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2024-05-12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精选12篇)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第1篇

一、创设情境,运用任务驱动

我认为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融入情景学习中,带着学习任务去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教材中单纯的技术传授的现象。我在进行学习任务设计时,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等,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潜力。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创设与知识有关或类似的情境,以利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探索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主人翁感。比如,教材中利用软件制作立体字,书上的例子是“教师节快乐”的贺卡,我就想,现在离教师节还有好几个月,然而却离母亲节较近,那么可不可以通过本节课,让同学们通过立体字表达对母亲的祝福呢!于是上课的时候,我没有直接讲“这节课我们学习制作立体字”,而是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节’是什么时候吗?”有的同学知道,有的同学不知道。我说:“就是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那么同学们知道今年的母亲节是什么时候吗?”有的同学开始掰着手指数:“噢,是这个星期日。”我说:“对呀,那我们利用电脑为母亲制作一张节日贺卡,以表达对母亲的祝福好吗?”同学们都很高兴,兴致勃勃地、一片挚诚地开始制作。作为老师,要积极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做好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大力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怎样才能运用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实践,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增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呢?

我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就在思考,怎样才能启发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呢?我想这不光是一线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同样也是每一位教育研究者要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大奖,却尚未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大奖获得者呢?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以《画图》一课为例,我认为在教学时,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牢牢地拽在身边,应把这节内容当成一个整体来看,让学生初步了解画图基本知识,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画、去尝试。

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完善他们的探究过程:

(一)自我发现,自我纠错。

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进行自我的分析、观察纠错。

(二)小组合作,相互帮助。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有其特殊性,一个人要面对五六十个学生和机器,如果不组织小组之间互帮互学、互相探讨,自己不但忙得团团转,还会有很多学生因得不到你的帮助而影响学习。

学生探究知识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次成功的,当他们遇到困难无力解决时,我给他们适时的帮助,肯定他们探索过程中的闪光点,然后指出问题,进一步引导他们。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的及时交流,也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进度和深度。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有时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合作意识却被忽视了。在信息社会里,人的这种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正好可以将其充分体现出来。

三、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主张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学习品质的评价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养成教育,分小组开展“比一比,谁的苹果多”的比赛,于是各个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特别是小组长充分发挥自己技术过硬的作用,带领本组成员共同进步。我对表现出色的同学敲一个“小苹果”印章,当“小苹果”达到一定的个数,便可获得一次自由上机的奖励。通过一年的坚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同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也高涨了。

其次,教师评价时,要努力做到评价的多元化。评价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学会公正地评价、学会多角度多渠道公正地评价自己,就像学会学习一样学会评价自己与他人。评价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甚至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我的做法是把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平时每一个学习任务,每一个作品都有评价,把平时的成绩和考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 第2篇

南京九中李立祥

一、成绩总结与反思

中国人论事首先喜欢谈成绩,今天我们就少用一点笔墨来谈这个事,因为我觉得对于我们今天的信息技术学科,就会考而言,在这里比成绩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在过去我们是按过关率来比,各家百分之多少,而今已经不比这个了,级别已经提升到按个来比了,看看谁家没过关的有几个,1个或2个甚至于3个我想关系不太大。

我倒想谈一谈我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说实在的,我们这个学科在学校中是饱受歧视的,毕竟现实就是如此,社会上看学校是看你的文化成绩,看你的高考情况,而这些与我们这些小学科都是不沾边的,如果说有关系那也是我们硬懒说是有,在这一点上我们也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过分地强调自己有多么的重要,学校领导是不大会重视的,除非校长是信息技术学科的人,但到目前为止似乎好象还没有。

谈谈我们的学科教育,可以这么说,没有哪一个学科能比我们这个学科对学生更有诱惑力的,然而这种诱惑力不是来自我们要学的内容,而是网络,说实在的,网络的无限魅力让许多成年人都忘乎所以,更别说自治力世界观尚未成熟的学生了,这种吸引严重干扰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简单地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上课不给他们上网简直就是没意义,什么也不想学,在课堂上烦燥不安,许多学生那种眼神真如一个犯了毒瘾的吸毒者,讲什么内容也不愿意听,电脑一开,在他的领海中浮现的就是无数闪烁的小企鹅,在他的耳边缭绕的是熟悉的嘀嘀嘀„„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研组经过了多次的讨论,最终形成一致结论:狠抓课堂。教学要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有所得,经常到外面听课我们感觉,课备得充分上起来真是轻松,老师有的讲,学生有的做,师生互动多。过去我们只是简单是备备,根本没有深入思考,结果课堂上经常出现许多不好解决的局面,任务简单,许多学生几分钟就完成了,没事干,嚷着要上网玩,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有时让领导看到,对我们极为不利。为了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认真学习一中的教学经验,从高一开始认认真真地备好每一节课,尽量能精确到每一分钟,不让多余的时间出现。经过一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教案,今年我们的计划是在高二再扎扎实实地搞半年,重新整理原来的教案,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现在还没有做的就是每堂课的随堂练习,我们将在以后从题库中精确划类,研究如何让随堂练习自动化。这些东西一旦形成以后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二、本做法

对于本高二的信息技术会考,说实在的,我根本就没怎么考虑,我觉得用不着去烦心,这种简单的过关型考试对于目前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的学生来说,套用南师附中王栋生讲的南师附中名言“那点事好办!”

当然真正的教学工作还是要做的,首先是用2个月时间把新课上完,然后开始分类复习,接下来再进行模拟练习,每次练习都准确地记录学生的成绩,为最后一段时间抓“差生”做准备。经过几年的实验,最后过不了关的学生一定在我们抓的名单中。对付考试,这几招还行。但这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既然有了考试我们就要面对,至于做法对与错不管它了。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第3篇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因其多媒体特点和新颖性而与传统的理论学科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以典型问题为诱导,通过逐级递进的问题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知识建构。另外,当前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差异巨大,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可以通过协作学习的理论作为指导,通过恰当的监控手段促使小组协作,实现协同知识分享与共同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PBL 协作学习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7-0066-04

作为一门强调操作技能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其他传统的理论课程有很大的不同。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看,课程内部蕴涵着比较清晰的逻辑体系;从其教学目标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比较重视对学习者隐性知识的培养,其突出表现为要使学习者能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信息技术的特点看,由于其新颖性、多媒体特性,很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因此,其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开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计算机公共课,成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开端。经过近20年的努力,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模式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数十位教师一直在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管理方法、考核形式等方面开展探索。近5年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教学模式,希望能够与同行专家交流。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主体在与客体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主体的一些知识被内化为主体自身的一部分,成为主体解决类似问题的个人知识和智慧。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认为教师不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渐进层次学习的激发者。[1]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是许多研究者推崇的模式。然而,我们认为,“任务驱动”这一概念从教师以指定的任务来驱动学生开展探索入手,突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对学生及其探索、研究过程的关注不够。如果从学生角度入手,把学生学习的过程看作是在面临问题时探索解决方法并逐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得进步的过程,进一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成长,则更符合信息技术教育的固有特点。

