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资源库设计

2024-05-06

网络教育资源库设计(精选11篇)

网络教育资源库设计 第1篇

1 网络教育资源库的构成内容与功能需求

1.1 网络教育资源库的核心内容

尽管目前对于教育资源库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界定方式, 但无论是何种手段与方法来进行构建, 其主要内容大致是相似的。简单而言, 网络教育资源库是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构建的应用平台。在网络教育资源库中, 其内容主要涵盖以下4个方面:

(1) 素材类资源: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案例库、电子文献、题库等。 (2)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课件制作系统、授课观摩系统、智能教学系统、视频点播系统、自助考试系统、课件制作工具、系统组卷与分析系统等。 (3) 网络课程:课件库、电子教案交互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等。 (4) 通用教学系统支撑平台:电子备课系统、信息发布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教育统计系统等。

1.2 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功能需求

根据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应用实践来看, 其功能需求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能对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编制、发布、修订、删除、传输、审核和检索等基本功能; (2) 具备良好的管理功能, 对系统的注册用户进行授权管理, 对系统安全的管理, 网络配置等; (3) 能实现资源使用者对资源内容的分享, 从而促进资源库内容的不断完善; (4) 系统具备良好的扩展功能, 和第三方应用程序接口; (5) 支持文件上传与下载, 提供个性化的知识管理工具。

2 网络教育资源库的设计实践

笔者结合本单位师生对网络教育资源库的需求实际出发, 本文提出以下教育教学资源库的总体结构 (见图1) :

2.1 系统结构

2.1.1 系统角色

(1) 普通用户, 针对该系统使用者的身份, 主要区分为教师和学生两种普通用户。他们是系统的最终使用者和受益者, 是系统最大的用户群。普通用户可获得浏览、检索及下载等功能。同时, 为了便于用户与管理员的交流互动, 还提供资源评价、资源上传等功能。 (2) 审核员:是由管理员授权赋予其权限, 主要对后台进行管理, 包括用户管理、科室管理、类别管理、资源管理、BLOG管理、论坛管理、公告管理和教师地图维护等工作。 (3) 管理员:系统管理员是该资源库中权限最高的使用者。主要负责对系统的正常维护和配置、对系统的整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及用户管理 (主要是对审核员的管理) 。

2.1.2 系统构成

本资源库主要构成模块有:知识库子系统、个人知识管理子系统、交流平台子系统、审核子系统和系统管理子系统五个部分构成, 每个模块的详细功能与作用如下:

(1) 知识库子系统:作为网络教育资源库的核心构成部分, 在该子系统中, 集中了各类知识资源, 并实现知识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一般是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 依据各分类标准 (比如专业类别、领域) 进行归类, 并辅以知识管理的相关设置和使用者的个性化设置。

(2) 交流平台子系统:交流平台子系统的主要作用在于进行知识交流。在本次设计中交流平台子系统主要包括5个模块:1) 基本信息管理:2) 信息检索:3) 信息发布:4) 交流协作:5) 教师地图。

(3) 个人知识管理子系统:个人知识管理子系统的主要作用在于可以使使用者创建一个管理个人信息与知识的在线环境, 并为其提供创建、共享知识的技术支持。

(4) 审核子系统:审核子系统的功能仅面向审核员角色, 它的作用是提供用户管理、科室管理、类别管理、资源管理、BLOG管理、论坛管理、公告管理和教师地图维护。

(5) 系统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主要用于进行系统配置与参数设定。

2.2 实现的功能

(1) 知识库:知识要素的类型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等, 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 进行检索, 获得相应的教育资源。 (2) 交流平台:交流平台与知识库、教师地图等紧密相连, 从而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实现了资源使用者对资源的分享、上传、评价等。 (3) 个性化的知识管理工具:知识库中嵌入的定制收藏功能, 将个人所需要的知识资源添加到个人收藏夹中;交流平台中嵌入的定制收藏功能, 将个人所需要的专家资源、教师资源添加到个人收藏夹中。 (4) 教师地图:教师地图的作用在于鼓励不同的人去接触、去交流, 所以在教师地图中要说明各个教师的擅长领域、主要经历甚至个人爱好等信息, 这样才能对需要他的人有所帮助。

3 结语

综上所述, 面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如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以服务于教育事业的需要, 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本文对网络教育资源库的设计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以期为此类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黄怡凡.Blackboard教学平台上的合作学习[J].现代教育技术.2009 (S1) .

网络教学资源系统的设计 第2篇

2010.4

(一)构建公共资源数据库:

1.分析内存储资源的特点。课件制作完成的多媒体网络软件;可在网上浏览的视频文件等。采用由管理员将课件上载到服务器,同时在数据库内加入课件相关描述信息与路径的方式。

2.分析用户对课件的使用方式。学员仅仅是浏览课件,而没有对课件本身进行修改的权力;教师所使用的课件均为“公共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候利用已有的课件为基础,加入自己的评语或其他补充素材,组成新的教案发布给学生供学生学习。

3.分析课件必需描述信息。课件在使用过程中所必需的描述信息分为几部分:定位信息、分类信息、描述信息、版权信息。应适当减少核心元素的数量,将资源入库标准放宽,而将完善资源描述信息的工作放在资源使用过程中。

4.定义课件表。在进行标准本土化工作时,要考虑到其可行性。

(二)构建网络资源库管理系统

网络资源库管理系统是资源库系统管理的核心模块。

1.用户角色分析。参与教学及教学管理的角色主要为教师、学生和管理员。包括管理员管理资源、教师使用资源、学生浏览资源、访客浏览部分受限的资源。

2.用户权限分析。要建造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稳定而安全的教学资源系统,保证资源系统健康运行,必须明确和划分用户权限,将权限与角色合理搭配,分配管理职责与义务。

3.用户权限可细分为以下几个类型:查询资料、定制浏览方式、预览资源、预定资源、修改资源、修改资源描述信息、上载资源、批量上载资源、资源上载审核、收藏资源、定义资源知识结构、删除资源。

4.管理方式分析。资源管理系统是构建在教学资源库之上,并与教学资源库一起为教学活动服务的。由于教学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使得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也很难用一个完全通用的模式来设计。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构建:

第一,对资源通用的信息采用通用的管理模块,对于特殊的资源增加特殊的管理模块。

第二,对不同的资源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块。对每一个资源子库进行管理采用分别管理的方式既可以避开不同子库间的相互干扰,同时使得平台更利于拆分与移植。

