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滨水区

2024-05-09

城市中心滨水区(精选9篇)

城市中心滨水区 第1篇

作为城市绿地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滨水绿地是城市水体与陆地衔接过渡的敏感地带, 综合水利防洪、生态保护、景观、游览休憩、提升土地价值等多种功能与一身, 与其他类型的绿地相比内容更为复杂、设计难度更大。

南沙蕉门河中心区南滨水角公园位于南沙新区起步区西北角, 蕉门水道北岸, 南沙体育馆东侧, 已建凤凰桥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项目用地面积9.5万m2, 周围交通便利, 河岸水面开阔;临河已建好河堤, 岸边东北角有长势良好的红树林, 环境优美 (如图1) 。因此, 如何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打造一条富有特色功能完善的新区城市滨水绿地名片, 成为本项目设计的核心课题。

1 巧妙合理利用水利防洪设置, 功能与景观的融合

任何一个滨水地带都会有水利防洪堤, 它是堤内区域免受洪水侵扰的安全保障, 但同时也给滨水公园的设计建造带来难题, 处理不好甚至有可能成为景观上的硬伤。

在南沙蕉门河中心区南滨水角公园中, 保留现有防洪堤的结构体和平面布局形态, 为保护其结构体的安全稳固, 新建建构筑物及种植大树都退让内堤角至少5m, 同时按照水利防洪规范要求堤外区域严禁布置建构筑物和种植大树, 绿化处理也以草本地被和低矮灌木覆绿处理。此外, 堤顶路也是整个公园的交通纽带, 肩负公园绿道和应急消防通道的功能, 将公园的各个节点串联起来, 形成整体 (如图2) 。

现状的堤顶路为简单粗糙的水泥路面, 并在临水侧筑有高出路面50cm的防浪墙。为使堤顶路融入公园的景观中, 设计对堤顶路及防浪墙做了饰面上的处理:在堤顶路面加铺深浅变化丰富的灰色系的花岗岩;防浪墙用清水混凝土加固、饰面, 并考虑到游人休憩的需要, 每隔一定距离, 增设防腐木坐凳, 使其既成为水利防洪设施, 也是游人观澜河景、休憩游玩的场地 (如图3) 。

2 加强与规划用地周边功能的联系, 设置丰富的活动节点

规划用地周边功能由西至东依次为体育中心、混合商业、混合住宅、文化中心。对此, 设计通过“功能近置, 互动周边用地”的策略手法来加强公园与外围功能的联系性, 重点塑造康体休闲、社区互动、生活休闲、慢活活动、科普文化、核心广场 (千鸟红树林区) 等节点, 加强公园与体育中心、混合商业、混合住宅、文化中心等外围功能用地的互动, 形成良好衔接, 使公园能够融入到蕉门河水岸的大区域环境中, 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与城市上位规划无缝对接 (如图4) 。

由此, 公园也为未来市民往来于城市与河滨之间提供了便利与多样丰富的选择。公园的建设是该片区城市规划的重要部分之一, 也是南沙区作为滨水城市的基本体现。所以, 通过多种对应活动节点的设置, 也为公园所辐射的周边区域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成为了其各种功能向滨水带的延伸。实际上也是将城市规划中重要原则及发展战略落实到位的体现, 为后续周边的建设打好基础, 提升其土地价值。

3 主次分明, 核心景观节点的精心打造

任何一个滨水公园都需要至少一个核心节点, 成为该公园的亮点与特色, 才能达到独特性与典范性。

在南沙蕉门河中心区南滨水角公园中, 其核心节点当属千鸟红树林区。该节点位于公园东侧, 蕉门水道旁, 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红树林。为将其打造为整个公园的核心与亮点, 设计在其中布置有大尺度的市民活动广场、寓教于乐的生态科普长廊、地形起伏多变的阳光大草坪以及核心中的亮点—大型观景眺望台。观景眺望台是公园中最大的构筑物, 其巨大的尺度即是站在蕉门河对面的灵山岛也能望其雄伟。观景眺望台造型优雅轻盈, 是个钢结构拉锁的二层平台, 犹如展翅欲飞的水鸟, 又像准备起航船只的风帆, 游人可根据自己观景的需要登上不同高度的平台, 一览蕉门河的美景。同时, 眺望台也是个功能完善的构筑物, 设有电梯、无障碍坡道、旋转楼梯及茶室、展示空间, 方便不同身体状况的游人使用, 即使是残疾人士, 也能登上眺望台的最高处 (如图5) 。

因此, 由于千鸟红树林区的打造和观景眺望台的设置, 使得南沙蕉门河中心区南滨水角公园有了自己的灵魂, 也成为了南沙区一张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

4 注重细节, 彰显地域特色

地域特色的体现是一个项目的精华之所在, 它虽不像整体的空间布局大形态那样显而易见, 但却是存在于项目的各个方面, 特别在细节上, 尤其对于滨水绿地项目即是如此。

对于南沙蕉门河中心区南滨水角公园来讲, 它地处南沙新区, 该区域在未来将被打造为国际水岸都市, 而以前则是水道、桑基鱼塘纵横的岭南水乡, 如何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将场地原有的记忆保留下去, 是设计师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之一。在本项目的设计中, 这种思考是体现在各个方面的:

例如在建构筑物的造型和细部上。如公园中的自行车驿站、公厕等建筑, 其构思即来源于对场地原有肌理脉络的理解, 延续南沙地处珠江入海口, 咸淡水交界特殊的地理环境。以波浪形态为元素构成建筑外表皮, 采用玻璃与镂空铝板材质, 保证建筑的灵动形态与采光要求;同时, 又以红树林元素为主要立意来源, 运用生态的手法点缀和装饰建筑, 采用垂直绿化形式节约建筑能耗。在前面第四点中提到的观景眺望台拉锁柱的饰面设计也是如出一辙 (如图6) 。

5 硬景与软景兼顾, 打造富有特色的绿化种植景观

硬质景观是滨水绿地的骨架基础, 形成了其整个空间基本格局, 而软质景观, 即通常所谓的绿化种植造景则是滨水绿地的血肉, 地位同样重要甚至超过硬景。

南沙蕉门河中心区南滨水角公园的绿化种植设计根据未来南沙新区水岸都市区的发展方向, 以乔木和地被两大层次为主, 局部点缀灌木为辅: (1) 契合简洁大气的现代都市滨水绿地风格, 打造尺度开阔怡人的阳光草坪绿地景观; (2) 将公园的视线打开, 使在城市空间中的游人也能够拥有开阔的视野, 城市与蕉门河的景观能够相互渗透, 强化滨水区域与城市空间在景观上的联系。当然, 软质景观的设计不能“孤芳自赏”, 最终还是要以硬质景观为大的框架体系, 与其形成良好的结合。

而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 设计师充分考虑到南沙的地理位置、环境小气候及规划用地本身的土壤、植被特点, 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 同时结合景观风格、造景手法的需要适当选用其他在南沙生长良好的品种, 如能够体现南中国滨水风光的棕榈科植物, 蒲葵、假槟榔、银海枣等。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城市滨水绿地对于我国的景观设计工作者来讲既是一个熟悉的老课题, 也是一个富有挑战的新课题。一方面, 随着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浪潮的掀起, 城市化全面推进, 滨水绿地的建设项目也是鳞次栉比, 其中也不乏优秀作品, 但大部分都有盲从跟风, 一味追求气派铺张浪费, 以破坏场地原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倾向;或是对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使之成为城市的死角。

如今, 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以突飞猛进的速度进行着, 许多东部沿海城市局部甚至出现了再城市化, 而滨水绿地的建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政府和民众的理念也有了新的变化, 摈弃了粗制滥造、一味追求气派, 而对滨水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景观价值、土地价值、可持续性运行予以了更多的重视、关注。作为城市的美容师———景观设计工作者, 背负的任务和责任重大, 对于每一个滨水绿地项目都应以负责的态度、优秀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技术手段、富有创意的艺术审美手法去对其精心打造, 让市民能够拥有一片怡人舒适、充满活力、功能完善、安全的现代都市滨水绿地空间。

参考文献

[1]勃尼·菲舍 (Bonnie Fisher) , 戴维·LA·戈登, 莱斯利·郝斯特, 城市土地研究学会, 马青 (译者) , 马雪梅 (译者) , 李殿生 (译者) .都市滨水区规划.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01.

