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趣范文

2024-05-13

生活情趣范文(精选12篇)

生活情趣 第1篇

从前, 人们出门坐远洋船, 从上海到巴黎, 沿途要经过香港地区、越南西贡、新加坡和斯里兰卡, 经过鸿海, 通过苏伊士运河, 入地中海, 从马赛到巴黎, 要三十多天时间。船上有闲, 可以怀念故乡, 回忆亲友和儿时往事, 写信或作诗写文章。许多空日子任你安排, 这也是人生一乐。

现在, 人们出门坐飞机, 睡一夜便到了巴黎或伦敦, 没有足够时间咀嚼乡情、缅怀往昔, 现代化生活缩短了人类的时光, 压缩了人们的感情生活。

古人在“嘚嘚”蹄声、慢的要命的驴背上寻诗, 分花拂柳之中, 诗意盎然。现代几十人坐在旅行车上, 三五十分钟赶到一个景点:这里是兰亭, 那是越王台, 那是鲁迅的故居, 这是陆放翁“红酥手、黄腾酒”的沈园......还没有看清楚弄明白, 一声哨响, 就又把你催上长长的旅游车, 从绍兴赶回杭州。你作诗?你流连光景?对不起, 现代化生活在向你催命。

摊开报纸, 先把新闻的大题目过一眼, 然后是财经消息大体一溜。三五张明星照片或选美新姿、三五百字的副刊文字都嫌麻烦, 不肯抽出时间去欣赏。都市的时速, 用秒表计算着飞驰。

平凡生活的情趣散文 第2篇

有一对年轻美国夫妇,从纽约南行,到了一处幽静的丘陵地带,看见小山旁有个木屋,木屋前坐了一个当地居民。那个青年丈夫就问乡下人:“你住在这样人烟稀少地区,不觉得孤单吗?”

那乡下人马上接着说:“你说孤单?不!绝不孤单!我凝望那边青山时,青山给我一股力量。我凝望山谷,每一片叶子包藏生命的秘密。我望望蓝色的天,我看见云色变成永恒的城堡。我听到溪水淙淙,好像向我性灵细诉。

我的狗把头靠在我膝上,从它眼中我看到忠诚的信任。这时我看见孩子们回家了,衣服很脏,头发蓬乱,可是嘴唇上挂着微笑,叫我‘爸’,我觉得有两双手总是支持着我。所以我知道上帝总是仁慈的,你说孤单?不!不孤单!”

——(CharldeL.Arsbach(美国某师范大学校长)健康、德行、智慧在整个人生的.过程中,仅是学问的获得或智力的发展,仍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许多受到不完全或单方面教育的人,已经证明不过是世界上的庸人而已;再作深一点观察,那些“伟大的才能”,有时反是作恶的工具,试看历史上的好贼坏蛋,不正是智识才能超群出众的人物。

俗云:“事事锻炼身体,可以成功体育家;专事栽培道德,可以成功道学家;专事发展智识,可以成功畸形的奇人,只有聪明地从三方面联合修养,才能成功完人。”所以,一个能够展开雄才大略的伟人,一定曾经自己栽培自己,注意身心和智力三方面平均发展,而得到真正教育的人。

我们都知道,才干得教养则荣,不得教养则衰,但每种才干必须一种适宜的教养;因此,施于甲的教养,不一定适于乙,施于乙的教养,也绝不一定能适于甲。爱迪生幼时在学校里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孩子,但在他母亲的教养之下,终究成为一个大发明家,这正是一个绝好例证,同时,他也是得到真正教育的人一人。

人类之所以常会终生铸成大错,大多是因为他们不曾明了自己,假如我们把我们的才能估价过高,希望和成功断不会接近;假使你估价过低,企图和事业也断不会相符。以上不论那种情况,只要我们犯了当中之一项,终身断没有改进现实,使自己感到满足的一日,所以,当我们遇到一种职业机会时,首先我们应该看看自己是否适合那种职业的范围。

一个人要寻出自身能力的特点,明白怎样去加以训练,便切合实用,他必须确切地知道最适合自身的工作和地位,那么,当职业的机会来临时,便可以努力以赴,获得成功了。

鲁迅的情趣生活 第3篇

鲁迅是个藏书家

早在日本求学时,鲁迅就喜欢逛神田町旧书店和银座丸善书屋,买回大量古旧书籍,这对他以后走上文学的道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1911年,鲁迅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搜集古旧图书的兴趣更浓了,许多书商常抱着书去找他求售。

1912年,鲁迅应蔡元培的邀请,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同年随政府迁往北京,住在宣武门外绍兴会馆的琉璃厂附近。辛亥革命的失败,使鲁迅十分苦闷彷徨,旧教育部的衙门生活,又使他感到厌倦,于是他经常到琉璃厂搜集古旧书籍,从事中国古籍的考证、纂辑和校勘工作。

