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2023-06-29

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1篇

1、《在山的那边》 王家心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或其他能创造氛围的乐曲)、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a.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

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投影示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四、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七、教后: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四、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五、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

一、

朗读思考: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二、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1、练习:

一、

二、

2、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五、教后反思:

3 生命生命 杏林子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

2、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1、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 奋斗

2、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体验与反思

3、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三、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四、教后反思:

4 紫藤萝瀑布 宗璞

教学目标

①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②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④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

①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显现。

②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悉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朗读课文,获取足量信息。

②整体感知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9世纪,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打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一次被风吹断,蜘蛛一次一次地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了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受到蜘蛛的启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女作家宗璞写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看看作者曾有过怎样的际遇?面对紫藤萝花,作者有些什么感悟?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板书课题。)

(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二、

阅读

1、整体感知

①范读课文

最好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放录音或请有一定朗读水平的同学朗读。总之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朗读之前,提出朗读标准,让同学们注意感悟。

②默读思考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思考,不理解的做好记录,倾听他人意见。

Δ思考题:

a.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c.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③课堂交流

提示学生注重分析理解过程,淡化结论(结论可以是多样的)。

a.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1—6)、忆花(7一9)和思花(

10、11)三部分组成。

b.因为家庭遭遇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上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c.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大意正确即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研读与赏析(上) ①教师导学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下面我们深入细致地研讨一下课文,看看紫藤萝在哪些方面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影响?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会产生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大家可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②自主探究

默读课文,调动语文学习的经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最有价值、最深刻、最喜欢的问题。

③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确定思考题

小组交流,对个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教师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方面:

a.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b.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c.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d.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e.“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④全班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

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

b.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c.引导学生品味第7段和第10段的内容,并理解:

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

d.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e.积小流以成江河。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

三、布置作业

①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②进一步阅读课文,谈谈本文在写景状物方面有什么特色。

③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④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了解本文写景状物的方法。

②领会修辞的作用。

③自我反思,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与赏析(下) ①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主要就课文思想内容方面进行了研讨。这节课我们就写作方面再进行分析。本文在写法上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借景抒情大家是知道的。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情和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来,才是好文章。同学们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看看本文在写作方面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②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a.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b.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c.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d.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试作分析。

e.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课堂讨论] 对上述问题,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形式进行讨论,最终明确结论。(有关提示)

a.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b.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只是以紫藤萝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文革”期间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讽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对于小弟的病症,仅用“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而已„„

正是这种感情的节制,冷静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从个人情感的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c.来源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启发我们平时要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创新。

3、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归纳问题,讨论明确:

a.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事实就是这样。人们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感情,认为赏花不应该是劳动者的本分,赏花是低级情调,甚至认为赏花就会腐化堕落。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b.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

②经验反馈

a.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谈谈体会。

b.你认为哪些景物描写得最好,试着仿写几句。

c.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以上问题只要谈出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一、三。

②仿照本文的写法,完成300字的随笔。内容、文体不限。

四、教后反思:

5 童趣 沈复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3),项为之强(jiang1),鹤唳(li4),怡(yi2)然,凹凸(ao1tu1),为壑(he4),癞(lai4)虾蟆

2、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三、探究阅读

1、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3、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四、作业:

1、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2、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一、研读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

2、

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学生思考:

①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②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③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体验与反思

1、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要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3、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三、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

如:

1、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

2、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

3、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四、教后反思:

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结合课文学习——这一单元以人生、生命为主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珍重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丰赡的过程中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

2、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在寻求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达到正确评价自我的目的,进而学会共处;

3、学会在各种情境中调适自己的角色,包括言语举止,学习在各种社会活动情境中发展自己,得体地推荐自己。

4、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反思“我长大了吗?”“我的生命的价值在哪里?”

(2)让学生了解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体会父母的拳拳爱心,殷殷希望,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家长能写的,让家长写一篇文章;家长不会写的,让家长口述,学生笔录)家长的饱含深情的文章或话语,可能会真真切切地让孩子感受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挚情感,无形之中孩子和父母的心贴近了,孩子们长大了,因为,从最亲近的人的眼中透视自己,往往有震撼人的心灵的效果。

(3)让学生从熟悉自己的同学那里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4)审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课前准备的情况要求记录在语文实践活动记录本上。)

二、展现风采:

课堂上让学生在课文中任选一种活动形式,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如有条件,还可以运用图片、音像资料、个人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展现自己的风采。

三、写作:

综合前两项活动的内容,写出一个真实的我。题目可是《我》,或《这就是„„的我》等等。

四、交流写作成果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评价,评选出优秀的文章(将在学期末集结成本)。老师对作品评价的同时,也谈谈对部分同学的最初印象,发掘优点,赞美褒扬,赏识关爱,迎合孩子们内心向善的心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让孩子们懂得赏识他人的可贵。

五、教后反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写作范例 单元一“这就是我”

自我写照(孙红)

我嘛,扎着两根小辫,走起路来一悠一悠的。我的眉毛挺浓、弯弯的,大队辅导员说我跳舞可以不化妆。眼睛挺黑,亮亮的,虽不大,镶在这张小小的脸上倒也合适。嘴闭起来挺小,可是一笑呀,就咧得老大,露出不太整齐的牙齿。这些都是我从镜子里看到的。哦,忘记告诉你们我的名字了,我叫孙红,就是“孙悟空”的“孙”,“红彤彤”的“红”。我今年11岁,刚进入中学。小学时,我和同学们相处得都很好。我不爱生气,整天乐呵呵的。生气会死掉细胞的,我可不干!遇到同学们和我发生矛盾时,我基本上能够忍让。同学们请我办事,我总是尽力而为。老师说我性格爽朗,是嘛,有话就说,干嘛要憋在肚子里!可有时我也很腼腆,那是在别人夸奖我的时候。有时还挺莽撞,妈妈说我是“小冒失鬼”。我上课比较专心,作业能够按时完成,我爱提问,也喜欢回答问题,老师在我的评语上写着“思想活跃”。我的学习成绩总是班上前几名,还是校三好学生,可是我也有缺点,粗心就是我的一个大毛病,因此作业时常出现差错。可我就不信改不了。你们看吧,新学期里我一定改掉它,由“小粗心”变成“小细心”。看书是我最大的爱好。那些小说呀,杂志呀,科技作品呀,我拿起就放不下——迷住啦!我常被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所感动,一会儿呜呜抽泣,一会儿咯咯大笑,完全身临其境,妈妈喊我也不知道。我读过许多大作家的作品,有鲁迅的《故乡》,冰心的《小橘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巴黎一少年》„„这些作品对我有很大影响,我立志也要做一名作家,为人民写作。别看我个子不高,又很瘦,我还挺喜欢体育呢!小学时,我参加过市里的运动会,我们学校获得了女子接力赛这个项目的第二名,这里也有我一份功劳呢!今年夏天,我简直成了小游泳迷了,你看我,皮肤晒得黝黑黝黑的,那是我在游泳池里泡的!我还喜欢音乐、美术,爸爸说我的兴趣挺广泛的。好,就谈到这儿,欢迎大家和我交朋友。

【简评】这篇作文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自己写自己,写得纯真、亲切、自然,富有情趣,给人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小作者首先对着镜子勾画自己的外貌,“扎着两根小辫”,“眉毛挺浓”,眼睛明亮,一笑,“露出不太整齐的牙齿”,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就仿佛站在了我们面前。接着以清新活泼的语言,大大方方地介绍自我——爽朗的性格、活泼的思想、粗心的缺点以及喜欢读书,爱好体育、音乐、美术,娓娓说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自我介绍(丁纯)

在食堂门口的路边,有个蹲着的男孩,他的鼻子几乎凑到地下那团蠕动的、黑乎乎的东西上。行人都疑惑地看着这个黑肤少年,似乎都在想:这孩子在干什么?那是我——丁纯,正在进行一项自认为伟大而有意义的“科研”:观察蚂蚁大战呢!三点多钟,阳光照得我头上冒“辣油”。我可不在乎。本来嘛,我两岁时,由于喜欢看喜欢问,就认得了所有的象棋。三年级时,我读完《三国演义》《红岩》《李白成》后,心血来潮,兴致勃勃地“创作”了一篇千余字的童话《多蒙西历险记》。不少人笑过我,可我不在乎,这并非坏事。我刚才想回家看鹌鹑下蛋,这会儿却叫蚂蚁给迷住了。我想:过一会看下蛋也不迟嘛!

于是我便观察起蚂蚁来,我觉得蹲着看不过瘾,索性跪下,双手支撑着,睁圆大眼,观察蚂蚁混战。它们为什么要打仗呢?我小心 翼翼地用细木棍拨开蚂蚁,发现有些粘稠物,像是饭粒。“嗯,争食之战。”我像博士似的摇头自语道。我这才发现,天色不早,红日依山,我拎着书包往家跑„看鹌鹁下蛋,肯定晚了,也许爸爸要说:“又被什么东西迷住了,才回家!”三年五载,一晃即过。今天,我已是有“八天”学历的初中生了。目前我又极喜欢看些世界知识性的书籍。借到好书,也会像小时候买到《三国演义》一样,欣喜若狂,大呼“万岁”!昨天,我在校阅览室发现有本《世界之窗》,但我没有借书证。我对借书处的老师说:“老师,把《世界之窗》借给我看看吧!”我期待着,但被回绝了。我急得脑门发热,这——等发借书证?我心都被“书虫”扒得痒死了。我皱着眉头,咬着嘴唇,再次恳求道:“老师,让我看看,不会拿走的,把它给你!”我迅速摘下校徽递上,双眼瞅着老师。老师看我这样恳求,收下校徽,给了我书。我抓过书,跳到桌边,“咚”地坐在椅子上,喜滋滋地读着„„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听到老师在喊:“还书了!”我一抬头,啊?天黑了!还书时,我真想说声:“老师,明天这本书替我留着吧!”晚上,我做了个梦:在堆满书的图书馆里,我正如饥似渴地读着那一撂撂、一层层的书。

【简评】这篇作文,通过具体事例,介绍了“我”的个性特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言简洁朴实,生动有趣。

表现自我(钟文生)

