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德育的特点范文

2023-09-20

古代德育的特点范文第1篇

1 包容性

在当代, 任何民族国家都作为系统而与世界整体系统中的其他民族国家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与学习, 由封闭保守走向开放融合。在高度警惕经济全球化对我们思想道德教育的冲击前提下, 不能拒绝西方现代文明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我们认为, 世界上的许多民族, 在人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对人和人之间伦理关系和道德原则, 对于有关伦理道德的许多问题, 都有过深刻的、值得我们批判继承的思想和理论。西方的法律思想及纪律意识也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在这里之所以强调这一点, 是针对长期以来我们文化传统中存在着的文化自大主义和文化排外主义而发的, 它给我们的不是安全保障而是思想障碍, 我们很难想象在狭隘民族精神上会形成开放的民族精神品质。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整体相关性影响下, 应以积极的开放心态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任何夜郎自大的排外意识, 因循守旧的保守观念, 只能对高校德育产生误导, 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 要人们懂得, 坚持对外开放, 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 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营, 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 加快祖国的发展, 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此外, 先进文化有着对其他文化慷慨吸收、鉴别、采纳的特点, 全球化的时代, 先进文化更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现时代, 高校德育要反映先进文化的要求。就应该具有一种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精神, 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德育的成功经验, 注意吸收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与现代文明相联系, 有利于推进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一是与现代化大生产, 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和观念, 如:效益观念、素质观念、信用观念、规则观念、法律观念、竞争观念等等。这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共同财富。二是反映人类美好愿望的自由、平等、人权等重要价值和文化观念。要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赋予其新的内涵, 形成新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三是反映人类共同利益的文化和观念, 如全球性问题中的人类共同利益形成了全球意识和人类共同利益观, 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 树立为人类的永恒的幸福而奋斗的理想观、价值观、人生观。

2 紧迫性

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角度看, “人性化”全球化带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也在思想上和文化上产生了许多进步的东西, 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其二重效应的负面性。国际问题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更加复杂激烈, “形势逼人, 不进则退”, 高校德育因此要面对诸多新课题。

(1) 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主旋律教育受到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公平竞争的倡导下, 利用科技及网络的优越性, 向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渗透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 这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推行其思想文化理念的做法使得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竞争显得更加复杂、艰巨, 加大了主旋律教育的难度。

(2) 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教育受到挑战。由于互联网所导致的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与碰撞的加强, 容易使青年学生对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念产生育目的崇拜, 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合理性产生怀疑甚至动摇。同时在市场经济强势资本的主导下, 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各种的腐朽生活方式也会通过互联网等形式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冲击和影响, 使得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受到冲击, 这都加大了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难度。

(3) 传统的灌输型德育教学模式受到挑战, 具体表现为二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 信息网络化使得网上的知识资源十分丰富, 再博学的教师也难免相形见绌。另一方面,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表现得更为广泛、多样化, 这都对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政治热情, 加强德育教育工作。

3 先进性

从时代特征看, 高校德育要深刻把握时代发展的根本走向, 保证其先进性。因此, 要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为高校德育教学提供的新的难得的机遇。在与时俱进中, 领先一步, 实现德育教学的现代化。

一方面, 信息网络化扩大德育教学对象的覆盖面, 增强德育内容的信息量, 创造出德育的生动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 信息网络化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网络教学所特有的针对性、互动性特点, 使德育教学有可能顾及到每一位同学, 使每一位同学都可以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也可以为每一位学生指导, 从而在“双向”互动中, 提高了德育教学效果, 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高校德育要保持其先进性, 除运用先进手段外, 还应注重其实效性。实效性就将大学生的品德需求与德育资源的供给在实际中结合起来, 价值引导与学生的自主选择统一起来, 以说服力、感召力来满足大学生的实用与现实需求, 克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因此, 高校德育要与时俱进, 全面反映“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保持高校德育的先进性。

4 创新性

新世纪的高校德育, 必须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加强德育理论研究和德育理论创新。随着新世纪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尤其是我国加人WTO以后, 整个全球范围内文化与价值的冲突, 观念的碰撞, 思想的互渗, 以及价值的并行, 成为当今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内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坚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树立为祖国的民主、富强、文明奋斗的决心和使命感;如何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凝聚民心、党心, 增强民族自信心, 保持社会发展与稳定;如何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中, 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增加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何在与人类紧密依存的全球化时代, 增加大学生的世界意识、全球意识、人类意识、生态保护意识, 处理好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世界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以创新的精神, 科学的方法, 开放的心态, 民主的风格, 去培养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世界意识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道德传统基础上, 赋予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以新的时代内涵。

具体来说, 德育在内容上, 坚持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 不断地丰富和拓展。如: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地位;以世界视野和全球意识, 看待和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教育, 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同精神支柱;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能力, 要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 树立民族自尊、自强精神, 培养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弘扬民族精神, 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要从基础道德教育内容人手, 使德育内容生活化、具体化, 应对现实生活, 切实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使之更好地融入时代发展的节奏中, 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全球化, 使得高校德育教学发展趋势明显具有了包容性、紧迫性、先进性、创新性等新特点。因此,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深刻把握住高校德育在新世纪发展趋势的新特点, 切实增强高校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使之更好地融入时代发展的节奏中, 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高校德教学,发展趋势,新特点

参考文献

[1] 靳诺.德治法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4, 9.

[2] 戴纲书.德育环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3.

上一篇:内审总结报告范文下一篇:中医理论基本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