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体验学习

2024-05-07

中职数学体验学习(精选11篇)

中职数学体验学习 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体验式学习,德育

中职学校采用道德知识传授的德育方式,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德育方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抱怨学生道德品行下降、德育效果不佳的同时,中职学校应该反思自身的道德教育是否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中职学校本身的特性。体验式学习无疑是中职德育的一个很好的突破途径。体验式学习中学生主体的回归、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情景、引导学生亲身做的践行性学习方式,符合德育的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符合具有中职特点的道德教育。

一、体验式学习:超越传统中职德育方式

(一)体验式学习的内涵

体验式学习由英文中的Experiential Learning翻译而来,从英文中可以看出它重视学习者个人经验对学习的重要性,体验式学习理论的最早构建者戴维·库伯认为:“学习是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将体验式学习放入教育中,可以将其定义为在某个真实或者模拟的场景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切实的实践并获得充分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以往的经验进行运用、反思和改造,并与他人分享,从而得出新经验、新知识、实现自我认识、技能的改造、提升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体验式学习较传统中职德育方式的优越之处

体验式学习,使德育从“教”的一维转向“学”的一维,以“学”为中心帮助学生进行道德建构,将以往中职德育中希望改进的方面发挥得恰到好处,实现了对传统中职德育方式的超越。

1. 主体回归

德性的养成也好,知识传授的道德教育也罢,其最终的目的都在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言谈举止间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德育目的的最终指向是学生,教师的教授、示范只是一种外在的辅助,德育最终效果的实现还是在于学生表现出个体道德行为。体验式学习以学生个人的道德体验为引导,将学生视为一个有自身独特经历、自我思想的人带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用现时的体验激起以往的道德经历,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结合自身的道德经历对所学道德内容进行思考,并与先前经验进行比对,在思考和比对的过程中实现道德知识的“顺应”与“同化”,从而实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回归。

2. 躬身实践

德行的养成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实践,从而使道德知识自动转化为道德行为,体验式学习中的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躬身实践获得实践道德体验,进而自觉产生道德行为的机会。中职学校给教师创造体验式教学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职学生不仅要成为一个社会人,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职业人,教师可以从生活尤其是学生的工作实践中收集道德教育的素材。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定会遇到许多道德问题,教师可以以此为素材设计教学活动,并以问题讨论、角色扮演、经历分享、社会实践等活动为载体来呈现教学内容。

3. 以景怡情

情景是引发情感的重要条件,而情感是引起体验的重要前提。在以往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尽管注意到了教学情景的创造,但是却走向了一个误区:以教师而不是学生为出发点来设置情景。从教师出发的教学情景设置使教学情景产生了这样的区分,首先是生硬的和自然的区分。生硬的教学情景只是为教学的某一环节所运用,并没有与整个教学过程融为一体,教师置于情景体验的中心,学生的体验处于次要位置并且不够真实彻底;而自然的教学情景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背景而存在,学生时时能从这个情景中汲取体验的源泉,自然而然地产生体验。其次是统一的和个体的之分。统一的教学情景“将学生置于统一的情感要求中,强调教学实践中统一性情感场的营造”,在这个情景中每个学生感受到的氛围是一样的;而个体的教学情景则融入了学生个体的感受,学生能产生联想和迁移,能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发生。

教师可以将教学情景的设计与教学活动的设计结合起来,同样从学生的工作实践中收集设计教学情景的素材。

在体验式学习中,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学生的亲自实践、体验的自然情景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体验式学习以学习者中心为前提,任何活动、目的、意义都是围绕学习者展开;体验的自然情景是载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的亲自实践是重点,由“做”产生的体验最深刻,实践与情感一起促使体验向深度转化。这三个方面没有先后之分,每一方面都为另外两个方面做好铺垫、设置好条件,共同构成体验式学习的整体。

二、体验式学习在中职德育中的价值

(一)必要性:德育的本质要求

德性既然是一种人固有的本性,也就意味着每个人身上都有道德的种子,德育的任务就在于将种子唤醒,让它生根发芽,让道德的本性外显出来表现在人的行为当中,此为德育的真正的魅力所在,它将德育同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其他教育区别开来,通过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将自身固有的德性显现出来。但是就德育的本质而言,这种方式只能起一种外在的辅助作用,关键还在于学生从教师“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接受道德知识、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产生实践中的道德行为,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反复巩固,让道德行为成为一种本能、成为德性的一种自然流露。当道德行为成为学生的一种本能的行为时,学生的德性就自然凸显出来了,德育也实现了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二)可行性:中职学校“做学合一”的教学方式

