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论文范文

2024-01-06

古代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一.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作用

1.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不可能全部接触或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例如,古人一般都有名、字、号,如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字号五柳先生。对学生进行名字文化常识教学,可以让明白古人的名、字、号都有具体的规范,与现代人的名字有很大的出入。

2.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

古代文言文中很多知识点有时凭借逻辑、语法等知识是不能解决的,有时得从古代文化常识方面来解读。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中的“青庐”,就是一处关于礼俗的文化常识。“青庐”是指用青布搭成的蓬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所以,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准确理解文意。

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实施

1.随文突破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极其广泛,天文地理、伦理纲常、经济社会等等无不有所体现。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时,可以运用穿插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例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涉及到“鸡鸣”“黄昏”“人定”等时间信息,就此可以对学生讲解古人的纪时情况。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段,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那么相对应的,文中的“鸡鸣”则相当于后半夜的1-3点,“黄昏”相当于现在的19-21点,“人定”相当于21-23点。对时间的正确理解,能够有效地梳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背景。

2.专题解读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和积累,有必要对相关的常见的文化常识进行梳理,编制表格,以便学生学习掌握。例如在对古代称谓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分成国讳、家讳两大块。国讳指的是臣民必须遵循的避讳,其中包括皇帝名,字,谥号、皇帝父祖的名、前代年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秦王指的就是秦始皇,在古代历史记载上,由于秦始皇名政,和“正”同音,所以把“正月”改名为“征月”。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做法,是和国讳相对应的。例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祖父的名字叫做僖,所以在史记的创作中,所有有关“僖”的词皆用“厘”代替。

3.方法突破

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为了更好的去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交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技巧,也就是答题技巧。高考以及平常考试,都不时出现关于文化常识的试题。例如,对联,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对联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上下两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还需要节奏相应,平仄和谐。在解答对联题时,可以借助相关、相似、相反的联想方法把句子进行拆分,给每个词分别作对,再把这些对出的词连缀成一句话。例如,上联为“扫千年旧习”,便可以拆分为“扫、千年、旧习”三个词,结合所学知识,与“扫”有关的词有“除、改、树、立”等,与“千年”有关的词有“万载、百岁、一代”等,与“旧习”有关的词有“陋习、新风”等,从中选词连缀成句可为“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教会学生对对联进行有效的拆合分析,既有助于学生答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

4.课外扩充

在课改实验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外对例如官职、科举、地理、历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做“课题”研究,即是对相关文化常识进行收集整理,并将“研究成果”展示、交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更是积累了知识、积淀了文化,激发了爱国情怀。

5.开展竞赛

通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的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自发地阅读有关古代文化的文献资料积极性。对于竞赛试题的设计,应该考虑到现阶段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内容涵盖面要全,但不能偏、怪、难,不然会事与愿违,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热情。

胡莉,教师,现居海南东方。

古代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文化 ;建筑环境

引言

建筑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与社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富含了无数智慧的结晶。新时期喜爱,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建筑艺术也被赋予了新的任务,既要保持建筑设计的基础功能,也要在此基础上追求生态环境与当地文化的地域性结合。

一、建筑文化根植于人居自然环境之中

不同的地域自然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日照角度、日月潮汐、水流风势、气温、气压、食物、土地、水质、植被等等。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对外应有利于形成小区外部环境,对内应有利于保障人居的室内环境。这些建筑像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在中国的海南岛和台湾岛,椰林茂密,气候炎热,人们用椰树叶、棕榈叶盖起了适应热带雨林的茅草房、小木楼,通风、凉爽、轻盈、简洁,建起了热带雨林建筑。在中亚、西亚,在中国的西部高寒地区,人们用石块垒砌、依山就势盖起了石板建筑,避风、挡雪、保温、御寒,筑成了高原山地建筑。如中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等少数民族在中国西部依山就势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山地建筑群。在中国的黄土高原,漠北戈壁,雨量稀少,气候干燥,人们利用山边、土坡挖洞筑房,建起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生土建筑。甘肃敦煌艺术陈列馆把建筑埋入山坡下,半开敞式入口,山坡挡墙甬道,生土式建筑特征十分明显。在美国的东部,在澳大利亚,在中国的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人们用木材、砖瓦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盖起了遮阳避雨、通风透气、造型别致的湿热地区建筑。

这些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异,适宜于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与风景、林木、地形融为一体,形成了根植于自然环境的各种建筑文化。建筑既要根植于自然环境,又要服从于自然环境,这是建筑师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社会时空环境差异造成建筑文化的多元化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欧洲国家、美洲国家、亚洲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国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地区的文化习俗也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居社会时空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建筑文化的时空性和多元性,因而产生了古代的或现代的中国建筑文化、俄罗斯建筑文化、东南亚建筑文化、欧美建筑文化、非洲建筑文化等等。欧洲的古希腊建筑、北非的古埃及建筑、南亚的古印度建筑、古代中国建筑是世界民族建筑文化的历史源流。天主教、耶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的形成和发展,深刻地影响到信仰宗教的国家和地区,也深刻地影响到这些地区建筑,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文化。

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沿袭至今,既古老又博大,自古以来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禅宗等思想伦理的影响。特别是儒教统治中国2 000多年,根深蒂固。这种文化把儒、道、佛、禪各种思想观念兼收并蓄,融为一体,光辉灿烂,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地域、民族性的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国际性建筑文化,国际性建筑文化也可吸收、融合新的地区与民族性建筑文化。在当今世界里,建筑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既包含前者向后者的转化,也包含后者对前者的吸收与融合。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相互补充,彼此影响,共同发展,只有保护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各民族建筑文化,促进世界建筑文化的多元化构成,最终才能建立一个 “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

三、中外建筑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建筑文化处于全球“大文化”系统之中,各民族、各地域的建筑文化在此共生共荣,组成了世界建筑文化的交响曲。全球化的社会进程给文化交流带来了碰撞与会合,冲突与交融。

几千年来,中国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渊源流长。佛教文化本来发源于印度,随着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传经,佛教影响中国2000多年。但是,佛教的内容,佛祖的像貌,佛庙的形制与中国文化交融,形成和发展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建筑文化。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出国留学归国的建筑师,大多数是留美的学者,他们受当时西方学院派建筑文化观念和中国国粹主义建筑文化观念的双重影响,强调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重点在建筑风格上,第一次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一批精品,开创了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新纪元。例如由第一批留美建筑大师吕彦植先生20年代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南京中山陵等等,在当时中国建筑界的确起到了石破天惊的影响,推动了中外建筑文化的融合进程。

