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的更新

2024-05-07

生物教学的更新(精选11篇)

生物教学的更新 第1篇

一更新传统的课程理念

传统历史教材的编写是按照中国史和世界史两条主线进行, 中国史又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两大块;世界史又分为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在中国史这一条线中, 不管是古代史也好, 近代史也罢, 都是按时间顺序分别讲述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内容。举个例子, 中国近代现代史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年) 、三年过渡时期 (1949~1952年) 、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1953~1956年) 、十年建设时期 (1956~1966年) 、十年“文革”时期 (1966~1976年) 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1978年以后) , 同样也是按照这样的模式编写了世界史那一大块。新课程历史教材以“模块+专题”的形式, 依据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 革新了教育内容, 增强了教育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以“学习模块+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其中共设置了九个学习模块, 即历史 (I) 、历史 (II) 、历史 (III) 等三个必修模块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选修模块。这样就打破了先前那种通史体系, 以“模块+专题”的形式, 纵横交错编写教材, 体现了纲要的思想和精神, 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增强。

二更新教学理念

1. 更新传统教学理念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知识和经验获得过程的指导、重视对学生的体验与感情的培养, 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 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实践证明,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这一探究式学习过程, 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也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灌输式讲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当好组织者、策划者和参志者的角色。现在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所以要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 通过参与学习过程, 发挥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动手能力, 给他们深刻的体验。使他们的学习由“填鸭式”变为“自助式”, 由“封闭式”变为“开放式”。因此, 课堂就变成了学生成长的舞台和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天空。

2. 更新高考复习教学理念

从这几年新课程高考历史学科考核来看, 四大目标十二项要求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基本上没有变化。因此, 在新课程高考教学和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以课程标准为根本, 积极努力促进教师教学观和学生学习观的转变。重视新课程下的课程标准, 不仅要重视每一单元、每一节内容标准, 更要重视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的变化。

第二, 注重“双基”。根据课程标准有效地把握教材, 大胆取舍, 讲精、讲透。

第三, 注重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 以图文材料选择题作为选择题的主打题型, 历史综合题的信息载体以新材料为主, 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化。

第四, 高三的复习方法:一轮按课标;二轮按考纲;打破已有的模块限制, 按通史讲, 三轮复习在5月份开始大量训练习题, 以练代讲。

第五, 突出新史学理念 (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 的导向作用, 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 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 展现新课程理念的导向作用, 通过情境创设, 加大问题的灵活性、应用性、探究性, 使高考更能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七, 教师在教学中要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广泛学习。备考备在平时的每节课, 充分合理地利用好现有教学资源。

第八, 适当加强学法指导。注意加强专题史下的通史复习, 对重要时期进行重点专题复习, 中外关联、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关联, 帮助学生构建通史知识框架。

三结束语

总之, 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势要求教师要更新理念与方法, 去探究更适合于教学的新手段。同时, 通过新课程的运用, 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最终使课堂成为真实的课堂、兴趣的课堂、艺术的课堂、享受的课堂和快乐的课堂, 为学生走进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内容分析:《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是北师大《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通信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中的第一个主题中的课文。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本单元的主题是帮助学生了解有关通信及交通方面的发展,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和交通领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通信和交通领域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感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本单元内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介绍了通信及交通工具的演变和发展,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探究了、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使学生从中体会和理解到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并对于学会安全、有效地利用各种传媒手段有所认识。

教学对象的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身边的通信工具有一定的认识,但了解并不深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经掌握了一些通信工具的操作方法。在本节品德活动课上,将创设多个情境,通过活动体验,帮助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变化与发展,体会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进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通信素养。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比较完整地了解通信技术的变化与发展,体会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2、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领域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通信素养。懂得通信的基本礼貌,形成良好、文明的意识和行为。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通信领域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感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搜集人们过去是怎样进行相互联络的相关资料,并到生活中去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为课堂上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请看屏幕,画面中的两位小同学在干什么呢?(课件呈现:两位小朋友用QQ聊天的情景)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会用什么方式与他人联系?(打电话、寄信、发送邮件……)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使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与他人联系的。那么,在人类还没有发明这些先进的通信工具以前,人们又是怎样相互联络的呢?

4、学生汇报。(烽火台、快马、信鸽……)

5、过渡:从古至今,通信家族的成员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小朋友们想不想去认识一下通信家族的成员呢?我们一起到电信博物馆去参观吧。

6、(课件呈现)从古至今的各种通信工具。

(设计意图: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认识多姿多彩的通信技术。)

二、活动一:小小讲解员

1、电信家族的成员可真多啊!现在,我们来当一回电信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选择一种通信工具介绍给大家。

2、出示活动要求:(1)所介绍的应当是教科书上28页—33页的通信技术。

(2)要说明这项技术的具体使用方式及特点,最好能联系实际进行。

(3)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介绍,并且将讲解、表演、图片、实物等方式结合起来进行。

3、小组准备(教师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资料提供给学生。)

4、开展活动

5、如果仍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去向听课老师请教。

6、引导学生发现从古至今通信工具发展变化的规律(更快、更方便)。并帮助学生理顺通信家族演变的历程。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使学生了解通信工具的使用方式及特点,进而感受通信技术的变化与发展。)

三、活动二:通讯大演习

1、随着时代的发展,先进的通信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这不,通过下面的活动小朋友们一定会深有感触。听说我们学校要举办大型庆六一亲子游园活动,想不想爸爸、妈妈来参加,那我们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们的爸爸妈妈吧。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和小伙伴联系呢?