有人说:现代生活是一个大舞台,谁敢在这个舞台上大胆地表现自我,谁就是一个成功者。反之,如果做事唯唯诺诺,该出手时不出手,谁就会错失良机。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人生中也难有几次表现自我的好时机。试想,毛遂若不单刀请命,救赵于危难之际,岂不永远是个无名门客;蒙哥马利若不临危受命,痛击隆美尔,岂能获得二等功勋;诸葛亮若是三顾犹不出茅庐,又怎能成就蜀中伟业。一位心理学家在回答学生信件时,针对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爱表现、顾虑重重,尤其怕人说出风头的现象,为同学们指出:敢于表现自己是一种时代精神。的确,当今社会,机遇不可谓不多,条件不可谓不好,竞争也不可谓不激烈。因此,在同等条件下,那些敢于表现自我的人,往往能够抓住机遇,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杨澜读大四时去应聘央视主持人,面对如林的强手,她毅然对评委说:“不管你们选不选我,但我今天一定要把自己表现出来。”她也确实这样做了,结果她击败了众多强手,如愿以偿。从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生,从央视主持人到凤凰卫视主持人,杨澜一步步走向了成功。这成功的过程,也是她不断向世人展示自我的过程。有人也许会说:是金子总会闪光,是千里马岂忧无伯乐乎?此言差矣。是24K金子,埋于地下,发光又从何说起。纵然是千里马、万里马,终日藏于马厩中,不在人前展现自我,又有谁会发现它呢?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也要气势磅礴地奔涌万里,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观景象。同样,作为一个人,纵读万卷书,知天下事,有经天纬地之才,若自恃才高,过着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又谈何成功?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是一个向世界展示的社会,恩格斯说过:“发展和表现自己是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一个连自己都不愿展示的人,是很难成功的。表现自我绝不是出风头,也不是逞强好胜,表现自我只是将自己真实的水平、能力表现出来,有何不好意思?因此,我们要努力消除思想顾虑,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充分展现自我,走向成功。愿大家都勇敢地展现自我的风采,因为它是一种时代精神。

【简评】观点鲜明有新意,论据充分有说服力,读后令人深思,给人以启迪。

6 理想 流沙河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感知课文内容:

a.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一)历史意义(

2、3)

(二)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

4、

5、

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三)人生意义(

8、

9、

10、11)

三、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

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四、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二、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

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

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

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六、教后反思:

7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行道树》(张晓风)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何象征意义。

二、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2、局部理解(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有关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关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3、总体感知(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有关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五、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次真好》(周素珊)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独立思考。 (出示思考题):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③课堂集中讨论、解答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2、局部理解(研读与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思考题]: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3、总体感知(体验与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三、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四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五、教后反思:

8 人生寓言 周国平 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白兔和月亮》:

①介绍寓言。

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1出示课题。 2介绍寓言 。

3朗读。 4疏通文意。 5感受语言。)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2、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把握结构)。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寓言的讽刺意义。)

④(辩证思维)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3、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落难的王子》: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②与《白兔与月亮》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二、朗读、默读课文

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的表现上发人深省,而且在情节的编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

讨论题:

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2、问题研究

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之后,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是粗浅的。教师应再引导学生对重要情节和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研讨,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②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③“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⑤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三、比较阅读

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四、体验与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七、教后反思:

9 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研读课文 (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1、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 保持安宁 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 环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 珍惜时间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2、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②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三、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四、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五、教后反思:

10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研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â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ã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或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例)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三、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

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三、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积累、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2、背诵课文

五、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六、教后反思:

综合学习:漫游语文世界 活动目标

①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引导学生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③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活动重点

①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

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①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②搜集调查资料,分组筛选、梳理,把同属于一类型的资料编在一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个有趣的广告阐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这样一则奶粉广告:“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 这则广告从反面人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人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在一句“没有加入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进一步表现出产品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语言简练,12个字中有转折,有波澜,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品则回味无穷。

二、出示活动目标

四个小组分别展示

①广告集锦:

信心型 功用型 对比易记型 超常搭配型„„

②校园风:

精选校园流行语,如: 哇噻——

酷毙了!

帅呆了!

③口语荟萃:

选取有代表意义的方言整理分类,与普通话对比并寻找规律。

④街头巷尾:

将店名、招牌、标语的用语分类,阐明自己观点。欣赏优秀的店名如家乐福。

⑤网络语言:74

56、88

6、青蛙、大虾等。

根据语言形式分为四类:文字、数字、英文字母、符号;阐述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母语的冲击,初步思考其优缺点。

三、教师总结

①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实践,对于同学的思考给予高度赞誉。

②布置作文,任选一题,按照要求写作。

四、活动小结 -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查找资料的方法,搜集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沟通了课堂内外,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2篇

1、《在山的那边》 王家心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或其他能创造氛围的乐曲)、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a.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

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投影示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四、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七、教后: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四、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五、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

一、

朗读思考: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二、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1、练习:

一、

二、

2、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五、教后反思:

3 生命生命 杏林子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

2、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1、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 奋斗

2、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体验与反思

3、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三、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四、教后反思:

4 紫藤萝瀑布 宗璞

教学目标

①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②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④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

①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显现。

②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悉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朗读课文,获取足量信息。

②整体感知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9世纪,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打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一次被风吹断,蜘蛛一次一次地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了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受到蜘蛛的启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女作家宗璞写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看看作者曾有过怎样的际遇?面对紫藤萝花,作者有些什么感悟?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板书课题。)

(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二、

阅读

1、整体感知

①范读课文

最好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放录音或请有一定朗读水平的同学朗读。总之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朗读之前,提出朗读标准,让同学们注意感悟。

②默读思考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思考,不理解的做好记录,倾听他人意见。

Δ思考题:

a.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c.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③课堂交流

提示学生注重分析理解过程,淡化结论(结论可以是多样的)。

a.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1—6)、忆花(7一9)和思花(

10、11)三部分组成。

b.因为家庭遭遇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上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c.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大意正确即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研读与赏析(上) ①教师导学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下面我们深入细致地研讨一下课文,看看紫藤萝在哪些方面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影响?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会产生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大家可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②自主探究

默读课文,调动语文学习的经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最有价值、最深刻、最喜欢的问题。

③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确定思考题

小组交流,对个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教师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方面:

a.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b.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c.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d.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e.“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④全班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

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

b.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c.引导学生品味第7段和第10段的内容,并理解:

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

d.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e.积小流以成江河。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

三、布置作业

①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②进一步阅读课文,谈谈本文在写景状物方面有什么特色。

③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④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了解本文写景状物的方法。

②领会修辞的作用。

③自我反思,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与赏析(下) ①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主要就课文思想内容方面进行了研讨。这节课我们就写作方面再进行分析。本文在写法上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借景抒情大家是知道的。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情和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来,才是好文章。同学们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看看本文在写作方面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②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a.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b.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c.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d.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试作分析。

e.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课堂讨论] 对上述问题,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形式进行讨论,最终明确结论。(有关提示)

a.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b.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只是以紫藤萝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文革”期间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讽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对于小弟的病症,仅用“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而已„„

正是这种感情的节制,冷静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从个人情感的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c.来源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启发我们平时要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创新。

3、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归纳问题,讨论明确:

a.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事实就是这样。人们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感情,认为赏花不应该是劳动者的本分,赏花是低级情调,甚至认为赏花就会腐化堕落。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b.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

②经验反馈

a.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谈谈体会。

b.你认为哪些景物描写得最好,试着仿写几句。

c.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以上问题只要谈出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一、三。

②仿照本文的写法,完成300字的随笔。内容、文体不限。

四、教后反思:

5 童趣 沈复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3),项为之强(jiang1),鹤唳(li4),怡(yi2)然,凹凸(ao1tu1),为壑(he4),癞(lai4)虾蟆

2、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三、探究阅读

1、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3、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四、作业:

1、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2、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一、研读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

2、

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学生思考:

①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②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③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体验与反思

1、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要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3、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三、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

如:

1、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

2、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

3、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四、教后反思:

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结合课文学习——这一单元以人生、生命为主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珍重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丰赡的过程中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

2、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在寻求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达到正确评价自我的目的,进而学会共处;

3、学会在各种情境中调适自己的角色,包括言语举止,学习在各种社会活动情境中发展自己,得体地推荐自己。

4、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反思“我长大了吗?”“我的生命的价值在哪里?”

(2)让学生了解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体会父母的拳拳爱心,殷殷希望,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家长能写的,让家长写一篇文章;家长不会写的,让家长口述,学生笔录)家长的饱含深情的文章或话语,可能会真真切切地让孩子感受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挚情感,无形之中孩子和父母的心贴近了,孩子们长大了,因为,从最亲近的人的眼中透视自己,往往有震撼人的心灵的效果。

(3)让学生从熟悉自己的同学那里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4)审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课前准备的情况要求记录在语文实践活动记录本上。)

二、展现风采:

课堂上让学生在课文中任选一种活动形式,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如有条件,还可以运用图片、音像资料、个人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展现自己的风采。

三、写作:

综合前两项活动的内容,写出一个真实的我。题目可是《我》,或《这就是„„的我》等等。

四、交流写作成果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评价,评选出优秀的文章(将在学期末集结成本)。老师对作品评价的同时,也谈谈对部分同学的最初印象,发掘优点,赞美褒扬,赏识关爱,迎合孩子们内心向善的心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让孩子们懂得赏识他人的可贵。

五、教后反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写作范例 单元一“这就是我”

自我写照(孙红)

我嘛,扎着两根小辫,走起路来一悠一悠的。我的眉毛挺浓、弯弯的,大队辅导员说我跳舞可以不化妆。眼睛挺黑,亮亮的,虽不大,镶在这张小小的脸上倒也合适。嘴闭起来挺小,可是一笑呀,就咧得老大,露出不太整齐的牙齿。这些都是我从镜子里看到的。哦,忘记告诉你们我的名字了,我叫孙红,就是“孙悟空”的“孙”,“红彤彤”的“红”。我今年11岁,刚进入中学。小学时,我和同学们相处得都很好。我不爱生气,整天乐呵呵的。生气会死掉细胞的,我可不干!遇到同学们和我发生矛盾时,我基本上能够忍让。同学们请我办事,我总是尽力而为。老师说我性格爽朗,是嘛,有话就说,干嘛要憋在肚子里!可有时我也很腼腆,那是在别人夸奖我的时候。有时还挺莽撞,妈妈说我是“小冒失鬼”。我上课比较专心,作业能够按时完成,我爱提问,也喜欢回答问题,老师在我的评语上写着“思想活跃”。我的学习成绩总是班上前几名,还是校三好学生,可是我也有缺点,粗心就是我的一个大毛病,因此作业时常出现差错。可我就不信改不了。你们看吧,新学期里我一定改掉它,由“小粗心”变成“小细心”。看书是我最大的爱好。那些小说呀,杂志呀,科技作品呀,我拿起就放不下——迷住啦!我常被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所感动,一会儿呜呜抽泣,一会儿咯咯大笑,完全身临其境,妈妈喊我也不知道。我读过许多大作家的作品,有鲁迅的《故乡》,冰心的《小橘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巴黎一少年》„„这些作品对我有很大影响,我立志也要做一名作家,为人民写作。别看我个子不高,又很瘦,我还挺喜欢体育呢!小学时,我参加过市里的运动会,我们学校获得了女子接力赛这个项目的第二名,这里也有我一份功劳呢!今年夏天,我简直成了小游泳迷了,你看我,皮肤晒得黝黑黝黑的,那是我在游泳池里泡的!我还喜欢音乐、美术,爸爸说我的兴趣挺广泛的。好,就谈到这儿,欢迎大家和我交朋友。

