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质量

2024-05-12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精选12篇)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 第1篇

我国上市公司监管政策中, 从公司上市资格的认定、上市发行价的确定, 到增发配股条件、暂停上市和退市等的监管, 均以会计盈余指标作为主要的判定标准之一。然而, 在众多信息使用者对盈余信息的依赖程度超过其他会计信息的背景下, 不断的公司财务舞弊事件的发生, 导致信息使用者的关注开始从盈余数量转移到盈余质量。

我国经理人市场不完善, 上市公司高管变更频繁, 这一背景更值得对高管变更前后的盈余质量的变化予以关注。在高管变更过程中, 无论是高管自身的客观因素还是高管在契约激励下的盈余管理行为, 均可能对公司盈余质量造成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中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权责关系比较复杂, 本文将高级管理人员中对公司经营决策和重大会计政策选择影响力最强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作为“高管”进行研究。同时, 本文将盈余质量定义为:盈余质量是指公司会计盈余与真实盈余的匹配程度, 具体表现为会计盈余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性。会计盈余是对企业过去经营业务的真实反映。但由于盈余管理行为的介入, 使得会计盈余偏离真实的盈余, 对盈余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二、制度背景和理论分析

(一) 制度背景

我国的资本市场由于成立时间短, 在经理人市场、治理机制以及政府干预程度上存在制度层面的缺陷。

1. 经理人市场不成熟。

与发达国家的经理人市场相比, 我国经理人市场还不够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高管聘任没有经过充分博弈。由于我国经理人市场还不够成熟, 公司高管变更的聘任没有经过充分博弈, 大量的高管产生是由政府任命、内部提拔、控制权变动等。

(2) 大股东在高管选择中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大股东过高的持股比例使得其在公司高管选择中具有较大优势, 继任高管的产生多数情况下体现了大股东的意愿, 并不能代表全体股东。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高管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于大股东, 在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的背景下, 他们会迎合大股东的私人意愿, 从而降低公司盈余质量。

2、治理机制存在缺陷。

我国上市公司在治理机制上还存在很多缺陷, 如受股东委托来监督公司经理的董事会往往成为管理层成员, 与经理一起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 而且存在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现象, 自己监督自己, 不利于治理效果;监事会、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等监督机构的产生又受制于大股东和董事会, 这种不清晰的治理机制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盈余质量。

3、政府干预过多。

我国大量的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成, 政府在公司的经营管理、高管选择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政府在任命高管时, 并不完全考虑公司的经营、长远发展、会计信息质量等因素, 因此, 国有上市公司的高管变更对公司盈余质量的提高会产生负面影响, 这种影响降低了高管变更的积极作用。

(二) 理论分析

代理问题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可分为高管选择过程的影响和契约签订后高管行为的影响两个方面。在高管的选择过程中, 由于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问题的发生, 从而使低能力的高管在契约签订后的经营管理中会对公司盈余质量产生反向的影响。在高管的选择过程中, 即使公司能够选择符合要求的高管, 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和高管的道德风险因素也会对公司的盈余质量造成影响。为了解决代理问题的产生的影响,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建立契约来促使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目标努力。然而, 信息不对称、制度缺失、监督成本等原因导致契约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包括会计准则本身的质量和会计准则的执行质量两个方面。从会计准则的执行者的行为非理性角度考虑, 会计准则的执行质量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人的有限性的影响和会计寻租的影响两个方面。代理人的能力有限性和会计寻租动机在发生高管变更之时, 体现得更加明显, 以下对高管变更过程中的盈余质量变化进行分析。

1、高管变更前的盈余质量变化

(1) 离任高管的有限理性。委托人选择终止契约、更换高管, 表明对现任高管能力的不满, 希望通过选择能力更强的继任者来改善公司状况, 但由于我国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治理机制存在缺陷和政府干预, 导致选择优秀高管的可能性降低。衡量高管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公司的业绩, 大量研究 (Warner et al, 1988;Denis et al, 1995;赵震宇等, 2007;朱红军, 2009) 证明了公司业绩与高管变更之间的相关性。由于盈余质量通常并不是考核高管的指标, 因此, 高管在变更前也没有动机去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

结合关于高管变更与公司业绩的相关研究成果, 可以得出, 在发生高管变更时, 即使高管有更加努力工作的动机, 但其目的通常是为了业绩而非盈余质量。因此, 发生高管变更时, 离任高管的有限性使得公司的盈余质量更容易发生下降。

(2) 离任高管的会计寻租动机。离任之前, 为了增加薪酬、提高退休金或保留现有职位, 高管会尽力去提高公司业绩, 如果发现自己努力和能力均不能达到预期结果时, 他们会选择盈余管理, 这使得公司盈余偏离了公司的真实盈余状况, 从而会影响公司的盈余质量。从离职的动机来考虑, 离职前他们会尽量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业绩, 从而为选择更好的职位做好准备。

2、高管变更后的盈余质量变化

(1) 继任高管的有限理性。继任高管的产生通常意味着能力更强的管理者的到来, 另外, 在刚接任新的职位时, 继任高管的努力程度一般较高。因此, 继任高管在接替离任高管的职位后, 通常是尽其所能来改变公司业绩。

(2) 继任高管的会计寻租动机。继任高管接管公司以后, 在薪酬契约的激励作用下, 通常会通过自身能力和努力来提高公司经营业绩, 从而获得更多报酬。然而, 由于变更之前的业绩可能较差, 而且前任高管在离职前很可能有增加盈余的盈余管理行为, 较差的现状或原来的盈余管理的转回使得新任高管在提高公司业绩上很难短期内奏效。因此, 新任高管有动机“洗大澡”, 为其职业生涯的福利最大化做准备, 并且将这一结果推卸给前任高管, Geiger和North (2006) 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现象。

3、常规变更与非常规变更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公司发生高管变更的原因通常包括任届期满、退休、解聘、辞职、涉案、个人原因等。Pourciau (1993) 将非常规变更定义为公司没有充足的机会来选择和培养继任者。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变更的理由还包括控股股东变动、结束代理等原因, 甚至工作调动也成为常见的理由之一。

公司发生常规变更时, 由于公司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能够选择能力更强的管理人员来接管公司的经营管理。因此, 关于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在常规变更情况下选择的继任者比非常规变更所选择的继任者更能对盈余质量的改变带来积极作用。而发生非常规变更时, 由于公司没有充足的准备来进行继任者的选择, 使得在这种情形下选择的继任者与常规变更情形下选择的继任者相比, 更容易降低公司的盈余质量。

综合上述分析, 由于高管有限性的存在、不同会计寻租动机的出现以及我国重盈余数量轻盈余质量的现实背景, 在发生高管变更时, 公司的盈余质量容易发生下降, 而在发生非常规变更时, 盈余质量下降的可能性更大。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代理问题、人的有限性以及公司高管的会计寻租动机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并从离任高管和继任高管两个角度, 对公司高管变更过程中的盈余质量变化进行了分析。

根据上市公司高管变更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分析, 提出如下加强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建议:

首先, 完善经理人市场建设, 降低高管变更中逆向选择的可能性。通过完善我国的经理人市场, 减少政府的干预, 尽量使高管聘任市场化, 通过上市公司和潜在经理人的充分博弈来产生公司高管。

其次, 加强对高管的激励, 降低其非能力有限性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我国资本市场中的激励措施缺乏效果, 导致了高管的短期行为, 公司高管缺乏动力去考虑公司长远发展和盈余质量。因此, 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司高管的报酬结构, 将对公司高管的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进行有机结合, 增强高管的稳定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高管偷懒等非能力有限性对盈余质量的负面影响。

最后, 加大对公司高管的监督和惩罚力度, 降低公司高管进行会计寻租的可能性。公司高管变更决策没有改善盈余质量的现状与上市公司在对高管的监督和惩罚方面力度不够、没有起到应有的制约和威慑作用存在一定联系。

摘要:在上市公司高管变更过程中, 由于代理问题、人的有限性以及高管的会计寻租动机的存在使得高管变更很难对盈余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我国资本市场中经理人市场不完善, 公司治理缺乏效率, 政府干预过多,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的高管变更更可能降低公司的盈余质量。

关键词:高管变更,盈余质量

参考文献

[1]、赵震宇, 赵之曙, 白重恩.影响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层变更的因素分析与实证检验[J].金融研究, 2007, (8)

[2]、朱红军.高管更换与经理人市场有效性[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9, (4)

[3]、Denis D J and Denis D K.Performance Changes Following Top Management Dismissals[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5, (4)

[4]、Geiger M A and North D S.Does Hiring a New CFO Change Things:An Investigation of Changes in Discretionary Accruals[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6, 81 (4)

[5]、Pourciau S,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Nonroutine Executive Chang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3, (16)

盈余管理与盈余质量评价 第2篇

本文从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入手,对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通过实证对盈余质量评价指数体系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盈余质量 评价体系 盈余管理

会计盈余的重要性对于会计行业是不言而喻的,在企业的整体财务要素中,会计盈余的基本重要性也被强调高于其他要素。

另外,会计盈余在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表现为我国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在制定股票发行、配售和停牌相关政策时广泛使用了这一指标,其重要性足以决定上市公司股市的命运沉浮。

