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自我教育

2024-05-12

研究生自我教育(精选12篇)

研究生自我教育 第1篇

一、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的必要性

1. 自我教育是研究生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一个多纬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既有生存需要、享受需要,也有发展需要。这些需要之间的层次顺序是可以根据环境和条件而改变的。在任何时候,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必须考虑到研究生自我教育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教育是研究生做出自我判断和选择价值取向的关键,是研究生汲取知识和提高创新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2. 自我教育是研究生心理成熟的必要途径。研究生大多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生理上已经基本成熟,但是大部分研究生由于一直在校读书或者工作时间较短,明显表现出生活阅历的相对缺乏和年轻人特有的心理不稳定现象。对处于这一时期的研究生,必须因势利导,增强其自我教育的主观意识,挖掘其自我教育的内在潜力,使其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

3. 自我教育是研究生外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研究教育和本科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即是教育方式的改变。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灌输式的外在教育已无法满足研究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更多时候需要研究生自己去针对某一专题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这种自主探索和研究即为自我教育模式的重要体现。

二、当前研究生专业教育在研究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反思

广义的自我教育包含人格心理、德育教育、专业教育等多个方面。当前的研究生专业教育有其固定的流程和模式,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主要经历课程学习、实验实践、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三个主要的阶段。

1. 研究生的课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本科灌输式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的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陈旧,研究生课堂教育难于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实际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

2.在实验或实践阶段,多数研究生忙于进行实验研究,过度关注实验结果,无暇对学术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前瞻性的思考。

三、研究生自我教育模式在专业教育领域的实践

1.鼓励自学。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大多数研究生更希望能够突破第一课堂教学安排的限制,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压缩第一课堂的授课内容,为研究生增加了大量自学的空间和时间。

2.开展学术沙龙研讨。“研究生伯仲学术沙龙”即是由研究生同学自发组成的学术社团,从成立至今还不到半年,却已成为学校最具影响力的社团之一。沙龙以主题讲座、圆桌探讨、嘉宾访谈、读书心得交流、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开展。为便于同学们交流,沙龙还建立了网络博客和QQ群、飞信群,使学术探讨的空间得以进一步扩展。

3.举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作为医学院校的高层次人才,在服务社会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不断创造机会,让研究生走出校园,参加那些能够促进研究生自我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义诊、健康咨询、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以期达到自我教育深化、巩固之目的。

事实证明,社会实践活动是激发研究生自我教育意识,增强研究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对研究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研究生自我教育模式实践经验总结

毕业研究生自我坚定(教育硕士) 第2篇

本人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毕业之际,回顾两年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自我鉴定如下:

在思想方面,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处处以身作则,以一名合格党员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校期间,我认真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参加院系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活动,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拥护党的决定。

在学习方面,文化课的学习使我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并选修了相关课程来开阔视野,对本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学习成绩良好。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学校安排了本市重点中学为期一年的教育见习和教学实践,极大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技能,对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奠定了现实基础。

生活上,我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关系融洽。平常注意锻炼身体并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持朴素的生活作风、勤俭节约,从小事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提高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

对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教育的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培养 幼儿 保护 能力

自我保护能力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能力,3—6岁的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但由于幼儿的年龄偏小,又对什么都好奇,因而对老师和家长提出的这儿不能摸、那儿不能动的警告,往往置之不理。同时对这些警告的危害性,幼儿也缺乏必要的认识,所以常常引发意外伤害。幼儿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各个系统正在发育中,功能还很不完善,协调性、控制能力还很弱,又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利因素缺乏必要的认知,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故使幼儿不知道或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也容易造成意外伤害。幼儿在这个时期虽有教师的百般关爱和家长的万般呵护,但仍有许多意外伤害发生。

俗话说:“千般爱护,莫过自护”。可见,成人的关爱虽然是重要的、必要的,但教给幼儿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更为重要。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一下如何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一、帮助幼儿理解生命的意义,爱护身体的每一部分,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前提

幼儿期是幼儿自我意识的萌芽时期,他们渴求拓展一个自我活动的外部环境。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匮乏,自我保护能力差,再加上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一些带有危险的事情,此阶段也往往是幼儿的“多事之秋”。因此,教师应该让幼儿知道一些简单的关爱生命的道理:“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我们要时时刻刻爱惜它”,“我们活着才有可能实现我们的愿望”,“如果我们的眼睛受伤了,看东西就会困难”,“我们的腿断了,就不能很好的走路了”只有让幼儿知道这些浅显易懂的道理,他们才会知道去珍爱自己和别人的生命,理解自我保护的意义,才能有意识地去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为此,我们设计了《身体的秘密》、《我的小手真能干》、《可爱的五官》、《我们离不开眼睛》等主题活动,让幼儿知道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很重要的,我们必须保护好它。并使幼儿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做到:系好鞋带,不吃不玩脏东西,饭前便后洗手,进餐时不嬉闹,不把手指、玩具放进嘴里,不乱挖鼻孔和耳朵,不用手揉眼睛,看电视时间不过长、位置不太近,不喝生水,不推撞同伴,不用物品攻击同伴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了,还使幼儿产生了保护同伴的意识。能促使幼儿产生良好的保护自我和同伴的行为习惯。

二、利用各科教学活动,将对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之中

各科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习惯的较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将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及一日活动之中,有助于幼儿对自我保护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幼儿良好的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譬如:在语言活动《我爱我家》中,让幼儿知道并记清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父母的姓名及工作单位。讲故事《小兔乖乖》让幼儿知道独自在家不能给生人开门,如生人不走,应赶快打电话给爸爸妈妈或者报警。讲故事《白雪公主》,让幼儿明白社会上有好人,也有坏人,让他们不要轻信他人,不要陌生人的玩具、食物,不跟陌生人走等。通过科学活动,让幼儿记住几个常用的电话号码119、120、110,并知道其含义;将几种常见的标志、信号、符号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在认识季节特征时,告诉幼儿外出游玩时不要采食野果、种子等,在夏季不要自己下河玩水,知道如何在雷雨时避免雷击;在元旦、春节等节日里安全燃放烟花鞭炮,并知道遇到水灾、火灾怎么办。告诉幼儿并让他们记住:发现水情、火情千万不要自己去救,这些事情不是他们的力量所能做到的,要设法通知大人等等。

三、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是浮浅的,对自我保护的认知和技能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兴趣性。有些知识、技能比较抽象,生硬地给孩子解释,往往难以奏效。这就要求我们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来给幼儿解释。既要生动形象,又要简单易懂,深入浅出。以下几种活动方法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感性认识,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1)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时,运用游戏的方法,让幼儿在一种趣味性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十分有效。譬如,给幼儿讲交通规则时,玩《开汽车》的游戏,孩子们明白了为什么在乘车时不能将手、将头伸出窗外,为什么不能在车内乱跑,不吃棒棒糖类的东西等等。

(2)情境感知法:幼儿对许多事物不了解、不认识,教师应利用各种感官,采用各种方式,让幼儿在情境中去感知事物的危害性。譬如,一个人在家,突然闻到煤气味怎么办,鼻子出血了怎么办,停电了怎么办,在大街上、商店里与家人失散了怎么办……。

(3)体育锻炼法: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有的教师和家长尽量减少幼儿的户外活动。这样不仅有碍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还将降低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让幼儿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就更为重要了。可以创设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为幼儿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四、抓住有利时机,进行随机教育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会闪现一些突发性的偶然事件,也随时会出现一些教育契机。我们要抓住契机,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譬如在下雨的时候,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下雨的时候为什么会打雷呢?雷电有哪些危害性?我们应该怎样躲避雷雨?在幼儿不小心划破手指或有小朋友鼻子出血,或有幼儿牙痛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教师可边处理边让幼儿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们的事情,出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以后该怎样做等等。让幼儿在事发现场接受教育,幼儿的记忆更为深刻,能大大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问题研究 第4篇