5.分析资源的来源。素材绝大分取自专业制作的成品课件,只有小部分是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建的与课程有关的多媒体素材。由于课件类型的不确定性,所以在课件入库时,需人工将这些资源提出,并按规范整理入库,将轻数据库中课程素材信息的维护工作。

6.分析用户对资源的使用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查询系统对课程素材进行定位,并利用指定的资源编辑教案,甚至可以将资源下载到个人资源库中进行二次编辑,教师也可以申请将属于自己的个人资源上载到资源库中。学生不直接对原始的课程素材进行操作,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教师发布的此类资源。在对课程素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员在整理并上传新资源的同时,既要对已有资源信息进行维护,也要负责批准教师提供的上载资源申请。

7.分析资源的稳定程度。对于基础资源库来说,其中的资源会经常增加,在极少的情况下会进行修改,但不会被删除。

(三)构建资源查询系统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资源的查询定位:

1.关键字查询:采用统一的站内搜索引擎,对资源进行查询,同时出于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考虑,在查询的同时根据用户权限,限制用户浏览范围。

2.列表导航:针对资源的所具有的不同级别的分类,将资源的一级分类,二级分类??显示在页面上,用户可以逐步深入地定位到所需资源。

3.智能选择:教师角色的用户在进行备课的时候,按照其所授课程的性质确定资源显示范围,节省教师的查找时间。以上所有查询方式并不是绝对孤立的,可以综合使用,方便教学工作。

(四)构建教师角色应用接口

教师角色的应用接口除了一般的参数传递之外,还有以下两个专门服务于教学的模块:

1)个人资源库:为了方便任课教师编辑教案,为教师设置了完全由用户个人管理的个人资源库,不存在多人公用的现象,给用户分配硬盘空间,在不违背资源版权的同时,由用户自行支配。这不仅避了数据库并发任务繁重的问题,也给教师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操作。

2)索引共用资源:教师利用“定义资源知识结构”、“编辑教案”等功能的时候,实际上是将教学资源库内的资源按照符合自己教学活动的方式进行索引,资源本身虽然没有被复制,但资源的组织方式对于不同的教师可能产生相应的变化。

(五)构建学生角色应用接口

在教师应用的基础上,学生应用接口将资源与学生联系起来,学生所能浏览与使用到的资源由教师全权控制。这样既增强了资源的针对性,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源的使用范围,保护了资源的知识产权。

网上教育资源库系统的设计 第3篇

1.1 网上教育资源库系统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资源的管理在数据管理方面应具备较大的伸缩性, 它可以集中管理远程教育工程中的所有资源, 也可以将资源按类型或学科划分开来, 单独进行管理。系统还提供接口, 可以把多种渠道收集的教学资源纳入系统的管理之中。

1.2 网上教育资源库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教学资源的高可用性对教育资源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加上教学资源的庞大数量, 系统必须采用性能优越的。本系统后台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2012, 它是大型商业数据库系统, 有利于提高大批量数据的吞吐时间, 使整个系统管理规范化;而且随着数据库的增大和操作扩展到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周七天, 能够执行备份操作而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转。此外, 在灾难性故障发生后能够还原数据库, 能在最短时间内还原它, 使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得到保障。

1.3 网上教育资源库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化共享

由于教育资源管理平台是运行在互联网上的, 是远程的, 开放的, 所以用户可以从连在网中的任何一台机器访问本平台, 获取所需资源和信息, 同时还可以进行日常学习、生活管理,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1.4 网上教育资源库系统具有实用性和大众化

用户界面是人和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换的通道, 它的友好与否直接影响到用户使用和最终学习效果。因此, 在设计时特别注意了界面设计的友好性和交互功能。根据以上分析, 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应有的整体界面的特点:采用网页形式, 界面美观、布局合理;设计风格统虽然功能模块很多, 但操作简单易用、交互功能强;除了具有以上的大部分资源管理库的共同点之外, 本资源管理平台还独具自我可扩展性和资源真正共享。

2 网上教育资源库系统的设计

2.1 网上教育资源库系统采用的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典型的基于Web的B/S的三层体系结构: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访问层, 结合Web Services技术实现站点与站点之间的通信。采用B/S体系结构的优越系统性能。过去的客户服务器体系为两层结构, 即客户端程序+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直接与数据库系统连接, 它们可分为两种模式:胖客户型和胖服务器型。胖客户型的特点是数据计算和数据处理集中在客户端, 当用户连接多时容易在数据库端发生访问冲突。胖服务器型的特点是数据计算和数据处理集中在数据库服务器。当用户连接多时, 系统就会发生堵塞, 性能急剧下降, 根本无法适应多用户的需要。而在三层结构客户服务器系统中, 数据计算和数据处理集中在中间层部件, 且能够实现分布计算功能。

卓越的安全性能。传统的C/S结构, 客户端直接与数据库连接, 数据库完全暴露于外部, 在安全性方面存在很大的隐患。而在三层结构中, 客户端只负责发送请求, 并不与数据库直接连接, 而由Application Server与数据库连接, 在外界应用与数据库之间有天然的屏障, 同时也最大限度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完整性。在传统的C/S结构中, 每个用户都需要与数据库服务器建立连接, 而在三层结构中用户可以共享数据库连接, 这样减少了数据库的负担, 同时也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易于维护和升级。在C/S结构中, 升级和维护系统必须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同时进行, 众多的客户端维护困难, 也增加了维护的开销。如果程序发生改动, 必须每个客户端都要进行升级, 这样也增加了系统的升级风险。在B/S结构下, 系统维护或升级只在服务器端, 对于客户端无须进行改动, 这样就减少了系统的维护费用、降低了风险, 同时升级的进行也不影响教育网络的日常工作与业务。

2.2 网上教育资源库系统程序的设计流程

对于一个用户来说, 使用资源描述与管理系统的具体流过程为:用户通过首页的登录成功后, 确认一致后系统显示用户的基本信息, 这时用户的权限就会被赋予了, 可以进行和用户一致的相关权限的操作。系统会根据不同的用户身份在界面中加载不同的系统文件, 在这些系统文件中, 对用户的权限进行了设置。如果是管理员用户或教师用户登录, 除了享有最低和学生用户一样的功能权限外, 系统还为用户添加了一些特殊的管理功能。用户可以对资源以及该资源所包含的子资源进行查看、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查看是否有所需要的教学资源, 如果本地资源库没有用户所需要的资源文件, 还可以与其他资源库进行交互, 并可以把其他服务器中的资源文件传输到本地资源服务器。整个库的信息处理传输过程是这样的:信息一般是通过检索工具的检索, 在教育资源库里查找出所需要的信息, 经过信息处理工具的加工后, 在生成平台生成成品, 展示于展示平台上, 最后经过评价与鉴定之后, 确定是否保存成品。这大大提升了教育资源库的使用价值。

综上, 笔者就网络教育资源库系统的设计谈了个人几点看法, 网络教育资源库的优势十分明显, 只有看到这些长处, 并切实通过技术手段建构可行的网上教育资源库系统。科技服务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希望本文所谈能为这一问题的发展进步带来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涛, 李先国, 胡晓东.MVC设计模式在Web应用系统框架中的扩展[J].安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年04期.

