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复习范文

2024-04-17

古代诗歌阅读复习范文第1篇

鉴赏要在对诗歌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鉴赏题一般先设一道理解词句内容的题目,让学生找到解题的“台阶”,再设一道鉴赏有关内容及表达技巧的题目,形成梯度,降低难度,以利于学生鉴赏水平的发挥。如2010年潍坊市中考题第8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安史之乱开始,他一直流亡颠沛,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 。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

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

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C项这个选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江风吹打桅灯”不是对风灯的正确解释,风灯不是说“风吹打桅灯”,它只是一种防风的灯。) 2.对诗歌的语言进行鉴赏。

诗歌的语言凝练、富有跳跃性,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故鉴赏诗歌,有时侧重于表达效果的测试。如: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对下面这首唐诗的字词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梧桐是高树,一个“疏”字,说明梧桐上很少叶子,稀稀疏疏,给人一种衰败的感觉,营造一种凄凉的气氛。

B.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 C.后两句中“自”,“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D.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赫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中,是和“清”不相容的,但是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正是为“清”无须籍“贵”作反铺垫。

(根据全诗的语言表达来看,‘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所以A项中的“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

3.对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进行鉴赏。

用作中考语料的诗歌在内容和思想感情方面,一般并不是平白直露的,而是含蓄的,有时甚至是隐晦曲折地加以表现,鉴赏时需要借助于特定的意境才能把握。对诗歌意境把握准确与否,常易看出鉴赏者的理解水平,故这一角度也被命题人看重,作为考查点。如:对宋代赵师秀《约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生动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通过把握意境,诗人抒发的是一种落寞孤寂之情。

4.对诗歌的表达技巧进行鉴赏。

表达技巧主要是指艺术特色、表现形式,其中包括典故运用、行文构思、风格、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如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豪放与婉约的艺术风格,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等等。这些都是中考检测的一个热点,因为这既可以检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把握,又可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故而我们对诗歌鉴赏试题中出现的表达技巧要格外小心,那里往往是“陷阱”。如: 对李清照《如梦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层层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D项“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之说,与作品不符。本词用间接抒情手法,主要是借景抒情。而“对春光留恋和惜别”应为“对春的眷恋和惋惜”。)

二、古代诗歌赏析做题的方法和步骤: 方法一:看标题,抓题眼。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1、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

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例:刘禹锡《望洞庭》 -----远望中的洞庭湖 ,贾岛《题李凝幽居》 -----幽僻 ,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送别 ,杜甫《春夜喜雨》 -----喜爱春雨。 方法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例:李弥逊的《春日即事》:“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中的注释一“李弥逊”:字似之,吴 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 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和注释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可以得到“作者被免官并独处在孤独落寞的地方”的信息。 方法三: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 意象与情感:

月 亮:思乡 、思亲 ,杨柳:离别、留恋 ,菊花:高洁、隐逸,梧桐: 寂寞,浮云:漂泊 ,杜鹃:凄凉、哀伤 ,鹧鸪:离愁别绪,寒蝉:悲凉,鸿雁:思乡 怀亲

例如《春日即事》 的意象是:雨丝、暮春、落花、黄昏、车尘、宿鸟。表现繁华已去,孤独落寞,世态炎凉的情态。 方法

四、析诗眼,透视诗歌情感。

抓关键词句、关键词、情感词:情感词直接表露情感,如“悲”、 “愁”、“孤”、“喜”、“闲”之类。 如:《天净沙 秋思》诗中“断肠”二字为诗眼;还有一些修饰词如形容词、动词 、副词等,尤其是冷暖色调形容词多能表现悲喜心情。如:寒雨。

请找出下列诗句的情感关键词: ①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②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③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④白云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⑤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方法

五、看尾句 ,卒章显志。

如:张辑的《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尾句“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和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三、真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8题。(4分)

社日

谢逸①

雨柳垂垂叶,风溪澹澹纹②。 清欢唯煮茗,美味只羹芹③。 饮不遭田父④,归无遗细君⑤。东皋⑥农事作,举趾⑦待耕耘。

注:①谢逸:字无逸,自号溪堂,抚州临川人,送“江西诗派”诗人。隐居乡里,布衣终身。②风溪细细纹:微风吹拂,水生细纹。③羹芹:煮芹为羹。④田父:依杜甫诗意,田父指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⑤细君:用东方朔典故,指妻子。⑥东皋:水畔高地。⑦举趾:举脚,下田。

7.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2分) A.诗歌描写了春社时节淳美的田园风光。

B.首联描摹了一幅春雨丝丝,垂柳依依,微风细细,水波粼粼的早春图画。 C.颔联主要写了诗人在煮茶喝羹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之情。

