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13课

2022-12-11

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一13课

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第13课 辛亥革命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历史合力与辛亥革命的最终结局

资产阶级之所以要发动辛亥革命,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掌权的民主共和国。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政体,部分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愿望。但是,最后掌权的却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袁世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呢?

恩格斯曾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按照这段话来分析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辛亥革命的这种结局实际上就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

如图所示,辛亥革命期间,各种政治势力围绕中国的政体问题展开了反复斗争。当时中国各种政治势力大致可以划分为革命阵营和反革命阵营。革命派是革命阵营的中坚力量,力主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在清政府预备立宪被证明是一场骗局之后,一些立宪派分子转而拥护革命,成为革命的同盟者。但是,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并非完全同心同德,在推翻君主专制方面二者是一致的,但是立宪派却不希望革命派掌权。

满清贵族、袁世凯、帝国主义属于反革命阵营。满清贵族假借“立宪”之名加强君主专制,并借机排斥袁世凯等汉族地主官僚,导致满清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矛盾激化。袁世凯掌握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北洋集团,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方面欲取满清贵族而代之,一方面又声称自己及子孙“不愿为革命党”。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抛弃了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开始扶植袁世凯为其代理人。

两大阵营之间及其内部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袁世凯和孙中山都不会放弃本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又都无法忽视对方的要求。斗争的最终结果是:为早定共和,争取袁世凯支持革命,孙中山允诺将总统之位让与袁世凯;为独揽大权,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假称拥护共和──二者暂时达成了表面的一致。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 20世纪初,革命知识分子主要集中在国内哪座城市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

A.上海 B.北京 C.广州 D.东京

2.孙中山首次明确提出“恢复中华”是在( )

A. 1894年 B. 1905年 C. 1911年 D. 1912年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

①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②内阁总理由国民直接选出 ③中华民国实行总统责任制 ④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按照民国纪年,1937年是( )

A.民国25年 B.民国26年 C.民国27年 D.民国28年

(二)能力提高

1. 1912年清朝统治的结束,意味着中国( )

A.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 B.专制统治的结束

C.封建统治的结束

D.君主立宪制的破产

2.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左右清政府,原因在于( )

①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立宪派的支持 ③掌握了北洋新军 ④革命党人的妥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的根本”是指(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4.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这是因为它( )

A.成立时间最早

B.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

(三)延伸拓展

1.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电告国内:“文(即孙中山)已循途东归,自美徂(到)欧,皆密晤要人,中立之约甚固„„”这段话表明孙中山()

A.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B.要兼程回国,亲自参加武装起义

C.对国内发生的事情一度保持中立态度 D.要革命党人争取袁世凯中立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3. 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绝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是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表明孙中山( )

①正确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②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③认为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具有双重意义④坚持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美列强积极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已不可救药

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

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D.认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持中国“国内秩序”

(四)模拟练习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依据是( )

①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系统 ②革命采用暴力斗争手段 ③革命有了较为成熟的指导思想 ④革命从此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2.我们最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是辛亥革命的( )

A.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 B.反帝爱国的政策

C.实业救国的思想

D.暴力革命的策略

3.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与时代要求相结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4.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孙中山说:“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这表明( )

①孙中山具有真诚的民主革命精神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③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符合当时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引自《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引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引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参议员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引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钦定宪法大纲》是在什么形势下颁布的?其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临时约法》的什么思想?其进步意义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思想?它有什么进步意义?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其意义何在?

(5)综合材料

二、

三、四,与材料一相比,《临时约法》的颁布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6.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据此,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曾作诗说:“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请回答:该诗中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2)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他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每逢五一和十一这样的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总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泽东主席巨幅画像遥相面对。请你说出孙中山先生具有如此崇高地位的主要理由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如何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

一般来讲,历史事件的影响包括性质和地位、直接结果、积极意义(从近到远,从内到外)、历史局限、成败原因、经验教训等几个方面。

如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性质和地位)。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既是直接结果,也是积极意义)。“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对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积极意义)。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原因),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历史局限)。辛亥革命的教训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近代中国行

不通。

(二)例题解析

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 )

A.湖北军政府成立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清帝退位

D.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解析:本题答案为B。政体指的是政权组织形式,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湖北军政府是一个地方政府,它的成立不足以成为共和政体成立的标志。清帝退位意味着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则标志着共和

政体的确立。

(三)自展才华

如何编制材料型选择题

一般而言,编制选择题有以下几步:第一是选材。这就要求精读教材,确定教材的重点知识。第二是确定具体考点,即考查哪些具体知识。第三是希望考生从哪方面来回答。第四是注意选项的混淆性和答案的唯一性(单项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还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原始性和典型性。

例:有人这样评价辛亥革命的作用:“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这表明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

绩在于( )

A.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B.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迫使清帝退位