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政体、机制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各地建设了一批具有俄罗斯建筑文化特征的建筑,形成和发展了中国50年代“社会主义”建筑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一次打开国门,引入西方经济管理模式,模仿“欧陆风格”、港台建筑,后现代主义几乎风靡全国,形成和发展了中国80年代“改革开放”建筑文化。不言而喻,世界各国的建筑文化均要受到当时当地政治体制、经济状况、技术水平的约束,相互冲突,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然而,什么样的交融和交流具有生命力,经受得起时空的考验?只有那些吸取了东西方文化精髓,融合为本民族的地区与民族性建筑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古今建筑文化交融的探索和追求

古今交融,古为今用,必须分析“古”与“今”在建筑内容上所发生的变化。这些质的变化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生活习惯、工作方式、文化观念、建筑材料在建筑领域引发的必然结果。正如吴裕容先生在评价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艾菲尔设计的艾菲尔铁塔时指出的:“人们试图让每一种艺术适应人类生活发展的新方向,并且使所有的人类活动与迅速变化中的时代所造成的新情感相适应。”古今交融探索的是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问题。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许多特点,如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富于变化;建筑造型,丰富多彩;空间分隔,灵活多样;室内装饰,讲究内涵;色彩运用,五彩缤纷;庭园绿化,更是含蓄活泼,变化万千,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创作现代建筑当中,当代建筑师应吸取古代建筑文化丰富的营养,按现代化多方面的要求,从分析各种矛盾中探索和追求适应人们生活发展的新方向,并且使人们的建筑活动与迅速变化中的时代造成的新情感相适应。

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继承中国传统,发扬民族形式,创作建筑艺术美的问题经历过多少次探索和讨论。经历了解放初期模仿“大屋顶”的怀旧复古时期;经历了批判复古主义,照搬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阶段;经历了文革批判洋奴哲学,推行“干打垒”穷过渡的年代;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崇尚西方,风靡“欧陆风情”时期。经过反复摸索的艰难曲折以后,中国建筑师开始走继承传统,适应功能,采用高新技术,探索古今交融,实现建筑创作现代化的正确之路。

结语

综上,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应当牢固地树立起“科学的建筑文化观”,以中国文化为主体,加速建筑文化与环境、与民族、与社会、与时代的交融进程。在建筑设计时形体美要考虑,还要以生态学的角度来发现建筑的美,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在被努力创造的同时也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建筑环境艺术主旨不仅要创造出和谐统一,在此基础上,还要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闫启文,吴维霞.浅析地景建筑与环境的融合[J].美术大观,2012(9):146-146.

[2]卓琪淞,汪海鸥.浅析建筑与环境的融合[J].住宅科技,2015(4):41-43.

[3]潘嘉敏.传统性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与传承[J].住宅与房地产,2017(36):10-13.

古代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载体,能够拥有共通的特性,其交点是以人为核心;站在武术学视角去观察茶道中对人之身心的影响,应用于武术而产生正面的作用,是不同载体、不同视角的启示,是对武术渐近于道的细致剖析。文章以茶道自有的俭、真、和等特性,通过静的运作氛围,提升对人之经验世界的认知,从这一认知过程中,观察对武术的启示。以此得出传统文化各载体之间相互包容与启发的结论。

【关键词】茶道;武术学启示;视角;茶道特性

【Key words】tea ceremony; enlightenment of martial arts; the angle of view; features of tea ceremony

引言

无论武道的刚柔相济,还是茶道的清素优雅,都离不开道之一途的直指本心。从行为与心性相合的角度来看,武,是“形动心静”以合道;茶,是“形动静心”以合道,武术形动而心静的过程,是更为高明的体悟方式,也更为复杂,这绝不是单指外形的动产生静心的体验,其中蕴含对道之认知的深浅。作为经验世界的人,其一切行为都必然从经验心开始,即对经验世界的自我之清晰认知;人由经验心向内展开从经验心向超验心的回归,从而使“我”的“性质”的直接改变而能力剧增,这里我们称其为彰显超验心。〔1〕所以,茶艺之形动而静心的行为,就是建构经验心以彰显超验心的过程;武术借鉴茶艺中更为简单的“静心”方式,则必定能够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

本文从茶所涵盖的三种特性入手,阐释茶道之特性的修心作用,并从武术学视角展开思考。当然,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中,身与心是浑然一体的,修身养性,就要做到知行合一,茶道的特性,也必然是浑然一体的,这是任何传统文化都具有的共性。

1习而性定——俭

俭,是古人对自我的一种道德约束行为。从相对性的角度看,俭是一个中性词,存在物性和品性;单纯的物质之俭,是一种假象的俭之行为,并不能确定人的品性做到了“俭”;习而性定,是物性与品性相合的“俭”,即:用节省、不浪费的行为,透出人性的真实谦逊,其中,俭之本质:性定,并没有改变,所以,对俭的认知过程,就是性定为俭的过程。

茶道特性之“俭”对武术的启示,一则,如《茶经·九之略》所述,后天之工具均可舍去,武之套路繁多,似乎有些无用之技,武之动作的习练,也要做到对动作、器械等精简;二则,是对习武者心性的启示,茶之特性“俭”衬托出的“清心寡欲、戒奢从俭”,是从内而外展开的身心之体悟,然而,静心的方法,也是武存于道的外在条件,所以,武术的训练,也应由内而外地展开,以期达到内外相合,即习而性定的方式。

1.1俭以精行

精行,是渐近于道的自我行为要求。在俭之特性的关照下,对技艺的精细,是去除“色心”(即假象的认知)的前提条件,使之不陷入执着的误区中。

《茶经·九之略》中,从制作工具、用水环境等,介绍了茶艺过程能够省略的地方;〔2〕所以,茶艺行为之习中,存在清淡的俭之特性,而且,行为之俭必定以心性之俭为最终目的。

从“俭以精行”的自我态度和行为规则去观察武术,不难发现,传统武术训练的模式也是对动作的逐步精简。从重复的动作中,逐渐熟练动作的节奏,以产生逐渐自然的心静感觉,重复的动作训练,虽略显单调、乏味,却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在训练时,人容易受到其他情绪的干扰,此时,可借鉴茶之俭的特性,精细武术之动作的训练,其实质就是从茶之行为的精细中,找到适合于武术的精细方法,以期通过精细的习练,降低武术训练过程中的负面情绪影响。

