教材,既学得扎实,又学得灵活。

2.以生活为源。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开发语文资源,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大量的课外书籍都是对生活的写照。生活中常见的标语、广告、产品说明等,都可以让学生从中读到生活的经验,读到人生的哲理,学习语言的表达。像有位海边学校的老师开发和利用了“天下第一鲜——文蛤”这一生活资源。让学生观察之后,为它设计广告,让“天下第一鲜”声名远播,这一设计使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自然衔接,使语文学习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充满了生机,洋溢着生活的情趣。

3.以发展语言为目的。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语言,那我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目标也应是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著名特级教师张伟提出了阅读教学的球形理论。即阅读教学要抓住“球心”,保持文字的向心力。抓住文章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体现文章的整体性,保持好这个“圆球”,达到“浑凝调和,周通一致”的境界。笔者觉得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可借鉴球形理论,教材资源和课外资源也应经过老师的筛选、整合,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都为“发展学生的语言”这一“球心”服务,这样,就能进一步发挥教学资源的整体功效。围绕促进学生语言发展这一主题,资源的引入可遵循多退少补的原则。“退”就是对某些教学内容或环节从略或简单处理;所谓“补”就是根据实际情况,丰富或增添某些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呈现丰满立体的“球形”境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充分考虑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必须有利于让学生更多地、更深地接触语文材料。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上,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从而既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又确保了语文教学保持姓“语”的本色。

有探索就有收获,我们相信,广大教师在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中,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势必将日益突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将更加丰润厚重,语文课堂也必将充满智慧和活力。

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范文第5篇

一、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内涵

1、什么是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2、《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资源的含义。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资源还包括文本资源、音像资源以及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

3、《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能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对已有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造成课程资源的闲置。

许多教师对于已经开发的课程资源却未能很好地利用起来,没有让其进入课堂,没有让其发挥应用的作用。有的老师运用教材不够或者对教材这一课程资源弃之不顾,没有充分体会教材编写意图,挖掘教材内容。有的教师舍近求远,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没有很好地用起来。

2、盲目的开发,造成课程资源浪费。

(1)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的远离学生生活,缺乏针对性。 (2)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的注重外在形式,缺乏有效性。 (3) 有的课堂就像资料展示会,存在着随意性。资源的低效甚至无效堆砌,无形中浪费了教学时间。

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措施和方法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利用应该做到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应立足学生生活,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学生生活资源、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依据一定的目的对课程资源进行选择、组合、改造与创造性加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一) 利用好教材这一基本的教学资源

教材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却是最基本的学习资源。我们在教学中既不要被教材所束缚,又不能一味地抛开教材不用,而应当巧用教材,使教材成为示范和开阔思路的好助手。

1、用好教材中的照片 (图片) 。

教材中的照片、图片再现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源于生活,学生对照片 (图片) 中的情景犹如亲身感受,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照片、图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老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插图制作成课件,以生动、优美的动画展现在学生眼前,吸引和感染学生,使学生触景生情,兴趣盎然。可根据插图编故事,用故事启迪孩子们感知图意、理解图意。可以把插图内容变成童趣横生的小游戏……同时插图还能激发我们和学生的思维,引发回忆和联想。

2、用好教材中的思想观点。

教材中的思想观点通常是比较正式的文字,有时也以教科书中的学生的对话或旁白出观,有时则通过老师之口告诉学生。我们要通过挖掘一些平凡、细微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从以往习以为常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另外,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着眼于引发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启发学生的道德自觉。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

教材以各种形式呈现出可以开展的活动、游戏及其活动的过程,在于引发学生活动的兴趣,并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而非老师给予的现成结论去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4、充分挖掘教材所预留的空间。

教材的内容本身是开放的,为学生自主的学习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它的表现形式大致分为提问、句子省略及要求学生直接动手写写画画的内容。教师使用教材时,要引导学生大胆地多角度地探究,自由地、独特地研讨,淡化唯一结论,淡化教育痕迹。这就需要老师结合教材,搞清楚留出空间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活动。

(二) 发挥好教师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再创造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应以课标为依据,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结合当地的实际和儿童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

1、按教学活动的需要重组教材内容。

教师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时要做个有心人,要有慧眼,善于观察,巧妙利用。教材在内容设计上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当拓展了相关内容。在活动设计上尽可能提供了多种方案,供教师和学生选择。这种设计思路,在理论上符合课程学习的需要,但在实践中却有一些困难。另外,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根据学生需要,对教材进行重组,是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

2、精选开发到的其他课外资源

(1) 课外资源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起点,筛选出符合儿童需要的课程素材,才能激活我们的品德课堂。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应该源于生活、蕴涵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

(2) 课外资源利用要注意适度。

课程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常用的方式是让孩子们“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上交流”,“制作成图象课件”,“实物展示”等。在选择各种资源时,要注意使学习材料与所学习的道德观点密切相关,并且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时代性、针对性和有较强的说服力。资料虽好,但是太多,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3、注重与其他学科或活动结合开展教学。

