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论文

2022-05-16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存在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忽略意象对人物的表现;偏离诗歌意境场景、主观想象概括人物形象;脱离诗歌整体感知、单一片面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等三大问题。如何在不影响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前提下,解决这些学情问题成了我一段时间的备课困惑。在一次市区课改课教研活动中,我开设了一节以情景任务为主体的诗歌人物形象鉴赏课。

第一篇: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论文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综述

摘要: 古代诗歌鉴赏,是古诗文阅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经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如何对其提高鉴赏力,如何将自我智慧、情感、生命力融入其间,本文就是从学习目标、考点设置、鉴赏方法、答题技巧和专业术语等方面试做一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 学习目标;考点设置;鉴赏方法;答题技巧;专业术语

一、学习目标

1、考什么:明确四个考点

2、怎么考:明确“常见”提问方式

3、怎么答:明确完整的答题模式并能灵活运用

4、怎么赏:熟悉鉴赏诗歌的常用思路

5、记什么:明确自己需要储备的诗歌鉴赏的专业术语

二、考什么

1、诗歌的形象2、诗歌的语言3、诗歌的表达技巧4、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怎么考

1、诗歌形象:景物形象①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②描绘或勾画了怎样的画面?③营造或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或意境?事物形象①描绘了事物怎样的形象?②为什么要刻画这一形象?人物形象①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②塑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③为什么要刻画这一人物?

2、诗歌的语言:赏析语句之妙型:此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好,请找出来并说明原因;此诗中此句子极为精妙,请赏析;语言风格型:此诗歌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并请简要分析或概括说明;诗眼型:此诗中的诗眼是哪个字?并说明原因;分析前人评论型:有人认为此诗具有某种特色,你认为呢?

3、诗歌表达技巧 ①此诗用了什么表达技巧②此诗是“如何”或“怎样”表达诗人的这种情感的?③从某一角度试分析此句诗歌。

4、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多从内容概括和情感方面考查。

四、怎么赏

诗歌鉴赏分为两个层次:“初步了解”、“深层理解”

初步了解:

第一步是关注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能够提示诗歌的大致内容、情感、价值取向,如题目中有“咏”说明是“咏物诗”,“怀古”说明是“怀古诗”,还有题目中出现“悲”就知道作者的感情,出现“送”可以界定为送别等。

第二步是关注诗人和时代:关注诗人可以了解诗歌的大致风格和内容。

第三步是关注诗后小注:这些文字能帮助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产生的原因。

深层理解分为七步:

第一步是关注类型:不同类型的诗歌有其自身的特征,关注这点就等于快速定位。比如“怀古诗”,从手法上主要是“对比、虚实结合”,情感基本是“借古讽今、借古喻今”等,内容大多是写古人、古事和今人、今事。

第二步是关注意象和意境:了解意象可以较快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大致的情感,如看到“送别诗”,就自然会关注诗歌中有关送别的意象,而意境相当于一首诗的主旨,所以把握意境等于理解了核心。

第三步是关注直接抒情的句子:因为诗言志,所以找到直接体现情感的句子等于把握住了诗歌的整体。当然中国古代诗歌一般不仅直接抒情,还有间接抒情的句子。

第四步是关注相关语:这些相关语包括“点睛语、诗眼、炼字处、情语”等,这些句子是具体细致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主要手段。

第五步关注典型动作:部分诗歌有很强的叙事性,因此要关注这些细节,特别是典型动作的词,如张籍的《秋思》中“开封”这一细节使诗歌主旨的表述更加形象。

第六步是关注典故:古诗用典是很常见的方式,典故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含蓄,更委婉,但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理解的难度。

第七步是关注手法:这些手法包括语言特色、艺术风格、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

五、怎么答

基本方法:审清题目要求——明确考查知识点——确定题目类型——运用相应的答题模式

(1)对“综述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2)对“对比题”,应该做到:通过研读,比照它们的异同;根据题目的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3)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的试题,应指出诗歌表现(或突出)的思想倾向、情感特征,并具体剖析它是通过运用何种艺术手段和诗歌意象来表达其思想和情感的。答案的组织,不同题型有不同的规则。

六、记什么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爱恨情长的形象。

(二)古代诗歌中人物的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 2.忧国思家 3.思乡怀人 4.生活杂感5.长亭送别。

(三)环境、景物、意境、意象的特点:绚丽、明丽、峻峭、雄伟、萧瑟、清幽、凄冷、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萧杀、荒凉、瑰丽雄奇、繁华热闹、虚幻缥缈

