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会计分析论文范文

2024-03-16

企业环境会计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为帮助我国企业经济高效地披露其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及其绩效信息,满足企业利益相关方科学决策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借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契机,提出了基于企业综合分类,不同企业采用不同披露模式,披露不同环境会计信息并接受不同监管要求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关键词】 企业; 环境会计; 信息披露; 模式; 创新

我国因在2013年人均碳排放量就超过欧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欧美国家总和[ 1 ]而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和强大的国际压力。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成为党和国家及全国人民的当务之急。督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主体的企业[ 2 ]依法披露其责任履行情况的环境会计信息,既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更是投资者和政府环保监管部门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进行科学决策的客观需要。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

刘金彬等(2013)[ 3 ]通过对环境产权理论、信号传递理论、环境受托责任理论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与动因分析研究后认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是:企业向投资者、政府环保监管部门、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科学分析与客观评价企业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并进行经济决策提供相关、可靠的环境会计信息。其中,环境会计信息至少应当包括企业开展环境活动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产生影响的环境财务信息和取得的环境绩效信息两个方面。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面临的新要求

我国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及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就必然要求作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主体的企业承担其社会责任,并以提供高质量环境会计信息的方式向利益相关方报告其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及其绩效情况。因此,笔者认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面临的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企业应披露反映企业遵守环保法规、提升环境绩效等情况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以证实其履行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2.企业应披露高质量的环境会计信息,以帮助利益相关方科学分析、评价企业环保责任履行情况,并进行经济决策。

3.企业应遵循国家环保法律制度,选择适用的披露模式充分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

4.企业应依法接受投资者、政府环保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对其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情况的监督。

如何化解环境问题这一企业“第一号挑战”[ 4 ]是当今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因此,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及其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构建既科学实用又经济高效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是切实推进我国生态文明与“两型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低碳、绿色转型神圣而紧迫的历史使命。

三、创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指导思想

科学适用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有助于企业实现经济高效地披露其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及其绩效信息以帮助企业利益相关方科学决策的目标。但“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并“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在固化改革成果的同时更为改革提供框架、理念、方法及稳定性与规范性保障[ 5 ]。因此,探索创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要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制定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一生态文明领域改革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基础上,树立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正确理念,既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更要遵循激励与约束并举、主动作为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原则[ 6 ],用好法律这一治国之重器,发挥好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7 ]。即在探索创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时,既要坚持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引领包括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内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改革与实践探索,更要坚持用“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破除阻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体制障碍的根本动力,坚持用“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及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改革和实践规范的根本保障。

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创新思路

欧美等国际实践成功经验与研究表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水平和披露质量,与企业的规模、所在行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受到社会关注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8-9 ]。我国学者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10-12 ],同时得出了欧美国家普及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成功源于国家完善的环保法规对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强制性要求、会计准则及其有效的规范与指导,并得出加强政府管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披露质量的结论。因此,笔者认为,我国需要综合运用现有先进研究成果,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遵循重要性、成本效益与适用性原则,充分考虑影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将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企业规模、受社会关注程度、信息提供能力等作为标准对企业进行综合分类(详见表1),再分别根据国家环保法律制度规定及不同类型企业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方面的特殊性,明确企业类型及其披露内容、披露机制、披露方式、披露形式等(详见表2),以构建适用于不同类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帮助企业经济、高效地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满足利益相关方进行科学决策的需求。同时,可根据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进展情况,逐步扩大披露主体范围,充实披露内容,提高披露要求,变更披露机制,为企业利益相关方科学决策提供更充分、更相关、更可靠的信息,实现披露目标。

下面,笔者分别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主体、披露内容与披露方式、披露形式及其披露机制等方面介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创新构建思路。

(一)完善制度,明确并扩大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体的范围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与规范作用[ 7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我国过去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部分都与法治不完善有关。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来推进[ 13 ]。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等环保工作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来深刻把握,进一步完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并以法律制度的方式来明确并扩大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体的范围。如我国可借建设现代法治国家之良机,通过修订完善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公司法》、《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制度的途径,明确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地位与法律依据。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创新构建,将给企业一定的动力和压力,从而扩大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体的范围。

(二)根据企业类型,明确并逐步充实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完善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律制度,除明确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责任外,还需要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与“量能负担”原则,明确规定不同类型的企业应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其中,尤其要严格界定那些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规模大、受社会关注度高且信息提供能力强的上市公司和其他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在当前尚存在未根本破解企业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等核算瓶颈问题的现实情况下,我国可借鉴国际上的成功实践经验,先将易确认、计量的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等信息纳入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然后再根据环境会计核算等瓶颈问题破解的进展情况,逐步充实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唯有如此,才能既确保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又能适度提高环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完整性,提高环境会计信息及其披露质量,实现披露目标。

(三)革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鉴于目前制约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环境会计要素核算等瓶颈问题尚未取得实质突破,我国尚无法采用传统财务报告系统来简便易行地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因此,我国可借鉴国际成功的实践经验,允许企业采用定量披露与定性披露相结合的方式来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具体做法是:(1)对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等理论研究比较成熟,能确认并可靠计量的环境会计要素信息,要求企业以货币化的定量信息方式集中披露;(2)对企业遵循的环保理念、环境政策、管理目标、环境管理活动及其社会影响(含获得的表彰奖励等社会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允许企业采用定性描述的方式来披露;(3)企业在节约资源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与减少污染物排放及增加废弃物循环利用等节能减排方面取得的可定量化的环境绩效信息,则要求企业采用定量信息方式披露。

(四)根据企业信息提供的能力,确定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

我国在完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时,可在企业综合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成功的实践经验,明确规定各类型的企业应采用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企业可采用的主要披露形式及其适用范围如下:

1.企业网站。这种披露途径主要适用于A类企业。该类企业因其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或承担重大社会责任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应向企业利益相关方充分披露有助于其评价企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履行及其绩效情况并进行经济决策的高质量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企业通过在官方网站设专栏形式,全面披露企业环保理念、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活动产生的财务影响及环境绩效等信息并实时更新,实现披露目标。