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是为了营造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 其基本特点是良好的学习、终身学习和积极的社会学习氛围, 其核心内容是个人学习和终身学习。[2]学习型社会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影响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长久、更全面。全社会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 才能创造全新的未来。

青年社会组织是民间非营利组织, 其成员年龄均不高于41周岁, 是由自发成立、自主运作及自我管理的, 以促进社会公益、引领健康文明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青年社会组织包括依法正式登记注册的和暂不具备成立条件, 但有社会团体影响的团体组织。

青年社会组织以集聚创意的活动内容和自愿参与的活动方式, 吸引了大量青年加入, 呈现出人数不断增长、影响日益增强的趋势。陆平认为, 青年自组织具备五个显明的特点:第一, 原生态。青年社会组织都是独立的、自我发展的, 目的不明确, 没有整体发展思路和详细规划, 较强随机性。第二, 非正式。没有相应的管理单位, 没有登记注册, 青年自我组织, 不断增强管理程度, 但相对于正式组织而言, 不太正规和松懈。第三, 自发性。大多数青年个体根据就业、个人兴趣及生活地点而参加, 涉及领域较广。第四, 网聚性。以互联网为平台, 以论坛、QQ群、各类网站, 青年聚会为平台。第五, 开放性。无区域开放、空间、条件等限制, 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公开活动、宣传等。

二、学习型社会建设对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的指导作用

1.为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学习型社会建设把社会发展看做是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将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 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的发展, 发挥人的创造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和决定性意义。提倡和实施创新性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 是开发创造力, 而推进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

2.为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提供理论素材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本质表现在发展是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的要求, 根据个体的自我需求, 含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次的需求。人们通过学习, 不断地提高自己从事物质生产的技能, 从而推动物质生产的发展, 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同时, 也需要通过学习, 提高精神层次的水平, 推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以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恰是在这两种生产及其产物, 满足人的两方面的需要过程中, 人的本质能力得到连续的丰富、发展和升华。江泽民同志指出,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上, 不断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3.为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提供动力支持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发展模式的特点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年社会组织在这种背景下, 只有不断地、努力地学习, 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顺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4.为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提供教育载体

学习型社会建设是现代化社会教育发展体系中高度的理论概括, 是当代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结合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新理念。创建学习型社会所强调的是大教育的理念, 它是把学习从学校扩大到了各级组织乃至整个社会。从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视角来看, 学习是一个系统, 研究内容的扩展, 既有广度和深度, 使学习成为终身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就终身学习而言, 学习型社会为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载体, 既有自我教育意识和努力, 还要推动有效的组织方法, 通过社会提供必要的条件,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存在的问题

1.青年社会组织在自我教育方面缺少积极性

通过对多个青年社会组织的研究调查, 青年社会组织的自我要求、自我认识、自我践行、自我监督等达不到要求。青年社会组织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呈现出不积极性, 其中自我践行和自我监督能力相对较差。

2.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内容匮乏

目前, 日益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使青年社会组织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内容也没有权威的教育方案, 没有顺应青年社会组织心理发展的需求, 使得自我教育的效果一般, 不是非常理想, 无法达到青年社会组织期望的水平。

3.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方法单一

青年社会组织常用的自我教育途径和方法为看书、上网、朋辈互助、社会文化活动等, 其中主要教育方法是看书和开展活动。这说明当前青年社会组织常用的自我教育途径与方法较为单一。

4.对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社会舆论引导不够

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存在的问题中, 主要原因是没有正确的舆论引导;其次是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资源不足;最后是因为缺乏自制力。这说明绝大多数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难以开展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 因此, 可以看出两点问题:一是对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社会舆论引导不够;二是当前社会的外部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实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加强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的对策

1.强化青年社会组织作为激发自我教育积极性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模式, 发挥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榜样作用及领导小组的作用;调动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积极因素, 这种因素包括外界环境和个人因素, 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充分的平台来加强组织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建设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评价机制, 教育者研讨出合理的、全面的评价机制, 为自我教育提供评价的理论依据。

2.丰富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内容

内容的完善, 需要强大的教育队伍建设, 具有丰富的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载体, 对外来的文化要有目标, 有针对性的择优弃劣。

3.拓展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方法

传统的自我教育方法, 离不开尊重青年社会组织的主体地位, 在此基础上, 提高青年社会组织职业素养, 并养成青年社会组织良好的学习习惯。

4.加强社会舆论导向

在媒体平台大力弘扬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 政府要健全社会舆论管控杜绝不良的信息传递, 重视社会舆论发展成为教育内容主要传播阵地。

青年社会组织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探索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提高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不仅要从个别成长上加强主体认识, 激勉自我教育的需求, 探索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 提高青年社会组织的自我教育, 并且要重视创造优良的外界环境, 增进个体自我教育与集体自我教育的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吴烨宇.青年年龄界定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02 (3) :36.

[2]路钐.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 2012.

[3]罗会德, 王滨.学习型社会与哈钦斯大学理念[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44.

教育课题研究自我鉴定 第5篇

《自制低值教具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研究》是2009年立项的沧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根据课题组成员近五年的精心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深入研究的迫切性日益显现。今天的新课程标准,更进一步地强化了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性实验和边学边做的实验等需要大量的仪器和物品。故该课题对物理教学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探索探究性学习及其基本规律,探索在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为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推动新课程改革提供可借的经验。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自制低值教具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研究,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为国家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自制教具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自制教具与科学探究的整合。来自一线教师的案例。追踪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个案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结果是,在深入领会物理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明了科探究这一学习形式。设计了一套以“自制教具”为主体的操作性较强的实验教学方案。带动了更多的师生实践探究式学习。1

我们认为,该项研究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达到了省内同期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特申请结题。

吉科中学 课题组

研究生自我教育 第6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 教师素养 评价指标体系 AHP法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素养的自我评价是教师考察自身素养的重要方式,相对于他评而言,更具参考性,因此对教师素养自我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很有必要。构建科学的教师素养自我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进而改善与提升自身的人格与教学魅力。本文运用AHP法构建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素养自我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教师素养自我评价提供的指标系统更为科学。

一、AHP法与教师素养自我评价指标构建

1.AHP法模型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即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迪(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经济等各种系统的决策分析之中。其基本思想是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各个因素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专家和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的排序,进而通过综合评分法,得出每一层级指标的得分。

2.指标构建原则

指标构建要考虑指标的独立性及全面性。独立性原则是保证所选取的各指标之间不受影响,从而尽可能使得评价指标体系更为科学。全面性原则即构建指标体系尽可能涵盖所有的影响因素,以增加该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本文以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素养评价为目标,依据教师素养核心要素构建二级指标,分为基础素养、专业素养、综合素养,在二级指标下,对各二级指标再次构建第三层次支撑指标(具体见表1)。

3.指标解释

基础素养。良好的基础素养是一名合格教师的最基本标准。身体健康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没有良好身体条件的支撑,纵使有再好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亦无法付诸实践。善良有爱心、责任心强、自我学习能力强等等是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思想、心理发展程度以及身体发育均未成熟,在各个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好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受益终身,不良的引导亦将祸害学生一生。新闻曝光的教师殴打学生、性侵学生以及幼儿园的孩子被遗忘在校车上而导致被闷死等事件均是因为教师当事人未具备以上的基础素养。此外,教师的学习能力以及言语清朗度均是教师基础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基础素养这一核心要素层面选取了身体健康、善良有爱心、言语清朗、态度温和、忍耐力强、责任心强、自我学习能力强、尊重学生等评价指标。

专业素养。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则是建立在将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业”的基础上。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素质和修养,是指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而成的具有专门性、指向性和不可替性的素养,强调的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标志性。因此,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备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如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专业学科知识等等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此外,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学业检查与评价能力以及教学实施能力;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应掌握相应的科研能力以及掌握新兴教学方法的能力;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要迎合时代的需要,要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情识素养、评价素养和创新素养,并充分利用其为教学服务。因此,在教师专业素养这一核心要素层之下选取了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学设计能力、掌握新教学方法的能力等子目标进行评价。

