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生活化探析

2024-05-06

语文学习生活化探析(精选11篇)

语文学习生活化探析 第1篇

一、从学生生活出发, 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按新课程标准编排的语文教科书已经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一年级的《冰花》、三年级的《蒲公英》等, 都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 再加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插图, 多有情趣。在学好这些课文的同时,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如教学《种子的传播方式》时, 正是金风送爽的秋天, 我带孩子们下到田间地头, 去寻找各种植物的种子, 并区分出他们是靠什么来传播的。孩子们兴趣盎然, 时而为达成共识而欢呼, 时而又为某种不知名的植物争论不已, 探索求知的种子悄然埋在了心底。我还让学生观看电视, 设计一些广告语;组织学生上街为商店的招牌、标语纠正错别字;辅导学生自己编写新春联;鼓励学生采访学校的老师、领导, 让他们圆一个记者梦……多姿多彩的生活资源可以随时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

二、从学生生活出发, 创优语文教学方式。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教师应努力创设生动真实的生活环境, 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主动参与, 自主合作, 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使课堂融入生活。教师可以利用真实生动的环境布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云房子》时, 我事先在多功能教室的墙壁上、桌椅上、黑板上贴上了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白云”。当学生走进多功能教室时, 他们都情不自禁的叫了一声“哇”, 学习兴趣立即被激发起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 使文本内容构成一幅立体的画面, 营造出各种比较真实的生活场景。如在播放一段火灾片断, 让学生很快陷入沉思, 获取发生意外时该怎样自救和求救的知识, 并对学习充满期待。

2、角色表演让学生感悟生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在学习中玩耍, 在玩耍中学习, 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秋姑娘的信》时, 让他们分别扮演秋姑娘、大雁、青蛙、松鼠, 把这个故事重新演绎一下。孩子们通过表演, 就很真切的感受到了秋姑娘的善良, 同时也体验了一回大雁、青蛙、松鼠的过冬方式, 明白了课文所蕴含的意义。这不是比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效果好多了吗?

3、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生活。孩子对生活总是充满了想象, 要是在语文教学中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那创造出来的东西是令人惊叹的!还是以《云房子》为例。课上到后面, 孩子们已经变成了小鸟, 在云房子里玩耍。这时, 我不失时机地提出, 让他们自己造一栋自己喜欢的云房子。他们纷纷从课桌、墙壁上取下“白云”, 用自己丰富的想象造出一栋栋奇妙的云房子。它们中有“宇宙飞船”, 有“银河系”, 还有“汽车”、“布娃娃”……这大胆的想象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 同时也流露出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三、从学生生活出发, 设计语文课外作业。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说过:“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 在设计语文课后作业时, 我还注意做到与生活相链接。

1、交流性作业。每教完一篇课文, 都布置学生回去和家长交流。优美的写景文可以诵读;活泼有趣的故事可以和家长一起演一演;含义深刻的小品文可以和家长一起讨论、共勉。如此, 既深化了语文知识, 又加深了孩子与家长的情感联系。

2、操作性作业。在教会孩子写信之后, 就可以布置他们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 倾吐心声;或给远方的亲人写信, 倾诉思念;也可以给同龄人写信, 互诉喜怒哀乐;甚至可以给总理写信, 为国家建设出谋划策。在读到一句名言、一句令人感悟深刻的话时, 就可以让学生亲手制成书签, 互相赠送勉励。

3、探究性作业。这类作业不光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实践, 而且会触发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完《第八次》以后, 学生对蜘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就布置他们回去仔细观察蜘蛛, 并做好观察日记, 看蜘蛛怎么结网、怎么吃饭、怎么休息等等。孩子们一个个煞有其事, 完成得非常出色, 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 课堂也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从语文延伸到了其他学科。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析 第2篇

初中生喜欢思考有具体和直观的东西支撑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结合实际生活和数学之间的关系,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将实际生活和有关的数学问题、数学知识有效地统一起来,以便学生在生活情境当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就能够变得更加直观和具体,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教师在讲解有关轴对称图形知识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实际生活当中的对称图形,在教学课堂上将“蜻蜓飞”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呈现给学生,再配上动听的乐曲,在画面当中,很多的蜻蜓在飞来飞去。此时,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了更加有效地启发学生,教师还需要为学生讲解蜻蜓翅膀的张合过程,紧接着提问学生:你能够从中发现数学概念吗?那是怎样的数学概念呢?在适当的时机,教师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引导出来,以此导入新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变得更加容易,在实际生活当中引入数学的概念,跟实际生活统一起来,提高了学生以生活为视角学习数学的意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实施生活问题导向型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实施生活问题导向型的教学策略,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实际生活当中的数学问题。比如,某个厂家在搞促销活动,张贴出了“满300送60”与“一律八折”的广告,教师提问学生在有限资金的前提条件下如何购物会是最实惠的。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些学生会讲“满300送60”的实惠,而有些学生会讲“打八折”的实惠,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存在分歧的学生需要使用数学方法来验证自身的观点。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表扬和肯定观点正确的学生,及时地指导学生改正不合理的地方。教师通过实施生活问题导向型的教学策略,不但使学生学会了有关的数学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总之,实际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渊源,在实际生活当中存在着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事实表明,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但能够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以数学思维来分析与观察事物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续丽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08)。

(作者单位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金殿联校)

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探析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5)17-0039-01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极具生活化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将生活化融入其中,这不仅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并且也是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学语文的生活化不仅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并且能够促使教学与生活形成密切的联系,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

