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论文范文

2024-01-06

现代汉语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汉语 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 语法

一、引言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原对外汉语专业)在许多高校都隶属于中文系,“现代汉语”课的师资、教材等直接来自于中文专业,导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没有体现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从而无法建立起属于自己学科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在我们看来,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该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重基础但侧重点不同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同样要求学生牢牢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但其侧重点在于为实际的汉语教学服务,因此,基础知识教学应侧重于汉语教学中需要的知识。有些内容对中文专业学生来说可以一笔带过,但是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却非常重要。如:语音部分每个元辅音的具体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ong、iong、ao、iao、iu、ui、un等音的实际发音问题;汉字部分笔画之间的关系,笔顺规则,部件的拆分,形近字辨析等;詞汇部分的语素义与词义的各种关系(特别是曲折反应类)、联合结构中的偏义词、中国特有的文化词等;语法部分的三个平面理论等;修辞部分可以适当删减。

(二)注重对外汉语教学案例

《现代汉语》教材以及日常教学中的案例往往来自国人的日常生活,缺乏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国学生常出现的各种语言问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对外汉语视角,在课堂上就需大力丰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相关案例。如以下对外汉语偏误例句:

(1)*你们在哪儿出发?(汉语表示起点,用“从”而不用“在”。)

*北京的司机是热情。(形容词作谓语,一般不用“是”,而用“很”。)

*我刚才叫你,你不听见吗?(“不”表示主观意愿,这里要用“没”,“没”表示客观结果。)

*这本书女人可能有感兴趣。(“感兴趣”本身是动词性词语,不需加“有”,而且“有”后面一般加名词性词语。)

通过丰富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从对外汉语学习视角看待现代汉语现象,学习起来更加有的放矢。

3.丰富国别比较内容

“现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基本围绕汉语本体,很少中外对比的内容,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汉语本体理论知识的时候,则需要加强横向比较来更清晰地认识汉语自身的特点,更好地了解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重难点。如:

(1)*昨天,我参观了我奶奶。

把“参观”等同于“visit”,英语“visit”有“拜访、看望”义。

(2)*我有够钱,我就去买书。

把“够”等同于“enough”,而英语“enough”可以修饰名词。

我们根据广泛使用的《现代汉语(增订五版)》(黄伯荣、廖序东主编,2011版)的词汇、语法内容,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二、词汇

现代汉语词汇部分主要从语素、词、短语三级单位入手,重点分析了词的内部结构和词汇意义的类型,特别是分析了词的复合式、多义词与同音词、同义词与反义词。

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首先要考虑词的分级和数量,然后通过“释词—课文—练习—扩展”这一过程来学习和使用词语。在这一过程中要结合语音、文字、语法等多方面知识来解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别是诸如文化词、离合词、同音词、同义词等等。因此,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更加考验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与“现代汉语”课的差异非常明显。

如何通过“现代汉语”课程为后续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打好基础,可以从以下内容入手。

(一)语素

现代汉语这门课,将语素分为“自由/不自由”“定位/不定位”这些类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素的作用非常大,除了应掌握以上语素的基础理论外,在教学中还应强调或补充以下几点:

1.重视语素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是“释词”与“用词”,其中“语素教学法”是重要的教学手段。

第一,利用语素可以更好地解释词语,培养学生的语感,如“作文”是“作”与“文”两个语素的结合。

第二,可以更好地辨析同义词,如“温柔”与“温顺”,其中语素“柔”是“柔和”义,语素“顺”是“温顺”。

第三,可以更好地巩固和扩大所学词语,如学习了“歌迷”,通过语素“歌”“迷”可以扩展出“歌曲、歌手、戏迷、球迷”等。

2.语素与汉字的关系

由于“语素教学法”在解释其中“语素义”时必须与汉字字义结合起来,因此还需要让学生明白“语素”与“汉字”之间的关系,不要把二者混为一谈。一般情况下,一个单音节语素就是一个汉字,但存在多个语素对应一个汉字(同音字)和一个语素对应多个汉字(异体字)等情况。