【简评】这篇作文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自己写自己,写得纯真、亲切、自然,富有情趣,给人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小作者首先对着镜子勾画自己的外貌,“扎着两根小辫”,“眉毛挺浓”,眼睛明亮,一笑,“露出不太整齐的牙齿”,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就仿佛站在了我们面前。接着以清新活泼的语言,大大方方地介绍自我——爽朗的性格、活泼的思想、粗心的缺点以及喜欢读书,爱好体育、音乐、美术,娓娓说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自我介绍(丁纯)

在食堂门口的路边,有个蹲着的男孩,他的鼻子几乎凑到地下那团蠕动的、黑乎乎的东西上。行人都疑惑地看着这个黑肤少年,似乎都在想:这孩子在干什么?那是我——丁纯,正在进行一项自认为伟大而有意义的“科研”:观察蚂蚁大战呢!三点多钟,阳光照得我头上冒“辣油”。我可不在乎。本来嘛,我两岁时,由于喜欢看喜欢问,就认得了所有的象棋。三年级时,我读完《三国演义》《红岩》《李白成》后,心血来潮,兴致勃勃地“创作”了一篇千余字的童话《多蒙西历险记》。不少人笑过我,可我不在乎,这并非坏事。我刚才想回家看鹌鹑下蛋,这会儿却叫蚂蚁给迷住了。我想:过一会看下蛋也不迟嘛!

于是我便观察起蚂蚁来,我觉得蹲着看不过瘾,索性跪下,双手支撑着,睁圆大眼,观察蚂蚁混战。它们为什么要打仗呢?我小心 翼翼地用细木棍拨开蚂蚁,发现有些粘稠物,像是饭粒。“嗯,争食之战。”我像博士似的摇头自语道。我这才发现,天色不早,红日依山,我拎着书包往家跑„看鹌鹁下蛋,肯定晚了,也许爸爸要说:“又被什么东西迷住了,才回家!”三年五载,一晃即过。今天,我已是有“八天”学历的初中生了。目前我又极喜欢看些世界知识性的书籍。借到好书,也会像小时候买到《三国演义》一样,欣喜若狂,大呼“万岁”!昨天,我在校阅览室发现有本《世界之窗》,但我没有借书证。我对借书处的老师说:“老师,把《世界之窗》借给我看看吧!”我期待着,但被回绝了。我急得脑门发热,这——等发借书证?我心都被“书虫”扒得痒死了。我皱着眉头,咬着嘴唇,再次恳求道:“老师,让我看看,不会拿走的,把它给你!”我迅速摘下校徽递上,双眼瞅着老师。老师看我这样恳求,收下校徽,给了我书。我抓过书,跳到桌边,“咚”地坐在椅子上,喜滋滋地读着„„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听到老师在喊:“还书了!”我一抬头,啊?天黑了!还书时,我真想说声:“老师,明天这本书替我留着吧!”晚上,我做了个梦:在堆满书的图书馆里,我正如饥似渴地读着那一撂撂、一层层的书。

【简评】这篇作文,通过具体事例,介绍了“我”的个性特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言简洁朴实,生动有趣。

表现自我(钟文生)

有人说:现代生活是一个大舞台,谁敢在这个舞台上大胆地表现自我,谁就是一个成功者。反之,如果做事唯唯诺诺,该出手时不出手,谁就会错失良机。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人生中也难有几次表现自我的好时机。试想,毛遂若不单刀请命,救赵于危难之际,岂不永远是个无名门客;蒙哥马利若不临危受命,痛击隆美尔,岂能获得二等功勋;诸葛亮若是三顾犹不出茅庐,又怎能成就蜀中伟业。一位心理学家在回答学生信件时,针对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爱表现、顾虑重重,尤其怕人说出风头的现象,为同学们指出:敢于表现自己是一种时代精神。的确,当今社会,机遇不可谓不多,条件不可谓不好,竞争也不可谓不激烈。因此,在同等条件下,那些敢于表现自我的人,往往能够抓住机遇,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杨澜读大四时去应聘央视主持人,面对如林的强手,她毅然对评委说:“不管你们选不选我,但我今天一定要把自己表现出来。”她也确实这样做了,结果她击败了众多强手,如愿以偿。从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生,从央视主持人到凤凰卫视主持人,杨澜一步步走向了成功。这成功的过程,也是她不断向世人展示自我的过程。有人也许会说:是金子总会闪光,是千里马岂忧无伯乐乎?此言差矣。是24K金子,埋于地下,发光又从何说起。纵然是千里马、万里马,终日藏于马厩中,不在人前展现自我,又有谁会发现它呢?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也要气势磅礴地奔涌万里,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观景象。同样,作为一个人,纵读万卷书,知天下事,有经天纬地之才,若自恃才高,过着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又谈何成功?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是一个向世界展示的社会,恩格斯说过:“发展和表现自己是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一个连自己都不愿展示的人,是很难成功的。表现自我绝不是出风头,也不是逞强好胜,表现自我只是将自己真实的水平、能力表现出来,有何不好意思?因此,我们要努力消除思想顾虑,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充分展现自我,走向成功。愿大家都勇敢地展现自我的风采,因为它是一种时代精神。

【简评】观点鲜明有新意,论据充分有说服力,读后令人深思,给人以启迪。

6 理想 流沙河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感知课文内容:

a.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一)历史意义(

2、3)

(二)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

4、

5、

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三)人生意义(

8、

9、

10、11)

三、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

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四、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二、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

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

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

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六、教后反思:

7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行道树》(张晓风)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何象征意义。

二、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2、局部理解(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有关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关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3、总体感知(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有关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五、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次真好》(周素珊)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独立思考。 (出示思考题):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③课堂集中讨论、解答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2、局部理解(研读与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思考题]: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3、总体感知(体验与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三、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四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五、教后反思:

8 人生寓言 周国平 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白兔和月亮》:

①介绍寓言。

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1出示课题。 2介绍寓言 。

3朗读。 4疏通文意。 5感受语言。)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2、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把握结构)。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寓言的讽刺意义。)

④(辩证思维)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3、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落难的王子》: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②与《白兔与月亮》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二、朗读、默读课文

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的表现上发人深省,而且在情节的编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

讨论题:

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2、问题研究

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之后,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是粗浅的。教师应再引导学生对重要情节和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研讨,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②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③“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⑤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三、比较阅读

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四、体验与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七、教后反思:

9 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研读课文 (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1、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 保持安宁 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 环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 珍惜时间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2、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②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三、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四、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五、教后反思:

10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研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â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ã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或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例)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三、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

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三、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积累、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2、背诵课文

五、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六、教后反思:

综合学习:漫游语文世界 活动目标

①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引导学生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③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活动重点

①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

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①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②搜集调查资料,分组筛选、梳理,把同属于一类型的资料编在一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个有趣的广告阐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这样一则奶粉广告:“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 这则广告从反面人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人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在一句“没有加入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进一步表现出产品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语言简练,12个字中有转折,有波澜,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品则回味无穷。

二、出示活动目标

四个小组分别展示

①广告集锦:

信心型 功用型 对比易记型 超常搭配型„„

②校园风:

精选校园流行语,如: 哇噻——

酷毙了!

帅呆了!

③口语荟萃:

选取有代表意义的方言整理分类,与普通话对比并寻找规律。

④街头巷尾:

将店名、招牌、标语的用语分类,阐明自己观点。欣赏优秀的店名如家乐福。

⑤网络语言:74

56、88

6、青蛙、大虾等。

根据语言形式分为四类:文字、数字、英文字母、符号;阐述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母语的冲击,初步思考其优缺点。

三、教师总结

①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实践,对于同学的思考给予高度赞誉。

②布置作文,任选一题,按照要求写作。

四、活动小结 -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查找资料的方法,搜集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沟通了课堂内外,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3篇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者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对写景抒情的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理解不到作者的情感。我打算从朗读入手,利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朗读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春天带给人们的奋发向上的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脉络;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质疑讨论 点拨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积累重点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你学过哪些有关“春天”的诗歌呢?请大声朗读出来,让大家共享,好吗?(学生朗读,教师解析。)

今天让我们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起领略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 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配乐),并思考问题:

朗读要求:① 读音正确 ,声音洪亮。② 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③ 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① 读一读,写一写。

朗润(rùn)

酝酿(niàng)

黄晕(yùn)

宛转(zhuǎn) 嘹(liáo)亮水涨(zhang)

抖擞(dǒusǒu)精神 应和(hâ )

薄(bó)烟

黄晕(yùn)捉迷藏(cáng )

宛转(wǎnzhuan)

散(sàn)在草丛里

嘹(liáo)亮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赶趟儿 :凑热闹。

朗润:明亮润泽。课文中指山形清晰,山色润泽。

抖擞:振作

酝酿: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写作:婉转。

嘹亮:声音清脆响亮。

黄晕:昏黄不明亮。

静默:宁静沉默;不发出声音。

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② 思考:课文分为哪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是盼望春的到来。(盼春)

第二部分(2~7)具体描绘春天到来时自然的不同景物。(绘春)

第三部分(8~10)写的是作者赞美春天。 (颂春)

教师小结:朱自清先生以急切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细腻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其中:

“盼春”是本文的开端,作者满怀期待与喜悦,采用拟人化手法,描绘春天在“东风”吹拂下姗姗来到人间。

“绘春”主要是作者全面而精细地观察和描绘了春天到来时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得生动有趣。

“颂春”是本文的结尾部分,以三个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深化题旨,归结全文。

③ 文章的重点是第二部分“绘春”。作者以充满诗意的语言,精心选择了最具春天特征的几个具体画面,形象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谁来说说共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你能分别为它们取个名字吗?

