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科中的情感教育

2024-05-11

音乐学科中的情感教育(精选12篇)

音乐学科中的情感教育 第1篇

1 在音乐教学中激发情感

在音乐教材中, 不少作品富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它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积极的作用。很多歌曲以鲜明的优美的旋律, 朗朗上口的歌词和浓浓的音乐情境, 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对学生的情感、思想及观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红旗飘飘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中, 首先我先让学生观看《绣红旗》的片段, 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情景, 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当时的环境。之后介绍作者聂耳的生平, 时代背景作为一个引子, 讲述聂耳在何种情况、何种原因下创作的, 并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让学生在此感受歌曲中的音乐形象。通过讲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来激起学生的无比义愤, 使学生感受到战争年代亿万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紧迫感, 也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在教唱《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歌曲时, 可结合现实讲解歌词, 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 教育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最后由孩子们齐声高唱《国歌》, 此时此刻, 谁能置身事外?

2 在音乐教学中感受爱的情感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学习的主要部分, 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引发学生的情感。良好的音乐活动环境是情感教育的基础条件。依据作品的创作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 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的感情充分得到交流和融合, 使音乐表现更有生命力。例如:在8年级上册《同属一个世界》的教学中,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爱的奉献》。在《爱的奉献》的音乐声中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 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丛飞, 是一位非常有爱心的歌手, 有人统计过, 近十年来, 丛飞参加了400多场义演, 至少捐献了300万元善款, 资助了183名贫困孩子读书。可是当他被确诊为晚期胃癌时, 竟然连医药费也负担不起。丛飞的心脏停止跳动后, 他无私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 使五位眼病患者又重见光明。丛飞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没有丝毫保留, 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神情完全沉浸在音乐情境中。接下来介绍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 在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 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 她挺身而出, 接住生命, 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 但那一刻, 已经让我们仰望。她有一双最柔弱的臂膀, 也是2011年中国最有力的臂膀。体现大爱无边。

3 在音乐教学中美化学生的情感

美化学生情感教育之一的音乐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 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 用音乐之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同时在音乐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情感教育的同时, 更需要以音乐作品中的高尚情感去陶冶学生的头脑, 美化他们的心灵, 感受世间万物的美。我始终把美化学生情感的教育贯彻在整个教学的始终。我在教学中是首先通过欣赏动听的歌曲来美化学生的情感。再利用课本中的歌曲进行教学来美化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青藏高原》时先播放光碟让学生欣赏蒙古族民歌《牧歌》, 在欣赏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展现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 同时感受歌曲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意。在来欣赏《黄土高坡》之后导入学习《青藏高原》这首歌, 先让学生了解歌词大意, 再来观看教师展示的祖国的锦绣山川的课件让学生体会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所形成的不同的音乐风格。通过学习《青藏高原》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是多么美好。在音乐中感染学生, 震撼学生, 这时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 诱导学生进入歌曲意境, 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

4 在音乐教学中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音乐教学除了让学生学唱以外, 最主要还是要提升学生的鉴赏力, 在感受中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中学音乐教学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 教材中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 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 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 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通过对表现以“爱”为主题的歌曲《爱的奉献》、《我爱你中国》、《父亲》、《母亲》等歌曲的教学, 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尊敬父母的道德教育;教学歌曲《环保之歌》, 则可以启发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爱护环境, 包含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一个真实的故事》是根据一个小姑娘为救一只丹顶鹤而献身的真实故事而写的歌曲, 让学生从故事中进入歌曲, 从而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综上所述, 音乐教育处处离不开情感唤醒、主观感受与体验, 它的一切活动, 核心在于情。让学生在丰富情感的支配下, 尽情地表现音乐, 以情带声, 以情感人, 引领学生步入真善美的境界。因此, 教师应以音乐教育为载体, 来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摘要:情感教育是音乐教学的主线, 主要是通过音乐教学来丰富学生的情感。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每首音乐作品时带给学生的感受都应是多姿多彩的, 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音乐氛围中得到心理的艺术满足, 为音乐所要表达的善、美、爱、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 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第2篇

“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某个作品,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热爱生活,身心和谐的人。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诉诸于人的听觉,打动人的内心。教学中,它表现为教师通过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对音乐美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与音乐相一致的情绪状态,引起感情的感染、情绪的激动、情感的共鸣。使音乐情感和学生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在身心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我们所接触的学生年龄小,知识欠缺,理解能力不足,会对音乐产生“无动于衷”的感觉。怎样把音乐形式转化为感觉及情感,是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情感教育中教师是基础

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的审美感受启迪、激发学生,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敞开心扉,体验美感,主动激情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首先,需要教师有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听出音乐的“意味”感受作者的意图,还要触类旁通,了解文学、美术、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对文学、电影、诗歌、绘画等姊妹艺术有所了解,就能以比较释的方法挖掘作品的内涵,无论在理解还是在表达上,将会更加形象、生动、准确。如果对历史有所了解,就会在赏析作品时,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上去体会作品的时代意义。教师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对生活的美及艺术的美敏感,并且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热情洋溢,亲切自然,将情感渗透于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因为,教师一个关怀的眼神,一曲激情昂扬的范唱,一段委婉深情的语言描述,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师生共同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内容。教师要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在音乐作品中演绎出自己的生活经历、亲身感受,突出自己的人格及个性特点。即使在教学中多说几句“对不起,我错了”也丝毫不会影响教师的威信。真实的情感表现,更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并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真实的情感表露。

二、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

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音乐的理解需要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的中间媒介给予展示,以缩短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那么,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更为行之有效。

电化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配以相关的语言描述,直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使之产生丰富的想象,触动内心的情感世界。得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心灵对音乐作品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例如:欣赏美国艺术片《海上钢琴师》的音乐片段。该片段体现出主人公对美好感情的向往。画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主人公-钢琴师在悠闲地弹奏钢琴,琴音平静、舒缓。音乐采用的是抒情慢板,感觉音符像在十指间不经意地流动。画面镜头对准了钢琴师,他偶尔抬起了头,音乐旋律突然有了变化,亮丽而清新,仿佛吹来一阵清风,画面中现出一个美丽少女的脸庞,金黄色的头发在海风的吹拂下散落双颊,柔和的面孔上,眼睛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迷人。音乐在不时变幻,忽而温婉,忽而俏皮,又忽而激动。镜头在不停切换着:少女的发丝遮盖了眼睛,掠去发丝,露出光洁的.额头,透过玻璃的反光照一照自己,然后偷偷地瞅一瞅有没有人看到。忽然,音乐悠然而止,此时画面中呈现出空空的玻璃仓口,音乐回到开始的主题,镜头对准了钢琴师的眼睛,眼神中透出向往和遗憾。继而,音符又如清澈的泉水一样涌动出来,由弱到强,热情奔放。画面中,美丽少女迎着海风,裙裾飘舞,翩然走来。这样一个音乐片段,通过主题的不断变化,音色的明暗交替,情绪的瞬息变化,加之电影艺术中光、像、影的完美结合、演员的出色演绎,充分表现出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很人性地反映出情感世界的渴望,使人们体会到恬静与祥和,令人赏心悦目,难以忘却。

音乐教学从不同的方面使学生情感得以培养。例如:反映人和自然、命运拼搏的音乐作品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和进取精神;热情、乐观的音乐作品能使人心胸开阔,努力奋进;宁静、祥和的曲调可以使人平气合,沉静地对待一切。教师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从不同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情感教学,使学生形象、生动地感受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音乐世界中自由地翱翔。