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设计研究论文 第4篇

2通信行业中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我国通信行业资源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数据资源复杂分散,增加网络运行难度、各专业网管相对独立,配置易出错、人工操作占主导对通信业务发展不利,详情如下。

2.1数据资源复杂分散,增加网络运行难度

据笔者了解,传统通信网是由业务网、传输网及支撑网组成,网络结构相对复杂,且通信设备多种多样,未对通信网络分类整理,这对于网络的运行十分不利。此外不同的常见网管不同,所采取的设备也存在差异,从而导致网络数据分散复杂,为网络维护增加了难度。就目前来看传统通信网络资源管理依然在沿袭人工管理方式,致使电子化水平不高,基于这种情况下使通信设备运行速度逐渐迟缓,对用户各项业务的开展也带来了阻碍,长此以往会导致网络资源被严重浪费。

2.2各专业网管相对独立,配置易出错

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对通信业务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快”已经成为各个企业的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通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有效促进作用。随着通信业务的发展,通信传输逐渐增多,然而各专业网管独立运营不仅浪费更多时间,同时浪费了相关资源,对通信事业的智能化发展极为不利。就目前来看这些问题对通信业务影响巨大,唯有开展合理的资源管理方可提高通信业务的发展水平。

2.3人工操作占主导对通信业务发展不利

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理念 第5篇

关键词 网络教学;教学资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062-02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教学已经被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网络教学的特点就是让学生享受到内容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因此,网络教学资源是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网络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信息材料[1],如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文字、图片、动画、影像资料、网站等。

在硬件环境和师资队伍具备的前提下,网络教学资源便成为网络教学实施的关键,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与关

注[2-8],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先后建成并上网。但这些资源库还不尽完善,从一些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来看,大部分只是上传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和少量讲课视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學习的需求。因此,如何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发展方向,加强对教学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并科学合理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是高校开展网络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

1 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资源设计首先考虑在内容上与课程教学目标相匹配,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新颖性。除了涵盖课程教学的全部内容,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理论与技能外,还要考虑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学目标,既针对课堂教学,又满足学生自学,注重发展学生个性,让其成为教学的主体,掌握网络环境下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有些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难理解,而课时又有限,就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特点。对于教学资源的设计,要结合本校实际,依托学科发展,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媒体形式呈现给学生。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把优质的教学资源呈现给学生,把学科最前沿的进展随时展现给学生。开放的网络教学特别适合学生在课堂时间以外进行拓展学习,给予学生较多的学习自主支配时间和较大的个性发展空间,使学生在较少课时条件下,系统、深入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要素,同时拓展专业视野。

2 根据学生特点与需要分层次设计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因此,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大一或大二的学生还没有走出高中的学习习惯,还不适应网络教学自主学习,所以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的网络教学资源设计就要更多地考虑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顺利进入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大部分毕业后第一条出路是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这就要求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所以,这些学生需要更多的课程以外的资料,如能把相关的学术期刊、国家精品课资源、学科发展前沿等介绍给他们,对考研、读研都会很有益处。所以,除了基本教学资源外,还应构建网络平台下的课外教学资源库,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就业、考研等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此,要明确网络教学资源不同的服务对象,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次设计,根据不同学生需求,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

3 根据网络教学特点建设一个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

网络教学的特点是信息海量,资源无限,日新月异,有相当部分的资源可以用于学生开放学习;有利于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为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的平台;不受时空的限制。因此,网络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其他媒体无法带来的便利。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与协作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创设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也是网络教学资源设计的重要内容。营造以网络资源为支撑,面向全体学生的终身学习的开放教学环境,使网络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支持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在设计时要考虑给学生提供多种方便的交互方式和交流手段,能够进行教师、学生和计算机之间的多边互动,师生之间随时随地进行教与学的交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对话方式,使教师和学生更加融洽。

4 师生共建网络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其宗旨是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能力发展,培养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学会学习,尽快适应数字化生存环境。目前,很多网络资源是以教师教为主,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比较少。基于网络平台资源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亲自搜集信息,完成主题任务,使学习过程成为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建构。因此,网络资源建设要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所有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与大家共享,使网络资源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可以配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由教师给出主题,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自行搜集信息,进行筛选、分类、重组后提交到教学平台,使学生在丰富资源库的同时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5 结束语

由信息时代孕育而生的网络教学其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海量的信息资源、便捷的检索方式和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师生创设了更加广阔的教学空间,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了师生互动方式。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资源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丰富发展的过程,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更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充实教学资源建设,创设开放的网络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朱亚莉,李霞,刘亚彬.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84-86.

[2]赵晓静.浅谈高校教育中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J].科教文汇,2014(1):46-47.

[3]胡旭君.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6):1221-1222,1225.

[4]杨蕴昊.关于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29):247.

[5]赵伟春,余勤,等.《基因工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2013(18):218-218,221.

[6]张超.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关系[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7(3):108-111.

[7]邝翠珊.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3(4):116-117.