一、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主要作用

其一,小学语文教学主要面对生活,在促进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能够全面且和谐的发展。此外,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还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够让小学生成为生活的强者,无论在对事物的认识还是了解中,均具有自己的观点[1]。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让整个语文教学充满乐趣,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体验,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二,小学语文教学面向生活,是促进语文教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当前教学理念分析,虽然我国教学改革得到深入发展,各类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是小学语文教学在很多地方仍旧存在问题与弊端,传统的教学方式仍旧充斥在语文课堂之中。此外,应试教育考试的潮流虽已流逝,但是却仍有部分语文教师用过考试排名、末位淘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其三,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能够让教师改变传统教育思想,转变成一位优秀的教育者[2]。笔者认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所关注的内容并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还要对生活有着真切的体验,能够对现实生活有所关注,并且能够将丰富的生活经历与学生分享,为学生传递生活知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主要方法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实现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关键因素,小学语文在对学习方式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内容进行整合,将学生与自己的关系拉近,使学生更加贴合生活,使小学语文更加具备生活化。笔者结合自身执教经验,认为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观察生活,认真学习课文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学生却对其熟视无睹。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培养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并通过观察生活对课文中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分析。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开拓小学生的视野,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比如在学习《小露珠》的时候,教师需要向学生对观察任务进行明确,并且针对课文所阐述的露珠的特点进行观察,让学生能够在观察与了解中对露珠的形成以及形态有多认识,这样一来,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才能如鱼得水。

(二)在现生活情景,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融合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其中所涉及到的每一篇文章都会以文字作为载体,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需要将语言文字进行还原,并且能够从中获得主观感受。其中,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情景,将课文中所描绘的画面进行再现,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所带来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的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3]。比如,教师可以将文章编排成话剧,利用语言、表演将文章内容进行再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体验生活,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曾有学者表述过:儿童是能够够利用声音、色彩以及感觉进行感受的[4]。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教育情景,将学生引入到生活之中,让生活与课堂进行融合,从而帮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学生。比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课文的时候,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并齐声演奏这一歌曲,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生活所带来的活力,感受到语言所带来的魅力,这样便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够让学生在歌颂祖国山河壮美的同时,能够真正感受到小学语文生活化所带来的乐趣,对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提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静. 让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比翼齐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1:187.

[2]周妙亚.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01:118-119+122.

[3]李秀红.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J]. 学周刊,2012,19:100.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探析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一、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 学习的主人是学生,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体验、探究创新、走进生活的过程。语文生活化教学, 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 感受现实生活, 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二、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来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 实行语文生活化教学, 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 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全面实施语文生活化教学。

三、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应用

语文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有生活就有语文。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以感知为起点, 在生活中逐渐习得的。没有生活的积累, 体验感悟便成了“无米之炊, 无源之水”。笔者根据自身经验, 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课堂教学环境生活化

1. 有效利用多媒体, 营造生活化课堂。

课堂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无穷兴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 创设这些鲜活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2.合理布置教室, 创设生活化环境。在教室布置时, 可将课桌椅摆成几个大方块, 学生围坐在一起, 犹如家里, 大家积极思考, 尽情交流, 主动合作, 学生怎会不思潮涌动, 在这样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里学习, 大家心情舒畅, 师生关系融洽, 和谐的课堂必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 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

1.从生活入手, 回顾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 但往往又是他们忽视的或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 我们在课堂上就应努力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这些生活现象的每一点记忆, 通过恰如其分地引导, 利用语言、情景, 让学生在回忆中挖掘以往的生活影子, 与课文进行对比, 加深理解。这样比干巴巴地说教要切实可行得多。

2. 从生活触动, 体验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 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新课程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所以在语文学习中, 我们不是把别人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 而是要借自己的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 从而达到主动地吸收、自觉地获取、高能力地反馈。

3. 从生活感悟, 运用生活

“学问的要诀, 在于活用, 不能活用的学问, 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 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 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 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的生活有联系, 因为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所以我在上语文课时, 依据教材的特点, 设计一些如当推销员、导游、解说员等综合性的活动, 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

4. 从生活探索, 拓展生活

语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 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必须依靠语文。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构建课内外联系, 校内外沟通, 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 用语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招领启事》就是最好的例子。一个学生拾到一个钱包, 交给了他, 他一上课就把这件事告诉学生, 问学生该怎么办?于是自然地引出写“招领启事”, 既让学生明白写“招领启事”的意义, 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写完后, 选择好的同学的作品张贴于校门外合适的地方。过了几天, 于老师又对同学们说, 这个失主看到同学们写的“招领启事”后领回了东西, 非常感激, 他想请同学们写一封感谢信, 于是又展开了“感谢信”的教学。经过这一环扣一环的教学设计, 不仅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学会了知识, 拓展生活, 还让学生们学得有滋有味。

小学语文教材都来自于生活, 教学时, 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 让教学贴近生活, 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 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 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 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 才能引导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 积极自主地探索, 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 做生活的强者, 做生活的主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 奏响美丽、丰富多彩的生活乐章, 从小磨练、从小践行。

参考文献

[1]新课改背景下的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现代教育科研论坛》。

[2]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浅谈语文生活化教学;《教师》。

[3]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京江晚报》。

探析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生活化

新时期面临新的挑战,母语教育让语文知识成为重点。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的知识能真正地达到学有所用。将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进而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完全说明教学观念与思想的完全转化。所以教师不能单一地拘泥于课本上的讲解。要切实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展示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所谓的生活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将生活引进课堂,实施生活语文教学,这是一个新的教学革新,也是教学思想的一个前卫,更是教学活动的一个进步典范。的确,小学语文知识包罗万象,不能单一地在课本上体现。只有全面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天地才能让学生收纳广泛知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中呢?又是如何激发学生成为主体参与学习呢?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进行了教学归纳。

