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文教学管理

2024-05-07

语文古文教学管理(精选12篇)

语文古文教学管理 第1篇

首先, 我们必须了解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才能真正的做好古文教学。其内容可分为三点:

(一) 渗透古代汉语的基础和古文表达方法的教育, 培养了解古文的能力。并以此为借鉴, 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 教学生了解古文的内容, 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 分清精华与糟粕, 有效地吸取古代优秀人物的高尚品德和进步思想。

(三) 在教读古文的过程中, 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学, 有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 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其次,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必须认真研究找到一些适合古文教学的方法, 化难为易, 让学生能够轻松的学到古文知识, 提高古文教学质量。以下是我对古文知识探究的几点看法:

一、诵读法

我们从影视和书籍都可以了解到古代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诵读, 诵读成为古人学习古文的最主要方法。虽然现代很多教育者不是很重视诵读法, 但我觉得其实它有很多值得提倡的好处。首先, 诵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学用声音表达出来, 出口时的声音负载思想感情, 增强语言文字的可感性, 可让学生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 受到更直接强烈感染。其次, 诵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诵读法在古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1.让学生在诵读古文的过程中, 调动多个器官协助诵读, 让它成为一个眼、脑、口、耳协调活动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器官协调便于记忆, 便于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学生诵读时, 应在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 大脑应该思考古文中的思想内涵, 这样可以激荡他们的胸怀, 陶冶他们的性情。诵读就变成了一种精神享受, 学习也就是轻松自如的获得知识。

3.另外, 诵读的时候也可以不拘泥于一些死板的方法, 根据文章的特点, 可以大声、中声、小声、微细声的诵读, 可以哭调、笑调、谈调。总之不论什么方式, 适合自己的就行。

二、说文解字法

在古文教学中, 相当难的一处是对词的理解。假如能够弄清字词的意义, 句子的理解就容易多了。我们在这里谈一下说文解字法。古文中多数的词是单个字与现代文有不同。字的构造方法, 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法。假如利用这些方法去理解字词就容易得多了。如,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 开始说“君有疾”, 后面说“君有病”。“疾”与“病”怎样区别呢?用文字知识解释, “疾”和“病”都属会意字, “疾”的本义指人的右臂腋下中了一支箭, 伤不重。所以说是“小病”。“病”本义指人躺在病床上卧床不起, 所以说是“大病”。

三、联系比较法

前面第二点已讲过“词”的理解是古文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中必须对“词”这个难点下苦功。要做好这点, 只有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通过联系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 通过比较同词意义来丰富学生一词多义的知识, 便于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都能辨清词义。

1.同词异义的比较。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知识, 让它们联系起来比较。掌握词在不同的语境和句子中不同的意义, 这样既能巩固了旧知识, 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同是一个“亡”字, 它的意思在不同的句子中就截然不同。“暮而果大亡其财” (《智子疑邻》) 中“亡”是“丢失”之意, 而“马无故亡而入胡” (《塞翁失马》) 中“亡”是“逃跑”之意。

2.古今词义的比较, 古今词义的异同, 是文言文的教学重点, 我们也可以用联系法解决一些古今义变化不大的词。如:《黔之驴》中的一句:“计之曰:‘技止此耳’”, 其中“计”, 现在是“计划、谋划、打算”的意思;用联系法可以推出句中“计”的意思是“盘算”和“本事”。对于古今义相差较大的我们可以采用列表的比较法, 通过对照来比较加以区别。

四、绘画法

将绘画法引进古文课堂教学中, 可以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我这里讲的绘画法包括:教师利用所描绘的图画进行辅助教学和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绘图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两种方法。

如, 教师在讲解《核舟记》一文时, 由于这篇文章篇幅较长, 若是学生没有掌握一定技巧的情况下要求背诵全文, 恐怕有些难以胜任。我们可以借助教学图画来让学生了解大概内容, 再搞明白作者的写作顺序, 这样学生对文章理解了, 背诵就容易多了。

如, 讲解《天净沙·秋思》一文时, 让学生仔细阅读古文, 注意其中的景物描写以及文中思想感情, 并用铅笔画出与文中相符的一幅图画。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 深入去理解文中的内容和感情, 就会明白这词中透射出来的游子飘零异乡, 思念故乡的深深离愁, 从而避免死板的讲解。

五、将古文的教学重点和学生作文联系起来

前面讲过, 古文的内容和要求其中一项是通过对古文的学习了解古代人的思想文化, 批判地学习他们的思想文化, 吸取其中的精华, 所以为了做好这点, 我建议在古文教学中尽量把课文要点和学生作文相结合, 让他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 通过作文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从而提高作文水平。如, 讲解《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有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认识理解这句话, 并写下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参考文献

语文古文诗句 第2篇

龟虽寿

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背诵时,用心品

味诗人的情怀。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

孟浩然

“绿树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开轩“两句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这些看起来平淡

无奇。却充满了回归自然的情趣。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开轩(xuān)面场圃(pǔ),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达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这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悠长的钟磬声,在无赖俱静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

愈加沉静。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都寂,但余钟磬(qìng)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诗人惊悉好友王昌龄被贬湖南龙标。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

诗人十分担忧,他想吧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明明是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足见这离情事何等深沉。

其后“巴山夜雨”便成了离情的.代用词。要仔细品味诗句的意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

泊秦淮

杜牧

诗人乘船在秦淮河岸停泊。从附近酒家隐隐传来歌女吟唱《玉树后庭花》的歌声,诗人无限感慨。全诗以叙事带出议论,但议论并非指向歌女,而是指向不顾国家险难、只顾自己享乐

的上层人士。这是诗的弦外之音。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高中语文古文教学策略浅析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文;策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84-01

古诗文一直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教学中存在的许多的问题。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清楚认识问题所在,积极的采取教学措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教学浅见:

一、现阶段高中古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高中语文古文教学都是采用传统教学的老方法和老策略,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进一步深入,虽然教学现状有所改变,但碍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深入人心,使得我们的教学依然问题重重,有待我们教师进一步的解决和提高。其主要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方面。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升学考试压力的影响,现如今的高中古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打着新课程改革的旗号搞传统式的教育。教师只注重自身课堂的讲授,不注重学生的理解,或是只注重学生的考试,不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部分教师则过于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带领学生进行全文翻译,这样造成了学生对教师很大的依赖性,和新课改的自主学习的理念相悖,同样也不合适。其次,学生方面。首先,学生不感兴趣。在高中语文的整个教学阶段中,古文由于特有的时代特征,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很多语文基础不是很牢靠的学生对于白话文的内容尚能勉强应付,对于古文学习其就显得很为难。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对古文的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老师或者是考试而已。其次,学生的学习方法欠缺科学性。很多高中学生在学习古文的时候往往喜欢采取的方法都是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像短时间内看上去比较明显,但是时间一长,没有经过学生真正领会和消化的内容很快就会被一一忘记。学习方法欠缺科学性,无法实现高效学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各方面原因的综合制约,严重的阻碍了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急需我们教师解决,以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科学学习,快乐成长。

二、提高高中语文古文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分析

1、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古文学习的潜在动力和前提。古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高中语文古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就应积极的从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入手,结合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灵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性参与其中,使其变“苦学”为“乐学”,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许多,例如,教师在进行《鸿门宴》这篇古文教学的时候,在新课导入的环节中,可以让学生解释文中的“竖子”到底为何意。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了第一遍粗浅的阅读,并在阅读中结合课后的注解明白了文中的“竖子”指的是项羽本人。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后,教师接着向学生又抛出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项羽之前被称之为“竖子”, 后面又被称之为“项王”呢?这样,通过根据古文的实际情境创设相应的问题,让这些题目成为学生和教师进行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方式,教学变得更轻松,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落在实处。