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库的设计与开发 第6篇

1 对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库内容与目标的定位

通常来看, 所谓教学资源库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能够为该资源覆盖范围内的所有人员服务, 同时还具有动态和更新及时的特点, 即在资源库中的内容能够不断地更新, 将最近的内容呈现给使用者, 将落后的思想和内容及时淘汰或者隐藏。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因此, 对于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的高职教学资源库的定位就成为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同时又和普通的职业教育有一定的不同,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拥有自身内涵的独立类型, 具有专门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术型、理论型、工程设计型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特征是以学科知识为本位, 注意全面素质培养。2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型、智能型、复合型的高级实用人才。培养特征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 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

所以, 高职教育的学校不能按照普通院校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进行设计, 而应当有自己的特色, 体现自身发展的特点, 同时符合办学的实际。另外, 高职教育资源具有自身的特征, 既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 每个人对于教育资源的理解又有不同, 以至于不同层次和属性的教育资源出现, 造成了教育资源建设出现重复和不规范的问题。在此情况下, 如果不能建立起一种统一的标准来规范教学资源库, 那么, 不论当前还是以后的教育资源库的建设都将问题重重。

2 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库的设计

2.1 对于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库的设计与开发应当从理念上做起, 同时坚持做好资源平台的顶层设计。

教学资源库的开发过程中要坚持一定的理念, 这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工作质量的基础, 笔者从长期的实践和理论出发提出主要做好以下方面:首先, 在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高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为个人的学习多样化提供保障, 以此, 该资源库应当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其次, 高职教学资源库平台设计应当符合企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习者的知识水平, 为以后在工作中能够更好的适应公司企业的要求, 在企业的工作情况将是检验高职教育成败的指标;最后, “建构主义”作为资源平台建设的理论基础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先进技术支撑、网络运行。作为一个网络教学资源库, “建构主义”是这一平台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2.2 做好教学资源的关联性建设, 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应当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内部关联, 这样才更有利于做好高职教育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 建构“分类分级”的专业教学资源体系。专业教学资源体系的“分类分级”即强调教学资源库的资源组织应注重资源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以及资源应服务于不同类型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其次, 按照“工学结合”的理念组织资源素材。按照“工学结合”理念组织资源库素材, 这是以“企业人才需求”作为平台建设逻辑起点的必然要求。

2.3 进一步扩大资源库的开放性, 发挥其最大的效能

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首先, 多个主体形成资源库的建设, 资源库, 顾名思义是一个信息的集合体, 所以高职教学资源库中应当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比如教学资源的开发、资源的应用等问题, 因此, 高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主体不应当是单一的;其次, 资源建设技术的先进性。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本身就是一个网络共享资源库, 网络运行是资源库的一个重要特征;最后, 资源建设内容的开放性, 这种开放应当包括建设阶段、资源内容、范围程度等多个方面的开放。

摘要:高职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中的重点, 为了给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发展我国经济, 我国鼓励高职教育办学,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发挥巨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我国高职院校探索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教育改革, 高等职业学校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希望以此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在高职学校中建设教学资源库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这一方式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学的水平, 保障教学的质量, 探索教学经验, 但是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亟需改进的问题。本次论文将在以下内容中探讨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适时地提出了解决方式, 力求为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戴勇、高文、吴学敏:《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核心问题研究》, 载《中国高教研究》, 2010年第3期。

[2]杨威:《关于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一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 载《中国高教研究》, 2011年第6期。

核医学网络教学资源库的设计初探 第7篇

关键词:核医学,网络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 活体分子影像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及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已从宏观组织器官改变深入到细胞、分子, 甚至基因水平, 核医学作为分子影像技术的先驱及代表, 近十年来对医学研究的贡献已取得巨大的成就, 核医学教学作为一门医学本科五年制、八年制及影像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对于即将跨入医学殿堂的本科生而言尤为重要。

1 核医学教学特点

图像是教学主体。核医学与影像医学同属一个学科, 它以影像技术为基础, 但又具有独特之处, 核医学融合了核物理、化学、仪器技术、临床医学与影像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内容, 是疾病分子水平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工具, 在现阶段医学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核医学的教学必须以图像为主体, 学会判读图像是核医学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学时数缩减, 教师想在短时间内同时教会学生各种功能显像原理, 使他们充分理解图像表现的形式, 学会不同类型核医学显像的基本判读方法是很困难的。

核医学反映组织、脏器的功能代谢, 理解及讲解难点多。核医学是利用不同功能显像剂及显像仪器进行疾病的功能判断和诊断。区别于影像医学通过对解剖结构改变来诊断疾病, 它反映的是组织、脏器的代谢情况, 每一种功能显像剂有其不同的特点, 每个系统或脏器又有不同的显像方式, 优势在于反映功能水平, 但核医学的图像分辨率远逊于CT、MRI。如何正确地理解、描述图像表现, 解释图像反映出的功能状态成为教学的难点。例如, 心肌灌注和代谢断层两种显像均为断层图像, 但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横断面、冠状断层、矢状断层不同, 其图像中心肌短轴、长轴切面反映左室心肌各壁的放射性浓聚意义不同, 且有很多影响因素, 灌注显像和代谢显像两种方式亦反映了心肌的不同功能状态。因此想在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充分阐明成为一大难点, 教师往往需要模型、图解、多媒体并用, 学生仍不易完全消化。

核医学领域发展迅速, 先进、前沿内容多。近年核医学发展迅速, 许多传统核医学内容已被取代, 多学科融合同样使得核医学向更先进、更前沿的方向发展, 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进入基础和临床领域。仅靠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远远不够, 要想提高兴趣, 就得让他们了解更多新的知识, 这就需要建设一个平台, 架设一座桥梁帮助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 拓展他们的视野。核医学的网上资源繁多、零散, 为了便于研究, 人们将核医学网上信息分成核医学专业网和核医学网上信息报道两大类[1]。从这些网站上可以获得大量核医学专业信息。但由于这些网站多是针对核医学专业人士而建, 主要用于核医学临床专业人员继续教育, 没有针对本科生的系统教学内容, 有些也仅少量分散于论坛之中。早期国内也有一部分相关教学网站[2], 起步早, 但多挂靠于大型专业网站, 搜索困难, 对于一个入门级的医学本科生来说, 很难快速查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素材及感兴趣的内容, 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学生层次不同, 教学模式需要转变。核医学本科教学常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教授学生层次不同, 教授的专业范围和学年制多样化, 主要为临床医学和影像专业, 甚至还有护理本科及生物技术专业等, 教师需根据不同层次和专业学生特点, 在教学内容深度、广度方面各有侧重, 并注重知识链接, 但仍存在课时数短、学生对本学科认识不足、需要制作大量符合不同专业层次的学生教学课件、软件等[3]。