中职学校“做学合一”教学方式以及中职学生“做中学”的特点与道德学习的本质特征不谋而合,这就给中职学校进行体验式道德学习提供了可行性。此外,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道德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职业道德的养成,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职业道德自身的特殊性只有在实际的工作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职业道德的学习必须寓于职业实践中。采用体验式学习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职业道德学习,并对职业道德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体会到职业情景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职业行为,此时教师作为较为专业的人士对学生行为、语言、态度等方面进行点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体验式学习在中职德育中的实践

体验式学习重视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它的有效性、重要性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展现出来,下面拟从课堂活动、课外活动以及德育环境三个角度提出体验式学习在中职德育中运用的几点策略:

(一)开展课内体验式学习活动,提升德育效果

德育课堂上开展德育体验式学习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从学生平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实践中发现、收集德育素材作为课堂德育活动的背景资料,这些从学生身上得到的素材真实并且能令学生信服;其次,根据素材设计情景,并以辩论、演讲、经历分享、角色扮演等活动为载体,融入相关的道德知识,借助学生的以往经历、体验、情感等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体验,学习相关的德育内容。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参与到课内道德教学中来,有效提升了课堂德育效果。

(二)组织课外德育活动,促进学生道德学习

课外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进行德育更好的途径,也更加符合德育的本质特征以及中职学生做学合一的学习特点。利用多彩的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可以从两方面切入:首先,中职学校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将学生的实训课、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让德育教师参与实训、实习的全过程。通过现身说法的教育方式能让学生真正明白职业道德对于自己专业成长、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的重要性。

其次,利用集体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学校的运动会、班团会等活动都可以为德育所用。以运动会为例,学生在活动中会自觉的遵守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等要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这些活动中的道德体验,使道德体验和自觉产生的道德行为外化,这样学生的道德体验会更加深刻,也能使道德行为更具自觉性和迁移性。

(三)营造浓厚的道德氛围,陶冶学生道德品质

学生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一种真实而自然的体验情景,这个情景对于学生来说是高度个性化的,学生在情景中会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东西,并有可能终身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氛围的营造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

其一,从学生自身的层面来看,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通过集体产生的“平行的教育力量”;其二,全体教师要联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将德育作为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营造全校范围内的德育氛围。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同时应该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让自己成为学生良好职业素养、道德品质的最佳榜样。

参考文献

[1]戴维·库伯,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2]李秀伟.唤醒情感——情景体验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中职数学体验学习 第2篇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教育模式还在学习普教的模式。教学的重点还在强调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的讲解。这种脱离中职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自然将遭淘汰年年中职学校的教研会都在探讨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逐渐在教学上采取视频教学、讨论课、辩论课、演讲课等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各个中职学校中。学生的兴趣性有所提高、积极性有所提高。但能主动发言、走上讲台演讲的始终只有那一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从开始旁观、到逐渐冷漠、最后就失去对学科的兴趣。更何况,从学科性质来看。思想品德教育课是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是说教的一门学科他们是从小学就已经开始在学习了。所以。如果没有新的内容和采取新的形式。学生是很容易对这课有倦怠的情绪实施一种新型的能调动整体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的学习方法就变得尤为重要――这就是“互助合作式”体验学习教学模式。

体验式学习在中职德育中的尝试 第3篇

【关键词】中职 体验式学习 德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033-02

近年来,国家对中职教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扶持力度逐年提升。随着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在中职德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进行创新。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堂自觉性和参与性,在帮助学生掌握德育知识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一、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现状

现阶段,我国很多中职学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容易忽视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由于长期受到学生毕业就业率的影响,中职学校更加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片面地追求就业成功率,导致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出现缺失现象,造成中职学生道德素养下降。而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较为简单,传统的德育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此外,由于招生数量不足,中职学校对于学生违法校规等活动,经常是采取敷衍了事的方式,错失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机会。中职学校缺失德育,也是导致学生养成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

二、体验式学习在中职德育课程中的应用

体验式学习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建合适的情景,保证学生能够在此情景中感受和评价某种事物、环境、人物、情感等,进而获取知识和情感。体验式学习特别强调参与者的感受,因而中职学生需要更加注重内在的学习,做到知行合一。体验式学习方式主要含有以下几个步骤:体验、交流、整理、应用,现阶段,常用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活动式体验”、“情景模拟”,等等。

