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结构模式范文

2024-05-10

教学结构模式范文(精选11篇)

教学结构模式 第1篇

一、运用4P模式,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质量,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拓视野, 保证教学质量顺利开展

一节课上得成功与否, 与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有很大关系, 一个没有兴趣学习的人, 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英语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在兴奋的情况下, 微观胜利活动旺盛, 神经系统高度活跃, 从而外显为注意力集中, 热情高涨的积极状态, 有利于知识的接受。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 学习积极性越高, 学习效果就越好。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又根据学生的特点, 采取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内容, 如做游戏、唱英语歌曲、竞赛评奖、角色扮演、听说训练等。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学中玩、学中做, 通过这样的教学, 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促进了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方向发展, 有利于师生配合课堂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 要求全体学生, 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 充分参与进来, 是研讨式教学, 强调的是师生双边积极地参与和活动, 课堂上尽可能多地使用目的语, 营造一个语言环境。对学生主动探索的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评价, 并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点滴成功。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 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和他们交朋友,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 从而产生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

3.加强英语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俗话说的好:“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应渗透学法指导, 为学生提供切实可靠的学习方法, 从而产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技巧,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生词, 让学生根据读音规则试着拼读拼写。预读课文二至三遍, 初步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及其大意, 了解本课的重点、难点, 以便课堂学习时, 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预习的疑问听课, 当老师讲授新知识时, 就能透彻全面地掌握老师讲授的知识, 预习不但提高听课效果,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指导听课的方法。指导学生要养成一边听课, 一边记笔记的好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头”, 不管是听懂了的重点, 还是暂时没有听懂的难点都要记下来, 这样一是加深了印象, 二是便于课后复习, 便于课后及时把不懂的疑难问题搞懂。

(3) 指导复习的方法。遗忘是心理活动的普遍现象, 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要防止遗忘, 就要定期循环复习, 而不要忘记之后重新记忆, 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复习当天的功课, 运用“四位一体”复习模式, 如读记当天的单词, 理解背诵当天的课文, 复习课堂笔记, 做课外练习, 做到温故而知新。

4.课堂教学注重基本技艺

(1) 如何开始“技艺”很重要。根据课程设计, 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从悬念开始。 (2) 从问题开始。 (3) 从形象开始。

(2) 如何提问。提问是英语课上教师的主要活动形式, 提问的方式很重要, 应注意如下事项: (1) 眼看全体同学。 (2) 先提问后叫人。 (3) 回答机会均等。 (4) 多鼓励学生。

(3) 如何结束。一堂课犹如一出戏, 结束时应该是高潮, 可采取如下办法: (1) 设置新的感念。 (2) 表扬或批语。 (3) 几句话小结。

二、如何运用4P教学模式, 开展综合新授课的英语课堂教学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结构相当复杂, 包含新授课、复习课、联系课三类总课型。这三类总课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任务, 各有派生的相应的具体课型。以下结合含有复习旧课内容的综合型新授课, 谈谈如何运用4P教学模式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结构。

1.准备阶段 (preparation)

准备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课堂准备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要完成备课的任务。

(1) 备教材。教师要了解教材的纵横联系, 找出教材的重、难点, 确定所教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教什么, 还要教什么。 (2) 备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情感态度、英语水平及对“两头”学生的特别照顾。 (3) 备方法。方法要尽可能适应学生, 能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优势,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4) 备教具。各个学习阶段的辅助教具如收音机、投影仪、多媒体和实物、卡片、挂图等, 都要精心设计。

另一方面, 是对学生上英语课开始时的准备教学, 一般教师可按语音词汇、语法和课本要点让学生做好预习, 让学生初步了解所有讲授的内容, 初步熟悉生词和语法项目, 并做好重难点的备忘录, 让学生们带着疑问和问题到课堂上来, 师生共同探讨, 得出方法和答案。

2.呈现阶段 (presentation)

这个过程教师是主导完成新授课任务, 提供充分的新的英语感受材料, 完成良好感知任务的过程。英语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 英语教学主要是通过多样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进行教学, 采取提问式、讨论式、答疑式等师生双边活动的方法, 可较好地感知理解教授内容。

3.练习阶段 (practice)

这一环节是要让学生所掌握的初步英语言语技能和概念, 得到及时地应用和巩固, 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新授课内容的阶段, 同时引导学生应用规律、概念去发展知识和技能。所以这时的操练, 主要是意义操练和交际操练, 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 进行广泛地联系和综合运用。

4.产生阶段 (production)

该环节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也就是应用实践阶段。该环节集中, 较全面地了解教学情况, 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使学生通过检查看到进步, 增强学习信心, 巩固和发展学习兴趣,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课内所获的知识和技能。

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 第2篇

【摘要】 教学是由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者构成的完整系统,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与结果,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达成的路径与方式,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的检测与价值判断,三者缺一不可.进行有效教学目标、有效教学活动、有效教学评价三者统一的系统化课例研修,能解决有效教学的结构性问题.【关键词】 三实践;三反思;三统一;教学模式

教学是由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三者构成的完整系统,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与结果,教学模式是教学目标达成的路径与方式,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的检测与价值判断,三者缺一不可.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我校开展分学科分课类的系统化课例研修,解决有效教学的结构性问题.数学组按照“三次实践、三次反思”的基本方式,分别对数学学科的四大领域分类进行有效教学目标、有效教学方式、有效教学评价三者统一的系统化课例研修.一、前期准备

我们把数学组分为高段和低段两个课例研修小组,确定了每周星期三办公时间集体研讨.同时,要求每位教师读《现代教学设计》、《怎样做课例研修》、《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三本书,撰写读书笔记,确立研修的基本思路.二、具体实施

1.集体研讨,优化设计

我们首先确定了每一学期要研修的课类和课题,小组教师学习课标、钻研教材,独立备课,提交教学设计,通过交流,确定主讲人,然后组内成员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逐一剖析修改,这样的活动至少进行三次,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最优设计.2.课堂实践,研讨反思

最优教学设计完成后,我们确定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四个课堂观察点,拟出课堂观察用表,分发给具体观察的老师,进行课堂实施实践检验.通过录播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课堂进行最真实的记录.课后讨论时,观察成员用观察到的定性和定量内容分析课堂教学,还可以回看课堂实录,有针对性的对教学活动进行专业探讨,寻找教学行为跟进的策略,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形成.主讲人根据建议修改教学设计,再次上课实践,再次研讨反思,这样的课堂实践活动至少进行三次,最终确定最优化的教学设计.3.随笔札记,促进成长

在研修活动中,每一位成员撰写研修日志,记录每位教师的谈话视角、方法改进、理念更新、观点建议、收获与反思等.使每位成员动脑、动嘴、动手、动心,扎扎实实地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4.成果整理、撰写报告

三次课堂教学实践之后,课例研修小组的成员共同以突出课例研修主题为根本,以体现教师行为跟进为主线、以达成教师能力建设策略为目标,把原行为和新行为进行比较,把“做”的“写”出来,提炼出这一课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的策略,提炼出课类教学模式,形成课例研修报告,研修报告在小组内同样要进行三次研讨修改.三、取得成效

1.提炼出了课类课堂教学一般模式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目前我们已经初步摸索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两个课类教学模式,成为四四教学模式,具体说明如下:

四四教学模式是指每节课有四个教学活动(①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②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③ 实践运用,拓展创新;④ 反思总结,自我建构).每个教学活动有四个教学步骤.第一个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① 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课件、动画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现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③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④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第二教学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①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选择出核心问题,作为这节课学习研究的对象.② 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游戏、谈话、操作、探究、合作等数学活动.③ 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建构新识.④ 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第三个教学活动: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设计应用性、综合性、开放性比较强的教学评价:① 基本练习,② 拓展练习,③ 变式练习.④ 提升练习.学生在基础练习中巩固新知;在变式练习中深化新知;在拓展练习中应用新知;在提升练习中内化新知.第四个教学活动: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① 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② 组织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在相互提醒和分享中进一步明确本课知识重点难点.③ 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④ 帮助学生将分散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形成立体知识结构.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通过课例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实践边总结,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提升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开展研究以来,我校三名数学教师获得“陕西省教学能手”称号,一名青年教师在省级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多名青年教师在省、市、县教师培训活动中上示范课,一批青年教师在课例研修的磨炼中茁壮成长.3.促进教研组教科研工作

以往教研组开展活动时,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参与程度有了较大的改观.老师们在优化教学设计的研修中,依据课程标准、教师用书针锋相对热烈讨论;在观课中认真做好课堂观察,生怕有所遗漏;在议课中根据自己的课堂观察积极发言,提出修改意见;最后每位教师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写出观课报告或论文,老师们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科研能力有了质的提高.四、今后设想