三、创造自由的氛围,使学生从中得到情感培养。

有位名人曾说过:“不要站着和孩子说话,这样会不平等。”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世界,不要把自己的意志、情感强加于学生,禁锢其思想,束缚其行动。教师要有意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以民主态度,商量的口吻,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在活动中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爱好、特长、原有的程度进行自由的情感体验。人们说“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多少次演奏就有多少部作品”。音乐作品在反映情感时,有许多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我们在分析歌曲《夜晚的星》时,一位同学说“这首歌表现的是:在一个晴朗的夜晚,天上的星星是五颜六色的,人们聚集到草坪上,欣赏夜晚的景色。”另一位同学立刻说“不是,不是,晚上人们都睡觉了,天上的星星从窗口照射进来,床边还有一大束玫瑰花。”我想,大概是这位同学联想到唱过的《摇篮曲》,那句“床头布满玫瑰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紧接着下一位同学说“天使穿着白色衣服,拉着我的手飞上了天,我看见了嫦娥和月兔,我还跟他们一块儿玩呢。”学生们兴奋地构画着生动的情景,气氛很活跃。这时,我让他们闭上眼睛,建议他们把自己的奇思妙想通过歌声表现出来。当时正值傍晚,我们关上灯,教室里尚有一丝余亮。稍停片刻,活动室已寂静无声,我在钢琴上奏出一段舒缓、安静的旋律,然后进入歌曲的主题,随之我同他们一起动情地歌唱。偶然抬眼望去,学生们随着音乐伴奏晃动着身体,微闭着双眼,沉浸在歌曲之中,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当学生们走出教室的瞬间,仍感到音乐的余味,当他们以美好的心情回味时,又产生了对音乐活动的期待,对音乐美的新的渴望。

教师不仅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引路人,还是学生的合作者。师生要进行和谐的情感交流,共同演绎美好的图画。

情感教学中,还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做、敢说的氛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允许学生说“不”字,不套用语文教学中总结“中心思想”的旧法来束缚、排斥学生的感受,不能将自己的偏爱强加于学生,也不能苟同于音乐作品的文字介绍。就拿《月光奏鸣曲》来讲,教授这首乐曲的老师大概都会让学生去联想皎洁的月夜,这首作品便成了宁静安详的代表作了。而事实上,它只是贝多芬创作的《#C小调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只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才命名的。

一部音乐作品是创作者受一种内心涌动情感的支配来完成的。同样,欣赏者只有对音乐所蕴涵的情感有了自己的体验,音乐才能鲜活起来。失去了自己的感受,音乐将只是一个个苍白的音符,也将无法听到发自内心深处的心灵之声。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想法,并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启迪、引导学生的二度创作。有情才动情,有感才能发。当要求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学生依然正襟危坐、默不做声时,不要埋怨学生;当你激情荡漾,而学生无动于衷时,不要埋怨学生。低头审视一下自己,那是教学中的一个败笔。试想:当教师只顾一味地传授知识技能,而没有顾及那已显疲惫的双眼,何来的激起?当教师只是墨守成规地克守着原有的教育形式,何来的思辨?

柏拉图说过: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音乐是美的艺术,具有美的品位。它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美好,使人们心灵变得更加高尚,更加纯洁。情感教学就是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感受音乐的美,培养丰富的情感世界,勇敢地面对生活,平和地看待事物,友善地对待他人。热爱一切美的事物,珍视每一次的情感体验,留住每一个永恒的瞬间。

音乐学科中的情感教育 第3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59-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各个学科而言都是如此。在传统教育模式下,高中教学中对于高中生物的教学模式显得较为的死板和生硬,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教学质量是起到很大的负面作用的。因此,在新形势下,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在生物教学中加入情感教育的因素,让学生通过生物学习收获到更多的知识。

一、情感教育的基本概述

情感教育出现的时间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世界各地的教育界对于情感教育的解释大都大同小异,综合起来看,情感教育主要是作为一种教育的模式,在教育过程中主要关切学生的情感、情绪和态度,并以这些情感因素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乐趣所在。换言之,通过情感教育,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并在教师情感因素的引导下逐渐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生物情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普遍欠缺生物方面的情感素质。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技“唱主角”的新世纪,在当今每天都有日新月异的生物技术层出不穷,但是纵观我国高中学生,大部分都对生物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和一定的偏差。正因为如此,学生对于生物这门学科所保持的情感素质也是相对较低的。造成这个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学校、教师甚至包括家长都不可避免的应该承担一部分的责任。而很显然,这些各方面的局限性都严重的影响着高中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

2、部分教师的情感教育素质较为欠缺。教学之所以被称之为教学,很显然就是一个教与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废都可能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纵观高中生物的教育界,之所以存在着情感教育比较欠缺的一个另外的原因就出在部分教师的身上。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对于新知识、新理念的接收能力较弱,加之长期缺乏相应的在岗培训,直接导致其在教学的过程中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让情感教育的理念形同虚设。

同时,又由于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制约,我国很多教师就算已经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其仍然不愿意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将情感教育融入其中。这部分教师认识情感教育是“花架子”,对于最终应试成绩的提升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因此其不愿意在自己的教学环节中加入情感教育。

此外,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情感教学本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教师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这种方法的精髓所在,因此就算他们愿意在教学中使用情感教育,其最终的教学效果往往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三、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使用情感教育的主要策略

1、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情感教育的能力。要想高中生物的教学更加具有情感性,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修养。首先,教师应该从源头重视情感教育。不管是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没有爱的课堂都是死气沉沉,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升自己的情感修为,让生物教学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其次,教师还应该明确情感教学的目标所在,切勿在教学中目标不清,盲目行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情感教学的各个目的进行有效量化,逐渐建立起学生早已经丧失的积极性。

最后,教师还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并切忌不能对成绩不好的后进生进行情感歧视,在教学中做到一视同仁,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

2、深挖教材,寻求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内容。目前高中学生使用的新版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与情感教育进行很好融合的,教师必须对其进行深挖,找出其结合点。第一,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插图,这些都是与情感教育的结合点所在。在教材中,这些插图,比文字更加直观和简洁,也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材中一些生动的生物史学图,诸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细胞学说的建立等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电影镜头,将此情此景的一些情绪和历程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这些生物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并逐渐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观。

第二,除了插图之外,还有很多教材中的内容也与情感教育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认真总结教材,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情感因素进行有效联系。例如,教师在进行细胞分化这一章节内容教学的时候,在其中就有一部分是关于克隆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说明科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在具体进行生物科技应用的时候应该时刻保持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并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情感教育的开展。要想在高中生物的课堂上更好的开展情感教育,教师为教学创设一个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教学环节的创设中教师必须深入结合教材内容,切勿生搬硬套,与情感教育的衔接必须自然。同时,要想情感教育开展的效果更加事半功倍,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和谐的氛围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得更加放松,并乐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例如,教师在进行食物链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可以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视频。通过观看这段视频,教师就可以将生物界中食物链的能量传递等进入一个简单易懂的讲解,并教会学生优胜劣汰的社会道理。此外,实验也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教师也完全可以根据实验的内容在教学中适当的穿插一些情感教育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养成勤动手、勤动脑并与他人合作分享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杨广军.高中生物情感教育的内容与方法[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 屈瑞芳.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物理学科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 第4篇

