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维修中人为因素分析

2022-09-11

自从莱特兄弟首次飞行以来, 飞机朝着大型化、高速化、自动化方向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然而, 在飞机运行中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 特别是人为因素。美国航空航天局 (N ASA) 对客机事故进行调查后发现, 70%左右的事故涉及人的因素。近年来的研究结果也证明, 在航空事故中, 人的因素高达90%。如何通过人为因素管理保障航空安全已成为民航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航空中的人为因素分析

(一) 航空中的人为因素的定义

1972年Edwards教授提出了SHEL模型, 给出了人为因素的定义, 即“人为因素是通过系统应用人为科学, 在系统工程框架中优化人与其活动的关系”。其中的活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通信交流以及个人行为与团队行为。

SHEL模型中, H代表硬件 (Hardware) , S代表软件 (Software) , E代表环境 (Environment) , L代表生命件 (Liveware) , 也可以理解为工作和生活中的人。概括地说, 人为因素就是与人有关的任何因素, 包括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人;人与机器、程序和环境的关系;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 人为因素的特征

人为因素具有多学科性。例如, 从心理学角度可理解人们处理信息做出决策的过程。从心理和生理学角度可以理解收集和传送周围信息的感知过程。人体的测量和运动是优化驾驶舱和客舱控制器以及其他工作站特征的基础, 称之为人体测量学和生物力学。为理解人体生物规律和睡眠以及它们对夜航、时区变化的影响, 还需要生物学及其日渐重要的分支生物钟学知识。要正确分析、研究和归纳调查数据还离不开统计学。

(三) 人为差错

人为差错是指人未能实现规定的任务, 从而可能导致中断计划运行或引起设备或者财产的损坏行为。维修中的人为差错表现为一种由维修人员行为所导致的非意向性的航空器缺陷 (有形的失效或损伤) 。它有两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差错是在维修工作进行之前并不存在这些缺陷。对航空器所做的任何维修工作都是发生人为差错的机会。第二种差错是在对航空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缺陷检查时, 一种不想要的或不安全的状态没有检查出来。

二、影响航空人为因素的诸要素分析

(一) 个体特性

个体特性包括人的气质、能力、人格。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例如, 根据希波克拉特的体液说, 多血质的人反应灵敏, 热情活泼, 善于交际, 但是情绪不稳定, 注意力容易转移, 这种类型的维修人员在工作单调乏味时表现欠佳, 甚至会出现打瞌睡的现象;而黏液质的安静沉着, 情绪平和, 但行动迟缓, 不善交际, 这种类型的维修人员耐力强, 但是应变能力差。这些都是因为个体不同, 能力气质各异, 因而对信息的处理不同, 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二) 生理原因

人体各功能系统和人体的各机能器官及生理节奏等生物体活动规律等与人体的疲劳特性等, 都可能成为发生人为差错的生理方面原因。以大脑为例, 首先, 大脑意识水平随着人体活动的需要而改变, 随着大脑生理活动规律而变化。其次, 人类是夜眠昼行的生物, 违反了这样的生活节奏, 是人类生理上所不希望的事情。所以, 夜班时进行非正常作业或者非常精密复杂作业时, 必须考虑到这段时间容易发生人为差错。而且, 人脑意识水平与人为差错发生的概率直接相关。意识水平高时, 差错概率小;意识水平低时;差错概率高。

(三) 心理原因

恐慌、焦虑等情绪会扰乱正常的信息处理过程, 人际纠纷、忧伤等会分散注意力, 甚至忘了必要的操作。同时, 臆断也是发生人为差错的重要原因。所谓臆测判断, 是指由个人无根据的推测所作的随意性判断。但是人们常常作这种主观臆测判断。

(四) 教育训练水平

受教育和训练程度低, 大脑中缺乏分析处理各种信号的科学依据, 也就不能做出有关工作的正确行为, 从而导致失误和事故。由于缺乏及时的培训, 导致维修人员对新机型、新技术不熟悉, 对设备、附件的结构不够清楚, 对手册、技术文件的理解有偏差, 不能及时发现飞机上已经存在的安全隐患, 对系统发生的复杂变化缺乏正确判断和迅速处理能力, 从而诱发了差错。