D.颈联是说喝酒没有知音,赠妻没有物品,言中流露出哀伤之情。

(D项意思是“饮酒没有遇上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回家没有任何东西带给妻子”。言语中流露的不是哀伤之情,而是在社日繁忙的时节中自己悠闲恬淡之情。 此题是对内容和情感的考察。)

8.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2分) A.这首诗格调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机和乐趣。 B.诗人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淡泊情怀。

C.全诗紧扣“待”字,表现诗人慵懒散漫的生活态度。 D.此诗用词精炼,用典贴切,用情真挚 (C项的“待”字不是“闲散地待在家中”,而是“准备劳作”之意,所以诗人的生活态度不是“慵懒散漫”,而是“积极乐观”。此句也是考察内容和情感的赏析。)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8题。(4分)

忆江上吴处士①

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近,消息海云端。 注:①

7.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2分)

A.首联中的“蟾蜍亏复圆”句,既表示友人离开已经很长时间了,又暗含怀念之意。

B.二联回忆朋友离开长安时的情景: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瑟的景象,借以表现友人去后作者的寂寞而凄冷的心情。

C.三联回忆过去与朋友聚会的情景:在一个雷雨交加、寒气逼人的夏天的晚上,两人聚会一起,欢叙友情。尾联是希望从“海云端”那儿得到朋友的一些消息。 D.“兰桡”句中的“兰桡”,指用木兰树做的桨,这里代指船,也形容船的珍贵。“殊”是特殊、不一般的意思。

(试题分析:诗的最后两句是说,由于朋友坐的船还没见回来,只好遥望远天尽处的海云,希望从那儿得到吴处士的一些消息。“殊”为“犹”,“还”的意思,所以D为错。

考点:诗句内容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对此诗不太熟悉,几个选项能以判断对错。品味诗句,不仅要大致地了解诗意诗情,还要从细节上即精巧的文字运用上体会诗的精彩处,读得细致,才读得有味道。)

8.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D )(2分)

A.此诗先叙与朋友离别情景,再用倒叙写昔日聚会之乐,最后从回忆到现实,写对朋友的一片忆念想望之情,行文曲折而笔势流畅。

B.全诗通过“忆”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字面上虽没直说,但处处是“忆”,将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笔墨厚重而饱满。

C.诗的颔联在地域上映衬出“闽国”离长安之远(回应开头),尾联的“海云端”点出消息之渺茫,全诗显示诗人行文构思的缜密严谨,章法独到。 D.全诗极力渲染凄厉萧瑟的气氛,借以反衬诗人想起朋友时的高兴之情,处处都饱含着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试题分析:诗中写“秋风”“落叶”“雷雨寒”,皆是借以表达诗人怀念朋友的凄冷心情,丝毫没有“高兴的心情”,故D错。 考点:诗人情感理解

点评:这两题都是古诗赏析题,对初中生来说,“赏析古诗”要求不高,学生能够做一些简单的赏析即可,学生平时多读古诗,注意教师的讲解分析,了解古诗一些常用的写作方法,即可在考试时正确地解答此类题目。)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添字采桑子(宋/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①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②;点滴霖霪,愁损③北人④,不惯起来听。

注:①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②霖霪:指雨点绵绵不断,滴滴嗒嗒不停。③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7.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2分) A.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

B.“窗前谁种芭蕉树”意为: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人人都栽种芭蕉,以寄托自己的情思。

C.词的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

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绵长的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更重更深。

(B. “窗前谁种芭蕉树”实际上意为: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的芭蕉,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诗句意思被曲解了。) 8.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2分)

A.上片首句借芭蕉以寄情思,表达了在失意、无奈与痛苦中煎熬的词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B.本词写芭蕉,由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C.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迭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悄长的效果,而且烘托了清新明快的气氛。

D.杜牧的“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与这首词中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有异曲同工之妙。

(C. 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迭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悄长的效果,而且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 考点:本题

考查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内容)

附件:题目中出现的各类古诗分析:

一、常见题型鉴赏角度分析: 1.漫成一首

此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巴蜀时期所作的七绝。此诗写夜泊之景。第一句写一个月夜,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第三句写到江岸上屈身的白鹭;第四句写船尾鱼跳动的声音。四句分别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确是“一句一绝”。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全诗以景抒情,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之情。

3.蝉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言外之意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这是一首咏蝉的诗句,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但也是托物言志。

4.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二、具体的错误类型:

1.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翻译: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院。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2.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题君山:“风波不动影沈沈,翠色全微碧色深。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雍陶的这首绝句,却别出心裁,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澄泓湛凝绿,物影巧相映”(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的精细图景,并融入美丽的神话传说,结构成新巧而又清丽的篇章。 4.双调·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是一首咏史的曲子。作者赞颂曹操、周瑜、诸葛亮的丰功伟业。借用典故,抓住“酾酒临江”、“赤壁东风”和“八阵图”等典型事件,言简意丰地塑造了曹操、周瑜、诸葛亮的英雄形象,并对三国鼎立的形势进行了鸟瞰与概括。全曲写得沉郁奔放,与所吟人物的胸襟抱负暗相契合。