[2]张海兰, 刘斯捷, 苏功洲.理想空间 (50) 滨水区规划与工程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 04.

[3]区伟耕, 梁振强, 张衍飞.开放空间:城市广场绿地滨水景观.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2003, 01.

[4]黄金华.浅谈城市滨水绿地设计[J].山西建筑, 2005 (16) :43~44.

[5]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02.

太原城市滨水区建设治理的综合效益 第2篇

太原城市滨水区建设治理的综合效益 --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灾害防御能力

对太原市城市滨水区的建设治理工程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增强城市灾害防御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提出在人口集中的城市滨水区进行大面积的生态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环境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 者:齐冬霖 QI Dong-lin  作者单位: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山西,太原,030002 刊 名:自然灾害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年,卷(期): 14(3) 分类号:X2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   汾河景区   水系   生态环境   灾害防御  

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建设探索 第3篇

关键词: 问题 原则 内容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126-02

城市滨水区域作为人类休闲活动的地带之一, 其规划建设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问题 ,要求建设者要从多方面多目标的规划着手,才能充分发挥滨水区域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的实现。如何在建设城市滨水区域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其景观生态价值,并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是作者本次探讨的目的。

1 目前城市滨水区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很多城市,由于过度的开发和污染排放,使城市滨水区域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又在认识上局限性,滨水区域的改造建设,政府管理部门仅强调滨水区域的防洪、灌溉、治污等功能,将滨河水系作为工程实体而非城市公共空间来看待, 对城市滨河水系多采用裁弯取直、截流建坝、石砌护坡、高筑岸堤等,此举确实能满足使用功能上的需要,但较少考虑人为心理和生理需求。让滨水区域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仅满足了使用功能上的需要,却忽略了滨水区域的景观生态影响,将会给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一系列无法弥补的损失。经调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原有河道改造成封闭的硬质人工驳岸,使河道失去了自然生态功能。对河道的原有景观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并使之失去滨水区域丰富多样的城市景观生态系统。

(2)水的魅力主要通过接近水欣赏水,才能给人一种视觉的愉悦和舒适。人工砌体、驳岸,阻隔了人与水面的亲近,使滨河区域空间成为冷冰冰缺乏生活情趣的冷漠空间。把人与水分隔开,让水变的可望而不可及,使河道景观缺乏灵性与变化。因此,让水的气息渗透到沿岸更大的范围,使滨水区域更趋向于人性化建设。

(3)多数城市缺乏科学有效的治理手段,致使河水严重污染。如没有合理的治污方法,会将原本清澈的河水变成臭水沟。这样不仅影响环境,反而给城市景观生态带来严重破坏。

(4)缺乏地方文化景观特色的滨水景观区域设计,对于滨水区域景观的建设将是失败的,若要彻底改变其功能和景观上的不足,政府决策者必须解决好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体系的建设。在遵循科学的规划原则及合理的设计手段上,运用生态规划设计理念,对城市滨水景观绿地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2 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建设的原则

2.1 滨水区域生态建设要自然性

在进行城市景观建设改造过程中,应尽可能的保持原有生态系统。任何生态系统都有其特定的物质结构和生态特征,只要我们在规划设计时对其详细的分析和调研,并掌握其规律进行河流的水文、气候、地貌、植被等环境生态特征进行建设,以减少对滨水区域景观生态人为的干扰和破坏。

2.2 滨水区域生态建设要景观连续性

城市的滨水景观建设,要从整个城市系统去研究而不是局部的研究,在规划时,应把滨水区域作为城市的一个整体系统考虑,不应单独考虑或分开考虑。

2.3滨水区域生态建设要地方特色性

城市的地方文化特色是突出滨水景观建设的重要手段,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相结合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底蕴,把文化景观融入到景观生态建设中,它能提高滨水区域景观的活力,并能够增强景观的趣味性。

2.4 滨水区域生态建设要综合性

在进行城市滨水区域建设改造时,不仅要解决其本身的使用功能,还应考虑河流的水质、景观效果、文化背景、生态需要、经济价值等多功能一系列的问题。以满足现代城市多样化的需求,从而把城市滨水景观绿地建设成多功能的复合城市公共空间。

2.5 滨水区域生态建设要突出生态性

城市滨水区域是城市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部分,是水域生态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衔接处,它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生物群的生存与繁衍。而且,也是有效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和促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故在城市滨水区域景观建设过程中,生态功能要求最为重要。为解决这一功能难题,要通过植被来完成。但必须根据景观生态原理进行规划建设,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并充分考虑以乡土树种为主并兼顾生物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原则。以创造自然的滨水景观生态体系,来构建城市滨水生态走廊,最终实现景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 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建设的内容

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建设,为满足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上以景观生态学设计方法为指导,充分的分析评价改良常规设计。把丰富的景观和生态有机的结合,才能建设出优良的景观生态工程。景观生态规划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景观建筑小品、临水驳岸、交通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的建设等。

3.1 城市滨水区域景观建筑小品的建设

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风格要综合考虑滨水区域中的建筑、小品类型,来决定建设风格,还要满足休憩、玩耍以及景观等功能要求的规划原则。另外,滨水绿地景观风格的选择,不但在于与城市整体风格的协调,还要让建筑小品的设置尽量小巧、布局分散合理,将建筑小品融入滨水绿地大环境中,这样才能让富有地方特色的富有生命力的景观建设出来。

3.2 城市滨水区域生态驳岸的建设

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叫生态驳岸。推广使用生态驳岸,采用生态学设计的手法来改变缺乏渗透性的水泥护堤,来弥补护堤土体与其上部空间的水气交换和循环等措施。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资料和实践生态驳岸一般可分为:自然原型驳岸,主要采用植物保护堤岸,它们是靠植物生长舒展的根系来稳固堤岸;复合自然型驳岸,是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砌筑石块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人工自然型驳岸,是将钢筋混凝土柱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中投入大的石块,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植被等。

3.3 城市滨水区域交通道路的建设

城市滨水区域与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联系方式就是交通道路系统,它也是构建滨水绿地空间框架的重要手段。道路系统除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外,还能让生动多样的景观空间有机的连接起来。人性化的道路设计除对道路自身的精心设计外,还要考虑规范合理的设计,提供人车分流、和谐共存的道路系统,并根据环境特征和使用要求分别组织,避免相互干扰。为创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所,提供安全、舒适、方便、多样的景观游览路线。只有充分利用交通系统,才能让地形、地貌特征创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和亲水设施,在设计道路系统时考虑坐凳、指示牌、灯具等相关的装饰小品,更为满足人们休息、娱乐所需,细微的设计不但体现出人性化,还可创造出五彩缤纷的景观效果。

3.4 城市滨水区域植物群落建设

恢复和完善滨水区域生态功能主要是植物生态群落的设计,以生态效益作为主要目标。不但要重视植物的观赏性,还要结合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特征进行植物的适生环境配置,以便建立完整的滨水绿色生态体系。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根据景观、生态、地域等多方面的要求,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上,注重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还要采用自然性建设,模仿自然生态群落的结构,尽可能的符合滨水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特征等。

4 总结

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运用景观生态学理念,遵循科学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为让城市滨水区域真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公共场所或核心地带,不仅是景观建设者个人主观愿望就能实现的,还要结合环境保护、生态廊道、人文景观、交通道路等生态策略,进行详细探讨。才能探索出最具可操作性和本土特征的建设路径,来实现城市滨水区域建设的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

参考文献:

[1] 安画宇.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山东林业科技,2004,(6):84―85.

