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类报纸范文

2024-05-12

生活类报纸范文(精选7篇)

生活类报纸 第1篇

在媒体林立的今天,报纸的发展和生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让传统的纸质媒体焕发新的青春,如何让受众在众多的媒体中选择报纸,这是每一个报纸经营者所要思考的问题。报纸杂志化通过装订的厚报,铜版纸印刷的封面这一全新的面孔成为报业中的新秀,并且从大城市的发展走进了中小城市。

对于报纸杂志化发展的利弊,专家各有观点,有认为报纸杂志化是媒体创新发展的择优之路。这种观点认为,媒体就应该在舆论引导的大格局中体现出创新的特色,只要能抓住读者的眼球,谁就能笑傲群雄,迈出报纸媒体的破冰之路。如果因循守旧、墨守陈规,久而久之就会被市场淘汰。

在赞美创新的同时,也有反对的声音。有专家认为报纸杂志化是借鉴于杂志采编经验的实践中,过于偏向杂志走得过远,已经偏离了报纸的本来定位。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从报纸的内容策划到版面形式上都开始模仿杂志的采编理念和操作方式。这样对杂志的过度借鉴,就会使报纸出现杂志化的倾向。首先是报道内容的非新闻性增多,因为在以往的观念中,报纸就是新闻,这是报纸与生俱来的特性。所以报纸的内容肯定要以新闻作为其内容的主要部分,报纸的价值就是体现的新闻性和时效性,新闻要素中的几个方面一定要体现在报纸内容中。而杂志因其定位的内容和出版的周期不同,导致其并不刻意要求新闻性,而是以非新闻性的文字和图片进行版面设计来达到阅读效果。所以这种观点认为报纸杂志化其本质就是用大量与新闻事件不太相关的文字和图片代替新闻,最求的是视觉效果和阅读感受,而不是以传递新闻信息为主。并且报纸杂志化必然要延长出版周期,这样在整个出版过程中的策划、选题、编采和版面设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难以保证内容的时效性强,也就是丢弃了报纸最本质的东西,所以此种观点的专家反对报纸杂志化。

2 如何有效进行报纸杂志化

报纸特点是信息的及时传递,杂志的特点是知识性、服务性、娱乐性的传递。如何有效的进行报纸杂志化,必须要建立在读者需求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媒体发展的趋势。报纸和杂志各有各自的优势,如何摒弃各自的缺点,整合优势走报纸杂志化的创新之路,就要研究读者及市场的需求和发展。

作为平面媒体无论报纸还是杂志都是起源于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从而产生。如以平面媒体来讲,信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性、时效性强的信息,即对于刚刚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及信息的报道;另一类是日常生活类的知识性、服务性的信息。这两类信息的社会传播任务通常由报纸和杂志来承担。报纸基本以刊登新闻信息为主,时效性非常强。而杂志则以非信息类为主,即使报道新闻也是以深度报道作为主要报道形式,大多为知识性、服务性为主的内容,是提供大众阅读各门各类知识材料的周期性出版物。有的人把它定义为介于报纸与书籍之间的一种精神物品。报纸的优势是新闻性强,出版周期短;而杂志的优势可读性强,内容精美,信息量大,可深度报道。把他们的优势结合就可以走报纸杂志化的创新之路。

报界有句老话,用新闻来吸引读者,用副刊来留住读者。这就说明报纸杂志化有其市场需求的一面。新闻是报纸本身具有的特点,而杂志通常以副刊的形式值得读者的反复阅读,所以只要结合的好就会创新出新的形式,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当然这对编采人员素质的要求是高的,首先就是记者要善于抓住新闻点,而且是读者喜闻乐见的内容;而编辑的能力在精准的选择了记者的稿件后版面的设计、标题的设计上满足读者的视觉要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读者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报纸媒体的要求其视觉所及尽量简单明了,这也使得报纸加快杂志化的步伐。办出一份好的报纸是需要付出很大精力和体力的。都说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报纸杂志化所需要的记者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强烈的新闻敏感性,还要时刻关注民生。而编辑不仅具备通常的行业技能,还要有高品质生活的经验,充实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把握住潮流,把握住读者对于报纸杂志化的需求,从另一个角度讲,报纸杂志化的编辑应该是一个艺术家,带给读者的是美和享受。只有编采人员的高素质才能办出有分量的媒体,同时更能吸引广告商的关注,从而达到报纸的另一项职能--经营。

3《北国周末》的杂志化成功之路

《北国周末》是齐齐哈尔日报报业集团发行的周末生活类报纸,从2009年起将原来的16版改扩成36版,并加上铜版纸封面封底装订成“杂志报”。经过一年的实践与发展,这一“全新媒体”已经步入良性化发展轨道,从中也总结出了生活类报纸杂志化的创新之路。

3.1 打造品牌化的媒体。

报纸类媒体打造品牌通常是通过名栏目、名记者的局部树立,整体的品牌形象树立比较缺乏。而《北国周末》通过杂志化的手段打造了整体品牌效应,以“版面数量杂志化、头版成为封面版、版面编排杂志化、新闻报道特稿化”等一系列手段增强了读者的认知度,树立了《北国周末》这个独有的品牌。

3.2 报纸杂志化顺应了读者对报纸的要求。

通过杂志化,报纸版面变为厚版,内容上分类更为明确,信息量更为增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信息需求。并且采用了杂志化的版面编辑,从形式上也满足了受众的审美需要和视读需求。《北国周末》根据内容分为ABCD叠四个板块,既有新闻类内容,又有时尚生活类内容,还有实用信息类内容,也有历时资料类内容,极大的满足了各类读者的需求。

3.3 封面版成为吸引读者的关键。

传统的报纸头版大多以时效性事件、场景新闻作为主打,并配以文字说明,掺杂其他各种消息新闻,这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强,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因为封面的作用通常只是对某一系列报道的引出,本身几乎不直接讲述内容,目的就是要让读者在5米之外就能够注意到,而在3秒钟之内就决定是否购买。与传统报纸不同,杂志化报纸的封面通常采用铜版纸的大幅画面,其时效性较弱,但画面色彩鲜艳,非常醒目。《北国周末》封面处理就是采用富有冲击力的大幅彩色照片,并抽取该期的精彩内容浓缩成吸引人的标题,以此抓了住读者眼球,激发了读者的购买欲望。

3.4 报纸杂志化增强了新闻专题化和规模化。

由于杂志化报纸具有厚报及分类的特点,所以围绕某个突发新闻事件或某一广受关注的话题能够进行更深入的报道、提供更详尽丰富的相关资料,这样让读者一报在手可以清楚整个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满足了读者更全面的信息需要。杂志化报纸通过在新闻的广度与深度上下功夫,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精细包装,增强了读者对此类报纸的忠诚度。而且在未来的媒介竞争中,报纸的新闻专题化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强。

3.5 内容的增多使报纸更具有了收藏价值。

报纸杂志化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可收藏性。随着生活类报纸指导性内容的增加,很多读者将其作为资料收藏,以备今后查找之用。如《北国周末》中的文学、电脑、旅游、健康、消费、娱乐、房产等内容的纷纷涌现,不但内容包罗万象,实用性也大大增强,使该报也成为了一个庞大的资料库,吸引了大量读者购买并收藏。

3.6 报纸杂志化为报业经营提供新的增长点。

厚报的特点及杂志化的排版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的同时,也使广告的刊发有更大的“余地”。封面的高品质印刷效果吸引着受众的眼球,封二至封四的铜版纸及位置也成为广告商争抢的“地盘”,并且这部分广告价格也比新闻纸要高。报纸的版块内容分类可以使广告很自然地融入篇幅之内,不再显得生硬,一些广告的刊发效果也明显增强。同时多版面厚报在保证读者可获取信息量的同时,也可以开辟多块广告专版,为广告收入稳中求升作出了贡献。

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媒体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读者对媒体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生活类报纸的杂志化为报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在新闻报道内容更加深入、更加完整的同时,也满足了读者提出的更多需求,为树立报纸品牌和营销奠定了基础,从而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增加了读者。因此,报纸杂志化是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需要借鉴的可行之路。

摘要:随着传统媒体及新兴媒体竞争的加剧,传统的报纸类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将生活类报纸走杂志化之路是其方向之一。通过《北国周末》由传统办报模式转变为报纸时尚杂志化的过程,经过一年的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借此来探讨生活类报纸杂志化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生活类报纸,杂志化,创新,品牌化

参考文献

[1]何斌,杨华.报纸杂志化的表现及其合理性探讨[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6(4).

[2]王金龙.提升传播力与强化服务功能——都市类报纸传播功能再思考[J].青年记者,2008,6(上).

[3]彭婙.从〈周末画报〉的运作解析“报纸杂志化”的媒介经营理念[J].商场现代化,2006(18).

[4]黄洪珍.论报纸导读的杂志化包装手法[J].湖南社会科学,2007(3).

[5]廖璐.试论“报纸的杂志化”[J].新闻爱好者,2006(4).

[6]邵林.报纸杂志化:“邯郸学步”还是“师夷长技”?[J].江苏教育通讯,2006(1).

[7]陆小华.激活传媒[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5(1).

[8]王静.厚报时代的杂志化趋势,2004(1).

[9]吴蓉.试论报纸版面杂志化[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4).