砌体结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探讨 第3篇

一、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实施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破除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想理念指导下, 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成功。对于砌体结构课程而言, 传统的教学多半以教师课堂口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 学生被动接收知识, 具体表现为“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尽管是最为直接的方式传授知识, 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 其体现为以“我讲, 你听;我问, 你答;我写, 你抄”, 形成以教师为主体, 而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模式。再者, 砌体结构教学普遍存在“生多师少”的现象, 学生人数动辄超过一百人, 若大班教学环境下依旧采取口授的课堂教学模式, 师生间的互动必然打了很大折扣, 教学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多维互动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目标教学模式的前提下,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主要起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通过教师和学生互动、学生个体之间互动、人境互动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包含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的内容, 二者缺一不可。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激发其学习知识的欲望, 以此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及培养群体意识。

多维互动教学主要强调“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 这就要求首先必须重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但也不可忽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在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通过各种相互交流, 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减少学生“走弯路”、“走远路”和“走错路”的机率。“多维”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存在多个层面的互相交流和作用, 如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师生与课程和环境之间。因此, 多维互动教学将教学活动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通过教师、学习者和环境的良性互动来完成教学任务。

二、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砌体结构教学中的应用

1. 合理组织教学方式, 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实现师生互动。

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 知识的传授过程只能依赖教师的讲解来实现, 教师处于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和传授人。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口授的知识, 处于从属地位, 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扭转这一局面, 适应新时期教改的发展要求, 教师应转变观念并转换教学活动中的角色, 留给学生更多的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 如分组讨论和学生互评等。只有通过教师的积极组织和引导,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教学效率才能事半功倍。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多媒体技术有着传统板书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借助于电脑和投影仪等, 将原本索然无味的难点和重点转变为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的知识点, 以文字、图像和动画效果等形式呈现。当然, 多媒体教学无法完全取代板书的作用。砌体结构教学过程中, 存在大量的定理和公式, 学生不但要掌握结论, 更要掌握推导过程, 在此过程中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若推导过程完全由幻灯片代替, 则可能因为教师点击鼠标过快,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放映幻灯片犹如看电影, 从而导致学习者无法真正掌握知识要点。另外, 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变换多样, 学生有时将注意力和静力放在欣赏复杂多变的画面, 而忽视了理应掌握的重点。难点和容易混淆点。通过采取精心设计的板书和多媒体幻灯片相结合的方式, 将学生的注意点吸引到黑板上, 从而集中到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再配合多媒体技术, 将重点和难点反复多次的呈现于屏幕上。教师本身也是一种教学媒体, 教师的着装、言行举止和体态语言经常被学生无意中模仿, 过于艳丽着装和过于严肃的神情无形中会吸引学生过多的注意力, 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过程。儒雅的风度、得体的着装和优雅的举止更有利于和学生建立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学生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尽相同。鼓励后进的学生, 肯定有进步的学生, 重建学习的自信心, 重点帮扶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 合理设置重点帮扶小组, 实现生生互动。

师生身份之间的差异无法有效消除学生思想、行为及情感障碍, 学生进而产生畏惧犯错的心理, 不敢质疑教师传授的知识, 最终束缚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在砌体结构教学过程中, 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性比任何互动对学习成绩及个性发展更有影响力。学生个体的差异使得每个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尽相同, 加强重点帮扶团队的建设, 帮助后进学生。志同道合者间的互动交流可有效消除个体之间思想、行为及情感障碍。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主张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交还给学生自行分配, 使学生间“互动有无”、“智慧共享”。采取分组讨论、小组作业等形式,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加强沟通交流, 最终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3. 利用校外实训基地, 实现学生与环境互动。

砌体结构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课程。砌体结构校外生产实践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为此, 教师应作为引导者, 将课堂内容外延到课外实训基地, 了解砌体结构工程的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 熟悉现场施工生产的工法, 了解前沿的新工艺、新材料等专业基础知识。通过真实工程项目的实践,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加深对砌体结构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有机联系起来, 可进一步有效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课外师生互动是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补充。

三、结论

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 已经无法满足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求。当代大学教育已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承,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革新教学思想和理念, 从“教会学生”转变“会教学生”。同时, 学生也不能只是被动的“学会现有知识”, 而更应注重培养“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工作中遇见的问题”的能力。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 为创新教师教学理念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是提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而且, 开展多维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以及实践创新的机会, 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 开启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并加强了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理论性人才和实践性人才相结合的宗旨,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对于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玉华, 李敬芬.工科专业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4) .

[2]李瓂.砌体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12, 21 (6) .

[3]李永梅, 孙国富, 张勇波.砌体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 2009, 18 (4) .

[4]高峰.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4 (6) .

[5]焦飞, 王娟, 马颖, 等.医学生物化学多维互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14, 22 (4) .

[6]上海信息技术学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7]欧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大班教学环境的探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1, (06) .

[8]严瑾, 葛亚非.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多维教学模式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06) .

[9]成善汉, 杨好伟, 周开兵, 贾文君.高校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 2009, (03) .

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教学模式论文 第4篇

[摘要]“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是高校视觉传传达设计专业近几年开设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课程授课内容为包装器皿设计部分和包装结构设计两个部分,重在实践环节。目的是以“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为具象信息,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教学过程与实践,通过实态研究对“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思考。构想出课程理论部分教学基于教材结合实物案例、注入新理念,项目对接、赛事激励模式导入教学实践,作出对课程教学的更新与转型的思考。

[关键词]包装器皿设计;包装结构设计;项目;赛事

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正是一门以实践、创造、创新为主的课程,是高校视觉传达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集专业性、实践性、交叉性于一身的专业课程,且将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根据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实践,多方位思考,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及时掌握新的包装材料特性、包装新工艺的加工方法及包装新技术,时刻关注包装前沿的造型设计。在课程教学中不断注入新的、积极的相关前沿理念,如“绿色”、“低碳”、“人性化”、“智能化”等。在这样的动态变化业态下,任课教师必须不断更新与升级授课内容,不断探索新的、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1理论部分教学基于教材结合实物案例法、注入新理念

1.1融入实物展示案例法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最终的考核作业是要以实物的形式呈现,但这对于刚刚接触这样一门实践性、立体结构想象力较强的课程来说,难免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此时,案例以实物展示的形式将会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授课教师可把平时收集的成功案例、学生优秀作品、大赛获奖作品等在授课时予以展示,使学生能够真切、直观的感受到包装器皿的具体形态,包装器皿是用来作什么用途的,什么是包装结构、包装盒、包装容器是怎么制作的。这样的实物展示教学胜过任何视屏式的、图解式的教学效果。比如要讲到包装结构,课堂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包装盒;讲到包装器皿,会有各种不同的包装器皿供学生观摸,这是一种具有现场感染力的场面,并且这些实物可供学生近距离、操作式的体验式、参与式观摸,所以效果定会良好。1.2注入新的理念“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是与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紧密相连的,在不断出现的包装新材料、包装新工艺、包装新技术、包装新设备等动态因素均会对其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发展理念、思想观念所产生的诱导,如典型的有“低碳”、“零碳”、“智能”等,应用到“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的教学中是最好不过的,理念导入后便形成“低碳包装器皿与结构”、“零碳包装器皿与结构”、“智能包装器皿与结构”。然而,在实际中这些与“书本”知识产生分离,这是教材知识、信息相对滞后的特性所致。因此,在教学对授课教师要善于观察、扑捉包装行业动态,善于把握学科前沿,收集国内外经典、前瞻的案例,通过PPT演示、视屏、动画、网络等多种视觉呈现的形式结合书本知识进行及时的补充与完善,以更直观的将国内外包装器皿、结构的相关信息与行业动态传授给学生,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教与学产生共鸣,达到互动,从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2实践环节导入多种实践模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多种相关“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效果的长期关注,发现此课程涉及包装材料学、包装工程学,包装管理学、包装工艺学、工程制图等多学科相交叉。所以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好一门课程,更要注重学生对多种包装材料、包装工艺、包装设计管理及制图等的特性与制作技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2.1项目对接模式在此所说的项目对接模式,即是项目教学方法。所谓项目教学法,英文为Project-basedLearn-ing,也叫项目教学或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教学中把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1]。项目的教学方式最能锻炼学生的市场意识,是虚拟课题模式的实践性提升,同时给学生提供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2]。因此,在“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应导入项目教学模式,目的是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创造、创新能力,使理论学习知识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使教与学沟通与互动,以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质,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项目主要来源于:一是来自校企合作的项目;二是来自校企合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三是来自任课教师的横向项目、纵向项目或企业委托任课教师的项目;四是来源于任课教师或相关专业教师的相关课题项目。“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导入了项目教学的方法,项目为“稻鸭米包装设计”企业委托项目。实践课题也即是“稻鸭米包装设计”,课题要求除了课题作业的最基本要求外,最主要的考核标准就是企业项目的要求:最优秀者即将考虑被应用,同时会有企业提供的象征性奖酬1000元。参加课题的成员为所授课对象的视觉传达111班、112班,共82位同学参加。这就意味着一个“稻鸭米包装”项目开展过程中将会产生82套设计方案,不光是一个项目导入所得的收获,更值得看重的是“头脑风暴”方法的实践过程。这种项目与激励的方式在实践过程使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涨,同时能充分发挥、挖掘学生的潜能,是一次很好的实践锻炼,产生较为优秀的作品如图1。项目导入教学的模式,通过学生对企业与市场的考察,使学生对企业与市场需求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对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以更好、更快、有目的`、针对性的步入课程学习,这样便能使学生进行深入的实践。当然,项目导入“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模式,是建立在扎实掌握课本理论与前沿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同时还要保持项目的延续性,不能间断,一方面要靠学校方面的平台搭建,另一方面要靠任课教师的努力,以确保项目法教学的延续。2.2赛事激励模式赛事是激励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兴奋点之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设计意识,[3]有助发挥学生学习潜能,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调查后发现: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只能发挥其功能的20%-30%,若受到充分激励,其能力的80%-90%将可能发挥出来[3]。所以在“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导入赛事将是一种很有效的课程学习激励方法,也是教与学和市场接轨的一种路径[4]。赛事的主要来源:一是任课教师或相关学科专业教师企业委托项目资助的竞赛形式;二是全国、省市地区举办的赛事,如中国之星、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中南之星等;三是高校院系举办的包装设计大赛。