一、让学生感知物理学的实际地位及价值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科学直接地,并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的性质———它作用于心灵”。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首先,它是科学,同时也是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中学物理教学就应该在让学生学习物理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感受这种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将这种文化的真正魅力体现出来,也许会让我们现在教师难教,学生更是苦不堪言的物理课堂,显得更有生机,学生学习会更有激情,学习过程中也会苦中有乐。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这种文化?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呢?我想,在高一的第一堂物理课,教师没有必要去讲怎样学习物理?也不必去讲具体的物理知识,可以介绍一些物理学发展与现代科技的关系,从时间、空间的尺度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范围。介绍过去100年来,与物理学有关的重大科技发现或发明,这样可以极大地打开了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感受物理学的广博,全面感知物理学,体会“知识就是力量”的真实含义。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渴望了解这些知识。

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生产中与物理学有关的家用电器及物理知识相关的用具;列举物理学与农业、工业、交通、国防、医疗卫生等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物理学离我们很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消除了学生对物理学的神秘感。试想,如果我们的世界里没有物理学的发展,那么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这将是不堪设想的。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作出的巨大贡献,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好物理的动机。

二、让学生感受物理学家的伟大人格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物理学史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了解物理学的发展是许许多多物理学家奋斗的历史,为了探索自然奥秘,追求真理,克服重重困难,历经无数的挫折与失败最终取得成功的历史,有的物理学家为了宣传真理,探索物理知识,寻求物理规律,克服病魔,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在教学中,应适时介绍教材中涉及到的物理学家,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学生时代,他们的生活背景,他们的贡献;了解他们在困难面前、在失败面前、在挫折面前、在成功面前、在荣誉面前所体现的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了解他们探索物理科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人格的伟大。例如:居里夫妇,从7吨沥青铀矿提炼出一克纯净的镭。他们为了提取纯镭和纯钋,他们在棚屋做的实验室里待了将近45个月;开普勒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发现了天体运动的三定律;普朗克在种种家庭磨难之下提出了量子理论;霍金在与病魔作斗争的情况下,在科学研究方面还取得了巨大成就。再如:爱因斯坦拒绝了以色列总统的职位,而继续物理研究。从物理学家的身上去感悟生命的伟大、人生的美好、人生创造之美、奋斗之美,唤起内心深处的崇高感、自豪感与责任感,实现人生的超越。从物理学家们的身上去领悟巴尔扎克所说的:“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体会物理学是一项“智力探险活动”,树立正确面对困难、失败与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锻炼学生的意志。

情感是影响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情感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物理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介绍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以及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唤起为祖国的繁荣和强大而奋发学习的情感。例如:在“恒定电流”一章教学时,可介绍我国在超导现象及应用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和领先地位。在讲回旋加速器时,可以介绍我国的第一座高能粒子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等一系列我国高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及其伟大意义。在“万有引力定律”教学时,可结合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使学生受到生动而深刻的教育。根据教材的内容,还可以介绍如周培源、严济磁、钱学森等老一代科学家情系中华,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三、让学生感知物理学的真、善、美

几百年来,人们对物理学中的简单、和谐美,赏心悦目、赞叹不已。首先,物理规律在各自适用的范围内有其普遍的适用性、统一性、简单性,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美。表达物理规律的语言是数学,而且往往是非常简单的数学,这又是一种微妙的美。其中,物理学家不仅发现了对称的美,还发现了不对称的美,更妙的是发现了对称中不对称的美和不对称中对称的美。人们曾经以为,只有将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才是和谐的,而物理学特别是量子物理学的发展揭示的真理,证明了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话是对的:“自然……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在物理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中,蕴藏着丰富的和谐、有序、统一的科学美,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物理学家在研究物理时,都倾向于选择和谐与自洽的体系,追求最简洁、最理想的形式。在“电磁学”中法拉第虚构的电力线、磁力线是如此成功和优美,至今仍被广泛采用;麦克斯韦经过艰苦的探索,只用一个方程组就描述了电磁运动的所有规律;奥斯特发现了磁生电的现象,法拉第为了追求电与磁转化上的对称与和谐,经过十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磁生电现象;牛顿被后人称为科学美的典范,他运用演绎法极其明晰地得出了完美的力学体系。在物理教学中,恰当地设置教育情境,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能力,领悟自然界的内在秩序与和谐,从而唤起人的真、善、美的自然天性,达到认识和情感的完美统一。

纵观物理学的整个体系,处处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自然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逐步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去观察、理解、处理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用辩证的观点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对自己的现实和将来提出正确而务实的期望;摆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位置关系,实现自身和环境、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从而提高把握事业成功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物理概念的抽象,物理知识的实践性以及解题方法的灵活性,一方面,在客观上造成了物理学习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也为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供了条件。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意志主要表现在克服具体困难的过程中,这实际上是学生情绪的自我控制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情感特征和意志水平,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失败和挫折,引导和培养他们从失败中取得真知走向成功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品尝失败的痛苦,了解探索的艰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养成坚韧的性格和意志,以积极面对充满竞争的社会和今后漫长的人生历程。

五、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未来社会的人才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共事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是时代的要求。学生在分组实验中要进行一系列的调节、观察、记录,这些工作一个人往往难以完成,需要多人共同参与,其中某一个人的不协调配合都可能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学生实验中的合作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诚恳地向他人表现合作的愿望,给别人协助自己的机会,并主动配合别人完成物理实验;另一方面,在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时,既要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共同研究得出正确结论。因此,在物理实验中更应积极倡导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培养良好合作的习惯。

通过物理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比如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避免学生故意凑数或毫无根据地修改数据;对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要及时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加强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学 第5篇

——由《城南旧事(教学思想、教学实践经验交流)》所想到的树强中学:张娟

暑期参加了语文教师网络培训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由《城南旧事(教学思想、教学实践经验交流)》所想到的,谈谈自己的想法。《城南旧事》表现的所有事件都是小英子的所见所闻,基本上做到凡是英子看不到的东西不拍。透过小英子的视角,影片给观众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旧北京的一幕幕的生活图景,如小英子眼中的宋妈的遭遇和自己上学的情景。另外,儿童的视角是一个天真无邪的视角,区别于成人视角,她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是发自内心,并不会由于尘世的困扰而刻意躲避或强调某些事情。从这个角度而言,采取小英子的视角也能使观众获取更强烈的真实感。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当今的学生亲情淡漠,不知感恩已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虽然和社会风气、网络影响、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说没有我们的责任。特别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就更应该在这些方面作出努力。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四书五经,孔孟之道,难道教育出来的就是一些自私自利,唯我至尊,没有感情的高科技“机器人”,如果是这样,应该是我们做语文老师的悲哀!因而,语文课不只是语言的课堂,更应该是弘扬人文精神,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课堂。我觉得学习了这些材料给我启迪最大的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情感道德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一)知识积累和道德教育相结合。每一堂语文课,只要有机会

