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廉故事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古代清廉故事范文

学古代清官清廉品德 做廉洁奉公人民公仆

学古代清官清廉品德 做廉洁奉公人民公仆

(作者系河南省西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牛正田) 在我国传统廉政文化中,对当官、掌权、执政者,评论、评价、看待、结论一个人,是否是清官,一般都把廉正、廉洁、勤政、廉政作为标准来定位。所以,在古代对清官有的叫“循吏”、“良吏”、“廉吏”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机构的国家,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就出现了对官僚的类型化评价。具体讲,清官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司马迁的标准是:行教、清廉、守法。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战国、秦及汉初,守法是最主要的清官标准。到了“独尊儒术”时期,推行教化又成为清官的标准。因教化的成效很难考核,从三国未年开始,根据司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为正式的清官标准,之后,又有人提出“廉,清也”,又把“廉”作为标准,所以把廉官称为清官。清官发展到今天,称之为清廉、廉政、勤政、为民之官。古代清官的清廉品格、秉性、风范,对今天的党政干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开展的反腐败斗争,有着借鉴、发扬、继承之点,这对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干事创业、开拓进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非常有益的。对此,特写出来,供加以借鉴。

一、学习古代清官生活讲俭朴的美德

在廉政文化中,古代对清官评价不可缺少的一条是讲俭朴、不腐化,永葆节简、纯朴、节衣缩食的本色。唐初名臣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虽一生为官,却俭朴一生,家无积存。《随书》本传说他“自少及长,一言一行,未尝涉私,虽致屡空,怡然自得”。其中载有他的家训曰:“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房玄龄遵循父亲的家训,尽管后来位高权大,依然洁勤慎独,从不恃权贪功,始终俭朴一生,以清白传世,成为一代名臣。呕心沥血十九年撰就《资治通鉴》这一历史巨著,给世人留下这笔巨大精神财富的宋朝史学大家司马光,官至尚节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却奉行“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朴为美”的生活。司马光的祖父司马炫、父亲司马池和自己,三代都是进士,都做高官,却都检朴。司马光继承祖上遗训,生活十分节俭,勤廉自守,终其一生。文学家苏轼说司马光:“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清直仁厚闻于天下,号称一时名臣”。司马光自已平生不事聚敛钱财,官拜宰相,位极人臣,弥留之际依然想着朝廷政事,他清白传家,死后屋子里“床篑萧然”,枕边只有《役书》一卷。

今天,我们倡导艰苦朴素精神,并不是让我们过贫困日子,而是提倡清廉的精神、气节;展示“为士居官,清节凛凛”的清风、清气;表现的是“水以清冽而寒为美”的品质、品位;折射“从官贵恭慎,立身贵廉明”的谨慎、崇高;彰显“洁己而有德威者”的廉洁、威望。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现在,不少地方、部门和单位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奢侈之风盛行,这种不良风气必须坚决制止。“德以俭出,恶以奢始”。领导干部的腐化堕落大都是从贪图享乐,挥霍无度开始的。明朝初年,朱元璋见了中国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陈友谅用过的镂金床后气愤地说:“一张床便如此穷奢极侈,陈氏父子何以不亡!”此话令人警醒。共产党人如果以奢为荣,轻则败坏党风、影响党群关系,重则有可能葬送我们的先辈流血牺牲打下的江山。“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必须在全国特别是在党内大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风气,我们的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就必须作出表率,以奢为耻,防腐反贪,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把精力用在为人民谋利益上。唯其如斯,我们富民强国的宏伟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二、学习古代清官做官严律己的自觉

中华廉政文化,把做官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做到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之格做人,作为一条信条、铁律,去自觉践行,从而保证了清官的底线、底气、底蕴。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户部副史等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再者,汤斌也是严以律己的典范。汤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县)。主要政绩在康熙朝,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以严律己为重,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

于成龙官越做越大,作风却一如在罗城县时。其属员及下属机构官员不时地给他行贿,尤其管一省司法,为请托而馈送钱物、打通关节的人很多。于成龙始终一个态度:一律回绝!各级官吏畏惧,再也不敢送礼。当他被提升为直隶巡抚,至此,真正进入封疆大吏之列,但还是清廉依旧。第二年,他进京觐见,康熙帝当面称赞:“尔为今时清官第一,殊属难得!”

他在巡抚任上时,总有一些亲戚、朋友相托求办私事,他一概严厉拒绝,所属人员及亲友时有贿赂于他,他“一介不取”。康熙帝大为赞赏:“知其家计凉薄,特赐内帑银一千两、朕亲乘良马一匹,以示鼓励。”当年,康熙帝以特旨授以江南江西总督,地方官吏大多以此职为极限。从直隶任赴南京,成龙与幼子雇驴车一辆,各带钱仅数十文,沿途投住私人旅舍,不去惊动当地官设驿道公馆。在繁华的南京城,他仍过着简朴的平民生活,每天只吃青菜或豆腐,江南人称他为“于青菜”。仆人喝茶没茶叶,每日采衙后槐树叶当茶叶,不久,树叶都给采光了,成了秃树。他的儿子冬天只穿粗布棉衣,江南风俗侈丽,在于成龙倡导并身体力行下,当地改穿布衣,士大夫家出门减舆从,婚嫁不用音乐……于成龙办公通宵达旦,常穿上便服深入民间私访,察知民间疾苦及属吏表现。属下官员无不谨慎供职,吏风大为改观。

于成龙以总督之贵,后又兼摄江苏、安徽两巡抚事,权力如此之大但仍不改昔日清廉作风,生活极其清苦。他的长公子自山西来看他,当其返家时,署中刚好有一只腌鸭,他用刀砍下一半给了儿子,备其途中食用。此事传至民间,遂有“于公豆腐量太狭,长公临行割半鸭”之谣。于成龙历官20余年,从不携带家眷。去世时,将军、都统及同僚属吏入府吊唁,府中几无他物,吊唁者无不隐然为之哭泣,市民闻讯,罢市聚哭。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廉洁自律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也是执政能力赖以生存的基础。古人云: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做一个“明”、“平”、“清”的清官,确实要过很多关,但很重要的一条要严律己。廉字当头,至关重要。俗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如过眼云烟,但许多清官,都把严律己放在首位,做到了洁身自重、清正为民,留下青史,为人民所传诵。读着这一面面明亮的镜子,对今天我们的为官者如何做人做官,如何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不是有着深刻的借鉴和启迪意义吗?

三、学习古代清官家风廉为上的铁律

家风廉洁是执政廉政的根基,是从政廉政的保证。当官者,家风不廉,就谈不上官位廉政。正社会、民风、政风、要先正家风。立家要以廉为上、廉为重、廉为本。中国古代廉吏,无不注重诫妻教子,共守清白。其中,以诗为体以言志的,不在少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职任左拾遗。诗人新婚不久,即写下《赠内》一诗,与妻共勉。诗中引用四个“贫贱不能移”的爱情故事,希望夫妻朴素一生,清白传世。诗中写道:“蔬菜足充饥,何必膏梁珍。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元代进士吕思诚,官至中书左丞。他在外做官,而家中却一贫如洗。他有一首《寄内》诗:“自从马上苦思卿,一个穷家两手擎。少米无柴休懊恼,大男小女好看成。恩深夫妇情何极,道合君臣义更明。早晚太平遂归计,连环共饮话离情。”无独有偶。明代进士张弼,曾任南安(今江西省大余)知府,律己爱民,治绩甚著。他的《寄内》诗是这样写的:“四儿六岁五儿三,莫把肥甘习口馋。清白传家无我愧,诗书事业要人担。三餐淡饭何须酒,一箸黄虀略用盐。闻说有人曾饿死,算来原不为官廉。”

宋孝宗时的一代名相陈俊卿,年老时没有给子女留下金银财宝、高屋广厦,而是留下一纸《示二子》:“兴来文字三杯酒,老去生涯万卷书。遗汝子孙清白在,不须厦屋太渠渠。”宋代进士陆游,官居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归家乡。七十七岁时,次子子龙去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任司理参军,陆游遂写下《送子龙赴吉州掾》一诗,谆谆告诫儿子:“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衣穿听露肘,履破从见指。出门虽被嘲,归舍却睡美。”明代正郎官张文渊作有《四绝句》以示子孙后人:“低低壁落傞傞柱,小小厅堂窄窄门。广厦广庭非不爱,欲留约束与儿孙。”“老去不嫌粳米粥,饥来常吃菜混饨。好饭好羹非不爱,欲留淡泊与儿孙。”“来音去信常关念,嫁女婚男不出村。远眷远亲非不爱,欲留近便与儿孙。”“凿开石窦通泉脉,插种梅花入瓦盆。深紫深红非不爱,欲留清白与子孙。”清代更有一位生性善良而深明大义的老母亲徐氏,其夫耿鸣世官至当朝侍御。在其子去南方做官时,徐氏写下《寄子诗》寄与儿子:“家内平安报尔知,田园岁入有余资。丝毫不用南中物,好作清官答圣时。”

国以家为基,家以廉为贵。正人先正己,廉政亦廉家,在于“家廉联着党风,家风系着国运”。国廉则家安,家廉则国宁。受贿腐败富一时,祸殃及全家。家风清正,芬芳千秋;德迪后人,政权牢固。从一定意义上讲,家庭最容易成为腐败的温床、土壤、条件。因为在家庭搞腐败,它失去了群众监督的眼睛,失去了制约机制的约束,失去了在阳光下的权力运行。所以说,在家庭搞腐败最易、最多、最能成交。领导干部讲廉政,在单位虽然是重要的,家庭清廉也是千万不可忽视的。家庭既可成为幸福愉悦的温馨港湾,又能成为滋生祸患的温床。历史证明,妻廉夫祸少,子贤父心安。廉政亦廉家,家不廉者必定政不廉。政不廉,轻者搞不正之风,重者搞腐败。领导干部只有培育好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清正廉洁的良好家风,做到以公廉家,以德廉家,以纪廉家,以法廉家,使家风之净化、之纯洁、之纯真,腐败既在工作岗位上没有空隙可钻,又在家庭无存身之地,才能真正做到业为民所建、功为民所立、官为民所做。