[10]冯宇飞.质疑“报纸杂志化”倾向[J].新闻采编,2003(5).

生活类报纸 第2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媒体的进一步成熟,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和多样。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以自身的优势, 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细致、小众化的内容还有互动服务,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订阅, 逐渐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报纸等传统媒体受到不小的冲击, 一些熬不过“寒冬”的报纸纷纷停刊, 但也有一些报纸直面媒体新的变动, 然后奋起变革, 实现完美的转型。以钱江晚报、厦门日报、新疆晚报等一些报纸为代表, 它们不仅认清风向标, 利用已有的用户资源, 尽早地借助微信公众号的平台入驻了微信, 而且公众号的运作不仅局限于作为纸媒的“搬运工”, 而是立足当地, 以用户为本, 做更好的服务。这些报纸以微信矩阵 (1) 的形式入驻微信, 这些公众号涉及生活各个方面, 为用户提供海量的信息, 同时这些信息又是分众化、细分化、针对化的, 注重用户的体验, 使其更快获取信息、获得更好互动服务。这种模式是建立在用户需求细分的基础上, 与纸媒原有的资源布局匹配[1]的一种格局。

二、浅析厦门日报生活服务类微信矩阵的现状

既然一些报纸主打用户体验, 利用微信平台转型成功, 那么提供生活服务类微信便是这些媒体入驻微信的主要内容。研究这类微信矩阵的现状, 有助于帮助我们厘清传统媒体如何利用微信平台转型及今后的发展策略。

笔者选取《厦门日报》微信矩阵作为分析对象, 《厦门日报》的微信矩阵是以厦门日报为首, 下设7个子公众号, 分别是厦门晚报、海西晨报、海峡生活报、厦门网、台海杂志及遇见婚恋网。在这些公众号里, 择取纸媒受众量和覆盖面较全面的厦门日报公众号的文本及下设栏目进行详细分析, 文本的选取从6月10号到7月10号这一个月之间的内容, 通过对文本、标题、阅读量作分析, 总结其编辑策略。其余公众号的发布内容只做类比, 还有对栏目设置的简介。然后对所分析内容进行整合, 总结规律, 对公共号的平台、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进行分析和建议。

(一) 厦门日报推送信息及下设栏目分析

厦门日报主体公众号创立于2014年10月13日, 主体账号每日发送信息, 且下设三个栏目方便用户信息查找。现对其分析如下:

(1) 发布信息分析。厦门日报主体公众号每日发送信息, 大概推送5~8篇的文章, 基本上是围绕厦门当地的新闻, 6月10日到7月10日发布的生活服务类信息一共大约49篇, 分类和阅读数量统计如表1。

第一, 标题制作。首先, 标题起的有诱导性, 经常使用“欲言又止”的方式。因为公众号用户阅读形式有别于纸质版, 需要用户点击才可以观看, 所以标题一般都起得比较吸引人。不在标题中体现主要内容, 这类的标题格式“XXX怎么样 (结果) , 因为……”在厦门日报的公众号十分常见, 如“中厦门国气象局:厦门今年易出现强台风, 因为……”“厦门银行遇怪事, 外地人排队办卡‘特种业务’, 警方调查竟然是……”先告知事情的结局或者是一个不寻常的现象, 但是标题并不告知最关键的信息, 引导读者继续读下去。其次, 标题经常使用网络语言, 比较活泼。例如, “摘芒果哪家强?他竟出动挖掘机, 给跪了……”“美cry!厦门大叶紫薇拍出日系风”等等, 这些标题都是用一些网络热门的词语, 而且风格都是轻松一点的。

第二, 内容选材。首先是选题方面, 厦门日报总体是立足当地信息和与本地相关的政策, 厦门日报多为介绍厦门当地的咨询、国家政策、日常活动、两岸、出行等等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新闻。内容制作上, 大多文章都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法, 给读者以十分直观的方式, 有些介绍政策的信息, 会使用可视化的流程图, 一目了然。而且厦门日报的内容排版都是有统一格式的, 图文的排布和内容的分层都是整齐并且规律的, 这样不仅阅读起来方便、有层次感, 而且有助于形成各自鲜明的公众号的风格。

第三, 受众兴趣。通过整体数据我们可以看到, 政策类信息、生活类信息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从单篇的阅读量, 也可以发现受众兴趣 (平均阅读量在5000~6000) 。在这些推送的文章当中, 其中单篇其中阅读量比较大的是几篇是:“医生说, 现在喝这种汤水胜过人参虫草!明天开始来一碗~” (92359) 、“呼呼呼!三个台风排队奔向福建?下周厦门的天气是这样的”, (78835) 。单篇阅读量比较低的其实多为活动信息类:“送福利!试驾广州广丰凯美瑞, 千元油卡等你轻松拿” (1265) 、“免费送!2015厦门创新前人论坛门票到了, 快点来抢!” (1679) 。总结来说, 政策类信息和生活类是人们关注的要点, 因为政策类信息关乎用户生活的各方各面, 房价政策、教育政策、工作政策等, 都是人们关注的主要内容。其次是生活类信息阅读量比较大, 如如何防蚊虫、防止被骗等, 这些针对目前时节或是频发事件的小常识的总结, 也是人们乐于关注的一类信息。而一些活动类 (广告类) 的信息似乎在微信中反响一般。

第四, 推送时段分析。如今移动客户端主要是提供短小精华的信息为主, 抓住用户阅读的时间也是在上下班或休息间隙的“碎片化”的时间, 所以推送时间也是吸引用户的一个关键因素, 现对其发布信息的时段进行抽样统计 (每两天一次) , 结果如表2。

根据对这一个月当中11天的发布时段的抽样调查, 可以看到, 厦门日报的主体公众号是在午间时段推送信息。但是, 时间跨度从早晨10∶47到下午的14∶6, 并没有明显针对的是上午下班的人、是午饭休息的人还是下午上班的人, 在这点上来说, 厦门日报的主体账号还做得不够细致, 发布时段的范围应该再缩小一些, 最好针对在某一时段, 一方面发布规律, 有用户针对性;另一方面反过来可以养成用户阅读的习惯。

(2) 栏目分析。一是栏目介绍。除每日推送的新闻之外, 厦门日报公众号还推出了三个栏目:“看报纸”、“每日精选”和“送福利”, 这三个栏目的设置使得用户查找信息更加方便, 如可以看报纸和往期回顾栏目。其中最重要的是, 在“每日精选”里有个栏目是“厦门招考”, 也有独立的公众号, 它是厦门日报首席记者佘峥提供厦门的教育信息, 打开此公众号, 关于孩子上学、升学等, 都可以向记者佘峥提问。而且它不仅是个查询平台, 还是家长反映问题的平台, 对老师、学校、教育的建议也可在这里反映, 此公众号每日的家长留言基本可达10~20条, 可见它很受家长的青睐。“送福利”囊括了美食、电影、活动等方面的信息。二是栏目分析。此公众号下设栏目不仅是方便用户查阅往期信息, 还将目前较为热门的教育类设专栏, 找专人解答, 与用户有良好互动, 而且目前发展势头很好, 对公众号的发展很有利。并且有“福利”专栏, 将近期本市相关品牌或产品的活动信息及时提供, 方便市民生活, 都是比较有新意的举动。

(二) 余下子公众号下设栏目简介

(1) 厦门晚报。厦门晚报主打“厦门第一市民报”, 公众号分为三个栏目, “我要说”、“读晚报”和“找晚报”。其中读晚报还下设“老年周报”、“健康周报”、“旅游时代”。

(2) 海西晨报。海西晨报是面向海西市民发行的都市报, 微信内容主题还是地方新闻为主, 因为是地方报, 所以信息的地域风格也更加明显。此公众号除每天推送的新闻之外, 还有三个栏目:投票、夏令营和热点关注。其中热点关注为市民提供了“理财学校”和“人社咨询”栏目。

(3) 海峡生活报。海峡生活报功能介绍为“最懂厦门生活的媒体公众号”, 定期会发布厦门生活的权威榜单。消息是每天发布, 多为生活的常识、最潮最新的咨询、厦门当地的活动等。公众号有“来修禅”和“来抽奖”两个栏目。“来修禅”推广禅文化的一个栏目, 不会定期推送, 但用户点击后会与相应的文字和信息。“来抽奖”包含“亲子互动”、“生粉进行时”、“抢8元现金券”、“抽日月谷券和进口红酒”、“周末乡村游”等休闲项目。

(4) 厦门网。厦门网是及时发布厦门至闽南地区咨询的网站, 在栏目设置上, 有三个栏目。首先是动漫节购票, 是为厦门第八届国际动漫节 (6.30) 买票事宜做宣传。第二栏目是微生活, 分为微视频、美食、违章、旅游和包打听, 均为日常生活咨询。第三个栏目是微互动, 一些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 如食品安全、股市、公交车班次等, 可以有咨询、建议、申诉的地方。

(5) 遇见婚恋网。此公众号是由厦门日报打造, 立足于解决厦门本地青年男女的情感问题, 账号会定时发布相亲会的信息, 发布何时何地相亲的信息, 并把嘉宾信息公布在平台, 方便大家交友。在公众号底部设有注册绑定、积分送礼、我要交友等栏目。