一、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1.会计政策的不完善性

会计政策本身在制定时,不可能制定的十分完美,考虑到会计处理的方方面面,许多问题需要在会计实践中被不断发现,以及对会计政策进行修订、完善。

2.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

由于企业财务负债状况会对企业资信产生影响以及管理层对管理报酬的期望和政府对企业所得税征收的影响等因素,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在选择可接受的会计政策时,又因为会计政策本身规定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有一个可供自由选择的范围,而需要依靠企业管理层和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选择,管理当局在选择时必定按照“自利”的原则,使用会计制度、规定赋予其所拥有的自由决定能力。

3.管理层对会计政策的运用

在选定会计政策之后,如何运用该会计政策,管理当局仍有一定的自由决定权力。

例如,在选定应收帐款计提坏帐准备的政策之后,对于确定坏帐准备计提比例,管理当局仍有自由决定权。

4.收益与经营风险的关系

经营风险的高低,与环境有关,也与管理当局的管理战略有关。

经营风险大,收益不稳定,会降低收益的质量。

影响经营风险的因素包括经营周期的长短、收益水平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收益的稳定性、收益来源的构成等。

二、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盈余质量评价指标选择

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有: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毛利率指标、存货指标、应收帐款指标和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指标等。

2.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指数的构建

在构建盈余质量评价指数时,我们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将它们加总,此即为赋权的过程。

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观确定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来对指标权数加以确定。

主观确定赋权法的最大问题在于主观性太强,其结果容易受到个体的学识背景和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为此,本文将采用变异权数综合评价法计算公司的EQI,以克服主观确定法的内在缺陷。

本文共抽取71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出各单项指标χk的数值,然后得到各指标的权数:静态盈余质量指标权数、动态盈余质量指数权数。

根据各基本评价指标及其权数的赋予方法,本文将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数(EQI)设计为:

根据己确定的指标因子及变异权数,可得到本文所确立的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具体的步骤和计算过程,不在此细述。

三、盈余质量评价指数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以下以盈余质量在股票投资中的实证,对盈余质量评价指数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1.研究假设

提出以下假设:

H0 :EQI与土市公司下期投资报酬率正相关,即EQI越高,上市公司下期获取的投资报酬率越高;H1: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指标与上市公司下期投资报酬率正相关; H2:毛利率指标与上市公司下期投资报酬率正相关; H3:存货指标与上市公司下期投资报酬率负相关;H4:应收帐款指标与上市公司下期投资报酬率负相关;H5: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指标与上市公司下期投资报酬率正相关。

2.实证模型的建立

所选用的检验模型如下:

模型一:

模型二:

变量说明:

Rt+1:一股票的t +l年度报酬率率。

X1一t年度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指标;

X2一t年度毛利率指标;

X3一t年度存货指标;

X4一t年度应收帐款指标;

X5 —t年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指标。

EQI—t年度上市公司动态盈余质量评价指数。

3.样本选择

在选定样本前,要剔除一些数据缺失或指标异常等不符合研究目的和要求的上市公司,最终确定的样本公司总数为71家,由于篇幅有限,不在此一一列举。

4.实证结果分析

针对动态盈余质量,通过得出的相关数据看出,模型一回归Adj-R2为1.5%,而模型二回归Adj-R2为0.9%。

可见,总体上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对股价变动的解释力度不大。

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有三个:(1)当前我国证券市场整体氛围并不理性,很多投资者并不关心盈余质量的内在信息价值;(2)也可能是盈余质量信息本身的缺陷导致的;(3)影响股票报酬率的因素是很多,有市场外部的因素,又有市场内部的因索:有政治因素,又有经济、心理因索等。

因此EQI对报酬率的解释力度虽为1.5%,也是影响股价变动的重要因素。

结论:

盈余质量是投资者分析上市公司的重要方面,它能让投资者深入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

由于单一盈余指标存在的局限性,投资者在考察上市公司时应多关注盈余的质量因素而不能单独地考虑EPS, ROE等传统财务数据,只有构建盈起盈余质量的整体评价,才能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

民营公司盈余质量比较研究 第3篇

关键词:民营公司、 上市方式、 盈余质量

目前会计盈余指标作为上市公司庞杂信息中最能直观体现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指标之一,因而投资者和相关监管机构均认为盈余指标具有较高的信息含量,是做出判断决策的首要资源。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对使用者至关重要的盈余信息往往受到人为操纵,会计丑闻频频曝光,这引发了人们对公司报告盈余的质量的重视和思考。另据统计数字显示,近三年因信息披露违规而受到监管部门处罚的国有上市公司占同年国有上市公司总数比例分别为2.15%,1.59%,5.07%;而民营上市公司占同年民营上市公司总数比例为3.16%,3.71%,8.82% 。可见,民营上市公司发生信息披露违规情况更为严重,而对盈余指标的违规披露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盈余质量。本文就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民营上市公司呈现较低盈余质量的原因。

一、民营企业上市方式的选择

根据CSMAR数据库《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库》资料,2002年至2006年之间,间接上市成为民营企业的主流上市方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主板市场长期以来将国有企业改革服务作为首要任务,所以民营企业直接上市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相对首发上市的严格条件来说,间接上市只需经证监会重组委员会审核,其程序简单、时间较短、审核标准也较宽松。而且间接上市通过并购等形式完成,不需要保荐人签字、不占名额,并且上市费用和时间较IPO来说均占优势。与此同时,股权置换,债务豁免,吸收合并等新重组类型不断出新 ,一部分企业甚至利用多次重组的便利,通过与大股东的关联交易等方式增加报表中的利润数值来向公众展示公司良好的业绩。然而,壳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多半情况下是财务状况出现危机的上市公司,通过并购这类公司从而达到間接上市的目的也是民营企业迫切希望上市的无奈之举。因为他们除了要付出高额的收购资金外,更重要的是扭转当前困难的经营局面和公司业绩。直到2006年证券市场上以逆向收购方式上市的民营企业数量超过以IPO方式上市的民营企业。这一情况在2007年发生重大转变, IPO方式上市的民营企业超过以买壳等间接方式上市的企业数量。2007年,在牛市行情中,直接上市类民营上市公司达到了72家,远远超过间接上市类的公司。截至2009年底,我国采取直接上市的民营企业为379家,占民营上市公司总数的59.8%;间接上市的民营企业有254家,占民营上市公司总数的40.2%。与直接上市类的IPO公司不同,选择以买壳等途径而间接上市的民营企业的发行审核只是接受重组委员会的审核,其程序简单,标准也较宽松。间接上市类的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没有来源于证监会对企业本身资质的严格限制,这可能会导致由于收购方本身的财务业绩问题而影响到上市后公司的市场表现,致使公司盈余质量下降。

二、总资产及资产负债率的比较

根据CSMAR数据库《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库》2006年至2009年的数据显示,民营企业通过间接方式上市的公司的资产规模平均值为26.5亿元,大于以直接上市的民营公司的资产规模平均值23.6亿元。2006年至2008年间两类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均表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这意味着民营上市公司规模日益强大。公司报告的资产负债率显示,间接上市类民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52.25%,最大值达到125.53%,而直接上市类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32.35%,最大值为82.25%。从这组数据,我们发现直接上市类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低于间接上市类公司的近20%。这表明间接上市的民营公司在证券市场中的融资能力较直接上市类的弱,不足以支持公司经营需要的部分还需通过借贷形式来进行融资,这同时也说明间接上市类公司的财务风险大于直接上市类公司的。总而言之,间接上市类民营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大于家族控股的直接类民营公司,也正是间接上市类民营公司为了维护公司有强大盈利能力而粉饰盈余指标的潜在因素之一。

三、实际控制人的类型的比较

按照国泰安数据库对民营化方式(上市方式)的分类将民营上市公司进一步划分为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两类,主要考察民营上市公司基于不同上市方式下所呈现出股权结构的差异化,进而分析不同特征的控股股东对公司财务行为的影响而导致的盈余信息含量问题。现在我们将国泰安数据库中2007年至2009年民营公司进一步分为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的两类公司后来观察其最终控制人控制类型的分布状况,我们发现间接上市类的民营公司的终极控制人几乎无一例外的采用了金字塔式的结构,虽然三年间这一比例也在稍稍下降,但是交叉持股类型的却在增加,而以直接控制为公司实际控股人所占样本比重每年都没有超过1%。民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的类型会增加上市方式对盈余质量的敏感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间接上市类的民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几乎都采用小股东控制的金字塔结构或者交叉持股的形式,而直接上市类公司的这种控制人的类型只占到一半的比例,另一半则是大股东直接控制。现有文献证明在间接上市类公司里采用的小股东控制由于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会导致控制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那么控制性股东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有动机操纵盈余数据,这也是间接上市类民营公司盈余质量较低的原因之一。(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丁新亚.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与财务决策[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9.

