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团队远程教育论文范文

2023-11-11

课程教学团队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大学文学教育课程传统教学范式呈现出重文史、轻审美,重修辞、轻想象,重思想、轻情感的特征。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学校都提出要实现对于应用型大学文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本文将结合应用型大学文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改革应用型大学文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及途径。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 文学课 问题 教学改革

0 引言

近年來,人们对文学教育的批评声音不绝于耳,纷纷呼吁改革文学教育。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和日新月异的就业环境,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对于学校来说,要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及提升。当前应用型大学文学课堂教学都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思想落后以及教学内容片面化等问题,倘若这些问题不能够被及时有效地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文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探讨应用型大学文学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 当前文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大学文学课堂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教师大都采用“一书、一笔、一黑板”的教学模式,且教师大都采用“一言堂”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中,大都是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师生之间没有任何互动,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我们都知道,文学课堂本身就属于比较枯燥的一门课程,倘若教师一直采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进而降低对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降低课堂教学成效。

1.2 教学思想比较落后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并不在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也不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的改善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使用,进而导致数学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扮演灌输者的角色,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却没有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及学习,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很被动。另外,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即忽略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1.3 教学内容片面化

(1)重文史,轻审美。很多教师都注重于文史类知识的讲解,却忽略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面对文学作品,很多教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学脉络的分析上,竭力呈现清晰的文学发展脉络,尤其是其中存在复杂关联的各种文学思潮、流派和现象,但是对文章的审美价值的研究却比较少。其中在研究鲁迅先生的《野草》时,很多人还是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史的分析上,然而实际上,鲁迅先生的这部作品是属于审美色彩比较多的,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在内容上也比较晦涩难懂,但是由于大家将精力投放在了文史的分析上,进而导致该作品的分析存在很大的难度,对文本中所蕴含的审美色彩无法得以深入挖掘,进而使得学生对作品的赏析不是十分透彻。

(2)重修辞,轻想象。在目前的文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常用教学方法就是细读法,所谓的细读法,就是认真去品读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但是在品读的过程中,大家却将过多的注意力投放在对修辞的分析上,但是却忽略了对想象手法的应用。在创作过程中,很少有作者思维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这时就要求学生的思维也要和作者保持同步,跳出文字表面,实现思维的升华,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些许问题,进而导致很多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严重影响文学课堂教学质量。

(3)重思想,轻情感。传统教学环境下针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大多比较注重抽象思想的提升,往往将人生哲理或文化哲学观念作为文学文本价值的依归。这种将理性压制情感的逻辑思维,导致更加远离文学教育的本体。哲学类的作品大多比较注重思想,但是文学类的作品更多的是注重情感表达,借助于细腻的情感结合具体的人、事、物的描述,去传达作者的思想及感悟,这才是文学作品的真谛。然而就目前文学课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都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分析,却忽略了对情感的剖析,这种分析无疑是析骨未析肉,是具有局限性的。

2 改善大学文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及途径

2.1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若想实现应用型大学文学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提升,要让教师意识到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也可以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解,但是教学成效往往不如人意,学生可能具备很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但是也可能会缺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与中小学阶段不同,大学阶段除了要打牢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以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进而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使其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2.2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文学课本身属于比较枯燥的学科,因此,文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多样化,只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如此发达,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教师也可以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信息技术与文学课堂的有效结合。另外,教师可以采用PPT教学法代替传统的板书教学法,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减少教师的教学压力,最重要的是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所谓探究式教学法,主要指的是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事先设置几个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并将这几个问题作为本节课课堂教学考核的一部分,教师会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让学生们将这些教学问题的答案写在一张纸上上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通过学生上交的习题答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还可以完成课堂教学评价,可谓一举多得。当然,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三问三答法、小组竞赛法、开放式教学法和辩论教学等多种方法,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设计,提升大学文学课堂教学成效。

2.3 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性

(1)重塑课程理念,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对于教学内容,不能只偏重于某一部分,而是要实现各个部分的均衡发展,其中针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不能只将注意力投放在文史的分析及研究上,而是要实现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升,只有充分挖掘了文章中所蕴含的审美因素,才能达到文学品析的最高境界,实现情感升华。

(2)重视想象分析,促进思维发展。除了要注重文章中的审美价值体验的提升以外,还要注重想象分析,不能一味地注重作品中的詞汇及语句的分析,也要通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内涵,以及除去文字表面所蕴含的内容及信息,进而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更接近作者的本意,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剖析文章的基本内涵,进而实现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2.4 实现多样化教学内容的构建

(1)知识类课程。所谓的知识类课程,主要指的是借助于该类课程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进而实现学生的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知识类课程的开展,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增设中国文学概论、西方文学概论,辅助开设中西文化比较类课程。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本国的文学知识,还可以了解外国的文学知识,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且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中外文学的对比,可以发现中外文学之间的差异性,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2)鉴赏类课程。鉴赏类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借助这类课程强化学生对文学的感知及体验,通过开设文学鉴赏类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赏析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另外,在鉴赏过程中,还可以实现情感教育及道德教育的渗透,进而实现人文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能力训练类课程。所谓能力训练类课程,主要指的是除了传统的鉴赏及学习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尝试写作,学会不是最关键的,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对于这一类课程的开设,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同时,在创作过程中,还可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及想象能力的提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应用型大学文学课堂教学确实存在些许问题,但是相信在一系列改进措施的帮助下,这些问题一定可以迎刃而解,进而为我国应用型大学文学课堂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国家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海红.文学与人:反思应用型大学文学课教学改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3:130-132.

