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命科学教学及时更新书本知识的必要性和技巧

2022-09-10

面对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不断更新, 人们意识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挑战, 特别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生命科学发展飞快的今天。伯顿·克拉克认为科研的本质是对知识的探索, 教学的目的是对知识的传播, 学习的内涵是对知识的索取。因此, 大学应建立知识为中介的“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 (the research-teaching-study nexus) ”。由此说明,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不应仅停留在“教”与“学”的层面, 要加强教学科研内在的统一, 开展基于研究的本科教学。早在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就提出了“教、学与研究三者相统一”。他认为, 大学教师的任务绝非原来意义上的“教”, 而应当是指导学生从事研究;学生的任务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学”, 而是应该注重独立的研究和探索[1]。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 轻视能力培养和科学研究, 且课本中许多知识点已经陈旧过时, 导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角色中解放出来, 敢于挑战书本、挑战自我, 及时更新书本知识, 发挥高校教师学术根底扎实的优势。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特别是随着“211”和“985”大学不断向着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 创新是主导思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而言, 是终身学习者, 并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 正确引领、激起学生乐学多思的欲望, 以理解作为平台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融入相关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 并获得及时反馈[2~3]。在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角, 要扮演好学生与教材之间桥的角色, 及时进行书本知识的更新。由于教师知识权威的角色受到严峻挑战, 研究专题覆盖面窄的现状受到质疑, 必须和如何更大范围更新书本知识成为新时期教师胜任多种角色的关键。很多学校加强与其他高校, 甚至其他优秀培训机构的交流学习机会。把其它优秀的教育方法引进到自身的教学上来。包括广州药学院在内的很多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上采取一切措施, 如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出国进修、交流讲学、互相听课等, 不仅是高校间, 也可以是国内外, 甚至是一些优秀的培训机构。以此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理论水平、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4], 使教师迅速胜任多种角色, 同时也给更新教学知识带来更多信息和储备。

鉴于生命科学发展快, 知识更新快、创新强的特点, 要求教师在更新书本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以下三方面内容。

1 融入开放式教学

封闭式的课堂和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本科教学阶段实行开放式教学和学习, 特别是生命科学这一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更加要注重实验教学的更新。细胞生物学提出开放式实验教学, 让学生不受实验室、实验学时和实验项目的限制, 独立完成实验;并能够自行设计实验, 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一些初级的研究,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实验项目开放, 学生提出实验项目后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只是起帮助作用。随着网络的开通, 信息技术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的细胞生物学实验信息和知识越来越多, 反过来促进了实验教师对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5]。由于网上信息的更新速率快, 正好可以弥补教材出版周期长、更新速度慢的不足。有了网络和信息技术, 教材不再是教师授课的惟一知识源, 代之的是与学生共享一些新的信息。随着教师自身信息素质的提高, 通过与教育技术专家合作制作细胞生物学网络课程, 并作为课程资源放在互联网上共享, 运用信息技术完成对生命科学许多课程在课堂和书本上的更新。

另外, 除了教师自身具备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外, 学校要加强教材改革与建设, 促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及时更新。清华大学主要课程教材的内容更新和新教材建设和全校关键教学岗位聘期同步进行。在关键教学岗位受聘的教师, 要负责按照国际一流大学同类教学内容, 确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品种 (可以选用或自编) ;对于发展迅速的领域, 要把教材内容的更新当作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学校通过“十五”和“985”教材规划, 对教材引进、教材编写进行重点支持[6]。

2 鼓励新颖的教学设计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由于学时和表现方法的限制, 形成了重结论、考结论的传教式教学和被动学习的方式。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动画、录像、电影等表现形式展现科学理论的研究过程, 教师可以从问题入手, 展现知识的故事性和叙事性, 学生则可以从研究问题的角度进入知识形成情境进行学习, 并从中领悟人类知识形成的探究性和科学性, 可以滤过性地、批判性地吸收知识[5]。