3理论部分升级与实践模式延续

3.1编著与更新教材目前《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教材较少,近几年,市场上只能找到仅有的几本,选择范围相对较小,容易产生理论知识的局限性。因此应对《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教材进行准确定位,进行细化,比如编著适合本科教育的、职业高职院校等,进行针对性、多种版本的教材编写与升级,紧跟包装新材料、新工艺研发步伐,紧随包装技术进步与包装审美观念的变化,及时更新与扩充进教材知识。3.2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理念,由“课程型”转向“市场型”,向“社会型”跨度。[5]正确处理与其他相关多个专业课程知识的的衔接,融入“学习链”、“1+1>2”的有效教学模式,使“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与相关学科相结合,构建系统的教学体系,[5]力争教学效果最佳。3.3保持项目、赛事教学的延续“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将项目和赛事模式融入教学,无疑是有益的,但前提是保持这两种模式的延续性,也就是在课程教学时要确保项目和赛事的提供。这要靠任课教师和学校或院系的共同努力,这将是一种挑战,尤其是对任课教师来说,不光是课堂的努力,课下也要积极有方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项目、赛事教学模式的延续,才能保证这两种模式教学的较好效果。

4结语

基于教学实践与前沿学科相关课程教学经验与验证的基础上,对“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归纳与整合。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的探索,创意产业园,并牵头与企业工厂建立合作,作为学生的实践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赵鑫.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张杨,张莉莉.项目教学法在包装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2014(32):106.

[3]宋启明,张雄;邝卫国.设计素描教学中几个兴奋点的分析与探析[J].装饰,(3):88-89.

[4]王振林.《包装设计》课程的“竞赛激励”教学法的探索[J].包装工程,(5):165-167.

议论文的“结构”教学模式探析 第5篇

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教学自初中起,是作文教学的重点所在。根据学生言语心智技能的发展需要,议论文在初中教材开始出现,到高中教材中议论文成了占比重较大的文体。探索议论文的教学模式,对于适应教学需要,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议论文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议论文的教学研究中已有很多的成果,但在目前的议论文教学模式研究中有两种倾向应当引起重视:其一是所构建的教学模式过于笼统,不符合议论文教学的特点。如“布置自学提纲—讨论—点拨—总结练习”①;其二是过于繁杂,老师们难于把握。如有的教师提出了“分析—综合”“解析—迁移”“理脉—概述”“搭架—析”“溯因—会意”②等五种议论文教学模式。

我们针对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议论文难学、难懂、抓不住主干知识等问题,汇总老师们的教学经验,依据教育建模的理论形成:中学议论文 “结构”教学模式。所谓“结构”教学模式就是以议论文所特有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为主要教学内容,并以三要素形成基本教学结构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模型。其主要教学步骤为“找论点—理结构—析论据—得认识”。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简化教学活动、突出重点问题、促进议论文的教与学活动的开展。

一、找论点

论点是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是一篇议论文的核心,它对一篇文章起到统领的作用。论点是作者在根据客观事物的存在,通过自身的经验与判断形成的认识,是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因此作者必须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能模棱两可。所以论点必须是陈述性语句。

在议论文的学习中应首先抓到议论文的核心,找到作者所要论述的观点。对于如何找到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介绍以下几种方法。

(一)重视文章标题 文章的标题可以说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的高度凝缩,想要迅速了解一篇文章的主要思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看标题。在议论文中,有的标题直接就是中心论点,有的则能起到对中心论点的提示作用,这样既醒目又鲜明,让读者一读标题就知道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观点。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等文章,其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标题虽然不是中心论点但是却对中心论点的寻找起到了提示的作用。如《六国论》就提示了中心论点是在讨论六国,《谈骨气》提示了中心论点应该是和骨气有关系。所以在议论文的学习中,标题是不可忽视的,它对于中心论点的寻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留心文章开头 议论文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结构的文体,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是一种常见的论点提出方式。如苏洵在《六国论》的一开篇就鲜明地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下来围绕这个观点举例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第一句话作者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紧接着围绕这个观点展开论述。

(三)注意文章的尾段 文章的末尾往往是作者对全篇文章的总结,对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议论文中,很多作者喜欢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在议论文论点的寻找过程中需要注意尾段总结观点性语句。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作者在前文进行了大量的举例论证,最后总结前文的论述,点出了自己的观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仔细辨析论据 有时候作者会在同一篇文章中提出两个相近的观点,一个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另一个是在中心论点的基础上深化出来的结论。学习者会对这两种观点难以把握,这时候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辨析论据,因为论据是证明和支撑论点的材料,所以论据支撑证明什么观点,什么观点就是中心论点。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学习者就很难确定中心论点,到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中心论点还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呢?这时候,只要稍加分析论据,便可得知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在这个论点的基础上作者所要表达的最终目的。

总之,一篇议论文无论怎样写,怎样谋篇布局,它都有鲜明的观点。要学习议论文,必须要首先弄清作者所要陈述的观点,灵活选择以上方法并加以运用,定会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判定有所帮助。

二、理结构

所谓“理结构”就是弄清作者的论证思路,也就是文章的论证过程。在第一步中已经找到了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接下来我们就要理清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来论述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一)把握论证结构 议论文主要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无论是立论文还是驳论文都是作者依据自身的逻辑组织运用材料阐明自己观点的过程,所以说对于结构的把握只须弄清材料与材料,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即可。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作者先分别举出了一系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是分说,最后总结分析事实得出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典型的总分式结构。

(二)掌握论证方法 作者要运用各种材料对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证必然涉及到论证的方法,由于作者的逻辑不同以及客观事物的纷繁复杂,论证的方法也就多种多样。在中学阶段对于论证方法的辨别可以说是学习的重点。主要涉及的论证方法有:

1.举例论证。也就是通过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使文章的观点真实有说服力。如在《谈骨气》一文中,作者举了文天祥、闻一多的例子,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

总之,对于作者的论证过程需要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作者的论证方法。

三、析论据

论据是证明和支撑论点的事实或道理。从论据的概念可以得出论据是论点的佐证材料,它只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仔细辨析论据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思想。

(一)寻找论据 依据概念可知论据分为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事实就是从古至今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能证明作者所陈述观点的既成事实。道理指的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包括定理、公理、名言警句等。无论是事实还是道理,他们必须都得是佐证作者观点的材料,所以说寻找论据主要看它是不是原始材料。

(二)辨析论据 论据是证明作者观点的材料,我们要在理清材料关系的基础上辨析论据。论据不是简单的事实或道理的堆砌,它须通过事实或道理的内涵来分析出作者自身的观点,所以对于论据我们在把握表面意思的同时要理性分析。