[2] 刘婧.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18-120.

[3] 农迎春. 切入传统融合现代——对大学课堂文学课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J].河池学院学报,2007.S1:23-26.

课程教学团队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步伐的进一步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人们对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重视、作为理科综合内容中的重要一部分,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思路与方法应当引起老师的重视与思考。本文通过论述与分析了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意义与有效性、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应用微课的主要途径两个主要方面,旨在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培养学生的生物课程自主学习能力与的逻辑思维。

关键词:有效性;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微课形式

微课主要是指教学视频,不论是在课堂学习之前的预习、课堂学习过程中还是在课后复习中,学生都可以有效的利用微课形式来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展开中微课的应用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课前预习中学生通过微课可以提前了解下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将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标注,在课堂教学展开中重点学习不理解的知识与内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让理论知识更加生动直观,调动课堂教学气氛的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意义与有效性

(一)有效减轻老师的教学压力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微课教学形式营运而生,积极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还能为学生全面理解与掌握生物课程理论知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来观看教学视频,并反复分析与研究学习中遇到的不懂问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压力,促进老师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更认真、更客观的传播专业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自信心。

(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不仅可以在生物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还可以在课前预习中应用,学生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做好生物课程教学的预习。因为学生学习具有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收能力及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的学习情况与知识接受能力来进行合理的复习,在课程复习中充分利用微课资源来展开,提高复习的系统性与针对性。因此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微课的教学形式已经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加強微课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应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学视频为载体,与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式相比较来说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学生更易集中学习注意力。因此积极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课形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读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实现生物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比如,在生物课程的实验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微课的方式展开,在实验进行之前老师可以向学生们播放相应的实验视频,利用错误实验进行对比,让学生全面了解与掌握实验的正确操作流程及相应的注意事项,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还能够解决学校实验室实验展开器材不足的问题。

二、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应用微课的主要途径

(一)有效设置具有高度合理性的问题

在展开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时需要确保内容高度的集中性,全面在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上对问题进行设计,并针对教学过程中较难的知识点设计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质量及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老师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例如在《细胞物质的输入与输出》这一章节的学习过程中,老师播放不同年龄阶段的皮肤图片,并让学生们猜猜不同图片上人的大致年纪,分析皮肤的不同及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全面把握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

(二)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老师还应当对教学内容控制得当,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进度,对难点内容应当给予重点学习,并设计与微课教学内容相符合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细胞的无机物》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前制作相关教学内容的微视频,在视频中突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在微课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简单凝练,所提问题不能呆板拖沓,并且老师在生物课程教学展开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自信心,引导与鼓励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上进心。

(三)合理控制微课教学内容

老师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应当更根据重点难点内容合理控制播放时长,一旦视频内容过于冗长很容易造成学生不愿意观看视频的情况,不仅不能发挥出微课新时代的优点,还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绿叶中的色素分离与提取》的内容展开中,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们播放相应的教学实验视频,让学生们通过观看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来充分把握相关知识要点。但是视频内容应当具有凝练性与浓缩性,合理控制微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后通过微课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复习效率。因此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积极应用微课对于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起到了积极的现实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围绕着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意义与有效性、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应用微课的主要途径两个主要方面展开了论述与分析,目的是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生物课程自主学习能力与的逻辑思维,增强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老师的教学压力,节约了教学时间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值得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靳桂红,朱梅,朱伟华,孙海明,王博.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04:146-149.

[2]杨淑萍,马伟琴,剡晓婷,刘珂.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6,2605:58-61+69.

[3]刘福城,肖安庆,李通风.微课小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讨——以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02:58-60.

[4]江庆平.基于Power Point的交互式微课制作——以自制高中生物微课《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特点》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7,06:47-49.

[5]徐慧琴,曾丽霞,何桢,张灿,杨雪,熊丽,刘德立.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05:92-94.

课程教学团队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和满足社会实际需求需要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来实现。结合河南城建学院情况,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燃气输配”课程的改革思路入手,对适合本专业特色、培养工程背景和较高专业素养人才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改革;燃气输配;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王许涛(1971-),男,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城建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副教授。(河南 平顶山 467036)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认可和重视及能源结构的调整需求日趋强烈,燃气在能源所占的比重正在急速提升,因此对燃气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急速增加。河南城建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城市燃气与热能工程专业1998年被批准为教育部第四批试点专业,学校升本后于2003年开始招收建筑环境与设备本科生,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被河南省和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过多年的建设,燃气方向一直是我校的一个特色。燃气方向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方向之一,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是土木建筑类的二级学科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的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从事燃气供应、供热工程、通风空调工程等方面的开发、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我校“燃气输配”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运行调试等综合能力。结合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研究和探讨燃气输配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专业技术素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已成为必然选择。

一、课程现状

“燃气输配”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燃气基本性质、燃气需用量及供需平衡、管网输送系统、管网的水力工况、技术经济分析、燃气的储存、压送,[1]涵盖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输配管网等多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知识,同时也有着对工程实践要求比较强的特性。

