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语文论文范文

2024-05-05

语文教学语文论文范文第1篇

以现实生活为根基, 在课堂学习中营造一个准生活情景,将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置身于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或背景下,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发现与感悟,最终不但接受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形成良好的人格系统。生活体验型课堂实指一种情景化学习,通过在课堂中实施模拟性的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世界,感受生活的激情和喜悦。

1.1 让课堂成为学生心中向往的乐园

兴趣是引导儿童学习入门的金钥匙。生活体验性课堂中,学生在教师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存智慧的召唤和感知下,不断学习知识,获得体验,不断享受生命的关怀和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中创设儿童感兴趣的生活模拟情境,设法激发儿童参与学习的情感与欲望,让儿童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在老师春风化雨的人文关怀下得到真切的体验,从而更加喜欢学习,热爱生活,将课堂视为心中的乐园。

1.2 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

课堂是点燃儿童好奇与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种的通常是课堂中发现的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从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考的习惯。课堂中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来解决问题,如有新的疑惑生成,再继续引发儿童思考探索……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这样的课堂,它让孩子们怀揣问题而来,走出课堂的时候他们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课堂成了他们探索生活世界的窗口。

1.3 让课堂成为学生链接生活的纽带

生活是有意识的生命创造性活动。将课堂链接于外界生活,引导学生在其中感悟、体验生活世界是生活体验式课堂的基本特征。如开展“知家园,建家园,爱家园”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在课外查找各类资料、实地参观考察后,回到课堂中畅谈活动的感受与体验,组织举办各类展示交流活动来激发学生建设家园的热情, 鼓励学生立下为美好明天而奋斗的志向。同时也带动了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密切接触,在学习中了解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探索明天更美好的生活。这样的教学拉近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有利于学生生成对生活的体验。

2激发情感:构建情感体验型课堂

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情感因子, 充满体验的语文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情感涵养与表达的需要。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有知无情,有识无感。一节课下来,学生除了获得一些机械的结论,心灵世界没有产生多少变化。很多学生长期以来从未有过深刻的情感体验,在对象面前他们“心如止水”,更不要说融“我”入景,物我两忘,达到主客观的沟通与默契。体验性课堂则可以改善这种不良状况。情感体验型课堂非常注重“热力场”的效应,热切关注师生情感的互通、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在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积蓄体验,表达情感,将课堂视作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2.1 让课堂在精心预设下 “生成 ”

课堂的生命力源于主体之间相互的作用, 教学的生成性就是在不断的运动中诞生的。这种生命力需要教师去激活。激活生命力,促进生成,对教师而言,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精心预设”。精心预设是一堂理想课诞生的前提。任何一种高效教学都必须经过精心预设, 任何未经精心预设的教学都不可能在课堂促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成”,更谈不上实现心智的诱导启发,对生命的人文关怀。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新理念精心预设教学,体验性课堂关注学生的体验度,则更需要灵活应变型的预设,如板块状、移动式结构的预设。只有精心预设,再加上教师精湛的技艺,娴熟的调控,这样的课堂,才会在看似无序的涨落、偶然的突变中产生精彩的“生成”,才更具有促进学生体验发展的意义。

2.2 让 课堂乐意向 “不确定性 ”开放

教学是一个不断出新、不断生成与发展的过程。这就预示着它不是完全可预设的,也不可能是模式化的,而是“不确定”的。体验性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心理与行为, 这使得课堂中的“不确定因素”猛然剧增。面对这种情景 ,作为教师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教案剧”,将“表演”进行到底,还是顺应学情时时更动预先的设计,乐意向这种“不确定性”开放,是勿庸致疑的。课堂不是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为了不断促成学生体验而乐意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充满体验的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情感涵养与表达的需要, 让学生的心灵世界产生变化。因而应该把这种“不确定性”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挖掘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2.3 让 课堂的每个 “生命体 ”发光

