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论文范文

2024-02-29

通货膨胀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一步步加深,我国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价格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之间联系密切。基于此,重点探究两处价格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自2011年9月份开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开始出现下跌的具体原因。通过定性分析这段时间内国内外宏观方面、行业方面的事件对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得出其下跌的具体原因主要为欧债危机、供应量上升等。另外由于国内大豆种植成本上升等因素阻止了国内大豆期货价格的大幅下跌,这也为以后通过分析这些因素来判断预测大豆期货价格走势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价格相关性分析;价格波动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具体行业分析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与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对大豆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现在我国的大豆进口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201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更是达到了5478万吨。期货作为现代金融市场中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从避险角度还是投资角度来说均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大豆期货是我国四大粮食品种中上市时间较长、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一个期货品种。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逐渐增大,大连商品交易所(DCE)正逐渐成为仅次于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全球第二大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越来越开放,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货交易价格与大连商品交易所(DCE)的大豆期货价格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价格与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走势,结合今年发生的国内外大事,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分析两个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走势的各自的原因。这对我们认识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对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程度,以及进一步地通过分析相关因素预测大豆期货价格走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数据处理

本文旨在研究2011年6月份以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与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价格之间的联系与走势,所以只搜集了2011年6月1日到11月30日之间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每天收盘价格与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中交易活跃的大豆一号的每天收盘价为研究样本,共121个数据。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指数取自文华财经交易软件,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一号期货交易数据取自大连商品交易所网站。并将二者单位均转换为元/吨。另外在选取数据时采取以下原则:

1 鉴于两市开盘时间不同,本文统—采用开盘时间确定交易日。

2 因两市节假日休假造成的非交易日情况不尽相同,本文只选择两市均为交易日的交易日数据。

3 鉴于大连商品交易所所有的大豆合约为1月、3月、5月、7月、9月、11月合约,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所有的大豆合约为1月、3月、5月、7月、8月、9月、11月合约,本文只采用1月、3月、5月、7月、9月、11月合约。

4 本文在选择合约时,选取最近月份的期货合约,进入交割月后则选择下一个最近月份合约。如:2011年5、6月采用1107合约,7月份则采用1109合约。

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与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价格走势分析

本文根据转换之后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数据与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价格得出以下走势图。接下来本文从两地大豆期货价格相关性角度与两地价格具体波动角度两个层次进行分析。

1 两地大豆期货价格相关性分析

通过观察价格趋势图,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两个交易所的大豆期货每日收盘价的走势大致相同,经过相关计算我们得出两个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相关系数为0.8415,已经属于高度相关。这是因为两个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二者相互影响。但是由于大豆期货价格定价权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所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对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力要大于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价格对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力。

由于美国转基因大豆的大规模栽培与高水平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使得美国大豆的种植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另外美国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降低了大豆的运输成本,导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价格相对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价格而言偏低。

2 两地大豆期货具体价格波动分析

通过对两个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走势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自2011年9月份开始,两个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此后大趋势上一直保持下跌。分析下跌原因从宏观经济与具体行业两个角度出发:

首先进行宏观经济分析。今年全球经济形势恶劣,欧债危机越演越烈,缺乏具体解决措施,信心严重缺失导致大豆期货价格下行。9月份以来,随着欧债危机程度的不断加深,欧洲各国与美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兴业银行等欧洲大型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与匈牙利、葡萄牙主权信用评级遭到相继下调。欧盟各成员国各自推出自己对于欧债危机的对策,但是尚拿不出具体有效的解决方案,导致人们对全球经济持悲观态度。投资者对大宗商品市场看空,出于防范风险考虑引发整体抛盘,大幅打压了大豆期货价格。

其次进行具体行业分析。行业内的种种利空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豆期货价格,具体因素主要有:

(1)美国农业部在其9月份供需报告中意外上调2011/2012年度美国大豆产量及库存预估数据,美国11/12年度大豆产量预测上调至30.85亿蒲式耳,较8月预测增加2900万蒲式耳,库存上调至165亿蒲式耳,较8月预测增加1000万蒲式耳。供应预期增加导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连续大幅下跌,进而导致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价格下跌。

(2)今年未能出现严重影响大豆生长的自然灾害,减少了炒作题材,保证了今年新豆的供应量进而打压了今年的大豆期货价格。

(3)9月份为大豆传统收获月份,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短期内大豆供应量均增加,这也会导致粮食大豆期货价格下挫。

