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论文范文

2022-05-1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通货膨胀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转换,这一“转换”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第一篇:通货膨胀论文范文

论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通货膨胀的成本

摘要:文章通过参阅国内外规范性及实证性研究的相关文献,简单论述了关于宏观经济学问题中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通货膨胀的成本,并通过经济模型及实例对此进行了解释说明。

关键词: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输入型冲击;通货膨胀的成本

一、引言

通货膨胀意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通货膨胀一直是宏观经济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纵观国内外通货膨胀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货币、需求、成本、汇率几个影响因素出发进行研究,而且往往根据实际不同研究需求选取不同的经济指标,不论是规范性研究还是实证性研究,关于通货膨胀的研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标划分标准,因此各种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了解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通货膨胀的成本,是研究宏观经济学问题的先决条件。

二、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研究方法

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多种说法,许多学者通过使用不同的工具和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最终给出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这些研究结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根据N G Mankiw的观点,通货膨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即货币供给量增加使得货币价值下降,从而造成了物价水平的上涨。当然,除了货币供给量这个主要原因外还有其它的原因。徐建慧通过对1978年至2014年的年度数据的收集整理,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VAR模型检验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通货膨胀长期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反向的,而经济的增长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消费、储蓄、生产者经营风险成本之间均存在相关关系;谭艳娴使用FAVAR模型,选用44个经济指标及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168期数据对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了检验和分析,得出房地产市场波动、国际需求、信贷规模、经济活动水平、资本市场与通货膨胀均有长期均衡关系,且存在短期的动态关系;刘金全等采用理性预期框架下的TVP-S-VAR模型对我国通货膨胀成本的非对称性以及货币政策的惰性特征进行了检验和识别,发现中央银行具有明显的规避通货紧缩偏好,但其货币政策调控不存在明显的惰性区域,即认为央行宏观的货币政策调控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柳彩绮等认为货币供给量、成本推动、外汇储备、结构性因素等原因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张婷认为财政赤字是先于貨币供给从而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诸如此类的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国外也有很多,然而最简单直接的研究是赵雅湉等对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的研究。参考该研究,可得到如下结论:经过对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的结论,也经过了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异方差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知通货膨胀的原因分为剩流动性、成本推动以及外部冲击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

如果结合前述参考文献的研究结论,也可以将先前参考文献中的研究结果作为因子,利用R语言构建回归模型,然后进行回归分析,诸如此类的基础研究皆是计量经济学范畴的研究,其研究步骤如下:

Step1.寻找可能影响通货膨胀的各个因子,要求是数量型指标。

Step2.通过经济意义,分析各因子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必须符合经济学实际意义。

Step3.运用R语言建立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和分析,找到影响通货膨胀的显著性因子。

Step4.根据回归模型,结合经济学意义解释模型,并结合经济学知识给出相应的对策。

另外,也可以通过数理统计的方式,利用矩阵分析、数值分析的方法,使用matlab软件模拟出通货膨胀与上述因子之间的函数关系,过程可能比较复杂,毕竟相关关系比起函数关系而言数学条件相对宽松一些。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有:货币供给量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生产者价格指数增加、人民币汇率降低、地产价格上涨、就业率增加、企业投资增加、财政赤字扩大等等,这里不再一一累述,但主要原因是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从而可以得到货币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这种理论称为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的公式为:

MV=PQ(1)

其中,M为货币供应量,P是物价水平,Q是产量,V是货币流动速度,其中对于V有:

V=PQ/M(2)

由于货币流通速度V一直是比较稳定的,货币供应量M发生变动,则引起产值产PQ生同向同比变动,由于产量Q主要由供给因素以及生产技术水平决定,则在产量Q不变,货币流动速度V亦稳定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M的变动就反映在物价水平P的变动上,此时Q和V可视为常量,此时有公式:

P=P(M,P,V)(3)

根据公式(1)可知,若货币供应量M↑,则物价水平P↑,设前期物价水平为P0,记通货膨胀率为IR,通货膨胀率计算公式为:

IR=[100(P-P0)/P0]%(4)

显然物价水平P↑时,通货膨胀率IR↑,由于通货膨胀的主要形成原因是货币供应量,结合上述公式和条件,可知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通胀率增加,通货膨胀发生。

三、通货膨胀的成本

通货膨胀会给经济主体(政府、企业、个体等)带来一系列显性或隐性的成本,通货膨胀的成本分为几块,分别是皮鞋成本、菜单成本、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不当引起的成本、税收扭曲的成本、混乱与不便引起的成本以及任意的财富再分配成本。