综合素养。综合素养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是教师在具备基础素养和专业素养之外还应掌握的有利于促进教师提升教育教学的相关能力。教师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造力是教师提升教学艺术所必须掌握的能力。

二、指标权重计算

1.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针对具体问题分析时会考虑多种因素,有些因素有相同的量纲可以直接数量比较,但更多的因素不易定量地比较,人们凭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受到相当大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当因素较多时给出的结果往往是不全面和不准确的。Saaty等人提出了成对比较法,可以提高诸因素比较的准确程度:不把所有因素放在一起比较,而是两两相互对比。每次取两个因素Xi(第i个评价指标因子)和Xj,用Xij(i=1,2,3……n;j=1,2,3……n)表示Xi和Xj对上一级指标的影响程度之比,按1~9的比例标度Xij来度量(对重要性程度赋值)。n个因素彼此比较,便构成一个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可见Xii=1,Xij=1/Xji,Xij>0。Saaty提出1~9及其倒数作为判断矩阵标度和判断矩阵示例,分别见表2、表3。

2.计算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

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利用一致性指标进行最初矩阵A的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需要计算出正互反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Saaty等提供了和法、根法、幂法实用方法。本文采用和法计算。①将判断矩阵(表3)的指标按列求和:且进行每一列向量归一化:X。②将归一化后的矩阵按行求和:Wi=∑。③将向量W=(W1、W2、W3…Wn)T归一化,得Wi:Wi=,Wi即权向量,也即第i个指标的权重。④计算最大特征根近似值λmax(A即最初的判断矩阵):λmax。⑤矩阵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指标CR=CI/RI。其中CI=(λmax-n)/(n-1),n为判断矩阵的维数。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Saaty等对其取值如表4。当CR<0.1时,表明矩阵A不一致程度在允许范围内,可用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当CR≥0.1时,表明矩阵A一致性检验不通过,要重新进行成对比较,或者对A进行修正。将矩阵A经过一致性检验后,计算得到的权向量Wi即指标权重。本文各层次指标体系及权重如表1。

三、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素养水平的确定

1.计算步骤

根据前述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权重的计算,可以结合对每一个指标的水平评判,利用下述步骤和加权求和思想,计算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素养水平。

(1)自我评分

定义评价阀值V=(V1,V2,V3,V4),见表5,利用阀值给出教师素养分值V。

(2)核心要素层评价等级度

本文核心要素层等级度B=Wc*Vi,Wc为支撑指标层相应指标权重,Vi为相应指标获得自我评价分值。

(3)教师素养水平

加权求和计算教师素养(Teacher’s quality)水平TQ=WB*B,WB为核心要素层相应指标权重。

2.教师素养自我评价尝试性演算

运用构建好的指标体系以及AHP法运算得出的权重,进行教师素养自我评价。

①尝试性对支撑指标层进行评分,具体见表6。

②计算出核心要素评价等级度:

B1=∑(Wc1Wc2…Wc8)T(94,90,…90)T=84.81

B2=∑(Wc9Wc10…Wc17)T(82,75,…85)T=79.49

B2=∑(Wc18Wc19…Wc20)T(80,80,…78)T=79.67

③计算教师素养水平:TQ=(WB1,WB2,WB3)T*(B1,B2,B3)T=82.3102

计算结果显示,尝试性的自我赋分评价,表明教师素养处于良好状况,专业素养最低,需要加强专业素养训练。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素养自我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国内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素养评价研究提供一定借鉴,也为教师对自身素养水平有较清晰的认知提供一定的参照。但该指标体系是基于分析已有研究文献进行的大胆尝试,需进一步进行探讨与完善。尤其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素养的评价指标也应随着时代的要求而改变。

参考文献

[1] 李晋红.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素养探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3).

[2] 戴丽敏.当代科学教育变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素养刍议[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3] 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吴友华,熊林江.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文献综述[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4).

[5] 白利霞,李英姿.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教师应具备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2).

[6] 谢爱莲.基于AHP法的大学德育能力评价体系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14(1).

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研究 第7篇

(一) 自我教育的含义

自我教育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适当指导下, 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需要, 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 通过受教育者的自律和内省达到认识自我、全面发展、实现自我的教育活动。

(二)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特点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特点体现在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相结合、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统一两个方面。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客体, 也是教育主体, 自我教育体现出了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结合。在学校教育中, 大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教育的他律状态, 而在自我教育中, 大学生处于一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律状态。自我教育过程强调他律与自律的高度统一性, 自我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 使教育的作用得到深化。

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义

(一) 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爱因斯坦曾指出, 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 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 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因此, 高校培养人才应重视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 培养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 促进大学生个性与能力发展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大学生个性及能力的发展, 个性及能力的缺失会造成大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自我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独立意识, 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及能力, 这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的必然趋势。

(三) 符合德育发展规律

在德育实践过程中, 只有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满足其精神需要和追求, 才能不断促使受教育者自我完善。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发挥大学生的自觉性, 已成为高校德育至关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四) 有利于社会发展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 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自我教育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因此大学生应注重对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增强社会责任感,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 大学生自我教育现状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5所高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87份。通过走访、谈话及电话访问的方式共访谈50人。调查结果显示, 203名大学生有较清晰的自我教育意识, 占调查人数的71%, 其中高年级学生在半数以上, 但大部分学生认为自我教育能力有待提高;低年级学生则更希望能获得针对性的指导, 有目的地逐步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访谈中有36人认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 学校教育应占更大比重, 占访谈人数的13%, 但大部分受访者对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持肯定态度。大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 利用网络学习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起着促进作用, 并建议高校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就进行自我教育引导。

(二) 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缺失的归因分析

1. 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薄弱

进入大学后, 一些学生对自我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 因而不能真正理解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而导致自我教育的效果不够明显。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自我教育意识, 自我管理和调节能力较弱, 就发挥不出自己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从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2. 高校自我管理氛围欠缺

自我管理是最好的管理, 而传统的教育管理忽略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过于强调管教, 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太多的“管理员”, 使一些学生认为管理就是校方的事情, 与自己无关, 没有投入的热情。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 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 加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就业难、恋爱等问题, 导致他们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厌世情绪。而如何正确有效引导大学生, 帮助他们解决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 高校采取的措施还有所滞后,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高校管理者缺乏对大学生主体性的重视, 这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自我管理氛围。

3. 外部支持不同步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总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学生素质不高, 人们首先责难的就是学校教育, 而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及素质与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及个人原因是无法分开的。家庭和社会也应共同承担起责任, 创造有利条件和机遇, 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四、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1. 高校正确引导, 坚定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信念

自我教育要求受教育者个体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周围的客观环境, 并且对自身情绪有自控力, 这靠的是自我意识的作用。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不仅要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 有效激发其内在动力, 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坚定自我教育信念。

2.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 既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 又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 以便取长补短;既要客观认识自己的存在, 又要科学规划未来、大学生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理想, 从实际出发, 制定合理目标, 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 增强历史使命感, 学会独立观察分析问题和进行自我评价, 从而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3. 坚持自我学习、自我调试和自我反思

自学不仅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了新途径, 也对自我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开辟了自我学习的新途径、新方法。生活节奏加快、新旧观念转变等, 容易造成大学生精神紧张, 为此大学生要学会通过情绪宣泄、积极暗示、注意转移、精神升华、心理放松等方式, 进行自我调试, 保持正常的心态。反思是精神的自我活动和内心反省的修养方法, 是自我教育的理性方式, 通过自我反思, 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把握会更深刻、全面。

(二) 创设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舞台

1. 大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管理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十一条指出:“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 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高校要给大学生留出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空间, 在教育管理者的正确引导下,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及教学质量评价等。大学生可以成立自治组织, 民主选举团学干部等。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可以担任辅导员助理。高校在给予他们一定的地位以及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外, 在财力上也应给予一定的支持,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锻炼大学生的自主管理组织能力。

