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会计论文范文

2023-05-22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漏洞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使其无法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本文通过研究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探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新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我国上市公司产生了一定约束作用,但同时也导致其盈余管理行为的变化,上市公司利用新准则的一些不完善规定进行盈余操纵行为,以此来粉饰财务报表,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盈余管理概述

盈余管理最早出现在19世纪,是从早期的创造性会计演变而来,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契约理论的创始人科斯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组合,这些契约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盈余管理的存在。理论界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人为地控制会计方法的选择来影响会计盈余,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在准则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灵活运用会计选择以达到影响盈余调节的行为。盈余管理的前提必须是合法、合规,必须在一定的空间和范围内进行,如果超过这个空间,就可能有欺诈或造假的嫌疑,演化成会计造假。因此遏制企业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限制了盈余管理的空间范围。但是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即无法回避的利润操纵现象。

1.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

新准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的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取消了存货计价的后进先进法,规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或加权平均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这一新规定使存货流转得以真实反映,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较好地抑制了公司的盈余管理。

(2)规定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目前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亏损年份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待明年冲回,以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二是在小盈利的情况下,选择某一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待几年后缓慢冲回,以制造业绩小幅稳定上升的良好状态。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转回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各期利润的可能性。

(3)扩大合并报表的范围,杜绝了上市公司利用缩小持股比例、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从合并范围中剔除从而粉饰业绩的做法。同时还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类似权益结合法的处理方法,合并对价按资产账面价值确认。这一规定充分考虑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程度,有利于规范企业超度的盈余管理行为。

2.新会计准则客观上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虽然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抑制作用,但由于新准则的不完善及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客观上仍然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主要体现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变化、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运用、资产减值存在不确定因素和主观判断、研发支出的非完全费用化处理等。这些都给上市公司留下盈余操纵的空间。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实施手段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的实施手段主要包括会计手段和非会计手段。

1.利用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1)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拥有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自主权,当公司利益与外部利益发生冲突时,管理层便会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以达到盈余调节的目的。手段主要有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变更无形资产摊销方法、改变存货计价方法等。由于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都会直接影响企业当期以及未来期间的利润,因此成为许多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常用手段。

(2)变更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

我国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上市公司为了提高当年利润,会将连续亏损的被投资企业的股权减持到19%及以下,或通过其他方法使其对被投资企业不再具有重大影响,从而将长期股权投资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核算,以暂时隐瞒亏损;反之,对于盈利状况好的被投资企业,上市公司会寻求提高其所持有的有表决权资本比例到20%及以上,使其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将成本法变更为权益法核算,以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 。

(3)费用与收益的提前或延迟确认

上市公司通过改变收入的确认时间来调节利润,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提前确认收入,即在销售完成前将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收入计入当期收益,即将后期利润转移到本期;二是递延收益,包括提前确认和延迟确认费用两种方法,例如通过一次性冲销不良资产的账面价值或费用支出资本化账等方法进行。

2.利用非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1)利用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和义务的事项。关联交易一直是上市公司常用的手段之一,关联方之间的购销、租赁、股权转让与置换、资产转让及收购都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操纵的主要形式。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或是将企业的一部分抽出来加以改制,因此,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再加上资源的稀缺,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来调节利润。这种行为其实质是通过合法不合理的方式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将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向上市公司转移,而将亏损转出上市公司。

(2)利用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实现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些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决往往在于资产行重组。我国证券法规定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暂停其上市资格,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上市公司便采取在某年巨额冲销,然后在后续年度连续盈利的盈余管理策略,以避免连续三年亏损的局面,从而保住上市资格。

(3)利用资产减值

新会计准则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作了许多新规定,其中在资产减值准备比例的确定赋予会计人员判断权,因此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为企业盈余管理创造了空间。如当本期利润较高时,可通过在本期多计提准备金的方式来减轻未来期间利润的压力。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有些亏损上市公司在扭亏无望的情况下,就利用多计提资产减值来达到“一次亏个够”的恶性亏损行为,为以后年度的扭亏埋下伏笔。

(4)虚拟资产调节利润

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用来确定损益的基本方法,其实质是配比原则。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一个结果是产生了虚拟资产,即实际已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暂时挂账,列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益等虚拟资产,然后通过分期摊销的方式调节利润。而这些虚拟资产带来的是未来的损失,和资产所定义的“未来经济利益”相矛盾。

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后果

盈余管理具有两面性,适度的盈余管理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契约成本,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但是过度盈余管理却会给公司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消极影响。