(4)前期价格居高不下,大量基金获利抛出,对冲基金平仓打压,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豆期货价格下行。

最后我们也应该看到相对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而言,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价格跌幅较小。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数据方差为47821.55,而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数据方差为7949.19。其中主要原因是:

(1)中国大豆的种植成本提高及播种面积减少导致产量下降。随着今年国内前段时间的严重通货膨胀,种子、农药、化肥的价格大幅拉升,农民的种植成本也大幅增加,这对控制今年的大豆价格的跌幅起了直接的作用。

(2)下半年节假日较多,是大豆制品的消费旺季,由此而发的国内大豆的需求量上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国内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交易价格的深幅下跌。

(3)农民在大豆收获之后往往因期望推迟一段时间后价格会上升而不立即向收购商出售大豆,这在短时间内控制了流通在市场上的大豆供给量,也缓解了大豆期货价格的下跌。

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与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价格走势大致相同。另外由于美国大豆的各项成本均低于中国大豆成本,所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货价格要低于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价格。

今年9月份以来大豆期货价格大幅下跌的原因主要是欧债危机影响了市场信心以及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大豆供应量大增。除此之外,自然天气未影响到大豆生长,大豆收获月份的来临以及基金的抛盘也是导致大豆期货价格下挫的重要原因。但是国内今年通胀造成的大豆种植成本上升,下半年豆制品消费量增加等特殊情况使得国内大豆价格未向美国大豆价格一样大幅下跌。我们今后对大豆期货的分析预测应该重点从这里出发,既要考虑国际整体环境对国内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又要考虑到国内形势对其的影响,逐一分析不同因素对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程度,从而对期货价格作出合理的推测。

通货膨胀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利用宏观经济学中的IS-LM模型和AD-AS模型深入分析了经济增长、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不要谈“涨”色变。

关键词:经济增长;货币供给;通货膨胀一、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推理的前提是通过支出法核算的GDP=Cd+Id+Gd+(X-M)中,任意要素的上升,其他要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会促进经济的增长。

首先是对短期的影响的推导。从短期来看,利用IS-LM模型易推导出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图1:

图1利用IS-LM模型推导

由图可知,当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货币供給M的增加,导致i上升,使I上升。由于AE=C+I+G和AE=Y,则Y增加,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货币供给增多导致的通货膨胀是能够促进投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

其次是对长期的影响的推导,利用AD-AS模型演示。

在AD-AS模型中,通过IS曲线的右移会导致AD曲线的右移,如图2所示:

图2利用AD-AS模型推导

P的上涨,会使厂商的利润增加。企业看到利润的存在,如果有闲置资源,就会扩大经济规模,使Y增加,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如果无闲置资源,则会流动性过剩,产生经济泡沫,阻碍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货币供给从短期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而对长期来说,在资源充足时,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在资源不充足时,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负相关。

二、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首先是货币供给增加的来源是国际货币价格、国际外汇储备的增长,以下从价格和外汇储备分析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价格传导机制:世界经济的增长导致全球商品需求的激增,发展中国家出口增加和由此导致的外贸顺差扩大(X-M)↑→AE↑,国际投资的增加I↑→IS右移→AD右移→P↑。而在老牌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和货币贬值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下,投机需求增加,使全球能源、原材料、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出现非理性的上涨以及国内物价水平的波动上升。

供给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增加了国家外汇储备。为了平行头寸,中央银行需要加大外汇收购力度从而释放大量的人民币。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导致人民币供给的成倍增加。

投放大量的人民币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货币供给的增加一部分形成以追求短期利益为主要目的的短期资本,流入股市等高风险高收益率的产业领域,形成大量的虚拟性的消费和投资,加大经济的泡沫性,从而造成经济虚假繁荣的假象;而另一部分形成长期资本,这部分资本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由于其主要流向仍然是高收益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激化我国经济产业不均衡的矛盾,增加经济局部产业过热的风险。

这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往往是加大我国经济体系的不平衡,引起经济局部过热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2、其次,国内经济也因政府政策和内需的影响出现持续的物价上升的通货膨胀。当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会导致国内货币供给的增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则会推升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经济的发展,会使国民收入的增加,导致储蓄、投资和消费的增加,货币需求量增加。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消极因素会被放大,经济风险明显增大,导致货币供给增加和通胀压力增大。