2. 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

大学社团活动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团体性活动, 是大学生展现个人风采的重要园地。社团建设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潜移默化地对其成员开展主流价值观教育。社团活动也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充分体现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丰富的想象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来拓宽知识面, 完善个人知识结构, 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提升综合素质。

3.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 它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等内容, 也包括学校的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人际关系等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构建适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校园文化, 营造充满新意、民主宽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 会使学生的思想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形成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

4. 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青年志愿者行动”、“挑战杯”系列竞赛、“三下乡”活动很受大学生的欢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强其自我意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可以提前融入社会, 正确了解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的具体要求, 从而进一步树立自己正确的“人才观”, 逐步提高自身能力。

5. 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大学生除在学校里系统规范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 接受学校教育计划性的指导外, 其所受影响的教育还包括来自外部支持的教育, 如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包含在其中自觉形成的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对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影响非同小可, 大众传媒中的教育专栏、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培训机构、各种文化教育中心等都应切实服务大学生, 成为实施教育的社会基地。相对来说, 家庭教育更显得亲近, 因而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 处处以身示范, 抓住每一次教育机会。

6. 规范大学生网络教育

一方面高校要教会大学生正确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 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制力,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高校可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共享优秀教学资源, 有选择地高效学习, 把网络作为学习的平台, 而不是猎取不良信息。另一方面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使其按照网络和社会道德的要求自我监督、自我调节。

五、结语

“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 没有自我教育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就难以实现。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 终身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在管理上应以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学校、社会、家庭、个人要共同努力, 拓宽大学生自我教育途径, 充分发掘其潜能, 使大学生通过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得到锻炼提升, 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放开管理并非放任不管, 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给大学生自我教育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 增强其自我教育意识, 提高其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 使其实现全面发展,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实现教育之大爱。

摘要:自我教育是在社会发展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逐步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树立自我教育的重要地位,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要求, 而且是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2]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陈光军.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必要性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 2008, (2) .

[4]罗竞红.当代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5]彭梅芬.自我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3) .

校园文体活动对学生自我教育的研究 第8篇

在小学期间校园文体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按照不同的方式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体育类活动和文娱类活动。体育类活动要区别于以竞技为主的活动, 以教学为目的的体育课。体育类活动可以是打篮球、踢足球、打羽毛球、跳绳、踢毽子, 也可以是跑步、速滑、武术等等, 只要是能锻炼体魄, 放松情绪, 增进了解和沟通, 培养奋发进取精神的活动都属于体育活动:文娱活动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气质和优雅举止为目的的活动, 例如唱歌、跳舞、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等等。

校园文体活动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是丰富学生生活, 陶冶学生情趣提升学生品味, 增进学生之间交流的重要平台。传统的教育模式采取的是教师教、学生学、单向灌输的方式, 从而决定了这种显在的教育模式是强制性的。这种教育模式对于系统知识的学习应该说是有效的, 它便于把系统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但是对于思想道德教育, 在学生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往往会“反其道而行之”。校园文体活动是培养学生自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个创设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追求科学真理, 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 最终实现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组织的教育目标。

我们知道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可以使人精神和体力充沛。增加应对现实生活的各种困难的能力, 减少因困难而产生的忧虑。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使身体在运动中得到放松, 更重要的是能够调节紧张情绪, 转移注意力, 让大脑得到暂时的休息, 因此是有效的心理调节手段和途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仅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更重要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培养坚韧力、自信心、自制力、经济意识、拼搏意识和写作精神等, 这些都是人们在现代社会必须的素质。因此经常参与校园文体活动, 不仅可以锻炼身体, 还能调节人的情绪和心理, 环节学习生活中的压力, 达到心情舒畅, 精神愉悦的目的, 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我校, 田径与速滑是长期校园文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学生的自我教育以及自我管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将体校体育教学融合了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竞技相互配合, 以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组织为核心,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现。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充分地利用好课外文体活动有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课余生活可以给学生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充分地展示他们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既能增强学生的体质, 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校园文体活动要围绕“兴趣”来设计, 才能有效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氛围, 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参与, 才能达到良好的活动效果, 才能一道学生不断地接近并达到活动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意识。

小学期间, 学校文体活动内容丰富、项目繁多, 不同的内容所蕴涵的育人因素不同。例如长跑, 则侧重于毅力和恒心;武术则侧重于吃苦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决心;球类运动则侧重于勇敢、果断、自信、坚韧等;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 明确德育目标, 有的放矢把学生的自我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学生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 动作由生疏、僵硬、呆板到熟练、协调直至自动化。使学生明确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都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教育学生要正视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达到自我教育与自我组织的良好效果。

学校群体活动有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 这也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组织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习惯等方面其者重要作用, 也是活跃生活、陶冶情操、树立良好校风、学风的有力手段。体育教师要结合学校团委、政教处制定的教育目标, 使学校的群体活动与德育活动相结合, 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如定期开展运动会、举办队列队形、广播体操、拔河比赛等。对课间操进行检查、评比, 并实行量化考核管理, 成为评选文明班级体的条件之一, 真正把学生的自我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形成制度化、系列化管理模式。

对于繁重而紧张的学习生活, 校园文体活动就是很好的调节剂。校园文体活动可以让学生时刻感受喜怒哀乐的情感交流, 活动中的惊险、刺激、对抗, 还有准确性、偶然性、节奏性、艺术性, 使同学们欣赏到一种精彩超群的活动艺术。可以说校园文体活动不仅使参与者身心愉悦, 感受到一种奋进的力量和活跃的氛围, 还使校园充满了生机和美好的生活情趣。

校园文体活动的主要特征不仅表现在其活动自身, 还表现在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具有显著作用。学生都是具有鼓励意识的个体, 在当前这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下, 通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实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主体人格、主体精神、主体能力等。例如, 同伙组织活动, 可以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 增强参与意识、协作意识, 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通过参与体育竞赛, 能磨砺学生的意志, 考验他们的心理素质, 通过歌唱爱国主义歌曲, 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从而进一步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通过探讨、设计、组织校园文体活动, 可以让学生从中思考和体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在活动当中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事。

现代学校的许多活动都受到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校园文体活动的开展同样要以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必须以实弹主旋律为导向开展各类活动。当代学生的思想动态历来是我国领导阶层关注的重点,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我们要在政治上关注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活动动态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状况就必须紧密抓住校园活动的这一关键环节。通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来宣扬正确、积极、向上的思想, 通过将校园文体活动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 促进学校教育向更加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

校园文体活动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 其实不难理解, 活动的举办需要资金、场地和物资, 大规模的活动对人、财、物需要更多当前经济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活动开展的规模和影响力。在我国, 随着学校实施品牌化战略的不断延伸, 许多企业纷纷家主校园文体活动平台将触角渗入到校园中, 实施企业文化, 提高自身的社会形象, 并直接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例如, 许多企业会通过学校文体活动, 诸如篮球赛、文艺晚会等活动。开宣扬企业文化, 提高企业知名度。从而在经济方面提高校园文体活动的规模, 并为学校对校园文体活动的策划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

研究生自我教育 第9篇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及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就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从目前就业市场来看, 劳动力数量远远供大于求, 表现为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适应。近年来, 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 高职学生人数迅速增加, 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根据有关部门统计, 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比例仅为14.5%, 就业率偏低, 严重阻碍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民办高职生既属于一般意义的大学生, 但又与普通本科生有着区别, 特别是民办高职生就业难有着其特殊原因。第一, 高校连年扩招。就目前而言, 就业市场倾向于高学历, 使得民办高职生在就业上面临更大压力。第二, 高职教育本身局限性。高职院校旨在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 但高职院校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依然不足。第三, 高职院校学生自身不足。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科学系统的生涯教育, 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前途感到困惑和迷茫。