课堂是师生、生生平等对话,互相合作、互相交流、心灵沟通、思想碰撞、共同成长的生命场所。课堂体验实际上是刻意营造的一种“情感共振”。课堂上,教师不能独霸话语权,而要当好引导者,让在场的每个学生都能融“我”入境,让每一个生命体都闪闪发光起来。首先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让每个孩子的眼眸都闪烁自信的光芒;其二,要努力营造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情意交流的“互动场”,留有生成体验与交流体验的时间与空间;其三,要特别关注课堂的“弱势群体”,让每个孩子都敢于在课堂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改变他们附和他人,躲在不起眼的角落与他人共吟“同一首歌”的情绪。

摘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关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诚心诚意地为学生提供、创设体验的时间和条件,满足儿童的精神需求,是当前课堂中急需关注的一个问题。可以说,体验已是当前课改的一个关键词。笔者认为,体验性教学应该坚持三大理念:即生活性、情感性和生命性。下面就这三理念来谈谈对小学语文体验性课堂形态的初步构建。

语文教学语文论文范文第2篇

学业质量标准及其衡量尺度,均体现了教育质量观的转变——从“知识的积累”转向“人的发展”,这一转变对教、考、评都有指导意义,观念的进步最终要通过微观层面的教学目标来实现。教学目标陈述“是教学目标设计的最后环节,即教学目标从思想意识层面外化成语言形式层面的言语转化环节,学业质量标准导向下的教学目标,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分层陈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陈述。教学目标陈述的转向,实质是落地落实学业质量标准的素养本位。

语文教学  学业质量标准  教育质量观  教学目标陈述  分层分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增了学业质量标准,它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依据学业成就的关键特征,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五个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新增学业质量标准,以及以核心素养作为学业质量标准的衡量尺度,均体现了教育质量观的转变——从“知识的积累”转向“人的发展”,这一转变体现了新时代教育观念的巨大进步。

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对教、考、评都有指导意义,观念的进步最终要通过每一节课或者每一个学习任务群来落实,它需要先导性的设计以承接教育质量观的转变。设计的第一步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陈述“是教学目标设计的最后环节,即教学目标从思想意识层面外化成语言形式层面的言语转化环节”[1]。学业质量标准导向下的教学目标,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分层陈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陈述。

教学目标陈述的转向,实质是落地落实学业质量标准的素养本位。因此,应该避免孤立地传递语文知识,或者孤立地强调通过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去落实教学目标,在陈述中体现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知识、文本)的互动,通过互动促进素养的发展。

一、学业质量标准的架构方式及相应要求

“学业质量”,顾名思义,是从“学”的角度来反映教育的发展功能和发展水平,“质量”同时指向课程学习的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两个方面。前者侧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状态,要通过学生的主观体验来反馈;后者侧重学生在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之后核心素养变化发展的结果,要通过活动产生“证据”来间接判断。

核心素养的发展状态和变化结果都属于比较含糊、难以清晰陈述的事物,在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上规定性不足。对此,学业质量标准采用分级连续性尺度。分级指从低到高共分为五个水平标准;连续性尺度,指的是在所有的水平当中一以贯之采取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作为衡量尺度。

分级做到了明确清晰:水平1和水平2是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3和水平4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5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同时,水平2还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4是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水平5是为对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要求,修习情况可供高校自主招生或用人单位参考。分级对教学目标陈述的指导意义在于,从原有的笼统陈述“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转变为“要把不同的学生带到不同的地方”。

连续性尺度则兼有革命性与模糊性双重挑战。革命性是指以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衡量标准,具有巨大的进步,本身就是对“知识为本、分数至上”的教育质量观的反拨;但是这一反拨同时衍生了艰巨的挑战,那就是以核心素养作为尺度难以量化。过去以知识为本的质量观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其中一个原因是知识能够以符号化的形式存在;相应地,关于“知识”的“教”与“学”能够用“传递—接受”的方式进行,也能够通过分数量化知识的“教”与“学”。相反地,素养无法符号化,它具有强烈的个体性、生命性,需要与学生个体行为相结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现才能间接推断他的素养状况,这就意味着无法用符号去完整地再现、描述学生的素养,也无法用分数来真实反映学生的素养发展状况。