D.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

解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是一个很宽的范畴,包括其性质、地位、历史局限、历史功绩,等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有很多方面,选项中“迫使清帝退位”、“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功绩,但不是“最大”的功绩。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但并不是“完善的民主制

度”。因此,答案只能是A项。

同学们,你们学会如何编制选择题了吗?自己尝试着编制一道吧!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资料

梁启超谈辛亥革命的意义

“革命”两个字,真算得中国历史上的家常茶饭,自唐虞三代以到今日,做过皇帝的大大小小不下三四十家,就算是经了三四十回的革命。好像戏台上一个红脸人鬼混一会,被一个黄脸人打下去了;黑脸人鬼混一会,又被一个花脸人打下去了。拿历史的眼光看过去,真不知所为何来。一千多年前的刘邦、曹操、刘渊、石勒是这副嘴脸,一千多年后的赵匡胤、朱元璋、忽必烈、福临也是这副嘴脸。他们所走的路线,完全是“兜圈子”,所以可以说是绝无意义。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

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

自觉,觉些什么呢?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

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这回革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

(二)新苗论坛

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正方一辩:我方的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这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使中国进入共和时代;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带来了中国近代

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反方一辩:我方的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理由如下:从政治方面来讲,辛亥革命中建立的中华民国其实是一块“空招牌”;从经济方面来讲,辛亥革命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赢得的仅仅是一个短暂的“春天”;从文化方面来讲,辛亥革命并没有对封建思想发起直接的、致命的冲击。它既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所以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正方二辩:要以反封建的标准、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准去衡量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与否。第一,它是反封建的。因为它扫除了封建社会最严重的桎梏──封建帝制。第二,从生产力的标准来看,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通过立法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中

国出现振兴实业、提倡国货的热潮。

反方二辩:衡量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与否,是看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否完成,也就是看它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质的飞跃。第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后落入袁世凯手中,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未改变。第二,辛亥革命并未对封建经济制度进行根本变革,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

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也未被触动。

正方三辩:从政治、经济、社会意识等方面,进一步论证辛亥革命是成

功的„„

反方三辩:从政治、经济、社会意识等方面,针锋相对地反驳对方„„

想一想:辩手们的论点和论证有无道理?你的看法呢?

(三)学术前沿

孙中山让位原因

一种意见认为,孙中山让位主要是由于革命力量过于弱小。“武昌起义后,同盟会的迅速解体,内部矛盾、冲突的日益尖锐化,妥协潮流的出现,是迫使孙中山与袁世凯妥协的一个方面。而帝国主义列强和袁世凯从外部、立宪派从临时政府内部对革命派施加种种压力,则是迫使孙中山不得不与袁

世凯妥协的另一个方面。”

另一种意见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主观方面的妥协退让。孙中山并不反对议和与妥协,在他看来,只要能建立共和,实现民权,“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孙中山让位的根本原因在于“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企求“以和平

收革命之功”。

(四)书目网址

1.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 http://szs.chinaspirit.ney.cn/minzu/szs(孙中山纪念馆

第二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2.理解和运用

(1)从文本、网络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逢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都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而对。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为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我们应继承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新课学习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 1.清末民主革命风潮的背景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主要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新政的重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士兵。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2.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的概况

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斗争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破产和旧式农民战争的终结。面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加深,挽救民族危亡并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孙中山身上。

(1)兴中会建立

他于1894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教师:介绍兴中会的情况(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兴中会创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性质等):这是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

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2)同盟会

到1905年,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同盟会。孙中山的这一主张得到了许多革命者的拥护。

问题:请说出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 教师:

①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 ②革命纲领中的“鞑虏”在这里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句话,孙中山解释为:“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国家”(《孙中山选集》第69页),即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这也 就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建立民国”,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解决劳动者的贫困。可见,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

③同盟会的性质: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使民主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提问:“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说出‘三民主义,的含义码?你能找出‘三民主义,分别从哪条政治纲领发展而来吗?”

学生(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2)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试图以革命手段解决。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与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3.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辛亥革命的思想准备)

(1)同盟会成立后,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拥护清朝的反动统治,革命派和保皇派之间展开激烈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3)多次武装起义(辛亥革命的军事准备)

二、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的爆发)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与其战友曾发生过多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到1911年(旧历辛亥年)发动了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

提问:请大家看课文相关内容,请一位同学讲讲武昌起义。

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进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组织起义领导机关。10月9日,因孙武等人的意外爆炸事故,计划暴露,起义领袖或被捕或出逃,革命处于群龙无首之状态,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于1911年10月10日率领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11日占领武昌,12日收复三镇。清朝统治处于名存实亡境地。因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将由此开始的这次革命统称辛亥革命。