3.强调词缀或类词缀

语素分词根和词缀,强调通过词缀或类词缀,可以帮助更好地释义。

如:“可”表示“值得、肯定”义,以此就能很好地解释“可爱、可惜、可怜、可靠”等词;“手”表示“擅长某技能或做某事的人”,那就可以很好地解释“歌手、能手、凶手、扒手”等词。

(二)词

《现代汉语》教材,将词分为“单纯词”与“合成词”,重点分析了“合成词”中“复合式”的“联合、偏正、述补、主谓、动宾”五种基本关系。

虽然以上知识对于初次接触《现代汉语》教材的大学生来说比较琐碎和抽象,但需要向学生强调,这些知识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是一种很好的“释词”手段。

如“寒冷”是“寒”与“冷”并列而成;“认错”是“承认错误”的动宾结构;“日落”是“太阳”“下落”的主谓结构。

(三)词义

《现代汉语》将词义分为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其中词汇意义分为理性义与色彩义。教材根据义素、义项、语义场三层概念分析了多义词与同音词,同义词与反义词。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上理论主要作为知识储备,教师重点在于如何恰当、准确地解释词义。围绕这一目的,我们在分析现代汉语理论知识时可强调或丰富以下几点:

1.增加词义与语素义之间的关系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常常利用词义与语素义之间的关系帮助释词,特别是解释存在“间接联系”和“曲折反映”关系的词,更需要重视词义与语素义之间的关系。

如“忘记”实际只有“忘”的意思;“眉目”是“眉毛”“眼睛”的借代用法;“绊脚石”则是语素义的比喻用法等等。

2.多义词的解释有教学分级

现代汉语将多义词分为本义和“引申义”两种类型。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很少考虑这种理论,而首先考虑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学习等级进行多义词教学。

如教“哪里”,先教“什么地方”义(你去哪里了),再教“泛指任何地方”义(哪里都是车),然后教“谦辞”义(哪里哪里),最后教“用于反问,表否定”义(哪里想到你来了)。

3.同音同形词、同音异形词、异音同形词

“现代汉语”重点区分了同音词中的“同音同形词” 和“同音异形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还有种“异音同形词”,即一个字形有多个读音,各语义之间无联系,如:“假jiǎ”-“假jià”,“重chóng”-“重zhòng”等。

4.同义词辨析最常用手段

同义词辨析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难点之一,《现代汉语》从“理性义”“色彩义”和“语法义”三个角度区分同义词,这三个角度无疑非常全面,但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根据外国学生常见的偏误类型,可以优先考虑以下辨析手段:

1)好与坏

有些词很容易知道适用于“好”还是“坏”的语境,如“老、优秀、没头没脑”等,但有些词与别的词组合时才会显示出“好”与“坏”。如:

(3)*一连下了三天大雨,总算发生了洪水。

(4)*他过于认真,终于取得了好成绩。

以上例句中,“总算”一般用于发生了好的情况,而“过于”一般用于不好的情况。由于外国学生不清楚,将“总算”等同于“最后”,将“过于”等同于“很”,产生了以上偏误。

2)肯定与否定

有些词多用于肯定句,有些词多用于否定句中。如:

(5)*我从来喜欢吃包子。

(6)*我一直不吃(辣椒)。

以上偏误原自于混淆了“从来”和“一直”。一般情况下,“从来”多用于否定句中,“一直”多用于肯定句中。类似的有“怎么……也”“死活”“再也……”等等。

3)适用对象错误

这类偏误非常多见,各种类型都有。如:

(7)*我的牙齿突然疼的死去活来。

适用错误,“疼得死去活来”不适用于人以外的对象。

(8)*她十分关怀老师。

上下级关系适用错误,“关怀”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

4)母语干扰

(9)*明天我去或者你去?