素养无法符号化的特质,成为落实新的教育质量观的最大挑战。这一挑战带来的压力,向下逐层传导,下压到“教”的层面,成为一线教学实践的突出问题:教师如何判断“教”到了哪个质量水平,以何种证据来推断学生达到了哪个水平标准,一篇一篇的篇章教学或者18个学习任务群下的专题学习要分别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最终才能体现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阶段的梯度与难度?它涉及的因应策略很多,本文仅就教学目标陈述进行探讨。

二、语文教学目标原有陈述方式及其不足

教学目标陈述并不是新事物,教师写教案的“教学目标”就是在进行教学目标的书面陈述。教学目标陈述的明确、清晰,对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路径选择、教学评价设计具有导向意义。因此,长期以来一线教师都较为重视教学目标陈述的规范性。

现有的教学目标陈述大多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2]:将教学目标从易到难分为三种类型——认知、情感、技能;再将三个类型教学目标分别进一步细分,认知包括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等层次,情感包括接受、反映、评价、组织和价值的性格化五个层次;最后用“谓语+宾语”的形式将三类目标以及细分层次表述出来。

以《林黛玉进贾府》(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陈述(以下简称“林例”)为例,可以清晰地看出布鲁姆的理论在教学目标陈述中的体现。

以“哭”為线索,分析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的主要性格特点。

通过细读的方式,提高学生获取感受、品味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通过这一篇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兴趣[3]。

“分析”属于认识目标;“感受”“反应”层次,“品味”“鉴赏”“激发”属于情感目标中的“评价”层次。教学实践中这种陈述方式相当有代表性,它便于教师直观地呈现自身在篇章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对教师而言可操作性相当强。但是,“就陈述谈陈述”难以深入,我们将其纳入学业质量标准来观照,能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属于上位理论,从上位理论到具体的篇章教学,中间跳过了好几个中观的层次,由此建立起的表述模型较为粗放,对以“学”为中心的学习动力、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学习风格与思维水平的差异等因素考虑不足;陈述方式缺乏测量意识,這必然导致陈述内容“就教言教”,无法贯彻学业质量标准所期待的“教—学—评一体化”;呈现内容缺乏分层分类意识,对学习过程缺乏分层陈述,对学习结果缺乏分类陈述。

“林例”的第一点还能做到以学习者为主语来陈述教学目标;第二点和第三点就变成以教师作为潜在的主语了。不要小看这个问题,以谁为主语来陈述,实质上是宏观的教育质量观在一篇小说教学某个课时的微观反映。“林例”中二、三点的“提高……能力,培养……鉴赏力”“激发……兴趣”,一无例外指向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第二课时)要完成的任务。这对教师完成任务来说很顺当,但是任务并不等同于学生的某项素养得到的发展,也不能以此确认学生具体处在哪个学业质量水平等级。换而言之,主语的混淆会导致教师关注点的偏差,重视自身任务的执行而忽视后两者。然而,后两者恰恰是学业质量标准的要害。

“林例”第二点“提高学生获取感受、品味语言的能力”则是典型的缺乏分层分类意识陈述方式。学业质量水平标准1-1(水平等级一当中的语言素养)只要求达到“有主动积累的意识,不断扩展自己的语文积累,能对学过的各类语言材料进行归类……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言”,简而言之,只要求“积累“”理解“,3-1(水平等级三的语言素养)则要求“能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语句分辨词语语义和情感上的细微差别,……能体味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1(水平等级三的语言素养)要求“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抽取水平一、水平三、水平四当中的语言素养的相关表述,对照“林例”第二点,可以发现,“林例”中的“感受、品味”已经超出1-1的水平;但是又看不出能够对应水平一以上的具体哪个等级要求。

三、面向分级连续性尺度的教学目标陈述

难以想象,一篇又一篇的篇章教学以“教”为中心来陈述,既无分层也无分类,叠加起来到了一定的节点就能凭着考试分出学生的学业质量等级。这样显然就是“教—学—考”的分离,各自为政,学业质量标准谈何指导意义?