2 网络教学资源整合与网站设计

二十一世纪, 信息技术正以几何级数的速度迅猛发展, 海量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教学手段也更加多元化,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 授课教员也不再局限于身边。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坐在家里完成授课、考试, 甚至获得学位。近年来经过不断地教学模式、手段的改革, 核医学教学更加紧凑、多元。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本课题将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整合起来, 集成各专业网站的优势网络资源, 针对不同层次医学院校的在校学生, 联合专业网络制作公司初步设计并建立了一个以核医学教学为主要目的的网络平台, 目的使学生能在这个平台上获得更多知识及专业教师的实时指导, 并能检测、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

初期整体架构。初期架构主要分为六大版块, 包括核医学教研室简介、公告、教学课件及影像资料、自测题库、第二课堂。利用Adobe Photoshop软件设计网页平面稿及布局, Macromedia Dreamweaver编写网页代码和程序, ASP+Access开发特殊功能、效果及试题库模块各项功能。设计符合核医学教学特色的Logo标志及Banner, 保持常规网站通用的内容如简介及通知公告, 介绍教研室现有教员配置及科室的基本概况、教学设施, 展示科室风采, 通知公告栏以动态更新方式滚动播放。

主要教学专栏内容。分专栏设置电子教案, 内容包括PDF格式电子课件并提供可下载的课件包;影像资料栏按照各系统、检查种类不同进行归类, 主要演示经典、典型病例, 适当上传少见、罕见病例;自测题库利用ASP+Access开发设计模块, 提供后台上传试题、答案及讲解功能, 包括上传多种格式的图片, 初步建立核医学试题库, 学生前台进行自我检测, 同时配置计时器计算测试时间。暂未设置整篇试卷模拟考试, 但留有可扩展空间。

发挥学科特色内容, 通过网络化解难点、重点。核医学教学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它是以图像为主体, 因此网站建设中少不了各种图像资料, 课题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制作了3D模拟动画。例如心肌断层显像, 清楚、简明的模拟心肌断层显像的成像原理, 如何重建各个断面, 以及短轴、长轴断面各分区段所表示的左室心肌壁的图像部位, 图像简明生动, 便于反复操作, 轻松化解难题, 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另外网站还整合了许多优秀核医学专业网站或影像、解剖学网站及各种优秀图谱供学生参考。核医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另一方面难题是对显像原理的理解。由于课堂授课时间有限, 不同系统不同检查方式有不同的显像原理, 比起常规X线、CT的原理而言理解更加困难。通过网络平台, 将各种显像原理统一归纳, 例如血流灌注显像、骨显像、正电子18氟标记脱氧葡萄糖代谢显像等, 利用动画流程图演示说明, 并配以显像后的图像进行解释说明, 在了解原理的同时, 更加深对图像的认识和理解, 为图像的正确解释和判读打好基础。

扩展视野, 整合资源。通过设置参考资料、第二课堂等版块, 搜索现有核医学网络资源,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群的学习特点分类整合有关教学内容, 并作相应网站链接,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轻松搜索到源网页并按个人兴趣浏览。开展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感兴趣或疑惑的部分, 及时更新网站内容, 并将更新以公告形式发布于首页中。

3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初步成果与问题

提高单位时间教学信息量, 提高教学效率。利用网络数据库可在任何时间接收课程内容, 进行复习或参加讨论及获得网上帮助, 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4]。通过网络教学, 可以将课堂上无法完成或没时间讲授的教学内容上传, 供学生参阅。

模拟图像与经典病例结合, 有效解决教学难点。通过对心血管核医学教学资源的改革试点, 利用模拟图像演示及经典病例讲解,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很好的解决了教学难点, 在考试及测验中反映出满意的成绩。

初期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 从学生兴趣的调动及测验结果来看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需要开放的交流平台, 实现交互式教学。网站建设的一大优势在于通过网络这个媒介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需要通过网络实现个性化教学, 使学生和教师进行联网人机对话, 制作初期虽然留有各教师联系方式及论坛等模块空间, 但仍未完善, 管理员的操作等需要更进一步改进, 这样才可实现真正的交互式教学, 教师可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重点讲解, 对部分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同时学生亦可建立网络讨论小组展开讨论和交流。

网络试题库建立有待进一步加强。网络试题库初步结构已建立, 尚缺乏统一整理和分类, 病例分析和图像讨论仍需建立在论坛等交互式平台上, 自测题还停留在单一形式, 需要建立多套模拟自测试卷。

学生自主性及兴趣的调动。由于网络的空间、时间自由性, 因此学生上网学习的主动性也不受时间、课堂的限制, 如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核医学的重要性, 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自觉地来到这个网络平台, 将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总之, 核医学教学网络平台的建立, 针对本科学生提供多样的教学资源与平台, 使基础教学变得更加实时、多样, 使用方便, 不受地域、时间限制, 为学生扩展视野提供了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孟庆勇, 徐美奕, 宋云端.核医学网上资源库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辐射卫生, 2007, 16 (3) :347-348.

[2]姜忠, 吴锦昌.临床核医学Internet教学课件[J].中华核医学杂志, 2001, 21 (6) :368-369.

[3]杨爱民, 于燕, 邹保民, 等.不同层次医学生核医学教学实践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 2002, 10 (3) :183-184.

网络教育资源库设计 第8篇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通常按照数据模型技术的发展,将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分为格式化数据库、关系数据库、而向对象数据库3个阶段。随着数字图书馆、置标语言、元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进展,XML数据库技术成为当代的热点。由于其模式是专门针对半结构化数据的XML处理,其特征区别于其他模式,可将之作为数据库技术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数据库技术与新技术结合还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数据库形式。如:并行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多媒体数据库,Web DT3、知识库系统等[1,2]。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数据库检索技术的变革,数据库检索技术正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在深度上提高管理和组织信息的能力,二是在广度上提高数据库管理和组织能力。由于数据资源分布的网络化而对Internet中浩瀚无垠的数据库资源,如何实现多数据库的链接检索、聚类检索、相似检索、自然语言检索都成为数据库检索技术的主要研究课题。

基于Web的数据库技术不断推陈出新,ASP是Microsoft推出的一种服务器端命令执行环境,是目前最新的Web应用程序开发技术。ASP能够把HTML页面、Script命令和ActiveX组件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在服务器端运行的动态、交互式的应用程序,并以标准的HTML页面返回给客户端浏览器。其中ADO能提供强大的数据库访问功能。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库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库的使用可以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3,4]。