将“或者”等同于英语“or”,此处应该用“还是”。

(10)*妈妈最近越来越旧了。

将“旧”等同于英语“old”,此处应该用“老”。

5)混淆形近词

由于汉语中很多同义词都有相同的语素,词形相近,语义上又非常接近,因而留学生容易混淆。如:

(11)*他们担心会不会适合北京的生活。

混淆了“适合”和“适应”。

(12)*他是个优良的学生。

混淆了“优良”和“优秀”。

(四)特殊词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些特殊词语可以单独作为一类告知学生,因为这类词语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难点。这类特殊词语常见的有:

1.离合词:见面、理发、请客、发言……

2.文化词:龙、狗、牛、狼、狐狸等动物类;竹、梅、松、梨等植物类;醋、四、六、八、红、白等生活类;四合院、月饼、花轿、包子、功夫等特有事物……

3.委婉语:慢走、哪里、没什么、太寒酸了、客气……

4.同素反序词:情感-感情、蔬菜-菜蔬、地基-基地、台灯-灯台……

三、语法

现代汉语课程中的语法主要围绕词、短语、单句、复句四大内容,重点分析了实词与虚词的语法功能、短语的各种内部结构、單句的八大成分、复句内部的复杂关系等。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同样涉及以上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留学生存在的语法偏误,通过反复练习,培养的语感,让留学生迅速掌握语法规律。

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如何做到既能为学生打下理论基础,又能让学生知道如何为今后的汉语教学服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内容上看,语音、文字、词汇三部分内容是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指导,而语法部分涉及的词、短语、单句、复句等知识都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内容,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避免在学习繁杂的语法知识时漫无目的或者缺乏兴趣。例如:

(13)“客人来了”与“来了客人”有什么区别?

(14)“他昨天来了”与“他昨天来的”有什么区别

(15)*这不是可能的。

(16)*她连小鸡都不怕。

(17)*无论明天下雨,我都去。

(18)*我打电话你。

例(13)“客人来了”中的“客人”是有定的,“来了客人”中的“客人”是无定的,这里涉及话题因素;例(14)中,“他昨天来了”强调的是“来了”,“他昨天来的”强调的是“昨天”,这里涉及“了”与“(是)……的”两个句式差异;例(15)中,能愿动词的否定形式是前面直接加“不”;例(16)中,“连……都”往往带有出人意料之外的意思,而“不怕小鸡”并不令人意外;例(17)中,复句关联词“无论”后面应该带有不确定的情况;例(18)是英语国家学生造的病句,学生把“打电话”等同于“call”。在英语中,“call”可以带宾语,而汉语中的“打电话”不能带宾语。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涉及到现代汉语语法的方方面面,并且非常细致,如果没有掌握这些语法知识,在教学时就很难解释。

(二)详细讲解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理论

现代汉语课程一般将句法、语义和语用作为补充内容,属于可讲可不讲的部分,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只有结合三个平面的理论才能把各种偏误现象解释清楚。如:

(19)*我把衣服洗累了。

(20)*我沒机会生病。

这两个病句在句法结构上完全正确,但是语义讲不通。例(19)中的“洗”指向“衣服”,“累”指向的是“我”而不是“衣服”,因此“把衣服洗累了”在语义上完全错误;例(20)中的“没机会”一般指希望做什么事,而“生病”显然不是“我”希望发生的事。又如:

(21)*我家来了那个朋友。

例(21)句法结构也完全正确,但是语用方面错了,因为在汉语的宾语位置上应该是不定的人或事物,而“那个朋友”却是有定的。

因此,在“现代汉语”课上,教师需要把语义平面的各种语义关系、语义指向等分析手段以及语用平面的话题、说明、焦点、预设等各种分析方法都讲清楚,特别向学生强调,从语用上看,汉语是种话题性语言,具有宽式语法范畴。

(三)掌握教学方法与学习语法知识同样重要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只掌握语法的理论知识还不够,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样重要。这一点,也需要向学生说明,引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的语法知识浅显易懂、高效率地应用于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对外汉语视角。

在讲解语法知识点时,可以告知学生在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做到:

1.讲解要通俗易懂

比如,讲解副词“居然”时,不能解释为:“居然”是副词,作状语,放在谓语前,表示事情出乎意外。如:

(22)“这么重的担子,他居然挑着走了二十里”。

这种解释存在两大问题:

1)讲解抽象,都是专业术语,而非通俗易懂的口语,学生有可能似懂非懂。

2)举例不典型,脱离了生活实际。

因此,在讲解时,可以放到“今天天气很好,中午居然下雨了”“天气这么热,居然停电了”等语言环境中,通过引导,让学生说出“居然下雨”“居然停电”等句子,从而体会到“居然”放在谓语前,表明情况出人意料,而不是告诉学生“这是副词,作状语”。

2.语法讲解要分级

许多词语、句式结构都有多个语法点,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将语法点分层次或分等级去教。

例如,教“比”字句,可以先教“A比B+Adj”“A没有B+Adj”两种基本结构,再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教“A比B+Adj+多了/得多”,最后教“A比B+更/还+Adj”。

(四)注意语法知识中的难点

现代汉语中的语法知识有些是外国学生学习时容易出错或比较典型的难点,以下几点可以向学生着重指出。

1.名词中的方位名词和处所名词容易出错;

2.动词与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和特点要注意;

3.副词中有许多意义相似的词要知道区分,如“千万-万万”“刚-才”等;

4.数词中表概数的词(如“大概、近、来、多、左右”)的用法;

5.注意量词自身的理据性;

6.结构助词和动态助词是教学难点,特别是“的、着、了”;

7.注意区分介词的相似之处,如“跟/给/替”“对/对于”“为/为了”等等;

8.句式中的“把”字句、“比”字句、“被”字句、“连”字句、“是……的”句、“有……”句、存现句等都是教学的难点。

(五)增加中外语法比较,加强语际间的对比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部分语法偏误是来自于外国学生的母语负迁移。由于现代汉语教材中的各种语法问题缺少语际间的对比,因此,在课堂上可适当增加中外语法比较,让学生明白外国学生的母语语法也会导致语法偏误。例如:

(23)*我们饭吃了。

(24)*我吃过中国菜、法国菜、日本菜,还是我爱吃中国菜。

例(23)是日语学生造的病句,错误原因在于汉语的基本语素是“S+V+O”,而日语的基本语序是“S+0+V”;例(24)是韩国学生造的病句,错误原因是韩语中副词“还是”用作状语,可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有时候也可放在句首,但是汉语的副词一般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

(25)*哪儿你周末去?

(26)*苹果在桌子。

例(25)、(26)是英语国家学生造的病句,其中例(25)的语法错误在于英语的疑问代词“what、where、when”等都放在句首;例(26)的语法错误原因在于英语的介词可以直接引导具体方位(如“on the table”),而汉语表示方位,一定要加上表具体方位的词(如“在……里/上/底下”等等)。

四、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现代汉语课程中词汇、语法内容的一次粗浅探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面临的情况会更加复杂多变,需要从更多角度和细节去考察并关注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从而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掌握理论知识,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发展和课程建设。

參考文献:

[1]陈绂.谈对欧美留学生的字词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

[2]陈熹.针对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教材的几点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11,(10).

[3]刁世兰.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改革论析[J].语文学刊,2012,(1).

[4]邓智慧.近十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15,(4).

[5]傅思泉.现代汉语的对外汉语视角研究[J].语文学刊,2015,(12).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韩晓明.初级汉语综合课词汇教学基本状况的考察与分析——以两个词汇教学个案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7,(7).

[8]李晶晶.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内容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

[9]李泉.对外汉语语法研究综观[J].语言文字应用,2007,(4).

[10]李如龙,吴茗.略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2).

[11]李彤.近十年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中的三大流派[J].语言文字应用,2005,(9).

[12]卢福波.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操作方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2).

[13]卢福波.汉语语法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4]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5]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讲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6]刘座箐.国际汉语词汇与词汇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7]孙德金.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8]邵敬敏,罗晓英.语法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3).

[19]汪红梅.留学生汉语词汇习得的偏误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7).

[20]温晔.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理论方法和原则[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4).