另外,从学习者的角度看,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差异大,在学习者中不乏计算机“高手”和“机盲”。同时,当前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接受多重长辈的宠爱,追求个性发展,缺乏多人协同工作的意识,这对培养21世纪的合格人才是非常不利的。在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中有意识地引入协作学习的机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对他们在成人后承担社会角色是非常有益的。

基于上述理念,在具体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精讲多练”,以PBL(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和CL(协作学习)的理论为指导,把课堂教学、课后学习、综合讨论和学习支持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其基本思想如图1所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课堂教学、课后学习和演示答辩评价,基于教学服务平台的学习支持贯穿这一过程。

二、基于PBL和CL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1.课堂教学:任务驱动、问题分解与模块组合相结合

(1)指导思想

精心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典型任务,带领学生进行任务分解,使之明确解决此任务所需要的若干个基本操作;然后讲授基本的操作步骤,把教学大纲中要求的操作技能作为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内容精讲。最后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把若干模块有机地组织起来,达成目标。授课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感性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归纳,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提升。

(2)教学步骤

教学目标分析:开始课堂教学前,教师进行详细的教学目标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一般采用层次分解法完成教学目标分析。

问题设计:根据教学目标,教师精选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解决方法进行预设计(完成初步的教学设计)。这一过程是关系教学成败的关键。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是这一活动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向学习者展示成功的、趣味性的作品吸引学生,解释相关技能对于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影响以增加学习者的内驱力。

问题分析:向学习者展示预设问题,并通过课堂交互与学习者一起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步骤。

问题分解: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可以解决的子问题,并进一步细化子问题,直至每个子问题都成为不可再细化的基本操作,形成问题分解网络图。即采用“从总体到局部,自上而下”的任务分解法。

问题解决:根据问题分解情况逐个完成基本操作,然后把各个子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可以说,解决的过程与问题分解相反,是一个由局部设计逐步组装为整体,最后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巩固与思考:教学实践发现,上述模式在教学演示过程中,课堂反应效果良好,但很多学生却在面临实际操作时手足无措。因此,需要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对上述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反复强调。最后需要给学生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联想,促使学生深化所得到的知识和技能。

(3)注意事项

在这一环节中,核心工作是精心选择和设计问题。选取的问题必须满足以下特征:首先,必须能够涵盖所有的知识点,而且易于进行任务分解,分解后的知识点应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其次,该任务应包含一定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第三,该任务应能够突出教学主题,具有一定的示范性;第四,问题应该具备一定的层次性、递进性,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开展探究。

2.课后学习:基础任务与拓展性任务相结合,协作与分享相结合

(1)指导思想

教学实践发现,21世纪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差距相当大。同样的任务,部分优秀学生感到太简单,而另外有些学生则感到很大的学习压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使优等生和差生都能够有所进步并且促使优等生主动地帮助差生,我们采取了基础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相结合的策略,并引进协作学习的有关理论,使学习者在小组协作过程中实现知识分享,实现差生可以得到优等生的帮助,而优等生在帮助差生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提高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基础性任务明确了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开放性任务给予了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需要强调的是,在管理学生开展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为避免那种使“强者更强、差者更差”的“搭便车”现象发生,教师一定要采取必要的监控措施,以保证协作组内部的协作。

(2)组织与管理

1)精心设计课后作业——基础任务与拓展任务相结合,注意子任务的递进性

课后作业是促使学习者在实践中提高技能的必要手段,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必要补充。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注意基础性任务与拓展性任务相结合,既要保证基本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要保证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此同时,为了引导学生的发现学习和主动探究,在课后作业设计中,还必须注意课后作业中各个子问题间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一般情况下,最后一个子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组织学习小组

为了有效地开展协作学习,教师可以把学习者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各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鼓励小组内部的协作和小组间的竞争。即教师要求各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后作业,并必须在两周后的专题讨论会上就本组的作品进行专题汇报,然后接受其他小组的质询和教师的点评。

科学地组建协作组是成功实现协作学习的根本前提。分组涉及到把学生分到不同的组去,这就涉及到按照什么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是协作学习的主体,如果分组不恰当造成学生对分组情况不满意,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和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分组时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以有助于提高组建协作组的效度和内聚力:本着学生自主自愿的原则,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但不是放任自流;尽量采用异质分组;避免把学习者之间有上下级关系的学习者分在同一组;采用混合分组的原则,每组中男女比例、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要尽量相同;教师的初步分组方案不要急于公布。[3]如果教师的分组方案与学生的调查问卷中的要求有很大出入,教师应提前与相关学习者进行解释与沟通,以缓解其不满反应,避免因小组成员间的局部矛盾而导致协作失败。

3)学习过程的组织与监控

对各学习小组的活动,教师必须注意监控,并及时给予指导。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小组内部是否实现了知识分享,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知识技能传授给水平较差的学生,水平较差的学生是否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高。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协作学习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搭便车”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必须在活动开始时明确评价办法,堵塞这一现象的发生。例如以课后抽查、随堂小考试、要求小组内监督等作为手段,给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同学压力,促使他有意识地去主动学习。关于这一点,国内有些学者的做法值得我们提倡:第一,教师提问。在巡视过程中或者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能会随机地询问某些同学一些问题,给同学们一定的压力,使同学们的知识不局限于自己擅长的部分,使之能够主动承担不擅长的任务。第二,随机从每个小组中抽出一个学生,让他们成对地与对方交流,给予对方评价。

总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小组间的竞争和小组内的协作,使各个小组内部成员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制作出最优秀的作品来。

3.综合讨论:竞争与分享相结合

(1)指导思想

在教师监控下的课后协作,以PBL和CL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学习小组内部的协同知识建构过程。为了使这一过程的成果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我们认为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开展综合汇报和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汇报讨论,使学生发现作品制作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其失误;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班级讨论,使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相互分享成果,交流技术心得;第三,通过对小组汇报的控制,可以为小组的协作施加压力,促进小组内部的知识分享,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2)综合讨论的组织

为保证综合讨论的有效性,需要制定明确的讨论细则:各组推举一名汇报人负责讲解本小组的作品,并汇报本小组作品的关键方法和技巧;在一个小组汇报完毕,其他小组可以针对汇报小组的汇报提出质疑;汇报小组必须按序回答其他组同学的质疑;非汇报组要对汇报组的作品和汇报进行评估,填写预设的评估表格;教师点评作品与汇报过程,给出总结性评价。

