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分解结构范文

2024-05-11

工程分解结构范文(精选10篇)

工程分解结构 第1篇

中国铁路BIM联盟

前言

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建设管理信息化要求, 为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 为BIM模型建立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促进铁路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信息体系的构建, 实现铁路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 中国铁路BIM联盟理事会主动组织各成员单位, 协同相关合作单位, 以满足有关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为前提, 参考铁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指南,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制订了铁路工程实体结构分解指南 (1.0版) 。

本指南的主要内容:1.总则;2.铁路工程实体结构分解;3.附表:铁路工程实体结构分解表。

本指南主要参编单位及人员:

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统筹管理:朱丹、陈晓波、许永宏、操锋

线路专业:彭先宝、陈小全、邱文展

路基专业:詹志雄、张协崇、陈爱云

桥梁专业:余兴胜、文望青

隧道专业:戴林发宝、李树鹏、包德勇、邓朝辉

轨道专业:崔国庆、全顺喜、孙立

站场专业:周兵和、郑洪

车辆专业:刘奥、邱绍峰

机务、动车专业:周智勇、刘奥、韩永军、黄小刚、邱绍峰

工务、机械专业:王小岑、倪琍、张琨

给排水专业:史义雄、袁敏、黄亚洲、王松林

环保专业:周辉宇、张爱明、雷彬

迁改工程:彭先宝、陈宁、周洁云、史义雄、张颋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统筹管理:魏州泉、高延平、李志彪

综合工务维修专业:张金林、董刚、贠虎、任建旭

信号专业:杨长辉、王朝存、张恬、袁俊喜、郭世勇

通信专业:朱铁栓、闫鹏、于凤、王丹、路长平

信息、防灾专业:闫鹏、朱铁栓、于凤、王丹、路长平

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统筹管理:张雪才、周建、喻渝、董凤翔、张毅

隧道专业:李俊松

接触网专业:邵岩、李朝阳、杨佳、王彦哲

牵引变电专业:王健、文菓、许晓蓉、李朝阳

电力专业:廖宇、张波、罗毅

迁改工程:杨咏漪、刘厚强、刘江涛、胡光常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统筹管理:孙树礼、郭珠远

桥梁专业:苏伟、冯沛

线路专业:韩金秀、冯慧淼

站场专业:欧阳宝珍、李静波

轨道专业:艾山丁

路基专业:闫东旭、柳忠杰

隧道专业:王乐明、冯山群

环保专业:苏卫青、刘鹏

机务专业:马晓彤

车辆专业:刁亮

给排水专业:李玲

电力专业:马静波、徐凯

接触网专业:吕波、邓洪

牵引变电专业:陈兴强、张涛

通信专业:冯敬然、江凌翔

信号专业:王海忠、齐亚娜

信息、防灾专业:赵树学、张新芳

大临及过渡工程:李胜利、李永德、杨悦林、李青、叶治荣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统筹管理:史天运、史宏

编码规则:卢文龙、解亚龙、刘彦军、牛宏睿、梁策、王福、宋文龙、吴晓楠、郝蕊、白平

本指南其他参编单位及人员: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张庆河、康周科、王运涛、王少坤、叶斌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陈红念、周宇清、王德华、曾宪明、吕刚、赵民有、赵南

中国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舒坦、肖文华、屈虹

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苏保卫、刘杰、张硕

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李文彬、姜成师、杜瑞杰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

刘成军、于双栋、曹振鸿

目录

1 总则..............................................................................................................................10

2 铁路工程实体结构分解.................................................................................................10

2.1 一般规定................................................................................................................................10

2.2 应用方法................................................................................................................................10

2.3 工点划分原则.........................................................................................................................10

2.3.1 轨道专业工点划分原则...........................................................................................................10

2.3.2 路基专业工点划分原则...........................................................................................................10

2.3.3 桥涵专业工点划分原则...........................................................................................................10

2.3.4 隧道专业工点划分原则...........................................................................................................11

2.3.5 站场专业工点划分原则...........................................................................................................11

2.3.6 环保专业工点划分原则...........................................................................................................11

2.3.7 通信专业工点划分原则...........................................................................................................11

2.3.8 信号专业工点划分原则...........................................................................................................11

2.3.9 信息专业工点划分原则...........................................................................................................11

2.3.10 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专业工点划分原则..................................................................12

2.3.11 电力专业工点划分原则.........................................................................................................12

2.3.12 牵引变电专业工点划分原则..................................................................................................12

2.3.13 接触网专业工点划分原则......................................................................................................12

2.3.14 给排水专业工点划分原则......................................................................................................12

2.3.15 机务专业工点划分原则.........................................................................................................12

2.3.16 动车专业工点划分原则.........................................................................................................13

2.3.17 车辆专业工点划分原则.........................................................................................................13

2.3.18 综合工务维修专业工点划分原则...........................................................................................13

2.3.19 大临及过渡工程工点划分原则...............................................................................................13

2.3.20 迁改工程工点划分原则.........................................................................................................13

2.4 编码规则................................................................................................................................13

2.4.1 工点编码规则..........................................................................................................................13

2.4.2 EBS编码规则..........................................................................................................................14

3 附表:铁路工程实体结构分解表...................................................................................15

4 引用标准名录..............................................................................................................334

1 总则

1.1为规范铁路工程实体结构分解信息的分类、编码与组织, 推动铁路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发展, 制定本指南。

1.2本指南适用于铁路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

1.3本指南包含铁路基本建设项目的轨道、路基、桥涵、隧道、站场、环保、通信、信号、信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电力、牵引变电、接触网、给排水、机务、动车、车辆、综合工务维修、大临及过渡、迁改等工程。

1.4本指南铁路工程实体结构分解 (EBS) 是指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将铁路工程对象系统按照专业系统分解成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工程项目单元, 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对象, 满足管理的需求。

2 铁路工程实体结构分解

2.1 一般规定

铁路工程实体结构分解按照轨道、路基、桥涵、隧道、站场、环保、通信、信号、信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电力、牵引变电、接触网、给排水、机务、动车、车辆、综合工务维修、大临及过渡、迁改等铁路专业工程分类, 依据线分法原则, 对各类工程按工点进行工程实体结构分解。

2.2 应用方法

铁路工程实体结构分解编码的核心功能在于实现铁路工程实体的分类、检索、信息传递, 应用于铁路建设管理信息化。

2.3 工点划分原则

综合考虑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等需要, 对铁路工程各专业实体工程进行划分, 形成适合信息化管理的合理单元。各专业划分原则具体如下:

2.3.1 轨道专业工点划分原则

(1) 正线按区间 (按车站中心划分) 划分工点。

(2) 站线按车站划分工点。对无段、所的中小型车站, 可将车站按站线设计分界里程划为一个工点;对有段、所、货场等设施或有多个车场的复杂、大型车站, 若其布置相对独立、能与其他车场区分开时, 可划分为多个工点。

2.3.2 路基专业工点划分原则

(1) 区间路基按照桥、隧道、站场分界里程划分单独工点, 且每个工点连续里程长度一般不大于3 km。

(2) 较大型的支挡结构、复杂的地基处理工程或拟开展试验工作的路基工程宜划分为独立工点。

(3) 左右线分线时宜从两线分建处划分工点 (断面完全分开地段) 。

(4) 站场路基按车站划分工点。对无段、所的中小型车站, 可将车站按站线设计分界里程划为一个工点;对有段、所、货场等设施或有多个车场的复杂、大型车站, 若其布置相对独立、能与其他车场区分开时, 可划分为多个工点。

2.3.3 桥涵专业工点划分原则

(1) 大中小桥一般以单座桥梁为工点, 特大桥可划分为多个工点。

(2) 特殊桥梁结构, 包括连续梁 (联) 、连续钢构 (联) 、连续梁拱、系杆拱、斜拉桥、钢梁、拱桥、现浇简支梁 (按段落) 和其他不能按常规方式施工的桥梁结构等, 应分别作为单独工点。

(3) 制梁以梁场为单位划分工点。

(4) 架梁工点一般以每座桥划分, 同座桥梁架梁方向不一致时须拆分。

(5) 涵洞按照座单独划分为一个工点。

2.3.4 隧道专业工点划分原则

(1) 每座洞门均须作为一个单独工点。

(2) 辅助坑道及正洞的每个作业面均须作为一个单独的工点。

(3) 明洞部分根据需要划分为一个或多个工点。

2.3.5 站场专业工点划分原则

对无段、所的中小型车站, 可将车站按站线设计分界里程划为一个工点;对有段、所、货场等设施或有多个车场的复杂、大型车站, 若其布置相对独立、能与其他车场区分开时, 可划分为多个工点。

