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援助论文

2022-04-17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援助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也是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现有同质化的农民工住房保障模式难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住房需求,存在政策落空的潜在风险。未来的政策设计要着眼于长远,基于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的多元化需求,以城市融入为价值目标,构建差异化、多元、分层的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

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援助论文 篇1:

社会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和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传媒己悄然渗透到公民政治生活当中,互联网在社会转型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网络平台下的政治参与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党政机关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沟通渠道也因网络政治参与的出现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在社会转型期中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意识、扩大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范围,才能切实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水平、参与能力与参与质量,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网络

一、研究背景

政治参与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会转型期内,我国民主政治参与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新生代农民工队伍的政治参与情况。社会转型极大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改善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状态,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为城市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政治权益却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1]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队伍中的主体,正在以一种十分重要的力量影响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变革,网络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良好平台,农民工政治参与途径已逐步走向多元化。新生代农民工中比较活跃的一部分人通过官方微博、论坛留言等方式可随时不受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参与其中,其方式受到了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的欢迎。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研究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探讨如何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权益等问题,这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民主政治的公平正义,关系到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诠释

(一)社会转型

所谓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转变的过渡过程,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个人行为及價值取向等方面都会在转型过程中发生巨大的变革。我国社会转型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经济体制、社会形态与社会结构在此期间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型。世情、国情、党情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政治体制的民主化、法治化程度正逐步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与政治权利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二)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从农民工队伍中划分出来的特殊群体,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能对其进行定义。笔者在文中所指的新生代农民工,是1980年后出生,有收入,年龄在16-35岁之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后代。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受过一定的教育、生活经历简单、接受过一定的职业培训、具有一定的参政议政意识等。这些新特点为他们进行有效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我国民主建设的核心内容,民主政治最基本的表现是指公民的政治参与。何为政治参与?我国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一书中把政治参与定义为:“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2]在本文中,政治参与指的是公民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参政议政的过程,以试图影响国家政治行为的政治活动。

(四)网络政治参与

网络政治参与是政治参与的延伸。对于网络政治参与这个概念,目前大多数学者是从一个宽泛的视角对网络政治参与进行了相关界定。网络政治参与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只要是以网络媒介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并从一定程度影响到当前的政治生活,这就属于网络政治参与。综上所述,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网络平台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和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执行力与决策力。

三、研究文献综述分析

从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视角,选择知网(CNKl)数据库,以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青年政治参与等关键词检索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的相关文献(数据库标注RCCSE、PUK及CSSCI)。经过筛选,除去与本研究相差甚远的相关文献,同时再结合万方、IEEE/IET数据库得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文献35篇。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情况对其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的起点,相关学者们对于此类问题的特征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经过整理形成了表1所示的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元分析表。

四、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特征分析

作为改革开放之后逐渐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其自身呈现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特点和新诉求。由于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就业地域与行业等不同,他们对工作和生活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农村,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到农村政治的情况并不乐观。而在城市中,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里面临如拖欠工资、无法保障自己的社会权益等一系列问题,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城市政治中来以求能够维护他们的个人权益,希望自身的权益能够通过合法途径得到保障。同父辈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过一定的教育,他们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普遍喜欢通过手机或电脑畅游网络世界。一般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政治参与的意识越强。随着人们对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他们能够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反映他们的诉求与意见,利用其速度快、范围广、易传播等特点,激发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热情,改变了政治参与方式,帮助了新生代农民工更好更快的参与到所在城市的政治生活当中。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通过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来表达、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政治见解,相关部门可通过政务公开邮箱、政务公众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第一时间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的认知与建议,赢取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影响或者试图影响国家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以及政府政策过程的政治行为。[3]网络不再让新生代农民工的心声成为不可公开的秘密,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传递自己的思想,及时寻求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或者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因此,网络政治参与途径能够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转型期真正实现利益表达与权益维护,增强其群体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参政议政意识。网络政治参与正日臻成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主要渠道和手段。

(一)具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

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是社会民主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网络增强了民主政治的公开度与透明度,新生代农民工可将获取到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汇集在一起作为其政治参与的数据支撑。与此同时,网络政治参与也培养了全社会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越来越多的公民更加乐意更为主动地通过新媒体参与到国家的公共事务当中。