2.编报独立环境报告或其他社会责任报告。这种披露途径主要适用于以下三类企业:一是上述A类企业,除通过企业网站实时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外,还需要通过编报独立环境报告或在其他社会责任报告中列专章的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二是B类企业,该类企业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因此,需要根据重要性原则,通过编报独立环境报告或在其他社会责任报告中列专章的途径全面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三是C类企业,该类企业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应通过编报独立环境报告或在其他社会责任报告中列专章的途径全面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3.财务报表附表。这种披露途径主要适用于以下五类企业:一是A类、B类和C类企业,因其对生态环境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或因承担重大社会责任而被社会高度关注,因此,除按照上述途径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外,还应在财务报告中以财务报表附表形式,单独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以便为信息使用者集中提供相关、可靠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二是D类企业,其环境事项将会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需要通过财务报表附表形式单独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为信息使用者考核企业受托责任与科学决策集中提供相关、可靠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三是E类企业,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但规模较大,企业环境事项也将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产生一定影响,但通常不会将环境事项及其财务影响作为重要事项来管理和核算,因此,可以定期编报财务报告,以财务报表附表途径相对集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4.财务报表附注。这种披露途径主要适用于以下两类企业:一是F类企业;二是G类企业。这两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生产环境影响较小,环境事项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产生的财务影响较小,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企业利益相关方经济决策影响不大,因此,可以财务报表附注形式披露。

5.企业信息简报。这种披露途径主要适用于H类企业。其环境事项对企业产生的财务影响很小,且企业信息提供能力有限,因此,可不要求其通过财务报告系统来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只需要企业通过定期编报信息简报途径来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即可。

6.临时公告与新闻发布会。这种披露途径主要适用于A类、B类、C类和D类企业发生的环境事故可能产生较严重及以上的环境影响事件时,其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公众等产生较严重影响,且该影响必将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企业需要通过该途径及时、全面地向政府环保监管机构、社会公众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7.企业环保手册。这种披露途径通常适用于环保意识强、环保观念先进、自觉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该类企业可通过派发企业或产品环保手册,宣传企业先进的环保理念和良好的社会责任履行业绩,并披露企业部分环境会计信息。它对宣传企业环保观念、塑造企业良好社会形象有积极作用。

8.新媒体。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科技成果和环境事项法等先进研究成果,通过企业官方微博、微信等方式,向企业利益相关方披露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环境事项。该种披露途径适用于自觉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所有企业。

除此之外,规模较大的普通企业和上市公司还可以采用董事会报告、招股说明书等形式向企业利益相关方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规模较小的企业则可以采用布告栏、宣传橱窗和宣传画报等形式向信息使用者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五)创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机制

温家宝曾指出:“应对气候变化,重在机制保障。”[ 14 ]笔者认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机制主要包括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机制和监管机制两个方面。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机制主要有强制披露机制与自愿披露机制两种。基于我国企业当前所面临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新要求,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需要建立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不同类型的企业适用不同的披露形式、方式,披露不同的信息(内容),并接受不同监管要求的披露机制。其中,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受社会关注度高、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及信息提供能力强的上市公司均应采用强制披露机制;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小的其他企业则可采用自愿披露机制;介于两者之间的其他企业,根据其所属企业类型分别采用差异化的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披露机制。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为保护(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需要制定信息披露规则并实施严格的监管。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部分都与其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有关[ 13 ]。同时,国际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践经验表明,严格的监管和信息透明是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 15 ],企业各利益相关方的促进、政府的推动、社会的关注、企业自身的努力等多方协同是推动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走向规范化、普及化的强大力量[ 16 ]。因此,我国应建立并完善以企业利益相关方监管为核心,政府环保监管机构为主,社会监管为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维度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以及根据各方监管结果给予激励或惩罚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机制。

综合上述,笔者根据企业综合分类及其披露内容、方式、形式及机制等内容,编制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汇总表(表2)。

除此之外国家还应通过调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践探索,制定更具可操作性的企业环境会计报告准则,开展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专业人才培养与从业人员培训,完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导规范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工作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吸收了专业团队和企业等集体智慧,经过实践检验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导规范,必将是适应我国国情、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提高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质量的指导规范。

我国实现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目标及国家与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必将促进我国包括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在内的法律制度体系、社会监管体系日益发展、完善,必将为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创新与完善提供新动力和新机遇,进而促进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与披露实践。

【参考文献】

[1] 网易环球眼.中国人均碳排放首次超过欧盟,占全球总量近三成[EB/OL].网易: http: // world.163.com / 14/0922 / 08 /A6NUUT4300014OQQ.html?src=se6_newtab,2014-09-22.

[2] 胡世强,刘金彬.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基于成都市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财经科学,2012(8):84-91.

[3] 刘金彬,张翼飞,曹明才,等.基于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构建[J].商业会计,2013(21):10-14.

[4] 杨纪琬,沈小南.国际会计的重要发展: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九届会议情况简介之一[J].会计研究,1991(5):1-10.

[5] 人民日报评论员.法治让国家治理迈向新境界:四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2-28(01).

[6] 人民日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N].人民日报,2015-09-12(01).

[7] 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 politics /2014-10 /23 /c_1112953884.htm,2014-10-23.

[8] 王妍,杨美丽.中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11(18):115-117.

[9] 罗斯·L.瓦茨,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实证会计理论[M].陈少华,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98-216.

[10] 汤亚莉,陈自力,刘星,等.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1):158-159.

[11] 王建明.环境信息披露、行业差异和外部制度压力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8(6):54-62.

[12] 刘海英.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综述与展望[J].财会月刊,2010(9):67-69.

[13] 王敬文.习近平诠释环保与发展:绿水青山就是生产力[EB/OL].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

gnsz/szyw/201408/15/t20140815_3360500.shtml,2014-08-15.

[14] 温家宝.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R].2009-12-18.

[15] 中国环保网.美博士:严格监管和信息透明是加州水污染防治关键[EB/OL].中国环保网: http: // www.china-ep.com/news/201405/15/1764.html,2014-05-15.

[16] 董延安,姜琳敏.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比较与启示[J].会计之友,2011(25):89-91.

