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2023-05-26

第一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以前的“新课标”在整体结构和要求上没有大的变化,区别和改进主要体现在:明确指出了在初中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按本课程的核心、基础和教学观三个方面依次对原有基本理念的顺序作了调整,同时,对个别的表述也进行了修改;在课程目标上做了细微调整;在课程内容上做了重要调整。

《国家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部分,并没有将其内容分为“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两个部分,而是在第一自然段中简要指出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总体目标,然后分别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将这三个目标的具体要求内容进行了修改。一是对这三个目标中的具体内容的结构进行了调整;二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及其表述方式作了修改;三对“知识”目标的内容进行了充实。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对修订后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认真学习,真正读懂、吃透,并将它灵活准确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要不断学习,接受新的教学观念;要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生活的区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和思想实际,把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带入课堂;要结合教材,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不断创设教学情景,在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教学气氛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以此真正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篇:《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学习内容讲稿

今年初,教育部修订完善颁布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给出明确标准。2017年秋季开始执行。作为从事小学科学教育的科学教师,我们应当及时了解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我们的科学教育工作。相比老版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新标准有两大改进:第一,

一、二年级开始上课学科;第二,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新标准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共分4部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首先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任务“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什么是科学素养?《新课程标准》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 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任务决定了课程的性质:1.小学科学课程是一基础性的课程,它要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2.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它通过学生直接参加实验、探究活动来进行学习和提高。3.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的内容广泛,无所不包。

小学科学课程基本理念有四个:

(一)面向全体学生;

(二)倡导探究式学习;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四 )突出 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科学课程设计思路分三个方面:1.时段:这是新课标的改进之处,六年学习,三个学段,一二年级为低年级段,三四年级为中年级段,五六年级为高年级段,增加了低年级段,是新课标的改进。2.目标:培养四项科学素养。3.内容:四大领域、18个主要概念、75个学习内容。这些接下来还要细讲。

1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包括四个方面: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 环境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科学知识总目标有四项内容:1.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 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 相互转换。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 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了解太阳系和一些星座;认识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的运动;认识人类 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4.了解技术是人 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科学知识的学段目标是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 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进行描述的。下面我们以物质科学为例来认识一下科学知识在各学段的要求:物质科学的科学知识在

一、二年级学段的要求是: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知道常见的力。物质科学的科学知识在

三、四年级学段的要求是: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描述物体的运动,认识力的作用,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在

五、六年级学段的要求是: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二、科学探究目标

科学探究的总目标也有四项内容:1.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 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 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达成共识的过程。2.知 道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收集 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 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点;能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 日常生活问题。3.初步了解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力和 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4.初步了 解通过科学探究达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 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和深入,甚至会发展变化。

2 科学探究学段目标是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进行描述的。下面我们以提出问题为例来认识一下科学探究在各学段的要求:科学探究学段目标在

一、二年级学段的要求是: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在

三、四年级学段的要求是: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相比低年级和中年级,要求是不一样的。低年级只是要求“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而中年级的要求是“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到了高年级这个要求就变成了“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三、科学态度目标

科学态度的总目标是: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 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2.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实事求 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3.在科学学习中运用批判性思维 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4.在科学探究活 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 度。

科学态度的学段目标是从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4个维度描述的。下面我们以探究兴趣为例来认识一下科学态度的学段目标在各学段的要求:在

一、二年级学段的要求是: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在

三、四年级学段的要求是: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到了高年级,要求变成了“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3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总目标是:1.初步了解所学的科 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 力;了解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3.初步 了解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学段目标是从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3个方面来描述的。下面我们以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为例来认识一下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学段目标在各学段的要求:在

一、二年级学段的要求是,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在

三、四年级学段的要求是: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到了高年级,要求变成了“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中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

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领域。

一、物质科学领域

物质科学领域包括六个基本概念,分别是:

1. 物体具有一定 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包含5个知识点。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包含2个知识点。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包含3个知识点。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 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包含2个知识点。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 运动状态;包含2个知识点。

6.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包含16个知识点。

4 下面以“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这一基本概念中的知识点“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为例来说一说各学段学习目标的不同。低年级段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中年级段的学习目标是,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 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下面再以“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这一基本概念中的知识点“水在自然状态下有种存在状态”为例来说一说各学段学习目标的不同。低年级段的学习目标是,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 状态、气味等特征。中年级段的学习目标是,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观察并描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或降低到0℃时,水会沸腾或结冰。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到了高年级段,这部分的学习目标是,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以前上过这个部分内容的老师都知道,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二、生命科学领域

生命科学领域也包括六个基本概念,分别是: 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包含5个知识点。 8.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 自身的生存;包含3个知识点。

9.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包含3个知识点。

10.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 活动;包含5个知识点。

11.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包含4个知识点。

5 12.动 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包含4个知识点。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包括三个主要概念,分别是:

13.在太阳 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包含4个知识点。

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包含5个知识点。

15.地球是 人类生存的家园;包含3个知识点。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技术与工程领域是新课标的又一个改进的地方。它也包括三个三个主要概念,分别是:

16.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 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包含2个知识点。

17. 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 用和改造;包含3个知识点。

18.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 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包含3个知识点。 四个领域,18个基本概念,共分为75个学习内容。分散在低中高各年级段。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包括教学目标建议、教材使用建议、教学活动建 议、科学学习场所建议、学科关联建议和教学媒体建议。与我们科学老师关系比较密切的是前四项建议。

(一)教学目标建议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宗旨。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只有通过连贯、进阶的科学习与躬行实践才能达成。

(二)教材使用建议

各个地区的科学教学资源不同,不同地区的学生也存在着差异,教师应据此对教材做适切性的处理加工,这是科学教师专业素 养的体现,也是科学教师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三)教学活动建议 1.动手动脑做科学 2.开展探究式学习

(1)重视探究活动的各个要素。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 假设、制订与实施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 流、反思评价等要素。(2)精心设计探究问题。(3)处理好探究 式学习中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关系。(4)不要把探究式学习作为 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戏剧表演、科学游戏、模型制作、现场考察、科学辩论会等)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科学学习场所建议

教室、实验室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场所。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到处都 有科学学习资源,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 (五 )学 科 关 联 建 议 (六 )教 学 媒 体 建 议

这两项建议不再细讲。

二、评价建议

(一)学习评价的原则

1.学习评价必须以国家素质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有关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理念为引领,以本标准为基本依据来。 2.学习评价必须做到主体多元、方式多样。

7 3.学习评价必须覆盖本标准规定的各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对学 生的科学素养进行综合评价。

(二)学习评价的内容

1.科学知识。考查学生对本标准所规定的18个主要概念的掌 握情况。

2.科学探究。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方式的了解和科学探究能 力。

3.科学态度。考查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所必须具备的基 本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 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了解,以及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 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三)学习评价的方式 1.过程性评价

(1)学情诊断

(2)评价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3)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是多样的,包括纸笔考试、表现式的考试、学习总结汇报、成长记录等。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这两项建议与我们关系不是很大,就不再多说。最后,祝老师们学习愉快,工作顺利!

第三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2012年阳江市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心得

2012年11月15日到2012年11月30日,我参加了2012年阳江市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网络培训,这次学习,既是一次的洗礼,又是我的教育思想的一次更新。通过学习,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对以后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

新课标明确提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究竟有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呢?当历经十年课改的种种探索之后,人们静心思考这一问题时忽然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似乎早已有明确答案、本应不成问题的问题。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必须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

具体言之,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作进一步强调,并提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等具体方法,这恰恰体现了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科学的把握。

1 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以统一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新课标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新课标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同时,首次明确界定了“有感情地朗读”。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最主要的目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突出了“自然”的朗读要求,非常具有针对性。

二、高度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随着电脑的广泛应用,人们日常大量使用键盘输入文字,使人们对汉字的读写和识记长期处在模糊化和替代化的状态中,而且,由于

2 一些人只狭隘地单纯从实用的角度认识汉字书写,认为键盘输入已经可以代替写字,久而久之,不但“提笔忘字”日益普遍,错别字随处可见、全社会汉字书写水平每况愈下也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识字、写字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为了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过程,同时也是体认民族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理解的过程。写字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何况“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字的书写相比较,汉字的书写无疑是具有最多的讲究,因而也是最需花费心智的一种活动。与此相应,在世界各民族文字之林中,惟有汉字的书写才能形成人类最伟大的艺术门类之一——书法。

其实,早在1990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教学通知》,此后,1998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试用)》、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2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意见》,直至2011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等文件中,都对加强、改进写字、书法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由于思想认识、师资培养、教材编写、教学研究、考核评价、社会氛围等种种原因,学生的写字水平一直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提高,整体书写水平堪忧。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第一学段,新课标已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

3 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的“2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第三学段的硬笔字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识字写字“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新课标还提出:“第

一、第

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本标准还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要求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三、正视存在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能正视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运用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在反复调查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回应。例如近些年来,关于识字、写字和汉字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错别字情况严重。不光是中小学教育,社会用字错误情况也很严重;二是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学生写的字不行,很多老师的字也不行。有的老师只做ppt,不敢写字。三是有的地区学生写字教学负担过重。有的地区,特别农村地区,识字环境比不上城市,对识字

4 写字的量过大反映比较强烈。本次修订具体目标有改动:控制识字写字的字量,提高常用字的书写质量要求。这确实是语文教学界的一大幸事,一大进步。

希望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能促使我们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让我们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走出一条语文教学的规范大道。

5

第四篇:《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新颁发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在总结近十年课程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和广泛听取一线音乐老师和一批专家意见后的创新与改革。在认真学习的假期里我们赴北京听取了专家们对新课标的解读,受益匪浅,新标准在原标准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和改变:

一、课程性质更加明确

新标准在前言中把音乐课程的价值作了简要的概括,而将原标准中的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价值”改为“课程性质”,因此将原标准的四大价值简练地浓缩为课程的三大性质,改变了原标准中的性质与价值混为一谈的表述方法,课程性质更加明确。并且在课程性质中集中体现了音乐课程的独特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其中“实践性”是本次改版的标准中单独在“课程性质”中提出来的,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并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这一观点在后面的教学理念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二、课程基本理念更加综合