我就引导学生积累一些德育教育的小故事,让故事里闪光的精神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一次学生练习中,我发现了一个词——囊萤映雪,于是我就让学生回去了解这个词的意思,搜集有关这个词的典故,同时还要求学生在搜集与此意义相同的一些词,并把搜集过程、读后感受写在日记中。任务布置下去,学生兴致很高,第二天,学生不但搜集到了与此相同的如:百里负米、鹿乳奉亲、孔融让梨、凿壁偷光„„这样的故事,还写出了这些故事给自己带来的思考和启发。这样既积累了语言又锻炼了写作还加强了思想教育,可以说是一举三得。所以,对于我们学生不能缺少的这些精神食粮,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适时的添加、引申,天长日久,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作为老师在讲到一定的地方,就会联想到一些和文章有关的道德思想教育故事讲给学生,作为学生,他不但愿意听,也愿意随着老师的思路想下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其养成善于积累的习惯,无形中所学文章的内涵也一目了然,学生在美的熏陶和教育中深化了文化底蕴,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还有一点是语文教学融入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中,结合学校政教处的诗文诵读活动,让学生积极投稿,在活动中许多同学获得了“小诗人”证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多方面推荐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尽量扩大学生阅读面。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知道,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和大量课外阅读是分不开的,但是,让学生能会读书、自觉地去读书、喜欢去读书、用心去读书又是不容易的,对此,我可以说是动了许多脑筋。⑴、做好读书的准备。①激发学生读书的决心和好奇心。每个学生必须有一个积

累本,在积累本上都摘抄着这样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唯有读书,才能让有限的生命过得充实富有、多姿多彩;唯有读书,才能让有限的生命飘溢着浓郁的清香,闪耀出无限的光辉;也唯有读书,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让生命增值。我们无法丈量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因为,一本让人受益的好书,就是一次生命的拓展,他带给我们的是无穷的乐趣与充实。”这句话不但写在了学生的本子上还写在了学生的心里。学生读书的决心在心里生根发芽。教材中有许多美文,更有许多著名的作者,在上课时我就利用这些美文和作者激发学生读书的好奇心。如:讲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就向学生推荐《朝花夕拾》;讲到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就向学生推荐《城南旧事》;讲到冰心的《小桔灯》就向学生推荐冰心的散文集;讲到泰戈尔的散文诗,就向学生推荐《泰戈尔诗集》„„并且一定要从里面选一个有趣的故事或几句优美的语言说给学生,激起他们读这几本书的愿望。②帮助学生确定所读书目。我把新课程标准中确定的学生必读书目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书目的要求,有选择的阅读。先读自己喜欢的,再读老师建议读的;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全读,也允许有选择的读。刚才说的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做的,要真正让学生把书读好,最主要的还是下面的几点⑵明确读书的要求。让学生读书特别是刚开始读书,必须有要求:一般要求每两周读一本书,你想读什么书必须在小组长那里做好记录,必须摘抄两页好句子或写读书的点滴感受,写出一篇读书笔记。⑶检查读书的效果。一是检查学生的积累本和读书笔记,再就是每隔一周的读书交

流会,即:“阅读汇报课”。积累本主要是由组长检查,教师抽查;“阅读汇报课”每两周一次,让学生自己主持,方法自己定,只是给他们一些指导和补充。方法上有时是小组轮流,有时是学生推荐,也有时是毛遂自荐„„主要内容是学生汇报这一阶段自己读的什么书,这本书好在哪里,有什么样的感触,甚至是几句好句子,一个片段,一点心情,什么都行。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些难度,学生一是说的肤浅二是都怕说不好,后来渐渐的习惯了,而且也说的有模有样的了。有的教师可能觉得上课时间太紧,有学不完课程的感觉,根本拿不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我觉得在上课上根据情况可以进行精讲和略讲相结合,尝试性的进行单元学习,把一个单元分类进行学习,就是前面我讲到的那种学习方法,这样可以缩短授课时间,把余下的时间用来让学生读书。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6篇

“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某个作品,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热爱生活,身心和谐的人。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诉诸于人的听觉,打动人的内心。教学中,它表现为教师通过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对音乐美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与音乐相一致的情绪状态,引起感情的感染、情绪的激动、情感的共鸣。使音乐情感和学生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在身心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我们所接触的学生年龄小,知识欠缺,理解能力不足,会对音乐产生“无动于衷”的感觉。怎样把音乐形式转化为感觉及情感,是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情感教育中教师是基础

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的审美感受启迪、激发学生,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敞开心扉,体验美感,主动激情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首先,需要教师有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听出音乐的“意味”感受作者的意图,还要触类旁通,了解文学、美术、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对文学、电影、诗歌、绘画等姊妹艺术有所了解,就能以比较詮释的方法挖掘作品的内涵,无论在理解还是在表达上,将会更加形象、生动、准确。如果对历史有所了解,就会在赏析作品时,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上去体会作品的时代意义。教师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对生活的美及艺术的美敏感,并且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热情洋溢,亲切自然,将情感渗透于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教师要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在音乐作品中演绎出自己的生活经历、亲身感受,突出自己的人格及个性特点。即使在教学中多说几句“对不起,我错了”也丝毫不会影响教师的威信。真实的情感表现,更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并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真实的情感表露。

二、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

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音乐的理解需要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的中间媒介给予展示,以缩短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那么,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更为行之有效。

电化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配以相关的语言描述,直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使之产生丰富的想象,触动内心的情感世界。得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心灵对音乐作品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例如:欣赏美国艺术片《海上钢琴师》的音乐片段。该片段体现出主人公对美好感情的向往。画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主人公-钢琴师在悠闲地弹奏钢琴,琴音平静、舒缓。音乐采用的是抒情慢板,感觉音符像在十指间不经意地流动。画面镜头对准了钢琴师,他偶尔抬起了头,音乐旋律突然有了变化,亮丽而清新,仿佛吹来一阵清风,画面中现出一个美丽少女的脸庞,金黄色的头发在海风的吹拂下散落双颊,柔和的面孔上,眼睛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迷人。音乐在不时变幻,忽而温婉,忽而俏皮,又忽而激动。镜头在不停切换着:少女的发丝遮盖了眼睛,掠去发丝,露出光洁的额头,透过玻璃的反光照一照自己,然后偷偷地瞅一瞅有没有人看到。忽然,音乐悠然而止,此时画面中呈现出空空的玻璃仓口,音乐回到开始的主题,镜头对准了钢琴师的眼睛,眼神中透出向往和遗憾。继而,音符又如清澈的泉水一样涌动出来,由弱到强,热情奔放。画面中,美丽少女迎着海风,裙裾飘舞,翩然走来。这样一个音乐片段,通过主题的不断变化,音色的明暗交替,情绪的瞬息变化,加之电影艺术中光、像、影的完美结合、演员的出色演绎,充分表现出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很人性地反映出情感世界的渴望,使人们体会到恬静与祥和,令人赏心悦目,难以忘却。

音乐教学从不同的方面使学生情感得以培养。例如:反映人和自然、命运拼搏的音乐作品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和进取精神;热情、乐观的音乐作品能使人心胸开阔,努力奋进;宁静、祥和的曲调可以使人平气合,沉静地对待一切。教师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从不同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情感教学,使学生形象、生动地感受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音乐世界中自由地翱翔。

