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毕业论文范文

2023-03-07

语文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法,首先不仅仅是解决了老师平时上课时所遇到的复杂问题,还让教师这一职业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有了这一方法课堂氛围由原来的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活泼,它既是教师的小学语文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助手。这一模式完全符合国家实行的新课程要求。既能处理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把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确定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题观。正确处理了知识与能力的相互结合,并实现了把能力作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质量观。它还能确立实现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小学语文发展观,做到了素质教育目标与小学语文实践相统

【關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问题式小学语文 高效率 新模式

1、问题式小学语文实施的前提条件

“问题式”小学语文法的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他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的一些方法”他倡导只靠自己不靠别人。运用这种小学语文方法必须需要做到以下三点:1、教师结合课本上所遇到的知识点,帮学生设计一个与知识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掘出一片新的知识海洋,这一点十分重要。如果能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问,如何去思考,那就相当于教师给了学生一把属于他们自己的开拓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这样做比教师带着学生去解决问题的效率高很多。2、把每个同学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们去讨论这些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此时,教师不要随意去否认学生的答案,要懂得去提倡学生多去探究和解答,这样他们也得到了展示个性的机会。3、分组并奖励式讨论。教师以每组的表现程度为依据给予奖励和认可,让每一小组都能做出自己最大努力。

2、实施问题式小学语文的具体过程

2.1 充分备课,设置问题

首先,集体备课要坚持“三备、四定、五统一”。要求老师上课之前就应该熟悉所讲课的内容然后列出提纲内容,让学生们交流探讨,最后教师要形成一种具备有新意有思考空间的小学语文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学生遇到的问题会有哪些?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排除困惑,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讨论的空间,怎样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生动活泼的让学生解答出来等。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找出哪些应该保留,哪些应该省去。因此教师必须对每一堂课都进行精心的设计,所设计每一个问题都要让学生感兴趣,然而要在难度上保持适度。课堂的设计是这一小学语文模式的重要环节,如果这一环节能做的完美,那么学生就能顺着梯子往上爬,他们会逐渐把难题解决掉,变得越来越有成就感。

2.2 深入课堂,实行问题式小学语文

教师把自己所设计的问题用情景的模式告诉同学们,或用用讲义或多媒体展现出来。下一步就要唤起学生的参与性,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相互讨论,并把所遇到的问题提问出来。这样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也让他们能带着问题去学习。现在,教师应该巡视并督促每位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及时引导学生去解答这些问题。而学生就要根据问题努力尝试自己解决。如果努力解答还是没能找的答案,那么老师和学生就要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不主张老师直接把答案解出,而应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慢慢吸收并学会问题中的解答方法。这样的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可以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去学习,也避免浪费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小学语文效率。

2.3 问题的探究

在老师没有把解答方法列出之前,学生应针对自己的难点或疑点进行讨论,对老师的问题进行再思考、再探究。此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如果每一组的问题还不能被很好的解答,那么,教师就应对每一小组不能解决的难题进行再分配,进而根据问题拓展出新有利于解决该问题的小问题。教师要把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总结出来,以方便下一步解答问题时的顺利进程。这一环节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学生自主学习性和创造性。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探究、辩论的心态。

2.4 问题的解决与拓展

教师把学生所得出的问题答案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同时注重学生原来的解题方法,要考虑到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还是一些其他原因导致。现在教师要把一些誤区给学生详细的讲解清楚,直到学生明白为止。并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最好还能够离开老师的指引就可以顺利解决问题,不断养成自我思考、自我提问和自我总结的习惯。在这一环节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师应该注意,不要让自己再次回到原来的那种单调无味的讲解,要利用好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提问学生,细心倾听他们到底是在哪一方面走进了误区,另外,还要把解决这一误区的方法详细无误地分析给学生。

3、结语

现在许多小学语文过程中存在一种消极的教育方式,那就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不管学生是否真的能听明白,如果不明白,教师就会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虽然教师已经完全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但对于小学语文这一主题来说,学生才是主力军,小学语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学生能不能完全吸收课堂内容,学习效率的高低是由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小学语文的进程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在学习中,学生应该扮演的角色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小学语文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不仅让课堂气氛活跃也能让学生们对知识的记忆程度更加深刻。

语文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资源。努力克服制约因素,精心计划,周密组织,大胆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尝试体验。

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当下的真实生活,努力调动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表演等活动,在活动中互动交流,扩展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为促进体验,笔者在《小心,别伤着》这课教学中,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平时的观察所得,说说在学校或居家生活中容易发生的伤害。教师还与其他学生自由组合,模拟表演自己受到意外伤害后,不仅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还会给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学生在进行各种活动时,会尽量避免伤害,确保安全。

二、周密组织,以情促练,实践体验。

体验不只是停留在模拟阶段,凡可以进行实地训练的,如“上下楼梯靠右走”,“集合站得快、齐、静”,“维护公共卫生”,“参加公益劳动”,等等,都可以进行实地训练。这样,学生的实际行为能力会有更大的提高,他们在行动中受到的教育,得到的体验也会更深。品德课的教学突出课堂明理,课外导行,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这也是导行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如教学《热爱家乡》后,教师可安排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相对于情境体验而言,实践体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已不仅指教室、校园、家庭、社区、商场、大自然,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学生学习的课堂。如教学《花草树木点头笑》一课时正值春天,不妨把学生带到校园,让学生寻找挂在植物上的“名片”,引导学生从“名片”的说明介绍中获得更多的植物类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每人领养校园里的一棵植物,平时去关爱它、照顾它,让它和学生一起健康成长。

三、加深感知,内化情感,“换位”体验。

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以感觉和知觉开始的。通过感觉和知觉,我们能认识客观世界中的种种对象和现象,获得对事物的感性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材若没有良好的知觉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教材。而没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便会有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换位”体验,可使学生加深感知,提高教学效果。对残疾人要同情,见到他们有困难要尽力帮助,这是《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上课伊始,笔者指名学生蒙住双眼,从后排走上讲台取书后叙说自身感受。学生说:“我蒙住双眼,眼前一片黑暗,走起路来似乎是高低不平的,踩上去高一脚,低一脚,非常害怕自己会跌倒或是撞在身旁的桌子上,我好不容易才走上讲台,又不知书放在何处,摸了半天才摸到了书。”让该生想象如果眼睛真的失明了,看不见世上的一切,将会有什么想法。生答:“如果真的看不到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不但在生活上非常不方便,在精神上更是痛苦极了。”至此,学生通过换位体验,体会了残疾人的艰难及心理感受,为下面的教学作了铺垫。思品课教学中,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将所学道理付诸实践,进行行为指导,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湘潭市雨湖区广场学校)

语文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总复习;指导

小学生活快要结束了,复习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环节。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学生将整个小学阶段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归纳、总结,从而加深理解,系统吸收,灵活运用,为进入七年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呢?