[2] 汤晓敏,王云.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探索[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9,17(3):182-188.

[3] 束晨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模式探析[J].中国园林,1999,(1):8-11.

[4] 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2000,(9):19-22.

[5] 欧雄全,魏春雨.浅议城市内河的整治开发[J].华中建筑,2008,(5),第26卷:120―123.

[6] 王浩,赵永艳.城市生态园林概念及思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5):85―88.

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浅析 第4篇

1 滨水区植物造景要素

植物造景应从岸上植物造景和水上植物造景两方面来阐述。

滨水区岸上植物造景应从植物颜色、大小、形态、线条等这些基本要素特征的创作手法中突出景观视觉效果。在植物景观配置中, 颜色配置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 要使作品富有趣味, 这种色彩变化是根据视线景观角度变换需求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序配置的。滨水区植物造景主要依据植物成熟时的大小来选取植物的。从美学观点来说, 造景效果并非完全由植物的绝对大小来决定, 更多地由植物的群体构成、植物间协调性等诸多因素决定。在滨水区植物造景中, 形状和形态在空间上的协调变化十分重要。形状可以带动人的视线上下移动。植物间也存在形态协调问题, 有些植物跟别的植物很难搭配, 适宜单独配置。植物在形态要素上还要有变化, 最好采用渐变方式变化。几何线条是一种植物景观配置的设计手法。许多景观设计师会在草坪与重要植物群落的植物种植带间设计一条清晰的线条, 有时还设计出流线型植物色块做镶边。

滨水区水上植物造景是利用水生植物不但可以营造美轮美兑的水景观, 而且可以有效调控和改善水质, 水体中种植一定比例的水草可控制和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调控水体中物质的平衡。因此, 滨水空间常常是培育地方性耐水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天然种植田, 重视水滨的植被群落规划, 形成河岸水际带和堤内地带的生态交错带。

不同水生植物对水的深度要求不同, 可选择耐水植物、浅水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等营造景观、净化水质、营造野生生物聚集地。缓坡出水岸边的植物配置, 应结合地形、道路、岸线布局, 有远有近, 有疏有密, 有断有序, 曲曲弯弯, 自然有趣。自然型驳岸岸线线条生硬, 植物配置则露美、遮丑, 使之柔软多变。为增强水体景观性, 可根据需要营造不同的水域特色。如以水生植物成丛成排压在鹅卵石下, 植株按水势有直立、有伏置, 形似浑然天成的自然野趣溪流景观;又如为突出“矛”的意境, 可于桥头、堤岸、水边草坡、卵石滩、栈道旁大量种植茅草植物;水面与游步道间的高差相差很大, 在岸边将芦苇、小垂柳、香蒲等高杆挺水植物混栽, 可使水面与驳岸完美过渡;一些河湾处还可以用“花”布意, 突出“花”景特色。

2 滨水区植物造景形式

在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中, 植物的种植形式不但满足城市滨水景观的空间构成, 艺术构图需要同时为人们提供遮荫、降暑、防灾及生态等功能需求, 可以总结为孤植、组团、带植、疏林、自然式等[1]。孤植式是指乔木或灌木的孤立种植, 孤植一方面能在开阔的滨水植物造景中形成视觉焦点, 另一方面, 能使天空和水面显得更加开阔;组团式是指各种植物以组团的方式种植在一起或同一树种2株或3株紧密的种在一起形成1个单元, 往往成为滨水区植物造景中的景观主题, 组团能实现滨水空间的开敞性和视线的通透性;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中带植式种植主要应用于水岸的护岸林、绿篱、滨水步道行道树种植、滨水区防护林等, 在满足滨水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遮阳等功能的前提下结合视觉景观的观赏性, 组织成连续或大型的植被区;疏林式一般是指以大面积的草坪或低矮灌木为基底、少量乔木点缀的一种种植形式。能突出视觉空间的通透性, 在亲水休闲型的滨水区绿化中广泛的采用疏林的种植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自然式也称群落式, 是指植物配置时参照当地的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的一种方式, 在结构上以乔、灌、草的生态模式存在, 在水滨岸线凸出或凹入的空地设置, 既突出岸线的变化与景观的变化, 也同时为滨水生态环境的优化起重要作用[2]。

3 滨水区植物造景原则

为了满足游人观赏性需求, 在考虑滨水区植物生态习性的基础上, 从艺术的角度去配置植物。既要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 树丛的组合, 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及园林意境;同时又要考虑滨水区植物与其他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间的配置。滨水区植物造景原则如下:

3.1 应遵循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因地制宜, 适地适生

滨水区植物造景要遵循植物生长的自身规律及地形条件、气候的特点和造景要求, 结合造园题材, 力求适地适树。注重开发和应用乡土植物, 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化基础[3]。

3.2 应考虑滨水区绿化的性质和生态功能要求

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要从滨水区的性质和生态功能出发, 选择植物种类以及合适的种植形式。不仅要讲求滨水区植物的现时景观, 更要重视植物的多样性。要兼顾速生树与慢生树、常绿树与落叶树、乔木与灌木等植物的搭配, 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

3.3 应考虑滨水区植物的季相变化及生长的景观效果

滨水区植物造景要充分利用植物季相特色, 创造“胜于自然“的优美景观。按季节变化选择树种, 有早春开花的榆叶梅、连翘、丁香等;晚春开花的绣线菊、玫瑰等;初夏开花的金老梅、枸杞和各种草花等;秋天观叶的糖槭、茶条槭、火炬树和观果的沙棘、卫矛等;冬季翠绿的云杉、樟子松等。

3.4 符合滨水区景观总体规划形式

滨水区植物造景必须符合滨水区景观的总体规划, 体现滨水区景观的植物景观体色, 处理好植物同山、水、建筑、道路等园林要素间的关系, 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3.5 遵循艺术构图的基本原则

3.5.1 韵律空间的创造。

滨水区植物造景利用植物配置的单体有规律的重复、有间隙地变化, 在序列重复中产生节奏, 在节奏变化中产生韵律。在列植的序列中间适当插入一些组团栽植或设施小品, 使空间节奏有高潮部分。

3.5.2 合理构图。

构图分平面和立体, 立体构图更容易表现空间的层次性, 所以在植物造景过程中, 注重采用立体构图的手法。同时注重平、立面轻重关系上的均衡性和稳定性。

3.5.3 透景与借景的应用。

透景与借景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手法[4]。在滨水区植物造景过程中, 由于水面的开阔性和镜面效应, 借景可利用滨水对岸的大型标志性建筑来实现, 在滨水区通过植物的组织, 构成面向水面的视线廊道, 引导游人透过开阔的水面远观城市主体建筑。

3.5.4 对比与和谐原则。

滨水区植物造景设计时, 树形、色彩、线条、比例等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 又要保持一定的相似性, 这样既生动活泼, 又和谐统一。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主题。

3.5.5 比例与尺度原则。

比例是指园林中景物在体型上具有适当的关系, 其中既有景物本身各部分之间长、宽、高的比例关系, 又有景物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

结束语

城市滨水区地带独特的景观, 使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优美的植物景观是不可缺少的。滨水区域的植物造景, 要充分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 同时发挥滨水带的生态效益, 注重观赏的连续性以及环境氛围的营造。由于植物景观的四维性, 时间、空间对于植物景观的影响也应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束晨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模式探析[J].中国园林, 1999 (1) :8-11.