企业环境会计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传统的会计业务流程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要想使会计信息效果大幅提高,必须打破传统会计模式,以业务流程再造思想为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会计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从而建立更为高效的符合企业运作需要的会计业务流程。

【关键词】 业务流程再造(BPR); 会计业务流程再造; 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要想达到预期的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与竞争能力。西方国家的众多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BPR),极大地提高了经营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于是BPR便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利器。但BPR的实施不仅是一项简单的信息工程,而且给企业带来的是管理的变革。同时,企业为了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作出准确的预测和灵活应变,要求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提供与管理和营销活动密切相关的实时财务信息以及强大的控制管理功能。而现行的会计观念和会计业务流程均是工业社会分工理论的产物,与信息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加之在信息系统的集成方面缺乏技术支持。因此目前会计信息系统不能适应这种新的管理需求。要改变这种状况,唯有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对会计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建立高效的企业会计流程,从而满足企业管理者以及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一、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内涵

(一)业务流程再造的定义和内涵

业务流程再造(BPR)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面对3C(顾客、竞争、变化)的挑战,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新的管理观念和方法。Michael Hammer在《再造企业》中,曾对BPR作出了权威性的定义:“BPR,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达到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现代关键业绩指标的巨大提高。”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是彻底重新设计企业流程,使得成本或时间上获得显著的改善。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突破了传统劳动分工理论和“职能导向”的组织结构设计理论思想体系,强调三种观念:一是变职能观念为流程观念,为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思路,即摆脱传统的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提倡顾客导向、组织变通、员工授权及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达到适应快速变动的环境的目的;二是重新设计的观念,即对企业中陈旧的观念和与之适应的行为规范,要及时进行重新设计;三是绩效第一的观念,业务流程再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业务流程、工作方式以及组织结构的改造和创新,带来组织绩效的大幅度提高。

(二)业务流程再造的影响和效果

业务流程再造对业务流程的活动集合、活动之间关系的变化影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企业业务流程或流程中的活动减少

由于信息技术的采用,以前由多个活动或流程分别完成的任务,可合并为一个活动或流程来完成,从而提高了业务流程的性能。也就是再造前后相比,为完成相同的任务所涉及到的业务流程或流程中的活动更少。

2.更加强调业务流程或流程中活动之间的控制关系

再造后的业务流程以流程为导向,更加强调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共享也就是流程或活动之间的协作,而这种协作主要依赖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即控制流的合理使用。对于资源共享而言,其基础必然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之上,如果没有信息共享,那么流程资源也无法共享,信息共享是资源共享的关键。因此,业务流程再造更加强调业务流程或流程中活动之间的控制关系。

总之,企业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的目的就是提高业务流程性能,而业务流程的性能提高可以分解为业务流程各项指标的改善。根据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创始人Hammer对于业务流程再造的定义,确定反映业务流程基本性能的四项指标为业务流程成本、业务流程质量、业务流程所提供的服务及业务流程的效率。企业实施再造就是要提高业务流程的四项指标性能,通过四项指标的综合平衡,达到业务流程性能的综合提高。

二、会计业务流程再造

(一)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

会计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是:会计流程再造必须以信息用户的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对会计的观念、会计信息处理流程和会计组织结构进行全面的再造,以高度集成的方式,建立业务驱动型的会计流程。也就是必须坚持ESIA:清除(Eliminate)、简化(Simplify)、整合(Integrate)和自动化(Automate)。

清除:指将企业现有流程内非增值活动给予清除。如过量的产出、活动间的等待、不必要的运输、反复加工、过量的库存、反复的检验和跨部分的协调等。

简化:指在尽可能清除了非必要的增值环节后,对剩下的活动仍需要进行简单化。如简化表格、简化程序、简化沟通和物流等。

整合:指对分解的流程进行整合,合并相关工作或工作组,使流程顺畅、连贯,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

自动化:指在对流程任务的清除、简化和整合基础上应用自动化。自动化应该承担的重点工作主要包括:累活、重复与乏味的工作;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数据分析。

(二)会计业务流程再造过程

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是指重建会计信息生成的流程。它是多层实施结构的核心层,该层所进行的是对现有流程的彻底重新思考与重新设计,正是会计业务流程重建的直接体现。

企业业务流程重建实际上是一种经营哲理,是克服分工论在新的网络环境下的不足而产生的,其与分工论有相互补充的功效,而不是取而代之。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新的业务流程并不是要否认现有的会计业务流程,现有的会计业务流程将作为新业务流程中的一个子过程。对于系统内部而言,会计业务流程应与各种经营管理及业务活动紧密连接,实现企业内部各种业务流程的整合,达到优化各项业务流程的目的。对于系统外部而言,它可以与各种对外业务流程相联系,对外交往事务、相关数据收集以及大量的经济业务都可在网上进行。在该架构下,会计业务流程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通过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会计业务流程进行相互集成,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种信息,增强企业之间彼此的了解,实现跨组织的会计业务流程最优化。

具体说来,再造会计业务流程的重点就是要针对现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利用网络技术和事件驱动技术,改变信息的收集、处理和输出方式,建立起一种财务与业务协同的、交互式的新会计业务流程。

1.会计数据的收集方式——自动收集

在传统的手工会计业务流程中或者电算化会计流程中,会计信息的处理程序虽有不同,但是“识别”和“录入”这两个环节仍是人工完成。而理想的信息输入方式是,让计算机直接从原始凭证读取数据并加以初步归类而不需人工干预,会计流程简化为“发生经济业务(有原始凭证)→最终会计信息(包括会计报表)”所以如何让原始凭证的数据直接进入信息系统是再造会计信息输入环节的关键,进而也成为阻碍会计工作效率提高的一大瓶颈。电子原始凭证的自动录入不仅能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还能拓展信息的使用范围;原始凭证所包含的信息不仅有会计所关注的价值信息,还有数量信息、责任人信息等等,所以原始凭证的利用并不只是在会计上,而应为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所应用。只是由于传统纸介质载体形式下,受到建账和记账工作量的限制,许多有用的数据不能进入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丢失了许多有用信息。电子原始凭证内容实现自动录入后,很容易实现凭证全部内容的传递和集中存储,这就可以充分利用原始凭证上的所有经济内容,进行加工、分类、汇总,来满足各种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电子原始凭证的自动录入使重建后的会计业务流程在获取数据时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并且还对经济活动信息作了初步分类。无论是外部的原始凭证还是内部自制的凭证,它们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在数据仓库里都是“资源—事件—参与者”等属性的集合体,是一组具有标准编码的源数据信息,为下一步加工处理和会计报告输出提供了良好的数据环境。事件驱动和网络实时报告等先进技术可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作用,并且还可为数据挖掘等新技术提供数据平台,实现及时相关地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的目标。