教学实践证明:由于在综合讨论阶段,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排定顺序,然后按序回答其他小组对其作品的质疑,并把回答情况作为小组总成绩的一项指标,将迫使各学习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主动帮助学习较差的同学。事实上,各小组为避免因组内某个成员的失误而导致整个小组评价降低,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气氛浓厚。从讨论过程看,由于小组之间存在竞争,各小组都能认真思考其他小组的汇报,其提问相当尖锐,很多问题都有一定的深度,体现了讨论者在听取汇报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另外,我们发现,在综合讨论的过程,有些平时比较胆怯的学生逐渐克服了自身的羞涩,逐步加入到激烈的课堂讨论中。

三、学习支持:网络课件与交流平台相结合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比较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很多软件中为实现某一任务所需的繁琐步骤之间有非常严格的顺序。很多学生反应,自己对一些操作流程的原理很清晰,却在面对计算机时手足无措,经常在需要某一关键操作时忘记了该做什么。我们认为,作为信息技术类课程应该体现出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优势,灵活使用教学服务平台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支持。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应在操作环节和学习者交互等方面为学生的课后学习提供支持,比较常用的策略是采取建设网络课程和组织学习论坛(含BBS、Blog、Tag、RSS等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教师应该把上课所用的素材、每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课例的操作步骤的详细描述,放到学生使用的教学服务平台中,为学生的上机实践提供持续的指导。其次,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行交流的论坛,供学习者在课后针对操作中的技巧和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教育技术的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在参与讨论、撰写日志(学习笔记、学习心得)以及通过教学服务平台获取知识后,在头脑中会对知识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重新分类与组织,从而实现学生的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变。由于这种组织和分类最终能够通过论坛下的知识结构树体现出来,就促使学生再把隐性知识显性化。而且学生通过论坛组织知识结构树的过程,本身就是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一种知识的重组和创新过程。由于基于Web2.0的论坛对帖子可以分类管理,使之能够按照个体的认知风格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优质、便捷的知识导航路径,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方便地进行浏览与学习。这个过程能够真正地把个人知识外化为组织知识,使教师、学生的知识框架图能够和其他同学共享。另外,由于论坛中集中了风格各异的、数量众多的个人帖子,也有利于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认知特点的内容进行交流、学习。

在充分肯定网络课件和论坛对学习的支持作用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网络课件的设计中,要注意课件的组织,应该使课件能够体现知识体系结构,支持随机进入,遵循“小步子”原则,避免那种把一节课的数字录像在网站中一放了之的行为。另外,在学生使用学习论坛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适时地关注论坛中的讨论状况,并适时地归类整理或删除一些不合规范的帖子。

四、思考与总结

关于PBL的教学和协作学习,很多教师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尝试,也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然而我们的实践发现,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在精密组织和严格控制下能够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但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旦缺乏精密的组织和监控,课后的协作学习就有可能流于形式,“搭便车”现象严重,导致协作学习过程的失败。另外,在这种模式下,尽管教师的作用仅仅是一个辅导者,但教师要比传统的授课方式付出更多的心血。首先,为了达到在有效时间内“精讲”的目的,教师必须精选教学案例,充分备课,研究精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其次,虽然从表面上看,很多学习过程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然而教师必须为这个课后学习过程的组织、监控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马秀麟.探索信息时代教师角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6(3):7-9.

[2]马秀麟,白凤凤.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学习资源的组织[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9):60-62.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第4篇

1. 转变课程观念

2000年国家教育部在全国开展信息技术课程伊始,有人认为这是教育改革的创新点,甚至有的地方还将此门课程的考核纳入到高考中去,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得到了重视,但是这种重视不是我们目前所需要的重视,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如果说,信息技术课程原来是作为教育的一个创新点开设的,那么,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创新点已成为现如今的必需点,这样就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不同于原来的要求,信息时代要求每个人具有基础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师更该如此。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快,教师应掌握现代的教学及学习理论,唯有如此,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信息时代,并运用这些理论优化教学改革。[1]相对于其他传统科目,从事信息教学的大多是青年教师,他们在原先的校园学习中已经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手段,这给信息技术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计算机信息技术也不例外。掌握的信息知识涉及各个领域,同时,利用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及分析技术可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可以说,信息技术不再是教育领域改革的创新点,更多地已融合于各个学校科目之中。一方面,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科目相结合,将信息知识与其他领域知识相融合,不仅丰富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内容,而且使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及推广,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及素养。如:在“猪流感”流行时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以此开展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搜集分析信息,最后以一定的方式存储并传播。这样的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技能。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使用,促进了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打破了原有的思维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方法探索未知世界,激发了学习思维能力,整理分析资料更加快捷,减轻了学习的负担。

2. 营造学习氛围

许多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因为初次接触这门课程,有很多时间进行上机操作,所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随着学习难度的不断增加,学习的兴趣大不如前,产生了一种畏难情绪,这与信息技术本身的抽象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先进行学习方式的改革。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永远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内心对一事物或活动有十分强烈的心理倾向,其学习活动就会处于最佳的积极状态。例如,指法练习是计算机操作中最基础的内容,同时也是最枯燥的内容,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重复练习,首先,从生理上来看,练习时间过长,还要求十个手指的指法准确无误,练习一会儿手指肯定会酸痛麻木,学生难以坚持下去,注意力也不易长时间聚集。可以转换方式,如目前市面上有多款打字练习软件,这对于学生的指法练习有着良好的效果。在运用打字练习软件,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学生打字有一定速度之后,可以开展班级比赛,对于打字速度快的学生,以多种形式加以鼓励,不仅可巩固指法练习,而且能增强学习氛围。

对于信息技术这样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更多的学习时间是理论上的操作。上机操作是对于所学知识理解、思考及验证的过程,随着上机操作的不断反复,学生对于计算机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反感。对于每节课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设定针对性的任务,让学生运用本节知识去思考解决所给定的任务,再上机证实所思考的解决方案是否有效,成就感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给学生以主动发展的空间。当然,对于不能有效解决任务的学生,绝不能加以训斥挖苦,要营造一个充满自信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改革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学生的起点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电脑,甚至有的还参加过这方面的比赛,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而有的学生在此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难免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对于起点不一的学生,教师应实行差异化教学。汤姆林森认为,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的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2]。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差异进行分析,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置不同的目标。当然,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对每一位学生的最低要求,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进行差异教学,有针对性地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詹俊.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现状调查——以上海市为例[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教通讯) , 2009, (11) .