教材安排了大量的资料收集、观察、调查、访谈、实践、交流及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活动。教学时,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首先应当发挥好自己的资源作用,还应当充分利用好课程实施中的人力资源,争取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如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三) 调动起学生丰富的现实生活经验和体验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解读自己的名字,可以体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所以,教师要十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教学自己,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特别是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教师要走进学生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并在教学中给以适当的引导。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学生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

(四) 利用好本土化的课程资源

1、用好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说明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正朝着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的方向发展。如《重庆社会》是重庆市的地方教材。它既是对国家课程《品德与社会》教材乡土内容的补充,又是对重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要用好这套纸制教材和音像教材,让学生更好地去认识家乡的人,了解家乡的事,考察家乡的物,感受家乡的情,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2、将家长和各行各业的人士请进课堂。

教师不是全才,在课堂上,面对一些教学内容,老师需要得到相关人员的帮助。所以,我们要着力开发好社区和家长这些课程资源。我们可以邀请校外辅导员和家长针对我们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专业性的讲解,发挥他们独特的教学优势,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展到学生的一切生活领域。

我们可以和附近的工厂,农村、图书馆、教育基地等进行协调,开展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学习资源,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进行探索和研究,并让学生把在社会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带进课堂进行讨论和交流。

(五) 运用好课堂生成性教育资源

教师要将课堂中学生生成的具有价值的问题变为有效的课程资源,而不拘泥于原有的教学预设。同时,关注生成,贵在价值引导,引导孩子在多元价值中作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引导孩子热爱生活,学会生活,使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总之,只有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自己教学的灵魂,《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就具有真正的实效性。

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有效开发和利用《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资源, 应立足学生生活, 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学生生活资源、课堂动态生成资源, 做到为教学服务, 不求花样繁多, 但求切合实际, 提高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效

参考文献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 鲁洁.《关注学生、关注生活》讲稿.

[3]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教育论纲》.

[4] 康长运.《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5] 王清平、许向阳.《放眼生命的成长》.

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范文第6篇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伴随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而产生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学科,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相对较晚,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少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可能与社会需求脱节。为更好地促进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有必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用人的需要。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教学 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是一门集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人才学等多个交叉领域的现代新兴管理学科,并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学科,正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些特性,对其课程教学也提出了特別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不仅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分析,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理论的应用,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就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也就决定了其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一、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从50年代的劳动经济学专业发展而来的,1998年才真正进入我国高校成为独立发展的专业, 1999年我国仅有37所高校开设该专业。因此,就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开办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因此,其课程教学中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定位比较模糊

国内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定位比较模糊,缺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质性的内容,并没有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就业目标等方面彰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独特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定位模糊,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差不多;二是没有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综合能力和素质;三是市场定位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这种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性直接对教学环节产生负面的影响,最终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失去竞争力。

2.教学模式不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该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在教学中,采用理论性、课堂教学为主,并且在授课中,教学内容基本是由教师设计, 教学方式更多是采用单向沟通为主,而教学效果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能力。正是由于这种单调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学生学完、考完,基本把所学内容又还给了老师。

3.教学内容流于纸上谈兵

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高校教师,他们大多是来源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也就是说他们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一批知识分子。虽然在读研究生阶段,他们经过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学习能力也较强,并且理论基础也较为扎实,同时思想开放,对新鲜事物也容易接受,也有干好工作的热情。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 更不用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领域范畴的实践经验了。这势必给不少的高校教师带来了课程教学的限制,虽然他们擅长讲述概念,解释原理,但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做到学以致用,这是他们难以超越的。这势必造成人力资源管理这门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教学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变成了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很难适应社会需要的。

4.考核形式僵化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试方面,地方本科院校通常采用笔试这种单一形式进行期末考试,考试的主要内容往往是考核学生对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这种形式的考试, 由于缺乏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考察,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的经验,尽管有不少的学生能够得到高分,但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造成高分低能的状况。

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鉴于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这些问题,为加快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本文认为,课程教学效果的改进至少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改进的首要任务是必须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变教育思想和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并以培养具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创新型、高素质复合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具体来讲,一是地方本科院校应针对企业差异化的需求制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本科教育以能够胜任企业一般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作为培养目标,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的教育以能够担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人员为培养目标;二是地方本科院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进行定位,比如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可以以操作技能的培养为其主攻方向。

2.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运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学习和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做好学生的启发工作, 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教学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不少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现实,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定期派出年轻的教师到企业去挂职,以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创业或兼职,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在教师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当然,在校学生还是应以学习为主,不能因为创业或兼职而对正常的学习造成影响。

4.考核形式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必然的趋势,因此考核方式也应随之而改变。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考核的重点不单是要注重理论的考核,也应该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检验,考试形式应多样化。对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而言,要求具备分析与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中, 要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比如,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企业实践等环节中,应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在课程结束后的考核中, 可以采用开卷、闭卷、完成课程论文等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

三、结束语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并重”教学架构,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实践环节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高校既要为教师发挥高效的指导作用提供方便,又要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供引导,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兰玲.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改进策略浅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

[2]匡爱民.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 湘南学院学报,2011 (6).

[3]吴道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核心胜任力的构建方法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 (11).

上一篇:减资退股股东会决议范文下一篇:课程设计指导任务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