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与语文教育论文范文

2023-11-11

语文素养与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所达到或具备的一种水准, 以学生的言语和言语技能为核心, 包含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化热爱的情感、具有健康的个性与人格、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 相应的文化修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综合体, 它是一个复合素养。身为中职的语文教师应很好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 在理解语文素养内涵的基础上, 把提高语文素养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2 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2.1 课程设置的弊端

职业学校在建校初期, 由于缺乏专业课老师, 大量课时被文化课充斥, 一些学校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 培养“速成”专业人才, 只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 忽视文化课的教学, 压缩文化课的课时, 没有统一规范的质量评估。在语文考核方式上采取单一的考试模式, 标准化命题, 答案统一, 考试命题仅仅限于书本上学生学过的知识, 甚至考试范围界定在学生熟悉的练习题上。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 绝大多数学校充分挖掘现有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潜能, 努力扩大招生规模, 为节省开支增加现有教师的人均周课时, 导致教师常年埋头上课, 疲于奔命, 几乎没有学习、进修机会。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2 学生的自身条件制约

目前, 大部分中职学生是在被重点高中拒之门外, 读普通高中又无望的条件下选择职业学校的。这些学生无论从学习成绩、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心理等方面都相对较差, 甚至还有放任自流、厌学、混文凭的现象。因此, 中职学生普遍学习自信心不足, 提高语文素养困难较大。而且在职业教育过程中, 学生普遍认为上职业学校全力学好专业课就行, 把文化课放在了从属的地位。他们只强调了“职业”的特点, 却忽视了“文化”的内涵, 没有认识到在掌握某种职业本领的同时, 必须达到相当水平的文化程度, 两者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依托的。

2.3 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

一些中职教师也错误地认为, 中职的文化课可有可无, 只不过是个点缀, 学生应重视专业课学习, 文化课好不好无所谓。而且面对一群基础差、不好管理的学生,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情感和精力投入不多。中职语文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仍习惯于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 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有些教师上课只忙于灌输知识点, 完成教学任务即可, 忽略了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差异, 放弃有针对性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甚至不交流。所以, 课堂语言缺乏幽默, 照本宣科, 死气沉沉, 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有些教师只重分数, 歧视成绩差的学生。教师没有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采取分层次教学, 教学采取一刀切, 轻易放弃基础差的学生。这些现象往往造成师生间的隔阂, 影响语文教学效果。

3 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3.1 积极进行人文关怀教育

语文素养的特征决定了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必须处理好语文素养各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贯彻言语知识和技能、情感和态度与学习过程和方法相统一的原则, 引导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索。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关爱生命, 注重人本, 发展个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 感受到人性的美。在我们使用的中职语文课本中, 表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俯拾皆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培养创造的个性, 形成健全的人格。例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关爱人、同情人、帮助人的人道主义;《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的爱国精神。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 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奠定了学生的人生根基。

3.2 拓展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中职学生正处于富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年龄, 急需大量优秀的书籍帮助他们走向文明的殿堂, 所以中职教师应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 提供一些具有可读性的作品。教师可以根据普通高中书目, 结合中职教材, 鼓励学生积极阅读, 同时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书籍, 每周或每两周安排一节“阅读交流课”, 将学生平日的读书笔记进行交流。交流时要把课堂交给学生, 先让组内同学讨论, 然后每组找出代表将本组同学的读书笔记介绍给大家, 不同专业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演示, 导游专业学生可以展示口头表达能较强优势。总而言之, 学生们各自施展自己的才能, 真正成为课堂主人。教师要及时予以点评, 引导并组织学生打分, 作为本学期末课外阅读成果成绩, 这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激励。课上评选出优秀的摘抄, 装订成册, 作为全班学生共同阅读的资料, 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同时把摘抄的内容与课文整合, 综合分析, 使学生形成思维习惯。