(一)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在体验式教学中,首先应用的就是角色扮演,这种体验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兴趣,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中职学生普遍年龄较小,其缺乏一定的社会、人生阅历,但是毕业后就要步入工作岗位承担自己的工作责任及社会责任。职场与学校不同,职场对于学生的要求更高,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将角色扮演体验加入其中,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分配角色,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经验,为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工作做铺垫。例如,教师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可以组织情景模拟教学课堂。在职业生涯中学生最先接触的就是应聘者,就此教师可以充当招聘者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作为应聘者进行双方对话沟通,其余同学可以对其进行观察,每一位学生在“应聘”后,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现场表现、针对学生的个人性格等予以评价。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充当“招聘者”的角色,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招聘者的心理及语言特点等,以此丰富自身的职业经历。角色体验教学能够保证学生更好地揣摩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情况,同时也能够近距离接触自身未来职业角色,提高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活动中体验。中职学生德育课程教学中的活动式体验,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为德育讲座体验。讲座活动体验属于半公开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活动定期开展即可,学校可以聘请中职德育相关教育专家及社会德育人物代表,将德育相关理论知识及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环境及学习环境相互融合到一起,并且在其中加入专家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讲授的过程中还可以设定提问讨论环节,学生针对不明确或者有疑问或者有自主观点均可以在这一环节阐述,专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形成良好的讲座互动氛围。社会德育人物代表则不同,其主要是针对自身的优良事迹进行讲授即可,其中加入自己的人生感悟内容,在讲授过程中引起学生共鸣、感同身受,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为社会活动实践体验。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红色路线旅行或者清明节烈士园扫墓,通过这种互动使学生了解更多英雄事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在这一活动中能够培养学生孝顺老人、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在情景模拟中体验。除了上述两方面体验外,还有情景模拟体验,这一体验模式主要是教师针对课程内容、直接结构及前后章节的连接,针对当前讲授内容设定相应情景,并且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在情景模拟体验中引导学生思考,保证学生能够发现的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真正学以致用。例如,教师讲解“助人为乐、扶不扶”这一课,其属于当前的热点话题,教师在开课之前先不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为学生设定学习情境,给出故事背景,学生通过情景剧的方式表演出来,同时鼓励参与表演的“当事人”阐述自己观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其余学生认真聆听,随即教师对学生的观点予以点评和补充,这种体验模式更能够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不断感悟反思,以此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三、体验式学习效果分析

(一)体验式学习的主要收获。中职学校可以开展体验式学习,以此提升学生能力,可以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重考虑:团队意识、学会更好与人合作、发掘自身潜力、克服心理惰性、身体得到锻炼、调整心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学生在通过体验式学习之后,普遍认为通过学习自信心得到极大提升,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也得到锻炼,获得了很多的人生感悟。此外,体验式学习能够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和责任态度。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了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自身学习效果的提升。最主要的是,学校开展体验式学习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满足了社会企业所需。

(二)体验式学习对中职生成长的积极影响。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体验式学习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自身的未来发展以及就业情况起到一定帮助。体验式学习不仅仅在于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正确的锻炼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纪律意识,培养学生集体团队意识、不断磨炼意识,开发学生潜能。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得到极大程度的改善,沟通能力得到锻炼。

(三)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体验式教学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共同完成学习。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每一次日常教学活动,并且全身心投入,在体验环节中听取别人的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主动发现、思考及解决问题,夯实自己所学德育知识,提高自己的德育素养,这对于学生未来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红艳.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中职德育课程中的应用[J].杂文月刊:学术版,2015(2)

[2]王荣华.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J].中学时代:理论版,2014(11)

[3]陈顺玉.浅谈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5)

[4]许丽.运用“体验式”学习理念,构建德育课堂教学新模式[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5(13)

[5]李纯.体验式教学在中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5(10)

中职数学体验学习 第4篇

一、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 教学方式单一, 教材内容老套

以往的数学教学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有老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老师的教学依据是课本教材, 因此形成了以教师和教材为课堂中心的格局, 实际上, 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现代教育倡导“生本教育”理念, 课堂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 围绕学生这个群体展开, 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但是, 传统的课堂模式是灌输式教育,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尤其对于数学而言, 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学科, 进行灵活的思维活动是必要的, 但是传统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 教材内容还沿用旧知识、旧体系, 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对数学教学的要求。

