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因子范文

2024-05-09

教学因子范文(精选12篇)

教学因子 第1篇

一、构建概念网络

该部分是由几个主要概念相互贯穿和对比起来的知识系统。概念间联系密切,可从其中抽象出共性的内容,同时又有明显的区别,经过组织可以形成知识网络。学生掌握了一个概念后,就能从中引出另一个概念。

教学中,首先通过实例引入“形状”的概念。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然后经过思考、概括、抽象,给性状下一个定义,接着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某些性状与父母的性状相比较。以眼皮性状———单眼皮和双眼皮为例,引导学生概括出“相对性状”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后举例,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接着,再探索上一代性状传给了下一代会出现什么情况,并带领学生分析课本,引出“杂交”“自交”“正交”“反交”的概念。然后,将豌豆杂交试验的F1和F2进行对比,发现F2中出现了F1中没有的性状,引出了“性状分离”的概念。于是孟德尔提出的假说:生物的性状受遗传因子的控制,并且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控制一种性状的一对遗传因子表现能力有强有弱,强者称为显性,弱者称为隐性,从而引出“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概念。指出它们碰在一起时,只有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性状才能表现出来。在解析遗传图解时,引出“等位基因”“纯合子和杂合子”“基因型和表现型”等概念。告诉学生,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某对基因的显性时,就可以根据子女的性状来推知其父母的某个性状的一对基因组成,也可以根据父母的性状推知其子女中出现同一性状的可能性。当学生基本清楚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后,对继续学习分离定律的应用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就轻车熟路了。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1)多媒体化静为动,强化学生的理解。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的特点模拟原始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而分离的动态变化和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多媒体会把静止化作可观可感的动态图,把微观难见物质变为宏观可见物质,在便捷有效地突破难点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因子 第2篇

在以往的体操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体操动作的简单引导,并在课堂前几分钟做出明确的示范,紧接着就把全部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进行学习,如果学生的动作存在的问题不大,教师不会进行过多地干涉,任由学生自由学习,如果整体动作偏差较大,教师则会集中学生进行重新演示,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完善自己的体操动作。在这样的体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未能得到充分地关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十分小,导致最终的体操教学效用并不高。同时,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一直处于对教师动作的模仿学习中,内心仅仅要求与教师的动作相一致,并不注重对于注意要点的学习,因而学习兴趣也未曾被充分地调动,只能要求自身的动作尽量规范化。此外,学生的体操学习过程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待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完善,而要想实现体操教学的合理性,教师必须优先着重分析影响学生体操学习成因的关键因子,并以这些因子为基础,创立科学有效的改善策略,进而产生高强度的体操学习效用。

一、体操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成因的因子分析

1、渴望获得迅速地发展

在当前的高校体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状况,学生对于体操教学的进度感到十分不满,认为体操教学每堂课仅仅是教几个动作而已,而让他们进行重复地练习,会显得较为繁琐无趣。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仅仅课堂的前半部分会有充分的学习兴趣去学习练习这些动作,到了课堂后半部分,则认为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训练内容,不值得继续浪费时间,因而完全失去了进一步训练的兴趣。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状况,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内心的学习迫切感上。体操教学是一门形体艺术教学,受到了很多女学生的欢迎,因而,他们对于教师布置的教学训练任务能够迅速地完成,并渴望了解和学习下一部分的内容,不希望本堂课的教学截止在当前的动作内容上。

2、传统的体操教学方式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

传统的高校体操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总是以教师为引导和示范,由学生进行跟随性动作模仿,教师只是偶尔对学生进行动作方面的指导,而对于体操注意事项的讲解很是简单,几句话匆匆而过,许多学生仅仅记住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导致整体动作学习的不完善,与教师的动作存在较多的不协调。整体的体操模式完全成为了一个模仿学习的过程,未曾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帮他们找到自我完善的方向和动作优化思路。

3、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一致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高校的体操教学中,自主思考能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因的主要因子之一。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体操时候,所表现出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不同的,而其中的原因,很多时候是由于一部分男学生对体操学习的兴趣太低,并不会对动作进行主动地思考个探索,而女学生则不同,她们喜欢并乐于学习体操,因而会主动进行积极地思考,最终的学习效率相对较快。

4、对动作纠正认识不明确

在高校体操的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对于每个动作的专业性强调也是不同的,女学生更多地是要求形体的美观性,每个动作尽量做到标准、合理,因而对于教师的指导纠正,她们会迅速地接受认可。而男学生也不同了,他们本身对于体操学习的兴趣就十分小,仅仅要求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即可,许多时候都抱着糊弄的心态去进行学习,因而对于教师的动作纠正,他们的内心并不会坦然地接受,而是觉得多余,不会积极按照教师的规范完成动作练习。

5、对动作学习进行反思

在体操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对当堂课学习到的内容进行反复地练习,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定然能够优化整体的学习过程,产生高效的学习效果。但是,很多学生并不注重这一内容,许多时候仅仅在本节课上进行学习,下课以后,他们会立马投入别的活动中,对于体操的学习活力只能保持在很短的时间内,因而学习效率很低,亟待获得发展和提高。这是高校体操教学长期存在的一种现象,一直都得不到有效地改善,纠其原因在于学生对于体操学习的不注重,喜欢用敷衍的心态去完成体操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因此变得较为消极,导致体操教学的实际效益很低。