3.3 养成中职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中等职业教育只是他们终身教育的一个阶段, 阅读将成为他们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 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 充分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对中职语文教师而言, 应重视诵读这一教学环节, 要“以读促读”, 即通过教师或优秀学生声情并茂的范读, 让学生感知什么叫把书读熟, 读出味道来, 把文章读懂, 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然后, 引导学生自我比对范读的差距, 激发学生把书读好的内心追求, 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 用心读书。中职学生古诗文基础差, 学习古诗文, 有很大的畏惧心理。在给中职学生讲解古诗文时, 对艺术性可以分析少一点, 而应重视诵读这一环节, 通过反复诵读, 在抑扬顿挫中自然领悟了古诗文中无法言说的神韵。学生对作品的艺术性和语言美的领会, 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中职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 要求不必过高, 只要能够掌握词语的结构次序、停顿, 音节的高低强弱就可以。

3.4 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中职学生有其自身特点, 相对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 他们比较独立、早熟, 不太愿受管束, 对他们的教学管理有一定难度, 要想更顺利地实施教学, 就要先收住他们的心。许多中职学生是因为信服这个老师才去学习这门功课。所以, 中职教师应提高教书育人的工作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关心爱护学生,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尊重学生的人格, 用真挚的情感温暖学生。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学习。教师一旦拥有高雅的、深厚的、开放的思想, 其语言自然生动清新、娓娓道来, 其信息往往丰富鲜活、引人入胜。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 让广博的知识和丰富阅历发挥作用, 让学生时时感受到知识的存在, 感受到知识无处不在。

总之, 中职语文教育面临着种种困难,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会在朝夕之间一蹴而就, 这需要我们中职语文教师不断探索。

摘要:职业教育中作为基础课的中职语文, 对于塑造学生人文精神, 健全学生人格,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标将语文素养视为基本理念中的核心理念。因此, 中职语文教学中应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作为首要目标。鉴于此, 本文对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原因与提高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语文,素养,阅读

参考文献

[1] 王松泉.语文课程新理念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语文素养与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教育事业改革也在不断革新发展,对每个科目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语文教学在小学阶段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极其重视语文的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利用语文话题管理教学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语文。

关键词:话题管理;小学语文教学;提升语文素养

引言

在现代教育不断革新发展的社会中,语文的素养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识和个人的优良品质,所以相关的语文教师要运用相关教学方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培育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逻辑水平,推动学生进一步发展。

一、话题管理的好处

话题管理能够让学生通过某个话题进行展开讲解,发表自身独到的见解,并且能够在该话题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我的家人”为话题进行讨论分析,并且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家人以及家庭趣事,通过每个同学的分享就可以知道每个学生的家人是什么样的,教师也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往话题上靠,不能偏离话题。

在现代的语文话题管理教学中,最主要的是提出话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还有个人夜店提出学生比较喜欢探讨的问题,这样学生才有继续探讨该话题的欲望。在话题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散发自身的语文思维,发表自身独到的见解,并且教师还要进一步指引学生往某个方向去讨论,这样才能得到不同的讨论结果。利用话题管理这一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对某个话题有着更深的理解,推动今后学生学习某个话题的课文能够更简单地理解文章大意。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

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核心素养必不可少。通过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需要建立一系列语文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进行积累,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学生通过所积累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形成自身的知识架构,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语文的学习。语文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高能够推动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这样学生能够利用所拥有的语文思维能力学习语文,从而更好地对相关知识有更好地了解。

三、利用话题管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1)扩展思维模式,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在班上要建立一个班级日志,学生可以将自己不敢说的话在班级日志写上,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能让教师根据学生所写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解决和完善。学生也可以在写班级日记的同时约束着自己的行为,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制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和成长。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想说却不敢说的话进行阐述,让其他同学进行分析解决,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呢知识素养,让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成长。

(2)利用语文课堂,形成思辨能力

在语文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播放相关音频,让学生对音频中的每一个人物进行评价,有不同想法的可以进行辩论,这样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能力,还能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辨思维,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也可以依据视频中出现的某个话题为主题进行探讨分析,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以此來发表自身独到的见解,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3)注重生活,提高语文素养的生活化