一是以《语文课程标准》(简称《课标》)为准绳。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在复习指导中,既要考虑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也要关注学生复习知识、形成能力的方法与过程,更要关心学生情感投入、态度认真的程度。

二是巧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来说,复习的内容已经学过了,容易产生厌烦心理。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学生面临毕业的心理,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即有哪些知识漏洞,最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什么难题。这样就能有的放矢,使回顾、梳理、应用、拓展的复习过程既有趣味性,又有针对性,收到好的复习效果。

下面结合《课标》要求,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复习建议。

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作为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历来都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小学阶段是识字、写字最重要的时期。《课标》强调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一、《课标》要求

(一)汉语拼音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二)识字

1.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2.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课标》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中所列汉字,要求会认会写,字表二中部分汉字要求会认。

(三)写字

1.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2.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3.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学法指导

(一)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的复习要突出其“工具性”,如,帮助认识汉字、讲好普通话、纠正地方音、查字典词典、使用计算机输入汉字(拼音输入法)等,把巩固汉语拼音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运用结合起来,做到多读多练。

1.熟记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1)汉语拼音的音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既有声母又有韵母,一种是只有韵母没有声母(即零声母音节),普通话里有10个能自成音节的零声母音节:a、o、e、ai、ei、ao、ou、an、en、ang。普通话里共有23个声母。有24个韵母,韵母分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特殊韵母。

23个声母:bpmfdtnlgkhjqxzhchshrzcsyw

6个单韵母:a o e i u ü

8个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 ie 0e

9个鼻韵母:on en in un ün ang eng ing ong

1个特殊韵母:er

(2)整体认读音节,是指不用拼读,直接认读的音节,共16个: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前10个音节好记些,后面6个音节,可列出相应的字,编成一句话,运用联想记忆,如可以编成:“夜月隐,云愿迎。”

2.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26个)。

《汉语拼音字母表》规定了汉语拼音的形体、名称和排列顺序,同时它也是按音序查字典的依据。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有两点要注意:一是严格按顺序记忆26个字母,二是要牢记字母的大小及其对应关系。可以通过查字典比赛等在应用中熟练掌握。

26个字母:Ao Bb Cc Dd Ee Ff Gg Hh li Ji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Xx Yy Zz

3.掌握声调和标调方法。

(1)声调的分类。

声调是语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普通话里语音有四种声调,简称四声,它们的名称是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它们的调号(标记声调的符号)分别用-ˊˇˋ表示。

(2)声调的标法。

声调只能标在a o e i u ü上;先标a o e i uü,若遇iu ui,标在后面的字母上,轻声不标调。可以用口诀帮助学生掌握标调规则:a母出现不放过,没有a母找o e。i 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不必说。i上标调把点去,轻声不标就空着。

4.了解隔音符号和拼写规则。

(1)隔音符号。

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如:“酷爱”(ku’ài),不用隔音符号,就会让人误以为是“快”(kuài)了。

(2)拼写规则。

ü和ü领头的韵母与i、q、x相拼时,ü要去掉两点。如,趣(qù)。

(3)大写字母的运用。

①姓名必须姓在前、名在后,复姓连写,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写,双姓两个字的首字母都大写,如:LǐHuá(李华)、DōngfāngShuò(东方朔)、Zhāng-WángShūfāng(张王淑芳)。但人名与职务、称谓合写时,职务不得大写,如:Wánqbùzhǎng(王部长)。

②地名、国名、专用名要连写,且首字母要大写,如:Běijīnqshì(北京市)。

③商标和商店的名字一般每个字母都大写,如:XINHUASHUDIAN(新华书店)

5.了解轻声和儿化。

(1)轻声:普通话中的每一个音节都有固定的一个声调,可是某些音节在词和句子中失去了它原有的声调,读成一种既短又轻的调,这就是轻声。

常见的读轻声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①语气词“吧,吗,啊,呢”等读轻声,如:是吗ma。

②助词“着,了,过,的,地,得’等读轻声,如:我的de。

③名词后缀“头,子”等读轻,如:桌子zi。

④重叠词,或重叠双音节动词读轻声,如:走走zǒuzou、讨论讨论tǎolun tǎolun。

⑤表趋向的动词做补语时读轻声,如:上来lai。

⑥名词后面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等读轻声,如:乡下xia。

⑦量词,如那个,那次,那盘等读轻声。

⑧作宾语的代词,如“有人找你”中的“你”读轻声。

⑨“一”和“不”两个字,夹在叠词中间要读轻声。

(2)儿化:北方话中有许多词汇的字音韵母因卷舌动作而发生音变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儿化。儿化了的韵母就叫“儿化韵”,其标志是在韵母后面加上r。儿化后的字音仍是一个音节,但带儿化韵的音一般由两个汉字来书写,如:老头儿(lǎtóur)。在普通话中,儿化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的功能。

(二)识字、写字

1.多种方法识字,形成主动识字的愿望。

《课标》对小学生识字的要求是:能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以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而识字量的积累需要多次反复,强化记忆,这个过程虽不复杂,但往往枯燥,如果学生有了识字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识字活动,识字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这就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随文识字等,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多识字。

2.遵循汉字特点,提高独立识字能力。

汉字数量众多,依靠课堂学习和教师教,是不能满足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独立识字是学习汉字的一种能力,具体表现在:一是学会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的读音和意义,二是将生字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三是培养一种识字习惯。读书莫放拦路虎,遇到生字词就饶有兴趣地去认识它。识字不是枯燥乏味的机械记忆,可以遵循汉字的特点,分类识记。通过区分多音、多义字、同音字、形近字,可以有效地提高独立识字能力。

(1)区分多音多义字。

多音多义字是指同一字形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的汉字。据义定音是正确读准多音多义字字音的关键。从尽可能多的例词着手帮助学生学好多音多义字,如:在读书看报的时候做个有心人,记住一个多音多义字的读音经常出现在哪些词里。另外的读音又经常出现在哪些词里,不同读音的词积累得多了,就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个字了。

(2)辨析同音字。

同音字是指现代汉语里语音相同但字形、字义不同的字。

由形入手,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辨析同音字。如,区分“蜜”和“密”,“蜜”下面是一个“虫”,表示与一种昆虫有关的东西,如:蜜蜂、蜂蜜;“密”下面是一个“山”,表示与山上的东西有关,像植物之类,如茂密、稠密。

由义入手,进行比较、辨析同音字。①通过组词辨析,如:用“鱼”和“渔”组词,“鱼”组的词大多是指生活在水里的各种各样的鱼类,“渔”组的词大多数跟捕鱼有关系。②在具体的句子中辨析。把一些同音字,放到不同的句子中去体会,感受它们的不同。如把同音字“做、作、坐、座”放到句子中。③通过记忆反义词进行辨析。如同音字“近”和“进”,“近”是“远近”的“近”;“进”是“进出”的“进”。