从茶艺的行为看,茶之俭的特性使人精细而求真,物性与心性合而为一;那么,武术对训练动作的精细,也是对人之形动而心静的精细,当然,俭以精行,不能说是合道的唯一法则,却是减少武术动作训练中对认知的误区。

1.2俭以养德

古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古人在尊崇天地自然之道时,也时刻保持对德的高度操守,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一直以俭以养德为立。

俭以养德,实质为生存论转化为心性论的过程,是有觉的养德而性定方式。〔4〕有觉性,即认知其行为的自觉性,并没有强制的要求,以俭养德的方式,即是心性之俭的正德行为,有德之处,必为向心性的修心方式。

茶道特性中的俭,是自然而然之道的德处,是人所寄托希望的载体,所以,茶之俭以养德,被用于许多文化载体中。

在对武德的培养中,拜师奉茶是必不可少的入门过程,是对德之完善的行为,故有“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奉茶在拜师中的出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因其特性的俭,故使之融入对德的性定之中,这是武术思考自我性定的一个途径。武之合道,必然存在通过行为而性定的方法,但在这其中,不能忽视茶道之特性俭的途径,即习而性定的核心——俭。所以,武术的训练、技击等,也可以从茶之特性的俭中,找到对武德之养的方法。

习而性定,对于茶来说,是物性与品性相合;对于武来说,则是行为与心性相合;茶之习而性定为俭的方式,是传统武术习练者应该高度重视而深入挖掘的。

2苦而求思——真

茶艺行为的主要目的是饮茶。古书中记载,“苦茶久食,益思意”〔5〕,是在性定的基础上,对求真求实的长期而艰难的实践过程,因为求实而真的行为,是极难寻求的清晰认知的过程。

善饮茶者,不失茶的真实,这种真实,是不带故作或玄虚的。苦,既是一种具象的描述,又是一种抽象的比喻;苦茶久食,是为了认知事物的本相,给人真正的精神享受和体验。所以,苦茶久食,是求真的完整体悟过程,其中的启示,就是武术训练中要注意的地方:求真。

当然,无论是茶艺真实的行为,或是茶使人渐近于道的真实本性,都是武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流失传统的同时,也偏离了对人之本性中的真实;以茶之特性的“真”来观察武术,不会越行越远地偏离于真理,之所以如此,源于历史对茶道的印证——来自真实自然的产物。

2.1苦茶久食

陶弘景在《杂录》中记载:“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6〕西汉时有个叫壶居士的人在《食忌》中说:“苦茶,久食羽化。”〔7〕茶之性,中平而味苦,生于名山秀水中,乃是自然的产物;苦茶久食,是十分细致的过程,也是逐渐体悟“真意”的动态过程。

武术训练与苦茶久食,有异曲同工之妙。武术训练中,重复的站桩、手法、身法、步法等,就是对人之意志的磨炼,也是坚定自我意志的必然训练方式,如同茶之久食才能有深刻的体悟。所以,武术的体悟方式,重在对苦和久的坚持训练过程。

苦,本身是物性的表现,从武术中看,茶之性苦,和武术之训练过程的身心疲惫对应;久,则是对苦之物性的坚持行为。武之渐近而合道,首先是对身心之意的引导,故,武术的训练,是从苦、久而为之的行为中,明晰对有意之意的认知,如同茶之食而觉苦;从长期不断的重复训练中,渐渐消除对自我之身心的认知,即消除自我有意之意的执着,而变成模糊的无意状态,如同茶之久食则不觉苦;两个不同层面的体悟,是对合道之有意无意的真意状态的经验认知建构。

2.2饮茶思意

传统文化载体的特性,都存在对“我”之“性质”的清晰认知的作用,这一认知过程,即构建经验心而彰显超验心的特殊方式:体悟。

茶,使人神清气爽,达到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让人从执意醒悟,回归对真意的体悟;所以,茶之特性的求真,有清心的独特作用,能够启示武者从武术之训练中,回到对静心的体验。《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说:“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8〕从中可以体会古人对饮茶益思的直言,即对自我之“性质”的体悟。

武术训练,放松、提气、发力等,都是由松到紧,再由紧到松的过程。体悟拳之本意,就是身心紧的过程;没有这一过程,就做不到身心的放松;所以,在延续武术动作的基础上,注重招式的灵活性,武术的招式并非固有,而应善变。

武术的体悟方式,可借鉴品茶益思的方式,身心训练的过程中,或会因为体验的过分集中而对意之体悟产生执着。意拳宗师王芗斋在《大成拳论》中曾言:“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之力的修炼。”〔9〕武术的训练不是循规蹈矩的固有过程;身心之意,是可以无限放大或缩小的,在武者看来,茶道体悟真意的方式,更加清晰,源于性定而求真的经验心构建之清晰过程;所以对武术来说,从行为之建构经验心的认知清晰到完全自然,即自我之“性质”的真实提升。

3自然而然——和

人之自然状态分为两种:身体自然与精神自然;两种自然统一而就,不能分开而言。

茶之生长的自然环境及其本有的自然特性,即是外向与内向的自然和合。武术所讲“天人合一”,就是经验世界中外向的体验与内心的认知的和合。内向与外向之和合,是对俭之性定与苦思求真而体悟的彰显超验心的过程。

天地之自然生长的茶,自然而然带有和的物性,跟武术之外向与内向相合,有着显而易见的启示作用。

3.1自然的茶境

茶境,是饮茶的动态环境,也是茶之自然的外在条件。

茶的环境分两类:自然之境和人为之境。不难发现,人为之境也是为了追寻自然的氛围,所以,茶之境的最终氛围,就是自然之境,从茶中寻找和合身心的内容,一定要对外在的自然环境有足够的重视。

从古至今,茶之环境是人们追求茶之合道的外在条件,天然的环境构造,最有和谐的韵味,以石为桌、鸟鸣为乐、山水为画,等等;从品茗中感悟自然和谐,由茶中作乐体悟自然的真意。

武术对环境的要求低,是因为自然的环境条件难以寻找,所以,传统武术对自然的追求,是从习练中逐渐对身心自然的体悟;武术的训练、击技、武德的培养,建立在对身心提升的基础上,自然之环境则是由外而内对人之心性的影响。