三、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短期看,首先,当有效需求不足而且社会存在闲置生产能力时,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政府的投资性支出,扩大总需求,从而能够刺激经济增长;其次,物价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加大投资,增加产量,提高技术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有效地提高社会行业内的生产效率。最后,通货膨胀引起本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促进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大规模长时间的通货膨胀会使经济秩序紊乱,出现恶性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会祸国殃民,产生大量经济泡沫,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使投资、生产和消费脱节。

从投资角度讲,通货膨胀首先增加了生产性投资风险,提高经营成本,使生产投资下降,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其次会破坏正常的信贷关系,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不利于投资的发展。

从生产角度讲,在高通胀的市场中,社会总需求远大于社会总供给,致使物价上涨过快,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不注重产品质量,一味追求产品数量,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从消费角度讲,恶性通胀导致物价过度上涨,如果居民收入不同步上涨,居民消费欲望严重受阻,出现大量囤货现象。社会的供给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生活必需品会供不应求,其他商品则出现大量供过于求的恶性局面。市场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听信谣言,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作者单位:1. 郑州大学商学院;2.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丽,彭国富,中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2011年6月;

[2]翟倩,吴秋瑾,我国通货膨胀反弹因素的分析,价格月刊,2010(1)

通货膨胀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房地产价格、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三个假说:流动性过剩影响房价、负利率推高房价、通货膨胀和房价存在长期互动机制。然后以2003年1月到2016年12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证实了三个假说,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通货膨胀;货币政策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1.016

1引言

自从我国1998年实行住房市场化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产市场随之快速发展,住房价格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尤其2003年以来价格上涨幅度明显加大,房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房地产市场不同于其他商品市场,是由于其本身具有消费和投资两种属性,房地产消费占居民家庭消费最大的一部分,个人大多通过住房抵押从银行取得贷款,地产开发商依赖信贷资金的供给。从这几点可以看出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密切,货币政策改变将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冲击。

2理论分析

央行对房地产价格调控是基于房价影响通胀预期的理论之上。房地产的金融投资品属性日渐增强,其价格代表对未来的消费需求,影响人们的投资决策和预期未来成本。房地产价格明显影响通胀预期时,中央银行就应该及时介入进行干预。

2.1货币政策对房价的影响

假说一:流动性过剩导致对房地产需求旺盛,进而推高房价。房地产领域的高收益率引导信贷资金大量流向该领域,也包括国外热钱的涌入,造成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是高房价的原因之一。

假说二:负利率推高房价。我国最近10年来,长期的负利率一方面减弱了人们的存款意愿,人们更倾向于投资房地产、股市,理财产品等来提高收益率,从而推高房价;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不发达,可投资品种少,加上2008年以来股市的长期低迷,促使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领域并抬升房价。

2.2房地产价格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影响

房地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抵押品效应等影响通胀。房地产价格上涨,从长期看增加居民实际收入,通过财富效应影响物价水平;通货膨胀通过收入效应,预期效应等影响房价。

假说三:通货膨胀和房地产价格存在长期互动机制。

3实证研究

通货膨胀率采用CPI同比增幅。房地产价格数据我们采用全国房地产开发业综合景气指数。广义货币增速选取M2增幅指标。名义存款利率采取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受央行基准利率控制,不适合做高频指标,我们采用名义存款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的实际存款利率(r)作为分析指标。

以上指标均是从2003年1月到2016年12月之间的月度数据。其中国房景气指数(HPI)来自于和讯财经网,M2和一年期存款利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CPI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首先對各指标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软件Eviews 6.0进行操作。

ADF检验结果表明HPI、r、M2、CPI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表现为非平稳,其一阶差分序列在1%的水平下表现为平稳,各变量为一阶单整序列,这说明各变量之间为同阶单整,一阶差分序列具有平稳性,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我们将数据分为两组进行分析,第一组数据是HPI、M2、r,第二组数据是HPI、M2、CPI。

3.1对第一组数据进行约翰森协整协整检验

我们先对HPI、M2和r进行协整检验,滞后期选择1到2。滞后期的选择是根据(SC)施瓦茨准则、AIC(赤池信息准则)、LR(最大似然比)。

协整检验结果如下:迹检验表明存在3个协整关系,最大特征值检验表明存在1个协整关系。这说明HPI、M2、r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协整方程:HPI=0.299084*M2+-0.391538*r

约翰森协整检验结果表明:M2上涨1个单位,房价上涨0.299084个单位,实际存款利率上涨1个单位,房价下跌0.391538个单位。

接下来建立VAR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滞后阶数的确定是根据AIC(赤池信息准则)、LR(最大似然比)、SC(施瓦茨准则),其滞后阶数为2期。