2.3.6 环保专业工点划分原则

(1) 降噪声工程, 按线路形式不同划分为路基工点和桥梁工点。

(2) 垃圾处理工程, 以处为单元, 每一处划分为一个独立工点。

2.3.7 通信专业工点划分原则

(1) 铁路局运输调度中心一般相对独立, 且地点在铁路局调度楼中, 宜单独作为一个工点。

(2) 按照站场专业划分的车站范围内的室内、室外通信设备安装与调试及线缆敷设, 应划分为一个工点。

(3) 两个车站之间除去站场范围的线路及区间工程 (包括基站、直放站、中继站、电气化所亭等) 应划分为一个工点。

(4) 施工相对独立的通信站, 应作为一个工点。

(5) 工务或综合维修机构的工区、车间, 应作为一个工点。

2.3.8 信号专业工点划分原则

(1) 铁路局运输调度中心一般相对独立, 且地点在铁路局调度楼中, 应作为一个工点。

(2) 车站或中继站控制范围内除去站场范围的线路须作为一个单独的工点。

(3) 按照站场专业划分的并纳入联锁范围的车站、场、段、所应划分为一个工点。

(4) 编组站包括到达场、出发场、驼峰场等相对独立, 应作为一个工点。

(5) 铁路局或电务段电务监测中心相对独立, 且地点一般在铁路局调度楼或电务段电务监测楼中, 应作为一个工点。

(6) 车载设备检修测试场所 (动车段 (所) 和机务段内的机车信号、车载设备检修测试所) 施工相对独立, 应作为一个工点。

(7) 信号设备测试检修场所 (信号检修所、信号修配所、信号实验室等) 施工相对独立, 应作为一个工点。

(8) 其他信号场所, 放不到以上工点或新增设备不易放在以上工点, 可单独作为一个工点。

2.3.9 信息专业工点划分原则

(1) 铁路局运输调度中心及信息中心, 须单独作为一个工点。

(2) 按照站场专业划分的车站、场、段、所应划分为一个工点。

(3) 工务或综合维修机构的工区、车间, 应作为一个工点。

(4) 施工相对独立的单体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可作为一个工点。

(5) 两个车站之间除去站场范围的线路及区间工程 (如警务区) 应作为一个工点。

2.3.10 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专业工点划分原则

(1) 铁路局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中心, 须单独作为一个工点。

(2) 按照站场专业划分的车站、场、段、所应划分为一个工点。

(3) 两个车站之间除去站场范围的线路及区间工程应作为一个工点。

(4) 工务或综合维修机构的工区、车间、段、处, 应作为一个工点。

2.3.11 电力专业工点划分原则

(1) 变、配电所按每座单独划分工点。包含基础、构架及遮栏制作与安装、变配电装置安装与检验、电缆线路敷设、防雷接地等。

(2) 区间电力按每个供电臂的工程划分工点。包含电缆线路敷设、35 k V及以下架空线路架设、箱式变电所及箱式电抗器等电气装置安装与检验、低压配电、防雷接地等。

(3) 站、场的电力工程按个单独划分工点。包含电缆线路敷设、35 k V及以下架空线路架设、低压配电、室外及站场照明、防雷接地等。

(4) 电源线路按每回单独划分工点。包含电缆线路敷设、35 k V及以下架空线路架设、防雷接地等。

(5) 电力远动系统按每套单独划分工点。包含调度中心设备安装、远动终端设备安装、远动系统检验、防雷接地等。

(6) 桥、隧的电力工程按每座单独划分工点。包含低压配电、桥隧照明、防雷接地等。

(7) 柴油发电机组按每组单独划分工点。包含设备安装及检验、防雷接地等。

(8) 光伏发电系统按每套单独划分工点。包含设备安装及检验、防雷接地等。

2.3.12 牵引变电专业工点划分原则

(1) 牵引变电所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2) 分区所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3) 自耦所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4) 开闭所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5) 调度所 (或一条线的调度工程) 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6) 接触网开关主站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2.3.13 接触网专业工点划分原则

(1) 一般情况下接触网按照一个站、场或一个区间分界里程划分为一个工点。

(2) 较大的枢纽车站、区间可划分为多个工点。

(3) 工区等相对独立工程, 可将其划分为一个工点。

2.3.14 给排水专业工点划分原则

(1) 对无段、所的车站, 可将按站线设计分界里程划为一个工点;当有段、所或货场等设施且其布置相对独立、能与站内其他车场区分开时, 可将其单独换分为为一个工点。给排水专业工点划分宜与站场专业工点划分一致。

(2) 动车检修段、动车运用所、铁路货运中心宜划分为一个工点。

(3) 位于线路区间的桥隧守护、隧道消防、牵引变电所宜划分为一个工点。

2.3.15 机务专业工点划分原则

(1) 机务段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2) 机务折返段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3) 机务整备所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4) 机务折返所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5) 其他车站、枢纽、支线上的机务设施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6) 机车检修基地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7) 机车运用维修段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2.3.16 动车专业工点划分原则

(1) 动车段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2) 动车运用所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3) 存车场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2.3.17 车辆专业工点划分原则

(1) 货车车辆段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2) 站修作业场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3) 列检作业场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4) 装卸检修作业场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5) 客车车辆段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6) 客车技术整备所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7) 旅客列车检修所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8) 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 (5T及AEI) 机械设备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9) 其他车站、支线上的车辆设施按每处单独划分工点。

2.3.18 综合工务维修专业工点划分原则

按车间或工区为单位划分工点。

2.3.19 大临及过渡工程工点划分原则

(1) 大型临时设施。铺轨基地、制 (存) 梁场、长钢轨焊接基地、轨道板 (枕) 预制场、材料厂、混凝土集中拌和站、填料集中拌和站按处单独划分为一个工点;汽车运输便道、电力干线、给水干管路等其他大临工程结合主体工程划分工点。

(2) 过渡工程。按照过渡工程所处工程地点, 按区间、车站划分工点。

2.3.20 迁改工程工点划分原则

迁改工程以处为单元, 每一处划分为一个独立工点。

2.4 编码规则

2.4.1 工点编码规则

工点编码采用12位, 前6位表示项目编码, 第7、8位为工点类型码, 第9、10、11、12位为工点顺序号。EBS层次码一般结构见图2-1。

项目编码为6位, 一般取项目类别和项目简称首字母表示, 由使用单位自行编码, 工点类型码见表2-1工点类型编码表, 工点顺序号按照里程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正常的工点顺序号范围为0001-8999, 9001-9999预留给工点调整时使用。

2.4.2 EBS编码规则

EBS编码和工程量清单、验标编码类似, 采用层次码。EBS编码以编码集合中的层级分类为基础, 将编码对象编码成为连续且递增的组 (类) 。位于较高层级上的每一个组 (类) 都包含并且只能包含它下面较低层级全部的组 (类) 。EBS代码类型以每个层级上编码对象特性之间的差异为编码基础。每个层级上特性必须互不相容。EBS层次码的一般结构如图2-2所示:

EBS层级码一般为两位, 当两位编码不够时, 采用四位编码, 如桥涵专业的桥墩, 动车专业的转向架检修库和车体部件解体组装库等 (见图2-3) 。

EBS层级码中, 第一层级为工点类型代码, 其代码见“表2-1工点类型编码表”。

3 附表:铁路工程实体结构分解表

本指南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 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示很严格, 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 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 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 表示有选择,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 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特别提示:EBS层级对应的工程量清单编码和备注说明详见电子版。

专业类别:轨道专业

专业类别:路基专业

专业类别:桥涵专业

专业类别:隧道专业

专业类别:站场专业

专业类别:环保专业

专业类别:通信专业

专业类别:信号专业

专业类别:信息专业

专业类别: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专业

专业类别:电力专业

专业类别:牵引变电专业

专业类别:接触网专业

专业类别:给排水专业

专业类别:机务专业

专业类别:动车专业

专业类别:车辆专业

专业类别:综合工务维修专业

专业类别:大临及过渡工程

专业类别:迁改工程

4 引用标准名录

(1) 《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GB 50500—2013)

(2) 《铁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指南》 (铁建设[2007]108号)

(3) 《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速线路维修管理工作的通知》 (铁总运[2013]60号)

(4) 《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 (试行) 》 (铁运[2013]29号)

(5)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 (试行) 》 (铁运 (2012) 83号)

(6) 《铁路桥隧建筑物修理规则》 (铁运[2010]38号)

(7) 《高速铁路桥隧建筑物修理规则》 (铁运[2011]131号)

(8) 《铁路声屏障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428—2012)

(9)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424—2010)

(10)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751—2010)

(11)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752—2010)

(12)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753—2010)

(13) 《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754—2010)

(14) 《高速铁路通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755—2010)

(15) 《高速铁路信号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756—2010)

(16) 《高速铁路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757—2010)

(17) 《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758—2010)

(18) 《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413—2003)

(19) 《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414—2003)

(20) 《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415—2003)

(21)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417—2003)

(22) 《铁路运输通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10418—2003)

(23) 《铁路信号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419—2003)

(24) 《铁路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420—2003)

(25)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421—2003)

(26) 《铁路给水排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422—2011)

(27) 《铁路站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423—2003)

(28) 《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铁建设[2004]8号)

(29)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 (铁建设[2005]160号)

(30)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铁建设[2005]160号)

(31)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铁建设[2005]160号)

结构动力方程的振型分解精细积分法 第2篇

在精细时程积分法的基础上,将精细积分法与振型叠加法结合起来,提出振型分解精细积分法.该方法先用振型分解法对动力平衡方程进行坐标变换,再用精细积分法对变换后的方程进行逐步积分,克服了直接应用精细积分法求解大型结构矩阵尺度太大的困难,又保持了精细算法高精度的.优点.理论推导和算例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作 者:储德文 王元丰 作者单位:储德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结构研究所,北京,100013)