(6) 台海杂志。台海杂志的账号介绍是“两岸政商精英读本”, 有纸质版的杂志发行, 发布的信息多以台商信息、文化活动、景色介绍等方面为主。最底部分别设置了“特别策划”、“秀夸及诶”、“台赛微站”三个栏目。“特别策划”是关于台海的一些进展, 点击会弹出相关信息。“秀夸及诶”涵盖了旅游、医疗、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台赛微站”是台海新闻摄影大赛, 赛事介绍是“两岸60多年来新闻摄影交流史上的首创”, 赛事定位便是两岸题材,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栏目设置及编辑策略建议

(一) 栏目设置建议

(1) “矩阵”有待完善。厦门日报的微信矩阵至今时间较短, 其微信矩阵主要是以已有的报纸所组成的微信账号为主, 前文提到, 微信矩阵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原有报纸或板块的开通微信, 还有便是立足当地特色所开通的各项服务。与已经成熟的钱江晚报的微信矩阵相比, 厦门日报目前的微信矩阵只达到了将原有报纸开通了微信版, 至于推出特色服务方面还有待加强。建议厦门日报微信矩阵除了更完善地服务本地居民生活外, 还可以主打旅游, 因为厦门本就是一座旅游城市, 如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打响品牌, 使得每位来厦门旅游的人都可以在微信中得到实用的信息, 这样不仅方便的前来旅行的人, 更是可以让厦门日报微信矩阵进一步完善、扩大知名度。

(2) 各公众号栏目应有所整合。厦门日报微信矩阵各个公众号下设栏目有些会重合, 完全可以独立成一个子公众号。比如说厦门日报的“免费吃霸王餐”和厦门网的“美食”内容相似, 厦门晚报的“厦门晚报旅游时代”、海峡生活报的“周末乡村游”和厦门网的“旅游”内容相似, 如果可以把这些栏目进行整合, 推出新的公众号, 不仅可以使得矩阵完善, 而且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 不用再耗费资源开通新的公众号, 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微信矩阵各功能更加明确。

(二) 文本编辑策略建议

(1) 标题制作:坚守真实的底线。在标题制作方面, 由于移动媒体的阅读方式有别于传统纸媒, 用户点击观看的方式使得编辑不得在标题上做到吸引眼球。但笔者认为标题起的新颖是需要在一定的限度内的, 适度用轻松的方式来报道新闻是可以改变风格, 让用户体验更好, 换一种方式获取信息。但是需要谨记不要“标题党”, 文不对题是万万不可取的, 因为往往点击进去可以发现实则并没有标题看起来那么严重, 只是将一个比较常识的事情换了一种方式表达, 如果长此以往, 会使得用户的信任度降低, 逐渐丧失阅读的兴趣。服务的根本源于用户的信任, 只有让用户得到最好的体验, 获取有用的信息才是根本。

(2) 内容选材:根据用户需求, 矩阵相互借力。在内容选材方面, 根据对厦门日报选题的阅读量及用户兴趣分析可以发现, 与用户自身相关的政策类信息、生活信息以及健康养身类信息往往是关注的热点, 而且容易得到很高的阅读量。在政策类信息方面, 与当地的居民相关、并且是解释这类政策的信息往往是关注的热点, 一项政策的实施, 用户需要知道可以惠及自身的可能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优惠。所以公众号不仅是发布信息, 且要对信息做一些分析, 对市民生活提出比较适当的建议, 以便其做出决策。

(3) 发布时段:培养用户阅读兴趣。在发布时段上, 对于厦门日报微信矩阵来说, 每日发布一次信息, 最好可以针对一类人群, 发布时间也是提升整体微信矩阵的重要做法, 既然要服务用户, 那么就尽量在用户可能有空的时间推送信息, 抓住大多数用户的空闲, 并且逐渐形成自己的推送时段, 和用户之间相互适应, 既使得发布变得规律, 也使得用户接受信息更加方便。

摘要:随着移动客户端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一些寻求突破的报纸抓住机会, 以用户需求作为触发点, 通过“微信矩阵”的方式成功转型。本文通过对已微信矩阵模式梳理, 理清微信矩阵的概念, 并且以厦门日报微信矩阵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对覆盖面较广的厦门日报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从标题制作、内容选材、受众兴趣和发布时段等方面做分析, 以及对所有公众号的栏目设置进行分析, 总结出其发展的现状, 并且根据现存问题和已有的成功案例对其日后的发展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纸媒转型,微信矩阵,厦门日报,发展策

参考文献

办好涉农类报纸的副刊 第3篇

报纸副刊情况:据

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统计, 我国目前涉农类报纸大约有30家, 主要是全国各省、市及部分地、县农民报或涉农报纸。这些报纸, 笔者无法一一翻阅, 只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两家报纸———《南方农村报》和《河北农民报》加以研究说明。

《南方农村报》是南方报业集团所属报纸, 过去叫《广东农民报》, 上世纪90年代改版以来, 在中国整个涉农类报纸中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及在读者中的影响力都可谓独树一帜。《南方农村报》的副刊版面有《家庭》、《读与写》、《文化室》和《热土》, 逢周二、周四、周六出版, 共4版, 占其总版面56版的1/14, 相对来说, 副刊的量是比较少的。

给纯文学以一席之地是《南方农村报》副刊的一大特色。《家庭》及《文化室》相对通俗, 但其风格仍偏重于文气、精致。《家庭》版主要由一篇长稿子及其他两三篇小稿组成, 那篇长稿子属于主打稿, 多反映家庭生活中的婆婆妈妈、酸甜苦辣, 特别是亲人之间细腻的情感纠葛。如今年2月、3月, 其《家庭》版的主打稿为《我打工三十五年》、《一高职婆婆给媳妇的信》和《民工父亲的“幸福”》等, 基本上都是专业写手为之, 行文规范、流畅, 更像“创作”。相对来说, 《文化室》通俗些, 主要结合当前热点问题介绍一些相关知识, 如玉树地震期间刊出《地震多发带在哪里》, 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到《富春山居图》后, 刊登《富春山居图:画中之兰亭》, 另有探秘、书画及摄影欣赏等栏目, 总体看来, 全是编辑组织、编纂的, 知识性强。《热土》版属于纯文学版, 有小说、诗歌、散文、文学随笔等, 小说多是农村题材, 乡土文学范围, 如《去找村长算账》、《苏家村的桃色事件》等, 诗歌、随笔还会选一些名家的作品, 如毕淑敏的《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区别》。《读与写》版主要介绍一些外国有代表性的作品, 另有纯粹的写作理论探讨, 如《如何塑造可爱的人物》、《好诗类似青鸟难以触及》, 另外选择一些美文供读者欣赏。总而言之, 《南方农村报》的副刊是以一种俯瞰读者、引导读者的视角来组织的, 给纯文学以一席之地虽然难能可贵, 在全国更高一级的报纸中也不多见, 值得称赞, 但由于其办刊视角单一, 读者的参与度及互动性较差。

《河北农民报》的副刊走的是另一条路, 即大众化、通俗化, 读者参与度高, 从一定意义上说, 不是编辑办副刊而是读者在办副刊。

《河北农民报》和《南方农村报》一样, 也是每周二、周四、周六出版, 共计40个版, 原有副刊《劳动之余》、《百味人生》、《红男绿女》、《我爱我家》、《乡村扫描》, 另有文摘版, 副刊每周10个版, 占其总数的1/4, 量可谓相当大。今年4月, 《河北农民报》对其副刊进行较大改版, 对原来的副刊版面进行整合, 集中于每周二出版, 叫做《炕头悦读》, 共有8个版面, 4个原创版, 4个文摘版。《炕头悦读》副刊继承了过去副刊的一贯作风, 即绝大部分稿件都是通讯员和读者的创作, 正如《炕头悦读》的负责人在其博客中所说:“版面是专门为咱们农村的一些秀才, 一些爱好写作、爱好文学的人设立的。”《劳动之余》设有《土话渊源》、《民间故事》、《贵姓何来》等栏目, 全是农民写手操刀而成, 读起来土味浓重, 亲切解渴。《百味人生》以《说吧》为主打, 让读者敞开心扉、倾吐心声, 读者登台展现, 或述说隐秘情感, 或发泄内心苦闷, 十分真实, 也十分吸引人。《红男绿女》及《我爱我家》也基本上都是读者自己创作的稿子, 每一篇稿子最后都缀着某某地某某村某某人, 有的虽然写得很稚嫩, 但感情真挚、动人心弦。《河北农民报》和读者的交流很多、很家常, 他们有一个农民互联网, 编辑经常在上面和读者约稿、听取读者的意见和建议。读者批评起来是毫不留情的, 如一位读者在农民互联网上说:“第二期的《炕头悦读》终于来了, 仔细地阅读后总结出几点建议。第一, 版上除了“炕头悦读”几个大字外, 实在没有什么可看的, 满版的广告。《家庭百味》没有以前的《我爱我家》上的文章有意义, 尤其是《夫妻夜话》这个栏目让人反感, 内容虽然有些含蓄了, 但和一些街头小广告上的内容相似, 建议取消《夫妻夜话》。《红男绿女》的文章需要再文学化些, 《婚外情, 网络惹的祸?》一文语言平平, 没有文学水平, 说的也是家庭琐事, 按说应该登在《家庭百味》版上。《凡人故事》版的文章是记者操刀, 文字功底要比通讯员的好。但广大通讯员中能写的大有人在, 既是凡人故事, 那就是人生的酸甜苦辣, 应适当地给那些能写长稿件的通讯员一个用武之地。这样既省下了记者来回采访奔波之苦, 文章还显得真实。《科技新知》和《史海拾贝》两个文摘版和《河北科技报》两个版面一样, 没有新意, 有凑数的感觉。建议少些文摘, 多些生活气息浓厚的原创作品。”另有读者要求:“应多给人们留些发稿空间, 少登些谈情说爱的稿子, 多登些农村的孝贤、互助、勤劳致富方面的社会新风尚, 人们看了可能会更欣悦。”副刊的编辑能及时听取读者建议, 并在版面上体现。读者办副刊, 在《河北农民报》这里确实如此。