(3)区分形近字。

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形近字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律,并有各自的特点:

笔画相同,位置不同,如“由”和“甲”。

字形相近,笔形不同,如“外”和“处”。

字形相近,偏旁不同,如“睛”和“晴”。

字形相近,笔画数量不同,如“今”和“令”。

字形相近,读音相同,如“很”和“狠”。

字形相近,读音不同,如“清”和“情”。

部首相同,位置不同,如“陪”和“部”。

区分的方法:

①根据字音识字形。如:区分“令”和“今”,带“令字”旁的有“铃、岭、冷、怜、领、零、龄、玲”等,带“今”的有“吟、念、贪、含、矜、琴”等。这两组汉字在读音上有很大的不同,最明显之处是声母,带“令”部的声母都是l,而带“今”部的声母大都不同。

②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区分。“形声字好识记,音形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读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如“燥”“躁”“噪”三个字的字义分别和“火”“足”“口”有关。

③通过有趣的联想区别。将某些形近字放在一起引发有趣的联想,如:“辛”与“幸”,区别在于上半部分不同,“辛”字上面是一点,“幸”字上面是“十”字,我们用“辛苦一点,幸福十分”的联想来区分。区分“兵”对“丘”,可以想象两个字的对话,“兵”对“丘”说:“看看战争有多残酷,把你两条腿都炸飞了!”

此外,还可以采用编顺口溜、编谜语等方法进行区分。

3.熟练使用字典、词典,巩固识字、写字效果

熟练掌握查字典、词典的方法,需要时会感觉很方便。养成不会就查的好习惯,再加上多多练习,就会熟能生巧,做得又快又好。方法有三种:

(1)音序查字法。

知道字的读音,却不知道字的写法,也不知道它的意思时,音序查字法就可以助你一臂之力。①读准字音,确定它的音节,从音节的第一个字母确定音序(大写字母);②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或《音节表》)中先找出音序,再找出所查汉字的音节;③根据音节后面的页码,按四声顺序找出要查的字。

(2)部首查字法。

知道字形却不知道它的读音或它的意思时,部首查字法可以帮助你解决难题。①确定部首,数清部首的笔画;②按部首笔画在《部首目录》中找出这个部首相应的页码;③接照目录指示的页码在《检字表》中找到要查的部首,除去部首,数清要查字的笔画数,按笔画排列顺序从这个部首里找汉字;④在正文中查检要查的字。

部首查字法的关键在于正确地确定所查字的部首,部首的常见位置在字的上、下、左、右、外。

常见位置没有部首的,查中坐,如“夹”、“串”分别取“大”“|”。中坐没有部首的,查左上角,如“疑”“整”分别取“匕”“束”。

形声字查形不查声。如“园”“飘”分别取“口”“风”。

无部首查起笔。

上下都有,取上不取下。如“含”“思”分别取“人”“田”。

左右都有,取左不取右。如“相”“炉”分别取“木”“火”。

内外都有,取外不取内。如“闷”“医”分别取“门”“匚”。

取中座、取下、取右,不取左上角。如“坐”“渠”“凯”分别取“土”“木”“几”。

(3)数笔画查字法。

有些字,既不知道读音,又不容易确定部首,便可使用数笔画查字法查找该字。步骤是:①数出所查汉字的笔画数;②在《难检字笔画索引》中查找要查字的页码。③按页码在正文中找汉字。这种查字法关键是掌握笔顺,正确数出笔画。

4.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课标》把书写提到很高的地位,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写字是一项技能,技能的学习靠实践,多实践才能把字写对、写好、写快。

5.重视纠正错别字,提高写字质量。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即“本无其字而写之”。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小学生无中生有的错字、张冠李戴的别字在书写时经常出现。错字的类型主要有:多一笔、少一笔、写错笔画、写错结构、写错部件、写错部首等。掌握同一种笔画在不同类型字中的书写规律,是不写错字的重要保证。出现别字的常见原因有:同音字用错、形近字用错,这就需要分析错因,对症下药,如:联系字义区分同音字,分类比较区分形近字。为避免写错别字,要多观察,多分析,多比较,记住特征。

适当对应古字,利用其字理理解字形,强化记忆,预防或纠正错别字。如“虐”字,有人常将下面部分开口方向写错。这是一个会意字,上边虎头原指老虎,下面是“爪”的变化,而且旁边还应该有个人,只是被省略了,连起来是虎爪伤人,虎爪伤人时爪子一定是对着外面的,明白了这些,也就理解了“虐”字下面部分为什么开口向外,“虐”字字形就会记得牢固,不容易写错了。

纠正错别字,复习时要在多样形式中强化,如:听写、组词、造句、改错、挑刺、竞猜等,要引导学生主动纠错。

避免错别字,功夫应该在平时,用在阅读和作文的过程中。这必须靠自觉,对自己要有严格的要求,从主观上为错别字设防。

6.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书写习惯,指的是在长期反复练习中形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书写方式。良好的书写习惯就是指良好的书写方式。小学生不一定成为书法家,但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任务,但它不能孤立地去完成,应该和阅读、习作紧密结合起来。

阅读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实现自身精神成长,同时,阅读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学生对书面语言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阶段的阅读主要包括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和语言积累。

一、《课标》要求

阅读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根据《课标》第一、二、三学段的阅读目标,现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从词句、篇章、积累与背诵、标点、课外阅读、阅读方法等方面分别列出。

(一)词句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篇章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三)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四)积累与背诵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

(五)课外阅读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六)阅读方法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二、学法指导

(一)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语文能力

1.朗读。

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丰富想象力。朗读要与理解文章有机结合,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从文章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朗读提倡自然,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2.默读。

默读,是独立阅读的主要方式,是阅读的更高阶段。因为省去发音器官的活动,速度快,便于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局限。平时不论是看书、看报,还是看其它文字材料,主要是默读。

默读的方法:一是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二是保证默读质量,要一边读、一边思考,理解内容,重视品读;三是要学会默读方法,提高默读速度。

3.精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越充分,理解得就越深刻,精读是提高阅读水平和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精读需要对文本的用词造句、段落层次、篇章结构、表达方法等方面进行揣摩品味,细读探究,有时要调动读者已有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进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判断的评价。

精读。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进行探究和分析。一是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带有感情色彩的句子、含义深刻的语句或段落;重视细节描写、品味关键的词语和标点、有感情地朗读等,把心放到文章当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去寻找和作者的共鸣。二是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探究中学习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三是充分利用相关的背景资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和同伴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在深入学习了文章后,要再次回归整体,梳理本篇文章的重点、难点、自己的收获,把精彩的词句、段落反复诵读,乃至摘抄。