[2]窦维奇.浅谈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配置特点[J].安徽林业科技, 2000 (2) :24-25.

[3]何平, 彭重华.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J].北京林业出版社, 2001 (1) :11.

北方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对策 第5篇

关键词:北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发展

1 北方城市滨水景观概念阐述

城市滨水区指城市中与海洋、河流或湖泊相邻的土地或建筑, 可将其理解为城市中水域与陆域交接的特定区域的总称, 包括水域、陆域和水陆界面3个部分。

滨水城市的打造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的滨水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 改善城市的交通, 转变城市的景观风貌, 北方城市景观风貌是体现北方气候和地域风格的景观交叉的城市规划。

2 滨水城市性质

城市滨水环境是水陆2大自然系统相互影响、又复合一体的特定区域, 随着生活压力的逐渐加大, 人们对滨水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 是体现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种特定的环境。从城市的构成来看, 滨水区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城市公共开放的一个空间, 是兼具文化与环境美观的共同区域,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状态,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滨水城市具有旅游价值, 从社会意义来看, 其是未来城市规划的趋势, 打造宜居城市的前提。

3 北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依据、现状、问题

3.1 滨水景观设计的依据

3.1.1 气候依据。

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必须根据城市的气候进行具体的分析, 提出气候设计的规划。针对北方四季分明的特点, 要打造出自己的特色, 必须结合城市的特征, 例如哈尔滨的滨水景观就将冰雪应用到极致的美丽, 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魅力。因此, 在滨水景观设计的时候要善于利用气候的因素而不是逃避, 构建真正的四季宜居城市。

3.1.2 技术依据。

要想打造滨水城市, 就必须有充足的水资源, 但是我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 因此, 必须提高对水的管理水平, 保证水量则需要根据城市水资源现状, 通过科学的用水量计算, 制定合理的用水分配计划和供给方案。同样, 我国的土地与人员的用地矛盾也在日益突出, 而滨水城市的建造需要广阔的空间, 因此, 用地管理也要有合理的规划, 合理用地。

3.2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现状

从具体的规划与建造来看, 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存在着盲目性, 严重威胁到城市功能的发挥, 不仅没有实现滨水景观的宜居性, 还带来了城市风貌的破坏, 影响人们居住的舒适度;从景观绿化上来看, 夏季的景观绿化基本可以满足城市规划的需求, 但是在冬季景观绿化效果很差, 感觉分外的萧条和冷落, 缺乏城市应该给予人们的温暖。

3.3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可以发现, 主要存在着经管的结构失衡, 对景观规划的素材考虑单一, 缺乏整体性以及长远性;对小品等景观的公共艺术及环境存在着开发不足的现状;缺乏具有特色的设计等一系列不足, 对此, 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4 北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

4.1 公共开放空间舒适度的提升

北方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与南方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尤其是冬季, 存在着日照时间短, 天气寒冷, 因此要考虑到滨水区域内的防风措施以及充分的吸收日照的设计, 一般采用的是围合式的公共空间, 通过地形的错落, 不仅有助于改善局部小气候环境, 而且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

4.2 水陆界面空间

滨水景观设计最重要的区域就是水陆界面的空间, 以其无可比拟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而其中水是最重要的因素, 不论是涓涓细流还是广阔的波涛汹涌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追求美观的同时, 也要充分考虑到其受到季节、气候的影响, 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

4.3 增加绿化功能

城市绿化是城市滨水景观的重要一环, 因此, 要注重城市绿化的打造, 除了常见的绿化植物外, 还要注重小品以及一些特殊城市景观的应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对北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对如何进行北方城市的景观规划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 但是打造特色的滨水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城市的环境、气候等因素, 综合考虑, 打造属于北方自己的滨水城市。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城市中心滨水区 第6篇

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中陆城与水城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和, 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滨水区按照其周边水域的性质可以分成滨河区、江滨区、湖滨区和海滨区。通俗的说法可以简述为城市陆地和水域接壤的一定范围内的土地的总称, 其一般由水体、岸线、陆地3部分组成。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是城市最具活力的公共开敞空间, 是城市理想的生态廊道, 是最高质量的城市内涵展现区, 已成为市民和外来游客了解城市、熟悉城市的重要城市名片。

2 滨水地区规划与建设的经验启示

2.1 滨水地区和城市的关系

滨水地区是城市开发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规划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单个地、片面地看待该地区的规划设计, 而应将其作为城市不可再有的、稀缺的资源站在“城与水”的角度来对待。应做到整体规划、相互呼应、分布实施。一个景观节点的设计必须放在一条带来考虑;一条景观带的设计应放在与其发生关系的一个面上来整体设计。空间布局上, 滨水地区应与整体城市风貌和空间格局相协调。在交通组织上, 滨水区域的车行交通应按照其在区域交通承担的角色来合理布置, 并应更加关注其与慢行系统、公共交通体系以及城市绿道系统的有机结合, 使其与城市功能形成互动。

2.2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较为成功的实施案例均有其共性的地方, 如创造连续的公共开敞空间、优良的慢行系统等, 但为避免千篇一律失去地域特色, 每个案例也应尽可能结合城市文化内涵、基地的现状条件等挖掘和塑造城市自我特色, 形成个性, 增强可识别性。

2.3 功能主导和复合的关系

城市滨水地区不应仅仅是单纯的公园绿地, 而更应该是市民工作和活动的延续。除了整治环境、改善形象外, 通常还结合一定开发建设项目作为配套, 规划应有意识地在一定范围内把城市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组织在一起, 以增强滨水地区的复合性、方便性, 从而提升整体活力和吸引力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共同发展。

作为株洲市滨水景观打造的一部分, 下面以株洲市白石港滨水区城市设计为例, 谈几点感受。

3 白石港地区现状

白石港全线流域植被较差, 荒山残林多、完整植被较少, 森林覆盖率不到35%。域内表土为江南红壤, 为红色砂岩风化而成, 一般风化壳厚0.5~0.9m, 流域蓄水保水性能差, 水土流失严重。

4 规划构思

4.1 规划原理

(1) 治水、治污、治环境同时并举, 综合整治。 (2) 实施城市经营策略, 将整治与景观建设、道路建设和两岸城市综合开发相结合, 达到“整治一港, 美化一片, 新建一路, 开发一区”的目的, 实现多赢。 (3) 整治设计要体现“回归自然”和亲水的生态理念, 重点改善水环境, 积极营造可接近的生态滨水空间, 促进人与自然的融合。 (4) 整治要强调与城市景观、城市生活的联系, 滨河景观具有鲜明个性和风格, 同时应赋予其休闲、文化、游乐的功能, 带动旅游发展。 (5) 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留有余地, 滚动发展。