(二) 数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中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很明确, 就是为了学生的就业;所谓职业教育, 就是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的人才是专业技能的操作人员, 因此实践能力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格外重要;但是数学学科不像专业学科那样具有很强的目标指向性, 课本教材的设置也并没有将实践课列为大纲要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安于现状, 往往觉得将理论课讲到位就算完成数学教学任务了;另一方面, 进行数学实践活动需要相关的设备和仪器支持, 但是很多职业学校的教育经费严重缺乏, 很难有财力支持购置教学设备;因此造成了数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体验式教学是要学生亲身体验教学的过程, 得出问题的结论, 并体验学习成果的愉悦, 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使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体验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基于这一点, 主要通过以下策略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

(一) 实践体验法

知识是从生活中来最终回到生活中去、指导生活实践的一个过程, 因此任何知识的教学都应该和具体的生活实践相联系,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体验法教学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相联系, 在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 通过个人的独立思考或者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 实际是一个发散思维的过程, 能够让学生去体验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动手去测量数据, 构建数学模型图, 并积极通过查阅资料来辅助解疑答惑, 还可以和老师进行互动和交流, 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答案得出的整个过程, 提高了将数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因此, 数学教学要积极利用课外的实践教学资源, 冲破课本教材的束缚, 使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情境体验法

情境体验法重在营造一个“仿真”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其中能够切身体验到教学和学习的过程, 增强情感体验,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情境体验法的方式有多种, 一是利用实物道具进行演示, 由学生参与;这样一来, 由学生动手操作能够增强体验, 学生的兴趣也会被激发;还可以将数学体验与具体的专业课程结合, 比如, 在学习机械课程时, 会对零件的型号有参数限制, 如果要仿制零件, 首先需要测量, 如何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就需要动用数学思维来解决;这样进行情境体验的另一个好处是, 将数学知识和具体学科相结合, 提高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果和质量。

(三) 换位体验法

换位体验法是指师生互换角色, 由学生代替老师讲课, 老师在学生的座位上听学生讲课;这样,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地位, 让学生通过体验教学,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知识脉络的理清有很大好处;学生在备课、讲课的各个环节都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这是学生探究知识的一个过程, 学生只有自己明白了数学知识, 才能够通过口头表达出来;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体验, 感受到获得成果的喜悦, 激发了学习数学的更大动力。

三、总结

以上首先分析了目前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以此强调体验式教学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然后探析了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证明体验式教学法是可行的, 现实的, 因此, 建议中职院校的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数学教学实践中去。

摘要:在中职教育中, 数学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能够辅助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 因此, 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十分重要;体验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很多的优点, 应该进行推广。本文从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两方面探讨了目标论题, 希望给中职数学教育工作者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中职数学,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凤文, 马丽梅.浅议体验式教学方法在会计电算化专业课学习中的运用[J].今日科苑, 2010 (02)

[2]马卉, 李更新.浅谈体验式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J].今日科苑, 2010 (02)

[3]黄玉梅.转换角色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J].科技致富向导, 2010 (02)

[4]曾斌.浅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J].青年科学, 2010 (04)

中职数学体验学习 第5篇

一、体验教学法实施的背景

数学作为中职教育一门文化课,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缜密的数学思想,做事的调理性,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但随着高中生源的层层选拔,许多学生迫于无奈来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由于数学基础较差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再加上我们现在的教学大都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也很累。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当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

二、体验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

我国现阶段中职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所学知识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应用,体验教学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情境、建立实训基地等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体验教学打破了学习中的機械孤立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新的结果和感受。

三、实施体验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1.借助故事实施体验教学

有人认为在数学课上讲故事是浪费时间,实则不然,故事谁都爱听,对于那些对数学缺乏兴趣的中职生来说更是如此。如在讲排列时,可给学生讲解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个老板请10个人吃饭,座位随便坐,第一次的座位次序记下,第二天座位次序要改变,以后每天的次序都不能和前一天一样,直到有一天座位次序和第一天的一样,我就请大家免费吃饭。大家想想要等多少天才能吃到免费的午餐,可能吗?师生经过计算得出结论:需要3628800天以后他们才能吃上免费的午餐,也就是说要等到9942年后,那是不可能的。随着故事的开始学生的积极性不断被激发,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2.借助生活实施体验教学

如在讲授概率时会遇到一个特别常见的例子—买彩票。教师可以当场举办了抽奖活动:现在有三张彩票,其中的一张有奖。请一位同学到前抽取,同学甲走向前,选取了彩票A,这时教师把彩票C撕开发现没中奖,问学生甲是否改变主意选择彩票B,学生犹豫再三拿不定主意。其他同学议论纷纷,意见也不统一。这就是著名的蒙特霍尔问题,只要先指定了没中奖的那张,再翻开另一张没中奖的,改变就是中奖。有的学生点点头,有的还在茫然中,但至少他们都在思考,这就是教师的目的。