2 概念界定

(1)资源库: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的素材库(文本、图形、图表、音频、视频、动画)、课件、案例的集合。

(2)学习资源库系统:指教学材料(资源库)、教学环境及教学后援系统,是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建成互动化、多媒体化的共享式资源。文中所讨论的学习资源库系统是基于校园网的学习资源库系统,简称学习资源库。

(3)教育技术:是一种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传递教育内容的新的教育方式,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技术实践系统。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有:开发和使用各种学习资源、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追求教育的最优化[5]。

3 开发流程和功能模块

3.1 学习资源库系统开发流程

图1所示。

3.2 学习资源库管理系统的逻辑结构

如图2所示。

4 采用技术和工具

软件体系结构采用客户/服务器网络计算模式,以网站形式呈现。设计语言采用ASP、Java语言编写,后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2000,SQL Server是一个可缩放、高性能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它的设计是满足分布式客户/服务器计算的需要,允许客户应用程序使用几个特定的工具和技术控制从服务器检索的数据。在实时教学模式下师生交流提供基于Web的音频交互和视频交互,基于文本交谈功能的聊天室、共享白板(Shared White Board)等。在非实时教学模式下师生交流工具E-Mail、BBS[3,4]。

4.1 ASP技术

ASP利用Microsoft的Activex控件技术,很容易地连接后台数据库,对数据库的复杂操作转换成引用对象的简单操作。而且所有的操作浓缩到一个后缀为(.ASP)的文本文件中,不用编译,一切都在于服务器解释执行很短的几行脚本语句。

ASP的运行环境为Windows NT下装有IIS,或在Windows95/98下装有Personal Wfr Server(个人万维网服务)。使用可解释Vrscript,Java Scrtpt的脚本浏览器。

ASP的编程可在任何一个文本编辑器内。目前支持ASP的脚本语言有Vrscript,Java Script。ASP的格式语法与普通HTML基本无太大差异,只是在页头引用控件,在页面中设置表单(…),并可进行表单项的提交。

在ASP页面中人们较多使用的是Vrscript,因为ASP与Vrscript均为Microsoft推出,并且Vrscript的语法出自VR,V R的程序员众多,资料、书籍也较多,Rasic的语法简单从传统Rasic到Vrscript的过渡平缓简单不用费太多的周折。

ASP WFR数据库的开发过程是在服务器操作系统中,打开控制面板,在ODBC设置中设DSN,ASP页面中创建ADO,引用DSN,用ADO内封事件、方法操作次控件,再用HTML格式显示运行结果即可。

4.2 工作原理及特点

当客户端通过Web浏览器请求一个ASP页面时,Web服务器调用ASP执行该文件和其中的脚本命令。若有访问数据库请求,ADO就通过ODBC与后台数据库相连,由ADO执行访问操作,将客户的数据写入数据库或将请求的查询结果集生成HTML页面返回客户端ASP程序是在Web服务器端执行的客户只能看到HTML页面,看不到ASP程序代码。这样不仅具有保密性,而且也避免了浏览器不兼容的问题。ASP面向对象,可方便地引用系统组件和ASP内置组件,可使用任何语言编写的ActiveXServer组件来扩展功能;可与HTML、VBScript、JavaScript、Perl等脚本语言完美结合,无须编译;利用ADO组件能比较容易地存取所有符合ODBC标准的数据库系统,因此可以跨越多种数据库,如Access、Oracle、Foxpro、SQLServer等,这些都是ASP技术的特点。因为ASP是Microsoft推出的,所以它只能在WindowsNT9X的WWW服务器上运行。

4.3 实现方法

在WWW服务器上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或记录的操作有输入、检索、修改、删除,以前两项居多。在客户提供数据时,通常以菜单的形式输入信息,以便提供某种服务[5]。

例如,在WWW服务器上,有一个“知识学习”页面。其中“知识查询”是实现数据库查询,“我想登记”是实现数据输入。现以向数据库添加一个记录为例,简要介绍具体实现方法。

(1)创建数据源名(DSN)。ADO通过ODBC与后台数据库相连,而DSN是通过ODBC创建和识别用以连接应用程序与后台数据库的逻辑名,用来指定数据库的位置、驱动程序和用户权限等。具体方法是在服务器“控制面板”的“ODBC”中选择“系统DSN”,添加一个DSN,本例假定为DBDSN。

(2)连接数据库。通过对象Server的方法CreateObject建立ADODB组件实例,利用变量接受对象引用,并打开到ODBC数据源的连接。

(3)创建数据对象。用Recordset对象操纵来自或到达客户端的数据,利用Open方法实现具体操作。

(4)执行更新操作。

(5)关闭结果集,断开与数据库的连接,释放服务器资源。完整地实现添加数据库记录通常包括两个页面:一个是HTML文件,利用菜单接受客户端的输入;另一个就是ASP文件,将数据添加到数据库中。

5 结语

学习资源库的建立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空间,也拓展了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的空间,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学习资源库充分发挥网络功能,为协作学习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ASP技术在英特网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凡是装有NTServer的服务器都会全面支持它。ASP以简单、快速、短小赢得了越来越多Web程序员的喜爱。由于ASP较为稳定安全,而且维护方便,和ASP在Web数据库的突出特性,有许多人已将它用于小型电子商务。用ASP还可制作聊天室、计数器、留言板。

参考文献

[1]王珊,陈红.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周世雄编著.NT网络数据库速成-设计实例篇.中国铁道出版社.

[3]李世杰,夏毓彦.ActiveServerPages(ASP)网页设计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肖骞,原萍,黄树红.ASP访问数据库的三种方法.电子与电脑,1999,6(1):140~143.