1.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会计信息的目标是为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各种信息,以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决策。会计信息的特征是可靠性和相关性,离开了可靠性,会计便失去了生命力。在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严重损害,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根据财务报告作出最优决策,甚至可能会受这些会计信息的误导,做出错误的决策。

2.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经营管理者掌握了企业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的大量内部信息,而投资者只能通过通过管理者传递的信息来评价公司的市场价值。当管理者运用盈余管理时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或作出错误的决策,会使投资者对企业失去信息,甚至对整个资本市场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产生质疑,从而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对公司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盈余管理是一种短期化行为,其存在不会从根本上增加公司的利润,而持续、过度的盈余管理却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当投资者和债权人对管理当局的道德和履行责任与义务的能力失去信任,从而加剧公司融资困境,不仅使管理当局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甚至还可以会被市场淘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盈余管理具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恰当的治理和防范措施,将盈余管理置于一定的控制之下。

五、对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对于盈余管理,完全消除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而且适当的盈余管理是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契约,以此来约束上市公司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

1.完善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由于新会计准则本身具有可选择性和可操性,因此要根据市场情况和实际执行情况不断地修订完善会计准则,尽量缩减会计准则的“真空地带”,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和范围,减少会计准则的模糊性概念和语言,最大程度地限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

2.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健全、规范的市场机制,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经常出现内部人控制的局面。据有关研究数据表明,上市公司之所以能够进行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较大。因此要防止盈余管理的泛滥,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培育经理市场,使内部和外部监控机制两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以抑制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

3.加强外部监督,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

有效的外部审计能很大程度发现并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盈余管理对利益使用者的损害。因此要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强化行业自律性和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建立调查委员会。通过这些措施切实有效地切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滋生之路。

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判断,关键在于是否损害了相关者各方的利益,是否严重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否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最重要的是是否违反了我国现行的法律和会计制度。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盈余管理的管理,对其予以合理规范,达到去弊存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 宇:透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会计之友,2008(13).

[2]郏宝云:浅议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财会通讯,2010(10).

[3]沈 丹:浅析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现代会计,2011(03).

[4]曾 真:浅析盈余管理本质[J].现代经济信息,2011(14).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近几年,随着会计案例教学的普及,各大高校对案例教学模式进行了不断探索与实践。文章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简述了创新思维下的会计案例教学模式,并举例说明这种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创新思维;应用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只有将其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其精髓,会计案例教学无疑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契合点[1]。大连理工大学近几年在本科会计教学中,采用了创新思维下的会计案例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不断改进与完善。本文作者作为创新思维下会计案例教学模式探索的参与者,参加到课前会计案例采编、课堂师生互动、课后自主学习的各个实践环节中,切身体会到该模式在帮助学生掌握会计理论知识、了解会计实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等方面的明显优势。本文对创新思维下案例教学模式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加以探讨。

一、案例教学模式

相比于只涉及会计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会计知识的能力。案例教学模式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案例教学模式,二是以案例内容为主的案例教学模式。

1.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案例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更加侧重理论知识,案例仅作为相关知识点的课前引例或课后巩固案例来帮助学生了解经济时事。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案例本身并不作为教学重点,是起辅助作用的。这类模式的优点在于,能有系统、有层次地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其不足在于学生以“听”为主,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效果有限。

2.以案例内容为主的案例教学模式。即案例教学法[2],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又称具体事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为内容,通过教师设置案例,学生分析、评价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学习理论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互动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能力得到培养,知识得到掌握。这类模式,由于知识点的体现主要依靠案例,因此案例解析的思维顺序和切入点至关重要。

二、创新思维下的会计案例教学模式

1.什么是创新思维下的会计案例教学模式。创新思维下的案例教学模式属于以案例内容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大连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实践中,应用这种模式的具体教学过程是:在学生学习了会计的基本理论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提前准备不同会计知识点对应的案例素材。教师与学生在课前有效沟通,共同选取有价值的、易于学生理解的引导案例。引导案例选定后,学生自主查找并整理引导案例涉及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对引导案例进行初步采编;在课堂上,由学生讲述案例内容,教师则深入解读案例中涵盖的会计知识点,从而引出每节课相应的教学内容。课后,教师让学生借助网络公开信息查找某些上市公司近期发生的与会计处理相关的新闻报道,基于这些报道发表的评述或观点,让学生从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尤其是附注说明中查找线索,判断网评观点是否正确或论据是否充分,即“执果索因”。由于这种模式体现了从实务到理论再回归到实务的独特教学过程,因此我们将其称之为创新思维下的会计案例教学模式。