四、得结论

所谓得结论,就是学生在学习完一篇议论文后,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新的反思和认识。议论文是一种说理性文章,充满着思辨的力量。有的学生学完文章后会认同作者的论证,从论点的提出、材料的组织以及在辩证的逻辑思维过程中学到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和如何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说辩论证。有的同学也会不赞同作者的论证,会结合生活知识和实际体验提出与作者不同的观点,举出例子或道理来反驳作者的观点,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总之,无论是支持作者还是反驳作者,都是学生在议论文学习后所获得的认识,这种认识既有利于学生对议论文相关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独立健康思想的形成。根据中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实际情况我们介绍以下几种得结论的方法。

(一)抓住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即议论文的灵魂。抓住议论文的三要素就抓住了议论文的主干知识。上文中介绍了如何抓住议论文的三要素,在此不再赘述。抓住了议论文的三要素就会解决议论文学习中的困难,掌握学习议论文学习的方法。

(二)结合生活认知 学生在学完议论文后,可以根据作者对论点的论证并结合自己的生活认知,重新得出结论,或与作者产生共鸣或与作者相论辩。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会从议论文中得出更加深刻的结论。

议论文是一种说理性文章,其语言较为抽象、枯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议论文“结构”教学模式,以议论文所特有的结构特点为主线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抓住议论文最基本、最核心、最主要的知识,学习起来显得简便,且可操作性强。但这毕竟不是一把万能钥匙,也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实践中应灵活选择运用。

————————

参考文献

①唐焕毅、张清艳:《中学语文议论文、说明文教学模式》,载柳思俭、淳于家新:《实用中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101页。

②伊道恩:《中学语文教学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8-60页。

“结构型对话式”教学模式初探 第6篇

一、问题提出

笔者通过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难度的加大, 物理的学困生明显增加, 再加上江苏高考的改革, 本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外动机显著减弱.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寻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发现学习物理的困难, 主要是因为: (1) 对物理知识结构的混乱造成的; (2) 授课方式过于呆板, 课堂教学气氛不和谐.学生对物理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笔者经过反复思考、研究, 提出“结构型对话式”教学方式, 经过理论推敲, 实验验证, 认为是切实可行的.

二、概念界定

所谓“结构型对话式”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一套清析有序且可接受的知识框架, 借助该框架, 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自身内部的对话不断将新知识同化到该框架中.这个框架既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也是学生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它的优点在于: (1)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思路始终是清析的. (2) 学生知道新旧知识的链结点在哪, 即听课是有目标性的. (3) 对话式过程是轻松且和谐的. (4) 师生的对话反映了师者的点拨、主导作用, 生生的对话反映了合作与探究.

三、“结构型对话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在一个新课题的背景下, 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话 (教师起主导作用, 这个对话应是显性的交流) , 形成本节的教学结构图 (如图1, 新的一章刚开始时, 应形成新一章的知识结构图, 并且在每一节的讲授中都要与之互应) .这个结构也起到先成行组织者的作用.

2.循着这个结构,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提问、合作等学习手段, 不断地在产生问题, 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 学生有自身内部的隐性对话, 也有学生之间的、师生之间的显性对话, 在对话中不断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而不是机械学习.

3.在对话过程中, 与长时记忆的内容相吻合的被称为已解决的问题, 即被同化.如在长时记忆中找不到正确解释问题的知识, 即成为新的问题.暂时贮存在短时记忆中.

4.通过学生的汇报, 不断暴露已解决的问题和生成的新问题, 这时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学生去解决、去讨论、去发现, 教师也要适时地去点拨、去化解.最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 贮存于长时记忆中.这就是顺应.

5.为了便于知识的迁移, 顺利的在长时记忆中提取, 教师应预设与问题具有强相关性的原型题, 让学生去训练, 促进迁移的适时发生.

四、教学案例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案例

1.建构结构图:如图2, 图3, 通过两个实例演示现象, 让学生分析是否存在某个守恒量?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分析小球 (小球与弹簧) 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情况】

师:小球 (小球与弹簧) 的动能和重力 (弹性) 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呢?

生:动能增大时, 重力 (弹性) 势能减小;动能减小时, 重力 (弹性) 势能增大.

师:小球似乎总是能够记得原来的高度一样, 小球的动能和重力势能没有同时增大同时减小, 总是一个增大的同时, 另一个必减小.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请学生自行思考, 也可以相互交流.

生:可能存在一个守恒量.这个守恒量可能就是机械能.

2.反证法证明猜想

(1) 推导过程

如果机械能守恒, 则小球在位置1的机械能等于在位置2的机械能 (这两个位置是任意的) :

若有:E1=E2

则有:Ek1+Ep1=Ek2+Ep2 (1)

Ek2-Ek1=Ep1-Ep2 (2)

即:W合/总=WG/弹力 (合力做的总功等于重或弹力做的功)

注: (1) 这个过程是在师生显性对话中完成. (2) 反证法是对课本证明的突破, 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 在证明过程中要暗示学生在隐性对话中悟出:隐性的能量问题在逐渐向显性的功的条件转换.

(2) 结论:如果只有重力 (或弹力) 做功, (W合/总=WG/弹力) , 则机械能守恒 (E1=E2) .

3.应用:如何判断 (应用) 机械能守恒?

例1 (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形) 如图4, 把质量为0.5 kg的石块从10 m高出以30°角斜向上方抛出, 初速度是v0=5 m/s.石块落地时的速度是多大?

(让学生通过显性对话分析有几种解法, 为什么可以用机械能守恒来解?)

分析::师:请大家思考一下这道有几种解法.

生:有两种解法.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

师:那么机械能为什么守恒呢?请大家讨论.

师:请学生先看我做一个师范. (解题过程略)

(让学生通过自身内部的隐性对话思考:石块落地时的速度的大小由什么来决定?说明理由.)

例2如图5, (物体受到重力以外力的作用的情形) 单摆绳长为L, 小球摆到B点时, 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 求:小球从A点运动到B点时的速度多大?

分析:

师:这道题机械能守恒吗?为什么?

生:不守恒, 还有拉力作用. (找一个学习物理有点困难的学生)

师:学生有没有意见.为什么?生: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条件是:只有重力做功.受其他力也可以, 只要不做功就可以了.因此此题的机械能是守恒的.

师:既然守恒那又怎么做呢?下面请学生上来做一下. (解题过程略)

师:请学生讨论一下: (1) 如何判断机械能守恒? (2) 如果满足机械能条件, 又如何运用它?

例3如图6, (弹性势能参与的机械能守恒) 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 压缩处于原长的弹簧, 求

(1) 压缩最短时, 弹簧弹性势能的最大值为多少?

(2) 物体的速度为时, 弹簧的弹性势能为多大?

师:学生, 物体的机械能守恒吗?

(学生七嘴八舌, 有的说守恒, 有的说不守恒.)

师:既然这样, 就请两位代表站起来辩论一下.

师:通过刚才的辩论, 结论已清楚, 我请一学生来归纳一下.

(解题过程略)

4.迁移训练

如图7, 小球m从高为h的光滑斜面静止滚下, (斜面及圆轨道光滑) 紧接着又在半径为R的圆轨道上运动, h=3R, 求

(1) 小球运动到B、C两点的速度以及对轨道的压力.

(2) 若要使小球恰好运动到C点, 则高度h至少为多少?

5.小结

回归到开始的结构图, 重新领略本节课走过的足迹, 理一理思路, 查一查漏洞.

6.布置作业.

五、教学实验

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本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是否切实可行.

2.实验对象: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一年级普通班学生.高一 (2) 为控制班, 高一 (11) 为实验班.每班参考人数都为60人.

3.实验时间: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元月16日.

4.实验步骤: (1) 在盐城市的中考中, 物理、化学为一份试卷, 所以无法知道学生在实验前的物理成绩是否在同一水平上.因此, 在高一年级学生刚开学, 对高一 (2) 和高一 (11) 两个班级学生进行前测, 由初中一位资深教师命题, 试题内容为初中两册书, 与中考难度相当.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前测数据.

(2) 高一 (2) 的教学为正常教学.高一 (11) 使用新的教学模式. (3) 实验进行一个学期, 期末考试成绩为实验后测数据.