4.略读。

略读就是大致地读,粗知文章大意即可。它利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快速捕捉关键信息。略读能加快阅读的速度,增加阅读量,扩大视野,提高阅读效率。

略读时,首先扫读全文,尽量加快速度,明确文章的重点所在;接着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选择文中某些部分继续进行快速读,以求读有所得。略读虽然不如精读要求细致,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也应该集中精力认真地读。

5.浏览。

浏览就是大略地看,一目十行地读,目的在于查找和提取有用信息。它要求在阅读中一目数行,迅速扫视,摘取字里行间的重要信息,如读前言、目录、结束语等。或者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某种需要,舍弃一部分不读,只快速阅读相关的部分,如读标题、图表、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语等,以用于查找相关资料。

6.诵读。

诵读,就是反复吟读,自然成诵,是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诵读要求从作品的声律气韵人手,体会其音韵美、诗意美。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全身心投入,让自己置身于作品描述的环境里,去欣赏景物、感受情感,引起共鸣。

(二)练习阅读技巧,提高语文能力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写文章都有一定的目的,赞扬什么,批评什么,议论什么,说明什么,都围绕一个中心发表自己的看法。阅读一篇文章,一定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主旨,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先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属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中的哪一类型。写人的文章,要抓住文章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什么品质来概括;叙事的文章,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写景的文章要抓住写的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来概括;状物的文章要抓住写的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怎样写的来概括。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自读质疑。由文章的题目或围绕文章的主要事件自己提出思考的问题。如阅读《将相和》一课,可以根据题目提出问题:“将”“相”分别是谁?围绕他们分别写了什么事?将相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了呢?由“不和”到“和”的原因是什么?这些事体现了将相的什么品质?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摘录句子。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有时候摘录中心句后,还需要“串”。如老舍笔下的《猫》,既写了大猫,又写了满月的小猫。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必须把两个中心句串联起来:猫的性格很古怪,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还有,中心句表达比较烦琐,还需要“缩”,精简一些修饰性的词语,使课文大意表达得更精炼。

合并段意。一篇文章可以分几个意义段,每一个段落大意都概括了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把各段的段意综合起来就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用这种方法概括要注意两点,一是各段大意之间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顺畅连贯;二是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可以分段归纳出五个小标题: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奋勇杀敌、壮烈跳崖,然后将各段大意综合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扩展题目。有许多文章的题目本身就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只要仔细解剖题目,把题目扩展开来,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可以扩展为“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的故事”,进一步扩展,“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的故事体现了父子情深,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这样就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从题目中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迎送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

串连要素。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还有很多方法,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但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全文,边读边思考,弄清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把握文章的重点。概括出大意后,先写一个底稿,经过不断的思考和修改,才能比较清晰而完整地把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言为心声”,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还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样才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思想感情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读懂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一诺千金》一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讲一个男生因给母亲买药向“我”借了两元钱后,每天夜里不辞辛苦帮人干活,终于实现了五天内还钱的诺言;第二件事讲“我”冒雨去车站接约好的朋友时,看到了一对信守诺言的少年风雨无阻如期相聚的欢欣场面,“我”却因朋友食言失望而归。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守信用、重诚信的人敬佩和赞美之情,以及对失信人的鄙夷。

(2)结合文章题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有些题目直接表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只要我们围绕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揣摩,就能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慈母情深》,从题目一看便知是赞扬母爱的文章。围绕题目、结合课文便能读懂母亲的辛劳、慈祥、善良、通情达理,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感受到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无比的热爱。

(3)品味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隋、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因此,抓住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例如《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在写了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就连行进在期间的男女老幼也返朴归真,”野”性十足后,赞叹道:“于是,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对索溪峪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4)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度,我们或者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体会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抓住“黑洞洞”和“碰壁”就可以体会出鲁迅对反动派和旧社会的无比憎恨和无畏的斗争精神。

(5)变换不同视角,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读者、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心灵交流的过程。阅读时,读者结合作者写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写本文(本书)时的心态,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分别站在作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思考,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去发现,站在一般读者的角度去理解,就能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分别从小时的作者、长大后的作者、文中的“父亲和母亲”、读者等不同视角去看他们对作品的态度,就能体会到这两种评价对作者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把握内容是了解文章“写了什么”,体会作者情感是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写”。阅读,仅仅做到这两步还不够,还要学习和借鉴作者是“怎么写的”,也就是要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1)常见的表达顺序。

事情发展的顺序。就是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尾,叙事类文章常常采用这种表达顺序。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的推移叙述事情发展的过程,观察日记类常常采用这种表达顺序。

地点转换顺序。也称移步换景,或参观、游览顺序,参观游览类常常采用这种表达顺序。

空间顺序。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等,说明建筑、景点类的文章常常采用这种表达顺序。

逻辑顺序。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特点到用途,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说明文、议论文应用较多。

(2)基本的表达方法。

叙述。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主要表达方式之一。描写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抒情。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议论。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不是拿相关的文章知识点为起点,也不是最终归结为一些程式化的抽象表述,而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感悟语言,发现语言规律,进而领悟表达方法,感受作者是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的。在小学阶段,“文章的表达顺序”要定位在“了解”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条理即可,“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要定位在“初步”上,不要过度解读,两者都不要拔高。

(三)把握文体特点,提高语文能力

1.阅读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一是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抓住人物的身份、职业、年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活动等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二是抓住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三是感受人物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2.阅读以记事为主的文章,一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就是记叙的“六要素”,这样能很快感知文章内容。二要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一般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有的是插叙或倒叙),即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按顺序细读。三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搞清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情的重点来写的。四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阅读说明文,一是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二是理清说明的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空间、游览顺序(也叫移步换景)介绍事物的;三是了解文章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等;四是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

4.阅读诗歌,应以朗读、诵读和想象为主。一要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二要借助字典、词典,疏通诗意;三要品读诗句,展开想象,把诗句转化为画面,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四要反复吟诵,在吟诵中理解、想象、体味、升华,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感情。

5.阅读文言文,主要是借助课后注释理解,但不要死记硬背这些注释,不要逐字逐句地翻译。要重视熟读成诵,在读读背背中体会古今语言的不同,体会文言文表达的规律。

6.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如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一要浏览全文,整体把握信息。阅读时,要采用从整体上俯视,从片断式、碎片化的不连续信息中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二要定向关注,检索提取信息。非连续性文本的信息通常不是直接的,因此需要对信息进行检索甄别,提取有效信息。

生活化和实用性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重要特点,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带向生活,是锻炼非连续性文本读用能力的有效途经,比如图书馆的阅读借阅卡,外出时查看地图、飞机票、火车票,用药时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等等。