2.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事件驱动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功能驱动的,即对各种功能规定了数据的处理和输出方法。功能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信息处理上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即只对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反映,从中看不到每项经济活动发生、执行与完成的全过程,而且其采用单一化的信息披露模式,定期将全部会计信息存放于几张固定的报表中提供给特定的使用者,这显然不能满足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事件驱动本是一种计算机术语,意指当某一特定事件的要求代码进入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事件驱动会计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是,当业务事件发生时,根据数据处理规则将业务事件数据存入业务事件数据库,业务事件数据库中存放着由数据收集系统自动收集、只经过初步加工的源数据,当信息使用者想从系统中获取信息时,由信息使用者提出要求,系统启动相应的信息处理程序(模块),对业务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实时反馈给信息使用者。事件驱动会计信息系统包括加工模型库和报告生成器,加工模型库中存放了多种可供选择使用的会计处理程序,报告生成器根据用户的选择,调用模型库中适合的会计处理程序,对业务事件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生成用户需要的信息,由网络传递给用户。然而加工模型库不可能包括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需要的加工模型,所以当模型库中没有合适的处理程序时用户可随时通过报告生成器向会计部门反馈加工模型的缺陷和要求新型的加工模型,甚至可以根据授权,自己设计模型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3.会计信息的输出方式——网络实时报告

事件驱动模型制作完成后,使用者只需点击一下鼠标就能发出指令,几秒钟之后,会计信息就呈现于眼前。如果信息能够满足需要,则会计业务流程结束,如果不能满足需要,那么使用者可以重新发出其他指令,或者附带条件地发出指令,而会计信息系统会重新进行处理数据——输出信息的流程。可以看到,系统不会也不能单独执行其中的一个流程,处理——输出实际是一个流程。因此在设计事件驱动的加工模型库和报告生成器时必须连带考虑网络实时报告的特点:一是随时性。在任何时点,信息使用者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企业最新的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后才可获得,即信息使用者可以实时了解企业财务信息的变化。同时,网络财务报告可以长时间处于待命状态,随时恭候使用者的调遣。二是全面性。由于信息系统的海量存储空间,使得网络实时报告的信息量可以非常大,并且系统可以提供除财务信息外的其他信息。三是交互性。由全面性容易产生与相关性之间的矛盾,即有用信息淹没于海量数据中,用户无法或不易找到,因此网络实时报告系统应结合加工模型库设计一定的智能程序,以交互方式,在调查了解信息使用者的意图后,对输出数据的范围进行修正。四是学习性。网络实时报告系统应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学习到用户的需求,自动生成加工模型记录下来,并且可以被其他用户直接使用。五是安全性。信息是有价值的,并不是所有信息使用者都可以任意获取信息。因此一旦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实时报告系统也就暴露于风险之中,这些风险主要是来自企业内部的计算机舞弊和来自外部的黑客攻击。网络实时报告系统应具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机制,分别从软件的权限、硬件设备的管理入手加以严格监控。

三、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后的影响

(一)财务人员职能的转变

会计流程再造后,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会发生转移,由以往对会计信息采集,报告系统的维护、使用和部分规则制定的工作重点,更多地转移到非事务性工作,参与业务流程的分析和优化、获取信息用户的需求,并不断满足、约束激励机制的建立等重点工作。财务人员更多的是分析公司的业务活动和各级管理者的信息需求,并据此建立有关的考核规则及信息处理模型,为公司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支持。

同时,财务人员岗位设置将扁平化。财务人员将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财务人员是基本的操作人员,只需基本财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另一部分财务管理人员,需要精通财务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财务人员不仅要关注过去的财务信息,而且要对未来进行预测,并要求财务信息的时效性不断提高。

(二)对会计核算组织结构的影响

现行会计核算组织结构是层次分工,即金字塔形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进行分工,进行标准化的流程。内部按不同职能分别设立岗位:如出纳、总账、材料、工资报表和计划等,各岗位根据各自的分工完成自己的岗位职能,各分支机构的财务体系也按此设立。

会计流程再造以后,随着网络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的一体化,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将出现模糊分工模式,可能会设置数据审核岗位、资金支付岗位和数据汇总岗位等。内部岗位设置也将大大减少,财务分工将趋于扁平化。

(三)对财务业务流程的影响

在现行会计核算模式下,将实现网络化集成管理,实现财务网络计算、记账凭证在线生成、资金集中自动划拨与财务业务协同,所有信息实时产生。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财务管理无需固定划分为各个环节,所有信息汇总成一条连续的信息流,需要任何财务信息,根据权限可以直接从网络中获取,凭证、账簿和报表在内部财务管理中可有可无。

网络时代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改变了会计赖以存在的环境,由此也影响了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因此,要实现会计目标,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就必须设计出相适应的更优化的会计业务流程。这种新的会计流程并不是一种被动改造,而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从全局的高度去迎接变革;这种构建也不是盲目的、毫无章法的改造,而应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之上。因此,必须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对会计信息收集、处理和输出方式的变革,综合优化会计业务流程。

【参考文献】

[1] 熊细银,熊晴海.网络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林斌,辛清泉,刘光友.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变革: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 张瑞君,殷建红,莫晓平.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模式—e化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J].管理世界,2004,(2).

[4] 颜艳.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基于BPR理论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06,(10).

[5] 李光凤.利用BPR再造财务会计流程[J]. 商业研究,2004,(3).

[6] 陈晓静.EPR环境下基于实时性的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分析[J].中国信息化管理,2007,(5).