(五) 管理方面的原因

(1) 组织领导方面。在以往的飞行事故中, 人为因素研究方面主要针对飞行机组, 其次是空中交通管制, 很少找到讨论有关航空器维修人为因素方面的问题。这是严重疏忽, 因为与飞行、空中交通管制一样, 航空器维修中的人为因素对于航空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2) 车间方面。航空维修领域中老龄飞机维修工作仍在继续, 而许多航空公司又引进了新技术飞机, 这就增加了对航空维修的要求。维修人员需要具有更丰富的知识, 更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更熟练的技术, 而所学的知识往往比较陈旧, 并且缺乏有效的在职培训, 跟不上技术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 造成人与硬件、人与软件不匹配, 导致维修差错的发生。 (3) 工作特性及工作环境方面。航空营运人为了获得经济效益, 要求飞机减小维修停场时间和保证航班正点, 使维修人员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压力和时间压力, 极易诱发人为差错的发生。

三、预防人为差错的方法

(一) 加强培训力度, 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面对科学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 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对于避免人为差错、保证飞行安全、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企业领导要立足于现状、着眼于未来, , 重视员工教育和培训, 切实加强培训部门人、财、物的投入。有业内管理人员将机务人才的培养比喻为“十年磨一剑”。对于技术性很强的飞机维修工作来说, 要求维修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坚厚的业务技能, 培养一个合格的维修人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 且经过严格的考核后才能上岗。其次培训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和模块大纲, 尤其要加强员工入场、上岗、岗位调整、在职业务的培训和复训工作, 并要注意加大“人为因素”培训的比重。不能随意将其他工种的人员转到民用航空维修工作岗位上, 哪怕是从事其他机型维修工作的人员也要经过改机型培训后才能从事相应的民用航空器维修。从制度规章、安全要求、飞机一个系统到一个部件、一项工作单内容都要定期组织培训。再次, 要明确规范员工的行为, 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 要求员工要自觉遵守各类规章制度, 必要时要强制执行。从一开始就加强安全教育、责任义务教育, 加强责任心, 培养员工热爱工作、吃苦耐劳、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开展人为因素知识培训, 掌握人为因素研究理论, 使大家特别是领导决策者能够充分认识到忽视人为因素管理的危害性。

(二)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是最宝贵的财富, 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管理人员要合理配置和利用人力资源来最大限度的开发员工的潜能,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还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人坦荡、正确处理和对待个人利益得失, 即实现个性化服务和管理。众所周知, 航空维修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民用航空保持较高速发展, 机队不断扩大, 维修人员数量增加, 新技术飞机对维修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个称职的管理人员和熟练的技术人员至少需要从事5年的维修工作, 而目前国内的现状与客观需求的矛盾突出。在此情况下, 迫切的任务是稳定队伍, 加速培养人才。然而, 由于对航空维修社会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缺乏激励机制, 培训较差, 致使一些素质较高的维修人员向条件优越的行业流动。如何应对社会上人才竞争的挑战, 保持航空维修队伍的稳定, 这是民航系统必须面对的深层次问题。

四、结束语

人为差错是航空事故的主要原因, 我们要重视航空维修中的人为因素, 努力降低维修工作中的人为差错, 提高航空运输的安全性。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飞机自身和运行环境软硬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都日趋完善, 人为因素成为了当今航空飞行事故的主要原因。航空维修是航空业的物质基础, 航空维修质量决定着飞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而人为因素直接影响着航空维修的质量。本文讨论了航空中的人为因素的定义、特征等, 并重点对影响航空维修的人为因素的诸要素进行分析, 提出预防人为差错的措施, 以提高航空运输的安全性。

关键词:人为因素,航空维修,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 卜晓敏.航空人为因素事故/事件分析模型研究[D].天津:中国民航大学, 2008.

[2] 宋吉.人为因素与航空安全[J].科技资讯, 2012 (13) :222.

[3] 凌晓熙.人为因素对航空安全影响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9) :87-89.

[4] 高培建.人为因素与航空安全[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3) :212.

[5] 李洁舟.航空维修中人为因素研究[J].信息通信, 2013 (8) :279.

[6] 凌晓熙.人为因素对航空安全影响的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大学, 200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课程下新型的师生关系下一篇:快速消费品行业如何坚守底限,扩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