我校是教学型本科院校,其职能主要是培养高级工程型应用人才,负责为工程一线企业、设计院所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也为研究型高校培育和输送研究生人才,所以培养目标方向分支较多(理论推导、设计和工程),造成实际教学时各部分内容侧重度较难把握,从而会影响到对不同方向的学生教学效果。在该课程教学时数不多的情况下,燃气的水力工况计算和不同条件下的模拟部分占去了近五分之一课时,而工程实际中所需要的实习、设计和工程案例却没有充足的课时量,当然这也和燃气输配教材本身理论偏多有关,导致教学中和工程实际相关、相结合的内容相对偏少。因此,学校对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的开拓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燃气行业自身不断的发展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对教学内容提出新的要求,燃气输配课程较强的工程实践要求的特性也就决定了单纯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很好地落实其教学的目标和效果的,需要引进新的教学手段来适应本行业对燃气输配课程的要求。

二、改革思路

培养学生主动适应和迎合社会当前需求,结合当前燃气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来逐步形成燃气输配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重视企业选择在教学中作用,加上对教学主客体对课程教学认识的强化,科学确定教学内容,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方法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思路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效果。

1.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就是要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从而制定教学内容和目标。“燃气输配”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首先是要在对我校提出的“教学型综本科院校”的定位,本科生的培养主要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针对毕业生所需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能力、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及协作精神的要求,确定“燃气输配”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思路:以在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

2.企业融入教学

企业融入教学也就是给予企业(用人单位)发言权和选择的主动权,重视企业的声音,通过企业对教学的反馈和有效参与,培养更贴近实际、社会更为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学校要更加重视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和需求的变化,引入社会影响和干预因素,打破“燃气输配”课程理论教学一贯的学校封闭特性,实现“燃气输配”课程对工程实际的敞开和融合,注重用人企业的声音和要求,融合专业一线工程师的经验和对理论教学的意见建议,进行教学内容的增减改变和教学时数的合理分配,引入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教学和工程实际对接过程顺利度和对工程实践的适应性。

3.强化教学主客体对课程的教学认识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水平和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以及其执行能力,所以可以通过教师讨论、观摩和学习等方法强化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对课程的执行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取决于教学中的客体(学生)。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宣传、专业基础课教学和就业指导课程等强化学生对专业前景的理解,增进他们对专业课程在教学体系中地位的认识,增强他们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明确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来提高其学习积极主动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改革的内容

1.教学内容改革

“燃气输配”课程中重要的理论计算是管网流量和水力平衡,这部分的理论和经验公式推导占较大比重,而在实际工程和设计中只需要能够判断计算工况,选择相应的公式和图形工具进行计算。而且,本部分的推导内容多是为专业基础课“流体输配”所涵盖,这需要与专业基础课教师做好沟通,把专业课中所需要的理论推导计算内容尽可能融合至专业基础课中进行,让专业基础课的导向性更强,提前给学生明确的专业课学习的目标,从而统一和深化他们对专业课程、专业的深层次的认识及理解,同时也减轻燃气输配中这部分内容的课时压力。

其次,针对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在“燃气输配”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学生分为工程应用型、研究探索型和设计创新型三种类型,并根据其不同特点进行侧重教学。其中工程应用型是为工程一线企业培养技术人才,注重工程实际和实验训练,是主要方向;研究探索型是为研究型大学输送研究生,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思考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设计创新型主要是为设计院所培养设计人才,注重和强调专业规范的内容。根据不同的类型,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主要工程一线方向为主,同时课下辅导材料和作业分方向进行。对于工程应用型和设计创新型同学,鼓励他们课余或假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参与设计工作,这样既能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本科生应用专业理论的技巧,将设计和实习结合起来进行,还可以很好地解决了课程教学时数不足和课程设计时间短的不足,避免学生设计纸上谈兵的问题。对于研究探索型学生,通过鼓励他们融入教师科研团队,适时、适量参加科学研究,指导他们撰写研究论文,这样不但锻炼他们的坚韧、承受失败挫折、思考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捕捉专业和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的习惯,同时也促进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资源。

适时调整课内实验项目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相应的实验内容调整和改革也是必须的。以前的实验是较为简单的土壤电阻率测试、燃气相对密度的测定等,这和工程实践以及科学研究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别。因此,以工程中常用的管道、管网连接试压、燃气水力工况调节内容为主,同时设计开放性、设计性实验选修课程,[2]让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通过实验室的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选择组合,以最佳的教学效果为准绳,突出实践、实验和现场教学。

多媒体技术对于“燃气输配”这样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较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有着其巨大的优越性。[3]授课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演示收集和制作图片、动画、工程案例等素材大大提高了课程的生动性,让部分理论知识变得更为直观、更易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录像教学可以直观地告诉学生技术手段在工程中如何应用、应用效果以及违章操作的教训,培养他们严格、严谨的工作态度。

对于一些诸如施工方案等一些课时不能满足的素材,可以通过电子化方法,通过网络互动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师可以将教学素材网络共享给学生,倡导学生通过网络与老师讨论问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4]把上课背讲稿的模式向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转变,要加强引进和介绍不同学派观点的教材、信息,讨论行业前沿、新技术和发展趋势,从而实现师生的无缝对接。

现场教学是燃气输配专业课程又一有效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到达项目建设和设备调试现场,现场体验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授课教师讲解来完成学生对工程建设和设备运行的深入理解。由于工程建设和设备维护、调试的随机性,这种教学方式就要求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专题讨论是“燃气输配”专业课程加深学生对专业了解、提高他们的专业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经过将近十年的探索,目前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考研录取率已达到近30%,用人单位当年在燃气方向提供岗位与毕业生数量比值大于2,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毕业生适应性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综合素质高、有专业素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燃气输配”课程作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应本着适应高校发展规律和行业技术发展规律,面向社会实际需求来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工程实际能力(技能)的培养,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和就业面。

参考文献:

[1]段长贵.燃气输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王志勇,刘畅荣,王汉青,等.浅析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科学,2009,(6):101-103.