[21]万艺玲.汉语词汇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22]吴中伟,杨玉玲.国际汉语语法与语法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3]杨柳,程南昌.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7).

[24]张和生.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2005,(9).

[25]张捷鸿.对外汉语高级阶段的词汇教学[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

现代汉语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词汇;汉语词汇;教学策略;迁移

作者简介:唐春吾(1975.02-),女,汉族,湖南湘乡人,中南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学英语教学。

词汇作为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一切语言学习活动和交流的基础。基于中国学生的语言学习基础,把握中国人学外语具有不同于西方人学外语的特殊性,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探寻汉语和英语同为语言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参透其本质和规律,优化教学策略,着力解决英语词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卡脖子问题,实施适合中国学生的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是新时代英语学习观和方法论有所突破的重要途径。

一、学习迁移理论概述

认知心理学家将学习内容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学习的本质是建立内部经验与外部信息的连接,包括新知旧知、具体抽象和各个不同概念之间的各种连接。而学习的目的则是为了实现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迁移。要帮助学习者实现这两种知识的迁移,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知识迁移的方法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帮助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提升学习效率,英语词汇教学同样如此。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迁移包括“与陈述性知识对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与程序性知识对应的产生式迁移理论和与策略性知识相对应的元认知迁移理论”。有效的学习迁移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在迁移中运用旧知解决新问题,培养其对所学具体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促使其思维品质升级,最终达成“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在学习内容日益更新的今天,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更有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学习中策略迁移的本质是将原有经验与新知识建立起有效连接。类比是人类的思维本能,在类比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迁移,是人类解决新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型。因此,好的教学策略应充分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帮助其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连接,引导学生将旧的经验类比迁移运用到新的学习场景,解决新的问题。

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汉语词汇教学策略迁移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

初中生经过多年的母语环境熏陶和在校学习,早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母语语言系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初中生内在的母语系统势必会对英语学习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叫语言迁移。在关注两种语言具体内容差异的同时,我们应同时挖掘母语学习过程中的经验,通过类比迁移母语词汇学习中的有效学习方法来提升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效率。初中生的英语词汇学习属于起始阶段,在词汇音形义的理解识记方面与他们小学阶段的词语学习有很多相通之处。将我国汉语教学的优秀经验类比迁移到英语教学,不仅能有效指导英语教师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已有的母语学习经验与外语学习新信息的结合,更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学习策略有意训练,实现学习观和方法论的突破,扩大学生的思维广度,帮助其建立起不同学科学习之间的主动连接,形成更为科学的自主探究学习观,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汉语词汇教学策略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迁移实例

(一)音形关联下词汇自然拼读中的汉语教学策略迁移

汉语拼音学习中,一般是在掌握声母和韵母读音的基础上,先连读声母和韵母,再结合不同语调进行拼音的拼读练习。比如:ch和ang,可以分别读成四个不同声调。一个声母加多个韵母的基本拼读方式则是将声母和多个韵母逐一拼读,最后加上声调。结合这一拼读训练,教材还会罗列出一系列与这一类型拼读类似的其他练习供学生巩固掌握这一拼读规则。将汉语拼音形音关系、拼读规则和训练策略训练方法迁移过来,学生能快速领悟英语单词可先拼读元音音素、辅音音素,再结合重音、次重音所在位置连读音节,感悟英语词汇的形音对应关系,顺利实现自然拼读。通过熟词garden、park等感悟ar组合的基本发音并正确拼读hardly这一生词,并进一步在harm、harsh等陌生词汇的音形训练中巩固加强。通过比较同一字母组合发音的异同,在有意注意中感悟发音规则,实现读写一体。