武术训练的自然环境难以寻找,则可以营造带有自然氛围的场地,如竹木地板、人造山水、音乐、字画,等等。现代一些武术场地中,有沉闷、不通风的情况,这更难接触到自然,将茶渲染自然的方式放入武之身心的提升中,以期达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之身心的自然而然的外在条件。

3.2自然的茶性

古人喜欢喝茶,源于对养生的探索和对自然之强大生命的崇拜。宋代吴淑的《茶赋》有:“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10〕茶道自然之和合的特性,可以延伸至武术的养生理论中。

从四季养生的角度来看,茶与四季的和合也适用于武术。春季,身体中所带寒气尚未消散,选用慢至平缓的武术拳种动作,渐渐驱散体内寒气,而白茶和花茶是以温和回甘出名的,可以辅助武之习练,利于驱除冬季的寒气;夏季,自然之阳气渐升,易湿、热,选用平缓至快的武术拳种动作的同时,可选用性苦而寒的绿茶(黄茶)、黑茶(半发酵,如生普洱、生茯苓茶等),可以消暑解热气;秋季,身体因渐寒的气候而自我调和,这时拳种中动作的节奏由快至平缓,可辅助身体的调和功能,而青茶(乌龙茶)性味介于绿、红茶之间,不寒不热,既能消除体内余热,又能恢复津液,亦适合秋季饮用;入冬以后,天气逐渐寒冷,选取平缓而慢的武术拳种及动作,可平缓地驱除体之寒冷而不伤身之气,红茶、黑茶(全发酵,如熟普洱、熟茯苓茶等)味甘而性温热,有较强的生津作用,适合冬季驱寒养体饮用。〔11〕

“心意作用”为导的习武理论,与阴阳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武学中的“动静相生、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后发先至”〔12〕等,都以阴阳辩证思想为指导。从茶道中体会“和合”,将茶之自然的和谐观,用于武术之身心的训练,从局部互补到周身内外的调和,都有很好的帮助;这里,将茶道和合的特性作为一种精神式的向导,使武术之习练的过程渐近于身心平衡的和合。

4 结语

从茶道的特性中,寻找对于武术文化的深刻影响,能够带给武术文化更大的探索空间,不同的传统文化载体,从寻找道之一途的方法来看,都是一致的,即相互之间的包容与启发;因其本质和特性的不同,才出现了不同的对外表现方式。

茶道对于武道的启示,也是从不同的特性到相同的共性,二者在经验世界的认知中,都是对于自我的体验和感悟,在逐渐清晰的过程中,将会无限接近对自我超然的彰显超验心的体悟。既然如此,各传统文化的载体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包容的不同方式方法,即通过现象看本质。

从武术学视角去观察茶道,整合其对于武术文化学的另辟之道或改善之处,进行剖析式研究;从这一研究过程中,力求寻找传统武术文化精进之新道路的各种方式与方法。

参考文献

〔1〕乔凤杰.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5:2-10.

〔2〕〔唐〕陆羽撰,郭孟良译.茶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15:59.

〔3〕王静,化石.笺言〔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88.

〔4〕王斯斯.“俭以养德”的精神实质〔J〕.学理论,2013,7:77-78.

〔5〕曹希亮.中国养生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11.

〔6〕刘宇涵,雷丽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历史沿革〔J〕.大观周刊,2011,42:5-6.

〔7〕徐暗华.紫砂壶和茶的民族艺术〔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6:65.

〔8〕林宇宾.《杼山集》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6.

〔9〕胥荣东.大成拳养生功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174.

〔10〕刘东.中华文明读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452.

〔11〕吴树良.品茗养生与茶叶性用阐微〔J〕.养生月刊,2005,12:6.

〔12〕王锋.武术与中国古典舞——淡谈武术在中国古典舞中的演化〔J〕.科学时代,2013,14:10.

(责任编辑:阎彬)

古代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我国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加快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呼声也越来越强。作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一环,我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事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多重困难。要想提升汉语及汉语文化在国际上的威望,我们在加强汉语文化产品创新的同时,必须重视国人的汉语文化教育,并且在我国的外语教育中注入中国文化内容,让全民成为孔子学院之外的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传播;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产品创新;语言规划

[FL(2]

一、关于语言文化和文化交际语言产生的重要意义,除了能够使原始人类进行复杂的实时交流以应对危险多变的环境外,还能够将时间系统代入到对客观世界的描述中。于是,人类可以记录了,经验也随之累计增长。当人类发现口头语言已不足以更长久的记录更多的信息时,文字也应运而生。当人类积累的信息越来越多,甚至人类开始用语言来描述思维、来进行抽象时,这种信息便在更大的范畴内升华成一种文明,或文化,这对于人类后代的繁衍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去相信,原始状态下,地理位置的相同或相近会导致生活资料的相同或相近,进而导致区域内文化的相同或相近。文化差异明显的两个人类群体发生交集基本上有两种情形:强势群体向弱势群体的主动征服和弱势群体向强势群体的主动趋同。前者是入侵,后者是学习,目的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包括资源和生产技术)。侵入过程中,强势群体为使弱势群体服从施令以维持统治地位,首先要强迫弱势群体学习自己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弱势群体为掌握强势群体的生产技术,也必须要先学习强势群体的语言。或许,从原始意义上讲,不同语言间的交流起源于生活资料的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精神文明不断发达,语言交流上升至文化交流的阶段。但是,文化交流的目的也毕竟是学习以自强,所以竞争的本质难以消除。

二、现代世界的文化交流与语言政策

上述关于语言和文化交际的分析或多或少存在推测的成分,毕竟,语言和文化的演变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远远超过人类认知和记载能力。然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现代学者所公认的,即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既记录文化,又创造文化。不仅如此,语言与文化还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在当今世界军事、科技、经济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被凸显出来,很多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的发展策略。在中国跃居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形势下,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并呼吁我国“软实力”的建设。“软实力”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的,指“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1]。与军事、经济等具有阶段性强大作用的“硬实力”相比,软实力的作用更具有“长久性、持续性”,“可以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2]。对外文化输出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文化输出是文化交流中带有主动竞争性质的一个传播方向。从竞争角度来看,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是扩大国际影响力,而国际影响力扩大又可直接促进世界范围内的财富与资源聚拢。因此,文化传播尚未能逃出国与国之间的竞赛主题。当然,随着世界文明的整体进步,人类在文化交流过程开始致力于多极世界的发展建设,这也是文化传播的必然积极结果之一。

