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管理范文

2024-05-08

土地利用管理范文(精选12篇)

土地利用管理 第1篇

1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

1.1 土地资源管理体系发展落后

现阶段, 我国所进行的土地建设项目日益增多, 且种类愈加丰富, 但是, 却存在土地建设项目与土地资源管理体系和整体管理方式之间相矛盾的问题, 土地规划理论难以适应土地建设速度的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在土地资源管理方便。理论引导实践, 并推进实践的发展, 如果理论落后于实践, 就会导致实践的盲目性, 这也是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1.2 土地资源管理缺少科学规划。

缺乏科学的认识,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进一步增加, 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土地的利用率日益降低, 土地矛盾逐年增加, 在我国改革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城镇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土地供需矛盾日益显现。部分地区至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于不顾, 打着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大旗, 以土地为优势, 大量招商引资, 消耗土地资源, 直接损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有效的节约集约土地资源成为了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关系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等等。与此同时,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方面还存在土地利用过于分散的问题, 没有实现土地资源使用的科学性, 这种做法难以实现土地的集约管理, 增加了土地投资成本, 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3 土地资源管理缺乏约束机制

现阶段, 部分管理人员在开展土地管理工作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思想的引导, 导致其没有对土地规划给予高度的重视, 土地规划的权威性没有得到保障, 经常出现项目制约土地规划的现象。除此之外, 土地规划所涵盖的领域还包括城市布局、水利布局等诸多方面, 这些领域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给土地管理规划带来巨大的压力, 导致土地管理规划矛盾频繁发生。

1.4 土地管理方式比较落后

土地管理工作涵盖范围广泛, 内容错综复杂, 对管理技术具有较高的要求, 尤其是在土地调查工作和土地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中。现阶段, 我国部分土地在规划的过程中, 还在沿用传统的管理技术, 像数字化技术、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还没有应用到土地管理当中来。不仅如此, 由于部分土地管理工作人员水平较低, 导致其难以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和土地测量技术, 阻碍了整体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5 违法用地现象普遍存在

具体来说, 违法用地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重点工程用地、拆迁安置用地以及临时用地普遍存在违法用地现象, 且比较严重。因此, 必须进一步将民众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意识培养起来, 使广大民众树立依法用地与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 从而避免出现违法违规用地现象的再次发生;其次, 农村违法用地问题日益突出。乡村游、农家乐项目等大量项目的构建导致耕地保护形势日夜严峻, 村级组织以组代批、非法买卖等现象频发。再次, 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许多乡镇政府以构建新农村为口号, 大量占用土地。最后, 由于土地审批时间过长, 导致部分企业为了节约时间, 违法用地。

2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对策

现如今,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 这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十分不利, 不仅如此, 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 采取多种方式, 创新多种途径, 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想要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2.1 加强民众的思想认识, 鼓励民众学习掌握土地政策知识

想要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首先要做的就是切实提高认识, 要明确的知道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是文明延续的载体, 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 广大民众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 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加强领导, 严格监督执法, 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组建多部门创建以集约节约用地为目标的联席会议制度和组织协调制度, 从宏观上把握土地运用问题, 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 充分调动民众节约集约土地的积极性, 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在土地资源规划过程中, 国土资源局的作用非常大, 因此, 全系统的干部职工应当牢牢记住自己肩负的重大使命, 树立强烈的责任心, 采取多种方法、多管齐下、多策并举把精力集中到谋发展上来, 将土地资源规划工作做好, 圆满完成土地规划任务。其次, 要鼓励广大民众学习掌握土地政策知识。现阶段, 虽然我国制订了一系列的与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 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广大民众对这些政策、法律、法规并没有深入地了解, 在这种情况下, 广大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 例如网络、电视、报纸等, 加大对民众宣传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的力度, 对于土地规划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当予以曝光, 从而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认识。

2.2 加大土地管理规划的制度建设

制度在整个土地管理过程中一直处于关键地位。加强制度建设, 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其次, 要对一些未经开发过的土地给予保护, 例如荒草地、盐碱地、沙地等等, 合理控制此类土地的开发, 遏制荒漠化。再次, 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切实改善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最后, 创新土地执法工作, 进一步加强土地监管长效机制的建设, 并在此基础上, 将日常管理、定期监管同基层组织的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加强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 实现共同负责、双向联动条块结合的管理机制。

2.3 积极构建基层土地管理执法监察长效机制

具体来说, 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 应做到积极主动的创新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方式, 实现项目用地并联审批, 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简化程序。应当大力推进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 实现山地城镇建设, 加大对建设用地空间的拓展工作, 确保土地资源能够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其次, 应当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用地的保障措施, 提高土地调控力度。国家土地资源局应当清理那些批而未用和闲置土地, 以“谁管辖、谁受益、谁处置”为原则, 对这些土地提出切实的处理意见, 通过排查, 整改各地违法用地, 值得注意的是, 整改必须按拟完善用地手续和拟拆这两个措施进行, 并同其他部门联系在一起, 实现逐级排查。最后, 对于违法用地行为应当加大打击力度, 对于违法建筑应当迅速拆除, 从而有效抑制违法用地的高压态势。除此之外, 国土部门还应当做到进一步细化责任, 实现包保制度, 将一切有效力量充分发挥出来, 切实遏制违法用地行为, 营造一个良好的用地环境。

2.4 强化用地指标, 合理布局规范用地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严格保护耕地”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于新增加地建设用地, 应当以“占一补一”为原则, 有效保障耕地数量, 提高耕地质量。对于新增项目用地, 应当做到合理控制其用地规模, 实现用地结构和布局的进一步优化, 严格执行各项指标, 对超标准用地的应当做到核减。随着现代化建设过程的加快, 我国城乡功能、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面积快速扩大。在这种情况下, 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做到进一步优化城市用地布局, 对民众的用地行为进行规划, 使其完整统一, 还要实现城市和农村相协调、产业群和农田相衬托的新格局。根据土地编制规划, 严格依照规划进行综合整治, 除此之外还要整合资源, 实施高标准建设, 积极保护自然资源, 实现人类与环境的相融。

3 结语

随着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日益加快, 人们对土地资源的使用需求也在逐步提高, 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集约化程度普遍偏低, 且土地市场建设不完善, 导致我国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凸显。因此, 各级相关部门应当对土地资源管理问题现状给予高度的重视, 打破传统的利益格局, 进一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力度, 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土地利用管理 第2篇

xx市国土资源局

xx市位于黑龙江省 部,东与 市接壤,北与 县相连,西与市毗邻,南与俄罗斯相望。全市共辖 个乡镇,个行政村,省、地、市属农林牧渔场个。人口约 万,市属土地面积为 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 公顷,废弃地达 万公顷。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致使xx市的人均耕地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为了有效解决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人地矛盾,我们在抓好“开源”的同时,还把废弃地的整理利用做为“节流”的重要举措。具体采取了深挖内潜,大力开展以废弃坑塘、废弃砖瓦厂、空闲地及破产企业闲置土地等,作为重点对象的废弃地改造工作,走出了一条利用废弃地改造利用的道路。

近年来,我市累计改造废弃地860公顷,其中作为农用地的690公顷(改造养渔205公顷,造田268公顷,畜牧养殖126公顷,植树造林91公顷),作为建设用地的170公顷(国家建设用地82公顷,集体建设用地56公顷,个人建房32公顷),使用地单位比征用耕地节省资金达4760余万元,即保证了经济建设的供地需求,又保护了耕地资源,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废弃地改造利用意识

废弃地改造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耕地的有效途径,如何把经济建设占地及发展农林牧渔生产用地与废弃地利用结合起来,起到节约耕地,保护基本农田,实现土地资源再利用的最大收益,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为此,我们加大了领导力度,并取得了思想上的共识,从而为实现废弃地改造利用的工作目标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一是抓领导,成立组织机构。为把废弃地改造利用工作抓紧抓实,局领导班子把这一项工作摆上了重要日程,并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成立了由局长亲自挂帅,主管局长具体抓,土地利用牵头,规划、地籍、监察参与的废弃地利用工作领导组织。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经常一起研究、讨论,制定可行性计划,有效地促进了改造利用工作的开展。