企业环境会计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保护自然和环境,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成本除了包含传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外,还应该把环境成本作为企业经营成本的一部分,企业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紧迫性将越来越强。然而,我国环境会计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都很不完善。本文试就企业环境成本的内涵、会计处理及其控制做些探讨。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涵义及确认

环境成本是指,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具体可分为: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保护维护成本、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等。

环境成本应在其首次得以识别时加以确认。与环境成本有关的会计问题关键在于,成本是在一个还是几个期间确认,是资本化还是计入损益。如果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与将通过以下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则应当将其资本化:(1)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2)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3)环境保护。此外,对于因安全或环境因素发生的成本以及减少或防止潜在污染而发生的成本也应予以资本化。

许多环境成本并不会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而不能将其资本化,而应作为费用计入损益。这些成本包括:废物处理、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清除前期活动引起的损害、持续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审计成本,因不遵守环境法规而导致的罚款以及因环境损害而给予第三方赔偿等。

二、企业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

在原企业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增设与会计有关的会计科目,如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以及反映企业对环境、自然资源的人类的损害和赔偿的会计科目,反映企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延期资源以及安全生产所提供的社会效益。

根据环境成本费用的性质,按不同的方法进行财务处理:

1.资产核算。

在开采自然资源并形成资源产品的过程中,耗费的各种自然资源作为一项资产核算,可认为是对环境资产存量的核算,而将自然资源的耗减作为一项费用核算,其确认与计量均可参照“原材料”项目进行,在会计处理时可以将耗减费用作为一个成本项目列入到资源产品成本中去,在成本项目中增加一个“耗减费用”项目,专门核算资源产品耗用的自然资源的价值。同时为了保证“环境资产”账户能反映某一会计主体所拥有的环境资产总量,应设置“环境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反映耗用自然资源而减少储量的货币表现。

2.资本化处理。

费用按其支出以及与资产的关系,在会计处理中可分为:(1)费用的发生能够独立形成自然资源,如人造森林、草场的费用。会计上应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环境资产进行核算。但由于自然资源形成周期较长,而实际成本原则要求资产一旦入账后,一般情况下不能高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因此,在维持费用发生的整个期间内,可以通过“环境资产准备”账户归依发生的费用,待其形成效用能力时,再转为环境资产。(2)费用的发生不能形成独立的环境资产,只是有助于环境资产发挥其功能。这些费用相当于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追加费用的处理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即将费用计入相应自然资源的价值;如果不能带来未来相应效用,或金额较小时,可作为当期费用处理。(3)费用的发生有助于环境资产发挥效用,同时又符合确认固定资产的定义时,应将其确认为一项固定资产,进行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4)当支出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设备时,如污水处理设备,也应资本化,计入该项固定资产的价值,其会计处理可参照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

3.记入当期损益。

当支出与资产无关时,则属于收益性支出,应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但是生态资源保护费用产生的效用是长远的,受益范围是广泛的,而支出往往是近期的,个别发生的,因此按照会计惯例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如果企业对“三废”的治理取得一些产品收益、免缴所得税等优惠,实际上是一种为生产副产品而发生的费用,通常按照副产品的成本核算方法对其进行核算,将其发生的费用作为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如果发生的费用不能产生副产品,则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可作为管理费用处理。

另外,当与环境有关的将来可能支付的费用,能够被合理而可靠地计量时,作为环境负债(或有负债)处理。当企业被罚款或被勒令停产、减产而发生损失时,作为环境损失处理。

三、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

1.建立并完善环境管理体系。

实施ISO14000国际标准是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是提升企业形象,降低成本,改善环境管理状况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本着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宗旨,为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环境意识,管理和操作技能,企业应建立并完善环境管理体系,识别环境因素,制订环境目标、指标、方案、编制运行程序,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识别并获取适用本企业的环境法律法规并定期检查遵循情况。

2.大力推行环保型生产工艺。

对于那些资源消耗较大、污染严重、环境成本较高的必需品的生产项目,除加强企业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外,最重要的是淘汰那些落后的技术工艺而采用环保型的生产工艺。

3.控制环境治理成本。

这是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部分,包括环保设施运转、环境项目运行、环境污染控制措施和环保事务的管理。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如果处理得当,可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效率;反之,则会提高处理成本。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1)“变废为宝”。从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料中寻找效益,达到综合整治。这种变废为宝的做法,不但治理了污染,而且增加了效益。(2)“以废治废”,即利用不同企业产生污染物的不同性质达到以废治废的效果。(3)通过环境区域治理规划,采用集中排污治理的方式来降低区域内各个企业的环境成本支出。这种集中排污治理方法对于小企业密集的区域较为适合。

4.强化政府的引导职能和协调职能。

尽管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长期奉行政府职能弱化,对经济放任自流,但其走过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过诸如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只是当污染积聚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治理,即“末端治理过程”,因此,必须强化政府引导协调功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健康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应充分突出财税、金融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最大限度地消耗高耗能企业和垄断性企业追求高额利润,抢占廉价资源的掠夺性现象,从而有效地引导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利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比特思维软件有限公司)

企业环境会计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这些年,我国经济在以明显的速度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但另一方,我国的生态遭到了大量的破坏,质量大不如前,比如说我国目前水污染特别严重,能源消耗过快。这一系列问题对人类也是严峻的挑战,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固然重要,但以牺牲环境的方式去换取经济的发展亦不可取,也无法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策略也不明智,毕竟有些资源耗尽将无法弥补、生态破坏难以恢复、气候恶化将难以控制。

二、企业环境建设与会计成本的协调

(一)企业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外部不经济性”是造成企业环境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即外部性市场失灵而导致社会资源利用率低下,资料被大量的浪费。我们呼吸着空气,享受着地球上的资源,环境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是属于整个集体的,企业在经营时,往往不用支付或者只用支付相对来说非常少的金钱就可以获取像水、空间等资源。很多企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之环境成本的认识,还停留在满足环保法规定的基本要求,企业并没有重视与环境成本相关的全面管理。

(二)实施环境成本管理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环保法的不断完善,对于企业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加大,常看到一些企业因为污染问题,被政府强制关闭,严重者面临淘汰倒闭风险。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开始倾向于选择“绿色”产品,国际贸易中也有对绿色壁垒的设置。企业环境成本提高了会不会导致它的盈利水平降低,有关资料显示,企业每提高百分之二十对环境方面的资金投入,其利润会提高百分百。这些研究的结论虽然会和实际存在一些偏差,但也从中可以发现一些道理,其实在环境方面的投入可以提高企业的总体盈利水平和声誉,能够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会计观念变革