原标准中基本理念共有十个,而新标准中将原来分为两个方面表述的基本理念合并为一个,共有五大理念。如审美和兴趣合二为一,改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基本内容没有多大变化,增加了“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以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以及双基的学习业要与不同的文化认知有机结合”等内容。如原标准中的重视音乐实践和鼓励音乐创造合并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如弘扬民族音乐和理解多元文化合并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将原标准的理解多元文化改为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再如原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在新标准中也合二为一。同时,修改并提出了“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我想是鉴于前期课改中一些老师过于强调了学科综合而忽略了音乐特点的做法而提出的,新标准指出要突出音乐特点,并且在表述中具体列举了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指出这些音乐特点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和体现。

三、音乐特点更加突出

从新标准提出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以及教学建议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这次新颁发的标准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如新标准提出的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内容标准更加具体

新标准在分学段的内容标准表述上也更加明确和具体,操作性更强,体现在: 1.内容标准各年段的表述指向性更强,如:感受与欣赏(注:原标准中是“感受与鉴赏”)的音乐表现要素标准中关于对节拍的感受标准中具体指出了:1——2年级主要是二拍子和三拍子;3——6年级主要是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在演奏上,新标准还对课堂乐器也做了明确的说明,课堂乐器主要是指竖笛、口琴、口风琴等,并在学习曲目的数量上也提出明确的要求。

2.弘扬民族文化在内容标准中得到具体体现,如在“演唱”的内容标准中在各学段背唱歌曲的要求中明确提出其中要有背唱中国民歌的数量要求,并且在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提出了学习京剧和地方戏曲唱腔的要求。

3.识读乐谱的要求有所提高,如3—6年级原标准只要求能够识读简单乐谱,但新标准中提出“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而这个要求原标准中是在7—9年级中提出的。新标准在7—9年级中识读乐谱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为: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

五、设计思路更加清晰

新课标在原来的基础上还增设了一块内容——课程设计思路,其中包括了: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可以说这五个设计思路既解释了新标准框架如何构建也解答了在课程改革中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关系,对指导老师领会新课标精神,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标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罗定市黎少镇中心小学

黎凯

第五篇: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有感

11美本三 尹瑞琦 2011504304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是美术课改十年来的积累与沉淀,凝结了学科专家的智慧,也反映了一线美术教师的愿景,引导美术课程向纵深发展,更好地完成了美术课程的使命。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有体会,下面我就教学、评价建议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由于师资水平与教学条件的差异,我们农村学校美术教师感到一些教材难度较大,内容不适合农村学生,许多教学内容难以完成,感到无所适从。针对这一问题,修订后的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的要求,特别提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可以看出新的课标的教学建议确实贴近现状。

这一建议给美术教师提供了宽松的教学空间,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当地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自主处理,可以自主研发一些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我们县的一部分美术教师就曾参加了“农村资源开发和利用”课题的研讨和制定,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资源,开发出了“神奇的羽毛画”、“神奇的蛋壳画”、“多彩的葫芦”、“美丽的鞋垫”等系列乡土美术课例,让我们农村的孩子真正享受到了学习美术课的乐趣。

修订后的课标在评价建议上也较实验稿更加实际,“美术教师评价体系”不易操作给删去了。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求尽量采用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以激励学生为主。比如我们可以在学校举办学生美术作品展,展示学生的风采,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又可以增强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美术教师是美术课标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与实验稿相比较,修订后的课标不仅与时俱进,在概念界定上更加准确严谨,在行文表述上也更加简洁精致、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我相信新的课程标准一定能够得到广大美术教师的喜爱。

比较旧版实验稿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他着重从明确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搭建清晰的课程目标与内容的递进结构、全面梳理了课程内容,明确评价要点和突出强调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与实施建议等方面开展解读。

一、明确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本次修订新增的。同时标准中增加美术课程四个特性的表述:“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美术课程的“视觉性”特征作为首要特征,是首次在课标中明确提出。愉悦性的提法也是本次修订新增的内容。这些不仅凸显美术学科的价值,而且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二、搭建清晰的课程目标与内容的递进结构

课程目标上,新课标明确了美术课程的目标框架:总目标、分领域目标的框架结构。

三、全面梳理了课程内容,明确评价要点

在课程内容中,改原先“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建议、评价建议”为“目标、学习活动建议、评价要点”的三个条目。目标更简练清晰,具有层次。对原先教学活动建议中,一些具体的活动形式进行了更加概括描述,工具材料的选择范畴更广,表现方式的限定也更少。对评价要点中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并明确“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的各自的描述的侧重点。

四、突出强调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与实施建议

美术课程的开展必须依托资源的配套,现阶段美术课受到重视程度或实际困难的影响,教学基本配置尚未得到有效地实施。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从而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

。让我们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为以后在美术教学理清了思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原则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亲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