三、创造自由的氛围,使学生从中得到情感培养。

有位名人曾说过:“不要站着和孩子说话,这样会不平等。”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世界,不要把自己的意志、情感强加于学生,禁锢其思想,束缚其行动。教师要有意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以民主态度,商量的口吻,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在活动中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爱好、特长、原有的程度进行自由的情感体验。人们说“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多少次演奏就有多少部作品”。音乐作品在反映情感时,有许多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情感教学中,还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做、敢说的氛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允许学生说“不”字,不套用语文教学中总结“中心思想”的旧法来束缚、排斥学生的感受,不能将自己的偏爱强加于学生,也不能苟同于音乐作品的文字介绍。就拿《月光奏鸣曲》来讲,教授这首乐曲的老师大概都会让学生去联想皎洁的月夜,这首作品便成了宁静安详的代表作了。而事实上,它只是贝多芬创作的《#C小调奏鸣曲》,《月光奏鳴曲》只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才命名的。

一部音乐作品是创作者受一种内心涌动情感的支配来完成的。同样,欣赏者只有对音乐所蕴涵的情感有了自己的体验,音乐才能鲜活起来。失去了自己的感受,音乐将只是一个个苍白的音符,也将无法听到发自内心深处的心灵之声。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想法,并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启迪、引导学生的二度创作。有情才动情,有感才能发。当要求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学生依然正襟危坐、默不做声时,不要埋怨学生;当你激情荡漾,而学生无动于衷时,不要埋怨学生。低头审视一下自己,那是教学中的一个败笔。试想:当教师只顾一味地传授知识技能,而没有顾及那已显疲惫的双眼,何来的激起?当教师只是墨守成规地克守着原有的教育形式,何来的思辨?

音乐教育中的跨学科综合研究 第7篇

关键词:音乐,跨学科,相关文化,教育

高等音乐教育在21世纪的发展, 既要关注音乐本体的把握, 还要把音乐置于整个艺术领域中, 将音乐课从学科教育的轨道向着全面育人的轨道上转移。这种转移意味着音乐课要有一种不同于学科教育体制下的全新特征, 那就是:音乐课要以音乐为载体, 以音乐中丰富的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音乐文化为学生探究的主要目标, 以学科的相关文化为支撑, 从而形成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育人的新型音乐教学体制。因此, 多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 在音乐教学中承载着更多相关文化的教学, 已成为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理解和把握“跨学科综合研究”之内涵

纵观古今中外早期的学科教育, 都不是以培养专家为目的的专门教育。在西方, 作为博雅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 古希腊的“七艺” (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 教育, 曾支配了欧洲教育达一千五百年之久。中国古代传统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教育中, 也早就体现出跨学科综合发展的模式。但此后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及学科分化的日益加剧, 教育的专门化日益显著。而事实上, 各种知识像一张网似的, 网孔与网孔之间互相关联。蔡元培, 这位开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大师, 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就十分注重跨学科综合研究。他心目中的大学教育是一种“文理融通”的教育。他主张美育与智育并重, 并以此为新教育之纲要。古代尚且如此,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社会, 对人才的需求更是如此。艺术具有强烈的综合性, 它要求从形式到内容、从思想到品味、从风格到意蕴都应该是浑然一体的, 因此, 仅靠某一方面的技能是难以成为真正优秀的艺术家。科学始于创造, 艺术崇尚创造, 科学和艺术所共有的创造性, 是两者能够携手并进的坚实基础, 而想象力则是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粘合剂, 同时也使得艺术对科学发挥重要影响成为可能。音乐教育中的跨学科综合研究, 就是要在音乐教育中引入相关文化元素,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 认识到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 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 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学科的联系, 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 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使受教育者更透彻地领悟音乐与诗歌、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的孪生和互证关系, 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与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互文和生发关系, 这既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跨学科综合”具有信息含量大、知识层面广、参与性强的特点, 涵盖了文学、美术、历史、地理、民俗学、戏剧、舞蹈, 等等相关的文化, 可谓是包罗万象。而这些知识都可以通过具体生动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实践活动, 在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得以完成。

二、音乐与文学相结合

在整个艺术系统中, 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有着广泛的联系, 并且处于基础地位。不少艺术门类都离不开文学。音乐具有超常的想象力, 文学富有很深的理解力, 文学修养的深浅直接关系到对音乐理解的深浅, 而音乐超常的想象力又直接牵动着文学的创作灵感。在音乐中, 歌曲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许多音乐在标题等方面经常有文学的因素。音乐虽然不能再现文学作品的内容或场景, 但却能使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意境和精神得以升华。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会随着其文学修养的加深而更加透彻。音乐和文学都来源并一起反映着生活、反映着主观和客观世界。在音乐教学中,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学这门艺术的感性认知, 创设特定的情境和气氛,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使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得以发展。

三、音乐与美术相结合

荀子云:“缘耳而知声, 缘目而知形。”音乐与美术的意境是相通的, “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 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我们可以从音乐节奏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旋律的流动以及曲式的结构等音响中, 想象和联想到画面色彩的明与暗, 线条流动的直与曲以及整体的构图与布局等。达芬奇, 不仅是绘画大师, 他同时也是位通晓音乐的艺术家, 他认为音乐虽然是听觉艺术, 但它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首先, 音乐与绘画都有节奏;其次, 音乐与绘画同样具有比例关系;再次, 音乐与绘画的美感完全建立在各自部分之间的相互渗透之中。他的见解得到众多艺术家的认同。作曲家德彪西深受19世纪末印象主义绘画新颖画风的触动和影响, 以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 创立了印象主义风格的音乐流派。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常常将自己对绘画的热爱带入他的音乐作品中, 如弦乐五重奏《升华之夜》、独唱剧《期待》、配乐说唱《月迷彼埃罗》, 等等, 都以无调性的旋律、十二音的构造、音乐的织体等各种音乐手段呈现出强烈的画面感。

四、音乐与舞蹈相结合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舞蹈是音乐的回声”。舞蹈总是要与音乐共生共存的, 音乐是舞蹈这门艺术的生命。音乐与舞蹈相比较而言, 在表现手段、展示方式和感知方式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 但音乐与舞蹈之间存在许多的共同点。首先, 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抒情性, 而且两者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艺术, 正是由于两者的同步进行和有机结合, 才产生了可视、可听的舞蹈艺术。其次, 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音乐可以渲染情绪, 帮助揭示舞蹈的内容, 并且使舞蹈显得更加生动和富于魅力。它们就像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姐妹, 互相联系, 互相依存。

五、音乐与戏剧、影视艺术相结合

戏剧与影视艺术本身就是综合了文学、表演、美术、音乐、摄影等因素的综合性艺术。音乐是对影视画面、内涵的提炼, 影视是对音乐情感的扩展。电影电视的画面是具象的, 音乐则是精神层面的, 是对画面的升华。因此音乐与影视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 它们相互扶助、相互影响。优秀的影视作品为音乐加入情感内核, 使之更加动人, 而优秀的音乐则令影视作品飘逸灵动、回味无穷。音乐与戏剧、影视等艺术的结合, 对艺术创造的情节性和戏剧性都有进一步的感知和理解, 还能增强音乐思维的逻辑发展。由于现代学生音乐审美的需要, 音乐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我们可以从艺术的宏观层面出发, 将音乐与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有机地综合起来, 借助多媒体手段, 将抽象的听觉艺术与直观的视觉艺术联系在一起, 构成同一主题, 使学生们通过听、唱、奏、看、编、演等形式, 真正实现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 达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目的。