2.创新思维下的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优点:①案例内容丰富,解析透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一章节的教学都是通过对引导案例的解析引出相应的会计教学知识点,让学生感受到会计教学不单单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与企业经营实际密切相关;课后案例的分析,则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的教学内容并强化其应用。学生由此可以更加深刻体会到会计学对其未来工作和生活的作用,领悟到会计的实际应用价值。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案例采编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从网络公开渠道收集、整理资料,并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课后案例的分析需要学生自主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剖析。经过这些过程的锻炼,学生运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显著提高。

3.创新思维下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使用要点:①案例采编过程要由师生共同完成。整个过程包括两个环节:其一是案例的选取。尽量选取社会上的典型真实事件,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案例。选定案例的过程需要有学生的参与,确认案例适合学生理解后方可使用。其二是案例的采编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依托于网络公开信息,查找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将所获信息整理归类,一般可分成公司简介、事件概述、案例描述、报表分析、案例启示等。在采编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与教师进行反复沟通,提升了学生归纳信息的能力及其分析理解能力。课后案例的选定亦需师生共同配合,但与引导案例不同的是,课后案例的分析要由学生根据已学理论知识自主完成,教师仅用少部分时间对其进行反馈、答疑。②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创新思维下的教学模式中,案例内容丰富,涵盖知识点多,这就需要教师有侧重地介绍案例要点和理论知识,良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对课堂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大部分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与思考,鼓励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对案例的分析思考。最后要做好总结归纳工作,对精彩的发言予以鼓励,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概念及理论错误进行讲解,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无论是高效的课堂互动,还是课后自觉地完成课后案例的解读,都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由于课堂上引导案例占用时间较多,知识点的介绍只能侧重于重点,更加系统的理论知识需要学生课后加以归纳总结,同时完成课后案例的阅读与思考。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学生需要跳出填鸭式的牢笼,逐步探索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方式。创新思维下的教学模式为此提供了机会。

三、创新思维下会计教学模式的应用举例

下面介绍创新思维下围绕公允价值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的会计教学模式。

1.教学过程。(1)课前选取引导案例。针对公允价值这一知识点,教师和学生依托于网络公开信息,共同选定与其相关的两篇典型案例,涉及的上市公司分别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和昆明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百大A)。学生根据这两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对案例进行初步采编。以下是两篇案例的简介:①中国人寿巧用公允价值。本案例通过分析中国人寿财务报表主要资产与负债使用的计量属性可得出,中国人寿对证券投资的计量使用了公允价值计量,体现了公允价值对于公司财务报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此案例难度较浅,易于理解,因此将其作为引导案例。②昆百大A。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拯救财报。本案例通过昆百大A通过将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由成本计量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其财务报表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转换计量模式之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对投资性房地产不再计提折旧或摊销,并需对前5个月已提折旧及摊销进行相应调整,主要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公司财务报表的作用。由于此案例难度相对较大,适合已具备理论知识的学生阅读分析,因此将其作为课后案例。(2)课堂上教师应用引导案例进行分析并讲解其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对于引导案例“中国人寿公允价值的利用”,学生陈述公司简介、事件概述、案例描述、报表分析等内容,教师以此为基础,引出理论知识点,提出思考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加深对公允价值的了解。其中报表分析是案例分析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通过基础知识点的讲解,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股东权益”等报表项目的了解。③课后案例反馈与巩固。教师可将师生共同选定的课后案例“昆百大A: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拯救财报”作为课后作业留给学生,目的是加深对公允价值的理解。由于学生在学习了引导案例和理论知识后,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教师不必给出具体的分析要点,只提供给学生思考的大体方向即可。具体来说,课后案例叙述了昆百大A通过计量模式的变更使其财务报表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的事件,因此学生可以对公允价值计量具体如何影响公司财务报表这个问题展开分析。教师可利用5到10分钟的时间进行点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完成教学反馈过程。

2.教学效果。根据创新思维下的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来看,该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公允价值这一章节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经济视野,达到了案例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掌握了案例内容对应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检索信息、归纳整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反馈的能力。同时,师生间充分沟通,高效互动。

四、结论

创新思维下的会计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共同采编案例,以案例为课程教学内容主体,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为解析视角,教师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介绍会计理论知识,最后使用课后案例答疑反馈。教师在“引导案例详解—理论知识点介绍—课后案例反馈”的完整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理论知识与会计实务的融合,提升其独立思考会计知识、分析财务报表的能力,更适合会计知识的入门教学。

参考文献:

[1]高景霄.对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02).