王元丰(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北京,100044)

工程分解结构 第3篇

关键词:工作分解结构;WBS;工作先后关系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162-2

0 引言

每一个开发房地产的项目工程都是很多细小的工作任务或者活动组成,要想编制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进度计划,就要对该项目进行拆分,然后弄清楚每个细分工作任务或者活动间关系,这时就需要采用工作分解结构(WBS)方法。在编制JS项目进度计划前,需要先应用工作分解结构方法对JS项目拆分成不同的、有着内在联系的,又相互抗衡的不可分解的工作任务或者活动。

1 JS项目工作分解结构原则

每项房地产开发项目并不相同,因而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工作分解结构时并没有统一的方法,而是要为了实现项目进度控制的目标,以分解项目的实际状况,结合项目进度管理者的工作经验,完成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具体到JS项目,可以按照以下几个原则进行工作分解结构。

①项目分解的结果组合起来应该是全部的项目内容,也就是应该系统化、完整化。②下层的子项目活动或者任务只能有一个上级,不会出现两个归属上级的现象。③同一个项目任务分解得到的下级子项目活动或者任务必须具备一样的属性和特质。④每一项细分项目任务或者活动的内容应该不同于其他,有其独立的负责人。但细分项目任务独立的同时,又与其他细分项目一起保证了整个项目的完整性。每个细分项目之间应该明确彼此的权责,以保证项目目标能够准确的划分到对应的项目,这样为后续的考核和奖惩奠定了基础。一旦某个细分项目的负责人没有办法找到单一的负责者,而是需要其他负责者一起承担任务,那么有必要提前明确双方在该细分项目中的权责。⑤在对JS项目进行工作分解结构时,要充分考虑整个项目的合同、招标承包方式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对分解结果都会产生影响。⑥要科学合理地进行JS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第一,充分了解JS项目想要达到的目标,掌握该项目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会使用的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工期管理等方式;第二,结构分解前要综合考虑JS的资金等信息;第三,要充分了解各项细分工作任务的特质、特点,将其进行合理的属性划分;第四,最底的工作项目任务或者活动完成所需时间不易过长,成本也不易太高。⑦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变更的可能,所以在对项目内容进行结构分解时应该留有变更的空间,以及时服务于项目扩容。⑧JS项目分解层次不宜过少,也不宜过多,最好为4-6层。如果分解多于6层,不仅有超多的工作量,而且往往最终得到的细分项目很难适应项目扩容,不便于项目变更,最终项目实施的效果并不好;如果分解少于4层,每一层上的项目内容又过多,那并没有享受到项目分解带来的好处,也就无法实现工作分解结构原本的目标。

2 JS项目工作分解结构方法

通常情况下,可以分别根据实施过程、技术系统结构的差异可进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对于JS房地产开发项目这两种分解方法分别有其适用的对象。

2.1 按实施过程进行分解

每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完成都需要一个实施过程,包含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完工、维修、准备几个阶段,因此根据实施过程可以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工作分解结构。

2.2 按技术系统的结构分解

①按功能区域分解。JS作为房地产开发项目,按照JS这一商品结构的不同,可以分解为10幢楼;根据JS这一商品的空间安排可以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区域;将JS这一商品可以划分为室内、架空层等功能面;根据JS不同功能面上的要素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空调、通讯等不同系统。②按要素进行分解。JS的安装项目根据其要素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电梯、强电、暖通、消防、弱电、给排水等诸多工程项目。

3 JS项目工作分解结构过程

JS是一项规模庞大的项目,涉及的项目内容繁杂,就仅仅制定一份项目进度计划就匆匆进入施工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对于项目团队需要的是能反映项目全过程主要工作的整体实施计划,其他的分项计划是由各职能部门根据整体实施计划进行编制与执行的。

为了实现JS项目的整体目标,对JS项目进行工作分解结构应该以其总任务为参考标准,按照先粗略后细致、从上到下的思路实施。具体步骤如下:①将整个JS开发工程划分为独立的、内容与范围界定清晰的子工程;②对得到的所有子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再结构细分至最底的细分工程;③对最终得到的结构进行每个层级逐一的审核、剖析;④将所得到的所有子项目任务或者活动按照系统化的标准进行分类,最终得到整个项目系统的分解结构图;⑤分析并讨论分解的完整性;⑥JS的项目负责人签署工作分解结构图确认文件;⑦建立工程项目的编码规则。

按照以上7个步骤,结合项目数据等基础资料,对JS项目进行工作分解结构。

首先,按照房地产开发过程将JS分解为:前期准备、设计管理、营销、工程建设、工程验收、交付等几个单项工作。

其次,对JS的上述单项工作再进行细分,最终得到最底层的项目活动。过程如下:①JS的前期准备可以化为勘探、可行性分析等项目活动;②JS的设计可以化为景观、方案、施工图、专项、市政等设计项目活动;③JS的市场营销可以化为开盘、策划等具体活动;④JS的工程建设按照工作程序分为招标与施工两大工作,由于是分期开发且销售示范区独立运行,同时因为设计是整体出图再考虑到分期时间较短,为了便于工程管理我们希望各工程由同一家承包商施工,因此将工程建设分解为:东、西、南、北四个施工及样品房施工、招标等项目活动。

进一步将招标按照工程范围分解为总包招标、景观招标、市政招标及单项招标等。

东、西、南、北四个区域的施工仅是位置不同,所需要的施工技术与进行的工作任务内容大多相同,而每个区域的施工项目活动都能够根据功能要素的不同划分为景观、主体、市政、安装等子项目活动。对于开发商而言,资金链是其生存的关键,而销售收入是保证其现金流的重要途径,所以在JS的工程建设项目中应该注重预销售这一里程碑。因而,对于主体项目活动而言,还可以再划分为开盘前、后两个子项目活动。

①JS验收是针对其建设而言的任务,相对而言其结构分解比较容易。根据工程建设的工作分解内容,第一,分解为东、西、南、北四个区域的验收项目活动;第二,对每一个区域的验收项目活动又可以划分为景观、主体、市政、安装等工程验收项目活动;第三,对于主体项目验收活动,可以划分为开盘前、后两个子项目验收活动。②交付分三批,因此分解为东区北区交付、南区交付和西区交付。至此C地块项目结构分解己完成,并以此为基础编制JS房地产开发项目WBS图。

4 JS项目工作先后关系的确定

首先,需要确定工作先后关系具体工作有哪些,一般原则是各单项工作下的最底层工作。对JS房地产开发项目WBS图进行研究可得出需进行确定工作先后关系具体工作。

①前期准备工作中有:三通一平、勘探、可行性分析。②设计管理工作中有:景观、方案、施工、市政、扩初五项设计。③营销工作中有:销售蓄水和开盘销售。④由于工程建设中分了三期,而每一期的建设内容、建设过程均保持一致,因此只要选出首期建设的东区、北区中的具体工作即可,其余两期(南区和西区)通过类比即可得出。得出工程建设工作中有:市政、景观、总包三项招标和景观、安装、开盘前、后主体、市政、装修六项建设项目。⑤根据工程建设的工作可以得到对应的景观、安装等六项项目完工验收工作。⑥最后即为交付。

其次,分析上述分解得到的JS项目活动,找出每项活动有没有强制性依赖的工作。比如,扩初必须等到设计工作结束后方可以开始;只有完成了招标才能进行施工;只有完成验收才能进行交付。按照这种方式明确有强制性依赖关系的各项工作的顺序。

最终,将那些存在组织关系的项目工作进行先手顺序的明确。例如销售示范区开盘销售之间的关系就是典型的组织关系,公司要求在开盘销售时要有良好的展示形象,因此有目的的将销售示范区作为开盘销售的前置工作。按照这种方式来进行存在组织关系的项目工作先后顺序的明确。

参 考 文 献

[1] 岳军.高校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2013.