[2]肖士胜.关于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职业教育研究, 2008, (5) .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第5篇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概念: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教学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由信息技术、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边缘科学。

开此门课的目的: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技能初步训练、为将来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和信息技术、研究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

研究意义:1.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是信息技术科学迅猛发展的需要; 2.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学是把所学到的一切专业知识更好的服务于IT教学的需要;3.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学是本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一章 信息技术的目的和任务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1基础性 综合性:其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信息技术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3 人文性:课程为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

高中信息课程的主要目的: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3.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4.强调解决问题,倡导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课程的任务: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和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信息的基本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2.过程与方法。

1> 能从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2>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的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3>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管理。

4> 能选择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5>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地,合理地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完成信息作品等。

6>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维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能力。

2>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3>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教材编选原则: 1.教材编写建议: 1> 要强调适应性;

2> 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

3> 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突出特色,强调创新,渗透人文精神,贯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2.编排教材内容是应遵循的原则: 1> 有利用学生尽早上机操作实习;

2> 按照学生的思维特点编写教材内容,使知识与心理相结合; 3>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内容; 4> 根据现有的师资条件来编排教材; 5> 根据目前的教学形式编排教材; 6> 参考计算机科学的体系编排教材。

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道德素质: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稳定的品质;

科学文化素质: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身体心理素质:心理、感知能力、情商;

劳动技能素质:1.劳动观点: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果实、尊重劳动人民;2。劳动习惯;3.劳动知识;

4、劳动专长;

教学过程:教师依据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共产主义品质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性质: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2.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

教学过程的特点:1.学生认识活动是在有计划、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2.学生学习的知识是间接知识3.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过程是教育过程。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1.应以实践为基础;2形成概念和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信息

3.必须与数学、物理和相关学科相结合;

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阶段:

1、感知教材;

2、理解教材;

3、巩固教材;

4、应用教材;

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怎样激发学习兴趣:利用社会舆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给予学生好的期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发挥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作用;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利用教材和课外读物提供的基本材料;组织实际观察;

3.理解教材,形成知识;4.巩固教材,形成技能;

5、应用知识,形成能力;

6、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中学信息教学的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方针。教学目的及教学规律性儿制定的指导学生学习工作的基本要求。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想统一原则

内容:是指教师以准确无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武装学生,同时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注意问题: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必须阐明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必须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密切结合实际,江青理论,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世界问题的基本技能、达到有知能用。

注意问题:必须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观点进行教学;要明确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重视必要的实践活动。3.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

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引导学生对所学教材充分感知,比较对照,判断推理、为掌握科学概念打好基础。

注意问题:要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知识;要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知识;要把这一原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哲学工具的作用。

4.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内容: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辩证地统一起来。

注意问题:要加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5.理解与巩固相结合的原则

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和巩固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注意问题:教授知识要清晰而深刻;引导学生坚持连词和复习;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6.统一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内容:是指教师在在教学中腰面向全体学生及时抓好两头,承认差别,区别

信息

对待,使各类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共同提高。

注意问题:要把集中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正确对待个别差异。7.启发性原则

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注意问题:培养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认真严肃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发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养成善疑、善问、善思的习惯。

怎样综合运用各项教学原则?

1、上述教学原则对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运用各项教学原则有助于我们自觉地按照教学的客观规律办事,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注意各项原则之间是互相渗透、相互制约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是各项原则相互作用和统一实施的结果。其中某个原则起主要作用、其他原则起辅助作用。

3、教学原则必须贯彻于全部教学活动中,即贯彻于确定课程标准,边学教材,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及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之中。

4、必须全部地、辩证地贯彻各项原则、防止绝对化和片面化。

第四章 信息技术教学组织形式

什么叫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组织联系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常用的三种基本组织形式?

1.课堂教学:就是按照规定的时间表、对固定的班级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

2.个别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个别学生或活动小组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现场教学:就是教师根据信息技术的任务,组织学生到有关现场,如机房、计算机中心等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教师在课外活动中的作用: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时要担当起领导的工作,组织和管理小组事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制定活动工作计划,活动工作计划要包括小组的组织形式、活动的时间安排及活动的内容安排。

小组的组织:首先要做好动员工作,要向学生讲清小组成立的目的、意义及活动的大致内容。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报名,最后由自己和班主任共同确定小组成员。

确定小组活动成员的原则:1.确定小组成员对活动小组有浓厚的兴趣2.智力较好,其它课程成绩优异

3、小组人数的问题4.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1.搞专题讲座2.软件制作

3、定期对出编程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去做,出有兴趣、有意义、有难度的题4.适当的开展游戏比赛

信息

信息技术课的类型:

按照教学任务划分:1.传授知识课(新课)2.复习巩固知识课(复习课)3.培养技能技巧课(习题课)4.测验课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先后顺序和实践的大致分配。

课的基本部分(教学的基本环节):

1、组织教学2.复习提问引出课题3.讲授新课4.巩固5.联系7.总结(小结)7.布置作业。

第五章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步骤,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有序的多种活动方式,是教师完成多种教学任务的途径和手段。

讲授法:

内容: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适当利用实物、挂图、演示、试验。等直观手段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方法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分类: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讲述:偏重于叙述事实和描绘形象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解: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和论证科学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的方法; 讲读:讲与读交叉进行,有时还要加入练习活动;

讲演:对一个完整的题目连贯的进行分析、论证、和说明、并给出科学的结论的一种方法;

运用讲授法注意的问题:

1.要事先准备好讲授提纲,按照讲授提纲系统地叙述教材,做到以事叙述、所

举例证都要紧紧导向结论,切忌离开主题,任意发挥。

2.要掌握教材的逻辑体系。精讲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做到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3.教师说话要通俗、要明白、要有趣味、要以姿势助说话,要善于举例子、作比喻、使讲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重点适当重复、难点反复解释。

4.教师讲授的速度要与学生思维的速度相适应。

5.讲授时仍需恰当的利用板书、挂图、演示、试验等直观手段嘉庆教学的直观性。

谈话法(问答法)

内容:是教师和学生用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分类:启发性谈话,检查和复习型谈话,指导性和总结性谈话

启发性谈话:主要用来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通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类引出新的知识、内容。

注意问题:

1、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题意清楚,要求明确,切忌二义性。

信息

2、教师必须考虑对全部统一要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鼓励学生学习上先进的学生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又要鼓励后进生树立学习信心。

3、课堂提问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思考片刻。

4、与一个学生的谈话兑换也要兼顾全班、用眼神、手势、旁边等将全班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和学生两个人的对话中,形成全体师生共同活动,切忌进行将大多数学生冷落在一边的谈话方式教育。

讨论法

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值得一种教学方法。注意问题:

1.讨论前教师要提出讨论的题目和讨论的具体要求,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或参考资料或进行调查访问,认真准备讨论意见,确定恰当的讨论时间。

2.讨论中要善于启发引导,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又要抓住问题的中心,把讨论因向深入。

3.讨论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要进行辨证地分析,作出科学的结论。

读书指导法

内容: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和参考书来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注意问题

1.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水平,把握教材,特别使其难点,以便有效地指导。2.教师要提出阅读的课题和要求,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3.教材不能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则不可采用这种方法。

演示法

内容:直观法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将实物或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是利用计算机等设备向学生做示范性表演,使学生获得感性的知识,促进学生理解教材,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注意问题:

1.演示符合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明确的目的,不能用演示法取代学生的具体操作实习。