六幅图画:

第2自然段是春归图。第3自然段是春草图。 第4自然段是春花图。第5自然段是春风图。

第6自然段是春雨图。第7自然段是迎春图。

点拨:这几幅图画为我们描绘出了浓郁的春色。每幅图画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角度都不同,但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融入另外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春》 【板书设计】

盼春(1):急切

总写(2)春草图(3)

绘春(2-7)

春花图(4)

细腻描绘

春风图(5)

春雨图(6)

迎春图(7)

颂春(8-10):

新、美、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增强学生对文字的美的感受力;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分析与学习; 【教学难点】

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形象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作者用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如诗如歌的初春:春草争绿,花木争荣,轻风拂面,春雨稀疏,这美妙的春景中的人们也容光焕发,精神抖擞,高兴地迎接春的到来。无论在概述春山,春水等诸多图景,还是具体描绘草、花、风、雨等景致,作者可感可触的描摹和恰到好处的修辞手法,均为文章增色不少!

本节课让我们来分析这文字的魅力。

二、赏析课文,合作探究。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①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 ②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 ③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

④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

(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①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②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3、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4、 春草图(第3自然段)

① 第3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② 这一段用词非常准确。试举例说明。

明确:

A、“偷偷”,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

B、“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

C、“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

D、“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春草的勃勃 生机。

E、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F、“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③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

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5、春花图(第4自然段)

① 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明确: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同时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② 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

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 ④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⑤ “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⑥ 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⑦ “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明确:“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⑧ 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明确: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6、春风图(第5自然段)

① 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 解说:六种感官角度: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感觉。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② 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是一种修辞。“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③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比喻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④ 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明确: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⑤ 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明确:“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⑥ 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明确: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7、春雨图(第6自然段) ①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② 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斜”“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轻悄悄”的“春风”。 “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③ 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

④ 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⑤ 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 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8、迎春图(第7自然段)

①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确:“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② “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 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③ 一年之计在于春”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④ 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明确: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⑤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解说:全篇用叠字17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9、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① 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② 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 解说1: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 解说2:三个比喻句和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 解说3:三个比喻句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1) 娃娃新。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① 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② 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③ 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

④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 春姑娘美。喜欢春姑娘的美:

① 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② 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全种愉悦的美。

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3) 青年健壮。

① 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② 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③ 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④ 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细雨之中撑伞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实现美好的希望。去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课堂小结】

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会美好,未来才会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千万不要“雄心万丈,躺在床上”。 【作业布置】

请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多角度地描写事物。 【板书设计】 春

春草图(3)

绘春(2-7)

春花图(4)

细腻描绘

春风图(5)

春雨图(6)

迎春图(7)

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阿里里》

2、在聆听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时,能感受到云南彝族人民欢庆节日时欢歌竞舞的热闹情景,并随音乐律动

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阿里里》

2、听《阿细跳月》

教学难点:感受乐曲的不同节奏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定向听歌曲进教室

二、歌曲学习

1、学习歌词

(1)你们去过云南吗?(2)就象同学们说的,云南的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

(3)你们听纳西族的小朋友来欢迎你们咯! (4)听歌曲一遍

(5)你们喜欢听吗? (6)播放歌曲

(7)你们再跟他们演唱一次吧! (8)你们想学吗?我们一起来唱!

2、学习旋律

(1)你听到歌中唱得最多的是那句词? (2)(阿里里,撒小秧)

(3)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4)我们一起来对唱(师生互动) (5)你们觉得哪句最容易唱

(6)教师边用手划出旋律线边教唱旋律 (7)学生随课件一起演唱

3、学唱歌词

(1)纳西族的小朋友还喜欢边唱边跳!

(2)老师示范声势

(3)学生模仿 (4)学生分句接唱

(5)自由交换动作演唱 (6)集体演唱

三:课堂小结

阿里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阿里里》

2、在聆听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时,能感受到云南彝族人民欢庆节日时欢歌竞 舞的热闹情景,并随音乐律动

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阿里里》

2、听《阿细跳月》

教学难点:感受乐曲的不同节奏 教学过程:

一、 欣赏《阿西跳月》

(1) 同学们,目的地到了,你们闭上眼睛看我们到了哪儿? (2) (课件播放音乐)

(3) 你们睁开眼睛,我们刚才听到了什么?

(4) 对了,我们听到了很欢快的热闹的声音,是吗?在哪儿可以听到呀? (5) 出示课题

二、学习主题音乐

(1)彝族的小朋友最喜欢围着篝火在月色下起舞了!

(2)我们在来听听! (3)(课件播放)《阿西跳月》 (4)读节奏,用身体动作来表现

(5)你们听到这首音乐也想跳舞吗? (6)我们一起来吧!

(7)你们听到最多的是哪三个音? (8)课件出示521 (9)学生模唱

三、参与表现

(1)请小朋友听音乐,然后来动一动 (2)把你的想象画面描绘出来

四、全班分四组表现

(1)声音:嘿嘿 (2)拍手跺脚 (3)伴奏乐器

五、综合表现

(1)完整的听一遍,全班小朋友拿上道具一起表演 (2)自由评价 (3)课堂小结

金色的秋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自信、有表情的演唱歌曲《金铃铛》;

2、 能大胆地上台表演律动《摘果子》;

3、欣赏丹麦民歌《丰收之歌》,并能用轻快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

1、 能自信地演唱歌曲《金铃铛》;

2、 欣赏丹麦民歌《丰收之歌》

教学难点:

1、 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2、 律动《摘果子》 教学用具:钢琴、磁带、录音机、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 听音乐进教室

2、 师生问好

二、基础训练

1、发声练习 1=C—1=F 3/4 1 3 5 6 | 5— — |1 6 6 6 6 | 1 5 5 5 5 | 6 4 3 2 1 || 秋风在 唱 歌, gulu lulu lu gulu lulu lu gulu lulu lu. 小河在 唱 歌, la la lala la lala lala la lala lala la.

2、节奏训练

2/4 X XX | X X | X X X X | X X | X XX | X X | X X X X | X —|| 要求:拍准十六分音符

2/4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 要求:拍准八分音符,掌握节奏 2/4 X X X X |X X X | X X | X —||

三、新课教学

(出示课件——多媒体展示果园情景) 师: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瞧,果园里传来一首欢乐的歌,咱们去听听吧!

1、 师范唱;

2、 带学生朗读歌词;

3、 带唱歌曲;

4、 全班齐唱。

四、参与表现 师:下面啊,我们来一个摘果子比赛。

1、 教唱《摘果子》;

2、 律动《摘果子》。

五、总结下课

1、 师:美丽的秋天,丰收的果园,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

2、 师生再见,听音乐出教室

金色的秋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自信、有表情的演唱歌曲《金铃铛》;

2、 能大胆地上台表演律动《摘果子》;

3、欣赏丹麦民歌《丰收之歌》,并能用轻快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

1、 能自信地演唱歌曲《金铃铛》;

2、 欣赏丹麦民歌《丰收之歌》

教学难点:

1、 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2、 律动《摘果子》

教学用具:钢琴、磁带、录音机、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 听音乐进教室

2、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一首《金铃铛》,那是描写什么景色呢?—对了,是秋天大丰收的景色。今天啊,我们再来听一首《丰收之歌》。

三、新课教学

1、初听全曲

A、听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B、它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

2、再听全曲

A、哼唱它的主旋律

1=C 2/4 1 5 3 | 1 3 5 | 1 3 5 | 1 1 | 4 6 6 6 | 3 5 5 5 | 2 4 3 2| 1 — || B、说说它是几拍子的歌曲 C、简单介绍歌曲

《丰收之歌》是一首丹麦民歌,它描写秋天田野上的庄稼都已收割,果园里的水果也已摘完,勤劳的人们获得了丰收,同时,也不忘记帮助别人,表现了劳动人民丰收后,到处都是欢歌笑语的热烈欢腾的场面。

四、参与表现

师:丰收的时候是一个热闹喜庆的时候,为了庆祝丰收的节日,农村里的劳动人民喜欢敲锣打鼓来庆祝,我们就用打击乐器来庆祝吧!

1、 教学生用铃鼓、沙锤和碰铃,用轻快的节奏给乐曲伴奏;

2、请同学上来用乐器伴奏。

五、总结下课

阿凡提骑毛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小毛驴》,掌握歌曲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

2、能力目标:学会用欢快、幽默的情绪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小毛驴》,能用轻快、诙谐、风趣的声音表现我骑驴赶集的有趣情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培养学生感知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聆听音乐中,尝试用动作表达自己想象中的动物形象,用动作表现歌曲所表现的动物形象,从音乐中感受动物可爱的形象。 教学重点: 学会用欢快、幽默的情绪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小毛驴》

教学难点: 引导掌握歌曲中的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以及吐准字音 教学准备: 电子琴、课件、音乐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1、律动激趣。播放音乐《大风车》,师生律动。 【设计意图:以游动画城为主题线索拉开有序的音乐课堂,建立良好的音乐氛围,律动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训练节奏。播放课件,出现一扇大门,门上有一首节奏。 X X X X X X | X X X X | X

大钟小钟一起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启发学生用平稳的声音、饱满的时值和准确的音高演唱歌曲。

2、初步学习轮唱技巧。

3、能正确认识五线谱的五线、四间。 教学重、难点: 五线谱的线、间位置

教学用具: 电子琴、录音机、多媒体资料、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你们坐火车去旅游,你们知道应该到哪里去坐火车吗?” 伴随着歌曲《火车开啦》,幼儿和老师一起开火车进入教室。当音乐画面结束时,我和幼儿在教室中央站好。师:火车站到了,我们坐的火车还没有来,我们坐下来等一会。这时老师将幼儿安排到圆圈里面。幼儿全部坐好后,继续以情境作为引导:进火车站是你们都看见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引导幼儿回答和火车相关的知识。