这一时期,鲁迅在琉璃厂的活动十分频繁,几乎一天去一次。当时,他的月薪是200多元,除了赡养母亲之外,还要负担弟弟周作人的生活费用。但由于酷爱书籍,他每月都要用1/10的薪金去买书。除此之外,鲁迅每月还要从日本邮购一些书籍。

由于经常游逛琉璃厂,鲁迅养成了一些习惯:先到青云阁饮茗,后至升平园洗澡,然后来到宁静的琉璃厂,徜徉在旧书屋里,仔细搜集古旧书籍。每有收获,总是如获至宝,喜出望外。有一次,鲁迅无意中发现一本《太平广记》残本,急忙付款购买,一连兴奋了许多天。鲁迅每年年终都有个专门统计购书账目的“书账”。从“书账”记载的书目来看,他所买书籍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令人惊叹。正是由于收集了大量书籍,他才能进行《嵇康集》、《谢承后汉书》、《中国小说史略》等重要文集、著作的校订和写作。可以说,鲁迅在学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他早年在琉璃厂收藏古籍有着直接的关系。

鲁迅是个文物爱好者和收藏者

鲁迅每次路过古玩铺,都要进去赏玩一番,时常买下一些瓷器、箭镞、石章、铜像等文物。在小市地摊上,他曾高兴地买到一些古钱、瓷印泥盒、笔盂。有一段时间,他专门从文斋、李竹泉等古玩铺购买古钱,并且仔细研究钱币上的文字。他还喜欢买松筠阁的俑像。为了通过俑像研究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他又特地从日本丸善书屋买来《支那偶考》一书作参考。

鲁迅也喜欢收藏铜镜。后来,鲁迅写下了抨击反动派的有名杂文《看镜有感》,通过一面海马葡萄镜,指出汉武帝时我国艺术家尚能吸收西域大宛、安息的文化来丰富自己的文化,而后来的统治者却闭关自守,反而做不到这一点。没有丰富的文物知识,鲁迅不会写出这样的好文章,而且他从一面古镜去联想文化、历史、现实,这种收藏态度和发挥收藏文物的作用,不是一般的收藏者所能比拟的。

临去世的前几个月,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集》序言中谦虚地评价自己的文章“决不是英雄的百宝箱,一朝打开,便见光辉灿烂。我只在深夜的街头摆着一个地摊,所有的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瓦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会从中寻出合于他们用处的东西”。此段文字深沉幽默,不但发人深省,而且也是他多年搜集文物内心体验的真实写照。

研究古代石刻艺术

从1915年开始,鲁迅曾以相当精力研究汉代石刻艺术,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也是他一生学术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认为,要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典章、制度,除了看书,还要看些画像、碑文之类形象的东西。在这方面,他研究得很细。他在《朝花夕拾》后记中写道:“汉朝人在宫殿和墓前的石室里,多喜欢绘画和雕刻古来的帝王、孔子弟子、列士、烈女、孝子之类的图。宫殿当然一椽不存了;石室却偶然还有,而最完全的是山东嘉祥县的武氏石室。我仿佛记得那上面就刻着老莱子的故事。但现在手头没有拓本,也没有《金石萃编》,不能查考了;否则,将现时的和约一千八百年前的图画比较起来,也是一种颇有趣味的事。”

鲁迅在北京的时候,搜集了大量的画像拓本,甚至连清朝官僚端方珍藏的碑帖也搜集到手。有人多次恳请他割爱,鲁迅始终不肯。当时教育部不能按月发薪,鲁迅靠到大学讲课补助收入,甚至要向友人借钱度日,但也依然没有停止购买碑帖、造像。鲁迅利用收集来的材料,编辑了《俟堂砖文杂集》,里面收有汉魏、六朝古砖拓本173件。这些拓本是周作人“霸占”了他大量碑帖拓本之后剩下的,由此可见鲁迅的收藏量之大。此外,鲁迅还编辑了《六朝造像目录》、《六朝墓志目录》、《汉画集》。在前几年发现的鲁迅手稿中,还发现鲁迅写了大量的关于古代墓志、碑文的考证文章。

观察生活:情趣大于方法 第4篇

关于作文,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知道立意要深刻、选材要新颖、手法要巧妙、详略要得当、过渡要自然、扣题要紧密、结构要匀称、语言要生动……但如何达成上述目标,不少人却语焉不详,心中茫然,缺乏具体明确、切实有效的方法。比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想写好作文,就要善于观察生活,丰富写作素材……这些道理, 师生都耳熟能详、了然于胸,但是,如何观察体验生活、丰富写作素材,则绝非人人皆知,个个明了。

