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题研究计划范文

2024-03-30

研究生课题研究计划范文第1篇

第三周

一、 活动主题:制订个人小课题计划

二、 活动目标:分析学情,明确此次小课题研究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小课题。在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获得专业发展。

三、 活动时间:2013年9月10日

四、 活动地点:实验室

五、 参加活动人员:加米拉、古力纳、古丽依夏、周琴

六、 活动前准备:每人计划一个要进行研究的小课题。。

七、 活动过程:

一、讨论小课题研究的背景及重要性。

二、说说自己计划要怎么进行小课题的研究。

三、交流要收集哪些资料来证实小课题的研究。

四、小课题研究预期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

五、今后小课题研究需要提高和改善的方面。

八、 下周活动内容:

1. 活动主题:普通话集中培训

2. 活动时间:2013年9月17日

3. 活动地点:教学楼四楼音乐教室

4. 活动负责人:周琴

研究生课题研究计划范文第2篇

一、课题研究背景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学好数学知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生的计算却常常出错。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计算错误都一律认为是“粗心惹的祸”,如果能从知识方面以及心理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纠正策略,这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的计算教学将更有帮助。

二、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对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降低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策略,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检验,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为学生顺利学习数学知识,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教师通过运用研究所得的策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少走弯路,充分发挥出该研究成果的现实指导作用。

三、课题研究过程

我于2010年12月份立题,课题名称为: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自开题以来,本数学组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情况,按照实验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该课题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0年12月下旬)

1、分别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了解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遇到问题和自己的认识

2、数学组会议,启动课题,部署任务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0年12月中旬~2011年3月)

1、以班为单位,分班收集学生的计算错题

2、以教师个体为单位,记录典型错题

3、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分析典型计算错误的原因 ①

教师初步分析错误原因

以面谈的形式和相关学生进行交流 ③

总结、分析,撰写原因分析报告

4、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提出矫正策略 ① 前测,统计该类型题目的错误率

② 根据原因分析报告,提出矫正策略,调整教学方式 ③ 后测,对前后测试进行比较 ④ 总结、分析,撰写矫正策略报告

第三阶段:整理归纳阶段(2011年12月)

5、全组进行交流讨论,总结研究成果 ①

各年级的研究成果汇报,进行纵向研究

对全学段中由相同原因而导致的错题进行横向研究 ③

整理、归档

四、研究成果

通过对各年级的典型错题进行纵向研究,找到了各年级学生计算时出现的典型错误,通过分析其错误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纠正策略,并通过前后测实验验证了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将全年级的同类型错题进行横向研究,结合心理学的认知分析,我们重点研究了由于强成分扰导致的计算错误,既提高了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认知,又对计算教学有指导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益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我们培养出来的都是“解题能手”“考试强手”,却与诺贝尔无缘。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一、)概念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

二、)研究目标: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变数学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不善于思考交流、不会提问题的现状,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

三、)研究内容

1、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学会质疑。

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指导学生如何结合数学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解决学生提问题质量不高,问题范围过大或过小的现状,使学生不但敢问,还要善问。

三、可借鉴的理论和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要创造提问的情境,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

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国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是更为精辟,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美国教育家杜威在30年代对“探究”或“反省性思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问题激活创造性”的心理过程。问题的结局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50年代的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

四、 研究策略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策略

1.从社会学的观点讲,学生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认知冲突与情感价值观念的冲突。教师要善于找准触发点,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质疑精神,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与好奇心,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2.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持正确的态度,让学生获取探究的成果,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进一步引出另一些问题。

3.心理安全与自由是激活学生问题意识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民主宽容的态度是实现这两个条件的前提。课堂上要营造探究问题的宽松、自由环境,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大胆质疑,对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给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支持,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广阔天空。

4.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天生,需要唤起和培养。为此,我们既要让学生为解决“不知”而问,更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一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就成了学生的内在需要,成为他们自我发展的过程。

5、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习惯养成阶段(二个月时间);第二阶段是问题意识形成阶段(二个月时间);第三阶段是自觉探究问题阶段(二个月时间)。具体做法是将分阶段的做法逐渐转变为学生自觉自动化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大力表扬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意见的学生,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大胆质疑、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

11、11—20

12、1)

主要工作:(1)选题、申请立项;(2)构建课题实验思路,研究目标与内容;(3)进行与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2、 研究实施阶段(20

12、2—20

12、5)

(1) 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 定期开展研究活动。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注意积累、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把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体会、个案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交流。

3、 研究总结阶段(20

12、6) (1)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2)撰写结题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申请专家予以鉴定,形成实验成果、推广。