根据以上的规划原理我们规划出总平面图 (见图1) 。

4.2 规划定位

规划致力于“河水变清、河道变宽、河岸变美”的目标定位。以自然生态滨水景观为特色, 将白石港打造成为城市生态“绿飘带”, 形成水道宽、水质清、环境美的集市民休闲、旅游商业、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公共空间。

4.3 规划主题

依托沿港两岸现状初步形成的功能分区, 规划通过重塑城市功能节点, 在保障沿港绿化景观通廊的前提下整合周边城市空间, 形成沿港区域各具特色的滨水公共活力段、休闲亲水景观段、生态湿地景观段三个主题段 (见图2) 。

4.4 规划特色分析

本次白石港整治规划是株洲市“城市提质”工程的重要一环, 也是湘江综合整治的关键一步。规划将带状的白石港放在整个城市“面”的层次上考虑, 以发挥白石港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及提升城市整体景观形象的作用。

4.4.1 强调滨水空间的共享性

在白石港的两岸规划30~100m宽的连续的公共绿带, 并以此为骨架, 组织各类城市公共开敞空间, 使稀缺的滨水资源能最大限度地为城市市民利用, 通过绿化渗透来引入城市功能。在白石港和湘江的交汇处规划“动力港湾”, 形成一个城市活力片区, 以保留电厂烟囱为标志性建筑物的现代工业文明城市名片和历史纪念。

4.4.2 对水的利用与多样化的岸线设计

1) 水的利用。借助现状水资源丰富的优势, 规划将白石港水灵活的运用和引导, 以实现功能、景观、生态的最优配置。

2) 复合的岸线设计。为塑造丰富多变的滨江景观, 规划结合现有水体岸线和滨水用地功能, 将滨水岸线划分为滨水广场岸线、亲水码头岸线、滨水建筑岸线和自然生态岸线等四种类型。其中, 前三种岸线为人工型亲水岸线, 使人更易于接触到水面, 但在景观设计是应强调将可观赏水景的地段岸线处理为近自然型。

4.4.3 周边地块的带动

通过白石港绿带的建设, 有利地带动周边地块的升值, 通过捆绑式开发模式, 为白石港绿带的建设带来有利的资金保障。

5 结语

滨水地区的规划和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包含了城市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 应从经营城市的角度在既能满足城市景观的要求的前提下, 统筹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也是滨水地区开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城市滨水区的旅游开发与利用 第7篇

1.1研究背景

水, 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元素之一。水, 是是命之源,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泉。自古以来, 水便与人类的生存, 发展密切关联。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都起源于大江大河的交汇处, 世界70%的人傍水而居。如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黄河流域的中国文明、地中海流域的古希腊文明。直至今天, 滨水城市仍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吸引力的地区, 如上海、纽约、香港、悉尼、费城、辛辛那提、圣路易斯等海口或内河港城市。城市滨水地区作为城市中最有活力的地段, 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1]。

1.2国外城市滨水区研究

上世纪下半叶以来, 世界上大多城市的旧港口和滨水区开始出现衰退现象, 城市滨水区的再次综合开发在北美首先开起, 随后欧洲乃至全球其他国家开始重视并发展, 其中出现了不少公认的成功典范案例, 但同时也有失败的模仿者。国外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城市滨水区综合开发中旅游游憩功能进行深入研究。例如, Krausse (1995) 以美国罗德岛的新港为例, 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调查, 认为滨水区旅游业发展必须和当地社区居民需求进行平衡[2]。

1.3国内城市滨水区研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内城市滨水区的更新改造和综合发呈增长趋势, 国内学者、规划师首先从学习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开始, 然后紧密结合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实地情况, 从开发机制、经济发展、相关者利益、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关注城市滨水区综合开发。虽然我国的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 但在国外却已经走了40多年历程, 或成功, 或失败、或得失相伴的道路, 可以成为国内城市滨水区发展实践的一块明镜。因此, 本文试图在各个层面上综述综合开发的实践和研究, 以形成对这一课题的深入认识, 进而对国内城市滨水区开发作出考察和研究。

2. 城市滨水区的概念及范围界定

2.1城市滨水区的概念

对于城市滨水区域, 国外学者都一致采用urban waterfront或者waterfront, 而国内学者也一致采用“城市滨水区”一词。滨水地区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 亦即城镇邻近水体部分。[3]”具体到城市而言, 与水滨相对应的是“城市滨水区”, 所指的应该是城市中一个与水域相连的特定空间区。

2.2城市滨水区的范围界定

一般中小城市的滨水区的范围主要指水域与内陆域相连的区域。空间范围包含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 其对人的诱惑距离为1-2km, 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

3.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

城市滨水区不仅是承接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地带, 而且是协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中观环境;不仅包容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而且蕴含着城市滨水区的物质空间和人文景观资源[4]。因此,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利用, 要在充分尊重滨水区特有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相互平衡和谐发展为核心, 把滨水区的特质有机融入城市整体之中, 合理制定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规划目标, 以及与之配套的法律及管理体系, 使自然和人类的活动达到和谐的统一, 实现滨水区的综合价值利用。

滨水区的综合开发的具有以下特点:

(1) 开敞性。即水体边缘的临界面建筑, 从结构形式上不能阻断城市景观轮廓, 应保障视觉的通透性。

(2) 适应性。功能上能满足城市和公众的需求, 形式上要与环境相协调。

(3) 多样性。应在滨水区建起多样化的自然环境空间和多功能的公用空间, 给大众提供一个舒适优美的生活体验场所。

(4) 可亲近性和延续性。滨水区的陆地和水体不应为道路和建筑物所隔离, 应用林荫道或自行车道相连通, 保持城市自然环境和文脉的延续性。

4. 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思路

4.1以核心区建设为龙头, 带动旅游发展

一个城市滨水区规划应有核心区, 核心区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城市的核心城区, 而且也是各项基础设施和景观建设最完备的区域, 是城市人气最旺的滨河岸段, 最能体现城市的滨水特点。因此, 对整个滨河景区的旅游规划, 要以核心区的建设为龙头, 优化核心区的空间布局, 策划精品旅游项目, 吸引大批游客的到来, 使其成为城市旅游集散地。然后, 以核心区为轴心, 带动其它滨水景观休闲带的发展, 既是核心区旅游功能的延伸与补充, 又是整个滨河景区旅游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4.2以重点项目为支撑, 做活各个旅游功能区

旅游景区要想留住游客必须有精品旅游项目作为支撑, 城市滨河景区最缺乏的就是精品旅游项目, 要具有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规划从重点项目着手划分各个旅游功能区, 围绕重点项目建设配套旅游设施, 从而使各个旅游功能区都以特色项目为支撑, 形成不同主题的功能片区。

4.3充分利用滨水资源, 做足“水”的文章

城市滨河景区旅游开发重点在于对“水”的利用, 包括广阔的水面、滨水岸线、湿地生态、水城文化和水岸经济等, 要将这些因素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首先营造滨水旅游环境, 开发建设“水”主题旅游项目, 形成视觉上的“水城”;然后, 将自然水资源与城市文脉相结合, 挖掘城市文化内涵, 形成概念上的“水城”;最后, 以滨水旅游经济带动城市水岸经济的发展, 从而做足做大“水”的文章。