[3]向立平.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空气调节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2):74-75.

[4]吴小清.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工程图学》教学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9,(7):162-167.

(责任编辑:宋秀丽)

课程教学团队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通过调查部分在校高师生和中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对实施课堂教学策略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教学改革,解决了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构建了面向实践、可操作性强的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对高师生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应对信息化社会挑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师生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培养模式

一、引言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出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高等教育师范生(简称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师生学完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师范教育类课程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就成为培养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主渠道。本课题在调查部分在校高师生和中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对实施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进行教学改革,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解决了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建构了面向实践、可操作性强的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

为了使课题的研究工作更加客观、科学,加强教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了调查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并对曲阜师范大学、枣庄学院、济宁学院等高校的部分大三本(专)科生、研究生发放了学生问卷,对济宁一中、曲阜一中、曲阜师范大学附中等中学教师发放了教师问卷。通过对返回的有效问卷(教师319人,学生957人)进行分析发现,大约有64%的教师、86%的在校高师生学习过现代教育技术及相关课程,大多数课程的课时在50学时左右,在50~72课时的课程约占30%。被调查者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按照课程知识点分析如下:

1.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如学与教的基本理论、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和网络教学模式等,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掌握,学生掌握程度(少于1/3)明显低于教师。原因主要是开设课程课时相对不足,学生没有充足时间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设计教学教案,锻炼了教学技能,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2.教学媒体和应用环境。常用的教学媒体和应用环境,如多媒体投影仪、照相机、多媒体网络教室,有半数以上的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使用,明显高于学生(少于1/3),其他应用环境,如微格教室和数字语音室等,教学设备维护、资源管理等,虽然大多数师生很感兴趣,但只有很少的师生能熟练使用。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绝大多数师生很感兴趣,但掌握的人很少,对于整合的方案,则有多于1/3的教师能够掌握其设计方法,掌握的人数明显高于学生(少于1/5),因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应用,加深了对方案的理解和提高了方案设计能力。

4.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理论,绝大多数师生有所了解,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教师能够掌握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用课件,且明显高于学生;而应用其他软件制作课件,师生情况差不多,多于3/5的人感兴趣,如Flash和Dreamweaver;只有近1/5的人能够用其制作课件,而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的人则很少。所以应加强课件制作工具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技巧的教学。

5.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半数以上师生有所了解,近1/3的教师掌握了网络教育资源获取与处理的方法,明显高于学生(少于1/5)。绝大多数师生对于素材的采集与处理极感兴趣,并有一定的了解,但掌握其采集与处理的方法和技能的人则很少。

三、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根据相应的调查结果,建构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主要从整合课程内容体系、实施课堂教学策略和创新教学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在试点教学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确定课堂教学为72学时(理论54学时,实验18学时),授课时间专科生定在大二下学期,本科生定在大三下学期。

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设计并开发了以教材、配套光盘、自学网站为载体的立体化教材,使丰富的课程资源覆盖课堂内外,为学生学习提供全天候、多层次的资源支助,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

1.课程内容的选取,遵循理论够用、重在发展学生教育技术的实践能力与应用创新能力的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材内容体系大多是把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浓缩、简化而成,课程内容繁杂,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同时,动态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内容变化日新月异。因此,课程内容的选取,除了以往教育技术所关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外,应与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相衔接,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重视未来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保证课程内容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要便于随时更新。根据课程选取原则,从三个方面重构课程内容:基础理论、课件制作技术和教学媒体实践技能,编写了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现代教育技术》,由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1)基础理论内容选取:简化基础性的内容,如将教育技术研究与实验以及教育技术管理与评估等内容适当删减和合并,只作原则性的概述等,去掉一些陈旧的知识内容和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删除对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或发展学生能力关联不大的内容,如电化教育、视听教育与教育技术的概念辨析、教育技术发展史、投影幻灯片制作等。适当增加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及其应用等内容,如DV、DC、MP3、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特别是教育信息化、网络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内容;大量的拓展性资源,如相关理论内容、专家报告、教学设计案例等则放在自学网站上,让学生自愿学习。

(2)课件制作技术内容选取:课件制作技术内容主要选取常用课件制作平台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技巧,并通过经典实用的教学实例阐述课件制作平台内容,删去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如PowerPoint的基本内容;增加一些较为实用的内容,如PowerPoint的外观格式设计、宏和控件及VBA的平台应用、多媒体采集与处理、网络资源的获取与处理等;把大量的综合实例、自学教程、历届优秀学生作品等内容放到自学网站上,通过学习综合实例的设计思想,培养高师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3)教学媒体实践内容:主要介绍常规电教媒体和教育技术应用环境的训练目标和要求,教学媒体和应用环境的功能、设备构成、工作原理、设备使用、示范操作等内容均放在自学网站上,供学生课外自学。