2、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自主探究学习是在兴趣的基础上为了提升学生的整体古文水平而采取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提倡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高中语文古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在教学一些较简单的古文内容的时候,应积极的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之实现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积极的学习新课程改革指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积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释疑,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营造探究意境,通过交流与合作,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感知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古文教学的魅力,就在于能在学生的客观认知、心灵感受与情感体验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情感,使之通过古文的学习,体味作品所反映出的艺术美和情感美,在优美的作品感染下,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古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是开启心灵的艺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不断的研究古文,不断的总结、探究、创新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使学生全面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战备.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

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模式创新 第4篇

一、古文诗词情境教学

针对高中语文古文诗词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模式的创新初步体现在高中语文古文诗词的情境教学方面。在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的情境教学上,教师要注重古文诗词情境的构建,以古文诗词中的关键词为出发点进行古文诗词教学情境的构造,以教学情境的引人入胜引导高中学生进行古文诗词意境的丰富想象,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例如,在进行《古诗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的教学时,可以播放央视诗歌朗诵中《涉江采芙蓉》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古文诗词的优美意境,进行天马行空的意境想象,想象泛舟江上采芙蓉的情景,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间得以熏陶和培养。又如,在讲授杜甫的《咏怀古迹》时,以苍凉悲壮的出塞曲为背景音乐,讲述明妃昭君出塞的故事,让学生在有感于昭君出塞的背景故事的基础上,学习古文诗词离别、送别的情感表达,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在古文诗词的情境中得以培养和提升,保证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得以全面提高。

二、古文诗词多元化教学

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模式的创新,除了在古文诗词教学基础———情境教学方面的创新外,还表现在古文诗词的多元化教学方面。在高中语文古文诗词的教学中,进行多元化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古文诗词的教学时,不仅仅局限于古文诗词表面意义的讲授,更在于从不同角度进行古文诗词语意的延伸教学,达到古文诗词教学的多元化效果。例如,在讲授李商隐的《锦瑟》时,从诗词鉴赏、音乐感染和乐器乐理等多元化角度进行教学,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古文诗词语言层面的开放式情感延伸体验,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上的艺术体验,锻炼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

三、古文诗词延伸教学

在高中语文古文诗词的教学模式创新中,要考虑到古文诗词意境、情感的延伸效果,在古文诗词教学中适当开展古文诗词的延伸教学,锻炼学生逻辑推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对古文诗词意境的情感迁移意识,给学生进行多方面知识的全面讲授,提高学生古文诗词的知识饱和度,丰富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例如,在讲解周邦彦《苏幕遮》中的主客移位手法时,适当延伸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中同种手法的运用效果;在体验杜甫《阁夜》中忧国忧民情感后,延伸体验其《宿江边阁》中无奈伤感的情感;在教授陆游《书愤》中的爱国情怀时,引导学生体味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赤子之心。

四、古文诗词快乐教学

在高中语文古文诗词的教学模式创新中,古文诗词的快乐教学是古文诗词教学创新的时代性体现,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政策得以落实的重要表现。高中古文诗词的快乐教学,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古文诗词。例如,在进行古文《鸿门宴》的教学时,在节奏激荡的背景音乐下引导学生进行故事的表演,课堂气氛得以活跃,教学效果得以提升。同时,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组织鼓励学生吟唱邓丽君版、王菲版曲调,引导学生进行流行音乐与古典诗歌的配词配曲,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古文诗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全面的激发,学习主动性得以提升,高中语文古文诗词的教学质量得以保障。同时,在语文古文诗词的教学之余,适当布置趣味性十足的对应练习,将快乐教学渗透到课后作业等方面,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得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学到诗词知识得以在课后巩固。例如,布置学生找出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国学大师南怀瑾、影视演员周星驰的文化来源,引导学生分别找出对应的《论语·里仁》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和《史记·屈原列传》中的“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以及王勃《滕王阁序》中的“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以此巩固学生的课堂诗词知识,丰富学生的古文诗词涵养。

古文诗词作为古典文化的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适时进行古文诗词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在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模式的创新中,教师要注重古文诗词情境教学、多元化教学、延伸教学以及快乐教学的并驾齐驱,共同确保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的陶冶。

摘要:作为古典文化中的璀璨瑰宝,古文诗词在古典文化中的突出地位显而易见;同时,高中古文诗词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还是高中学生文化底蕴、文学情操和审美情趣得以提升的关键。随着新课改形势的全面普及,高中语文古文诗词现有教学模式逐渐滞后于新时代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求,亟待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因此,本文初步进行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究,从古文诗词情境教学、多元化教学和快乐教学三个方面探索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模式的创新,达到全面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模式,创新,初探

参考文献

[1]陈麓伊.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王秋云.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模式创新初探[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12:101-102.

初中语文古文试题 第5篇

1.巩固默写第21、22、24、25课和《课外古诗词》前5首(理解记忆,尤其是名句更要防错写漏写);

2.《新学案》第21、22、23、24课全面重点复习;第1、3、6、7、9课阅读理解题要重点复习;(考试范围:现代文阅读一篇课内,一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篇课内)

3.第一二单元的生词,特别是课文有注解注音的生词要牢记;

4.“18句翻译”是文言翻译的重点,要重温两次以上;

5.文学常识主要是以下作家:孙犁、余秋雨、鲁迅、朱自清、杨绛;陶渊明、刘禹锡、周敦颐、魏学、《礼记》、杜甫(时代,地位,代表作品);

6.文体知识——新闻(消息);记、铭、说;病句

7.重温近期作文和日记,注意评语中的得失,扬长避短;积累好的材料以备考试再用。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jū()躬瓦lì()制cái()荒miù()

狼jí()遗hái()惊 hài()zhě 皱()

寒jìn()jié问()惧dàn()哀dào()

kāi油()

二、给加线字注音:

锐不可当()歼灭()阻遏()蹒跚()脊椎()

两栖()濒临()荒秽()臀部()垂涎三尺()

三、听写生词(注意下列生词的字形):

阻遏 负隅顽抗高屋建瓴名副其实震悚 赋闲 颓唐 归咎尴尬 取缔 噩耗伎俩 颠沛吊唁 掳走交卸踌躇情郁于中触目伤怀愧怍骷髅唏嘘文绉绉 跋涉 穷愁潦倒 眼花缭乱追溯 藩篱 销声匿迹五彩斑斓

•垂髫豁然案牍选贤与能

•惟吾德馨淤泥诸葛庐

•亵玩焉 濯清涟 荡胸生曾云浑欲不胜簪

•三男邺城戍 周敦颐 矫首昂视 历历数也

•绝顶 决眦矜寡孤独

四、文学常识:(应尽最大可能的简略)

1.消息有三个特点(三“性”): ______、______、____。

2.消息通常包含五部分: 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3《芦花荡》是孙犁的“________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___________》。小说《蜡烛》的作者_____(国家)是作家__________。雨果,____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三年》等。

6《阿长与<山海经>》,选自______(作家)的_____集《__________》。

7《背影》作者朱自清,字______,_______、诗人、_____。《老王》作者_____,原名_______,其先生________著有小说《______》。

9《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全文以()为线索,它为读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作者是()朝的()。

10铭是刻在器物上用来()或者()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有用()的。《陋室铭》作者是()朝()。它以()一句点明主旨。

11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都为说明一个道理。《爱莲说》作者是()朝()点明主旨的一句是()。《短文两篇》的写法是()。