《南方农村报》与《河北农民报》两种不同的办副刊之路:编辑办与读者办, 虽然各有千秋, 但结合实际情况, 尤其是结合报纸的读者群来考虑, “河北”模式的效应显然要好过“南方”, 因为农民写、农民看, 当然更吸引农民的眼球, 农民一喜欢, 报纸的发行量就会更大。但相对也带来一个问题:报纸的功能不仅仅是满足读者的需求, 为读者提供服务, 还有一个提升、引导读者品位和水平的问题。所以, 跳出农村办副刊也是需要的。我个人认为, 较为合理的涉农类报纸副刊应该是:大的舞台要提供给读者, 读者是真正的演员, 敞开舞台, 让农民读者来这个舞台上自编自演自唱;另外, 还要有一个小舞台, 留给编辑自己, 每个月有那么一到两个版闪烁一下纯文学的光芒, 介绍一些有益的书籍、经典美文、创作经验等, 以提升农民读者的阅读水平、欣赏水平和美学水平。

生活类报纸 第4篇

关键词:都市类报纸,改版,发展与创新

都市报和晚报在编辑设计和经营模式上基本一致, 公众已经逐渐将都市报和晚报统称为都市类报纸。目前都市类报纸以广大城市居民为读者群, 城市读者覆盖面广和读者阅读关注率高对报纸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具有不容忽视的社会地位, 被公众认可的具有传递信息、促进经济、服务社会、反映人民意愿、舆论监督等多种功能。

随着国内报纸业在市场冲击下的发展日益加速, 都市类报纸继续作为报纸业的先锋队, 面临着多方面的改革和转变。都市报纸已不再局限于它的传统范围, 头版格局拥有更加独特的品质和风格, 还能够适应市场、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大胆创新, 改变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设计。

一、都市报纸的现状

当下, 对于都市报业经营方面的探讨是我国报纸业关注的焦点, 包括广告、发行、品牌、资金运营等方面, 都市报纸市场的经营概念在市场的带动下变化、发展着, 都市报纸的市场化与读者的需求在不断发展变化。都市报纸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的读者群体, 对于传统都市报纸的内容质量要求很高。对于都市报纸本身的内在思想, 大多数报纸业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都市类报纸的设计和经营理念依然不是很清楚, 如对报道的新闻内容负责, 还是有责任刊登一切新闻报道, 还是为了市场化刊登一切报道文刊?报纸报刊是走经济路线追求利润, 还是要保持报纸本身的尖端的报道特色?保持对社会有力的批判维护公正独有的风格, 还是为了迎合大众做普通经济报道?社会公众对报纸版面的鉴赏要求也越来越高, 都市报纸面临着市场定位、内容品质、市场竞争、经营发展战略、道路和方向选择等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 都市报顺应市场的发展潮流, 进行了多次改版设计, 造成了都市类报纸之间的内容雷同、版面相似, 文字设置、版面风格大同小异, 给读者带来审美和欣赏上的疲惫感。以四家报纸的现状为例 (表1) :

以上四家报纸都是曾经风靡一时的独家报纸, 如今在市场的冲击下, 面临着各种各样版面设计的问题, 不改变原有的版面设计就没有优势在市场中立足, 适应发展才有进步, 伴随着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 都市类报纸传统的公众特色已不再有优势, 任何事物都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革新。

二、都市报纸改版的因素

(一) 市场竞争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 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发展, 在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下, 基于当今危机四伏的报业局面, 我国都市报为了突出市场重围需要进行一系列摸索和研究。又因报业的经济效益源于公众的普遍认可, 都市报纸版面设计要迎合未来发展创新的趋势, 所以从理念上要更加重视受众本位, 从读者角度重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个类型的报刊为谋求发展都在走经济路线, 都市类报纸发展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 都市类报纸的市场化角色也逐步深入, 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 报纸在不断更新设计版面及内容形式, 开办与众不同的办报模式等, 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二) 读者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 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日益提高, 生活方式和世界观都在发生变化, 人们与世界的交流更加密切, 读者对知识和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广。都市报纸是读者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 读者不仅需要大量的资讯, 还要对报纸版面的设计有审美需求。另外, 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 社会结构也发生变迁, 读者群体也在不断扩大, 读者的需求也表现出多种多样, 原有报纸版面以文字形式的设计已经单调、乏味, 一成不变的设计已经吸引不了广大读者的眼球, 这也说明读者对报纸的版面设计要求越来越深入。为了抢占更多读者的关注, 报纸要不断改革。作为市场化的报纸, 都市类报纸既要满足读者的个体化需求, 更要以公共利益为重点, 实现共同利益。

(三) 竞争媒体

随着现代化多媒体网络的普及, 变化多样的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形式层出不穷,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传递形式;广播、电视、网络视频、图像动画的出现都对报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如今的都市报在版面的设计上采用新闻照片, 在艺术上表现丰富, 具有视觉效果强的特点。新闻照片生动形象, 因此表现出来的视觉冲击力强, 是文字无法达到的效果。多数情况下, 读者在疲惫不堪时拿起报纸, 时尚简约的内容能够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给读者一种放松、舒适的感觉, 避免视觉疲劳。

(四) 排版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 传统的报纸印刷技术已经不适应现代化排版的需求了, 现代化的电子排版、数据化排版及卫星传送技术等都为报纸的改革提供了可能。

三、都市报纸版面设计发展

(一) 发展独特的创新版面

在各类的报纸报刊中, 为了确立都市报纸独有的特色, 报纸要突破传统的设计版面, 要发展特有的设计风格, 鲜明独特、新鲜活泼、耳目一新的办报风格, 丰富版面色彩, 提高整体美感, 头条的标题与大面积的新闻图片成为突显的视觉效果, 版面层次清晰, 脉络清楚分明, 醒目、大气、清新, 既要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 又要顾全经济效益。这就要求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设计。创新是报纸业持续发展的战略策略, 它要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 是一个社会发展永久的话题, 不同地域的报纸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特色设计, 突出区域的文化、风俗、习惯等来吸引广大读者的眼光。

(二) 开创新颖多样的版面阅读内容

在追求信息资源共享的时代, 一份成功、有价值的报纸, 需要具备品质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各报刊都以不同程度的扩版来增加知识信息的含量, 信息量要更宽广, 更加重视报纸的服务功能和信息的实效性, 要从基础的版式规模上打破传统的界限, 增添新颖的、别具一格的版面元素, 发挥文字所特有的力量。读者对人云亦云的文字不会有太多的关注, 而表达出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是受读者青睐的。从内容上, 报道信息量更加丰富多彩, 视野更加开阔;从形式上, 报纸的报道更加轻松活泼, 报道引领生活等, 迸发出积极向上的态度, 例如, 《南方日报》在60多年的版面内容设计中, 形成了以行政人员、商人和专业人士为主体的读者群, 提出“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 并不断推动改革创新, 带动了全国省级党报改革的热潮, 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总之, 版面的内容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深思, 力争刊登与众不同的内容, 体现时代发展特色。

(三) 创新版面风格与色调设计

报刊的设计遵照视觉角度设计, 从读者与阅读的内容进行版面的人性化设计, 在增加阅读的同时也能带来美感, 将色彩运用到版面上来。随着技术不断变革, 原有版面设计由单一色调向多色调方向发展, 从单纯的黑白色彩向多色彩方向发展, 追求色彩连续、立体感, 形成特有的色调风格。改变传统的单调设计, 极力追求感官上的简约、整洁, 内容上的清新、韵雅。例如, 图片已成为报纸版面上必不可缺少的设计组成部分, 它与文字相互映衬, 精美的设计还会成为版面的主角。图片不单纯指新闻照片, 还可以使用非新闻类照片、美术作品 (如漫画) 等。形成最佳视觉范围, 传递视觉效应, 形成审美视觉体验, 让读者在风格独特的版面中汲取知识带来的正能量。

(四) 开发多媒体网络设计版面

在多种媒体参与竞争的时代, 多媒体侵占了报刊的市场地位, 对报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创。面临这样的形势, 都市报业可将多媒体中读者热衷的传媒元素注入报纸的版面设计中, 可模拟多媒体读者的阅读习惯, 将传统的编辑转换为网络数据。面对多媒体的竞争, 需要创新报纸版面设计。都市类报纸要想赢得千千万万读者的关注, 尤其是新时代青年读者的喜欢, 版面设计就要顺应青年需求, 发挥多媒体的创意。

参考文献

[1]涂雨秋.从都市类报纸改版看近年我国报纸版面的发展与创新[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 (7) :35-38.