六、音乐与建筑、园林学科相结合

建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 人们是从它的均衡、对称、布局等各种形式中去体验其美感的。而建筑中的均衡、对称、比例等造型特点, 同样也在音乐中得到了相应的体现。梁思成、林徽因先生曾说过:“一柱一梁的连续重复, 好像四分之二拍子的乐曲, 而一柱二窗的立面节奏, 则似四分之三的华尔兹。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 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 无形中都在诉说, 乃至歌唱。”建筑并非音乐, 但建筑的形式语言和音乐十分的相似。从欣赏它的外部造型到欣赏它的内部布局, 类似欣赏一部交响乐, 先是酝酿情绪, 逐步的加强印象, 最后达到高潮。黑格尔说:“艺术的起点是建筑”, “音乐和建筑最相近, 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充分说明了音乐与建筑不但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 而且也具有相似的审美观念。因此可以说, 建筑的审美也是在时间中完成的, 从欣赏门廊到走进大厅的艺术处理就像音乐的序曲、扩展、渐强、高潮、渐弱、休止这一过程一样。因此, 可以说音乐是无形的建筑, 建筑是有形的音乐。

七、音乐与历史相结合

音乐与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离不开音乐的声音。从反映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辛亥革命歌》, 到北伐战争期间响彻云霄的《国民革命歌》, 在慷慨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和《毕业歌》的引导下, 多少热心青年投身于救国救亡的革命洪流中;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诞生了《国际歌》, 苏联卫国战争中到处传唱的《喀秋莎》, 法国的国歌《马赛曲》, 表现了1792年法国马赛的义勇军在歌声和鼓声的激励下, 开赴巴黎参加保卫祖国战斗的历史事件。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以恢宏的气势成功地描绘了俄罗斯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雄伟气魄和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正所谓时代如歌、历史如歌, 通过对这些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学习, 在使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美的同时, 也极大地丰富和加深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音乐教育的跨学科综合研究, 就是要使学生在多种艺术融合与比较的氛围中, 获得更多的审美感悟,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更出色的审美能力和更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重要的是体现了新型的音乐教学体制, 是正确实施音乐中学科综合的基础。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综合, 其目的是进一步拓宽学生学习音乐的渠道, 发散学生的多元思维, 让学生在更广阔、更自由、更生动的文化背景下体验、理解并学习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引领和点拨, 在课堂上适度地展现人类知识的横断面和全景图, 实现艺术和科学的交融、人文与艺术的对话, 从而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更深层次地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品位, 使学生们在知识和艺术的殿堂中享受美的教育和熏陶。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163, 136.

[2]扎哈诺夫.舞剧编导艺术, 艺术特征论[M].北京:艺术出版社, 1986:361.

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第8篇

一、创设情境,培育情感

在课堂中,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情感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俗话说:“触景生情”,我认为情境对人生情是非常重要的,在音乐教学中创设情境就是为了让学生“生情”,让学生“动情”。英国教育家柏西·布克在《音乐家心理》中强调:“一名教师,你首要的紧迫任务就是去创造一种吸引力。”一堂音乐课的关键是要有吸引力,创设情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有以下三种:

(一)音乐课中语音创设情境。

在生活中,语言是一种最普通最特殊的教学手段,不经意地使用语言,谁也不会意识到语言的特殊性,但是当教师巧妙地使用语言时,语言便会发挥神奇的作用,比如教学《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时,我用精练的语言首先向同学们讲述汶川大地震时我们捐款帮助灾区孩子的一些感人事迹,学生听得非常感动,然后出示课题《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学生由于熟悉地震时全国人民帮助灾区的事迹,深深地被感染,唱起来格外动情,很快进入歌曲的情感教学。

(二)设计游戏环节创设情境。

在游戏情境中学习,要让学生在玩乐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学会各种各样动作的同时,感受音乐的节奏、韵律等,增强动作的敏捷性和协调性。如在学习《走进西藏》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伴随旋律试着跳一段藏族的踢踏舞。学生的兴趣非常高,觉得这是个有趣的游戏。在玩乐中,学生接触了踢踏舞的基本要领,了解藏族音乐的节奏特性。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体现了当今我们倡导的愉快教学。

(三)故事启迪,创设情境。

每个学生都爱听故事,所以可借助故事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歌曲,感悟道理。学生从富有情趣的故事之中,有事可想,有事可明,有事可认,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如在学习《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之前,我给学生讲述陈世美秦香莲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对陈世美的无情无义、凶狠残忍异常愤慨。在后来听赏这段京剧时,就能基本把握这段戏曲的主题思想。

二、以声传情,培育情感

音乐以声传情, 以情感人, 在声情并茂中使人的心灵得到真、善、美的升华。音乐需要渲染力,听者更能体会这句话。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渲染力,无非是声音,老师甜美的语言,高亢、嘹亮的歌喉是与学生传递情感的最有力武器。同时巧设小情境、以声传情也是情感教学法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优美语言,声声于耳。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柔美、富有磁性的语言有丰富的感染力,是激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发音、语调、语速、语言的力度等都要有更高的要求,吐字准确,发声方法正确,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把握要准确,要以恰当的速度、力度和音量表现出来,把歌词朗诵得生动、清晰、悦耳,进而表现出音乐的节奏感与音乐美。舒展优美的语言,情感真切的语感,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诗一般的语言中感受美、体验情,从而融入歌曲的意境中,实现以声传情。

(二)规范范唱,以声动情。

在歌曲教学中,范唱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的范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歌传情的作用。音乐教师要用熟练、规范、流畅、含情、传情的歌声去打动学生,使学生通过聆听,被老师美妙的范唱歌声所打动,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兴趣。

三、教师的以情感人

在教学中,老师的感情对于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教师个人的情感表露,能使学生受到熏陶,为之感动。教师情感素质的高低,是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水平高低的关键。教师不能只把教学当做一项任务来认真完成,还要把它当做一件乐事来细细品味、享受。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也只有付出真情实感,才可能得到真情实感的回报。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热情洋溢、态度积极,只有以情才能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从而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到音乐艺术活动中来。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两点:

(一)“亲其师,信其道”。

言教不如身教。教师必须有扎实的音乐基本功,能听出音乐的“意味”,感受作者的意图,还要能触类旁通,了解文学、美术、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假如教师对文学、电影、诗歌、绘画等有所了解,就更能挖掘作品的内涵,无论在理解还是表达上,将会更加形象、生动、准确。如对历史有所了解,那在赏析作品时就能以历史的角度去体会作品的时代意义。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审美感受来启迪、激发、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敞开心扉,体验美感。如教学《唱脸谱》一课,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戏剧知识才能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对京剧的热爱。

(二)教师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教师在导入歌曲时可以想象自己就是歌中的人物,与总体形象同化,达到人我一体、物我交融的境界。从心理活动来说,我就是歌中的人或物,置身于歌曲音乐形象中。然后以情感人、以情带声的范唱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如歌曲《大海啊,故乡》的导入,该歌曲以质朴而深情的语言、优美而平缓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大海、故乡和妈妈深厚、真挚的情感。在该歌唱导入时教师可以想象“我”就是歌曲中的主人翁,如此只要充满真挚的感情,通过熟练自如的范唱,就会激发学生的热情。