[2]王云菊.中职《企业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初探[J].教学研究,2011,(03).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文中首先简单介绍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重点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加大对上市公司“违规”披露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加大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监督管理的力度、健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督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提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提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有所借鉴。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上市公司;相关利益者

长期以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一直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这是因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不仅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而且还会影响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现状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真实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实践中,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规避退市等处罚,往往会向社会披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比如,虚假信息、误导信息等等。

第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全面”,部分上市公司常常采取“避重就轻”的方式来披露会计信息,虽然披露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但是,却故意隐藏了“有价值”的信息,误导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第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一般而言,会计信息披露的越及时价值也就越高,如果会计信息披露明显滞后,则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根据新会计准则要求,经注册会计师鉴证的会计报表应当在第一时点向社会公众公布,即在报表鉴证后的两天以内,但实际上,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上市公司满足了这一披露要求。

二、提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

就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达到提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目的。

(一)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的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提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首要的就是必须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重点抓好上市公司负责人、上市公司财务负责人的“管理”。实践中,关键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实践证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影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合理性的重要因素,即股东持股比例情况直接决定着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归属。积极引入“机构投资者”,允许保险、基金以及养老机构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增加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中的持股比例,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价格发现功能作用以及对上市公司约束管理的功能作用,引导资金等资本科学、合理的流动,降低公司运营的财务风险,提升上市公司资本增值的能力。

2、健全上市公司内部管控体系。完善的内部管控体系、制度,规范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降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基本保障。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监督或者第三方机构的进入,关键还需要加强上市公司内部管控,用制度、机制来对上市公司实施管理,降低会计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实践中,可以通过完善董事会、建立经理报酬激励制度等方式来改善内部治理结构,通过完善经理人市场、加强相关法规执行力度等措施来完善外部监督机制。只有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督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机构投资者的效用,上市公司才能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必须要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质量有助于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动、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以及保护产权的重要基础。新会计准则明确了上市公司必须要按照事项、交易的经济实质来进行相应的会计计量、会计确认以及会计报告,严格禁止任何企业仅仅以事项、交易的“法律形式”作为依据来披露会计信息,这充分地体现了新的会计准则“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与旧的会计准则相比,新的会计准则对企业职业判断依据进行了完善,明确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依据、要求、内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显著增强,这对于保障股东、债权人、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广大的上市公司来说,在选择、披露会计信息时,在遵循新会计准则各项要求的基础上,必须要突出“实质重于形式”的特点,以确保会计信息与企业的经营状况相符,为企业发展、投资者决策提供参考。

(三)加大对上市公司“违规”披露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的决策者、管理者掌握着充分的会计信息资源,这就为他们“选择性”地披露会计信息、隐藏某些会计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针对这一现象,证监部门必须要加大对“违规”披露会计信息的企业的处罚力度,从严从重处罚,增加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这样才能够确保上市公司的决策者、管理者以及财务管理人员树立“危机”意识,从而按照新会计准则等相关制度、规范的要求来准确、客观地披露会计信息,这对降低上市公司“违规”披露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还应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降低管理层对会计人员的干预,同时提高会计人员执行“违规披露”授意的外部成本,能有效降低会计人员参与违规信息披露的概率。

(四)加大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监督管理的力度

实践中,必须要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的积极作用,建立一套对独立董事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和诚信档案,并将独立董事的履职效果进行信息公开,促使独立董事对其法律责任及声誉的重视;促进独立董事职业化,增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提高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任职资格条件,提高具有会计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士在审计委员会中的比例,并完善审计委员会的激励机制,促使其勤勉尽责,发挥出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作用,确实让管理层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威慑。通过加大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监督、管理的力度,能够有效地降低上市管理层与监督管理委员会“合谋”的可能性,达到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五)健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督管理体系

要提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就必须要健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督管理体系:一是完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监督管理体系,新会计准则明确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质量、程序、确认等等,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的现实,完善以新会计准则为“核心”的监督管理体系,这是提升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选择;二是完善以证监会“核查”为核心的外部监督管理体系,基于企业内部审核为基础的前提下,重点加大证监会外部审查、复核的监督管理的力度,要充分发挥税收、财政、银行、审计、工商等部门的协查作用,强化外部监管,切实提升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监督、管理的力度。(作者单位:黑龙江财经学院会计系)

参考文献:

[1] 刘启亮,罗乐,张雅曼,陈汉文.高管集权、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J].南开管理评论,2013,01:15-23.