12杜甫是我国()朝伟大诗人,他被后人称为()他的作品被称为“()”。他的“三吏”指的是《》《》《》;“三别”指的是《》《》《》。《石壕吏》是一首(古体)诗和(叙事)诗。

五、文言词语:

1.欲穷其林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悉如外人4.便要还家

5.诣太守6.惟吾德馨

7.可爱者甚蕃8.讲信修睦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0.盗窃乱贼而不作

11缘溪行12渔人甚异之寻向所志13咸来问讯

14皆叹惋15余人复延至其家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今:)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今:)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今:)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今:)

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今:)

六、默写:

1.少壮不努力。2.,猎马带禽归。

3.,北风江上寒。4.气蒸云梦泽。

5.晴川历历汉阳树。

1《桃花源记》中三个成语:()()和()。

2、《桃花》关于宁静美好环境的句子(。,)

3、《陋》写室中景的句();

写室中人的句();

写室中事的句子();

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爱》最能体现莲高洁的句子();

提示主旨的句子是()。

4、《望岳》写近观泰山的句子();

最富启发性的诗句();

对偶句子是(,)和(,)。

5、《春望》写战争惊人破坏的句子(,);

移情于物,最富伤感的句子(,)。

6、《石壕吏》表现战争给人民深重苦难的句子是()。

表现百姓绝望的句子是()。

能概括全诗事件的一句诗是()。

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

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1.造化钟神秀。2.荡胸生曾云。

3.感时花溅泪。4.白头搔更短。

5.存者且偷生。6.夜久语声绝。

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8.斯是陋室。

9.无丝竹之乱耳。

10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1亭亭净植。

1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七、翻译: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1、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14、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1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

16、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已。

1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18、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八、通假字:

1.便要还家2.八分有奇3.诎右臂支船4.倚一衡木

5.远甫刻6.选贤与能

7.矜、寡、孤、独8.荡胸生曾云

语文古文教学管理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文教学;革新方法

一、初中语文古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1.初中学生学习方面

由于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他们虽然很喜欢接受一些新鲜的事物和知识,但是外界对他们的吸引更大,他们很难在上课的时候集中精力,这个时期的学生没有很强的自制力,容易打退堂鼓,他们面对古文的学习,也是一样的,他们觉得学习古文像是在学习一门外语,因为古文中有很多生字,并且很多字的读音和现代汉语也是不同的,并且古文朗读起来很拗口,这就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不敢学习古文,另外还有古文的学习还需要背诵和默写,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一些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学习古文。

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应用普遍,学生手机上有很多帮助学习的APP,例如,作业帮等。书本的参考资料也比较多,这就导致一些学生无论在学习上是否遇到了难题,都会借助这些参考资料和手机软件的帮助,没有独立的思考,对古文参考资料也产生了依赖性,没有很好地理解所学古文中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没有办法爱上古文;还有些学生由于经常依赖参考资料,当考试时遇到了课外的古文,就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了,无从下手,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

2.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自身能力有待提高。有些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是达标的,也具有比较新潮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也比较有新意,但是他们却忘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毛主席曾经说过“活到老,学到老”。有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做到经常学习新知识,在古文的教学中,有些自己都没有理解得很透彻,只是靠教案进行教学,学生当然会感觉古文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所以,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全面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

(2)教师古文教学的内容不够丰富。在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课堂上,有很多语文教师会采用一种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讲一篇古文的时候,老师一直都是在自顾自地进行教学,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讲,老师根本把握不好。例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教师给学生读一遍课文,让学生自己标记一些通假字,还有生字生词的读音,并告知一些释义词语的解释让学生死记硬背,完全没有任何其他的教学内容了,这只会让学生认为古文是枯燥乏味的,教师虽然教学速度变快了,但是效率却没有跟上。

二、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革新方法

1.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古文和现代汉语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现代汉语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古文却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深刻的意义,发人深省,所以,教师在古文的教学中就要巧妙地进行铺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在学生接触古文之前,让他们先接触一些简单,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古文,例如《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或者是《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通过这些铺垫可以让学生初步地了解古文简练并且育人的特点,在给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也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另外,还要带领学生感受古文的魅力,进行古文赏析。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体会这首诗中的音韵美、意境美,一起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句,让学生爱上古代诗人的表达方式,爱上古文。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是关键

因为在上文中提到了一些初中生会利用手机软件或者参考资料进行古文的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依赖,所以教师要控制这种问题的发生,教师在上课时不需让学生用参考书籍,要带领学生查《古文字典》给他们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这样在摆脱了对参考资料依赖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读生字生词的印象;例如在《陈涉世家》的教学中,由于生字比较多,教师可以留一些预习的作业,并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读这篇文章,不仅可以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还让学生对这些生字生词进行了巩固,长此以往就可以有效的养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初中语文教师丰富自己的知识以及教学内容是基础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素质,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其次要努力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古文的教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立体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另外,也要给学生拓展和延伸课外的知识,例如,在进行曹操写的《观沧海》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就要结合三国时期的历史,给学生讲一段曹操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曹操这个人,以及作者写作的背景,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这首诗。

古文是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要、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内容。所以,在古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爱上古文,爱上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光虹.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游戏化教学[J].成功:教育,2011(5):93.

[2]侯成枝.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之我见[J].语文学刊,2014(23):151-152.

语文古文教学管理 第7篇

目前比较通行的做法, 大多是从语法、文学史、文学作品、写作等多方面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汉语文进行完善。但就笔者所在的高校接收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来看, 大多数学生的汉语文教育接受比较早, 基本都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 都是已经接受了近十二年的汉语文的学习, 其基础性的汉语文的文学史和语法知识, 一般都能完成应试性的填空和简答, 写作能力基本上可以做到“我手写我口”的水平 (这种现象, 在全国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中也还是比较常见的) , 所以本人建议预科语文教学的主打, 应该放在文学作品上, 可以把汉语文的教学目标不再定位于工具性为主, 而是增强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汉文化的了解、认知、赏析的能力。就像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下面, 想就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上, 特别是古文教学上, 提出一些自己的所得, 以资同行们商榷。

一、追根溯源

想要了解一种文化, 必须从根源上去了解。汉文化的了解, 同样也应该是从它的根——古文开始的。

而对于学生来说, 古文——不要说少数民族学生, 就是汉族学生, 也是软肋。

作为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的语文教学, 这更是需要下大力气攻克的一个难关, 因此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 不要被动地按部就班地完成教材内容, 而是把教学重点放在古代文学部分, 特别是古文文学中的先秦文学部分——因为啃了最难啃的骨头, 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了。

先秦文学在古文阅读难度上是最大的, 主要是由于远古的先秦文言文较复杂的语法特点以及词汇量不太丰富, 在文字表达中有着高度的浓缩和想象的空间, 它们是汉语文字记载的最早作品, 也是文字表义的最初。教师在解读先秦文学作品时, 不要过于拘泥于严格的语法规则 (在中学的古文学习, 特别是先秦古文作品, 是必须配合规范的古文语法规则, 而考试大多也是围绕这些古板的语法完成的, 这也造成学生在学习古文时疲于记忆那些遥远的语法功能, 而麻木了古文文字间流淌的情韵) , 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对古文义和意的解读, 去帮助学生完成在古文字、文言词汇间的时空留白, 使少数民族学生品味到汉语言文字的精美。

例如在中学和高校的《语文》教学中都永远绕不开的《诗经》, 里面有大量的精美诗篇, 而学生中学时确实也已经接触了不少, 甚而会背诵其中不少的诗篇。但真正谈到《诗经》的内质时, 却都存在着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不能准确解读意境、情韵, 甚而有些学生在解读时, 由于自身原因, 也有世俗误导原因, 还存在有不少的误解。