2、(课件呈现;手机、电话、书信、电脑)小朋友可以选择其中一种通信工具,模拟情景,先演练一下和爸妈通话的情景。

3、模拟情境,演一演。

4、引导学生通话时要注意通话要简洁,要注意文明礼貌,时间、地点、事情必须交代清楚。

5、过渡:只需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时间,我们就可以把这件事告诉爸爸妈妈了,真方便。其实,越来越能干的通信工具给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便利,能说说你们课前所了解到的吗?

6、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资料(口头讲述、调查表、图片资料……)

7、(课件展示)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设计意图:在活动体验中,使学生感受通信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从而感受社会的进步。)

四、总结

1、希望小朋友们从小学好本领,将来发明出更先进的通信工具,使我们通信家族的队伍越来越庞大。

2、布置作业:将来,我们身边的通信工具会是怎样的?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再用笔画一画。

板书设计:

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观念的更新 第3篇

要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我们重新对待中学化学教学,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努力更新教育观念。

一、重新认识新教材。

过去的老教材将各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和用途等完全以知识体系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的感觉是“教材就是知识”,很少提及有争议的问题,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随着新课程的发展,我们对教材的认识也应有新的变化。新教材的栏目结构由原来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及存在等传统的知识体系梳理改为联想·质疑、迁移·应用、知识点击、观察·思考、交流·研讨、资料卡片、概括·整合、习题等模块形式呈现在老师和学生面前,使人耳目一新。新教材已成为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学习案例或范例,通过这些范例实践、剖析、反思、归纳,最终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新的认识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空间和研讨的余地留给学生。这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也对教师如何走出旧教材教法的束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未来的世纪里,化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将进一步得到发展,与高新技术、环境、材料、信息及生命科学的联系将更加密切,所以新教材在这些关系的处理上有它的独到之处。如讲到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时,由于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大气质量与它们的含量息息相关,故新教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

二、正确认识师生角色的转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化学新课标的宗旨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而学习兴趣的激发,又要求教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首先应该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去获取知识,改变传统的“牵着学生鼻子转”为“我为他们来指路”,改变传统的“单口相声”为“群口相声”、传统的“独角戏”为“同台戏”、传统的“讲堂”为“学堂”。

1. 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能够“乐学”、“愿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这就要求老师不断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抛弃“高高在上”的姿态,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新教材中出现了很多开放性习题,它们没有唯一的答案,故教师在与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时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和发言,对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即使不正确,也要进行鼓励和正确引导,不能惟我独尊,多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允许他们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商榷之中得出比较合理的答案。这样在和谐的、民主的探讨氛围中,学生的心情是轻松而愉悦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思维也是活跃的,学习的效率要比在沉闷的氛围中机械地说教高得多。

三、融入学生群体,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构建共同协作、和谐共处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高高在上,无形中拉大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老师已习惯于俯视学生,从而少了亲和力,多了威严感;少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多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能蹲下来看学生,平等地看学生,不仅要做知识的传递者,而且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学问题的研究者,更要做学生的知心者,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喜而喜,确立新的学生观,真正成为学生的投靠者和贴心人,做到无障碍沟通,视学生为学习中的伙伴。

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更注重实验、实践的教学。课本上的实验不再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绝大部分实验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此时,教师应勇敢地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亲自动手,和学生一起做实验,或者与学生一起组装仪器,共同探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加强与学生的协作与交流。融入学生队伍之中,不仅能够营造师生共同学习的氛围,而且能从与学生的共同研究和探讨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或学到自己未知的知识。现在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老师的知识储备不一定多于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老师所不知道的东西。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应虚心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要满不在乎,更不必感到羞愧无助,可用《师说》中的这样一句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告诉学生:知识是永无止境的,老师也需要不断学习,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迎接知识的挑战。这样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不但会使学生除去对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感,而且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感。在每节课的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先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他们最迫切希望知晓的知识,并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使课堂新意浓浓,新意层出不穷。

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除了知识、需要之外,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信息交流,只有不断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进行广泛交流,才有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论法学实践教学形式的完善和更新 第4篇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通常讲的实践教学有以下两个不同角度的理解: 一是从其 内容 的角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是指直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二是从其形式的角度,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是特指通过一定的实践工作形式(包括真实的和模拟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

前一种理解比后一种理解的内涵更加广义。本文探讨的法学实践教学的形式是从狭义的角度讲的,即指课堂教学之外的,通过一定的实践工作为载体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为直接目的的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实践教学具有实践性。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堂外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来培养法学学 科学 生具体应用法律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实践教学具有教学性。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必然具有教学性。它虽然在课堂之外进行,却也必须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并且是在教师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之下进行,是整个法学教育的一部分。第三,实践教学还具有参与性。实践教学是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参与之下进行的,必须以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在实际的工作或模拟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主动应用所学知识并结合自身能力解决问题。要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那样,对学生实行“六大解放”:“解放他们的头脑让他们去想,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去做,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去说,解放他们的时间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解放他们的空间让其自由 发展。”