3.借助实践活动实施体验教学

有些数学知识枯燥难以理解,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让学生亲身实践、操作,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知识更易于接受。

如在讲统计的正态分布时,教师把学生分为八组,每组四人。每组的任务是完成数学实践,具体任务如下:在麦当劳调查100人,调查的结果是:喜欢吃汉堡的35人,喜欢吃薯条的20人,喜欢吃圣代的15人,喜欢喝可乐的50人。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写出数据,填入表格,绘制出正态曲线。学生们都觉得这种学习方式生动、有趣。

四、体验教学法的实施程序

实施数学体验教学法可分为三个环节:课前预习环节、课堂探究环节、课后拓展环节。

1、课前预习

为学生提供体验性的预习材料,让学生进行预习,为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准备,由于中职生学习惰性较强,对预习作业没有主动性,所以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要精心安排、准备,可以是所学知识的背景材料,也可是提前安排实验活动亦或是提供网络资料等,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或专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引入情境,产生初步体验

创设引入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使数学课堂由抽象变得生动具体,形成良好的心理及情感体验。中职生虽然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但对贴近生活的例子或实验活动较为感兴趣,我们在导入时可以给学生讲些与知识相关的小故事或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些实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这一节知识的学习产生期盼的积极情感体验。

3、指导合作探究,形成感悟体验

学生在被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后,教师就要利用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产生的初步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师生共同体验新知的形成过程,如在讲古典概率时,通过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学生就能对这个概念进行体验,由于活动的趣味性,又使学生对这一节知识的学习产生期盼的积极情感体验。

4、课后拓展

课后延伸拓展是中职数学体验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课后延伸拓展,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拓展数学视野、增强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在这一环节中,实践活动的方式并不是固定单一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来组织,如走进社会进行社会实践、组织数学趣味活动、组织自主讲堂、通过媒体(网络、电视等)进行实践等。

五、教学效果分析

1、数学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主要的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乐于获得知识和不断探索新知的宝贵的心理因素。实施体验教学法的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能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这时以前很难做到的;课堂学习气氛浓厚,上课睡觉、玩手机、看闲书的同学明显减少。其次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后能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完成。

2、学习态度得到端正

态度决定一切,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实施体验教学法的班级与未实施体验教学法的班级相比,上课迟到的现象减少了,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独立完成作业,按时交作业。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听得懂,学得会,所以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减少了,促进学生认知因素的发展,学习态度得到端正。

3、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实施体验教学法的班级在老师给出一定难度的任务时可以通过小组协商解决。他们变得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思路越来越宽阔。通过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而且还有发展的空间。

4、学习方法得到改善

实施体验教学法的班级的同学在探索中主动学习,每位同学都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逐步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辛湘继.体验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1

[2]鲁会元.“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样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131

[3]索云旺,童嘉森等.论数学体验及其生成.数学教育学报[J].2004(2)

[4]张红.数学体验教育初探[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4

[5]辛湘继.体验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41

[6]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5

数学中的“体验学习” 第6篇

关键词: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 没有主体的体验。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 我们“豁然开朗”:老师不是“救世主”, 老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 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要让学生) 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 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 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老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 用活用好教材, 进行创造性的教,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充分体验数学学习, 感受成功的喜悦, 增强信心, 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进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 学习者不经过体验性的“再创造”, 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 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在教学能被2、5或3整除的数中, 一开始, 我就请同学当一回老师, 由他们任意选一个自然数, 考考老师, 它能被2、5或3整除吗?看看哪位同学能难住老师。学生们举了很多数, 结果都没难住我, 学生心里觉得老师真了不起, 太神奇了。这时我一语道破, 不是老师有特异功能, 而是老师掌握了数学规律, 从而自然而然到引出课题。平时都是老师考学生, 而今天却由学生考老师, 通过别出心裁的“考老师”的情境的设置, 吊起了学生的胃口, 激起学生急于探索数学规律的欲望。这时, 一种新的数学规律的学习, 伴随着学生自身的情感, 成为他们自身的学习需要, 学习兴趣由“新”而生, 思维开始活跃, 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学习。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 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 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 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比如, 学习圆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我事先做了模型, 课上让学生动手拆开模型, 看看它的变化, 从而在感性认识上理解圆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的由来。这样做学生的兴趣十分浓厚, 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做数学”需要教师放手, 为学生的学习, 特别是课堂学习“松绑”。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做数学”的活动中。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 即:预习———发现———质疑———解决。上新课前, 我先让学生看看要学的内容,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且拟定合理独到的解决办法。教师对学生的方案不要轻易地否定, 要指出错误, 正确诱导, 精心呵护。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 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 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 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带动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 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动的氛围, 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说数学”不仅体现在“说“上, 更重要的是思维展示, 一个学生独特的见解或许会引发多个学生的积极思考, 会引起创造性的激情, 从而产生创造性的动力, 带动所有学生的进步。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研究 第7篇