[2]肖静华.都市报版式设计理念变革探索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2.

[3]刘劲松.都市类报纸的社会角色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 2011.

专业类报纸的重围与突围 第5篇

关键词:战略选择,新媒体,改革转制

2008年, 在奥运经济的刺激、纸张、油墨等原材料价格大幅攀升的带动下, 中国报业经历了一场难以名状的“悲喜剧”。在一番涨价、降价, 增版、减版的繁忙之中, 专业类报纸仿佛一直坐在观众席, 处变不惊……然而, 到了2008和2009之交, 情况悄然发生变化, 虽然原材料价格急剧调整到2008年初的水平, 专业类报纸却已身陷重围。

1 寒意袭来, 选择迫在眉睫

小众受众的“双刃剑”, 在有效帮助专业类报纸避免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同时, 也使得它们在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中显得尤为敏感、脆弱。许多年来, 变化悄然发生, 只是变化的信号到了2008年下半段突然放大, 这些变化令专业类报纸来不及思考, 仓促应战。

新媒体冲击:树欲静而风不止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新媒体不是一个新生事物, 然而, 百年老号《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止出版印刷版报纸的消息, 裹挟着十足的冲击力, 令在业内人士大为震惊, 一度引人瞩目的“报业寒冬论”再次得以证实并非空穴来风。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形势越来越严峻, , 2009年1月, 美国亚裔社区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亚裔周刊》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后尘, 仅以网络版的方式存在;3月, 赫斯特公司宣布旗下西雅图历史最悠久的报纸《西雅图邮讯报》没有寻找到买家, 宣布《西雅图邮讯报》将只出网络版。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 目前2.06亿中国人主要依靠网络获取新闻信息, 占到网民总数的68.6%, 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使得传统纸媒体受众不断分流, 专业机构的研究数据令业内人士不得不面对这一事实。从国内而言, 清华大学媒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2007-2008) 》指出, 新媒体在传媒产业中的比重增加到28.07%, 而在2005年, 这一数据仅为11%, 预计2009年新媒体增长势头将更为强劲;从国际来看, 调研机构Nielsen Online最新数据显示, 2008年12月美国10大报纸网站的用户数量同比增长达到16%。在纸媒体日渐式微的宏观形势下, 因受众基数小, 专业类报纸覆盖力根基动摇。

时间表: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的专业类报纸日渐分野, 至今已可区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行业机关报, 背靠所在行业资源, 过着或衣食无忧或度日如年的日子;另一类则率先迈出了市场化的道路, 经过一番优胜劣汰之后, 凭借专业优势在市场上稳稳占据了一席之地。2008年4月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搅动这一“稳态”, 平静的水面开始出现轻微的波澜, 在这一会议上提出了在试点的基础上, 新闻出版业将全面推进体制改革;5月,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首次披露, 深化改革, 既有明确的路线图也有具体的时间表, 国有企事业单位主办的非时政类报刊、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主办的非时政类报刊和部委所办的报刊将相继在三年内完成转企改制工作;10月, 国务院出台《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和《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 进一步解答了转企改制报业单位的疑难问题, 明确了信号。

报刊社体制改革时间表发布, 对推动整个报业优胜劣汰, 加强市场化建设和优秀报纸的脱颖而出, 解放新闻出版业的生产力,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 对于身处这一改革之中的专业类媒体, 尤其是尚未市场化的行业类报纸将造成巨大的冲击, 所处行业的“温床”一旦撤去, 生死难料, “改制, 焕发活力前的阵痛” (1) 这一论断对专业类媒体而言再为贴切不过。

金融危机: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2005年, 中国报业广告收入的增幅首次低于GDP的增长, 其后, 报业广告收入越来越来越不景气, 到2008年, 我国报业广告严重歉收。如我们所知, 报纸盈利来自于广告的二次销售, 是广告客户而非读者为报纸带来效益。来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全世界都在跟着打冷颤,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了普遍的冲击, 各行各业纷纷节省开支, 削减广告投放量, 一直下滑的报业广告加速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

2008年最后一个月, 形势逼人。8日, 拥有美国第三大报纸《纽约时报》的纽约时报公司宣布抵押位于曼哈顿的总部大楼, 以获得最多2.25亿美元的贷款, 数据显示, 纽约时报公司2008年10月的报纸广告收入下滑了17.2%, 分类广告销售额减少了近35%;仅仅过了8天, 《底特律新闻》和《底特律自由新闻报》宣布, 由于金融危机影响, 广告收入锐减, 将取消部分送报服务, 以降低成本压力;进入2009年, 2月27日, 有着150年历史的《落基山新闻报》出版最后一期报纸, 宣告停刊……国内报业直接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 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减版、压缩战线、成本控制, 事实是, 报业的行业性亏损已经很难扭转。专业类报纸广告经营范围狭小, 受冲击犹大——尽管这场危机终将过去, 然而, 恰逢转企改制的乍暖还寒之际, 严峻的现实对专业类报纸的生存发展而言, 无疑是雪上加霜。更何况, 危机很可能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国际著名广告公司实力传播不久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明, 未来两年全球报纸广告所占的市场份额将继续下滑, 2009年, 报纸在全球广告市场中的份额将从2006年的29%降到26.2%。

2 战略突围, 在资源中心观的指导下

危机从来即意味着挑战也意味着机遇, 正确的战略选择和强有力的政策执行将帮助专业类报纸在国家文化机制体制改革的宏观机遇中, 强化竞争实力, 提高生存发展能力, 率先突围。

前提:正确认识专业类媒体的资源优势

《中国报业发展报告 (2005) 》认为:资源中心观是对传统的媒体中心观的颠覆, 在资源中心观的理念下, 信息资源的呈现方式不只新闻纸一种, 还有其它表现形态、传输渠道和显示终端, 也就会产生相应不同的产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 (2) , 来自报纸的直接收入所占报社收入的比重将逐年下降, 取代报纸而成为报业机构核心的, 是可以承载各种内容产品的制作、生产、销售以及信息增值服务的行业信息资源平台 (3) 。简而言之, 报业的核心业务既不是报纸, 也不是印刷, 而是基于信息资源的服务, 其本质是产业链与产业链的竞争。

专业类报纸与所在专业 (行业) 的命运紧密相连, 有研究指出, 与其生存发展相关的资源包括政府资源、行业资源、关联资源和媒体资源等, 在这些资源领域, 专业类报纸在信息资源的掌握上有其他媒体不具备的先天优越性, 作为专业信息中心, 其可信度、权威性是该专业之外媒体难以比肩的。

与国际同等发展程度国家发展状况相比, 我国专业类报纸的受众需求发掘明显不足, 如何创新手段方法, 进一步深耕客户, 整合优势资源, 满足读者需求是当务之急。

战略:以信息资源为中心

近年来, 尤其是2008年以来, 一些专业类报纸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了不同的探索, 其中有一些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值得借鉴。

其一, 我们不妨称之为阵地转移型“突围”。例如《北京科技报》, 通过以杂志的形式呈现报纸的专业内容, 通过媒介形态的创新组合, 有效地整合了不同媒介的形态, 并且出奇制胜, 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收益。

另一种, 是以攻为守型“突围”。放弃原有阵地, 冲将出去, 主动开辟另一个战场,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抢市场先机, 以图以快抢占先手优势。这类专业类报纸的媒介形态完全转换, 大多以报纸网站的形式作为载体, 例如上文提到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亚裔周刊》等。

更多的专业类报纸打出了组合拳, 即我们常常称之为“报网互融”、“数字化报业”或者“跨媒体”的形式, 通过整合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介, 深度挖潜, 全方位吸引广告客户, 挖掘读者潜在需求。这种纵深作战式的战略, 很被看好, 被业界看作是蓝海战略。

上述战略选择, 均为资源中心观指导下进行的, 即放弃了信息形态的纠缠, 直奔信息服务主题。

建议:关于深挖信息资源优势

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调整产业结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大潮中, 专业类报纸转变发展模式, 整体提升水平已是必然趋势, 新媒体冲击、报业改革时间表发布和金融危机不期而至, 为此提供了强大的内外部驱动力。如何突围并转“危”为“机”增强自身持续发展能力是需要认真考虑的课题。

专业类报纸对身陷重围的现实应有清晰的认识, 并正确认识到潜在的机会, 迅速树立市场意识及增强竞争实力的决心。

专业类报纸应深度研究所掌握的优势信息资源, 以强化“比较优势”的视角, 考虑如何在本专业领域充分实现专业类报纸的可信度和权威性问题, 进而确定符合自身实际战略路径问题。

专业类报纸介入新的媒介形态, 应充分发挥不同媒介形态的优势, 各子媒体在内容和发展路径上要“和而不同”。例如:报纸和网站不应呈现相同内容, 应以互补内容为主, 同时充分发挥网站实时、互动、非线性的特点, 提供报纸无法实现的编读交流、简讯播报和立体信息专题等服务;再如:报纸和杂志之间, 应适度区隔目标读者和客户, 如报纸提供消息为主, 杂志则应以深度解读为主;等等。

深耕信息资源, 要将眼光放开, 跳出媒介形态局限。围绕专业信息资源优势, 可以开发特色的增值服务, 例如教育、咨询、俱乐部、会展等, 记者编辑是天生的社会活动家, 充分整合系统内资源既是强大自身的要求, 也是对读者、客户负责的具体体现。

媒介形态多元化是大势所趋, 然而, “全媒体”战略并不适用于所有专业类报纸, 至少其高额的实现成本就形成了一道门槛。多元化路径, 首先要快, 迅速实现抢点布局, 信息类服务行业“马太效应”会遏制后入者的脚步;同时, 要结合自身人力、财力、专业容量和发展空间等, 做出不同的媒介形态组合, 不应一味图大, 图全。

我国专业类报纸与对所在专业 (行业) 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开发水平提升空间还比较大, 这里就孕育着一片蓝海。温家宝总理2009年初在剑桥大学用“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形容中国的现状, 诗句对目前的报业状况无比恰当。

参考文献

[1]曹鹏.评说2008中国报业.中国报业, 2009, 1.