五、 预期成效及成果形式

研究生课题研究计划范文第3篇

自2012年11月课题立项,2013年4月开题以来,时间已过去一年有余,在这期间,虽然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做了不少的努力,进行研究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当然值得欣慰,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在实践研究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尤其是现在临近中期,在推进中,课题研究中遇到了瓶颈。如何突破,是课题顺利结题的关键。

在研究中,先是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情调查,全方位地了解情况,发现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设想对策。接着,在实践中检验对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并进行及时的修正和改进,使其完善、科学;通过对个案的实效性研究来完善教学策略,使其科学化、合理化,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留守儿童英语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口语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创设高效的留守儿童英语课堂;留守儿童英语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分三个方面:

1、农村中学留守儿童英语学习情况调查。调查农村中学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学校缺位、社会缺乏足够重视的现状、形成原因、教育现状等。

2、农村留守儿童英语教学策略探索。教师立足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探索出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在英语学习中能健康快乐成长的途径、方法和措施。坚持整体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积累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摸索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可操作模式。

3、农村中学留守儿童英语教学策略实效性个案研究。对留守儿童进行个案跟踪研究,注意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此成因及其对应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实时而灵活的调整方案,积累经验,积极反思,注重实效性。

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希望通过教学实践和反思及理论的学习,探索出一套针对留守儿童的个性化教学策略来展开英语教学,为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理论提供实践经验,丰富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其次,通过研究使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能够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中得到根本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因材施教,通过实践研究改进教法。

我们英语组首次承担市级课题,没有多少经验和理论知识,在摸索中前进。到了中期阶段,我们感觉不知从哪里入手,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和细化方案及方向,在研究中产生了困惑,出现了瓶颈,亟待突破。在研究中我们运用了调查研究法,但调查的不够深入;实行了行动研究法,而只是很肤浅表面;个案跟踪研究是我们一开始很推崇的觉得很有实效的一种方法,但时至今日,几无实质性的进展,令人心急。前期我们对研究的方向就定了调,不求宽泛,避免什么都研究结果什么都没有研究出结果,但通过一年的探索,我们发觉还是要细化研究方向,使研究内容更具体,更有可行性。

课题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和亲子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容易出现如低度自尊,高度焦虑,过度内向等一些不良的情感因素,而这些不良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英语水平。我们得出如下启示:英语教师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通过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减少他们的焦虑感,塑造他们外向型的性格,培养留守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从这方面着手,探索出一套微观层面的教学策略。

故而,课题组在接下来的实践研究中侧重于:1,留守儿童在课堂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2,课堂上提高留守儿童口语能力的策略研究;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英语课堂上的透,结合教学内容促进其英语水平的提高。接下来的时间很紧张,任务很艰巨,我们没有够多的获奖论文和荣誉性成果;我们各成员的具体分工还不明确,有些人还不知道自己平日里到底要干哪些事,不知如何去做;根据现有的情况,中后期研究如何开展的问题。

研究生课题研究计划范文第4篇

一、课题研究背景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学好数学知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生的计算却常常出错。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计算错误都一律认为是“粗心惹的祸”,如果能从知识方面以及心理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纠正策略,这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的计算教学将更有帮助。

二、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对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降低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策略,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检验,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为学生顺利学习数学知识,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教师通过运用研究所得的策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少走弯路,充分发挥出该研究成果的现实指导作用。

三、课题研究过程

我于2010年12月份立题,课题名称为: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自开题以来,本数学组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情况,按照实验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该课题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0年12月下旬)

1、分别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了解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遇到问题和自己的认识

2、数学组会议,启动课题,部署任务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0年12月中旬~2011年3月)

1、以班为单位,分班收集学生的计算错题

2、以教师个体为单位,记录典型错题

3、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分析典型计算错误的原因 ①

教师初步分析错误原因

以面谈的形式和相关学生进行交流 ③

总结、分析,撰写原因分析报告

4、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提出矫正策略 ① 前测,统计该类型题目的错误率

② 根据原因分析报告,提出矫正策略,调整教学方式 ③ 后测,对前后测试进行比较 ④ 总结、分析,撰写矫正策略报告

第三阶段:整理归纳阶段(2011年12月)

5、全组进行交流讨论,总结研究成果 ①

各年级的研究成果汇报,进行纵向研究

对全学段中由相同原因而导致的错题进行横向研究 ③

整理、归档

四、研究成果

通过对各年级的典型错题进行纵向研究,找到了各年级学生计算时出现的典型错误,通过分析其错误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纠正策略,并通过前后测实验验证了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将全年级的同类型错题进行横向研究,结合心理学的认知分析,我们重点研究了由于强成分扰导致的计算错误,既提高了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认知,又对计算教学有指导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益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我们培养出来的都是“解题能手”“考试强手”,却与诺贝尔无缘。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一、)概念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