植物生理学是我校生命科学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都是通过科学实验研究得出的。根据科学原理, 结合信息技术, 精心设计研究性教学方案, 将一些复杂的生理活动展现在学生面前, 既有科学性、又有故事性。例如, “渗透现象”是植物生理学中一个重要知识点,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 选用中学已经学习过的物理知识, 与植物细胞吸水过程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进行讨论, 最后利用动画展示植物细胞渗透过程, 再从原理上给予讲解, 使学生在兴趣学习中掌握原理, 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懂得如何用植物生理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我们针对生命科学导论的课程特点, 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教案, 其中配有动画或视频, 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可见, 真实可信, 特别是用视频展示DNA的复制过程, 形象生动, 易于理解,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决定其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 不同培养方向对微生物学具体内容的要求也存在着差异。生物技术专业不同培养方向微生物学课程特点鲜明, 教材及参考书也应分门别类, 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教学过程中不同培养方向列举的事例应当不同以及微生物实验内容也应有所差异。曹军[7]通过教学和实验内容强调了南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不同培养方向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3 倡导研究性学习

研究型大学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扮演着主导的角色。但是, 本科教育却是研究型大学常常忽视的问题。它们把自身的真正价值限定在科研方面, 高深的研究和本科教育存在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平面上, 前者是愉悦、成名和奖励之源, 而后者却只是用来维持大学的存在。各大学在招生材料中骄傲地宣称拥有世界知名的教授、先进的设施和开拓性科学研究, 但成千上万的学生直至毕业也未曾见过这些教授或亲身体验真正的科学研究。一些教师没有经过很好的培训或根本不曾接受过培训;还有一些教师享有终身职位, 却只根据发黄的笔记讲授固定的内容。在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中要重申杜威曾强调的一点:学习是基于导师指导下的发现而不是信息的传递。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性人才, 在研究型大学, 要由那些既传递知识, 又发现、创造、应用知识的人来教学生, 要将本科生从接受者转为探究者, 每门课程都应给学生提供通过探索获得成功的机会[8], 这也是更新书本知识的原动力和最终目标。最终研究型大学利用其庞大的研究生教育和科研项目源, 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基于研究性学习在国内一些研究型大学已经得到重视, 并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在理论教学中主要开展本科生“科学专题报告”活动, 本科生科学专题报告活动主要由5个环节组成:咨询与选题、查阅文选、阅读文献、研究报告写作及制定设计方案、大会报告。在实验教学中主要采取开放式创新性实验设计。但从全国的本科生教育来说还没有普及开来, 其比例很小, 获得支持的学生的人数很少, 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 科学专题报告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或项目在各个高校广泛开展, 就是对研究性学习的肯定和支持。

总之, 高校教师在生命科学课程教学中, 更新书本知识时应博采众长, 结合书本上学不到的新知识, 引导学生要像竹子一样, 每前进一步, 小结一次[9]。把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动态融合到教学内容中, 培养学生对前沿知识的关注度和敏感性, 提高自己获取知识的渴望和能力。一方面, 在对相关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和剖析的基础上, 进行有系统、有重点、有难点的透彻传授, 使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 积极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 对所讲授的内容要全面涉及各类观点, 有公认的定论, 也有处于争论的观点, 按照重要性排序介绍, 对最新观点要强调介绍, 让学生能够了解并把握学术前沿动态, 根据所学知识引导他们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鉴别, 激发创新思维。

摘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生命科学发展飞速,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从传统教育角色中解放出来, 挑战书本、挑战自我。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特别是“211”和“985”大学不断向着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重中之重, 教师角色逐渐多样化。必须和如何及时更新书本知识成为新时期教师胜任多种角色的关键。针对本科生的学习和科研特点及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目标, 本文就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详细阐述, 以期为高校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校教学,更新知识,必要性,技巧

参考文献

[1] 李敏.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分析[J].教学研究, 2005, 28 (6) :482~485.

[2] 黄柏春.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吉林教育, 2006, 10:38.

[3] 李红, 张柏良.论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126~128.

[4] 张家琳.分析高校现状建设高素质的高校师资队伍[J].教师教育探索, 2008, 2:167~168.

[5] 王金发, 王国雄, 何炎明, 等.创建“开放式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 2004, 1:32~35.

[6] 汪蕙, 张文雪, 袁德宁.关于研究型大学教学模式的认识和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1:17~22.

[7] 曹军, 王兆慧, 常燕, 等.生物技术专业不同培养方向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470:75.

[8] 朱雪文.彻底变革大学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3:67~73.

[9] 黄丽娜.挑战书本, 挑战自我——我的读书“秘方”[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08, 1:60~6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析油气管道建设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下一篇:急性盆腔炎临床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