问题的关键是,不少人虽然懂得观察体验不仅要“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嗅,用嘴尝,用体触”,还要“用情感,用脑想,用心悟”,但是,当鲜活的景、物、人、事呈现在自己面前时,他们还是熟视无睹、置若罔闻、无动于衷,直到看到别人笔下栩栩如生的刻画、细致入微的描摹、活灵活现的叙述、发人深省的阐发,才惊叹:呀,这些我也见到过、听到过、遇到过、经历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为什么有人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找寻不到写作的素材呢?这让我想起一个词:情趣。

“夫才有清浊,思有修短,虽并属文,参差万品。”葛洪在《抱朴子外篇·辞义》里的这句话,说的是个人才思对作文的重要意义,同样也说明了:情趣迥异,观察体验所得也大相径庭。

一个富有情趣的人,才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才能“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是以极视听之娱”, 才能“万木葱茏收眼底”“一枝一叶总关情”。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 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同样的道理,对于一个缺乏情趣的人来说,再好的素材也丝毫不会引起他的注意,叩动他的心弦,吸引他的体察; 即使进入了他的视野,钻进了他的耳膜,因为他不是“观察的有心人”,他的观察体验可能也是表面的、肤浅的,是零散琐碎的一鳞半爪。而那些富有情趣、对天地万物都怀有一颗“柔软的心”的人,则能“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朵花中见乾坤”,风花雪月诗一首,赤橙黄绿画一张,亲朋好友歌一曲,成败得失词一阕。

缺乏情趣,就缺乏体察的敏锐性。最鲜活的素材摆在他的面前,他也浑然不觉,因为他没有灵气,缺乏敏感,没有体察的兴趣,自然就不可能快速地调动感官,饶有兴味地去感同身受,体察入微更是无从谈起。

缺乏情趣,就缺乏体察的独特性。他不能见人之所未见,闻人之所未闻,品人之所未品,思人之所未思。眼前之景,手下之物,身边之人,目中之事,与他人无异,体察也就毫无新颖别致可言,司空见惯之感使他难以“慧眼识珠”。

缺乏情趣,就缺乏体察的深刻性。正如上文所言,因为他修养的功力不够,即使观察体验过了,获得的也是肤浅的表象、零碎的点滴,难以转化为写作的素材。

缺乏情趣,就缺乏体察的丰富性。由于心无灵犀,“找不到感觉”,他的体察往往粗糙、单一, 或者片面、静止,见不到五彩缤纷的折光,看不到瞬息万变的多端,引不出奇幻美妙的想象……真正要提笔成文时,顿觉“没啥稀奇”,终至“无甚话讲”。

如何培养学生的情趣呢?我看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 师长默化。

如果学生的老师、家长、朋友、同学是一个个心性玲珑、情感细腻、富有情趣的人,他们的热爱自然、关注生活、匡扶正义、同情弱小等言行,就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使他们成为一个情趣高雅、志虑不俗的人。

2. 艺术熏陶。

刘勰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园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 酌沧波以喻畎浍。”因此,培养情趣,要注意艺术熏陶。文学、音乐、舞蹈、影视、绘画、戏曲、朗诵、演讲等各种艺术,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学生长期浸淫其中,自然能提高自己的品位,提升对写作素材的感受力。

3. 范文引路。

同龄人的优秀作文,其旨趣之所在,是学生培育情趣的示范和榜样,学生会从同龄人的示范中找到体察生活、获取素材的方法和途径。有一篇《讲义夹,你在哪里》的优秀作文,小作者把讲义夹当作自己的朋友来写,写自己的讲义夹丢失之后的焦急、找寻、期待、反思、呼告,写得情真意切、意趣盎然。欣赏这样的佳作,学生就会联想到自己丢了钱、书、笔、钥匙、衣服、篮球等之后的感受,在以后的生活中,若有类似的事情,就可能也把它当作朋友、伙伴来体察、叙写。

4.日记月累。

体察之所得,如果不以文字记录下来,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写日记、周记,是整理素材、积累素材的好办法,也是对自身情趣的一种固化、强化,是对情趣养成的一种经常性的正刺激,有利于培养高雅的情趣。

5.活动激发。

丰富多彩的活动,潜藏着无数优雅情趣的激发点。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走向自然,深入社会,让自然万物拨动学生的心弦,以火热的生活点燃学生的情思,在五光十色的万花筒里引发兴味,于五彩缤纷的大课堂中培养情趣。长此以往,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活情趣的搞笑句子 第5篇