回到“林例”的第二点,如果要对应水平三的要求,应该陈述为:“调动自身的传统伦理知识背景,分点叙述王熙凤的语言从哪些方面吻合了大家族见亲戚的场面要求。”这样陈述的好处有:照顾到课时的限制,将“感受、品味”的对象锚定在典型人物身上;将“3-1”的“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具体化,直接告知学习者需要调动的知识背景,让“感受、品味”有一个确定的基础与方向;将“3-1”的“语言环境”具体化,引导学习者拓宽关注点,不仅关注王熙凤的谈话对象(林黛玉),还要关注在场其他人(贾母、王夫人、“三春”)的感受,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王熙凤的语言背后的人情练达;“分点叙述”为“教—学—考一体化”做好积极准备。对应学业质量水平四的陈述也应同理,不再赘述。

除了篇章教学,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陈述,除了面向学业质量标准的转向之外,还要考量任务群在发展素养方面的综合性,又要将任务群根据学时学分分解出若干个专题学习,以便于教学目标对接。下面以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中的“《三国演义》专题学习”为例分析。

表1、表2在分层分类陈述上的探索,固然是对学业质量水平标准的积极回应,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对接宏观育人目标。国家规定了宏观育人目标,即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宏观育人目标是明确的,但是中观的学业育人目标(新课标)比较笼统,这就容易造成微观的教学目标与前两者的割裂。为避免微观的教学目标与宏观的育人目标脱节,每一个篇章教学、每一个专题学习、每一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陈述就尤为重要,它是至下而上地贯彻落实宏观育人目标的第一步。

分层分类陈述还是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办学定位的主动实践,普通高中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应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每个微观层面的教学中明确体现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以衔接新高考的综合改革。教学目标中,对应学业质量水平一和二的陈述内容是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要求学生全部达标;对应水平三和四的内容,则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要求选修者达标;对应水平五的内容,为学生就业或者高校自主招生提供依据,学而不考或者学而备考。

参考文献

[1] 何更生.新课程语文怎么教[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沈敏燕.《林黛玉进贾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8(10).

[3] 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皮连生,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关燕云】

语文教学语文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通过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得到稳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也随之得到稳步提升,因此素质教育视野下培养初中生阅读能力已成为教师重要教学任务。目前广大教师正尝试采取多元教育思想落实这一素质教育理念,已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方案

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阅读是学生开展写作及日常交流的重要基础。通过高效阅读学生能够深化对语用知识及语言环境的理解,增强沟通交流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意义非凡,因此阅读能力已成为学生必备的能力素养。然而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有效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更是因此走入瓶颈。所以素质教育视野下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强化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拓展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目前广大教师已尝试采取多元教育思想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已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

一、课前激趣设疑,建立阅读教学基础

在传统阅读教育模式下,教师多采取以自我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应试教育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单向输出为主,教学形式十分单调,学生愈发缺乏学习的兴趣,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也随之受到影响。而兴趣是学生重要的老师,在学习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有效激发,其阅读的质量与效率也随之得到稳步提升。因此为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在课前结合游戏导入、情境导入等多元导入模式,以设疑、激趣等方式将学生迅速引入教学环节。以学习《济南的冬天》为例,教师可在课前为学生展示济南冬天的照片,并将老舍的生平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以此引导学生在课前初步了解本文背景知识及情感元素。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在课前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思维,进而为阅读有效开展建立良好的基础。

二、课上构建高效课堂,深度培养阅读能力

在传统应试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只偏重围绕考点讲解文章中重点的字、词及名言佳句,既不重视引导学生在多元教学情境下深度理解语用知识,又不重视利用任务教学等自主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更忽视了课外阅读教学及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受此影响,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与课外阅读积累,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随之无法得到提升。因此为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在课上结合多元教育理念构建高效课堂,以此深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此教师一方面要结合游戏法、情境教育法等多元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深化对语用知识、文章情感元素等内容的理解,以此建立生成阅读能力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任务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多元教学方法,依托这一自主阅读过程中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渗透联系上下文、捕捉关键词等阅读技巧,以此强化思维引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学习《济南的冬天》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结合“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选取了哪几个方面描写济南的冬天”等问题略读文章,并通过捕捉关键词等方式找出济南冬天“响晴”这一特点,以此初步感知本文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高效开展阅读教学。