二、实践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针对我国高校教学长期与实践脱节,过分偏重于理论教学的现象,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今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题和重心。在我国的传统法学教育中,通常是以传授系统和科学的法律知识为目的。由于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纯理论的探讨,教学 方法 上注重书本和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法律案件和纠纷的能力的培养。由于缺乏实际应用,法学知识变的生硬而抽象。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很难开展讨论或任何形式的交流,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大压制。实际应用的欠缺,也使得学生对其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准确的认识和理解,知识掌握难以牢固。正是因为如此,法律实际运用部门对法学院系的毕业生和法学教育的模式颇有微词,因为法学院系的毕业生大都难以很快地胜任实际的法律工作,动手能力较差。正如美国法律 哲学 家埃德加·博登海默所指出的:“如果一个人只是一个法律的工匠,只知道审判程序之程规和精通实在法的专门规则,那么他的确不能成为第一流的法律工作者。”[ 2 ](p1531)在国际法院1300余名雇员中,虽然 中国 每年都有60多人前往应聘但最终被录用的总共只有三个人。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即是:我国学生普遍缺少法律方法的训练,缺乏推理和论证的能力(我国的判决书只有引证而无论证),面试时大都达不到法官的要求。[ 3 ]北大的苏力教授也指出:“司法职业就是这样的一个领域或职业,从事这种司法职业的人,例如法官,需要有一定的文字阅读和表达能力,从而能够运用书本告知的法律知识,但是一位合格法官的最基本能力是他的基于经验的判断力。用柯克爵士的话来说,司法是一种“人为理性”,需通过长期直接接触司法实践才可能形成。而这种理性至少到 目前 为止,许多学者都指出,是无法通过教学传授的方式进行转移的。[ 4 ] 综上,原有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法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 社会 对于法律人才的需要,不利于具有创新和竞争能力的法律人才的涌现,而且法学教育的相对落后已直接 影响 到法律制度的正常运行和整个法制建设的进程。[ 5 ] 1999年,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赵相林教授在题为《中国高等法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的报告中指出:“面向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目标包括六个方面,其中在法学教育培养目标方面,要在专业教育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 ]此外,为适应 经济 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对高校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要求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建议》明确地将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方针的意义。(二)法学学科本身具有的实践性使得法学实践教学更具必要

1、法学本身的实践性决定了法学教学不能脱离法律实践

法学是关于法律的本质和 规律 的科学,实践性是法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法学并不是社会科学中一个自足独立的领域,能够被封闭起来或者可以与人类努力的其他分支学科相分离。法律乃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它绝不存在于真空之中。[ 2 ](p1531)所以,法律运行不仅仅是法律规则的自我运行,而是法律规则在社会环境中与其它社会现象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法律是规范各种社会关系的,只有从实际出发符合社会生活实际,才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规范。否则就会作出错误的规范,从而失去法律应有的作用,甚至会走向反面。法律为什么这样规定而不那样规定,都是依据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实际状况决定的。法学家不是在创造法律,而是根据现实社会关系表述法律。只读法学书籍不参加社会实践,是不可能完全懂得法律的。只有既读书又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懂得各种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精神实质。[ 7 ]

2、法学教育特别是法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从事法律工作的专门人才,这决定了法学教学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学生的法律实践工作能力。

法学教育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学术培养,而且是一种职业训练,应当教授的是法律职业者必备的技能和素质。[ 8 ]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作为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其要素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

法律思维能力应当包含能准确掌握法律概念、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具有法律推理能力以及有对即将作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论证的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法科学生通过语言或文字,对特定事实或问题表达法律意见的能力。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即学生调查、搜集、制作、组合、分析、认证法律事实的能力。探知法律事实的过程是法律人运用法律去判断、分析、确认、选择事实的过程,是一个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对立统一的过程。[ 9 ]这些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又恰恰是传统的法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所未涵盖的重要方面。

所以,教授法律知识的院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实在法规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础训练外,还必须教导他们像法律工作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和掌握法律论证与推理的复杂 艺术。如果法律工作者记不起一些实在法规则和条文,那么他们随时可以从教科书、法律汇编或百科全书中查到他们。但是,有关 政治、社会、经济以及道德等力量———它们在法律秩序中发挥着作用并决定着法律秩序的进程———的知识,就不那么容易获得了,而且必须通过对社会现实进行长期且敏锐的考察才能逐渐获得。[ 2 ](p1532)实践性法律教育将法律条文及其理解和运用放在一种真正的事实环境之中,从而能够使学生掌握如何能够使法律文本与社会现实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到进行法律分析和运用法律解决实际的问题的机会。通过承办真实的案件和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技巧的训练,以便他们真正地“像律师那样思索”,使其在分析案件事实、收集证据、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和沟通、起草法律文书等技能方面的训练得到强化,从而真正地培养学生从事法律职业的能力。[ 10 ]

三、我国高校法学实践教学的现状

虽然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教育人士对于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早就达成了共识,也将一些实践活动明确地纳入了法学教育计划之中加以实施,然而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却并未令我国法学教育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状况得到明显的改观。(一)我国高校主要采用的实践教学形式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采用的实践教学形式有:刑事侦查与物证技术试验、审判观摩、模拟法庭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

1、刑事侦查与物证技术试验

刑事侦查与物证技术试验包括刑事侦查试验和物证技术试验。前者是指法科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模拟刑事犯罪侦查活动,熟悉侦查程序,掌握侦查技巧的一种实践活动。后者则是通过进行科学试验掌握发现、固定、解读物证的科学技术手段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

2、审判观摩

审判观摩是由老师选取典型案件组织学生到审判法院实际观摩真实案件审判过程的实践活动。审判观摩是学生旁听法庭真实案件的审理,能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法庭的威严,感受庭审各阶段的进程,加深对实体法和对程序法的把握。

3、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主要是通过选用真实、典型、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别饰演法官、检察官、律师、当事人等身份,依照相关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模拟整个案件的庭审过程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作为一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模拟法庭的优点首先是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必须像实际的法律工作者那样接手模拟案件,因而必须考虑所处的角色的利益、设身处地地分析案件,全力以赴地争取最佳结果。通过角色的投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法律的理解,使学生熟悉审判环节及审判、检察、辩护、代理等各项法律事务要求。其次,作为学生活动,模拟法庭能让学生学习积极组织活动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4、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专业实习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安排以及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的司法实际工作以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训练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了解司法实际、借以掌握一定的实际的工作技能和有关的社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由于大多数学校将专业实习主要安排在大学四年级进行,因此专业实习又被称为毕业实习。专业实习通常实践期限较长,而且是在实际的单位或部门进行具体的一些法律工作进行,是学生巩固所学理论、获得实践经验、增强工作能力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二)我国高校法学实践教学的现状