[2]郑强.从传统报业到全媒体的探索之路.传媒, 2008 (10) .

[3]林江.从行业报向行业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对行业报转型问题的几点思考.传媒, 2007 (4) .

[1]朱学东.从媒体中心观走向资源中心观——行业媒体的出路[J].传媒, 2003 (11) .

[2]谭俐莎.“蓝海战略”下的中国报业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8, 6.

[3]林江.从行业报向行业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对行业报转型问题的几点思考[J].传媒, 2007 (4) .

[4]张建军.培育核心竞争力——报业集团的战略选择.中国报业, 2007, 9.

武汉都市类报纸版面构成分析 第6篇

为了避免在激烈的市场中被淘汰,武汉的各个都市类报纸不断的调整着自身的发展,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调整各自的版面构成,因为它最能够体现报纸的办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所以改版成为竞争的利器。2009年,武汉的都市类报纸多数都经历了改版,改版之后的各报版面构成,是否存在大面积重复的现象?本文将对武汉报业市场上都市类报纸,以抽样的方式进行量化分析,分析它们目前的版面构成情况。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武汉市场上的都市类报纸为研究对象,分别是武汉都市类报纸市场上传统的“四小龙”——《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楚天金报》、《武汉晨报》,以及2006年新创刊的《长江商报》。

考虑到报纸版面设置一段时间内的规律性,本文以一周为研究的单位时间,随机选取了2010年1月4日至1月11日,一周内上述五份报纸的所有版面构成为研究对象,共计35份样本、1440个版面,分析目前武汉报纸市场上都市类报纸版面构成的情况。

二、报纸定位与版面构成

一份报纸在创建之初或者改版之时,其内在的报纸定位或办报理念,最直接的外化表现是其版面的设置。不同的版面构成,其设置的重要因素就是不同读者群体的兴趣爱好,以及报纸的办报理念。

在分析五份都市报纸的具体版面构成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各报的报纸定位及办报理念对其版面设置的影响。

(一)《楚天都市报》:责任媒体、百姓情怀

关于《楚天都市报》的定位,该报前总编辑杨卫平是这样解释的:“《楚天都市报》是按综合分类法来定位,选择同一层次的读者,它选择的是市民。”[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楚天都市报》的受众,是定位于城市中的都市民众。

经过历次改版之后,该报将报纸定位于主流报纸,反映在版面设置上,一方面既要充分考虑到本土市民的文化心理,满足普通市民对各种信息的需求,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承担主流媒体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所以,《楚天都市报》的新闻版面是五份报纸中最多的,同时每当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例如2009年的19年的良心债报道,长江大学英雄群体报道,“暴走妈妈”割肝救子报道等),《楚天都市报》都会用一定的版面,重点报道新闻事件所反映出的主流价值观,突出报纸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

(二)《武汉晚报》:为百姓谋利益

《武汉晚报》是中国最早几家晚报之一,创刊于1961年5月1日,在武汉的媒体市场上有着巨大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是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子报群第一主力。“为百姓谋利益”是《武汉晚报》人确立的办报理念。作为综合性的城市市民报纸,把“有利有益于社会大众”作为自己的新闻价值观,致力打造“三镇家庭第一报”,突出报纸对于普通市民的服务特性。

由此看来,《武汉晚报》的定位也无外乎也是市民生活报,但重点放在了家庭阅读上面,所以在版面设置上同样较多的考虑到一般市民的衣食住行。因其拥有众多的家庭,自费订户,阅读用时长,“人均日阅读用时73分50秒,内容选读多,人均阅读率57.19%”,[2]所以该报和家庭生活有关的广告专版数量,在五份报纸中是最多的。

(三)《武汉晨报》:新闻成就人生

《武汉晨报》创刊于1999年3月15日,宣称是“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知识含量,将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结合较好的综合性市民生活类日报”,“新闻成就人生”是其办报理念。

《武汉晨报》追求“内容富有特色”,其传统强项是教育和经济新闻,这两个版块投入记者最多,设置版面最全,这在后续的版面数量上是有所反映的。[3]它的报纸定位依然是一份市民生活报,只是将报纸的水准在口号上与其它报纸区分开来。在武汉所有的都市类报纸中,《武汉晨报》是经常改版的一份报纸,改版的结果是它的特色周刊是最多的。

(四)《楚天金报》:负责、实用、好看

《楚天金报》创刊于2001年11月18日,报纸定位为“新一代都市风情报”,以“好信息是金,好服务是金,好情感是金,好报纸是金”为办报理念。

“都市风情报”的报纸定位和办报理念,直接反映在版面设置上,就是一系列具有都市特色的专版的形成:《真情倾诉》(口述实录情感新闻专版)、《阳光白领》(白领新闻专版)、《财富金刊》(区域性财经新闻周刊)、《证券金刊》(证券新闻专刊)。这些版面在武汉报业市场上,都是《楚天金报》首创的,并且在读者中形成良好的反应,以至于其他的报纸都迅速地跟风效仿——例如,武汉的其他三家四开小报,现在都有口述实录情感类的新闻专版。

(五)《长江商报》:主流生活驱动力

《长江商报》创刊于2006年9月6日,办报理念是“主流生活驱动力”。该报的总编辑在谈到《长江商报》的定位时,曾经说过:武汉的都市类报纸各自有自身的价值定位,而商报就是定位在宣传主流价值观,与主流价值共振,与市民感情共鸣。他乐于看到商报正在成为“政治阶层、知识阶层和财富阶层”等中高端人士的身份标签和形象体现。

由此看来,《长江商报》“主流生活驱动力”的口号,已经表明其并不是一份纯粹的市民小报。这从其有别于其他四小的四开版面设计,而采用国际流行黄金报型640mm对开大报版式设计上就可以窥见一斑。

除了版式上有别于四小以外,在版面设计上,《长江商报》虽然基本也是由要闻、武汉新闻、财经、文体、专副刊等版块构成,但是在具体版面设置上,其依然彰显了自己大报的身份,并没有突出琐碎的市民服务性。例如,在武汉的五家都市类报纸中,《长江商报》是唯一一份没有情感讲述之类版面的报纸。

综合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武汉的都市类报纸在具体的报纸定位上,虽然有一定微小差异,但是基本上都将自己的报纸都定位于现代化都市市民报。这种差异反映在版面构成上,就是各报的版面构成虽有一定的自我特色,但是整体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三、各报版面构成情况分析

在明确了各报的定位和办报理念对报纸版面设置的宏观影响之后,我们将分析一周内各报的版面构成情况。从版面总数、相同版面、特色版面三个方面来详细分析武汉都市类报纸版面的差异情况,详细情况见表一、表二、表三。

(一)各报版面总数

(计量单位:版)

从上表可以看出,五份报纸的日均版面虽有差别,但整体上差别不大。

作为武汉三大报业集团的都市报市场上的排头兵,《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一周的日均版面数量在50版左右,对开版面的《长江商报》日均25版,考虑到对开与四开版面的比例关系,三者的实际版面容量相差不大。

而分别作为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和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市场化战略格局中的第二枚棋子,《楚天金报》和《武汉晨报》的日均版面分别是43版和38版,相差5个版面。

在“厚报”时代,有的都市报动辄100个甚至更多的版面。厚报战略,不仅增加了办报的成本,同时很容易出现“注水”现象,让读者感到报纸的可读性降低。国内有的都市报经过调研发现,日均40多个版是一个比较恰当的版数,既可以保证有效信息的传播,又可以保证报道的质量。[4]

所以,武汉都市类报纸的版面总数彼此差异不大,并且都在是理性适中的范围内。

(二)各报相同版面分析

注:

1. 各报头版归为“要闻”。

2. 各报财经、证券、产经、创富等归为“财经新闻”。

3. 各报的文化新闻和娱乐新闻归为“文娱新闻”。

4. 各报人文、美文、连载、百味人生等,均归为“副刊”。

5. 本次统计广告版面,只统计广告专版,版内广告不在统计范围之内。

看来,改版风潮并没有让武汉的都市类报纸走出同质化的阴影。同质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使市场上的报纸不断改变自我,形成新的风格特色,但是如果每次改版都仅仅是不同版面次序的调整,或者是内容的整合,没有充分分析现有市场构成,很难形成自我的真正个性。如此一来,报纸自身难以长久发展,难以在残酷的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对于整个武汉都市类报纸市场而言,也不是良性发展的态势。