皮鞋成本,指的是用来减少货币持有量的成本。由于很多通胀是周期性连续性的,通货膨胀下货币的价值会持续下降,在没有其它合适的资产保值手段的情况下,人们会倾向于将贬值的货币兑换成外币(特别是美元、欧元、人民币等拥有SDR属性的货币),这种兑换牺牲了时间精力及其它机会成本,如果通胀率合理,则不需要浪费时间精力来减少贬值货币,这种成本就是皮鞋成本。

菜单成本,指的是企业改变产品价格时消耗的成本。通货膨胀增加了企业的菜单成本,企业在应对通胀从而不断调整产品价格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劳动力、印刷新价格表、处理顾客的不解与投诉,承担顾客不理解造成的客户流失,这些都是损耗的成本,但企业必须不断更换变动价格,这样才能与其它企业的价格保持一致,这些成本称之为菜单成本。

相对价格变动与资产配置不当引起的成本,是指由于通货膨胀造成了相对价格的扭曲,从而使得消费者的决策也产生了扭曲,由此市场就不能把资源配置到最好的用途中,这种由于相对价格变动和资产配置不当引起的成本,也是通货膨胀的成本之一。

税收扭曲的成本,指的是由于税收未考虑通胀因素从而使人们扭曲了激励,改变了行为,进而导致经济资源配置的无效化所造成的损失,这一部分损失称为税收扭曲的成本。

混乱与不便引起的成本,指的是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企业真实收入的错误衡量,这种错误衡量造成投资者无法有效判断投资行为,抑制了金融市场将储蓄配置到不同类型投资的作用,这些损失称为混乱与不便引起的成本。

任意的财富再分配成本,指的是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债务方的收益缩水以及举债方的债务缩水造成的双方财富改变的成本。比如甲银行给乙企业发放一笔十年期贷款,由于通胀严重,到了第十年乙企业只需用很少的货币价值就可偿还银行贷款,然而银行却因为高通胀利率降低从而损失了收益或本金,这种双方财富增加或减少的行为称为财富再分配,在分配过程中消耗的时间、精力等一系列成本称为任意的财富再分配成本。

以上便是通货膨胀的成本,可知通货膨胀的成本构成非常复杂。

四、结语

通货膨胀是一个永远与人类经济行为相伴随的经济问题,要一劳永逸解决通胀问题是不可能的,然而随着经济学领域的发展与深化,人们得以越来越全面地认清通货膨胀,了解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与通货膨胀的成本,这对于未来人们解决该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N G Mankiw.經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M].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徐建慧.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因果关系研究[J].经济论坛,2016(03).

[3]谭艳娴.基于FAVAR模型通货膨胀的成因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

[4]柳彩绮,孙德涓,叶颖.我国通货膨胀现状及预测分析[J].时代金融,2016(17).

[5]张婷.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D].安徽财经大学,2017.

[6]李泉,王林涛.就业率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基于中国1992~2014年的实证分析[J].发展研究,2016(09).

[7]王凯,庞震.外汇储备对我国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6(12).

[8]吕风勇.房地产价格波动的通货膨胀效应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2).

[9]卫彦琦.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产生途径、影响和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7(04).

[10]王国松.中国式量化宽松政策的产出效应与通胀效应——基于价格粘性的简约宏观经济模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05).

[11]彭颖,张友棠.通货膨胀预期与企业非效率投资[J].财会通讯,2017(21).

[12]赵雅湉,张新丽.中国通货膨胀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

[13]S Bawa. Analysis of Inflation Dyna

mics in Nigeria [J].CBN Journal of Applied Statistics,2016(07).

[14]O Carolina, D F Unsal. Inflation D

ynamics in Asia Causes, Changes, and Spillovers from China[R].IMF Working Paper,2011.

[15]Nameless. Short-Term Inflation A

nalysis and Forecasts[R].Report of Bank of Jamaica, 2017. Bank of Jamaica, 2017.