(四)坚持进行课外阅读,提高语文能力

经典润泽生命,阅读滋养人生。《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小学生坚持进行课外阅读,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课外阅读不仅要关注“读没读”“喜不喜欢读”,还要关注“怎么读的,读的效果如何”。交流读书方法,有助于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独立阅读能力;交流读书内容,有助于积累语言,积累习作素材。交流读书启示,通过回顾精彩细节谈感受,使阅读真正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交流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包括批注、摘抄、写提纲、读后感及随文习作,有助于相互学习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

(五)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语文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有人说,“前半生,你培养好习惯;后半生,好习惯会照顾你”。一个人养成的好习惯越多,能力就会越强。从终身学习的角度看,阅读习惯会跟随并影响人的一生。小学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自觉读书的习惯。

自觉读书体现在:课内学习时要自觉地预习和复习,课外阅读时要坚持“一有时间就手不释卷”,使读书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每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样慢慢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

2.边读边思的习惯。

阅读要想有收获,就不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应该是边读边思考。思考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想方设法去寻找答案;思考作者写得精彩之处,在精读细品中学到方法;思考自己读后有哪些启示,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自己还有哪些补充和观点等等。读有所思,才会品出读书的乐趣,读书的益处。

3.乐于查阅的习惯。

阅读时遇到不认识或难于理解的字词,不要轻易放过,囫囵吞枣的做法不可取,要及时查阅工具书,经常使用,就会越来越熟练,对高效阅读会有很大的帮助。为了增强阅读效果,要及时查阅相关资料,如文中自己不了解的时代背景、风土人情、作者生平、性格、作品特色、相关介绍、同类文章等,把书读“厚”,加深了解。

4.广泛阅读的习惯。

为了丰富自己,要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一要拓宽阅读渠道,如利用图书馆、书店、班级读书角、和同学互换、网络、报刊、杂志等;二要扩大阅读面,读书犹如蜜蜂采蜜,蜜蜂采过千万朵花才能酿出好蜜,读书也要博览,才能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三要增加阅读量,有了大量的阅读积累,阅读能力才会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5.勤于动笔的习惯。

读书时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是圈点批注,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二是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然后多读、多记;三是把阅读中学到的方法用到习作中去,勤于动笔实践。“好脑瓜不如烂笔头”,勤于动笔,能巩固自己的阅读成果,提高阅读能力。

习作

《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一、《课标》要求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二、学法指导

(一)保持习作兴趣,乐于书面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习作的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因为只有自己对习作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一种写作的欲望和冲动,这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能让写作思路真正打开,让想象插上翅膀,真切感受到快乐作文,作文快乐。

人为什么要写作呢?写作就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如“xx我想对你说”,是为了解释,为了表白,为了沟通;“我学会了……”是为了展示、为了庆祝,为了分享;写“风俗习惯和节日习惯”是为了介绍,为了解说,为了推广……可见,小学生习作不难,就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习作就是写自己,写自己的小游戏、小发现、小制作,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见闻和感受、对事情的看法等等。作文与说话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当明白这篇习作是为何而写时,习作就不再是负担,不再是任务,而是表达自己的需要。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是获取作文题材的一个重要途径。除了将观察视为自我需求,做到主动观察、经常观察,还要掌握一些观察方法。如:顺序法,知道观察有不同的顺序;比较法,观察时运用比较,寻求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信息法,即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都运用起来,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观察,使观察获得的信息尽可能是全面的。

有意观察时,观察对象不同,观察点也不同。如观察人物,要察言观色,注意外貌、动作和神情;观察事情,要注意事情的来龙去脉,起因、经过和结果;观察景物,要抓住它最特别的外形和神韵。观察时全身心投入,才能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真的习惯,习惯养成了,对于习作就太有用了。

(三)自觉积累习作素材,并将积累运用于自己的习作

写作要靠平时的积累,不论大作家还是小学生都不例外。要积累的东西很多,最主要的应当积累:一是知识,积累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二是思想,即积累对生活和事物的认识;三是语言,一方面通过课内学习文质兼美的范文,品味词语,仿写句式等读写结合的方式积累,另一方面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积累。

拓宽积累途径,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如:开展活动,充实生活,可以随季节的变化写春游、夏日荷花、秋天树叶、我眼中的冬天等;可以踏着传统节日的脚步写春节的烟火、元宵的灯会、端午的粽子等;可以关注国家大事,畅谈看法;可以抓住锻炼、休闲、娱乐等生活小事引发的灵感及时动笔;还可以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网络收集,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等。边积累边思考,边思考边记录。

(四)心中有读者,落笔有对象,愿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习作写给谁看?写给读者看。读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心中有了读者,落笔时头脑中就会呈现和读者交流的画面,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是有温度的。如学生犯了错误写“检讨”,知道检讨是给老师看的,所以,在习作时选择了“尊敬”的表达语气,“检讨”的表达基调,和“阐述”的表达方式,让教师在“检讨”中看到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习作完成后,最想得到的是认可和反馈,认可的范围越宽,时间越长越好。所以,要拓宽习作“发表”的阵地与途径,让习作拥有更多的读者。如同桌读、小组读、班级学习园地、班级小报(黑板报)、楼道的墙壁上、校园广播、校刊、国旗下的讲话、报纸杂志、网络博客……有了读者,习作的价值培增,有了分享与交流,作者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倍增。

(五)真情实感、内容具体,作文才能吸引人

写作是自己和自己、自己和读者交流思想的一个过程,一定要如实表达,事实是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不要写走样。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更不能抄袭。

习作内容具体,读者读后就会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了。要做到内容具体,就要立足于每次习作的目的,唤醒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回忆生活,聚焦情景,表达细节。例如,写教室里非常安静,要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写出“静”到什么程度,可以联想到心跳声、外星球、万籁俱寂的田野等事物,将教室里的静写得具体而生动。当然,不要误以为字数多就是具体,不要误以为一篇习作处处都要力求具体。

(六)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再好的习作也需要完善,完善的根本方法就是“自改和互改”。改什么?改立意、改材料、改结构层次、改词句表达、改错别字、改标点符号。修改顺序一般是从字到词到句,从句与句的连接到自然段,从自然段到整体布局谋篇,从“字顺”到“文从”,从内容“明确”到内容“具体”。修改时,养成自觉查字典词典、主动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的习惯。