5.统计分析

6.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证明:本人提出的“结构型对话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实验中取得的显著成绩,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说明本人所提出的“结构型对话式”教学模式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

六、总结反思

基于剧情结构模式的教学设计原则 第7篇

借用戏剧结构模式, 本文提出情节原则、人物原则、主题原则和情境原则, 从这四条原则出发得出关于学习活动的相关准则, 并应用于相关教学情景之中。

一、情节原则及其应用准则

1.情节原则——学习经历应具有情节性

学习经历应具有情节性, 有着起始、中段和结尾, 即教学的情节。教学设计理论经常提出教学序列的原则[3] , 其中有很多人提出叙事性序列, 这来自于问题模式:寻找信息——提出解决方法——解决。这种问题模式来源于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但对于强调学生学习整体经历的三个基本阶段:起始、中段和结尾, 其设计却不仅如此。比如, 起始需要创造紧张状态或神秘感, 需要参与者都相信能够解决这种紧张感;中段经常需要不断保持最初的参与程度、强化完成学习的可能性;结尾阶段既需要情感上的紧张来强调经历, 也需要有机会反思, 这种反思将整个经历组成一个有逻辑性的有机整体。必须关注每一个阶段中学生的需求、想法和感觉, 并在教学设计中设法实现, 才能创设整体学习经历。

2.情节原则的应用准则

(1) 开始时营造紧张状态, 提出问题, 或是指出相冲突的信息。

要促进参与, 就必须使学生觉得有必要参与。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环境做到这一点, 但并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问题。戏剧的创作常起于建立常态, 建立一个可辨认、可接受的环境或是一个和谐的模式, 再引入冲突颠覆这种常态。有冲突, 就需要调节, 这就会激发学生参与其中并解决冲突。为营造紧张状态, 教学环境可以始于有冲突的想法或理论。比如, 教师可能提出或诱发一个常识性的思维模型, 然后提供相冲突的证据, 实际上将学生引入“陷阱”, 通过认知上的不和谐来激发参与, 也可以像以问题为基础的或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一样, 将教学集中于一个现实问题来引发思考。

(2) 学习经历应该促进学生建立完成任务的期望。

开端成功, 对结局的期望也就是完成。即学习经历前后一致、表现出统一性、体验成就感。在教学中, 完成涉及实现关键目标, 实现最初设定的结局。这个结局需要付出努力, 但也必须是能够实现的。教师在一开始就应指出或暗示这个结局, 但不仅仅是将其传递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建立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并保持对结局的期望。同时, 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将积极反馈作为暂时的回报以建立这种信心。Reigeluth (1999) 提出使用精细加工 (elaboration) 结构, 从一开始就说明教学内容的整体情况, 在每个精细加工中获得暂时的学习成功, 并不断提示学生是可以通过完成整个教学序列而实现最终结局的。

(3) 通过推动“复杂局面”创造持续的延迟。

本准则建议使用多种方式来解决认知负荷的问题。关于认知负荷理论应用的早期研究认为, 教学的目的是要降低教学内容复杂性以便于学生理解, 方法包括明确教学目标、提供参照实例而不是问题、避免分散注意力[4] 。虽然这些认知负荷原则并不一定是不强调整体经历, 但与建立紧张状态和预期是背道而驰的。参与学习的基础是提供持续的成就感和挑战, 这要求学生不断付出努力并期望完成。因此需要不断推动教学的复杂局面, 激发学生持续参与。在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开始感觉学习平淡无奇时, 需要不断强化学生参与, 避免使学习环境变得枯燥和例行公事, 其方式之一就是引入新的紧张与惊奇。

(4) 结尾应该把之前所学内容融为一体。

叙事的结局是把松散的结尾整合起来而不是引入新的结尾, 因为没有完结的经历就不是完美的, 同时我们也需要以结局来证明从始至终的努力是有价值的。因此, 我们需要让结局更多地成为停止点, 成为之前所有活动的顶点和完结。教学事件的结尾不应该仅是简单地完成最后一部分或是掌握最后一个目标, 而应该组织活动将之前学会的内容融合。教师可以在课程结尾提供回顾, 引导学生重新关注整个学习经历。同时, 结尾应该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阶段, 教师应该用高涨的情绪强调整个学习经历, 推动学生参与并鼓励后续的反思。

二、人物原则及其应用准则

1.人物原则——学生是自我学习经历的主人

在传统教学中, 主题材料或教师是主角。但从学习经历的角度来看, 主角应该是学生。学习经历无法感同身受, 即使学生受到激励, 渴望理解别人的奋斗和成绩, 其主要经历也仍旧需要在自己学习中奋斗并取得成绩。

在个人学习风格及其教学设计的诸多研究中, Martinez (2002) 的研究与本文所讨论的学习经历最为相近。Martinez提出“转变中的学生” (transforming learner) [5] 这一概念, 既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寻重要的个人变化的一种经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经历的主人, 亲力亲为地感受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变化。

2.人物原则的应用准则

(1) 教师必须认识到作为主人公的学生是完整的人。

好的戏剧人物是真实的, 他们有缺点、目标、欲望、基本需求、感觉和理性思想等个人特点。如果他们没有, 我们就无法与之共情, 他们的故事对我们来说就毫无意义。学生是学习经历的主人, 同样也应该允许他们表达个性并存在个体差异。很多研究者都指出需要认识到不同学习风格、动机或智力的价值, 允许学生使用自己的风格和动机来实现最佳学习。而且教师应提醒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风格等个性因素, 帮助学生建立个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式、确定学习活动的节奏、分析个人经历, 这些办法都有利于创造整体的学习经历。

(2) 允许对话来揭示人物。

没有经验的小说家通常的弱点就是描述过多, 而不让对话和行动来揭示人物。同样, 教学也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多数建构主义方式呼吁学习中的对话, 不仅要求学生反思并说明自己的推理过程, 也鼓励合作性知识建构[6] 。正因为对话对于学生揭示自我信条非常重要, 当这些对话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时就会出现学习机会。

(3) 利用学习过程中的进阶仪式扶植认同感的变化和成长。

成功的戏剧作品能够激发变化, 带来成长。它通过描述主人公的变化, 鼓励旁观者在认识、信念或情绪上发生变化。为了使学习经历的感受更为深刻, 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同, 鼓励其把学习看做认同感的变化或成长。

教师和设计者可以组织讨论, 讨论学习过程与内容和学生的关系及其意义。而且, 教学的结尾阶段要设计“进阶仪式”活动——包括奖励、转变角色, 比如在做最后一次班级展示时学生扮演教师, 或毕业庆祝。顶点课程[7] 涉及真实的专业人员项目或通过原来的探究展示学业的成长,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和奖励认同感的变化, 这些经常是一个研究课程最需要的结果。

三、主题原则及其应用准则

1.主题原则——教学的主题应是学习活动, 而不是主题材料

在戏剧作品中, 有效的主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更像一个“行动思想 (action-idea) ”, 体现了故事基本思想或要点。仅有主题材料不能构成教学的充分基础, 但在行动思想中表现的主题材料却能将学习经历转变成触手可及的活动, 从而使整体学习经历成为可能。教学不仅要明确主题, 更有用的是将主题设计成学习活动。换句话说, 课程并不仅仅是累加的话题, 更应是一种学习活动的经历。阐述课程的主题并不一定会激发学习, 但对经历的描述却能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2.主题原则的应用准则

(1) 主题和情节来自于主题材料, 但不仅仅是主题材料。

主题材料应该是课程的仲裁者, 决定哪些学习活动可能实现并有用, 但主题材料不是决定课程主题的唯一来源, 主题应该来自于主题材料中出现的问题和议题。

正如叙事的主题植根于可触摸的真实情景, 与课程主题材料相关的问题也要与日常关注的事物、专业实践或热点话题相关, 否则, 学习问题就无法充分使学生参与其中。

(2) 主题应该是可信, 并与经历相联系的。

主题材料对教师来说是老生常谈, 但对于学生却是非常陌生的。教师展示了某一知识领域中研究成果后, 学生并不一定能在实践中运用。如果学习来源于经历, 学生就能在相关领域中像创建这一领域的研究者、理论家和专业人员一样参与到经历之中。[7]

简单地开始学习主题材料是不够的, 课程的前提必须是学生现在能理解的知识。主题应该向学生描述如何通过活动, 在主题材料使用的知识和能力方面从现有状态到达更高层次, 而不是简单地回忆主题材料。