二是抓宣传,统一思想认识。过去,由于受土地无偿无限期使用和“地大物博”的传统意识影响,一些建设单位和个人用地户都把眼睛盯上了平坦肥沃的良田,却忽视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这一基本国策的要求,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再加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的飞速发展,致使xx市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出现了资源紧缺的状况。为了有效解决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近年来,我们在努力提高本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增强改造利用废弃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还重点对建设单位和有关领导的思想认识进行转化。首先我们把国家、省、市有关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等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复印装订成册,送发给市四大班子领导及建设单位负责人手中,争得领导及建设单位对此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其次,我们还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并与市委宣传部合作,在《xx周报》上刊发“土地杯”土地保护知识有奖问答竞赛,社会参与率达99%以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再次我们请来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各届人士做为国土资源管理的监督员,并以座谈会,联谊会等方式向他们宣传当前的形势及政策法规等,让他们成为保护土地资源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工作,提高了全社会对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了废弃地改造利用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有效途径,明白了“但存方寸土,留于子孙耕”的重要意义。领导干部认识的提高,增强了改造利用废弃地的决策果断性;广大群众认识的提高,增强了对改造利用废弃地的积极主动性。近两年,市四大班子领导还多次召开扩大会议,研究落实利用xx镇双胜村、新路村集体及城镇国有18公顷废弃污水塘改造利用,建设xx市人民公园的决策。这一决策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各有关部门及xx镇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尤其是新路村的农民积极性更是高涨,他们立即召开全体村民大会,一致通过了该项目的用地改造方案。目前,该地改造利用政府和社会投资700余万元,基本完成了两通一平和先期的部分造林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是抓任务,落实各级责任。按照废弃地改造利用规划,我们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废弃地改造利用工作方案,按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了工作目标责任制,每年把任务分解到乡镇,并制定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考核标准,签订废弃地改造利用责任状,层层下达任务指标,真正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我们还坚持做到了“五个到位”,即:领导、任务、责任、措施、奖惩到位,有效地保证了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xx镇政府为了抓好任务的落实,还在所辖各村出台了废弃地利用“谁投资谁受益”的优惠政策,该政策一出台,xx镇的职工和农民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仅两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利用xx镇砖厂废弃坑改造成渔池26公顷、造田58.6公顷、宅基地6.4公顷。

二、注重协调,多方协作,形成废弃地改造利用合力

做好废弃地利用工作,仅仅靠国土资源部门是不够的,必须纵伸上上下下,横至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并形成合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工作中,我们一是对上协调争取支持。每宗废弃地改造方案和计划的实施,我们都主动向市委、市政府请示和汇报,争得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二是横向协调争取配合。当初,xx市热力公司在筹建第二供热站时,选址在市实验中学南侧的基本农田中,他们的这一选址只考虑到了建设单位的施工方便,而没有考虑到在土地利用上的浪费和对学校、水源的污染等问题,对此,我们除多次向市委、市政府领导进行汇报,与他们进行算账对比外,还协调环保、规划、教育、电力等有关部门及各方面专家进行座谈、讨论,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最终争得领导的认可,达成了共识,决定利用新路村废弃坑塘和未建宅基地建设该供热站,仅此一项就少占用耕地(菜田)2.2公顷,比征用耕地节省资金198万元。

三、抓好典型,推动全面,增强废弃地改造利用成效

利用废弃地改造为建设项目供地,前期开发投入高,工作任务重,难度大,为确保废弃地的开发利用工作深入有效地开展,抓好典型引路是致关重要的环节。已停产多年的xx镇砖厂地处xx市郊,交通、水、电都很便利,非常适合城市发展建设所需用地,我们就选择其4万平方米废弃取土坑作为改造利用的典型项目,经测算,该坑平均深3米,需要回填土方近12万立方米,预计投入资金90万元,为了节约资金,我们便协调各类建设单位,利用其城市建设弃土回填该地,通过此办法,节约资金达60余万元,并成功地实施了挂牌出让。2003年,香港大华经贸有限公司建设项目前期选址在xx镇新治村,需占用基本农田4万余平方米,仅征地费就要110万元,征地后出让评估地价为272万元。我们得到信息后,局长曹吉强亲自带队登门服务,一边耐心地给外商讲解耕地保护的政策和供应土地的法律法规,一边细致地为外商算经济账,通过对耕地、城镇拆迁和废弃地3个不同选址的方案进行对比,外商豁然开朗,决定参与1宗废弃地的挂牌出让竟价,最终以110万元的价格竟得xx镇砖厂4万平方米50年的工业用地使用权,比征用耕地节省资金162万元,节约耕地4万平方米,距城市中心距离缩短3.5公里,投资商非常满意。

这一典型的有效实施,带动了我市建设用地整理的普遍开展,哈尔滨同泰药业集团使用的是原连珠山镇纺纱厂闲置土地,面积为276万平方米;东安煤化工公司新上型煤厂使用的是原幸福砖厂的废弃地,面积为4.66万平方米;清真肉类加工厂建在西山石厂4万平方米废弃土地上。

副市长深有感触地说,典型经验告诉我们,开展建设用地整理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耕地资源,而且还有助于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更促进了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使我市的城市环境及城市的发展水平有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

四、综合开发,科学整理,实现废弃地改造利用目标

我们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本着“保持现量、提高质量、增加总量”的原则,按照总体规划“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的总体要求,对现有废弃地、闲置土地资源实行辨证科学的开发整理。

1、坚持综合整治与科学保护资源相结合,有效治理废弃地。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严重破坏的地域,我们强调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将资源治理和保护结合起来。一是造塘养渔,蓄水灌溉。通过市场化运作改造,205公顷的废弃坑塘、沟渠变为蓄水池和养渔池,发展渔业生产。二是复土造田,对村屯取土坑、废弃砖厂、建设废弃地等进行回填平整造田,共造田268公顷,仅铁西村取土废弃地整理开发,就净增耕地43公顷。三是严格控制砖瓦厂取土造成的新的土地废弃,通过清理整顿,我们将全市29个砖瓦厂中,关停8个不合格砖厂。四是对水土流失严重的高坡地,实施造林,共造林91公顷。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整理利用,实现了在治理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目标。

2、实行控制外延与内涵挖潜相结合,充分利用存量用地。一是城乡建设用地严格控制用地标准。二是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尽量利用存量用地。三是农村宅基地审批要尽量利用村内空闲地、废弃地和填空加行等办法,控制外延。四是城镇建设要向空中要地,在存量中挖潜。通过内涵挖潜等办法,近年来,我市共利用废弃地和空闲地建民房986户,面积为32公顷;兴办集体企业32家,面积为38公顷;新上工业项目11个,面积为46公顷,实现了控制外延与内涵挖潜的有机结合,存量用地得到了充分利用。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第3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土地资源管理;互馈机制

土地是人类主要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研究其利用的转型,核心目标是探讨如何管理好土地资源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土地资源管理由数量管理向质量管理的转变,这对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拓展深化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阐述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基础上,探讨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和相互影响,以强化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成果在土地资源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一、土地利用转型概念与理论模式

(一)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

土地利用转型在一定的区域内和特定的时期内,主要是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结构共同组成的。也可以指单一的土地类型在高一级土地类型中所占的主要份额。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地类型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逐渐向着显性形态和隐形形态进行转变。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社会的变化和不断创新,在一定阶段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实现了土地形态由一种状态向另外一种状态进行转变的过程。

(二)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

区域土地转型主要是代表不同部门利益的土地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发生的冲突。因此,应该提出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对土地的利用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实现了由强冲突向弱冲突之间的转变,使土地利用类型各部门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平衡,促进了该时段城乡土地利用系统形态向着质态的方向进行转变。

二、土地资源管理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

土地利用转型是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共同约束的结果。经济社会制度和政策尤其是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对土地利用转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土地资源管理决策部门应适时、快速洞察各类土地利用信息,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措施及宏观规划决策,科学管控土地利用转型。

(一)土地资源管理经济手段与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资源在管理过程中,应该结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当前的土地经济活动进行加强和引导,以便更好的实现管理职能的创新。地租和地价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对土地的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实现对土地形态的不断转变。国家为了对土地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建立不同税种的形式,稳定了国家土地的耕地面积,实现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实现了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控制,并且向建设用地的方向进行转变。另外,国家通过拨款的方式来实现对土地的宏观控制,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实现对土地利用的转型。

(二)土地资源工程与土地利用转型

当前,国家的土地利用结构呈现出结构不优化的现状,应该对土地的整治措施加以解决,所以当前土地的整治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应该形成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土地的利用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土地整治的要求,实现了对土地利用结构的有效调整,提高了耕地的质量。另外,还可以通过增加投资的形式,对城市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并进行深入的挖掘,实现城市土地的隐形转型。

(三)土地资源管理政策与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资源管理的政策制度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對土地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出发,并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对土地利用形态的指导,以便达到整体经济效益的实现,对土地的显性转型和隐形转型产生重要的影响。土地资源在转型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城乡二元土地管理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等。

三、土地利用转型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影响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一个国家或区域应根据当前土地利用形态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措施。美国目前的土地利用形态表明其林地和牧草地的比例几乎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同,但与在此之前的几个发展阶段相比有着较大的变化。美国土地资源管理在建国200多年来,随着国家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而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由早期的不加选择地处理公有土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到开始注意土地资源的保护,以至形成一种新的保护食物生产资源的土地伦理和政府激进主义。中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尤其是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管理,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同样正在或将要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和革新。

总结:

为了顺应当前土地利用转型和土地资源管理的需求,应该对原有的土地政策进行不断的调整,推进土地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该结合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对转型时期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以便能够增强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城乡的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1]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02:131-138.