此次调查以广州某职业院校为例, 在于了解当前民办高职生自我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同时运用访谈弥补问卷的不足, 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学生自我认知及职业规划状况等,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 处理数据, 进一步探讨当前民办高职生自我认知情况以及对生涯规划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1. 样本构成

此次调查对象由广州某职业院校353名学生组成, 具体抽样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学院的抽取, 通过简单随机抽样在不同年级分别抽取3个学院;其次专业抽取, 通过简单随机抽样在所抽取的每个学院中抽取1个专业;最后在这个专业中抽取调查对象构成调查样本。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法

本调查使用民办高职生自我认知以及生涯规划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回收后, 进行问卷编号、录入, 使用spss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2.2 访谈法

本研究从调查对象中抽取一部分进行一对一的访谈, 以更深层次地了解民办高职生的自我认知以及对生涯规划影响。

3. 资料收集与分析

此次调查资料收集采取集中填答问卷, 当场完成, 当场回收。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00份, 收回有效问卷353份, 有效回收率为88.25%。样本的基本构成情况为男性31.4%, 女性68.6%;大一33.4%, 大二33.4%, 大三33.1%。

二、结果与分析

3.1 民办高职生自我认识现状分析

3.1.1 民办高职生自我认识总体水平

调查中, 对调查对象的自我认识水平进行测量, 并将民办高职生的自我认知根据分值情况, 划分为“低”、“较低”“较高”“高”四个层次。统计结果为2.8%学生自我认知度低, 27.2%学生自我认知度较低, 60.9%学生自我认知较高, 仅有9.1%学生自我认知度高, 完成了这一阶段的自我认知。这代表, 在调查的民办高职生中, 大部分学生的自我认识存在着危机, 亟需进行相关辅导。

3.1.2 民办高职生自我认识与所在年级

据已有研究显示, 普通本科学生的自我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而民办高职院校是否相同?笔者通过对调查民办高职生所在年级与自我认识程度的进行交互分析, 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 民办高职生自我认识随着年级的增长而缓慢增加, 大三学生自我认知出现飞跃。通过卡方检验, 不同年级学生自我认知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 , 也就说明不同年级与自我认识上存在着相关性。在访谈中得知, 大二阶段部分学生表示自己进入到大二, 似乎对自己的未来感觉更加迷茫, 一方面自己慢慢开始接触到一些就业信息, 感觉到就业压力, 面对这份压力时自身感到无所适从, 影响到自己为未来的看法与对自我的认知。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大二阶段自我认识程度反而有所下降。随着进入大三阶段, 即将离校进入社会, 自身角色处于“准社会人”的转变期, 面对此次转变, 民办高职生“被迫”进入自我了解, 因此自我认知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

3.2 民办高职生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3.2.1 民办高职生对生涯规划情况

通过对民办高职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计划”、“制定毕业1年后职业目标”、“制定毕业后3年职业目标”及“长期职业目标”四个指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 大部分的民办高职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有着自己的计划, 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做了明确目标人数占总人数的71.4%。表现为对未来职业目标的确立, 其中有51.5%学生制定了毕业1年后职业目标, 37.7%的学生制定了毕业后3年的职业目标, 39.5的学生对自身长期的职业发展有着明确目标。从上述情况得知, 尽管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自己的毕业1年后、3年后及未来的职业目标有着较清晰的认识和计划, 但是还有有近一半甚至更多学生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未做好规划。访谈中了解到, 有部分学生未曾思考过关于“未来”的打算, 这表明民办高职院校中亟需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意识辅导。

3.2.2 民办高职生生涯规划与所在年级

为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生涯规划的情况, 将民办高职生的生涯规划认知、未来的打算、生涯规划的调整等进行了数据统计, 通过与所在年级进行交互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年级学生在生涯规划的状况的差异, 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 不同年级学生在生涯规划情况之间有着差异性 (P<0.05) 。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大三年级相较于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在生涯规划得分的出现极端值, 表现为大三60分以下、90分以上的人数较大一、大二这两个年级所占比例增加。这一结果则是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 受到现实种种因素如自身的爱好、家人的期望、社会需要等的制约及对生涯规划的有效指导, 导致部分学生在对自身未来的规划越加迷茫;另有一部分循序渐进的对自身发展进行规划学生在大三这一年实现质的飞跃, 对自身未来有着清晰的发展方方向。

3.3 民办高职生自我认知与生涯规划

自我认知对一个人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 然而生涯规划情况是否也与学生的自我认识相关, 就此进行了两者间的相关性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3。

表3结果表明, 高职生自我认知高低与职业规划有着显著相关性, 即高职生的自我认知高低对职业生涯规划有着显著性影响, 这就表明, 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 在一定程度有利于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 改善职业生涯规划, 成为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综上所述, 民办高职生自我认知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生涯规划情况也较为良好, 但高职生的自我认知仍有待提高, 表现为对自我认知度不高, 对自身未来缺乏明确的目标等, 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高职生的自我认知与生涯规划间存在着相关性。此外, 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职生自我认知与生涯规划在不同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鉴于此, 加强提升民办高职生自我认知能力, 做好高职生生涯规划对策, 成为民办院校开展就业指导需解决的问题。

值得说明的是, 此次调查对象选取在广州某民办高职院校, 该院校的男女比例不均衡, 因此在样本的选取未做到男女比例均衡。此外, 对象只是广州某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 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较小。

摘要:本文采取问卷及访谈法, 抽取广州某民办高职院校353名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与生涯规划情况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认知及生涯规划情况总体上有待提高, 尽管部分学生的自我认知及生涯规划随着年级的增加不断完善, 但总体而言仍有大部分同学的情况不尽人意。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自我认知,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李现.高职院校毕业生自我认知和自身价值的特殊性及心理分析[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1) .

[2]翟红敏.浅析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6) .

[3]张晓琨.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职业咨询, 2010, 3

研究生自我教育 第10篇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 我国教育界对素质教育概念界定、素质构成要素、素质教育理论基础与实现途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在素质教育的概念方面, 不同学者从不同维度对素质内涵进行解析。 (2) 在素质教育构成上提出了二分法、四分法、六分法。 (3) 在理论基础研究上提出了认知结构理论、内因与外因辩证统一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本学说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作为素质教育研究的理论支撑。 (4) 在实现途径上提出了自我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并提出了相应对策。然而, 现有的文献主要以理论论述、定性研究为主, 少有数据分析、实验研究。为此, 本课题组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影响学生自我素质教育的公共因子, 构建自我素质教育影响因素的因果模型, 并进行样本统计分析, 检验研究假设, 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自我素质教育的模式。

素质教育与自我素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自我素质教育是近年在素质教育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 是素质教育在实施途径维度上的分支, 对其定义研究甚少。本课题组在对素质教育与自我教育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整理的基础上, 将其界定为:作为主体的人 (个人或群体) 在外部教育的引导或激励下, 以培养人性全面发展为目标, 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 主动地提出自身素质修养目标, 并在正确认识、评价自身现有素质结构的基础上, 根据社会发展要求, 不断激励自我、调控自我, 为促进个体和社会和谐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持续性教育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与自我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我们认为, 自我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其内容是素质教育, 其形式是自我教育, 其过程是内化。后者影响前者, 前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折射后者, 二者相辅相成。

素质教育与自我素质教育存在三种联系: (1) 学生自我认识能力、评价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发展水平, 进而影响学生的素质水平。 (2) 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自控能力、自制能力与自学能力。 (3) 素质教育与自我素质教育目标有着一致性, 即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视角下自我素质教育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对于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研究而言, 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部分重要因素无法直接测量, 增加了研究的难度。鉴于此, 我们引进了结构方程模型。该模型是一种建立、估计和检验因果关系模型的多元统计分析技术, 整合了因子分析、路径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模型可分为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两部分。结构模型反映结构变量、潜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 测量模型描述结构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观测变量含有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前者指测量上的不准确性, 后者反映指标同时测量结构变量以外的特性,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统称为测量误差, 但结构变量不含这些误差。SEM基本思路是:首先根据先前的理论和已有知识, 经过推论和假设形成一个关于一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 然后经过测量, 获得一组观测变量数据和基于此数据而形成的协方差矩阵 (或相关矩阵) , 再由样本数据对所设定的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找出模型成立时变量间的协方差矩阵 (或相关矩阵) , SEM就是要与拟合性进行检验, 如果假设模型能拟合样本数据, 说明模型成立;否则就要修正。如果修正之后仍然不符合拟合指标的要求, 就要否定假设模型。