四、学习古代清官清贫保清白的品质

在廉洁文化中,古代对清官评价的另一条是居官清贫不腐化,一生清白为百姓。明代胡寿安先后任信阳、新昌、新繁等县官员,他清慎自持,以清贫为荣,自种蔬菜以供日用,人呼“菜知县”。他穿的是布衣服,吃的是粗米饭,睡的是纸帐子,并在纸帐上留下《题纸帐》一诗以警己:“紫丝步障最奢华,卧雪眠云自一家,雪又不寒云又暖,扶持清梦到梅花。”宋代湖州太守王炎在中任官,他任宁可清贫,不愿浊富,生日这一天不事张扬,独坐府中,作《留贫诗》以戒己:“卒岁一布裘,终朝一饘粥。此外何所求,吾生无不足。”明代吴中(今江苏省吴县)巡抚刘应麒在告老返乡前于官署中写下《题署中诗》以明志:“来时行李去时装,午夜青天一柱香。描得海图留幕府,不将山水带还乡。”弗宋吏杜浚在《书警》一诗中写道:“食李弗言苦,食梅弗嫌酸。不为身所累,且从心所安。”“虽处四壁立,如享万钟宽。静坐明月窟,濯足清风滩。宋亡后,杜浚之矫行晦迹,寄食西峰僧寺以终。清代进士郑履端,在电白(今广东省西南部沿海)一带政声素著,他的《自勉》诗也同样脍炙人口。诗中写道:“十载官箴懔素餐,本来面目改偏难。任他水尽山穷处,牢抱冰心耐风寒。”由于许多官员一生清贫如洗才有了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廉洁;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口碑;王维拒官场纷繁杂乱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豪气。

在廉洁文化中,清贫、清白不仅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也是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是胜利之本。美国记者斯诺在1936年秘密访问延安时,被共产党领袖的清贫、廉洁精神所感动。他断言:这种作风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他将这种力量称之为“东方魔力”。1949年,国民党反动政权即将崩溃之时,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国民党的军官说:“共产党战胜你们的不是飞机大炮,而是廉洁,以廉洁换得的民心”。

清与贫二者相比,清是第一位的。有了清,才能永葆“清贫”之本色、“清白”之风度、“清风”之美德。正如宋代诗人陆游说:“忍穷闭门岂自若,是中滋味敌八珍”。绝不让“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重渲。所以在这里,“清”字不仅是思想境界,又是守贫的基石。“宁可清贫自乐,不做浊富多忧”,这是清官们的一种共性风范。就“清贫”二字而言,它指的是不只是单纯物质上的清苦、清白,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坚强的人格形象,是一种浩然正气,是一种政治态度,是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一种精神财富,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不可丢掉的一种传家宝。在党政干部的政治生活中,清贫这种情操它是纯洁人们思想道德的“净化器”、防止蜕化堕落的“防火墙”、治疗腐败变质的“杀毒剂”;能让人们的感情、思想、品质、人格得到铸造,让人沉着、让人冷静、让人忍耐、让人坚强、让人宽容、让人豁达、让人升华。“辛苦一生清廉吏,只留松菊应苍颜”。人只要有了“清贫”作底线、作统领、作支柱、作动力,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五、学习古代清官拒贿讲方略的艺术

为政清廉当清官,必须能够、善于拒贿,这是一门必修课,也是考验的“主课”。不过,凡清官都拒贿有术,他们的“拒贿术”对我们无不启发,是我们借鉴的一门艺术。

北宋宰相王安石善于诗文,一个地方官以为他肯定喜爱“文房四宝”。为投其所好,那人给他送去一方名砚,并当面对他说:“这方砚少有!”王安石问:“好在哪里呢?”那人答曰:“呵之可得水!”王安石一口拒绝,笑吟道:“纵得一担水,又能值几何!”对方见状,不得不带着砚石羞愧地溜之大吉。明朝永乐年间,监察御史吴讷奉命赴贵州巡视,返京途中,贵州地方当局派人追送百两黄金。吴讷不启封,挥毫在礼盒上题诗回绝。诗曰:“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言下之意,即使你勉强塞给我了,到前边我也要扔掉,绝不会收受带回。持金者无奈,终于悻悻而返。清代张伯行在福建和江苏任巡抚、总督时,极力反对以馈赠之名行贿赂之实,并写过一篇禁止馈送的檄文:“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事,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此文言简意赅,浩气凛然,表现了他对拒礼拒贿的深刻认识。这种拒贿之举,堂堂正气,使行贿送礼之辈望而却步。张伯行正是凭借着这种坚定的为官立场,成了“清廉刚直,政绩卓著”的楷模,从而彪炳史册。

同时,也有对行贿者讽刺、挖苦、刺激的。拒贿面斥之者的。四川道教圣地青城山有一副郑板桥所撰对联,该联只有八个字:“心清水浊,山矮人高。”上联表明自己为官清廉,心地纯洁,不与混浊官场同流合污;下联警示自己置身高处,不让世俗浮云遮住眼睛。明代李廷机官至礼部尚书,他撰有既可自警又可警人的一幅对联:“人重官非官重人,德胜才毋才胜德。”大意是说,一个人的人品使他的官职受到社会敬重,而不是他的官职使他受到社会敬重;他的官德应比他的才学高,而不能让他的才学比官德高。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黄浦军校,在军校大门上悬挂一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该联一语点破办学宗旨,被学员奉为警策。后来一些人投靠反动势力,背叛了先生精神,人们在愤慨之余,将此联改为:“升官发财,莫走别路;贪生怕死,请入此门。”桂林抚署有一联:“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主国计所关。”教育官吏少说多做,严以律己;要识大局,以民为本,以国为重。清代陕西旬邑县唐家村有一个叫做唐诠的大商人,嘉庆年间捐了个“盐运使”的官衔,在他的庄园里有这样一幅对联:“勤以补拙,俭以养廉,处身世须留心二字;书能破愚,诗能益智,愿儿孙常砺身三余。”清代许多衙署时兴这样一幅对联:“为政戒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本;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上联说,贪财固然是贪,贪图名声,沽名钓誉,也是贪;所以切莫只图浮华虚名而忘了从政的根本。下联说,只要求别人,只要求百姓勤俭,不算是俭;要保持品行方正,要有节操。清代某府尹要求下属努力办事,逐送一上联:“肯干一事,便了一事”,下属们则警示上司不要贪财,回赠下联为:“若要半文,不值半文。”清代某地戏台悬有一联:“耀武扬威,得意须防失意日;粉白黛绿,上台终有下台时。”联语字面上是讲戏台演戏,然而言外之意讲的却是社会人生大舞台,成为当时流传官场的警示语。

自古以来,拒绝贿赂的方法很多,有的棒打喝止,有的题文自勉,有的明牌警告,有的厚谢婉拒。我们从古人这些拒贿的不同方式中可以看出,拒贿关键是自己要树立“以廉为美,以贪为耻”的人生态度。在这里,心态很重要。荀子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心态反映一个人的品德与修养,决定一个人的成败。《礼记·大学》里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儒家学说认为,正心诚意然后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就是要端正心态而不存歪心、不生邪念,去非分之想、弃贪婪之念。作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要从端正心态开始,始终保持廉洁之心。只有始终保持廉洁的心态、廉洁从政就会有坚实的心理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风吹云动星不动,水涨船高岸不移”;才能始终保持一颗廉洁奉公之心,干净做事,清白做人。

六、学习古代清官防变禁贪欲的亮节

李汰在朝为官,很受皇上器重。有一年他被派到福建去当主考官,开考的前天晚上,先后去了两个考生送礼。他劝他们把银两拿回去,别把精力用在歪门邪道上,好专心去考试。一个考生却说:“我来时谁也不知道,任何人都没看见,收下无妨。”李汰当即严加斥责,并连夜题诗一首,贴在考场的大门口。诗云:“义利源头颇识真,黄金难换腐儒贫。莫言暮夜无知者,怕是乾坤有鬼神。”第二天考生进场时,就都看到了上面这首诗。诚然,暮夜拒贿,并非李汰一人。据《后汉书》载:东汉时杨震任东莱太守,他路过昌邑时,县令王密携带黄金十斤贿赂,也说“暮夜无人知”。但杨震毫不心动,坚决拒收并驳斥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无人知?”不论是杨震,还是李汰,作为封建社会的官吏,能大义凛然,守住自己心灵的防线,在诱惑面前不心动、不失节,是难能可贵的。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古人有云:“拒礼就是拒祸”。人远离了“赃私”,也就远离了祸殃。