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急切渴望参与到城市政治生活当中。他们不仅要保护自己应有的合法权益,还希望通过政治参与获取相关政治能力,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群体不受侵害。笔者在W市发放的“W市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现状问卷调查”中得知网络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已成为W市新生代农民工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之一。笔者通过SPSS19.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从数据分析结果得知W市有56.2%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每日通过网络途径获取社会信息,并在相关论坛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对300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得知,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更愿意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政治参与,发表自己的言论,并希望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表2、表3、图1所示)。

(二)具有多元的政治参与方式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从政治参与手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方式一般有政治选举、向信访办上访、政治投票等等。还可通过法律渠道或会谈的方式进行相关对话,保证政治参与渠道的畅通。从政治参与模式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方式一般有正式政治参与模式和非正式政治参与模式。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变革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用大众传媒诸如影视广播、互联网、官方微信新闻等新闻媒介的力量来反映自身的诉求,以期能够影响政府决策,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目前,我国的政治参与方式尚在完善阶段,但网络政治参与方式在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方式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现代通信技术与新兴媒体的发展与进步,推动着生活在城市底层的新生代农民工找寻到了一个便捷途径逐步参与到现代城市政治生活中。有序的政治参与,不仅可以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又可以增强城里人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正常沟通与交流。通过相关政治选举、政策的制定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可逐步消除社会与公众对新生代农民工不公正不合理的待遇,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城市当中。

(三)具有广泛的政治参与领域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领域是十分广泛的,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通过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的方式已被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所认可,网络政治参与在众多的政治参与方式中凸显出极大地优越性。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广泛性与公开性,且容易操作,高效便捷。例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通过网络保护自己的权益。如图2所示的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广泛诉求分析图,笔者统计出其中有36%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通过当地政府官方微博寻求政府讨薪;21%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通过制作微视频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寻求帮助,以求政府解决子女入托入学的问题;19%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能够通过人民网论坛互动留言的方式向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得到一定帮助,他们期待能和城镇居民一样获得“五险一金”的社会福利保障;还有24%的新生代农民工通过网页登陆当地房管局官网,在留言板中反映自己的住房困难,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了解到他们的疾苦,增加更多的廉租房名额。

五、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主要困境

(一)参政能力不高

受其群体文化程度和自身素质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参政能力还需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在其文化程度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其群体在网络平台留言时易感情用事,情绪易冲动。有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提出的问题下方留下非理性的留言。在网上表现出跟风和谩骂的态度,其留言没有任何价值,顶多是发发牢骚。这种表现不利于工作人员开展相关工作。同时,他们在网络平台留言的过程中,对相关词句的理解能力还需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在提问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术语和基本常识,以便工作人员能够高效快捷处理反映的各类问题,及时作出解答。

(二)法律法规缺失

在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利、程序、途径等都是由相关法律和法规所规定,法律的完善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保障,引导和規范着民众的政治参与行为。[3]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还处在一个待完善与相对缺失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新生代农民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再多的信息也仅是在网上,很难影响到现实生活。优化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重要保证。在大数据时代,政府相关部门应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让新生代农民工敢于并乐于通过网络途径参政议政,为他们提供一个快捷、高效的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现如今,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是地方基层选举。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实际上是制约农民工政治参与的主要问题。从理论角度来说,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主要是参与务工所在地的政治生活,但他们若想参与到选举中来,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来完成自己的选举权利与义务。新生代农民工主要生活在工作所在城市,但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户籍还在农村,其法定身份还属于农民,这种特殊身份造成他们政治参与的尴尬,其基本权益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因此能否融入当地生活是其能否实现政治参与的关键。新生代农民工如若不能成为城市当中的一员,那么所反映的一系列诉求就不可能和他们日常生活相一致,也就很难引起共鸣。而当地政府当然主要服务当地居民,如果面临二选一,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总而言之,如若不解决这些背景与制度问题,那么仅仅靠网络来增强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是不现实的。与此同时,如果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渠道不畅通,他们不得不采取一些非正常的方式来争取维护自身的权益。例如在他们的工资被拖欠时,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将会选择跳楼,越级上访,甚至采取暴力手段维权等方式以求达到自身目的。并通过新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相关信息以求得到政府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这种非理性的、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方式,不仅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还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