4.4完善景区配套设施, 服务城市市民

城市滨河景区不仅仅是单纯的旅游景区, 同时也是临沂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美化城市环境, 树立城市形象, 发展水岸经济, 创造和谐社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在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 要完善城市滨水区两岸的服务设施, 为市民营造良好的休闲空间, 并与附近小区相结合, 配备健身设施, 建设城市水系百里健身运动长廊。使城市滨水区不仅具有旅游功能, 满足游客的需求, 而且也是市民休闲活动的乐园。

4.5挖掘城市文化底蕴, 建设水系文化长廊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之所在。城市滨河区是展现城市魅力的核心区域, 因此, 城市滨河区的开发要与当地城市文化相结合, 采取内涵式的旅游开发模

“一小时经济圈”对郴州会展业的影响

王丽娜 (湘南学院艺术设计系湖南郴州423000)

摘要:高铁带给郴州的不仅仅是快捷的交通, 笔者认为影响最大的是带动了很多行业的新发展, 会展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政府出台的政策大力支持, 参与团体日益增多, 民众意识的进步都将将成为郴州会展业积极成长的积极激素。

关键词:郴州;高铁经济;会展业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 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 东界江西赣州, 南邻广东韶关, 西近广西, 北通衡阳、株洲。现辖两区一市八县, 土地面积1.94万平方公里, 人口471万。郴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自秦置郴县始, 已历经2200多年的历史。郴州区位独特, 交通发达, 自古以来为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 历来被称为“楚粤之孔道”, 素称湖南的“南大门”。

郴州市城市人口规模在湖南省排名第1O位.但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发展速度在全省仅次于省会城市长沙。2004年.郴州全市实现GDP394.5亿元, 增幅连续1O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34.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2%、22.5%, 地方财政收入总量连续5年保持全省第2位, 总量连续4年保持全省第2位。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达821.5亿元, 同比增长16%, 是改革开放以来郴州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 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工业增加值379.4亿元, 增长20.2%;财政总收入突破80亿元、达80.2亿元, 一般预算收入48.8亿元, 分别增长22%和27.1%;资兴、北湖、桂阳、永兴、苏仙等5个县市区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7亿元。原有发展基础较差的郴州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 已初步形成湖南省域内中部地区中小城市崛起的郴州模式。

一、郴州“一小时经济圈”发展战略部署

郴州政府着力构建开放的网络。全面实施“千亿投资计划”“百亿城建计划”, 开展交通、城市、产业建设“三大会战”, 围绕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 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从2009年起, 按照构建“融入珠三角和长株潭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 形成市域内‘半小时或1小时经济圈’的对外大联通、对内大循环格局, 3年内将完成或基本完成2条铁路、4条高速公路和16条600多公里干线公路项目建设。”目前, 武广高铁和6条干线公路已建成通车, 所有乡镇通水泥路或柏油路。特别是全长约1068.8公里, 投资总额1166亿元、位于湖北、湖南和广东境内的武广客运专线, 是我国迄今为止里程最长的纵贯南北的高速铁路干线, 横跨珠三角、长株潭、武汉城市圈三个经济带, 前所未有地缩短了珠三角与内陆经济腹地的时空距离, 也给郴州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1.区位优势更为凸显

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门”, 是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闸门”。也是珠三角地区的腹地。武广高铁, 不仅成为郴州对接粤

式, 通过多种手段和形式, 动静结合, 展现城市文化内涵, 提升景区的名位, 彰显城市的魅力。

5. 结论

本文在对国外城市滨水区更新和我国近代滨水区的现状、旅游开发实践及出现的问题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对城市市滨水区旅游规划的剖析, 总结了滨水区针对旅游功能的主要特点。从滨水区的旅游开发功能定位和策略研究出发, 将旅游开发和城市设计这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在滨水区的开发紧密中结合在一起, 力求一套较为可行的策略和方法。

港澳的“高速路”, 也成为联系长三角地区的“快车道”。一条高铁, 让郴州靠上了两大经济圈。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郴州的主要竞争对手便是广东韶关、江西赣州、广西梧州。在武广高铁通车以前, 几个地方的交通、区位等要素各有优势, 几乎处于势均力敌的状况。而且, 我们还不得不承认, 对比韶关, 郴州位置偏远, 而且缺少广东省扶持政策;而对比赣州, 郴州也显得经济总量偏低。武广开通后, 从广州到韶关和到郴州, 费时相差无几, 我们对比韶关的区位劣势便不复存在。武广通车后, 郴州的位置不再显得偏远。而由于武广高铁并不通过赣州、梧州, 郴州原本占据京广线的优势便进一步显现。因而, 相对于几家主要竞争对手, 郴州显然受益最大, 在产业转移中更可有所作为。

2.交通更为便利

以前招商, 说到交通优势, 我们用得最多的是:南下广州, 北上长沙, 均可朝发夕至。然而, 飞驰的武广高铁, 使郴州与广州、长沙之间的通行时间由原来的3个多小时, 缩短为1小时。相比江西的赣州、广西的梧州等承接城市来讲, 郴州的交通优势更加优越。郴州, 与周边沿线城市相比, 所受武广高铁影响最为深远, 必将成为傲立潮头者。有数据为证, 在武广高铁正式运营的最初半个月, 郴州西站每天旅客吞吐量近四千人, 这让省内除长沙外所有站点仰视。武广通车后, 广东客商前来考察的团队明显增多。虽然其中不乏体验动车组高速便捷的团队, 但既便如此, 武广高铁所带来的旺盛人气, 就蕴含着机遇。

3.时空距离瞬间拉近

根据设计, 武广客运专线列车每隔15分钟发送一列, 行车密度最高可达3分钟一列, 可以和坐轻轨一样, 方便快捷。我市北至长沙, 南到广州由3个小时缩短到1个小时左右。这也意味着, 我市1小时车程范围内北有长沙黄花机场, 南有广州新白云机场, 极大拉近了郴州与长株潭、珠三角乃至世界各地的时空距离。珠三角地区可以把占据郴州当作进军湘鄂的前沿阵地, 而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同样也会把扎根郴州的企业当作进军珠三角的先头部队。“同城化作业”成为可能, 在信奉“时间就是金钱”的投资商眼中, 武广高铁的快速度, 降低了他们在郴营商、管理的成本。

4.一小时经济带”促进了“武广经济带”的形成

高铁经济不仅是一个交通概念, 更是在经济上发挥着输血管的角色, 为沿线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武广客运专线穿越鄂、湘、粤三省, 沿线大、中、小城市密布, 随着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快速移动, 有望打破行政区域壁垒, 加速统一市场的形成, 促进郴州与长株潭、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不同产业之间的调整组合,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形成崭新的——“武广经济带”。据预测, 武汉、长沙、衡阳、郴州、广州5个城市, 到2020年人口将增至4000万人, 而沿线影响的20余个城市总人口将近1亿, 5年后沿线城市的GDP有望因此而提升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主编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社, 1995.151-152

[2]Getz D Planning for Tourism Business Districts1993 (03)

[3]徐永建;阎小培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初探—北美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期刊论文]-经济地理2000 (01)

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经验及启示 第8篇

近几十年来,人类的生态环境意识逐渐增强,政府和市民都越来越重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滨水区作为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重视[1]。发达国家较早就开始城市滨水区项目开发,许多滨水区的开发都很成功,例如,美国的巴尔的摩内港、加拿大的格兰威尔岛等。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滨水区景观规划,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上海的苏州河、南京的秦淮河等。下面结合几个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成功的案例[2],对岳阳滨湖区的规划建设给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1 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案例及经验总结