(二)形义关联下词根词缀教学中的汉语偏旁部首教学策略的迁移

汉语的偏旁部首以及独体字,与英语的词根、词缀、合成词构成也有较大的可类比性。白字加上不同的偏旁,语义不同,且新词意义通常与偏旁常见概念有关,比如加单人旁指人,加竖心旁指心理活动,加提手旁与手的动作有关。英语的词缀不仅与词义有关,还常与词性有关。英语词缀灵活多变,且常常一缀多义。television为tele+vision,汉语中电话、电报的构成方式与television的构词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分别为telephone、telegraph。合成词online与offline则可以对应中文的“在线”和“离线”。通过汉语偏旁部首、词组形成的概念理解迁移应用到英语词缀与词根、合成词,可有效发散学生的词汇构词思维,不仅在词汇记忆上提效增量,更能在词汇的创造性使用上提升其思维品质。

(三)形义关联下词性与用法有效关联中汉语“的、地、得”辨析教学策略的迁移

英语中词性转换及不同词性的用法对初中生来说,是个较大的难点。一方面是因为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语法的灵活度也很大,而英语语法中绝对强制性规则较多。这些巨大的差异让这个部分的学习成为英语学习的难点,但并非所有情况都是如此,汉语部分语法内容的迁移依旧可以帮助英語教学有效地解决部分难点。比如通过迁移汉语“的、地、得”的用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分辨形容词、副词的用法。此外,英语词性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关联也应在词汇教学过程中迁移汉语词汇语义语用理解的方法,通过句子甚至段落语境合理渗透相关知识,逐步形成词性与句子成分的基本对应关系。

(四)音形义关联理解识记中同音异形异义、同形异音异义词的汉语教学策略迁移

词汇的形式、语音和意义相互联系统一,同时其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关系之间的矛盾则又产生了语言中极其重要而又十分普遍的复杂词汇现象——词汇的同音异义现象,同音词的辨析也是英汉词汇学习中一个难点。

汉语教学中,针对如“迷”与“谜”这类同音异形词,会通过组词造句,或提供语境进行相关词语辨析、句子甚至语篇的选词(字)填空等练习,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有意注意同音异形词的读音联系与词形区别,并在一定的归类拓展训练中巩固这一语言知识概念。同样,英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迁移汉语类似词汇的学习策略,通过填空训练、词语辨析等方式实现语境中词汇的音形义联系比较,能让学生对这些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较好的提升。比如wear与where、won与one。通过下面这段文字“Jimmy has won two books and one scarf as a prize, but where is the scarf now? It's snowy today, he wants to wear it”,学生对同音异义词的领悟和记忆效果会相对更好,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正确书写能力。

英汉词汇中除了有同音但形式、意义不同的情况,也有形式相同但读音、意义不同的情况,即词汇形式上的耦合。因词形相同而语音、语义不同,在汉语中常被称为多音词。多音词因其语境不同,发音、语义和词性均有较大变化,比如长发、大夫。汉语中的异音主要表现在音调、读音,英语中这类词汇则表现在重音位置不同或读音完全不同。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将汉语的多音词学习策略迁移过来,让学生在句子语境中领悟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程度适当延展、归类汇总。比如词性与读音互相关联的多音词dislike、record等,其动词的重音在第二个音节,而其名词的重音则落在第一个音节。此外,perfect、present、direct等词也存在不同读音有不同语义或不同词性等情况。通过迁移汉语多音词教学策略,针对英语词汇中的同形异音异义词设计不同语境和练习并辅以适当的巩固训练,可以较好地加强学生对于这类特殊词汇的理解与记忆。

(五)音形义理解识记中教学同音词或多义词教学时的汉语教学策略迁移

同音同形异义词作为词汇语音耦合中的一种,属于同音词的次类之一。同音词在语义之间,在现实的语境中,缺乏“义通”或“义反”的联系。而多义词是在同音同形的条件之外,因词义的概括性和词义的演变使得多义词的词义之间彼此紧密联系,相当一部分语义是由本义 (中心意义)引申、扩大或缩小而来,因此不同的语义之间保持着“义通”或“义反”的联系。在迁移运用这些词汇教学策略时,根据学生的汉语知识基本情况,笔者并未对此进行区分,而仅仅借用汉语中的同音词或多义词让学生领悟词汇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义项。同时,结合学生的汉语词典使用经验,让学生明白词义拓展时,按照词典中对不同义项的排列顺序大致估计不同词义的使用频率,从而适当缩小有意注意范围,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spring一词时,先让学生感悟“光”在“不光是”“月光”“花光” 中分别表示“只、单单”“光线”和“一点不剩”的意思。接下来再进入spring一词的不同语义猜测和语篇学习,通过汉语词汇理解中的概念迁移,学生们就能较好地理解英语中spring一词的不同语义。