[16]Zhang W L, L Daniel. What Driv

es China’s Food-Price Inflation and How Does it Affect the Aggregate Inflation? [R].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Working Paper,2010.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2010.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

作者:陈奕延

第二篇:解读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相互转换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转换,这一“转换”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文章首先从国际经济视角分析“转换”的原因、发生的机制;其次,分析国际经济对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影响;最后,提出我国防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国际经济

作者简介:李景曈,女,经济学博士,哈尔滨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副教授,从事金融理论与经济运行研究。张传辉,男,经济学博士,东北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周期性相互转换研究”,项目编号:11554126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发生了周期性变化,我们经历了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转换。从内生角度分析,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宏观调控失度等因素很难解释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相互转换,为此有必要探讨导致“转换”发生的国际经济原因及其发生的机制。

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原因和机制

(一)国际经济中国际贸易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影响

在一个经济封闭的国家中,国际经济不是影响该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相互转化的因素。但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情况下,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除了国内因素会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产生影响外,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经济情况的变动也会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说,一国的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越高,开放度越高,国际经济对国内经济影响的程度就越强。首先,通过价格变动引起的国际传导。国际上某种重要产品价格(石油、货币)的变化、某个国家(地区)经济的膨胀或紧缩(亚洲金融危机),通过国际间的传递,极有可能引起世界商品价格的变化以及世界各国经济的膨胀或紧缩。其次,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的变动引起的国际传导。因此,一国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由于该国的对外开放,通过上述环节使其在国际间发生传递,并发生缓解或转嫁,缓解或转嫁的程度与该国的对外开放度成正比。

(二)国际经济中国际资金流动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影响

国际经济中国际资金流动的传导环节主要通过利率差异、借贷关系、国际收支不平衡、汇率变化及国际游资等。一个经济对外开放度较高的国家里,大量资金的涌入,会推动该国经济高速增长,打破或加剧货币与经济发展的运行状态(稳定或背离)。而资源的有限性导致该国的货币流通量大大超过实物商品数量,通货膨胀发生;相反,大量资金的流出,又会造成货币流通量大大少于实物商品量,通货紧缩发生;大量资金流出、流入的相互转化必然导致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相互转换。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由于大量资金的涌入,泰国经济出现空前繁荣,通货膨胀率很高;而大量资金的抽走,造成泰铢贬值,危机出现,泰国经济全面滑坡,通货紧缩发生,乃至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大量资金流出、流入的变化,正是泰国经济由通货膨胀转化为通货紧缩的重要条件。

(三)国际经济中海外市场的拓展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影响

一国对外市场的拓展状况也会引起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相互转化。当一国对外市场极大扩展时,必然引起该国对外贸易产业的高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受资源总量约束,导致该国的货币流通量大大超过实物商品数量,通货膨胀产生;而当一国对外市场极大缩小时,必然引起该国对外贸易产业转向对内贸易产业,与国内贸易品争夺国内市场,造成实物商品量大大超过货币流通量,产品过剩,通货紧缩发生。一国对外市场扩展与收缩的变化,必然导致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相互转换。

二、国际经济对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影响

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经济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国际经济是我国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换的重要因素

从我国的情况看,国际经济同样是推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化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我国出现了从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的转换,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首先,国际贸易的影响。从对外贸易上看,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比率大幅度上升,1990年上升为32.55%,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1995年进一步上升为39.69%,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4.62%)5.07个百分点。90年代中后期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使得国际市场通过国际贸易途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泰国、马来西亚、韩国以及日本等国家的货币大幅度贬值,购买力下降。同一时期我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事实上意味着人民币相对升值,这也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出口,从而使我国商品和劳务出口严重受阻。1998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是3239亿美元,其中亚洲为1852亿美元,占总值的57%。可见,中国对外贸易一半以上集中在亚洲地区,按照上述情况这会对我国出口产生了更加不利的影响。由于开放经济,我国出口在总需求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出口的下降直接导致总需求的不足,通货紧缩压力加大。与此同时,出口需求的减少使国内本来已经出现的供大于求的状况更加严重,引起物价水平进一步下跌,加上国内的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造成我国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的转化。

其次,国际资本的流出。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在人民币贬值预期的作用下,中国外资流入额大幅度下降,1996、1997、1998年分别为417.3、452.6、454.6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1.2%、8.5%和0.4%。据测算,1997年中国资本外流达474.41亿美元,超过当年国际直接投资的452.6亿美元,资本外流意味着外汇占款减少,我国国内基础货币投放收缩,客观上加剧了通货紧缩的产生。[1]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的通货膨胀和资本流入有关,20世纪中期后的通货紧缩和资本流出有关,而资本的流入流出又是开放的结果,所以说国际经济是推动我国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换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国际经济是我国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转换的重要因素