这里具体举例《诗经·关雎》。所有的人谈到这首诗, 最熟悉的莫过于其中的“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一句, 这似乎已成为男性喜欢漂亮女性最恰当的托词。甚至在一些文学作品、影视剧中, 这一句文绉绉的诗句, 也成了“知书达理”的男主人公们儒雅搭讪异性, 卖弄自己学识的噱头。可是, 当我们再次在厅堂之上为少数民族学生解读这首诗时, 再次吟读其中的这句“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时, 就不能延续这样的误解。解读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理解汉民族祖先在编纂《诗经》时的初衷:《诗经》的编者之所以把《诗经·关雎》放在开篇第一首的目的, 其明确的目的性是——因为这首诗是作为“正夫妇之德”的标准出现的, 是在教化后人如何选择配偶、尊重配偶, 如何维系夫妇之间的关系, 维系家庭的稳定, 而稳定的家庭则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最基本保证。还要解读的另一个重点是诗中所延续的是汉民族的含蓄、内敛、自持的民族性格——哪怕是在对异性的追求上, 也要矜持着“发乎情, 止乎礼”的自我约束。

而准确解读诗中的“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的形象, 更是可以纠正世俗的对这首诗的诗句偏颇之解的源头。不仅要解出“窈窕”“淑”是指深邃、幽美, 是指善良, 是一种从内在的心灵美延伸到外在的仪表美的“美”, 更可以从“左右芼之”“左右采之” (采摘荇菜) 的行为来表现——她是一位勤劳、端庄、善良、美好的女性 (而不是现代汉语中强调的身材婀娜多姿, 魔鬼身材, 天使脸蛋的美貌女性) 。佛家说:相由心生。内在的美质更是奠定了这位女子成为“君子”选择目标的基础。

再回到诗篇开头的起兴所使用的“雎鸠”鸟——它既不是神话中的凤凰, 也不是婚俗喜宴中常见的鸳鸯, 它是没有美丽外形, 一身黑羽, 鸣叫也毫不动听, 却对伴侣忠贞不二的鸬鹚鸟。这也还是强调了美貌不是诗意的出发点。

另外, 在诗中出现的“君子”, 并不是通常男性们自诩的雅称, 而更倾向于是指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贵族”。身为有钱有势的贵族, 在选择、对待结婚的异性上尚且如此自持谨慎, 更何况那些普通的凡俗之辈的男子。

如此之解后的《诗经·关雎》, 还会成为男性喜新厌旧的藉口吗?这也更进一步印证了《诗经·关雎》“正夫妇之德”的出发点。

二、构建链接状知识网

应尽可能扩大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对汉文化的接触范围。本人认为, 所谓“大学大学, 就是要大范围的学习”。在学习中, 要有探知欲, 让学生要学会由一片红薯叶, 扯出一根红薯藤。

下面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如学习的苏洵《六国论》, 对这篇文章, 学生的第一反应立即体现为“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但苏洵的《六国论》的反映到此也随即结束了。

在实际的教学中, 对苏洵的《六国论》的解读, 建议教师还可以补充以下材料, 这样既丰富教学内容,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A. 抄录并简要学习苏轼和苏辙弟兄俩的《六国论》, 分析了父子三人的不同观点, 以及他们在分析同一问题的不同的角度;

B. 抄录并简要学习元代李桢的《六国论》, 看看李桢又是如何评析苏氏三父子的立场;

C. 出示战国时期“战国七雄”的地理分布图, 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客观地理解这些文字, 理解七国中韩、魏“塞秦要冲”的至关重要的位置, 秦之所以要连横, 就要首先征服这两个国家的原由;

D. 补充秦国多次变法的一些具体内容:如秦孝公时的商鞅新法, 让秦国渐强, 甚至让秦国在变法后短短的十几年就出现“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的大环境;秦昭王时的范雎, 推行的是对外“远交近攻”, 对内“强干弱枝”的策略, 从而奠定了秦一统天下的基础;

E. 补充秦国的“王”的更迭顺序, 以及他们为强胜秦国所作的努力, 让学生知道嬴政最终统一中国, 成为始皇帝, 不是他一人的功业, 是秦国历代王们几百年来追求的终极梦想。

此外, 还有其他一些细细碎碎的知识点, 这里就不再一一点出。当然, 这样教学内容的涵盖量是比较大的, 不仅有“六国破灭”一题多解的对比, 还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同一个话题出现的时差区别, 也补充了一定的历史学知识, 学生兴趣明显提高。而且, 潜意识中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原来学汉语文的古文是可以这样学习的。

三、重新解读熟悉的“陌生”面孔

基于中学时《语文》教学大多停留于单独的一篇篇课文, 都是对某个作家的某个时段的某篇作品的分析, 所以大多数学生形成的只是一篇篇独立的作品, 很少能构建对于一个作家的创作的整体认识, 他们积攒的知识点是断裂的。而在高校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把学生的这些断裂的知识点串接起来, 为他们搭建起对作家及其作品的整体认知, 使学生明晰这些作家的创作风格和风格变化的缘由。

国学大师钱穆在《谈诗》中认为:读古代诗人的作品如不读其全集, 如不按照年谱一首首去读, 而只读选本, 又爱看选家批语, 这样最多领略些作诗的技巧, 永远读不到诗的最高境界。“比如读《全唐诗》, 等于跑进一个大会场, 尽管人多, 但一个人都不认识, 这有什么意思, 还不如找一两个人谈谈心”。

当然, 我们在教学中虽不可能要求学生去阅读这些古代作家作品的全集, 也不可能要求少数民族预科的学生向国学大师们做学问那样去深究钻研, 但最起码在教学中, 我们的汉语文教师可以按照钱老提出的那样, 为学生整理一下作家作品的年谱经脉, 这对学生全面建构作家的创作框架, 更深一层地理解曾经学习过的作品, 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如钱老提到的《全唐诗》, 在高校, 无论是普通的《大学语文》, 还是少数民族预科的汉语文教学, 都回避不了唐诗宋词的内容, 回避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的作品, 作为汉语文教师, 完全可以像钱老说的那样, 有目的地选择一两个作家, 去重点引导学生。可以由杜甫的《新婚别》, 去引出杜甫忧国忧民的一生, 按年代顺序, 引介杜甫一生最有分量的主要作品, 谈杜甫的“三吏”“三别”, 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这样了解之后的杜甫, 无疑要全面深刻得多, 杜甫的“诗史”之称也就自然而然的树立了。

钱穆提出的这种“找一两个人谈谈心”的读书门径, 其实不仅只对学唐诗宋词有用, 对于其他作家的作品, 又何尝不是有用的呢?而学生掌握了这样的汉语文学习思路, 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又未尝不是有益的。

四、文史不分家

中国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中, 一贯提出的是“文史不分家”, 所以有不少的历史作品也一直作为文学作品解读的。比如《史记》《战国策》《左传》等, 从中学就有不少内容节选到了《语文》教材中, 甚至在旧式的私塾、学府、书院中, 这些历史作品更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内容。

但这里提到“文史不分家”, 不是想要教师在教学中, 去增加学生历史作品的选读量, 而是指实际教学中, 教师们还要注意到, 有不少看起来似乎很纯粹的文学作品, 如果有了一定的历史资料来进行佐证和支撑, 解读就会更加完善。

例如《诗经·秦风·无衣》, 有一些评论分析的着重点是从吟唱者的语气、角色上分析, 推论这首诗可能是一首儿歌, 从诗中满怀天真和稚气的语言中, 从一个孩子身上来以小见大地表现秦国人民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以及同仇敌忾、共御敌人的豪迈之情。这样的分析不能说不对, 也基本做到了让学生品味这首诗的内容。

但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再加入一些历史资料:如秦国从秦孝公开始的商鞅变法, 特别是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制度, 就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对于诗中掷地有声的慷慨之言理解得更透彻、更明白, 也更理解为何秦国最后可以从一个弱国变成强国, 以至一统中原, 出现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在实际上汉文学的学习, 不仅不要被文史这样的区别所限定, 甚至还不应该被学科的类别所限定。在这里只一句带过, 就不详述了。

当然, 各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的汉语文教师们都有着自己丰富的经验。以上粗浅的内容, 只是本人在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文教学中自己的一些点滴经验的积累, 在这里献丑陋谈罢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编写委员会, 刘利.大学语文[M].北京:红旗出版社,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0.