[2] 孙燕东.基于投资者保护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3] 陈胜蓝.IPO背景下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综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4)

[4] 余志虎,石赛霞.金字塔股权结构下的利益侵占与对策探讨[J].财会通讯,2008(1)

公司盈余质量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第4篇

近年来由于一系列财务舞弊事件被相继揭露, 人们越来越关注财务信息的质量问题。盈余数据作为最受关注的会计信息之一, 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学术界对盈余质量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界定, 但从决策有用性的角度出发, 盈余质量是指公司披露的盈余对其盈利水平的如实反映程度;从盈余信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 盈余质量反映了盈余信息对未来运营状况的预测力。高质量的盈余信息为信息使用者科学、正确的经济行为提供判断依据, 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指导。研究盈余质量可以了解公司真实的盈利能力与潜力, 及时发现公司潜在面临的危机, 为公司完善治理机制, 投资者提高决策质量, 监管部门制定更加有效的监管政策提供依据与建议。同时, 由于信息质量是市场定价的重要参考之一, 加深对盈余质量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定价的规律。世界各国的学者对如何建立盈余质量研究架构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 为建立公平健康的经济市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研究文献主要从内部治理、外部治理及其他因素这三个方面研究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 本文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展望, 以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 内部治理结构因素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代理冲突以及业绩考核等原因使得公司进行盈余管理, 而良好的公司内部治理可以对盈余质量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马忠、陈登彪、张红艳, 2011) 。因此不少学者都将内部治理作为盈余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和经理层三个方面。 (1) 股权结构。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基石, 对企业的经营与财务行为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从而进一步对盈余质量产生重要作用。从股权集中的角度来看, 其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具有双面性:股权集中度过高可能导致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从而进行盈余管理;而股权分散的情况下股东缺乏动机对公司进行监管, “搭便车”行为会导致盈余质量的下降。Fan&Wong (2002) 研究了共七个东亚经济体的977家公司的盈余信息与所有权结构之间的关系, 认为集中所有权、交叉持股与金字塔持股结构导致控股股东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冲突, 导致控股股东倾向于出于自利目的报告会计信息, 报告的收益信息对外部投资者失真, 因此集中的股权结构往往导致盈余信息的质量下降。喻凯, 徐琴 (2010) 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改后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结论:由于股改后第一大股东的利益协同效应相较于壕沟防守效应更为显著, 因此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盈余质量。同时第一大股东可以通过对董事会进行控制从而积极参与和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 提高企业盈余质量。张正国 (2010) 提出以控制权竞争度来衡量前五大股东股权的均衡度, 研究结论认为股权集中度与盈余质量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 股权集中度相对集中且分布较为均衡的企业既可以避免“一股独大”的现象, 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理效率, 从而具有更高的盈余质量。王化成, 佟岩 (2006) 也认为, 第一大股东以外的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越强越能够提高企业盈余质量。从股权构成的角度来看, 张正国 (2010) 认为适当提升流通股持股比例可以使企业获得来自更多方面的相关利益者的监督, 进而提高企业盈余质量。杨继伟 (2010) 指出, 对于国有企业的经理人, 他们更多关心的是政治声誉而非企业绩效, 缺乏进行盈余操纵的动机, 因此最终控制人的国有性质可以提高企业的盈余质量。王化成, 佟岩 (2006) 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认为国有上市公司更可能出现内部人控制, 因而导致盈余质量的下降。顾丹 (2011) 认为, 民营企业中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现象 (第二类代理问题) 更为显著, 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越高, 控股股东更有动机对企业的盈余信息进行操纵。Wang (2006) 以标准普尔500家公司的数据进行研究, 认为家族企业中家族股权与盈余质量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 家族所有权与更高的盈余质量相联系。 (2) 董事会。董事会作为企业的决策机构,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Deehow, Sloan&Sweeney等 (1996) 认为, 两职合一以及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会导致董事会受制于CEO, 其他成员无法有效的发挥其监督功能, 从而导致盈余质量的下降。Beasley (1996) 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 董事会中外部董事比例的提高以及任期的延长可以大大降低财务舞弊的可能性, 从而提高公司盈余质量。Biao, Wallace&Peter (2003) 认为董事会会议次数的增加反映董事会成员积极参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与监督, 从而降低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而董事会中增加具有财务背景的专业人员也可以有效制约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杨继伟, 卜华白, 刘纯 (2011) 指出, 不同的最终控制者导致董事会相关因素对盈余质量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国有企业中董事会规模的扩大、独立董事出席会议比重的提高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盈余质量;在非国有企业中, 董事会会议次数的增加可能预示企业的经营活动存在较多的问题, 董事会会议次数与企业盈余质量存在负相关关系。最终控制者为国有企业可以加强董事会对盈余质量产生积极的正向作用。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中的专业委员会, 负责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以及内部控制的监督, 与盈余质量存在重要的联系。Ronald, Mansi&David (2004) 认为企业对盈余信息进行操纵的重要原因在于取得较低的融资成本, 而完全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往往与更低的融资成本相关联, 因此审计委员会是影响企业财务报告可靠性的重要因素。李昊 (2010) 进行实证研究后指出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其盈余质量更高, 通过提高审计委员会中能够独立、公正地行使监督职能的外部董事及具有专业知识的财务人员比例能进一步提高盈余质量, 审计委员会发挥了其监督与规范的作用。而Beasley (1996) 实证研究结论认为审计委员会的存在不会显著影响财务舞弊的可能性, 即使大幅度提高外部董事比例, 审计委员会也不能明显减少公司财务舞弊的可能性。洪剑峭, 方军雄 (2009) 在对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时发现, 盈余质量本身较高的公司更倾向于设立审计委员会, 因此审计委员会对盈余质量的作用效果还有待讨论。 (3) 经理层。经理层作为公司的执行机构, 在授权范围内进行企业管理。但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 经理层可能由于受到业绩压力或出于自利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武晓玲, 杜国柱, 翟明磊 (2010) 认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以货币激励等短期方式为主, 导致高管通过盈余管理提升业绩, 完善激励方式可以减少高管的盈余操纵行为。毛洪涛, 沈鹏等 (2009) 在对我国上市公司CFO的薪酬与盈余关系的研究中指出, CFO薪酬与企业盈余显著正相关, 上市公司通过调整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来实现盈余管理的行为往往都与CFO有关。Yeo, Tan&Ho (2002) 认为管理者持股与盈余质量存在非线性关系:当管理层持股比例较低时, 提高其持股比例可以激励管理层与企业利益的趋同;当管理层持股比例过高时, 管理层有可能通过盈余操纵损害其他投资者的利益。许静静、吕长江 (2011) 分析指出, 在家族企业中其家族内部成员出任高管的企业可以有效降低第一类代理问题, 体现较高的盈余质量。另外, 部分学者发现公司高管特征也会对盈余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高层管理者在年龄 (Donald&Phyllis, 1984) 、性别 (Krishnan&Parsons, 2008;张会丽、张然、林景艺, 2010) 、学历等方面的异质性使得高管对待风险的态度和相应的财务行为具有差异, 从而导致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的具体程度与方向和公司所处的国家、地区等背景因素有关。

(二) 外部治理结构因素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1) 相关政策、法规。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对相关政策与法规进行完善, 以保证经济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那么这些政策法规的调整是否会对企业的财务行为产生影响?申慧慧、黄张凯、吴联生 (2009) 对比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认为股权分置改革后, 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了取得更高的股权转让收益更可能进行的盈余管理, 造成公司经营良好的表象;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改革前后盈余质量变动并无显著变化。Phillips, Pincus&Rego (2003) 指出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之间存在的差异 (如递延所得税等) 可能给管理当局留下盈余操纵的空间。周中胜 (2009) 的研究也支持以上结论, 认为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盈余持续性下降, 降低了盈余信息的相关性。刘晓华、王华 (2010) 在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背景下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认为这种趋同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得到了提高, 但需要在相应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后才能产生显著的效果。 (2) 机构投资者。相较于个人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更有动力介入企业管理, 对被投资单位进行监督。但现有研究认为, 机构投资者选择“用手投票”还是“用脚投票”, 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对盈余质量产生影响。Chung, Firth&Kim (2002) 认为机构投资者具有相应的资源和动机对其所投资的企业的管理决策进行监督与影响,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提高可以抑制管理者对企业的应计利润的操纵, 机构投资者的存在监督和制约了企业经理的自利行为。而杨继伟 (2010) 认为目前我国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目的更多的是出于短期获利或战略联盟而并非长期合作的考虑, 因此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提高反而导致企业盈余质量的下降。

(三) 其他因素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1) 政府干预行为。在我国,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行为比较普遍, 地方官员也可能出于对政绩表现的考虑对企业的会计信息产生干扰。Bushman, Piotroski&Smith (2004) 研究认为, 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信息透明度与政治经济行为 (Political economy) 有关, 政府官员会促使信息透明度下降以掩盖其干涉行为。朱茶芬、李志文 (2009) 和翟华云 (2010) 对我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支持Bushman等的研究结论, 认为减少政府干预可以保证盈余信息质量的提高。 (2) 企业交易行为。郑国坚 (2009) 从盈余质量的角度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 认为关联交易的主要目的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占, 因此关联交易的存在往往对盈余质量产生消极的影响。Erickson&Wang (1999) 指出, 并购公司在并购前通常会增加自身股价以减少购买成本, 因此上市公司在并购前会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 而这种对收入调增的盈余管理程度与其并购的相对规模呈正比。曾昭灶、李善民 (2009) 以控制权发生转移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 认为与国外上市公司不同, 我国上市公司在控制权转移前为了尽快得到国资委的批准往往会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 转移后再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 (3) 内部控制。强化内部控制不仅可以提升公司经营活动效率, 也是资本市场对公司的必然要求。Chan, Farrell&Lee (2005) 发现内部控制薄弱的公司会通过提高其操纵性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张龙平、王军只、张军 (2010) 认为, 内部控制鉴证可以提高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关注, 减少管理当局利用内控漏洞进行盈余操纵的机会。Ashbaugh, Collins&Kinney (2008) 指出, 审计师对内控存在缺陷的公司进行内控的指导和矫正后, 这些公司的盈余信息质量有所提高。佟岩、徐峰 (2013)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 内控效率与盈余质量之间相互促进与影响, 内控效率的提高可以显著减少会计信息错报和盈余管理行为。