为了验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自我素质教育的价值, 以马克思主义的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关系为理论基础, 我们构建了一个SEM理论模型。模型共包括7个潜在变量, 其中2个为外洐潜在变量 (ξ) , 5个为内洐潜在变量 (η) 。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11条待验证的因果路径, 见下页图1。在模型图中, H01:人口统计学特征对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水平中的政治思想素质发展有显著影响;H02:人口统计学特征对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水平中的身体心理素质发展有显著影响;H03:外部环境对高职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正面感知水平有显著影响;H04:外部环境对高职学生身体心理素质正面感知水平有显著影响;H05:高职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对身体心理素质有显著影响;H11:政治思想素质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自我教育水平有显著影响;H12:政治思想素质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自我教育水平有显著影响;H13:政治思想素质对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素质的自我教育水平有显著影响;H21: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自我教育水平有显著影响;H22: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自我教育水平有显著影响;H23: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对高职学生发展素质的自我教育水平有显著影响。

实证检验

(一) 数据采集

2009年5月, 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为研究案例, 对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包括40道题, 其中, 7道涉及人口统计学特征, 8道涉及外部环境 (X) , 25道涉及结构变量测量指标 (Y) 。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 收回293份, 其中有效问卷254份, 问卷有效率为85%。从被调查学生的人口统计特征分析看, 男、女性别比例接近2∶1, 与理工学院男女生总体比例一致。样本包含了不同生源地、不同学校级别、不同高考成绩、不同年级、不同人均收入的学生, 样本随机性较强, 在各方面都有较强的代表性, 保证分析的可靠性 (见表1) 。

(二) 验证性因子和路径分析

用AMOS7.0打开相应数据, 将254份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模型分析运算。检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外显性的可以直接测量的指标进行检验, 即验证性因子分析;第二阶段为结构变量 (因子) 之间因果关系的检验, 即路经分析。输出结果显示, 软件通过了迭代17次收敛运算。通过t值判断和以因子载荷大于0.4为标准对指标变量进行筛选, 经整理, 发现删除指标为6个。通过路径系数相应临界比 (C.R.) 绝对值对原11条因果路径假设进行检验, 发现有7条路径在初始结构方程模型中的路径系数相应临界比 (C.R.) 绝对值均<1.96, P>0.05, 不具备统计上的显著性, 分别是H02、H03、H04、H11、H12、H13、H23。对原模型进行适度修正, 去掉7条因果关系不显著的路径, 最终模型如下页图2所示。

在最终确定的修正模型中, 观察修正模型整体适度主要指标 (见表2) 和修正模型潜在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路径系数, 相应临界比 (C.R.) 的绝对值均大于1.96的参考值, 在P<0.0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综合以上各拟合指标的评判, 修正模型的数据通过检验, 确定为最终结构方程模型。

由下页图2可以看出, 人口统计学特征对高职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正面感知在0.05水平上产生显著影响 (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6, C.R.=1.978, P=0.002) 。关于人口统计学特征对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水平中的政治思想素质发展有显著影响的假设H01成立, 说明居民人口学特征不同, 政治思想素质发展水平也有所不同。人口学特征排在前二位的分别是rv7自信心 (0.62) 、rv8自尊心 (0.54) , 排在最后一位的是rv2生源地 (0.34) ;排在中间两位的分别是rv3毕业中学 (0.47) , rv5年级 (0.41) , 说明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人口学特征影响最大, 毕业中学与所在年级的影响处于中间水平, 生源地的影响最小。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人口特征有正向影响, 即自信心、自尊心强的学生对自我的政治思想素质教育感知水平高于自信心与自尊心相对较弱的学生。

无论是在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上, 还是在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上, 外部环境都无显著因果关系。分析原因有二: (1) 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学习行为意识淡薄, 自制能力较差, 学习环境的好与坏对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影响不大。 (2) 受案例本身限制。本课题由于多方面原因, 只选取了个别高职院校为研究案例, 学生的环境感知综合水平较差。同时, 政治思想对职业道德素质与职业技能素质、创新素质也无显著影响。

然而, 通过对模型修正, 发现外部环境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自我素质教育水平有显著影响 (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1, C.R.=-2.917, P=0.004) 。研究发现, 学院的师资水平WV3、wv7父母职业对外部环境的负载分别是0.11和0.16, 说明对学院师资水平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自我教育水平。同时, 父母职业较稳定、家庭环境的优越度也影响着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自我教育水平, 即家庭环境越好, 对自我职业技能素质培养的需求越低。

政治思想素质虽然与职业道德素质之间无显著的因果关系, 但政治思想素质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素质, 它们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90, 而学生的身心素质又直接影响着其职业道德素质, 它们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93。说明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通过身心素质间接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在影响职业道德素质的同时, 对学生的职业发展素质也有直接关系, 路径系数达到了0.83。可以看出, 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在整个自我素质教育构成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 影响着其他素质水平的高低。

注:rv1:性别rv2:生源地rv3:毕业学校rv4:高考成绩rv5:所在年级rv6:政治面貌rv7:自信心rv8:自尊心wv1:校园文化环境wv2:校园教学设施wv3:师资水平wv4:就业形势wv5:就业压力wv6:家庭收入wv7:父母职业av1:爱国av2:入党积极性av3:服务社会av4:分析问题方法av5:遵纪守法bv1:参加体育活动bv2:生活习惯bv3:学习工作韧性bv4:适应环境能力bv5:自制力cv1:关心他人cv2:学习工作责任心cv3:守时性cv4:爱岗敬业dv1:考试成绩dv2:职业技能证书dv3:班上担任职务dv4:组织的活动ev1:学习欲望ev2:成果满足感ev3:学习能力:ev4自我实现

对实证研究结果的讨论

从自我素质教育外部影响因素看, 既受非可抗力因素 (人口学特征) 的影响, 也受人为因素的干扰, 比如学院的师资队伍、家庭环境、文化环境等。因此, 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素质教育水平, 第一要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入手, 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示范作用、引领作用。第二要加强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建设, 提升学院的文化品质, 增加学生的荣辱感、责任感、使命感、感恩感, 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水平。第三要从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入手, 注重家庭教育, 注重父母素质的提升, 发挥父母的教育功能,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

从自我素质教育内部影响因素看, 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在自我素质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创新素质。因此, 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自我素质教育水平, 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而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与政治思想素质存在着因果关系, 即政治思想素质水平影响身体心理素质。因此, 高职院校要重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效果, 辅之以有利于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外部环境创设, 以外因激发内因, 达到提升身体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教育水平的目标。

研究生自我教育 第11篇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影响网络学习中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对山西师范大学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透彻了解他们的网络学习状况,找到网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为切入点,将网络学习与自我效能感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从教育技术的角度出发,分为学习资源和学习者两个层面,提出提高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策略,以优化其网络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在线教育;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5-0018-04

近两年,中国的在线教育发展如火如荼,2013年甚至被称为“中国在线教育元年”。在线教育是指,通过网络展开的教育活动,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人人,事事,时时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线教育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至为重要的,它对学习者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通过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网络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来的,自从他1977年提出这一概念以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便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响应。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某个个体,对自己以现有的能力或水平,能否完成某个任务或者达到某个目的的判断,信念或者主观感受。它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和选择过程进而调节人类活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至为重要的,它对学习者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者,认为以自己现在的能力水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去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学习目的,即使任务失败了,也不会气馁。他们认为,这次失败造成的原因是自己的努力不够多,而不是能力不足。班杜拉把这些总结为自我效能感的产物,高自我效能感能够使学习者充分的认识到,这次的失败或失误的根源,并且对下次的目标或者任务会有更正确的主观判断,对自己能力会有更合理的评估,从而使其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