怎么样合理地把控环境会计成本,帮助企业实现维护生态质量的同时,又可以为企业创造相应的好处,使企业可以长期稳定的发展。那么,有效管理企业环境建设与成本的关系,变革传统会计理论,改变传统会计指导下的会计模式,在当今社会显得十分必要。传统会计理论仅仅局限于计量财务资本的投入与增值,忽略了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消耗与补偿的反映,导致目前国际整体资源的短缺,生态系统平衡性出现严重问题,这些问题进一步导致人类社会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冲突,最终严重限制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

三、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的发展

我国的环境会计理论相对于国外其他国家的研究来说,还属于初级阶段。九十年代初,葛家澍教授曾在自己写的有关文章里详细描述了西方提倡绿色会计理论产生的缘由和它的概念,并第一次把该理论带进中国,文中指出绿色会计是指:“为了交易以及促进公共福利、为了创造未来用途的财富以及保护资源时,根据资源管理者和资源所有者一致同意的惯例,来核算计量这些资源耗费的会计。”

在环境会计核算方面,徐瑜青、王燕祥,觉得作业成本法特别适合计算环境成本,先建立有关的作业成本库,然后再根据成本动因规范、准确地分配有关成本。王寿冰、王祥荣、王如松,认为可以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环境成本,并觉得这是和存货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都有交集的一种成本。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和实物界在环境成本计算方法上的看法没有一致结论,企业应该以自身的特点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方法。

四、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目标

(一)环境效益最大化

企业应该考虑如何用尽可能少的能源以及物资,以达到尽可能产出量多质优的商品。企业应该将科学利用能源并入企业的经营思想,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使用能源;积极开发新能源、新材料;对材料的循环利用等。这些举措必将促进能源开发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为人类提供一个清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生活环境。

(二)经济效益最大化

采用高效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加强资源的回收利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会计不仅要确认企业投资者的投入与产出,还要同时确认和反应环境资源的投入与消耗;不仅需衡量所消耗材料的成本,还得将环境资源投入的财务增值情况纳入到考察的范围之内。

五、基于环境成本管理下的会计路径探讨

(一)运行模式的变更

如上图,以往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没有把生态系统面临的负荷纳入到考察范围之内,导致生态系统遭到巨大的破坏。在当今社会,企业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企业自己本身也将承担严重的法律和经济代价。而现代环境管理模式应该把生态维护渗透进每个环节里。

如图所示,分为四个阶段:1.事前规划阶段,就是企业在产品制造开始之前的计划,需要充分考虑整个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并需要会计计算相应的成本,尽可能用最低的环境成本换得最高的环境以及经济效益,比方说提高机器的性能、研发高质量的新产品等。2.)生产准备阶段,即原材料的选择阶段,与传统材料采购只考虑成本不同,在考虑环境因素后,企业应优先考虑绿色材料,同时会计需要考虑绿色材料的成本与收益,在贯彻绿色采购的前提下,达到收益最大化。3.生产阶段,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提高产能,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的水平,寻找绿色和耗材较少的包装设计,达到环保和经济效益的最优。4.污染治理阶段,对于企业生产产生的污染物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需要会计测算再利用、再使用项目的投资与运行费用,将企业实际的支付水平作为基础,分析出企业可以负担的环境治理成本,不同的企业具体分析以找出每个企业特定的可行性方案。

(二)强化生态环境资源信息披露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在1998年第15次会议上,通过了《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立场公告。ISAR认为:目前生态质量有关的问题已经上升到政治、经济等层面上,企业的生存走向已经和环境会计密不可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关心环境成本对企业的股东和所有者回报存在的潜在影响,而且也关心企业的环境业绩会如何影响其财务状况,与之相关的财务信息是怎么样描述、控制环境风险的。

六、总结与展望

会计行为将产生经济后果,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可引导社会经济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能够帮助社会提高资源调配的效率。显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传统会计只局限于狭隘的资本观念下的利益最大化已不适用,所带来的影响将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如何提高环境质量引起了高度重视。但如何缓解环境压力呢?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站在企业的位置思考生态治理问题颇具意义。

关键词: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会计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恒,论环境成本管理在我国企业的应用[J].西南财经大学,2007.

[2] 周守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8:10.

[3] 葛家澍李若山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J].会计研究,1992,(05).

企业环境会计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当前, 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也被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去了, 尤其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对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产生了质的改变, 也很大程度上改进了传统会计核算模式, 将信息技术和会计核算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了, 使得企业会计核算模式更加信息智能化了, 这样也能促进企业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 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2 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会计核算模式分析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对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原先的会计核算模式进行了适当地改变, 这样也给企业会计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核算模式其实还是以原先的会计核算模式的基本结构为基础, 只是对原先会计核算模式的一些具体操作方式等方面进行信息化技术的改进。

(1) 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并没有对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的基本结构做出改变, 依旧是根据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 通过会计凭证账簿和各类财务报表, 给企业提供相应的财务信息。

(2) 将信息化技术融入会计核算模式中, 就对原先会计模式进行适当地改进以及有所创新。当前企业会计核算使用最新的财务会计软件, 这样不仅能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也能使得会计核算模式更加准确、科学和系统, 也使得会计核算模式的深度和灵活度增强了, 也增强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财务信息的时效性。此外, 应用财务软件能够快速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给企业决策者提供了最全面、最精确的财务报告和财务信息的分析。所以我们可以看出, 将信息技术融入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中使得人工、会计分期以及空间距离对于企业财务工作的限制大幅度降低。

3 财务信息平台系统在集团财务业务管控中的普遍应用

近年来, 我国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许多企业都由传统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在这样的发展大环境下, 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也有了非常大的不同, 不再只是为了满足政府的宏观管理以及企业的经营反映而进行企业的成本核算, 更是为了能够给企业的耗费补偿与经营管理提供服务, 能够促进集团的成本控制、经营决策与经济效益等, 这就要求集团通过建立其特有的财务信息平台, 统筹兼顾, 为企业各方面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大多数企业对集团公司的财务进行管控上都会使用财务信息平台系统。会计信息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财务信息平台, 它在企业集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 我们要不断建立健全财务信息平台管理制度, 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管理的效率和能力, 能够为企业管理者经营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之所以要建立财务信息平台是以总账模块为集团管理基础数据的源头, 同时借助报表管理和财务分析功能, 从而有效管理集团企业的风险控制、财务预算和绩效评价。财务信息平台的建立以纳入集团合并报表范围的企业作为基础, 运用远程数据平台, 及时精确掌握整个企业集团财务数据, 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的资产状况、财务风险、经营风险以及盈利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集团的管理水平。