四、情境原则及其应用准则

1.情境原则——语境有助于浸入学习环境之中

语境是一个包含一切的范畴, 描述了一个教学环境中的很多组成成分。语境可以是给定的或创设的, 所以对语境的考虑有着双重意义:一是将一个环境的许多给定语境特性融入教学设计中;另一种是创设教学所需语境实现教学目标。但无论是融入还是创设语境, 语境必须通过强化各个教学组成成分来提高学习经历的凝聚力。正如一个高质量的戏剧作品中很多因素都由作家有意控制的或创造性地调控, 从而使经历具有浸入性。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语境可能成为教学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学习是在参与丰富的语境时得到激发的。充分调整这些语境, 可以提供所有必要的给养, 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参与教学语境。

2.情境原则的应用准则

(1) 应用语境支持主题和人物。

多数教师认识到教学语境的重要性, 并努力使课堂更为丰富, 激发对主题材料的思考, 促使学生浸入一个支持学习活动的环境。模型、海报、书籍、杂志和工具都能够成为课堂的重要成分;计算机界面和文本材料也能够切合主题以支持学生的浸入;座位安排和交流工具也能提供社会语境, 促进对学习环境的思考;日程、学习片段的长度也会影响学习经历。不仅如此, 教师还应允许并鼓励学生合作建立和丰富语境, 这样能够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感、允许他们表达个性。

(2) 重视教学中的场景。

虽然建立教学经历的独特框架非常重要, 但教师和设计者也应该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背景的关联性。学生所处的自然、社会和文化语境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 这些方式使学生的背景成为他们身份或信仰系统的中心成分, 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融入生活背景是个关键成分。[8] 当活动来源于教学并与教学相联系时, 背景就会成为教学的重要因素。学习问题会集中于以背景为基础的焦点话题;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进入当地自然或社会环境, 参与研究和应用项目;可以从当地场景中获取主题、样例和信息来源。参与当地场景允许学生感受环境的复杂性, 使学习经历更为丰富、更具层次性和潜力。

基于剧情结构模式的教学设计原则描述了参与世界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形式, 它没有把自己限于科学或技术之内, 而是对世界和自我采取一种整体性的叙述, 这种方式从经历中创建意义, 能够改善或拓展我们对各种活动的应对。基于剧情结构模式的学习经历存在于任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 它能为教学设计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思路, 有助于我们丰富并深化课堂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Wilson B G.Broadening our foundation for instructionaldesign:Four pillars of practice.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5, 45 (2) :10-16.

[2]Roytek M A.Enhanc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efficiency:Methodologies employed by instructional designers British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0 (2) :170-180.

[3]Reigeluth C M.The elaboration theory:Guidance forscope and sequence decisions.In C.M.Reigeluth (Ed.) ,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A newparadigm of instructional theory.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9:425-453.

[4]Ayres P, Paas F.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Inspiringa New Generation of Cognitive Load.Research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09 (1) :1-9.

[5]Martinez M.Designing learning objects to personalizelearning.In D.A.Wiley (Ed.) , The instructional use oflearning objects.Bloomington, IN:AECT, 2002:151-171.

[6]Qiyun W, Huay L W, Jianhua Zhao.InvestigatingCritical Thinking and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 an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2009 (17) :95-104.

[7]Dunlap J C.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self-efficacy:How a capstone course prepares students for aprofession.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Development, 2005, 53 (1) :65-85.

教学结构模式 第8篇

一、审计学二元结构教学模式概述

二元结构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模拟实践的部分, 把审计实务操作引入课堂, 这样一来, 就能形成理论教学和实务操作二元融合一体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审计学教学模式中, 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内容, 而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 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有限。二元结构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试成绩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设计, 目的是要实现审计教学过程中二元结构的最佳组合。首先,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审计理论知识, 为了深化理解, 加入一些实际的案例, 能够帮助灵活掌握关键知识点。讲解完成之后, 可以进行基础理论的单项模拟实训。其次, 在审计理论知识讲授的过程中, 在实验室进行综合审计高仿真模拟实践, 从而考察学生对理论体系的理解程度, 并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案以及后期的复习计划。最后, 结审计学二元结构的教学特点, 设计科学合理的成绩考核体系, 最后的考试结果需要由学生的平时表现、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实训考核成绩组成。

二、审计理论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是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以及公允性发表意见, 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要根据审计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从之前账项基础审计发展到目前的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式, 这种审计方式需要对审计风险做出系统性的分析和评价, 从而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 在拟定审计程序时必须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现实情况。和以往审计方式不同的是, 风险基础审计扩大了审计视野, 并改变了审计思路, 将风险评估与应对放在了最主要的位置。同时, 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还应用了风险评估和控制这两个手段。综合上述内容可以发现, 在目前的审计模式下,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应该更高, 学生必须站在注册会计师的立场上, 借助风险模型来进行审计工作, 对当前的审计环境以及对审计结果产生的影响做出合理的分析。同时, 目前的审计行业执业规范中, 对从业人员也有了更加全面的要求, 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审计理论知识, 还要有良好的技术应用能力、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 以及管理和组织方面的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审计人员在多变的职业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才能, 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 必须强化信息技术以及风险评估方面的能力, 以及欺诈识别与持续经营的评价能力。

三、二元结构模式在审计理论教学模式创新中的应用

1、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

案例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学生的案例分析必须与老师的总结分析保持紧凑性、互动性以及连续性。首先, 老师对案例的基本背景进行简单介绍, 然后引导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其次, 将学生分成讨论小组,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看法。讨论完成之后,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总结发言。最后, 老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 一方面是要肯定学生想法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另一方面要指出存在的漏洞。除此之外, 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将案例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提出来, 并结合实践为学生解疑答惑, 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解。比如, 以摩托罗拉天津芯片厂作为讨论案例, 老师首先对该厂的背景进行介绍,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摩托罗拉公司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的市场环境, 还有具体的合同及客户类型、实际控制人和关联方等, 从而了解到该厂投资失败的原因与投资方式不合理而引发资金链断裂、全球及我国半导体行业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2、审计实习软件的应用

利用实习软件可以老师完成对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扩充, 以及单项实训目标。审计学中有很多理论难点和重点, 在讲解这些内容的时候, 老师可以借助软件进行直观演示, 这样将抽象内容具象化。同时, 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可以根据课程进度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课堂软件操作。学校还可以开发一个审计实习软件平台, 学生能够随时自由登陆平台进行操作练习。及时巩固当天学习的知识, 加深理解和记忆。

3、实验室高仿真综合模拟实训

作为二元结构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 在实验室进行高仿真综合模拟实训, 更加方便学生对审计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因为单纯的审计理论知识点比较枯燥难懂, 学生学起来兴趣不大, 很多人靠死记硬背, 学习进度比较慢。而该实训环节是针对理论知识和审计工作的全部流程进行综合系统的模拟训练, 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有利于系统的掌握实践技能。在该实训系统中, 包括了模拟审计机构的构架, 审计工作的全部流程模拟资料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等。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审计全流程的基本程序, 提前掌握审计工作的基本方法, 并接触到一些基本的审计工作资料, 从而使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接轨。

4、审计学二元结构模式的成绩考核体系

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保证考核方法的科学合理性, 提高考核过程的公平公正性能够及时检验二元结构教学模式的应用成果以及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情况。一般情况下, 要采用3+1 的成绩考核体系, 就是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实训成绩以及期末成绩综合起来。其中, 平时成绩的考核比较麻烦, 也最容易带入老师的个人感情色彩, 因此为了提高成绩的公正性, 可以让学生打分, 然后再加入老师的打分, 作为最终的个人成绩, 分数比例可以占到最终分数的30%。实训成绩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审计软件操作能力以及模拟实训表现情况, 比例占到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 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考题上不能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 需要增加案例分析的试题。

四、结论

利用二元结构教学模式对审计学课堂进行创新, 极大的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不再片面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是将理论实践并重, 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 在理论学习中掌握实践需要的基本知识构架。但是, 二元结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掌握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结合当前的教学现状灵活运用。

摘要:审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 构建二元结构教学体系,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首先概述了审计学的二元结构教学模式, 然后提出了在课堂上应用的重要性, 最后总结了具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审计理论,教学模式,二元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晶, 王明珠.审计学“二元结构”教学模式的构面设计[J].山西农经, 2015 (06) :109.

[2]王明珠.审计学“二元结构”教学模式的构建基础与应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 28 (02) :90.