明朝宗室朱载育曾作过一首劝人不要贪婪无厌、欲壑难填的规劝诗:“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乏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无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量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想与神仙下象棋。玉皇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好,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到了天上还嫌低。”这首规劝诗被人称为“十不足”,广为流传,发人深省。“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神道有灵应识我,去时还是来时贫。”这是河南信阳州州长胡寿安,任满离职时按当时的规矩到城隍庙辞别城隍神时所作的《任满谒城隍神》诗。只有那种在老百姓眼里,能为民作主、替民办事不贪赃枉法的清官廉吏,才会扪心自问:“不愧苍天不负民”。也只有这种官才能做到“去时还是来时贫”,并以此自慰和自豪!记得清代名人戴远山赠给在外做官的友人一副对联说:“诗堪入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我们若将此联转赠给胡寿安也是很恰当的。为官者“禁私欲”,虽手握大权,甘于清白,不为世俗的观念所动,具有高风亮节做人,干干净净为官的“官德”,这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称颂。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正确的欲望能激发个体积极进取,而膨胀之后的欲望会导致心理上的失衡。古人云:“天下之大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大祸,莫大于不知足”。“欲”,即心理学中的“需要”;“不知足”,即为“需要膨胀”。这种因不能满足膨胀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是个体态度及行为发生改变的根源。心理学中的公平理论认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公平的判断更为相关。当个体感觉不公平时,这种心理平衡即被打破,就会促使个体选择某些特例与自己比较,进而使心理失衡获得“验证”,强化自身认知的“合理性”,从而致使心理认知与客观实际产生更大偏差。比如,有的领导干部羡慕纸醉金钱的奢靡生活,追逐物质拥有和感官享乐;有的认为清正廉洁“老土”、“过时了”,“别人都捞钱,讲廉洁吃亏”;还有一些人,表面上对腐败现象痛恨欲绝,实际却阳奉阴违,背地里大行腐败之事。心理失衡会刺激私欲膨胀,一旦需要膨胀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反过来,心理失衡会刺激需要进一步膨胀,一旦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发展下去就会出现贪欲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这就是说,领导干部如果因心理失衡而向腐败迈出危险的第一步,就很有可能一发而不可收,在腐败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欲望有害,欲满有灾。欲多者,得了山,又想天;欲满者,做了官,想成仙。常言道,欲壑难填;常识说:欲望无边。纵之,会变虎成狼,伤人害己。生活就是这样,控欲者,德显;纵欲者,身亡。所以说,廉者,要禁私欲、贪欲。欲望作为一种心理需求,人皆有之,但万万不可有私欲、贪欲。“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说,身是佛教之圣树,心像一方明镜,必须时时檫拭,不要让其被妄念的灰尘覆盖。一些为官者最终被权欲、物欲、淫欲所累,原因是没有时时拭去种种妄念的“灰尘”所致。

七、学古代清官防微杜渐的境界

古人有“积羽沉舟”、“君子禁微”之说。防微杜渐,是在小事上、小节上、小场所上,防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对于这个问题,宋代乡贡浚之为了防贪保廉,以《书警》一诗自警、自励。诗中说:“静看如山祸,差之一念间。”“百年修不足,一朝容易残。”有“小朱子(指朱熹)之称的清代进士王懋竑,官至上书房行走。他在《书座右二章》中写道:“长堤馈蚁穴,君子慎其微。生平操持力,不敌一念非。”诗句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一穴溃一堤、一念毁一生的哲理。清代另有一名叫朱经的,书有《责己》一诗,“勿谓一丝微,既缁难再白”,指出了既成黑难复白的道理。生活中,从来都是有与无相生,大与小相成,高与下相倾,前与后相随。苏轼所言“泰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在相形中”。原因在于小与大,微与巨有着必然的联系。小者大之源,微者巨之端;没有小就没有大,没有微就没有巨;大因小而生,巨由微而成。“蝼蚁之穴,可溃千里之堤;一趾之疾,可丧数尺之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后人又对此进行了升华,在此基础上,要做到慎始慎终。也就是在修身养性上,既要抓防微杜渐,又不能满足现状,要慎始慎终,这就把防微杜渐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所以,在廉政文化中便出现了“慎终于始”,善始善终,也有了农谚“编筐织篓,重在收口”。并提醒人们要有“古之智者,尝尽心于垂成之际也”的态度;有“功亏一篑,未成丘山,凿井九阶,不次水泽”的感悟;有“自来百里半九十,望见城头路愈长”的志向;有“早禾尽实晚禾秀,造物于此功无流”;“只今望霓尤所急,百里之行半九十”的收获;有“人言百里半九十,它日聪明嗟不及”的紧迫;有“慎始而敬终”的品位。要学“傲骨凌寒的梅,深谷幽香的兰,虚心高节的竹,晚节坚贞的菊”,展示“步正路亦直,回首亦坦荡;心诚语亦壮,做人亦豪放”。

做清官,平时做到防微杜渐不可忽视。在这里,很重要的一条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珍惜个人名誉,提高自身品格;要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发扬优良作风,以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史为镜,学习先进事迹和光荣精神,用老一代光辉形象激励自己,用当今时代楷模鞭策自己,讲党性、重品行,树形象、做表率,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困难面前不低头,逆境当中不气馁,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现实的生活中,许多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人们总是失去了东西,才知道应该珍惜的道理。那些身陷监牢的贪官们失去自由后,才知道“自珍”、“自重”“慎微”的宝贵,才知道外面的天空是那么的美,外面的空气是那么的清新,才知道个人由量变到质变带给自己的灾难,才发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喟叹!但这还能有什么用呢?所以,任何时候,防微杜渐不可松口子,开口子。江苏省徐州市建设局原局长靖大荣因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她在忏悔时自算人生“七笔账”应引起我们的借鉴。可以说,这“七笔账”,笔笔划不来,代价沉重,账账苦其心肝。这“七笔账”是:算好“政治账”,志高方能致远,腐败身败名裂;算好“经济账”,勤耕方能富足,贪婪倾家荡产;算好“名誉账”,清廉方能扬名,谋私为人不齿;算好“家庭账”,守身方能家圆,堕落家破人散;算好“亲情账”,品高方能会友,出事众叛亲离;算好“自由账”,自律方能无拘,放纵失去自由;算好“健康账”,心良方能体壮,胆战伤身害体。显然,杜渐是我们保持头脑清醒的一剂“良药”,是我们管好自己的口、管好自己的手的“秘诀”。作为清官,要达到清正廉洁的境界,必须慎微慎行。也就是注重小节,积善成德;慎微防萌,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些贪官原本并不是坏人,只因后来在思想道德方面不注意“小节”,最终积恶酿祸,致使身处灭顶之灾而不能自救。鉴古视今,这方面的教训不胜枚举。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足见为官者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对于反腐倡廉是何等地重要!

八、学习古代清官拒礼有术的技艺

研究一下中国古代廉吏的拒礼之术,对于今天以党风带民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很有益处。有一部分官员认为,当官掌权、拒贿、不贪、不沾尚可以,而平时吃点、喝点、拿点、要点、收点小礼不必大惊小怪,这是人之常情,也是礼尚往来。这是非常错误的。对于这个课题,早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国君孟昶说过:“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在宋代以后成为了对各级官吏的一种流行的警告。而清代钱陈群,曾在床帐上写一联自警:“不宿常如枕有警,屏私直似镜无尘”。另外,为了拒礼,有的立戒石以和秉公励,悬明镜平政爱民,用门匾退思补过。这些方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透视着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的诸多内涵,具有强烈的言志警戒、倡廉自律作用。其思想意识有三种:一是唯廉唯俭。如杭州府有“为政戒贪,贪利贪,含名亦贪,勿骛声华忘政事;养廉惟俭,俭已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一联,鲜明提出了戒贪与养廉的思想。二是唯民唯本。如桂林抚署有“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提醒官员要严于自身,以民为本,以国为重。三是唯实唯仁。要求诉事官员应办实事、体民情、行仁政,为民造福。江苏徐州府有:“官有典常,任一日,则尽一日之心,况兼地广事繁,敢不夙兴寐;民供正课,宽几分,则受几分之惠,纵使时丰岁稔,常如怨暑恣寒。”这些都是对勤政为民,仁爱惠民的真切劝勉,也是拒礼的方略。把诸多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谢而退之。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38岁时在武帝朝中做太史令,主持编写《史记》。一天,大将军李广利派人送来一对罕见的白璧。司马迁的女儿见了,爱不释手。司马迁对女儿说:“白璧贵在无瑕,人也是如此。我身为庸碌小臣,不敢以白璧自比,然而收下它们,操守上的瑕斑就会增多了。”于是,司马迁写了谢帖,让女儿把白璧包好,交来人带回。二是悬堂警之。东汉南阳太守羊续平日洁身俭行,有个下属看他生活过于清苦,拿来几条鱼请羊续品尝。羊续推辞不下,干脆将鱼高悬庭堂之上。鲜鱼晒成了鱼干,再也没有人敢给太守送东西了。三是事后回之。唐开元四年,监察御史杜暹受朝廷之命前往西突厥巡察,西突厥设宴款待,席间拿出很多金子作为见面礼赠与杜暹。为了边远地区人民的情谊,杜暹不得已暂接受了赠金。夜深人静时,杜暹命人悄悄将赠金埋在自己所住帐蓬的幕帐下。几天后杜暹离开西突厥,行至半路,用公文通知突厥人将埋藏在幕帐下的金子收回。四是当众斥之。清代乾隆年间,有人于夜间给当朝宰相刘统勋送礼,刘统勋当即令家人将其逐出门外。次日,又将此人召至议政室,当众喝斥:“昏夜叩门,贤者不来。你有什么话可以当着大家的面说个明白,即使老夫有什么过失也可当众指出。”那个送礼者羞愧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五是交公却之。明代何乔新在福建任副使时,一位管理外贸的官员去世,家产无人继承,当地官员就将他的家产分送本省几位要员。何乔新严辞不收,后实在难以推辞,就将那份财产收下后送交国库。六是檄文喻之。明代都察院右佥御吏海瑞,是有名的清官。在他巡抚应天十府时,为拒绝别人送礼,发出了《禁馈送告示》,晓喻各级官员,刹住了送礼之风。 人走向领导岗位之后,一般来说,送礼求办事的甚多。能否坚守党性、原则,一切按党纪法律办事,做到一视同仁,拒礼之门外很重要。能否做到这一点,在于“认识你自己”。也就是正确认识自己的精神面貌、道德品质、优点、缺点、以及自己的过去和现状,正确认识自己的脾气、性格、人格。吴玉章在81岁生日时,写了认识自己的自白“年过八一,寡过未解,东隅己失,桑榆未晚。必须痛改前非,力图挽救,戒骄戒躁,毋怠毋荒,谨铭”。老子讲:“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也就是说,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人,而战胜自己的弱点,改正自己缺点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当官拒礼,看起来是小事一桩,其实是一件大事。若对四面八方送礼者不拒,而是收下,时间长了,就会由量变到质变,由小错成大错,由生活问题发展为政治问题,危害甚烈,后患无穷。现在,一些人认为,收点小礼,这是“细节问题”,“小节上的事”,无大害。古人说:“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收礼,看起来是小事,其实是道德败坏而酿出的丑态,失态、败态。是一种过、是一种辱、是一种耻,也是道德滑坡,道德失范。《晋书·文苑列传》中讲:“玉生虽丽,光不逾把。德积虽微,道映天下”。有德不分大小,其体都在闪光。古人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拒礼,我们要有一种硬劲,有一种意志,有一种恒心,坚定地拒,不懈地拒,一拒到底。德之固,在恒。这种恒,年年都是如此。毕竟,物有恒姿,思无定检。只有“底色”长久不变,“本色”始终不改,才能动之如初,似长江而常流;静之如始,如泰山而恒立。这样要求自己,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自己才能成为过得硬的人,顶天立地的人,人民群众称赞的人。