4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核算模式的优化策略

4.1 不断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

每个企业财务部门都非常重要, 他控制着一个企业的资金流入与流出。一个企业如果有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就可以改善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 提高他们的责任感, 让他们能更好地完成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科学性得到提高。

4.2 构建新型的多元化企业成本核算模式

将信息技术和会计核算模式融合起来, 使得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模式变得更加的多元化, 引用信息技术也可以使企业有更多的成本核算方法可供选择, 而且还能将多种成本核算方法联系起来进行有效的组合, 这种组合起来的核算方法可以使成本核算时变得更加方便, 表现出来的效果会更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原先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模式肯定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 企业一定要在集团内部建立起一套既能适应企业实际成本核算需求又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本核算模式。而不同的成本核算模式都有各有各的特点, 在以多元化企业成本核算模式作为前提下, 企业可以有机组合制作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和责任成本法等多种成本核算方法, 核算企业成本, 这样就能使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构建企业多元化成本核算模式, 不单单能够使企业制定的决策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同时能使企业的领导或者管理人员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企业内部。

5 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信息时代的到来, 给企业会计核算还是带来许多的变化。在信息化背景下, 企业原先的会计核算模式肯定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了, 将信息技术科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两者结合起来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对会计核算进行适当地改进, 以便能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摘要:近年来, 我国飞速进步的经济和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使绝大多数企业的会计的核算模式都实现了信息化, 这也是一个企业想要得到长期发展的必然需求。将企业会计核算模式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文将对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核算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应用,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 刘鸿.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核算模式的现状探讨[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2 (1) .

[2] 崔景恒.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应用研究[J].消费导刊, 2015 (9) .

[3] 蒋传宇.信息化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J].北方经济, 2014 (9) .

企业环境会计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企业进行纳税时,需要通过税务会计来管理税务风险问题,其需要进行的具体工作包括纳税申报、核算税金与筹划税务。本文以税务会计为研究切入点,探讨其具有的基本職能,同时确定管控税务风险的可行方法。以当前企业税务处理工作开展情况,结合当前管控税务风险的工作开展状况,明确控制与规避税务风险基本方向,给企业提供应对税务风险的有效建议,以此帮助企业减少在税务方面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企业;税务会计;税务风险;管理路径;优化方法

企业在出现全新变动的经济环境中,要更多地为长远发展做出准备,全力优化企业内部综合管控系统,尤其要做好经济类别事务的处理工作。以税务管控为例,企业不仅要按照相关法规按时纳税,同时还要从自身利益出发,为应对多种税务风险做好准备,通过有实质性效用的措施来消除税务隐患因素,减少税务风险事件,提升企业综合性收益。税务会计在控制税务风险的工作中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现以企业的税务工作开展情况为准,探讨税务会计的基本工作内容,分析如何管理税务风险。

一、税务会计分析

税务会计是进行税务筹划、税金核算和纳税申报的一种税务从业人员。通常人们认为税务会计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自然延伸,这种自然延伸的先决条件是税收法规的日益复杂化,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多数企业中的税务会计并未真正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中延伸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税务从业人员。

与财务会计相对,以税法法律制度为准绳,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会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申报、缴纳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税务与会计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税务会计应按照税法规定,正确计算和缴纳税款,做到不重不漏,准确无误;确保在税法规定的期限内缴纳税款,做到不拖不占,迅速缴库。

税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申报、缴纳进行反映和监督。税务会计要对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及其缴纳情况进行记录、计算、汇总,并编制出纳税申报表;税务会计要对纳税人纳税义务及其缴纳情况,进行控制、检查,并对违法行为加以纠正和制裁。这种反映和监督,只能在作为纳税人的企业单位里进行,并由纳税人的会计人员去实施。企业税务会计需要在多种纳税方案中通过事先筹划,合理安排公司筹资、投资、经营、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针对采购、生产经营以及内部核算等进行合理决策,利用国家法规积极税务筹划,同时通过软件产品与国家涉税系统进行信息传递与要素延续,对企业经营过程涉及的诸多税种(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出口退税等)进行业务处理,既可准确核算各种应纳税金进行申报纳税,提高财税人员工作效率,也可对企业账务、票证、经营、核算、纳税情况进行评估,更好帮助企业正确执行国家税务政策,进行整体经营筹划及纳税风险防范,为企业管理决策献计献策,为创利打下坚实基础。

二、税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1.宏观经济环境下形成的税务风险

企业需要全面应对来自于内外环境的税务风险问题,外部环境会带给企业一些影响税务管理工作的问题,包括企业所处行业的行业发展惯例、当前实施的产业政策、现有经济发展形势、市场监管要求、法规法律、市场内部的融资环境与竞争环境以及税收法规要求的完整性、适用性,另外股东以及上级出现的违规、越权行为也属于外部税务风险的范畴。税务执法情况、社会意识、执法环境的变动、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都与管控税务风险息息相关。

为了完善当前经济环境,使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我国所使用的税收法规与政策将持续更新与改变,税务会计虽然具有坚实的税收与财务知识基础,但是在实际的税务工作中,却可能对一些推出时间比较短的政策产生理解层面的偏差,进而使企业遭受税务风险的冲击;不同执法机构与税务工作人员在裁定与判断某个企业的涉税行为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在当前特殊化经济发展阶段中,税务机关在处理涉税类事务时,持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导致企业进行控制税务风险控制工作产生不可控因素。