[2]赵明剑, 刘素军.大学语文[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

[3]朱晓辉.实用语文[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4]孟颖, 朱志德, 杨宝林.大学语文[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

语文古文教学管理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古文教学,写作化

古文学习一直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古文学习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通过学习古文,我们可以带领学生直接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经典,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但是,在古文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

一、高中古文常规教学中的学生学习阻碍

(一)语言上的困难

中国古典文学是以古代的语言习惯表达古代人生活的文学,因此在语言表达上与古代汉语系统相一致,语言上的古典性造成了学习古文的第一障碍,掌握不了古人的语言使用,我们就无法完全理解文章的意思,也就无从对古人的精神有真正的触及。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解决词、句的问题,但同时,我们又往往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古文字、词、句的研究上,以至于忽略了古文学习的核心目的,把字词学习当成了古文学习的重点。这也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困难。一方面学生明白古文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对一成不变的文言字、词、句学习感到压力很大,进而失去学习的乐趣。

(二)社会和时代距离

古典文学思想本身也一脉相承,其精神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的儒、道、释等范围内。所以,中国古典文学在艺术上和思想上就具有修身、忠君、爱国、济世等鲜明特色。这些事物和精神,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变化,离我们现实生活较远,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距离感。不可否认,这些精神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不同的时代对古代精神有不同的时代解读,这些文化不应该被我们不经筛选就全盘接受,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另外,作文训练在高中阶段并没有一个很好的体系。很多学校并不跟从教材,而是直接根据高考作文情况,从高一到高三进行专项的议论文训练。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写作困难,很多学生表示高中作文不知道写什么,就算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如何下手。通过调查和具体了解,我们发现学生写作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养成很好的习惯,很少动笔,甚至没有把感想和体会转化为文字的意识。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读懂和写通,把别人文章的含义了解清楚,感悟其中的奥义,对于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能够用文章很好地表达出来,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的。但是,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的阅读和写作大多是为了考试而做,这使得学生一写作文就想到考试,失去了写作的兴趣。

二、古文教学与写作结合

(一)施行的基础和便利条件

针对这一情况,相关的论述和解决方法很多,我们受益匪浅。这样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还需要群策群力。在这里,我们将具体阐述将古文教学写作化这一方法。这一方法可以施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教版必修教材古文和作文训练的编排,如下表:

从上表我们发现,必修五本书的作文训练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进行的。难度适当,思路清晰,每个部分内部又联系紧密。首先是记叙文训练,然后逐步过渡到议论文,最后落实到对文章特色的挖掘上。与此同时,每本教材的古文内容又是与作文训练一脉相承的。比如,必修一的作文训练集中在记叙人和事,提出“写人要凸显个性”,而古文单元学习的正是古代记叙散文,刻画了荆轲、烛之武等人物形象,同时讲述了鸿门宴这样的著名历史故事。

(二)具体实施方法

1. 在古文教学中安排写作,即古文教学写作化。

针对学生学习古文有时代距离感这一困难,教师可以设计同化写作,即让学生投入情境,从文中人物角度出发作文。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烛之武和廉颇的角度出发写一篇退秦师后的感想或者总结。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同时会让学生在作文时,主动复习课文词句内容,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 改写训练,加深学生对古文内容的理解。

在学习《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这类古文时,让学生把文中优美的写景段落,改写为描写性白话文,《荆轲刺秦王》中的“易水送别”部分也可以单独让学生进行改写,这样情境的创设就由学生主动承担,瞬间就拉近了时代距离。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比较喜欢这样的设计,课堂效果良好。

3. 针对不同的古代精神,用现代的观点解读,锻炼学生的逻辑陈述能力。

比如在学习《苏武传》、《张衡传》时,引导学生针对二人不同的价值取向作文,可以包括苏武对家国的态度,张衡对科学的态度,等等。在进行这种类型的训练时,可以选取贴近文本、内容积极向上又有一定见解的学生作文作为范文展示。

4. 提倡教师“下水”写作。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起到一个积极的导向作用。

以上方法,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古文单元和层次,分别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

反之,当教学进行到作文训练阶段,除了常规作文外,还可以指定同一册书中的几个古文实例,让学生针对相同题目,把这几个实例作为素材进行运用。比如,在学习横向纵向展开议论时,给学生一个适当的题目,同时要求学生把苏武、张衡的例子运用到作文中,以此比较学生的编排能力和语言设计能力。

三、古文教学写作化的意义

首先,将作文训练融入到平日的古文学习中,同时循序渐进地把所学的古文变成很好的写作素材。学生就不只是在作文课上才作文,平时也有了很好的练笔,在正式作文的时候,不会无话可说,也就达到既读懂,又写通的目的。

其次,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实施。不需要刻意安排,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少量的课堂时间或者课下作业来实现这一过程。同时,形式选择也灵活多样,内容可长可短,小则一两百字,长则千字。

最后,这种方式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如果只针对一种作文形式进行训练,可能有的学生在其他文体上的特别才能不能很充分地体现。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同时拥有丰富材料和内容的作文,使得写作不再无话可说。

参考文献

[1]朱元勇.初探人教版高中写作选修教材的改进[J].新作文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 2012 (8) .

[2]鞠长海.古文教学中的写作化学习[J].语文教学通讯, 2006 (3) .

[3]孙建虎.论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下水创作的示范效应[J].保定学院学报, 2010 (9) .

人教版高三语文古文选材的特点 第9篇

我们研究的案例是高三, 就是第五、六册, 其中古文部分包括李杜诗歌、《孟子》、《红楼梦》和《史记》四个专题。不管是一人修著的刘本, 还是集体组编的游本、郭本、袁本, 都对这四个专题予以了足够的认可, 也肯定了它们在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譬如《孟子》虽说文中的评价相对其他三个专题要简略的多, 但是对其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可以说是充分体现了孟子的“亚圣”地位, 尤其是刘本言《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是最有文采的, 郭本也说“后世散文家崇奉《孟子》为典范之作。”这对《孟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给以足够肯定的。

以上简单论述了这四个专题的经典地位, 其实也就是论证了教材选文的典范性和针对性。接下来我们要简单探讨这四个专题的具体选文, 毕竟经典中也有精华糟粕之分, 况且它还得适合高中生当下的实际。首先回归教材, 看看教材的编者是怎样解释和安排这些选文的, 他们要使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后, 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 这种目的符不符合所选文章的实际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

李杜诗歌这一专题主要节选了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 杜甫的《兵车行》还有《李杜诗五首》, 单元解说“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上两座并立的高峰。李白的诗飘逸豪放, 语言流转自然, 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所称道;杜甫的诗风格多样, 而以沉郁为主, 语言及其精炼, 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设定的单元目标是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 联系已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作品, 着重领会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