刑事侦查与物证技术试验、审判观摩、模拟法庭、专业实习等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尽管在巩固和促进学生的法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却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要重视更新型转化的教学价值 第5篇

例证1、以“角的概念的扩充”教学为例。

学生对角的概念早已熟悉。要对原有的概念进行更新和扩充,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是:

(1)更新和扩充的必要性在哪?这是情景导入的问题。学生会认为概念的更新是纯数学的需要,缺乏学习探究的兴趣。江苏教科书在本章的导语部分,利用点在圆周上的运动模型,做了三点铺垫:角的范围扩充的必要性,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中的基本量和三角函数的周期性。教师应结合这部分内容,通过钟表、车轮、雷达等旋转物体的演示,使学生领会角的概念扩充的实际必要性。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内容留有伏笔。

(2)概念更新后产生的问题是什么,新概念与原概念的关系怎样?这是本课时的核心内容。

新概念在内涵上突出了角的形成的动态过程,增加了旋转方向与角的正负的对应关系。在外延上扩展了角集的范围。引导学生找出运动过程中的不变量,既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也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这些内容的处理方法上有充分的选择空间。一般而言,通过引导学生对新旧的比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学效果较好。最不适宜的方法是教师的单项灌输,这样会使精华尽失,枯燥无味。

偶函数的概念学生是熟悉的。但是对条件“ 是偶函数”,学生就会存在疑惑:

“ 是偶函数”—— 函数 的图像关于 轴对称吗?条件转化成等式是 还是 ?教师对于学生疑惑的处理也很棘手,难以找到使学生容易接受的突破口。

解决问题的途径仍应该从概念的更新转化入手。选择对定理的再次解读作为突破口。

可以设计出以下的课堂教学片断。

定理: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像关于 轴对称。

教师设问:定理有没有规定函数的具体形式?

学生答:没有。

教师:函数 是偶函数吗?

学生:是。

教师:既然偶函数的图像关于 轴对称,而函数 是偶函数,

那么函数 的图像是关于 轴对称的。(典型的三段论)

教师继续设问:函数 的图像经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得到函数 的图像?

学生答:将函数 的图像各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扩大到原来的2倍得到

函数 的图像,再将函数 的图像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函数 的图像。

教师设问:经过以上的变换,原来的对称轴 =0变换到什么位置?

学生答:直线 =1.

教师设问:我们现在来讨论条件“ 是偶函数” 转化成等式

是 还是 ?哪位同学能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讨论:(1)可以从对称轴为直线 =1入手考虑;(2)可以对两个等式取值检验;

(3)用模型 检验……

经过以上师生之间的问答和讨论,学生不但很容易找出正确答案 ,

而且对于函数的奇偶性,对于函数图像之间的变换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顺势提出这样的问题:

问题:若函数 为奇函数,则函数 的图象关于点__________对称.

使学生在讨论研究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更新型转化也包括对题目表达形式的转换,通过这种转换达到灵活选择解题路径的目的。

再举两例。

问题被转化为直线上的点到椭圆弧的最近距离。立知答案为 。

这是数与形之间的转化,即通常所说的数形结合思想。但是本题的教学价值不止于此,直线参数方程的形式是多样的,二次曲线或曲线弧的选择也是灵活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编拟一些同类题,以使学生加深对命题思路的理解。也可以配置几道其它几何背景的类似题,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在数形相互转化过程中,形式更新的灵活性。

比较以上两种解法,我们会发现基本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围绕题目所给条件与结论的更新转化展开的。但解法一要优于解法二,说明在基本思路确定后,还需要注意解题细节的优化。

生物教学的更新 第6篇

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获得书本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提供自学提纲,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线索,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通过自学,进行探索研究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这一教学模式,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极好的发挥,较好地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

一、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认识水平确立教学目标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认识水平确立教学目标,以此作为教学的导向和教学效果评估的标准。

例如:在学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一节时,教师拟定下列教学目标:(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几条直线相交时产生的角;(2)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基本概念;(3)引导学生思考这三类角的特点;(4)引导学生运用概念,识别具体图形中的这三类角,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标的确定,据学生情况而定,学习几何的初始阶段,教师直接提出目标,后期可由学生课前预习时提出,教师帮助修正。这样,学生一开始就了解一节课的学习任务,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障

现代认识观把学习视为知识的构建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是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故在新课改下,教师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给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结论,经历对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学生能表述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师不帮助。

例如,在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时,让学生去自学。先给学生一段时间阅读教材内容,再操作实验。

1. 在一张薄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通过折纸的方法试一试,引导学生画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 让学生进一步操作感知。 (1)用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纸片各一个,画出这三个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2)用折线的办法得到它们。(3)在每个三角形中,寻找三条角平分线之间的关系。

3. 采用类似的方法,动手画图,观察图形,寻找结论。画出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条高。

4.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三线段”并且感受“三线”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表格比较“三线”的异同点。

这样的教学过程,既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结论的时间与空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对表格的设计,使学生经历对该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教师必须从提高自身的素质出发,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以期实现知识传授和智力发展的同步进行,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

1.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数学教科书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学生接触最多,利用最广的书籍。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重视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教科书。

阅读是自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三读。课前阅读可以发现问题,从而带着问题听课;课中阅读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够及时解决课前预习中的问题;课后阅读温故而知新,梳理知识形成网络。指导学生一般内容采用泛读,重点内容精读。在读的过程中,将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归纳,思考,然后通过寻求帮助将问题解决。每一章结束后,可通过读目录回顾每节的大致内容,将相关的一系列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2. 引导学生阅读例题,做好例题的变式训练