[2] 王淑珍,郑良,张存彦.审计市场声誉惩罚机制的形成——基于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的实证检验[J].企业经济,2013,05:170-173.

[3] 蒋珩.稳健性视角下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2,12:175-178.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要改进我国上市会计信息监管效果,就要做到法律监管、政府监管、社会监管以及上市公司内部自我监管等层面多管齐下。

【关键词】 上市公司; 会计信息; 监管

20世纪初以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在国内外大量出现,这透露了资本市场监管的薄弱之处,也引起了人们对会计信息监管问题的重新思考。2009年11月,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第十五号公告公布了对38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检查的结果,东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上市公司存在违规核算收入和成本、操纵利润等问题,占抽查样本的15.8%,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监管仍有待完善。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监管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威慑作用

我国法律对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表现出重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轻民事赔偿责任的特点,最终导致法律监管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威慑作用。从我国当前会计信息造假违规案件的查处情况看,注重对公司的整体处罚,处罚力度的加大基本上体现在追究主要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上。在财产责任方面一般表现为对当事人的违法所得全部由国家罚没,对投资者的民事赔偿责任起诉率低,结案率和获赔率低。虽然《证券法》规定了民事赔偿责任优先承担的原则,最高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对审理证券民事赔偿案件作了系统性解释,但只限于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没有对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等其他违法行为引起的侵权纠纷予以解释,在司法实践中操作性较差。此外,最高法院《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虚假陈述民事诉讼设置前置程序,增加了投资者维权的成本和难度。其中代表人诉讼的判决只对参加登记的受害人有效,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未登记权利的,则不适用判决结果。这就使诉讼标的额、民事赔偿的威慑力和对侵权行为的警示作用大大受到削弱。

(二)政府多头监管为虚假会计信息披露创造了机会和动机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政府监管的主要问题是政出多门,各监管主体权责界定不清,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困难,监管效率低,甚至为虚假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了可乘之机。目前,我国制定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规有关的机构有:全国人大、中国证监会、财务部和国家体改委等几大部门。众多的监管部门不仅功能交叉,标准不一,还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和相互协调,实际工作中没有形成监管合力。最为明显的是财政部和证监会,尽管证监会颁布了多项信息披露的准则,但所有的会计准则(包括披露准则)都是由财政部制定的,这种混乱关系弱化了政府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甚至导致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其直接后果是不协调甚至矛盾的“红头文件”纷纷出台,朝令夕改、变通性解释大量存在,给披露虚假信息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次,多头监管也增加了监管成本,这部分成本最终由企业承担,增加了企业负担。多头重复性检查必然使处于高压下的企业或者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守法者),或者奋起而抗之,寻求自我利益的实现(违法者),两者都是监管无效的表现。再次,多头监管也为“寻租”提供了更大空间。政府监管越多,政府官员设“租”越多,被监管主体“寻租”越多,双方获取的利益越大,诚实守法的会计人员就越无立足之地,法制和监管部门的权威也就越低。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不是致力于新增价值的创造,而是挖空心思地寻求包括滥用会计政策在内的寻租方式以对既有财富进行重新分割,社会的发展呈现为停滞甚至倒退。

(三)社会监管质量亟待提高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社会监管的主要方式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当然也有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的监督。在现行的审计制度安排下,本来是公司所有者、经营者与会计事务所三者间的相互独立关系,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公司经营者代行选择会计事务所的权力而使得注册会计师审计很难保持真正的独立。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者既是被审计者,又是决定审计机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的委托者;另一方面审计者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被审计者,会计师事务所客户数量的多少更多地取决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关系及其审计结果是否满足被审计单位的需要。如果审计结果不能满足被审计者的需要,审计者就面临被解聘的风险。加上审计市场供需不平衡,这就造成事务所为争夺客户而不得不提供增值服务。这样的委托关系不利于会计师事务所保持其独立性,影响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从财政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检查看:2006年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理处罚比例为13.8%、2007年32.7%、2008年36.3%。这些数据表明,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仍然不是很高,而且有逐年攀升的趋势。不断披露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误、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事件,也表明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亟待提高。此外,对注册会计师的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的违规行为没有得到有力的惩处,在较低的违规成本和较高的收益之间衡量之后,使得一些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冒险出具虚假报告,侵害股东的权益。