一、抓住生活现象,焕发课堂色彩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实践有着紧密相连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师教学要从多种角度出发,竭尽所能将生活引进教学中。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曾经说过,学生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教师要教活书,教书活,活教书。同时,美国的著名语言学家华特.B.科勃斯提出这样的观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这完全体现了语文知识要走出课堂,要与家庭、社会等生活现实中的活素材进行结合。在小学语文知识过程中,汉字的学习是基础,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让汉字教学焕发光彩呢?笔者根据华特的教学思想教学汉语拼音,教师巧妙地联系生活,让学生根据情景图将拼音进行巧妙的结合,同时教师要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做出想象,让学生回忆家里、商店等与拼音相似的实物。学生每次到这一个环节都跃跃欲试,积极发言,有的小朋友说,k像柯达彩色胶卷的标记;有的说,j像我搭的积木;有的说,l像我的玩具金箍棒;有的说,z像我写的数字2……学生都能将很多生活中的实物与拼音进行结合,这样学生就会牢牢地将拼音记住。总之,在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活的教学方法,可谓是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知识,所以教师更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现实,让课堂教学的色彩更加鲜明。

二、链接生活情景,盎然语文内容

生活就是一本无字的书,在这本书中容纳百川,包罗天地,书中知识的丰富性言之不尽。这本书是世界上最鲜活的教材,也是最真实的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情景链接起来,同时创设一种源于生活现实的生活教学。例如,在教学语文阅读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生活的渠道,让学生将自我的经历以及经验看做是课程的资源,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生活与成长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验证课堂,让学生感受知识的真谛。在教学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打开生活语文的源头活水,让阅读知识在生活中实践。教师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中要让学生感悟大自然的变化,让学生观察和体会自然的和谐,教师指引学生在感悟大自然的同时更关键的是要突出学生对自然的热爱。这样链接生活情景,才能让语文内容更加生动。

三、感悟生活情怀,激情写作思维

生活是文章源泉,情怀是文章的生命,真情贯穿始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不断地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中活的素材引进小学语文写作过程中,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通过生活中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大胆地释放自己的情怀。笔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小练习。教师要求学生写看到的内容。(放学回家的路上的所见所闻:看见路旁的梧桐树叶变黄了。有的还随着风儿飘落,像一只只黄蝴蝶。)写闻到的东西(妈妈做饭的香味:一进厨房香味扑鼻而来,馋得我口水直流)。写心想的例如:(要发语文试卷了,我的心“咚、咚……”跳得更快了,真希望我能考个满分。)

总体而言,生活中语文知识无处不在,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所以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应试语文变成生活语文,只有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性,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体来看,坚持生活教学下的语文课堂讲解是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的基础,是将狭窄课堂变成生活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的一剂良方。

参考文献:

[1]孙小燕.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24).

[2]白文剑.小“生活”激发大“能量”[J].新课程学习:中,2013(08).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克斯县第五小学)

语文学习生活化探析 第6篇

新教材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儿童在生活情境中学数学, 数学课堂因此充满生气.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 和学生共同感受数学的存在.

数学是在客观实践中产生, 并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它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于实践.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使人们淡薄了对它来源于生活生产实践的事实.传统的数学教材内容远离生活, 公理化体系支撑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训练人们的思维, 培养人们的逻辑习惯服务的, 这样造成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学生自然对之缺乏兴趣.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实验教材不再是一堆毫无生气的数字, 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 似曾发生的某件事情, 调皮可爱的卡通形象等.学生的认识由感知到抽象, 枯燥单调的课堂教学从此获得新生, 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翻开新教材, 我们随处可见生活的影子:《比一比》、《分一分》、《上下》、《左右》、《前后》、《认位置》、《小小商店》、《假日小队》……比如在“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教学中, 教材以小朋友坐车为背景, 有45座的大巴1辆, 车上已经坐了30人, 问题是:车上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熟悉的生活场景, 调动了学生强烈的积极性, 他们很快列出了算式“45-30”, 有的小朋友知道答案是15, 但怎样通过这个式子计算出来呢?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图文结合的情境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知识的抽象、枯燥和难懂.一年级下册《认图形》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 以常见的物品作为教学素材, 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他们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所学的数学内容与自己每天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 从而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数学问题, 激起探究的欲望.

创设生活情境, 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 学生在愉悦中体验与感悟数学, 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 更好地进入数学情境,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学习数学前总是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积累, 它可能是离散的、不连续的, 就如通常所说的是一个一个有限的知识点, 但这些正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即便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也不能小看, 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则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形成情感动力.因此, 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 用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 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 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 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也可从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喜欢看的图片、实物入手, 给学生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 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 同时也为学生寻找到学习新知的基石,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教学实践中, 我经常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或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 我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 先出示平时见到的魔方、教科书、红领巾、茶叶筒等实物, 然后由体到面, 描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 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 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生活中有太多的数学素材, 教师要善于去发现, 去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 让数学贴近生活,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数学之中, 真切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 数学与生活同在, 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再如:教学“确定位置”时, 我没有按部就班地用教科书上的例题, 而是在课的开头设计了“向老师介绍你自己”这样一个学生感兴趣且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发他们参与的欲望.当我请“第三组第二个”小朋友回答时, 每个小朋友都用眼睛告诉我谁坐在第三组第二个座位.在轻松的交流中, 他们感受到:要确定一个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在课的结束部分, 我设计了让学生寻找自己的新座位这样一个环节, 顿时, 课堂气氛沸腾了, 孩子们情绪高涨, 他们愉快而迅速地找到了位置.在这样的现实情景中, 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 学习的难度降低了, 学生学得轻松而又扎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 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 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的现实活动, 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数学的内在价值, 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真切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双手, 就要让他们去做.”“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 方是实学.”现代教学论认为,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 尽量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 引发他们运用数学知识, 数学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很多的数学知识, 但当他们面对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时却常常不知所措, 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 有意识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 因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对于面值较小的人民币都比较了解, 而且人民币的作用是购物、流通.可是课堂教学只是书本知识的传播, 不能体现人民币的性质和特点.所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活动的形式来展现, 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实践, 通过购物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使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 知道了1元等于10角, 1角等于10分, 会简单换算, 而且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 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意在“教”, 不在全盘授之, 而在相机诱导, 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 自我探索中, 体现了“再发现”的过程, 掌握了知识, 同时也掌握了可贵的“发现”的方法.像这样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数学就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丰富多彩了.