三、真题演练: 1.社日

翻译:雨中柳树叶子低垂,微风吹拂,水面泛起细细波纹。清净欢欣只是煮茶品茗,最美的味道只是煮芹为羹。饮酒没有遇上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回家没有任何东西带给妻子。水畔高地正是农事繁忙时刻,农夫们抬脚下田正准备开始农耕。 分析:“社日”是汉族劳动人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此诗写隐居生活,并描写了家乡旖旎风光和风土人情,文中句子多轻隽健朗,清新疏快,其气格闲雅淡远,时与陶、韦相近。 2.忆江上吴处士 翻译:自从你扬帆远航到福建,已经是几度月缺又月圆。分别时秋风吹拂着渭水,落叶飘飞洒满都城长安。记得在送别宴会的夜晚,雷雨交加天气让人生寒。你乘坐的船还没有返回,你的消息还远在海云边。

分析:此诗开头说,朋友坐着船前去福建,很长时间了,却不见他的消息。接着说自己居住的长安已是深秋时节。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瑟的景象。特意提到渭水是因为渭水就在长安郊外,是送客出发的地方。当日送朋友时,渭水还未有秋风;此时渭水吹着秋风,自然想起分别多时的朋友了。此刻,诗人忆起和朋友在长安聚会的一段往事:“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他那回在长安和这位姓吴的朋友聚首谈心,一直谈到很晚。外面忽然下了大雨,雷电交加,震耳炫目,使人感到一阵寒意。这情景还历历在目,一转眼就已是落叶满长安的深秋了。结尾是一片忆念想望之情。“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由于朋友坐的船还没见回来,自己也无从知道他的消息,只好遥望远天尽处的海云,希望从那儿得到吴处士的一些消息了。

此诗在感情上,既说出诗人在秋风中怀念朋友的凄冷心情,又忆念两人往昔过从之好;在章法上,既向上挽住了“蟾蜍亏复圆”,又向下引出了“兰桡殊未返”。其中“渭水”、“长安”两句,是此日长安之秋,是此际诗人之情;又在地域上映衬出“闽国”离长安之远(回应开头),以及“海云端”获得消息之不易(暗藏结尾)。此诗通过对送别时的场景、天气、环境的回忆,烘托出临别时的伤感情绪,表达了诗人对吴处士的深深思念之情。全诗把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语言生动,情感深厚,笔墨饱满,是一首生动自然而又流畅的抒情佳品。

3.添字采桑子

翻译:不知是谁在窗前种下的芭蕉树,一片浓阴,遮盖了整个院落。叶片和不断伸展的叶心相互依恋,一张张,一面面,遮蔽了庭院。

满怀愁情,无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时分下起了雨,点点滴滴,响个不停。雨声淅沥,不停敲打着我的心扉。我听不惯,于是披衣起床。

背景:这首词写于词人南渡之后。根据蔡中民的观点“深情苦调,楚哀动人,当是建炎三年其夫赵明诚死后所作”。

古代诗歌阅读复习范文第2篇

古代诗歌,有比较浅显易懂的,但更多的在阅读理解上会有一定难度。有时读一首诗,看了几遍还是不甚了了。遇到这种情况,可尝试以下的方法,或许对理解诗意能助上一臂之力。

一、注意诗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如北宋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一诗,从题目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春天登楼远眺所见之景,抒的是怀念家乡之情。“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这首诗出现在2005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从“聊”到“惊”的感情变化。如果我们注意了诗的题目,就能不难分析出这是眼前之景触动(惊)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答题就不会有偏差。

再如唐代诗人张旭的《山中留客》,诗题点明了这是一首挽留客人的诗,诗的内容,便是诗人留客的话:“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诗中最后两句描写高山云深,景色奇妙,表达的是以美景留客之情。如果不注意诗歌题目,就可能误解成只是诗人自己对美景的留恋之情。

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其体裁。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有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体裁还是乐府体。唐诗人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由题目可以断定这是乐府诗。

二、注意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如南宋诗人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考题中加了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这一关于诗人所处朝代的信息,提供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南宋后期,国家衰亡已无可挽回,这让许多爱国诗人伤痛之极。诗人登高远望,昔日大宋的江山都已沦丧,痛苦得不忍心再看,以致希望有高山挡住视线。这种想看又不忍看的矛盾心理,将诗人因国家败亡而生的无尽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力主改革,但最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不向保守派屈服。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态度。不管处境如何,寒冷且无花为伴,梅花依然会开放,并逸香于世。

又如王维是一个亦官亦隐的诗人,有了这样的背景知识,再来读他的《竹里馆》,就很容易把握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都写进这美妙无比的景色中了。