因此, 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是教师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基于此, 本文在此针对小学数学体验学习进行研究, 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并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利用生活情景开展体验教学

从本质上说, 体验教学就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 主要通过观摩, 或者直接使教学活动再现, 使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所描述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体验、感悟来得到知识经验的一种学习方法。

因此, 教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体验教学就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情景开展体验教学。例如, 在学习“基本的加减法”时, 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情景:“班里为表彰成绩进步快的学生决定到文具店买文具, 一共需要钢笔5枝, 铅笔5枝, 其中钢笔5元一枝, 铅笔2元一枝, 请问班长一共需要带多少钱?”

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联系紧密, 极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此时, 学生就能够进入情景中进行思考, 对该应用题的条理理解得更透彻。此时, 教师就通过创设情景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更加真实与深刻的体验。

例如, 在“比一比”的学习中, 教师就可以安排不同的学生到讲台上比较身高、体重等。在此过程中, 教师就将教学课程通过简单的实践活动开展, 这就能够让学生对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清楚的认识, 达到了体验教学的目的。

同时,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 教师也打破了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限制, 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一定的乐趣,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的来说, 体验教学是对应试教育模式的否定, 其立足于建构知识理论, 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 完善小学数学体验教学, 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摘要: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 并且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小学数学体验学习进行研究, 旨在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并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体验学习 第8篇

一、在捕捉“生活现象”中体验, 引入新知

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 教师要善于去捕捉“生活现象”, 采撷生活数学实例, 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引入新课时, 一位有经验的老师首先在投影仪上出现一个人, 这个人在分物品, 而且分得很均匀;接着教师让学生每人也来分物品 (各自准备) , 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 教师引出, 人分物品, “人———分———份 (得到份) ”, 分得一样多 (每份同样多) , 这叫“平均分”.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 引出“平均分”, 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 而且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又如, 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导入时, 安排了这样一段插曲: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 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 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 脚长与身高长度的比大约是l∶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 用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 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 假如你变成一个侦探, 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 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 实际上是用这些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这样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 引出“比例”的学习, 可使学生带着问题, 主动地参与新知识探究.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学生就会感到:噢, 原来数学离我们这样近.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并不神秘正是由于这种特别的吸引力, 学生会自觉理解数学, 更加喜欢学数学, 同时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在联系“生活画面”中体验, 揭示规律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但并不等于生活本身的摹本, 它是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提炼, 因此, 它高于生活、概括生活, 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教师在对数学学习材料进行适度的心理化加工的同时, 还应特别注重对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 从而使学生在利用自身经验去概括生活的过程中, 把数学从现实生活背景中建构起来.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 勾勒出“生活画面”, 帮助学生揭示数学内在的本质及其规律.如揭示“加法交换律”时, 教师设计了一个生活场面:在桌子上左边一堆放3根, 右边一堆放2根, 共放5根小棒, 让同桌两名同学面对面的坐着, 根据看到的小棒由近及远地列出加法算式, 其中一名同学列式为3+2=5, 另一位列式为2+3=5;接着让学生观察, 桌上一共有几根小棒 (和不变) ;然后思考:为什么算式不同, 结果却相同?这时, 展示的生活场面便于帮助学生展开讨论, 得出“加法交换律”的认识:交换加数位置, 和不变.又如, 引出“循环小数”时, 教师安排了“拍打节奏”的场面,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一起拍打I×××I的节奏, 拍手的过程中, 教师突然示意“停下”, 发出感叹:同学们真聪明, 为什么拍打的节奏既整齐又动听, 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展开讨论……我们按照I×××I这样的节奏依次不断重复地拍, 所以拍得整齐又动听.数学上有一种很美的数, 也像打节奏那样.某些数字会按照一定的顺序 (依次) 不断重复出现, 这就叫“循环小数”.建立“循环小数”的概念, 经过拍打节奏来感知,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画面”的勾勒, 将学生带入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学习环境中, 思维活跃, 主动进取, 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握了知识的内涵.