(三)参与意识不强

当前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到了我国的政治生活当中,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不强烈。主要原因是国家并不重视维护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应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其群体的民主权益很难实现。国家相关部门的不重视,导致了个人的不重视。只有当自身的利益得不到保护时,他们才会想起通过政治参与的途径以寻求帮助。一旦得以满足或者没有解决自身的诉求,他们将不会再选择政治参与或彻底对政治参与选择放弃。继而他们就会选择一些非正常方式诸如集体罢工、上街游行抗议甚至暴力方式引起社会的关注。这种方式是不利于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发展的。

同时,即便他们参与其中,但参与效能明显偏低。据调查资料显示,3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无所谓,应付差事的态度;4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觉得参加不参加效果都一样,他们认为只有极端方式才能解决问题。还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并不了解政府与公众如何看待网络民意?不知政府如何鉴别网络言行的真假?是否能够通过网络实名的方式确定农民身份,有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政治参与的详细情况?即便通过网络实名制参与其中,又有多少人敢于实名参与其中,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事实上,即使是直接的参与者,也不敢保证自己讲述的是“事实”,法律上对于这种情况还是很难界定的。因此,新生代农民工通过网络政治参与的意识并不强烈。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需要得到一定的保护。政府部门需要出台相关文件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不受影响,尊重其群体的人格权。同时还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相关教育、引导与宣传,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的意识,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地位,确保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的公正公平。

六、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的思路

(一)优化经济收入水平,提高政治参与地位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快慢与政治参与之间是成正比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意愿就越强烈。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这个群体政治参与的热情度。只有使他们的收入增加,才能够更好激发他们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只有提高他们的收入,才能够保证他们能有更加充裕的时间来关心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并进而通过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参政议政;只有提高他们的收入,才能增强他们政治参与的意识与技能,以便通过政治参与来改变他们的现状与困境。

近年以来,虽然国家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来保护新生代农民工的相关权益,比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设立了《最低工资规定》,以期能够保障他们这个群体的正常收入。但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水平低,拖欠工资发放的情况依然存在着。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有序的进行政治参与,必须要优化他们的经济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他们的最低工资标准,改善工资待遇,让他们的收入有基本的保障。对他们而言,能在城市中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基本生活得以保障,他们才有可能将自身更大的热情与精力投入到社会政治事务当中来。

(二)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网络政治参与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4]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游走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夹心层”,人数众多,当然是我们“人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政治参与权更加需要相关部门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加以保障。

首先,相关部门应坚持通过政府官方微博、微信新闻、政府官方网站、微视频制作等方式公开政府信息,这是扩大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前提条件,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通过网络平台让新生代农民工充分了解国家和所在地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让他们真正“知规懂法”,才能更好的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中来,才能更好的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以更大的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城市管理当中来。

其次,改变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行为边缘化的现状。民主选举是我国政治参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参与途径。而新生代农民工因为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加之参与意识淡薄,往往无法行使他们应有的权利继而选择了放弃。基于此,相关部门可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参与意识,保障参与时间等方式让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主动走进政治参与当中,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与机制,维护法律权威。在这个过程中还可探索通过网络选举的方式保障新生代农名工的政治参与。还可通过网络途径给予他们提供相关的法律援助,全方位的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有法可依,合理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

(三)鼓励成立网络组织,合理引导组织建设

公民在政治参与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组织渠道能够反映各种需求。新生代农民工缺乏一定数量的政治参与组织,这导致他们正处于分散化的状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相关部门应当顺应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之需要,鼓励他们通过网络途径建立相关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如qq党支部群,微信党支部群,BBS论坛群等相关论坛区以便将他们个别分散的思想与行为明确统一。搭建一个新生代农民工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他们既可以集中反映群体的诉求,政府还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或重新搭建一个电子政务组织来传递相关政策与意见,这不仅节省了双方的时间与经济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热情度,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合理发挥网络的优势,做到扬长避短,也是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中应引起注意的问题。首先,相关部门应加强网络监管,合理引导新生代农民工通过现代化通信工具进行交流与沟通,通过理性的方式进行政治參与,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新生代农民工也要擦亮眼睛,学会去辨别信息的真伪,不盲目参与其中,不通过互联网散布政治谣言,蓄意破坏政治参与的正常秩序。新生代农民工队伍中的党员与团员更应该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合理利用网络组织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理性化与法制化。