国际经济是推动我国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转换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一点在我国由90年代末期的通货紧缩向本世纪出现的通货膨胀的转换过程中也同样得到了印证。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前期的冲高回落,加上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大幅减少,出口商品转为内销,客观上加重了国内的供大于求的生产相对过剩局势。国内商品价格下跌的压力加大,通货紧缩趋势严峻。进入21世纪,我国的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特别是2003年以后外贸依存度急剧上升,由2000年的43.8%升达2004年70%,加入世贸组织的种种承诺,使我国经济的开放进程和开放水平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使我国的经济波动越来越受国际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受美国经济波动的影响。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在2006 年3 月14 日公布的数据,美国2005 年的经常项目赤字数额已经占其GDP 的5.87%,也就是高达7230 亿美元的赤字,比2004 年增长了1040 亿美元,增幅达16.64%。高额的赤字在世界的主要分布区域是:中国约占总量的34%,OPEC 为18%,非洲比重是15%,墨西哥和加拿大一起占到了13%,拉丁美洲占据12%,亚洲国家(不包含中国)占据了5%。[2]占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最大份额,对应的国家是中国。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受美国经济波动的影响。2002年第二季度,美国为缓解经常账户赤字,实行美元的战略性贬值,加上前期的降息政策,美国向全球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中国成为以美元为首的全球流动性泛滥的最大受害国。具体说,国际经济推动我国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的转换,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首先,国际资本流入。国际资本流入导致货币被动投放,引起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膨胀。近年来,国际上主要经济体实行扩张型货币政策。2003年至2006年美国M2的平均增速超过4%,欧元区超过6%,明显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在我国,通过“双顺差”部分过剩流动性传导到了国内,造成国内货币投放偏多,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在经常项目下,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5年保持28.7%的上升态势。从2005 年开始,我国每年进出口差额以近千亿元的速度增长。仅以2005年为例,中国总贸易量达到1.4万亿美元,达到当年GDP 的64%,中国总出口额为7620亿美元。中国贸易盈余额为1020 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据了中国总出口额的一半以上,外资企业出口额在加工贸易出口额中的比重,超过了80%。在资本项目下,对经济波动影响大的主要是短期资本项目,包括进出信贷、套汇套利交易、跨国公司的资金调拨、资金外逃和投机性资金流动。短期资本进入中国大陆的主要形式之一是FDI,像上文所说FDI创造了我国经常项目的顺差,另一方面通过各种热钱涌入中国。据统计,2004年为例,全年外汇储备2067亿美元,全年外贸顺差不足320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两者共计926亿美元,初步认为我国外汇储备中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热钱。[3]

其次,通过进口环节推动国内价格上涨。我国很多商品的进口依存度很高,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作用于国内价格水平:一是进口商品为粮食、食品等最终消费品,则直接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二是进口原油、铁矿石等原材料,则首先导致橡胶、塑料、钢材等中间产品的价格上涨,然后推动下游最终消费品的价格提升。从近年来的情况看,进口价格指数的涨落,对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涨落,具有很强的先导性和带动作用。

最后,通过国际期货市场价格上涨,带动国内期货和现货市场价格上涨。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国际市场存在大量游资,它们在国际金融期货市场寻觅投资投机机会,并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对某种产品进行大肆炒作,通过迅速抬高期货价格获利。国际市场期货价格的上涨,直接带动了国内期货价格的上涨,并拉动国内现货市场价格上扬。近年来,国际国内市场粮食(大豆)、铜等有色金属、钢铁、石油等价格的上涨,都存在这样的一个模式。

三、应对国际经济影响,我国防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建议和对策

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转换有着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因此,防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既要处理好我国经济内部发展问题,更要把握国际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积极面对国际经济影响,防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转换。