建立VAR模型,首先建立HPI对r的脉冲响应分析。根据脉冲响应结果:对r一个正冲击,HPI的响应为负,并且逐渐扩大到第9个月左右到达最大值(-4),然后影响逐渐减小。

再建立HPI对M2的脉冲响应。根据脉冲响应结果:对M2一个正冲击,HPI的响应为正,并且逐渐扩大到第11个月左右到达最大值(0.8),然后影响逐渐减小。

3.2对第二组数据进行约翰森协整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如下: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均表明存在1个协整关系。这说明HPI、M2、r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协整方程:HPI=0.2226947*M2+0.247951*CPI

约翰森协整检验结果表明:M2上涨1个单位,房价上涨0.2226947个单位,CPI上涨1个单位,房价上涨0.247951个单位。

接下来建立VAR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滞后阶数是根据AIC(赤池信息准则)、LR(最大似然比)、SC(施瓦茨准则),确定其滞后阶数为2期。

建立VAR模型,首先建立HPI对CPI的脉冲响应分析。根据脉冲响应结果:对CPI一个正冲击,HPI的响应为正,并且逐渐扩大到第9个月左右到达最大值(约0.45),然后影响逐渐减小。

再对HPI和CPI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表明HPI和CPI互为因果关系,说明HPI和CPI之间存在长期互动关系。

上述的实证检验证实了上文提出的三个假说:

第一,流动性过剩影响房价。实证检验表明M2

上涨1个单位,房价上涨0.299084个单位。脉冲响应结果显示M2对房价有一个正向冲击,并在大约一年之后达到最大值。

第二,负利率推高房价。实际存款利率下降1个单位,房价上涨0.391538个单位。脉冲响应结果显示负利率对房价也是正向冲击,在大约9个月之后达到最大值。我国从2003年底以来长期的负利率使得居民存款意愿减弱,更乐于投资于资本市场以赢得更高的收益。

第三,房地产价格和通货膨胀存在长期互动关系。房地产价格上涨带来通货膨胀一定程度的上涨,通货膨胀又反过来推高了房价。

4政策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三个政策建议。

4.1控制流动性过快增长

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对房价的刺激作用,一方面我国应该增强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完善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更好的吸纳过剩流动性。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制度改革,使得人民币合理反映对内和对外价值,抑制国内资本大量流出和国际热钱大量涌入。

4.2采用利率政策控制房价

我国货币政策多注重数量性工具(准备金政策、银行信贷、货币供给等),对价格性工具(利率、汇率等)重视程度不够,利率变化会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通过本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利率上涨对房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货币政策有進一步改进的空间。

4.3统筹治理通货膨胀和房价,防止房地产泡沫化

中央银行应关注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综合运用货币政策、行政手段、产业政策等调控房价,防止房价泡沫破裂给整个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控制房价和通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经济和金融两个层面着手,逐步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改革,实现储蓄与消费、消费与投资结构的均衡;逐步完善金融市场改革,增强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推动利率、汇率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赵昌川,张旭,彭劼.资产价格波动与前瞻性货币政策反应[J].南方金融,2016,(3).

[2]王益君.资产价格波动的通货膨胀预期效应—基于房地产市场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6,(1).

[3]姚银红.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传导机制研究—基于SVAR的实证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5,(4).

[4]施有文,马文杰.我国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的互动:2002—2011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5]陈诗一,王祥.融资成本、房地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传导[J]金融研究,2016,(3).

通货膨胀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是住房价格的迅速攀升。居民住房是一种特殊商品,具有消费和投资的双重属性。房价的上涨可以通过通货膨胀效应、财富分配效应和消费挤出效应等多个渠道引起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和社会稳定。因此,政府可通过增加保障房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住房的投机需求等方面遏制房价持续上涨,促使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日趋合理。

[关键词]住房价格 居民收入差距 影响机制

上世纪末,国务院对城镇住房制度进行了深化改革,施行多年的住房分配制度被彻底取消,货币化住房制度确立起来。进入新世纪的十二年,是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的十二年,绝大部分城市的住房建设在不断扩张的同时,住房价格也快速攀升,城镇居民的资产中房地产所占份额在持续增加。因此,作为城镇居民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住房的价格波动,对城镇居民的财富分配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