二、)研究目标: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变数学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不善于思考交流、不会提问题的现状,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

三、)研究内容

1、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学会质疑。

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指导学生如何结合数学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解决学生提问题质量不高,问题范围过大或过小的现状,使学生不但敢问,还要善问。

三、可借鉴的理论和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要创造提问的情境,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

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国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是更为精辟,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美国教育家杜威在30年代对“探究”或“反省性思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问题激活创造性”的心理过程。问题的结局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50年代的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

四、 研究策略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策略

1.从社会学的观点讲,学生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认知冲突与情感价值观念的冲突。教师要善于找准触发点,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质疑精神,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与好奇心,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2.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持正确的态度,让学生获取探究的成果,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进一步引出另一些问题。

3.心理安全与自由是激活学生问题意识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民主宽容的态度是实现这两个条件的前提。课堂上要营造探究问题的宽松、自由环境,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大胆质疑,对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给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支持,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广阔天空。

4.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天生,需要唤起和培养。为此,我们既要让学生为解决“不知”而问,更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一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就成了学生的内在需要,成为他们自我发展的过程。

5、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习惯养成阶段(二个月时间);第二阶段是问题意识形成阶段(二个月时间);第三阶段是自觉探究问题阶段(二个月时间)。具体做法是将分阶段的做法逐渐转变为学生自觉自动化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大力表扬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意见的学生,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大胆质疑、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

11、11—20

12、1)

主要工作:(1)选题、申请立项;(2)构建课题实验思路,研究目标与内容;(3)进行与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2、 研究实施阶段(20

12、2—20

12、5)

(1) 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 定期开展研究活动。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注意积累、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把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体会、个案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交流。

3、 研究总结阶段(20

12、6) (1)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2)撰写结题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申请专家予以鉴定,形成实验成果、推广。

五、 预期成效及成果形式

研究生课题研究计划范文第5篇

二、 课题题目:中学物理教师培养之先为人后为师

三、 总体思路:作为一名学生,以学生的视角,从我希望我的老师是一个什么

样的老师以及我希望我的老师如何培养我的角度,去思考、研究中学物理教师的培养,并整理形成自己的思想,将其写成文章形式呈现出来。

四、 研究角度:主要从(1)教师的品质与态度(2)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技

能两个大的角度思考、研究。应该会涉及:教师应有什么样的品质、思想、态度,如何去培养,以及建构物理学知识结构,树立物理学思想及观点,了解课程改革,物理课堂的设计与反思等方面。

五、 具体计划:第

5、

6、7周,3周时间从第一个大角度进行研究;第

8、

9、

10、11周,四周时间从第二个大角度进行研究;第12周,一周时间整理并完善作业;第13周提交作业。

研究生课题研究计划范文第6篇

我认为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要想大面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我在农村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也积累一些经验。下面就如何进行农村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提高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教师在给学生开始上化学课时,首先以实验展示化学的奥秘世界:(1)把一张已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晾干的挂在黑板上,再用装有3%的氢氨化钠的小喷雾器喷射在白纸上,立即呈现“化学”二字;(2)水中生火;(3)清水变牛奶;(4)烧不坏的手帕等上述实验使学生情绪高涨,渴望知道其中奥秘,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这些奇特现象的奥秘,将在初中化学中一一学习。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二、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将合作探究引进课堂 新课程理念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中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教学生会把自己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2)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节教学中,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先把醋酸滴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三个对照试验,让学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设计实验,交流讨论等环节,最终得出了科学结论。这样就成功地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从身边化学展开教学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我们不仅能使用教材还要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日常生活就可以成为化学学习资源;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设计成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周围事物中学习,从身边化学展开教学、理解知识,感受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正确评价各类学生,作好培优补差工作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命体的相互触动、相互影响、相互强化,生命活动的信息需要交流,加工反馈。心理学习告诉我们,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内在的学习需求,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肯定、课堂氛围等外在因素,因此,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觉得有意义、有趣、得到了肯定、赞扬或鼓励,他们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这样,课堂评价就成为调控学生,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但评价应注意不同程度的学生,如果千篇一律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而且还会抑制学生思维。特别对于学困生更应给以恰当的评价、给以心里上的支持。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评价方式,就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学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重视结果性评价。 总之,我们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该尽一切可能地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尽一切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情绪,尽一切可能地为学生搭建资源共享的交流平台,使课堂成为激活思维的主要阵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化学课题立项总结

葛牌九年制学校

刘媛媛

上一篇:云计算的计算模式为范文下一篇: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