《孟子》这一专题选录了《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短文两篇》, 单元解说“《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重要作品。《孟子》中有很多重要的思想, 如‘仁政’论、‘性善’论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 都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精华。”单元目标是要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进而品味《孟子》的语言特色。

《红楼梦》这一专题选录了《诉肺腑》、《宝玉挨打》、《香菱学诗》、《抄检大观园》, 单元解说“《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巨著。它的内容异常丰富, 思想极其深刻, 艺术成就是辉煌的, 多方面的, 既带有浓郁的传统风格和民族特色, 又能突破前人的窠臼, 具有鲜明的创新精神。”单元目标是要投入感情, 展开想象, 客观地评析它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史记》这一专题节选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 单元解说“《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皇帝, 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 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史记》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 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单元目标是要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进而品味《史记》的语言。

李、杜诗歌单元选李诗四首, 其中乐府二首, 七绝二首;选杜诗四首, 其中乐府一首, 七律一首, 五律二首。这些诗都是李杜诗歌中广为传唱的名篇, 在现行的李杜诗歌选本中都能见到。总之, 这些诗歌是可以比较充分地体现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采的。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这是和他诗歌中所反映的唐代中期的社会风貌有非常大的关系的。总体上, 这部分的选诗达到了编著的要求。

《孟子》一书中选入教材的几篇选文在书中是以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取胜的。孟子思想上的两大组成部分“仁义”与“性善论”。文学性方面, 郭本就说它是最有文采的, 它“长于论辩”又善用语言支持论点, 是先秦诸子里优秀的散文著作。这样选文之《短文两篇》的意图也清晰地得到了体现。

《红楼梦》专题的选文是节选性质的, 我们可以看出选文选的是前八十回的内容, 这是学界所公认的曹雪芹原创的, 从这一点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编著者是以给学生介绍原汁原味的《红楼梦》为出发点的。所以选文基本能反映出《红楼梦》“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面貌。

《史记》专题节选了列传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贾生列传》、《魏公子列传》的主体内容, 也节选了《史记》外的《报任安书》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都是《史记》纪传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作品, 他们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的, 王柏祥《世纪选》、郑权中《史记选讲》都选了这两篇。【2】《史记》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之一, 我们不但要学习它精湛的叙事艺术, 而且通过这些选文, 掌握一些关键的文言词法。所以从文言基础知识方面, 选材也达到了单元的目标。

以上我们通过对人教版高三语文古文选材的系列分析, 可以发现该教材的一些基本特点:一、选文以专题学习为主, 且所选主题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它们都影响深远。二、专题所选文章, 都是广为传唱的文学典范, 且这些作品基本上能够反映该主题的基本面貌。三、选文能够达到编者的选编意图, 即选文能够体现单元解说和单元目标。四、选文比较符合当下高三学生的具体实际, 选文语言比较简单, 故事也较能吸引读者。五、知识拓展部分安排合理, 不深不浅, 恰是到了好处。

总之, 该教材的选材比较合理, 也基本符合《课程标准》的选文要求, 对以后教材的编写有很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摘要:人教版高三语文古文的选编, 比较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具有专题性、典范性、适应性和拓展性的特点, 对以后教材的编写有很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人教版,古文,选材,特点

参考文献

[1]本文未特殊说明处, 出现“教材”均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 语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所引教材内容为求简介一般不作注释。

语文古文教学管理 第10篇

《语文》教材将“数罟不入洿池”释作“细网不进池塘 (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 ”是正确的, 且从译文中可以看出“洿池”即“池塘”, 也注解不误;而“数”, “罟”分别注释为“数, 密”、“罟, 网”也不错;但是教材把“洿”释为“深”似有不妥, 值得商榷。

其实, 上文中的“洿池”是一个词。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 (第一册) 中也选录了《孟子·梁惠王上》中的那篇《寡人之于国也》之文, 王力先生对“洿池”注释为:“洿池, 即池塘。”[2]这与人教版《语文》教材注释基本一致, 二者注解都很正确。

当前最权威的语文辞书《汉语大词典》 (第五卷) 也收录“洿池”一词, 即“【洿池】水塘。《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宋书·符瑞志中》:‘麒麟者, 仁兽也……不食不义, 不饮洿池, 不入坑穽, 不行罗网。’清查慎行《闸口观罾鱼者》诗:‘吾闻王政虽无泽梁禁, 鲲鲕尚有洿池游。’”[3]可见, 《汉语大词典》对“洿池”也是注解为“水塘”的, 并且首引《孟子·梁惠王上》中的“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为书证。由此可知, “洿池”在古代的确是一个词, 而且还是一个常用词, 除了以上辞书所引例证外, 古籍中还见其他用例。

1.东汉张超《诮青衣赋》:“凤兮凤兮, 何德之哀?高冈可华, 何必棘茨?醴泉可饮, 何必洿池?”

2.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山川草木, 井灶洿池, 犹皆有精气;人身之中, 亦有魂魄;况天地为物之至大者, 于理当有精神, 有精神则宜赏善而罚恶, 但其体大而网疏, 不必机发而响应耳。”

3.唐张祜《所居即事六首》其六:“晨起常搔两鬓丝, 小亭深坐一洿池。墙头鸲鹆隈花叶, 水面蜻蜓寄草枝。赖得木奴些子力, 生憎鱼婢苦顽痴。扁舟远棹寻春处, 竹榼新醪喜自随。”

4.唐陈陶《赠别》:“海国一尺绮, 冰壶万缕丝。以君西攀桂, 赠此金莲枝。高鸟思茂林, 穷鱼乐洿池。平生握中宝, 无使岁寒移。”

5.唐韩偓《余卧疾深村闻一二郎官今称继使闽越笑余迂古》:“枕流方采北山薇, 驿骑交迎市道儿。雾豹只忧无石室, 泥鳅唯要有洿池。不羞莽卓黄金印, 却笑羲皇白接署离。莫负美名书信史, 清风扫地更无遗。”

6.唐杜甫《通泉县署屋壁后薛少保画鹤》:“薛公十一鹤, 皆写青田真。画色久欲尽, 苍然犹出尘。低昂各有意, 磊落如长人。佳此志气远, 岂惟粉墨新。万里不以力, 群游森会神。威迟白凤态, 非是仓庚邻。高堂未倾覆, 常得慰嘉宾。曝露墙壁外, 终嗟风雨频。赤霄有真骨, 耻饮洿池津。冥冥任所往, 脱略谁能驯。”

7.金元好问《读书山月夕》诗之二:“久旱雨亦好, 既雨晴亦佳。胡床对明月, 树影含清华。墙东有洿池, 欹枕听鸣蛙。”

8.元王祯《农书》卷十八:“水塘, 即洿池也。因地形坳下, 用之潴蓄水潦, 或修筑甽堰, 以备灌溉田亩, 兼可畜育鱼鳖, 栽种莲芡。”

9.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香云》:“是累累者, 数十百年后, 旋夷为都邑, 旋坎为洿池, 旋祀为坛灶。”

10.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端州山水》:“台下百顷洿池, 时雨平堤, 芰荷数里, 坐久凉生, 非复炎境。”等等。

从以上引证可以看出, “洿池”一词在古籍中确实很常见, 且通常是作为一个词来使用的。

如果从“洿池”一词的内部结构关系看, “洿池”当属于并列式复合词;若从其语素义看, 则是“洿”, “池”两语素属同义语素, 这在唐代玄应的《玄应音义》卷十二“著洿”注中可以看出:“洿, 池也。”即“洿”, “池”都是“池塘, 水塘”之义。

但若确实要辨析“洿池”一词两语素“洿”, “池”之义的细微差别的话, 那么它们的区别是一“大”一“小”, 一“浊”一“清”。古人注解如下。

1.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云:“水所停聚有大有小, 大者为池, 小者为洿。”