2.根据不同专业选择适应本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依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课堂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面对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和新的学习方式,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来选择、组织、加工课程内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并借助录像、光盘等现代教学媒体资源,选择优秀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实例,有目的地进行示范、讲解与分析,增强、加深学生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和理解,使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所学学科真正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对所教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高师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该教学内容和策略不仅让学生学到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而且让未来教师切身感受到新的教学模式。

(1)基本理论的教学:教师精选课堂教学内容,讲解最基本、最核心、最精华的知识内容,其他内容指导学生自学,对于教育类课程中学过的相关内容略去不讲,对于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内容,通过案例化的学习,培养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策略。

同时补充一些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等拓展性的内容,供有兴趣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拓展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学术前沿,引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从而提升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应用水平。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利用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如参考文献、理论应用实例、专家学术报告等,使课内教师主导与课外学生自学相结合,在自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推荐指导,自学相关的其他理论知识,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2)课件制作技术的教学:课堂教学不可能穷尽工具软件的所有功能。设计课堂教学任务应主要体现该工具软件最本质的特点和基本功能,并将教学设计、艺术设计及制作技术相融合的思想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分析典型教学实例的设计思想,让学生学会运用指定的软件完成某项任务的方法、步骤,并引导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主或小组协作设计制作、选用、修改和拼装教学软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加深学生对课件设计思想的理解,感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同时利用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如自学教程、优秀教学案例、历届学生优秀作品等,通过学习选自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员制作、用于不同教学目的的教学案例,使学生见多识广,结合多媒体素材处理、课件制作技术等学术讲座,摄影、DV、多媒体课件等作品比赛,把课堂内外的学习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的能力。通过这些环节的训练,学生可以看到课件的开发过程、学会开发工具的使用、理解设计方法和设计思想,从而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3)教学媒体实践技能的教学:教学媒体实践技能活动主要安排在课外,通过确定训练目标和要求,开放实验室等措施,既保证理论课教学所需学时,又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训练。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使用教学媒体展示理论教学内容,如幻灯机、投影机、电视机、视频展示台、多媒体投影仪、多媒体教室等,把教学媒体的操作使用内容融入到日常理论教学中,淡化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界线。

常规教学媒体采用课外自学与分组操作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如投影机、幻灯机、影碟机、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对教学媒体描述性的操作内容,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在教师课堂教学演示的基础上,观看网络课程资源中的示范操作录像,结合教师的个别指导,熟悉教学媒体的操作方法,在规定时间进入实验室分组操作练习;多媒体语音室采用课堂讲解与外语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讲解演示,学生了解它的基本功能及构造,在外语课听力教学时熟练其使用方法;多媒体综合教室采用课堂讲解与学生课外小组协作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师讲解示范的基础上,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组长带领下分组自学其构成和使用方法;微格教学采用示范教学与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先观看教学示范带,再选择部分学生现场录制微格教学录像,了解微格教学的一般操作方法,通过引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在微格教学训练中加深对课程整合的理解,在随后的教育实习中,在实习教师指导下熟练操作训练。

3.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多种考核方式相互补充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一套完整的多种考核方式相互补充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在考核方式上要突破单一化,实现多元化,在考核内容上要突破水平化,实现能力化,采用“表现+实践+试卷”的形式综合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

课程成绩由平时讨论与作业、实践考核(电子作品)、期末考试三部分构成。平时讨论与作业主要是通过博客完成,老师把作业以日志的形式写在博客上,内容主要是对教育技术的一些理论、观念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利用博客进行讨论和回答,教师借助网络来批改作业,并及时评价;实践考核主要是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的多媒体课件,或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某一媒体或几种媒体完成的任务,通过评价其制作过程及执行结果得出实践考核成绩;期末考试采用小论文、开(闭)卷等考试形式,评定期末考试成绩。最后三部分成绩按比例综合得出课程成绩。

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坚持重过程、重技能、重效果,实现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检测和确定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使课程教学评价更加客观、科学、全面。

四、结束语

几年来,通过整合课程内容体系,实施课堂教学策略和创新评价体系的教学改革,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72学时)内,有效地解决了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问题,并逐渐形成了一条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需要的可操作性强的培养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即利用教材、配套光盘和网络课程自学网站为主体的立体化教材,通过实例化教学和实施多种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结合丰富的课外比赛和学术讲座等课外活动把课堂内外的学习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并利用论坛、博客、留言簿和E-mail等形式实现师生、学生之间的多方位交流。

这种培养模式通过试点教学及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题成果通过了山东省教学成果鉴定委员会的验收审查,由我校主持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被评审为2007年山东省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张有录,俞树煜.关于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40-43.

[2]王立霞,刘伟.面向数字化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实施[J].大连大学学报,2004(6):92-97.

[3]陈琳.构建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体系[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112-116.

[4]梁更.关于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内容的思考[J].现代情报,2004(8):73-174.

[5]童保红,王锋.基于课程整合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材开发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3(2):32-34.