要求学生先阅读,读懂题意,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例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如何解题。在学生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把例题抄在练习本上,自己做一遍,做完后,与课本答案对照,进行订正。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通过例题的学习,可以达到一题代替一类题的目的,使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发现。

在例题会做的基础上,加强变式训练。把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改装”或引申,进行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在训练中注意训练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让学生自己编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做题,掌握做题的方法和技巧

许多学生在做题时,总是边做题边看书,或者一边做题,一边看参考答案,这样容易使学生懒于思考,养成惰性,故在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做到先复习,再做作业,不看书,不对答案,即要求独立完成。每次作业后,认真反思,对自己遇到的问题要及时标记;对生题,难题,偏题,怪题,及时标记。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暂时放弃,将自己会做的做完。不会做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向老师请教后再做。

四、归纳提高,学以致用是自主学习的目的

数学的学习要求循序渐进,让学生搞懂每一节课所学的基本内容,又要及时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是对学生已经得到的新知识或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梳理、概括、归纳和强化。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主动归纳小结,得出一般的解题步骤和一些注意事项,使其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改造、扩充和提高,从而构建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

每一个知识点学完后,教师出一些训练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达到会用的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既培养了能力,又拓展了学生视野,增加了思维的开放性,进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更新策略 第7篇

网络时代的推陈出新,各种软件、系统等都会不断实时更新,在这种网络环境下,科学教师与学生在许多时候必须共同学习,我们的科学教学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发展。网络教育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网络开发能力,掌握必要的开发工具,不断追踪学科最新发展方向,及时更新知识,加强教学能力。同时, 及时的信息反馈还能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

一、实验材料的更新

实验材料是科学探究教学的基础,也是开展好科学探究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平时教学中的实验材料有些来自学校实验室、有些来自社会市场,有些来自学生家庭,但也有一些材料在自己周围很难找到,这时我们往往可以求助于网络。一些网站通常可以为我们找寻到我们所需要的大部分材料。比如,在苏教版科学四年级教材中有关于“养蚕”的单元,但由于社会的演变、时代的发展,在当地已经很难找到养蚕所需的材料了,这时我们可以借助淘宝等购物网站,你会发现包括蚕种、桑叶等的养蚕材料应有尽有,甚至连帮蚕蚁移动身体的鹅毛都能够买到,这为我们的养蚕教学活动提供了许多便利,学生们对这项探究活动也是兴致勃勃的。

当然,在科学教学中要用到的一些仪器设备在市场上难以寻觅,我们同样可以求助购物网站,还能以较为低廉的价格购买到合适的产品,像烧杯、标本、显微镜等。这时网络上的顾客还会成为你的购物指导,因为通常在他们购买后都会留下相应评价和晒单,为你的购物提供参考。

二、教学资源的更新

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丰富的探究性课程资源的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它在获取资源和进行交流方面的作用和价值日益凸显出来,网络课程资源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网络环境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断的学习内容。

网络环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无限开放的课堂,通过课程的整合形成巨大的资源库,它储有大量的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等各种各样的教学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用好用活这些宝贵的资源,才能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学生在课内和课外可以上网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并且学会传递、处理和应用这些资源。例如教学“养蚕”一单元时,我就让学生在饲养活动前先搜集与养蚕活动相关的资料,然后以小组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初步了解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为养蚕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三、教学媒体的更新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电脑、投影、展台等多种电化教学手段,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既优化了教学环境,又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在科学实验课中,有一些内容是在课堂上难以观察的,比如月相、 星空等。以前在教学《看星座》的内容时,我通常是采用一些网络上下载的图片,利用电脑、投影仪和学生一起来认识各种星座,了解关于星空的知识,可这是平面的,和实际从天空中寻找星座还是有些不同的。在一次学科活动中,我和同行进行交流, 她介绍了一款新的应用软件—— star walk ,这是一款让你接近星空和天文学的应用程序。利用这款软件, 只要将你的i Pad对着天空的方向,就可以让学生看到实时星空,寻找不同的星座,不仅可以从当时所处的位置观察,还可以从地球上任何地点来观察星空星座。这也意味着你不仅可以看见中国的星空,还可以看见美国的星空,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样的教学,引入了学生生活中常用的i Pad扫除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与人交流造成的障碍,形象生动,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i Pad并非只能用来玩游戏,很多强大的学习功能才是它的价值所在,这些先进的工具和软件完全可以为我们科学教学所用。

四、交流平台的更新

随着科技与网络的发展以及通讯方式的便捷,博客、微博、论坛、贴吧、朋友圈、说说等信息传递方式的悄然兴起,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自媒体的全新时代。即,全民随时随地分享、爆料、传递第一手信息。网络的出现创造了新的教育环境。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自由和空间,他们可以利用网上的资源自主地进行探索或与同伴合作学习,同时接受教师指导、帮助。当然, 在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

记得在教学“消失了的恐龙”时, 对于恐龙这种生活在远古时代的生物,有的学生如数家珍,知识非常丰富,而有的学生却知之甚少,可从学生的眼神中,我感觉他们想了解恐龙,于是我指导学生们以科学小组为单位,对自己想了解的恐龙展开研究,要求他们必须人人参与,人人有所贡献,评价时不仅要看个人的成果,更要看集体的展示。家里有电脑的同学可以上网查询,没有电脑的就利用学校的电子阅读时间查找,还可以查找相关书籍,访问知情人士,可以用话语、文字、图片、PPT等多种形式来交流。这种研究绝不局限于课堂,还要利用课后的时间。在第二次科学课上,学生们都带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用图片,有的用文字,有的用PPT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有的PPT的制作效果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在这次的交流中,学生充分利用PPT、图片、电子文档等现代技术,在这种成果的共享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学生也很喜欢这样的方式, 一些平时不太吭声的学生也大胆进行了交流,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有的学生没来得及上台,他们还要求下一节课再交流,看到他们这么积极,我又找时间让他们都进行了展示,还展开了互评,这样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的方式更生动、更有益。