二、结束语

总而言之,体操教学是现代高校体育教学项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师应当正确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成因的因子,进而针对这些因子进行教学的改善和创新,促使体操教学的整体流程变得更加科学有效,能够实际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晓晓.我国高校体操教学内容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1)

[2]王可.探讨高校体操教学改革途径与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2)

[3]李岱峰.立体教学在高校体操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新课程(下).2013(11)

挖掘教材文化因子 让文化充盈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化渗透;智慧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强调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语文与文化的同构性决定了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即,语文本身承载着文化,同时又在文化的土壤中生长着。文化是语文的首要意义。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切实地渗透文化,让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游弋于师生之间,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应常思常想之务。本文试从立足教材角度出发,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

一、立足教材,從教材中挖掘文化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贮积了极其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鲜活的血液。作为教师,应当珍视这些文化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将其中饱含的文化内蕴、审美情趣交付给学生。

1.在识字教学中感受传统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衣裳,也是传播文化的载体。“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典故”,“一处乡音就是一个地域的文化”。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字、词、句和细节等,带领学生涵咏体悟,重锤敲击,品出字里行间所包孕的丰富的情味和理趣,欣赏、领悟汉语言的独特魅力。

首先,从造字法入手带领学生体悟中国的造字文化。针对低年段形象思维更为发达的特点,在语文识字教学的过程中,侧重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授与学生象形字的含义与特征。即,汉字中有一部分文字是象形文字,这些文字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非常相像。文字的线条或笔画,就能生动、具体地勾画出要表达之物的外形特征。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汉字的来源与演化。

如,在讲授“雨”字时,通过甲骨文的介绍让学生体会汉字的象形文化,图文并茂地让学生感受到“雨”字的形成与演变,从而带领学生走进中国古老的造字文化。

再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其中的“家家户户的窗户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通过抓住一个“汇”字,让学生体悟家家户户窗前的花聚集在一起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如课件所示:

汇,早期篆文=(匚,容具)+(淮,指大河)。造字本义:河流会合成湖海。

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汇”字是用来形容水的,水流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再而联想到课文中家家户户窗子前各种形状,各种颜色,光艳而美丽的花,汇聚在一起,成了浩瀚无边的花的海洋。

其次,揭示汉字中的民族审美意识。如,在讲授“美”字时,点出“大羊为美”的典故。神“羊”正直断讼,先民奉羊。因此,羊是古代奉神的首选物。而汉字中以“羊”为文的字也因此而富有美好意义。如:美、羹、羡、祥、羲、善、羞等。

再次,揭示汉字中所包含的先民道德准则、为人处世心理。如,在教生 “仁”一字时,教师可教导学生:二人为“仁”,即友善待人,它的基本意义为“仁爱”。再如,“韬光晦迹”一词,对低年段学生而言,字形复杂、字意不便于学生理解。因此,教师可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入手,引导学生理解:“韬”即掩藏,“晦”即隐藏,而整个词的含义就是把才华掩藏起来、隐藏踪迹。这是中国古人的一种处世方法,或大智若愚,或隐居以待时,与中国人欣赏的谦让品德密切相关。

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忽略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就会在有意无意之间降格为技能技巧的操作,就会有悖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而在阅读中渗透文化内涵则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文化的阅读是理趣深邃的,而不是浅薄的,它能启迪智慧,发人沉思,乃至拷问灵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着重在课文本身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阅读。

如:人教版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的作者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文章讲述的是作者留学德国时感受到哥廷根人把自己的花让在窗户外面,供他人欣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在学习完整篇文章之后再道出作者,而非在课堂的开始就引入对季羡林先生的简介。这样的教学就不仅是作者生平的介绍,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季老的为人。如,首先,影相导入2006年季羡林先生《感动中国》的片段: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然后,再让学生将季羡林先生的为人和他的作品联系起来看,引导学生发现:季羡林先生文如其人,文品如人品。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一个人只有自己丰富了,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只有自己善良了,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

人与文的结合,可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文本。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联系作者理解文章,还可以在文本的基础上拓展阅读。例如《窃读记》一课,作者林海音记录了童年时窃读的经历,教师可搜寻许多古人读书的故事,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故事分享给学生,让他们感受那些与读书有关的人和事,从而感受阅读的乐趣。

要而言之,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应当从教材出发,充分挖掘和活用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让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获得心灵上的震撼,在诵读中获得精神的净化,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真正促进其文化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燕玲.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N].北京:中国教师报,2008.