四、以情育人,在音乐课堂中帮助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在于启迪、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情感层面。音乐课无论是作为人文学科,还是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的目的都是培养人文精神。即通过实施人文关怀,丰富人的情感与美感体验,陶冶人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音乐可以让听者“情绪化”。特别是那些令人愉悦的音乐作品,在听后会让人产生积极的情绪并焕发出奇异的神采。如在教学《椰风海韵》时让学生欣赏《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启发学生从优美的乐曲中去想象海南岛迷人的风光,战士们站岗保卫边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迷人的景色。在优美深情的歌声中,领略伟大祖国山河的无比壮丽的同时,展现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为人民守卫国土的精神风貌。看似歌颂海南,其实是歌唱驻守南疆的部队官兵,但让学生感受的却是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乐观向上的壮志豪情。

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第9篇

一、情感教育的效用

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要想对情感教育的具体运用展开深入分析,首先必须深刻理解情感教育的主要作用。传统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学生被当作是教育实施的主要对象,教师围绕学生展开的教学实践也主要是以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和技能操作培训为主,学生接受的音乐教育大多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音乐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并没有得到体现。同时,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成功阻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最终导致学生学习了大量的音乐知识,但并不擅长表达音乐,尤其是情感方面的呈现显得较为枯燥,这就是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缺失造成的结果。

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不同的音乐表达着不同的情感,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音乐中的情感,并逐渐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学习这些情感丰富的音乐时,学生将听到的音乐与自己完美融合,不断地领悟和创造,最终内化成自己的生命感悟,这样的音乐就不再是简单的曲子,而是生命的表达。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整部作品表达了一种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教师可以结合情感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感悟作品当中呈现的英雄主义,从而理解创作者的思想,体会不羁的奋斗与斗争。音乐教学中引用情感教育,能凸显情感的重要性,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主动地去感受音乐,尊重个体真实的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情感教育的应用

1. 创造音乐情景

音乐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感教育,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让他们在体悟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中的情感魅力。情感教育的应用需要讲究方式,音乐情境的创造有利于为整个音乐教学创设和谐的环境,并以此吸引学生加入课堂教学中。比如学习“数鸭子”时,老师可以模仿鸭子的动作,或者让学生自己模仿生活中见过的鸭子,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联想到数鸭子的情景。老师生动的描述,专业的引导很容易将学生带入到创设好的情景中,学生聆听着美妙的音乐,很容易就会产生亲临其境的感悟,从而激发自己学习音乐的热情。教师还可以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设计和制作极具特色的教学视频,为学生创设独特的情感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音乐背后的故事,让他们在了解创作者想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去理解和感悟音乐的情感内涵。

2. 鼓励思维想象

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音乐有着自己鲜明的属性,呈现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有效的手段将有形的声音转变为无形的情感体验,能为学生创造出绚丽多姿的情感世界。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正在逐渐融合,含义深刻或者背景较为复杂的音乐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较为困难,很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的音乐教学应该尊重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用想象的力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再者,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对音乐的感知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真实体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以增强学习音乐的自信。当然,在鼓励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适当地给予指导和建议,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感悟。

3. 加强感情交流

不同于其他学科,音乐教学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情感教育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音乐教学具有鲜明的双向性,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保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自己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最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提高音乐鉴赏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音乐教育至关重要。音乐教育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对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讲,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情感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音乐教学必须高度重视情感教育的价值,并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运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

参考文献

[1]段淑芳.情感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职专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10篇

但是, 就目前学校的音乐教学, 尤其是职专的音乐教学, 缺乏情感表达成为普遍现象, 甚至部分职专学校音乐课流于形式, 成为学生的“自习课”, 更何况对音乐的情感教学的表达, 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成为每一位音乐教学者都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作为一种艺术情感教育的音乐教学, 本质上, 也即一种运用音乐来学习自身情感流露的情感教学。对此, 音乐教学过程离不开情感教育,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身情感的表达, 运用巧妙的音乐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并激发自身情感表达的积极性, 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争取达成情感共鸣。但是, 当前的职专音乐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情感表达的欠缺现象, 甚至个别职专音乐教学模式趋于形式化, 无任何音乐教学内容。音乐情感教育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对此, 音乐教师需端正自身教学态度, 转变教学方式, 合理融入情感教育的音乐内容, 运用各种辅助性条件, 努力营造浓厚的音乐情感教育氛围。

一、教师情感的投入

具有情感教育的音乐教学, 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的情感, 富有热情地投入音乐情感教学, 真正融入到音乐教学课堂中, 产生情感效应,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除此之外, 音乐教师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及心理素质, 有着专业的艺术作品审美力, 认知自我的同时, 深入认知作品。教师应对教学及学生投入情感, 而且这种情感是发自教师内心的, 对工作的热情, 对学生的热爱, 这种感情才能融入到课堂上, 发挥情感效应, 引导学生的感情。另外, 教师对音乐作品有着丰富的审美情感, 对作品的认知深入有自我认知, 这是音乐教师必备的业务素质与心理品质。

在教学前, 要对所教授的课本有充分地了解, 不仅包括对音乐背景的了解, 更多的是对作者创作时的情感表达、喻义等进行了解, 所谓“台上十分钟, 台下十年功”, 在这里指的就是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做到位, 才能够表达出音乐所表述的情感。教师既是音乐作品的欣赏者, 又是情感与审美艺术的传授者, 在理解作品的同时, 根据自己的感受, 传授学生理解创作者的情感与心境。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讲述, 更要有感情地导引, 通过自己的感情表达以感染学生, 用鲜明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感染力为学生示范, 表现音乐中的情感内涵。

课堂教学中, 教师饱满的热情, 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和表现在课堂上的那种富有表现力的讲授方式, 富有激情的演奏以及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随时都在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唤起学生的体验与理解, 激发学生表现情感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激励学生情感投入

优美的音乐课堂教学氛围, 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当中,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为此, 教师不能单纯地将音乐作为一门普通的基础课来讲给学生听。教师可利用背景音乐、图片、文字、动画等各种表达形式, 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欣赏与学习的氛围。当学生对音乐在情绪上产生共鸣时, 就能够很快达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世界, 在教师进行教学时, 他们会对所表述、感受到的音乐及音乐形象有心领神会的效果。

音乐是一门“听”的艺术, 学会听, 能够从听中感悟是音乐的情感教学的重要环节。不管是曲子还是歌曲, 由于旋律的不同、长短的不同、强弱的不同, 表现出的音乐情感是各不相同的, 不学会聆听是无法学习音乐的, 更无法享受音乐所带来的乐趣, 那么音乐学习便失去了意义。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听音乐, 如从音乐中辨别乐器的使用, 同一首曲子, 不同乐器表达不同的情感;快节奏与慢节奏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 也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创作者在创作初期想要表述的感情, 在哪些旋律中表现出这样的情感。这样的引导会为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音乐作有力的推动。

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相结合, 如图片、文字、动画、视频等, 通过有声有形的表现形式更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将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相融合, 更深切地理解作品所表述的含义。

三、培养学生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学生一旦失去自信心, 也就失去了学习动力。在音乐教学中, 我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优秀的, 都是有潜力的。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原因, 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只要我们给予充分肯定、尊重和鼓励, 给予关心、耐心和爱心, 让他树立信心, 那么学生终有一天会表现出惊人的爆发力。

音乐教学中的爱国情感教育 第11篇

一、在挖掘教材的爱国主义情感因素中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在音乐教材中,表现爱国主义情感的作品不胜枚举,我们要善于挖掘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因素,在音乐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通过欣赏、学唱、评析,让同学们在雄壮的歌声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引发学生的情感倾向和审美倾向,油然而生爱国之情。同时在每周一学校的升旗仪式上师生共同唱好国歌,强化学生对国歌的认同感,不断巩固国歌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激发起学生自尊、自强、自立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作品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中激发爱国情怀