设问:武昌起义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权机构?由哪些人组成? 学生:通过组成人员可以分析出湖北军政府本身是辛亥革命的产物,但从一开始就成了革命党人联合包括封建军阀,旧官僚和立宪派所组成的政权机构。

设问:为何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学生:借他之名号召天下,他有军权,有实力,可以获取各省官僚的支持。体现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辛亥革命的高潮)

武昌起义后得到全国响应,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市宣布独立。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即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提问:临时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权? 讨论后归纳:

通过临时政府所颁布的法令,可以看出临时政府反对封建专制,发展民族工商业,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所以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提问:《临时约法》是什么性质的宪法?讨论后归纳: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并颁布的,其内容体现了它的进步性: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君权神授”的观念;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与封建社会“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着根本的区别;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与封建社会“万世一系”的世袭制、终身制具有本质的区别。由此可见,它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共和制度,带有浓厚的民主性和革命性,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同时,仅靠一部约法无法真正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结果)

教师: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掌控形势,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但是袁世凯后来在北京就任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分析原因。

学生归纳:

(1)帝国主义要扶植袁世凯做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2)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会危及到自己的利益,也支持袁世凯。 (3)部分革命当人将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同意议和。 (4)袁世凯本人有重兵,有手段。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仅仅做了三个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后将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但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标志着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那么,这场辛亥革命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呢?

探究:“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吗?为什么?”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

1.“成功”的革命

(1)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力,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后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从上述意义方面来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2.“失败”的革命

(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一个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实行专制统治。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因此,辛亥革命同时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课堂

课堂小结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为目标,做了一系列组织上、理论上、思想上和军事上的准备,最终发动了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l临时约法》,推翻了2000多年来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是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板书设计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1.背景 2.概况

二、武昌首义 1.过程 2.影响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三篇:2011-2012学年高中历史 第13课《鸦片战争》教案 岳麓版必修1

第13课 鸦片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熟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2.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中国战败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鸦片战争的起因,中国战败的原因

小结:当西欧各国逐步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疯狂向外扩张的时候,愚昧的清王朝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虽然清王朝已经非常衰弱,但在对外贸易中却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以英国为首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久久不能打开中国的大门。于是英国开始采取非正当贸易手段,19世纪初,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造成中国政府的财政危机,军队丧失战斗力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鸦片带来的巨大危害引起了朝野的关注,清政府内部也为如何禁绝鸦片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道光帝决定禁烟,派林则徐前往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在虎门当众将收缴的鸦片销毁,虎门硝烟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

中国是一个日趋衰落、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而英国是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世界强国,生产力水平高于中国,武器更先进。在战争过程中,清政府战和不定,几易主帅,派往前线的将领对这次战争既不重视,也不懂战略战术,武器装备落后,军队缺乏战斗力,最终中国战败。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同英、美、法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指导学生分析这些条约使列强获得了哪些权益?给中国带来了哪些灾难?)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传统的朝贡体制被打破,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惊醒迷梦中的清政府,虽然道光帝感到屈辱,但大部分官员仍旧没有觉醒。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指导学生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后果。)1856年,为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扩大在华权益,英法以修约为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中国战败,被迫同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由于对《天津条约》的若干条款双方都不满意,次年战事再起。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城,洗劫并烧毁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给中国古代文化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1860年英法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通过《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列强又攫取了新的权益,中国的主权遭到更大的破坏。(指导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布局和特点。)

两次鸦片战争虽然都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内部一部分官绅开始改变传统的华夷观念,主张向西方学习,兴起了“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国的现代化开始起步。

(三)巩固小结: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社会转型,在世界发展的潮流面前,中国已不可能维持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面临的新变局也是所有落后国家都面临的问题,只不过中国是一个大国,又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社会变革的道路更艰难曲折。

(四)课堂练习:《填充地图册》相关练习

(五)课后作业:《学生课后练习》相关练习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用心

爱心专心2

第四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熟悉秦朝政权机构和统一措施,记忆主要官职名称和通行文字,理解秦代政治体制的权力格局。

二、能力与方法

1、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掌握史实依据。初步了解如何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2、简要分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3、学习小组分别收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概况,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等,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权、严密、残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深远影响,渗透文明进步原则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难点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先进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

基本原则:

没有疑问——掌握

自主学习:

自行探究解决——掌握

产生问题——研究性学习

或合作探究解决

教师讲授:定义性的概念、规则或学生集体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各学习小组通过对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等媒体的找寻和浏览,找到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秦灭六国的时间与经过、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以及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等资料。

2、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

3、思考课后阅读(探究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天下共主与中央集权的区别等)。

(二)导入设计

情境营造

用大屏幕打出秦始皇的画像。

教学导语

“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中国集权政治的开始。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结构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被破坏

2.争霸战争开始

3.各国纷纷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3.三公九卿的职权

三、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秦朝的地方机构

2.官吏的选拔考察

3.巩固统一的措施

4.制定严苛的法律

(四)师生互动

课堂设问

问题1:周天子分封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则向周天子履行各种义务;请思考:周天子需要仗恃什么条件来统治诸侯?