七、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重要意义

在“微时代”的今天,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传媒已经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媒体的舆论导向和政治参与功能日益凸显。微博、微信、微视频对公民政治参与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体现,其方式有助于党和政府更好的帮助其群体解决实际问题与困难,化解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矛盾,加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联系,体现了人民民主的优越性。网络政治参与的出现直接反映出我国党政机关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沟通渠道也在随时发生变化,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将逐渐成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流方向。积极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将有利于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和政治稳定、更好的帮助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立足,增强他们的政治信心,以便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网络途径多宣传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建设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贡献,架起政府与新生代农民工之间沟通的桥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现实困难与问题。同时,相关部门还应该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利用网络途径提升政治参与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帮助他们走向政治成熟,更好的融入城市当中。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但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深入,公民政治意识的增强及网络健康有序的发展。我们相信,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的前景会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政治学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485.

[3]徐志达.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研究[D].厦门:华侨大学,2012.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作者:高矗辉 欧阳静

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援助论文 篇2:

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探析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也是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现有同质化的农民工住房保障模式难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住房需求,存在政策落空的潜在风险。未来的政策设计要着眼于长远,基于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的多元化需求,以城市融入为价值目标,构建差异化、多元、分层的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这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协同、合作,创新公共政策,加强规划引导,合理设计居住空间和就业地域,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常规化、制度化运转。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需求;制度保障

截至2014年,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到农民工总量的70%以上,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①新生代农民工对融入城市有强烈的愿望,但受经济、社会等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大部分城市的住房保障体系都无法接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一大障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在此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保障问题已成为事关民生及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的特殊需求入手,探讨保障模式创新及其实现路径。

一、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的特殊性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从代际角度进行界定的概念,首次出现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全国总工会的定义,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②一般说来,新生代农民工按组成结构可分为两类:一是出生地为农村,从学校(以中学为主)毕业后进入城市就业的人群;二是出生在城市、在城市长大的农民工子女。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不仅在物质条件上比父辈优厚,而且在就业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也表现出与父辈不尽相同的特征,相应地,他们的住房保障需求也不同于父辈。③

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定居于城市的需求非常强烈,渴望融入城市社会。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是直接从校门走向工厂,鲜有务农经历,缺乏务农经验,不习惯也不喜欢农村生活,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择业期望值较高,高度认可城市生活方式,市民化意愿强烈。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被调查人群中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差别很大:50岁以上的农民工中只有15%想在城市定居,40—50岁的为21%,30—40岁的为37%,20—30岁的为45%,20岁以下的高达61%;在未来归属和自我身份认同方面,69.9%的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自己是城市中的一员”。④

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保障需求对城市住房保障政策提出了新挑战。新生代农民工是距离市民化最近的农民工群体,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城市入不了户口、买不起房子、成不了市民,成为游走于城市边缘的“漂着的群体”,不仅会产生漂泊感和无归属感,而且会因与市民生活差距较大而产生被歧视感和被剥夺感。新生代农民工行为失范的可能性较大,容易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有利于促进其融入城市,逐步实现市民化。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保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公共住房政策主要表现为以城市户口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住房分配机制,无论是申请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还是限价房,前提都是必须具有房屋所在城市的户口。新生代农民工由于不具有城市户口,所以往往被现行公共住房政策排除在外,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

收稿日期:2015-11-20

作者简介:李宜馨,女,就读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310058)。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居住在城中村、棚户区或员工集体宿舍。一些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居住在城中村、棚户区,主要是为了规避城中心逐渐攀升的房屋租金、水电暖气费等,但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往往比较落后或短缺,卫生状况恶劣,人员复杂,有些地方甚至是城市公共卫生和社会治安管理的盲区。⑤新生代农民工的员工集体宿舍一般都在其单位附近或者单位用地范围内,多为临时性建筑或者棚屋(单位为解决员工住宿问题而修建的简易房),有些甚至是建筑工地的地下车库,住宿人数多,公共配套设施不足,环境质量低下,管理无序,员工缺乏私密空间。