1.1 城市滨水区开发案例

1)巴尔的摩内港区开发。

巴尔的摩内港区以振兴商业和发展旅游业为重点进行更新开发,导入新兴的旅游休闲娱乐空间,成功吸引了外地游客与本地消费者。内港区重点发展医疗、生物科技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港口区逐渐形成了商业中心区、休闲娱乐区、展馆区和旅游观光区四大功能区,成功实现了内港区的功能转型,带动了后工业时代巴尔的摩城市的复兴与发展。

2)伦敦码头区改造。

伦敦码头区的再造以再建一个CBD和分解中心城CBD的压力为目标,早期以住宅开发为主,形成了以超高层办公楼集聚为核心、以多层公寓和小住宅环绕的地区,而后期实行综合开发,包括商务办公、会展、酒店、零售商业、娱乐及居住等功能,实现了城市衰落地区机能和形态的重塑为伦敦城市的经济振兴、结构转型提供了必要的空间环境和发展机遇。

3)横滨港未来21区。

横滨港未来21区的开发将经济开发、历史文化与城市设计三者紧密结合,形成了商务区、国际交流区、商业区、休闲娱乐区和滨水区五大功能,建立起一个以文化、贸易和国际交流设施为主体的新市中心,使横滨东西两个商业中心融为一体,共同成为横滨市中央商务区,实现了横滨市城市整体功能的重塑和提升。

1.2 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经验总结

在不同的国家,人们对滨水区看法的认识转变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无论其涉及到什么因素,都一致关注独特的地方性的城市环境改善问题,并导致了具体的改造行动。以上的三个例子就是这些早期的滨水区改造转变形成一种发展趋势延续至今[3]。

1)水污染整治先行。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对水体清污治理和供水有了很大的重视。清洁水体、保障健康的做法有助于新的滨水区开发投资。水的质量在现今大多数城市滨水区开发中都是一个关键因素。例如在伯明翰,直到中心运河疏浚洁污之时,才有人去投资开发,而大约近10年以前,河滨地带无人光顾。

2)滨水区娱乐设施建设。

滨水区娱乐设施建设在当今滨水区开发中有一明显的倾向,就是新的水族馆等娱乐科普设施日益增多。波士顿和巴尔的摩开了这方面的先河,这些项目的建设对于世界新建水族馆的风格和内容都有重要的影响。同时,私人投资运作的娱乐设施也在悉尼和巴塞罗那得到实现[4]。

3)交通组织和人车分流。

加大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投入,是促进滨水区开发的重要举措。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尽量减少穿越滨水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对滨水区的影响。通常做法是地下化处理和高架处理。如奥斯陆滨水区项目把繁忙的交通干道用隧道方式穿越用地。而波士顿、波特兰则将滨水区高速路建设服从于公园绿地,重新安排滨水区的交通,达令港则将轻轨线和道路高架,并对地面进行了详细的环境设计[5]。

4)开发模式。

当今对滨水区的开发人们忽视了许多潜藏于当今城市滨水区复兴背后的因素。任何一项开发都有其特定的背景,特定的政治、经济和历史发展条件。此外,历史上一些城市滨水区,建设开发的经验也值得注意。如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一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发展,文化内涵深厚,符合人的尺度,适于步行游览。这种注重内涵品质和规模适度的滨水区建设之路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

2 借鉴与启示

我国城市滨水区的开发,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协调,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等原因,存在着只重视陆地开发而忽视水体保护和管理、对陆地和水体的共享性规划不够等问题。因此,借鉴国外优秀的城市滨水区更新开发建设经验,对岳阳市滨湖地段的规划与开发颇有指导意义。

洞庭湖是岳阳赖以生存的基础。岳阳楼位于洞庭湖沿岸,是岳阳市的主要旅游景点区域,该地段也是岳阳空间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地段交通、商业等辅助设施相对成熟和完善,这里是岳阳历史气息浓缩之处,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

近年来,围绕该地段打造了君山公园、洞庭湖大桥和汴河仿古商贸街等开发项目,如图1所示。

沿湖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交相辉映,凸显了岳阳的历史文化气息。滨湖作为城市绿化系统和生态景观的核心水空间,担负着延续和再创造岳阳滨水城市特色的重任,更好地将水和城市融为一体。结合国外城市滨水区更新开发经验对滨湖的规划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2.1 功能定位

滨水区的规划与设计,首先应确定其总体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考虑土地使用功能是否恰当,进而对相关滨湖建筑、道路、景观灯进行更新设计。

如图1所示区域主要分布有岳阳楼、洞庭湖大桥、君山公园三大景点,传统的功能定位主要以运输和旅游为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与人们的需求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转变,因此,滨湖地段的功能再定位显得尤其重要。

从对该地段的实际状况和长远发展出发,该地段功能再定位以运输、旅游、休闲、商业、文化、居住、办公等多功能的区域,营造城市多元文化的复合,使该地段成为推动岳阳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岳阳市的城市名片。

2.2 打造现代与历史相结合的亲水空间

滨水岸线是滨水空间的灵魂,处理好岸线与水体之间的关系,开辟连续、视野开阔、历史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建筑的共享滨水系统,塑造人性化的滨水氛围。对于岳阳滨湖地段,打造以岳阳楼为中心的保护好该历史文物古迹的旅游区,处理好该地段与亲水空间的结合,使城市文化与水紧密结合,可以再造亲水空间,再现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所等,达到传承历史文化,提升滨水利用的双赢局面。在历史文化区与商业区之间构建一些缓冲场所,例如一些休闲茶座、饭店、广场等,这样可以将不同的功能分区有机地联合起来。

2.3 便利的交通及辅助设施

滨水区的交通组织应该以可达性为主,考虑环境的整体性,消除影响滨水区联系的物理性障碍,鼓励无污染、公共交通方式的运用,限制汽车直接进入滨水区。滨水空间往往是吸引大量人流和车流的地带,交通状况复杂而混乱,可以采用立体化的交通组织的地下化或高架形式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岳阳滨湖地段,可以修建一条宽敞大道直达滨湖区,对于滨湖区内部,以步行系统为主,减少机动车辆的干扰。从可达性和便利性出发,笔者建议可以从旅游码头修建一条直达君山公园的大桥,一方面可以提高到达旅游区的速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该区域的景观效果。此外,以人的步行支持限度为尺度来设置休憩的场所与设施,以保证到达滨水空间的体力进行活动。除了在功能上满足大众行为的特殊需求外,室外的相关设施对城市滨湖区活动的支持非常重要,这些设施包括路灯、座椅、广告牌、花坛等,形成特色形象,为城市空间增色。

2.4 丰富空间景观,创造特色城市形态

根据岳阳滨湖地段不同区位的人工与自然景观环境的特点,突出重点区域,加强城市设计,如对于南段临近城市中心商业区,可以突出开敞的空间形态特点,避免大量的、高密度的开发压迫滨水地区。越靠近滨水地段尺度越近人,垂直于滨水地段体现空间层次,建筑界面可按亲水型、退让绿化过渡型、叠落型三个层次逐一展开,在保证湖岸公共性的条件下进行主体整合,使滨水区的公共性、景观性、亲水性得到统一。同时也要加强建筑物风格、尺度、色彩的控制,每个公共空间的设计、各个功能的组织,滨水区一定腹地内的开发建设,以及城市背景天际线、通向水体的视觉线等,对其作出相应的规定,从而丰富空间景观,创造独特的城市空间形态。

3 结语

水是岳阳的起源,洞庭湖又是岳阳历史文化的见证。在滨水区开发过程中,积极借鉴国外滨水建设成功的案例,结合当地地段的地理、气候、环境等状况,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利用和组织,将水与道路、建筑、绿化、公共开放空间结合起来,突出滨水地区的内在特质,打造独具历史文化内涵的滨水景观。

摘要:通过对国外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经验总结,结合岳阳市洞庭湖段的开发设计,从滨水区的功能区分、公共空间的构建、亲水空间的打造、交通系统的组织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滨湖规划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滨水区开发,国外案例,滨湖规划

参考文献

[1]张庭伟,冯晖,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2-16.