小学的语文教师要极其注重语文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所学知识中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并且每一周上交一次,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日记进行评价,学生可以把不敢说的话以及个人秘密写在日记中,教师也要对其进行安慰开导,让学生把教师当成朋友。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所写的日记中总结归纳,并且提出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探讨分析,最后能够轻松解决问题,会让学生小有成就感,变得更加自信大方。

(4)教师要对其话题探讨进行思考

教师在开展一系列话题讨论之后要对学生所阐述的话题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并且呼吁学生对讨论的话题进行思考,有更深层次的见解,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学识水平,推动学生进一步发展,在话题管理的教学中,能够进一步扩散学生自身的语文思维体系,并且能够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分析分享自己的观点,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知识水平,还能让学生学会总结分析,提高自己的语文知识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的语文教学需要利用相关的话题管理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话题进行讨论分析,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扩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日常生中运用相关语文知识,以此来提升语文的使用率。教师对探讨的话题进行总结,能够让学生自行对探讨的话题进行回顾,这样更好地推动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颖. 在话题管理中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J]. 中国教育学刊(S02):1.

[2] 陆云峰. 在语感培养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J].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 000(012):26-28.

语文素养与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实践;语文素养;小学语文

语文是一门专门用语言学习的课程,以语言为桥梁架起人类和世界的联系。学习的资源和方式处处可见,无处不有。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教学质量受到行业内外的关注,教师应巧借室内外优秀的资源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培养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语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学科素养也被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單纯的拔高成绩,而是转变成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来说,语文素养是学科的核心,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假如学生对语文素养有所缺失,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效率。语文素养包含沟通能力与交流技巧等能力发展,甚至影响学生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从某一程度看,语文素养强的学生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成绩。基于此,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势在必行[1]。

二、当前语文教学的误区

(一)课堂套路标准化

当前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陷入这样一种循环怪圈:教师认为在一堂语文课中必须教给学生几条学习规律和学习经验方法,再完整地板书到黑板上或展现在PPT中,作为一节课的结束,这样才算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此类刻板化、固定化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消耗了学生的课堂热情,让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动性,被动式接受知识,效果不甚理想。

(二)无章法大量练习

有些教师认为如果学习到新的知识点,一定要学生大量练习才能达到效果,遇到排比句就让列举几句,遇到倒装句也让列举几句,虽然语文学科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性,但没有章法和目标的大量练习也只会消耗学生学习的兴趣,徒增学生的烦恼。

(三)无学生参与互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赶时间会尽可能地多讲知识点,不顾学生吸收多少,只要讲完自己的便完成了教学任务,整节课只有教师源源不断地输出,缺少学生间的互动学习,教学质量也可想而知。

三、加强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

(一)朗读与实践相结合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课注重对听说读写的要求,通过对学生加强朗读的实践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师在进行语文学科授课时,尽量合理安排课上时间,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当堂课文的朗读和自我展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同时老师利用上课时间或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朗读比赛、朗读接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在实践中进步和成长。

例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教师可以举办一个诗朗诵比赛,以小组为单位,逐一比赛,看哪个小组诗朗诵最具感情,现场打分由全班同学来评定,教师只是作为旁观者,提出建设性意见。这种朗读实践方式,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平常他们不喜欢的古诗上,往后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背诵古诗。同时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素养能力。

教师要具有过硬的朗读功底,起到标杆和导向作用,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氛围。因此,教师要针对各种类型文章的风格,把握朗读的语调、情感等,通过课堂领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及文章融合统一达到共鸣,并对学生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正,实现学生朗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共同提升[2]。

(二)动手与实践相结合

动手能力也体现着个人的基本素养,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由于书本内容大多是理论学习过于单调乏味,无法给学生充足的新鲜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感到疲倦甚至抗拒学习。小学语文作文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部分,更多强调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教师应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教学特点设计各种有趣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需要不同形式的手段进行授课。

例如,在《花之歌》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教室走出去,观察身边真实的花草世界,可以每人在校园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花朵,回到教室后,全班同学进行讨论、点评。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进行课文剧表演,每个人扮演一个英雄人物,让学生动起来,融入课堂,融入课本。

由此看来,语文素养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和发展都至关重要,培养语文素养也成为当下教育发展的重点。小学语文学科除了学生理论性的学习,还要注重实践性的学习,除了课本知识还要注重人格发展,全面发展,加强语文实践。朗读和动手等活动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协调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素养的个性化培养措施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要求结合学生个性化需求制定教学措施,需把课堂常规培养同个性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语言素养的培养不能只限于教材的听说读写,还需要增加课外视听内容,推动小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金娥.情趣的语文实践以成就扎实的语文素养的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9(11).