2. 女人的衣橱就像后宫,佳丽无数,宠爱的就那么几个。

3. 女人对男人往往会朝思暮想;男人对女人往往会朝秦暮楚。

4. 出生的时候,上帝问我是要记性好,还是要长得帅,我已经忘了当时是怎么回答的了。

5. 我要好好努力,要不然人家会说我除了长得好看,其他一无是处。

6. 做人要低调,就比如我这么帅,我都没说出来。

7. 那些长得特别帅,自己却浑然不知的人真的很可怜,所以,请经常提醒我。

8. 我们之间没有缘分,全靠我颜值死撑。

9. 每次去逛街,都有很多人给我发小广告、小传单,唉,这就是我,美得令人发纸。

10. 当初那个可爱的我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可爱的我。

11. 你们怎么说我帅都行,我不介意,但是别扯上我朋友,不关他们的事,他们只是一群无辜的傻狍子。

12. 凭什么帅的人有特殊待遇,不行,这样会宠坏我的。

13. 漂亮的女人大多相似,难看的女人却各有不同。

14. 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

鲁迅先生的生活情趣 第6篇

猜谜鲁迅先生自幼就喜爱猜谜语。小时候,祖母常教他猜谜语。后来。鲁迅避难到外婆家,常和少年朋友一起做游戏、猜谜语。事隔30年后,他还在《长明灯》里,把儿时的猜谜乐事生动有趣地描绘了一番。此外,鲁迅常幽默用“谜语”来写信、题书名和做笔名。如笔名“华圉”,是隐“当时中国(华)是个大监狱(圉)”之意。

养鱼鲁迅先生对金鱼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一次,日本人内山完造先生赠送了10尾金鱼,鲁迅先生特地从远处买来一只素白的金鱼缸,和夫人许广平一同兴致盎然地铺黄沙、灌清水,植水草,小心翼翼地把金鱼放进去。鲁迅先生很熟悉金鱼的生活习性,考虑到缸面水苔太密,会影响鱼呼吸氧气,他常暂搁手中“金不换”的笔,仔细地把这些东西除去。

骑马鲁迅先生青年时代就很喜欢骑马,早年学骑马从马背上栽下来磕断了门牙,但他毫不退缩。他认为,骑马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锻炼意志。

习武鲁迅先生也曾习过武,留学日本时学过柔道,学得了一些防身之术。鲁迅回国后,在绍兴府中的学堂执教。一次夜行,经过一处荒凉的坟地,忽见一惨白鬼魅一样的东西在前挡道,鲁迅赶前飞起一脚,直踢得那家伙跄踉倒地,抱头鼠窜,原来是一个装神弄鬼的盗墓贼。

让数学教学富有生活情趣 第7篇

一、挖掘生活, 发现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社会生活纷繁复杂, 包罗万象, 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 有时要靠我们去发现.只有教师头脑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挖掘生活中的数学, 才能发现数学.让数学的理性知识同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如教学“长度的测量”一课, 我带领学生到科技园游玩.

生:这条长廊弯弯曲曲, 谁能算出它的长度?

生 (许多) :这有什么难, 拿出皮尺量一量就知道了.

生:现在没有皮尺怎么量?

师 (插嘴) :有办法的大家想想看.

生:老师, 我想出来了, 用步测, 数数走完这条长廊需要多少步, 再乘每步的长度.

生:好是好, 这么长的长廊, 还没有走到早忘记几步了.

生:也可以数地上大理石的块数.

生:那拐弯的地方大理石不是整块的, 你怎么数?

生 (纳闷) :怎么办呢?

生:老师, 您看长廊里这么多柱子, 每两根圆柱子之间的距离相等, 我们可以根据地上铺的大理石求出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 再数数有几根柱子, 就可以求出长廊的长度.再数, 这些柱子的颜色是有规律的, 都是红、白、黄, 我们几名同学可以分工合作, 一个数一种颜色的柱子, 很快就可以把长廊的长度求出来了.

生:老师, 还可以用速度乘以时间等于路程.

师 (微笑) :你们说的都有道理.

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内, 而应重课外, 重实践, 只有做到这一点, 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同学们求长廊的方法多种多样, 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掌握, 运用了就枯燥乏味, 学生学习失去信心.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注意联系生活中的问题, 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 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富有生活味道, 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

二、模拟生活, 体悟数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 数学寓于生活, 高于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 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 使学生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加强感知,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激发思维,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 在模拟现实情境中体悟数学.在教学中, 可以对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改编,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使知识的传授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使学生更易接受, 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领悟数学的魅力.如教学“统计”时, 我带学生到商场进行现场购物, 让学生分组合作, 对同学们购买的物品进行统计, 制出统计表和统计图, 并根据大家调查及统计的结果, 进行分析比较商场的哪些物品好卖, 哪些不好卖?如果你是这家商场的老板, 你应该怎么做?学生们会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 作出哪些好卖的货就多买, 不好卖的就少买的决策.这些活动生动、真实、有趣,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兴趣, 积累了生活经验,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仿佛感到不是在上课, 是老师在领着他们玩.但他们哪里知道, 这样一玩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三、回归生活, 应用数学