[2]候莉钗.北京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4.

[3]廖浩深.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中国水运,2007(2):22-23.

[4]徐永健,阎小培.北美城市滨水区开发的经验及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0(3):23-25.

[5]Brain Hoyle.Scale and sustainability the role of community groupsin Canadian port-city waterfront change[J].Journal of TransportGeography,1999,26(1):65-78.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与塑造 第9篇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控制要素,景观塑造

城市滨水区 (Waterfront) 笼统的说就是“城市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它既是陆地的边缘, 也是水的边缘, 与城市其它地域相比, 它有着巨大的自然景观优势, 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空间。它既是表现城市形象的重要节点, 也是外来旅游者观光活动的重要场所。城市滨水区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 日益受到重视, 国内许多滨水城市, 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对滨水地区进行规划整治, 使滨水区景观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 建设成城市标志性的景观, 开发了旅游资源, 成为人们渡假休闲的好去处。“重新找回城市中‘灿烂阳光下的白帆船’, 营造独特魅力的城市景观”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城市滨水区的规划意义

首先, 城市滨水区的规划是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 纽约、多伦多、伦敦等许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 而上海浦东的陆家嘴等发地区, 也相继实施了改造、整治等开发建设, 成绩卓著, 促进、拉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其次,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滨水地区以其景观环境、情趣上的优势为人们所向往, 为城市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的滨水空间;第三, 滨水地区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成功的滨水景观建设有利于强化人们心中的地域感、塑造出美丽的城市形象。同时, 滨水区呈现出生态的多样性, 它能改善城市的气候, 调节生态环境, 增加自然环境容量, 促使城市持续健康地发展, 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城市滨水区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公共开放空间, 是城市传统文化的积淀, 提高了城市的可居住性, 因此, 对城市滨水区进行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塑造

(一) 滨水岸线的设计。

岸线是水域与陆域的交界线。岸线设计的好坏, 可以决定滨水区能否成为吸引人的场所。设计岸线时, 一要保证亲水性, 无论在哪儿, 人们都能接近水面;二要保证安全性, 能满足防洪要求和人的安全要求。不同的岸线形式, 可以创造出不同感觉的水际空间。

1.直立的断面形式。

高水位和低水位间落差大, 亲水性差, 生态性差。

2.退台式的断面形式。

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水位情况选择不同的活动层面, 滨水空间得以扩大。如退潮时可利用的滨水空间相对涨潮时就大一些, 完全可以充分利用。

3.受水利工程所限的断面形式。

防水堤高于活动空间, 几无亲水性可言。

4.生态型断面。

很有自然气息, 能维持陆地、水面及城市中生物链的连续, 尽量保留、创造生态湿地。例如福州北江滨公园的锦江园, 充分利用了滨江的一块湿地, 将绿色一直延伸到江中, 是很好的一处观光平台。

(二) 滨水游廊的设计。

滨水游廊是滨水区不可缺少的设计控制元素之一, 多以带状分布。它可以弥补人工环境的某些不足, 特别是其与连续的立体绿化防洪堤相结合设计, 既可以达到防汛抗洪的目的, 进行空间的自然转换与过渡, 还能增加景观层次、丰富环境色彩。但要注意视线通畅, 不能阻碍了朝水面的展望效果。同时需保证水边眺望效果和通往水面的亲水平台的引导, 保证合适的风景通透线。例如北江滨公园护堤滨水游廊上就十分注重这一点, 其长度与宽度适中, 保证了观景视线的通透, 不失为江滨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 滨水硬质景观设计。

滨水硬质景观包括滨水广场、滨水游步道、建筑小品、室外照明等。在城市滨水区常以广场为中心, 建造开放空间, 广场成为滨水区带型空间的节点。滨水游步道可以使游人行走时愉快的欣赏水景, 增加乐趣, 还可以起到连接城市街区和滨水区的作用。建筑小品包括座椅、铺地、栅栏、缘石等, 这些都是塑造滨水景观不可缺少的因素, 通过精心设计, 可以演变出各种各样具有艺术形态的空间。室外照明不仅给夜晚增添美景, 在白天也能起到路景变化的作用。特别在滨水区, 利用彩色照明器具, 会创造出一种港湾的气氛, 所以经常被采用, 通过光、色、影来体现闽江悠远宁静、自然宜人的风姿, 使闽江成为榕城夜景的一串亮丽明珠。

三、滨水区景观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一) 结合环境, 进行生态化设计。

保护滨水区自然形态是滨水区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规划设计应贯彻自然生态优先原则, 划定预留完整的滨水自然生态的发展空间, 保护城市滨水生物多样性, 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以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 维护生态平衡。当然, 规划中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的发展空间, 也要考虑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运行的需求。

(二) 因地制宜, 增加植物的多样性。

植物景观是滨水区的重要景观, 规划中应根据地区特点, 尽量采用滨水区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结构, 增加植物的多样性, 建立丰富的植物群落。因地制宜进行片植、列植等, 促进植物群落的自然化, 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 提高自我维护、更新和发展能力, 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 结合水域, 形成生态的滨水景观。

生态驳岸对于水体的生物过程起到重大作用, 它把滨水区水陆植被连成一体, 构成一个完整的滨水生态系统。因此, 除了满足防洪、水运、灌溉等要求, 滨水岸线应尽量采用生态驳岸, 保护自然形成的岸线特色和重要功能, 采取林地与草坪、灌木丛相结合的疏密相间的配置方式, 避免出现钢筋混凝土的渠道。对于水源保护地, 应种植生长量大、耐贫瘠抗病虫、净化水的掌握种类, 增加水体的自净作用。

(四) 满足需求, 创造丰富的滨水空间。

为满足人们的活动及精神需要, 滨水区规划设计应考虑人们回归自然、亲水的愿望。根据城市滨水区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及自然过程的连续性, 结合不同的区位和规模, 布置多样性、多功能的市民活动空间及设施, 体现不同层次及兴趣爱好的市民的需求, 创造人与生物共生的滨水开放空间。

(五) 延续文脉, 恢复滨水区景观活力。

城市的滨水区域总是隐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痕迹, 对增加滨水区的景观特色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规划中应注意尊重地域特点, 保护和挖掘历史传统人文景观资源, 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恢复和提高景观活力, 塑造城市新的形象。

四、结语

目前, 我国城市滨水区的规划与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 许多城市尚在组织和编制滨水地区的概念性规划和城市设计, 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滨水城市设计经验, 使我们少走弯路, 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 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与西方国家在背景、目标和运作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国家城市滨水区的开发的动因是以传统产业的衰退和第三产业的兴起为特征;而目前我国滨水区的规划与建设大多出于城市空间的快速拓展和城市形象的塑造等原因。因此, 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规划概念和开发模式, 而应充分研究和挖掘地域文化的特质,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滨水区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唯有此, 才能引导我国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和建设走向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 1998

[2].汤晓敏, 王云.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探讨[J].上海农学院学报, 1999

上一篇:聚乳酸复合发泡下一篇:延长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