周天子必须有威望和实力,大部分诸侯必须拥戴周天子。

问题2:既如此,为何春秋时期周王室却开始衰微了?原因是什么?

西周后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国人暴动”更直接打击了周王室;平王东迁后,实际管辖面积大大缩小,地位下降;诸侯国各自独立,以分封等级从属关系形成的统治体系废弛。

这样,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然后导入新课。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被破坏

2、争霸战争开始

3、各国纷纷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情境营造

由各学习小组代表讲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经过、结果;简要介绍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

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最终灭掉六国而完成统一,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建立了强大的、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大帝国。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课堂设问

问题1:秦朝中央政权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皇权至上;其次是皇位世袭制;三是三公九卿的设置。

问题2:皇帝应该穿黄色的皇袍,为什么教材上的秦始皇穿的却是黑色的袍子?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秦始皇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认为周代以火德立国,颜色尚红;秦能灭周,应是以水德立国,取水能克火之义。水色为黑,故服饰尚黑。

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3、三公九卿的职权

情境营造

据《史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大怒,遂将当时在场之人全部杀掉。

课堂设问

问题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

有可能是太仆,因为太仆负责宫廷车马,皇帝出游,他会一直跟在皇帝身边。

问题2:你认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九卿中有哪几个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

没有。因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九卿中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只有奉常、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而其中奉常、少府也还兼为皇室服务。其余四卿则仅仅是为皇帝、皇室服务的。

第五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22课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岳麓版教案2009版 点击数: 228 【字体:小 大】 【收藏】 【查看评论】 接收回传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能够分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识记“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史实;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我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建立、实施情况;结合事实分析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通过阅读、分析各种历史材料,训练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历史资料的举例、分析,了解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文革基本史实和我国目前基层民主选举的有关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革”发动及“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学习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成就,加深学生对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开展社会调查,认识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 【 教学重点 】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 【 教学难点 】

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 教学方法 】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 【 复习巩固】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 引入新课】

导言: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并非一帆风顺, 尤其是文革对民主法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取得了进步。 补充概念:

民主: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管理国家;

法制:The rule of law;法律制度,静态的法律法规;

法治:The rule by law;法律治理,不但包括静态的法律法规也包括动态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活动,它体现的一种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状态。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性质:文革,1966-1976年,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对党、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内乱。

2、文革发动的原因:

历史根源: “左”倾错误,最终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其它原因: 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当时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野心家林彪、江青等的推波助澜。 狂热的个人崇拜破坏了党内的民主决策。

毛泽东犯了什么错误?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注:修正主义 修改马克思主义;否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区别,否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区别;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 反革命集团利用中反革命集团指的是? 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人们对毛泽东的崇拜,对文革的发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毛泽东决定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来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的错误个人决定成为了党和政府的决定而且无法更改。 这是为什么??

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盛行,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制造到破坏。 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国家,人治传统影响深远。 我们来看文革是对党、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内乱。

3、经过:在毛泽东的“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得鼓动下,红卫兵运动兴起,文革全面发动,全国陷入一片混乱当中。

4、文革的危害

政治上: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民主法制遭到野蛮践踏、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经济上: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科教文上:对文化的摧残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出身唯成分论)

大学 大学 大家都来学。大家指的是工农子弟兵。工农兵大学。 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5、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表现:举刘少奇案。 (1)、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 (2)、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3)、人大制度、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遭到破坏; (4)、中共各级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6、文革的教训 (1)、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2)、必须花大力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3)、必须坚持国家工作中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历史的转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决定改革开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成为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2、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1)平反冤假错案; (民主政治建设的首要环节)

(2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大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颁布1982年新《宪法》并多次修订,相继出台各种法律法规,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4)颁布《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民主政治建设一大进步) (5)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时期) 强调:“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据法律规定治理国家。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一国法律体系的基础是根本大 法宪法。

三、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必要性。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证人民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内容:城乡居民依法直接选举居委会、村委会。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基层民主选举的示意图

上级政府指派

(前) 城镇居委会

干部

农村村委会

(后)

根据选举法由人民选举

思考:根据基层民主选举的示意图,性质、职能转变? 性质:自治组织,职能:由监督管理转变为人民服务。

2、居委会、村委会的性质、职能

村民自治权的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意义: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建设的重大进展。是中国政府为贯彻“依法治国”精神, 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文革期间遭受巨大的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向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目标前进着。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性质:

2、文革发动的原因:

3、经过:

4、文革的危害

5、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表现:

6、文革教训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三、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必要性。

2、居委会、村委会的性质、职能

3、制度的意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it技术人员工作技巧下一篇:gb电气装置安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