(一)巩固实体经济基础,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首先,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夯实实体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等方面加以调整。一是坚持扩大内需,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培育居民的消费热点,扭转居民消费率下降的趋势。二是切实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的转变,同时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高成长产业、有发展优势产业和经济支柱产业,加快高科技产业化步伐,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调整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加强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并从战略上把握好人口发展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其次,发展虚拟经济,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是实体经济有益的延伸和补充,对发展实体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虚拟经济发展规模较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因此要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出发,按照实体经济的要求和条件,遵循基本经济规律,积极创新,采取有效措施,稳步推进虚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一是不断发展和规范资本市场。建设多层次股票市场,扩大主板市场,适度发展二板市场,推进民营、中小企业及“三资”企业上市,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拓宽居民个人投资渠道;加强债券市场建设,特别是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比例,建立品种多样、功能齐全、利率灵活的企业债券体系。二是要使虚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我国发展虚拟经济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在产业选择上,虚拟经济要以高新技术产业、高增长产业、有发展优势产业和经济支柱产业为对象,为其提供虚拟化支持;在区域产业调整上,虚拟经济发展要有利于一部分资本从传统产业和高成本地区转入新产业和低成本地区,为产业转换与区域性专业化分工提供转换空间和依托。这不仅有利于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优化升级,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事实上,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利用高新技术延缓了经济发展的上升期,例如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延长美国近十年的上升周期。三是要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在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泡沫经济会经常出现,致使金融风险时有发生。故为保证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必须加强与虚拟经济相关的法规建设和监督管理,强化对虚拟经济运行的监管和系统性风险的管理,转变微观防范模式,构建宏观审慎的逆周期金融监管模式,例如开展前瞻性拨备管理,平滑跨周期的贷款投放和经济波动。同时,要提高对国际游资的监控能力,严防国际投机资本对我国金融领域的冲击。

(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出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双顺差,截止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已接近二万四千亿。巨额的外贸顺差,一方面引来贸易摩擦的加剧,另一方面会带来一定的流动性过剩。同时,从长期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发生了质的变化,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弱化,资本供给能力强化,表现在人民币不仅作用于商品和服务市场,还会影响资本市场。人民币汇率的高低不仅决定外资企业在华的资产价格而且决定我国企业在境外的资产价格,最终直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向,而国际资本流动可以影响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发生及二者的相互转换。

首先,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应主要着眼:一是保持一定比例的经常项目顺差,维持可贸易汇率基本不变。二是要改变外汇储备的结构,实行储备资产的多元化经营来化解储备风险, 降低管理成本。国家应储备和经营石油、矿物等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 通过现货与期货进口方式储存并经营这些稀缺资源, 也可以通过在海外的投资活动掌握资源流向和价格水平。货币当局以外汇资金委托、借贷或入股的方式支持战略资源储备体系的建立。除此之外, 货币当局的价值经营, 也要改变只重视购买美元国债的单一投资方式。从长期趋势看,国际货币体系走向多元化,美元汇率风险增大。欧元和其他西方货币的重要性正在显现,因此货币当局的价值经营也应当改变结构, 实行多元经营方针, 降低经营美元资产的风险,通过上述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分散金融风险。[4]

其次,加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我国2005年启动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一是进一步增加汇率的灵活性。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二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不足之处是汇率的波动性大,易受国际游资的干扰。如,人民币的预期升值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资,加大了国内的流动性。因此加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应该不断完善汇率的决定基础。一般而言,短期汇率是由货币性的资产市场机制和预期决定,中期汇率是由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决定,长期汇率是由货币和实体经济两个层面状况最终决定。现阶段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主要是经常项目外汇收支,随着我国资本项目管制的逐步放开和人民币逐步走向市场化,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我们要以经常项目为主、兼顾其他因素特别是资本流动,从而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

(三)制定合理的外资外贸政策

上世纪90年代末通货紧缩、2004年通货膨胀发生,无一例外与外资的流入、流出以及净出口的变化有直接关系,而它们的变化和我国实行的外资外贸政策紧密相关,因此制定合理的外资外贸政策对于防范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相互转换的发生至关重要。

首先,适时适度调整外资政策。对外资的利用要坚持制度的变动性属性,既包括制度规定性层面的变迁和发展也包括制度能动性层面的变化和调整。[5]具体地说,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改变,另一方面当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出现过冷过热时,我们必须根据国际及国内环境来调整外资政策。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外汇“贫”国,对于外资的使用必须进行适时适度调整,从原来的重视“量”的引进转向“质”的提高。一是调整外资进入领域,优化产业结构。据统计,我国外商直接进入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2009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900亿美元,下降2.6%。然而制造业仍占52.0%;房地产业占18.7%。不合理的外资进入领域,加重了我国的产能过剩,如,外资大量进入制造业,表面上带动了全社会资源价格的上涨,深层次将会拉大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缺口,加重实体经济的滑坡。外资对房地产的进入,加重了我国资产价格的膨胀,引发金融的不稳定。因此我们只有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使之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协调一致,才能从根本上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转换。具体做到: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这些领域利用外资的比重;允许外资继续发展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劳动密集型项目;积极引导外资进入第三产业。教育、医疗、休闲等服务业产品具有更高的收入需求弹性,应积极引导外资进入相关领域。根据行业特点和我国产业发展的要求把好外资准入关,采取有所选择的外资导向政策,促使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和优化,促进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均衡发展。二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利用和规制外资。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外汇与关税管理政策、产业政策等,积极引导外资的流向与投资行为。对外资应鼓励与防范两手抓。对其“利”加以鼓励、引导,对其“弊”加以限制、防范。例如,在税收方面实行“两税并轨”后遏制了大量的“返程投资”。