[2]刘建花,刘桂群.浅析培养小学语文素养的四大策略[J].新课程(中旬),2017(1):272.

[3]范文彬.刍议小学语文实践路径[J].数码设计(上),2018(11):40.

编辑 冯志强

语文素养与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 儿童在12岁之后进入形式运算阶段。高中学生理性思维走向成熟, 是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高中语文学习离不开逻辑思维, 把握说明性、记叙性、议论性等各类文章的思路, 对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解读, 对字义的理解与词句的推敲, 作文的审题、立意、拟写提纲, 归纳、演绎推理等都有赖于逻辑思维。

临江中学是一所农村重点中学, 每年约有五分之一的毕业生考入重点大学, 其余大多进入一般本科、高职院校, 他们中的极少数会成为社会精英, 大多数学生将成为社会的普通一员。这样的学生构成具有代表性, 这些学生在逻辑思维素养上的问题能够反映全市乃至中西部农村的一般性问题。

我们观察本校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发现他们的逻辑思维素养普遍存在缺陷。具体表现在:多数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差, 在课内外阅读时, 普遍难以持久专注, 不爱动脑子, 理解浅表化, 对字、词、句、篇欠缺深入思考和仔细辨析的能力;学生在完成试卷时, 不能理解题意或审题失误的情况较多, 甚而至于影响到其它学科的学习;学生在书面作文时, 立场摇摆不定、行文无次序、思路不清晰、理据不充分、措辞不恰当的情况比比皆是;学生在口语交际中, 往往表意不当, 前言不搭后语, 有时各说各话, 互不理解;学生在参与网络表达时, 不经过理性思考, 诉诸于感觉, 宣泄情绪的情况普遍。总体而言, 学生逻辑思维素养的不足表现为一种全面的欠缺, 且与学业表现有明显的相关性。我们认为, 这都与当前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忽视对逻辑思维素养的培育有关。

二、辨明概念:多层意涵的语文逻辑思维素养

“逻辑”的核心观念是“推理的有效性”, 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必然地得出”。心理学一般将“抽象逻辑思维”与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并称, 指人们面临理论性的任务时, 运用概念和命题进行判断推理, 以求得出合乎规律的结论的思维形态。综合此二者, 我们认为, “逻辑思维”即“抽象逻辑思维”, 它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基本形式, 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方法, 以求得出有效结论的高级思维活动。通俗地讲, “逻辑思维”就是“讲理”的思维。

在“逻辑思维”后面加上“素养”二字, 强调逻辑思维的养成重在平时, 并且不只限于思维的能力, 还包含运用思维的意识与习惯。所以, 逻辑思维素养至少要包含三个层面:首先在精神层面, 有运用逻辑思维的正确态度, 即有“讲理”的意识;其次在知能层面, 具备运用逻辑思维必需的知识与技能, 即有“讲理”的能力;然后在行为层面, 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性地运用逻辑思维, 即有“讲理”的习惯。三者缺一不可。

语文逻辑思维素养在包含上述三层面的同时, 还必须借助于语言这一表现形式, 在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中呈现。要将逻辑论证的有效性与遣词的准确性、造句的连贯性等结合起来。我们要帮助学生实现“四个转化”, 即思想可借助语言外在化, 言以达意;概念的清晰化, 言之有界;推理的合理化, 言之有序;内容的充实化, 言之有物。