教学结构模式 第9篇

1 ESL课程的教学特点

ESL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 课程是专门针对非英语人士提高其英语应用能力的学习课程。北美许多大学及学院为外国学生提供ESL课程, 主要是让外国学生熟悉生活和学术环境, 为他们提供日常实用英语和学术英语训练, 帮助他们加深对英美文化和社会的了解, 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以达到赴美就读的语言能力标准。由于参加ESL课程的学生通常来自许多不同国家, 因此学习者在课堂内外必须使用英语方能进行有效的交流。ESL的学习环境会增强学习者个人的学习动力, 延续其学习时间, 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因此大多数学生在通过ESL考试后都能顺利进行专业学习[3]。与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较, 北美ESL语言课程在学习动机、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

1.1 ESL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外语学习动机可分为两类:工具型 (Instrumental) 和融入型 (Integrative) 。工具型的学习动机是把外语当成一种工具来达到某种目的, 满足某种需要。我国大多数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持工具型动机, 学习英语是因为这是必修课, 最突出的目的就是过级, 把考取英语等级证书作为学习的目标。一旦通过了自己预先设定的考级目标, 就往往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实践证明, 即使是获得四级或六级证书的学生, 在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中仍不能用英语恰当自如地进行沟通。融入型的学习动机是为了深入了解目标语的文化并融入当地社会。ESL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融入型的, 学习者除了掌握英语语言结构和常用词汇, 还要能够理解当地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及情感表达方式, 能够在不同场合下轻松自如地、恰当地运用英语交流。这种动机激励学习者寻找一切机会提高英语口语笔语的交际能力以及规范的学术语言, 提高英语思维能力。

1.2 ESL的教学环境

ESL的教学环境是浸没式的 (immersive) , 学习者在课堂内外都有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来学习和运用英语。生活中的任何场景都可以是语言输入的来源。广播、电视、报纸、广告、小说、杂志、菜单、说明书等都为学习者提供了真实地道的语言素材。因此, ESL学习过程更为轻松、自然。浸没式的语言环境下, ESL学习者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发展比较均衡, 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很快, ESL学习者可以达到的水平更接近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英语水平。学习者除掌握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外, 对习语 (Idioms) 、俚语 (Slang) 、语体、各种幽默手段等也能自如地运用。

1.3 ESL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ESL教学中, 教科书作用退居辅助地位, 而以大量的视听材料及报刊文章文学作品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进度对教材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和调整, 从文学作品、访谈、报纸杂志等材料中选择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 而不是按部就班地依据教材开展授课。虽然ESL教学仍是围绕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组织教学, 但是孤立的语法教学在ESL教学中已很模糊, 更侧重通过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来达到提高学习者认知能力 (Cognition) , 沟通能力 (Communication) 以及语言能力 (Competence) 的目的。ESL教学主要采用交际法, 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教师在课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效组织各种形式的学生活动, 并且随时对课堂活动进展予以指导。ESL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课堂参与程度高,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热烈。此外,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手段的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和练习形式 (computer lab) 成为ESL课程学习的一个有力补充。在教师的指导下, ESL学习者在机房借助英语学习软件 (如tell me more) 进行听力、口语、语法等各种练习。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主加速、减速、停顿, 而且通过专业的语音软件, 学生们可以及时纠正发音和模仿纯正语调, 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ESL课程引入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教师将做项目 (projects) , 课堂报告 (presentations) , 小组活动 (teamwork, groupwork) , 研究 (research) 和学期论文 (term paper) 等方面的完成情况都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

2 借鉴ESL课程结构, 创新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2.1 设计真实的输入物, 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创造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增加学生英语语言输入。为满足真实交际的需求, 教师应该引入真实的交际内容, 提供真实的交际环境, 设计体现职业需求的交际活动。从实际学习生活中寻找语言素材, 如通知、菜谱、地图、广告、节目单、说明书、交通时刻表、博物馆介绍等。教师应根据这些材料设计各项任务。如:比较两种产品, 找出异同;根据图片编故事;根据地图描述路线;推荐特色菜等。为完成各项任务,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交谈、讨论、对话、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教师在平时应当注意积累各种英语素材, 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原汁原味的英文纸质材料和视听材料, 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沉浸到英语学习环境中, 并且融文化知识于语言学习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2.2 以学生为中心, 开展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采取的是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听老师讲授, 课堂参与的机会少, 从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鉴北美ESL课程教学模式, 我国的高职英语应该在课内外开展多方位的互动教学。在师生互动过程中, 教师必须营造一种宽松的支持性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多说多练, 消除学生害怕犯错误的心理。教学活动的设计既要有挑战性又要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形式不仅仅局限于跟读、回答问题、板演等传统的练习方式。由于高职英语课堂班级规模大 (通常40多人) , 多开展学生间的互动可以增加学生应用英语的机会。所谓“生生互动”, 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包括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动。[4]学生之间的交流具有更大的即兴成分, 交际的真实感也更强。以Long为代表的学者经研究证明, 迫使学习者进行对话调整 (conversation adjustment) 的交互活动有助于学习者获得可理解性输入, 从而促进语言的习得。[5]

2.3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多媒体技术 (计算机、视频投影仪、网络等) 将各种教学信息图文并茂地展示给学生, 是构建浸没式英语环境的一个有效途径。听觉和视觉刺激有利于触发学生的兴奋点, 学生在模仿真实语境下的语言运用实例、纠正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过程中提高自如得体的语言表达能力。借助英语学习软件, 学生可以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节奏, 有针对性地强化薄弱环节的训练,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班化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还课外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与教师联系, 获得个性化指导, 同时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3 结束语

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北美ESL语言课程, 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 形成了一套具备科学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资源、完善的教学结构的语言培训体系。借鉴北ESL课程结构, 创新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有利于推动我国高职英语改革, 实现高职的英语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与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10.

[2]胡文仲.胡文仲英语教育自选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129.

[3]Sarah B.Ending Remediation:Linking ESL and Content in Hi-gher Education[C].Washington:TESOL, 2006:101-127.

[4]范琳, 张其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4) .

探讨多元结构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分析 第10篇

多元结构式美术教学的学习理论含义

目前,国内教育者对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论有很多观点和解读,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的学习理论是基于研究性学习基础上的对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情境教学等理论的综合应用。在本世纪初,教育部颁发的指导性文件关于研究性学习说明是:“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国外学者对研究性学习有着很深刻的解释,美国教育学者琼·艾斯林(Joe Exline)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求信息和真相,或针对问题寻求相关信息的学习方式,研究意味着参与,也意味着当建构新知识时你拥有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笔者认为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的研究性学习理论可定为“多元结构式”理论。

“多元结构式”研究性学习理论包含五个方面,分别是:以学习者为代表的学习主体中心;以教育者为主的辅助引导评价;以学习协作团队为主的互通协作研讨;以“数字网络学习平台”为代表的资源情境环境;以虚拟参与者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参与学习单元。

“多元结构式”研究性学习理论是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上,融合建构主义学习、人本主义学习、情境教学等理论的学习模式,是运用当代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三种模式综合应用。具体融合体现分别有几点:

(1)融合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的学习者为学习中心,自主自决、自我实现、自我发展,构筑学习主体中心模块和教育者辅助引导评价模块。形成学习者主导地位,教育者服务辅助地位的转换。

(2)融合人本主义理论的数字交互环境的理论观点,构筑互通协作研讨模块。形成有益学习者的优秀学习协作团队,培养学习者相互协助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性格。

(3)融合情境教学理论的营造美术教学虚拟空间环境的理论观点,构筑资源情境环境模块。形成实用性数字多媒体学习情境,有利于教育者引导式在线开展教学过程,提供学习者虚拟仿真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地探求和认知,更好的完成自我学习。

(4)融合计算机数字化学习理念的基本要素依据、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论观点,构筑数字参与学习模块。形成虚拟参与者辅助管理参与模式,如:虚拟管理者管理学习资料数据库;虚拟专家辅助教育者开展专业指导和教学经验提高;虚拟教师参与引导示范,辅助学习者自我学习的活动。

多元结构式美术教学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特点

在当今数字化科技浪潮的影响下,多元结构式美术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更像是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支持,旨在培养学习者创新精神、主动探究意识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的能力,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多元结构式美术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一些鲜明的特点。

(1)具有开放的学习空间。基于计算机技术优势的研究性学习,使得学习者无现实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计算机数字环境下的虚拟空间给予学习者无以伦比的开放特性。学习者更不受学习地点的限制,图书馆、教室、设计工作室、艺术实验室甚至寝室、家中都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

(2)具有数字网络化的学习过程。学习者的学习途径不再是单一的,学习的输入者不再是书本和教育者,更多的学习内容、资料来自于计算机数字网络;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和成绩可经由计算机数字网络上传交流、资源共享;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运用计算机数字网络学习平台与世界同步,并随之全球发布。

(3)可借助计算机数字技术特性开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美术课题的学习情景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网络平台信息搜集、课题资源共享、专业课题讲座、网络授课学习等。