修改的步骤:一是自改。“读”是修改习作的第一法宝。先把自己的习作认真地读几遍,哪儿有问题就在哪儿改。把错别字、用错的标点改正过来,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需要增加的内容加上去,需要删改的地方去掉。接着,欣赏自己的作品,画出自己满意的词句,并想想自己这样写的好处。还可以“演”自己的习作,借助想象去检验语言表达的效果。二是互改。自己修改满意后,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互改时,关注题目、开头、结尾、正文、语气、用字、标点。三是比较。将改前和改后的两篇习作放在一起作比较,分清优劣。对比修改,可以让自己领悟到怎么改和为什么这么改的诀窍。四是反复修改。好习作都是反复修改的产物,这是书面语言的一个特点。反复修改能使书面语言更准确、更完美,也有利于修改习惯的养成。

(七)书写规范有速度,习作质量有保障

习作要有一定的速度。平时要养成构思的习惯,即先想清楚,然后再写,不论是编写提纲,还是打腹稿,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要理清思路,一一想明白。只要次次习作前都自觉地“想清楚然后写”,就能保障写作有一定的速度。当然,平时可以多做限时作文、快速作文的练习。

习作时要认真写字,做到字体端正,书写规范、整洁,行款格式正确。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习作标题居中,自然段首行空两格,标点符号占格。

(八)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应用文,分类练习效果明显

1.记实作文。

要求写生活的真实,写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经历的,写出真实的场景和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实作文关键是一个“实”字,是“真实”,是“事实”,是“实实在在”。既然是“记实”,那就不是幻想,不可随意编造。这类文章一般被称为记叙文,按照写作对象的不同,一般涉及写人、记事、写景三种。

(1)写人类。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就是要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一种或多种品质。

要想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一是写人物外貌中突出的特点,因为人的外貌与他的性格、所在的环境、社会地位有密切的关系;二是让人物开口说话,说的话要符合人物身份、特点,能恰当地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三是写人物的行动,写出“做什么”和“怎样做”,使读者透过人物的行动,体会出他为什么这样做,使行动描写由表及里地反映人物的内心。四是写人物的心理,好的心理描写不是干巴巴的、孤立的,而一定是在叙事的基础上,与其它描写相结合。五是写人物的神态,通过恰当的语言描绘出人物的姿势、神情、态度等特点,借外表外映内心,形神兼备,才能让人物真实可信。六是写具体的事件,写人离不了事,人物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性格、品质才鲜明,也就是说,事件本身就能表现人物特点。

(2)记事类。记事的文章指以叙事为主体,通过对事件的叙述表现中心的文章。

记事作文,应以“事件”这个要素为核心,其它要素要围绕这一要素而展开。一要交代清楚事情的六要素,即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到的人物,事情是怎样发生、发展的,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结果如何。二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详细写,与中心无关紧要的可以略写或不写,做到详略得当。三要记叙得条理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四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使文章眉目清楚。

(3)写景类。主要是指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记叙文。通过写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的文章一般分三类。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到的景物,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二类是描写生活中见到的自然现象,如《火烧云》;三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物,如《鸟的天堂》。不论写哪类景物,都应注意这几点:一是仔细观察景物,写出景物的特色。观察景物要确定观察点,也就是观察景物的立足点。观察点不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不同。正如苏轼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二是把握写景的顺序,写出层次。写景的顺序有:空间顺序、观察的先后顺序、时间的推移顺序、景物的不同类别。三是写景时融入情感,情景交融。写景的目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要借助景物,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景是情产生的基础,情是景的产物,“一切景语皆情语”。而发自内心的感情,才能使习作情景交融,生动形象。

2.想象作文。

想象作文,是同“记实作文”相对而言的,它是写想象的情景、事物,通过作者的想象展开而成文。想象作文是想象出来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画面构成的整体,通篇运用想象的手法,不同于局部具有某些想象成分的作文。

(1)想象作文的类型。

童话寓言类。仿照以前听过、读过的童话、寓言故事,将动物、植物及无生命物体人格化,通过故事表达他们内心的愿望和情趣。如《标点符号大闹语言王国》《蚂蚁和大象》。

科幻类。以写科学幻想为内容的习作。作者以从各种渠道积累的科学知识为基础,带着对某些科学现象的浓厚兴趣,通过幻想设计未来的“科学事业”,如《月球上的新居民》《太空旅行记》。

假想类。想象内容不是“科技”,而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事件,配以自己的想象,写好未来现实生活的作文。如《假如我是一只小鸟》《二十年后的相会》等等。

再创造型类。通过对故事的改写、续写等表达对原作的理解,抒发他们对原作中人物命运或事件发展的关心。如,扩展情节、延伸结尾、古诗改写,可以改变人称、改变处所、改变结构等,进行多种题材想象作文。

(2)写想象作文注意事项。

①想象来源于现实,来源于知识。如果对现实生活观察不够,想象也只能是粗糙的、泛泛的;知识量少,想象也不会成功。如,你对机器人方面的情况很感兴趣,平时积累很多,那么,写起与机器人相关的想象作文,一定会得心应手。

②想象要大胆,更要合理。想象作文可以写幻想、写假想、写梦想、写奇想……想象四处飞扬,大胆、奇特、富有个性,但这不等于胡思乱想,胡编乱造。想象合理是说想象要基于现实,又要超越现实,因为任何一个故事都有其出现的合理性,那就是人性、事理,也就是这个故事的逻辑。

③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写时要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把想象的内容具体而详细地写出来。把情节写生动,把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写具体,把想象写细腻。如,写《二十年后的想会》,要把想象的20年后的变化、情景,有重点、有层次、具体地描述出来:相遇在什么地方?如何相遇?相遇时的情景是什么样的?大家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这样文章才会有具体内容。

④想象“美好”,感情真实。想象作文要有一个“美好”的中心思想,立意才会深刻,如果只是瞎编一个热闹离奇的故事,就失去了想象的意义。与写记实作文一样,写想象作文也要注入作者的全部情感,是歌颂赞美还是贬斥揭露,都要通过真情实感的表达让读者感受到。

3.常见应用文。

应用文是人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处理日常事务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应用文的特点是大都惯用的格式,这些格式,是多年来形成的,就是所谓“约定俗成”的。大家都那么写,我们也要那么写,不然,人家看着不习惯,甚至还会出问题。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应用文主要有日记、书信(日常通信、感谢信、表扬信)、请假条、留言条、借条、领条、读后感(观后感)、失物招领、招领启事、通知、建议书、演讲稿等。无论写哪种应用文,都要注重格式及要领。

读书笔记是促进学生阅读、增强阅读效果的一种形式,一般要写明书名、作者、主要内容、读后主要感想及格言佳句摘录。

写好作文没有决窍,更无捷径,唯有多读、多写、多改。

下面例举几类应用文的写法。

通知。格式:①第一行居中写“通知”二字,如果事情紧急或重要,就写“紧急通知”或“重要通知”。②第二行空两格写通知的正文,要写清楚会议或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参加对象,有时还要写上应该注意什么。③最后,在正文的右下方写上发通知单位的名称和日期,分两行写,一行先写署名,下一行写日期。