(四)常见意象:1、冰雪2、冰心3、月亮4、折柳5、蝉6、草木繁盛7、菊花8、梅花9、松10、莲11、梧桐12、杜鹃鸟13、鹧鸪鸟14、鸿雁15、水16、猿啼17、羌笛18、长亭19、鸿鹄20、彭祖21、红豆

(五)古代诗歌题裁归类:(1)怀古诗(2)咏物诗(3)山水田园诗(4)战争诗(5)行旅诗(6)闺怨诗(7)送别诗

(六)古代诗歌语言风格专业术语:1、平实质朴、朴素自然2、含蓄隽永、含蓄委婉 3、清新明丽、清新雅致4、形象生动5、绚丽飘逸6、婉约细腻 7、幽默讽刺 8、雄浑9、豪放 10、 沉郁11、 悲慨 12、旷达13、音律和谐 14、整散结合15、率性

(七)文学作品中表达技巧的内涵

表达技巧分为5部分:

1、修辞方面: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对比、衬托(正衬、反衬)、叠字、互文、双关、用典

2、材料取舍方面: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繁简清晰

3、表达方式方面:主要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4、表现手法方面①曲笔②蒙太奇手法③想象联想④类比推理⑤悬念⑥赋比兴⑦景情理合 ⑧抑扬结合 ⑨以小见大

5、行文结构方面①伏笔②铺垫③前后照应④卒章顯志⑤景语作结⑥点题⑦承上启下⑧层层深入⑨开门见山

总之,就古代诗歌鉴赏而言,多读静思、多悟多感才是提高自我鉴赏力的关键,同时,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多积累一定的古代诗歌的专业术语和背诵一定量的篇目,假以时日,定能提高古代诗歌鉴赏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高质高效教学研究》 邓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刘生龙,吉林出版集团

(作者单位:甘肃省宕昌县旧城中学 748500)

作者:徐乾盛

第二篇:情境任务下的古代诗歌人物形象鉴赏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存在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忽略意象对人物的表现;偏离诗歌意境场景、主观想象概括人物形象;脱离诗歌整体感知、单一片面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等三大问题。如何在不影响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前提下,解决这些学情问题成了我一段时间的备课困惑。

在一次市区课改课教研活动中,我开设了一节以情景任务为主体的诗歌人物形象鉴赏课。活动带给我很多反思,借本文梳理并总结我对此次实践的认识。

一、贴近校园生活,设计情境任务

李白其人其事给予了创作者们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于是我想尝试让高中生成为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完成对李白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因此,我便这样设计了下面的课堂核心情境任务:

学校将举办戏剧节特色活动,本班计划原创剧目“不朽的李白”,演绎内容需要涉及所选两首诗歌,现邀请你担当总导演,请你结合两首诗紧扣诗人形象进行赏析和创作。

初次看到这一任务时,学生露出了熟悉又紧张的神情。由于该校一直举办校园戏剧节,同学们自然感觉到亲切熟悉。但是,要求小组对一个没有剧本的诗歌展开人物赏析和创作,学生的关注点不光聚焦于人物形象赏析,平添的导演身份一时让学生有点手足无措。于是,我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或解读或演绎李白的作品。比如昆曲《太白醉酒》、秦腔《李白长安行》、话剧《李白》等,这些剧目的精彩演绎能让人们深入理解李白人物形象。又如汉学家顾彬、诗人霍尔茨对李白的研究与创作,亦展现了李白的人物魅力。分享这些资料给学生,目的在于提供一个新视角,让他们关注舞台设计、台词表现等等,为教学中的其他情境任务做一定的铺垫。

熟悉又陌生的情境任务,在给学生带来压力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预习课上,小组能主动和老师交流自己的困惑,参与度较高。可见,这一贴近校园生活的情景任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锁定学习问题,分解情境任务

针对学生突出的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在创作“不朽的李白”过程中,完成两个分解的情境任务。

任务1:筛选舞台道具,感知与设定形象

筛选道具即意象的把握。对具体意象的思考,利于深入理解相关诗句。学生很是细心地提出了几个问题,比如“‘花’需要多少?”“‘花’什么颜色为好?”“酒杯需要几个?”“月亮有没有必要当做道具处理?如果设计道具该怎么和人物勾连起来”等等。这一任务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关注诗歌意象表现人物的情境。在解决任务时,学生初步表现出思维的发散和思考的深度。