数学用于生活, 为生活服务, 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真谛.把数学知识生活化, 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以致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的掌握, 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如在学习“统计和猜测”数学知识后, 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中运用, 可以统计各年级的总人数及全校人数, 也可以统计各年级的少先队员人数, 还可以统计各年级的各地方人数等;还可以在家庭中统计每周或每月家庭的消费状况, 还可以统计妈妈每周或每月干家务活的时间等;在社区中可以统计家庭拥有私家车的情况, 还可以统计小区中绿化情况等引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 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 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通过与生活的联系, 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 从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还可以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我们实际生活问题, 如学习“面积的计算”后, 可以让学生自己算出自己家庭厨房或卫生间的用砖的数量.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后, 可以让学生计算粉刷教室用料情况等.通过这样大量的实际应用,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训练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谙悟生活情趣磨砺多彩文笔 第8篇

探准“脉搏”对“症”下“药”

学生在作文时, 没有什么内容可写, 不知怎么着手写, 几乎是流行于学生作文中的一种“通病”。为何学生会有这种“通病”?其“通病”的“病原”何在?“病理”如何?怎样“医治”这种“通病”?

为了更快更好地“诊疗”学生中这种流行的“通病”, 我在作文教学中经过反复“临床”实验, 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心理特点, 配制了许多乡村特色的“处方”, 采用了系列地方特色的“妙药”。因人而异, 因事制宜, 对“症”下“药”。

推陈出新别出机杼

二OO六年上学期的一天, 我正拿着课本到六 (1) 班上美术课。

“老师, 这节课就让我们自己自由画画吧!”我刚准备要同学们临摹, 不知谁说了这么一句。同学们美术课不是跟着我临摹, 就是照着静物写生。我知道他们早画腻了。“好吧!你们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吧。”我思忖了下, 兴然应允。同学们一边画, 我一边在过道上巡视。我仔细看了看同学们的习作画, 女生画的花卉, 男生画的禽兽, 还真是活龙活现, 颇有特色……

这堂生动形象而富有成效的美术课, 使我开始对作文课产生了新的构想。

走出课堂引进“食粮”

阳春三月, 时值春暖花开之际, 同学们纷纷恳求去春游。我知道他们心里早憋慌, 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欲望了。我便就势放开他们感情激流的闸门, 随其所爱, 遂其所愿。任他们去游弋花的海洋, 采撷花的精髓;任他们去播种自己的希望, 展开自己的翅膀, 放飞自己的想象……声声鸟语痴情地叩着彼此的心扉, 簇簇花团深情地诱着颗颗童心。盎然的春意, 沁心的馥馨, 酣醉了同学们敞开的心。招展的花枝, 蓬勃的生机, 点燃了同学们火热的情。

回校后, 同学们还在饶有余味地津津乐道, 我趁他们触景生情之际, 不失时机地进行“催化”, 用冰心的话来说就是“在此情感涌溢之顷, 迅速把它抓回, 按在纸上……”我要大家立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乘兴走笔”在笔记上。

深挖博取蓄积“粮食”

学生们拥有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笔记, 便拥有了作文的“坐标系”。确立了作文的“坐标系”, 作文的“轮廓”显而易见了, 作文的“构图”可望亦可即了。有了“构图”, 何愁“布景”;有了“米”就不难巧妇之“炊”了。作文前, 同学们经过实地观察, 亲身体验, “收视反听”“眈思傍讯”, 反复“酝酿”, 不断“发酵”。他们大都已在心中打好了腹稿。作文时, 他们早已胸有成竹, 不再去挖空心思找范文急就敷衍, 而是一篇篇条理清楚生动形象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作文跃然纸上。

那么, 除了春游秋游等活动外, 还有没有其他使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呢?有。天上人间, 山川风物, 花草虫鱼, 良辰美景等, 都是学生寄情抒怀的最佳作文题材。只要同学们“机境偶触”, 乃“文忽生焉”。在此, 关键要看我们教师怎样去诱导学生“进入一种感情微醺的境界” (秦牧语) 。怎样在“机境”里“偶触”, “点燃”学生“感情微醺”的心灵“火花”。“点燃”之后, 怎样去“浇油”、去“助燃”, 使其火焰越燃越旺, 光焰照人。

筛选“粮食”练就“巧妇”

林语堂说得好:“宇宙之大, 苍蝇之微, 皆可取材”。这里, 就要求我们教师务必深谋远虑, 准确把握, 有的放矢地引导自己的学生到大千世界去识别自己周围生活中那些形形色色的“大米”“小米”“生米”“熟米”“糙米”“精米”, 然后根据自己“胃口”的大小及消化“功能”, 酌情取舍。