九、学习古代清官自省加自责的自觉

《史记·循吏列传》中,有一则“鱼”的故事很耐人寻味,讲出了自省自责的廉洁官品、廉风。《史记·循吏列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宰相公仪休爱吃鱼出了名。许多人便投其所好送鱼上门,均被公议休拒绝。学生问他为什么,他说: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收人礼则思满其求,办事时就难免徇私枉法,就有被革职的危险。到那时,不仅他们不会再给我送鱼,恐怕连自己买鱼吃的俸禄也没有了。倒不如奉公守纪,个人俸禄虽不是很多但尚能保证天天有鱼吃。从这则有关“鱼”的故事,彰显了廉政文化的“自省自责”的范例。在廉政文化影响下,也就出现了清代进士钱陈群,雍正间任右通政,督顺天学府。他在视学时主动要求接待从简,并在卧室床帐上书《题帐》一诗自警:“不宿常如枕有警,屏私直似镜无尘。”宋代邵雍辞官隐居苏门山,作有《仁者吟》一诗,诗中道:“与其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清吏朱经在《责己》中,分析了责己难于责人的现象:“责人不肯恕,责己每自匿。”他提醒自己要严于律己,经常检讨缺点、过失,砥砺品行、志节:“一日省一愆,三月未盈百。”“赴善登崇山,寡过扫尘积。”“愿言砥廉隅,此身敢虚掷!”更难能可贵的,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的三年中,曾于天竺山取得两块山石赏玩,为此,诗人写诗自责:“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棨。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追究自省自责的廉政文化,在古代有孔子表述过的“内自省”的思想,曾子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出了“自反”、“反求诸己”的思想。《易传》把自省、修养称为“修省”。后来的崇儒派思想家又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责己”说,这相当于现代人讲的自我批评。宋、明以后的思想家则用“省察”一词来表达自省自责思想。这种廉政文化的深入发展,由“自省自责”升华为一种“洁身自好”的廉政风范。于是,从古到今便出现了:一以“知耻”而洁身自好。孔子讲“行己有耻”,《中庸》讲“知耻”,孟子讲“羞耻之心”。顾炎武说,一个人如果不知“耻”,将无所不为。“耻”是道德底线,是人自身道德完善的起点。只有羞耻之心,知道什么是耻辱,才能分辨清楚是与非、对与错、善于恶,避免做不道德的事情。于是,就有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知耻观,把儒家提出的尊“五美”,屏“四恶”、“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和主张的“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作为行动的指南。二以官箴而洁身自好。许多官员把箴言记录下来,常看常思,规劝告诫自我洁身自好。如儒家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而后取”;儒家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于几道”等等。三以诗告诫而洁身自好。宋代杨长孺调离广东经略之任时,“有俸钱七千缗,尽以代下户输租”,作诗曰:“两年枉了鬂霜华,照管南人没一些。七百万缗都不要,脂膏留放小民家。”清代进士王煦,在任孟津知县时,政绩显著,离任时乡民送来路费及米、面、羊、酒等礼物,他一概不收,乡民泣而不去,遂吟《绝句三首》而示心迹。诗曰:“一钱也是里民脂,作赆群来只为辞。”晋代吴隐之赴广州任刺史路过石门贪泉(今广东南海县西北)时,人言饮此泉水将变得贪婪。吴隐之坦然喝了贪泉之水,吟诗道:“复归其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无为而无不为”、“无用而无不用”。这些话语论证滞留物用、执著有为对于心体的遮蔽,论证摄心归寂、内自反观、炯然明觉、澄然宁静的意义。

自省自责,是清官从政的高境界,是廉政的自觉。自省是指通过内心的自我反省、检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找出自己的不足,认识自己的过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古人所说的自省。就自责而言,一旦认识到自己的过错、缺点,能够自我责备,对自己有痛恨之心,有责怪之行,有改过之志,以达到自重的目的。宁静致远是一种清廉境界。静躁一度间,廉腐两重天。做到自省自责,在于平时要有宁静致远的心态,它是抗惑保廉的前沿战场。“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面对物欲横流、灯红酒绿,惟有宁静自持,致远不躁,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有了宁静的沉思,醒悟、觉醒、觉悟,就会似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对人民克己奉公,像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曾给儿子写过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萧若秋霜;取像于钱,外圆内方”。

十、学习古代清官“善下”施善政的情操

清初唐甄《潜书·抑尊》云:“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在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在天下之下”。意谓无论是一般官吏还是国家的最高统领者,都必须谦以待众,绝不能自视高贵。《左传·定公五年》云:“大德灭小怨,道也”,西晋陈寿所撰《三国志》中《吴志·孙皎传》云:“爱人多容,可以德众”,这些讲的都是以人为本、以善德众。《尚书·伊训》云:“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西汉杨雄《法言·修身》云:“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北宋林逋《省心录》云:“处内以睦,处外以义,检身以正,交际以诚。”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一》云:“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隋代王通《中说·天地篇》云:“过而不文,犯而不校,有功而不伐。”这些说到底就是一个字“善”,为善要有自修之道。古人从不同视角、不同观点、不同渠道讲当官从政要有善心、善意、善情、善义、善公、善美、善洁。孔繁森被藏族人民称为“活菩萨”,被广大党员称为“活雷锋”,其原因就是他怀着一颗慈善心,利民好事做不停,捐钱物,献鲜血,直至自己宝贵的生命。普通矿山职工郭明义同样是善待天下,从不间断,把奉献之歌唱到了极致。社会这样的善人增多,正气就会上升,邪气便会下降。投入种子,就会生出根芽;植下树来,就会长出枝叶,这是世界普遍存在的因果现象。善,不仅是付出,也应有回报。在鼓励人们向善的同时,作为社会,应该努力建立公正的道德反馈机制,保护善良者,让善良者得善报、行恶者得恶报。引导人们“以恩报善”,让“恩将仇报”、“以怨报德”者不仅无利可图,并为自己的不义之举付出代价。善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道德修养、学识水平、仁爱之心和个人素质的综合展现。做人要有良知、讲善行、不忘本,这是立身做人的基本觉悟。善人善事多起来、广起来、大起来,成为一种风尚、时尚,就一定能产生改造社会,改变社会的强大力量,社会一定能向真向善向美。善,是良心、公心、民心、赤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领导干部对这种善的“正能量”越强,社会才能得到快的进步、发展、优化。

第二篇:清风 清廉 小故事

【悬鹅示众】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羊续悬鱼】

东汉时,羊续任庐江太守。一天,羊续的下属府丞焦俭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不收吧,对不住焦俭的一片好心;收吧,有违自己为官清廉的道德规范。但眼前焦俭的盛情难却啊,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没过几天,鱼成了一条枯鱼干,在屋檐下飘来荡去,羊续也不让人取掉。直到有一天,焦俭又笑嘻嘻地拎着更大的一条鲤鱼来拜访羊续,羊续也不说话,只是笑着指了指悬挂着的那条鱼,轻轻地摇了摇头。焦俭看着这条丝毫没有动过的枯鱼干,领悟到了太守的一片苦心,红着脸收起鱼,退了出去,从此再也不敢给羊续送东西了。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以后再也不礼贿他了。

【悬丝尚书】

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吏部尚书山涛,为官三十余年,“居荣贵,贞慎俭约”,清正廉洁,从不收礼。有一次,县令袁毅偷偷地给山涛送去百余斤真丝,山涛得知后命家人将这些真丝悬挂于梁上而不用。后来,袁毅劣迹事败,朝廷得知他曾送真丝给山涛后,派人到山涛府上查询,只见那百斤真丝仍悬挂在梁上,虽已为虫蛀食,但“尘埃封印如故”,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山涛也被人尊称为“悬丝尚书”。

【四铁御史】

明代的冯恩,在任御史(监官)时,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明史·冯恩传》载:因“疏劾汪,上怒,命会大臣鞫(审问)之。高坐,令校士持其膝,恩遽起直。曰:‘汝杀我,我为厉鬼亦杀汝。’益怒,谓何故敢叱大臣,恩曰:‘大臣而无君,人人得而诛之,何但(只)叱!’观者叹曰:‘是真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遂号‘四铁御史’。”冯恩如此不畏权贵,直言斥奸,守持“四铁”,表现出了凛凛正气、铮铮铁骨,实属可贵可敬,可颂可鉴。