探究哲学有效教学的活性因子 第4篇

一、理念同步, 把握时代脉搏

基于学生需求, 创造学生感动, 这是新课改下教学理念的重新定位。这样的定位, 有利于把职高学生培养成“学业有优势、升学有希望、创业有本领、终身发展有基础”的四有新人。

为此,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把握时代脉搏, 服务学生需求。众所周知, 不同的教学理念, 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而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自然也不同。因此, 我们教师不能被动地应付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 那种认为“不看你怎么改, 就看你怎么考”、考什么就教什么的观点是十分有害的。教师要克服长期习惯于使用一种版本教材时容易产生的思维定势, 必须学会观察、学会发现, 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 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以适应课改发展变化, 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教师要掌握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 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实际, 运用层次理论、“首因效应”、“光环效应”等教学策略, 对学生课堂注意力进行调控, 有效地使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心灵共鸣”、“思维共振”。这就要求教师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引下, 加强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 了解国家、社会、家长、学生的要求与愿望, 熟悉教材的整体结构, 认真研究教法, 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不断转变教学方式, 用教学的智慧与学生一起达成教学的目标。

二、思维共振, 剖析典型问题

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思学生之所需, 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切入点。调查发现, 职高学生存在自卑心理的较多, 觉得在发展起点上已相对落后, 现在大学生就业都那么难, 更何况我们职高学生, 由此产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学习能力下降等不良现象。“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问题是最好的学习诱因。从剖析典型问题入手开展哲学教学, 能较好地解决学生上述的心理问题。例如, 在讲“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时, 笔者复印了一幅题为“深山藏古寺”的画供学生欣赏。画中有一条山路、一条小溪和一个担水的小和尚向山上走去的情景, 由此让学生联想“曲径通幽处, 深山藏古寺”蕴藏的哲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必然性。又如, 笔者用“龟兔赛跑”中的乌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决心, 最终战胜了兔子的故事, 教育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自信心, 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又如, 在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三层含义时, 笔者让学生从思考英国首相布朗说的一句话———“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科技、人才和人的智慧”入手, 认真思考、分析“科技、人才和人的智慧”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通过对哲学典型问题的分析, 笔者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哲学原理, 通过演绎和归纳、判断和推理、分析与论证, 引导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愉快学习, 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或升入更高一级院校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情感交融, 展示科技成果

情从境升, 意随心动。哲学知识承载的厚重的情感内涵, 决定了情感因素在哲学有效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情感参与的哲学学习, 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无意义的学习。哲学有效教学就是要依赖师生的情感交融与互动, 引导学生沿着真、善、美的道路前进。

如在讲“量变和质变”时, 就要特别注意对情感矛盾“度”的控制, 正确处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关系。而及时处理并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度, 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重智轻情, 会导致学生滋长厌学情绪, 降低教学效果。生生、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 乃是哲学有效教学的有力杠杆。为此, 在哲学教学中, 除了常规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还应注重构筑师生互信互爱的情感基础, 以点燃学生求德增智的热情。其中适时运用社会活动这一载体, 效果就特别显著。如笔者曾组织学生观看“中国的青藏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世博园、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等图片, 考察本市的“中国大唐袜业市场”“中国珍珠市场”等市场, 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增强学生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从而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四、践行互通, 提升学习能力

源于心, 践于行。学生经过三年的职高学习, 绝大多数将走向社会、就业工作, 只有少数到高一级院校深造。因此,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 帮助学生获得最大的知识容量、提升技能素养, 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 践行互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是哲学有效教学重要的基础与保证。

通过调查, 笔者发现, 职高学生自主发现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 即综合学习能力不强。因此, 笔者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式, 巧妙设计教学方案。如在教学“自然界是客观的”这一内容时,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笔者让学生围绕“垃圾的处理, 农作物废物的利用、资源的循环使用”等内容设计问题、规划方案、讨论释疑、撰写论文、互相交流, 从而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提高了能力, 为他们将来服务于社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预习、听讲、作业、复习、应考等环节, 独立地解决问题。此外,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理论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在选题、取材、分析、实践、总结和反思中, 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因子分析读书笔记 第5篇

C.E.斯皮尔曼提出。他发现学生的各科成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一科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其他各科成绩也比较好,从而推想是否存在某些潜在的共性因子,或称某些一般智力条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因子分析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可减少变量的数目,还可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

因子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描述隐藏在一组测量到的变量中的一些更基本的,但又无法直接测量到的隐性变量(latent variable, latent factor)。比如,如果要测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motivation),课堂中的积极参与,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外阅读时间可以用来反应积极性。而学习成绩可以用期中,期末成绩来反应。在这里,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成绩是无法直接用一个测 度(比如一个问题)测准,它们必须用一组测度方法来测量,然后把测量结果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地来把握。换句话说,这些变量无法直接测量。可以直接测量的可能只是它所反映的一个表征(manifest),或者是它的一部分。在这里,表征与部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表征是由这个隐性变量直接决定的。隐性变量是因,而表征是果,比如学习积极性是课堂参与程度(表征测度)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

高校体育教学的文化因子及应用策略 第6篇

摘 要 为了加深对高校体育教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认识,促进文化因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与融合,本文就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文化因子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民族文化因子、生命文化因子和审美文化因子,然后又自此基础之上,探讨了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策略,希望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文化因子 高校体育 应用策略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关键,而对于高校教育来说,文化传承与创新不但是其至关重要的本质功能,同时也是现代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一点对于高校体育教育而言亦是如此,高校体育教育同样要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服务。但是综观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却可以发现,多数高校在组织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只重视身体教育的层面,而却忽略了在身体教育之外,体育教育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类行为和特殊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忽略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让所组织开展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成为了一种没有文化灵魂的工具性教学行为。而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利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鉴于此,为了加深对高校体育教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认识,促进文化因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与融合,本文就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文化因子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高校体育教学的文化因子