语言规划是指一国对某种或某些语言的倾向性规定,如指定官方语言、广播媒体语言、教学用语言等。语言规划的作用范围看似只限于一国国内,目的是为了在国家的意志和精神层面实现统一,其实它还必然的影响到本国语言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仅如此,语言规划还关乎外来语言对本国语言带来的竞争和威胁。语言是文化的输出工具,所以语言政策的制定决定了文化输出的质量和战略前景。

一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世界地位的全球显现。罗马帝国时代的拉丁语、大英帝国时代的英语和当今美国“霸主时代”的英语都是“国强则语盛”的典型实例。上述三者分别对应了强势群体的征服、殖民、渗入三大扩张策略。与它们都不同的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儒家“仁政”和“王道”的哲学观点来主宰政治统治,而“王道”正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中国文化底蕴里“和为贵”的思想注定中国不会在当今世界称霸,然而,积极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采取文化对外传播这样的“和平性攻势”,是在外来文化大举泛滥情况下所必需的防守性措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面临着来自国家外部和内部的多种不利因素。因此,我们需要在积极发展对外文化传播事业的过程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思路,迎难而上。

三、当前中国文化对外输出面临的外部压力

1. 汉语语言文化的深奥本身不利于对外传播

英语为什么会在当今世界盛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语法逻辑比较清晰简明,适于作为一种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工具。当然,这不能说明英语很容易学会。中国人觉得学英语难,恰恰是因为日常汉语语法过于模糊而使我们习惯性的忽略了语法逻辑。有些时候,汉语只需要将信息松散的罗列出来,中国人便可在头脑中自然“领悟”其中的信息、情感、结论等。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经典古代文学,其文化价值与意义正是蕴含在“不言中”,而外国人却由于文化差异而“猜”不出或根本不会去猜其深层含义。汉语文化是一种温性、含蓄、深层的文化。这种特性本身就不利于对外传播。况且只是简体汉字的书写就已经难倒了无数外国人,要想使外国人从中国汉字的表层深入到中国文化的深层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中国人试图将汉语文化翻译成外语传播出去的时候,又考虑到被传播者的语码习惯,将含蓄的内容进行简化甚至省略,这无形就又对本身难以送达的文化大打折扣。

2. 孔子学院的传播能力有限

自2004年第一个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以来,我国已经在全世界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学机构落户了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成为了中国在全球推广中华文化的最主要力量。然而在全球汉语热的背后,我们冷静的看到汉语推广的现状与我国的预期、与英语的推广效力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中国政府在2004到2012年8年间在这一项目上的投资已超过5亿美元,但是孔子学院还是“难以做到盈亏平衡”[3]。国内媒体宣称截止2010年底全球有1亿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相比之下,全球有20亿人在学习英语。美国出品几部好莱坞大片就可以让整个世界随之疯狂一段时间,这种电影不仅收获了票房,而且还输出了科技、文化、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不仅如此,美国不用在海外投资任何英语教育机构,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自行”学习英语,学习程度之狂热,更加反映出汉语推广之冷清与被动。孔子学院的体系已具备相当的规模,但教授的内容还是局限于“入门级的汉语”和“太极拳等贴有中国文化标签的兴趣活动”,以孔子冠名的传播机构里,除了孔子的塑像画像外,甚至“没有能够反映孔子的思想和中国文化精髓的作品”[4]。

3.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层次较低

外国人感兴趣的中国文化元素我们大都可以猜到:功夫、丝绸、茶叶、瓷器、中国菜等这些符号化的内容。通过这些“快速文化消费品”,外国受众只能了解到中国文化的一个侧面而无法触及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核。据有关学者对美国和泰国的一些孔子学院学生的调查[5],国外青年对兵马俑、茶叶、中国菜等的兴趣强烈且认知较为正面,而对中国人的中庸之道等思想持中性态度,对中国制度文化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则比较抵触。由此看来,国外民众对于我国文化的感知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上。我国也努力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对此现状进行改观,但因“创意匮乏和缺乏再创新”,导致我国文化产品“对西方民众缺乏吸引力”[3]。那些在国际上获得评价较高的中国电影、文学等作品等,却又大多围绕中国文化与社会中负面或消极的一些主题,这迎合了西方的猎奇心理,却没有最客观真实的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我国对外文化传播向深层发展的前景仍然比较模糊。相比之下,《花木兰》、《功夫熊猫》这样的美国大片在对中国元素进行了西方文化再注入和再创造之后却在中国大卖特卖的现象频频出现,这的确值得我们对母语文化的发扬策略进行认真反思。

4. 国外有色眼镜对中国文化传播的阻力

“中国威胁论”是国外针对中国快速发展而一贯鼓吹的言论。对于中国文化这样的外来文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势力肯定要百般阻挠。例如,孔子学院教授的内容都是基于简体中文的,而简体中文是在以中国大陆为主的地域广泛使用,繁体中文主要在台湾地区被广泛使用,于是就有评论认为“这有助于中国大陆在国际事务中实现对台湾的边缘化”[6]。再如,孔子学院是由中国政府资助和管理的教学机构,这也成为国外对其攻击的一个靶子。《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的一篇文章对此进行了调查,虽然最终并没有找到中国政府干涉孔子学院教学的证据[7],但孔子学院的官方背景一直让国外舆论耿耿于怀。另一篇《外交官》中的文章在采访了中国学者、记者和孔子学院的负责人后,也没能找出证据来说明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进行“宣传布道”的工具,但这篇文章反而指出,孔子学院的教材限制了西藏和人权问题的课程内容[8]。不仅如此,美国还对孔子学院的学术资质、“间谍嫌疑”等进行调查,极大的阻碍了孔子学院的正常发展。