【风月尚书】

南北朝时的徐勉,为官廉正,不徇私情。《南史·徐勉传》载:他担任梁吏部尚书时,“尝与门人坐,有虞皓求詹事五官,勉正色曰:‘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时人敬其公廉正派,赞其为“风月尚书”。

【半鸭知县】

“第一清官”于成龙,终生从政,清廉无私,崇尚节约,甘于淡泊。据《于清端公政书》载,他在任罗城知县时,其子从山西老家来看他,他只有一只还舍不得吃的咸鸭,乃割下一半作为让儿子带回老家的礼品,因此

【奉公终生事

廉洁在其中——唐朝名相李勉二三事】

李勉,字玄卿,其曾祖李元懿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李勉以近属陪位入仕,历任开封府尉、监察御史、河南少尹、京兆尹兼河南尹、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等职。晚年入朝为相,任吏部尚书,平章事。李勉生性耿直,为官做人,更是清正廉洁,奉公守法。

【清除私心,不取私财】

李勉少年贫困,客游外地时,曾与一书生同行,书生生病将死时,取出所带金银交给李勉,说:“左右无人知,幸君为我葬,余则君自取。”李勉为使他安心而逝,答应了他的要求。然而安葬时,李勉却将多余的金银放入书生的棺材里。后来,书生的家人拜访时,李勉和他们一块打开坟墓,把金银全部交给了他们。769年,李勉任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史,此时的广州“地当会要,俗号殷繁,交易之徒,素所奔凑”。他到任后,对商人更加抚慰,商船入口,不许侵夺,一年后广州商船如织,经济很快繁荣起来,许多商人为感谢他,送来厚礼,都被他婉言拒绝。

【为政简肃,智斗污吏】

767年,李勉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时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知国子监事,每到国子监视学,随从数百。前京兆尹黎干倾心候事,动心求媚,每次都指使府中上下预备数百人的酒食,鱼朝恩还是不甚满意。李勉到任后,鱼朝恩来国子监,府吏请示李勉,李不允许过分招待。他说:“军容使判国子监事,勉候太学,军容应具主礼。”鱼朝恩碰了个软钉子,从此再也不到太学骚扰了。

【痛恨贪暴,锄恶扬善】

封建官场贪污受贿成风,为整饬吏治,李勉严刑峻法。他当开封府尉时,上任后立即张贴告示:“凡受贿者,须在3天内自首,过日者舁榇相见。”告示贴出后,有一个自恃有点背景的污吏,一天受贿后故意放出风来,让李勉知道。过了期限后,他又满不在乎,而且还让人抬着棺材去见李勉。李勉在弄清真相后,说:“故意受贿枉法,罪加一等。”对方不以为然,李勉命令手下“将他装入棺材。”这时他才如梦方醒,但为时已晚,被扔进河里。此后,那些手脚不干净的官员心惊肉跳,再也不敢贪赃枉法了。

【宁可分文不要不选月薪三千】

在余杭区南苑街道河南埭社区,有一位社区义务保健医生,他放着每月两三千元的坐诊费不要,却每周一到周五上午,跑到社区里为居民免费看病,他就是区第五医院的退休医生沈子善。

昨日上午9点多,记者见到了沈医生。他正在给一位姓金的大妈量血压,旁边还有好几位老年人等着,看来“生意蛮好”。沈医生对那位经常来这里检查身体的老人说:“血压正常的,年纪大的人,要吃得清淡。”“沈医生,一般血压多少算正常?”“你们60岁以上的女同志,一般下不低于90,上不超过140就算正常”。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沈医生擅长中西医内科、疾病防治和妇科。2001年他从区五院退休后,临平城区不少私立门诊部欲以每月2000—3000元的高薪聘请他去坐诊,他都拒绝了。去年8月,他到河南埭社区办事,听社区工作人员说起,现在社区老年人多,由于老年人身体相对较差,行动不太方便,都希望社区能设个医疗点,平时小病小痛的可就近看看。但请医院来设点又不好办,外聘一名保健医生,又没有经费。

听到了社区的难处,热心的沈子善主动提出要当社区的保健医生。于是,河南埭社区的老年人以及困难家庭人员就有了这么一名免费保健医生。不少人说他傻,有技术能赚钱不赚,跑到这里当免费坐堂医生。而沈医生却说,我每月有2000多元退休工资,吃穿不愁,现在退休后还能发挥余热,又能与老年人一起聊聊天,生活很充实,心里也蛮开心的。

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来这里看病的大多为老年男女,平时每天10多人,多的时候一上午就20多人,有来量血压的,有咨询用药的,也有来询问日常保健知识的,大家对沈医生的医术和服务都很满意,对沈医生的这种热心也非常感谢。

【古代廉政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的刑部主事茹太素,文章写的很好,但每上奏章都是长篇大论,朱元璋不愿看。一次,茹太素上奏了《反贪倡廉》论,朱元璋却一反常态让“赶快念”,但当念到第六千三百字时,朱元璋大火:“无聊滥文,不知所云。”次日晚上,朱元璋让人把茹太素没念完的文章再念给他听,当念到一万六千字左右时,朱元璋又大骂:“都是些不痛不痒的废话。”当听完“1.所有官员每年都要向上司陈报自家的财产;2.各地按察使三年交换一次;3.各布政使司、府、州、县的财政官员,每三年交换一次;4.官员家中有人从商者,不得做主官和主管财政的官吏;5.明订严刑峻法,从严规范言行,使奸贪者无由而生”五条建议时,朱元璋才变了口气说:“这还差不多,前四条赶快交给各部办理,至于第五条则不行,制法太严恐伤民,过与不及都不好啊!”

汉代庞仲达任汉阳太守时,很重视辖区贤达人士的兴革意见。当时汉阳郡中一个具有特殊节操的教育家,名叫任棠。某日,庞仲达前来拜访任棠,但任棠却不与其交谈,只是将一大棵蕹白、一盆清水放在门口,自己则抱着孙子,蹲在门坎后面。庞仲达手下人见任棠如此踞傲无礼,便欲加以斥责,庞仲达却拦着说:“我想他大概是要我明白怎么做太守吧——一盆清水,是要我为官清廉;拔一根蕹,是要我敢于惩治豪强;至于抱一个小孩,就是要我能够体恤弱小啊!”讲完后即笑着离开。从此以后,庞仲达更加勤政爱民,广泛的了解民众的需求,并造福百姓。

齐威王的大臣邹忌,身高八尺,英俊潇洒。某日他问自己的妻、妾:如果他和全国公认的美男子——徐公相比,谁最帅?妻、妾都说:“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呢!”后来邹忌又问友人,友人也说他比徐公俊俏。有一天,邹忌亲眼看到了来访的徐公,仔细端详并揽镜自照,发觉自己比不上徐公,于是便说:“我的妻子是因为偏私我,妾是因为惧怕我,友人是因为有求于我,所以都说好话给我听,但其实并非真话啊!”后来邹忌以此为例向齐威王谏言:“现在全国的官员百姓、后妃内侍等,没有一个不对大王有所需求的,所以大王受到的蒙蔽、欺骗,该有多么大啊!”齐威王听后,便采纳邹忌的建议,从此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后来邻国的燕、赵、韩、魏等国王,都到齐国来学习取经,以致后世有谓:“不靠打仗,在朝廷中就已获胜了。”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李后主为抵抗强国后周,于是向后周世宗柴荣使用离间计,并派遣使者送给后周大将赵匡胤三千两白银,并附拉拢书信一封。孰知赵匡胤不为所动,将书信及白银悉数上交后周世宗。某次后周使者曹彬奉命给吴越国送些兵器,送完后曹彬即起程返国,为的是不愿接受吴越国的招待和馈赠,但吴越国还是派人追上了曹彬,并给了他大批的金银珠宝。曹彬说:“我如果坚决不收受,将可能被吴越国人误解我是借他们的名义来沽名钓誉,而且也会贬抑朝廷的器度。”于是他全部收下,但回来后全数上交朝廷,自己分文没留。

唐文宗时的吏部侍郎高锴,首次主持进士考试,官宦子弟斐思谦,通过当时权倾一时的宦官仇士良帮助,竟被排在了第一名。高锴发现后十分厌恶,于是将斐思谦痛斥一顿,并将他除名。翌年,高锴仍任主考官,他即特别警告家属及从吏,绝对不许接受任何人的批条和请托。梁武帝时的吏部尚书徐勉与高锴是同类性格的人,他不但熟悉各个官员的状况,在选用官员时也特别回避任用自己亲近的人。某次有一好友来拜访他,向他提出求官之事,徐勉即严肃的说道:“今天只谈风月之事,不可谈论公事。”所以,知道他的为人者,都不敢再向他提出人事方面的事。

晋代大将军陶侃,是个出名的孝子,年轻时当过浔阳县吏,负责监管捕鱼的公务。某次陶侃拿了几条所管的腌鱼回家给母亲吃,其母湛氏马上叫他把鱼退回去,并责备他说:“你身为官吏,拿官家的东西回来,不但不是孝敬母亲,反而更增加我的精神负担啊!。”

唐朝监察御史李畬,有一次让差使把领得的俸禄、米送给他的母亲。他母亲顺手把米斗量了一下,发现多出了三石。就问是怎么回事,差使说:“惯例给御史量米时,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去平的,所以自然多了些。”母亲又问:“那照理我应该付你多少脚钱(运费或跑腿费)呢?”差使道:“给御史送东西是不用给脚钱的。”母亲听后非常生气,不但给了差使脚钱,让差使把多余的米退了回去,还很很地责备了儿子。后来李畬处理了管米的仓官,要求一律按规定办理。其它御史知道这件事后,都非常惭愧。

明太祖朱元璋的元配马皇后,其侄儿在家乡生活难以为继,朱元璋便向马皇后提议要让他出来做官。孰知马皇后竟予反对,并说:“国家的官吏,应当选用贤能,我这侄儿,教书尚可,做官则不行。再者,前朝的外戚亲属,多骄奢腐败,甚至造成国家倾覆,所以臣妾以为,对于国戚仍应从严对待才好。”朱元璋听后感动的说:“历代皇后,都不如我朝的马皇后啊!”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担任吏部侍郎的时候,负责官员的考核升迁。有位“令使”为防止候选的官员“冒进”,经常将吏部大门上锁,韩愈明白原由后,觉得这个管理办法不科学,让外人感到好象有什么猫腻似的,于是命他将大门打开,并告诉他说:“你老是把门关起来,不知道的人以为我们在做见不得人的事,敞开大门怕什么呢?”