(4)可收到差异性强的学习评价。通常学习评价情况是无法体现学习过程中的差异,也体现不出个体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差异。在多元结构式美术教学方式中,计算机数字网络学习平台提供了記录学习者研究学习的过程及分步评价,这种评价的产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参与研究的情况在学习过程中自动形成。

多元结构式美术教学的优势分析

多元结构式美术教学首要优势莫过于对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势,研究性学习正是对其整合资源的系统学习。信息资源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数字信息,还有数字资源互动及共享性优势。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为多元结构式美术教育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数字网络学习平台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具有里程碑的技术应用,数字网络学习平台给予学习者对知识进行专业交流、艺术研讨的环境。学习者学习的共享性和异步性更促进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的数字网络学习平台既解决了学习者对单一问题多解的可能,又提供多人在线同步解决问题的可能,并且后者还能以跨时空的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段的被人多次解决。数字网络学习平台的信息传播优势,加速并拓展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规避了交流信息不畅通的现象出现。

总结

多元结构式美术教学是基于数字网络技术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其数字网络技术直接促进美术教学发展,形成了以信息网络化特征的教学趋势。广阔的数字网络世界里,学习者和教育者的身份没有明显的区分,参与者即可能是学习者,也可能是教育者,两者之间转化自如,交流轻松,真实的个性主张被轻而易举的彰显,最大程度地激发个人的潜能。

数据结构课程创新性教学模式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数据结构,教学模式,先修课驱动,算法思想

数据结构课程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 以其内容抽象、算法多且不易理解的特点成为学生难学、难懂的课程之一。尽管如此, 学生们也应该认真学习, 该课程的学习效果不仅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而且也关系到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能根据实际问题有效地组织、存储数据, 并能正确设计处理数据的算法, 因此, 学好该门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提高作用。但是由于学生实践能力薄弱, 而且数据结构课程内容比较抽象以及动态性强,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 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所以, 对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研究, 以提高教学质量是及其重要且必要的。目前, 有很多研究学者进行了数据结构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例如, 参考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基于3C3R模型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方法, 布辉[2]等人也提出了一种针对数据结构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一、“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先修课影响数据结构的学习。目前, 大部分学校的数据结构课程都是采用C语言进行算法描述, “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必须在熟练掌握基本的C语言知识, 深入理解数组、函数、指针和结构体等基础之上, 并通过编程实现或自定义一些更加复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才能对数据结构中的算法有更好的理解, 而C语言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又恰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学生对C语言掌握不够充分将直接影响后续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

2.数据结构内容抽象, 难以理解。“数据结构”课程中通常采用抽象数据类型来表示数据的逻辑结构, 采用伪代码进行描述的算法, 这会使学生更加难以理解。当面对一些实际问题时, 学生很难将现实问题对应到数据的逻辑结构, 更加找不到解决问题相应的算法, 以致编写不出程序代码, 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明显降低。

3. 课堂之上很难演示算法的执行过程。“数据结构”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方式, 虽然此方式方便、清晰, 但由于本课程涉及大量的概念、抽象数据类型以及算法, 理论性强又较为抽象, 因此数据结构的动态变化, 特别是算法的执行过程就很难在课堂上充分演示, 学生也就难以理解数据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学生即使在课上听懂了, 课后也仍有可能无法及时上机进行实际操作, 从而导致学生难以消化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

4.实际动手能力薄弱。在数据结构实验课上, 很多学生即使已经掌握了一些算法的基本思想, 也往往不知道如何将算法的伪代码转换成计算机能执行的代码, 以至于有些学生把教材中类似C伪代码直接当成C语言语句编写。所以, 实践环节中很多学生的程序都无法调试通过, 久而久之便对该课程失去了兴趣。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1.以C语言课程设计为桥梁的先修课驱动。C语言是数据结构课程的先修课, 一般分在两个学年或两个学期授课, 由于两门课的授课教师可能不同, 导致授课内容的不连贯, 加之C语言的指针、链表、结构体、数据类型等内容相对较难, 而且一般是临近期末时讲授这些内容, 授课时间短, 上机实践的机会较少, 这对于刚接触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学生来讲, 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原理比较困难。因此, 充分利用先修课《C语言课程设计》将C语言逐渐过渡并融合到数据结构课程[3]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针对这种实际问题, 我们以《C语言课程设计》作为连接C语言与数据结构的桥梁, 将传统教学中忽略的结构体、指针、链表、新数据类型的定义等作为《C语言课程设计》教授和实践的重点, 采用《数据结构》中最简单的线性表的基本操作为例,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C语言, 让学生真正能够学会用计算机的思维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将C语言与数据结构两门课逐步过渡到融合, 真正保证新教学模式的落实。

以《C语言课程设计》将两门课程进行结合的教学模式, 能使学生能很好的将计算机理论与编程技能相给合, 为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这种高效率的时代工具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利于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的人才培养,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教学研究的宗旨。

2.淡化细节注重算法思想。算法是数据结构课程中的核心部分。通常数据结构教材的大量篇幅都主要用来描述算法, 目前许多教材都是基于类C语言的伪代码描述的, 如果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去解释算法, 学生也只能被动的去理解程序的语句和函数, 这不但禁锢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而且也只是表面懂了算法程序, 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理解算法的思想。而算法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 最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在讲述算法时, 首先要淡化细节, 强调说明该算法能解决什么问题, 然后用自然语言或配合动态演示描述算法思路, 使学生对抽象模型及算法思想有直观的理解。例如, 两个递增有序表La、Lb归并为一个有序表Lc的算法, 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思想如下: (1) 从La、Lb表中各取一个元素; (2) 将较小的元素插入到Lc中, Lc表指针加1, 且较小的元素所在的表指针加1; (3) 若La、Lb表都有元素, 转 (1) ; (4) 将未结束的La或Lb表连接到Lc表之后。在描述中, 已经淡化了细节, 如“将未结束的La或Lb表接到Lc表后面”, 这样既能使学生容易理解, 也降低了由于学生C语言知识不牢而影响算法掌握的难度, 同时也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比如, 学生会思考怎样才能把La或Lb表连接到Lc表后面呢?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算法思想是真正掌握算法的前提, 编程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可能并不一定按照书上的算法编写, 但也同样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 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3.算法仿真实现。在理解算法思想的基础上, 再将各步骤转换成类C语言描述的具体算法。由于数据结构课程本身的特点, 不但涉及到数据的复杂的逻辑结构, 还涉及其在计算机中的存储结构, 对在数据进行操作的过程中, 数据的结构动态变化有时是较复杂的, 如何能让学生看到“算法执行”时指针的变化及数据结构的动态变化, 是理解类C语言描述算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算法语句对应数据结构动态变化的动画演示。这种算法仿真实现模式对算法的理解和掌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启发式的实践环节。数据结构课程的难点在于学生听得懂、看得明白, 但当动手设计算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时会感到无从下手。该课程一般在本科低年级开设, 对于仅学过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学生, 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原理比较困难。针对这些问题, 注重课程实践环节的启发式学习是提高学生兴趣、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措施。文献[4]中所提出的以实践教学来深化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正是这种注重实践环节的体现。

课程的每一部分实践内容可以分成几步来进行, 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来完成算法的学习及编写: (1) 教师可以先给出完整算法, 让学生根据算法描述构造出算法所需的数据结构, 这样学生可以很快地看到运行结果, 以结果吸引学生并增强其对实践内容的兴趣。 (2) 教师可以先给出一部分算法, 对于缺少的部分可以让学生按照要求来填充。缺少的部分可以是一部分算法语句, 也可以是一个功能性的函数。 (3)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出一个完整的算法。但是, 实践环节的启发式教学的设计问题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学生对教学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 且在编程也有困难时, 应注重实践的启发与引导。比如先给出已编好的算法, 让学生编译运行, 查看结果, 使学生能产生兴趣并启发学生去思考, 引导学生去实践, 在实践中学好知识, 掌握技能, 提高素质。

三、结语

本文根据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计划, 提出了针对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改革, 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淡化了算法的细节, 注重算法思想的理解, 并采用启发式的实践指导方法, 让学生对数据结构课程产生兴趣, 深入理解各个章节的学习内容, 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提升教学效果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殷宝媛, 于纪明, 李晓东.基于3C3R模型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 2014, (8) .

[2]布辉, 刘冉.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3) .

[3]伍艳莲, 刘金定, 黄芬.知识融合教学模式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教育, 2011, (2) .

上一篇:护理队伍下一篇: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