三、在设计“生活情境”中体验, 开展演练

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情境, 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 人与事, 学习与生活为载体, 就能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数学中许多内容都可模拟成生活场景,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练习就会使练习变得形式新颖、内容充实, 单调的题目会因此更富于情感色彩而又不失其理性的光芒.如学习相遇问题应用题时, 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有基本了解时, 教师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 将相遇问题应用题中的情节作表演, 并口头编应用题, 再解答.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可自由找……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在活动时两名同学站在两个不同的地方 (两地) , 面对面地站着, 喊“预备走”一齐对面走来 (同时、相向) , 经过一定的时间, 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相遇) 了……那么, 如果没有同桌帮忙, 你一个人可以表演这个节目吗?学生们兴趣很浓, 纷纷举手示范:将两手掌竖直, 掌心对着掌心, 慢慢靠拢, 经过一会儿时间, 两手掌合在一起了.经过这样的演练, 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 (对) 、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再如,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时, 教师组织学生用小刀切土豆, 切下第一刀时, 用手掌摸一摸切过的地方, 感觉是平平的、滑滑的, “感知面”;竖着切下第二刀时, 用手指摸两个面相交的一条边, “感知棱”;再切第三刀后, 用手指点三条棱相交的“点”, “感知顶点”……经过操作, 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中的三个要素“面、棱、顶点”得到了强化认识, 在实践中建立起了正确的牢固的数学概念.学生经过这么一番演练, 情智得到协调发展.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并且充满着“灵气”.进而感叹:生活真有趣, 数学真有趣.

四、在返回“生活天地”中体验, 广为沟通

让学生在体验应用数学, 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中, 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只有让学生投身到实践中去, 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只有让学生亲自去做一做, 学生才会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他们的实践能力才能切实得到锻炼提高.美国的罗杰斯说得好:“只有当学生正确地了解所学内容的用处时, 学习才能成为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

如学完圆的有关知识后, 教师对学生说, 科学家伽利略说过:“自然界以数学的语言讲话, 这语言的字母是:圆、三角形以及其他各种数学形体.”老师让学生利用圆、三角形、长方形、线段等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品.学生兴趣很浓, 充分发挥想象, 画出了许多构成物品的基本几何图形.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策略初探 第9篇

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内心感悟。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学时组织学生体验学习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联系生活———“体验学习”的基础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本着“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各种生活情境, 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感知数学的价值所在。

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运动,比如升国旗、旋转木马、升降的电梯、转动的摩天轮等,并让学生用手势模仿这些物体的运动轨迹, 很自然地就引出了将要学习的内容———旋转和平移。也正是因为这些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才有学习兴趣,更乐于参与其中。

二、 自主探究———“体验学习”的必要手段

学习数学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励他们主动探究,也就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或创造要学习的东西。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和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知识, 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且灵活运用。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施教者, 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尽量对学生少一些干预,少做过多、过细的知识铺垫, 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体验, 在体验中理解并内化知识。

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具 (如一个平面图形、一条线段、有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研究的对象, 通过平均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得到一个又一个分数, 每个分数都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即使是同一个分数, 由于分的方法不一样,也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也被激活, 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三、 数学交流———“体验学习”的重要环节

在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一定直观体验之后, 就需要鼓励学生进行数学交流。因为学生个体初步生成的体验是感性的、具有个性化色彩的, 这些是教师进一步教学的基础, 教师需要把学生初步生成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共性的高度, 形成具有普遍性的认知。在学生合作、讨论、探究中,各种个体体验彼此会产生碰撞,在碰撞中学生的心智之花灿烂开放,个性得到张扬。因此,数学交流是学生个体体验与感受的升华,是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

四、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学习”的动力

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数学学习过程其实是学生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之后,设计一个操作活动,利用小棒和橡皮泥制作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框架。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出来的框架各具特色,有的小巧玲珑,有的色彩鲜艳, 有的高高瘦瘦, 有的方方正正。每一件作品都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成果, 教师要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与肯定, 使每一位学生都觉得自己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增强了学生创造的自信心。

体验数学 快乐学习 第10篇

一、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从生活中来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探索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都是数学源于生活的具体化。

1.创造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教学“积的近似值”时,我模拟商店卖商品的情境,自己担当营业员,学生轮流当顾客买一定数量的商品(如果冻标价是每千克12.22元)。