其次,适时适度调整外贸政策。近年来,我国一方面净出口持续增长带来了经常项目顺差,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我国外贸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出口减缓,实体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我们的外贸政策必须进行调整。一是适时、适度增加进口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持国内国际收支平衡。二是加快出口结构的升级,促进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培育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竞争优势,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增强我国实体经济的竞争力,抵御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三是推进市场多元化。一方面巩固传统贸易市场的份额,另一方面加大与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合作,规避贸易风险。

参考文献

[1]田秋生. 中国通货紧缩问题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余永定. 全球失衡下的中国[EB/OL]. http://www.rcif.org.cn,2008-07-04.

[3]于学军. 货币视角--中国宏观经济解读[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周宇. 人民币汇率机制[M]. 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7.

[5]齐超.制度含义及其本质之我见[J].税务与经济,2009,(3).

[责任编辑国胜铁]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nsition between Inflation and Deflation

—— From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erspective

LI Jing-tong 1; ZHANG Chuan-hui 2

(1.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Theory, Harbin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6, China; 2.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Theory,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China)

Key words: inflation; deflation; international economy

作者:李景曈,张传辉

第三篇: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研究

摘要: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研究发现,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供给推动所致,且以经济“滞胀”为显著特点。因此,决策者应通过扩大产出来抑制供给型通货膨胀,避免使经济由“滞胀”转向“衰退”的轨道。

关键词: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预期

2011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有关专家预计今年的通货膨胀会超过5%[1]。目前,经济学界对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滞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论[2]-[4]。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搞清楚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并合理引导通货膨胀理性回归,已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因此,本文通过菲利普斯“三因素”模型探讨了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指出了当前增加产出的必要性。

一、通货膨胀形成机制及其“三因素”度量

自从Phillips在1958年提出菲利普斯曲线以来,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得到了完善和发展。Friedman和Phelps把预期引入了菲利普斯曲线,使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包括过度总需求和通胀预期两个方面。对此,Gordon认为,通货膨胀不仅受需求因素的影响,还受供给因素的制约。因此,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和通胀预期就成为了通货膨胀来源的三个主要方面,也构成了“三因素”模型的理论雏形。

(一)通货膨胀形成的需求因素

Samuelson和Solow通过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最先度量了通货膨胀的需求因素。他们用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间的关系替代了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间的关系,后又结合反映产出变化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奥肯定律,确定了通货膨胀率与产出变化之间的关系。由于凯恩斯主义强调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影响产出变化,所以,产出的变化就界定了通货膨胀形成的需求因素。

奥肯定律中产出的变化由GDP缺口表示,它是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实际GDP与潜在GDP之间的差距,并通过公式:(实际GDP-潜在GDP)/潜在GDP计算得到。该值越大,通货膨胀越强。目前,有二种方法可以得到上式中的潜在GDP,一是生产函数法,二是指标法。由于生产函数法需要涉及实际就业的劳动数量,而在中国仅登记城镇失业人口,所以用此方法估计中国潜在GDP存在难度。指标法主要是通过滤波技术分离产出中的趋势项和扰动项,并将趋势项作为潜在产出的一种方法。尽管这种方法由于缺乏理论基础而至今仍受争议,但仍受到多数研究者的喜爱[5]。本文亦采用指标法,即通过Eviews软件中的HP滤波分离出潜在产出。

(二)通货膨胀形成的供给因素

通货膨胀形成的供给方面,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持续和显著的上涨。供给因素的主要来源是国际市场供给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农业的丰欠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一般分为“工资推动”和“利润推动”两个方面。由于中国并不存在农村从业人员的工资统计,且利润并非完全公开,所以目前并没有十分合适的反映通货膨胀供给因素的替代变量,学者们对于通货膨胀供给因素的指标选取也是见仁见智[6]。笔者认为,由于2005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都以农产品价格提高为显著特征,并且农产品价格多是其他商品的生产成本,因此,本文采用全国农产品价格指数来度量通货膨胀形成的供给方面的原因。