一、文献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不断恶化、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现象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发展和转型、政府决策等诸多方面考察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部分学者的目光转向住房价格的不断上涨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上来。这是因为:在中国,住房具有投资和消费的双重属性,住房价格的持续上升可能引起住房所有者出售房子套取现金,也可能使部分人购买住房等待升值,如此则改变了城镇居民的家庭财富分配和收入差距的变化。李实(2007)指出,住房价格的持续上涨会使高收入阶层获取更多利益,导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李晓红(2012)认为,因为房地产消费具有“位置消费”的特点,住房价格的上涨导致购买高档住房的高收入人群的房产财富的增加远大于中低收入人群,扩大了富裕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财富差距。陈柳钦(2008)、石宏(2007)等学者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住房价格的上涨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住房价格上涨是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因素之一。但是本文认为,已有的文献对于房价上涨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尚未形成系统,尤其是关于房价波动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传导机制。另外,已有的文献在实证分析的定量研究上所采取的数据大都为1998年之后的时间序列数据,时间序列过短,选取的控制变量过少,削弱了结论的说服力。因此,深入考察房价波动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住房价格上涨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本文认为,住房价格的上涨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通货膨胀效应。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资产价格的上涨会带来未来的通货膨胀。有学者认为,资产价格的上涨带动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可能形成拉动型通货膨胀。因此,住房作为城镇居民的重要资产,其价格波动必然形成通胀压力。李强(2008)、Goodhart(2001)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住房价格的波动与CPI之间的相关性。Mishkin(2001)认为房价上涨从四个方面可能引起通货膨胀:一是住户部门的财富效应;二是房价上涨带来企业增加投资,进一步带动总需求增加;三是随着家庭的住房资产在家庭财富中所占比重的上升,住房价格的上涨会优化住户部门的资产负债,住户部门将增加对耐用品的购买,提升社会的总需求;四是资产价格上升增加了企业净资本,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更愿意为企业提供贷款,形成更高的社会投资支出。

房价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效应对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具有重要影响。这是因为:低收入者的生活消费支出在总收入所占比重较大,所受物价水平上涨的影响也较大,在消费支出的余额较少,难以通过购买金融资产和不动产实现保值升值;而高收入者则相反,生活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少,除了受通货膨胀影响较小之外,还可以将剩余收入用来购买金融资产和不动产实现保值升值。可以看到,在通货膨胀效应下,低收入者的实际购买力不断下降,财富缩水,而对高收入者的影响较小,甚至增加。因此,通货膨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形式,不断的将低收入者的财富向高收入者转移,其结果是扩大了居民收入差距。

其次是财富分配效应。商品房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投资和消费双重属性。因此,住房可分为自住性住房和投资性住房。家庭和个人以居住和消费为目的购买住房属于自住性住房,以投资获利为目的而购买的住房属于投资性住房。家庭拥有投资性住房的成本是购买住房资金的利息以及持有住房的各种费用,收益包括房租收入和住房差价。当住房价格持续上涨时,持有投资性住房的收入会远大于持有成本。因此,拥有投资性住房的家庭财富会增加。对拥有完全产权的自住性住房家庭而言,拥有住房的目的是为了居住,虽然拥有完全的产权,但是无法通过交易或出租获取收益。因此,房价的上涨只不过增加是住房的市场价值,而对拥有完全产权的自住性住房的家庭来说,实际财富并没有增加。对于虽然占有住房,但需要偿还住房抵押贷款的家庭来说,不但不能通过交易实现住房差价的收益,还需要支付住房贷款的利息。因此,住房贷款的利息是拥有此类住房家庭的又一成本,考察该类家庭财富的变化就要考察房价上涨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支付住房抵押贷款利息的关系。对于既不拥有自住性住房也不拥有投资性住房的家庭来说,只能通过租赁的方式拥有住房使用权,此类家庭支付的租金转化为拥有投资性住房家庭的收益。当房价持续上涨时,必然导致房租的上涨,增加此类家庭的生活消费支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房价的持续上涨将会增加投资性住房拥有者的财富而减少无房者的财富。相对而言,对自住性住房拥有者的影响较小。一般来说,拥有投资性住房的家庭大都是中高收入群体,无房者属于低收入家庭。因此,房价的持续上涨只会增加高收入者的财富而减少低收入者的财富,拉大了不同阶层的财富分配,恶化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最后是消费挤出效应。住房价格的持续快速上涨阻碍了部分无房者向有房者的转化,“挤占”此类家庭的当前与未来一定时期的消费能力,给居民消费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对于大部分无房者和通过住房抵押贷款购置住房的家庭来说,在住房方面的消费支出在总支出所占比重较大,必然“挤占”了自身乃至下一代的消费支出,最终将导致这部分家庭收入水平的固化和向上流动能力的削弱,逐步拉大与高收入者的收入差距。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房价的上涨增加了拥有投资性住房家庭的财富和收益,降低了无房者和通过住房抵押贷款拥有自住性住房家庭的财富和利益,而对拥有完全产权自住性住房的家庭影响较小。因此,可以认为住房价格的上涨通过诸多渠道影响了城镇居民的财富分配,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恶化。