一年级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内容的安排上, 就比较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分一分》这一课, 就是让学生动手把学具和文具分类理一理, 学生在动手分类整理的同时, 学会了做一件自己身边的小事———学具和文具分开整理.这一课的练习中还设计了一道用两个口袋装东西的题目, 通过动手, 学生知道了吃的和用的东西要分开装.学生在动手操作感知中, 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探究过程,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归宿, 只有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在生活中验证, 才是最终的学习目的.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 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甚至提出问题非常重要.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的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 给他们自由的空间, 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并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解决.《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不能单纯地以学生考试成绩、解答数学题的正确率来衡量, 重点应放在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是否通过数学教学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衡量.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 特别是小学数学, 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 有着其特殊的运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 还应学会活用, 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新教材更能体现这一点.例如, 学生学习了“左右”之后, 为了让学生明白从走路者的角度来看都是朝右走的, 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到楼梯、马路上走一走, 使他们获得直接的体验.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 既提高了学生兴趣, 又教育学生养成过马路, 靠右走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 在生活中用.从而, 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如, 让学生比较使用“液化气”和“电”哪个便宜?如何设计校园绿化方案?怎样筹备野炊事宜?模拟购物、存款等……这样的教学安排, 以直观性、开放性、体验性而更贴近生活,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 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 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地带到生活中去, 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打破以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 很少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 在操作体验中解决问题, 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地融合起来, 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 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 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把教材中的知识激活, 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 给课堂以生活的本色, 把无声的“数学语言”演绎成鲜活的“生活语言”, 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 才能生成智慧, 促进发展, 提升数学的价值.

摘要:只有回归生活的数学教育才会更有生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把数学教学与孩子的生活体验相联系, 让数学走进孩子的生活, 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美术生活化教学探析 第7篇

生活化教学是以生活为中心, 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美术生活化教学是将“美本身”还原为“生活本身”的教学, 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教学。它淡化学科中心, 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能力, 以美育美, 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

一、体验生活, 让学生感受生活美

在生活化的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个体体验、实践结合起来, 在美术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因此, 尽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了解五彩缤纷的世界, 扩展他们的视野, 在接受自然美熏陶的同时, 使之为创造艺术美打下基础。自然界的任何事物, 如一片叶子、一块石子、一个器皿等, 通过联想能变幻出很多东西。生活中会有许多使人难以忘怀的事。如上学路上、课间、放风筝、春游等, 这些生活片断都可以用画笔把它描绘下来, 用画笔叙述一种动物、一次游戏、一个生活片断。让学生通过想象“回忆生活”点滴来描绘画面, 创作理想中的家园,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活处处是美, 能回忆、体验生活中的美就能感受作品的美。通过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引导学生回忆、体验最终进入美的欣赏, 既习得解读作品的方法, 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美, 从而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美, 为美的创造打下基础。在美术教学中, 应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应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 将美术教学回归生活,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模拟生活, 让学生解读生活美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 在美化生活、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 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明确要求在高中美

筅四川宜宾学院罗蓉

术教学阶段引导学生学会美术理论, 让美术理论成为解读生活的手段。具体到教学中, 就是在观念上以学生为主体, 提倡学生自主发展;教学设计中, 教师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研究, 紧紧围绕学生发展的目标, 通过美术理论来解读学生的生活;课堂上,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美术理论解读自己的生活, 让学生进行愉悦性、创造性的学习, 以达到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要求。

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美, 关键是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 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绘画兴趣。因为美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美的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美即生活。理解生活, 才能理解美、创造美。当课程涉及“乡土艺术活动了解”、“乡土造型艺术”、“乡土表演艺术”和“乡土艺术展览”等具体的实践活动, 教师应挖掘乡土艺术中的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民俗活动中有扭秧歌、舞龙、舞狮子等表演, 拍照、录像收集素材刻不容缓, 这是美术教师做课件收集的一手材料。课堂上让学生将这些活动场景进行模拟, 有的运用于绘画, 有的运用于布贴, 有的运用于版画, 表达自身的观后感受及认识, 培养了实践创作能力。了解民俗风情这些乡土活动,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让学生用心灵去体会母体文化的民族特性, 使学生了解美术学科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灵活运用已有经验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创作活动, 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让学生体验生活、模拟生活, 引导学生用美育理论解读生活, 内化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的体验。

三、走出教室, 让学生创造生活美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 在普通高中的美术教学过程中, 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 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氛围的创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广阔空间, 充分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创造中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 用美育理论解读生活, 创造生活, 用美术的方式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走出“美术课堂”, 即美术教学走出教室, 利用和开发美术校本资源, 探索开放式美术教学。一方面, 积极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 充分整合和利用本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 有效地解决“只有共性、缺乏个性”的课程体系所造成的“千校一面”的现象, 开发出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通过组织室外写生、现场人物访谈、实地参观活动、举办专题讲座等多样化教学形式,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 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将美术教学的各种环境元素有机地结合, 努力形成一种特殊的“场”效应, 为美术教学增添活力, 优化美术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依托校园环境资源, 创设展示才艺的平台。通过策划美术实践活动, 开辟美术文化宣传阵地, 创建班级美术文化等途径, 创设展示美术才艺和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注重对乡土教材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挖掘和利用, 针对本地方特色开展美术教学, 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 (橡皮泥、米粉或泥土等) 进行捏贴、拼贴、雕刻、拼摆、镶嵌, 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这些别具一格的物产资源, 并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善于引导, 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 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应用生活进行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创新能力。美术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 它在创造性教学上要比其他学科有更大的优势和自身的特点。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 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美术课堂成为一个艺术化、个性化、开放性的环境, 为学生提供一个鉴赏艺术作品的环境, 给学生一个直接感受、交流、创作艺术的空间。