四、对外文化传播受阻的内部因素

1. 汉语教育水平必须提高

中国的小孩子从生下来,母语汉语还没学会就已然开始学习英语了。九年义务教育中,全国不少地方从小学就开设英语课,而语文课从高中之后就退出了课堂。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怪现象?一是汉语的学习时间受到挤压。小学阶段的汉语教育就开始受到忽视,汉语学习的时间比例随着教育阶段的进阶反而越来越少,大学教育更是很少开设语文课程。二是当今社会中国人的母语意识严重淡化,“重外文轻母语”[9]:到了大学及研究生教育阶段,高端学术论坛必须是英语的,高端学术期刊必须是英语的,权威的科技文献资料也必须是英语的,有的高校甚至在师资等软件条件不现实的情况下开设以英语授课的理工科专业课程。这样下去,本身就受到排挤的汉语终将退出科技学术舞台。三是汉语语文教学的模式太过老化。“字词句”的课堂手法只是教会了学生最基本的母语表达,完全没有传授运用汉语进行高层次论述的技能,而这恰恰是高等学术教育中最需要的内容。传统古代文学的学习也只停留在以应试为目的的背诵和表面理解的层面。高考一过,古代文化就丧失了生存空间。如果汉语教育不能首先在国内建立起母语的威望,不能提高汉语的高层次应用,不能从应试之外的手段来弘扬汉语古文化,那么我们便丧失了文化对外传播的立足之本。

2. 英语教学中的汉语文化缺失

上文提到孔子学院的对外传播能力有限,不是每一个外国人都有机会到孔子学院进行学习。那么,当外国人想向身边的中国人了解中国文化时,这些接收了多年英语教育的中国人能够准确流畅的将中国文化元素讲明白吗?恐怕不能。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缺失导致很少有人能说出“旗袍”、“轿子”、“易经”等典型的中国传统词汇[10]。面对“为什么学英语”这个问题,恐怕回答最多的是“出国”。于是中国人学英语讲究原汁原味,学习的是欧美文化,为了是“入他的乡,随他的俗”。很少有人从“把中国文化带出去”的角度来学习英语。不仅如此,“中国文化失语症”使得有着相当英语水平的中国学者在英语交流语境中不能显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11]。我国英语教育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过分注重目标语和目标语文化的输入,忽视了母语文化的注入,不仅阻碍了英语学习者成长为潜在的对外文化传播者,更灌输了过多的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严重影响了学习者的文化价值取向。

3. 外语教学语种单一且教学质量低下

在中国,“外语”一词曾一度“特指”英语,并且在当今大多数国人的心目中,外语也还是指英语。其它外语,一律称为“小语种”。截止2011年,全国高校的英语专业点达到1000多个[12],几乎是所高校就一定要有英语系和英语专业。仅2002年到2005年英语专业点就增加近一倍。这么短时间内培养出来的师资人才也很难保证质量。事实上,我国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由于英语专业大量扩招,另一方面单纯学习英语的学生很难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专业背景知识的较高要求。外语教学语种单一还会导致国家安全隐患。美国20世纪的教育改革几乎都与“国家安全”有关。美国政府认为掌握多门语言对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美国“每年会为中学和大学投入数亿的资金让学生学习英语以外的语言”[13]。中国的外语教学语种单一且教学质量低下,这反映了英语已经对我国的语言教育产生了严重干扰,英语占领且浪费了过多的外语教学资源。不仅如此,语种单一还使我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五、从汉语和外语语言规划来寻求对外文化传播的出路

如何抓住我国国力蒸蒸日上的大好时机寻找文化输出、软式力提升的突破口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国内的汉语语言教育和外语语言教育中存在着诸多不良因素,这些因素间接却又根本的阻碍了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因此,我国应该从语言教育规划方面进行尝试,以弘扬中国文化和提升汉语的威望为目标,对语言教育的内容和侧重点进行改革调整。

1. 保证汉语的教学力度,提高汉语的交流层次

要想提高汉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威望,首先要保证汉语在中国国内的地位得到提升。虽然我国在法律上规定了对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推广,但这仅仅涉及到语音和字形两个方面。一种语言能否在国际上流行,还取决于它的语法和逻辑是否简明易学。与英语不同,汉语的句法依靠“词序和语义关系”来表达,又因其“句法结构缺乏形式标志”,“必须依靠意会的手段”来理解[14]。要成为国际通用语,汉语在语法易学度上就已处于英语的下风。汉语语法本身就很难掌握,而我国的基础语文教育中又没能对其进行强调,反而是对英语语法进行细致入微的讲解,这等同于一开始就放弃了汉语作为高层次交流语言的机会。所以,我国有必要对汉语语法规范进行研究,从基础教育开始,不仅推广标准的字音和字形,还要推广标准的句子和篇章。只有通过推广逻辑分明、语法严谨的汉语,汉语才可能成为学术、科技等高端领域的交流语言,才能与英语在世界上并驾齐驱。眼下,我国对英语进行“弱化”的高考改革和重燃国人“汉语热”的《汉字听写大会》都引起了民众广泛的参与和讨论,这是我国语言规划健康发展的可喜表现。

2. 发展汉语通俗文化作为对外传播的突破口

汉语语法难,中国人尚不好把握,外国人更不易学会。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尚需“悟”才能得其精髓,外国人更不可能在孔子学院的短期学习过程中将其理解。根据文化传播理论,要想达到预期的文化传播效果,传播者需要“认识到传统双方在文化上的差异”,然后根据差异来“调整自己的传播方式”,才能保证信息的畅通传播[1]。既然国外受众更容易接受相对简单直观、可以直接体验的中国元素,如功夫、服饰、烹饪、民俗文化等,我们大可以此为突破口,对其进行创新发扬。国产电视剧《甄嬛传》作为国内的“大众文化流行产品”[15],不仅在台湾省、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热播,美国的一家公司也购买了其英文播出版权,主演孙俪也因此获得了美国广播电视界最具权威的奖项国际艾美奖的提名。更有甚者,国外网站上除把《甄嬛传》翻译为“e BacPalace: Legend Of Zen uan”,更有直接按拼音译为“ou Gong Zen uan Zuan”者,这无疑便是对汉语语言的传播。《甄嬛传》为何能在国内外引起如此反响?究其原因,它不仅将宫廷礼仪、服饰、香料、中医药材等中国元素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更采用了“职场叙事”[15]的现代商业片模式。这就是通俗文化创新的实例。这种制作推广模式为我国的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方向。

3. 外语教育中注入中国文化,使全民成为汉语文化的传播者

我国现在的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中存在一种“自我殖民”[16]的危险倾向。中国青少年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不可避免的被西方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所影响,很可能产生母语文化自卑感和西方文明全盘优越的思想。不仅如此,大多数英语教师在国外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染,思想意识有着相当程度的西化,进而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不自觉的对西方文化进行宣传。长此以往,中国将无法改变文化“入超”的状况。要扭转这一局面,首先,英语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世界各国文化的客观差异,坚持自身的职业使命,培养学生对文化进行深层独立甄别和思考的能力;其次,要从教学大纲、教材、考试等方面重新组织科研论证,向英语教学中输入同等重要的中国文化元素,通过学英语,让学生不仅去了解世界,更让他们去向世界描述中国、描绘中国文化,让全民都成长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使者。