请假条。格式:①第一行居中写“请假条”三字。②第二行顶格写称谓,即写向谁请假,后面加冒号。③在称谓下一行,开头空两格写请假的原因和请假的起止时间。④最后,在正文的右下方请假人签名及写日期,分两行写,一行写请假人签名,下一行写请假条书写的日期。

留言条。格式:①第一行居中写“留言条”三字。②第二行顶格写称谓,条子留给谁就称呼谁,并在后面加冒号。③在称呼下一行,开头空两格简单明了地写你要给对方说的事,④最后,在正文的右下方写清楚谁留的条子及日期,分两行写,一行先写署名,下一行写留言条书写的日期。

启事。为了说明某事而登载在媒体上或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如:招领启事、寻(人)物启事、征稿启事等。格式:①第一行居中写“启事”或根据内容写“招领启事、寻(人)物启事、征稿启事”等。②另起一行开头空两格写正文。③最后,在正文的右下方写上发文单位或个人的名称和日期,分两行写,一行先写署名,下一行写日期。

书信。格式:①称呼:第一行顶格写。②问候语:另起一行,开头空两格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写下文。③正文。开头空两格写,并根据内容分若干段来写。④祝颂语:正文结束后写“此致”或“祝”,不加标点,换行顶格写“敬礼”或祝愿语,如写“身体健康”“学习进步”等。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在要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xxx、你的朋友xxx等。再下一行写上写信的日期。

感谢信。是一种专用书信,人们用它来表达对关心、帮助过自己的部门和个人的感谢之情。格式:①标题:第一行居中写“感谢信”三字。②称谓:第二行顶格写被感谢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后面写上冒号。③正文必须紧紧扣住“感谢”来写,写出真情实感。感谢对方的原因要写明白,叙事要求简洁。④署名和日期:在正文的右下方写上提出感谢人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及日期,分两行写,一行先写署名,下一行写日期。

倡议书。是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提议性的专用书信。格式:①标题:第一行居中写“倡议书”三字,或点明倡议的核心事情,如“关于开展献爱心活动的倡议”。②正文,有的写称呼,有的不写称呼,另起行空两格写内容。写清楚倡议的事、原因、意义、做法。结语写决心与希望。③署名和日期:在正文的右下方写上发出倡议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及日期,分两行写,一行先写署名,下一行写日期。

建议书、演讲稿。在格式上一般分标题、称呼、正文、署名、日期几部分。行款格式是一样的,只是内容不同。

口语交际

《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必备”一词强调了口语交际能力在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课标》要求

倾听能力: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表达能力:能用普通话交谈,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讲述见闻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具体生动。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交流能力: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听说态度: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二、学法指导

1.提高对口语交际的认识。

课标关于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这一目标非常明确地指出口语交际应注重“口头语言”,而非“书面语言”,目的在于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相对于过去的“听话、说话”,口语交际更多地体现了“对象”意识,更多地注意了交际过程中情意态度方面的要求,注意到交际中的文明素养,考虑交际效果。

口语交际时,既可以有大声发言,也可以有轻声说话,既要口齿清楚,也要辅以体态,既会表达思想,也会仔细倾听,既会有准备表达,也会临场应变,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往。

2.选择鲜活的口语交际话题。

选择恰如其分的交际话题,是实现口语交际的前提和保证,符合学生年龄、兴趣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口语现状的鲜活话题,能使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如:班干部竞选、课外书推荐等。但口语交际课不应该是对日常生活的简单复制,如果模拟生活情境就是单纯地把日常生活搬进课堂,那不但达不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反而是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巨大浪费。如:“自我介绍”这个话题,因目的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介绍的侧重点、介绍的语气、语调、音量以及动作就都不一样,口语交际的目的就是要借助这个话题,锻炼学生面对不同的情况能自我介绍的能力。

3.拓宽口语交际渠道。

口语交际具有“开放性”,口语交际教学不一定在课堂里进行,“多实践”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如:融口语交际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捕捉生活中偶发事件,活用生活情境及时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新闻发布会、人物访谈、上街购物、学习推销商品等,在生动的活动实践中,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历练。总之,以“教材为中心”“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纸上谈兵”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不可取的。

4.增强口语交际意识。

我们生活的母语环境,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无时、无处不需要口语交际,因此,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增强口语交际意识。比如“赞美”,学生并不是不会赞美,而是缺少赞美别人的意识,课内外的多种真实生活情境的练习赞美,会唤醒学生赞美别人的意识,从而慢慢养成赞美别人的能力。养成了口语交际的意识,把课堂上学到的口语交际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口语交际实践锻炼,也必然能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5.保证口语交际质量。

口语交际质量如何,要看是否进行了实质性交流。“实质性交流”包括交流的内容、形式、状态。首先,交流的内容应该是交际双方围绕话题的真实感受和思考。第二,交流的形式应是互动的。无论互动是明显的,还是隐性的,只有交际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应该是面对面的、你来我往、有认同、有质疑、有应对的直接的交际。在生生交际中,教师不能当“传声筒”“中转站”,总是转述学生的信息,否则,这样的交际状态就丧失了其应有的真实性,实际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其中独白类的话题更要避免单向的自我表达,忽视交互性,如,进行续编故事、自我介绍、演讲等口语交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面向全体听众讲,用眼神、手势等与听众交流;第三,交流状态是积极的。听者和说者能随着交际的需要不断转换角色,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听得认真,说得自信,参与积极。

[责任编辑 纪敏]

语文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大学语文教育因为其对母语能力的训练以及人文素养的基础培养作用,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的培养以及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以及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能力的培养。实现这些作用的途径包括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对外语专业学生加大大学语文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选取能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容等几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育 创新型外语人才

引言

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来说,主要从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方面大学语文教育作为所有专业学生的母语训练课程,其对包括外语专业在内的所有专业学生都存在基础性的培养作用,主要包括母语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作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这两方面素质的提高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育和外语教育两者同样作为语言教育存在的共性,大学语文教育能够对外语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也能起到相应的作用。[1]

一、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具体作用

大学语文教育因为其对母语能力的训练以及人文素养的基础培养作用,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作用

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前提是使外语专业的学生具有相应的创新精神。缺乏创新精神而奢谈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无异于缘木求鱼。但是,无数的事实不停地告诉人们,作为前人没有或者很少涉足的创新事业,因为缺乏足够的经验可资借鉴,其面临的风险可想而知。因此,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第一步,是要培养外语专业学生敢于而且能够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的创新精神。从本质上来讲,外语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属于高校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的范畴,而人文素质的培养正好是大学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学语文教学依托于精选的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文学家所创作的经典作品,这些文学家往往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通过娴熟的语言技巧将相应的思想传递给人们,而这些思想之所以能在长时间内得到广泛的流传,往往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表达。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实际上也是对外语专业学生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对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的培养作用