一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民族文化。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起源并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作为民族发展过程中衍生发展出来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符号亦是如此,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专属的民族文化,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映射和反映。所以,高校体育教学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之一,其也在方方面面蕴含和反映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例如:近些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太极拳、马王堆导引术等引入了高校体育教学之中,而在太极拳和马王堆导引术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就蕴含和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再如,内蒙古地区的部分高校中开设了摔跤和骑马等体育运动的教学,而在摔跤和骑马等运动中则反映了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格。由此可知,高校体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因子,是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文化。之所以说,高校体育教学中蕴含着生命文化这一文化因子是因为,首先,所有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基于人的生命活动而开展的,依托于生命文化而存在,这一点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也不例外,高校体育教学不可能脱离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文化而存在,否则就会丧失其教育的本义,而反过来生命活动和生命文化作为影响体育教学的基础要素,其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成效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其次,高校体育教学从多个方面展示了生命文化。人的生命包括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种主要的表征形态,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但能够引导学生去认识生命、感受生命、尊重生命,向学生展示自然生命这一最原始、最简单的表征形态,促进学生自身生命的发展,同时还能够通过各种體育运动中所蕴含的精神追求、生命意志和社会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促进学生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发展。所以说,体育运动从本质上而言,也可以说是一种生命文化,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生命力的完满发展和生命力的可能性”,生命教育是教育中的应有之义,因此,在开展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同样应注意关注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注意生命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入,体现生命教育的价值,实现生命教育的回归。

三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文化。体育运动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例如:体态美、精神美、服饰美等等,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与此相对应的,高校体育教学也因此呈现出了多重审美文化特征,不但能够通过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美、体会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还能够通过对学生个体形态锻炼和精神气质的熏陶,实现审美学生的审美追求。

二、高校体育教学文化因子的应用策略

首先,要注意理清文化与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教育的本质功能和重要使命,而教育则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要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中文化因子的有效应用,就必须要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中,通过改革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转型与发展。其次,要重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文化性的充分挖掘与展现。教学内容不但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文化的表面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承载体,只有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性充分的挖掘与展现出来,让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文化因子具备了更加感性的表现形式,并通过工具性的操作以外在的形式展现于学生面前,才能够更好的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最后,要注意文化传承手段的合理运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文化的传承既可以通过语言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肢体符号来进行传播,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根据文化特质和教学实际来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高校体育教学中“文化呈现”的理性审视和现代重塑[J].运动.2012(08).

教学因子 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因子分析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纲要的推进与实施, 以“能力本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对高职专业改革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而课程始终是教学的核心, 教育领域中的一切改革最终都将影响和归结到课程改革。“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改革成为当今课程改革大趋势。教师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执行者, 其教学能力是否能实施和落实人才培养工作, 体现“高等性、职业性、技术性”的高职教育客观要求, 成为高职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借此, 研究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从高职教育改革与师资建设的实际要求出发, 依托于课堂改革提出要求, 通过调查及数理统计分析, 解构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要素, 明确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及相应的重要性的程度, 进而形成“高职教师能力标准”, 为开展相应的实施验证进行理论探索。

一、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研究从教师教学能力要求和高职教育本质属性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出发, 构建了“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指标体系” (表1) 。设定与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实践指导能力“四项能力”相关的12个能力内涵要素指标, 以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有比较全面、完整的把握和认识。

二、高职教师教学关键能力结构实证分析

本研究依据“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指标体系”设计问卷, 于2015年针对浙江省内10余所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进行了教学能力的专题调查, 回收问卷368份, 剔除填写不完整、选项类同问卷, 有效问卷309份。

1. 因子分析路径。

本研究依据上文形成的“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相关的12个能力内涵要素指标 (如表1中“三级指标”) , 进一步细分为31项变量来考察调查人群的教学行为 (表2) , 以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有比较全面、完整的把握和认识。课题通过因子分析 (图1) 在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 归类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关键因子。

2.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经过对问卷题型的相关度, 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 如表3, 本研究KMO的值为0.926,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卡方系数为4540.112, 显著性达到0.000水平, 表示适合做因子分析。

3. 对变量的主成分分析。

为了提取上述31个变量中的“关键”因子, 课题组采用了因子分析。通过这些公共因子来反映高职教师教学能力问题。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由表4可知, 第一个因子的特征根值为11.362, 解释了原有31个变量总方差14.121%, 前6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8.575%, 并且只有它们的取值大于1, 说明前6个因子基本包含了全部变量的主要信息, 因此可选择前6个因子作为“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关键因子”。

4. 旋转成分矩阵分析。

本研究根据旋转成分矩阵中相应教师教学能力变量的“载荷”情况, 归类了相应的六个公因子。例如, 表5中所示第4个公因子主要反映了“课前的计划筹备”有较大载荷, 说明第4个公因子综合反映这方面的变动情况, 并将其命名为“课前筹划”。