三、分析问题:造成语文逻辑思维素养低的原因

(一) 欠缺独立思考的意识

很多学生不具备独立思考的意识, 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应试教育的积习。

师生以获取分数为目标, 听命于标准答案, 在教学中只要能通过机械记忆解决的, 便不会付之于自主思考。中考语文大量考察书本上的内容, 有些语文教师要求死记硬背课文及其标准讲解, 学生也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进入高中阶段, 教师常越俎代庖, 以帮助学生应考, 如将情景默写题编出来, 直接让学生去背记。大量学生疏于动脑, 习惯当“接收器”, 以至于形成思考的惰性, 在语文课堂上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

2. 学校管理的弊端。

农村学校的管理多是威权式的, 学生对校内事务的参与程度低。农村地区的教育理念也较为落后, 高中学生吃硬不吃软的种种表现, 使不少教育者更加认同“黄金棍下出好人”的俗语, 许多管理人员与任课教师都有强烈的“家长”作风, 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很多学生由于习惯了被安排, 缺乏学习的内生动力, 没有自主规划学习生活的能力, 不会管理时间, 例如在自习课上, 教师没有布置学习任务, 学生们便无所适从。这种教育氛围很容易造成两个极端:依赖型人格或反叛型人格。

3. 大众文化的误导。

人们在快捷的信息时代失去了慎思明辨的耐性, 当今社会的非理性思潮也有泛起之势。商业宣传、娱乐文化等铺天盖地而来, 一般民众容易丧失判断力。且青少年易于迷信与冲动, 对娱乐明星盲目追逐, 唯“颜值”是举, 以“呆萌”为尚, 用感官而废大脑。农村社会的整体知识水平较低, 且留守儿童多, 学生受电视和网络的影响更明显。高中生爱看诙谐搞笑的影视节目本无可厚非, 但弊病是很多学生分不清场合, 在讨论严肃话题时也习惯性地采取戏谑的态度。

(二) 欠缺逻辑思维的技能

目前高中学校对逻辑思维相关的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比较缺乏。

1. 逻辑学课程缺位。

西方把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当作教育的至高目标之一。在《大英百科全书》的分类中, 逻辑学居于自然科学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7门基础学科是数、逻、理、化、天、地、生。由于文化差异, 我国文化本身就有形象与直觉重于逻辑的问题, 需要在基础教育中加以平衡, 但目前中学阶段没有单独的逻辑课, 在各学科中或有零散的逻辑知识, 却没有形成教学合力。高中语文虽有“逻辑和语文学习”等专题, 但很多师生是视而不见的。数学教师也只教要高考的内容。高中政治主讲辩证法, 而涉及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逻辑的选修板块《科学思维常识》却形同虚设。

2. 语法教学淡化。

语法教学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语文教学的“八字宪法”——“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讲《汉语》时引入逻辑分析法讲授语法。但后来语法教学受到诟病, 便逐渐冷淡下去。学生初中语法知识不过关, 势必给高中学习带来困难。如病句的判断与修改必须用到句子成分分析法, 句子的衔接与连贯需要运用复句与句群的知识, 不能全凭感觉。淡化语法教学, 加之语文学科知识本身并不严密, 造成语文教学过于看重语感而轻视逻辑。

3. 章法教学忽视。

章法之中有逻辑。高中生作文无章法, 恰好说明语文的章法教学是缺位的, 或者说是无效的。我国文化典籍丰富, 大量优秀的篇章都由文言写成。但很多语文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 重言而轻文, 重局部轻整体, 不注意引导学生领会古人谋篇的方法, 学习名家布局的技巧, 浪费了进行思维训练的上好教学资源。阅读教学没有服务于写作, 便没有发挥古文学习的最大功效。

(三) 欠缺语言运用的技能

有了思维能力, 还需要借助语言表达出来。很多看似“不讲理”的冲突实则由语言理解与表达上的误会引起。

1. 语言理解力不足。

在阅读与交谈时, 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他人文章或话语的意思。不少学生没有学会对别人的立场抱有“同情之理解”, 尤其在网络言论中, 有意或无意误解别人原意的大有人在。其间有主观态度的问题, 也有理解力不足的原因。学生基础越差, 理解能力低的症状也越突出, 如常常混淆近似概念, 这可能是小学和初中的语文底子差造成的。概念混淆、过度解读或断章取义, 就无法达成有效的沟通, 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讨论。