换个角度来说, 就像当父母的教那些刚学做饭的儿女一样。事先需把柴、米、油、盐为其准备好, 然后教他们怎样烧火做饭, 如何配料炒菜等。见多了, 他们自然而然会自筹柴、米、油、盐了。做多了, 他们就得心应手, 熟能生巧了。久而久之, 他们的“饭菜”固然越做越醇化了。

激发其情顺势行文

许多事实表明, 要使学生们写好作文, 教师首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诱发其爱, 激发其情, 把“睡着的情绪唤醒起来……” (日本作家小泉八云语) 。没有兴趣便没有感情, 没有感情岂能作文?因此, 要教好学生的作文, 务必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

关注学生生活激发写作情趣 第9篇

一、调动学生兴趣, 帮助学生“摄取写作素材”

1. 创设机会, “备米下锅”。

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 是学生作文难的重要原因。教师要抛弃那些组织学生搞活动会浪费时间, 耽误学习影响考试成绩的片面认识。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 在课堂上讲怎样写作文, 学生还是无事可写;要写, 也是胡编乱造, 缺乏真实感。因此, 教师要积极主动地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这些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积累了很多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材料, 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大多有很深刻的印象, 叙述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出手抄报、包水饺、用废品做手工制作……学生有了实践, 就对操作有了细致描述;老鹰捉小鸡游戏、猫捉老鼠、贴饼、瞎子摸人、吹泡泡……游戏充满欢笑, 文字也充满情趣;学当小记者、辩论会、古诗诵读比赛……既有活动的乐趣, 又让活动充满了语文味。

2. 调动多种感官, 撷取写作材料。

许多学生不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致使在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许多有意义的事, 令人深思的事, 都从身边滑过。习作时, 尽管绞尽脑汁, 却还是言之无物, 真可谓是“榨”文。教师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 使学生养成勤观察、多积累的习惯。一方面, 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 对客观世界的人、事、景、物都要随时随地留心, 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 从平凡的事物中识别假、恶、丑, 发现真、善、美;另一方面, 要善于运用写日记、做卡片等形式, 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地刻意搜集, 建立“材料仓库”。天长日久, 这个“仓库”就会成为真正的“聚宝盆”, 到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

3. 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资源。

作文教学只靠在作文课上进行是不行的。学生写作的欲望, 不只是在课堂上, 也可能是在休息中、活动中或是初醒之时, 这种欲望一般持续时间不太长, 甚至稍纵即逝。若平时教学时养成即兴动笔的习惯, 往往他们会在思如泉涌的状态下一气呵成。因为这时他们的写作兴趣最浓, 积极性最高。一节课中, 一只小鸟误闯进课堂, 在教室中惊慌失措地飞来飞去, 寻求出路。孩子们的眼球一下子就被这只“不速之客”吸引住了。此时, 我干脆停下语文课, 让学生去观察鸟儿的外形、飞行姿势, 去聆听鸟儿的叫声, 去揣摩鸟儿的心理。最后鸟儿在我们有意为它打开的“窗户”中安然无恙地飞走之后, 我再引导学生就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交流, 并鼓励他们整理成文。

二、多元评改, 激发学生参与写作的热情

1. 自我圈改, 激励积累。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我们不能忽视了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这一重要环节。只有学生参与了作文的评析, 亲自去体验, 去感受, 才能激起强烈的作文兴趣与欲望。自我圈改法就是一种常见的自我评价法, 学生在习作结束后让他们自己用不同符号画出文中用得较好的词语, 此外, 学生通过参与评改, 还可以发现需要修改的各种标点符号, 发现存在的问题, 及时纠正失误, 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2. 学生互改, 促进提高。

在学会了自改的基础上, 还要培养学生的互评互改作文的能力。在作文评改中, 可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的活动。在四人批改小组中, 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 共同修改, 学生积极评议, 同学之间互相影响, 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读文、评文的过程中, 学会了欣赏别人文章的优点, 针对别人的文章提出宝贵的意见。

3. 教师批改时要创造条件, 加强表扬。

在学生自改、互改的基础上, 教师可作微调, 对学生改过的作文及时作出评价。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有一颗爱心, 满腔热情。评语要用鼓励性语言, 既要肯定点滴优点, 又要诚恳地指出缺点和不足, 还要介绍一些修改的具体方法。要用谈心式、讨论式的语气, 让学生从教师评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老师的殷切期望和一片爱心。另外, 教师要想办法积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编印一本班级作文集, 让每个学生都有作文入选, 都能品尝一下“发表”作品的喜悦;按作文能力分组进行竞赛, 让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