三、注意诗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不同。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同样一件事用散文的语言来写,会是很长的一句话,或者是几句话,而诗歌却只用几个字。如“高楼聊眺望”,若是写散文,会先交代某年月日,在某地登上一座怎样的高楼,然后再写极目眺望远处的情景,而诗句只有5个字。诗歌语言也富于跳跃性,在句与句之间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读者通过想象作补充,还原诗歌的场景。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访者与童子的三番问答,至少要用六句话来写,但诗人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四句二十个字。这就在句与句之间留下了空白,要我们读者去想象补充。此外,由于诗歌不仅讲究凝练,还要讲究韵律,因此,诗的语言往往会打破语法规则,或者省略散文中不能省略的句中成分,或者改变正常的语序。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直接将名词并列成句,既不用动词,也不用连词。再如杜甫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就是典型的语序倒置。此例按正常语序应是:鹦鹉啄香稻馀粒,凤凰栖碧梧老枝。当然语序正常了,诗的节拍便失去了,也完全不符合原诗韵律的要求了。

因为诗在语言上有其特殊性,所以诗歌的解读首先就要在文句上读懂它。这方面可以做些翻译古诗的练习,将诗的语言变成散文的语言。比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此诗描写诗人闲居的山间小屋清新幽静的美景,表现了闲居生活的恬淡自适,抒发了期待着与老朋友见面的喜悦心情。首联中的“带”与“生”是富于想像力的用词,阅读时要通过想像再现其景象。诗中颔联的两句与颈联的出句都是语序倒置的。颔联按正常语序应为: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倒置后,将竹与山置于句首,突出了诗人茅屋所处的幽僻之境——坐落于竹林边、山脚下。颈联的出句按正常语序应为:闲鹭常早栖。这一倒置主要是格律上的原因。对句中的迟是韵脚,只能放在句尾,这就使得出句要通过倒置来与对句构成对仗。全诗诗意为:山泉沟壑像飘带萦绕着茅屋书斋,墙头长着幔帷一般的薜荔,云霞就像是从薜荔中升腾起来的一样。刚下过雨的竹林和夕阳映照下的山峦多么叫人喜爱。悠闲的白鹭常早早回巢栖宿,秋花饱含生机比别处落得更迟。家童正在打扫爬上滕萝的小径,我昨天与老朋友预约了会面的日期。

诗歌的解读需要想象与联想,这实际上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也使得诗意呈现多义性。读诗时的想象,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合乎情理。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室内之人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四、注意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在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其涵义也具有了稳定性。对这些常见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把握好。下面举例介绍一些常见意象:

1、杜鹃:常用于表达难以抚平的思归的愁绪。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2、湘竹:常用来表达悲伤的情思。岑参《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3、哀猿:常用来表达心中的哀愁。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江寒早猿啼,松暝已吐月。”

4、春:常用以表现温暖、生命与兴盛,表示美好的时光。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也常用于表现伤春、惜春之情。梅尧臣《苏幕遮》:“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5、秋:常用来表现肃杀、衰败、凄凉的情调。阮籍《咏怀》:“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杯销浊酒,愁眼见黄花。”(悲秋)

6、雁:寄寓对故乡的思念,表达对亲人音信的盼望。方岳《泊歙浦》:“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7、登临:这是一个人体动作意象,用于表达叹老、思乡、怀人等多种情怀。杜甫《登临》:“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8、折柳:表达绵绵难尽的别离之情。刘绮庄《扬州送人》:“思君折杨柳,泪尽武昌楼。”

9、黍离:表达对故国的眷恋,对故土沦亡的悲叹。柴望《多景楼》:“昔日最多风景处,今人偏动黍离愁。”

10、南浦:表达送别的伤感。祁德渊《送黄皆令》:“片帆南浦离愁结,古道河梁别思生。”

11、春草(芳草):表达思念与惜别伤离之情。王昌龄《出塞》:“寒雁春深归去尽,出门肠断草萋萋。”

12、枫:表达怀人与惜别的愁思。李百药《途中述怀》:“目送衡阳雁,情伤江上枫。”

13、浮云:象征奸佞势力。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也用以表现游子的漂泊不定。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4、转蓬:表现漂泊的孤寂与哀伤。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5、水:最常用的涵义是表示时间的流逝。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6、月:月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涵义有约定性的,也有非约定性的。约定性的含义主要有团圆与思念、故园的象征、永恒的象征、美的象征以及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等。刘绘《有所思》:“佳人不相见,明月空在帷。”张文光《清淮晓发》:“五更月照他乡影,万里河流故国声。”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苏轼《宿望湖楼再和》“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以上介绍的均为常见意象的约定性的涵义。这些常见意象在诗人笔下还会有非约定性的涵义,同时,诗中更多的是诗人即兴描绘的意象,其涵义也不具有约定性,这些都需要从具体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五、注意诗的最后两句。