(二)、熟悉歌词,听辨歌曲节奏。

1、再次欣赏歌曲,熟悉歌词。

听!又有一列小火车唱着歌儿,向我们飞奔而来。

2、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记忆歌词。

火车开的声音是怎么样的?谁在开火车?帮助幼儿熟悉歌词,掌握歌曲节奏。

(三)、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幼儿跟唱。

2、一边拍手一边清唱。

3、一边唱,一边学小火车开动的样子。

(四)、游戏:火车开啦

1、教师介绍游戏方法及规则。

2、教师做火车头与幼儿一起开火车。

3、请一名幼儿做火车头与幼儿一起开火车。鼓励幼儿自己摸索出开好火车的方法,

4、请三名幼儿分别做火车头与幼儿一起开火车。在游戏过程中,教育幼儿在游戏中学会遵守纪律,互相谦让、团结友爱。

(五)、结束活动

音乐声中,老师带着三列小火车在教室里自由行驶,到处参观游览。

过新年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窗花舞》

2、学唱歌曲《过新年》

3、表演歌曲《过新年》

教学目标:

1、通过听《窗花舞》,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来表达乐曲轻盈活泼、欢快

的情绪,并通过动作体验音乐作品“剪窗花”的形象与“喜儿”的期盼“爹爹”回家过年的喜悦心情。

2、听唱法学习歌曲《过新年》,引导用轻快的声音、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让学生感受体验过新年的热烈气氛。

3、通过游戏和创编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模仿“打击乐器”演奏动作的创编,提高学生音乐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节奏练习

2/4XXXX|XX|XXXX|X0| XXXX|XXX|XXXX|XXX|| 二:新课学习:

(一)聆听歌曲《窗花舞》

1、导言(简明扼要地介绍“白毛女“剧情;让以后让学生明白“剪窗花、贴门神”对于贫苦家庭是唯一洋溢着过年气氛的含义。)

2、初听设问: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欢快、活泼)

3、复听让学生自编动作(模拟“剪、贴窗花”动作)表演对歌曲的理解。

(二)学唱歌曲《过新年》 2:教师范唱歌曲《过新年》;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歌后谈谈对歌曲的理解;明白“咚咚咚咚锵”是什么乐器的声音?) 3:提示式学习歌谱,(结合节奏练习模仿学习歌曲旋律)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过新年》

1)动作创编;模拟打击乐器“锣、鼓、镲的动作;

2)按句创编动作;然后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歌表演进行表演 3)录音、歌表演结合起来表演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过新年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窗花舞》

2、学唱歌曲《过新年》

3、表演歌曲《过新年》

教学目标:

1、通过听《窗花舞》,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来表达乐曲轻盈活泼、欢快的情绪,并通过动作体验音乐作品“剪窗花”的形象与“喜儿”的期盼“爹爹”回家过年的喜悦心情。

2、听唱法学习歌曲《过新年》,引导用轻快的声音、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让学生感受体验过新年的热烈气氛。

3、通过游戏和创编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模仿“打击乐器”演奏动作的创编,提高学生音乐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过新年》 2:教师范唱歌曲《过新年》;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歌后谈谈对歌曲的理解;明白“咚咚咚咚锵”是什么乐器的声音?) 3:提示式学习歌谱,(结合节奏练习模仿学习歌曲旋律)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过新年》

1)动作创编;模拟打击乐器“锣、鼓、镲的动作;

2)按句创编动作;然后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歌表演进行表演 3)录音、歌表演结合起来表演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蒙古小夜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演奏串铃、三角铁、蛙鸣筒、舞板这四种打击乐器,能分辨其音色,说出其名称。

2.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与本课四种打击乐器相仿的简易节奏乐器并参与演奏,体验探索与创造的愉悦。

3.能用优美悦耳的声音演唱歌曲《蒙古小夜曲》,并用打击乐器或自制乐器为其伴奏。

教学重点:了解并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及演奏方法。 教学难点:用歌声和打击乐器参与表现歌曲的意境。 教学方法:听唱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电子琴、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若干(舞板、串铃、蛙鸣筒、三角铁) 学具准备:

1.两块竹板或两把竹筷子

2.一串废弃的钥匙或啤酒瓶盖 3.一把梳子或带波纹的尺子 4.两把铁勺或两根铁筷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老师在琴上弹一串小音符,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它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情景?(教师刮奏下行音阶) 学生:像滑滑梯,还像下楼梯。 教师:现在,老师请你把你的凳子当做滑梯,伴随着老师的演奏,咱们一起来表演一下,好不好?但有一点,千万别让你的滑梯发出声音来。准备——听音乐!(教师再次刮奏下行音阶,学生参与表演)

教师:好,别动!接着再听一段旋律,听听它又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情境?把你想到的跟随老师的演奏表现出来,好不好?(学生随乐慢慢起来) 教师:老师弹得越来越高,越来越慢,说明我在干什么? 学生:爬山。

二、熟悉歌曲旋律

1.初听旋律,并画出旋律线

1、认识七声音阶的唱名。(多媒体课件出示)

2、跟钢琴唱一唱七声音阶的音高并了解其的关系。(由低到高的关系)

3、学唱歌曲《音阶歌》。

教学过程:

(1)初步聆听和感受。

(2)师范唱一遍之后用钢琴教学生唱。

(3)生基本学会歌曲后,可将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唱一句,形成一唱一和、一问一答的形式。

(4)指导学生唱准歌曲中出现的三个前八后十六分音符节奏型。

1、“找朋友”。出示音符卡

1、

2、

3、

4、

5、

6、7,学习七声音阶。游戏规则:学生每人胸前贴上不同的唱名卡片,随歌曲节奏拍手做找朋友的动作,当听到“在这里、在这里,我的朋友就是你”时,戴同样唱名卡片的小朋友手拉手并举起手来。

2、在听、看、唱的活动中认识音高i。

3、“画旋律”。游戏规

则:在黑板上贴着1——i各2个音符磁铁石。逐句出示《音阶歌》的旋律,让学生移动音符磁铁石“画”出旋律。(以《音阶歌》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给予学生鼓励和期望。 一边听着欢快的音乐一边跟着老师进行互动。 认真听讲。 学生乐于接受并饶有兴致地学唱歌曲。

小部分学生对唱准前八后十六分音符觉得有些难度。 兴致勃勃,学习积极性高,积极参加音乐活动。 学生进行二次记忆自己本课所学到的知识内容。 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要学习的内容。 了解七声音阶是一种由低到高的关系。

通过音乐活动来学习和巩固七声音阶的唱名和音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集体协作的良好习惯 让本堂课的教学更具完整性。 板书设计

《音 阶 歌》

七声音阶:1 2 3 4 5 6 7 唱名:do re mi fa sol la xi

DO RE MI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准确有感情地学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有感情地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 准确、有层次地轮唱歌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六、 教学步骤:

(一) 激情引趣

1、律动:在《嘀哩嘀哩》歌声中开始音乐课,走进美丽的春天。

2、聆听小鸟的声音,猜猜是谁。(鸽子)

3、声音练习,模仿鸽子的声音。

(1)师:“谁能够学学这只可爱的小鸟歌唱?”-----(咕咕咕咕),老师引导轻声地模仿。

(2)引导学生在老师手势指挥下生动的模仿白鸽歌唱。

4、感受旋律:师生共同在歌曲的伴奏音乐中感受旋律的高低走向,感受乐句。

5、视唱旋律:老师带领同学们慢速的认唱音符,在跟琴视唱旋律。

(二)欣赏歌曲:揭示课题,同时引导学生欣赏歌曲,了解歌曲的内容。

(三)学习新歌

1、 轻声地用“咕”哼唱歌曲旋律。

2、 轻声地唱歌曲,再自然演唱。

3、纠正不当之处后再次演唱歌曲。

4、 老师通过范唱引导学生进一步处理歌曲,更好的演唱。

6、 完整的演唱并跟上伴奏音乐。

DO RE MI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准确有感情地学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有感情地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 准确、有层次地轮唱歌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六、

教学步骤:

(一)歌曲轮唱与提高

1、老师和学生配合尝试演唱,并发现这种不同的演唱方式。

2、让学生们来尝试,通过多练习更好的完成歌曲、表现歌曲。

(二)欣赏

1、欣赏来自西班牙的民歌《鸽子》,感受另一首以鸽子为主题歌曲的风格。

2、欣赏舞蹈片断《和平鸽》,学习其中简单的动作,并将这些动作运用到今天学习的歌曲《白鸽》之中。

3、歌表演《白鸽》

(六)总结

贝壳之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贝壳之歌 教学目标:

1、在学习新内容时,让学生在感受三拍子音乐的流动中,充分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歌曲演唱的音乐创作。

2、巩固时所学附点二分音符的认识。

3、用乐器为歌曲伴奏,掌握不同节奏型的表现。

教学重点:在老师的指挥下,学生能随音乐伴奏准确的为歌曲伴奏。 教学难点:掌握3|4拍子的节奏,能准确的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音乐,拍手进教室,唱问好歌。

动双臂侧平向下,可以适当动手腕,也可以身体移动重心一次。手臂上下飞舞一次。

3.复习歌曲。

五、听琴声辨别音的高低。

1.根据书上小鸟的插图,听辩音的高低。 2.听到高音站起来,听到低音坐下去

六、复习与小结

七、师生告别,下课

小拜年

教学目标 :

通过学唱歌曲《小拜年》,使学生了解我国民间欢度春节的习俗。并指导学生用欢快的情绪歌唱。

重点、难点:学唱歌曲,歌曲中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 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喜庆热闹气氛的表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锣鼓打击乐、电子琴。

教学过程

| 随着《春节序曲》的音乐,教师带学生扭秧歌,感受喜庆的气氛。

一、情景导入 | (1) 谈话导入 ,同学们,听着这欢快的音乐、扭着秧歌,你们觉得什么日子要到了?学生回答:过年、国庆、„

(2) 你们喜欢过年吗?过年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学生回答:喜欢。风俗习惯有:包饺子、放鞭炮、„

(3) 过年的风俗习惯真是丰富多彩,特别是拜年,很有意思,很热闹。你们听,湖南的小朋友来给我们大家拜年了,请同学们仔细听,他们是如何拜年的。 学生听音乐。

(4) 你感受到了什么气氛?谁来说说,他们是如何拜年的?