通过以上因子分析, 课题组提炼、归类了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指标的关键因子, 形成了“高职教师教学关键能力结构体系”。

三、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构建的思考

就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来看, 其人才培养过程应该体现“教育性”与“职业性”的有机融合。“教育性”体现在其人才培养的过程要有知识导向, 是一个专业思维培养的过程;“职业性”典型地体现在其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就要求它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比传统本科更凸显技能优势, 而比“中职”又具备不可比拟的“专业素质”, 这种技能与专业素质兼容的优势, 应体现在高职生面对岗位具有更好的适应力、发展力, 能用专业的思维去应对职业技术发展的复杂场景, 吸收职业技术发展的新元素, 创新自身的岗位工作。这就要求作为高职教师, 在专业知识、专业项目研究、实践经验、实践指导等方面具备综合的能力, 能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达到让学生“动脑”与“动手”的要求。基于对高职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 结合本研究结论, 课题组认为可以依据“高职教师教学关键能力结构”形成高职学校的教师教学能力标准, 用于教师教学能力测评和教学业绩的考核, 来不断引导与提升教师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具体可按照以下的逻辑思路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黄儿松, 何勇.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建设探折[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02) .

浅议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活力因子 第8篇

教师如果能有效地驾驭好一堂课,洞悉并抓住教学中瞬间闪现、稍纵即逝的教学素材,用生动鲜活的课堂元素作用于课堂教学,就能使平淡的讲授迸发出极大的魅力和活力。

如何才能站在教学主体———学生的角度来认识课堂的活力因子呢?

一、学生自身的课堂学习行为、课堂交流和实验探究是活力因子的宝贵源泉。

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由“一言堂”转向了“互动式”、“探究式”。因而学生的课堂积极行为为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提供了最生动、最有效的活力因子。

比如高二的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所用的洋葱紫色鳞片叶,学生会发现内层的鳞片叶经阳光照射后能由浅颜色变成深紫色,更有利于观察。

1. 若用0.3g/ml的蔗糖溶液,植物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将质壁分离的细胞置于清水中会发生复原现象,前者由于渗透失水而后者则是渗透吸水。

2. 若换用0.5g/ml的蔗糖溶液,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就不能复原,这又是为什么呢?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可以得出是蔗糖溶液浓度过高引起的,植物细胞过度失水导致细胞死亡,死亡的细胞是不能吸水的。

3. 若改用KNO3溶液替代蔗糖溶液,观察后发现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会自动复原。在师生讲授的交流中,会得出的原因是K+和NO3-能吸收进入细胞,使细胞液浓度高于外界溶液,细胞渗透吸水后自动复原。

一堂实验课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引导下,学生能对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分析,达到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目的。这样的课生机盎然,活力无限。

活力因子:动→手动心动→动中求真。

二、提问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活力因子。

学生的思想往往不够成熟,他们难免提出一些偏激或理解上有误区的问题。教师应抓住这些问题因势利导,“因则疑,疑则思,思则通”,把学生思维引向科学,引向成熟,在思维过程中碰撞出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激发出教学内在的活力因子。

比如,高二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课。

老师板书:

利用制片过程的等待时间,师生共同讨论问题。

学生问:盐酸和酒精的作用是什么?

老师答:杀死根源细胞,溶解细胞间质,使细胞容易发生分离。

学生问:龙胆紫或醋酸洋红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老师答:是使细胞中的染色体着色,这些碱性染料很容易将染色体着色,更有利于观察。

学生问:那制片前为什么用这么多溶液来处理根源呢?

师生共同讨论后一起归纳:这样可以使细胞分散开来,使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更明显,更有利于观察。

在老师的悉心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顺畅自然地学习知识,深层次地思考研讨。因而使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师生和谐、轻松的气氛。教师让学生在欢乐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学生可以对照自己的实验结果轮流到讲台上观察样镜,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活力因子:问→问中生疑→疑中悟真。

三、教学反馈中学生的不同的回答,从正反两方面为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因子。

学生之间确实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而这些差异却蕴涵着巨大的财富。正确的答案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强化巩固;错误的答案从反方向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与思维,又会使他们对疑难的知识获得更深刻、更完整、更全面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比如:学生一般很喜欢生物实验课,但对显微镜观察实验有眼高手低之通病。经常表现为急于求成,不按步骤,毛手毛脚,颠三倒四,导致长时间得不到正确的结论。针对这些情况,教师不能仅仅用一个“错”字来评价,否则会有意无意间伤害学生的学习自尊心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巡视学生实验时,应及时纠正不规范操作,遇到问题让学生正反两方面互相讨论,并补充归纳。这样一堂普通的实验课,就会课堂气氛活跃,人人都能动口动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教师可能从头到尾没有说谁对谁错,而学生呢?可能不断地出现错误,每错一次,他们都能在师生的互相讨论交流中得到纠正。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为学生学习思考提供了宽广的空间。

活力因子:课→将错应错→错中识真。

课堂的生命力取决于老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的经验总结、教学的引导、学生的互动及教学法的研究,通过经验的积累与教学的设计,在课堂中充分发掘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活力因子,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趣味性,同时又达到了教授知识的目的。