(三)通货膨胀的预期因素

通货膨胀预期是指公众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的一种主观判断,目前度量通货膨胀预期存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通过期货市场价格变化来预期未来商品价格的变化;二是计量方法,通过带有滞后项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回归;三是问卷调查法。由于中国期货市场仅包括菜籽油、小麦、棉花、白砂糖、玉米、黄大豆、豆粕和豆油等共计13个品种的农产品,并且在中国CPI指数的构建中,食品比重从未超过40%。因此,通过期货市场测量中国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方法并不适用。另外,卢卡期批判使得通过计量方法来测量通货膨胀预期也举步维艰。所以,各国目前普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居民问卷调查系统》每个季度发布一次未来物价预期指数。本文对该数据进行整理,形成通货膨胀预期指数变化率以反映通货膨胀预期的变化。

二、通货膨胀与其“三因素”的运行特征

(一)通货膨胀与GDP缺口

通过比较中国通货膨胀与GDP缺口的的运行趋势,可以发现,通货膨胀与GDP缺口具有相同的运动趋势,只是通货膨胀的变化滞后于GDP缺口变动(见图1)。如GDP缺口在2007年第二季度达到2.2%的高点后,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逐渐减小,并在2009年第一季度达到-4.4%的低点。与此相对应,通货膨胀在2008年第一季度达到了8%的高点后回落,并在2009年第二季度到达了-1.5%的低点。可见,通货膨胀的变化滞后了GDP缺口两个季度左右。为了进一步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对通货膨胀与GDP缺口及其1~5期滞后进行了相关性检验,见表1中的“相关性一”。结果表明,通货膨胀与GDP缺口同期相关性最强,并且随着GDP缺口滞后增加相关性逐渐减弱,这与上述的推断产生了出入。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进一步观察了二者的散点图矩阵①。不难发现,GDP缺口的滞后二期、三期及四期与通货膨胀的散点图线性程度较强,仅是因为出现了部分异常点,所以总体相关系数才较小。由于该组异常点的通货膨胀值均小于0,因此,本文在去掉通货膨胀小于0的样本点后,对通货膨胀与GDP缺口及其各期滞后再次进行了回归,见表1中的“相关性二”。结果显示,此时GDP缺口及其各期滞后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52、0.47、0.55、0.51等,证明了GDP缺口滞后二期左右与通货膨胀相关性最强的推论。并且,通过两个相关性检验的对比可得出以下两个结论:一是当且仅当通货膨胀大于零时,GDP缺口滞后二期才会对通货膨胀形成显著冲击;二是当通货膨胀小于零时,GDP缺口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会发生逆转,即呈现负相关。

(二)通货膨胀与农产品价格指数变化率

通货膨胀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变化率亦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见图1)。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在2008年第一季度达到了25.5%的高点后,受金融危机影响转而向上,在2009年第一季度达到了-6.6%的低点,整个波动周期与通货膨胀周期完全吻合。可以推测,二者同期线性程度最强。为了进一步确定二者关系,对二者进行相关性检验(见表2)。结果显示,通货膨胀与农产品价格指数变化率当期及滞后一期的相关系数为0.92和0.93,以后依次递减。表明了通货膨胀与农产品价格指数变化率同期和滞后一期的相关程度最强,并且同向变化。

(三)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预期

自从Friedman和Phelps把通货膨胀预期引入到菲利普斯曲线以来,通货膨胀预期一直是与通货膨胀密不可分。在图1中可以发现,中国通货膨胀周期在2008年第一季度达到了8%的波峰,在2009年第二季度达到了-1.5%的谷底,至今一直缓慢上升。中国通货膨胀预期变化的周期是,在2007年第二季度达到了波峰,在2009年第一季度进入谷底,并在2010年第一季度达到了新的波峰后,至今一直向下。通过对比发现,二者变化趋势一致,仅是通货膨胀预期的变化趋势领先于通货膨胀的变化。如通货膨胀预期变化的上次波峰领先通货膨胀的波峰三个季度,而上次波谷领先一个季度。因此,可以预见,通货膨胀会滞后于通货膨胀预期两个季度左右。通过相关性检验,发现通货膨胀预期的滞后一期、二期及三期分别为0.64、0.63和0.55,具有相对较强的相关性。