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杜甫有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看前两句,只是写色彩明丽之美景,情感如何还难以确定。后两句则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诗人流落他乡,一年又一年,思乡心切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由这后两句可知,此诗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

再如刘禹锡的《秋风引》诗:“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此诗前两句写秋风雁群,已通过意象含蓄地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而后两句直接写出孤身在外的客子最先听到了吹动庭树的萧萧秋风,将全诗的主旨点得明明白白。

又如李适之的《罢相作》。李适之曾于唐天宝元年任左相,至天宝五年被奸相李林甫排挤罢相。为此他写下这首诗:“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诗中的避贤是让贤的意思,乐圣是爱喝酒的意思,用了三国魏邈好酒的典故,魏邈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此诗末两句,直接写出世态的炎凉。昔日座中客,现在怕牵连而不敢再上门了。诗人对这些小人的鄙夷之情由末两句而点明。

古代诗歌阅读复习范文第3篇

备考方略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

一、 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倚虚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二、 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

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

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三、 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四、 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例如:

江 楼 感 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五、 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六、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

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

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七、 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突破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例如:

遣 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八、 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第6课时

一、高考原题详析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08宁夏、海南卷)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③④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1)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里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祥的气氛。(意思答对即可) (2)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意思答对即可)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出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褪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有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了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两个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 过

①②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 答案:(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言之成理即可) (2)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云,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从题目中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上片前三句是写“聚”,后三句是写“散”,“聚散匆匆”是关键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时间短暂。

(2)词的上片是离别之苦。“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即景生情,融情入景,其中“孤雁”“浮萍”是他们离别后的写照。下片写别后之思。“尘随”二句是虚笔,词意含蓄,“尘”“马”“月”“舟”四个意象进一步深化了相思之情。 4. 阅读下面一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

注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 。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3)“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答案:(1)曲牌 (2)B (3)“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受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词和曲都是配乐作品,所以有词牌、曲牌,还有题目。此题中的“人月圆”是曲牌名,“山中书事”是题目。

(2)此首小令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来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衰,都如梦幻,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综上可知,A项中的“意境阔大”不妥。C项所提三处并不是意在赞颂,而是表明作者借此看破世情,心生厌倦。D项中的舒适生活和此首小令意旨不符,此小令描摹了酿酒饮茶的一种闲适自由状态,而非感受。

(3)作者东奔西走、宦游天涯,却始终干着些卑微的杂职,真是才比天高、命比纸薄!因此一旦寓居西湖山下,便生出对尘世的厌倦和对纵情山水、终老林泉的无限向往。因此此小令中的“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既概括了那种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二、高考热点体验

1.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07北京)

芣 苢 ②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④⑤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⑥⑦采采芣苢,薄言祮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 2.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7江西)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 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 君看六幅南朝事,

一片伤心画不成。 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位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3.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潍质二)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同是描写春天,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说明。

答: (2)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分析其妙处。

答: 4.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碧玉箫 关汉卿

①②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注:①泼醅:没有滤过的酒。②“有白衣”句:引用陶渊明“九月九日有菊无酒,适逢友人遣白衣童子送酒”的典故。

普天乐 滕 宾

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花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归去来兮。

(1)滕曲中的“蜗角名”和“蝇头利”比喻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试分析这两首元曲所流露出的共同的思想倾向。

答: 5.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鲁原创四)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杜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

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①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到商周,任团练副使,此诗即作于次年春。

(1)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杜、王诗中能否也将“数”改为“一”?请简要赏析。

答: (2)王禹偁的儿子看过父亲这首诗后,认为后两句与杜诗相似,建议父亲依杜诗修改,你认为是否应该修改?简要分析原因。

答: 6.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青质检一)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元)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1)“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有什么作用?

答: (2)试分析“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的妙处。

答: 7.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全国Ⅳ,16)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注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8.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①-③题。(07上海)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①“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 。 ②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③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9.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济南模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雪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来表达感情?

答: (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苏轼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10.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2)题。(2006年太原高三年级模拟)

[双调]清江引·咏梅

贯云石 其一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

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 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其二

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 包藏几多春意也。

(1)从(其一)“南枝„„泄露„„”和(其二)“溪桥„„茅舍„„”这两句中任选一句,就手法和效果写一段简明赏析文字。 答: (2)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

答: 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潍质三)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宋)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②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1)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

答: (2)本词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8鲁原创一)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③浮生:取自《庄子》中“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1)这首词的优胜之处就是写景的时候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你就这个方面简要赏析。

答: (2)有人说“殷勤”一词巧妙地表达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请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1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青质二)

初发夷陵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1)这首诗的写景有何特点?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

答: (2)诗中尾联说“今朝喜处君知否”,诗人喜在何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答: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鲁原创三)