[2]龙花楼,李婷婷.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J].地理学报,2012,02:201-210.

[3]韩宇.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4]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

土地管理与土地节约利用的关系 第4篇

1 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的对策措施

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的可行方法就是“零土地技改”和“无土地招商”, 这种方法很多县市都在积极推行并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借鉴各地实践情况的成功经验, 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的措施主要有:

1.1 加大对闲置低效利用土地的清理力度

进一步加大对储备未供土地、低效利用土地和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 排查实际情况, 建立详细的记录档案, 并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处置开发利用, 从而节约大量土地资源, 使其发最大的效益。全面清理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情况。对依法应当无偿收回、闲置满2年的土地, 坚决进行无偿收回;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 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临时使用拍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征收土地闲置满1年不满2年的土地闲置费。对闲置房地产用地特别是超过2年的, 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出台的管理办法征缴增值地价。

1.2 实行优先使用储备土地战略

在各类项目用地、建设用地选址时, 国土、招商、规划等部门及乡镇 (街道、开发区) 引导项目优先使用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和储备未供土地。提高储备土地的供地率, 加快批而废弃、未供、闲置土地的盘活工作。对当年储备土地的供地率必须达到80%以上, 往年储备土地的供地率要达到50%以上。依法进行处罚因项目投资不到位造成耕地撂荒的、土地闲置, 坚决收回其土地使用权。

1.3 加大闲置土地挖潜力度

提高土地利用率, 利用迁村并点、建设农村住宅集聚区和旧城改造等形式, 推进城镇一体化建设进程。对供而未用、用而不足的土地应努力盘活, 对闲置企业、乡镇旧址, 撤并学校的存量闲置土地进行复垦挖潜, 盘活闲置土地, 为一般项目落地提供保障。加速旧城改造步伐、推进"城中村"建设, 为新项目建设提供了用地空间。

1.4 加强土地管理, 优化供地结构

对生态环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投入产出率高的节能型项目, 以及拆迁安置和农民小区、重点急需项目, 优先供地;原则上不单独对投资额小于300万元的工业项目供地, 生产经营场所的获得采取租赁标准厂房或租赁土地使用权的形式。强化用地审核监管, 项目的落户、竣工、验收, 实行全过程管理, 新建用地的项目必须充分消化企业现有闲置土地, 在项目立项审批、核准、备案时, 把企业现有闲置土地面积一并核算为用地规模, 坚决核减投资强度与容积率达不到要求的供地面积。

1.5 完善并严格执行土地使用制度

首先, 改革土地的供给与出让方式, 在土地使用制度方面应引入市场机制。进行集约经营, 将以供给决定需求的方式替代以需求决定供给的方式。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价值, 避免工业用地的低成本无序扩张。制定严格的土地储备制度来完善土地使用制度, 这个制度是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又一有效方式。城市土地的利用要同时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政府应该对土地市场进行适当的管制, 来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实现, 土地储备是管制土地市场与政府调控的有效手段。作为盘活城镇内部存量土地和置换城镇内部低度利用的土地、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有效途径的统一土地收购储备制度, 也能够规范土地市场、解决土地无偿使用制度下产生的诸多历史遗留问题。

1.6 整合用地, 挖掘潜力

集中开发研究、中试、推广、生产区域, 整合现有土地。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选择最有利的产业发展集群模式, 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低投入、高产出。挖掘现有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提高土地利用率。借鉴国内其他园区的经验, 引进区片容积率控制的概念, 即对开发区确定一个合理的容积率, 一部分企业用地可超过区片容积率, 另一部分企业用地可根据实际需要小于区片容积率, 只要整个区片实际建筑容积率不超过规划容积率即可, 这样可满足不同用地者的需求, 促使土地集约利用。

1.7 多维发展, 拓展空间

土地集约利用应该放眼未来, 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地面上的建筑高度, 通过科技技术向地下要空间。借鉴其他立体开发模式。如在一幢多层建筑中安置几个或几十个工厂或车间, 即将平面方向上布置的厂房, 在垂直方向上重叠起来, 形成工业大厦或工业综合体。高新区基本上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企业, 适宜于布置立体化标准工厂。另一方面, 向地下空间拓展, 认真借鉴世界各国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成功经验。

1.8 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模

严格控制城镇的土地利用规模, 准确定位城镇的发展方向。根据产业优势、特点诸要素, 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政策, 确定城镇准确的发展定位。综合考虑产业发展所需的用地、人口聚集所需的用地、城镇公用基础设施所需的建设用地, 从而确定合理的城镇的土地利用规模。对项目用地进行科学规划, 切实控制建设项目的用地数量。在对建设项目的用地进行规划过程中, 不仅应该考虑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 还应该注重节约土地资源。确定合理的建设用地的规模, 设计过程中切勿一味追求大规模、高品位, 应该讲究经济买惠、节约用地、切买可行的原则。

2 结论

城市建设用地等必须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节约使用。之前我国土地利用大多是粗放式的, 向集约化转变并不容易, 可以说土地集约化之路任重道远。需要注意的是, 土地集约化是一个的动态过程, 无法一蹴而就的完成。各个城市的高新区都是个城市未来发展的中心力量, 想在这种区域内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和谐发展只有加强土地管理, 调整用地结构, 走土地集约化之路。节约、高效的对待土地资源才会使我们的小康社会建设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比较大的提高, 使改革成果得以延续。

摘要: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 土地问题越来越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加强土地管理, 合理利用土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历史选择。为了缓解我国用地紧张的状况, 建设节约型社会, 土地资源必须得到合理利用, 政府土地管理和市场机制的结合是节约利用土地的有效手段。通过政府的土地管理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促进土地的健康合理利用。本文将对政府土地管理与节约用地的关系作出梳理, 以求对土地节约利用做出有益的探索。

土地档案的管理与开发利用 第5篇

摘要:土地档案是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活动中形成的一项专门档案,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加强对土地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不仅可以为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而且能够为确定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提供法律凭证和依据。土地档案管理与开发利用已成为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亟待重视的一个课题。

土地档案是国土资源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并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光盘、声像、电子文件等材料。因此,做好新形势下土地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至关重要。

关键词:土地档案,开发利用

目录

一、土地档案的含义及土地管理档案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2 1.土地档案的含义 „„„„„„„„„„„„„„„„„2 2.土地管理档案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 „„„„„„„„„3

二、土地档案的管理 „„„„„„„„„„„„„„„„6 1.做好土地档案的收集基础业务工作 „„„„„„„„„6 1.1丰富馆(室)藏量,优化馆(室)藏结构 „„„„„6 1.2加强土地档案的管理工作 „„„„„„„„„„„„7

2、主动服务,变封闭为开放

„„„„„„„„„„„„7

3、提高土地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8

三、土地档案开发利用的社会实践与思考 „„„„„„„9

1、当前土地档案开发利用的基本现状

„„„„„„„„9

2、土地档案开发利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10

3、土地档案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1

4、土地档案开发利用的建议与思考„„„„„„„„„12

一、土地档案的含义及土地管理档案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

1.土地档案的含义

土地档案是国土资源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并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光盘、声像、电子文件等材料。它是一种重要的具有长期查考、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反映着城镇和农业建设生产用地发展的历史真实面貌。了解土地档案的作用,大力开发土地档案信息资源,提高土地档案的利用率,合理地利用土地档案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国土资源管理和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特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地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已成为档案工作者最为关注的话题。

总之,土地档案是不同历史时期土地档案制度和措施的汇集,也是各项技术成果的真实记录。它对于保护国土资源、合理开发、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具有凭证、参考作用。它不仅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土地管理档案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

土地管理档案,作为土地管理部门维护社会稳定、开展 土地管理工作的真实、完整记录,在伴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正在动态地调整其自身的结构,不断地丰富其内涵。在结构和内容上,从原本仅有综合文书档案的基础上,逐渐成为全面覆盖土地管理工作各个层面的档案体系。在载体运用和信息传递方式上,正在由单一手工整理方式与笔写盒装形式向着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不断与国际上广泛运用的档案管理手段接轨,适应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在档案提供利用方面,也正以规范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方式,为政务工作和社会各界的使用提供翔实可靠的信息。勿庸置疑,土地管理档案在土地管理工作的发展过程中,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土地管理档案可以“历史的告诉未来”。常言道,读史使人理智,是说可以借鉴前人经验,少走弯路、斜路。土地管理档案涵盖了土地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土地管理工作的政策、法规、典型经验、工作成就,编制机构的历史沿革等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管理档案是土地管理工作的“史志”。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社会呼唤着符合新时期新形势新情况的新政策、新法规出台。而土地管理档案则翔实地记录了“昨日”的历史,它的内容正是当今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的借鉴和依据。