2.演示时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清晰地看到演示的对象和内容。

3.演示时,教师应对演示的对象加以必要的说明,告诉学生应观察什么,并提出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4.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观察被演示对象的变化,使学生获得深刻完整的印象。5.演示过程要适时,为了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感到比较新颖的教具或者是设备应在使用才展示,用完后要及时地收起来。6.演示之后,要归纳总结,做出明确的结论。

参观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计算中心。软件公司和应用计算机的其他场所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信息

注意问题

1.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2.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3.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

练习法:是指教师指导下,进行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或元器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和变化,使学生在观察或研究或独立操作中获取知识,形象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

实习法:是指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到机房上机,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验证信息技术某些功能和结论,调试程序,培养信息技术技能技巧,发展学生能力。注意问题:

1.制定好实习计划。

2.充分做好实习准备(实习内容,设备、材料的准备)。3.激发学生对实习的兴趣。

4.精心辅导实习(入门、总结、巡回辅导)。

5.要教育学生爱护设备,强调操作使用时注意的事项。

发现法(探索或研究法):是指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使用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问题

2学生利用有关的材料对提出的问题给出可能的假设和答案 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查假设,如果学生中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争辩 4 对结论进行补充,修改和总结 注意问题:

1.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课题和过程。2.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

3.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环境。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要依据全部教学原则综合,以保证所选择的教学方法符合教学中的基本要素。2.要深刻而全面地认识每种教学方法的性能,要充分考虑教学得以进行的条件,防止选择过程中的片面性。3.必须考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4.必须考虑教学的内容。5.必须考虑课型。

6.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7.必须考虑教师的自身情况。

信息

第六章

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指教师用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即指教师用以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切材料、器具和设备。

一、教学语言:语言是有语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即建立在基本符号集上的 语法规则的集合。教学语言是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

教学语言的作用:是师生之间交流情感、传递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工具。组织教学语言的原则和要求: 1.教学语言要有目的性。2.教学语言要有科学性。3.教学语言要有直观性。4.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课标:是以纲要形式编订,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包含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和实施建议及案例等教学上的基本要求。

课标的作用:

1.体现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方针。2.提供编写教材的依据。

3.指明教学的方向和途径是教师教学的法规。注意问题:

1.应全面透彻地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和体系,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保证学生牢固地掌握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内容,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准。2.为了保证各学科间的密切联系,和学生学习的前后衔接,教师还应了解相邻学科的课程标准。

3.学生掌握知识的范围可不限于课程标准的规定,但全面实现课程标准则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任务。

三.信息技术教材:是按照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所编写的学生上课和复习用的书。

教材的作用:

1.是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根本凭借。2.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3.是学生获得细心技术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来源。使用教材注意点:

1.以任务驱动突出信息技术的信息性。

2.以信息处理为主线,强调信心技术的实践性。3.与其它学科整合,体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4.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板书: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提纲挈领地在黑板上写出来的文字或者是画出来的画或表格。

作用:板书不仅可以概括教师上课进行讲解或讲述的教学内容,补充教师上课时口头语言的不足,而且板书要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教材的重点和教学的难点,同时,教师还可以用正确、美观、整洁、规范的板书陶冶学生爱美、欣赏美得情操、培养学生良

信息

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实现学生信息技术书写的规范化要求。

注意问题:

1.板书要有计划性。板书设计包括整体设计、局部设计和技术设计。整体设计是指板面使用分块的设计,一般应包括整个板面分成几块,使用每一具体板块些那一部分内容,各板块之间什么关系;局部设计是指每一板块具体写什么东西,哪些内容必须写,哪些内容详细写,哪些内容概要地写;技术设计是指板书内容怎样写,是用自然语言,还是数学语言、逻辑语言或用图形说明。

2.板书要有直观性,板书的字迹要端正,工整、大小紧密得当,做到横成行 3.板书要有示范性。4.板书要有启发性。

5.板书要与教授、演示、操作相配合。

五.挂图:具有直观性,比板书、版画更有真实感,它可以表明机器设备和器件的外貌和内部结构,可以描述内部装置,结构原理,可以描述设备的工作过程。

适合使用的情况:

1.某些小实物。

2.某些内部结构复杂的事物。

3.某些设备、器件无法参观或参观时无法一目了然。

第七章

信息技术教学日常工作

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方法:

1、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入手;

2、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深入;

3、把知识分析及能力分析结合起来;

4、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教育因素。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备课:备课时教师在上课前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教学日历)

1、学年或学期的教学目的;

2、教学进度;

3、需要的教具;

4、安排好复习、考试的次数和时间。

信息技术课时计划(教案):

1.教学题目:如第几章第几节….2.教学目的:就是我们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教学目的包括教学的基本目的,教育目的,和发展目的。三维度(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培养)

3.教学重点:就是通过本节教学要达到的最主要的目的 4.难点:就是教学中应该达到但是有一定困难的目的 5.课型

6.教学方法:主要用何种方法:如讲授法与直观法相结合 7.教学手段(教具)8.教学过程 9.板书设计 10.教学后记

信息

课前准备:1.认真钻研教材,查阅资料;

2、精心备课;3.教具(多媒体课件); 尽量想办法打包,网络存贮、刻光盘

4、精神;5.仪表(整洁、朴素、大方、仪表朴实、自然)6.课前侯课(提醒学生上课,起到调节教师情绪,会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上课

1.尽快的进入正常的教学状态;2.语言要生动形象,要善于打比方;3.讲授知识要循序渐进;4.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5.要渗透思想教育;6.体现教师的主导性;7.执行教案要灵活;8.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9.要处理偶发事件

教学过程最优化:用尽可能短的时间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

第八章

教学测量评价

教学测量即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给出量上的反映;

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测量的结果(数量或程度)做出价值判断;

常用的测量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生某种行为表现如实的作好记录,由此判断学生某种等级水平的方法;

2.问卷法:通过书面提出问题,调查所要了解的情况,从而取得资料和数据,判断某种行为、登记水平的方法。

3.测验法: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组试题,对学生施测,根据解答或操作结果评定分数,并确定等级水平的方法;

标准化测验:由专门的测验机构编制,主要用于测验能力。成就水平。或诊断。预测监控标准;

教师自编测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自行设计和编制的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是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来说明某一学生在这一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将学生分等级排队。标准参照测验:(目标参照测验)是以具体体现教学的标准作业为准,检测学生是否达到标准及达标的程度如何,而不比较学生之间的差异。

第三节

测验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

1.效度:指测验在多大程度上测量了预定要测量的内容。

提高效度的方法:测验的内容和范围要包含教育学的主要内容;测验试题中要尽量把跟测试无关的成分去掉;测验试题的难度要适当;评定和计分的标准要客观统一。

2.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提高信度的方法:测验的方法和时间必须严格统一,测验的评定和计分必须有客观统一的标准;测验的试题的覆盖面宽;测验试题的难度要适当,指导法要明确,信息