摘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引起的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和超负荷反复练习的学习方式, 极大程度地解放学生的学习观念, 释放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通过精心的指导与讲授, 使学生自身的课堂学习行为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活力因子。

教学因子 第9篇

从实践的层面上来看, 一方面从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等不同的角度出发, 研究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强化学校管理。对综合性高校“术科”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 综合考虑不同教学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和意见, 体现了教学质量多元评价的时代必然性;另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 构建综合性高校美术类专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指标和不同指标的权重, 分类评价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质量, 体现了教学质量分类评价的现实必要性。

随着人们对教学质量评价认识的日益加深, 各种形式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在高校中轰轰烈烈地开展。但源于对评价功能意义的追求上存在根本差异, 研究者对于究竟怎样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往往各执一词,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研究走向深入。众所周知,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由教学活动和评价管理两部分组成, 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对于判断教学活动价值实现程度的评价管理来说, 理应综合来考虑。事实上, 长期以来国内外通过各种方式对评价管理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诸如各种量化精确技术等, 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评价管理理论和方法。但由于受到传统评价观念的束缚, 从教学活动本身来研究教学评价方面一直以来少有涉足, 尤其是对于像“美术”这类侧重于教学技能指导环节的专业来讲, 回归教学本身, 研究教学理论, 对教师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既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又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因此, 如何使评价真正成为沟通教师专业进步和学生成长发展的立交桥, 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促进, 是目前教学评价领域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从教育教学理论的视角来反思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实践, 国外早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有了惯例。当时声势浩大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也严重影响了美国高校的教师教学评价活动, 是否与杜威的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相一致是当时分析被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的依据, 这是将教学理论运用于教学质量评价的初始。由于欧美等国家一贯重视学校教育, 他们在对教学理论本身的研究方面硕果累累。

我国目前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研究主要局限在评价管理的范围内, 多数从优化管理的角度, 对教学评价技术层面存在的弊端进行研究。我国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思考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研究寥寥无几, 相比国外而言更缺乏对教学理论方面的系统关注。而关于“术科”专业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体育专业展开, 相关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师评价的基本理论研究、体育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研究、体育教师能力、素质的评价研究、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的研究、体育教师评价的实证类研究、体育教师绩效评价、考核等的研究、体育教师评价的改革与发展研究、发展性体育教师评价研究等方面。对于美术专业教师的关注, 研究层面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对于综合性高校美术类专业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则关注很少。

目前, 综合性高校对美术教师的评价体系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重视奖惩上的区分、重视绩效方面的管理, 而忽视人文方面的关怀和系统的评价方案, 尤为突出的是全校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 而没有根据学科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造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没有完善的术科教师评价制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再加上评价主体的素质差别以及对术科教师不同程度的偏见, 造成了评价结果的缺乏客观性, 无法全面反映教学质量情况。要想改变这种局面, 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综合性大学术科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着科学性、可行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合理制定美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制定美术教师质量评价体系的时候, 一定要考虑到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特殊性, 要充分依据美术教师的工作任务、教学特点、客观条件等因素, 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基本素质的评价和工作实效的评价。在评价体系的制定中, 评价指标是最根本的依据, 这些影响因子的选取是否科学直接决定了评价实施的有效性、可信度以及最终的质量和效果。影响因子的选取要符合美术专业的特点, 能够做到对美术教师的教学质量做到客观的评价, 而不是全校统一使用一个评价标准, 无法体现美术教师的教学任务特点和学科的特性。

考虑到这些因素, 我们可以把评价体系中的影响因子分为主要的几个部分, 如:教师的基本素养、美术教学及指导的组织过程、各项工作的绩效、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再细化, 尽可能的考虑到美术教师教学过程的各个组织环节。 (见表1)

对综合性高校术科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应该从从现代教学质量观的理论视野出发, 明确地将现代教学质量理论与教学评价实践联系起来, 表中列出的各级指标拓展和细化了对美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 重视美术教师以实践技能指导为主的教学环节, 将视角落脚在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关注上, 增强了评价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王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3.

[2]连磊磊.术科教学中绩效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11.

[3]朱泓.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4.

[4]徐继红.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3.

[5]冒荣.高等学校管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6]顾琴轩.绩效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7]王姝.学校教师的绩效管理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 2007.

教学因子 第10篇

关键词:形势政策课,理论素养,授课技巧,追踪反馈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主干课程, 形势政策课得到了从国家教育部, 到各高校学生工作部门, 再到高校辅导员各个层面的广泛重视。上好形势政策课, 首先需要任课教师过硬的理论素养。其次值得关注的是其授课技巧。最后, 课后的追踪反馈也是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理论素养的提升是任课教师上好形势政策课的基石