其次,土地管理档案是土地管理工作者宝贵的“数具 库”。档案工作的立卷之本是忠实于客观现实,在立卷归档理念上,要求在编制案卷标题时不加浮华修饰之词,作者名称、涉及事项和使用文体这三要素应准确不赘述,真实反映档案的内容。在案卷质量上要求分类准确,按时间顺序编排,内容连续,符合逻辑。从土地管理档案构成看,它覆盖了所有土地管理业务,记录了各项土地管理工作进程,是土地管理业务极为珍贵的资料来源;从检索工具看,各类专业档案均要求建立案卷索印,存放索引,尤其是目前运用了现代化科学技术,建立了档案信息系统,更为人们查找利用档案提供了便利条件。可以说,土地管理档案是土地管理工作难得的“数具库”。

第三,土地管理档案在保护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档案与信息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其内容和载体本身富含知识的高新科技成份,可当之无愧地充当第一生产力的角色,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应该这样认识和定位档案信息工作。因此,加强档案工作,与时俱进地革新档案管理手段,努力提高档案的信息化、网络化和社会利用水平,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该以创新的思维方式认识该项工作,摒弃原先那种认为档案是纯消耗、可有可无的偏见,大力发展土地管理档案事业,提高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第四,土地管理档案岗位可以锻炼培养人才、万事人为 本。由档案工作的性质所决定,这是一个以服务中心、服务全局为要务的岗位,其宗旨是为全局服务。因而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树立全局意识,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具有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具备分析判断资料成果的文化涵养和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只有德、才兼备素质高的人,才能担负起这项编建土地管理工作“数据库”的重任。实践证明,在档案工作岗位上,可以使人的德才素质得到升华,可以培养出深受各界欢迎的有用人才。

二、土地档案的管理

近年来,在转变国土资源利用方式和深化国土资源管理改革的新形势下,在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府提速的过程中,土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愈显重要。主要表现在:

一、土地档案是确定土地权属,是采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科学管理土地的基本依据。

二、土地档案是征用土地和处理土地纠纷、查处违法占地凭证。

三、土地档案是重要的技术资源,是研究如何管好、用好土地资源的基础,它不仅用之于现在,还要服务于未来。

1.做好土地档案的收集基础业务工作

1.1丰富馆(室)藏量,优化馆(室)藏结构。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馆(室)藏与档案利用的效果是成正比的。馆(室)藏越齐全、丰富,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机会就越多。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扩大收集范 围,丰富馆(室)藏内容。首先,按照制度、规范要求收集整理好机关文书、人事、会计、基建、实物等档案。其次,着重抓好土地占用、土地审批、建设用地补偿使用费征收及使用、“招拍挂”运行等土地资源使用与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土地档案。最大限度地增加馆(室)藏量,努力创造一个门类齐全,分类编目正确合理的综合管理体系。另外,还应加强档案鉴定工作,及时将已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进行鉴定销毁,这样既可以降低保管成本,又可以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1.2加强土地档案的管理工作

(1)重视土地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确保档案信息量充足、完整、真实、系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加强土地档案的标准化文件的制定工作。使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环节都按一定的标准来进行。论文检测。

(3)建立、健全科学的、实用的土地档案检索体系。提高向社会各界提供利用土地档案信息的工作效率。

(4)注重做好土地档案的编研工作,以便有针对性的搞好服务。

2、主动服务,变封闭为开放

由于档案本身具有的潜在价值不能自发地实现,必须借助人们的开发利用活动,才能使其充分地表现出来。因此,新形势下,土地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为经济建设和各项国土资源工作服务的思想,改变过去那种看门守摊、坐等上门的 被动服务状态,变封闭为开放,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一方面,紧紧围绕社会的需求,找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把握时机,主动配合社会活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档案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凭借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利用网上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的优势,与其他档案机构联网,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使“死档案”变成“活信息”,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增强全社会的档案信息意识,宣传土地档案效益实例,扩大档案的知名度,使人们了解土地档案的价值和作用,提高土地档案的社会地位与影响,便于今后的利用。

3、提高土地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管理的实施者,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档案业务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服务水平。因此,必须重视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论文检测。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坚定的事业心和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

二、努力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但要加强学习档案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和拥有现代化的知识及其他社会、科技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我;

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档案工作是一项科学性、业务性很强的重要工作,要做到档案材料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地开发利用,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全面的文化知识及熟练的专业技能;

四、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作风,更新服务观念,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以适应档 案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五、具有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甘于奉献的精神,以及保守机密、自我牺牲的品质和综合协调能力。另外,建立合理的档案利用制度,也是提高土地档案利用率的又一有效途径。

三、土地档案开发利用的社会实践与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土地档案的业务管理工作已经由整理、保管、利用逐步转移到档案的开发利用上。这不仅是土地档案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整个土地档案工作的目的所在。加强对土地档案的管理利用,不仅可以为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而且能够为确定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提供法律凭证和依据。只有搞好档案的利用,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不断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才能使人们重视土地档案工作,才能提高土地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因此,依法合理地利用好土地档案,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提高档案利用率的重要途径。

1、当前土地档案开发利用的基本现状

第一,土地档案的特点。与其他门类的档案相比具有库藏量大、面广、种类多的特点,不仅涉及到机关、事业单位,而且涉及到每家每户。特别是随着土地价值的日益突显,土 地价格的不断攀升,土地档案作为有效的法律凭证,其利用率也在不断提长。

第二,土地档案利用的数量和频率增多加快。据我们各年度档案利用统计数字表明,前来利用土地档案的人次、卷次、复制档案资料、出具证明在逐年增加,这是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加快呈快出的发展趋势。

第三,土地档案利用的覆盖面扩大。从本单位土地档案利用的统计分析来看,较前几年土地档案利用重点是服务于本单位各项工作查考、法规监察、经济建设,以及为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等。而近年来,土地档案利用不仅为本单位、机关、企事业单位服务,更多地为社会各界、民间所充分利用。如: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权属纠纷、房屋拆迁、买卖、赠与等一系列土地活动无一不需要土地档案的查阅,覆盖面日益广泛。

2、土地档案开发利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为土地产权的变更及换发证书提供重要凭证作用。近年来,土地市场十分活跃,土地用途变更、使用权转让时常发生,土地档案为土地的产权登记、变更提供了大量的档案资料,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第二,为旧城改造和房屋拆迁提供依据作用。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旧城旧村改造工作日益繁重,尤其是农村 的房屋拆迁工作,有不少农户没有办理土地登记手续,甚至有的土地证已经丢失,给房屋拆迁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土地档案就成了确权的重要依据,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为农村社会稳定起凭证作用。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土地补偿已成为征地工作中的一个焦点,通过利用土地档案为土地补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有效地保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第四,为解决土地产权纠纷提供有力凭证作用。土地使用权变更和房屋买卖、拆迁、继承的发生有时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纠纷、上访,给领导和有关部门带来不便和工作被动,土地档案便成为司法以及房地产部门解决纠纷的根据。

3、土地档案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土地档案开发利用的深度还不够。特别是县、乡(镇)两极国土资源档案建立归档后,储藏起来就万事大吉了,实际工作中不注重档案的深层开发利用,“死档案”变“活档案”的意识不强,档案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作用发挥得不够。

其次,土地档案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低。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应该走市场化经营的路子,实行有偿服务,互惠互利。充分体现出信息既是资源又是资产的重要性。

第三,土地档案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土地档案专业人才离国土档案事业飞速发展形势的需要尚有一定程度的距离,特别是档案专业 知识和现代化技术知识的缺乏,这些都影响阻碍了档案工作的开展和档案事业的发展。

第四,大量的档案需要进行信息化处理。离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有一定距离。

4、土地档案开发利用的建议与思考

第一,加强国土资源档案队伍建设。随着档案管理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扩展,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做好几点工作:(1)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档案人员应具备较高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且要肯有较高的档案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业务水平,还要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具备掌握和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能力。(2)掌握不断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可通过网络使公文的流转更简便、更规范。(3)加强局与乡镇间的沟通合作。档案室与各乡镇兼职档案工作者密切协作,通过资源整合,及时增加档案信息量,丰富室藏。乡镇国土资源所也应该从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过渡到专职。

第二,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把国土资源档案室建设成为收集、储存、利用土地档案的信息“基地”和开发利用生产力信息的中心。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来提高土地档案开发利用的服务效能。