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的强同质性造成“居住隔离”。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虽然身处城市,但聚居在城乡接合部或城中村,这不仅使其在空间上与城市居民住宅区相对隔绝,而且使其在心理上产生了与城市居民的隔阂感。新生代农民工很少和城市居民打交道,经常交往的对象都是与自己同质性非常强的人,而同质性太强的关系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有限制、阻滞作用,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⑥另外,新生代农民工的聚居地与城市居民区相对隔离,在外来人口膨胀的背景下,会由于管理无序等而引发社会治安问题。

三、农民工住房保障的典型模式分析

农民工住房保障是我国各个城市普遍面临的难题,理论界与实务界一般认为目前形成了5种相对成熟的农民工住房保障模式,即上海模式、长沙模式、重庆模式、苏南模式和湖州模式。⑦比较分析这五种模式,有助于我们寻求对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模式进行创新的路径。

1.上海模式:在工业区集中建设公寓式宿舍

上海模式的发源地是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主要做法是在企业集中的工业园内统一规划土地,集中建设公寓式宿舍,对住宿区配备餐饮、医疗、卫生、商业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并构建相对正规的社区治理组织机构,对每个宿舍的住宿人数进行限制(最多8人),租金相对低廉(每人每月70元)。在这种模式下,农民工的生活质量较高,人身安全等得到了有效保障。⑧

2.长沙模式:在城乡接合部建设廉租房

长沙模式的主要做法是:在城乡接合部利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集中的农民工公寓,该公寓以集体宿舍为主,并有部分小面积的成套公寓用来满足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工的居住需要,配有健身设施、园林绿化以及阅览、影视等方面的配套设施,房屋租金一般为每人每月50—70元(包括物业管理费,水电费另计)。这种城乡接合部的廉租房不具有地理位置优势,受欢迎程度不高。

3.重庆模式:改造城市闲置楼房

重庆模式是将既有存量用房(空置楼房和烂尾楼)改造为“阳光公寓”,提供给农民工租用。尽管租金相对低廉(每张床每天一元),但生活配套设施以及安保、卫生等公共服务比较齐全。这种模式下农民工的居住质量有所提高,居住环境相对改善,大部分农民工的基本住房需求得以满足,农民工的认可度较高。

4.苏南模式:综合性多途径保障

苏南模式发源于江苏省苏州、无锡两地,是政府、社会和企业三方合作、协力保障农民工居住权的典范。这种模式以聚居点的形式配置休闲娱乐、公共服务等设施,同时针对农民工的特点,不仅有完善的公共管理措施,还设立了法律援助服务站、维权会等机构,治安秩序较好,特别是方便农民工子女入学,受到农民工、企业和社会的好评。

5.湖州模式:公积金覆盖

湖州模式最早在浙江省湖州、南通等地创立,基本做法是通过降低建立住房公积金账户的门槛,把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保障范围。这种模式相当于给予农民工初步的市民待遇,提高了农民工的归属感,但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较强,加上住房公积金的使用存在诸多限制,因而实践效果并不明显。

上述模式是各地结合具体实际,对农民工住房保障路径进行的多样化探索,体现了一定的区域特色。上述模式各有一定的优势与不足:上海模式、长沙模式、重庆模式异曲同工,共同指向廉租公寓。廉租公寓的优点是价格低廉、财政开支少、节约土地,适应了农民工流动性较强的特点,不足是数量有限且封闭、独立,只能作为暂时性住所,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真正市民化。湖州模式将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有助于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公平对待,但由于农民工的工资较低且时有拖欠,以及住房公积金的使用程序烦琐、条件严苛,致使该模式只是看上去很美。苏南模式下形成了公共品提供与住房、户籍、就业、社保等保障措施的多方面合力,有助于彻底解决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但在健全地方政府管理体系、增强财政支持和政策执行能力等方面仍需完善。⑨上述模式的启示是:农民工住房保障是一个系统化、制度化的工程,由于农民工群体内部存在分层,所以需要因地制宜地形成多元化的农民工住房保障模式。