2.清王筠《说文句读·水部》云:“洿、池同物, 但分清、浊耳。”

3唐玄应的《一切经音义》卷十二注云:“洿, 《字林》:‘浊水不流曰洿。’”

4.东汉许慎的《说文·水部》云:“洿, 浊水不流也。”

由上可知, “洿”本指浊水不流的池塘, 且相对于“池”来说, 规模偏小。

“洿”, “池”本为一对同义词, 在古籍中有单用的情况, 也有合用的情况, 这种合用很多时候是作为一个词来使用的, 例句见上文。当“洿”“池”一起构成一个双音复词后, 整个“洿池”一词词义就再也不是两个语素义的简单相加了, 其词义体现了其两个语素义的概括和泛化, 整体表义, 而忽略了其构成语素义的具体语义, 如一“大”一“小”、一“浊”一“清”等语义特征, 得出一个新的更广泛、更概括的词义, 即“池塘”。

与“洿池”类似的构词方式形成的双音词, 在古代不少, 比如并列同义复词“饥饿”、“疾病”等。这种象“洿池”这样的构词规律正是汉语双音词形成的一种规律, 即利用同义语素构成一个并列同义双音词。

现在, 再看看《语文》教材对“洿”的注释。据上文分析, 教材将“洿”解为“深”, 是不对的。假如按照《语文》教材这样的注解来理解的话, 那么“洿池”一词当属于前偏后正的偏正式复合词了, 而其词义就应当解释为“深的池塘”, 但教材却不是这样注解的, 而是释“洿池”为“池塘”, 这样一来, 《语文》教材就自相矛盾了。

另外根据古籍查找, 发现“池塘”中的“鱼鳖”未必就一定要生活在深水之中, 这在汉代韩婴的《韩诗外传》卷十有云:“鱼鳖厌深渊而就干浅, 故得于钓网。”即是说“鱼鳖”讨厌“深渊”而喜欢去“干浅”之处。又如汉代刘向的《新序·杂事第二》也说:“鱼鳖之居也, 厌深而之浅, 故得。”可见, 古籍早有文字资料显示“鱼鳖”喜欢干浅之处, 而不喜好深渊。故而可知《语文》教材中的“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中的“洿池”应当是指较为干浅的池塘, 而非深池。故《语文》教材将“洿”释为“深”, 不正确。

当然, “洿”在古代的确有“深”的含义, 如《广雅·释诂三》云:“洿, 深也。”《广韵·姥韵》云:“洿, 深儿。”《集韵·姥韵》云:“洿, 水深谓之洿。”《楚辞·天问》云:“九州安错?川谷何洿?”王逸注曰:“洿, 深也。”由此可见, 《语文》教材将“洿”为“深”, 可能就是据于此。但是, 实际上, 此“洿”非彼“洿”也。

另外, 在今人杨伯峻的《孟子译注》中, 其对“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中“洿”的注解为:“洿, 大也。”[4]这种解释亦不正确, 道理同上, 虽然“洿”在古代确实有“大”义。

而在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中, 将“数罟不入洿池”中的“洿”作注为:“洿, 浊水不流。”这种解释, 仍不够准确, 可以修改为“洿, 浊水不流的池塘。”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语文 (必修3)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王力.古代汉语 (第一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99.

[3]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 (第5卷)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0.

例谈古文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第11篇

【关键词】古文字;语文教学;应用;

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甲骨文算起已有三千六多百年的历史。在这极其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字形虽已与造字之初的形态有很大不同,但汉字据义绘形的原则依然未变,古文字与今文字比较起来,仅是构件形体由象形变成了非象形意义符号,而其组合结构的构义性依然如故。这就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古文字字形“图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某些知识提供了很大的应用空间。教师应针对相应内容进行规律性提示,这样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历史文化,有助于识字教学和纠正错别字,更有助于理解古今诗文的词义。

一、古文字字形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历史文化

汉字的构形意图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其中包含造字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当时人们的思想和心理状态,以及当时信以为实的神话内容等。如“女”字,甲骨文作(此略。下文均为“略”字),是捆缚的人屈身而跪的形象。可见“女”本义是奴隶。古代奴隶主要是战争中的俘虏,在氏族社会里,男俘主要用为祭品或食品,女俘则留下服役,充当奴隶。因此,“女”即是奴隶,又可以表示女性。后世分化,“女”表示女性。再如“妻”,甲骨文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左部像长发女子形,下为女子,上像其长发,字形右部为一只手,整个字形像用手抱女子,这就是说,妻子是抢来的女人。《甲骨文字典》说:“上古有掳掠妇女以为配偶之俗,是为掠夺婚姻,甲骨文中的妻字即此掠夺婚姻之反映。”解释甚确。后代“妻”字所表示的女子长发变为“十”,“又”即手,插入发中,即成今天“妻”字字形。又如“卜”、“兆”、“占”三个字,商代是笃信鬼神的时代,其具体表现就是占卜,那时战争、风雨、收成、生育、疾病、做梦等无论事大事小,都要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占卜的材料是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占卜时,先在甲骨背面钻出一些小坑,然后灼烧小坑,使甲骨正面因受热而出现裂缝,占卜者即依据这些裂缝的多少、曲折、走向来判断吉凶。“卜”字像横视的甲骨,“一”像荆木条,整个字形像用荆木条灸甲骨。灸后甲骨表面出现的裂纹叫“兆”。兆字甲骨文正像裂纹形。兆是判断吉凶的依据,也是吉凶的提前显示,事情发生前的迹象,今有“征兆”、“预兆”等词。“占”字本义也是卜问吉凶,字形由“卜”和“口”组成,加“口”表示询问吉凶。总之,可以说历史背景是汉字构造的源泉,而汉字字形则是特定历史状况的反映。有人说汉字贮存了历史或使历史定格在汉字之中,这话一点也不过分。

二、古文字教学有助于学生识字和纠正错别字

汉字有很多形体很相近,比如“即使”与“既然”是两个常用的关联词,有的同学在书写上常把这两个加点字搞混。“即使”表示未然假设,“既然”表示已然推论。“即”的甲骨文字形左边表示食器,右边是一个跪坐的人形,口向食物,表示未进食;“既”的甲骨文左边同样食器,右边也是跪坐的人形,但是口不向食物而向身后,表示进食完毕。现代汉字的字形依然保留了两字中口的向背特征,联系意义,这两个字的字形就不难辨别了。以上可见,凡与“接近”、“就”有关的词语就是“即”;凡与“已经”有关的词语就是“既”。

再比如,古代曾用贝壳作为货币进行交易,和钱物有关的汉字自然多用“贝”表义了。如“货、贷、贯、赏、赐、赠、贿赂、贬、赃物”等等。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受贿赂得来的赃物”写成“受贿络得来的脏物”了。再如,甲骨文中的“玉”字作“丰”,像玉串,三横为玉片的平视图,一竖为贯穿玉片之绳。“玉”字原写作“王”字,不过是三横距离相等。而“王”字中间一横靠上,后为了与“王”字区别,才加了一点,但“王”字很少作字的构件,所以作为左右结构字形构件的“玉”仍不加点。因此,现代汉字中“王”部的字只有“皇、闰”等少数字属古“王”部,其他的大部分都属古“玉”部,这些字的意义都和玉有关,如“琼、琪、瑾、璧、瑶”等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记住“白璧无瑕、瑕不掩瑜”等字形,也有利于区分“暇、遐、瑕”等字形。