(四)上市公司内部自我监管失效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在会计信息监管方面的失效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所有者对会计信息的监管失效。董事长及董事本身应该是所有者的代表,是防止经营者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监管者。但是董事会构成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现象严重,董事会中在经理层担任职务的董事比率偏高,甚至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由于“一身兼二职”,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失效。而且,随着企业集团经营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实行股票期权制和年薪制并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以后,为了保证企业的“好”业绩,董事长、总经理往往合谋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二是监事会的监管失效。目前监事的提名及产生的程序不合理,多由公司内部人员担任,在行政上置于总经理领导之下。要他们去监督董事会与经理层的行为只能是纸上谈兵。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上市公司中有52.9%的监事会没有检查过公司的财务活动,94.11%的监事会没有明示过董事会的违规行为。三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在董事会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导致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效,内部审计独立性差。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必须接受企业负责人领导,按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要求完成会计工作,并由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因此,当控制环境差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极易失效。同时,在控制环境很差的氛围下,内部审计人员可能会对揭示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所顾忌,从而使内部审计流于形式。

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监管的对策

(一)健全民事赔偿法律体系和诉讼程序,强化法律监管的威慑力和有效性

西方成熟证券市场的实践证明,对会计信息违法违规者最具威慑力的并不是刑事诉讼或监管部门的处罚,而是千百万受骗中小股东提出的民事索赔诉讼。因此,我国当前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引起的民事索赔制度,尽快制定出台《证券投资者保护法》,并借鉴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的成熟经验,比照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做法,成立投资者权益保护协会和市场救助基金,具体开展投资者权益保护工作,填补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的法律空缺,健全证券民事赔偿法律体系。此外,还应调整诉讼程序,取消前置程序,出台受理、审理因内幕交易等其他证券违法行为引发的侵权案件的司法解释,积极推动建立集团诉讼制度,妥善解决人数众多的纠纷,且有利于降低诉讼成本,保障法制的统一和权威。

(二)理顺政府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政府监管的主导作用

要进一步理顺政府监管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各监管机构之间的权责范围并构建有效的协调机制,真正发挥政府在会计监管中的主导作用。首先,应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界定财政部门、证监会、审计署等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监管的职责和权限,避免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使有限的监管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提高监管效率。其次,在组织设计上,可由全国人大牵头成立一个独立的监督机构——公共监督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主要由身份独立的投资者代表、政府部门代表及会计和审计相关专业人士等组成,负责会计工作的监管与协调。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领导下的一个负责规范、协调全国会计政府监管工作的常设组织,其管理的对象是负责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监管工作的政府机构和部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其职能是按照法律规定,进一步明确各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范围,促进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在出现会计信息监管“越位”或“缺位”时进行及时调控,在各监管职能部门的监管工作受到社会质疑的时候,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并作出处理意见。

(三)改革现行审计制度,提高社会监管质量

要改革现行审计制度,割断注册会计师与各方的诸多联系,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如可以借鉴美国2002年《萨班斯——奥克莱斯法》的规定,把审计委员会提升到上市公司法定审计监管机构的地位,由审计委员会直接负责聘用和监督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并决定其报酬数额,注册会计师直接向审计委员会负责。为了保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必须保证审计委员会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并至少包括一名财务专家,且拥有财务资金上的独立权限,有权支配足够的资金以支付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和必要时聘用外部咨询顾问等的费用。同时,为了保证组成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独立董事除担任独立董事职位可以获得薪酬外,不得从上市公司及其关联方获得任何形式的其他报酬。另外,为了避免注册会计师提供非审计服务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应禁止注册会计师对同一客户既提供审计业务又提供咨询服务。此外,还应强化注册会计师行业外的监督,加大违法处罚力度和违法成本,使作弊者因作弊而获得的收入不足以赔偿其损失,才能在法律层面上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四)完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强化上市公司内部监管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内部监管的强化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强化所有者及监事会对经营者的制衡作用。一方面要逐步调整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积极发展机构投资者,允许和引导基金、保险、养老金机构持股,逐步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改善监事会结构,提高中小股东代表、债权人代表等在监事会中的比重,扩大监事会规模,强化其监督制衡作用。二是完善以内部会计控制为基础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强化对会计信息生产过程的监管和控制。要建立健全以内部会计控制为基础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应当在明确上市公司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及其相应的法律责任的基础上,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构建有效的会计系统,并在公司内部营造有利的控制环境,保证单位负责人的管理意志在各个环节得以实施,保证会计人员按程序、要求处理会计事务,保证处理会计事务的规则、程序能够有效防范、控制违法舞弊等行为的发生,进而达到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世忠,杜兴强,张胜芳.市场、政府和会计监管[J].会计研究,2002(12):3-11.