学生回答:热烈、欢快、活泼的气氛。他们拜年有耍狮子、舞龙灯„

二、寓教于乐

1、 同学们讲的很好,他们过年还敲锣打鼓呢!今天老师也带来了锣和鼓,想敲吗? 学生敲一敲,感受一下。

2、 同学们敲的很高兴,但如果有节奏的敲就更好了!下面听老师有节奏的敲一敲,你们来模仿。

咚 咚呛 咚咚呛 咚咚呛呛 咚咚呛 学生练习,再用锣和鼓敲一敲。

3、学唱歌曲

4、 同学们敲的很好,下面我们能不能用歌声把这首歌曲里欢快的情绪表现出来呢?

学生回答:能。

5、 请同学们跟着音乐自己学唱这首歌曲,看哪位同学学的最快。(幻灯6) 学生跟音乐学唱歌曲。

6、下面,我们不跟音乐,自己练习唱,遇到不会的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学生练习唱

7、刚才,有的同学唱的很好,但有的唱的还不够准确,下面我们跟着音乐再练习一次。

学生随音乐唱。

8、会唱了吗?请哪位同学来试试。 部分同学唱。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9、请同学们完整的跟琴唱一唱。

10、同学们学的真快,要是把拜年时的高兴心情表现出来就更好了,想一想,怎样才能唱得更好?

学生回答:应欢快的唱,用有弹性的声音唱``````` 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15)我们能不能跟着音乐,唱卡拉ok呢? (16)跟伴奏音乐唱。

三、创造表现

1、唱的真好,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更好的表现这首歌,使拜年的气氛更热烈?

学生回答:锣鼓伴奏、舞蹈表演、、、、、

2、现在我们分组合作表演。

学生分成舞蹈、唱歌、锣鼓伴奏三组自己创作表演。

3、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唱起来、敲起来、跳起来吧! 学生随音乐表演。

四、完美结课 最后让我们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吧!

欢乐的小雪花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优美、柔和的声音歌唱《欢乐的小雪花》,唱出在冬天里渴望锻 炼的美好心愿。

2、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歌曲三拍子的韵律。

3、通过听听、动动、唱唱、演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与音 乐表现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用优美、柔和的声音歌唱《欢乐的小雪花》

2、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雪花图片若干 圣诞树 教学过程:、

一、组织阶段

1. 画面:雪景。有圣诞树、圣诞老人及雪人、雪花。 设计意图:在上课之前营造一种冬天的氛围,好象身临在雪中一般。

2、歌曲《雪绒花》(放动画)。师生共同边唱边跳。

二、导入新课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 .导言:一首优美的雪绒花带我们走进了音乐课堂。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季节 来临了吗?(冬季) 冬天里有些什么景色和活动?那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雪中去玩一玩儿。

二、 新授歌曲《欢乐的小雪花》

1、初听歌曲的录音范唱 师:雪花是“冬天的使者”,雪花使冬季也变得很美,今天老师请你们听一首关于小雪花的歌曲,请听听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是几拍子的?

2、揭示课题:《欢乐的小雪花》(全体学生跟读)

3、学拍出歌曲的节奏:全体统一用简单动作表现三拍子。(第一拍拍手一下,第

二、三拍拍腿两下)

4、复听歌曲, 感受三拍子的韵律后,跟着音乐完整拍一遍.

5、师范唱后按节奏领读歌词

6、课件讲解雪花的形成,帮助学生理解歌词。

7、 学唱歌曲 (1)完整用 “lu” 模唱旋律 (2)轻声跟唱歌词第一段 (3)生齐唱第一段歌词 (4)学生找好朋友跟课件学唱第二段歌词 (5)指导学生用优美、柔和声音歌唱。 (6)部分学生展示,互相评价(在展示之前提示:他们唱得对不对,唱出优美抒情的感觉了吗?) (7)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四、学生即兴歌表演

1、学生拿出老师课前准备好的小雪花即兴模仿雪花飞舞(放歌曲伴奏音乐)。 师:你喜欢歌曲里的小雪花吗?把它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好吗?

2、师指导学生将小雪花贴到黑板上

3、老师和学生一起模仿雪花舞动。

五、拓展

1、启发:冬天的哪些运动可以用三拍的旋律伴奏?

2、教师点拨,请学生欣赏《溜冰圆舞曲》、《雪橇》边听边运动,所做的运动必须符合三拍的旋律特点。

六、小结,结束 雪花飞舞 教学目标

1、欣赏《雪花飞舞》,使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并能用舒展的动作表现雪花飞舞的情景。

2、复习歌曲《雪花》

3、创设情景,学生自主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雪花飞舞》感受音乐意境,同时引导学生在结合已学的歌曲《雪花》用肢体语言表现下雪的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知识能力:欣赏乐曲《雪花飞舞》

过程与方法:通过表演、朗诵、歌唱等多种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并能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集体创编动作并表演

教学重点: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教学难点:创设情景,欣赏乐曲《雪花飞舞》,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教具准备:课件、雪花头饰、沙巾、雪人、手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法与学法: 情景教学法、导入法、直观感受、讨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阶段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听音乐进教室

教师操作:放歌曲《雪花》伴奏 学生活动:听音乐进教室 提出评价标准 教师导语:刚才我们听了欢快的音乐进教室,谁来说说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歌曲啊? 学生回答:《雪花》„„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让我们一起(用欢快的情绪歌唱雪花吧!)唱起来,跳起来!

教师操作:播放课件。

学生活动:师生一起舞歌唱。

一、 欣赏《雪花飞舞》 阶段目标:

1、欣赏乐曲《雪花飞舞》感受大自然的美

2、通过肢体语言表现雪花在空中飞舞时轻盈、纯洁的形象

1、 初听2分半

师:刚才同学们唱的这么欢快,动作这么可爱,真棒!那么今天我们 来欣赏一首关于雪花的乐曲,,名字叫《雪花飞舞》。请你听一听这首乐曲和歌曲雪花情绪上有什么不同?你听到音乐后心里有什么感受? 教师操作:播放乐曲《雪花飞舞》 学生活动:初听乐曲,感受音乐情绪。 教师评价:学生每组的情况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来说说你心里的感受?

学生可能有的回答:安静、优美、漫漫的飘下来„„

2、 再听2分半

师:小雪花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请同学们再次欣赏乐曲,你仿佛看到了小雪花怎样在空中飘落下来?

教师操作:播放乐曲《雪花飞舞》

学生活动:听音乐想象雪花飞舞的样子。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评价:学生每组的情况

3、三听——音乐片段(截一段)1分钟

l 师:小雪花这么可爱!假如你是一片小雪花,你会怎样从空中飘下来?谁 来说一说,做一做?

学生活动:学生集体讨论雪花飘舞的样子。 师:刚才同学们模仿出这么多雪花飘舞的样子,现在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来表演小雪花。 教师操作:播放乐曲《雪花飞舞》

学生活动:听音乐自由表演

教师评价学生的表演,可请表演好的同学来演示。

师:大家想一想音乐中表现的小雪花是什么样的?我们模仿雪花的动作也应该是„„速度„„力度„„ 学生回答:慢的、轻的。

师:让我们再表演一次,看看谁真的象小雪花? l 再次表演1分钟 师:你们想变成小雪花吗?看看你的座位后边有什么?看哪个组能最快的把自己变成小雪花? 教师评价各组

师:让我们跟随音乐一起飞舞吧!

教师操作:戴头饰听音乐和学生一起表演

学生活动:戴头饰听音乐表演

阶段目标:小组讨论表演顺序,培养学生自信的音乐表演能力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听音乐想象情节 l 评价学生表演

师:刚才小雪花们舞姿真美,我也情不自禁的和你们一起变成了小雪花。 听音乐想象情节初听

师:小雪花有的飘到了房檐上,有的飘到了树上静静的看着小朋友们,那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哪?让我们听一段以前欣赏过的音乐,请同学们来表演一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教师操作:播放音乐。 学生活动:音乐表演

2、音乐表演 师:今天我们复习了欢快的歌曲《雪花》,欣赏了一首美妙乐曲《雪花飞舞》,还表演了一段非常优美的音乐,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用这三段音乐串联起来给大家表演个小故事。

教师操作:到学生中巡视,辅导。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编排表演。组先来?

教师操作:按学生表演顺序播放课件。 学生活动:分组表演。

二、 课堂小结

师:谁来说说今天的收获?

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5篇

1会写本组19个生字.读读记记词语 2回顾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 在课文中积累语言. 4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5 学习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感受的方法. 6 背诵记忆要求的段落,并会填空. 7 积累关于描写大自然的诗句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积累的内容比较多.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表达特点, 学习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感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生字词掌握

yín sòng chàng hè pù bù tǐng bá shēn qū qīng shuǎng dǒu qiào qiào lì

( ) ( ) ( ) ( ) ( ) ( ) ( ) ( ) jīng zhì yùn hán xiá kè jìng mì ào mì zhuī suí xiǎo xiàng hōng kǎo ( ) ( ) ( ) ( ) ( ) ( ) ( ) ( ) yīn yùn tàn suǒ yǎn zòu qín miǎn áo yóu qīn wěn shén qí yōu yǎ ( ) ( ) ( ) ( ) ( ) ( ) ( ) ( ) huān yuè qīng cuì níng jù biàn rèn qīng xīn dé gāo wàng zhòng ( ) ( ) ( ) ( ) ( ) ( ) bù jū yì gé yì wèi shēn cháng bié yǒu shēn yì jīn jīn lè dào páng rán dà wù ( ) ( ) ( ) ( ) ( ) xíng sè cōng cōng zuǒ chōng yòu zhuàng nián guò huā jiǎ qí miào wú bǐ

1 ( ) ( ) ( ) ( ) 二 四字词语掌握

岁月( )( ) 波光( )( ) ( )( )乐道 别有( )( ) ( )( )攘攘 ( )( )深长 花色( )( ) 驻足( )( ) ( )( )大物 ( )( )匆匆 望而( )( ) 千峰( )( ) 绵亘( )( ) 随心( )( ) ( )( )一格 旁逸( )( ) 窈窕( )( ) ( )( )直跳 ( )( )归真 左( )右( ) 年过( )( ) 奇妙( )( ) 德高( )( )

三、词语理解。

四、 课文语言积累运用

1.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用上“不……不……也不……就……”写一句话) 2.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位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能仿造一字诗也来写写吗? 日积月累:关于描写大自然的诗句

1.落红不是无情物 , .(龚自珍)---《己亥杂诗》 2. , 每于寒尽觉春生. (张维屏)---《新雷》 3.今夜偏知春气暖 , . (刘方平)---《月夜》

4.此夜曲中闻折柳, . (李白)---《秋夜洛城闻笛》 5. , 不知云与我俱东. (陈与义)---《襄邑道中》 6.不是花中偏爱菊, . (元稹)---《菊花》

五、 重点段落背诵默写

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 ),在涧水上( )? 你把多少人马( ) ,( ),你( ),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 )、( )、( ).岁月悠悠, ( ) (, ) ,唯有你依然如旧.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 ) ,露珠与我 .每一棵树都是我

2 的知己,它们迎面 ,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 . 我脚下 ,深深扎进 ;头发 ,胳膊 ,血液

,在年轮里 、 . 3.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 ;拾一片落叶, 细数 ,我看到了它蕴含的 ,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 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 ,听见 .. 4.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 在天上吼叫,又像有 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 . 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 ? 5.大街小巷里, 的小圆虫 , 披着 的彩衣.在这些 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 ,逗得多少虫子 .