寄夫 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1)“西风吹妾妾忧夫”一句诗,写得很朴实,但意味十足。请简要赏析。

答: (2)试分析鉴赏这首诗采用第一人称写法的妙处所在。

答: 15.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名优三) 玉阶怨 吴声子夜歌

李白 薛奇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净扫黄金阶,飞霜皓如雪。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1)这两首诗的开头两句分别写到白露、飞霜,这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 (2)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与宫怨词‘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请比较这两首诗,分析其内容上的“同”和写法上的“异”。

答:

第六课时参考答案

1.答案:①赋 ②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③妇女们在田野直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解析:这首诗选自《诗经·周南》结合注释,理解上并没有难度。考生在答题时,应该掌握诗歌相关基本知识。什么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也。这首民歌主要铺陈妇女采集野菜时的边劳动边唱歌的景象,从手法上讲,采用了赋的形式,民歌运用了采、有、掇、捋、袺、襭等6个动词,把这一劳动景象写得忙碌而又欢快。 2.(6分)(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蟾诗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庄诗则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出来的。

3.答案:(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诗歌前六句以花喻人,以繁花凋落喻少妇盛年不再,表现了对丈夫戍边在外,不能与之共度大好时光的幽怨;(2分)诗歌最后两句以雪喻落花,观花人由落梅想到了雪,却偏要说不要将辽海雪比作院中的落梅,不然会勾起愁绪。(1分)

(2)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物诗,还是一首闺情诗。(1分)这首诗的新意在于,它不再单纯以梅抒发个人感情,而含有了一定的时代内容,(2分)用细腻的笔法反映了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和不幸。(1分)

4.答案:(1)比喻极小的名和利。表达了诗人对追名逐利的否定和厌弃。 (2)对陶渊明愤世嫉俗、脱离尘世的隐居生活的理解、赞赏和向往。

解析:鉴赏评价是阅读古代诗文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考生能对所给的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当然这些评说、赏析都只是初步的。尽管如此,这些鉴赏评价又都必须建立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之上。

5.(1)答案:不能。郑谷将“数”改为“一”,突出了“早梅”的“早”;杜、王诗中如果将“数”改为“一”,无法突出杜诗中的桃李与王诗中的桃杏受“春风”摧折的程度。(评分标准:“不能”1分,后面分号前1分,分号后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数”能否改为“一”,主要看“数”和“一”哪一个能更好地塑诗歌形象或表达诗歌主旨。两首诗中的花都是“春风”的摧折对象,数量词是用来显示花被摧折的程度的,显然用“数”比用“一”表示的程度重。

(2)答案:不应该。杜诗后两句重在表达诗人生活的困顿凄苦;王诗后两句除了表达凄苦外,还通过责问表达对“春风”的恼怒,寄寓遭贬的愤懑之情。(评分标准:“不应该”1分;后面分号前1分,分号后2分)

解析:借用别人的诗句能否收到好的效果,就看借用后能否传达出新意,如果走不出别人的立意,就是东施效颦。王诗后两句借用了杜诗,但师其辞不师其意,一句责问显示了与杜诗命意的不同。

6.答案:(1)描绘了一幅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2分)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之情作铺垫。(2分)

(2)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模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4分) 7.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解析:回答本题应该利用好题干“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本词怀古咏史,首先弄清史实,明确本词写的是六朝故事。其次体会意图,领悟感情,“水无情”实写落日中长江的景色,但无情的不是江水,而是历史长河,而六朝帝王之所以被历史淘汰,正是因为他们荒淫无道,作者的激愤之情通过无情一词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怀古是为了讽今,六朝的月又照到今人身上,“空有”一词道出了作者惟恐今人重蹈覆辙的担忧。 8.答案:(1)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 解析:一般的诗词常识,应该了解的。

(2)D 解析:“感情细腻,风格委婉”理解不对。

(3)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此词景中含情,将“棋声”“微雨”“小荷”“榴花”“玉盆”“清泉”等众多的景物以情统之,故散而不乱,给人以整体美感。作者关于抓住细微的心理感受并在无形中将客观环境的细微变化加以对比,通过景物描写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并在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单纯、天真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9.答案:(1)韩愈诗写的是早春,能摄春之魂,“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雨后春草远望和近看的传奇景色,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苏轼诗写的是初冬,“荷尽”、“菊残”、“傲霜”,即写景,又咏物喻人。

(2)“残菊犹有傲霜枝”与“荷尽已无擎雨盖”相对,内容相近,构成“流水对”。这里菊花残了,枝干尚能傲霜独立的描写,既写了景,咏了物,也借物喻人,赞颂了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最后一句,既是实写,也是借代,作者把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机和诗意,表现出诗人旷达明朗的性情和胸襟。