小学数学教学的理念更新与策略改变 第8篇

一、教师怎样更新这种观念

1. 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要认识到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特别是摒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观念,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2. 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走进了课堂,幻灯、投影、计算机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掌握这些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方法,令其作用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需求。

教师除了对本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对跨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外,还要不断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还应注意有关现代化技术应用的学习,以便使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3. 教师心理观念的转变。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狭窄,学生只能通过教师来获取知识。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有了多种获取知识的渠道。因此,教师必须从心理上调节自己,承认学生的“青出于蓝胜于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又恰当地发挥其主导作用,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学生越是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只有在心理上接受了这点,才能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的改变

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新课改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数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策略,即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作用,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课堂教学中做到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要求。

1. 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设学习的桥梁,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特长,提高素质。例如:课始教师的导入:“小熊给小朋友们寄来了一封信,寄给谁了呢?请大家找一找。”小朋友们兴趣骤起,纷纷寻找。教师请找到信的同学打开读一读,新的教学内容就此展开了。

2. 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

听了,一会儿就忘了;看了,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就理解了。“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前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教“7÷3”这道有余数除法算术题时,可以让学生把7个圆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这7个圆牌子平均分成3份。学生怎么分也分不开。老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有2个,还多出一个。”老师说:“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多出的一个叫余数。”这样建立起来的“余数”概念,学生不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着老师多费口舌去讲解。动手操作也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事,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真正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学以致用。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弹药学课程教学内容动态更新的研究 第9篇

由于课程研究对象———弹药装备与武器系统其他组成部分相比, 具有不可或缺、研制投入少、周期短、对系统作战效能的提高贡献大等自身优势, 在军事斗争准备需求牵引、高新技术推动、军事任务和目标多样化的催生下, 弹药装备发展异常活跃和迅猛, 高新技术弹药不断涌现。

新弹药列装部队, 一方面为极大地提升我军战斗力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另一方面也对课程教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其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就是: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内在要素和信息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 必须与弹药装备的快速发展和部队弹药装备现状相适应, 以保证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跟上装备发展的节奏, 进而满足装备快速形成战斗力的需要。对此, 下面重点探讨如何跟随弹药装备发展进行弹药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

一、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

1.基本要求。教学内容体系构建要充分考虑持续适用性, 保证与新弹药相关的新内容能够很好地融入到原有体系之中, 而不是孤立在体系之外, 或扰乱原有体系结构, 这样既便于学生形成具有包容能力的知识体系, 深刻记忆和理解教学内容, 又保证教师课程建设的延续性, 不会因新内容扰乱教学内容体系而致原有的课程标准、教案和课件等课程建设成果被废弃。教学内容体系构建要充分考虑精炼性, 新内容的引入使得教学内容增加, 而课程学时受制于诸多因素不仅不增, 有时反而减少, 这就要求不仅原有的教学内容体系精炼, 而且在扩充新的内容之后仍保持精炼, 尽可能避免内容重复。

2.科学构建。装备教学通常采用“产品介绍式”的模式, 但弹药种类多达上百种之巨, 不同弹药之间互有异同, 采用此模式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不仅内容重复过多, 而且弹药间的异同关系被严重弱化, 不利于教学实施和建立弹药知识体系, 不符合内容动态更新对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提出的基本要求。在深入分析弹药特点基础上, 提出基于弹药之间的共性和异性, 并依据认知规律和弹药本质特征来构建教学内容体系。首先, 将认知各类弹药所需的基础理论、基本规律等共性内容归纳、提炼出来, 形成第一层级第一模块, 为认知弹药打下基础;接着, 将典型弹药作为第一层级第二模块, 深入认知各类弹药, 理解各类弹药之间的异同;最后, 将弹药的识别使用作为第一层级第三模块, 与弹药实践挂钩, 强化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实际工作的能力。基础理论、基本规律等共性内容模块的组织, 应从弹药的本质特征这个根本、最大共性出发, 围绕对弹药的基本、核心要求———远、准、狠展开, 细分出相应的二级模块。第一层级第二模块各类弹药是学习各类具体弹药构造作用, 由于武器平台特性对弹药投送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这一模块在把握弹药战斗结构这一共性的同时, 还应把握每一类武器弹药投送结构的异性, 即该模块按照各类武器平台弹药来组织, 细分出相应的二级模块。第一层级第三模块弹药的识别使用按照认知规律细分出识别和使用两个二级模块, 在这两个二级模块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实施上, 则应遵循先一般规律、后特殊之处的原则。上述体系是按照先共性后异性的顺序、先大后小的层级组织起来的树形模块化并生体系, 共异性的构建思路最大限度地避免内容重复、最大程度地强化知识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体系每层当中并列生长的模块化结构最大化地增强了内容的动态更新能力。