小议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情趣 第10篇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具备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5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圆柱、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压路机压过的路面面积、水桶的容积、沙堆的体积;又如“认识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的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猜想,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小学基础知识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无论什么时候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总是教学的出发点,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知识状况才是教师导学、导思的基本依据,教师要通过平时生活的观察、交流,日常工作中的作业分析,家长会中与家长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分析孩子的课堂表现,了解阻碍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初步学会用科学的思考方法充分的与生活相结合。传授新知识时语言要简洁、明了,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充分利用数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思路,从中提出新的课题。或者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选取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小学数学。

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现实生活和数学教学相结合贯穿于小学教学的始终,既要循序渐进,又要突出重点,注意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的观察、比较,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与抽象的数学相结合,这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基本的学习能力。例如,应用题教学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还要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简便算法或解法,以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的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摘要:《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让学生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产生学数学的兴趣,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情趣,数学语言,数学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树臣.提倡探索发现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J].中学数学杂志,2005,(2).

[2]庄祝余.初中数学教与学,激发学习兴趣[J].培养创新能力,2004,(11).

“闪读”,诗意地找回生活情趣 第11篇

出镜人/艾伍(32岁,电台主持)

前几天,我参加了一场在地铁举办的“闪读”聚会。在豆瓣网上活跃的小组成员们,在约定的时间里,从全市四面八方涌来,同时出现在地铁的某节车厢内。中午11时11分,大家准点拿出准备好的诗歌,高声朗读!这样的高姿态,实在太令人意外了。

我们一行人,辗转了3条线路,展开了1个多小时的诗歌朗读。这项“特别”的举动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我们朗读的有席慕容、海子、徐志摩的诗,中途常常有人跟着轻轻地背诵。那个时候的车厢,很像过去校园里的晨读课,有希望,有力量,也有一种质朴的年轻以及几分诗意。

好吧,我承认,这是我32年来最“出格”的一次了!当着这么多陌生人的面,把一首首诗歌高声地朗读出来。这是很奇妙的一次活动。在最让我忐忑不安的时候,我发现,人群中有个女孩羞涩地朝着我笑了,然后,她走来,接过我手里的稿纸,跟着一起念着顾城的诗。

这是一次很令人回味的活动。我甚至在第二天的晚报上看到了自己抬头挺胸、朗诵诗歌的身影。原来有好奇的市民,把这一盛况拍了下来,作为新闻发给了报社。于是,我们的闪读之旅有了珍贵的镜头记录!

对很多人来说,欣赏诗歌是需要时间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这个“闪读”小组的所有人都希望,能通过在地铁上朗读诗歌,在周日休闲时光里,让人们放慢脚步,回到曾经的时光,唤起一些回忆,感受一些温情。

广场上的“闪读”派对

出镜人/孙美美(29岁,色彩咨询师)

计划一次“闪读”,是一件很诗意的事情。

周末,我在网上一个论坛里看到一个特别的小组——“闪读”,倍感好奇,赶紧发帖加入。深入一了解,原来这是一群文艺青年组织的诗歌传递小组,要跟现代社会的快餐文化进行PK。

这周的“闪读”主题很好玩,就是在万人大广场上朗诵“捡到诗”。我们十几个人,设置了不同的主题,串成一个别开生面的“闪读”派对。我选定的主题是幸福,选的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丁当的《房子》;一个20岁出头的男子,用顾城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来讲述童年;此外,还有徐志摩、叶芝、舒婷等关于爱情、生活等的主题。

服装是最让人头疼的事,幸好我们小组里还有从事造型专业的人才。我们想过几个方案,结果还是决定统一穿上海魂衫,配短裙长袜,而且有专业化妆师小熊打造个性装扮。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没有介绍和铺垫,有些纤弱的女声在广场上响起,诗稿同时被递到一些路人手中。瞬间,坐着的、站着的路人全瞪大眼睛,望向我们这群年轻人。

在朗诵了半个多小时后,不断有粉丝加盟,“闪读”者的阵容扩大到了近20人,基本上都是“80后”,主要是女孩,男孩只有三五个。

在城市生活中,我们是多么缺少诗性的心灵,从现在开始,用“闪读”去找回生活中的诗意吧!

链接

如何组织诗意“闪读”

1.准备建立一个“闪读”小组。可以在微博、论坛、QQ群、豆瓣网上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只要发出一个召集的帖子,列明时间、地点、举办的方式,就能够找到热烈的响应者。

2.准备好主题及诗歌稿件。如果你想让更多的路人参与到自己的“闪读”活动中,一定要多选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并且尽可能打印出来,这样感兴趣的路人就能很轻松地加入“闪读”的队伍!