2. 语言表达力不足。

农村学生普遍语文素养较差, 词汇储备量小, 往往词不达意, 肚子里有货倒不出。需要通过大量阅读累积语言材料, 并提升语言输出能力。明述道理是一种特别的能力, 说得天花乱坠更需天分, 但孔子却提倡“辞达而已”。若不能准确表情达意, 任何的辞藻都是赘疣。某些教师过于重视文采而轻视理据, 偏爱言辞华美的作文, 对质朴无文但表述妥当、有理有据的作文褒扬不够, 对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误导。

(四) 欠缺社会常识的积淀

很多学生欠缺现代公民必备的经济、政治、法律、地理、科技、艺术等常识。其间有课外阅读和人生阅历等方面的原因, 也有教育机制的问题。

1. 文理分科造成知识面窄。

高中学习压力大, 多数学生只愿将主要精力投注在高考科目上, 而我国高中文理分科由来已久, 学业水平考试基本上流于形式, 以致文科生多不知高中理化生的常识, 理科生没有高中政史地的基础。高中学生选择理科的为多, 历史等学科知识基本依靠初中阶段并不牢靠的底子, 给语文学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如部分学生不熟悉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文学以至文化常识都知之太少。眼界狭窄, 容易造成观点偏颇, 也难以有效地进行分类、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

2. 常识教育缺位。

我们的基础教育历来忽视常识尤其是公民常识教育。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将造成社会性的常识欠缺, 波及更多的人。比如我国社会普遍缺乏科学精神、契约精神和法制观念, 不懂经济常识而大侃金融, 没有现代军事常识而妄谈战争的也大有人在。对高中生而言, 缺少常识胡乱臆测常常带来文本理解上的困难, 违反常识信口开河往往造成语言表达中的“硬伤”, 出现逻辑推理时的前提错误, 论据与事实不符等。

四、研究对策:如何提升语文逻辑思维素养

(一) 整体规划课程, 提高教师素养

建议国家当将培育理性精神作为教育的优先目标, 体现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课程标准的编写中。学校要通盘考量, 综合运用各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形成逻辑思维素养培育的合力。语文教师必须多学点逻辑, 只有自身的逻辑思维素养提高了, 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二) 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人格培育重在养成独立思考、严谨求实、尊重他人等品质。学校营造宽松互动的校园大环境, 班级形成平等交流、民主管理、宽容体谅、求同存异的氛围。语文学科对精神培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有助于公民人格的养成。

(三) 加强常识教育与宽度阅读

基础教育要使学生具备现代公民必备的政治、经济、法律、文艺、科学等基本常识, 适当降低学科知识难度, 倡行通识教育。语文教师可以选编一些涉及领域广而且新的阅读材料, 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宽度, 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四) 完善语文学科知识结构

将与语文能力紧密相关的逻辑知识引入语文学科教学知识体系, 侧重于基础知识与应用, 实现逻辑学与语文教学的无缝连接。语文教师可以从汉语语法和文章章法教学等着手, 提升学生分类、比较、概括、综合、推理等专项能力。

(五) 增强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语文素养与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新课程教学已经实施,通过这两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发现对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素养有一些粗浅的理解。分析了当前我国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意义和现状,并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分析,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素养教育的有效措施,为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素养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广泛实施,作为奋战在教学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及时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和目标。对语文教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明确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采取的方式方法,不仅仅是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二、新课标背景下加强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素养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一件“双赢”的事,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日积月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标中已经明确地指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的目的简单地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提高的过程,对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当前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1.学生语文基础底子薄

高中生的语文底子薄就会在作文习作中出现错别字、病句、词义不明、结构混乱等诸多问题,这说明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语文素养较差。

2.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我发现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学生除了课上时间外,课下基本不学语文。学习上不是出于对语文的兴趣,更多的是采取题海战术学习语文,这对整个语文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3.学生文化鉴赏力不够

目前,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作为社会、家长仍然看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造成传统教学理念与课改新理念之间的矛盾,很多学生仍然没有课余时间读名著,积淀文学素养。