二、跟踪弹药列装发展动态

动态更新要突出“新”字, 即尽可能在第一时间把新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体系并付之于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要养成跟踪弹药列装发展动态的意识, 及时掌握新弹药列装、在研情况和弹药的发展趋势。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 跟踪弹药列装发展动态可通过以下途径: (1) 部队, 这是获取新弹药列装情况最直接、最准确的途径, 具体包括参加部队作战活动、为部队答疑解惑、赴部队及后方仓库调研检查及培训、赴部队代职锻炼、与现职干部轮训培训学生交流、与部队专家交流等; (2) 工厂, 这是了解新弹药最直观、最清楚的途径, 通过听介绍、看资料、跟生产, 可迅速掌握新弹药的作战使命、构造作用、性能特点等, 通过部队获取新弹药列装情况后通常还需通过该途径来深入了解弹药, 具体包括带学生赴工厂实习、参加产品定型评审、邀请产品研发人员作讲座、赴工厂代职、参加跟产培训等; (3) 型号科研, 这是把握弹药发展趋势最有效、介入弹药最早最深的途径, 始于需求和方案, 验于仿真和飞行试验。上述三条途径, 教师对弹药理解的程度是逐渐加深的。从提升教师能力和素质、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角度考虑, 能够参与型号科研是大有裨益的, 这也是教研相长的深刻体现。当然, 还可以通过基地、研究院所等其他途径来了解。

三、分析新弹药获取新内容

新弹药有新颖之处, 但并非全新, 从内容精炼角度考虑, 不能一股脑地全纳入教学内容之中。对此, 首先应该深入了解新弹药, 在此基础上, 区分出新弹药的新体现在何处, 是利用已有技术完善原有武器系统弹种配备还是改进或新研以适配新的武器系统, 是利用新的原理构建了新弹种拓展了新功能还是利用新结构、新技术提升了弹药性能等等, 并据此进一步区分出哪些是原有教学内容体系有的, 哪些是没有的。这里所提到的是根据新弹药的作战使命、构造作用能直接分析得到的, 实际上除此之外, 往往还蕴含着关联内容, 因此, 其次是进行关联分析, 包括根据弹种配备情况分析某类武器系统弹药发展思路, 根据新研武器系统作战使命及特性分析武器弹药发展的思路, 根据新原理、新结构、新技术的优势以及在研弹药现状分析弹药列装发展趋势, 分析对弹药识别、管理使用带来的新影响。

四、找准接口实施动态更新

获取新内容之后, 不能将其孤立地传授给学生, 因为只有体系化的知识学生才能牢固地记忆和理解, 对此需要找准与原教学内容体系的接口, 将其融入其中, 也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新内容与原内容的有机联系, 因此, 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和教学内容动态更新的过程, 实际上是教师主导作用体现最早、最为充分的过程, 极为重要。

要找准接口, 关键是要理解原有体系结构构建的思路。弹药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是基于弹药的共性和异性构建的, 例如第一层的共性是从弹药的本质入手围绕作战任务完成的主体展开的, 第一层的异性是从武器平台入手围绕投送作战主体的方式差异展开的。当对内容体系中每一层共异性有明确的认识、对弹药有深刻的理解时, 就不难根据新内容找准接口。以将精确打击弹药相关的新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体系为例, 将其涉及的精确控制技术纳入第一层基本理论部分所属第二层精确化技术模块之下, 可并列生出修正技术模块、制导技术模块等, 将其对应的型号纳入第一层典型弹药部分所属第二层相应武器弹药模块之下, 将其标志、管理、作战使用特殊之处纳入第一层识别、保障与使用外延拓展部分所属相应层级模块之下。

五、把握全局做好学时再分配

新内容的引入必将影响原有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体系, 这就需要进行教学内容与学时之间的再分配。如何保证在学时数不变甚至是减少的情况下将新内容纳入到教学之中呢?从大的方面讲, 主要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压减课堂教学内容;二是提高课堂效率, 提升单位学时传递的信息量。压减课堂教学内容实际上是将减少的课堂内容对应的学时用到新增的内容上, 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 适当弱化老旧弹药相关内容, 适度将易学的内容纳入自学。提升单位学时传递的信息量主要是追求高效率, 可以通过采用以规律分析和问题牵引等启发为主导并带动主体辐射其他知识的教学方法、采用更为直观易于沟通的教学手段、采用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学习环境来实现。

六、结束语

弹药学课程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是弹药装备发展对课程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 是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未来岗位工作需求、实现“能打胜战”目标的重要举措。上述实现教学内容动态更新的思想、方法和途径是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摸索总结得出的, 为确保弹药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新装备快速形成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亦对有内容更新需求的课程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齐杏林, 王金柱, 赵晓利, 吕静.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深化“弹药学”课程建设[J].军械教育研究, 2009, (2) :62-64.

更新观念是改变课堂教学的关键 第10篇

有人说过:“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的确如此,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动。先进的教育思想能让人们思维敏捷、思路开阔,给人以创造的空间;陈旧的理念只能束缚人的手脚,让人固步自封、刚愎自用。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根深蒂固,要想真正从已经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必须从更新观念做起。

一、重新定位教师工作的价值

许多年来,我们教师把奉献自己、成就学生当作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这些都是正确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大多数的教师并没有这样去做,他们如同蜘蛛一般年复一年地在老地方织着永不变化的网。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自然而然成为他们评价自己教学成就的唯一标准。在这种状况下,教师要求学生对上过的课程必须都懂,讲过的问题必须都理解,做过的习题必须都会,如若不然,就是向他们的权威挑战。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所作所为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教师要把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才能无愧于二十一世纪教师的风范,才能真正体现教师教学工作的价值。

二、重新明确教育教学的目标

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之前,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为基本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统治了中国的教育半个多世纪,它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智能的发展。因此,整个课堂教学崇尚“教师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明明白白”。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失去了主动发问质疑和提出自己不同见解的地位。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一开始便留下了学习就是“老师问、学生答”“好学生回答差学生听”“全班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答案”的印象。这是教学的悲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求知途径,人们越来越重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作为己任,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将成为学生各抒己见的场所,成为探索问题的场所,成为人与人思想、心灵交流的场所。当学生走出校园时,他们收获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去掌握知识。这样的课堂自然可以使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这样的课堂也正是我们今天所要追求的课堂。