库存成本的分解及结构 第4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库存作为物流的重要部分,对于企业来说其库存成本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因此良好的库存管理对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库存管理是根据外界对库存的要求,企业订购的特点、预测、计划和执行都是一种补充库存的行为,并对这种行为进行控制,重点在于确定如何订货,订购多少,何时定货。

库存的功能主要有防止断货;保证适当的库存量;降低物流成本;保证生产的计划性、平稳性以消除或避免销售波动的影响和储备功能[1]。

只有充分了解库存成本的构成,采取合理的库存管理才能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

2 库存成本分类研究综述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发现现今的文献中对于库存成本分类的研究还是比较有限的,以下是对几位学者关于库存成本分类研究的比较。张艳把库存成本分为库存持有成本、订货(采购)成本或生产准备成本以及缺货成本三个部分[2]。但没有考虑在途持有成本。傅桂林在《物流成本管理》中把库存成本分为仓储持有成本、缺货成本和在途库存持有成本[3],却没包括库存成本中重要的一部分,即订货成本。约翰·科伊尔和爱德华·巴蒂则把库存成本分存货持有成本、订货成本(准备成本)、预期的缺货成本和在途持有成本四个部分[4]。孙明贵把库存成本分为四部分:订购成本、库存持有成本、短缺成本和在途库存持有成本[5]。他们补充了张艳、傅桂林对库存成本的分类。对于二级分类各个学者都略显不同。经过仔细分析发现,张艳将库存持有成本下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而其变动成本包括资金占有成本、储存空间成本、库存服务成本和库存风险成本。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紧急额外购入成本。对于订货成本的分类,有的学者如孙明贵考虑到对于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不同,将其分为生产准备成本和订货成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分。

3 库存成本的构成

3.1 库存持有成本

库存持有成本是指与所储存的库存数量相关的成本,通常包括资金成本、库存服务成本、仓储空间成本及库存风险成本[5]。持有库存可以保证生产和销售的稳定、可以调整供需矛盾和季节性差异、可以保证客户服务水平等。

①资金成本。资金成本有时也叫做利息或是机会成本,这种成本类型侧重于公司用于库存的资本所产生的成本。也就是说资金成本就是能用在其它值得做的项目上,但却是用在库存上的资本的潜在价值是多少[4]。再者,资金成本应该只应用于存货的付现投资,这是直接可变支出。

②库存服务成本。库存服务成本是库存持有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包括保险和税收所带来的成本[4]。当货品储存在仓库里的时候,有可能发生意外,因此很多公司都会为货品买保险。同样的,对库存的货品也是要征收税收的。

③仓库空间成本。仓库空间成本包括把货品运进和运出,仓库所发生的搬运成本,以及诸如租金、取暖和照明等仓库成本[5]。根据货品的不同,这些费用的差别也十分大。库存水平对仓库空间成本的影响很显著,因此公司在估算空间成本的时候,不仅要把固定成本计算在内,还应该把变动成本也包括在内。

④仓库风险成本。仓库风险成本反应了存货现金价值下降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远远超出了公司的控制范围[4]。它是随企业的不同而不同的,通常包括废弃、损坏成本、损耗成本以及移仓成本[5]。

3.2 订货/准备成本

①订货成本。订货成本是指企业向外部的供应商发出采购订单的成本或者企业内部的生产准备成本。即订货成本是企业为实现一次订货而进行各种活动的成本[2]。订货成本包括订购成本、进货验收成本、进库成本等。订货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②准备成本。准备成本是每次公司调整生产线,生产不同的货品时产生的费用。准备成本也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包括改变生产器械所需的资本设备,变动成本包括调整或改变生产线而产生的人员支出[4]。

3.3 缺货成本和补货成本

不同的公司对其库存的状态有不同的要求,最基本的有两种,分别是允许缺货的库存和不允许缺货的库存。允许缺货的库存就会产生缺货成本,与之相反,不允许缺货的库存为了保证随时可以为客户提供货品,那么它就需要足够的库存来支持,因此就会产生补货成本。

①缺货成本。缺货成本是指由于库存供应中断而造成的损失[5]。通常情况下缺货成本包括停工损失成本、延迟发货损失成本、丧失销售的损失成本、紧急调货成本等。

②补货成本。补货成本就是公司为了确保不产生缺货而产生的成本。对于不允许缺货的库存来说,及时的补货,确保充足的库存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很多公司就会建立一个安全库存,来应对突发情况。但安全库存不同于一般库存,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被动用的,因此就会比一般的库存有较高的风险。而对于公司来说这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成本。

3.4 在途库存持有成本

如果企业以目的地交货价销售商品,就意味着企业要负责将商品运送达客户,当客户收到订购的商品时,商品的所有权才转移。

在途库存持有成本与库存持有成本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区别。在途库存持有成本也包括在途库存资金成本、在途库存服务成本和在途库存风险成本。其中资金成本与库存持有成本的资金成本是相同的,但库存服务成本中不包括税收。对于在途库存来说,由于运输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因此货物的风险成本也比库存持有成本中的风险成本要小。

4 库存成本计算

本文给出了不考虑在途持有成本的时,允许缺货与不允许缺货的两种情况下,企业的库存成本计算方式。

在给出计算公式之前,我们首先对一下参数进行约定。如表1所示。

4.1 允许缺货情况下库存成本的计算

在允许缺货的情况下,就会有缺货的情况发生,因此就会产生缺货成本。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总库存成本包括库存持有成本,订货成本和缺货成本。

库存持有成本=I*C*Q/2

订货成本=F1+(D/Q)*S

缺货成本=(D/Q)*K*S*D*E(z)

库存总成本为:TC=I*C*Q/2+F1+(D/Q)*S+(D/Q)*K*S*D*E(z)

4.2 不允许缺货情况下库存成本的计算

在不允许缺货的情况下,库存成本中就不包括缺货成本,但包含补货成本,可以发现补货成本的计算和订货成本是相同的,因此在以下库存成本的计算中,将补货成本作为订货成本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订货成本中包括了补货成本。所以在不允许缺货的情况下,库存成本只由库存持有成本和订货成本组成。

库存持有成本=I*C*Q/2订货成本=F1+(D/Q)*S

库存总成本为:TC=I*C*Q/2+F1+(D/Q)*S

5 总结

库存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企业要有效地缓解供需矛盾,尽可能均匀地保持生产、维持企业的经营,就必须持有一定的库存。如何以低库存成本创造高利润是每一个企业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全面分析了库存成本的主要构成,详细的阐述了构成库存成本的每一项内容,对于部分成本,还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本文的阐述将会使库存成本的构成更清晰化、明确化。

摘要:文中首先对库存成本进行了分解,将其分为库存持有成本、订货/准备成本、缺货/补货成本以及在途库存持有成本。并详细的分析了每一项成本的构成,同时给出它们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企业的库存成本构成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库存成本,分类及构成,成本计算

参考文献

[1]刘乃荣.浅谈库存管理和控制库存成本的方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4):168.

[2]张艳.供应链环境中企业库存成本分析及其控制措施[J].现代经济,2008,7(9):83.

[3]傅桂林.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7-8

[4]John Coyle,Edward Bardi.The Management of Business Logisitics[M].文武,陈志杰,张彦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37-172.

工程分解结构 第5篇

含纳米金属粉高能推进剂热分解性能和燃烧火焰结构分析

对分别含有纳米铝粉、纳米镍粉的高能推进剂热分解性能和燃烧火焰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纳米铝粉、纳米镍粉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步改善推进剂的分解特性,纳米铝粉、纳米镍粉在推进剂中倾向于单个粒子燃烧,释放出热量改善高能推进剂燃烧效率.

作 者:徐景龙 阳建红 王华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刊 名:飞航导弹 PKU英文刊名:WINGED MISSILES JOURNAL年,卷(期):“”(12)分类号:V4关键词:纳米 高能推进剂 热分解 火焰结构

工程分解结构 第6篇

图1是一个机床铸造床身几何模型, 材料为HT200, 总长为4 500 mm, 宽度为1 800 mm, 两侧高715 mm, 中间的高度为400 mm, 铸件内部中空, 由有规律布置的筋板分隔连接, 筋板壁厚均为30 mm。由于设计有缺陷, 在加工过程中有振动, 经检查是由基频过低引起。现对其进行结构优化, 提高其基频, 改善其动态特性。

根据文献[1], 可以把床身结构进行分解, 得到一个个拓扑结构变化不大而且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结构, 这里将此种单元结构称为元结构。因此, 该床身中纵横交错的筋板组成了若干个的元结构, 如图2所示。

现运用变量化分析的方法, 以出砂孔的形状、大小以及筋板厚度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各自与元结构的固有频率之间的关系。

1.1 出砂孔形状及尺寸对元结构基频影响

在实际的机床筋板的布置过程之中, 当筋格的各边长差距较大的时候, 其就容易产生扭转弯曲变形, 这会影响机床的整体性能。

建立如图2所示的长方体元结构模型, 具体尺寸为L=W=200 mm, H=140 mm, 筋板厚度t=20 mm, 出砂孔的形状分别为长方形和椭圆形。出砂孔的尺寸比例取为l/L=h/H, a/L=b/H, 不断改变其比例关系, 可得到图3的曲线。

从图3可以得知, 元结构的基频与出砂孔的大小成反比;同样大小的椭圆形出砂孔的元结构基频要比长方形出砂孔要高, 且随着出砂孔尺寸的增大, 优势愈加明显;为了更好地提高基频, 出砂孔的大小与边长比例应该不超过0.4。

1.2 筋板厚度对元结构基频影响

元结构边长L不变, 以筋板厚度t为变量, 研究t/L变化与元结构的前六阶频率的关系, 如图4所示。

观察图4可以得知, 随着筋板的厚度的增加, 元结构的各阶固有频率都随之增加。当t/L取值小于等于0.07的时候, 元结构的固有频率的振型都为局部振型, 否则就为全局振型。所以t/L取值0.07左右较为合理, 按照此结论, 假若筋板厚度取为15 mm, 则其筋格边长取200 mm左右较为合理。

2 床身结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

在不改变床身的基本尺寸的情况下, 并以元结构分析结果为依据, 对床身进行优化设计。

2.1 结构优化方案

由前面筋板厚度的分析可以得知, 当筋板的厚度与筋格的边长之比为0.07左右的时候较为适宜。所以在筋板厚度为30 mm的时候, 边长取为420 mm。再根据前面的分析, 出砂孔大小取边长的0.4即168 mm。