宋高宗时有位太医叫王继先,医技高超,经常治好皇帝的病。为奖励这位太医,宋高宗决定提拔他的女婿当官,但“给事中”王居正却将圣旨退回。宋高宗很不悦地要宰相告诉王居正依旨而行。后来王居正求见皇帝陈述了自己的理由:“王继先为皇上看病是他应尽的本职工作,医疗有功,皇上已赏赐了他很多的财物,至于再凭添给一个无功者之官职,恐怕就很不妥当了。”宋高宗听后觉得有道理,就收回了成命。

诸葛亮辅佐刘后主时,可谓是亦父亦师、鞠躬尽瘁。在用人方面曾列举了像费祎、董允、向宠等贤臣良将。但刘后主根本不听劝说,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提拔一些投其所好、留须拍马的身边佞臣。某次诸葛亮出征回朝时,竟发现刘后主提拔了无功无才的小人,于是便告诫后主说:“你提拔这些没有功劳之人,如何对得起像赵云、阳群、马玉等这些曾立功于战场的将官;真是赏于无功者,太离谱啊!”

东汉中期以后,朝政腐败、官吏贪污。但有位叫杨震的官员却是当时的一股清流。某日他被任命为太守,在赴任途中,县令王密突然来访,因其与杨震曾有师生情谊,于是秉烛至深夜;此时王密从怀中取出十斤黄金,并称仅是感念杨师之教诲,而别无它意。杨震却说:“你应该把这份心意回报给朝廷、百姓才对。”王密以为杨震有顾虑,就说:“现在是深夜,不会有别人知道的!”杨震一听便怒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当场愧得无地自容,悻悻然的离去了。

春秋时,公孙仪为鲁国宰相,平时十分喜爱吃鱼。当时鲁国的官员争相送鱼给他,但公孙仪始终没有收受。他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才不能收受别人的鱼;如果一旦收受,将受制于人,久而久之,则必因违法乱纪而丧失官位,到时候连自己买鱼来吃都不可能了。”所以,公孙仪一生中没收受他人送予的一条鱼,却痛痛快快地吃了一辈子鱼。

有一天,宋太祖突然问宰相赵普:“天下什么东西最大?”赵普被问得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于是揣测:到底是讲一个有形的东西,还是说父母、或是皇上最大呢?正当赵普还在思索时,宋太祖又问:“普天之下什么事项比其它东西都大?”赵普想了想说:“‘道理(法规)’最大。”只见赵匡胤拍手笑道:“对!说得对!凡事都要依循‘道理’,而且人人都要遵守‘道理’,即使是皇帝,也要服从‘道理’啊!”

从前有个国王发现国家年年丰收,商业繁荣,但国库总是不够充盈,觉得一定有什么原因,于是召集众大臣们一起开会研商。可是,众大臣们总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后来国王问一个老臣,这老臣却叫侍从拿一块冰块交给坐在最后座位的一位同僚,并让这位同僚将冰块依序传上来送给国王。当冰块每经过一个大臣手里时,便融化了一些,最后传到国王手上时,那块冰只剩下了薄薄的一片。这时国王恍然大悟,原来国库的空虚,与众大臣们“经手而穷”有关,而且越到上头,越是所剩无几。

南北朝北齐年间,苏琼受命担任清河太守。当时郡内官吏腐化,贪污送礼之风盛行。苏琼上任伊始,即向全郡告示,不接受任何名目的馈赠。不日,属下府丞送他鲜鱼,苏琼接受后悬挂在门边。府丞再送,苏琼仍将鱼挂上以示谢绝之意。时郡内有一八十余岁赵姓老者,仗着年纪大又以鲜鱼相送,苏琼仍将鱼挂在门梁,始终不吃。之后,但凡有送礼者,苏琼均以门梁的悬鱼相拒,以示不受之决心。后再也无人送礼给他,整个郡内贿送之风大大收敛。

第三篇:教师清廉家风故事征文

家,给人以温暖。它是人们的唯一定所,是人们的避风港湾。但是,家要有家的样子,不能乱七八糟,没有规矩。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一个家庭,没有规则,只有溺爱与包庇,那请问这是一个家吗?家原本是一棵参天大树,是一座巍然耸立的大山,万一。他忽然倒了,塌了。请问,这是谁造成的?是我们。爸爸没有威严,妈妈全是溺爱,我们变成一个个蛮横无理的人。家这棵参天大树一倒,大山塌了,我们后悔了,懊恼了,可惜晚了。

我记得寒假临近过年时,电视上出现了一种许久未听过的新词“家风”。这一词是新闻联播上所播出的,他们派出记者,随机提问,“家风是什么?家教是什么?”行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家风,我认为是家里人的一种行为,是好是坏。我认为我家的家风是热情,爽快和执着,因为家中的每个成员都十分热情好客,遇到困难不退缩,说到做到,很少食言。

家教,我认为是家人的素质,是深是浅。家人如果不学习,将得不到知识,学不到文明。教育,是尤其重要的一点。从小,父母教育我们要认真做事,知错就改。现在老师教导我们分清黑白,认真做人,踏踏实实。将来,会是社会教育我们坚持不懈,守法牢记。每一天,我们都学到东西,学到知识,学会了文明,懂得了道理。

家训,我认为是家人的教训,是严是松。如果每个人都官官相护,隐藏事切,我认为就要使用杀手锏了。如果每个人都坦诚相待,大公无私,我认为规则没有必要了。家训,该用的时候,一定不能手下留情,不该时千万不要用,否则会铸成大错。

一个家,既要有令,也要有暖,二者不可缺。

第四篇:1. 清廉家风故事征文一

清廉,指清白廉洁。“廉”被封建士大夫奉为立身处事的根本。流传至今的许多清正廉洁的故事,不禁令人肃然起敬,由衷地称赞这些清正廉洁之士。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廉家风故事征文,欢迎参考! 清廉家风故事征文一

在中国,很多人家中都有家训家风,当然了,我家也不例外。但我家家训就只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

从小,父母就教我要孝顺,要懂得尊老爱幼,在这同时他们自己也在用实际行动给我做榜样:

有一回,我家因为入保险起了一点小小的争执。大家的意见也都不同。就在这时,爸爸决定听爷爷奶奶的。为什么呢?用爸爸的话来说,这就是百孝顺为先,意思就是要适当的顺着老人,让他们顺心。如果没有顺,又哪来的孝呢? 爷爷奶奶年纪都大了,难免有时会有些小矛盾,一遇到这样的情况,爸爸妈妈总是耐心的劝说,从不顶撞爷爷奶奶。尽管他们有时说的很没有道理,爸爸妈妈也丝毫没有要责怪他们的意思。

爸爸妈妈常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就是说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记得有一年冬天,爸爸正忙着修暖气,忽然来了一个电话,爸爸接完之后就急匆匆的出去了。我心想:“还有什么事比修暖气还重要呢?”爸爸一回来,我就问他:“爸,你刚才干嘛去啦?”“去你奶奶家了,你奶奶的收音机坏了,我帮忙修了一下。”我当时很是不解,奶奶的收音机难道比修暖气还重要吗?要知道,冬天没暖气妹妹会很冷的。后来妈妈告诉了我“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我才恍然大悟。

《弟子规》里也曾说到:“亲所好,力为具。”说的就是家人喜爱的东西,要尽力为他们争取。说到这,我就想起了我的堂弟――壮壮,他9岁。那天,他和奶奶去赶集,奶奶看上了一条毛衣,90块,奶奶说太贵了,没舍得买。于是壮壮把每月35元的零花钱攒了下来,再加上家人偶尔给他几元。不出两个月,就攒了90多块钱。他把90元交给奶奶,为奶奶买下了那条心仪已久的毛衣。这不就应了那句话吗――亲所好,力为具。 “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是我家家训,同时我也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亲所好,力为具。”视为我的家训。从今天开始,我一定把这几句话牢牢记住。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

这就是我家家风,它在我心中是最棒的。我一定把它告诉我的同学们,让我们大家一起做新时期的优秀少年! 专家点评: 这篇文章,小作者由“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悟出了“家风”的涵义,点明了我家的家风是“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文章语言清新活泼,结构独特合理。

清廉家风故事征文二

打开历史的橱窗,凝望每个熠熠生辉的家族故事背后,总有一种给予人力量与导向的袅袅之音,拂去时光灰尘,那些流淌在国人骨髓中的血液似乎总有一种馥香为之而传承――家风――凝聚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理念的信仰,无论时光嫣然,身影未曾走远……