4. 发扬中国英语,通过中国英语来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英语是英语在中国的本地化,应该在世界上拥有其合理的地位。“中国英语”不同于“中国式英语”,“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的英语为依据的,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的再生等创造性的手段来传达中国特有的文化、事物或观念的英语,它是有中国特色的英语的变体”[17];而“中国式英语”是指不符合英语语法而导致交流障碍或矛盾的英语,如“good good sudy, day day up”等。林语堂是运用中国英语将中国文化推广到世界的典范,他在《京华烟云》中用“西方接受并喜爱的一种特别的英语表达中国风情”[18],如书中直接用语音指代“laoye(老爷)”,“saoye(少爷)”等显示尊卑关系的称呼,又如“red envelope(红包)”、“appy even(喜事)”等富含中国习俗的词汇,再如“a socsanding among a group of ens(鹤立鸡群)”、“illing a cicen as a warning o e moneys(杀鸡给猴看)”等一些完全按照汉语直译但又传神的成语。这种将汉语的读音、词汇、和文化思维直接表达给世界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证明中国英语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在当代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应将学生的“中国英语”笼统否定而去追求完全西式的“地道英语”,中国英语恰恰给中国文化的弘扬带来了希望。

5. 继续发展国家硬实力才是文化对外传播的根本出路

虽然我国的硬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经济也跃居全球第二,但我国与美国的差距还是巨大的。尽管我国出口产品中高科产品的比例迅速上升,如电脑,但电脑核心元件的制造工艺及技术仍然控制在美国手中,每一台电脑的成本里都包含了支付给美国的高昂的核心技术专利费,不仅如此,我国的电脑开发设计人员仍然要去研读用英文写成的daa see。“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些真理在眼下尤为适用。国外给孔子学院扣上“文化渗透”、“间谍活动”、“学术资质不够”等各种各样的帽子,归根结底是西方对中国敌视和歧视双重心态作用的结果。汉语要想成为高端交流的语言,中国就需要首先成为高端交流的场所,这就需要我国必须在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之所以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教育目的国”[19],在于其世界顶级高等学府的背后是称霸世界的高科技。科技竞争力所拥有的号召力,才是一种语言成为强势语言的根本原因。

六、结语

在国际竞争持续激烈的当今世界,我国需要将语言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在对外汉语推广策略实施的近10年来,我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困难重重。对外文化推广不仅需要孔子学院这样官方带动的机构,更需要汇聚全民的力量。为此,我国不仅需要对语言规划进行调整,重新审视当今汉语和外语教育中显露的各种问题,还需要促进语言文化作品的创新,寻找对外文化传播的突破口。对外文化传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任务。我国各个领域需要共同努力、负重致远,才能将汉语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繁荣与昌盛。

参考文献:

[1]王博.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与政治文化传播[J].湖北社会科学,2010,(8):32-35.

[2]王越,吕美嘉.语言软实力发展新模式与路径创新[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93-96.

[3]李秀梅. 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战略[J]. 环球财经, 201(5): 54-57.

[4]董璐.孔子学院与歌德学院:不同理念下的跨文化传播[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4):101-107.

[5]吴瑛.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6]YorG. Beijing uses Confucius o lead carm offensive[J]. Globe and Mail, 2005, 9(09).

[7]Scmid P. A US colleges, Cinese-financed ceners promp worries abou academic freedom[J]. e Cronicle of iger Educaion, 2010, 17.

[8]Ulara Naagawa. Confucius Conroversy, e Diploma. p://ediploma.com/new-emissary/2011/03/07/confucius-conroversy/.

[9]潘海英,张凌坤.全球化语境下美国语言政策对我国语言教育的启示[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05-108.

[10]崔朝晖,张春.中国文化传播论[J].时代文学,2010,(23):207-208.

[11]袁彬,廖红.中国文化在文化传播中的缺失[J].飞天,2010,(20):20-21.

[12]胡文仲. 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2011, 43(001): 130-136.

[13]潘海英,张凌坤.美国语言政策的国家利益观透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97-100.

[14]王克喜.逻辑与语言——古代汉语与关联性思维的推类[J].中州学刊,2003,(2):128-130.

[15]袁园.职场·民族·女性:从《甄嬛传》看新世纪的意识形态显影[J].南方文坛,2013,(5):40-44.

[16]张玲.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J].太原大学学报,2005,6(2):45-46.

[17]沈艳蕾.世界英语环境中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及其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2,(11):63-64.

[18]金雅慧,陈培.以《京华烟云》为例看Cina Englis的文化传播价值[J].科教文汇,2007,(22):168-169.

[19]AlbacP. G. iger educaion crosses borders: Can e Unied Saes remain e op desinaion for foreign sudens?[J]. Cange: e magazine of iger learning, 2004, 36(2): 18-25.

Inernaional Culural Promoion and Language Planning under

e Consrucion of Conemporary Cinese Culural Sof Power

Cen Mei-ua, Cen Xiang-yu

(Sc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eas Universiy, Nanjing, Jiangsu 211189, Cina)

Absrac:Cina as become e second larges world economy and is increasingly playing an imporan and influenial role in e inernaional affairs, wicas convinced scolars a ome a enancing Cina’s sof power is igon e agenda. As a ey insrumen o increase Cina’s sof power, e Cinese culure promoion faces many adverse facors a amper is process. o raise e presige of Cinese language and culure, we mus give empasis o e domesic Cinese educaion and inegrae Cinese culure ino e foreign languages eacing. In is way, no only Confucius Insiues bu e wole naion can be acively engaged.

ey Words:Culural Consrucion; Culural ransmission; Naional Culural Sof Power; Culural Produc Innovaion; Language Planning

古代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通过对高职高专文秘专业传统文化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当前高职高专文秘专业传统文化教学的问题所在,并对传统文化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高专 文秘专业 传统文化教学 调查报告

一、案例背景

在高职高专文秘专业实施传统文化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又有助于提高学生

的专业素养,为学生的短期就业和整个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证。这一点虽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传统文化教学“边缘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持何种态度?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学究竟是何种状况?