根据文献[2], 床身的各个筋板需要对齐, 这样才会有最大的动态性能, 所以床身底部两侧部分需要和上面一致。由此本文床身分为两个部分, 两侧部分与中间部分。床身长度为4 500 mm, 分隔为10份, 宽度1 800 mm (含两侧部分) , 中间部分分隔为3份, 高度上中间分隔为1份, 两侧部分分隔为2份。出砂孔形状开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由此可得床身优化模型, 如图5 (去底板) 所示。

2.2 床身动态性能比较

对原结构和优化后床身结构方案进行模态分析, 计算各阶固有频率, 结果见表1。

从优化结果可以看出, 各阶频率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其中一阶固有频率增加了9.48%。原床身质量为10 922 kg, 即10.9 t, 优化后为8 149.4 kg, 即8.15 t, 同比质量下降25.2%。

3 结论

1) 元结构的相关研究对于床身优化有很大的借鉴意义;2) 圆形出砂孔或椭圆形出砂孔拥有更高的固有频率, 并且孔径大小取边长的0.4倍较为合适;3) 在床身结构中, 筋板元结构的厚度与长度对于床身优化有很大作用, 厚度与长度之比取0.07较为适宜。

参考文献

[1]徐燕申.机械动态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2]王艳辉, 伍建国.精密机床床身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J].机械设计与研究, 2003 (6) :35-37.

[3]王富强, 芮执元, 雷春丽, 等.基于元结构的精密机床床身结构动态分析和优化[J].机械设计, 2012, 29 (5) :93-96.

[4]陈叶林, 丁晓红, 郭春星.机床床身结构优化设计方法[J].机械设计, 2012, 27 (8) :65-68.

工程分解结构 第7篇

近年来,收入差距拉大问题成为经济调控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2012年的调查显示,担心贫富分化阻碍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公众占被调查者的75.4%陈传波、丁士军(2001)给出的计算方法为基础进行基尼系数的收入来源分解,将计算方法设定如下:

设有n个家庭,其中第i个家庭人均收入为mi,家庭有F种收入来源,用f代表收入中的某一项,Cf收入的集中率表示为:

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即f收入来源的累计收入比重,wfi表示第i个家庭的f收入来源收入在总的f收入中的比重,计算公式为wfi=pimfi/uf:pi表示人口比重,mfi表示第i个家庭的f收入来源数量,uf表示f收入来源的总额。不难看出,f收入的集中率Cf计算公式与基尼系数计算公式类似。实际上,某项收入的集中率也即该项收入的基尼系数。有所不同的是,这里排序的依据仍是总的人均收入而非该项收入的人均水平。在获得F种收入来源分别的集中率之后,基尼系数的计算可以转化为:

undefined

其中,wf是全部f收入在全部总收入中的比重。理论上按照收入来源计算获得的基尼系数与分组计算获得基尼系数是完全一致的,本文的计算也验证了这一预期。此外,可以计算相对集中指数,即收入集中率与基尼系数的比值,来判断该项收入是扩大还是缩小整体基尼系数;可以计算各项收入差距对总体基尼系数的贡献率,公式为wfCf/G。

(三)数据来源

本文在综合考虑数据的可得性、科学性及真实性的基础之上,分别选取2003-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年各收入组的收入状况和人口状况与2003-2012年《中国城镇生活和价格统计年鉴》中历年各收入组的人口状况和收入来源对基尼系数和基尼系数来源分解进行测算,以全面考察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及基本演变趋势。

四、城镇居民收入结构的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尼系数的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实际测算,得到2002-2011年的中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如表5、图2所示。

由计算结果看出,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002年至2005年期间持续上升,而2005年至2008年期间经历了震荡,在此后逐渐回落并出现稳定趋势。从具体数值上看,基尼系数总体维持在0.32附近,变化并不明显,也未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这与社会公众的实际感受并不相符。可能的原因是,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要低于社会公众的普遍感受,中国整体的收入差距重要部分并不来自城镇居民之间,而是来自于城乡之间以及乡村内部,其结果是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与中国整体收入差距相比并不显著。相关文献也反映了这一情况。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给出的2010年基尼系数表明,0.56的城镇基尼系数要小于农村的0.6,更小于全国的0.61;段景辉、陈建宝(2010),洪兴建(2008)和田卫民(2012)也给出了类似结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种判断的合理性。

(二)基尼系数收入来源分解的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基尼系数收入来源分解方法,计算各项收入来源的集中率、相对集中指数和贡献率。其中集中率即各项收入的基尼系数,衡量各项收入内部差异程度;相对集中指数即各项收入差距对总体基尼系数的贡献性质,其中大于1即为扩大收入差距,小于1即为缩小收入差距;贡献率即各项收入差距对总体基尼系数的贡献程度。

从表6,表7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的集中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城镇居民整体基尼系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说明,工资性收入差距是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构成部分,计算获得的工资性收入的基尼系数贡献率为60%-70%。工资性收入的集中率略低于城镇居民基尼系数表明,工资性收入具有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功效;计算获得工资性收入相对集中指数表明,仅2004-2006年间,工资性收入的相对集中指数大于1,也就是说整体上工资性收入倾向于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工资性收入对城镇基尼系数的贡献率在持续降低,也即工资性收入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能力在逐年降低。这里蕴含的基本含义是:仅靠工资性收入,城镇居民致富越来越难,这也印证了当前社会公众的普遍感受。

经营性收入的集中率呈持续上升态势,这说明城镇居民在经营性收入上的差距在持续增大;经营性收入对总体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的贡献率在持续上升,从2002年的1.8%增加大2011年的10%,展示出经营性收入正在逐步成为扩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力量;计算获得的经营性收入相对集中指数持续增大,尤其从2008年开始超过1,这说明经营性收入虽然在贡献绝对数量上低于工资性收入,但已经逐步成为拉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沉重砝码,而且这种拉大收入差距的能力也在持续增长。

与经营性收入类似,财产性收入的集中率、贡献率都在持续增加;与经营性收入显著不同的是,财产性收入的相对集中指数在历年都是远大于1,且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这说明,在性质上,财产性收入在扩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上发挥作用,且这种扩大收入差距的能力要大于经营性收入。不同在于,财产性收入的基尼系数贡献率尽管是上升的,但上升幅度要小于经营性收入。在2002年,二者的贡献率几乎都为1.8%,但经过十年的发展,经营性收入的基尼系数贡献率上升到了10%,而财产性收入的贡献率仅上升到了4.9%。这说明,财产性收入扩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能力显著,且影响能力在不断增加,但整体贡献程度低于经营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在理论上应当起到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但计算结果与理论预期有所不同。转移性收入的集中率在持续下降,也就是说,城镇居民在转移性收入上的差距在持续降低,因此,转移性收入并没有因为对低收入者较多的补偿而产生较大差距。事实上,在统计数据中,高收入者的转移性收入也大大高于低收入者的。转移性收入的基尼系数贡献率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转移性收入的相对集中指数同样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在2002-2004年,转移性收入相对集中指数大于1,说明在此期间,转移性收入实际上是在扩大而非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2005年之后,转移性收入相对集中指数低于1且逐年下降,结合转移性收入的集中率和贡献率,可以说明转移性收入的性质由扩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转向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但无论是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能力还是贡献程度,转移性收入的作用都在不断削弱。

五、城镇居民收入结构的趋势演变

从总体上看,近十年的中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呈现“上升-波动-趋稳”的基本态势。这种态势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契合程度较高。根据可变价格计算的中国GDP环比增长速度,波峰分别出现在2004年与2007年,而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的高值出现在2005年和2008年;继2009年经济增长波谷之后,2010年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停止下降并趋稳;2002-2011年十年间,GDP增速总体上升,而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也呈上升趋势。这种数据上的相关性可能是由于价格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以及宏观经济对非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所致。因此,在不存在较大的收入分配改革的条件下,城镇基尼系数可能随着经济的冷热波动而变化。

在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差距以2005年为拐点,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可能的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随着中国劳动力需求的加大和工资改革的进程,不同收入层次的工资性收入差距可能进一步缩小。但是随着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比重的降低,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能力也在降低。作为非工资性收入重要组成部分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内部差距及其对城镇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影响增大的趋势一直持续,这两种收入将成为影响中国城镇居民未来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核心因素。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取决于政府对这两种收入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段景辉,陈建宝.基于家庭收入分布的地区基尼系数的测算及其城乡分解[J].世界经济,2010(1):100-122.

[2]洪兴建.一个新的基尼系数子群分解公式——兼论中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城乡分解[J].经济学(季刊),2008(1):307-324.

[3]田卫民.中国基尼系数计算及其变动趋势分析[J].人文杂志,2012(2):56-61.

[4]尹虹潘,刘妹伶.中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基于2000-2009年数据的全国人口细分算法[J].中国人口科学,2011(4):11-20.

[5]陈传波,丁士军.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分解——Excel算法与stata程序[J].上海统计,2001(7):20-24.

[6]李实,罗楚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1-119.

[7]程永宏.改革以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演变及其城乡分解[J].中国社会科学,2007(4):45-60.