三、课后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深度拓展阅读能力

优秀的名家名作源于实践、寓于实践、高于实践,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师也要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巩固与深度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此教师首先可组织对比阅读等课内阅读实践任务,如对比阅读《济南的冬天》《白马湖的雪》《江南的雪》等写作手法或情感元素类似的文章,引导学生利用课上所学技能完成课下实践任务,在对比中深化对同一类文章情感元素、写作手法等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以此达到巩固与深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作用。其次教师要定时定量为学生布置课后阅读任务,并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竞赛、阅读分享大会等实践活动,以此深度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随之得到深度拓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围绕学生的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科学选择学生适宜阅读的课外阅读材料,最大可能吸引并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此提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提供有效的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既是新课标视野下教学的全新要求,又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选择。教师要升级教育思想,并结合多元教育理念升级教学方法,以此深度培养并拓展学生的阅读素养,教学的有效性也随之得到深度拓展。未来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教师可引入电子阅读等信息化阅读教学模式创新阅读教学方案,以此推动阅读教学深度创新发展,为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热汗古丽·庆铁克.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 语文课内外,2020,000(015):21.

[2]李軍定.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 考试周刊,2020,000(020):41-42.

[3]陈劼,严瑞.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20,006(008):73-74.

语文教学语文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新课改在我国教育领域逐步深入,素质教育得到大力推广,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重大突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融入到教学目标中,小学生是否具备创新能力,与其未来学习及发展休戚相关。本文将围绕着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论述,以此来实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及语文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重要性;培养方法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现行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的新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呢?在此,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验,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生是国家与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承载着整个国家发展的希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对小学生的培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是一个国家发展潜力衡量的重要标杆。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来说,小学是他们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如果教师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意识、能力的发展,对今后的个人发展与生活品质,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而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不仅占据大量的教育时间,在语文阅读教学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特别是理科类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构建创新环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要想保证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就应该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乐于思考、敢于创新。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并不处于平等的地位,很多学生即便有想法、有见解,也不敢去表达,即便有的学生勇于表现,也会被教师打击,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致较低,这也无从谈起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民主、和谐、欢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更高,也更愿意去表达。同时,教师要多鼓励与赞扬学生,小学生年龄较小,有着较强的自尊心,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肯定,如果教师只是批评或者不认真对待学生的提问,他们就会比较失落,这样也就会造成学生自卑、不自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甚至会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讨论、研究,不要因为学生的年龄较小,就去否定他们,应该多鼓励学生去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并主动探究答案,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这并不是完全放任学生不管,教师要把握好尺度,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指导,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悬念激发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都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需要机械化记忆,这种缺乏思考的学习是低效的,也会让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越来越大,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巧妙设置疑问,采用悬念式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的思考。例如,在《赤壁之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让学生可以大概了解战争的胜负,接着提问他们:为什么曹操的兵力远大于刘备与孙权,却依然被打得落花流水?这样的疑问为学生接下来的深入阅读做好的铺垫,也调动起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带着问题进行再次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挖掘文章中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探寻答案,这样就有效促进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3.自主探究实际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后,还要让学生可以学会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不仅是教师设置问题,最后将答案告诉他们。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课前要让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有效预习,并提出不少于三个问题。当然,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还是需要教师去进行指导。比如,让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之标记,可以是符号,也可以是关键词备注,这样便于他们阅读后进行回顾。另外,是让学生先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尝试解答这些问题。例如,在《鹿和狼的故事》预习中,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狼和鹿以及森林之间有着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呢?如果学生没有解决问题,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完善。另外,创新思维与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可以不断积累与成长,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其创新能力。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来搜集与筛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材料,将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思维广度与见识,为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創新习惯

学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桃花心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展示桃花心木,这样就会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心,在课前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搜集相关的素材。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新旧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对他们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次,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保证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搜集相关的教学素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创设有利条件。最后,注重教学的艺术性与科学性,例如多媒体教具的使用等,尽可能提升语文课程的美感,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可以主动去创新。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个人的成长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有着较强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这些特点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在现有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冷福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关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18(09):16-1.