网络教育资源库设计 第9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资源库,个性化服务

0 引言

个性化服务是基于用户的兴趣、行为、习惯、特点及用户特定的需求, 向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信息内容和系统功能的一种服务。

教育资源库中往往会存储大量的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库的使用者身份是明确的, 主要是教育工作者、一线教师、学生或者是学生家长。因此使用者所关注的资源是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 而且某一类特定用户对资源的需求相对于大量的资源库而言也是有限的。因而笔者认为教育资源库中的资源不仅应该是面向主题、知识点的, 而且应该是面向特定用户的, 教育资源库的设计应从用户的使用角度和资源的适用对象两方面进行考虑, 使教育资源库的服务能够满足不同用户个体对具体资源的需求。以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为中心, 进行个性化服务, 进而对用户个体的需求进行定位, 快速准确地查找到合适的资源。

1 用户个性化信息获取

1.1 用户个性化信息定制

基础教育资源库中的教育资源分类相对集中, 分类的规则种类相对固定, 比如按照学科分类可以分为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等, 在每门学科中又可以按章节知识点进行细化, 这些资源同时按照学段分为小学、初中、高中等各个年级并且可以更加细化到各个学期, 按照资源类型也主要可划分为教育新闻、政策消息、教案、试题、课后补充知识等类型。基于教育资源库的这种特点和使用者的身份和这些资源具有对应关系, 就可以方便地根据用户特定需求建立用户兴趣特征模型, 为智能检索、个性化推送等个性化服务提供根据。譬如, 某高一数学老师, 就可以根据其自身需求, 定制数学、高中一年级上学期、教育新闻和政策消息、教案、试题, 这样就可以根据这些多维的信息从众多的教育资源中定位到这位老师所需要的资源, 提高查找资源的准确性和查找资源的效率。在系统设计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特征, 因为使用者中包括广大中小学生, 这就需要尽量突出系统的直观、简单易用、条理清晰, 让用户不用花费很多时间就能学会使用。

1.2 用户行为的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也称知识发现, 是指从大量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提取出隐含的、未知的、非凡的及最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信息或模式, 是从大量数据中集中快速高效地发现令人感兴趣的规则。用户行为的数据挖掘主要是对用户行为进行采集分析量化并且将这些数据放入模型化的用户个性化数据库中, 包括对用户进行检索时所输入的关键词、用户的提问、用户访问的页面、用户访问页面的频率、页面停留时间等数据的采集分析。

用户行为的数据挖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某一用户个体行为的挖掘分析, 对该用户每次登陆资源库后进行的所有操作长期跟踪分析, 从而得出此用户的资源兴趣取向还可以帮助发现用户潜在的信息要求;另一方面是对用户群体行为进行数据挖掘聚类分析, 尤其是对某一类用户的信息兴趣、关注热点进行挖掘分析, 以得到某一类用户的共同关注点, 以此可以向同类型用户进行资源推荐。同时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维护人员还可以通过对用户行为的数据挖掘, 科学地了解用户的需求, 从而更好地进行教育资源库的再建设。系统对用户信息的分析收集结果对用户应该是可见的, 这样有利于用户及时修改、调整、描述其兴趣的特征项、特征项标识优先程度的权值以及各特征项之间的关系, 使用户个性化信息模型的建立更加贴近用户的真正需求。

2 个性化服务的实现方式

2.1 智能化检索服务

查询相同的关键词, 得到的结果也一样, 因而对某一特定的用户, 查询结果的不但准确度不高, 而且浪费时间搜索结果中逐个浏览。并且用户对资源个性化需求是相对稳定的, 是相对长久的需求。为快速准确地发现用户所需的资源, 本文中的智能检索系统是以基础教育资源库中的海量教育资源为基础, 通过系统对用户个性化信息的学习, 以识别用户的兴趣和个性化需求, 从而能够大大缩小资源搜索的范围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搜索、过滤信息。在不同的用户进行检索时, 对于相同的检索条件输入, 返回的是更加符合用户需要的资源信息结果。其结果根据用户的个性化信息 (例如用户在定制过程中设定的特征项的权值) 进行排序, 并且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重新进行层次性的分类聚合。

2.1.1 搜索结果分类聚合

因为检索是对教育资源库中已有资源进行的检索, 教育资源库中的资源描述包括资源的适用人群、适用年级、教育资源类型、关键词等多种信息, 资源分类信息明确、分类条件多样、资源类型相对集中, 因而可以非常方便的按照这些分类信息对搜索到的结果进行分类聚合, 可以在分类检索的基础上对搜索到的结果按照另一种分类条件进一步进行细化定位。将搜索结果进行有效的整理分类和组织, 将众多随机、无序的信息以用户设定的分类类型进行层次性分类返回给用户。例如搜索关键词在多种类型的资源中都有出现, 则返回结果是可以按照教育新闻、课件、教案、试题等类型对搜索到的结果加以分类聚合在一起返回给用户。这样用户对搜索到的结果所属分类类型一目了然, 更加方便有效地查找更符合自身所需的资源, 将用户在所有搜索结果中逐个浏览方式转变为在某一类结果中进行选择, 提高资源查找的针对性。

2.1.2 自然语言理解

自然语言理解是建立一种能够给出类似人类那样的理解、分析和应答自然语言的结果的计算机模型。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 我们所需要的是计算机能实现基本的人机会话、语义理解或自动文摘等语言信息处理功能。这其中要利用到汉语分词技术、短语识别技术、同义词处理技术等。基于基础教育资源库的使用者中还包括小学生、初中生等, 搜索引擎检索技巧不熟悉, 不知道如何准确地表达对资源的需求, 很可能搜索到的资料与预期的内容相关度不高, 用户花费了时间却找不到合适的资源信息时候, 打击了用户的信心。为了能够满足他们的检索需求, 就需要能够为他们提供支持用户按自然语言描述方式提交的查询请求, 使得用户可以用更自然的方式来表达查询条件。这样一方面避免关键词机械匹配带来的不准确和不完整问题, 另一方面也使用户从繁琐的检索规则中解脱出来, 使搜索服务更具智能化和人性化。

同时将搜索引擎的自然语言理解和资源库中的问题库建设结合起来, 有效利用问题库技术。问题库技术是一种通过设立问答式界面, 查询FAQ文件的人机交互式操作技术。它的运用有助于智能搜索引擎增强对用户提问处理的主动性与灵活性, 高效地掌握、获取用户的信息需求与检索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寻找所需的资源比较符合一些学生的思维习惯, 使得检索变的更简单直观。

2.1.3 搜索帮助

用户不知道资源库能够提供什么资源, 不知道什么资源能够为其所用, 所以用户的搜索经常是带有盲目性的, 不能够准确的将自己的需求和资源库所能提供的资源实现准确畅通的沟通。考虑到系统用户的特征, 和增强基础教育资源库的易用性, 使用户能够更简单方便的检索资源, 就需要对用户的检索行为进行帮助, 使用户能够和检索系统动态交互。