第三,档案利用服务走向社会。树立大档案、大服务意识,使土地开发档案不仅为国土资源管理事业搞好服务,而且为社会经济发展、安全稳定搞好服务。要充分利用土地档案储存的长效性,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扩大档案的利用范围,挖掘开发潜力,除一些需要保密的档案外,凡能向社会开放的全部开放,实行有偿使用,通过有效的为社会提供档案利用服务,满足社会各界的信息需求,真正实现土地档案的自身价值。

第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新时期土地档案利用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土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档案工作与市场经济愈来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做好新时期土地档案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约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土地管理法》是做好土地档案工作的基本法律,它与《实施办法》《土地管理档案工作暂行规定》一起成为了新时期开展档案工作的基本依据。我们必须依据这些法律规章开展工作,走依法治档的路子,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坚持正确的方向。

总之,土地档案开发利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民服务,特别是保护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营造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是政府工作关注的重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各地土地档案部门纷纷成 立本部门的综合档案机构,开展档案利用服务,打破了现行文件与专业业务档案的界限,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土地档案的内涵和外延,为土地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拓展了一片新的视野。

土地利用管理 第6篇

关键词: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土地管理

前言:城郊结合部是城市与周围郊区的交接地带,是城市的边缘地区。由于地处城市和郊区之间,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情况往往比较复杂,有着明显的动态演进特征。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管理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如城市建设的蚕食、土地资源浪费等。

1.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的特征

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的特征来源于城郊结合部的特殊属性。它既是城市的附属,又包括了部分的农村。其所属城市的许多核心功能需要依靠城郊结合部来实现,同时又不是城市的一部分。这样的复杂情况是城郊结合部亦城亦乡,情况复杂。城市向外扩展,必然要蚕食城乡结合部的土地,而原有的农业用地又与城市空间相冲突。粮食用地、菜地、林地、工矿用地、城市用地犬牙交错,难以一概论之。

2.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结构管理

2.1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常见问题

城郊结合部本是农业区域,却由于地处城市周围而不断受到城市蚕食,牺牲当地原有的农业体系来为城市扩张让路,导致农业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尖锐的用地矛盾让建设用地的需求暴涨,而国家对于耕地的保护政策又让城市建设无法放开手脚。在农业用地一步一步改造成城市用地的过程中,当地的土地生态系统也被一点点摧毁,土地退化现象比较突出。

2.2基于生态标准的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优化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需要从多尺度来考虑。从空间上优化,需要调整布局和用地结构比例;从时间上优化,要确定发展重点,集中优势资源。更常见的解决方式是把城郊结合部的土地划作生态单元,把不同类型的农田、水域、森林等作为土地利用的基本单元,然后再把不同的基本利用单元组合成一个生态区域,进行统筹管理。

3.城郊结合部城镇建设用地管理

3.1基于GIS的城郊结合部建设用地利用变化分析

研究城郊结合部城镇建设用地需用御用GIS(地理信息系统)。使用ARCV iew软件来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ARC/IN FO软件来辅助分析,通过同一地区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结合,生成一个用地利用变化数据库。数据库是GIS的基本,没有采集来的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就没有办法正常工作。建立了数据库之后,使用GIS可以进行土地信息的处理,分析土地模型和空间分析,从而探索城郊结合部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

3.2结合部城镇建设用地管理

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城郊结合部的企业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在开放市场的冲击之下,小规模企业将难以继续生存下去,它们原本占据的市场将会由存活下来的大企业接管。为了加快行业结构的调整,避免不必要的资本浪费,土地利用应当向大企业倾斜,对小企业的土地需求持谨慎态度,对于国家要求停建缓建的项目应当一律禁绝,让行业结构趋于合理。同时修订土地管理法,让城郊结合部的建设用地管理实现现代化和规范化。

4.城郊结合部农村土地利用管理

4.1城郊结合部农用地管理对于WTO的不适应性

农村的自产自销模式在我国加入WTO之后会面临巨大的冲击。其区域化、碎片化的生产方式很难走向机械化和专业化,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没有抗风险能力,过小的生产规模与大规模生产的企业相比没有竞争力,城郊结合部的农业生产必然面临打击,农业用地利用率将持续下降。同时城市周边的污染问题也在日渐严重,宅基地比例过高让大量耕地没有办法转化成生产力。

4.2城郊结合部农村土地管理需采取的措施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对于城郊结合部农业的冲击,应当充分的利用当地农业人口多的优势,发展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以避免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带来的冲击,利用城郊结合部与城市距离较近的优势,向城市提供果蔬和時鲜。在进行用地管理时,加快综合治理,更具当地产业来调整提地管理,利用土地结构。平整地块,清理低产田。建立规范农村土地利用用途管理体制,严格区分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

5.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5.1结合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进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应当注意以下原则。首先,要严格依据总体规划,控制用地总量。其次,要利用土地的供需来调整产业结构。第三,要有限保证国家重点项目用地。第四,要注意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5.2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实施与管理

建立城郊结合部用地审批制度,详细控制土地的用途和规模。深化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获得了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要依法缴纳土地出让金。制定好的土地利用计划要始终进行跟踪监控,落实土地利用计划。

结论:城郊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对于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城郊结合部的土地利用管理方法和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谈谈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第7篇

土地利用转型体系包括法规体系、管理体系及编制体系三大部分,其中相关的土地利用转型编制法规有法律、规章、规则、办法等,为土地利用转型体系建设提供保障。完善的土地利用转型体系具备健全的管理目标、机构设置、人员组成、管理程序等;同时整个体系的完善过程是以相应的转型目标和转型任务为基本,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转型体系,并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相互沟通交流的完善体系,其中上层的转型体系是下层转型体系的依据和指导,而下一层的转型则是对上一层体系转型的细化和具体落实。

2 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互馈机制

土地资源管理是针对对国家土地财产实施的各项管理措施,其出发点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调整土地关系,从而建立完善的土地资源运转机制。土地制度和政策是资源管理的重要方法,这些土地政策直接影响土地利用转型。当前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土地资源的需求增大,尤其是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我国的耕地面积逐渐萎缩,原有的土地资源管理机制容易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推行新的土地政策势在必行,土地利用转型可以畅通转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对土地资源的优化管理。土地资源转型源于资源枯竭引发的经济结构变革,土地利用转型是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管理体制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对经济社会变化和革新的影响及调整后的管控措施的实施使土地利用转型达到预期目标[1]。

3 土地资源管理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

3.1 土地资源管理经济手段与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是对土地资源进行调节,政府部门发挥其职能管理作用,例如在安徽某市的土地资源管理中,针对土地闲置的问题出台了相应的农业政策,鼓励个人承包制度的开展,并通过宏观经济把握,对土地租金和地价进行立法规定,发挥国家宏观环境调控作用,引导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发展[2]。再者国家通过制定不同的税种,引导土地开发利用,对于给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现象,出台了稳定耕地面积、征收占用税等手段进行控制,严格把控耕地相非农业建设用电的转变。此外当地政府对土地利用进行财政拨款,通过向金融结构借贷的方式来刺激土地投资,提高土地资源的集中度,实现土地资源的隐性转型[3]。

3.2 土地资源工程与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资源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包含了理学、工学、农业、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维持我国耕地面积的关键在于提高农田建设和土地资源治理。当前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不够完善,土地经济规模化程度不足,这就需要基于土地资源工程来进行土地整治,形成合理性更强、资源效率更高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耕地面积和质量,协调农业利用结构,把零散的耕种田地整合为整体式的耕种资源,从而提高土地利用转型的效率[4]。执行土地利用转型规划,要统筹农业用地,侧重于对建设用地和占用耕地的控制,严格执行土地管制的相关规定,严格保护土地资源。

3.3 土地资源管理政策制度与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转型执行要配合管理政策,完善城乡二元土地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节约制度等。例如在山东某市的土地利用转型管理中,加强对农村闲散耕地面积的控制,通过政策创新将闲散的耕地纳入到资金补贴扶持政策中,提高了对闲散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对于“空心村”的整治工作也关系到土地利用转型,政府启动专项资金来规划农村住房,通过整合村庄来缩减建筑占地面积,实现了土地利用隐形形态的转型并实现显性形态的转型。

4 土地利用转型对土地资源理管理的影响

土地利用转型目的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随着土地利用形态的逐渐变化,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在城乡经济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应当侧重于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针对耕地面积锐减的态势进行调控,保护珍贵的耕地资源不被侵蚀。

5 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转型和土地资源管理密切相关,地利用转型是保证土地合理利用的关键,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因此应当区域内经济发展和土地特性进行分析,积极实行土地利用转型,提高土地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土地利用转型能够维持土地资源正常使用,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优化,建立良好的资源管理反馈机制[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提速,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逐渐转变,土地利用转型和土地资源管理等问题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如何做好土地利用转型,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效率也是当前政府所面临的工作重点之一。本文分析了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并分析了利用转型和土地资源管理的互馈机制,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土地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J].地理研究,2015(09).