三、通货膨胀的“三因素”模型

根据Friedman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预期的加权,即满足:

?仔=?仔t*-b(ut-u*) b>0(1)

又由于奥肯定律,

y-y*=-a(ut-u*) a>0(2)

结合公式(1)、(2)可得

?仔=?仔t*-?姿(yt-y*) ?姿>0(3)

其中ut、u*分别为实际失业率与潜在失业率,yt、y*分别为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考虑到生产成本等供给因素后,公式(3)中加入供给因素,可得“三因素”驱动模型:

?仔=?仔t*+?姿(yt-y*)+?兹c ?姿>0 ?兹>0(4)

其中c为生产成本因素,由于详细地分析近年来通胀的变化,因此本文采用2002年第二季度至2011年第二季度数据对公式(4)进行了回归(见表4)。结果表明,通货膨胀在需求方面与GDP缺口的三期滞后存在负向关系,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异常值的存在使得在影响中国通货膨胀的各种因素中,其他因素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大于GDP缺口对于通货膨胀的作用,并且抵消了这种作用,致使通货膨胀与GDP缺口呈现反向特征。在供给方面,由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及其一期滞后对于通货膨胀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3和0.15,并且在置信1%的水平下显著,因此可以认定,近年来供给因素对中国通货膨胀的作用显著。在预期方面,由于通货膨胀预期的滞后三期对通货膨胀的回归系数为0.006 6,并且不显著,因此,笔者认为:通过膨胀预期对于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十分微小,进而支持了贺铿教授所谓的“不应该过分地强调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的论断。

通过分析可知,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来自于供给推动,而非需求拉动和通货膨胀预期。由于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的主要特征是产出减少、价格升高,即“滞胀”状态。因此,控制这种通货膨胀应从供给方面入手,以增加产出为主要手段,如果单纯通过紧缩性需求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则容易引起经济由“滞胀”转向“衰退”。“滞胀”的风险从2005年以来共出现过两次,一次是从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至2008年第一季度结束,另一次是从2010年第二季度至今。这种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下行时通货膨胀预期变化率高于通货膨胀。从上一次的情况看,2008年第二季度以后,由于经济形势并未好转,同时通货膨胀预期变化率的快速下降也使得通货膨胀出现拐点,进而导致了经济与通胀双双下行,陷入了衰退的泥潭。因此,在本轮所谓的相对“滞胀”的情况下,如果不着重转变经济运行态势,而不断强调降低通货膨胀,那么,必然导致通货膨胀预期的大幅下降,进而引发新一轮的衰退。笔者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税收等政策刺激经济运行,扭转经济运行的向下态势,在此基础上,合理引导通货膨胀预期变化率降至通货膨胀以下,这样才能避免摆脱“滞胀”后又走进“衰退”的危局。

四、结论

本文在Friedman和Phelps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基础上,从影响通货膨胀的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和通胀预期三个方面分析了近年来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结果表明,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供给方面推动所致。需求因素和通货膨胀预期对于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作用不大。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由于供给型通货膨胀容易使经济转向“滞胀”的轨道,因此,决策者在抑制通货膨胀时一定要通过税收等政策工具来增加产出,以避免经济陷入“衰退”的泥潭。

注释:

①由于篇幅所限,通货膨胀与GDP缺口及其各期滞后的散点图已被省略,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参考文献:

[1]陈佳贵.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EB/OL].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71,2011-08-05.

[2]李稻葵.“滞胀”不适用于中国经济[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07-08.

[3]谢国忠.走向滞胀[EB/OL].http://business.sohu.com,2010-06-04.

[4]厉以宁.警惕中国经济出现滞胀[EB/OL].http://business.sohu.com,2010-01-19.

[5]肖曼君,刘时辉.基于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对我国通胀预测的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5):8-12.

[6]陈彦斌.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J].经济研究,2008,(12):50-64.

责任编辑、校对:秦学诗

Research on China' Inflation

Yu Guangyao

(School of Economy,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China)

Abtratct: At present, China's inflation pressure is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the study found that China's current inflation is mainly caused by supply driven, and has the economy "stagflation" for the notable features. Therefore, policymakers should curb the supply inflation by expanding output; avoid making the economy change from "stagflation" to "depression".

Key words: inflation; Phillips curve; inflation expectation

作者:于光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暖通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审美管理论文范文

热门文章

通货膨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