三、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分析 第5篇

【摘要】盈余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末开展企业股份制改造,资本市场逐渐得到发展,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在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前盈余管理已经是会计学、经济学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若干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多家上市公司案例指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以及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此达到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认识,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对策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 第6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动机

2012年11月,万福生科于2012年半年报中虚增利润,导致公司2012年上半年财务报告盈亏方向改变;2013年7月,紫光古汉晚间公告公司因财务造假收到深交所处罚决定书;2013年8月,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中国闽中食品被认定为存在虚增营业收入的行为,由此,盈余管理行为在国内外的经济活动中并不罕见(陈远志等2014),因此,加强对盈余管理的控制可以更有效地避免上市公司肆意操纵利润而损害投资者利益。本文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出发,分析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并就其中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议。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的一种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夏峰 2015)。盈余管理是指在合法框架下,企业对财务报告中的盈余信息进行管理,以误导报告使用者对企业实际业绩的理解,从而实现其某些自身利益的目的的行为(陈远志等2014)。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更多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为,他们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对盈余信息进行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目前对盈余管理的动机的研究很多,其中主要将盈余管理的动机归为三类,第一类是资本市场动机。资本市场动机主要包括管理层收购、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股票增发、股票融资收购、迎合分析师的预期、迎合投资者的预期等;第二类是契约动机和监管动机。契约动机主要包括债务契约和薪酬契约等;第三类是监管动机主要包括应对行业监管和应对反托拉斯及其他监管等。(李辽宁2012)

(一)资本市场动机

1.企业为筹集到更多资金,必须减少亏损的动机。一方面上市公司主要是通过发行股票等方式进行融资,而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所依据的是企业的财务业绩,当公司财务业绩报告盈利好时,投资者就愿意对公司进行投资,公司也就可以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但相反当公司业绩不是很理想投资者可能就不愿意对企业进行投资,公司就筹集不到更多的钱,从而影响公司未来的发展。因此,当公司经营业绩不是很理想,甚至是出现亏损的时候,企业管理者就更愿意用盈余管理的方式来减少亏损。对于亏损的上市公司公司而言,其第一目标是实现扭亏,否则其将面临ST或退市风险。因此,不论市场态势如何,亏损公司都要调增利润以实现扭亏这一首要目标(齐祥芹2015)。另一方面,根据证券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将被处以特别处理,连续三年亏损将被暂停上市;若在一定期限内仍无法扭亏为盈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的,证券交易所可以直接做出终止上市的决定,为了维持上市公司未来发展,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或为降低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就会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就越显著(蒋大富2012)。

2.上市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实现增发扩股的动机。上市公司为扩大其经营规模,不断地向外发放股票以筹集更多的资金,这一动机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随着配股要求的变化而变化(陈远志等2014)市公司倾向于在增发后派发更多现金股利,利益输送行为显著(陈倩文等2015)。

(二)契约动机

1.薪酬激励方式下的契约动机。在上市公司里,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受企业业绩影响很大的,往往公司会采取股权激励、业绩百分比等激励方式与高管建立契约关系,具体表现为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余慧2015)。

2.与其他交易者的债务契约动机。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产生了很多债务关系,与其他交易者建立了债务契约关系,公司为平衡好债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就可能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

(三)监管动机

1.在监管制度下的盈余管理动机。在行业监管制度、国家监管制度下,上市公司为了谋求自身发展可能出现的盈余管理行为。

2.避税动机。一方面,在现有税法制度下,上市公司可能会在合理范围内尽量减少其所缴税款的行为。由于监管制度不够完善,很多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来减少所缴的各项税金,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可能会在税率变动时相应地做出盈余管理的行为。

三、提高盈余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盈余管理之所以让很多上市公司利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监管制度不够完善。加强监督监管制度对盈余管理的有效运行是必要条件,只有在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下,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盈余管理,维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二)提高独立第三方监管水平

在對上市公司进行审查时应注重盈余管理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并及时对其进行纠正。这样可以更好地避免上市公司违法违规操作,使市场经济可以有效运行。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在某方面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上市公司应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更好地进行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1]陈远志,谢平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文献综述.财会通讯.2014(11):29~30.

[2]夏峰.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商业经济研究.2015(2):106~107.

[3]李辽宁.国外企业盈余管理动机研究:一个基于契约观的整合框架.宏观经济研究.2012(10).107~108.

[4]齐祥芹,沈永建.市场态势、公司扭亏与盈余管理.陕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1):103~105.

[5]蒋大富,熊剑.非经常性损益、会计准则变更与ST公司盈余管理.财务与会计.2012(4):151~152.

[6]陈倩文,吴立源.股利政策与盈余管理互动关系研究综述.财会通讯.2015(9):44~46.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 第7篇

关键词:兵团,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因子分析

一、引言

我国自1990年和1991年相继建立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以来, 截止到2013年8月, 在我国境内上市的公司已达2273家, 市价总值254617.20亿元。流通市值193076.37亿元, 总股本35512.24亿股, 投资者开户数已经达到1.378亿户。投资者和债权人在进行投资决策和信贷决策时, 越来越关注财务报表信息。对投资者和债权人来说, 会计盈余是分析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核心指标。同时, 会计盈余对证券市场管制也是重要的参数。基于上述原因, 上市公司往往会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盈余操纵以此影响报告盈余, 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利润操纵现象。通常表现为上市公司为取得上市资格、提高发行价格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上市后为取得配股资格或避免因连续3个会计期间亏损被摘牌而进行盈余操纵。

对于兵团上市公司, 如何提高盈余质量?对于中小投资者, 如何有效鉴别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 透视其真实的盈余状况?本论文就是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为研究基础, 对其盈余质量问题进行分析, 使其更好的为会计盈余的信息使用者服务。

二、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基于国内学者提出的指标体系, 考虑数据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兵团的特色与盈余质量水平的相关性, 建立兵团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给出的是盈余质量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

三、基于因子分析的新疆兵团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实证分析

(一) 初始相关性和KMO检验

运用spss18.0进行因子分析, 计算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从结果可知, X4与X5、X8的相关系数较大, 分别为0.964、0.988;X6与X9的相关系数也较大, 为0.961;其他各变量相关系数也显著相关。与此同时, 可以看出反映象矩阵中除其主对角线外的元素大多数绝对值较小, 说明选取的指标相关性较强。同时得到KMO检验统计量为0.668, 大于0.5;Bartlett检验统计量相应的伴随概率为0.000, 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 认为各变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这说明适宜进行因子分析。

(二) 方差解释分析

各指标的特征值与累积贡献率如表2所示, 在未经旋转时, 被提取的F1、F2、F3、F4、F5五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为87.7343%, 远大于85%, 且它们初始特征值大于1, 分别为3.08、2.725、2.516、1.333、1.074。而经过旋转以后, 得到的新公因子的方差贡献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 和未经旋转相比, 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值有变化, 但最终的累计方差没变。而被放弃的其他7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不到13%, 信息丢失很少。同时从公共因子的碎石图来看, 前5到6个公共因子, 特征值变化非常明显, 到第6个特征值以后, 特征值变化趋于平缓。综上所述, 提取前5个公共因子是合适的, 能够概括绝大部分信息。

(三)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分析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第一公共因子F1在每股净资产、每股未分配利润、营运资本资产率和营运资本资产率的载荷较大, 该因子可以称为盈余稳定和安全因子;第二公共因子F2在销售现金比率和盈利现金比的载荷较大, 该因子可称为盈余现金保障因子;第三个公共因子F3在营业利润占利润之比的载荷较大, 该因子可以称为盈余持续因子;第四个公共因子F4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经营现金增长率的载荷较大, 第五个公共因子F5在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的载荷较大, 因此可以把F4和F5称为盈余成长因子。

(四) 因子得分系数、综合因子得分系数及排名

利用回归法计算5个公共因子的得分系数矩阵, 然后将得分系数矩阵与原始指标的标准化值的数据相乘就可以得到各因子的得分。以各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 计算各样本的综合因子得分及名次排序如表4。