清晰;消除受试者的紧张心理,增强他们对考试的环境的适应性。

3.难度:是测试题目的难以程度,是测试工具对受试者知识与能力水平适合程度的指标;

4.区分度:表示测验项目对受试者的水平的鉴别能力的指标。

第四节 编制试卷

一、命题原则

编制测验的核心是命题。概括起来,不论哪种题型,均应遵循以下原则。(1)试题要符合测验目的,不可随意提高或降低水准;(2)内容取样要有代表性,测试点分布要合理;

(3)试题的文字表述应浅显简洁,但不可遗漏必要的条件;

谈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第6篇

一、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点培养的目标,也是信息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途径。当前许多应用软件已向智能化、傻瓜化发展,学习软件的应用方法已不再是重点和难点。但对软件的应用,特别是应用工具软件创作自己的作品,是信息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测评中,应将其放在重要的地位。创作能力可以随着学习不同的工具软件分别进行培养和测评。如在学习了字处理软件后,我让学生们上机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彩报,要求内容健康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刚刚接触这样的题目,同学们感觉有些无从下手,他们只想到要大量的输入文字,却忘记了网上的资料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在看到身边的部分同学下载网上的文字和图片进行排版时,他们也就豁然开朗了。同学们的作品有的采用文字下面配有底图的方式、有的采用小块文串拼凑的编辑方式、有的利用表格来划分彩报各部分的内容,真是五花八门。这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所要体现的多元化教育思想。接触信息技术课的首次创作,使他们感到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开始跃跃欲试的向同学和老师们展示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在接下来学习数据处理软件时学生们已经能够主动的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开始自己选题,用Excel软件解决父母身高与子女身高之间的关系,十年来人们消费水平的变化、全国足球甲A联赛的各队积分和球队相关数据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开始不满足教材中介绍的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得以提高,他们开始自学Excel中的其它函数,主动学习和研究的风气日渐形成。

二、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导入新课,注重思维的启发性

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开始总有一个导入新课的环节,这实际上就是启发学生对新课题的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如何引入新课上下功夫,积极调动学生的众多感官,充发开发大脑的思维,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比如在讲授“文件的组织形式——树形目录结构”时,作为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引入:“每门学科都有很多的测验、考试卷,假如你拿回家后,都往书橱里一放,天长日久,卷子会越积越多。若有一天,你想要找某一张试卷,那一定会翻的一团糟,显然这不是一种科学的组织方式。如果我们换成另一种方式,平时就按学科来分类,为每门学科各准备一个文件袋,贴上标签,做完一份试卷就将其插入相应的文件袋中,这样就比较科学了。”很快的黑板上画出一张示意图,提出了树形的概念,紧接着告诉学生换三个名词:书橱——盘符即根目录(树根);文件袋——文件夹(树权):试卷——文件(叶子)。为了说明“根目录——文件夹——文件”的关系,再举这样的例子;“根目录”就相当于家庭中的“祖辈”,“文件夹”就相当于“父母辈”,“文件”相当于“子女辈”,在一个有三代的家庭中,爷爷奶奶只有唯一的一对,但他们的下一代可能有好几个,而他们的每个子女又可能有几个下辈,但每一个下辈不可能有多个上辈,这就是根目录、文件夹、文件三者的关系。短短几分钟,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很顺利的引入新课——树型目录结构,比单刀直入的介绍什么是根目录、文件夹等来的形象。

2、创设提问,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课堂教学中教学恰当的提问,能引导学生在认真理解例题的基础上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明区”,又要有“暗区”,为的是调动思维,开动脑筋,让学生获得“跳一跳,摘桃子”的快感,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只是满足于答案的获得,从而要培养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品质。

三、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1、抓住时机及时教育学生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互动的。教师在一节课内不可能长时间地讲事实、摆道理。因此,进行道德教育还必须抓住时间,有机渗透,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当有学生在拉键盘时由于用力过猛,造成键盘掉在地上而摔坏时,我就及时指出:大家要像爱护自己家里的财物一样爱护学校的电脑。在操作电脑时,动作要轻,过重、过大的动作很容易造成电脑硬件的损坏。

2、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为了使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我平时注意与班主任老师相互配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除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教育外,我还通过班主任利用周会时间、展会时间加强教育,并经常与家长联系,或上门家访,和家长进行沟通,共同教育,共同探讨如何控制学生单独上网的时间和次数,并和学生一起分析沉溺于网上游戏和聊天的利弊。这样,内外因共同发挥作用,收到较好的效果。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现状研究 第7篇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也随之取得较大发展。但是,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 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现状和取得的成绩

1.信息课程教学思想明确。高中阶段信息课程开展既是教育发展的要求, 同时也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一直有着明确的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在1999年, 我国教育部以及国务院出台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便提出:在高中阶段以及有一定条件基础的初中和小学都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随着2011年《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制定, 也使得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无论是在教学目标上, 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得到了巨大发展。这些要求对我国高中信息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教学指引。

2.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普遍。在我国教育部门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 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也成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必选课。同时, 各高中结合自身特点开设选修课, 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呈现多样化发展, 信息技术在高中得以全面开展。这也从侧面反应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根据目前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统计, 我国高中信息技术专职教师高达4万人以上, 在人数上已经超过音乐以及美术等传统教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状况。

(二)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信息技术课程同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特殊性, 并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家用计基础知识以及软件功能。从目前我国高中信息基础课程来看, 教学方法通常是以演示为主。即使现如今出现了任务驱动法以及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但是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主, 采用教师示范然后学生进行模拟演练的方式, 学生往往只能根据教师设置的步骤进行练习, 这也造成了信息技术课程较为呆板。大量事实证明, 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发展有着限制作用,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外, 在信息技术的实践课堂中, 教学方法同样没有明显变化, 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主体。这也就形成了教师教学费劲、学生学习无趣的现象, 学生对学习内容没有更深印象, 通常边学边忘, 从而形成信息技术教学的“闪存”现象。

2.过于注重教学效果。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而学校领导也对升学率有着很大追求, 这也就造成了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在内的非高考科目没有受到领导重视, 课时为高考科目让位是常见现象。尤其是在高三阶段, 巨大的教学任务往往也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只能按照考纲进行大概讲解, 无法注重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学习情况可以说是保障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因素, 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另外, 由于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不均衡, 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获取多以家庭为主, 然而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也就造成了不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与认识有着很大偏差。加之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学习能动性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如果教师无法足够地重视学生学习情况, 那么这种差异化表现的将更加明显, 进一步使一些学生失去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造成好学生不愿意上课, 差学生扰乱课堂, 影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二、改善信息技术课程的对策