四、浓缩生活, 让学生发掘人性美

美育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使人进入一种超越自我之见、超越功名利害的境界, 获得终极幸福。美育也是情感教育, 能陶冶人的感情, 使人的情感转弱为强、转薄为厚, 给人的高尚行为以推动力。美育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生活化的体验解读美术文本, 以美育理论解读生活。课堂教学要通过引导净化学生思想, 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以提升学生的人性美。

要学会另一种鉴赏方式, 不是从色彩、线条、气韵等形式角度去鉴赏, 也不是单纯地赞扬, 而是通过细节的比较和联想, 触及到更深层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底蕴。内在美是支撑外在美的根本。《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和《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都明确指出了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生活化”要求。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 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 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 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生活的世界是人的世界, 是由人的活动所展开的世界, 人是活动的主体, 只有在活动中理解生活, 逐步淡化知识的教化, 才能主动地融入生活情境中并学会生活。

浓缩生活形式设计活动, 这是开展生活化美术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能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首先, 活动内容要体现生活性, 是生活形式的浓缩;其次, 活动形式要有新意, 能激发学生全面参与;第三, 活动要有意义, 不哗众取宠, 让学生通过活动有所收获,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参与评价, 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 把生活引入美术课堂教学, 把美术引入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就在身边, 美术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经验积累的过程, 就是一种“经历”和“体验”, 美术教学就会像我们生活一样丰富、鲜艳, 学生的绘画就不是苦思冥想的, 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因而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美术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高中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7.

《生活与哲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第8篇

一、《生活与哲学》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1.由该学科的特点决定

高中《生活与哲学》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基础性知识。它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 理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哲理的领悟需要通过生活事例、生活体验引起学生思想的碰撞、共鸣、反思、升华。通过生 活化教学, 枯燥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 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哲学成为学生生活的指南, 启迪生活。脱离实际生活以应试为目的的哲学教学, 除了应付考试外, 收效甚微, 即使熟背哲学知识也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其次, 脱离生活, 哲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在前进, 生活在发展, 《生活与哲学》这门学科要与之同行, 否则就会远离时代, 失去“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本质特征。

2.由学生的特点决定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对社会生活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看法评价, 同时又有片面、主观的一面, 通过生活化教学引导他们通过生活实践、体验客观地认识生活和社会, 走出误区。哲学涉及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方方面面, 涉及各学科知识, 通过生活化哲学教学, 学生更多地借助形象思维走近哲学,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激情。

二、当前《生活与哲学》生活化教学缺失的原因及危害

某些学校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 一味追求升学率, 强调知识的“灌输”与“承载”, 不注重《生活与哲学》课对学生的启迪、指导、教育功用。哲学成了纯理论学习, 学习哲学主要是为了考高分。一些教师依然是书本中心、知识中心, 整个教学过程通常是教师讲讲原理, 再辅助某个例子, 做题巩固所学知识, 反复训练做题技巧和方法。由于缺少与社会的联系, 缺乏与时代信息的及时沟通, 学生很难深刻理解哲学。这种注重间接经验 (书本知识) , 轻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的“质疑”“批判”“创新”思维, 背离了哲学的本质。此外, 《生活与哲学》“生活化”教学的缺失还会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学生缺乏关爱社会、顾全大局等人文素养, 特别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难生成、内化和践行。

有些学校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 校外资源更是没时间和没条件开发。由于学校没有为教师提供开发课程资源的条件, 教师除教材和有限的几本教学资料外几乎很少涉及其他教学资源。

三、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生活与哲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 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1.树立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实施《生活与哲学》生活化教学,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教师要勇于践行新理念,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和谐统一。

2.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要求

生活化课堂教学需要大量、真实、典型、贴近学生、具有时代气息的生活化素材。生活化素材有多种来源渠道, 其中教材是重要的素材之一。教师要“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人文关怀, 激活教材、升华教材, 给予教材生命活力, 优化教学目标。

学生自身及生活经验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构建高效快乐课堂必须真正了解学生、亲近学生, 融入学生之中,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在《生活与哲学》教学过程中, 引领他们辨别生活现象的是非, 走出认识误区, 以哲学的智慧明辨“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的迷茫, 以慧眼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积极乐观健康地学习生活。

教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气质修养、严谨治学有显著的榜样示范作用,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一些生活体验要向学生诉述, 与学生分享。老师要引领学生对社会生活进行明辨、反思、批判, 从而让学生对哲学知识有实际意义的认同, 对生活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此外, 一些社会热点、时政要闻、报纸杂志、学生身边的生活等都可以成为生活素材。如学习“规律”时, 教师可以分析这么一则材料:久久挥之不去的雾霾在一定意义上警示我们,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既要利用自然, 又要尊重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学生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 分析雾霾天气给我们的警示。学生畅所欲言, 最后师生总结:①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类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尊重自然, 改造客观世界, 造福人类。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 必须尊重规律, 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类在社会发展中, 没有遵循自然规律, 污染环境, 引发雾霾天气, 受到处罚。哲学教学中关于规律的有关知识对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有重大现实意义。

3.生活化素材的使用原则

生活化素材来源多元化, 首先, 教师要精选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生活化素材,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精选素材,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悟生活、回归生活, 赋予抽象的哲理以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 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统一、科学理论与人文关怀的统一。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 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和哲学素养。其次,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 通过探究合作、交流互动, 将哲学融入自己的生命和生活; 生活化素材的情景呈现方式要多样:教师语言描绘、学生讲述哲学故事、分析哲学与其他所学学科的联系、课堂辩论、演讲比赛、角色扮演、学生调查报告等。课堂上教师要相信学生, 解放学生, 尊重学生, 放飞学生。教师要给课堂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 注重形成性教学, 及时调整预设, 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与水平, 解疑答问, 课堂上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让课堂焕发活力和智慧之光。再次, 《生活与哲学》的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 由具体事物到一般事物, 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生活素材要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呈现, 在多样化的情景中, 学生更有可能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对哲学知识产生愉快、期盼等肯定情感, 培养由课堂到生活、由理论到实践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回归实践