[2]黄小虎.发展模式转型与土地利用及管理[J].广东土地科学,2012(04).

[3]杜新波.加快土地财政转型,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06-15.

[4]朱明全.强化土地管理,推进土地利用转型提升[J].中国房地产业,2015-07-15.

土地管理与土地节约利用的关系研究 第8篇

1 土地管理与土地节约利用的关系

为了促进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对土地管理及土地节约进行研究,两者相辅相成,土地管理在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自我调控能力的推动下,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土地得到充分的、最大限度地节约利用,缓解了人地矛盾。而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又使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能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人们对于土地管理的投入也会大大增加,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土地管理及节约利用的原则

2.1 优先使用储备土地

当前我国人地矛盾很突出,因此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土地资源充分地利用其它,目前有一些土地却因为其在某一阶段的利用价值没有凸显出来,就被废弃、闲置或者是被低效使用了。对于这些土地,要充分挖掘其使用价值,将之合理利用起来。在进行各类项目的建设时,国土、城建规划和招商等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土地资源的宝贵,在同等的条件下,要优先使用储备的土地资源进行项目的建设,对于故意闲置土地、浪费使用土地资源的不法商人,要坚决依法收回其土地的使用权,从而盘活土地资源。

2.2 利用科学技术

当前科技越来越发达,因此应该在土地的使用方面利用科学技术为其服务,如土地的调查、监测和规划编制,是土地进行集约节约使用的重要手段,进行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研究及其动态监测系统等的建立和建设,有利于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进行检测和监督,并为国家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如动态遥感监测技术,能实现对土地资源全方位全天候的管理和监测,并对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数进行核查,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在技术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3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由于土地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因此要合理规划土地的使用及产业的布局。在使用规模上不能大手大脚,盲目进行占地和圈地,要依法对一些恶意占地和圈地的行为进行惩处,不能随意浪费使用土地资源,也不能随意破坏农用耕地和自然土地,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在土地的使用结构上,要鼓励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鼓励农村居民建筑向乡镇或者中心村集中,工业厂房应该使用多层建筑等,向空中延伸发展,以节约土地利用。在产业的规划上,要鼓励一些投资商到一些闲置、废弃土地的地区进行投资,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利用废地和荒地进行项目的建设,尽量占用耕地,有序地进行土地的开发和管理,从多方面实现土地的节约利用。

3 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的对策措施

3.1 实行优先使用储备土地战略

在各类项目用地、建设用地选址时,国土、招商、规划等部门及乡镇引导项目优先使用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和储备未供土地。提高储备土地的供地率,加快批而废弃、未供、闲置土地的盘活工作。对当年储备土地的供地率必须达到80%以上,往年储备土地的供地率要达到50%以上。依法进行处罚因项目投资不到位造成耕地撂荒的、土地闲置,坚决收回其土地使用权。

3.2 加大对闲置低效利用土地的清理力度

进一步加大对储备未供土地、低效利用土地和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排查实际情况,建立详细的记录档案,并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处置开发利用,从而节约大量土地资源,使其发最大的效益。全面清理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情况。对依法应当无偿收回、闲置满2年的土地,坚决进行无偿收回;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临时使用拍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征收土地闲置满1年不满2年的土地闲置费。对闲置房地产用地特别是超过2年的,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出台的管理办法征缴增值地价。

3.3 加强土地管理,优化供地结构

对生态环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投入产出率高的节能型项目,以及拆迁安置和农民小区、重点急需项目,优先供地;原则上不单独对投资额小于300万元的工业项目供地,生产经营场所的获得采取租赁标准厂房或租赁土地使用权的形式。强化用地审核监管,项目的落户、竣工、验收,实行全过程管理,新建用地的项目必须充分消化企业现有闲置土地,在项目立项审批、核准、备案时,把企业现有闲置土地面积一并核算为用地规模,坚决核减投资强度与容积率达不到要求的供地面积。

3.4 多维发展,拓展空间

土地集约利用应该放眼未来,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地面上的建筑高度,通过科技技术向地下要空间。借鉴其他立体开发模式。如在一幢多层建筑中安置几个或几十个工厂或车间,即将平面方向上布置的厂房,在垂直方向上重叠起来,形成工业大厦或工业综合体。高新区基本上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企业,适宜于布置立体化标准工厂。另一方面,向地下空间拓展,认真借鉴世界各国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成功经验。

3.5 整合用地,挖掘潜力

集中开发研究、中试、推广、生产区域,整合现有土地。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选择最有利的产业发展集群模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低投入、高产出。挖掘现有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借鉴国内其他园区的经验,引进区片容积率控制的概念,即对开发区确定一个合理的容积率,一部分企业用地可超过区片容积率,另一部分企业用地可根据实际需要小于区片容积率,只要整个区片实际建筑容积率不超过规划容积率即可,这样可满足不同用地者的需求,促使土地集约利用。

3.6 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模

严格控制城镇的土地利用规模,准确定位城镇的发展方向。根据产业优势、特点诸要素,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政策,确定城镇准确的发展定位。综合考虑产业发展所需的用地、人口聚集所需的用地、城镇公用基础设施所需的建设用地,从而确定合理的城镇的土地利用规模。对项目用地进行科学规划,切实控制建设项目的用地数量。在对建设项目的用地进行规划过程中,不仅应该考虑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还应该注重节约土地资源。确定合理的建设用地的规模,设计过程中切勿一味追求大规模、高品位,应该讲究经济买惠、节约用地、切买可行的原则。

4 结论

在我国当前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挖掘与合理利用闲置土地、建立健全土地市场配置机制和加强土地节约利用的宣传教育对于土地管理与土地节约利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土地资源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研究的重点来自于两个方面,分别是土地管理与土地节约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一直以来是研究的重要的方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这篇文章针对于相关的方面进行了讨论,希望带给大家更多的帮助。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地节约,利用,关系

参考文献

[1]黄国清.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土地节约利用[J].经济师,2007(5).

油田土地利用管理战略研究 第9篇

1.加强油田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1) 加强油田土地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对油田土地利用的管理具有重要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土地资源是油田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 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可以促使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②土地资源是油田企业重要的资源之一, 其资产价值甚至达到了企业总资产的一半左右, 因此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目标。另外, 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这也是国家的要求, 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

(2) 目前油田土地利用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目前随着土地资源价值的不断增高, 很多企业开始认识到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部分企业对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并且有些企业的土地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②有些企业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 导致土地利用管理陷入混乱之中。③部分企业对土地属权的管理工作不到位, 程序混乱, 手续比较复杂。④很多企业缺乏专业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导致土地管理的信息程度较低, 从而土地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都难以保证。

2.油田土地利用管理战略研究

(1) 油田企业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视程度, 提高土地管理人员的素质

土地作为油田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对其利用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 油田企业一定要提高对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视程度, 真正认识到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性, 从而将土地管理上升到企业的战略管理当中。要想提高油田土地利用管理的质量, 就必须要具备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管理人员的素养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水平, 因此企业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培训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在保证人员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能力, 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 汽油桶要根据土地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 建立土地管理平台, 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其次, 重视的土地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 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学习土地管理的相关内容, 全面了解国家在土地管理方面的规定以及企业的规章制度, 确保培训具有长期性, 还可对人员进行考核, 根据考核的结果为人员发放相应的合格证书, 保证人员持证上岗, 全面的提高人员的素质, 提升管理水平, 从而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土地的管理, 提高土地管理的质量。

(2) 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 使土地利用管理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做好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因此, 油田企业应该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以及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的、可操作性较强的管理制度, 并注意制定管理的细则, 保证将企业的土地资源管理理念贯彻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去。完善规章制度可以使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提高部门之间的职责意识, 使部门之间能够有效的协调起来, 增强人员的法制观念, 合理的对部门与人员进行划分, 保证人员合理配置, 防止工作过程中出现责任不明确的现象, 对工作人员实行激励机制与惩罚措施, 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强技术管理工作,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方式, 提高工作的效率, 减少油田投入成本, 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比如对油田中废旧的井场土地与建设工地等, 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 对土地进行复耕利用, 降低了土地的占有量,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监督管理方面, 油田企业应成立监督部门, 定期对土地利用工作进行监督, 抓好每一个工作环节, 防止出现工作失误的情况, 全面的对其加强监督管理, 有效的促进土地利用管理项目的进展。