10.答案:(1)“南枝„„泄露„„”句中“泄露”二字将梅花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梅花南楠早绽隐秘报春的势态。“溪桥„„茅舍„„”对仗工整,使用叠字,以景衬梅,从侧面写出了梅的神秘朦胧之美和晶莹玉洁之秀。

(2)(其一)赞美梅花迎雪竞先开放,报春而不争春,幽香而不媚众的凛然风格,表现了诗人贞洁自宜都市、不逐流俗的高尚品格。

(其二)描写郊外野梅在烟笼月罩中娇美动人的无限风韵,抒发了诗人对野梅的倾心赞赏和无限爱怜之情。

11.答案:(1)不能换成“见”。(1分)因为“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感,(1分)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1分)而“见”字仅仅是客观叙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态和情怀。(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可以换,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2分)

(2)上片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写当年全盛时的欢乐,结尾两句又从欢乐的高潮跌入悲怆的深渊:以今日之悲凉与昔日之全盛对比,以往昔之欢乐与现实之悲哀对比。(2分)对比手法使作者冲破了时空的束缚,把悲国之思、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1)①词中写“林”“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景物顿时栩栩如生;(2分)②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生动有趣;(1分)③作者动静结合,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夏末秋初的美丽图景。(1分) (2)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②“殷勤”一词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赏景的欢快闲适的心境。③天公殷勤地在三更下了一场雨,于是使浮生一日得以凉爽。④“殷勤”是用拟人化手法表达出作者对天公降这场好雨使得出游更添情趣的喜悦之情。(本题答出两条即可,每答对1条2分)

13.答案:(1)此诗写景壮阔,气势雄伟。(2分)“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一句描绘了江水奔涌而出,一泻千里,一片苍茫开阔的景观;站在船头,江天一色,给人“地辟天开”之感。(2分)(2)一是初出峡谷豁然开良的喜悦之情;二是对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三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之情。(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14.答案:(1)秋风吹到少妇身上,照理说应该会让她感到寒冷,但诗人写完这层意思后,没有写少妇自己的寒冷感觉,转而写“妾忧夫”的心理活动。(2分)前后两层意思跳跃,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少妇对丈夫体贴入微,十分逼真。(1分)

(2)本诗采用了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手法,用“妾”的口吻来表达,通过寄书前后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从念夫到忧夫,从寄书前和泪修书到寄书后的思念——生动展现了女评价公的内心世界。(2分)这种写法便于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能够轻易地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便于抒发感情,增强真实感,容易使读者信服。(3分)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音韵美。这首诗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构成音韵美的原因之一是句中运用了复字。近体诗一般都会避免字词的重复,但是,有意识地运用复字,能使诗句念起来上口、动听,展现音乐的美感。此诗后三句均有复字,而在运用中又有适当变化。第二句两个“妾”字接连出现,前一个“妾”字是第一层意思的结尾,后一个“妾”字则是第二层意思的开始,在全句中,它们是重复,但对这两层意思而言,它们又形成了“顶针”修辞格,念起来朗朗上口,有“累累如贯珠”之感,这使那具有跳跃性的前后两层意思通过和谐的音调过渡得十分自然。而

三、四两句重叠在第

二、第六个字上,这不但是每句中构成“句中对”的因素,而且又是这一联诗句自然成对的因素,从而啬了诗的韵律感,有利于表达那种哀怨、缠绵的深情。 15.答案:(1)写霜露,表明夜已深,渲染了环境的冷清,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孤寂愁怨。(本题共3分,答出“冷清”1分,“孤寂”或“愁怨”1分,语意表达准确1分)

古代诗歌阅读复习范文第4篇

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溪桥晚立 [明]蓝智

天阔浮云尽,山昏落日微。 鸟栖当野树,人语共柴扉。 岁月且云暮,乡关何处归? 邻家响机杼,远客叹无衣。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一、二两句从远景起笔,借助“天”“云”“山”“日”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视野开阔又略显苍茫的傍晚图景,极富画面感。

B.

三、四两句紧承上句“落日”来写,由远及近,写到了归鸟栖树和人的活动,也与前两句形成以动衬静的效果,闲适自然。... C.

五、六两句即景生情,作者以反问手法表达了内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情感与唐代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有相似之处。

D. 诗歌前六句描景、写人、抒情相交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静谧而又祥和温馨的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E. 全诗起笔写景,落笔感叹,作者视线由远及近,描写了傍晚站立溪桥边的所见所闻所感,照应题目中的“晚立”二字。

2.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D 2. ①通过“邻家响机杼”来反衬自己“无衣”,抒发了漂泊天涯的凄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②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年华流逝的感慨、在外飘零的孤寂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尾联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着强调的作用,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悲苦。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女冠子·元夕 [宋]蒋捷①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②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③。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注释】①蒋捷:宋末元初人,南宋亡,隐居不仕。②蛾儿:闹蛾儿,用彩纸剪成的饰 物。③灺(xiè):灯烛的残灰。