学生甲:买2千克果冻。

营业员:请付24.4元。

学生乙:买3千克果冻。

营业员:请付36.7元。

突然,学生乙提出疑问:“您怎么卖他便宜,卖我贵?”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同样的问题。此时,我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初步感知了“近似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把“近似值”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会到学好“近似值”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用处。

2.在实际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数学虽然抽象,但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提炼后最终形成的。教师既要明确教学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想像、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这样,学生不仅从中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还提高了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二、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到生活中去

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碰到的生活现象,使学生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激发他们主动学好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能力。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我让学生讨论:某厂家提出两种促销方案,一种是“冰箱先提价10%,后又降价10%”;另一种是“冰箱先降价10%,后再提价10%”。请你分析哪种方案好,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用数学知识进行最佳选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数学的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新课标在这方面作了重大调整,要求学生初步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完“最佳选择的方法”后,我让学生做这样的练习:博物馆成人门票每张5元,两名成人可免费带一名儿童,儿童票每张4元,买5人一组的联票平均每张3.8元。幼儿园张老师带领4个小朋友来参观,遇见王老师和李老师,他们分别带了5个小朋友。怎样买票花钱最少?这个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和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在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进一步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让学生学会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玩”数学。玩是儿童的天性。能在玩中求知,玩中悟理,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教学——愉快教学。愉快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做法,注意发挥情感的作用,激发学生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如何在生活中“玩”数学呢?

在进行“质数、合数”的复习时,我组织学生做这样的游戏:先请座位号是质数的学生站起来。过一会儿,再请座位号是合数的学生站起来。虽然站立的动作极为简单,但对学生掌握知识却是一种无声的检验。最后我又问:“是不是全班同学都站起来了?”大家一看,还有一名学生没站起来。此时,学生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我问这位该学生未站起来的原因,他回答:“因为我的学号是l,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所以不能站起来。”

这样的教学,寓教学于“玩”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有利于理解和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原则,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服务生活。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策略研究 第11篇

一、联系生活———体验学习的基础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那么, 在他们的眼里, 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 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 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 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 学好数学, 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 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例如, 在教“简单的统计”时, 我结合家庭用水、电、煤气的生活实际, 要求学生收集自己家庭每月所用的数据, 加以分类整理, 填写在统计表里, 来反映实际情况.再如, 在“圆锥的体积”教学中, 我结合学生常见的用卷笔刀削圆柱形的铅笔的现象, 让学生仔细观察铅笔的变化, 然后提出圆柱和圆锥变化的问题:被削的这段铅笔前后分别是什么形状?前后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小了以后的圆锥体与原本这段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体积分别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教学, 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之中, 真切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 数学与生活同在, 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二、实践操作———体验学习的关键

实践操作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 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一些探索性实践操作活动, 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 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来源创造了条件.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亲历结论的建构过程.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 我首先给学生提供各种三角形, 包括完全一样的、面积相等而形状不同的、形状不同但等底等高的和其他类型的三角形, 让学生尝试拼摆.学生通过拼、量等多种实践手段, 在操作中发现: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所用的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包括底、高、面积) , 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S=ah÷2) , 即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参与是主动的、积极的, 知识的建构也是有效的.

三、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的深化

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作为一个主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将合作学习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充分肯定了合作学习, 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主动、活泼地学习, 在合作, 交流中解决问题, 在交流合作中学会体验.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我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体的?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 学生讨论得非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 倾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自己的墨水盒时, 都发生了争论, 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 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我也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 那个墨水盒的正面是正方形, 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 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我立即决定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 其间运用了让学生观察、测量、比较等形式.最后我再举起那个墨水盒, 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 再及时解决问题, 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 不同的个体在探究的过程中都将获得新体验、新发现和新策略, 而这种个性化的内容正是建构和完善知识意义的最有价值的素材, 使学生的自身潜能得到发挥, 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创新与合作能力.

四、回归生活———体验学习的终极目标

数学来源于现实, 也必须扎根于现实, 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所以, 我们应及时为学生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 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 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例如, 学习“比例尺”后, 让学生动手画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学习《统计图表》后, 让学生课余时间到校门口统计各年级买零食的情况并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 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相应措施;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四个火柴盒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长方体, 可以怎么包装?哪一种包装方案比较合理?并布置课外作业:你可以去调查一下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实际是怎样包装的?了解厂家为什么要这样包装?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 让学生设法测出一块土豆的体积;还可以每天让学生写数学日记等.在实际应用中, 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处处用数学, 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上一篇:二维码信息化建设下一篇:自动化测试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