工程分解结构 第8篇

近年来, 地铁由于其运量大、速度快、低污染、避免地面拥堵、充分利用空间等优势, 成为缓解城市日益增大的交通压力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而盾构法施工由于其机械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以及对地面的超低影响等优点, 使得其在地铁隧道施工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 盾构施工项目的复杂性和高昂的投资给传统的项目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特别是断面远远超过中小直径 (6m左右) 的超大直径盾构[1]。目前, 国内外对超大直径盾构施工技术方面的研究很多, 但未发现其项目管理基础——工作分解结构 (WBS) 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应用WBS的基本方法, 对某直径超过14m的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开展实证研究, 描绘其WBS, 以辅助项目管理者更好、更有效进行项目管理及成本控制。

2 WBS的基本方法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 项目规划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良好的项目规划能同时对项目进度、质量和投资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失败的项目规划则有可能导致项目的最终失败。在项目规划的过程中, 人们往往会求助于WBS方法进行项目工作内容的分解, 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资源的分配、进度计划并估计项目的成本[2]。

WBS的创建过程通常可以用图1来表示, 而其分解工作的方法有许多种, 包括按物理结构分解、按功能分解、按照实施过程分解、按地域分布分解、按目标分解、按职能分解等。一般情况下确定项目的WBS需要同时结合几种方法进行, 在WBS的不同层次使用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的项目应该结合项目本身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划分。

3 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WBS的特点

超大直径盾构施工具有作业环境复杂、点多面广、工期紧、质量要求高、施工专业多、交叉作业多、参建队伍多、项目利益相关者多等特点, 使得其WBS具有与普通房建项目不同的特点及工作方法。此外, 盾构施工经常面临非常复杂多变的底层环境和地质情况, 对项目管理的时效性要求很高。因此, 对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进行合理的WBS, 就不能简单地按照传统的WBS方法进行, 必须充分考虑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的工作内容和特点。

同中小直径盾构隧道施工类似, 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大体可以分为始发、掘进、接收等三大部分工作。由于始发与接收在施工过程中有很多相似之处, 故可将项目的始发井建设与接收井的建设合为工作井进行讨论。因此, 本文应用WBS的基本方法, 以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为主线, 以物理结构施工为突破, 将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工作分为工作井施工和盾构区间施工两大部分, 进行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的WBS。

4 工作井施工WBS

4.1 围护结构

1) 地下连续墙:首先, 沿槽段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筑导墙。接下来, 待导墙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 再采用泥浆护壁法进行1.2m地下连续墙成槽作业, 标准段墙深为44~45m, 加深段墙深52m, 单幅标准长度为5.2~5.4m。最后进行冠梁施工。

2) 临时立柱:主体基坑在盾构井段设置临时立柱, 临时立柱与临时联系梁联接, 临时立柱采用L140×140×15钢格构柱, 临时联系梁采用[40a槽钢。现场加工设钢格构柱。

3) 基底加固:在地下连续墙施工完毕段, 降水井施工之前对基坑底以下3m进行抽条式地基加固, 地基加固采用三重管高压旋喷桩, 桩径φ800mm。

4.2 主体结构

采用地下三层单跨现浇钢筋混凝土箱型框架结构, 主要由梁、板、墙及柱等构建组成, 明挖顺作施工。采用“纵向分段”、“上下分层”结合的施工方法, 先施工底板、底梁;然后, 施工地下三层侧墙、中隔墙和中楼板、梁;施工地下二层侧墙和中楼板、梁;最后, 施工地下一层侧墙和顶板、梁。上下分层的水平施工缝位置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设置。

主体结构混凝土均采用商品混凝土, 混凝土输送泵泵送至工作面, 插入式振动器振捣, 混凝土浇注完成后及时进行养护并做好成品保护。

4.3 结构防水与支护

1) 基坑降水:为减少基坑周边的地面沉降, 基坑降水采取坑内降水, 坑外回灌的方式。共设计了降压井、疏干井、回灌井和观察井四种类型。

2) 基坑开挖及支护:支护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撑结合混凝土围檩和钢管支撑体系。从两端向中间开挖, 表层土采用普通挖机开挖;第三道支撑以上土方采用18m长臂挖机开挖, 坑内小挖机配合;第三道支撑~第五道支撑之间土方采用25m长臂挖机开挖, 坑内小挖机配合;第五道支撑以下土方采用坑内小挖掘机开挖倒运, 吊斗垂直提升出土。

3) 结构防水:结构防水达到二级防水标准, 遵循“以防为主、刚柔结合、多道防线、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确立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体系。

5 盾构区间施工WBS

5.1 盾构区间工程描述

该隧道施工采用一台直径超过14m的复合式泥水平衡盾构机掘进, 是工程实施时国内直径最大的盾构施工。其中, 管片拼装采用错缝拼装、斜螺栓连接的单层衬砌, 管片与地层之间的环形间隙采用水泥砂浆同步注浆回填。内部结构包括中隔墙、风道板、底部口字型部件及两侧走道板, 采用预制“口”字型框架与现浇结构结合的形式。

5.2 盾构始发与接收

1) 端头加固:端头采用三轴搅拌桩加固结合双排高压旋喷桩补缝。为保证盾构始发道道的安全, 洞门同时进行冷冻加固。

2) 始发准备:进行始发基座及反力架施工, 服务于盾构的吊装和推进。同时, 进行始发洞门的临时密封及防水施工。当盾构机组装调试具备始发条件时, 进行洞门的破除施工。

3) 盾构组装调试:主要目的是检查各种管线及密封的负载能力。对空载调试不能完成的工作进一步完善, 使盾构机的工作系统和辅助系统达到满足正常生产要求的工作状态。

4) 配套系统建设:盾构开挖出来的渣土通过管道运输至地面泥浆处理系统进行分离, 分离出来的干渣通过汽车等方式运输至指定场所进行排放, 剩余泥浆用于下一循环的掘进施工。砂浆拌合站为盾构隧道掘进过程提供盾尾注浆所需的砂浆。

5.3 盾构掘进

为防止出现劈裂、冒顶、沉降等事故, 盾构掘进应采取必要措施, 其WBS如图4所示。

6 结束语

本文以某直径超过14m的超大直径隧道施工为例, 探究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的WBS方法, 为该类工程的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提供直观明了的思路和框架。由于盾构施工兼具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复杂性, 使其交叉工作多, 子系统繁多, 分解方法多样。结合分解目标和工程实际, 以施工过程为主线, 以物理结构施工为突破, 对该超大直径隧道施工进行合理分解。

从实证工程的WBS过程可知, WBS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要结合项目特点和管理者的最终目的,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在长期的项目管理中, 隧道施工企业应逐步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WBS数据库和编码体系, 使得施工项目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 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合理有效地控制工程成本。

参考文献

[1]徐明, 邹文浩, 刘瑶.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在砂土中的开挖面稳定性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 2012, 45 (3) :174-181.[1]徐明, 邹文浩, 刘瑶.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在砂土中的开挖面稳定性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 2012, 45 (3) :174-181.

工程分解结构 第9篇

目前基于总变差最小化模型能有效地提取图像结构信息, 但是该模型在正则化过程中会产生阶梯现象, 导致提取边缘信息产生误差[2]。双边滤波算法能够保持低对比度边缘, 高对比度的细节需要多次平滑, 该算法保边缘能力和平滑能力相互对立[3]。目前智能算法还有主动形状模型、主动外观模型、Snake模型、Mumford Shah、混沌模型, 在这些方法中, 研究者结合统计、机器学习、模糊理论、稀疏分解等知识, 发展和改进了这些模型[4], 这些智能算法后期易陷入数据坍塌, 导致分解图像的信噪比低。

采用虚拟真实拓扑结构宇宙算法, 为了防止在宇宙环线上的宇宙因宇宙群选择阈值而未被选择出现信息空洞, 通过虚拟建立的拓扑结构 (虚线) 交换信息, 小生境进化中极大地降低宇宙小适应度值, 保留适应度值较大的宇宙个体作为优良宇宙个体, 从而在该宇宙子群中选出若干适应度较大的宇宙个体作为该宇宙子群的优秀代表。实验仿真显示本文算法分解彻底, 信噪比较高。

1 虚拟真实拓扑结构宇宙算法模型

1.1 宇宙拓扑结构

将所有个体按照给定的拓扑结构分成多个独立的子群体, 称为宇宙, 每一个宇宙向着各自的目标演化[5]。宇宙按照虚拟真实结合的拓扑结构组成, 如图1所示。

在图1虚拟真实结合的拓扑结构中, M1、M11、M1 2、M1 3为一个宇宙群;M2、M21、M22、M23为一个宇宙群;M3、M31、M32、M33为一个宇宙群;M1、M2、M3为处在宇宙环线上的宇宙, 同时M1、M2、M3又可组成一个新的宇宙群。比如M1、M11、M12、M13之间通过真实拓扑结构 (实线) 交换信息, 为了防止在宇宙环线上的宇宙因宇宙群选择阈值而未被选择出现信息空洞, 又可以通过虚拟建立的拓扑结构 (虚线) 交换信息, 在虚拟拓扑结构中的M11、M12、M13不是随机连接到宇宙环线上, 而是适应值大的宇宙个体连接到宇宙环线上, 一旦建立虚拟拓扑结构, 其原来的真实拓扑结构 (实线) 即刻失效, 这时该虚拟拓扑结构转变为真实拓扑结构, 同时又由于宇宙之间的相对动态变化以及各自位置移动改变, 都将影响到由虚拟拓扑结构建立的真实拓扑结构, 又将有新的虚拟拓扑结构出现, 又会有虚拟拓扑结构建立的真实拓扑结构, 这样整个宇宙在不停地动态变化交换信息, 符合真实的宇宙形态。