在许多领域当中,自我效能感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与具体领域结合,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在网络学习领域中,同样可以将自我效能感与其相结合,称为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它是指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的过程当中,对自己现有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即以自己现有的能力水平,能否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的有效操控,合理的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去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的的效能信念。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会对其在网络上的学习效率起到重大的影响。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者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那么他会对自己任务的完成有较强的自信感,通常他会认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一定会获得比较好的学习成果。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当中,学习者往往会努力地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作为教育技术的研究者,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优化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因此,本文以山西师范大学开展的网络教育为研究背景,结合师大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学习展开研究,从而找出影响网络学习的因素,通过分析师大学生网络自我学习能力的现状,从合理优化教学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培养方针,通过不断完善网络资源以及对学习者进行相关的引导性培训,进而提升他们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效率。

二、山西师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与分析

1.影响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影响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学习成果自信感,努力感,解决问题能力感和自我控制能力感这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1)学习成果自信感

学习成果自信感指的是,学习者对自己通过网络学习获得成功的一种肯定,以及自己能够通过网络完成任务的能力的一种自信的表现。学习成果自信感对网络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学习者有较高的学习成果自信感时,通常会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有一种正面的评价,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比较高,在完成任务时,他们相信以自己现有的能力水平,能够取得成功,最终也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而当学习者的自信度较低时,他们通常会犹豫,不肯定自己能不能够完成任务,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总会可能因为怀疑自己能力,而不能用尽全部心思去很好地完成任务。

(2)努力感

努力感是指某个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当中,认为只要自己足够的努力,就一定能完成学习任务。问卷显示,57%的学生认为,在网络学习过程当中,如果遇到难以理解或者当下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他们会鼓励自己去努力完成。当学习者产生一种压迫感或者称之为对知识的渴求感时,他们会利用一切资源,努力攻克该内容或者问题,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果,这些学习者的努力感比较强。相对而言,那些认为即使通过努力也不一定能完成任务的学习者,其努力感相对比较弱,当遇到困难时,会有逃避的趋向,这会对其学习目标的完成产生负面的影响。这样的学习者,通常其自我效能感低。

(3)解决问题能力感

解决问题能力感是指,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基础,想方设法寻求答案有使问题得以解决能力的体验。调查显示,当学习者认为自己能够熟练掌握各种网络操作技能时,通常在网络学习过程中,能对学习任务进行很好的分析,当遇到各种问题时,能够从资源比较迅速中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类学习者的解决问题能力感比较强,即使在学习中遇到障碍,通常都会迎刃而解,最终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果。反之,解决问题能力感比较差的学习者,在遇到问题时,不会想方设法寻求解决办法,一味地去逃避,怠慢学习,相比较下,他们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比较差,通常获得的学习成果也不尽人意。

(4)自我控制能力感

在网络学习过程中,自我控制能力感同样影响着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当学习者认为,若受到外界干扰或者产生其他影响学习的欲望时,也能控制自己很好的处理学习与干扰的关系。他们通常会时刻提醒自己继续学习,或者休息之后接着去学习,总之,他们会有效的分配时间,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这部分学习者通常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自我控制能力感比较强,不但能及时完成网络学习的任务,通常也会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成果。另外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受到其他浏览页面的干扰,经不住娱乐休闲活动等外界的干扰,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感比较弱,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也比较小,从而不能达到期望的结果。

以上四个影响因素:学习成果自信感,努力感,解决问题能力感,自我控制能力感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者的网络学习效率有直接的关系。图1即显示了这四个因素与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2.设计问卷并发现问题

为提高山西师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本文以学习成果自信感,努力感,解决问题能力感,自我控制力感四个方面为主线,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包含了该师范大学若干个专业的学生,其中包括理学类专业以及教育类专业。本次问卷总共发放130份,实际收回112份有效问卷。问卷总共分为以下几个模块,第一个模块调查学习者的网络学习整体情况,学习目的以及学习计划等;第二个模块为学习者对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情况,例如学习者的基本网络操作技能,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所采取的策略;最后一个模块为开放性试题,主要了解师大学生对网络学习的态度。

通过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详细分析,笔者发现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师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网上学习的时间在总的网络时间中比例比较少,网络利用率比较低;通常是在教师利用任务驱动教学的时候,学习者才会在网络上搜寻资源,利用搜寻到的现有的网络资源完成任务,也就是说,学生通过网络去自主学习的意识比较弱;学习者的网络操作能力有限,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是学习者的解决问题能力感通常比较弱;还有一些学习者的整体自信心比较低,他们不确定能否在网络学习过程中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果;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当遇到外界干扰时总会分散注意力,怠慢学习。从整体情况来看,学习者出现种种问题,致使其学习网络学习效率不高,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偏低。

三、网络学习中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者来说,会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自信感,努力感,解决问题能力感以及自我控制力感等直接影响着网络学习效率。因此,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便是怎么样才能提高学习者在网络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产生最优效果。教育技术的任务是将教育与技术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在两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从而达到优化学习的目的。本文从教育技术的角度,以网络学习资源和网络学习者为出发点,提出以下几点策略,旨在培养网络学习中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优化学习者的网络学习。

1.从学习资源的层面出发

学习者想要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络学习资源在设计时就必须有足够的吸引力,尽可能的刺激学习者进行网络学习的欲望,培养自我效能感。

(1)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增加成功体验

进行合理的学习目标的制定是指,网络教育者要根据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以及学习者的自身的特点去设计网络学习资源。制定学习目标时,应当从具体的目标开始,如“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生应当知道‘成就归因’的具体含义及其特点”,而不是“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成就归因’”。学习目标还应当难度适中,从简单目标过渡到复杂目标,逐步激发学生去进行网络学习的动力。另外,制定学习目标时,还应当从小目标逐渐转化到大目标,在小目标的完成过程中,学习者能够看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这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从简单目标入手,先完成小目标,得到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肯定,增加成功的体验,从而使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一种自信感,即较强的学习成果自信感,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当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提高的时候,就会激发其深入学习的潜力,产生想要完成下一个目标的欲望,继续努力,逐步过渡到复杂的目标。

(2)提供良好的交互平台,促进交流合作

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不再面对面进行沟通,而是一种远距离学习的状态。所以,网络资源设计应当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的平台,类似于QQ群,留言板等。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帮助知识的共享跟交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直接通过这个交互平台向学伴寻求帮助,解决问题,当学习者单独学习时,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再次运用,自己解决问题,从而使其解决问题能力感得到提高。在线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直接利用平台,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及时予以回复,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对学习者也是一种良好的激励。另一方面,学习者可通过这样的平台去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了解与自己相同水平的学伴所取得的成果。当了解到与自己能力相似的学伴完成某个任务,会很容易的被暗示为自己也有能力取得同样地成功,对自己的能力得到一种肯定及认可,从而增强其进一步学习的自信心。整个交互平台的存在,不仅会让学习者的自信度提升,还会间接增强他们的努力感。

(3)提供良好的监控工具,调节网络学习

在传统教育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直接受到教师及家长的监督,从而及时投入到学习中;在网络学习时,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习者一个人在控制,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家长也无法直接看到孩子的努力。所以,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者还应当提供良好的监控工具,方便教师直接看到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当看到学习者取得某种学习成果时,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满足学习者获得成功的期望,在学习上得到一种满足感。学习者通过努力完成目标,会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一种自信感,进一步去追求更高的学习目标。当学习者出现脱离学习目标的行为时,利用监控工具,教师可以及时指正这种不足,不让学习者因思想小差而怠慢学习。这种监控工具的存在,可以让学习者时刻保持警觉的状态,思想高度集中,将自己控制在良好的学习状态,调节其网络学习状态,按时完成学习计划。