学习《生活与哲学》最终是为了实践。践行哲学的形式较多, 就学生而言, 有以下几种:通过调查研究, 研究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或自己身边的事例, 撰写哲学小论文。组织一定的活动, 进行社会实践, 亲身体验。深化对生活的理性认识, 增强探讨生活与哲学密切关系的动力。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第9篇

一、角色扮演,模拟生活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要促进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就要使得课堂教学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只有把知识融合到生活实践中,学生才能把知识结合生活实际,真真正正掌握起来。比如,在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商品价格,巩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教导学生学会简单的估钱、算钱、找钱,并在生活中认识到人民币的价值,在生活中爱护人民币。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的最后我布置了一个搜集自己喜欢的文具的作业,并且要求在文具上面标上准确的单价,同学们完成了吗?

学生:完成了。

教师:我开了一个文具店,那么,我现在要回收文具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学生1:老师,我这有几只自动铅笔。

教师:好的,请问,自动铅笔多少钱一支呢?

学生1:一元钱。

教师:那我应该收你多少钱呢?

学生1:两元钱。

学生2:老师,我这里有橡皮擦。

教师:真漂亮,多少钱呢?

学生2:5角钱。

接下来,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道具,认识并记忆了人民币,还展开了在文具店中运用人民币道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游戏,学生通过认钱、付钱、找钱等游戏环节,对于人民币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记忆。通过这种形式创造有趣的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且培养了动手能力。

二、结合实例,了解生活

教学走向生活化,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能够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学习。比如,在教学《数的比较》一课中,课件中首先出示了一座大山,然后教师提问:“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什么呀?”学生回答: “大山。”教师此时接着引导:“同学们有没有登过山的?”以此引起话题,学生马上兴致盎然。接下来出示的课件是五岳图片,并且在多媒体课件标出:东岳泰山1532米,南岳衡山1290米,西岳华山2160米,北岳恒山2017米,中岳嵩山1440米。此时教师接着发问:“这五座山中,最高的是那一座呢?”通过这种方式,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了学习数的大小比较中。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比较,化抽象为形象,深切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且对祖国的历史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创设情境,演算生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情境,现代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取材编入课本,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作用,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使得枯燥、抽象的知识点变成了学生熟悉、亲切的周边事物,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比如,在三年级“一个数乘以两位数”的乘法教学中,教材利用了节约用水的课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先让学生知道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水资源的数量,接着让学生计算:一年的话,这个水龙头会浪费多少千克的水。然后引导学生对平年和闰年分别计算。通过这个解答过程,很巧妙地将数字乘法问题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计算出结果后,均表示对浪费的水资源的数量感到惊讶。在教会计算方法的同时,还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一举两得。通过这种方式的引导学习,本来步骤繁琐的计算题,因为社会责任心的原因,添加了学生计算的动力。

四、解决问题,联系生活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并且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教材会布置一些具有时间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合作完成。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挑选适当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从而提升他们的遇事处理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培养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材中有这样一道课后题,让学生自己解决买票的问题:某年级共有280名同学,这些同学要去组织参观景点,具体的票价如下:门票,每人10元,集体240人以上优惠政策如下:(1)八个人买七张票入场。(2)全体同学的1/6(身高不超过1.4米)购半票,其余购全票。(3)超过200人,200人购票八折,其余购全票。 (4)集体九折。然后算出最优惠的购票方案。这节课把日常生活中的打折问题与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数学能力也得到有效培养。

培智低年级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析 第10篇

关键词:培智;低年级;语文;生活化

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生活语文要培养智障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生活化语文让智障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在实践操作中获得适应生活的经验,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在不断探索中促进智障语文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作为培智学校的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在教学活动中体现这种新课程思想呢?

一、创设情境,使教育内容生活化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而强制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探求的欲望。”教师必须立足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的需要出发,教学内容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展需要出发,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培养各种基本的生存适应能力。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根据智障学生生活的实际,充分挖掘教材的生活性,创设生动、形象和活泼的情境进行教学,调动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012年4月13日下午,鲤城区教育局暨鲤城区开智学校学生生活劳动技能比赛在我校举行,低年段学生参加系鞋帶、叠衣服和摆餐桌,这些教材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可以渗透,通过此次比赛,不仅可以提高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提高中重度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培智语文第四册第13课《穿鞋袜》时,上课伊始,教师先出示实物鞋子和袜子,请轻度智障学生说一说平时在家里,是不是自己穿鞋子和穿袜子?接着引入新课,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都能认真地学习生字词,通过观看课件和课文的图片,理解“先”“后”的意思,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轻轻”“慢慢”的意思,智障学生在学习体会这两个词的意思,突破难点“拉”“提”,理解句子的意思,通过“比一比我最棒!”激发智障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动一动、穿一穿,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再如,在教学人教版培智语文第四册14《讲卫生》时,笔者创设一个情境,让同桌互相检查牙齿、指甲、脸和衣服干不干净,然后由班长检查评出最佳干净奖两人,最后由教师确认,全班学生的目光闪出了羡慕,这时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这样智障学生学得快又学得牢固;播放喜洋洋和懒洋洋的动画片,让学生通过比较“谁讲卫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同学们每天都能穿着整洁和讲究卫生。