四、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的模式创新及实现路径

总体而言,尽管一些地方因地制宜地创设了农民工住房保障模式,但多数模式把农民工看成一个同质化的群体,整齐划一的保障政策漠视了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保障水平、保障需求方面的差异,容易导致制度偏差。未来应考虑采取分类供应的模式,分层次、个性化地解决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构建分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的原则是尊重其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差异,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平均年收入为基础,划分保障的阶梯(高、中、低),制定多元化、差异性的住房保障政策。⑩政策设计可以这样考虑:鼓励高收入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地定居,为其提供适当的商品房或经济适用房,允许其申请提取或转移住房公积金,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其自行购房;把收入中等或中等偏上的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保障体系,为部分低收入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公租房;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新生代农民工完全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促进公租房选址的合理化,避免“空间失配”和“居住隔离”。此外,还可向各收入阶层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一定的住房补贴,同时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监管,研究制定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标准等,保障其居住环境。

从实然层面来看,以城市融入为价值目标构建多层次、分类别的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需要突破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状况优化的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利益,进行以下制度、机制和措施创新。

1.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

从长远来看,应当剥离户籍制度的福利分配功能,恢复其人权保障功能。户籍制度改革与住房保障密切相关,它直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申请保障性住房的资格。改进以户口为基础的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制度,有助于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成本,提高其住房消费能力。当然,户籍制度改革应分步进行、循序渐进,当前保持一定的经济或素质门槛是必要的,可以避免大城市过度膨胀,但设置门槛的同时应规定“居住或工作年限”,即允许居住或工作满一定年限者申请居住地户籍。

2.完善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监督管理体系

政府应该对愿意进入城市居住的新生代农民工给予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如降低其从房屋中介机构获得房屋信息的成本,鼓励部分社区提供廉租房等。相关部门要及时发布与农民工住房保障有关的监管政策等信息,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快速、便捷地反馈其诉求;要建造、改建或扩建适合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的房屋,鼓励一些营利性或非营利性主体参与建设符合新生代农民工居住需求的经济适用房,推动形成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中介市场,尤其是针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中介市场。

3.完善新生代农民工住房利益代表与保障机制

在城市规划、城郊村庄改造和住房配套设施建设中,要引入新生代农民工利益代表与保障机制,通过制度化、常规化的设计,加强规划引导,注重农民工的工作与居住之间的联系,合理设计居住空间和就业地域,形成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与市民化的协调共进。

4.拓展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住房服务的渠道

理想化的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模式是,政府以低于市场价的房价向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生活设施齐全、公共服务周到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公寓,但目前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较大,这一理想模式的实现面临资金不足等困难。鉴于此,可以考虑引入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的PPP模式,即鼓励政府与企业、社会各方以特许权协议(内容主要是实施法律允许的激励措施如土地使用方面的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为基础进行合作,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或公寓,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多元化解决。

5.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上,政府要扭转思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通过信息引导、平台建设、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措施,培育和管理住房保障市场,建立“政府支持、市场主导”的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的资金有限,另一方面是基于政府宏观指导与政策引导应“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考虑。

6.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消费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无论是购买经济适用房、限价房、集资房还是普通商品房,购买力都是关键因素。为此,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彻底改变农民工与市民之间同工不同酬的局面。要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有“钱途”,还要有“前途”。新生代农民工住房消费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其就业力的提高,可以考虑在输入地职业教育体系中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或者市场化的方式,激发民间职业技能培训主体的活力,创设体现职业发展导向的务工档案,使新生代农民工在企业间可持续、在城市间可转移;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需求和职业意向,提供差异化的就业质量提升方案。另外,要促使新生代农民工转变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习惯,引导他们建立合理的住房储蓄计划,注重开源节流。

注释

①《人社部: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农民工总数70%以上》,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n/2014/0220/c1053-24416559.html,2014年2月20日。②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工人日报》2010年6月21日。③参见左晓婷等:《新生代农民工经济地位状况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④参见熊易寒:《农民工子女成为“回不去的一代”》,《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24日。⑤参见王艳:《住房需求问题研究的进展及趋势》,《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⑥参见廖年生:《关于国家住房战略的思考》,《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⑦参见张志胜:《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的阙如与重构》,《城市问题》2011年第2期。⑧参见李静静:《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保障模式研究》,山东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2页。⑨参见贺小燕、安增军:《新生代农民工居住保障模式探究》,《华东经济管理》2014年第5期。⑩参见黄卓宁:《农民工住房来源及住房水平的实证研究》,《珠江经济》2007年第9期。参见钱文荣、黄祖辉:《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工:长江三角洲十六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52页。参见刘保奎:《居“微”思安:北京外来农民工居住状况调查》,《经济研究参考》2014年第61期。