形势政策课所关注的是我国形势和政策两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平时多关注国家大事, 多阅读各类时事报刊杂志, 多参加各类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专题培训。同时还要把现实和理论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上课时能够深切感受到:上一堂形势政策课并不是简单学习了一份中央重要文件, 而是需要自己思考一下:国家出台了哪些方针政策?中国与世界各国取得了哪些互动与交流?在这些情况背后都体现了我国发展的哪些大政方针?而这些大政方针将对中国人民起到怎样的作用并发挥怎样的影响?以此来充分体现此门课程的时效性。除时效性外, 授课的另一个重点是讲述国家政策, 其专业性很强。需要任课教师在平时善于收集国家政策方面的学习素材, 通过查阅文献、到国家官方网站上搜索相关政策文件, 来掌握第一手资料, 同时还要加强对这些政策法规的学习与理解。在如今21世纪信息爆炸的时代, 学生能接触到的信息来源十分广泛而且良莠不齐。只有在形势政策课老师的授课及其自身的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 学生对国家政策的把握才能有所提高, 才能抵御住各类媒体的“狂轰滥炸”, 做到明辨是非, 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在对国家政策的正确认识与理解的前提下, 坚定信念不动摇, 努力为国家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授课技巧的改进是任课教师上好形势政策课的有效途径

形势政策课还需要辅导员良好的授课技巧作为有效支撑。任课教师在授课时需注意方式方法, 学会运用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技巧, 在授课过程中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以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以英语专业学生为例, 在授课过程中, 辅导员采用各种新颖的方式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给学生观看温家宝同志回答记者访问的发布会时, 有同声传译对于总理回答的英文表达, 这就让学生了解到许多中国国家时事和政策法规的英语表达方式, 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由于他们了解了很多专门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 在浏览外国网站时就会更为敏感外国媒体对于中国形势政策的表述,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分辨外国媒体报道是非的能力。同时, 现在中国颁布的政策法令都已经有了英语版本, 可以让学生学习这些英语版本, 使那些原本较为生涩难懂的文件, 变得较为接近与理解。当然在这类学习中还是要辅以中文文件的学习, 通过中英文对照学习,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辅导员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是其提高授课技巧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授课过程中, 如果只运用一些书面材料是不可行的, 相关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授课采用ppt课件等形式, 可以使学生对授课内容有一个更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把握, 这样才能突出授课重点, 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的学习。现在的大学生每天都会刷微博、转微信、逛论坛。任课教师也需要收集这方面的素材, 因为学生会接触到很多社会媒体对国家形势政策的评价, 而这类信息又往往是良莠不齐的。任课教师要了解这些媒体对国家形势政策的表述, 然后通过对其进行辨别分析, 并与同事、领导、专家进行沟通交流, 从而把这些信息去伪存真,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这样当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或看法 (通常这些看法是他们从这些媒体上获得的) 时, 任课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说明, 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国家形势的变化以及正确解读国家政策。

三、课后追踪反馈的跟进是上好形势政策课的有力保障

在形势政策课任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得到提高, 其授课技巧获得进步后, 还需要重视授课后的追踪与反馈。通常情况下, 形势政策课的授课周期是一月一次, 学生在课程结束后, 很难对上课内容有非常深刻和透彻的把握, 到下个月上课时, 很有可能上个月讲授的内容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对课程效果进行追踪与反馈。辅导员在与学生日常的互动中, 可以因势利导地加深学生对形势政策课内容的理解。在和学生进行个别谈心或集体辅导时, 辅导员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了解学生课后的所思所想。在谈心中可以弄清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授课内容, 对上课内容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 是否还有任何疑问与困惑。在了解这些情况后, 辅导员可以适当调整下次授课的内容, 在下次上课一开始先进行答疑解惑, 使学生对上一次的授课内容进行一次温故而知新, 从而巩固授课内容。通常形势政策课所涉及的内容范围相当宏大, 这就给了这门课强劲的后劲。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讲授后, 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后活动, 帮助加深同学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辅导员对教学内容的追踪与反馈还可以帮助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授课水平。辅导员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积淀, 以及科学授课技巧的辅助,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但如果在授课之后完全不知道学生的反应, 也不对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后续追踪, 那么授课水平的提升就会遇到瓶颈。只有通过和学生的有效互动与交流, 才能发现授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才能知道学生的理解难点在什么地方, 才能知道授课技巧的运用是否得当, 才能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 争取将形势政策课的授课纳入良性循环的过程, 从而提升课程的有效性。

辅导员的因子在形势政策课授课过程中所占比重较大。如何上好形势政策课成为摆在辅导员面前的一道难题。首先, 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成为上好形势政策课的基础, 这需要辅导员在平时要注重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 任课教师还要努力改进自己的授课技巧, 使自己的授课内容形象、生动, 提供的信息量大而且重点突出。和其它专业课一样, 在课内授课只是课程的一部分, 还有一部分的功夫是要花在课外的。辅导员应利用自身和学生联系紧密的优势, 对学生在上课后的反馈进行追踪,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形势政策课的难点, 在之后的授课中加以解答。同时利用形势政策课内容丰富的特性, 有针对性、有指向性地开展各类相关党团组织活动, 使学生在后续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课堂内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真正把形势政策课上好。

参考文献

[1]崔淑卿, 李晓春.提升高校形势政策课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4) :180.

[2]张维维.如何上好形势政策课[J].才智, 2011, (31) :155.

[3]杨倩.专业化辅导员与形势政策课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 (7) :83.