语文教学语文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學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而语文课程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渠道,为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探讨了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教学效率

引言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生活实践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创新性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生活化实践教学能够以生活体验为基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探索和实践的兴趣,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及理解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如何充分发挥生活化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探索的重要教学改革内容。

1、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知识内化能力和水平践行标准化教学工作,结合任务教学法、小组教学机制等多元化方式,确保能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真正完善识别重点信息策略的方式,为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要点提供必要的支持。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知小学生学习的特征和思维特点,要将重点落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例如,教师在讲解生字生词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去查字典,然后组织学生利用“分享小会”的方式分享这个字的演化、词义、组词造句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全面优化语文学习素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因为小学生的心智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对事物还没有形成非常独立的思维和认知看法,此时教师就要借助语文教学工作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要引导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的理念和思维,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能在规划内得到创新和升级,为教学效率的提升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2、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2.1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学习讲究策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策略和侧重点。比如说在给学生讲阅读的时候,就可以用上“识别重点信息策略”就是教学生如何从一段相对较长的文本中识别重点信息,快速获取文章大意。这时候老师就要让学生重点注意文章的题目、开头段和最后一段,每段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或者一篇文章中字体加黑的部分,这些都是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值得注意的地方,因为重要内容往往隐藏在这些地方。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随手勾画以及随文批注,就是在看到某个自己觉得有感悟的地方就随手勾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悟。读书需要有详有略,有时候为了研究某个问题,要去查找很多资料,但是我们在找资料的时候不能把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从头到尾完整地读完,但是也不能草草略过,对于自己想要获取的资料,要读得仔细一些,其他的都可以跳过。这是阅读的时候要用到的方法,随手勾画则是学生在阅读时候要养成的一个习惯。

2.2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自由表达

语文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不仅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还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老师可以在班上定一个规定,要求学生在每次语文课前做一个3-5分钟的交流分享,给老师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或者生活小窍门什么的。课前交流分享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克服害羞的心理,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相互了解。

2.3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语文学习讲究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且很多东西是课本上所没有的,需要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获取。目前适合小学生的读物还是很多的,有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等,老师可以给同学们介绍一些书籍,让学生自己去找来阅读。可以每天读一点点,不用一次读太多,但是得每天坚持。老师可以在教室的某个角落建立一个“图书角”,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看过的认为好看的书带来学校,在要求每个学生都爱护书籍的情况下让学生相互交换传阅自己的书。可以每周评选一个“读书小标兵”,并给予受表彰的同学一点奖励,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读一些书。

2.4多设计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也是语文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创造一些机会,多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比如说,让学生每天写一句话,可以是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可以是今天的心情感受,因为很多小学生还没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他们会觉得日记写起来任务太重,要写很多东西。这个每天一句话就是不要求学生写多少内容,就写一句话就好了,但要保证每天写,然后把本子交给老师,老师也在下面写上一句话,可以是给这个同学的建议,也可以是对这个同学今天表现的评价。师生之间用这样方式一种进行“交流”,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

2.5老师加强自身储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侃侃而谈或者灵光乍现,背后都是丰富的积累。有句话说:你给别人一滴水,首先自己要有有一桶水。小学语文课程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背后很多东西是需要老师有丰富的积累以及良好的语文素养作为支撑的。比如老师在讲某个知识点的时候,需要更多的例子来支撑这个观点,比如讲到认得心灵美的时候,《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卡西莫多虽然长得很丑,身体残疾外貌畸形,但是他有一颗很善良的心灵,在看到美丽的姑娘艾丝美拉达被无辜迫害的时候,他把她带离了绞刑架,藏在教堂里面。就是说,我们评价一个人怎么样,不能只看外表,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才是更重要的。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教育中,教师们必须要不断探究语文课堂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并且充分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尊重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性,贯彻因材施教战略,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优化教学效率,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吉香.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9(26):117.