1.2 小生境混沌宇宙进化态

小生境思想把整体种群分成若干个相互独立小子群, 子群中的个体在各自小生境区域内进化[6]。在小生境中, 对每个宇宙子群首先比较随机宇宙个体之间的距离, 若距离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 则对两者之中适应度值较低的宇宙个体处以较强的惩罚项, 极大地降低其适应度值, 保留适应度值较大的宇宙个体作为优良宇宙个体, 从而在该宇宙子群中选出若干适应度较大的宇宙个体作为该宇宙子群的优秀代表, 即处于宇宙环线上。混沌具有随机性、遍历性和规律性等特点, 是非线性系统存在的普遍现象[7]。

通过Tent映射方程产生混沌序列:

当0

将混沌状态下宇宙的位置映射到[0, 1]内, 对宇宙更新:

式 (2) 中:R=max{r1-r2}, r1是处在宇宙环线上的宇宙M1到宇宙环线中心的距离, r2是处在宇宙环线上的宇宙M2到宇宙环线中心的距离。

这时原来宇宙个体的适应度为f, 在小生境混沌状态下, 新的适应度为f', 其适应度变换函数为

式 (3) 中:a、b为线性参数, α幂指数参数[9]。宇宙适应度的改变使宇宙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换。

1.3 宇宙个体间距控制

对于宇宙个数Mi (i=1, 2, …) , 宇宙小生境群体计算该宇宙与其他宇宙之间的范数:

给定一个控制参数σ, 防止宇宙间的距离过大, 一旦过大宇宙个体将向边界转移, 造成宇宙群体的爆炸, 宇宙个体的全部消失, 如果dik<σ, 则该宇宙个体加入到该宇宙小生境群体中, 这里范数一般对于实值函数取为欧式距离[10]。图2给出小生境混沌下新的宇宙空间结构图。

在图2中, 每个宇宙群结构与原来结构相比, 不是一个群变化, 而是群与群之间信息变化, 通过游离状态下, 形成新的宇宙群。

对宇宙群间信息共享控制, 其函数为

式 (5) 中:s为小生境的范围, 本文取0.1;β为信息共享控制函数形状的参数, dMij为个体Mi和Mj之间的海明距离[11]。

2 图像分解过程

假设图像组成为:m'=m+n, m'为输入的图像, m是图像的轮廓, n是图像的细节及噪声部分[12]。对m的提取通过求解非线性扩散方程得到:

满足自然边界条件:m|t=0=m0, m0=m', 其中为扩散算子, 为扩散系数。

只有扩散算子达到最佳, 才能较好地分解图像。

把适应值大的宇宙作为图像的轮廓, 适应值小的宇宙作为图像的细节及噪声, 这样把图像分解问题转化为宇宙数据寻优过程, 通过小生境混沌虚拟真实拓扑结构宇宙算法更新, 只保留应值大的宇宙, 则最终分解出图像的特征信息。

使用图像的信噪比作为分解衡量标准:

式 (7) 中:m″为消噪后图像的像素灰度值, m'原始图像的像素灰度值, σm2″为消噪后图像的像素灰度值方差。

算法流程如下:

(1) 输入图像, 并确定宇宙群个数。

(2) 虚拟真实拓扑结构宇宙建立。

(3) 小生境混沌更新宇宙。

(4) 满足分解评价标准, 否则转至步骤 (3) 。

(5) 输出图像。

3 实验仿真

程序采用Matlab编程实现, 硬件为CPU 3.0GHz, 内存2 G, 硬盘接口为并口, 不同算法对图像分解的结果如图3所示, 图4 (a) 为已添加高斯白噪声的灰度图像, 图4 (b) 是总变差最小化分解结果, 图4 (c) 是双边滤波算法分解结果, 图4 (d) 是Snake模型分解结果, 本文算法选择的参数为宇宙个数40个, 其中宇宙群为8个, 每个群上分布的宇宙个数为[4, 7], 宇宙环为4个。图3所示为宇宙群与宇宙环结构图, 图4 (e) 是本文算法分解结果。

从图像分解视觉结果来看, 图4.5本文算法在保持LENA图像一定光滑度的条件下, 有效地保护了边缘信息, 相应地减少了图像边缘中的噪声边缘信息, 使得图像地分解更彻底, 分解质量高。这是因为小生境混沌降低其宇宙小的适应度值, 保留适应度值较大的宇宙个体作为优良宇宙个体进行信息交换。

使用图像的信噪比SNR作为分解衡量标准数据, 针对图4 (b) 总变差最小化分解结果、图4 (c) 双边滤波算法分解结果、图4 (d) Snake模型分解结果、图4 (e) 本文算法分解结果的SNR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信噪比SNR结果来看, 本文算法信噪比最大, 可以较好地保留图像特征信息, 这是因为每个宇宙群不是某一个群变化, 而是群与群之间信息变化, 通过游离状态下, 形成新的宇宙群。

5 总结

本文在霍金思想基础上, 提出虚拟真实拓扑结构宇宙算法, 通过虚拟建立的拓扑结构交换信息, 小生境进化中极大地降低宇宙小适应度值, 保留适应度值较大的宇宙个体作为优良宇宙个体, 从而在该宇宙子群中选出若干适应度较大的宇宙个体作为该宇宙子群的优秀代表。实验仿真显示本文算法分解彻底, 信噪比较高。

参考文献

[1] 张力娜, 李小林, 唐高峰.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卡通纹理图像分解方法.航空计算技术, 2008;38 (6) :61—63

[2] 郭晓龙, 吴传生, 刘文, 等.图像去噪的改进自适应全变差正则化模型.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11;33 (2) :200 —202

[3] 高龙, 王孝通, 徐晓刚, 等.基于局部极值的保边缘图像分解算法.计算机工程, 2011;37 (18) :217—218

[4] 文乔农, 徐双, 万遂人.医学噪声图像分割的分解与活动轮廓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1;23 (11) :1882—1889

[5] 徐华, 薛恒新, 吴小俊, 等.一种新颖的MCES方法优化布点.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9;26 (11) :4172—4175

[6] 丁卫平, 王建东, 管致锦, 等.基于小生境完全属性值空间树的属性序约简优化算法.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36 (1) :37—42

[7] 国海涛, 岳峻, 苏庆堂.基于自适应混沌变异粒子群算法的路径规划.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2;48 (30) :46—49

[8] 韩贵金.一种基于混沌优化的免疫PID控制器.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12;17 (5) :74—77

[9] 常天庆, 白帆, 王钦利.解坦克分队武器-目标分配问题的小生境遗传算法.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12;26 (1) :44—49

[10] 罗熹, 周鑫.基于小生境的菌群算法的改进.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12;34 (4) :445—448

[11] 杜守军, 张春会.软土基坑开挖位移反分析的改进遗传算法.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31 (2) :163—167

工程分解结构 第10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国土面积160余万km2,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交汇的特殊区域,在中国边疆稳定与发展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基础的不同,新疆各地州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渐突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结构因素是区域经济增长重要的源泉,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地区产业结构会直接影响该地区经济存量及发展速度[1]。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拉克对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增长作出了开拓性研究。克拉克通过对20多个国家总产出与部门劳动力投入的时间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2]。然而,真正对产业结构做出全面研究与计量分析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库兹涅茨从部门产值结构方面对人均产值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考察,认为农业部门无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还是在总劳动中所占份额都明显趋于下降,而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所占份额趋于上升[3]。

我国许多经济学者对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魏后凯、刘楷利用加权变异系数方法对1952—1995年中国区域收入差异进行了三次产业分解,认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差异是造成中国各个省(区)之间人均国民收入差距的原因[4]。李继云、刘锋、孙良涛采用偏离—份额法分析了1996—2001年云南16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偏离份额,论证了区域经济差距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关关系[5]。安乾采用加权变异系数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产业间以及产业内部的分解,研究发现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差异是造成地区之间差距的关键因素[6]。欧向军、沈正平从多方面构建出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还利用回归分析法对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认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是造成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7]。

高志刚通过对新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作用的分析,认为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结构因素是重要的增长源泉,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会直接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差异[1]。韩延龄、高志刚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均方差法对新疆各县(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正确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缩小经济差异的对策[8]。蔡文春、刘云等基于分析新疆产业结构在空间上分布的差异性,对新疆各个地州的经济水平进行了分析,得出个各地州的经济发展情况与产业结构存在显著的相关性[9]。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差异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2 产业结构视角下新疆经济差异分解