3.选一个合适的地点。找准一个合适的地方,就可以和伙伴们来一次文艺行为艺术之旅啦!

编辑/曹雯

cw_0791@163.com

生活情趣 第12篇

关键词:生活技能,生活情趣,学校教育

一个大学毕业生, 刚一毕业就信心满满来到北京创业, 成了北漂一族。结果, 令他感到苦恼的是, 每天忙于工作, 而且常常要加班, 没有时间去驾校学习驾驶技术, 以解决上下班交通问题。再者, 他不会做饭, 一日三餐乃至于回到宿舍的夜宵都是买来的, 或是单位提供的。他本想在周末做点什么有情趣的事以缓解工作给他带来的巨大压力, 他思来想去, 却找到没什么可做的事情, 结果他也只能落入网游的俗套。这就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现状——没有生活技能, 没有生活情趣, 这种现状也说明了学校教育的缺失和不完善。

再来看看国外的学校教育。以美国为例, 美国中学开始教授烹饪, 学习如何食材配伍, 营养配餐, 具备了自己烹饪一日三餐的能力。美国中学生还学习诸如制作桌椅板凳等木工技能。

问题的关键是:学校教育对生活技能和生活情趣培养重视不够。长期以来, 我们的学校教育没有把教授学生生活技能以及培养生活情趣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之中。

生活当中最为重要的四要素是:衣、食、住、行。按照当今的解读就是:怎么样穿得得体, 怎么样食得健康, 怎么样住得舒适, 怎么样行得快捷和安全。从小学到大学, 学校教育没有教授学生这些必备知识。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讲授和培养, 学校应该责无旁贷。

一、教育适度与教育缺失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 中小学教育就围绕高考进行设计和执行。从英语教育来看, 长期以来, 从小学到大学对英语非常重视, 学生花费大量时间从事英语学习, 而实际的社会需求与投入的学习时间不成正比。最近一段时间以来,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开始自上而下开展一系列改革, 英语退出高考统考, 实行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等, 其目的就是要规范管理英语教育。

与此同时, 学校教育对于生存技能和生活情趣的培养重视不足。生存能力是指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当代社会的生活能力。例如:驾驶、做饭、理财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生活情趣是指人们在工作或学习之余的兴趣、爱好、玩赏、消遣, 这些活动贯注着人们的热情、向往、志趣与寄托。例如:茶道、美容、桥牌等情趣的培养。

二、生活技能和生活情趣培养纳入学校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整体上来看, 现代教育的宗旨可以概述为:培养既具有广博知识又具有处世智慧的人才, 兼顾通识教育, 拓宽学生视野, 培养综合思考能力, 使学生在社会中能内省外顾, 能够为社会做贡献。

大学毕业后应该达到的人才规格是:在专业知识方面, 广泛涉猎各个知识领域, 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能够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在心理素质方面, 能够与他人有效合作, 有认识自我的能力, 能够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和价值观, 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 能够进行批判性思维, 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那么, 是否应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和高雅的生活情趣?答案是肯定的。

但遗憾的是, 生活能力及情趣培养和传授, 没有体现在各级各类的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中, 也没有对此做出任何要求。以驾驶技术为例, 当代毕业生具备驾驶技术是现代生活必备的技能, 那么为什么不纳入学校正规教育呢?为什么要让社会来承担这一重大教育职责和任务呢?酒驾、违章肇事频发的原因之一就是学习者没有接受正规驾驶教育, 安全守法驾驶是需要通过一定阶段正规学校培训才能养成的。再者, 学校教育缺失的是独立生活能力。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不会做饭, 食材的搭配, 如菠菜不能与豆制品搭配, 鸡肉不能与芹菜搭配, 味精要在食品温度降至120℃以下才能安全食用, 如何进行营养配餐等, 都是一门学问, 都是需要学校教师来讲授的, 是需要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学习的。就生活情趣而言, 如中国人素有饮茶的习惯, 怎么饮茶, 什么季节、什么时段饮什么茶, 中国以及世界的茶文化有哪些;再如, 怎样美容化妆才得体, 才安全?难道这些不是培养学生生活情趣很好的课程吗?

学校教育要与社会连接, 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树立, 都要基于学生适应社会这一实际。因此, 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是关键。

三、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 现代教育教学的主导思想应该: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 要体现够用为度;在素质培养方面, 要体现全面系统。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为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着想, 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才为宗旨, 既不过度教育, 也不缺失教育。

应该把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培养通盘考虑, 联系社会实际, 制定出各个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 制定出生活技能课和培养生活情趣课开设的阶段。

学校教育要从培养成人、成才的视角,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应该有效地调整教育教学结构, 从而培养技能完备、综合素质高、情趣高雅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音视频媒体下一篇:网络学习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