(五) 实证分析小结

从表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2008—2012年盈余质量排名一直位于前列的是新疆天业, 该公司2011年排名较2010年有所上升, 位于首位, 而在2012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位于第4位。原因是虽然公司本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但是公司本年度实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较上年减少近60%。2008年—2012年盈余质量得分排名一直处于中上水平的是青松建化。青松建化的综合排名5年来一直都在上升, 由2008年的第6位逐渐上升至第2位。主要原因是该公司2008年度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较低, 2009—2012年则是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的增长缓慢造成的。排名发生较大变化的公司是新中基, 2008年新中基的盈余质量排名是第2名, 2009年和2010年还保持在中上水平, 2011年和2012年猛然下滑至底11位。主要原因是自2009年起, 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水平一路下滑, 这也使得公司的盈余成长能力下降, 而自2010年起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也呈下降的态势, 说明公司盈余的现金保障能力也在下降, 同时下降的还有营业利润, 净利润水平也呈大幅波动的态势。5年来, 一直处在中下水平的公司是ST中葡和ST天宏, 而这两家公司都被ST, 即因连续两年亏损, 被纳入了特别处理。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以2008年至2012年新疆兵团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 通过因子分析, 将影响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12个财务指标概括为5个公共因子。本研究要求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 并对因子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发现对新疆兵团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盈余的稳定性、安全性、现金保障性、持续性和成长性。

针对以上结论, 现提出关于提高新疆兵团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建议。

(一) 合理利用商业信用, 并建立严格的资金回款考核制度, 加强企业对现金流的管理。

兵团上市公司可以合理的利用内部和外部资金, 如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应付职工薪酬等, 公司利用这些资金的成本基本为零, 因此, 不仅可以减少财务费用的支出, 还可以大大缓解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 尽力降低成本和期间费用, 减少不合理的销售增长。

个别企业盲目的增加销售收入, 只能使营业成本的增加水平超过销售收入的增加水平, 这样企业的营业利润不仅没有实质性的增加, 反而“吞噬”了企业正常情况下的营业利润, 得不偿失。因此, 兵团上市公司应对企业盈利水平最优情况下的销售收入水平加强控制, 不能盲目增加销售收入。

(三) 保证最优的营运资本和总资产规模, 增强对资产的利用效率, 减少机会成本和资金占用, 增加收入。

企业应定期对资产的利用率进行分析, 如果企业的生产能力长时间内不能满足市场对产品的需求, 企业应考虑通过购买或融资租赁的方式适当增加资产规模;如果企业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短时间内不能满足市场对产品的需求, 企业可以通过经营租赁的方式适当增加资产规模以此扩大生产能力, 满足市场需求。

(四) 大力发展主营业务, 优化资源配置, 发挥地域优势, 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兵团上市公司应集中发展其核心业务, 把企业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其最擅长的业务活动上, 通过将企业内部资源利用至最大化, 并充分利用外部投资、规模效应、创新和专业能力, 节减经营成本, 这样, 容易形成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姜国华.《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投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徐秋艳.《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

[3]郑国坚.《基于效率观和掏空观与盈余质量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 2009 (10) .

[4]张俊瑞, 曹振, 王鹏.《现金流操控对盈余质量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1 (01) .

[5]吴德军, 唐国平.《盈余质量在经济研究中的度量方法》[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9 (04) .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 第8篇

CFO在上市公司组织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主要参与公司的战略决策, 负责公司的会计、财务工作。我国的上市公司虽然设置了财务总监, 国有企业和其他一些企业设置了总会计师, 他们承担了与美国CFO相类似的职责, 但其职能却有很大差异。职能存在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我国的大多数上市公司中, 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占据决策的主导地位, 财务总监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财务总监整体素质不高, 还不足以担任公司中“战略家”的重要角色。正如普华永道在对亚太地区400名CFO调查之后, 对外界宣称:“在中国, 除了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外, 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财务职能仍停留在传统的记账阶段CFO更像是账房先生”。在这种情形下, 财务总监由于受到来自高层的压力, 只能听命于管理层, 按照管理层的意图做事, 这样在利益与道德的博弈中, 财务总监往往很难恪守自身的道德底线, 从而卷入会计造假之中。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研究我国上市公司CFO特征变量与盈余质量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主要通过是否持股、薪酬、道德素质三方面分析与盈余质量的关系。

一、CFO是否持股与盈余质量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控股股东与外部中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之间的不匹配, 最终会导致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 从而引发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 这种问题在我国体现的尤为突出。我国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往往集多种权利 (控制权、执行权、监督权等) 于一身, 较高的控制权集中度起到了可信的承诺, 带来了更强的协调效应, 且随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不断提高, 其自身利益会逐步与公司利益实现趋同, 出于保障自身投资利益的需要, 控股股东会尽可能地减少对上市公司的经济干预, 更不会采用侵害上市公司经济利益的手段。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 控股股东也有动机和能力去监督上市公司的经理人, 而且随着持股的增加, 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利益联系更加紧密, 这种监督的力度和效果也会相应的提高。Gomes (2000) 的研究认为, 控股股东在公司重大经营决策中拥有绝对的优势, 有能力直接选拔高层经营管理人员 (有些时候甚至是控股股东直接担任经营管理人员) , 并且能够直接向公司经理人员灌输自己的意愿。因此, 一方面, 若CFO在上市公司中持股, 为获得长期稳定的控制权私有收益, CFO有帮助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以提高盈利水平的动机和能力。另一方面, 借助于这种超强的能力并通过一系列利益输送手段, 如资金担保、资金占用、不正当的关联交易等, CFO能够获得大量的控制权私有收益, 当然, 这一收益的取得是以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和“掏空”上市公司为代价的。如果盈利出现异常波动, 上市公司被社会关注的程度就会升高, CFO侵害中小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就越有可能被发现。因而CFO也有协助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 以隐瞒真实经营业绩的意愿, 结果必然导致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低下。以上这些意味着CFO有动机也有能力去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 而且CFO持股比例越高, 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就越强, 行为越难受到中小股东的监督, 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程度和对上市公司的“掏空”程度就会越大, 从而通过各种方式对盈余信息决策有用性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会越大。从这点出发可以认为, CFO持股比例与盈余质量之间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因此, CFO在上市公司中持股, 有提高盈余质量的动机, 也有为了获得私有收益编制虚假财务报表操纵利润与侵占资产的能力。

二、CFO薪酬与盈余质量

研究发现, 在制定管理者薪酬时, 若重视盈余质量, 并根据质量调整薪酬水平, 则可以降低管理者的道德风险。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大部分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持股比例都比较低, 很难发挥其应有的长期激励作用。实行薪酬与业绩挂钩的薪酬制度时, 若不考虑盈余质量, 仅以会计利润作为业绩衡量标准, 则管理者有可能利用各种手段操纵会计利润或者进行短期行为, 从而达到个人收益的最大化。

由于现代企业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所有者并不直接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经理层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者, 由此在现代企业中产生了所谓的代理成本。为了降低代理成本, 所有者应该考虑设计合理的薪酬机制, 以更好地激励和约束经理的经营活动, 并有效地避免由于内部人控制而导致的侵犯股东利益的行为。为实现恰当的结合, 关于激励方案具有年薪、奖金和不同类型股票方案相组合的特点, 这些报酬构成通常以两种业绩衡量为基础—净利润和股票价格。我们可以将他们视为衡量经理努力程度所产生的具有不可观测性的经营成果标准, 但这两种标准都会受到噪声的影响。尤其是在以会计利润最为业绩的衡量标准的情况下, 经理人员为了实现个人薪酬的最大化, 很可能进行盈余管理甚至是利润操纵以提高当期的业绩。通常盈余持续性与会计盈余质量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因此, 通过辨别盈余持续性, 检验会计利润是否能真正代表经理的经营业绩, 并据此调整薪酬制定的基础, 可以避免管理者为了个人薪酬进行盈余管理或是短期行为而降低盈余质量。

从理论上讲, 无论是哪类企业都应该有提高公司盈余质量的目标, 但是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 薪酬激励既能促使管理层真正致力于提高盈余质量, 追求公司的长期发展, 同时也会导致管理层操控盈余, 造成盈余质量的降低。基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的存在,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 以业绩为基础的高管薪酬契约有利于激励高管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 盈余质量与薪酬是广泛联系的, 目前, 国内的薪酬激励机制仍不完善, 以薪酬激励为手段, 固然能提高经营业绩, 但是, 若忽视了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那公司财务报告的可信程度必然会下降, 从而对投资者以及股东的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 因此, 如果建立薪酬激励机制时, 能考虑盈余质量对其影响, 能更有效地保障公司的利益, 降低管理者的道德风险, 从而保障投资者及其股东的利益。