同音词或多义词常因语境变化而成为英语阅读教学的难点,这是因为学生对词汇本身的语义有定势思维。所以,平时应有意识地利用合适的阅读语篇对一词多义进行讲解。一词多义的讲解开展得越早,对学生词汇语义定势思维的矫正度越高。词组“方便”的语义有多种,笔者常用“方便”二字的不同语义在英语词汇学习和翻译中进行类比迁移。通过这一类比迁移,学生明白了两点:1.汉语的一词可对应英语的多词,比如“好”“让”,翻译时需弄明白内在的逻辑意义。2.英语的一词也可以因为语境不同而产生多义。

汉语同音词或多义词的教学策略类比迁移,不仅能让学生更快地领悟语境与词汇具体意义的关联,更能在借助汉语语义场中词汇的本义和引申义、比喻义理解英语词汇多重语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其单词理解效度,有效减轻词汇多语义的记忆负担。如spring一词,名词词义“春天、泉水、弹簧”为其本义。春天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季节,春天是万物复苏“生长”的季节;泉水自地底下“涌出”;弹簧能“弹或者跳起”,弹跳的动作则意味着“突如其来地(做某事)”。这样的词汇讲解,能有效降低学生的词汇记忆难度,并帮助其在今后的写作中有效运用一词多义合理使用修辞手法。根据学习的语篇和一词多义情况将汉语学习策略进行迁移类比,灵活安排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较好地理解词汇语义和语境语篇的关联,有效解决词汇语义定势思维的限制问题,并有效提升其语言输出过程的效率和正确率。

四、结语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文化意识、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基于学生已有的汉语知识文化素养进行学习策略迁移引导训练,在策略迁移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反思自己的母语学习行为和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回顾反思汉语词汇习得的经验进一步深入理解祖国文化、文字中的文化魅力提升其文化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类比迁移训练感悟学习策略迁移的效果,在学习实践中通过有效感知新时代学习观和方法论,在新旧知识概念、知识理解与运用创新、学科知识关联等连接中提升其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在探寻汉语和英语同为语言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中逐步领悟语言学习的本质和规律,提升学习效率和语言能力,在破解词汇学习难题的同时感悟中国元素,在外语教育实践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最终达成教育的最高境界——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梅宇,刘辰,唐燕玲.英语词汇教学的音形义研究[J].现代英语,2020(16):18-20.

[2]戴家琪.一项基于词汇教学中策略训练的行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

[3]杨明全.核心素养时代的项目式学习:内涵重塑与价值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21(2):57-63.

[4]劉道玉.论学习的本质特征与目的[J].课程·教材·教法,2017(3):4-11.

[5]文兵.英汉语同音词对比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04-110.

现代汉语论文范文第3篇

2、基于语义地图理论的现代汉语粤方言方位词“前”义方位词研究

3、文言句式中的判断句和被动句

4、浅谈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冲击

5、略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标注词类的作用

6、古老的文学 不老的经典

7、《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双音节动名兼类词

8、如何应对新形式下的高校学报校对

9、浅谈大学生母语弱化情况下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

10、汉英网络新词的特征及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

11、《现代汉语篇章语言学》出版

12、现代汉语语音理论知识的可受性和实用性研究

13、试论现代汉语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14、现代汉语对网络语言的选择和淘汰

15、电视新闻作品的语言艺术和修辞

16、浅析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冲击

17、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18、实用角度下多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思考

19、试分析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20、从英语语言学视角下看现代汉语双宾语结构研究的得失