四、提高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有效策略

1.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要有不断创新的语文教学新理念。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自身的文学鉴赏力,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素材。在对学生授课之前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如何通过背景导入课文、课程的最后如何进行概括总结进行思想的升华等。

2.将语文素养教育渗透到每节语文课堂中

一个成功的课堂应当是学生与教师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在实际的课堂上,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必须能够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通过听说读写,将语文素养教育渗透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学素养。

3.将语文素养教育延伸到课外

新课标提倡开放的教学课堂,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语文素养教育也应当充分利用课外,培养学生多读、多看、多写,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积淀文化底蕴,提升语文素养。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新要求下,将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作为长期工作,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从而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周巧玲.我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思考[J].课程研究,2012(11).

?誗编辑 谢尾合

语文素养与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农村地区贯彻落实素质教学理念的时间比较晚,这也会对农村教育教学事业带来一定的阻碍。现阶段农村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教师要在农村语文教学活动合理地选择语文教学素材,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农村地区;语文教学;综合素养;方法策略

现阶段如何提高农村地区课堂教学力度和质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把更加现代化的教学元素引入语文教学活动当中。这种新鲜的教学元素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以便于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这样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教师要想在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必须要采用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为农村语文课堂引入新鲜的教学元素,这样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要灌输语文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农村地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学习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某一方面而言,农村地区的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方式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这一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农村地区素质教育理念深入时间较晚,或者说是农村地区教育事业比较落后,没有城市地区那样发达,这就给高效开展农村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为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此来辅助农村地区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这一环境影响之下,多媒体技术逐渐在农村地区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用起来,并且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多媒体技术在农村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也是多角度的,可以很好地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有助于农村地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为农村语文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教学思路,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制作一些教学课件。在以往的农村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多媒体技术普及比较晚,因此,学生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并没有接触过多媒体技术,也没有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学习,因此,对这种教学模式更感兴趣,在课堂中也就更加积极主动。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教学视频,这种教学视频可以为学生扩充语文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在以往的农村语文课堂通过播放视频开展教学活动是从来没有过的,学生都对这种教学模式有着很强的好奇心。通过观看视频还可以让语文知识点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理解起来更为容易,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课堂,很好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此外,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为农村语文课堂引入一些新鲜的教学元素,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寻找适合农村地区的语文素材,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农村地区开展语文课堂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农村地区的特点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语文知识,有助于提升农村地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寻找适合农村地区的语文教学素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学习和感悟语文知识,从而可以很好地提升语文知识的感染力,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和探究,致力于把农村生活和语文知识联系起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在语文教材当中有很多描写农村地区的文章,就像《活着》这篇课文就是描述農村地区的生活场景,《活着》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头牛和老人一块生活的场景。这时教师就可以将这篇课文和农村生活联系起来,为此学生也更有感悟,通过联系生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感慨。另外,还会有一些描述农村景色的文章,在学习这些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外面感受一下这种景色,让学生感受一下缓缓流淌的小溪流,以及农村地区特有的树木和景象。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的景色中去感悟语文知识,找到更适合于语文课堂的教学素材,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提升农村地区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要想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必须要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农村地区语文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明显低于城市地区,因此,在农村地区开展语文教学活动难度更大,需要的准备工作也就更为繁琐。因此,农村地区语文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教学能力,以便于可以在课堂中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在农村地区提升语文教师综合能力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比如,农村学校要加大语文教师的录取门槛,对教师的学历提出硬性的要求,要求教师最少是本科学历。此外,学校还可以加强针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针对语文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教学能力进行专门的培训,比如,可以针对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进行培训,只有通过培训的教师才可以进行教学活动。另外,语文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逐渐接受一些现代化教学理念的熏陶,逐渐学习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逐渐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应用,可以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完善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总之,在农村地区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农村地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此来更好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晓芳.切实加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0(18).

[2]郁晴倩.新生代小学语文教师的自我提升之路[J].长三角(教育),2012(10).

编辑 李琴芳

上一篇:金融衍生品发展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资产证券化融资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