三、CFO的道德素质与盈余质量

CFO是现代企业核心部门的负责人, 由于其所处位置的重要性, 其道德素质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CFO的职业经理人性质及其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组织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决定了其职业道德的特殊内涵, CFO作为职业经理人, 要无条件忠于资本, 忠于资本的运作原则和规律。为此, CFO不仅要对他的委派方负责, 对董事会负责, 而且由于他的服务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被延伸至企业所有的利益关联方, 甚至是社会公众, CFO也要担负对所有利益关联方和社会公众的责任。摆脱一般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从属性和局限性, 强调独立性, 强调“公众利益第一”、“社会责任优先”的从业原则, 是这一职业对其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因此, CFO的道德素质是影响盈余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外学者对可能影响CFO道德素质决策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显著性的测量, 包括性别、年龄、性格、道德教育、地域、工作年限以及个人的文化背景等因素。它们可能会影响CFO的精力、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方面, 进而影响CFO个人能力, 影响CFO的职业判断, 并最终作用在公司日常管理工作上。关于性别因素对会计道德水平的影响这一问题, 大多数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男性的道德水平低于女性, 并且认为性别因素是导致会计道德水平差异和不道德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有的学者提出性别差异影响不道德决策的假设。当然, 也有部分学者不支持这一观点, 这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道德水平和不道德决策上, 不同的性别不存在显著差异。对于以上两种观点, 还有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结论不支持这两种观点, 他们认为性别因素对道德决策的影响程度不是很大。关于年龄因素对会计道德水平的影响这一问题, 国外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是:年龄增长会引起道德水平的增长, 但是这种增长并不显著。当然, 也有部分学者不支持这一观点, 这些学者研究发现:年龄与道德水平的增长几乎没有什么联系, 也就是说, 年龄因素与道德水平的高低几乎不具有相关性。也有极少数学者的研究结论不支持这两种观点, 他们认为年龄因素与道德水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关于个体性格因素对会计道德水平的影响这一问题, 国外部分学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有的学者认为不同类型性格的个体的道德水平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当然, 也有学者通过他们的调查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他们认为不同性格类型的个体的道德水平并没有显著差异。关于接受的道德教育对CFO道德水平的影响这一问题, 有些学者认为接受的不同道德教育对CFO道德水平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接受的道德教育程度越深, 个人素质相应的也可能越高。

对于CFO来说, 他们的道德水平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重大影响, 他们的性别、年龄、道德教育、地域、工作年限以及个人的文化背景等因素会对其职业道德水平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 无论是股票的发行与上市、配股、抑或是终止上市的处理规定, 都以盈余作为重要的判断指标。正因为如此, 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自身优势对盈余信息进行操控的现象非常普遍。自1992年深圳原野舞弊案起, 我国资本市场接连爆出滥用会计信息的各种危机事件, 如琼民源、红光实业、郑百文、银广夏、ST嘉宝等。而号称拥有全世界最透明和最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美国也陆续出现了安然公司、施乐公司、世通公司、默克制药公司等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 这些事件使信息使用者对报告盈余 (即名义盈余) 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也促使理论界掀起了对盈余质量研究的浪潮。而CFO被视为“高级账房先生”, 主要从事会计记账、内部控制、预算编制以及资金筹措和投资理财等工作。但自21世纪初以来, 全球范围内的财务丑闻不断爆发,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引起全社会关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CFO, 这些一直躲在幕后的关键人物被推到前台。可以看出, CFO与盈余质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通过是否持股, 薪酬, 道德素质三个方面分析了与盈余质量的关系, 对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有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俞鸿琳.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检验[J].经济科学, 2006 (1) [1]俞鸿琳.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检验[J].经济科学, 2006 (1)

[2]王建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盈余质量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 2008 (8) [2]王建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盈余质量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 2008 (8)

[3]何福田, 何福英.CFO与上市公司业绩:一个实证视角[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9 (7) [3]何福田, 何福英.CFO与上市公司业绩:一个实证视角[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9 (7)

[4]毛洪涛, 沈鹏.我国上市公司CFO薪酬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9 (5) [4]毛洪涛, 沈鹏.我国上市公司CFO薪酬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9 (5)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 第9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盈余质量,对策

作为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盈余代表了最典型的会计确认和计量, 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一个公司业绩的最重要、最综合的数据。在盈余质量的诸多影响因素中, 会计准则作为盈余产生时必须遵守的规范, 对盈余质量的影响重大。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会计准则无疑会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新会计准则变革的内容、以及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带来的挑战, 提出提高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新会计准则变革的主要内容

(一) 公允价值的应用

在新会计准则变革中, 最大的亮点是公允价值的应用。公允价值的应用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新突破。考虑到我国市场发展的现状, 准则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二)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按照新的会计准则, “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无形资产跌价准备”, 从2007年开始计提后不能冲回, 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 再进行会计处理。

(三) 存货管理办法的改变

新会计准则规定, 存货发出计价, 取消后进先出法, 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新会计准则的这一变化, 将使所有企业账面上反映的都是存货的实际成本。

(四) 债务重组方法的改变

新会计准则将原来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 改变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

二、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质量面临的挑战

(一) 来自公允价值的挑战

由于公允价值存在主观判断性很强的缺陷, 弱化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为上市公司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公允价值操作具有不确定性, 如何判定企业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这两类交易是否具有重组实质和商业实质, 如何计量公允价值, 如何确定企业交易是否采用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等进行虚假债务重组, 是否为操纵利润而进行不存在真实交易背景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是否存在大股东为“保壳”借债务重组或非货币性交易为上市公司“输血”等, 就成为监管的难点和重点。

(二) 来自会计核算方法改变的挑战

新会计准则中会计核算方法的改变, 扩大了企业操作会计信息的空间。例如:企业可利用资产折旧 (摊销) 年限的变更来调节利润。在新准则体系下, 上市公司只要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与原估计有差异, 就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 对业绩进行调整, 从而达到操纵企业盈余的目的。在债务重组中, 允许债务人确认重组收益, 很可能被一些负债较多的公司利用, 进行内幕交易, 包装利润。上市公司还可利用借款费用新准则来调节企业盈余, 上市公司可采用一定的手段, 使一些存货的借款利息支出以及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利息支出符合计入资产的要求, 进而扩大费用资本化的范围, 达到提升企业利润的目的。上市公司还可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处理方法进行利润操纵。

(三) 来自新无形资产准则的挑战

新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研发划分成两个阶段, 两个阶段发生的费用区别对待。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 将很难明确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企业如何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也就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 因此企业可以通过选择两个阶段分界点的手段达到操纵企业盈余的目的。

三、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 关注上市公司相关的会计事项

1. 关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关注公司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是否改变, 对判断公司是否进行盈余管理,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线索。其关键是要看其变更的理由是否充分, 有关这方面的情况都要在财务报告中予以说明, 通过对这一部分的阅读、分析, 可以判断相关变更是否合理, 是否虚增了企业的利润。

2. 关注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变动

由于合并范围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直接影响, 公司可以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节利润, 从而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分析公司的财务报告的合并范围变动, 应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新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利润是否超过了原合并范围内子公司的平均水平;二是新剔除的子公司利润水平是否低于集团公司的平均水平。如果出现这种状况, 那么该公司就很可能在进行盈余管理。

3. 关注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会通过不公平的交易改变财务报告的结果, 从而达到粉饰财务报表之目的。虽然国家对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进行了一系列强制规定, 大大遏制了该手段的应用, 但我们仍应关注企业是否采用了更隐蔽的方式如通过第三方进行关联方交易, 从而实现其盈余管理的情况。

4. 关注盈利与股利分配的对比

如果企业有足够的利润却一直不回报股东进行分配, 很有可能企业的盈余就是“管理”出来的。当然, 盈利企业不进行利润分配还有其它的原因, 但“管理”出来的盈余是肯定无法分配的, 所以丰厚的利润与微薄的股利对比为我们识别盈余管理又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二)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特点之一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两权分离必然导致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通过各方面的相互牵制和监督, 从源头和制度上防范会计风险, 既能保障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安全完整, 又能使经营者的受托责任顺利履行, 并最终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

(三)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的治理结构实际是对相关权利、责任和收益的安排。盈余管理之所以产生, 是因为企业管理当局利用职权, 为了自己的利益, 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 这实质上与公司的治理结构有关。实践证明, 董事长和总经理分开的公司以及设立外部董事的公司比其他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小。公司对管理者薪酬的追求也是引起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 所以企业应制定合理的企业管理者薪酬分配方式。盈余管理其实是短期行为的表现, 所以在进行薪酬安排时应该把企业管理人员的利益与股东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 制定一些长期计划, 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四) 加强外部监督, 主要是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

加强市场的监管力度和稽查力度, 对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从企业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可靠性以及披露的信息含量上加强管理与监督, 并对违规的公司进行严惩。另外, 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 在加强对外部审计机构审计责任的管理和监督的基础上, 通过审计准则的安排, 由外部审计机构提供被审计企业盈余管理的评价报告,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

(五) 大力培育和发展资产评估中介行业

我国的资产评估行业开展较晚, 市场秩序不够规范。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价基础的广泛运用, 迫切需要尽快在资产评估市场建立起比较完备的资产评估法律体系、完善的资产评估管理体制及健全的执业准则体系, 培养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和行业发展要求, 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的评估师队伍, 提升行业的社会公信力, 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为新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六) 构建一个统一的市场信息平台

为了更好地运用公允价值, 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信息平台, 构建数据库系统, 提供充分完全的要素市场信息, 反映市场行情的瞬息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张楠楠, 叶玉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因[J].会计之友, 2007 (7) .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 第10篇