为解决以上问题,也是为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传统文化教学改革探究新的方法和思路,“高职高专文秘专业传统文化教学研究”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的分工和计划,经过反复讨论和分析,编写了“高职高专文秘专业传统文化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并在包括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在内的郑州市的四所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学生中展开调查。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7份,回收率82%。问卷主要从“教”与“学”两个维度展开,重点在“学”的维度。“教”的维度主要包括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情况、师资力量及教师授课状况等;“学”的维度主要包括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状况、重视程度、兴趣点以及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等。

二、调研分析

通过对247份有效问卷的科学分析和考量,课题组在认真汇总、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了解了高职高专文秘专业传统文化教学现状,并作出以下分析:

(一)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及授课情况

随着“国学热”的再度兴起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全面要求,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都能意识到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在调查的四所高职院校中,所有学校的文秘专业都有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比例达到100%。在课程的定位上,能够涉及传统文化知识的《大学语文》《古代文学》等被列为专业必修课,而类似于《传统文化概论》《民俗文化》等同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课程则被设置为选修课。关于授课情况,38%的学生认为授课质量非常高,学生非常满意;51%的学生认为授课质量良好,基本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只有10%的学生认为授课质量不高,致使学生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

(二)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认可度调查

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意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能够传承文化(91%),拓宽知识面(88%),修身养心(85%),对自己将来就业有所帮助(53%),没有人认为学习传统文化毫无意义。对于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51%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46%的学生认为可以开设,1.6%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可以自学,没有人认为不需要学习。

由此看到,对高职文秘专业学生而言,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意义在于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而在有助于专业素质提升和就业这一点上,很多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另外一点值得欣慰的是,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文秘专业需要开设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而认为非常有必要的也占到了一半以上。这就坚定了我们在文秘专业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信心和决心。但是,对文秘专业学生而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提升人文素质的层面,还要扩大到专业素质的培养的层面,我们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一是因为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知识确实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如职业道德、礼仪知识、人际沟通、公文写作、档案管理等;二是只有将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同专业能力的提升相结合才能引起学生更多的重视。

(三)高职文秘专业传统文化教学“边缘化”原因调查

传统文化教学在高职文秘专业被“边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何在?我们通过此次调查也找出了部分原因。67%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知识涉及面广,内容庞杂、零碎,没有完整的体系,学习起来难度较大;36%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知识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没有必要学习;55%的学生认为学习传统文化不能带来实际利益,对专业课学习帮助不大,不愿意学习;42%学生认为课业任务较大,没有时间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教学“边缘化”的原因可从两方面探讨:

从传统文化自身而言,其一,传统文化本身博大精深,内容庞杂,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和恰当的切入点,学生学习起来确实会感觉无从下手;其二,在先后经历了“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两个传统文化的断层期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现代国人来说确实有些陌生,再加上当今社会的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这是传统文化教学“边缘化”的主要原因。

从学习者角度而言,高职高专教育“一切以就业为指向”的思路直接导致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专业课学习当中,再加上传统文化知识确实不能为学生短期就业带来实际利益,所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和无限的专业知识、技能的矛盾中,传统文化知识被学生置于“边缘地带”。

(四)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途径调查

在“国学热”渐趋渐浓的大背景下,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信息获取途径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校学习(40%),其次是其他书刊(23%),接下来是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媒体(19%),还有少部分学生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来自于家庭的教育和影响(18%)。

可见,学校仍然是普及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教师和课堂的作用仍占据统治地位。其次是社会因素,整个社会宣传和倡导的走向会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最后是家庭因素。整个家庭的文明程度,对文化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以及长辈对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都会对传统文化深入大学生内心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要想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意愿,就要实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三结合。当然,这三者当中,学校教育还是重点,高职院校要意识到这一点,真正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充实师资力量,积极探寻传统文化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起到中坚作用。

(五)高职文秘专业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状况调查

此次调查中也涉及到了一部分传统文化掌握程度的题目,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情况不容乐观。

关于古代的修身养德的名言警句,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等,仅有72%的同学完全回答正确,43%的同学大致知道其含义所在,21%的同学能精确指出其来源和意义;

关于古代的文学经典,如《四书》《五经》《十三经》《二十四史》等,有61%的学生知道有这些名称,能全部列出书名的不足2%,答出一半的不足8%。没有一人看完四大名著,只有57%的学生全部看完由四大名著改编而成的电视剧。

有82%的学生都学习过书法,但真正坚持下来的不足8%;对于书画之类的传统文化艺术常识,学生也知之甚少。如中国古代三大行书名作,能够完整回答作者和年代的只有17%,对于三大行书的内容,能够说出大概的只有9%,能够流畅说出几种书体演变顺序的只有33%,而这些书体的特点只有不到5%的学生能够粗略回答出来。

文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对于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学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来其作者和含义,正确率在75%;文学史上的名人,基本上都能说出其生活年代、代表作品和经典名句,正确率在68%。这都是学生多年反复学习文学知识的结果。

总体来说,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我们所预期的相差较远。作为文秘专业的学生,在经过近十年的母语学习后,对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才达到如此程度,确实有些令人惊讶。这种状况,无论是就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而言,还是就学生人文素质以及专业素质的提升而言,都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对调查结果的思考我们也从“教”和“学”两个维度展开。

(一)在“教”的维度,“重视”二字应放在首位。从调查结果来看,这四所学校都设置有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但都是选修课,并且有的是针对全校学生而非仅仅是文秘专业学生。所以,单从“重视”这一点上,学校就做得不够。学生学习知识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学校、教师去引导,如果学校不能给传统文化课程相应的重视,那么,很少会有学生也会认真对待这些课程,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改革”亟待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改革,包括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教师要根据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实际,不可过分求高求深,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将正确的学习理念传达给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薄弱点、关键点所在,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不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二)在“学”的维度,“态度”放在首位。总体而言,在当前“国学热”的社会背景下,大部分学生都对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希望能够习得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以增加自身的人文素养,但在课程的学习上,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有限的学习时间,很多学生不得不把精力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对于传统文化课程,大部分是抱着修学分的目的,被动学习。所以,端正学生学习的目的和态度尤为重要。

其次,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作为终极目标。高职文秘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状况令人担忧,而知识的积累对学生的就业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充实知识是首要问题,但是,知识的学习只完成了学习的一小部分,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自己的就业增加砝码,为职业生涯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也是高职文秘专业学生需要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上一篇:现代汉语论文下一篇:后现代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