21、《现代汉语篇章语言学》失校举隅

22、高校文科现行《现代汉语》教材及相关问题研究

23、中西文化交流与现代汉语体系的形成

24、《现代汉语析义元语言词典》的开发与应用

25、湘西方言词“哈数”词义及同源词探微

26、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浅析现代汉语

27、“古代汉语”“双改”问卷调查分析与思考

28、语言学视角下的现代汉语语序研究

29、从现代汉语角度关照古文教学

30、用开放理念引领高师现代汉语教学,提高师范生语言素养

31、现代汉语语音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32、高师现代汉语教学应注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33、现代汉语逆转类语气副词的多向性语义启发

34、例析高考中的字音考点

35、加强高师现代汉语课程的师范性建设

36、现代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 在构词理据方面的比较探讨

37、新媒体时代现代汉语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38、浅谈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39、论合作学习在北海电大社区教育中的运用

40、英语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41、汉语方言教学在现代汉语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2、新教改背景下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43、对师范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的思考

44、第二语言习得背景下现代汉语语法学习的反迁移和克服策略

45、高校体育英语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的困境与思考

46、承载大国文化 记录文明脚步

47、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48、浅谈现代汉语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49、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普通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改革探析

现代汉语论文范文第4篇

2、现代汉语中四字语型的形势发展变化

3、基于民族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现代汉语”课程改革探索

4、网络语言生态位视角下现代汉语规范化研究

5、现代汉语课多模态教学探究

6、《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和《现代汉语词典》(2005)

7、现代汉语英语外来词研究

8、学生应用《现代汉语通用字数码字典》教学案例

9、关于高等学校《现代汉语》教材和“现代汉语”教学

10、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实践与理论发展探析

11、现代汉语“脱困”义“出头”的来源

12、现代汉语连词“何况”与“况且”的历时考察

13、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14、形式句法框架下现代汉语体标记研究

15、少数民族高职院校现代汉语教学存在问题及场域建构探究

16、浅析现代汉语中的多义短语

17、对现代汉语名词谓语句的轻动词理论阐释的重新审视

18、现代汉语词缀配单现象解析

19、探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现代汉语教学新模式

20、现代汉语的程度副词浅论

21、探析现代汉语中外来词的本土化及干预策略

22、现代汉语日源新词“声优”一词的考察

23、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24、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5、探究式教学法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26、现代汉语介词“随”和“随着”比较探析

27、“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8、论互联网背景下现代汉语教学的改革创新

29、现代汉语隐性否定现象研究述评

30、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现代汉语连动式和状中式对比

31、多模态方言语料库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32、一个现代汉语诗人的内功修炼札记

33、归纳法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34、现代汉语动态助词的哈萨克语表达方式探析

35、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网络宣传文化管理中现代汉语“是”字句语义应用策略

36、翻转课堂模式下现代汉语教学语言的应用

37、新闻专业现代汉语文字教学研究

38、《现代汉语词典》中复杂词汇单位 立目分析

39、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40、课程思政视角下在现代汉语课程中提升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研究

41、现代汉语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浅析

42、现代汉语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43、《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实践与理论发展及优化思路探析

44、高职院校现代汉语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45、基于“雨课堂”的《现代汉语》双宾句教学设计

46、现代汉语反义词不平衡现象研究综述

47、现代汉语修辞在新闻写作之中的运用与分析

48、《现代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比较研究

49、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现代商法与古代商法区别在于商人身份是否为一种特权,商人身份的特权性质是古代社会中的现象,并非决定商法存亡的本质属性,商人在任何社会条件下都是一种身份。直接有效调整商事关系的是商事法律规范而非抽象的商法典,商法发展的现代潮流是对于完备且封闭僵化的商法典的突破而非民商合一。公法因素作为商法的手段在商法体系中出现并未导致商法公法化。私法不可能完全排斥强制性规范,商法中的强制性规范性质属于私法,具有技术性,发挥构建功能,形成交易的统一条件,便利效率追求;商事立法中为了操作方便往往将行政法规范与商法规范放进同一部法规中。

关键词:商法;嬗变;误读

上一篇:文化理论论文下一篇:古代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