2.企业开展经营生产以及管理工作时产生的税务风险

除了外部环的不可控因素之外,企业还需解决内部税务风险因素带来的问题,经营者对待税务风险时可能出现不同的态度,形成税务规划也存在差异性,内部风险因素还包括企业的业务流程、经营模式、发展理念、部门之间的制衡关系、权责关系、为税务风险形成的管控机制与后续执行情况、监督机制的应用效果以及财务经营情况等。企业经营者需要继续强化涉税意识,提升税务会计的地位,加强对其的培养力度,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机制,补充内控制度存在的漏洞。

企业在经营环节中,部分经营者不仅欠缺对实际经营情况的全面了解,同时对于税务筹划也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最终使涉税形成难以避免的偏差;税务会计等财务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与专业知识,获取真实合法的涉税资料,进而展开管控税务的工作,如果税务会计经常出现错误,就会将税务风险带给企业。税务风险水平与内审工作存有关联,如果内审失效,税务风险因素将随之增加,企业将有极大概率产生非蓄意型的违规税收行为。不少企业会委派税务代理机构应对税务工作,但是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能力不高,其提供的服务相对比较基础,仅局限于领购发票、代理申报纳税以及小规模业主的记账与建账等,很难真正代理进行税收相关的咨询与筹划业务。

三、税务风险管理路径优化与构建建议

构建与优化企业可使用税务风险管理系统,需要有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同时还必须有税务会计人员的支持,集中多方力量解决既有税务管理问题。税务会计应当积极地学习与深入了解现行的会计法规政策,以此来给企业的税务筹划与风险管控工作提供更合理的建议。

1.完善企业的税务风险预警系统

企业与税务会计应当加大对这一预警系统的重视力度,了解当前税务风险预警制度的内容,根据政策条件与法规条件的变动,来补充预警制度,使其内容更加完整。进行风险预警工作时,需要先明确与税务相关的风险因素,如前文提到的企业外部与内部风险,以风险因素为准,来形成税务管理目标。研究税务风险点时,可运用检查列举法,全面分析各种不同类别的风险问题,一一找出应对措施。结合涉税管理的实际经验,对制度进行优化,增加预警内容,更好地应对税务风险问题。

围绕税务风险问题,形成评估制度,评估税务风险之后,对风险进行分级,培养税务会计,提升其精准评估税务风险的能力,进而参与到评估税务风险体系的建设工作,面对不同级别的风险现象,也可以探寻出专门的应对措施。

2.打造良好的税务风险预测条件

税务会计不仅要帮助企业处理已经出现的税务风险,同时还必须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注重预测还未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税务风险预测时,税务会计需要先掌握纳税人的基本权利,结合当前的税务管理工作情况来看,进行税收活动时,纳税人依法纳税的基本义务被更多地重视,但是其在纳税方面的权利却被忽视。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纳税权利也逐渐得到了关注,为保护经济个体所获得的利益,税务会计需要进一步了解企业的权利,以此为核心来完成税务筹划工作。

预测风险后,可运用可靠的方法直接将风险化解,达到防范税务风险的目标,税务会计不仅要研究企业在当前面对风险问题,还需对未来有比较大概率出现税务风险进行评价与识别,将多种分析方法结合运用,系统化地预测经济环境的变动,以企业的财务数据为依托,对比不同类别的风险问题的影响程度、严重性与可能性,确定风险所具有的负面作用。

3.运用正确的税务风险管理方法

税务会计需要参与监控企业税务风险的工作,通过监控加深自身对税务风险的了解。企业则需要满足税务会计的工作需求,给其打造完备的监控条件。在发生纳税行为前,全面审阅企业经营过程,并做好合理规划,将税务风险出现概率降低到最低。确定具体的风险监控行为,而后进行实施,税务会计必须将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做好,细致严谨地对基本的纳税事项进行审阅,围绕纳税事项确定具体的纳税策略,调整纳税模式,确定企业所承担的税收负担,以此为参照,形成符合规定且对企业更有利的纳税计划。

完善税务管理系统时,明确税务会计等工作人员参与涉税事务时的具体职能,使其能够形成更为明确税务管理工作目标,理顺税务操作与税务管理间的关联,强化税务流程管控工作,具体包括信息流程与税款流程,企业生产部门开始形成收入之后,开始计算税款,最后税金将被输入到国库中,这一过程是税款流程;信息流程主要指征收税款到国库这一过程内信息处理与传递活动,在这两个流程内实施控制工作,达到预防与管理税务风险的目标。

4.提升企业内部管控系统建设水平

税务风险控制并不仅仅只是税务会计的工作,是整个企业都必须重视的工作,企业可以将内部管理工作看做是一个切入点,通过调整内控制度来为税务以及税务风险管理活动提供支持。当前企业会计准则与财务制度已经趋近完善,虽然税收制度还在被不断更新,但是也基本达到了较高的健全程度,然而税法规定与财务会计工作要求间的差异仍然存在。基于规避税务风险的需求,税务会计与企业的其他财务人员,必须有效把控差异,确保纳税行为的正确性,针对纳税方面的要求,需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在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持续强化风险意识,将现代化技术手段与传统财务内控工作方法结合运用,形成可操作性与可控性良好的企业财务信息系统,进行納税规划工作时,可直接从该系统中提取相应的信息,确保完成优化管理税务风险系统的任务。

四、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企业的税务会计,同时探讨了优化以及建设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可行方法,复杂多变化的外部环境提升了企业管理税务的难度,企业自身在处理税务问题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税务人员必须立足企业经营发展的全局,以企业的发展现状为准,切实地找出适合企业使用的管控税务风险的有效措施。通过控制税务风险,可保障纳税安全,缩减企业的经济损失,强化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在日后的发展中,企业应当继续关注税务问题,提升管理税务风险的实际水平,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也能够保护自身经营利益,获得长远稳定发展条件。

参考文献:

[1]曹杰灵.企业税务会计及税务风险管理路径构建分析[J].纳税, 2019(9).

[2]罗威.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基于广东省实证调研数据[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9,26(02):87-91.

[3]陈燕.税务会计原则及财务会计原则的比较分析[J].当代会计, 2019(5).

[4]李俭,刘伟.合约制造企业转让定价模式及税务风险管理分析[J].国际税收,2019(6):54-57.

[5]王海芳.税务会计工作在企业的常见问题和处理措施[J].现代企业文化,2017(2):137-137.

上一篇:乡村交通安全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课程建设的内科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