2.从学习对象的层面出发

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学习者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比较自由,能够自主的选择网络内容。这就要求网络学习者必须拥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尽可能地减少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干扰,提高其学习的效率,笔者通过教育技术的视角,提出下述策略:

(1)提高学习者网络操作能力

学习者若对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能力差,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这会让学习者对计算机产生无助感,逐渐沮丧,阻碍其在网络学习中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造成负面影响。为了使学习者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有效学习,在进行网络学习之前,还应提供一些提高学习者网络操作能力的学习内容,如:如何合理的利用搜索引擎,如何通过交互平台寻求帮助,如何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反馈等。通过培训,提高其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的操作能力,从而使学习者对计算机学习产生自信,能够积极地去克服困难,增强网络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教育技术研究者应当为学习者提供获取知识的良好平台,利用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开发新颖且有意义的游戏软件及学习软件,激发学习者的网络学习动力。

(2)引导学习者进行正确归因

在架构网络学习资源的同时,应当给予学习者一些引导性的心理健康资源,使得学习者能健康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如心理科普知识,心理问题调试方法,等来引导学习者对其努力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当学习者在学习上获得理想的成果时,要将其归结为这是自己努力后的结果,通过努力而获得的成功,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正面的肯定。当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或者任务失败,要引导学习者视之为是自己不够努力,而不是能力差或者智力不足,激发学习者进一步努力去完成学习的欲望,增强其努力感,提高自我效能感。还应当通过链接实现其他健康的公共心理教育网站,以此培养学习者正确网络学习理念与信息素养。当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良信息的干扰时,能够及时排除,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专注学习,使其自我控制能力感得到提高,进一步培养其在网络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

四、总结

随着信息社会高速发展,教育已离不开网络,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将成为一种主流的学习趋势。作为教育技术的研究者,在网络资源的设计当中,要不断优化各种方法和措施,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提高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产生自信,获得自我认可,为学习者的网络学习的打好基础。在未来的教育中,在网络学习逐渐普及的社会中,能否通过合理架构网络学习资源,对其进行良好的技能培训及心理辅导,从而有效的培养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自我效能感,能否有更好的措施和方法来保证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获得优异的学习成果,是当下教育技术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继华,周彩霞.远程学习者远程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3).

[2]童金浩,边玉芳.网络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3).

[3]陈亚轩,陈坚林.网络自主学习成绩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7(8).

[4]马双,王鹏娇.激发与维持远程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策略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2).

[5]张培,肖天庆.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合作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9).

大学生反邪教自我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第12篇

1.邪教及其本质。邪教与合法宗教有着本质的不同, 多具有以下共同点:多进行教主崇拜, 邪教头目具有最高的权威, 引诱或强迫教徒屈从于自己;组织严密, 多以“末日论”、“轮回说”等虚妄的思想控制教徒, 使其一旦陷入便难以脱身;传播隐秘, 邪教多数先会在社会底层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中传播, 不易被发现, 传播速度却很快;具有反社会性, 邪教极其头目多以济世救人的幌子非法敛财、控制教徒的身心, 实现其对抗政府的目的或其他更高的政治野心。我国的邪教常会被国外反华势力所利用, 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2.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就是大学生对自己的教育, 即对自己所做之事和言行举止进行反思, 以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以参考和改进, 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概念可以表述为:在大学的环境中, 在社会、家庭共同影响下, 大学生根据社会的需求, 在较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意识的基础上, 经高校老师的指导, 以成长成才为目标, 主动、自觉地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 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 从而实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 最终完成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教育实践过程。

3.研究现状。在反邪教学术研究领域, 已经有学者针对反邪教这类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 如当前邪教活动的新动向与我国高校反邪教的历史重任[1]中指出国内邪教组织活动的特点以诡秘化和低龄化更为突出, 反邪教的重点在于防范。对高校反邪教工作的几点思考[2]指出现阶段邪教加强了对广大青年学生和教师的渗透, 也加起来与高新技术的结合, 加强了渗透的力度。当代大学生反邪教教育研究[3]指出要加强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和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升大学生反邪教的能力。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当前高校反邪教工作的现状。

二、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反邪教自我教育的意义

1.自我认识更具自觉性和主动性, 但矛盾突出。当今大学生渴望进一步认识自我, 对自己的外表, 行为举止、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特别关注。同时, 他们也明显感觉到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 想让自己迅速成长, 有担当。但是有时候因为自身或外界因素又会与现实产生矛盾。个人的自我认知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人对待事物的选择方式, 追求个性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追求, 但由于大学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往往会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 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学生吸收消化, 从而进行自我教育。

2.情绪情感体验丰富深刻, 但内隐性和波动性也较大。人类几乎所有的情绪都可以在20岁左右的年龄体现出来,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面广, 但是又处于向成年人的转变时期, 伴随着自我意识和知识水平的提升, 情绪的内隐性和波动性也较大, 这些特点均使他们成为邪教组织最为看重的发展群体之一。

3.思想受外界影响较大。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少, 社会经验较为缺乏, 容易情绪化, 对事物的认知受外界的影响较大。当前, 互联网和自媒体高度发达, 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和理论均充斥着网络, 大学生很容易接触到一些极具鼓动的思想, 其中就包括邪教。由于大学生多是异地求学, 尤其是大一新生刚从繁琐的中学学习中走出来, 对陌生事物怀有好奇, 一些邪教思想会抓住这一点乘虚而入。

4.抗压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有待提升。据调查, 43.6%的大学生感到学习压力生活压力较大。学习压力常常表现为考试焦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 而这些症状又会恶性循环地影响学习效率。而生活压力主要由大学生适应、情感生活及人际关系等问题造成的。进入大学后, 角色的变化, 学习方式的变化等都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挑战。

三、反邪教自我教育的可行性研究和途径探索

1.基于大学生价值观多样性进行反邪教自我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基本看法, 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不断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形成的, 同时支配而又影响着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些邪教组织将活动的重点转向高校在校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当今大学生面临的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都比较大, 而社交能力和社会支持又显得比较薄弱, 所以当今大学生容易在丰富的校园和社交生活中迷失自我。

2.充实大学生活,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好奇心强, 创意丰富, 在跟学生的群体座谈和个别谈话中发现, 绝大部分学生都向往着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他们也渴望在心理有困惑的时候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同时, 调查也表明单亲家庭、困难家庭及其他特殊家庭的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必修课的大背景下, 学生有良好的明辨是非和心理修复能力在反邪教教育中显得尤为可贵。

3.建立反邪教社会实践基地, 搭建学生反邪教自我教育平台。 社会实践是推进大学生学习理论的重要途径, 建立反邪教社会实践基地, 是高校反邪教协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将高校反邪教活动与社会紧密的联系起来, 可以吸引大学生走出校园, 走入社会, 建立反邪教实践基地, 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上受邪教危害人群的悲惨经历, 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普及宗教知识的队伍当中去。通过这些平台, 大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反邪教的自我教育。

四、结论

当前, 我国处于社会变革的历史大背景中, 邪教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依然存在, 而且, 它们也会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目的。高校的反邪教工作不会一蹴而就, 这要求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做好长期工作的准备。大学生的思想可塑性强, 只要我们引领大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以积极健康的思想武装大脑, 经常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时刻进行良好的自我教育, 邪教就会无从下手。

摘要:邪教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一大危害, 也是影响中国社会和谐安定的一大毒瘤。高校处于教育工作前沿,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窗口, 也是各种意识形态之争的交错之地。近年来, 形形色色的邪教组织开始渗入高校, 发展其势力。文章从大学生反邪教研究现状和大学生心理特点出发,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反邪教自我教育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反邪教,自我教育,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赵康太.当前邪教活动的新动向与我国高校反邪教的历史重任[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6) :152-155.

[2]冉琰.对高校反邪教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反邪教教育协会栏目, 2011 (5) :59-61.

上一篇: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下一篇:提升企业组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