[2]黄益鑫.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9(59):35.

语文教学语文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当前的中专语文教学当中,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开始加强了不同学科的社会实践功能优化,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偏向于社会实践,实际的教学效果变得十分优越,能够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满足当前社会的真实需要。本文主要对中专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社会性进行了实际的分析,并提出了教学优化的措施。

【关键词】中专语文 实践性 社会性

一直以来,中专教学都与其他中学的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在现如今的发展当中,中专教学开始迎合当前教学的改革方向,进行实时的教学优化,形成了诸多全新的教学办法,对于学生的培育也不再局限在以往的知识成长上,转而进行了以实践为主的综合教育。但是对于中专语文这类文学型的教学科目,很多教师并没有明确的实践教学方向,转而保持着以往的知识教学模式,与当前的综合素质教育出现了一定的冲突。在这样的状况下,中专语文有必要进行实时的教学优化和改革,注重于提高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着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积极的实践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社会语文观念,形成完善的判断思想和能力。下面笔者就来他谈中专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中专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分析

1、中专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语文教学,本身是一门语言教学,而语文教学的实际开展,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同时也在一定层次上关注着学生的实际成长。在现如今的中专教学当中,教师对于中专语文的实践性并没有充分的了解,转而较为传统地开展传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缺乏一定的实效性,许多时候对学生的成长引导仅仅集中在基础的知识语言表达上,并没有较为实际的作用。为了切实改变这样的现状,教师应当进行深层次的教学观念转型,开展以实践性为核心的中专语文教学,即将语文教学知识实时运用到生活当中去,进行多方面的综合实践。同时,教师在教学的方向上,也应当以实践性为核心,进行持续的教学改革,更多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给予他们现实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学习到多方面的专业技能。

2、中专语文教学的社会性

在中专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社会性成为了其主要的性质之一,而中专语文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其对于学生认知的改善上。对于现阶段的中专学生而言,他们的目光仍旧十分短浅,无法正确地判断社会上的各种对错,对于各种社会不良事件,他们也容易受到相应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思想。而作为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科目,中专语文必然要深层次地朝着社会性的方向进发,即以当前社会上的各种事件作为模型,进行综合的语文教育,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培育学生对社会的良好认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比如,在讲解以“诚信”为主题的课文时,教师便可以联系当前社会上的各种诈骗事件,进行相应的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中专语文教学内容对于当前生活认知的指导作用,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思想。

二、中专语文教学优化办法

1、实时培育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为了切实优化中专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综合教育,尤其是对于语言交流能力,需要加以实时的培养。教师在新时期的中专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如最为基础的交流与表达,便可以通过简单的词汇运用来完成,但是教师需要尽可能完善学生对于各种词汇的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的说话趣味性,打造语言交流的艺术美感。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积极的语言交流和沟通,将较多的语文生活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实际认识到当前语文教学的科学合理性,并进行相应的生活实践,在各种语文智慧的引導下解决生活难题,如敢于与陌生人进行交流、如何说话能得到别人尊重,都属于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体现。

2、运用语文思想看待社会问题

中专语文教学在新时期的开展过程中,需要着重强调教学内容的社会性,对学生加强相应的社会思想教育,一方面使得学生能够实时运用语文思想去积极地看待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拉近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也能够形成完善的社会思想,运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上的事物,而不再去盲目地进行追随。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加强这方面问题的合理引导,如很多语文课文,都是对生活的一种写照,而教师通过其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必然会使得学生迅速产生相应的触动,建立积极的社会思想,能够综合探讨这些社会问题的本质原因,将社会认知实时地融入到学习当中去,有利于学生良好社会生存观念的培育,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总之,中专语文教学的开展,必然需要在时代的改革下加强基础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多方面的优化和改革,使得整体的教学思路更加富有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中专语文教学面临的困难与对策研究[D].常怀云.鲁东大学2015.

[2]艺术中专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郭璐璐.辽宁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文学传统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牧草生产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