2.1 评价指标的确立

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是对三大产业全面的统计,是反映经济发展的总规模、总水平的总量指标[10]。由于各个地区在面积以及人口数量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为了消除各个区域之间面积及人口的差异,本文采用人均GDP,使分析结果更具科学性和真实性。

2.2 分解方法的选择

变异系数是反映总体差异的相对指标,能用来对比不同时空的变异程度[11]。然而,变异系数不能反映区域人口规模的影响。为了反映各区域人口规模的不同影响,本文采用加权变异系数来衡量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趋势。加权变异系数计算公式为[12]:

式中,Zj为部门j的收入在新疆总收入中所占比重(j=1,2,3);CWj为部门j的加权变异系数;COVw(j,k)为部门j和部门k的加权协方变异系数(j=1,2,3;k=1,2,3,j≠k);分别为新疆部门j和新疆部门k各自的人均收入;Yji和Yki分别为第i个地区部门j和部门k各自的人均收入;m为产业部门数量,那么公式(1)就可按照三次产业展开。

利用公式(4)在对新疆区域经济总体差异进行计算的同时,我们还可得到各个产业的加权变异系数和各个产业之间的加权协方变异系数。其中,Z12CV2w1/CVw2、Z22CV2w2/CVw2、Z32CV2w3/CVw2分别表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新疆经济总体差异的贡献份额。

2.3 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的产业分解测算

根据上述加权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2)和(3),将新疆以及新疆15个地(州、市)1995—2009年的人均GDP数据代入进行计算,得到反映新疆经济差异的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和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加权变异系数(表1)。根据表1计算结果绘制了图1。从表1可见,第二产业加权变异系数明显高于新疆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对新疆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起到了上拉作用。从图1可进一步看出,1995—2009年新疆人均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加权变异系数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新疆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总体上呈现出缓缓上升的趋势,由1995年的0.8007上升到2009年的0.8199。但新疆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在15年间的变化趋势有起有伏:1995—1999年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上升较快,到1999年达到最大值(1.6194);2000年以后,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又回落到0.8—0.95之间,呈现出小幅上升和下降共存的态势。第一产业加权变异系数在1995—2009年总体上呈现出上升—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加权变异系数由1995年的0.3990上升到1999年的1.3185,上升了230%;2000年以后,加权变异系数又回落到0.5左右,期间加权变异系数既有上升又有下降,总体呈现出上升,到2009年达到最大值1.3542。第二产业加权变异系数1995—2009年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总体上呈现“M”形。1995—1998年第二产业加权变异系数由1.7203下降到1.4976,下降了12.94%,说明在此期间第二产业的差异是在不断缩小的,但在1999年加权变异系数却快速上升,且达到最大值2.0273。2000—2005年加权变异系数又从1.5611上升到2.0,此后加权变异系数呈现不断下降态势,到2009年加权变异系数为1.669。第三产业加权变异系数除了在1998年和1999年出现较大波动外,其余各年加权变异系数的变化虽然有所起伏,但总体上变化不大。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与第一、第三产业加权变异系数相比,第二产业加权变异系数的变化对新疆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更大。加之,第二产业加权变异系数明显高于新疆人均GDP的加权变异系数,进一步说明第二产业的地区差异拉大了新疆区域经济总体差异;而第一、第三产业的加权变异系数对新疆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影响较小,说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地区差异对新疆区域经济总体差异产生的影响较小。

注:根据1966—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和2010年《新疆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所得,表2相同。

3 三次产业差异对新疆总体经济差异贡献分析

3.1 三次产业差异对新疆总体经济差异贡献分析

根据加权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4)可计算出三次产业地区差异对新疆经济总体差异的贡献份额(表2),并根据表2的计算结果绘制了图2。从三次产业地区差异对新疆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来说,第一产业的贡献率较低,1995—2009年平均贡献率仅为2.39%,但2008年以后又有上升的趋势,2009年贡献率达到最大值8.64%。第二产业差异对新疆区域经济总体贡献率波动较大,1995—1998年第二产业差异的贡献率呈现下降趋势,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后第二产业对新疆总体差异的贡献率逐渐上升。总体来看,1995—2009年第二产业对新疆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年均贡献率高达73.5%,说明第二产业的地区差异是造成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第三产业差异对新疆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1995—1998年第三产业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1999年之后缓慢下降。总体来看,1995—2009年间第三产业对新疆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年均贡献率为19.6%。从上述分析可知,1995—2009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新疆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2.38%、73.5%和19.6%。可以看出,新疆第二产业的地区差异对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份额最高,是造成新疆区域经济差异主要因素;第三产业贡献份额低于第二产业,是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次要因素;第一产业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很小。

3.2 经济发展水平与二产发展水平相关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反映新疆第二产业的地区差异对新疆经济差异的影响程度,本文对2009年新疆各地州的GDP占全疆GDP的比重与各地区第二产业比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表3反映了各地区GDP占全疆GDP比重及其三次产业的结构。从图3可见,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其经济总量水平较高,反之经济总量水平较低。如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巴州等地、州、市的二产比重较高,其GDP占全疆GDP比重相对较大;而第二产业比重较低的地、州如克州、博州、和田和喀什等,其GDP占全疆GDP比重则较低。由此可看出,第二产业地区差距是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注:根据2010年新疆各地、州、市统计公报数据计算所得。

为了进一步分析第二产业地区差异是造成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利用2010年统计公报对2009年新疆各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各地、州、市的第一、第二、第三产比重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三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Y=α+β1X1+β2X2+β3X3。式中,Y表示各地、州GDP占新疆GDP的比重,X1、X2、X3分别表示各地、州、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运用Eviews3.0对表3的数据进行处理可得:Y=-27.61+0.18X1+0.43X2+0.36X3(-5.07)(3.34)(5.76)(6.92)。上述方程调整的可决系数R2为0.99,方程系数通过了各项计量经济学检验,方程总体有效。从上述相关性分析中可看出:第一产业比重每增长1%,地、州、市的GDP比重就会增长0.18%;第二产业比重每增长1%,地、州、市GDP比重就会增长0.43%;第三产业比重每增长1%,地、州、市GDP比重就会增长0.36%。因此,各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第二产业比重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第二产业地区差异是造成新疆各个地、州、市之间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从上述分析可见,第一产业对新疆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影响越来越小;第二产业对新疆总体经济差异的贡献率很高,是造成新疆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第三产业对新疆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大于第一产业,但却远远小于第二产业,是造成新疆经济总体差异的次要因素。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对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的产业结构分解研究得到以下结论:新疆区域经济差异仍然很大,总体上呈倒“V”形变化,说明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缺乏连贯性;第二产业差异是造成新疆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从新疆经济差异的产业分解来看,第二产业差异是造成各地州经济差异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建议:①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方面,政府应建立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机制,对新疆经济特别是预警指标进行跟踪监测,对其发展状况进行动态分析与预测,及时发现新疆区域经济差异变化有可能产生的问题,把不利影响与危害控制在萌芽状态,积极、有效地进行事前控制。另一方面,政府应大力扶持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制定更加优惠的税收等政策,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一些有利于开发利用当地优势资源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通过各种优惠手段将人、财、物引入经济欠发达地区,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积极促进内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经济合作,建立“一对一”的援助机制,增强各个地区之间的技术、经验等方面的交流,使各个地区在相互联系中实现协调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率,缩小新疆区域经济差异。②加快各地、州产业结构转换与调整步伐,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疆各地、州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各地州政府应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基础上,运用产业与区域政策,立足于本地区优势,确定和培育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③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工业。新疆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立足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优势,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企业集团;同时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人才来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对农业资源较丰富的地区,运用工业化经营理念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上联市场,下接农户”的优势,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和增加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④利用各省市对口支援的机遇,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南疆各地区应充分利用对口支援机遇,坚持“外界支援”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在接受资金援助的同时,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对口支援省市的人才、技术、管理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真正做到将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此外,各地、州政府要充分发挥服务与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干部、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结合起来以保证援疆工作的顺利进行。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三次产业结构的视角,运用加权变异系数对1995年以来新疆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产业分解。研究发现,1995—2009年新疆第二、第三产业的加权变异系数明显高于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对总体经济差异起着明显的“上拉”作用。通过三次产业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分析发现,第二产业差异对新疆总体经济差异的年均贡献率达73.5%,表明第二产业差异是造成新疆总体差异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缩小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分解,加权变异系数,区域经济差异,新疆

参考文献

[1]高志刚.产业结构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J].干旱区地理,2004,(12)∶1.

[2]汪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应用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0-13.

[3]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11.

[4]魏后凯,刘凯,等.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70-73.

[5]李继云,刘锋,等.云南区域经济差异与产业结构[J].统计观察,2005,(11)∶91.

[6]安乾.基于加权变异系数分解方法的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9)∶1-7.

[7]欧向军,沈正平,等.产业结构转换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初探——以江苏省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7,(3)∶1-6.

[9]韩延龄,高志刚.新疆县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综合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10)∶1.

[9]蔡文春,刘云,等.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效应分析[J].学术纵横,2008,(7)∶129.

[10]代燕,杨晓梅,等.新疆经济差异来源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7,(9)∶1.

[11]孙良媛,潘志刚.广东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05)∶63.

上一篇:动力传导机制下一篇:葡萄酒个性化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