三、必须弄清课堂教学的新任务

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是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就应当贯彻落实好这几个方面。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看到更多的是课堂教学只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以及传承社会的道德规范。其实,不管是传授知识也好,还是传承社会的道德规范也罢,这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我们没有真正明白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所以往往把语文课上成单一的文字学习和生硬的道德灌输;把数学课上成单一的数字认识和算式的演算……这样的教学怎么可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又怎么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呢?当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触及孩子心灵的时候,怎么可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新任务:那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教材与其他学习资料一样只不过是知识的载体而已,而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道德情感得以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地发展”。

四、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的转变等都不难,最难改革的就是如何公正、公平、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在以往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把教学评价作为刺激学生觉醒、进步的一种手段,以嘲讽的语言伤害孩子的心灵,更有甚者做出“终结性的评价”结论,使学生丧失了不断进取的信心……在这些教师的心中,我们只看到功利的浮躁而看不到精神的升华;只看到对知识的传承而看不到对探索的渴望。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则把教学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面对不同的对象要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地做出不同的评价。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生动丰富的评价,让学生激情四射,通过合理的评价促进学生情感、意志、习惯等诸方面和谐发展,让学生把每一次评价作为前进的新起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加快和时代发展的呼唤,课堂教学评价会越来越回归“以人为本”。到那时,我们的课堂必然充满勃勃生机。那样的课堂才会真正成为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快乐天地。

(责编 潘冰)

论法学实践教学形式的完善和更新 第11篇

(一) 重理论轻实践

在我国高效的教育中, 不管是理论性强的学科教育, 还是实践性强的学科教育, 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 那就是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这种教育方式所导致的后果就是某些注重实践教学的学科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这不利于学生今后职业道路的顺利发展, 对于高校教育来讲, 也不能起到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的目标。总体来讲, 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必须得到及时地改善。

(二) 教师素质不足

在当今高校中, 绝大部分法学教师都是由法学专业毕业, 然后直接上岗, 并没有实践方面的真实经历, 这就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真正把握某些法律案件的真实意义和深层次内涵, 在解决各种法律案件的过程中难以以自身的真实经历加强对案件的分析与把握, 导致教学不能取得更好地效果。对于学生来讲, 这也会影响自身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法学教师素质的不足影响了法学教育的高效进行以及学生法律分析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一) 提高教育质量

高校的教育形式与教育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在高校的法学教育中, 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教学方式成为了法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绊脚石, 难以更大幅度得提高法学的教学质量, 不能让学生得到更高质量的法学教育。因此,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改变教育方式, 法学实践教学就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形式,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在运用自身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 高校的法学教育质量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2]

(二) 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法学专业的学生能否拥有较强的实际能力与自身的实践经历有着很大的联系。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实践经验, 那么就会导致学生难以在实践中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 做到学以致用, 更好地理解自身所学的法学知识, 提高自身对法学知识的分析能力。在高校法学教育中运用实践教学, 就能够通过这种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得到实践性强的教学知识, 通过实践活动, 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在此基础上, 就能够顺利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 促进社会法律事务的高效解决

高校开设法学这门专业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法律人才, 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服务, 为广大人民解决法律上的难题。法学教育若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就能够培养更多优秀的法律人才, 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 运用法学实践教学形式, 就能够从根本上改善高校法学的教学情况, 解决法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良问题, 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让他们在将来的就业中高效科学地解决法律事务,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 重视实践教学

法学实践教学形式的完善与更新离不开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因此, 在高校的法学教育中, 必须根据法学课时, 合理规划实践教学。重视法学实践教学, 就要在教学中对其持有足够的重视, 在课时安排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 让教学尽可能的向实践教学倾斜。此外, 在具体的教学中, 还要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的学习, 比如注重法学实践的具体法律案件的分析、法律技能提高的课堂训练等教学内容, 这些知识在法学实践教学中占领着重要的位置, 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这些知识的教授,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知识的接受情况, 针对教师在素质方面的不足问题, 必须让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具体措施为可以让教师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 或者学校组织教师培训, 让教师的素质得到进一步得提高。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法学教师的教学素质, 在聘请教师时可以适当提高门槛, 让拥有实践经验的人入职, 在教学中运用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 让学生得到更好地教育。

(三) 注重实践活动

在法学教学中,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就必须通过实践活动, 才能够得到更好地效果。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具体应该做到让学生真正体验实践教学的作用, 在实践活动中真正提高自身的实力。学生要尽可能得多参与实习, 多积累法律经验, 不断强化自身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能力。此外, 也可以在学校举行的法学实践活动中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 多参与法学实践活动, 才能够做到学习致用, 不断提高学生在分析法律事件、解决具体法律问题方面的能力。最终促进法学实践教学形式的完善与更新。[3]

摘要:在广大高校中, 法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讲, 法学的存在也是极其重要的, 对于各种法律案件, 都需要这门学科的存在, 才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 在我国高校的发展中, 必须认真对待这门学科, 真正提高法学学习者的实际能力, 尽可能地发挥自身在解决法律纠纷方面的作用。目前, 法学实践教学形式的完善与更新这个问题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重视,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教育者热烈讨论的话题。

关键词:法学,实践教学形式,完善和更新

参考文献

[1]郜洁.论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新乡学院学报, 2014, 05:74-76.

[2]王伟, 金疆.法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3:108-110.

上一篇:学校价值下一篇:收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