要进行某种程度的创新,不仅需要相应的创新精神,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更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将这些创新的想法和做法坚持下去。正是因为创新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缺乏前人经验的借鉴,因此必然意味着其存在很大的不成熟或者失败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意味着在创新的途中可能前功尽弃,更意味着有很大可能产生根本不会有任何回报的投入。在高昂的成本以及失败的风险的双重压力下,要想将创新进行到底,就必须具有相应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同样属于大学语文教学擅长培养的人文精神的范畴,在大学语文的文学素材中关于坚忍不拔直至成才的作品不胜枚举,其中最典型的是著名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报任安书》,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为了解释自己之所以能在遭受非人的腐刑之后还能坚持完成《史记》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创新,是依靠了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还在文中罗列了众多依靠坚忍不拔的毅力完成自己事业的伟大人物。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自然能使外语专业的学生逐渐养成创新性人才必备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三)对外语表达能力的促进作用

大学语文教学虽然较中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偏重于上述的各种人文精神的培养,但对语言运用能力和技巧的训练仍然是其的基本任务。大学语文所训练的对象汉语与其他外语同样属于人类用来交流的语言工具,因此两者之间毫无疑问存在共性。正是因为这种共性的广泛存在,尽管很多人认为大学语文训练的母语思维会对外语的学习造成相应的干扰,但是其同样对外语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般来说,不同的语言在表达的技巧上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这也是由某种语言形成的伟大文学作品往往能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人们通过不同的语言进行学习和欣赏的主要原因。而大学语文教学对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母语运用技巧方面的训练,某种程度上也能促进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四)有助于培养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

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所学习的外语知识几乎不可能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的某种比较纯粹的外语环境中使用,其最大的作用是作为汉语环境和某种外语环境之间进行沟通的工具。而创新型的外语人才的培养也必然会侧重于对其在汉语环境和外语环境之间进行沟通的能力的培养。而要想在汉语和外语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语言中自由转换,对汉语的精通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因此,针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和技巧进行训练的大学语文教育,对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大学语文教育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大学语文教育虽然对创新型外语人才有着上述的培养作用,但这些作用的实现还需通过高校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

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必须通过具体的大学语文课程加以实现。要想使大学语文教育的这一促进作用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这些投入具体包括将大学语文规定为外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适当增加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以及相应的学分,适当扩大大学语文师资队伍的规模并提高大学语文师资队伍的素质,以及增加相应的大学语文教学设施的投入等。[2]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使外语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扎实提高其作为创新型外语人才必备的创新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等人文素质,以及外语表达能力和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等语言方面的专业能力,为大学语文教育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外语专业学生加大大学语文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

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语文教育方面比较欠缺,没有意识到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其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重要意义,是影响其不能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根本原因之一。很多外语专业的学生认为其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最重要的是学好本专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创新就可以了,因此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最关键的还是对自己的外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再加上敢想敢干。但正如之前所述,大学语文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外语专业学生在外语专业上的语言能力,而且能够鼓励并使其坚持创新所必需的敢想敢干的精神。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与其所认为的学好外语专业知识以及敢想敢干的精神的养成不仅没有任何矛盾,反而有着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对外语专业学生加大大学语文教育对其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重要性的教育,只有外语专业学生对大学语文教育真正重视,大学语文教育的促进作用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三)选取能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

大学语文教育发挥其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归根结底还必须依托于其所选取的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一般来说作为大学语文的教材内容而存在于大学语文课本之中。因此,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作用,还必须注意选取能在这方面起到相应作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比如应当尽量选取如上述司马迁所写的《报任安书》这类既能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巧,又能培养其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的作品,而尽量少选取那些虽然在语言技巧上有较高成就,但在创新精神培养方面作用不大甚至有负面作用的文学作品,如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其“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美则美矣,但是对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在是乏善可陈,因此应尽量压缩其在大学语文课本中的比例,只需有一两篇代表作即可。[3]

(四)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容

对以外语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大学语文课程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重视与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相关的内容。因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对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经常习惯性地将其讲成纯粹的文学鉴赏课。虽然这种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也能通过提高外语专业学生通用的语言技能而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更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其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以外语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授课内容上适当进行倾斜,以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育的这一促进作用。

结语

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其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以及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能力的培养。要保证这些作用的实现,必须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对外语专业学生加大大学语文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选取能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容等措施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彦辉.外语院校大学语文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6).

[2]高磊.创新教育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21).

[3]严澜.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学园,2014(34).

【基金项目:2014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三本院校引入ESP教学模式的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42400411032);“郑州航空港背景下国际化创新型外语航空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2400410590)】

语文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初中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心理和生理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需要注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需要注重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快乐地学习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效率的提升提供保障。

关键词:中学生;快乐语文;课堂教学

一、引言

初中课堂应作为一个“乐园”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构建思维发展的平台,使学生能够通过互动、合作等形式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确保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积极开展快乐语文课堂,将快乐教育理念切实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既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又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充分尊重,从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培养,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通过角色转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大多被动地学习知识。为了能够打造高效快乐的语文课堂,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转换角色,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组织作用和教学指导作用。一方面,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了解和掌握,既要积极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又要及时对学生予以指导,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得以发展。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大胆质疑,提出独特且新颖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模式开展教学,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学文本,使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掌握教学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解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预留悬念,让学生学会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适当组织竞争活动,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知识关卡,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能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培养,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换自身的角色,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提供保障。

三、合理运用影像教学资源

在中學语文教学中运用精心剪辑的优秀电影,有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被改编成电影,教师可以发挥这些影像资料的教学价值,结合文本开展教学,在视觉艺术中融入语言艺术,使教学氛围得到优化,学生也能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学习的愉悦感。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欣赏影像之前引导学生阅读教学文本,也可以借助影像资料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处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难点知识。

比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教师需要研读教材文本,以文中所描写的环境为导向分析人物特点,接着,再与《水浒传》这部电视剧相结合讲述该部分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在组织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使学生思考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另一方面,文章着重刻画了“慎”的特点,为了能够成功押运生辰纲,杨志可谓是小心谨慎、殚精竭虑,将视频与文本内容融合分析人物的心态,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押运路途的险峻,由此真切地了解到文中人物的心理,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乐趣和魅力,展现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一面,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有效调动,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实现快乐语文课堂的构建。

四、总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快乐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还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因此,中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认知水平不断总结、改进和完善,既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快乐中获取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武宜凤.牵住语文教学的牛鼻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9).

[2]邹文艳.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5(35).

作者简介:马长发(1963— ),男,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上一篇:语文毕业生论文下一篇:语文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