方土息作的农耕经济让这片国土的人们从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氏族、家族观念,宗法传统让这一观念打上了特色的烙印,为之而传承是每个家族特色的气质,也是其生存的命脉。《尚书》有云:“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 除却所居之所,所居之人,家立不腐的就是这种浚明之气。春秋伊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谆谆告诫,居家之要,《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立世所需,传统始成;秦汉接踵,《礼记》示人,为家风标注礼仪规范;魏晋而至,皇皇大著,蔚为壮观,班昭《女诫》,与人风骨,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 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隋唐盛世,《颜氏家训》千古流芳;宋元传承,伯庐之作《治家格言》更是精辟之刊;晚清之世,更有伯涵家书,醍醐灌顶……

缓缓转动时光轮轴,我们在形式迥异的家风之中,似乎总能领略到这样的精髓;宽厚待人;勤俭持家;诗书传家;明事知礼;忠君爱国……字眼的背后是一个个家族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凝结,贯穿整个家族辉煌的始终,君不见,袁家四世三公何以立于乱世;嵇康绝音,狱中告子脱软骨之俗;包公清廉,举族恪守为人敬仰;岳母刺字,岳家忠魂长存,伯涵言勤,曾氏历久不衰……这些于历史岁月中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在见证每个家族辉煌的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净化,成为所处时代道德典范…… 家风纯正,齐家者治国有方,政风肃然,民风淳厚,国风自当正大光明…… 当我们将家风与传统联系之时,我们似乎应该多一种思考,是否传统之中存在些许与时代精神不符的甚至相悖的残留,重男轻女,忠君奴性,封建纲常……这些早已被时代抛弃的残渣,我们应该秉着扬弃的态度审视家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种扬弃的态度在现代社会则尤为明显,当传统家风遭遇现代文明之时,首先修葺的,应是那些与法不容的部分,将家风之精华化为德育,与法相辅,则社会之精神文明建设多一种有利向导。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之今天,家风应有变通之灵性,与法相辅之时,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成为青年人生信仰之灵源,诸如忠君化为爱国爱党,诗书扩为学艺……

当祠堂成为古迹,家训披上尘土,庞大的家族身影渐渐模糊,每个城市的三口之家成几何增长,我们对待那随历史传承下来的家族气质,似乎不必装潢牌匾择高处以示人,也无需故作缅怀之状,但门境不n,不明古义,何以华夏子孙自居?每一个家庭兴旺鸿达,才会有力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当你唏嘘 “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世”冥冥怪圈时,就应该铭记一条准则,家,从来不只是人与房子的结合,岁月的辗转之中,总有一种信念与理想不曾离去……

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莫让家风走远……

专家点评: 这篇议论文“浚明有家,亮采有邦――莫让家风走远”,立意鲜明,观点明确,说理充分透彻,引用名人名言、经典事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论据充分有力,分析透彻合理,哲理性较强。

清廉家风故事征文三

社会是由家庭所组成的,社会以及国家的心就是家庭。社会的安宁,国家的兴盛,均有赖于家庭所产生的影响。而家风则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社会学家将其称为“家庭文化”,心理学家则称之为“精神风貌”,其内容是指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共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言行表现的总和,也是家庭成员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

话说“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父母恶,子不肖,孽孙生”。 大凡出人才的家庭必有好的家风。孟母为保家风纯正三择其邻,又断机杼,使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孟子刻苦攻读,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大家。位列三公的曾国藩对子女要求严格,不允许高人一等,提倡节俭持家,使其子女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庭,家风传至八代。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个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两个家庭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向两极发展着。

家风的好坏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养。一个知识分子,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差强人意;一对文盲父母,却可能培育出良善品德的孩子。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这样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了起码有几十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在一些学校育人一课缺失的时候,常常是父母给孩子补齐了这一课。

上世纪70年代,呼秀珍和丈夫的工资不到40元,家庭生活很是拮据。她的两个女儿,就出生在这个年代。家里的住房拥挤不堪,粗茶淡饭,然而,她绝不让孩子从小学会虚荣和浪费。在女儿郭巧和郭灵的童年记忆里,家庭生活比较简单、随便、俭朴,从小到大,妈妈没给她们织过一件毛衣,没给她们买过一个玩具,甚至没给她们做过几顿热乎乎的早饭。母亲这样简单的生活作风和敬业精神,让她和妹妹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不论学习还是做事,都能坐得住、不浮躁;对生活的要求也不高。相反母亲勤于工作的身影对她们的一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如果一个社会的多数家庭都拥有积极向上的家风,其家庭成员在家风的影响下都具有良好的个人操守和品行,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教育家庭成员崇尚节俭,力戒奢侈,多与他人比修养、比勤俭,少与他人比阔气、比享受。这样,我们的社会、国家才能风清气正。

专家点评: 这篇议论文题目提出论题,开头提出论点“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正文部分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进行论证,语言流畅,有较强的说服力。

清廉家风故事征文四

随着cctv新闻频道播出的“新春走基层之家风是什么”,我就对“家风”这个热门话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促使我每天都要看央视新闻的有关报道。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俗话也叫门风。我们这个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扬这个优良传统尤为重要。

古代人把家风总结为五常八德,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现代人的家风是什么,众说纷纭。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低调做人、为事清廉,孝顺和气、厚道诚实……在新闻频道,记者们采访了四川成都火锅店一位顾客说:“我们家有一个传统,这一碗饭,吃着只要剩一粒米,不行。”还采访了面摊老板说:“朴实一点,厚道一点,做人要实在一些,天上不会掉馅饼砸到我头上的。”说得很好很实在。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问爸爸:“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爸爸说:“我们家的家风是不要贪小便宜,要懂得谦让。借别人东西一定要还给别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家风,你会飘进千家万户的! 大家都来晒晒自己的家风吧! 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完整而又精彩的议论文,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扬这个优良传统尤为重要”开宗明义,富有丰富的意蕴。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论证层次清晰,论述深刻、发人深省。

第五篇:清廉家风故事征文1000字

清廉家风故事

征文1000字4篇(一)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准则》,8条,281字,为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看得见、够得着的“道德高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修订后的《准则》首次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首要内容之一。“齐家”首次被列入党的规章中,给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领导干部家风受到空前关注。早在今年2月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就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重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把它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检查有关情况。

齐家,简单地说就是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礼记大学》里记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就是说,要治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先从家族着眼,设法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良好家风是齐家之根本,更是社会风气之源泉,国治久安之基础。那么,什么样的家风是良好家风?

所谓“良好家风”,应该是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家风。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良好家风既是家庭文化的体现,也是政治生态环境健康的标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如若每一位党员都积极行动起来共育良好家风,那么8700万党员的辐射作用必会加速推动全社会良好风气向善、向好、向上的步伐。

良好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构成的基本成分。重视人伦情感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也是中国人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良好家风浓缩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是延续良好文化传统的好方式。千百年来,正是以家族血脉为纽带的中国社会,家风、家规融入社会道德之中,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辨别是非能力,最终沉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成分。

良好的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从个人到国家、到天下,“家”是最重要的纽带,家庭和睦了,社会自然和谐。江总曾说过,一个好的家风,不论是对子女的教育和发展来说,还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来说,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能够影响人的内心和价值判断,约束人的行为,对个人修身、齐家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家风通过言传身教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滋养好的作风、党风、政风建设。

良好的家风是筑牢反腐的一道屏障。家庭是反贪腐的重要土壤,好的家风引人向上,能为廉洁奉公提供精神支撑,就像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火墙,帮助你守住纪律这条底线、筑牢理想信念这条高线。习近平同志指出,很多贪腐之祸的起因“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大案要案,不难发现,很多都与治家不严有关,几乎每个贪腐分子背后都有一个比较复杂的以领导干部为中心构筑起来的家庭、亲情和人情圈子,有的是夫妻帮、有的是父子兵,更有甚者是全家“总动员”,贪腐的壁垒就从领导干部的身边人、家人中攻破。可见,良好的家风是领导干部为人做官的“保险栓”,抵御歪风邪气的“防火墙”。

良好家风是领导干部必备的政治修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社会肌体的好坏。领导干部的家风好坏,其配偶、子女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如何,群众是十分关注的。如果领导干部连自己的家属子女都不能管住管好,又何谈治党治国的历史使命。正如王岐山在署名文章中提到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只有从严要求自己,才能肩负起历史使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信心,战胜13亿人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营好家庭,滋养好家风、执行好家教,是每一位领导干部必备的政治修养。这一点,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中处处可见。如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即使常年在外,也用家书的方式将其淡泊名利、只求儿孙读书明事理的观点传达给后辈;再如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李先念始终不准子女经商;毛主席在毛岸英留苏回国后直接把他送到农村和工厂接地气;周恩来生前为其亲属制定了“十条家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正,则作风优;家风正,则党风清;家风正,则政风淳。当前,家风建设纳入党的纪律规矩,以党纪制度的刚性约束,要求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深学之、细照之、笃行之。党员干部如何培育良好家风?