二、再现生活,使教学课堂生活化

知识源于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由于智障学生生活区域的局限性,他们的生活经验较少,积累也较贫乏,让他们走进生活,再现一些生活场景,那就需要教师将教材与学生建立一种联系,引发心灵的体验与情感的共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培智语文第四册看图学文第16课《让座》一文时,笔者播放视频《让座歌》,教师提问:“如果同学们乘坐公交车,你们会怎么做?”智障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引导智障学生理解“一位解放军叔叔把座位让给了我。”“我说:‘谢谢!’”“汽车开到了下一站,上来一位老奶奶,我把座位让给了她。”课文中的“我”从解放军叔叔的让座行为,学习懂得互相谦让的美德,这时一位老奶奶上公交车,“我”主动给老奶奶让座;智障学生就能进一步理解“这时,妈妈笑了,解放军叔叔也笑了。”通过一个智障学生扮演课文中的“我”,另外3个智障学生扮演妈妈、解放军叔叔、老奶奶,让智障学生通过扮演懂得谦让的道理及再现生活,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角色游戏,使教学形式生活化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独特的方式,智障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和直观为主,运用游戏创设情境,把学习融于游戏之中,让智障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用的方法有:

1.比赛法

根据智障学生好比心强的特点,寓说话于各种比赛活动中,如,争夺小红花比赛,可采用两人比和分组比进行语言训练,看谁说得好、听话听得正确、说话能力强把小红花奖给谁,用这种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充分肯定学生在这堂课语言训练的成绩,也让学生看到自己是很棒的。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培智语文第三册看图学文第6课《鹅》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鹅的情景,直观形象,引导智障学生正确朗读,通过比赛的形式,奖励小红花的方法,调动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独立背诵古诗。

2.游戏法

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各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如“开火车”读生字、词语、句子的游戏;“摘苹果”游戏,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并掌握所学的内容。

3.鼓励表扬法

鼓励和表扬,也是一种教育艺术,能提高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他们更多是为了获得教师的奖励和学生的认可而学习,激励手段的应用正好迎合了低年级智障学生的这一特点,课堂学习中一旦获得奖励,就会产生成功感、自豪感和荣誉感。比如:你真棒!你是好样的!今天你进步真大!棒棒棒,你真棒!在日常教学中,要把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作为教学的一条原则,当智障学生在教师的直接帮助下,取得明显进步时,以使他们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强化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欲望。

4.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游戏进一步检验智障学生所学知识,把故事情境再现,复述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培智语文第三册第10课《孔融让梨》时,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扮演爸爸、孔融、五个哥哥和一个小弟弟,把整个故事进行情境再现。这一环节充满童趣,学习孔融对人谦让的美德,提高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巩固和内化所学的知识点。

四、活动教学,使教学结果运用于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在培智语文活动教学中,笔者平时注重培养智障学生的观察力及说话训练,鼓励学生读书看报,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等。

如,学校组织智障学生到漳州龙佳山庄、厦门大嶝岛、开元寺等去春秋游,笔者带领智障学生游玩时,培养智障学生观察事物和说话训练,增加智障学生的词语量,提高智障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学生生活技能比赛、助残日、庆祝“六一”儿童节、普小联谊会等,鼓励智障学生积极参加,不仅可以培养智障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也可以丰富智障学生的语言,引导智障学生说一说、谈一谈活动的内容。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应丝丝相扣,作为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从智障学生的生活寻找语文,才能更好地提高智障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会学得更多更广阔。

参考文献:

胡爱华.智力残疾儿童家长必读.华夏出版社,1997-11.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开智学校)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探析 第11篇

一、生活化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改实践教学中, 教师应从现实中创设并引入数学情境,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 使数学生活化。在我们的生活中, 数学无处不在, 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在平时教学活动中, 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 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生活实物导入能激起注意力。

成功的一堂课就是要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很高的学习兴趣。万事开头难, 如何一开始就调起学生的胃口成了我们探讨的主题。例如, 我在教学“角”、“三角形、正多边形、扇形、圆、圆柱和圆锥等”时, 我课前先出示了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三角架、扇子、书、篮球和健力宝瓶等实物, 然后叫他们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实物, 从而提醒他们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对我们的生活是很有用的, 进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然后进入正题。

2. 以教师平时衣着导入更能加深印象。

要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教师要先对数学有兴趣, 做一位真真正正的“数学人”, 我们的衣食住行要渗入数学元素, 从而使数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默化到学生心里, 提高数学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例如:我在教授《轴对称》这堂课时, 我特意穿了一条印有对称图案的衣服, 一进教室, 我兴趣盎然地说:“今天老师穿的衣服怎样?”“很匀称。”“有点特别!”“很合体。”……同学们争着发言, 我接着说:“这就是对称的美, 世界充满对称, 今天, 我将把你们带入对称的世界, 感受美的数学。”自那以后, 每当我一穿这件衣服上课, 同学们就谈起有关轴对称的知识, 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知识的理解。

只要我们注意观察, 数学的素材到处可见, 好的生活素材能让学生永记心中, 终身受用, 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从生活而来, 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二、生活化的演示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们的角色逐步从单一的数学知识传授者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教师不再只是习题“研究者”和考试“指导者”, 而是“拥有者”, 是拥有先进教育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教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拥有者、组织者”成了现代教育的一个新要求, 就是要善于组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演”起来, 把枯燥的数学课变成活的、充满激情的艺术舞台,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及综合能力。

1. 通过学生演示更容易理解学习内容。

课堂就如一个戏台, 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主角。要演好一台戏就要有合适的主角及一流的导演。学生在初中阶段表现欲强、好动, 只要你给他们设计一个展示的空间, 他们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如:在上轴对称这节课时, 我先让同学们比较本班谁的眼睛最美。我话声一落,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小明!”在大家掌声的护送下, 小明自信地走上讲台, 果真, 又大又圆的眼睛迷住了全班, 大家又一阵掌声。我见风使舵:“小明若捂住一只眼睛, 那会怎样呢?”小明同学很配合, 左手插腰, 右手捂住眼睛, 同学都笑开了, “不好看了”、“不对称了”、“不习惯”……同学们道出了自己的观点, 我接着说:“这就是对称的美, 我们人体器官的对称现象到处可见, 世界充满了对称, 这节课我们将进入一个对称的世界。”这节课就这样开了个好头。