[2] 杨国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政府监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8):52-56.

[3] 蒋力.从监管者角度看我国会计监管体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3):83-84.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结合新会计准则给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对新会计准则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基于新会计准则,为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上市公司 财务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关系越来越激烈,对上市公司来说,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对加强财务工作的管理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上市发展公司财务管理提供借鉴。

1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增加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

随着证券市场的建立与逐步发展,为了提高上市公司对自身信息披露程度,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这些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上市公司对自身信息的披露程度,但是总有一些上市公司出于自己不当利益的考虑,没有完全的披露自身信息,对自身信息进行部分隐瞒或者造价,严重的干扰了投资决策。新会计准则这一体系在对会计信息披露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规定的同时,还为在选取会计政策时规定了前提条件。同时,《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第4条规定企业在披露公司分部信息时,必须将业务分部与地区分部区别开,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的提出在扩大了财务信息的数量的同时,还扩大了财务信息的数量。

1.2 提升了境内外资本市场信息可比性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经济市场中我国企业数量迅速增多,公司的境外上市与境外融资现象也普遍存在。因此,对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协调是必然趋势,新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提升了公司在进行国际经济活动时的境内外资本市场信息的可比性,对在国际经济体系中融入中国公司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1.3 顺应上市公司发展新趋势

上市公司的业务活动正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变化发展进行着不停地发展进步,上市公司的一些衍生金融工具就是明证,顺应着上市公司的业务活动发展的特点与需求,新会计准则在有效填补以往的会计准则中企业合并等方面不足的同时,还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借鉴,从发达国家的企业业务活动中吸取先进会计处理理念与经验。

新会计准则的提出提升了上市公司业务评价体系的科学程度以及规范程度,促使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向最大化企业价值转变。新会计准则的提出对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进行财务决策时,上市公司比以前更注重利润的可持续性,更注重将内在衡量标准转化为现金流入。除此之外,新会计准则的提出使上市公司在进行收集子公司、合营企业的相关信息、对会计政策中存在的差异进行调节以及对相关信息系统进行拓展等财务管理工作时更加细致,更加理性。

2 当前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导致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活动失效的原因有许多,在进行实际财务管理工作时,上市公司缺乏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指导是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上市公司进行财务管理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在缺乏决策力度、授权机制不明确、不相容岗位彼此融合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2.2 缺乏准确的会计目标定位

受到自身境界的限制,上市公司往往过分追求利润,特别是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这是上市公司会计目标定位错误的原因。这种为追求利润而建立的财务制度以及财务管理模式的优点是较为实际,不足之处是仅仅考虑到追求最大化的获取利润而忽略了别的方面的影响因素,因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长期实行这种财务政策以及管理模式将会导致企业对自身定位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多种经营现象的发生。在这种财务政策下,在公司的主要产业或主要经营项目经营效果不理想时,自身竞争优势的缺乏或者自身原始竞争优势的丧失就会导致上市公司被市场淘汰。

2.3 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

就理论上而言,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督机制应该是较为科学严谨的,在每个会计初期,每个上市公司的下属企业都对自身财务预算进行编制,通过外派财务总监的监督下将经营指标传达给上市公司总部。但实际是公司总部缺乏对子公司的财务政策的监督和处理手段,也缺乏对子公司财务政策进行监督指导的执行者,从而导致下属子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财务伪造、财务舞弊等不良状况的发生。总的来说,上市公司对相关责任人的问询机制亟待完善,对下属子公司的财务管理的监控力度不足。

2.4 理财观念过于激进

上市公司进行的财务管理通常都会以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上市公司在这样目标的指导下进行理财活动,并通过资产的运营获利来确保自身的发展、企业价值的保值和增值。但就当前而言,大多数上市公司在理财观念上过于激进,受理财观念的影响,这些上市公司财务政策也不够稳健。受到高风险高收益项目的吸引,忽视了项目可能存在的高风险,过于冒失的进行投资,这种危险性较大的行为给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投资损失以及坏账损失,不仅没给上市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反而降低了企业自身盈利的能力。由于对资本结构理解不全面,有的上市公司向银行大量借贷,从而将自身逼入了绝境。