关于《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我欣喜的收獲了学生如下的解读。

学生1:“花”需要团簇的鲜艳的花,这一道具是诗人歌舞的背景,因为乐景才更加衬出诗人内心的哀愁。

学生2:“酒杯”需要一杯,虽然举杯邀明月然而实际上只有诗人自己对月与影饮酒,是饮酒触景生情后举杯邀明月的,一杯的落寞更显人物的落寞。或者需要三杯,月亮与影子都有酒杯,具体化的道具能体现诗人将月与影拟人化,而且在演绎的时候与月、影的对话,才更能体现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的孤独和空虚,诗人不被理解的形象可以通过多出的两个酒杯得到有力诠释,更显叙事的张力。

学生3:“一壶酒”最开始的独酌可以是用酒杯小酌,到后来发现月与影都不解诗人愁思,渐渐换用壶来醉饮,喝得酣畅淋漓之时寄情云汉。“月”月亮虽然在空中,似乎不用刻意作为道具,可是我们发现整首诗月下饮酒、月下歌舞、月下寄思都关联了这一个重要的意象,甚至可以夸张渲染这一意象。

通过对舞台道具的思考,在课堂上学生给出了李白人物形象这样的解读:

这是一位孤独、飘逸、矛盾的李白,这里的孤独不言而喻,飘逸在对月、影的歌舞中流露出一种形象的飘逸洒脱,刚经历政治失意,李白的仕途之路受阻,他的内心是愁苦的,但是这时候他却想要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是一种与万化冥合的追求,可惜只是单纯的心理追求,可见现实里没有实现,这是一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而现实仕途不得意,内心的归隐心愿又难以实现,这是何等的矛盾啊。

鉴赏《将进酒》一诗时,学生抓住的舞台道具是“金樽”“酒”,孩子们还特别指出了需要让化妆师注意处理李白的白发。一位以酒频频消愁,豪放不羁、自信乐观、寻欢作乐、嗜酒如命、个性张扬的李白走进了学生的脑海里。

有了对前一首酒杯的思考,对《将进酒》的舞台道具解读,学生明显感觉轻松很多。但是,我认为第二首并非只关注如此显而易见的道具就足够。于是,我引导学生关注“高堂明镜悲白发”中的“明镜”意象。古代男女以镜相赠来表达相思之情,而男子用镜所照的更多的是悠悠的时光。李白在镜中悲叹自己的白发,其实是在悲叹一去不不复返的岁月,在已逝的岁月中人生有太多不如意。如果关注到“明镜”这一意象,对于李白人物内心情感会多一份真切的感受,也会给予接下来开展的场景演绎更多灵感。

任务2:诠释动人场景,演绎形象。

请任选诗歌中的动人场景进行具体说明,并从诗歌旁白、场景独白或对话场景等角度对这首诗的人物进行场景设计与演绎。

这一任务为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可以自选旁白、独白、对话的形式,进行场景的说明和设计。

两首诗歌有如下精彩的设计:

组1:“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独白设计

天上的明月啊,愿你与我共饮此酒,赏花间舞。(对水月长叹)我孑然一身,天才竟无人识。(深深望着圆月)要是人们如你一样纯净,该有多好啊。(不复望月,纵情饮酒)不说了,要落泪了,要今朝有酒今朝醉。来共饮此酒,忘怀于天地。

组2:“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对话设计

李:月亮,为什么你一直那么皎洁,我为什么做不到呢?

月:因为我不被世俗玷污

李:影子,为什么你总是躲在黑暗中呢?

影:因为世间比黑暗还污浊

这组设计很新颖,设计了饮酒问月问影的对话,将月与影拟人化了,同时通过月与影表达一种对现实对社会的认识与评价,很贴合诗人的处境,有一种醉与醒的迷离感。

组3:“相期邈云汉”对话设计

李:云霄之上太上老君的兜率宫想必是个值得参观的地方吧!

影:我不能上去,我属于地下!

李:只要胆大,一切皆有可能!(影子飞了起来)

影:飘飘欲仙,不如落地仰望;东摆西摇,不如好好准备一下,一同登上云梯。

组4:“相期邈云汉”对话设计

唉,我一个人干喝有什么劲呢?来,你下来,跟我喝两口,你看,我影子也来了,这么地就有三个人一起喝酒了!(对月说)

唉,你又不会喝,你跟着我也没有意思。(对影说)

我还是暂且陪着你俩,不然辜负这一片的春光,

月,你伴我高歌,影,你随我起舞,

唉,愿我永远可以永结无情游,相约高远的天河,与万物齐一。

前一组将内心的这种期望理解为勇于追求的自信与乐观,在迷离的状态里高蹈于红尘之外,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由于现实社会中报复不能实现,又不为人理解的旷世孤独。后一组“与万物齊一”鉴赏深刻,激活了同学们对课内所学的联想。正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里所说“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当一个人不想任何的事情,忘掉了自己的存在,融于自然之境中,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愁绪的消解,达到物我合一的忘我境界。

组4:“与尔同销万古愁”对话设计

李:我漂泊的一生终是仕途不顺,今日同你们一起放歌纵酒,排遣内心的忧愁

岑:太白,你有着旷世的才华,大可不必为了求仕而如此忧愁

元: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如果你有好的作品流传后世,也能留下不朽的功名。

李:今日不谈仕途了,来,我们喝酒!