六、课文知识点掌握

1.《山中访友》采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 2.《*山雨》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草虫的村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4.《索溪峪的“野”》运用(想象)和(联想)来表达独特感受.

七、 课标古诗

1.《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 , 不拘一格降人才. 2.《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 儿童散学归来早, . 3.《所见》 牧童骑黄牛, . , 忽然闭口立. 4.《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 , 任尔东西南北风. 5.《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 粉骨碎身浑不怕, . 6.《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 . 不要人夸颜色好, . 7.《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 乡村四月闲人少, . 8.《游园不值》 ,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

3 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二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二组课文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会写本组19个生字.读读记记词语 2回顾课文主要意思. 3 在课文中积累语言,体会关键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 了解课文写作顺序

5 收集季羡林先生的作品. 6 背诵记忆要求的段落,并会填空. 7 积累关于名人爱国的名言

教学重点:感受每一体裁作品在表达爱国情感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回顾课文中哪些人,事能打动自己,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 生字词掌握

shè jì shī gōng zǔ náo jié chū xiū zhù kòng zhì hōng dòng jiān jù

( ) ( ) ( ) ( ) ( ) ( ) ( ) ( ) chǎn píng miǎn lì ní jiāng zhēn zhì bìmiǎn méng lóng chà dào è liè

( ) ( ) ( ) ( ) ( ) ( ) ( ) ( ) yìin yòng qiáng liè qī liáng fǔ yǎng chún jié chén mèn kān cè tiáo jié fù sū ( ) ( ) ( ) ( ) ( ) ( ) ( ) ( ) ( ) rè liè gāng jìng lǐng lüè xiān qū mí liàn zhuāng diǎn jīng tàn sīcháo qǐ fú ( ) ( ) ( ) ( ) ( )( ) ( ) ( ) xuán yá qiào bì kuáng fēng nù háo rě rén jī xiào qǐn bù ān xí kě jiàn yì bān ( ) ( ) ( ) ( ) ( ) bǎi zhé bù huí shuǐ luò shí chū bō tāo qǐ fú bìkōng rú xǐ ( ) ( ) ( ) ( ) 二 四字词语掌握

( )( )峭壁 狂风( )( ) 攀山( )( ) ( )( )讥笑

( )( )灰天 ( )( )安席 可见( )( ) 水( )石( ) ( )( )不回 ( )( )起伏 碧空( )( )

三、词语理解。

四 课文语言积累运用 日积月累:爱国名言

1.我们爱我们的民族, .(周恩来) 2.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邓小平) 3.唯有 是值得宝贵的,唯有 , .(鲁迅) 4.我爱我的祖国, ,离开了她, ,我就 , (把金)

4 5.自己搜集的爱国格言: (1) (2) (3) 6.爱国古诗词: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五、重点段落背诵默写

《詹天佑》的第

4、

5、6自然段。 《怀念母亲》

六、课文知识点掌握 1.詹天佑是我国( )。他最早主持修筑的铁路是( )。课文从他(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些事例中表现出他(强烈的爱国精神)与(杰出的创造才能)。 2.詹天佑不怕( ),也不怕( ),( )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 )。哪里要( ),哪里要( ),哪里要( ),哪里要( ),都要经过( ),进行( )。

3.针对居庸关( )的特点,詹天佑采用( )的方法开凿隧道,八达岭隧道( ),他决定采用( )的方法。根据青龙桥( )的特点,詹天佑设计了( ),充分体现出詹天佑(杰出的创造才能)。 4.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 )和同样( ),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5.掌握第6课课后题2。 以及写我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新 课 标第 一 网 6.歌颂祖国的诗文: 《归根》、《江山如画》;歌颂祖国的歌曲: 《歌唱祖国》《祖国你好》 祖国版图上的世界之最:世界最长的古代防御工事——( 万里长城 ) 世界最高的咸水湖——( 纳木错 ) 世界最高的山峰——( 珠穆朗玛峰 ) 世界最低的盆地——(新疆吐鲁番盆地 ) 3.本单元我们接触了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 》,你还学过他的作品有( )。

七、课标古诗 1. ( )万事空,( )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示儿》.宋.陆游

2.三万里河东入海,( )。 ( )胡尘里。( )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3.( )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 ),( )。——《四时田园杂兴》.宋.

5 范大成

4.( )杏子肥,( )菜花稀。 ( )无人过,(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大成

5.泉眼无声惜细流,( )。( ),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唐.杨万里

6.( )六月中,( )四时同。 ( ),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唐.杨万里

7.( ),无边光景一时新. (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宋.朱熹

8.山外青山楼外楼,( ). ( ),直把杭州作汴州.——《题林安邸》.宋.林升

八、其他。

6 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三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三组课文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会写本组18个生字.读读记记词语

2学习本组课文通过人物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 讲读课外读物《绿山墙的安妮》 4 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5 积累关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学习本组课文通过人物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生字词掌握

shū shì gē bǎn bào yuàn qīng tīng miǎn qiǎng xiān qǐ kuí wǔ sī pò

( ) ( ) ( ) ( ) ( ) ( ) ( ) ( ) yán sù yōu lǜ dǎo méi zhuāng zhòng yí shì bào qiàn zhuī wèn gē shě ( ) ( ) ( ) ( ) ( ) ( ) ( ) ( ) liū zǒu shén shèng huāng táng shēng wàng yōu yōu jiè yì kuān hòu jié lì ( ) ( ) ( ) ( ) ( ) ( ) ( ) ( ) máng rán cán jí shòu xuē zhāng huáng tài rán qiáng zhì quàn zǔ zháo mí ( ) ( ) ( ) ( ) ( ) ( ) ( ) ( ) jiāo huáng rú yuàn nài xīn xiū lǐ xīn jīng ròu tiào zì zuò zì shòu zì yán zì yǔ ( ) ( ) ( ) ( ) ( ) ( ) ( ) féng féng bǔ bǔ dà chī yì jīng liú lián wàng fǎn shēn wú fēn wén liū zhī dà jí ( ) ( ) ( ) ( ) ( ) shí zhǐ lián xīn nù mù yuán zhēng xìng gāo cǎi liè ( ) ( ) ( ) 二 四字词语掌握

寒风( )( ) 汹涌( )( ) 波涛( )( ) 自( )自( ) 心惊( )( ) ( )( )不安 自( )自( ) 流连( )( ) 刻骨( )( ) 怒目( )( ) ( )手( )脚 兴高( )( ) ( )( )大吉 十指( )( ) ( )( )分文

三、词语理解。

四、课文。

(一)《穷人》 1.作者是:( )国作家( ),他的作品有( )、( )、( )等,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

2.课文写了( )的故事,反映了(

7 ),赞扬了( )。

3.“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写出了(桑娜家的整洁温馨,侧面烘托桑娜对家人的热爱)。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飞这样做不可.”(表明桑娜非常善良,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品质.) 4.熟背课文第一段及文中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

(二)《唯一的听众》 1.课文写( )的事,赞扬了( )。表达了( )。 2.课后题2。

五、日积月累:传统美德名言警句

1 . 《老子》 2. 《庄子》 3. 《论语》 4. 《礼记》

5. 《袁氏世范》

课外补充: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六、课文知识点掌握 1.《穷人》出自(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本课的中心思想反映了:

(1)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赞颂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 课文在写作上,通过(环境),(心理)和(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课文多处运用省略号,主要作用有(1)表现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2)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3)表示语意的跳跃(4)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列夫•托尔斯泰还有其他的作品:《童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2.《唯一的听众》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3.《绿山墙的安妮》创作于1904年,作者是(加拿大)作家(蒙格玛丽),还写了另外六部小说《少女安妮》、《女大学生安妮》、《风吹杨柳的安妮》、《梦中小屋的安妮》、《温馨壁炉山庄的安妮》、《彩虹幽谷》.

七、重点背诵:《穷人》第 自然段,《唯一的听众》第 自然段。

八、 课标古诗

1.《元日》----( )一岁除,春风送暖( ).千门万户( ),( ). 2.《泊船瓜舟》----京口瓜舟一水涧,( ).春风又绿江南

8 岸,( )? 3..《书湖阴先生壁》----( ),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 ).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 5.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方好,( )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 6.《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 ),正是河豚欲上时. 7.《题西林壁》-----( ),远近高低各不同.( ),缘身在此山中. 8.《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 ).( ),过江东.