3 新会计准则下强化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体系

功效法由于其良好的绩效评价方法在我国公司财务预警体系中被广泛使用,并且效果明显。上市公司应以遵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为前提,结合自身实际,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足够的认知,树立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政策。财务管理人员应将公司财务制度进行全面的贯彻落实,并对公司财务制度进行到位宣传。

财务评价上市公司是实现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通过财务评价的恰当使用,对财务活动进行监督,能帮助企业保证财务计划圆滿完成、维护财经纪律、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在对财务管理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之后,可以通过财务评价来减少浪费、侵占上市公司财产等恶劣现象发生。为了增强公司财务管理对经济管理的是习惯性,可以将财务评价与内审工作结合起来,这样还能增强公司活力。除此之外,上市公司还根据自身财务管理基础以及财务管理规模大小,根据精简的原则确定自身财务管理的形式以及级别,确立适合自身实际的财务管理机构,对公司财务进行监督,完成财务任务。

3.2 对公允价值确定技术进行规范

企业应对公允价值的确定技术进行规范。在进行公允价值的确定时,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根据存在于市场的有实际报价以及近日进行交易的市场价格进行公允价值的确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估值技术进行公允价值的确定,主要通过资产交易价格、行业基准价格、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进行估值。在确定使用估值技术后,应选择市场参与者认同率较高的、在以往市场实际交易价格验证中证明可靠性较高的估值技術。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公允价值的估价措施在整个上市公司中的一致性,企业还应建立计算机跟踪系统来及时更新信息,收集整理有活跃市场报价的相关信息。

3.3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在旧会计准则与新会计准则衔接更替的期间,难免会出现一些由于衔接更替不完善而造成的漏洞,上市公司很可能利用漏洞对利润进行操作。比如说,新会计准则会引起上市公司利润变动,会计估计同样会引起上市公司的利润变动,如果上市公司将这些信息混合后编制进财务报表,就会隐藏利润变动的真正原因,无法根据财务报表分析出企业的核心盈利能力,进而无法判断出企业的真正价值。因此,为了保证上市公司利润变动原因的公开透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上必须将影响利润获得的关键信息分类披露(如表1所示)。为了使企业立足于本业,进行扎实经营,在诸如重大债务重组、资产评估等重大事项涉及到的资产额度与预计净利润的比值达到一定比率后,必须进行强制披露。

3.4 培养引进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

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常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以及会计造假。在当前新旧会计准则更替、市场经济机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培养引进专业素质过硬、具备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能有效避免由于财务管理人员而导致的会计造假等现象发生。

3.5 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量越高会计信息越可靠,可靠的信息能极大地帮助企业管理者作出正确决策。因此为了促进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上市公司在进行会议决策时,应以经过仔细确认以及计量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作为参考,这样制定出来的决策才能促进上市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除此之外,在制定财务管理政策时,还应根据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严格的要求,注意财务稳健和风险的防范。

3.6 完善岗位职责及岗位设置

上市公司财务部门应根据业务需要配备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财务会计人员,并将岗位职责落实到人,落实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公司财务部门除了财务部经理以外,还应设置主办会计人员、材料会计人员、成本会计人员、销售会计人员以及往来会计人员以及固定资产会计、出纳会计、总账报表会计、资金会计等诸多会计人员。同时上市公司应完善资本公积工作制度,资本公积不足以满足冲减需要的,应对留存收益进行适当调整。

3.7 对财务管理任务予以明确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多种办法实现公司财富最大化的目的,比如进行企业资金活动的组织,对企业以及各方面的财务关系进行处理,进行财务预测以及财务控制分析等。通过组织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将经济指标层层落实,从而达到公司发展的目标。在得到企业的授权后,在授权范围内对产品成本以及产品经营成果进行核算。

必须建立以公司总经理为领导,由财务总监进行主管的财务管理机构来进行财务与会计工作。设置财务部对公司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管理,领导各子公司的财务工作,财务部经理由总经理聘任,财务总监在总经理提名后,由董事会进行聘任。对公司财务部的主要职责进行明确的规定,加快财务审核工作的办理以及费用报销等会计工作的工作进度,对公司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的监控。

4 结语

在新会计准则的大环境下,上市公司必须对新会计准则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新旧会计准则的异同之处,对自身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控制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提升自身财务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宣.刍议新会计准则下的上市公司财务管理[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1).

上一篇:电子商务会计论文下一篇:无形资产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