2. 学生演示更容易进行德育。

上数学课经常出现这样的难题:不知从何入口对学生进行德育。学生演示扩展了德育的切入口。如, 在上轴对称这堂课时, 我叫学生举出了一些有关对称的例子, 其中有位学生举一个例子惊动了全班:庞小顺与庞小帆是一对双胞胎, 他们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学生都议论开了, 有的同意这观点, 有的不同意。这时, 我灵机一动, 他们俩是双胞胎, 这天穿着又一样, 简直就是一个模版刻出来的, 在我的提示和同学的鼓励下, 他俩走上讲台, 在我的指导下, 学生看到了活生生的轴对称版本:他俩展开双臂平行地面, 一左一右站直, 一左手一右手指尖接触, 以经过触点且垂直于地面的直线为对称轴向对方折叠, 当他们一“重合”时, 两手也“重合”了, 他俩也很会演, 就在“重合”之时又以紧紧的拥抱对方以示成功。就在此时, 我抓住拥抱这一瞬间进行了德育:兄弟之爱、亲情之爱、同学之爱、师生之爱……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就是善于发现主角, 善于导演, 学生勇于展示自我的结果。

三、生活化的例题及提问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学生亲身经历,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所获得的东西, 是学生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 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 是学生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 他们会永远铭记于心。数学教学中, 我从多条渠道搜集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注意身边的数学:买菜用到数学, 走路想到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 生活实例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就是力量”。

学以致用并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当中, 这样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力量, 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例题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学校的国旗杆有多高?学生一听说是实践课, 心情格外激动, 三人一组, 四人一伙地忙开了。

一组:李小梨、罗博等同学拿来自制的测倾器、卷尺进行测量, 曾锐手拿着计算器在细心地计算。

二组:曾刚、曾初等同学拿着等腰直角三角板小心翼翼地瞄着, 陈虹丽用直尺量着旗杆下的底线。

三组:平时很调皮的几位同学也认真起来, 他们的做法是爬杆测量。看到很少有表现机会的他们如此积极, 我就“忍心”让他们爬了。

待到小结时, 学生都积极地发言:“一组做得比较科学”, “二组做得比较简便”, “三组不敢恭维”。我说:“一、二组做得不错, 三组很勇敢, 他们再懂点‘谋略’就更棒了。”学生都笑了。课后, 这几个调皮的学生认真地对我说:“老师, 知识就是力量, 你等着看我们的表现吧!”

学生的劳动成果都应得到尊重, 无论结果是错是对, 过程都有闪光点, 要善于抓住他们的亮点给予肯定、表扬, 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 否则就扼杀了他们的学习激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亲自动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通过相互学习, 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从而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2.“趣”而生活化的问题能让学生兴奋。

数学是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的一门学科, 有些例题学生一看就觉得没兴趣, 从而产生怕数学的心理, 我们不妨在例题本质未变的前提下, 使它变得更生活化、有趣味一点, 学生就会兴奋地去接受数学、感悟数学。只要我们用心探索, 就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活泼有趣。比如:讲“过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之三点确定一个圆”时, 我先给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怎样破镜重圆?然后放一段破镜重圆的故事, 学生会满腹狐疑, 这节不会就看录像吧?接着拿出一面摔成不规则的破镜, 问:“同学们, 你们能‘破镜重圆’吗?”学生激情高涨, 纷纷动手尝试。抓住学生这个兴奋点, 让学生动手操作, 再进行讲解, 学生对“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的理解就非常深刻。再如:讲“三线八角”时, 为了学生更清楚地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我就给他们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用两只手怎样才能比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样的问题学生都觉得新奇有趣, 于是就你一组我一组地忙开了, 从而让他们懂得原来三线八角还可以这样来找, 以此促进了注意力的集中, 刺激了思维活动, 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在讲“负数的倒数”时, 为了避免学生忘记符号, 于是我就给出这样一个“趣”问题:“同学们讨论此问题:男同学做倒立, 会变成女同学吗?”学生在大笑中就记住了这一知识。有些学生在学习定理时, 不管有无逆定理, 拿来就用。我问“人有两只眼”, 它的逆命题“有两只眼的就是人”, 对吗?学生从这有趣的逆命题中, 领悟到原命题和逆命题不一定是等价关系, 也让学生明白:一个命题, 要证明是正确的以后才可使用。优美有趣的语言、充满情趣的事例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激情, 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生活化的练习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和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可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我们所举的例子既要考虑学生的能力, 又要考虑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1. 实用的练习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对自身有用的东西谁都想去掌握好它,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因此, 设计练习题时要考虑到实用性, 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去掌握好它。例如:学习“镶嵌”一课后, 我把全班学生分为五个小组, 布置他们完成如下任务:用三种以上不同的方法把教室地板铺满, 若每块地砖10元, 铺满教室地板共花多少钱?哪种方法更实惠些?学生都积极响应:有的测量教室的长和宽, 求出面积;有的测量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及面积, 算出铺满教室所需要地砖的块数, 并计算一共需要用的款数;有的在研究哪种方法更方便计算。这样实用的练习能使学生自觉地去分析和掌握, 因为他们觉得对他们有用, 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以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为练习题材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若学生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他们会感到无比地骄傲, 从而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因此, 我们设计问题时要考虑用到我们生活当中的题材, 如我教过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应用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临高县博厚镇南贤村被列为生态文明村, 村正中央铺设了一块草坪, 要从村旁边的一条河抽水浇草, 怎样才能使水管最短?因为这段时间本地各村都在争当文明生态村, 学生对这样的问题热情很高, 他们都觉得若自己的村庄能变成文明生态村, 自己又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那可是件光荣的事, 于是都乐意投入到解决问题当中。这样的练习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下一篇: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