(3) 对土地的属权加强管理, 规范土地处置

在土地利用管理工作当中, 最重要的管理工作就是对土地属权的管理, 这是土地管理的核心。因此企业要加强对土地属权的管理, 提高土地资源管理者的管理意识, 做好土地属权工作, 对土地进行规范化的处置。首先, 企业要积极为职工群众办理土地证, 将复杂的办理程序简单化, 整理出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案。其次, 进一步对土地处置以及土地变更登记工作进行规范和完善, 促使土地处置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4) 建立土地管理的信息系统, 做好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

建立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促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土地资产效益。因此, 企业要增加信息化设计方面的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硬件和软件, 可以引进现场的信息管理系统, 也可以将这样工作委托给专业的信息技术公司根据企业实际的情况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信息系统, 建立土地管理信息化平台, 信息化系统在土地利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创建土地管理信息化平台, 可以实现各个部门之间能够达到信息资源共享, 在平台上各个方面都必须保持公开透明, 部门在平台上可以互相交流以及沟通, 使部门能够迅速的了解土地的使用情况, 从而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全面管理,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使油田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结语

土地利用管理 第10篇

中国发生土地利用的冲突事件越来越频繁, 国内外不仅引起了的关注, 同时国内的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解决, 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普遍存在违法用地、耕地的保护难度越来越大, 造成依法对土地形式进行管理非常严峻、政府和农民集体征地冲突日益加剧、现有的土地利用冲突管理方法不足等, 都是导致我国土地利用冲突的根本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显得非常重要。

2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以及管理的现状分析

2.1 基本状况

为了使土地资源更好的发展, 需要各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 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该地的工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能够合理的规划土地, 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和论证, 进而更好的解决土地的使用问题和就业问题, 这样将使地方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同时良好的利用土地资源和土地制度也是良好经济环境的保障。

2.2 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

在进行土地开发的过程中, 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土地开发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土地的集约利用, 地区的产业发展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规划为前提, 这样才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企业在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还需要有良好的消费观念, 让土地的利用和经济的发展形成统一的整体, 将有力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步。

3 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驱动力及原因

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和土地资源的多宜性, 但是冲突发生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及其需求的增长。土地利用冲突受到文化、社会、机制和政治、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可以概括为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社会经济因素, 即冲突产生的外部因素;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自然因素, 即冲突产生的内部因素。因为内部因素具有不可变性, 外部因素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向,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土地征用法律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本强加于农民身上

我国法律限制了农民和集体组织转让土地的权利, 政府行政采取国家经营土地市场的方式垄断了土地的转让。“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国家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土地实行征用。”而没有具体的界定“国家利益”。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需要征用部分集体土地时, 通常由政府从集体手中以低廉价格征得土地再以高额的价格出让。农民既没有参与整个过程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益, 甚至连最基本的土地利益也保证不了, 在丧失土地之后, 面临着无社会保障和失业的困境, 使农民的基本生活也维持不下去, 政府的行政权力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本强加在农民身上。

3.2 集体主体界定不明确导致土地产权模糊

我国《承包法》、《土地管理法》中规定我国的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集体是指集体经济组织, 而集体经济组织没有一部法律对其进行明确的描述和界定, 其合理性与存在性都受到置疑。在法律中由于集体主体概念的模糊使得政府干预和影响土地所有权的实施, 从而缺失主体功能。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的公共建设跟不上, 农民所得到的土地使用权保障不了。

3.3 各级政府规划理念的不同造成的土地利益分歧

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上,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不同而产生土地利用的冲突, 主要表现在指标数量的扩张和控制之间的矛盾。中央政府要求把节约用地放在第一位, 原则是盘活存量、控制增量, 对建设用地对耕地占用进行严格的控制。盘活城市存量土地的成本比征用土地的成本高很多, 地方政府更加乐意新增加建设用地的指标;中央政府的基本国策是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 但是地方政府一致认为发展第二、三产业经济的产出效率高, 而忽视了对耕地的保护。

4 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的方向

土地管理制度作为保证合理利用土地的一项根本制度。经过不断的发展, 目前, 我国已建成一套成熟和合理的土地管理制度体系, 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对于土地利用的矛盾越来越加剧, 目前土地的管理制度也有不足。创新是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因此对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就非常必要了。

4.1 明确土地产权的所有

造成土地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土地产权所有模糊。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土体的使用开发具有特殊性, 没有清晰的土地产权, 多方都非常想从土地开发中获得利益, 进而造成严重的问题。使土地产权主体明确, 就会使土地的开发、使用、所有的流程变得更加规范, 大大提高土地开发工作的效率, 明确土地利用各方的责任, 进而避免权钱交易、越权管理问题的出现。

4.2 统一土地市场, 健全土地监督惩罚机制

土地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因为土地市场进展非常缓慢, 使得城乡分离、独立运行, 市场化程度无法提高。所以, 必须健全土地监督管理体系: (1) 强化社会公众参与规划过程监督。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过程社会公众参与新机制, 增强重大决策过程的信息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健全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 形成中央与地方政府及社会公众协商型编制、管理和监督体系[1]。 (2) 通过法制的建设不断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建立城市规划、工商、纪检监察、公检法等部门相联合的土地执法机制, 将执法的力度提高。与此同时, 动态监察时运用3S等高科技手段, 避免土地利用冲突, 避免地方政府违法利用土地的发生。

4.3 统筹城乡发展

在不断推进城市化中, 要充分考虑环境治理、人口迁移、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 充分考虑城乡发展的现状, 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控制好, 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新技术第一时间解决住房、交通等基础性的建设问题。同时制定与之对应的措施, 统筹城乡的发展速度, 合理使用农村的土地资源, 保护好农民的耕地, 在国家的整体发展中使得农村能够扮演其应该有的角色。

4.4 合理规划土地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

对土地进行开发, 需要有长远的眼光, 除了要考虑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耕地规划、林业规划、水利工程外, 还应该充分考虑城市化进程。产业经济园区的开发要和市政建设接轨, 同时纳入到城市整体规划方案中, 加大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 实现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经济发展三方效益的平衡。

4.5 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应该充分发挥土地流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因为我国的土地政策确定了开发用地大多是国有或集体所有制土地。土地流转因为我国特有的土地政策而变得更加便利, 主要有几下集中, 包括:储备经营、反租承包、置换、出租、转让、入股。在这种情况下, 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其优势, 不断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在对土地性质进行不改变的前提下, 和村集体公司达成用地的协议, 把土地以租赁的方式而不是出让方式提供给企业使用, 不仅对珍贵的土地资源进行了有效的保护, 还能节省大笔的征地资金, 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 结语

随着我国实行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 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资源状况差别很大, 土地利用冲突在不同时间、不同区位的表现全然不同。所以, 在分析在具体区域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发生冲突的原因及驱动力、利用冲突的发生与发展变化跟踪土地的同时开展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必须对土地利用制度进行改革, 规范土地利用制度以及不断健全土地交易市场机制。为了建立优势互补、功能明确的区域发展格局, 使土地资源空间结构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名峰, 曹阳, 王春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土地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中的利益博弈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 2015, 01.

[2]冷静, 熊凌坤, 杨君.土地利用冲突与土地管理制度创新[J].国土资源导刊, 2015, 04.

浅谈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第11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宏观管理;管理措施

对于土地利用规划来说,其核心在于实际的实施。那么为了保证土地利用规划的顺利有效地实施,这就需要我们对其实施的过程进行严密管理。在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充分的应用法律和经济以及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进行综合性的管理,通过土地利用的实施计划、项目的审核、基本区域的划分、土地利用执法检查、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中的动态监测等方法,对整个的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管理,这样才可以将其作用在社会经济中充分的发挥出来,让土地利用规划付诸于行动,做到真正的实施。

一、对于土地利用规划的认知

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当地或社会的经济发展的情况及要求,综合性的去安排各个行业的用地。运用法律法规对城乡建设、土地开发以及各项土地的利用任务进行监督和规划,以便于这些土地利用活动都可以合理有序的进行,实现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对于土地利用规划来说,一般可以分为编写计划、审批以及管理等三个方面,是一项比较复杂的长期性工作,其核心工作在于规划的实施,是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的各项目标、发挥出自己对土地宏观调控作用的基本条件。相关的部门应该认识到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实施管理的重要性,了解和明确实施管理的目的以及要求,切实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工作,以便于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保障规划的目标实现。

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中的问题

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规划工作中最重要的便是实施管理,它的好坏直接的影响到了最终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能否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也是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实施管理在实际的规划化工作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先是对规划用地审批时的审核机制不健全,这就造成了许多的建设用地并不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再者是许多的用地没有按照先关的标准,超出了土地利用总规划的土地范围,违背了土地利用规划的一些标准及相关条例。还有许多的地方政府对于当地的土地利用规划不重视,对于相关的审批不严格,这就造成了许多的地方建设用地紧张,对整个的管理造成了比较严重影响。