远离哮喘危险因子 第11篇

而冬季是哮喘病的高发期,正确掌握哮喘防预知识,排除身边的危险因子,才能真正捍卫呼吸道健康。

暗伏在你周围的潜在哮喘因子

药物:阿斯匹林是引起特异性哮喘的最常见药物之一,就算没有哮喘病史,在口服阿司匹林后的数分钟到数小时之内,都有可能引发哮喘。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其实是密切相关的,全世界的哮喘患者约有3亿人,其中同时患过敏性鼻炎者达80%,所以如果一些患有过敏性鼻炎的病人不注意控制自己的病情,很容易会发展为哮喘。

微量元素缺乏:饮食中长期缺乏铁、锌等微量元素,可引起免疫功能下降从而诱发哮喘。

咳嗽变异: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寒冷的季节或气候多变时更为明显。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后,如果慢性咳嗽久治不愈,很容易转为哮喘。

远离哮喘复发的四个危险因子

剧烈运动:大多数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容易在持续剧烈运动后出现呼吸障碍,咳嗽及胸闷等症状,如果选择室内健身房,一定要留意健身环境,观看房内的通风系统是否完善,有没有难闻的味道,这些都容易促使潜在性哮喘发作。

气温变化:寒冷季节容易受凉而导致呼吸道感染,天气突然变化或气压降低,都可激发支气管哮喘发作。在天气变化或寒冷时,要特别注意颈部的保暖,衣服不宜过紧,避免穿戴含有动物皮毛的衣物或装饰物。

过敏因素:尘螨、动物的皮垢、霉菌真菌、花粉等都是诱发哮喘的主要过敏源,根据自己发病的规律,及时在医生指导下提前进行抗敏疗法。另外,一些刺激性气味:如吸入烟尘、汽油、油漆等也可导制哮喘的复发。

饮食禁忌:哮喘病人的饮食一般宜偏温,不宜过饱、过成、过甜、忌生冷、海腥、油腻、辛辣、烟酒等。少数患者对某些食物过敏,多见的诱发哮喘的食物有麦类、蛋类、牛奶、海鲜,也有个别患者对猪肉、番茄、巧克力等产生过敏反应,一旦确认哪种食物是诱发哮喘的过敏源,应立即避免食用。

生活方式不当也会诱发哮喘

取暖方式不当:由于哮喘患者普遍对冷空气比较敏感,所以每到冬日喜欢呆在有暖气的环境里,紧闭门窗。因为哮喘患者对一氧化碳比较敏感,所以采用煤球、木材、煤气炉等方式取暖反而更危险。

晨起锻炼:晨起时哮喘患者的肺功能水平是一天中最低的,这个时候进行晨练会加重肺的负担,很容易诱发哮喘。

情绪过于紧张:现代城市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承受的压力增大,由此造成人体内分泌失衡。突然性的情绪兴奋、精神创伤或激烈争吵,都可能促使哮喘发作。

哮喘明星黯淡榜

谢霆锋:有一次他在日本开演唱会,因为天气寒冷哮喘复发,情况相当紧急。不过他自己还是相当注意的,少饮酒,注意饮食,并随身带着喷雾剂。

郑秀文:郑秀文的哮喘病绝对是后天“作”来的。想当初她还是一小明星的时候,为了减肥费尽心机,再加上过度劳累,终于在一次感冒之后患上了哮喘病。

教学因子 第12篇

一、增强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 锤炼教师的素质是基础

英语教师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作为一个好的英语老师要有治学严谨, 一丝不苟, 扎扎实实的良好学风。英语教师的这种良好的思想素质, 不仅能激励教师勤勤恳恳地干好英语教育事业, 而且还可以无声地感染学生, 感召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争取更大的发展。

二、增强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是过程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就要组织好课堂教学管理, 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更好地学习。进行课堂教学管理,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 教会学生学会倾听, 包括学会倾听教师讲解, 学会倾听同学发言。“三人行, 必有我师”。学会倾听能使学生博采众长, 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 可以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第二, 组织好学生的交流与辩论。课堂学习是一个互动学习, 学生间的交流与辩论是一种自主的学习行为,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第三,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反映学生认真的态度, 教师应要求学生卷面整洁, 不潦草, 不涂抹。

三、增强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是关键

教育改革的方向、目的, 就是使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因此, 作为“导演”的教师, 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其主要任务就是努力使得每个学生达到最佳状态。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以关注差异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为行动指南, 以提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环境为目标, 通过有效的行为养成, 充分重视感情交流, 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 创造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 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归属感的获得, 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制定和课堂纪律自治。

四、增强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 灵活的教学方法的是保证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 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有几十种, 但无论哪一种不可能都适合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对象, 作为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特别是在新课改理念下更应转变观念, 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利用挂图、漫画、投影、录像、电视等教学媒体, 从而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兴趣和能力, 教师应针对教材内容, 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要挖掘教材活性因子, 组织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形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学因子】相关文章:

脂肪因子05-16

决策因子05-29

血清因子06-06

影响因子09-11

转移抑制因子05-13

氧化应激因子05-16

系统能力因子05-29

脂肪细胞因子05-11

地理信息因子06-08

因子分析论文提纲08-21

上一篇:检疫监督下一篇:服务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