课程教学团队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教学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结合物流专业的特点,就教学课程的设计问题进行探讨,从职业需求、职业技能原的培养以及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职业教育的改革问题,以促进职业教育更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技能 工学

在职业教育中,物流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对专业课程进行全面规划,研究设计符合职业特点的专业教学方案。

一、课程设计以职业需求为主导

采取专业教师与职业专家相结合的方法,由物流专业人士与物流企业专家参与,共同参与、指导、开发课程设计。课程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当地物流行业的近期与远期发展规划要求,直接对应各种类型物流企业业务岗位,开展职业教育,把教学过程变成指导学生完成具体的物流岗位工作任务的过程。教学内容以技能操作为主,以各类物流企业实际的业务运作为载体,按教学模块设计具体的物流业务工作。而物流理论的学习则是嵌入到各个工作任务项目中。

二、重点开展职业操作技能培养

物流专业课程设计要以完成基层物流员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将物流员岗位的日常工作分解成若干工作项目,根据工作项目确定教学项目,在物流的各门课程中,按着物流企业业务运作的需要来选择课程教学内容,从运输、仓储、配送、加工等各门课程入手,按照实际的业务工作项目的要求进行整合。新的教学设计,将改变以老师讲授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物流实务和学生训练相结合,努力做到“教、学、做”一体休。

物流课程设计的难点是物流业务相对分散,不利于学生的实习训练;物流业务本身往往涉及物流客户,很难在这些岗位上与企业合作。但是离开客户就不能很好掌握物流服务的基本技能。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以学生的计算机模拟操作为主,通过相关软件来进行业务模拟练习。例如:物流的成本管理,以往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解各种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根据费用支出的性质核算某项费用,并对费用进行分析,找出降低成本的方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往往不需要这样的成本会计,因为企业财会人员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企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员是能够解决物流成本“冰山现象”的专业人员,就是人们还未能发现的那些成本。 这是需要依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对物流业务进行判断。所以,物流教学要尽可能让学生根据企业各种物流现象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通过这些训练熟练地掌握各种不同物流业务的操作流程,反过来又可加深对物流专业教学重点、难点和相关理论的认识,通过对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实现物流基层业务岗位人员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三、校企合作,以工学结合模式实施课程开发

近几年,广东科技学院加大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力度,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以及《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对职业教育这一块进行全面改革,在此期间,物流专业的物流专业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东莞本地有直属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东莞物流协会,广东科技学院是该会的理事单位。学院本身隶属于南博企业集团,有江南农产品批发中心这个本地较大的农产品物流集散地,为物流教学改革及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从东莞本地物流规划发展看,东莞城市发展正在进行改型,在目前出口加工基地的基础上,向建设现代物流城市发展。在这个发展中,虎门现代物流港口的建设作为龙头,全市建成三大“物流带”,东部为铁路物流带,中部为城市配送物流带,西部为港口物流带,物流布局较为合理,对东莞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城市物流业发展规划的了解,老师有重点地针对物流的职业岗位的设置、本地物流业的发展对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职业能力要求、知识要求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归纳,形成物流课程的设计方案。

物流行业特点决定,在物流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有行业专家的积极参与与大力支持,如南方物流等本地较大规模的物流企业,都是课程改革,学生实习、指导学生等需要重视的合作对象,他们的见解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企业运营的实际状况及行业发展的实际,课程开发设计的思路会逐步明晰,设计各项工作任务这一载体,然后围绕这一载体,完成各种物流项目的成果,这就是形成由学生直接参与的各种相关的物流解决方案。在新的在课程设计中,学生既明白本课程需要“知道什么”,也明白需要他“做出什么”,而后者是重点。

要通过校企合作,达到物流专业教学下述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增强教学的实践性。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减小,实践教学毕生提高。物流业务流程的掌握在实践中完成而不是死记课本;物流工具及性能的掌握不是简单的书本掌握,而是具有实际操作的基能;物流成本的降低不是方法的简单介绍,而是直接深入物流实践中去体会或摸索。

二是改革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通过项目载体来完成理论知识的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很多直接来源于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的成功实践,并根据最新的物流成本企业发展动向,结合本地物流业的发展的实际修订教材,吐故纳新,从实际工作中获得新的营养,而且立足本地,为本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培养适用人才。

三是教学设计要面向学生、面向社会。把专业教学与学生考证结合起来,物流从业资格证书包括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课程建设既服务高职物流教学,又适应社会对物流专业人员的要求,在校期间既通过相应的技术资格考证。

课程教学团队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文章针对信息技术大潮对教育,尤其是军队任职教育的影响,探讨了军事任职教育院校通用知识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并以《国防信息技术》课程实践为例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任职教育;教学模式;通用知识;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引发了社会、经济、教育等各领域的变迁。此一变迁对军校同样产生深远影响,任职教育已经成为军事院校的主流。致使任职教育学生对通用知识课程的学习态度相对低落,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通用知识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要环节。

文章主要探讨了军事任职教育院校通用知识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流程主要采取行为研究的一般模式——规划(课程设计)、行动(组织实施)、观察(效果评估)与总结。研究对象为《国防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组织与实施。依据研究模式,采取三种研究方法(深度思考、调查研究与教学实施观察),理清教学方法的适度与效果。