只不肯9 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四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四组课文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单元18个生字新词,读读记记词语

2 学习课文,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联想到生活实际中去 3 感受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4 抓住说明方法来表达

5 积累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能从课外进行补充.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联想到生活实际中去 教学难点:能针对一些形势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一 生字词掌握

zī yuán ēn cì kū jié yáo wàng kuàng wù jié zhì jīng yíng làn yòng wēi xié ( ) ( )( ) ( ) ( )( ) ( ) ( ) ( ) shè xiǎng yí mín mù dǔ shèng jié jùn mǎ xióng yīng pò suì zhǐ wàng chán chán ( ) ( ) ( )( )( )( ) ( )( ) ( ) huí dàng shàn dài sōng zhī bǎo guì zī yǎng yīng ér juàn liàn zàng lǐ bēi jù ( )( )( ) ( )( )( )( )( )(

)

zhì lǐ dàng yàng lǐng wù zhǔ chí guī sù yǔ diào hé ǎi kě qīn yí xiè qiān lǐ ( )( )( )( )( )( )( )( ) fēn zhì tà lái tāo tāo bù jué shēng mìng chuí wēi shìwài táo yuán cóng tiān ér jiàng ( )( )( )( )( ) shǎn shǎn fā guāng fēng yǔ tóng zhōu ( )( ) 二 四字词语掌握

( )( )可亲 群星( )( ) 不加( )( ) ( )( )不绝

( )( )千里 震耳( )( ) 纷至( )( ) 从天( )( ) 流连( )( ) 毫无( )( ) ( )( )而来 ( )( )而去

( )( )一息 ( )( )不息 风雨( )( ) 日月( )( ) 生命( )( ) 世外( )( ) 闪闪( )( ) ( )( )而渔

三、词语理解。

三 课文语言积累运用。

1.《只有一个地球》课文中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 打比方:“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列数字:“……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

作比较:“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

10 2.我们深知: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日积月累: 课内:

1、 2 、 3 、 课外: 1. 2. 3. 四 重点段落背诵默写

1. 每一处( ),每一片( ),每一座( ),每一条( ),每一根( ),每一只( ),还有那( ),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 )和( )中,都是( )的. 2.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 ),也是( ).那清澈湖水中的每一个倒影,反映了( );那( )的流水声,回荡着我们 ( ).河水为我们( ),滋润我们的( ),养育我们的( ).河水( )我们的木舟,木舟在( )的河水上穿行,木舟上( ). 3.印第安人喜爱( )的气息,喜爱它( )的声音,喜爱( )的松脂的( ). 4.( )与它( )是一体的,清风给了( ), 也送走了( ). 5.重点:《只有一个地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相关段落。

*“竭泽而渔”来源于历史故事,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意为淘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能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而应该从长计议,合理规划。 六 课标古诗

1.《悯农(二)》——春种( ),秋收( ).四海( ),( ). 2.《寻隐者不遇》——(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 ). 3.《山行》——远上寒山( ),( ). ( )枫林晚,( )二月花. 4.《清明》——( )雨纷纷,路上行人( ). ( )何处有?( ). 5.《江南春》——( )绿映红,( )酒旗风. 南朝( ),多少( ). 6.《乐游原》——向晚( ),驱车( ). 夕阳无限好,( ). 7.《蜂》——不论平地与山尖,( ). 采得百花成蜜后,( ).

11 8.《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 ), 君看一叶舟,( ).

12 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五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19个生字新词,读读记记词语

2.学习课文,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联想到生活实际中去 3.感受鲁迅先生的思想品质。 4.积累关于鲁迅先生的名人名言

一、生字词掌握

chú fánɡ cì wei chù shenɡyí tǐwǎn lián zhì jìnɡ ( )( )( ) ( )( )( ) ài fǔ tuán jù qínɡ jiã jì xinɡ bǎo cún yīn`àn ( )( )( ) ( )( )( ) dī wēihán yì shēn `ào xiánɡ xì kū shîu shì shì ( )( )( )( )( )( ) wãn zhānɡ shī shēnɡ tînɡ kū mínɡ huǎnɡ huǎnɡ kã sou ( )( )( )( ) hú lún tūn zǎo zhānɡ ɡuān lǐ dài mǎ mǎ hu hǔ huǎnɡ rán dà wù( )( )( )( ) běi fēnɡ nù háohîu shi bǎo jīnɡ fēnɡ shuānɡ yīn qín ( )( )( )( ) cōnɡ cōnɡ mánɡ mánɡ shī yâ jiǒnɡ xiànɡ miáo tou miàn kǒnɡ

qīnɡ shìdǒu rán jiān kǔruǎn mián mián niú máo xì yǔ

jiē jiē bɑ bā dà bìnɡ xīn yù

二、课文理解填空

1.《少年闰土》作者_________,节选自《 》。他的作品有《

13 》《 》《 》《 》。他被誉为“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选自短篇小说《

》。课文以________为题。通过回忆重点写闰土给“我”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件事。刻画了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农村少年。

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者_________,通过回忆伯父生前给自己留下印象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四件事,说明鲁迅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本文以_________为标志,共分五段。本文的中心是

。本文采用_倒叙__,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回忆鲁迅先生》作者是_________,《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者是_________。

三、日积月累填空

1.鲁迅在《自嘲》中写道 , 。这句话集中体现了他的崇高精神。

2.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中这样评价鲁迅: 。 3.鲁迅在《故乡》中写道: 。 4.时间就是 ,无端的 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 5.鲁迅劝诫青年读书要广泛是这样说的: 。

四、按原文填空

的天空中挂着 ,下面是 ,都种着 。其间有一个 ,项带 ,手捏 ,向 刺去。那猹却 ,反从他的跨下 。

五、词语填空

失声()() ()()吞枣 张()李() ()()大悟 北风()() ()经风() 牛毛()()大病()() ()()不断

14 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六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特点,大体把握诗歌,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默写《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

一、连线

《采薇》 唐诗 白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词 辛弃疾 《天净沙·秋》 元曲 郭沫若 《天上的街市》 四言古诗 叶赛宁 《白桦》 外国诗 杜甫 《春夜喜雨》 现代诗 《诗经》

二、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 2.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 3.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的( )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4.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5.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 )的诗句。

6.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 )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 7.老师的话语像春雨一样滋润了我的心田,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杜甫的两句诗(

)。

三、根据诗文填空。

1.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

2.好雨知时节, 。 , 。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 3.明月 , 。稻花香里说丰年, 。

15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 4. ,轻烟老树寒鸦, 。青山绿水, 。

四、诗海拾贝

1.《采薇》选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 2.《春夜喜雨》是 律诗,作者是 代 。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体裁 ,作者 。

4.《天净沙?秋》体裁 ,作者 。

5.《太阳的话》和《白桦》体裁 ,作者分别是 和 。6.《我们去看海》《致老鼠》《爸爸的鼾声》体裁是 。

16 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七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将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 2.识记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3.积累《马诗》。

4.完成复习资料中第七单元的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sù liào bǐnɡ ɡàn jiã zîu yuâ pǔ jí xiánɡ qǐ pàn

jí sù rì kîu huá ɡuì yīnɡ wǔ qì ɡài shānɡ ɡǎn

cānɡ mánɡ xiānɡ yī xiānɡ suí yì yánɡ dùn cuî shí bēi

jiāo zào bù ān màn bù jīnɡ xīn jiǔ biã chïnɡ fãnɡ yù xuâ bï shā

zhân ěr yù lïnɡhãnɡ zāo bú xìnɡ chǔ bâi ɡān cuì shī zōnɡ

xián ɡuànɡjuān kâ yuán ɡù àn dànxiāo shîu zhī juã kōnɡ luî luî ɡuānɡ tū tū lěnɡ qīnɡ qīnɡzhí ɡōu ɡōu

bù ɡān luî hîu qiān fānɡ bǎi jì kū xiào bù dã chánɡ tú bá shâ dà yáo dà bǎi wú yǐnɡ wú zōnɡ

二、成语填空

()扬顿() 相()相() ()()不安 ()不()心 久别()() ()()不幸 ()耳()聋 ()()搏杀 不甘()() ()()不得 长途()() 大()大()

三、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老人与海鸥》前半部分通过老人 、 和 等事例

17 表现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部分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面前 、 、 、 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令人震撼的情。

2.《最后一头战象》作者_________,被称为“ ”,作品有《 》《 》《 》。课文体裁是 。记叙了抗日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在临死前做了四件事情课文以 为序,扣住四个感人片段: 、 、 、 。

四、按原文填空

1.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 ),飞成一篇( )。

2.老人望着高空( )的鸥群,眼睛里带着( )。 3.海鸥们( )翅膀,( )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 )的亲属。

4.过了一会儿,海鸥( )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

),像是为老人守灵的( )。

5、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 )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 ),像是见到( )。 6.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 )在坑底,( )着脸,鼻子( )在腿弯,一只眼睛( )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7.它站在江滩的( )上,( )着( )的江面。然后,它( )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 ),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 )的吼叫。这时,他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 ),吼声( ),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8、大漠沙如雪, 。 ,快走踏清秋。

18 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八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点把人、事结合起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2.背诵《伯牙绝弦》,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

4.背诵识记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5.积累日积月累中的十六个词语。 6.完成复习资料中第八单元的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pǔ xiě yōu jìnɡ là zhú shī mínɡ chún shǔ mî shēnɡ qīnɡ yōuqín jiàntáo zuì sū xǐnɡ fēi bēnjì lù lái yīn hã shà shí jiān wēi bō lín lín tàn fǎnɡ jiāo shâfēnɡ cǎifù yuēdàn yǎzhuō mō chân tuō huàn juã shēn yuǎnyì lìjiànɡ shēnɡmï fǎnɡzào jiù shēn duànkànɡ yìfēnɡ dùliàn jiù dà yánɡ bǐ`àn

yǒu zhāo yí rì wú yán yǐ duì bù jiě zhī yuán àn wú tiān rì yǎn mào jīn xīnɡ yì fǎn chánɡ tài wãi suǒ yù wãi shǔ qù hán lái bú zài huà xià qiâ qiâ sī yǔ diāo liánɡ huà dînɡ ɡǔ sâ ɡǔ xiānɡ qiǎo duï tiān ɡōnɡ dú jù jiànɡ xīn yǐn rãn rù shânɡ yú yīn rào liánɡ bú luî kē jiù yǎ sú ɡînɡ shǎnɡ měi bú shânɡ shōu biã jù yì ɡã kuài zhì rãn kǒu qǔ ɡāo hâ ɡuǎ miào bǐ shēnɡ huā yánɡ chūn bái xuě bǐ zǒu lïnɡ shã bù tïnɡ fán xiǎnɡ jiã zã ãr yú xiǎnɡ `â hánɡ yún

二、成语填空

1.填字组词,选择恰当的填入括号中

余音绕() 妙笔生() 引人入() 美不胜() 雅()共赏 独()匠心 巧()天工 脍()人口

⑴小作者真是 ,写出的文章构思 内容 。

19 ⑵音乐会上,既有 的流行音乐,也有 的世界名曲,一曲终了, ,令人回味无穷。

⑶这些冰雕艺术品太美了,真是 、 。 2.将成语补充完整

三、微波( )() 有()一( ) 大洋()() ()梁( )栋 古( )古( ) 不落()() ()()龙蛇 曲高( )()

上一篇:美术中班教案下一篇:小班健康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