组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独白设计

看看这能照进我心的明镜吧,镜子中的人是谁?是我吗?为什么我不认识他,那容颜如此苍白无力,那头顶上如雪的头发丝丝都好像能戳伤我的心。这明亮的镜子却照进了一段黑暗的光阴,随着这光阴的流转,怎么就将我变得眼神涣散、内心悲凉呢!啊!时光啊!你能不能不要如此残忍待我,只让我一个人悲伤,只让我一个人悲伤!

学生的这些设计让人十分感动,我看到一颗颗纯粹的投入的心灵在感受着李白和他的诗歌。李白在豪中畅饮,在豪中作乐,在豪中直抒心中追求功名的志向,同时也在豪中毫不隐藏自己现实失意的愁苦。洒脱不羁的外表下,李白的内心怀有强烈的政治抱负,这是诗人矛盾的精神世界。通过这些分解任务,遇见了孩子们如此的走心鉴赏,真让人觉得欣慰。

三、教学反思

作为课改课活动的示范课,新颖的教学方式让我品尝新鲜与活力。但是静心反思后,本节课还是存在着如下的不足。

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真的解决了吗?

这节课的备课初衷是要解决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三大问题。但是回顾整节课,在教学内容上一节课只能大概解决前两个问题。对于任务的设置能否推广至更多的诗歌鉴赏,笔者觉得有一定的不可控因素。因为,在解决前两个问题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任务的完成度需要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与理解力。示范课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基础优秀,所以能够给出很多出彩的诠释。如果学生基础稍欠缺些,教师该如何通过细化任务解决相关问题,这是值得进一步去探索的问题。否则,仅满足于一次新鲜热闹的示范课,于以后成长无疑没有一点好处。

情境任务的设置够全面和严谨吗?

从情境任务角度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有序进行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感悟与鉴赏诗歌人物形象有很好的助力作用。但是,关于诗词人物形象鉴赏,关注人物描写、分析关键词句、学会知人论世等方面,是需要教师在课前预习做好相应指导的,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激发。所以,本节课的人物设置起点其实是比较高的,课前需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本节课以两首诗作为剧目创作素材,关于整部剧的人物情节、主题确立等并没有明确的引导,而是让学生直接进入诗歌人物的赏析,情境任务显得不够全面,只能算是展示了一个大任务在课堂上一个小小的横截面。一节课完结后,是否真的能顺利让学生展开切实创作,可能还是有待进一步印证的。

总而言之,笔者努力尝试着新的教学方式,在古诗教学传统与新型的方式之间曾多次徘徊犹豫。以此浅文,记录情境任务助力诗词教学的一次实践,并感谢给予我指导的前辈们。

顾秀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教师。

作者:顾秀琳

第三篇:古代诗歌鉴赏能力与考点针对性训练

【摘 要】夯基固本,注重课堂效益,是高三复习中重要的一环。在对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进行训练时,我们的做法是:加强学生的诗歌文化积累,夯实鉴赏基础;注重课堂管理,以考纲的要求为依据,确定复习中需要培养的能力点重点突破。

【关键词】诗歌鉴赏 夯基固本 注重训练 提高效率

诗歌鉴赏是每年高考必考的一个考点,怎样让诗歌鉴赏的备考收到较好的效果呢?以下谈谈我们学校的一点思路和训练点:

一、加强文化积累,夯实鉴赏基础

古诗鉴赏考查的范围由内容到形式,分布很广,对鉴赏者的素质要求很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包括他所具备的鉴赏知识、生活阅历、审美情趣等等,在诗歌鉴赏的考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诗歌文化的积累在我们的备考中尤为重要。我们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积累诗词的文体知识。