从上表可以看出,五份都市类报纸,在改版之后,彼此相同的版面占总版的比例在70%-80%之间,版面构成的相似度很高,没有形成差异化版面构成。在新闻来源日益相似的今天,高相似度的版面构成,很容易导致版面内容的相似。事实上,武汉的五份都市类报纸在内容上确有相似的现象。这样做的结果,是读者对报纸选择的任意性加大,因为一份报纸的大多数内容可以轻易在另外一份报纸中找到,所以很难让读者对某一份报纸形成长久而良好的忠诚度。

(三)各报特色周刊比较

从表三可以看出,《武汉晨报》是特色版面占总版比例最高和绝对数量最多的报纸,超过到1/3。这和该报不断改变自身版面,不断开武汉报业市场风气之先有关。

《武汉晚报》的特色版面种类最多,一周共计14个内容迥异的特色版面。这些周刊和武汉市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该报的《红娘》、《新7天》等周刊在武汉市场上名声显著。

《长江商报》的特色版面虽然占总版比例最少,只有17%,但是所涉及的种类有11个,在种类方面是位居第二位的。而其中的《钩沉》、《长江地理》,更是其他报纸所没有的专刊,其内容侧重于历史地理,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出该报的高端市场定位。

总体而言,武汉都市类报纸的特色版面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大多徘徊在20%左右。而且在这20%的特色版面当中,有很多版面实质内容依然雷同。例如,5份都市类报纸都设有和房地产、健康、汽车有关的特刊,内容上也大多相似。

四、各报一周新闻版分析

众所周知,报纸的出售有别于其他产品的重要特点是“二次出售”,第一次将新闻卖给普通读者,第二次将版面出售给广告商,而第一次出售又影响或者决定着第二次出售。

普通读者购买报纸,很大程度上为着阅读新闻的目的而来的,所以新闻是都市类报纸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其核心产品。新闻的质量,直接影响第一次出售,继而影响第二次出售,最终影响报纸的生存发展。

我们将要闻、武汉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财经新闻、文娱新闻、体育新闻等7类版面,统一为新闻版面。从表四可以看出,新闻版面占总版数比例较高的分别是《长江商报》的73.3%和《楚天都市报》的66.8%,以及《武汉晚报》的61.3%。在武汉报业市场上,作为三大传媒集团的市场排头兵,《长江商报》、《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都尽量在新闻版面上做足文章,争取吸引读者购买,让自己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物有所值”的印象,争取扩大自身的发行量。

综上,武汉的都市类报纸,新闻版面占总版的比例差异较大,最低的占55.9%,最高的占73.3%。从这一点上来讲,这五份报纸在未来改版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地考虑加大新闻版面的比重,争取加大报纸版面的实际使用量,让读者购买到一份真正的“新闻纸”。而新闻版面的增加,不仅仅表现在都市报的传统优势报道领域——服务性、娱乐性、社会性新闻上面,更应该突出在国际国内重大时政新闻上面。

五、各报一周广告版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五份都市类报纸中,一周日均广告专版版面数量的多寡排序依次是:《武汉晚报》、《楚天金报》、《武汉晨报》、《楚天都市报》、《长江商报》。

武汉报业市场的发行量排名为:《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长江商报》,看来多的广告版面并没有带来多的发行量。

那么是否带来多的广告额呢?现在公开的数据显示,武汉五份都市报的全年广告额排名为:《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楚天金报》、《武汉晨报》、《长江商报》。从上面三个排名次序来看,《楚天都市报》的广告版面的绝对数量是倒数第二,占总版比例是最低的,但是其发行量却是所有都市报中最大的,年广告收入也是湖北都市类报业市场的龙头老大,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甚至是同类报纸的几倍。[5]这一现象证明,大量的广告版面并不是巨额的广告收入和庞大发行量的前提必要条件。

对于报纸发展而言,广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决定着报社盈利状况,所以,广告版面在整个都市类报纸中所承担的任务非常主要:既要有一定的版面刊登广告,又要努力提高单位版面的广告价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过多的广告版面比例,不仅让读者产生抵抗情绪,导致发行量的降低,继而导致广告效果降低,最终陷入读者不愿意买报纸、广告商不愿意投放广告的恶性循环。武汉都市类报纸在未来改版的时候,通过版数确定广告最佳占版率,可以考虑适当压缩广告专版的数量,提升广告质量,提升广告版面的利用率和回报率。

六、小结

通过上面各表格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改版之后的武汉各都市类报纸,还是没有走出同质化的现象,彼此之间的相似度依然很高,虽然各有特色版面,但是所占总版面的比例较低,没有形成差异化的产品。读者的选择余地虽然很大,但是所看到的实质化内容确实惊人的相似。同时,大量的广告版面挤占了读者阅读空间,降低读者对报纸的信赖和依赖。

武汉的都市类报纸在未来发展的时候,可以重点突破常规的改版思考,用实际的市场分析和读者调查,做差异化版面构成,在充分考虑当地读者的阅读心理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形成自己的版面构成特色。在这方面,《长江商报》做了大胆的尝试,我们可以看出,它的特色版面虽然占总版面的比例不高,但是它的《长江地理》和《钩沉》特色版面,是其他报纸所没有的。当然,新的版面是否被读者所认可,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武汉的读者在长期阅读“武汉四小”的过程中,养成了具有武汉特色的读报心理(例如,武汉很多读者都喜欢阅读情感类的报纸版面),是否能够接受《长江商报》的特有版面,还需要时间的检验。所以,武汉的都市类报纸,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报纸版面构成特色。

摘要:武汉的都市类报业市场竞争激烈,五份都市类报纸为了更为长远的发展,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之上,不断的进行版面构成的调整。在经历了2009年的大规模改版之后,武汉各家都市类报纸在版面构成上虽有差异,但是相似性依然很大,未来发展的空间依然存在。

关键词:武汉都市类报纸,版面构成,版面差异化

参考文献

[1]《楚天都市报》:精心打造荆楚重要文化品牌[EB/OL].人民网,2007-04-28.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81658/81670/5682909.html

[2]《武汉晚报》:坚守社会责任为百姓谋利益[EB/OL].中国报业网,2009-02-24.http://www.baoye.net/News.aspx?I D=285863.

[3]毕竟.都市报改版的不足和方向[J].青年记者,2009(5).

[4]报纸不是越厚越好新闻纸涨价孕育报业新变革[EB/OL].中国传播学评论,2008-09-04.http://cjr.zjol.com.cn/05cjr/s ystem/2008/09/04/009906641.shtml.

简论报纸类志书的编撰要旨 第7篇

这两套书所遵循的编撰思路, 乃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运用社会主义新方志理论, 采取现代科学方法, 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河南日报》创刊60年来所经历的大事, 以期总结、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 探索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 为后来新闻工作者搭建一个传承、教化的载体, 并为以后编写河南日报史提供较为翔实、准确的资料。记述时限始自1949年6月1日《河南日报》创刊, 止于2009年5月31日。因为《河南日报》是由原《豫西日报》、《开封日报》、《中原日报》合并组建的, 故而其创刊前的一些大事亦一并收录。记述范围是《河南日报》宣传报道的大事、要事 (包括省内、国内和国际的) , 河南日报社的内部事务 (包括社址变动、班子调整、人事改革、职称评定、报纸改革、业务培训、业务研讨等) , 宣传报道方面的史料从《河南日报》上摘录, 内部事务方面的史料从报告、简报、会议记录等档案资料中摘记。其选录原则是突出大事、不漏要事, 举凡对世界、国家、全省及报社内部产生重大影响或关键作用的事件, 尽皆收录。对那些关涉大转折、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和事件浓墨重彩, 大书特书;对一些非常典型、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时期和事件着重记述, 不惜篇幅;对某些混乱时期和敏感事件既节约笔墨、谨慎措辞, 又秉笔直书、还原真相。

《河南日报大事记》的编撰体例的突出特点是纵:以编年体为主, 辅以纪事本末体。对简单的过程单一或一次成型的事件, 采用编年体;对过程较长而复杂或多次成型的事件, 采用纪事本末体, 或以“注”的形式、或以“按”的形式、或以自然分段的形式补充完整;对特别重大、过程特长而复杂的事件, 采用二者结合的方式 (即《史记》之“互见法”) 分阶段记述。其编排方法, 原则上是一事一条, 依时系事, 按事件发生时序, 以年月日分条目编排, 以事件发端或结束之时记述, 一般为日清者以日记之, 无日者以月记之。对特殊情形下的事件, 以前述本末体、互见法记之。凡同步进行的诸多事件, 同日分而记之。此种体例一事一条, 平列到底, 不分领属, 互相独立, 好处是不拘一格, 灵活方便, 易于编排, 信息含量大, 使读者一目了然, 便于查阅。但其弊端亦显而易见, 即难免资料拼盘之嫌, 缺失尽掩, 层次不明, 无宏观综合, 逻辑性、系统性不强。因而在其编撰成书、尚未出版之际, 我们便筹划编撰《河南日报六十年》了。《河南日报六十年》的编撰体例的突出特点是横:以时为序, 时经事纬, 择其要者, 横向展开。根据历史发展和时代特色, 分成若干大的单元, 如创刊初期、激情燃烧的岁月、“文革”十年、改革开放时期等;每个单元又细化为若干板块, 如重大事件报道、先进典型人物、报纸改革、记者站建设等。这样, 单元和板块之间形成领属关系, 层次分明, 整体上显得逻辑严密、系统性强, 而且板块内容集中、综合, 可使人迅速地了解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概貌, 对各个单独介绍的历史事件、先进典型人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就其编撰体例及覆载内容而言, 这两套书合起来看, 便可以体现一般志书的纵不断主线、横不缺主项的基本要求。从纵的看, 记述事物的发端资料、重要历史时期和重要历史发展阶段的资料、下限的资料都很全;从横的看, 作为一部志书所应具有的主体内容比较齐全, 主要社会事物均包含在具体的门类之中, 足以显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和相互之间的客观联系。