针对房价上涨带来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通过多种渠道抑制房价的不断上涨,进而抑制由此带来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第一,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完善科学合理的保障房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各地方政府要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从地价上降低建房成本。住房的保障形式应该灵活多样,购买与租赁并举,实物配租与租金补贴共存,满足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第二,严格规范房地产业,坚决遏制房地产商投资过盛。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许多投资者提供了取得高额利润的机会,部分房地产商置国家政策于不顾,甚至践踏法律、铤而走险。因此,对于囤地炒地、欺诈业主等不良现象甚至违法行为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高额利润必然引起资本不断流入,不利于国家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应该在资金面上通过利率的杠杆调节,增加房地产商投资成本,遏制投资过盛。第三,增加投资性住房的持有成本,抑制投机需求。要继续严格执行二套房的贷款政策,提高部分家庭二套房的持有成本。另一方面,可针对非营业用的二套及以上住房征收房产税,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过度的投机需要,增加投机成本。只有如此,才能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况伟大.预期、投机与中国城市房价波动[J].经济波动,2010,(09)

[2]贺建清.基于流动性过剩视角的房价波动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02)

[3]李勇刚,李祥.房价波动与金融支持的关联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04)

[4]蔡英玉.房地产价格、居民消费与经济波动关系研究[J].西部金融,2012,(03)

[5]王斌,高波.房价上涨与我国居民福利效应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8,(01)

通货膨胀论文范文第5篇

2、日本劳动权意识的百年变迁

3、2008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开启新的三十年

4、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问题研究

5、1980~1991年中国证券市场的复苏与起步

6、国家调节经济的一种新模式

7、对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探讨

8、中国经济是否转向低迷

9、金融混业经营的国际发展趋势分析

10、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演进前景及政策涵义

11、金融危机或为中国消除经济泡沫赢得了时间

12、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

13、论“后发型社会”与中国大国再造

14、2016年我国宏观经济问题研究新进展

15、国内外金融素养研究综述

16、调节贫富分化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17、论当代西方政府管理改革价值选择的困境

18、中国未来30年的路该怎么走?

19、社会融资规模是一种有效的货币指标吗?

20、论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及应对法律措施的完善

21、财政支出倾向、金融市场失衡与城乡收入差距

22、中国资本市场近期若干改革措施分析

23、从“权利”到“仪式”:南非的艾滋病行动主义

24、当代西方国家金融与经济危机中的四大矛盾分析

25、基于二元经济转型的农村金融反贫困路径分析

26、新兴市场的足球经济学

27、从转型政治学看三十年中国变革

28、沙特在全球石油贸易治理中的角色透视

29、《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总目录

30、论数字货币与世界财富、科技中心的转移

31、促进我国民间融资规范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

32、益贫式增长视角下公共财政支出对房地产市场影响

33、2015年当代中国金融研究概述

34、海外利益维护视角的非洲发展与安全动态回顾与展望

35、地区一体化与冲突管理机制相关性研究:基于欧盟的实证分析

36、多维度城镇化视角下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37、名义汇率与名义利率相互影响的实证分析:1979.1~2005.12

38、100个CFO的8年

39、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40、失业的全面诊断与就业的理性思索

41、2019年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最新进展

42、基于贝叶斯SV模型的通货膨胀水平与不确定性关系研究

43、以克林顿“强势美元政策”为例谈美元强势周期对东亚国家的影响

44、社会主义开放经济体制的构建与中国国家经济安全

45、中国特色结构性调控范式的实践模式及其理论贡献

46、从美国主权信用降级析国际货币秩序的规范化发展

47、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进步的政治经济学

48、美国住房金融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49、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动态搭配和组合模式

上一篇:外贸行业论文下一篇:高技术论文

热门文章

通货膨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