我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各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如果掌握了诗歌、词、曲的平仄、押韵、对仗,并对诗的严肃庄重、词的清丽妩媚、曲的诙谐幽默有所了解,我们才能从诗歌的遣词造句中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把握诗歌的内容,而在这基础上,才能对其艺术形式、意境风格有正确的分析、体会。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事理关系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那为什么作者不这样写呢?如果掌握了律诗押韵的要求,再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我们就可以明白,作者不这样写有两个的原因:一是为了平仄押韵的需要;二是诗人在“浣女”、“渔舟”之前先写“竹喧”、“莲动”才符合现实感觉的顺序,吻合审美情趣,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所遮蔽,等听到竹林里的喧声,看到莲叶的摇动时才发现浣女、渔舟,从隐处显现真象,才显出情趣,才富有诗意,也更显出诗人用语的含蓄,构思的巧妙。

2.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也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我们的做法是主要抓住内容和风格两方面,让学生区分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以及豪放派、婉约派等诗歌类别的特点,把握鉴赏应该注意的问题。

例如,山水田园诗,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的鉴赏首先在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最终把握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3.学会知人论世。

鉴赏诗歌时我们要求学生,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到广阔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去分析理解。因此,课堂上,我们会向学生讲解和分析诗人的经历以及所处时代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这是作家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的时代风貌,而如果掌握了时代风貌,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把握住了。因此,学会知人论世,就是最准确、最简捷地把握了理解诗歌的方法。

例如,就时代风貌而言,三国时期战乱频繁,促成了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再如,唐朝既是封建社会最繁荣最富强的时期,也是诗歌繁荣的黄金时代,因此产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所以才有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气概。

4.积累教材中出现的常见文学典故。

文学典故的运用是古典诗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典故的运用,使诗歌语言凝炼,含义深远。可是,如果遇到“典故”不知所措的话,就必然影响到鉴赏的效果。因此,我们让学生把教材中出现的有关文学典故加以积累。例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让我们想到廉颇的遭遇,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便可体会其中包含的深沉的感慨。

5.掌握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意象的文化意蕴。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炼。诗人往往通过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读者只有领悟意象的寓意,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因此,我们印发资料要求学生熟知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这样,既作为文化积累,也为学生古诗鉴赏找到突破点。如:《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中的“陶家”究竟是不是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家呢?如果熟知陶渊明平生最爱菊,家中种了很多菊花,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千古流传的佳句更是他在《饮酒》中写下的,我们就可以推断元稹把种植菊花的地方比作陶渊明的家,秋菊开满家院的繁盛景象,就不难想象了。正因为有如此引人的佳景,才使诗人专心致志“遍绕篱边”赏菊,连太阳西斜也不知道。

二、加强课堂管理,注重计划的全程落实

1.提出复习任务,自学定向。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提出自学指导意见,组织学生结合教材自主梳理知识,自主检测,同桌互相批改。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

要让学生认真阅读诗歌,从意象、意境、语言、情感、表达技巧几个方面有重点地设置有思考价值的题目,进行有针对性训练。

2.挖掘与教材结合紧密的考点,拓展延伸。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要求挖掘出体现单元特点的能力点,升华所学知识。要用教材中的材料做例子,进而和高考试题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迁移。利用高考试题和各地模拟试题作为典型例题,自学、探究、交流,找到答题规律和答题方法。

3.教师重点讲解。

针对学生在自学和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和变式题目重点讲解以消除学生的错误认识,帮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构建扎实的知识框架,提高应用规律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检测反馈,巩固提高。

利用检测题对当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检测之后,教师总结讲解。随堂检测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监督。检测过程中,学生不准看课本和笔记,不准相互讨论,以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有效性。检测结束,教师公布答案,同桌互相批阅。

三、加强书面表达,增强规范作答意识

不少老师反复强调,千万不要忽视书面表达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要形成语言,思维却大打折扣。不少学生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甚至病句、错别字连篇,严重背离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进行诗歌鉴赏训练时,应加强学生诗歌鉴赏的书面表达训练。我们的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是卷面整洁、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另外,考生一定要掌握规范的答题术语,并能做到分门别类,熟稔于胸,一旦作答即能调兵遣将,克敌制胜。如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之分,而间接抒情又主要分四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和寓情于景。描写手法则主要有:白描、烘托与渲染、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交错。明乎此,对于本次省质检诗歌鉴赏题要求“赏析颔联和颈联景物描写的手法”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而不至于将本属于抒情手法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误作本题的答案。

总之,诗歌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层次高的创造性活动。如果能重视上述的几方面知识的积累,并养成多读名作和有关赏析评价的文章的习惯,开拓思路,扩展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语感,提高素养的话,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鉴赏分析实践后,诗歌鉴赏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湖北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作者:田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论文下一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