责任编辑:林墨

作者:李宜馨

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援助论文 篇3:

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研究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当前我省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还面临着经济、体制、社会保障、自身素质、社会偏见等多重障碍。为促进我省新生代农民工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要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收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素质、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障碍;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是年龄范围在20-36岁之间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承担着城市正常运行所需要的服务、生产、技术、运输等工作。近年来,这一群体在我省农民工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他们在融入城市中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当下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主要障碍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当前,我省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还面临多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障碍:收入不高

经济是融入城市的基础。没有一定水平的经济收入,在城市就很难立足,也几乎不可能真正地融入城市。新時代农民工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劳动技能偏低,他们的经济收入也普遍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月收入主要集中在3000~4500元,51.8%的新生代农民工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应该说,与在农村务农的收入相比,这样的收入并不算少。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城市打工的成本也水涨船高。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在支付过食品、房租、出行、水电费和其他日常开支后,工资结余已不多。即便是不负担家人和家庭的开支,以他们的收入水平,要在城市买房安家也并非易事。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在城市购买住房,也很难申请到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不得不住在工棚、都市村庄、集体宿舍,或者高价租住商品房,这也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生活成本。在城市没有固定的住所,融入城市更无从谈起。同时,工资拖欠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在新生代农民工最担心问题的调查中,工资问题排在第一位,占比53.8%。近45.2%的新生代农民工被老板或用工单位克扣过工资,拖欠工资的比例达到了21.6%,少数用工企业和单位欠薪逃匿的现象还存在。

(二)体制障碍:城乡二元结构

在长期刚性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成为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道现实障碍。身份上的差异,使新生代农民工在户籍、住房、子女教育、权益保护等方面都受到相当大的限制。只要“农民”没有转化为“市民”,就意味着他们在社会保险、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方面很难获得同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也意味着他们与城市社会生活、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的隔离。对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从农村出来,一心想拔掉“农根”,不愿再回到农村。这种被城市排斥和排斥农村的双重排斥,使新生代农民工形成了强烈的边缘人心态,导致他们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心理上都不能真正融入到城市之中。因此,如果不彻底打破这种城乡二元的体制性壁垒,不仅会延缓新生代农民工融人城市的进程,而且会影响城市的建设发展与和谐稳定。

(三)保障障碍:社会保障缺失

与二元结构紧密相连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由于我国现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以及城市政府和企业的认识差距等多重因素,我省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仍然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调查显示,有“三险”的新生代农民工人数占比较高,但有“五险一金”的则相对较低。当然,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强,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也说明了政府迫切需要加强普及全种类社保。以失业保险为例,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因为没有失业保险,在失业后只能依靠自身的储蓄谋生。如果没有储蓄或储蓄用完,他们要么回农村,要么接受与他们技能不符或不感兴趣的工作。在其他保险中,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仅占31.8%,“购买商业保险”的为9.6%,参加“工伤保险”的占19.8%。另外,39.2%的新生代农民工不知道“生病以后付不起医疗费”时该如何处理。从总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比率偏低,且退保率高,而参加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比率更低。社会保障的缺失,削弱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抗风险能力。

(四)自身障碍:素质不高

目前,从整体上看,我省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还不是很高。根据调查,41.4%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2%,有46.7%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29.5%的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过不到15天的简单培训,只有14.7%的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过正规培训。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实践能力弱,动手能力差,难以胜任岗位的需要,大多数还需要通过企业和单位的培训来提高完善。对于一些高新科技岗位,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心有余而力不足,自身素质难以满足更高层次岗位的需要。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专业能力不强,技术水平不够硬,因此,可以选择的就业领域十分受限,就业质量不高,收入也不稳定。

(五)社会障碍:偏见和排斥

与城市居民相比,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收入低、社会保障差、岗位层次低,这是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的根本性问题。同时,经济收入水平低,导致他们成为城市社会的底层群体,也影响了他们与城市居民交往的程度和范围。一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虽然他们的劳动和奉献弥补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但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素养等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使得部分城市居民简单地认为农民工素质不高,再加上时有发生的农民工犯罪案件,更让一些城市居民对这个群体有了不同的看法,产生了偏见和排斥心理。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在与城市居民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感受到更深、更强烈的歧视和自卑感。因此,他们交往的范围基本上局限在自己的亲戚、朋友、老乡和同学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对孤立隔绝的封闭群体。这样的交往范围和方式,阻碍了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和归属,客观上也导致了一定程度的社会隔离。