一、八一钢铁应收账款票据化案例介绍

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八一钢铁”) 由八钢集团联合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联强冶金集团有限公司、新疆华顺工贸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技术改造投资公司四家企业, 以发起设立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码为6000581。通过分析八一钢铁的年报资料及有关财务分析指标可以发现, 该公司盈利能力较为稳定, 业绩指标也较为突出。然而, 该公司销售收现率极低的同时, 应收账款周转率居高不下, 且公司的存货周转率也极低。该公司2009年至2011年经营与发展能力的各项指标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八一钢铁主营业务收入呈上涨趋势, 但收现比例却不高。通过查看年报, 在资产负债表中该公司应收票据余额远大于应收账款余额。由此可见, 八一钢铁销售业务的信用结算方式主要采用商业汇票方式结算, 而商业汇票结算方式中绝大部分属于银行承兑汇票。该公司2009年至2011年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年末余额对比情况见表2。

目前我国累计签发的商业汇票中, 95%以上属于银行承兑汇票。使用银行承兑汇票结算时, 出票方需要在银行留存部分甚至全额的保证金存款, 收票方若提前承兑, 需支付较高的贴现利息, 还占用了银行的信用额度。在承兑环节, 银行还要审查与票据相关的真实交易背景, 因此, 对于结算双方而言, 使用票据结算的程序较为复杂, 成本也相应较高。因此, 一般只有当结算双方信任程度较低的情况下, 才采用相对稳妥的应收票据方式进行结算, 否则使用应收账款结算方式即可。

二、应收账款票据化与盈余管理

人民银行推行企业应收账款票据化的目的是将呆滞的应收账款通过票据予以盘活, 实质上属于一种票据融资行为。通过票据市场融资, 不失为企业短期融资的一个理想选择, 同时还能促进企业之间商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然而, 由于我国票据市场仍有待完善, 商业票据往往成为了企业, 尤其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

(一) 利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虚增盈利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会计盈利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资本市场的财务资源流向与流量。因此,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提供有利于自身的会计指标信息, 使资本市场的财务资源尽可能多地向本公司流入, 或者减少流出, 从而提高公司价值。如果上市公司应收票据年末余额远大于应收账款, 其主要原因可能与坏账准备的计提有关。虽然现行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应收款项, 但由于我国商业汇票往往期限较短, 信用程度相对较高, 且事先提供无法收回应收票据的证据难度较大, 企业往往不对应收票据计提坏账准备, 从而提高了其账面盈利。

从八一钢铁2009年至2011年的年报来看, 每年年末均未对应收票据计提坏账准备。如果该公司对这些应收票据计提坏账准备, 其财务状况和相关财务指标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八一钢铁的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政策为依据, 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计提坏账比例为6%。如果按照应收票据余额的6%分别对2009年至2011年的应收票据计提坏账准备, 计算结果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 应收票据计提坏账准备对企业净利润的影响比较显著。如果八一钢铁采用以新票抵旧票的方法, 将超过一年的应收账款结算金额计入应收票据, 1年至2年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为10%, 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计提坏账准备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更加明显。如果追溯到应收票据余额激增的第一年, 是否计提坏账准备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二) 利用应收账款票据化来优化相应财务指标

应收账款票据化不仅能虚增盈利, 还可以优化一系列财务指标。针对企业盈利指标, 如表3所示, 由于应收账款票据化, 应收票据未计提坏账准备, 使得企业净利润虚增。相应地对以净利润为分母计算的每股收益、资产净利率、权益报酬率等盈利指标产生了相应的影响。针对企业偿债能力指标, 以应收票据替代应收账款入账, 期末不对应收票据计提坏账准备, 导致流动资产增加, 进而导致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得到改善, 更有利于企业融资平台的建立和完善。针对企业营运能力, 公司的应收账款在流动资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公司的应收账款若能及时收回, 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便能大幅提高。因此, 应收账款周转率从产品销售到货款收回整个周期的角度反映了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 是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 应收账款周转率越快越好, 因为收款迅速不仅表明企业信用状况良好, 偿债能力强, 不易发生坏账损失, 企业收账费用减少, 而且还表明资产的流动性较高, 可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企业的营运资金。

三、改进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票据化相关信息披露的建议

第一, 增加应收票据表外披露的内容。现行的信息披露准则对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的披露要求较为详细, 而对应收票据的披露要求则相对简单, 报表使用者无法了解票据结算的关联方、应收票据的本期发生额、票据的数量、签发日期等信息。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完善上市公司应收票据信息披露准则, 使上市公司通过应收账款票据化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降低。第二, 在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时, 应将应收票据纳入应收账款。企业大部分应收票据是由企业赊销形成的, 因此在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时应该考虑应收票据, 避免造成该指标的虚高。此外, 会计师事务所及政府相关部门也应采取措施, 加强审计与监督, 促使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盈余信息质量及有关财务指标质量得到提高。X

参考文献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第11篇

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估计;应计利润

中图分类号:D92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082-01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方法与手段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复杂性以及一些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与手段多种多样。

(一)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关联交易是指无论款项是否收取,在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上市公司与各关联公司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各关联方在经济上并不是彼此完全独立的个体,使得交易有可能偏离市场公平交易的原则,公司可通过规划关联交易和对关联交易进行披露管理以变更报告盈余。

(二)利用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1、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变更来实施盈余管理。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企业管理者可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变更使生成的会计信息对自己有利。具体说来,企业可以通过改变折旧政策和存货计价方法以及利用潜亏挂账进行盈余管理;2、利用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会计人员在对某些不确定性交易或事项进行账务处理时,需要根据职业判断进行会计估计,而会计估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企业通常会通过估计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与净残值来影响折旧,也可以利用计提减值准备进而影响盈余。

(三)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整盈余。非经常损益是指企业非日常业务中发生的损益,是一种临时发生的项目,而且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往往忽视这些非经常性损失的项目,使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非经常性损益在利润表上体现在投资收益、其它业务利润、营业外收支等会计科目,对正常经营企业而言,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小,但目前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许多上市公司在业绩较差时,刻意安排一些偶发性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二、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影响公司管理行为的各个方面当事人之间,基于合约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主要的问题是股权结构不合理和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等。

1、加强董事会的监督作用。由于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董事会作为公司内部的监控机制应运而生。为了加强董事会的监督作用,首先,应引入独立董事,并完善独立董事制度,逐步建立健全法律环境,确立独立董事的法律地位,并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保障独立董事权利和责任的实现;其次,应设立审计委员会,负责公司财务活动的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进而促进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

2、改革企业绩效考评制度及管理者薪酬制度。许多公司过分注重盈余指标,导致公司管理者采取短期行为,损害公司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应建立一套科学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系统,不仅要注重财务指标,还应充分考虑非财务指标的作用,寻求二者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平衡以及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平衡。

此外,公司管理者薪酬制度也是影响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应制定合理的企业管理者薪酬分配方式。在进行薪酬安排时应该把企业管理人员的利益与股东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制定一些长期计划以避免管理者进行短期行为的盈余管理。

(二)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相关法规政策的建设

上市公司管理者通常利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提供的选择机会进行盈余管理,因此,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可减少盈余管理的施展空间。

(三)完善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

证券市场的一些监管制度与上市公司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为了削弱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动力,有必要完善证券市场的相关制度安排。

1、完善增发新股和配股资格的控制参数。对于上市公司配股资格的规定,不应将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唯一控制参数,而应建立一个更科学的指标体系,避免由于指标的单一性而使管理者进行利润操纵。

2、退市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的ST制度以及退市制度仅仅以严格的财务指标和数据作为评判标准,而有些企业真正的财务的财务状况可能并不表现在报表和利润上,很多时候要看当前的核心业务和未来的盈利能力上。因此,应增加ST和摘牌评判尺度的灵活性,增加更多的评判标准,特别是更多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的指标。

(四)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督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第三方审计机构应该承担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鉴定责任,目前,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阶段来看,选择交易对象以及决定交易价格的主动权都掌握在委托方一方,这使得许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为取得市场份额而降低审计质量。因此,应增加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完善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机制,严禁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充当委托人,应由上市公司设立时的审计委员会负责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监管,对不负责任、放任公司粉饰财务报表或威胁公司操纵盈余管理的注册会计师予以重罚。

(五)加强会计人员及管理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公司管理者当局与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与盈余管理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管理者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应对管理人员、会计人员进行经常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盈余管理对公司长远发展的危害。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作者简介:田蓉(1987— ),女,湖北潜江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宗文渊(1987— ),女,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9:37-42.