以身作则,做好遵纪守法的表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在家庭乃至家族中往往都是核心人物,其一言一行都是家风的旗帜。所以,家风好不好,领导干部正己身是关键。领导干部只有以身作则,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做到慎权、慎微、慎言、慎行,克己奉公、严于律己,廉洁从政、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其言行才能对家庭成员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要言传身教,引导家庭成员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帮助家庭成员树立倡廉助廉意识。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做到家里和家外一个样、台上和台下一个样,八小时外和八小时内一个样,始终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

从严治家,把好家庭观和亲情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领导干部对家庭有爱也是无可厚非。但要清醒地认识到“严是爱,松是害”。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关系到作风能否端正、廉洁能否守住。古人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也就是说领导干部只有先把家人管好了,才能谈治党治国。领导干部齐家要凸显“严”和“实”的本色,不可失之于宽。要自觉摆正党性与亲情、家风与党风的关系,正确对待亲情,做到“发乎情,止乎礼”,管好自己不出事,管好家人不添乱,管好下属不掉队。要在生活上严格要求家人立家规、树家风,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真正肩负起从严管家、从严治家的责任,形成守德、守纪、守法的家庭风气。

清廉家风故事

监督有力,以良好家风促党风政风。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建设良好家风,除了领导干部自身的自觉,同时也要有外部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双管齐下,共建良好的家风、社风。《准则》和《条例》的出台为党员领导干部建设良好家风立了规矩、划了界线。此外,还要完善举报监督机制,强化“八小时之外”的监督管理;完善执法制度,切实加大对领导干部家属违法违纪的查办力度。征文1000字4篇(二)

如果你常到我家去,你就不难发现:我们家经常在饭后说笑话,讲当天的趣事,因而开怀大笑。是的,这就是我的家,一个充满朗朗笑声的幸福小家。我的家虽然充满笑声,但一家人对我和弟弟的教育却是十分严格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爸妈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

它的意思是: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了自己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我的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贪图名、利,也不去羡慕别人家多么有钱,有权势,只是默默地为我们这个家付出着。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发生在一个晴朗的秋日,爸爸要去参加他初中的同学聚会。这对于正待在家里正无聊的我,无疑是个出去玩的大好机会。

“爸,就带我去吧……”我拉着爸爸的手摇着,祈求道。

“嗯……”

“爸,你就带我去吧……我待在家里都快发霉了,好不好嘛!”我见爸爸在犹豫,立刻又开口哀求道。

“好好好,真受不了你!”

“耶!耶!我可以出去啦!”我高兴得在家里蹦来蹦去,“我可以好好玩玩了。”

待我精心“梳妆打扮”一番后,看到爸爸,他还是穿着一件普普通通的衬衫。

“爸爸,你不换衣服吗?”

“不换了,穿那么好看干什么。”

“可……”

“哎呀,我们不要和别人比,我们只要过着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日子就好了,知道吗?”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嗯!”我重重地点了一下头。

在聚会时,爸爸遇到了一个和他曾经很要好的同学——张叔叔。张叔叔的儿子成绩很差,他们便聊起了家风、家教对儿女的影响。

“现在的父母越来越不注重家教对孩子的影响了,只觉得孩子在学校学习就够了,自己却不管孩子,任由他们去,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怎么能好得了呢?”我的爸爸先说道。

“说来也惭愧,我就是这样的人,要不是我妻子一直在关心着、管教儿子,要不然我都不知道儿子会怎么样。”张叔叔叹了口气说着。

“家庭中的家风、家教好,这个孩子才会茁壮成长,如果家风、家教不好,这个孩子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爸爸对张叔叔说着。

张叔叔也附和着:“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人,父母早已有名有望,然而由于不重视家教,最终致使子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也从反面证实了家教的重要性。是呀,难怪在同一间教室里,在同一个老师的教育下,学生会有优劣之分!”

清廉家风故事

听了他们的谈话,我也觉得:不仅大人要注重家教,孩子也要谨记父母的话,这样才会不至于误入歧途啊!征文1000字4篇(三)

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的细胞,提起“家风”,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的兴盛、社会的安宁、个人的成就,都会受到家风“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优良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的“传家宝”。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好,则政风清;家风浑,则社风浊。立好“家风”这面镜子,照清自己,辐射他人,才能为社风、民风“正衣冠”,匡正坏风气。

提到“廉洁”,我们想到的一定是“正直”、“光明”,“莲因洁而尊,人因廉而正。家庭亦如此,若家庭不兴廉洁家风,贪腐病菌就会乘虚而入,若意志不足够坚定,家庭和谐大厦就会轰然倒塌。”因此,树立清廉的家风,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家庭,自然是成为了我们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为一个健康向上、崇尚美德、和睦温馨的家庭文化氛围以及其正面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家庭成员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家”同时也成为了我们加强教育、强化监督、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贪腐问题的重要阵地。领导干部能否廉洁从政,首先在自己,但同时也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

近年来,贪腐行为大量发生,少数干部的人生天枰失衡,道德底线崩溃,最终在贪腐的道路上一步步滑向罪恶深渊,

成了人民的罪人,民族的败类,究其原因,除了干部自身的问题外,家人对“廉洁自律”概念的无知、法律知识的欠缺,导致他们没有及时正确的纠正这些贪腐行为,没有以家庭的力量和亲情及时把他们从犯罪边缘拉回,反而在无意中助长了这种歪风邪气、就此把亲人送上了人生的“不归路”!断送了家庭的幸福,以致于一生都在悔恨和泪水中渡过。

所以,如果我们的家人不贪恋金钱且严于律己,懂得廉洁文化对家庭、对自己亲人的重要性,知道廉洁家庭教育是自己幸福家园的堡垒,时常提醒着家人,从点滴注意自己的言行,谨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避免“温水煮青蛙”的悲剧,也许我们这个社会会多很多欢笑、少很多泪水。因此,如果说家是预防和抵制贪腐的重要阵地,那么家庭助廉教育就是这道防线建设的基石、就是一道照亮家庭成员心灵、温暖的廉洁之光。

尤其是在当下物欲横流、纸碎金迷、享受着酒精和肉体带来刺激的时代背景下;在只看金钱、权力,只能够感受到欲望带来的快感的“潜规则”下,我们更要让我们的亲人知道:名利不是你作为人民干部该追求的,廉洁才是你作为党的干部之根基;你依然是平凡的你、依然是一个普通的党政干部。你要记得你的根在大地,当你站得越高的时候,越要回头看看这片土地,感谢它曾经给你的一切,更要明白你站得高是因为大地的支撑,不然将会被抛向那无底深渊!同时,

更要清醒的认识到,高处的美丽云彩都是虚无,家庭的温暖那才真实,在这里不贪荣华富贵、不求声震朝野,只要你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那便是一种幸福和快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这千千万万个细胞健康活泼,呼吸着文明勤俭、廉洁自律的氧气,政党和国家这一庞大的肌体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而我们的社会才能文明、纯净!

清廉家风故事

所以,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家庭环境,真正筑起一道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让家庭成为充满和睦亲情的温馨空间,成为远离贪腐的洁净港湾。征文1000字4篇(四)

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今天,板报小编跟大家分享:廉政家风故事。让我从这些人身上,汲取到传统家风映射出的正能量。

唐家正在副局长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年,论资历、论能力他早该扶正了,和他一起提拔的大多早已做了局长。一些朋友也劝他“跑一跑”,可他仅是笑呵呵地答应着,没有任何行动。这次调整干部,他凭借过硬的工作能力,终于被提拔为局长。

趁着星期天,两个月没回老家的唐家正决定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去一趟。为了表示孝心,他还特意买了一条软云烟和两瓶汾酒。

唐家正的老家在农村,是个离县城较远的小山村。唐家正每次回家,看着有些破旧但干净整洁的小院,都会有一股暖流从心底油然而生。长时间的分离,一家人见面格外亲热。唐家正看着父母脸上的笑容和他们还算健康的身子骨,感觉心安了好多。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妻子起身进了厨房,帮母亲做饭。儿子专心地看起了电视。光他们爷儿俩的时候,唐家正注意到父亲的神色渐渐地凝重起来,手里捻着他刚才递的香烟久久没有点燃。看到父亲这个样子,唐家正的心骤然紧张起来,他从小就怵父亲,这种心结一直延续到现在。父亲虽是一个农民,但身上与生俱来一种刚正之气。父亲的为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他刚正不阿的工作特性与父亲的这种秉性有很大关系。

过了一会儿,父亲开口说话了:“家正,你现在当局长了,按老话说是掌了印把子了。我和你妈都为你高兴,可今天爹要给你泼点冷水,咱可千万不能干违法乱纪的事啊!”

父亲的话让唐家正一头雾水,他本能地反问了一句:“爹,我怎么违法乱纪了?”

父亲举起手中的香烟,说:“你现在都抽上这么好的烟了?你一个月多少工资,抽得起这样的烟吗?要是公务应酬,那是工作需要,爹不反对。要是公私不分,那不是违法乱纪又是什么?你给我带的好烟好酒表示的是儿子对老子的一片心意。要是你自己花钱买的,爹接受。要是占公家便宜,爹还能心安理得地吃喝下去吗?还有,你在门口停放的小汽车,今天你回来看我和你妈,肯定不是办公务,这不是谋私又是什么?”

父亲的话像鞭子一样猛烈地抽打着唐家正的心,他对父亲说:“烟和酒是我买来孝敬您的。用单位的车不算什么,现在大家都这样……”

“人家行,你不行,这是家风!”没等他把话说完,父亲就打断了他的话,“别人怎么做爹管不了,可咱们老唐家这样做绝对不行!咱们老唐家祖祖辈辈靠勤俭过日子,对别人宽,对自己严,识大体,讲正理,从没出过一个让人戳脊梁骨的子弟。咱家虽没出过什么大官,可活得本分、实在。你爹我在村上管了一辈子事,别的没落下就落了个好名声……”

在回县城的路上,唐家正的脑海里不时地浮现着父亲那语重心长的教诲:“公与私是相对的,根本没法兼顾,要讲公就不能为私,要谋私就肯定要损公。你是掌印把子的人,大家都在看着你,你只有不贪不占,处事公道,大家才会尊重你,你说话才管用……我和你妈都老了,没有什么大的期盼,就盼着你们平平安安,希望你把咱们老唐家的良好家风传下去……”

想着想着,唐家正的心渐渐敞亮起来,前面的路也变得宽阔平坦了许多,他的目光更加坚定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购房按揭流程范文下一篇:感恩节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