二、促进我省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对策建议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构建他们与城市居民的和谐关系,不仅是推进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要促进我省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需从各方面共同努力,多管齐下。

(一)经济解困: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收入

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状况、发展空间以及融入城市的能力。因此,如何保障自身及时、足额获得劳动收,并不断提高收入水平,是新生代农民工关心的首要问题。为此,一是要加强就业管理,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由政府和相关单位主导,制定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工资支付时间、支付标准、社会保险、工作时间等相关事项必须在合同中注明。农民工工资必须以货币形式支付,不得以任何理由拖欠和克扣。对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必须依法依规予以处罚。二是完善农民工最低工资制度。健全农民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最低工资标准,真实体现农民工的劳动价值,保护农民工的切身利益。三是實现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化的紧密结合。当物价继续上涨达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应及时调整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标准,同时,监督用工企业和单位对农民工工资进行适度调整,避免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和实际利益受到侵害。

(二)政府解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要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将社会福利制度统一起来,有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收入、住房、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他们能够扎根城市、融入城市,真正成为城市的市民。具体说来,一是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并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迁移、平等就业的体制,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无障碍地融入到所在城市,与户籍居民享受平等的市民待遇。二是要加快配套制度改革。要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出发,以促进市民化为目标,抓住就业、工资、培训、住房、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关键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力争取得更多、更新、更大的进展。三是要加大对城市公共设施、医疗卫生、劳动就业、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入,让新生代农民工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务,实现和城市职工同工同酬同权。

(三)保障解困: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要坚持分类施治的基本原则,建立灵活的分类、分层的新时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国家、社会和单位应加大资金投入,普及社会保障的范围。例如,提供更多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为新生代农民工解决工伤、医疗、养老等保险,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与城市居民子女平等的教育机会等。二是建立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过渡性养老保险措施。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是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最终方案。但从现实来看,这需要逐步的落实。因此,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非常有必要建立一个过渡性的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三是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援助。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维权事件的增多,要为其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为他们扎根城市、融入城市创造条件。四是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当新生代农民工遭受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突发情况而陷入生活困境时,应给予临时性的紧急救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四)自我解困: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素质

新生代农民工能否融入城市,最终还是取决于其自身的素质。因此,从长远来讲,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以及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技能,不断提高他们融入城市的能力:就政府和用人单位而言,要不断深化劳动培训体系改革,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不断创新培训模式,积极开展多种门类、多种形式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争实现先培训后就业。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发展职业技能学校,努力为职业技能人员的发展疏通上升通道,让他们看到发展的希望。就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而言,要充分利用年龄上的优势,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现代社会学习的途径更加便捷和多元化,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职业培训。例如,利用网络参加各种学习,参加成人高考等。同时,新生代农民工还要主动学习并自觉遵守城市的各种规章制度,在思想上、行动上实现融入城市的前期准备。此外,要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在普及高质量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力争使所有农村孩子都能够接受普高或职高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高中学历和技能证书的新一代高素质劳动者。

(五)社会解困:赢得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因此,一是要进一步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要通过正面引导,不断消除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排斥和偏见,加强与农民工的沟通,鼓励和提倡全社会关注农民工、关爱农民工,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加速发展小城镇。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融人大城市的难度非常大,甚至有部分人几乎不可能融入。这就需要分流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应以中小城镇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为突破口,不断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小城镇吸纳新生代农民工的能力。三是健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关注农民工就业市场,不断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权益保障等法律法规,积极制定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各项措施和政策。四是地方人社、公安、住建、工会等相关部门应定期对农民工就业、工资待遇、合法权益、社会保险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督促用人单位对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实行同工同酬同权。另外,人社、工商等相关部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为农民工多发布一些用工招工信息,积极组织农民工参加“人才招聘会”“岗位推介会”等,进一步加快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步伐。

作者:楚向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希腊古典文化繁荣探究论文下一篇:基础护理保障患儿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