三、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措施

(1)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中严格的执行建筑用地的审核机制

对于建筑用地可执行性的研究分析阶段,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的按照规定的程序以及标准来进行审核。不符合规定和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条例的不得通过审核。对于是属于国家或者省级批准的有关能源、交通、水电、矿业以及军事设施等等这些建筑项目,需要占据土地利用规划已经确定的建筑用地之外的土地,可以在用地的审核中,提出对于规划的调整意见或建议。未通过审核的建筑项目,土地行政主观部门不可受理建筑用地的申请。

(2)切实做好对于农业用地的审查工作

在对建设用地的审批中,各级的有关部门要按照土地利用总规划来进行严格的审查,并且由负责土地利用规划的部门发表出相关的审核意见或建议,对此建设用地是否符合标准和规划的计划负责。对于要求单独选择建筑地址的建设项目,并且已经加入到土地利用总规划计划中的,要及时的做好各种审核工作,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标准批准用地。没有加入到土地利用总规划计划中的,但是符合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法律法规的,要按照相关调理的要求,及时的调整规划计划,并将调整之后的计划上报进行审核。对于没有加入到土地利用规划计划中,同时也没有符合相关条例的建设项目,但是确实需要的建设项目,需要对计划进行修改,同时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上报审核。所申报的农业用地的范围,不能超过原有计划中城市和农村以及城镇的总建设用地范围。因为特殊原因,小部分征用的,要对整个的土地规划进行相关的调整,并且落实到关于规划的建设图纸上,再上报,通过有关部门的确认审查即可。

(3)加强对整个城市的规划、农村的规划以及乡镇的规划的审查

对于上报到国务院的整个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计划报表时,省级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相关的法规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规划中计划内的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要和土地利用总规划相结合起来。规划所完成的期限不一样的,需要对城市的人口以及人均用地的指标是否合理进行严格的审查,结合土地利用水平的相关规定,确认出合理的土地利用范围。对于地方政府所审批的土地利用规划报表,也是需要参考上述的流程,建立健全相应的审核机制。

(4)建立起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审查体系

各个地方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土地利用总规划的领导下,周密的计划和编写出土地开发以及整理的规划,用来对总规划进行深化和相应的补充。土地开发及土地整理的项目确立,必须是严格遵守了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条例,并且依据土地利用的总规划。土地利用的计划是实施总规划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建立严格的计划审查制度,充分的发挥出计划对整个的规划所起到的调控作用。

四、提高土地利用规划中实施管理水平的措施

(1)制定完善的规划实施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审核,促进规划的法制化

土地利用的总规划是土地利用以及管理的基本依据,具有一定的法律作用,城乡建设以及土地开发等各个项目都要符合规划的基本要求,不允许在任何地方、任何的领导对规划随意的更改。擅自修改已经确认的规划,并且违反了规划用地的标准的,要依法进行查办。

(2)加强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实施管理水平

在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中,还需要我们运用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现代化高科技技术来加强和促进,使得工作可以顺利合理的完成。同时要加快规划管理数据库的开发,尽快的将全国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起来,并且积极的开展地方上的规划信息系统的试点建设,指导和促进各个地方工作的顺利进行。运用科技手段,对规划的开展进行实时的监控,加强了规划实施管理的效率,使得对土地利用规划所发挥的调控作用大大增强。

(3)加强队伍的规划建设,保障实施管理工作的展开

加强队伍的规划建设,不仅有利于建设队伍秩序有效的开展工作,而且有利于提高施工人员综合素质的修养。而且施工预备人员的岗位培训必须完全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上岗人员也必须遵守法规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工作管理人员必须完全按照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办事,不得徇私枉法,更不得徇私舞弊,并且严格制定奖励惩罚制度,并依此施行对员工的奖励和惩罚,对于工作中成绩突出、表现良好的工作人员和工作小组要进行表彰并呼吁全体员工以此为榜样进行学习,而对于违反法制法规的工作人员也绝不姑息,按照奖惩条例进行相应的出发措施。

结语:

土地利用的规划实施管理关系到整个规划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条例以及法规。认真的执行,为现代化城市建设发挥出良好的调控作用,使得城市合理的应用土地,对整个的土地利用做出科学的计划,使其能够使得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更加便利,更好地服务于民。

参考文献:

[1] 张继仁.新形势下城镇化进程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新要求探讨[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1(8)

土地利用管理 第12篇

1 熵值法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的应用

1.1 熵的概念和熵值法的原理

熵最早为热力学中表征系统无序性的物理量, 后来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相互交流, 信息熵被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的科学。在信息论中, 熵是对事物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 不确定性就越小, 熵也越小;反之, 信息量越小, 不确定性越大, 熵也越大。我们通过计算熵值来判断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及它的无序程度, 也可以用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 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 则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

1.2 土地集约利用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是从农业土地集约利用中借鉴而来的。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 通过集中的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 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以求在较小的土地面积上获得高额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我国一直面临着人多地少的矛盾,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地矛盾在城市中越显突出,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通过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优化布局, 挖潜盘活城市土地, 促进城市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3 熵值法在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应用

在对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中, 对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通常有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熵值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是按照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大小来进行确定的, 从而为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具有比较强的客观性。因此, 运用熵值法对土地利用这种复杂的系统进行评价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2 成都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2.1 研究区域概况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 处于东经102°54′~104°53′, 北纬30°5′~31°26′, 东临龙泉山, 西靠邛崃山, 且西部为纵贯南北的龙门山脉。地处成都平原东部, 平均海拔500m, 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处于岷江中游地段, 域内大小河流众多, 水源充足, 成都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全年四季分明, 雨热同期, 气候宜人。自然条件优越, 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 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教中心。其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 西南与雅安市相接, 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 南与眉山市相连。现成都市共辖9区:武侯区、金牛区、青羊区、锦江区、成华区、龙泉驿区、温江区、新都区、青白江区;4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都江堰市;6县:双流县、郫县、金堂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 (行政区划图如图1所示) 。总面积为1.24万km2, 总人口为1257.9万, 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 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因素, 并结合成都市自身的社会经济条件, 以及考虑指标的可获取性, 本文共选取9个评价指标, 并提取成都市2003~2013年之间的统计数据, 数据主要来源于《成都市统计年鉴》。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3.3 评价方法

3.3.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原始数据是由n个定量评价指标X1, X2..., Xn和已取得m个参评对象的上述指标的数据Xij (i=1, 2…, n;j=1, 2…m) 构成, 形成一个由m个指标和n个样本组成的综合评价数据结构, 即原始数据矩阵P={Xij} (i=1, 2, 3, …n;j=1, 2, 3, …, m) 。式中, Xij表示第i个评价样本的第j项评价指标的数据。为了避免各指标间存在的量纲、数量级及指标正负取向上的差异, 使各项指标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使其无量纲化并压缩在区间[0, 1]内。

式中:max Xij表示第j项指标中样本的最大值;min Xij表示第j项指标中样本的最小值。

3.3.2 计算特征比重。

在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 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年的比重占全部样本取值之和的比重, 即第i年的特征比重Pij。

式中:m为评价指标数, n为评价年数。

3.3.3 计算熵值。

在计算完特征比重后, 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第j项指标的熵值。

式中:ln为自然对数, 设, 于是有0≤ej≤1。

3.3.4 计算差异系数。

对于一项指标, 若指标值的差距越大, 则该项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指标的这种差异由差异系数hj表示, 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

3.3.5 计算指标权重。

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经计算后得到成都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各指标权重值, 见表2。

3.3.6 综合分值。

在通过熵值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后, 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得出评价分值, 见表3。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4 结果分析与相关建议

4.1 评价结果

4.1.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等级划分。

参考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相关资料, 可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划分为5个等级, 详见表4。

4.1.2 结果分析。

在对成都市2003~2013年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后, 从获得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 (见图2) , 成都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数值自2003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土地利用集约度不断增加, 2003年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数值为0.02539, 而2011年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数值达到0.14779,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了近6倍, 且在2009年后集约利用分值增加最快。说明成都市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 对土地的利用方式也开始不断改变, 逐渐从粗放利用向集约节约利用的道路转变。但是, 成都市土地集约利用分值目前均未达到0.2, 按照土地集约利用等级划分标准, 成都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还处于粗放利用的阶段, 土地利用总体集约程度依然不高。成都市还有很大的空间进行内部挖潜, 释放城市土地潜力, 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4.2 对成都市土地管理的相关建议

2003成都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不够高的状况说明还有相当大的内部潜力可以进行挖掘, 因此, 在对成都市未来的规划和管理上应不断改善土地管理政策, 通过科学的管理来推动成都市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上一篇:学生管理几个方面下一篇: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