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 第12篇

现代会计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然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长期存在、盈余操纵情况屡禁不止。盈余质量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内容, 在理论界与实务界一直备受关注, 是学术界的一个焦点研究问题。考虑到良好的内部控制被认为是实现高质量财务报告的重要因素, 提高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度是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 上市公司较高的内部控制质量是否真的会带来较高的盈余质量?考虑到公司治理质量的提高, 可能会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在合理的治理框架下生成的盈余信息质量是否应更为相关和可靠?本文通过实证研究, 进一步探讨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一) 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

国外学者重点关注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披露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Ashbaughskaife (2008) 检验了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调整对应计质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具有较高的非正常性盈余。Doyleeta (l2007) 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将导致盈余质量和审计质量的下降。Chan (2005) 的研究表明, 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公司的操纵性应计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公司, 那些披露内控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有更多的盈余管理。有关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影响的国内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关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张晓岚 (2011) 等依据信息熵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基于熵模型计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数, 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更高的上市公司, 存在更少的盈余操纵行为。 (2) 关注内部控制鉴证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如张龙平 (2010) 研究发现内部控制鉴证提升了公司的会计盈余质量, 在控制了管理层信号传递动机以后该结论依然稳健。 (3) 关注内部控制质量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张国清 (2008) 以200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研究表明, 内部控制质量的改善并没有伴随盈余质量的提升。

(二) 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

对于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关系的研究, 有关学者主要从不同治理机制分析其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1) 股权结构。王化成、佟岩 (2006) 考察了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控股股东的性质及控股股东之外的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研究显示股权结构变量与盈余质量之间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La Porta (1998) 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更高的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普遍较低, 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 (2) 董事会特征。王妍玲 (2011) 从外部董事比例、董事会规模、非受薪董事比例及董事会会议次数四个方面来刻画董事会特征, 考察董事会特征与盈余质量的关系, 发现会计盈余的稳健性与外部董事比例正相关, 与非受薪董事比例负相关, 与董事会会议次数正相关。Dechow (1996) 研究发现, 两职合一严重削弱董事会对高层管理人员监督的有效性, 两职合一的公司更容易发生盈余操纵行为。

综观现有文献发现, 鲜有文献在验证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的同时, 考虑公司治理因素可能会降低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本文借鉴已有研究, 在验证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关系的同时考虑公司治理因素的影响。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 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

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管理者受托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 由于这一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 经理层会产生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盈余操控机会主义行为, 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对财务数据进行操纵, 操纵程度越高, 盈余质量相应越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管理当局对应计项目进行蓄意操控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五要素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这和财务报告的存在或发生、权利和义务、完整性与准确性、计价或分摊、截至与分类认定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以认为, 财务报告的各项认定是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标准的具体体现, 内部控制要素目标的实现理应确保财务报告认定的有效执行从而形成可靠的财务信息。由此, 本文提出假设1:

H1: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 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

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结合是现代企业高效运行的保障。内部控制处于公司治理设定的大环境中, 受其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分为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监事会特征、管理层和利益相关者几大机制, 根据相关文献, 笔者重点分析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独立董事比例这两个治理因素对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敏感度关系的影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反映了其对公司的控制能力。控股股东通过持股比例、占据董事会席位、选拔或自行担任高级管理人员而集控制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 拥有着对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权。控股股东的这种超强控制, 使得其有能力通过转移资产、占用资金等手法掏空上市公司价值。同时, 控股股东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等财务信息形成过程的有效控制, 使其有能力操纵盈余, 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是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 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限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减少由于故意误报造成的盈余质量不高的情况。由此, 本文提出假设2:

H2: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质量负相关, 会增加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

引入和增加独立董事是基于强化董事会监督职能考虑的, 董事会的独立性也就与其构成密切相关。一个基本的观点是:外部董事比例越高, 董事会独立性越强, 对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作用也就越强。独立董事的利益与经理人员没有直接联系并受到外部声誉机制的制约, 其能够不拘泥于一部分人群也不受利益集团的干涉和牵绊, 在公司战略、业绩、资源等重大问题上做出独立判断, 从而对管理层实施更加有效的监督和限制, 确保会计业绩真实性, 维护和保障股东的权益。因此, 独立董事制度通过借助于董事会的内部机构适当的外部化, 形成对内部人的外部监督制约力量。由此, 本文提出假设3:

H3: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质量正相关, 会降低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

四、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2007年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 加上两年的过渡期, 因而本文选取2009~2013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并对样本进行如下筛选:剔除金融、保险业公司;剔除具有异常值和数据不全的公司, 最终得到3783个样本。本文内部控制指数来自于迪博公司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 其他原始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

(二)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1) 因变量:盈余质量。本文以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代理变量, 非操控性应计利润是企业正常的应计利润, 而操控性应计利润则是企业出于某种动机而进行盈余管理的结果。Kothari等认为, 在修正琼斯模型中加入常数项能更好地减轻因遗漏其他变量所引起的估计偏误问题, 也可以更好地控制异方差。因此, 本文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通过在修正Jones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一个常数项模型计算出来。

(2) 自变量。本文采用迪博公司发布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代理变量。内部控制指数是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 基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及内部控制缺陷最终形成综合反映上市公司内控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的内部控制指数。迪博公司首次以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内部控制指数体系。内部控制指数为投资者、监管者及社会公众了解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提供直观的依据。

相关研究表明, 上市公司的一些固有特征会影响盈余质量, 因此, 在对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时, 需要对这些变量加以控制。本文所选变量如表1所示。

根据研究假设及所选变量, 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回归分析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由表2中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知,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显著减少操控性应计利润, 提高盈余质量。内部控制的合理设计和有效运行能够限制管理层故意操纵会计盈余的行为, 减少财务报告生成过程中会计估计上的误差和操作程序上的错误。公司规模回归系数显著为负, 表明公司规模越大, 会计盈余质量越高。大规模公司经营趋于稳定, 业务更成熟, 同时也受到更多的关注与监督, 其生成的会计信息质量更高。资产负债率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资产负债率数值越高, 则公司破产或违约的风险越大。当财务状况恶化, 管理层更有可能为了债务契约而进行盈余管理, 利用异常应计数额调减盈余以获得更多优惠的偿债条件, 从而损害盈余质量。销售净利率回归系数显著为负, 表明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 会计盈余质量越高。该结论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 盈利能力较强的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 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对外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以反映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

(二) 内部控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质量的回归分析

本文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这一公司治理变量, 分析其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 观察其对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相关性的影响。由表2可知,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正相关, 即与盈余质量显著负相关, 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升高, 盈余质量呈下降趋势。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普遍, 大股东拥有的绝对表决权和强大的控制能力给盈余管理留下了很大的运作空间。我国会计信息造假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许多会计舞弊案往往不是经理层背着大股东造假, 而是经理层和大股东联合舞弊。诸多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由大股东直接选拔或委派, 管理层行为受大股东意志支配, 其编制和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受大股东利益偏好的影响, 大股东对股东大会及董事会的控制也使得权利制衡与监督机制流于形式。通过对模型1和模型2的ICQ系数进行T检验, 统计上不显著, 说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会增加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的假设并未得到证实。这可能是因为大股东授意公司高管集体财务舞弊, 授权、分工等机制失效, 内部控制不能有效控制这类事件。

(三) 内部控制、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质量的回归分析

本文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独立董事比例这一公司治理变量, 分析其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 观察其对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相关性的影响。从表2中模型3的回归结果可知, 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质量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 在统计并不十分显著。这是由于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独立董事制度的设计不够完善, 执行情况也不成熟。从样本统计情况来看, 样本公司独立董事比例达到三分之一, 符合证监会提出的最低要求。通过对模型1和模型3的ICQ系数进行T检验, 统计上不显著, 说明独立董事比例会降低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 并未得到证实。这可能是因为我国部分企业独立董事的设置流于形式, 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四) 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检验假设, 在稳健性测试中, 本文进行如下处理: (1) 为了确保操控性应计利润是盈余质量的优良替代变量, 按三分位数对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行分组回归; (2) 改变了变量的计算和取值方法, 权益比率代替偿债能力, 以销售毛利率代替企业的盈利能力。稳健性测试结果表明,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没有实质性改变。

六、结论及建议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内部控制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为生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提供保障。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 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加大内部控制建设的外部监管力度。 (1)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随着内控规范的陆续出台, 大部分公司都开展了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许多方面依旧有待完善甚至有部分公司存在较大的内部控制缺陷, 应继续强调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对其建设情况加以检查和督促。 (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从近几年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来看, 无论是董事会出具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还是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不同的公司选用的标准不尽相同, 这样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上市公司在披露内控信息时能够避重就轻。因此, 对于内控信息的披露要执行一致的评价和鉴证标准, 同时对披露内容和形式也要进行统一规范。

第二, 改善股权结构。“一股独大”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上市公司中, 有必要完善股权结构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促进公司健康发展, 保护投资者利益。现阶段, 可以通过降低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 增大市场流通股的份额, 吸纳更多的社会公众投资来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 打破一股独大的局面。在意识到大股东一股独大带来的诸多问题的同时也应注意到, 股权过于分散也将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具有一定股权集中度同时又存在制衡机制的股权结构才能对提高盈余质量发挥最好的作用。

第三, 健全独立董事机制。中国证监会等有关部门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对诸多问题作了原则性规定, 但操作性不强。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出台配套实施细则和操作方法, 对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选聘程序、组织模式、运作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 确保独立董事能够积极参与到公司相关事务的决策中并作出独立判断, 同时也要对其过失追究作相关规定。

摘要:本文选取20092013年度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质量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 较好的内部控制确实为高质量的盈余提供了保证。引入公司治理相关变量后发现,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升高时, 盈余质量呈下降趋势;独立董事没有起到预期的监督作用, 并未降低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

关键词:盈余质量,内部控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

参考文献

[1]肖华、张国清:《内部控制质量、盈余持续性与公司价值》, 《会计研究》2013年第5期。

[2]张龙平、王军只、张军:《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沪市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 《审计研究》2010年第2期。

上一篇:兴盛发展下一篇:托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