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起笔两句从静态方面描写过去元宵节日如画的迷人景象,目的在于为后文实写现在元宵的冷清暗淡,形成今昔的强烈对比。

B.上片三至六句从动态方面虚写春风吹到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笑语欢声的热闹繁华场景。

C.“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写随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是从前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的元宵节。

D.“江城人悄初更打”以静衬动,从灯市时间短促写夜晚冷落,寂静无声,鼓点悄然响起才知是初更,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

E.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流动,无一凝滞。对今夕元宵节的描写不惜浓墨重彩,直接间接叙写兼有,或以梦境再现。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答案】 1. D E 2. ①请问谁能向天公借回往日繁荣,表达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伤感、对复国无望的无奈与悲愤②梦中又见往日元宵繁华,想用笔记下故国元夕景象,表现出对故国的深深眷念之情;③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禁不住苦笑,表达出词人内心的一丝欣慰和无限酸楚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

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引起下阕的抒情。

D.全词意境清丽,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风。

E.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超然”二字展开。

2.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C 3 2.①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②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诗人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诗。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答案】 1.BE 2.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口,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如答“动静结合”“声色结合”也可酌情给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 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 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 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米。

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E.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5 15.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复习范文第5篇

(三)

【测试内容】

1、(2014)元曲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

2.(2013)五言律诗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

3.(2012)宋词望江南【宋·李纲】

4.(2011)五言古诗晓至湖上【清·厉鹗】

5.(2010)七言绝句访隐者【宋·郭祥正】

6.(2009)五言律诗江行【宋·严羽】

7.(2008)七言绝句绝句漫兴九首(其三)【唐·杜甫】

8.(2007)七言绝句武夷山中【宋·谢枋得】

9.(2006)七言绝句端居【唐·李商隐】

10.(2005)五言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 白】

11.(2004)七言绝句秋夜【宋·朱淑真】

高考试题

1、(2014·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双调·蟾宫曲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

月牙,扫山云 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答:

2、(2013·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送何遁山入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答:

(2)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答:

3、(2012·福建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 分)

望江南〔宋〕 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 ① 玉花:喻雪花。

(1)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答: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

4、(2011·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选自《清诗选》)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5.(2010·福建高考)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 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1分)

(2)结合第

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答:_____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 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6.(2009·福建高考)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7.(2008·福建高考)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

8.(2007·福建高考)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德思想感情?(3分)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9.(2006·福建高考)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2)这首诗的第

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10.(2005·福建高考)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 么?(4分)

答: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答:

11.(2004·福建高考)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

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

参考答案

1、(2014·福建高考)

6.(6分)

(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

(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

2、(2013·福建高考)

6.(6分)(1)答案:【要点】 “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答案:【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3、(2012·福建高考)

6. ( 6 分)(1)[要点] “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宇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 [示例]后阙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谊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4、(2011·福建高考)

6.(6分)(1)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安得”。(意思对即可。)

(2)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析】第一小题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络印的名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此题并不难解。第二小题的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5、(2010·福建高考)

6.(1)踏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2)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3)A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 的《归园田居 》的风格是一致的。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6、(2009·福建高考)

5.(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考生通过解答第(1)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7、(2008·福建高考)

7.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久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言之成理即可)

8、(2007·福建高考)

9.(1)【答案】 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考查,只要抓住诗中意象特征,仔细揣摩,即可概括出

答案。

(2)【答案】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点拨】答题时从两方面切入:(1)理解此句诗的具体内容(2)概括出诗中诗人寄寓的情感。

9、(2006·福建高考)

10.(6分)(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他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在艺术手法上,第

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10、(2005·福建高考)

10.(6分)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或: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11、(2004·福建高考)

古代诗歌阅读复习范文第6篇

1.冰雪

古人往往以冰雪的晶莹洁白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洁。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即高洁的心性。古人常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有“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句子。 2.月亮

望月易引发思亲思乡思国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诗人望月思故国,写出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折柳

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隋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5.芳草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以无处不生、远接荒城、绵绵不尽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6.芭蕉

芭蕉常有孤独忧愁之意。李清照词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的句子,词人把芭蕉作为怨悱的对象,倾吐了内心的伤感、愁闷。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7.梧桐

梧桐在古典诗歌中大多表达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番愁苦的滋味在心头。 8.梅花

早期的咏梅诗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唐诗中有“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的句子。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中梅花都显示一种高洁的品格。 9.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10.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从而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

- 1鸦。” 20.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21.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2.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诗·小雅·鸿雁》。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23.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24.长亭

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庚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25.关山

关,关隘要塞;山,山河。关山指关塞山河。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诗句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26.羌笛

羌笛是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27.琴瑟

琴瑟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琴瑟又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28.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后来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29.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30.三尺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31.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

上一篇:供电事故预防措施范文下一篇:高端客户调查问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