(一)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 但是教学是没有固定方法的。相比其他学科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更加具有趣味性。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进度和知识的特点, 探索有效激发学生思维以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从而满足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性要求。例如, 在文字信息加工教学中可运用“发现法”以及“合作法”, 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 可运用“角色互换法”, 让学生换位成教师来发表观点, 然后教师通过验证以及见解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

一方面,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中, 可将教学设计设置为三个梯度, 即对单元、课程、学科课程进行设计。这种设计有利于在教学时间紧张时, 可通过缩减课时完成教学。例如, 信息技术课程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与其他章节进行整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又如, 教学第三章“信息的编程加工”时, 可先通过VB语言编程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出发, 让学生感受编程的优势, 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编程原理。

另一方面, 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进行规划, 将章节内容进行整合。例如,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同第四章“文本信息的加工”整合进行教学,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史开始, 通过查阅资料运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进行呈现, 不但强化了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 同时也实现了文字信息加工教学。

参考文献

[1]周瑾秋.中学信息技教学模式及教学方式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3) .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第8篇

一、微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1)微课程的内涵。“微课程”最早是在2008年提出的,提出者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所谓“微课程”,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可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

2)微课程的特点。首先学习时间缩短,一般微课程的时间设定为10分钟以内,时间的缩短有助于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不再像以前一样抓不住学习的重点。其次,微课程具有多层次教学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有目的性的采取不同的微课程教学,从而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需求。再次,使用微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时间,教师有空余时间和精力来对学生进行辅导,而不再被冗杂的授课而倍感压力。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下时间使用移动终端来进行知识的预习和复习,做好预习工作能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

二、微课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使用意义

1、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提炼和讲授

微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凭借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创新而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青睐。应用微课程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避免之前教学模式的单一与落后,还可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学生提炼和掌握教学内容。

2、实现学生的共同学习和进步

微课程最大的优点莫过于可以将不同水平和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统一到课程中,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微课程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建立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可称之为“因材施教,统筹兼顾”。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而这种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信息技术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使用微课程教学,不仅使枯燥的课堂显得生动活泼,学生利用终端APP还可以在课下进行知识点的预习和复习,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拓展学习欲望,从而提升学生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微课程在小学信息技术中的革新研究

1、课前准备工作的革新

首先,教师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微课程内容进行微课程的准备。既要保证微课程内容时间不要过长,又要保证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其次,教师要做好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方案一定要立足实际,保证微课程的教学优点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再次,教师要准备好电脑终端以及软硬件设施。一般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可以设在机房,除了必有的电脑之外,还应该配备视频、音频等相关设备。再次,选择合适的作品上传平台。这一平台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对微课程进行下载,在其他移动设备上利用课下时间自主观看。

2、课堂教学环节的革新研究

1)课程的导入。在进行微课程学习之前,教师应该设计好课程导入环节,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对弄不清搞不懂的问题深入探讨,直至搞清弄懂为止。

2)配备随堂练习。观看完微课程的知识点之后,学生已经对所讲授的知识点有了大致的了解,此时教师可以配备随堂练习,一是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所了解,二是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巩固。

3)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微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讨论小组,针对微课程中遇到的难题,讨论小组成员之间展开探讨,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负起责任,既保证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又要保证对讨论的效果作出合理的点评和总结。

3、课后总结环节的革新研究

为了更好地实施微课程教学,教师应及时做好及时做好课后的反思和总结,一定要对微课程的教学效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课后总结可以从学生课堂表现、参与微学习的积极性、随堂练习等几个方面进行。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总结情况布置设置课后练习题,以此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四、小结

综上所述,使用微课程进行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使可行的,它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知识点不再枯燥无味,让知识点更加立体化。通过在小学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实施微课程教学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它所具备的自主学习功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微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传播,渗透到了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不例外运用了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作者从分析微课程的内涵和特点入手,主要分析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微课程的革新,希望微课程能够更好地服务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关键词:微课程,小学信息技术,革新,研究

参考文献

[1]钟奇澎.微课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使用刍议[J].中华少年,2015(15):19

[2]赵立峰.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设计与实践分析[J].中国培训,2015(7):248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第9篇

一、基于教学形势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

为了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需求,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纳入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已有十几年,随着教学形势的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逐渐出现一些问题。对此,应基于这样的现状制定可行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进一步合理化,这样才能很好地指导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是: 要求小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内容;了解信息技术表现形式和应用环境;让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了解信息技术在现实中的实际应用, 激发学习意识和热情; 能够与他人合作学习,使用信息技术,逐步形成信息获取能力,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养成健康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知道自身肩负维护计算机安全的责任。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应明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整个教学教育阶段的重要位置, 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信息素质发展为教学根本出发点,组织设计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编制更合理的教学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以信息技术知识为主, 不贴近小学生实际生活。对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内容是枯燥的、乏味的,引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材主要讲的是文字、图片处理、页面设计、排版及表格应用等,下册主要讲的是互联网搜索、图片收集及聊天工具使用等。从中不难发现教学内容偏多偏难、任务重,不符合小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难免影响学习效果。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应符合当地教学形势和实际需要, 在科学教学目标指引下注重校本课程开发,考虑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特点,从小学生现实生活和情感需求出发, 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小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有效手段,具备一定信息素质。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间的联系,培养小学生利用互联网辅助其他课程学习的能力,促使小学生建立一体化知识体系,为适应信息时代工作、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当然,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同时,不能忽略知识、理论传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确定教学重难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小学生学习,使其掌握必备的信息知识和技能。重难点往往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课程内容, 对此应科学设计教学模式,使小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三、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加之,当前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十分迅猛,课程内容、教学理念等往往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从而影响教学有效性和实用性。面对这一情况,除了要不断调整与优化课程内容,使课程编制更合理化之外,还要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开展高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 应加大教学资源开发力度,丰富教学资源。

第一,好好使用教材素材和配套光盘。教学是依托教材开展的,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素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每套教材都有配套光盘,素材与单元内容是一一对应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其中素材资源组织设计教学活动, 也可利用其设计高效作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互联网有强大的储存功能,蕴含海量的资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从教学需求出发,从互联网上收集需要的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文字及图片等,将其融入教学活动中,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新鲜感,便于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此外,可指导小学生围绕任务搜索网络资源, 在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资源收集、加工与利用能力,形成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第三,可以自创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自身优势,教师可以自主开发设计教学资源。例如,在教研活动、备课组活动开展中,教师应积极针对单元内容设计一些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有效性。当然,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教师不能闭目塞听,要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经验,收集一切可用的教学资源,同时亦可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科学组织教学设计

科学组织教学设计,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学习情境,设计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教学活动,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认清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了解学生特点和知识水平,善于观察、记录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将其作为教学情景的最初形态。其次,掌握将生活情景转化为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手段。仅了解学生生活还不够,还应遵守教学设计原则,通过设计、删减、重编等手段对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进行适当改变,使其符合课堂教学需要。最后,配合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将教学情境设计与教学方法相结合,能提高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性,使教学活动更贴切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实现。总之,设计的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 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信息技术知识理论间的距离,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新时期,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教学模式,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这里提倡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首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在基础知识和技能上的差异,了解学生性格差异,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差异,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考虑每位学生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实施分层备课、分层授课,让高水平学生指导低水平学生,促进全班学生水平整体提升。