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作者在创作歌曲时投注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在歌曲中抒发真挚的爱国情怀,学生通过对歌曲作者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就能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立场和感情,从而感受到歌曲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着重介绍某些歌曲的时代背景,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教学中,收集了聂耳的生平故事、《义勇军进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前前后后的资料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国际影响等,让学生较全面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深远意义、影响,使学生既认真学唱这首歌,又在爱国情感的体验中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在情景创设和氛围营造中深化情感体验

音乐作品通过声情并茂的表现手法表达意义,具有强烈的情感渲染性和情感陶冶性。在音乐教学中,注意创设具体的情景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运用说诵、歌唱、弹奏、欣赏、表演的“综合语言”及利用插图、投影等的“图画音乐”去渲染情景,营造气氛,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歌曲的爱国主义感情,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感。如让学生欣赏《苏武牧羊》时,通过看投影片体会“雪地”“苦忍”“渴”“饥”的情景,从而感受歌曲缓慢、深沉、压抑、愤懑的感情色彩。边看投影片边指导学生了解要用中速稍慢的速度,用平衡、深沉的呼吸唱这首歌,抒发苏武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四、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中激发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了解祖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能使学生认识祖国多元灿烂的优秀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音乐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积极引导学生欣赏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如在教学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筝”时,让学生了解“筝”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它的音色高洁、华丽、典雅、表现力丰富,既善于演奏优美的旋律,又能表现气势磅礴的乐章。接着让学生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渔舟唱晚》的慢板舒缓缠绵,快板急骤有序,学生深深陶醉于乐曲所创造的意境当中。在认识民族乐器二胡时,让学生了解二胡的形状、音色及其演奏特点,同时让学生欣赏二胡独奏《赛马》。乐曲以二胡这种独特的民族乐器,使用多种演奏技巧,表现了赛马时那种万马奔腾、蹄声“得得”的壮观场面,激发学生对草原生活的向往,对草原人民的热爱。

五、在课外音乐实践活动中持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音乐课程有突出的实践性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只有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才能生成和实现。为此,爱国主义主题的音乐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还应大量地体现在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把音乐教学融汇于课堂内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实践和体验,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途径。每学期,我们通过文艺演出、联欢活动,参加中小学合唱节、舞蹈节等活动契机,潜移默化地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在音乐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我们应精心设计每个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持续地将爱国情感教育寓于音乐教学之中。

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12篇

一、培养音乐艺术情感, 促进发挥想象能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 而情感是音乐教学实践中“情感化”和“审美化”的主要标志。作为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情感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 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所以,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牢牢把握情感性原则, 努力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并建立在音乐要素之间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自由想象空间。要结合实际情况, 根据音乐各种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例如, 在教学“奥林匹克风”内容时, 我并没有向学生过多地介绍奥运的知识和特点, 而是直接让学生欣赏一些奥运会的主题曲, 意图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体会歌曲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结果, 学生被那欢快、热烈的情绪深深陶醉, 大多数竟情不自禁地跟随音乐节奏舞动起来。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有了, 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 把课堂教学不知不觉地推向了高潮。

其实, 教会学生唱会一首歌并不难, 重要的是如何能让歌词中所蕴含的美妙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 使学生的心灵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受到滋润。因此, 在教唱之前, 教师要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懂得怎样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和表现手段等。如歌曲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如何, 应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这首歌?用怎样的语气或是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这样, 教师才能通过生动有效的诱导, 使学生在心灵情感上有所触发。

二、注重身心发展规律, 深化音乐学习情感

与小学年龄段相比, 初中学生对音乐认知水平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仍然处于基础阶段。教学实践显示, 初中生不仅初步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 还相应具备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他们只是在对待和处理的技术技能上显得略微差些。对此, 在音乐教学中, 应当力求做到简单的技术性和高度的艺术性, 最大限度地简化技能, 尽可能地注意美感。诚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艺术教育要从认知入手, 应该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 艺术之美又美在何处;逐渐使学生能够爱上艺术, 乐在其中, 形成审美兴趣。在审美兴趣的驱使下, 一切难就不再称其为难, 因为兴趣就是知难而上的动力。”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 巧妙创设情境, 合理激发学习兴趣,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自觉地爱上音乐, 并积极主动地探索音乐。

当然, 在教材的安排和使用上, 学校和教师也应当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 灵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安排, 在正确处理好艺术与技能之间关系的同时, 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因素, 譬如可以结合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对音乐教材适当进行增补和替换。这样, 可以使学生对地方本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从而加强对家乡的热爱, 培养良好的思想感情。

三、充分利用情感因素, 合理设置评估方案

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自新课程改革以来, 对音乐学科的教学评价体制虽然逐步趋向完善, 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 其间还存在许多弊端和需要改进之处。我们应当本着促进和创新精神, 结合学科自身特点, 充分利用作品和人的情感因素, 努力对教学评价体制作出合理的调整。特别是目前, 学生的学习任务和课业负担较重, 他们往往由于心理因素不稳定而导致情绪波动较大, 音乐平衡心理的功能就显得特别重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通过听赏歌曲, 不仅可以消除由于纯粹学唱而产生的厌倦心理,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好奇心和学唱欲望, 使他们能够主动、持久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 从而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以教学《茉莉花》为实例, 先是向学生介绍民歌的特点及其产生、发展与生活的关系;给学生讲述意大利歌剧《图兰多》的故事, 并播放女声合唱选段, 有的学生惊喜地发现这首曲子所用的旋律就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 还有部分没有听过的学生也非常兴奋地感觉到旋律的美妙动听。我还告诉学生, 在1997年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 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的最后8分钟里, 都曾播放过《茉莉花》这首优美婉转的旋律, 从中洋溢也正是中国人民勤劳、善良、真诚的精神实质。所以说, 民歌《茉莉花》不仅属于江苏属于中国, 而且是全世界共有的文化财富, 它已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好的象征。听了介绍, 学生们对江苏和祖国能够拥有《茉莉花》优秀民歌遗产感到骄傲自豪, 表现出急于学唱此曲的强烈愿望。有了这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课堂氛围, 我让学生们随播放器自行学唱《茉莉花》, 他们很快学会了这首民歌。

在实践中我还发现, 有些学生由于害羞和“五音不全”等原因, 想学唱歌曲而不能完全放开, 或者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音乐缺陷”, 我认为, 即使学生对复杂的知识技能暂时还没有完全掌握, 但只要从音乐中传递感动、启发思索、开阔视野, 就是成功的音乐教育。因为音乐教育并非专门培养的都是音乐家, 正如数学教育不可能造就的都是数学家一样。只要教师用心灵诠释作品情感, 只要学生拥有一双健全的耳朵和一颗感知的心, 就可以走进音乐, 至少能够学会并懂得欣赏。

摘要:情感是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情感教学是实施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师, 要本着“知识教人、情感育人”的基本原则, 在不断探求教育途径、努力创新教育方式的同时, 从培养音乐情感入手, 善于利用教学情感和作品情感等因素, 正确引导、合理施教, 运用教化、启迪、感染和激励等功能, 获取全面育人的教学效果, 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上一篇:编制加工工艺下一篇:党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