三、古文字教学有助于理解古今诗文的词义

首先,在确定多义词在具体句子中的意义时,可以运用古文字字形知识来进行提示,帮助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例如《曹刿论战》中“公将鼓之”、“一鼓作气”的“鼓”字,大多数人都把它处理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但从它的小篆字形(略)来看,左边是一只放在架子上的鼓,右边是一只手拿着鼓槌做出击打的动作,可见“鼓”的本义就是击打,它原本就是个动词。又如“之”,学生看见它的第一反应是虚词,而往往忽略了它的实词用法“之”的甲骨文是“止”,止是脚的象形字,代表离开的地方,有到、往、去的意思。如《史记·陈涉世家》中的“辍耕之垄上”,《为学》“吾欲之南海,何如”中的“之”即为动词义。教师向学生介绍这些古文字字形知识既可以增加趣味性,又可以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再如,《为学》“蜀之鄙有二僧”中的“鄙”从字形上看,其本义是区域、边境,这里用其本义,而《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用现代义,是目光短浅的意思。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运用古文字字形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有争议的问题,不仅可以形成正确的观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此外,古文字在现代汉语教学中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厉”,《说文解字》的解释为“旱石也”,即为磨刀石。成语“再接再厉”是说两只鸡相斗互啄,喙啄钝了,就再到石头上磨一磨接着啄。知道了“厉”字的意义,能帮助学生轻松地记住这个成语的字形并理解其意义。又如“厉兵秣马”的“厉”解释为“磨,磨砺”是从本义引申来的,了解了这一点,成语的“磨快兵器,喂饱马匹。准备战斗”之意就不需特别记忆。还有就是现代汉字中,“草”部字都和草义有关,如“菅”是一种茅草,“草菅人命”就是指像对待茅草一样对待人命;“莠”是类似谷子的野草,“良莠不齐”就是指好苗和野草混杂不分,比喻好人和坏人难以区分。“荟、萃”均是指草多貌,“出类拔萃”就是指超出同类,“群英荟萃”就是指众多人才汇聚在一起。

总之,古文字字形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规律性提示的例子比比皆是,教师切莫谈古色变,要多研习、多积累,并适时地将其运用到教学中,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汇聚成类,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进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1]李强:“古文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吉林教育》,2011(12).

古文不“古”——探究古文教学新法 第12篇

关键词:古文教学,新法,旅行,商海,“情”人

时下中学生对学习古文感到十分的头痛。有语“赞”云:“撼理化易,撼古文难;古文难,难于上青天。”上起古文课就好像悟空听禅,昏昏欲睡。面对如此学情,中学老师也只有多讲、细讲;多强调,多施压。其结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经多年来的教学反思与探究,今整理出几点古文教学新法。

一、古文学习可以是一次有趣的旅行

想游览秀美的风景,领略独特的民俗,那就读古文吧!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先见“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高峻的山岭,茂盛的树林,修长的翠竹,澄澈的急流。多么迷人的环境呀,怎能不让人心往神之?适逢“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色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多么舒适的天气呀,怎能不让撒欢释怀?加之“暮春之初,修禊事也”,暮春时节,人们要在此地举行古老而盛大祈福祭祀活动。他们通过在河水中洗浴而将身上的疾病与不祥拂除干净。多么有意思的民俗呀,怎能不让人跃跃欲试呀?一次心灵的旅行除了放松心情,照相机里留下一些秀丽的风景之外,如果还能有一些心得与体会岂不更妙。这个在古文当中也还是有的,

如果学习古文能像此等旅行,畅览美景名胜,探究异地民俗,体悟人生世事。学生怎能不喜欢,不爱好。学生能喜好它,自然可以学好它。

二、古文教你如何成为商海大BOSS

商场如战场,在你存我亡的竞争中,公司难免要面对危机。如何度过危机是一家公司生存的必备素质。这时危机公关就显得尤为重要。危机公关必须做好三点:(1)寻找一个有实力的公司合营;(2)挑中合适的伙伴会,谈判时要尽量避免遮掩自己公司的窘境,要敢先亮出自家的底牌,让对方觉得有对你足够了解,有信心把控全局,方愿入股。(3)谈判时要尽量从对方的利益角度分析局势,让对方觉得确实有利可图。如2007年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当时福特公司在欧洲市场全面亏损,才找到有巨大市场的中国汽车企业吉利。成功并购后,两家公司呈现互利共赢的好态势。这其中包含的智慧我们的祖先早就具备。如《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则危机公关的成功案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南”,此时的郑国,处于秦晋合围之下,就像一家公司陷于危机之中,时刻有破产的危险。这时,公司就需要有人站出来公关。此时郑国老板派烛之武去找秦国老板谈判。烛之武见到秦国老板,先直言“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秦国老板见其如此坦诚就给了个他说话的机会,接下烛之武才不失时机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替对方谋取利益的角度来澄明两家公司的现状。秦国老板见亡郑利寡而舍郑利丰,自然就“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危机解除,郑国公司保住了。再如古文《史记》中的《鸿门宴》就是商战中讲究团队精神的案例。团队精神对一家公司的生存至关重要。有这样一则材料可说明此问题:记者问比尔盖茨,你如果离开公司,还能创造第二微软公司吗?他回答说能,只要允许我带走一百个人。这一百个人就是他的团队。这一百个人才华出众,相互信任,彼此又都忠诚于公司,所以,盖茨才敢说有这一百个人再创一个微软有何难?再看古文《鸿门宴》,刘邦团队里有哪些人呢?有知人善任且从谏如流的大老板刘邦,有急难时不是先求自保而是一心向着公司的张良,还有为了公司利益不惧项王忍辱受气的樊哙。反观项羽团队有哪些人呢?有刚愎自用且妇人之仁的项羽,有为报个人之恩却出卖公司密情的项伯,还有就是虽有才谋但不知变通的范增。刘邦团队上下一心,职员既忠诚于公司又彼此信任;项羽团队上下失和,职员既缺乏对公司的忠诚也没有彼此间的相互信任。将这两家公司的团队构建一做比较就知最后胜负归谁。

如果讲解古文能像这般鲜活有趣,说不定还真能再培养出一两个马云来。学生愿意听,老师就更有激情去发掘教材中的宝贝。

三、古文教你成为一个有“情”人

当今社会的现状:先看民间,“空巢老人”现象,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人将越来越多。“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就是他们的真实的生活。精神上的“空巢”更胜过形式上的“空巢”。孤独、寂寞是他们无法言语的痛;再看娱乐圈,艺人在中国出了名,成了腕,赚了钱之后加入其他国籍。像蒋雯丽、陈红、宁静加了美国国籍,斯琴高娃加了瑞士国籍,张铁林加了英国国籍等等;三看官场,时下反腐新名词“裸官”。像铁道部的张曙光,妻子儿子定居美国,买豪宅、开公司。东莞市原副秘书长吴湛辉妻女移居香港,通过地下钱庄购买香港两套豪宅。这等事例在当下贪腐案中常有发生。老人成了“寡人”,官员成了“裸官”,明星成了“老外”,这种社会现状的产生,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孝顺之情,缺乏廉洁之情,缺乏爱国之情。此等“情”在古文中自然也不少。如西晋名士李密写的《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如非是李密至真至淳的孝情怎能打动凶残狡诈的晋武帝司马昭呢?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蔺相如为国家大义甘受粗莽人廉颇之辱,廉颇也为蔺相如大义所感动,也以国家为重,放下嫉妒,诚心道歉。此二君皆可爱。

中学生如果能深识此等多“情”之古文,长大后必成多“情”之人。如此,社会又将重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间美景,也还符合习主席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一篇:沉积作用下一篇:房地产统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