六、结语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第10篇

一、根据形势制定可行性目标

为了保证适应社会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给国民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在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中, 加入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长久的发展历史, 随着我国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 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中逐渐出现很多问题。 根据这样的情况, 小学校园应该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保证小学的信息化教学能够良好展开, 这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指导策略。

在小学校园中, 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很难在课堂上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的学习, 更不能够培养信息素养。 需要按照现阶段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基础情况进行课堂内容的布置, 保证学生能够意识到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 把信息素质作为小学生发展的重点, 合理编排教学, 实现可行性的教学目标[1]。

二、编排合理的教学内容

小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 由于自身年龄和思维的发展还不全面, 因此难以接受复杂的课程学习内容, 小学校园中的信息技术课程需要以知识为主。 现阶段一些老师局限于课堂上的讲解, 这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不贴近, 导致学生认为课程枯燥乏味, 无法激发学习兴趣。 老师应该按照学生的心理想法, 合理编排课程内容,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亲切感, 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课程内容, 同时在实际生活中比较容易记起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 由此可见, 小学校园在编排计算机教学内容的过程中, 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良好的编排, 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证学生在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下提高信息素养。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一门具有技术性的学习内容, 因为现阶段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 很多小学校园中的教学内容和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理念都无法跟上社会的信息技术发展, 导致教学失去时效性和实用性。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校园中的教学资源, 使用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 如:视频教学、动画教学、音乐教学等方式进行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 这些都需要使用校园中的教学资源, 保证学生在好奇心理和兴奋的状态下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 这样的实践教学效果远远好于书本上知识的讲解, 保证小学生牢记课堂上所学的内容, 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2]。

四、组织科学的教学设计

老师在创建教学设计的时候, 还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进行创设, 设计出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教学内容, 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 老师应该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位置, 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准和性格特点创设教学情境。 还应该遵循教学设计的主要原则, 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编排到课程中, 发挥教学情境的主要作用, 这样的科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设计非常符合小学生的思维, 能够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 培养信息素养。

五、分层式教学模式

现阶段, 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 教学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发展情况为核心内容,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培养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才可以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在校园中小学生还存在个体上的差异, 这样如果老师统一教学, 就会影响教学成绩和效果。 因此, 还提倡分层式教学, 按照学生个体的差异, 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式, 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这样小学生能够在互相交流中培养学习兴趣, 最终提高小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3]。

综上所述,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信息化的发展速度还非常快, 我国急需信息技术型人才, 保证我国社会科学技术的良好发展。 在我国校园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时, 还需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的教育不仅仅能够保证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时懂得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技能。 在小学校园中展开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有效的, 能够为我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燕林, 李卢一.“整合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11:58-61+71.

[2]梁毅.以班为本, 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 2015, 29:50-52.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在我们进行小学教学的时候,可以开设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以此来满足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同时,这也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一、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小学生认为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仅仅是打字、玩游戏,教师要改变这样错误的理解,要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数据应用能力,可以通过办公软件的应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在Excel中来统计班级学生的分数,通过幻灯片来进行课堂知识的整合,还有就是通过Flash来做一些动画,通过图片处理来美化照片,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他们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

二、通过网络资源获取知识

现在网络是一个大的万花筒,里面的资源可以利用的有很多,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可以通过搜索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含量,获取有用知识,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资源,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而且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是十分有益处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主动寻找,并且学会进行筛选,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要让信息技术成为我们生活和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习到更多关于生存和发展的技能。所以,运用有效的策略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 第12篇

信些进尝入试新, 课让程他的们高初一步学掌生握进一行些一息计时, 算了机解基计本算知识机文化和和技培能养的信同技于息发技展术的素创养, 造性为的学课生堂创气设氛有利, 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课文○欲维, 能力注和重实培践养能学力生。的创造性思程昌市一文一、位创著设名情的境教, 育培家养说兴趣过:教中赖昌“于所兴有趣智力。方”心面理的学工研作究都也要表依学果学明, 能产学生习很兴大趣影的响水。一平对般学来习说效, 的蔡如孝趣, 他果就学会生深对所入地学、兴的致知勃识勃感地兴方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并且广泛式困地难涉时猎表与现之出有关顽的强知的识, 钻研遇精到方地神。去学否习则, , 遇他只到是困表难面时地往、往形会式法可丧见失, 信要心促, 进不学能生坚主持动学学习。由习, 就此

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要对信息技术课有了兴趣, 充满好奇心, 就会主动

地去探究它, 想方设法知道其所以然。这跟其他课程相比, 有明显的优势, 因为许多软件跟实际生活比较接近, 学生学起来就比较感兴趣。例如, 学生通过玩吃苹果小软件来提高他们的打字速度, 也可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个别指导, 以点带面

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差异非常的大, 有些学生从来就没有用过计算机, 甚至有个别学生还没有见过计算机;有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吃不饱”, 老师刚一讲完, 或者还不等老师讲, 他们就懂了或者是早就已经懂了, 甚至个别学生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教师。面对如此大的差异, 用传统教学方法, 教师即使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应对, 所以要因材施教, 个别学生个别指导。我班里有位学生被称“电脑通”, 他对电脑的硬件非常兴趣, 经常把他家里的电脑拆开又安装, 还跑到市场上购些二手元器件来组装, 有时候遇到困难, 就急着打电话给我, 我在电话里告诉他如何操作, 如果不明白他就抱着电脑来宿舍找我。我上课时经常以这些天才作为型典的例子, 告诉班里的同学, 让学生有种时代的紧迫感。

三、网上交流, 开展活动

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学校“网上论坛” (BBS) 上互相探讨学习方法, 从而全面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可以就国内外发生的某一重大事件、校内新闻等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充分的研讨, 达到求同存异之效;可以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工作进行讨论, 指出存在的不足, 提出好的建议;信息技术作业好像数学作业一样, 一道题有不同的答案。我给学生上网络数据库检查的时候, 就只举一个例, 留时间给学生自己去做实践中的作业, 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 把那些作业做完善, 学生用博客或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交作业, 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调整教学。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间的竞争性。

我认为学生只在课堂上学习信息技术还是不够, 要做到在课堂上学得好, 课外用得好;课堂上学得欢, 课外用得欢的喜人局面。所以, 应该开辟信息技术第二课堂, 因为他们渴望学到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我校非常重视兴趣小组建设和管理, 因为兴趣小组学习的内容是课堂上一些知识点的延伸、拓宽,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特长。

四、展示成果, 注重评价

上一篇:文化观照下一篇:重视学生计算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