一、传统与现实的碰撞

在知识大爆炸的现实中,教育不但要求人们更多地接受知识,还要求人们具有多种多样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传统的、被动的接受方式学习预先确定的、由前人积累的知识,显然已不符合社会的变革与知识的快速增长,传统与现实在激烈地碰撞。

(一)教学模式分析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在某种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1.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教学中要素之间的关系是:老师是施教者,是教学过程的主动者,老师通过各种方式把预先确定的、由前人积累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是受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多媒体是作为老师的辅助教具,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教材是老师讲课、学生复习和考试的依据。

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系统地传授与掌握科学知识,有利于掌控教学活动进程,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缺点则是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21世纪需要的是既有系统丰富的科学知识又有创新思维与能力的人才。

2.任职教学模式

任职教育是以大学后教育为基础、以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教学周期短、节奏快。随着全军人才战略工程的加速推进,岗位任职教育院校已成为军队院校教育的主体,培养目标主要是“应用型人才”。

军事任职教学模式是指以部队实际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即围绕部队实际需求展开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掌握实践技能而努力学习的过程。

3.军事任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别

就其本质而言,军事任职教育与传统教育体制并无显著差别,其体制是数百年沿袭下来的研究与教学并重的大学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老师们从事科学研究,积极推动其研究领域的发展,著书立说,并把研究内容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方式与过程,系统化地提高了学生和老师的素质,开拓了思路,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源动力。

但是,军事任职教育与大多数学术领域不同,存在着一些差异。

一是独立性。大学中,有数百所、甚至数千所学校开设涵盖大多数学术领域的课程,但只有少数几所军事院校教授军事技能和军事科学。而且,仅有某个军种主办的学校才拥有精通某个战争领域的老师,这更加限制了能够提供军事任职教育的学校数目。这种情况使得各军事任职教育院校的老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必须研究其所属军种负责的战争类型,并出版研究成果。在大多数学术领域中,如果老师自己不著书立说,去看别人出版的书和发表的文章,依然能跟上本领域的发展,可以给学生上课。但是在军事任职教育院校,除了老师本人,别人往往不了解其领域。

二是现实性。在大多数学术领域,教授们著书立说面对的对象是学术界,其成就取决于能否推动本领域的进步。在一般学术界,走出学院的大门,去给政策制定者或实际行动者写文章,有可能招致非议,会损害老师的身份与清誉。但是在军事任职教育院校中,这种关系正好倒过来,老师们所做的最受重视的研究是为了或者应该是为了高层政策制定者、战场上的军事指挥者和教室里的学生。纯学术研究尽管重要,但在军事任职教育院校中并不享有普通院校里的居高地位。

三是紧迫性。在军事任职教育院校所探索的各种设想,以及讲授的课程,无论其效果是好还是坏,很快会有结果,兑现速度比其它学术领域快得多。假设一所任职院校还在考虑是否在本学期增设某种战术课程,还是等到来年再设,其结果会在此届毕业生离校后,在随即到来的战斗中或工作中显现,并且涉及生死。军事任职教育院校感受到的紧迫性远远超过普通院校。

四是必要性。现代战争中,军队需要思路灵活和独具创意的思想家和指挥家,其重要性就像需要作战武器一样。

因此,在军事任职教学中,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观念。老师应尽快完成从“独奏者”到“乐队指挥”的转变,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集、使用和管理知识,自我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二)通用知识课程面临的尴尬

通用知识课程是任职教育基础课,通过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现代国防的发展现状、动态和高新技术,熟悉相关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和方法,为后续课程夯实基础。

然而,任职教育中的通用知识课程有自己的独特性,但也与大学中所学的相应课程有一定的重叠,尤其是信息技术类课程。由此致使任职教育学生对军事类通用知识课程认知度不够,常常认为自己已经知晓相应知识,课程可有可无,缺乏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再加上通用知识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传统的精讲模式,虽然便于系统地传授和学习知识,但也容易造成学习者参与感不强、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

因此,通用知识课程应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按照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研究式教育的基本原则,在满足部队技术岗位工作需求目标下,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二、对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思考

(一)解读教学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国防信息技术》课程,共计5个班次,学生的学历与专业统计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学生均已受过系统的大学教育,具有相当的信息技术通用知识,因此不免会对一般的通用知识教育产生厌烦与抵触情绪;学生所学专业很杂,水平不一,如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需求是一个关键问题。

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其特征如图2所示。由图2可见,学生都很年轻,具有相当的活力与求知欲,然而,他们对所授知识的选择性很强。在调查中,对“你所希望的教学内容是什么?”的回答,大多数都是“和部队有关的事”。学生都学过一些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课程,如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等;具有一定的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与技能,如操作计算机、使用通信工具等,而且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懂得很多。这些可能会成为由课程名称字面理解产生的抵触情绪。

由图1和图2归纳总结,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学生整体特征:一是学习目的明确。为了了解部队,提高自身能力而学习。二是实践经验匮乏。实施过程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三是基本素质参差不齐。自学能力与自控能力不统一,需要随时掌控进程,变换方法。四是基本知识水平不一。专业类别太杂,需要综合考虑,因材施教。五是缺乏协作精神与协作能力。因此,要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做好课程的设计与讲授方法的改革。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讨

根据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学生的特征,教学模式应采用“探究式”模式。“探究式”教育模式是在老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探究式”教育模式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科学态度、文化素养的养成。因此,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建构应突出以下几方面:

一是问题性。爱因斯坦曾精辟论述:“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答案更为重要,解答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通用知识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是围绕着通用知识与军事应用之间的问题展开,适合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即采用“提出问题——诠释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辅导作用,要针对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做好充分准备。学生通过学习、观察、联想、分析、讨论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对军事技能的理解,这是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二是自主性。哈佛商学院之所以能培养出那么多精英,就是因为“在哈佛商学院,你学到的不仅仅是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你如何去思考问题。”自主性是实现探究性学习目标所必要的。不论是探究的能力,还是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都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对于知识也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来生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经济学界有调查数字显示,成功人士中94%的人对所从事的工作具有非功利性驱动的浓厚兴趣和乐业精神。一个人如果缺乏对事业的挚爱,很难想象他会为此付出艰辛的劳动。任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将兴趣、志向转到振兴国家和军队的事业上来,形成自觉寻求问题、勇于承担任务、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优秀品质。

三是过程性。探究性学习的主要价值在于对学生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其教育价值,所以探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对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索过程,以及学生的个人体验、思维方式生成。

四是开放性。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2008年中外军校校长研讨交流会上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任何资源丰富的院校,也无法在封闭状态下满足复合型指挥人才培养的需要;任何单一层次院校的教学,都无法在一个阶段满足指挥军官职业生涯的知识和能力需求。与一般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相比较,探究性学习具有明显的开放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不拘泥于某一本书上的一般学科性问题,而是把视野放得更宽,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实际。教学方式的选择,不再局限于课堂之内,而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近部队,利用图书馆、网络、调查访问等手段,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而问题的产生、解决途径和结果,不要求唯一性和标准化,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允许学生按各自的能力、所掌握的资料,以及各自的思维方式得出不同的结论。

五是合作性。大雁的本能就知道合作的重要性,长途迁徙中常以倒V字形行进,有助于克服空气的阻力,比单雁独飞省力得多。人也一样,在与他人的协作中,可以实现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实现的目标。军人是特殊的群体,特别需要像大雁一样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尤其是在战场中,适应力、意志力、协调沟通力等非智力因素,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任职教育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沟通与协作能力的锻炼。

加拿大军事学院主要教学手段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大概10~12人一组,每组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军种,80%的时间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以此来鼓励学生们研究问题、分析问题,提高思维层次。

这些刚进入部队的学生大多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旦改变了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仅让学生自学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控的。因此,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赋予一定的目标,让小组成员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特指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相关的技术。

国防,即国家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对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防也不例外。各国军方在积极利用民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在大力开发军用信息技术,以便为装备信息化建设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近数十年中各国的作战行动已经表明,使用了各种信息技术,作战效能显著提高。要想打造一个国家的国防实力,必须规范信息关系,开发信息技术,改进作战方法。由此可见,《国防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并有一定的特殊性。课程的设计应按照基础知识与前沿知识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设计思路,遵循由浅入深的基本原则,建立完善的课程框架。

因此,课程设置了概述、通用信息技术、军事信息技术、航天信息技术、特殊技术需求与新进展五部分,每部分可包含多个专题,如图3所示。课程的各个模块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改动。

课程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启发、讨论、小组协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国防信息技术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地位,以及应用发展。其中,“启发”由老师完成,主要梳理经典理论体系、讲授前沿理论动态、引导学生提出与分析现实问题;学生结合讲授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相关知识,建立完善适用于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体系,发现和理解部队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讨论”结合讲授和自学内容展开,着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研究解决部队现实问题,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最后,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采取小组作业的方式进行考核,着重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协作能力与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法:一是分组有利于合作展开的广度;二是学习任务设计要合理,要因材施教;三是实施前详细讲解学习任务,小组成员讨论分析所要探究的主题与次主题,以及合作分工;四是老师掌控实施进程,适时指导;五是完成任务后,小组要做出总结报告;六是老师要给出具体评价(可以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在实践中占40%)。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此种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座谈会上,学生认为:这种方式非常好,与他们的需要结合紧密,避免了填鸭式教育;“探究式”教学有成就感、有目标、学有所获、压力大、有动力。提升了他们的学习空间、思考空间、协作空间和表达空间。

四、目前存在的制约因素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受教学体制、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局限,探究性学习的优点在军队任职教育教学中不能完全得以发挥,存在制约因素:

第一,课时不足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矛盾。有些内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而用探究性学习的模式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引导与讨论。

第二,探究性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获得学科知识不够系统。

古人云:“授之于鱼莫如授之于渔”。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至理名言,而任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就是一种“授渔”的过程,必须依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寻找符合军队任职教育需要的好方法,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然而,要达到完美与预期的效果还需要管理者、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丽娟,王哲光,孙西超.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影响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9).

[2]徐自军,陈太富.由学历教育向军事任职教育转型——西安政治学院教学思路探索记[N].光明日报,2004-8-28.

[3]罗锐韧.哈佛管理全集(上卷)[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4]陆荣军,费士廷.信息时代:联合作战指挥军官如何培养——来自中外军校校长研讨交流会的报告[N].解放军报,2009-10-26.

[5]黄荣怀,周跃良.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贾利特】

上一篇:教育公平现状研究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社区家政服务企业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