志书应具有的特性主要是资料性、科学性和思想性, 其中资料性无疑居于基础的地位, 科学性则首要表现在志书资料的翔实、系统和准确上, 而思想性也只能通过资料的筛选和使用来体现。在编撰这两套书的过程中, 我们力求做到资料性、科学性、思想性的有机统一。

志书具有十分强烈的资料特征, 是一种资料性的科学著述, 资料性实乃志书的本质属性。增强志书的资料性, 须悉心把握其特定的内涵及外延。其一, 真实、准确的资料是志书的第一生命。这除了对入志资料进行严格考证和认真核实, 以保证真实可靠、确凿无误之外, 还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透过表象揭示本质。例如对大跃进时期钢铁生产、粮食生产的诸多报道, 以及“反右”中、“文革”中社会上、报社内部的许多情况, 我们今天理当以历史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审视, 还其本来面目。其二, 志书应辑纳广泛、全面的资料, 但并非包罗万象, 巨细皆录。就河南日报史而言, 理当立足宏观, 放眼省内外乃至国际, 站在历史的高度, 将最能反映事物本质面貌的资料纳入有限的篇章, 使读者观百事而不觉烦琐, 明万物而不觉冗长。其三, 志书是资料汇集, 但绝非简单的资料堆积和罗列, 应该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有机整体, 朴实、严谨、科学的组合。我们在《河南日报六十年》的编撰中, 努力做到系统严谨, 排列合理, 逻辑性较强, 以便于读者理其端绪, 寻其始末, 究其因果, 识其规律。其四, 志书是资料性著述, 一方面可以辑录必要的原始资料, 另一方面还应在驾驭翔实资料的基础上, 由编撰者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而不是完全照抄照录原始资料。特别在编撰单元式、板块式的志书时, 编撰者应当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思想、文风统率资料, 进行著述, 而非简单的转述。编撰者必须改变自己所面对资料的多种文体形式, 如各种报道、文件、讲话、简报、回忆录等, 形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风。比如可以将关于某些历史事件、典型人物的总结报告、工作简报、新闻报道等资料, 改写成朴实、严谨的志书表述样式, 当然也不排斥直接引用一些必不可少的原始资料。

志书以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为记述对象, 科学性作为它的一种属性, 要求真实、准确、全面、系统地反映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实际。简言之, 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编撰者对志书的编撰态度、编撰思路、编撰方法等方面。正是这种科学性的要求, 决定了我们鉴别资料要反复考证, 务求其真;筛选资料要去粗取精, 务得其要;谋篇设章要归属得当, 排列合理;行文记述要严谨朴实, 规范流畅。只有增强科学性, 志书的资料性才会强起来;若没有科学性的制约和保障, 志书的资料性无疑会大大减弱。首先, 筛选资料时必须忍痛割爱。编撰志书所面对的资料数量是惊人的, 因而须抓住记述的主线, 剪除枝蔓, 采取详主略次、详干略枝的记述方法。要筛选资料, 浓缩资料, 去掉资料中的水分, 删去与主题 (包括单元主题) 无关或关系不大、联系不紧密的细枝末节。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编撰者须要立足于历史高度, 提升志书资料的存史价值。所选资料不可过于琐细, 应注意撷取宏观、中观的资料, 还应对具体资料进行适当的提炼、升华和综合概括。在编撰过程中, 应当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 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和认识事物起伏盛衰、兴废交替的发展规律, 学会用史家之笔对资料进行取舍, 围绕历史主线组织相关资料。惟其如此, 方可使志书在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上达到较高的统一。其次, 志书是资料性著述, 而非研究探讨之作, 它具有自身独特的体例和规范。它直陈事实, 以资料说话, 写“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一般不写“为什么”, 极少评价其高下优劣, 以真实、客观的记述展示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面貌, 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阅读资料或研究资料。编撰者的立场、观点、方法应巧妙地融化在组成志书的资料中, 体现在志书资料的筛选、核实与排列、组合中。其三, 篇目设计也要有资料书的特点, 这主要是指《河南日报六十年》。志书汇集多项资料, 因而其框架结构应遵循事以类从的原则, 采取横陈诸项的形式。篇目设计力求分类科学、布局合理, 体现社会分工、报社分工的真实结构, 反映各类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标题应当就实避虚, 以事命题, 做到简明概括、名实相符, 能准确地反映其所容纳的资料内涵。

思想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态度立场和观点, 它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经过思维过滤所形成的社会观念和倾向。志书的思想性体现着编撰者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思想倾向。思想性要求志书在内容记述上要有深度, 能够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反映充分, 记述深刻, 努力揭示事物的本质, 记述事物的兴衰起伏、发展变化的过程, 通过资料的排比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只有在思想性的统率下, 深入、系统、全面、准确地研究现实的、历史的资料, 正确地认识历史发展及时代特点, 克服随机性和散在性, 既注意从特色上下工夫, 又不忘从全局上下工夫, 才能将志书所应覆载的内容记述深刻, 反映准确。志书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必然要反映出编撰者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要求, 在事关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 应当不掩饰、不讳言, 秉笔直书, 不模棱两可, 鲜明地表达编撰者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与一般志书相较, 尤其是在思想性这一要素上, 报纸类志书有其“与众不同”的情形, 其思想性的构成要件、表述方式与一般志书有很大区别。编撰报纸类志书, 如何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首先一点, 应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坚持资料收录的原则性要求, 站在讲政治、讲原则的高度, 对入志资料进行认真的甄别和检查。譬如关于“大跃进”、关于“文革”, 我们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既尊重历史, 如实记述, 又注意使其符合资料性、科学性、思想性的要求。再者就是选择的问题, 选什么、不选什么, 哪选多、哪选少, 无不体现着编撰者的政治倾向、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比如在《河南日报大事记》中, 凡涉及国家和我省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建设成就的内容, 均精心遴选;尤其是关涉我省两个文明建设的各类报道, 考虑到展示发展成果及河南形象的问题, 便尽可能多选。

我们在编撰中认识到, 与思想性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 就是志书中的议论和评述问题。方志界普遍认为, 志书乃是严谨的朴实的资料性科学文献, 而不是进行议论和评述的论文或论著, 一般在行文中应坚持述而不论或少论的原则。笔者以为, 在编撰报纸类志书中, 适当插入一些画龙点睛式的评论, 给读者以明确的引导和提示, 应该说还是可以的。

《河南日报大事记》通篇只提供历史资料, 有些地方适当点出当时的形势、背景, 一概不加评论。《河南日报六十年》则对史实进行归纳、概述, 于必要之处生发一些议论, 旨在以史为鉴, 警世、醒世和明世。比如《河南日报六十年》第一章《在硝烟中诞生 (1949~1954.10) 》之第五节《重大事件报道》, 在其第一部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 大段叙述了《河南日报》对新中国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重大事件的报道处理之后, 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河南日报》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报道, 为以后的重大报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建国初期, 政治生活中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河南日报》在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 满怀热情、竭尽全力地做好工作, 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新性, 使这些报道集中热烈, 主题突出, 扣人心弦, 达到了宣传鼓动、动员群众的目的。”在其第十部分《突发事件报道 (抢救霜灾) 》中, 先是叙述《河南日报》的相关报道, 而后以一段话作结:“《河南日报》关于抢救霜灾的报道反应迅速, 说理充分, 有政策发布, 也有技术指导, 实用性强, 导向正确, 对于以后的突发事件报道和救灾报道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再如在第三章《十年文革 (1966~1976) 》第十二节《批林批孔运动》中的评论:“这次‘批林批孔’虽然只搞了半年左右, 但后果十分严重。它使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以来, 周恩来等经过艰苦斗争刚趋好转的全国政治局势重新陷于一片混乱, 使有所恢复发展的国民经济重新遭受严重破坏。”在第十三节《“反击右倾翻案风”》中的评论:“反击右倾翻案风扰乱了人们的思想, 干扰了正常的经济工作和社会秩序, 使全国刚刚稳定的形势再度陷入混乱。”都是恰如其分的。这些简短、精当的评论, 无疑强化了志书的思想性, 给读者以有益启发和引导。

需要指出的是, 在志书中插入评价和议论性文字, 应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 选准可以议论和评述的对象, 评论语言也须细加斟酌, 以免把握不准而评点失当, 留下严重的败笔, 甚或贻误后人。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上一篇: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下一篇:通信支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