系统主要是对用户输入的查询条件行为进行帮助, 使资源库中资源能够传递给用户, 帮助用户输入规范、准确的搜索条件, 使搜索引擎的搜索规则高效识别检索条件。当用户输入了一个检索词, 系统自动将此检索词与关键词词库中已有的关键词进行比较, 并即时显示各种与该词有逻辑关联性的词组、与该词主题相关的词组, 用以供用户选择更接近自己检索目标的检索词, 让用户容易地进入搜索系统数据资源的主题领域与内容范围, 提高信息查询效率。同时系统可以对用户搜索到的结果进行帮助, 在用户选择某一个搜索结果时, 系统可以向用户显示与该搜索结果主题相关和关键词相关的资源, 还可以向用户推荐同类型用户检索的类似的资源, 帮助用户浏览合适的页面。

2.2 个性化资源推送服务

个性化推送服务及时性和主动性好, 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主动将符合要求的资源推送给用户, 避免了用户在海量资源库中检索, 对用户的技术要求低。可以减少用户在访问教育资源库时无用信息的干扰降低网上盲目性的访问, 从而减少无用信息在网上的传输, 有效地减少用户获取教育资源所花费的时间。主动的信息推送服务是一种高效的信息服务形式。

2.2.1 RSS推送

(1) 主动性和及时性。针对资源库的资源更新比较快的特点, RSS可以在没有用户干涉的情况下主动搜集网上的信息资源, 自动跟踪网上的信息变化与网站保持同步, 对于不断更新的资源信息, 如教育新闻, 让用户能够及时快速地获取到需要的信息而不必被动地上网频繁打开多个网页对所关注的栏目进行浏览。

(2) 标准性和共享性。RSS是基于XML的用于元数据描述的技术规范, 具有统一的标准, 任何内容来源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发布信息, 从而能够用于共享各种信息包括专业新闻站点、电子商务站点、企业站点、甚至个人站点等。电子图书资源也是一种很丰富的教育资源, 通过RSS可以与电子图书馆建设结合起来, 实现与电子图书资源的共享。同时通过RSS阅读器可以将多个资源库中用户关注的资源聚合到一起, 提供多来源信息的"一站式"服务, 实现资源库之间的资源共享。RSS的共享性可以发挥各种资源类型所长, 避免资源的重复性建设。

(3) 针对性和分类聚合。RSS阅读器中推送给用户的资源, 是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检索、过滤和加工后再将结果进行分类聚合按照不同的频道推送给用户的。可以避免在资源库中搜索的盲目性, 大大增强有效信息的传递, 减少资源信息的传输和用户上网查找的时间。

2.2.2 页面式推送

该服务将资源库中符合用户需求的资源按照用户提出的规则进行分类, 按类别分别集中在不同的独立模块中, 通过用户对这些模块的操作生成符合用户要求的个性化网页, 实现不同的用户看到的是不同的页面和信息资源。例如某一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定位到高中一年级的教育资源。然后该服务根据用户个性化页面定制的规则, 如定制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呈现, 则个性化页面系统将把这些资源按照学科分类集中于各个独立的模块中, 生成动态页面。界面上每一个模块都像普通的窗口一样简单方便的进行展开或关闭, 用户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和经常使用的服务放在该页面中, 方便平时的使用。将不需要的模块关掉, 使界面简洁而干净, 避免资源库中的海量信息的干扰。同时通过鼠标的拖拽可以实现各个模块在页面上进行定位, 使各个资源或服务模块的排列能够符合用户的阅读和使用习惯。用户进行这些操作时, 系统将即时将个性化页面信息加入到用户数据库中, 从而保留这些个性化页面信息。以后用户每次登陆后, 服务器将根据数据库中这些页面信息, 动态生成用户定制的个性化页面, 将用户所需要的内容推送到用户的桌面。这样用户就进入了一个完全个性化信息空间, 只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享受自己需要的信息服务。

3 结束语

随着人工智能、数据库技术、知识发现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 以交互性、专业性、智能化为特点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已成为教育资源库服务发展的方向。教育资源库服务模式构建中引入个性化服务, 将大大提高服务质量和资源的使用效益。本文试图对教育资源库个性化服务方式进行研究, 以期从中找出教育资源库个性化服务的有效模式, 为构建可互操作的现实教育资源库个性化服务系统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崇学.基于智能搜索引擎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 2006 (11) .

[2]赵红.搜索引擎的智能化与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3 (5) .

[3]吴振新.RSS元数据在门户网站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4 (10) .

[4]林小勇.基于RSS技术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实现[J].情报探索, 2007 (1) .

[5]袁志斌, 张利华.Web资源库建设中的主动服务技术[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0 (4) .

[6]宣绚, 程建钢, 王学优.标准化基础教育资源库的研究与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4) .

网络教育资源库设计 第10篇

关键词 教学资源描述 元数据 RDF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信息化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课前备课、课中授课、课后复习等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便捷性和计算机展示技术的多样性,已形成广泛的共识。而目前已建成的各类网络教学资源,由于建设形式多样,技术不统一,缺乏必要的建设指导规范和标准,共享率及利用率普遍比较低,无法对已建的各类教学课件资源进行有效的检索查询,极大地制约着教学资源的实际使用,也阻碍着多媒体教学工作往深层次的优化。本文研究教学资源的共性语义描述,在都柏林核心元数据的基础上,实现对教学资源的扩展元数据规范定义,给出适用于Web实现的RDF框架描述。

1 元数据及RDF框架

元数据(Metadata),一般认为是描述数据的数据(data about data),主要是描述数据属性(property)的信息,用来实现如存储位置、历史数据、资源查找、文件纪录等功能。元数据能为各种形态的数字化信息单元和资源集合提供规范、普遍的描述基准和方法,对资源的组织和管理具有重要作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元数据的主要目的是描述网络教学资源的属性信息,用来快速地识别资源、评价资源、追踪资源、过滤资源和使用资源,是教学资源的特征属性数据。

资源描述框架(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缩写 RDF),是万维网联盟(W3C)提出的一组标记语言的技术标准,以便更为丰富地描述和表达网络资源的内容与结构。RDF 定义一套可描述知识概念和实例的规范标准,专门用于表达网络资源的元数据,在语义表达和交换上更灵活。它提供了一种用于表达信息,并使其能在应用程序间交换而不丧失语义的通用框架。RDF用形如 (classes—properties—values)类似于面向对象(类—属性—值)的三元组来描述Web 上的各种资源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了固有的语义单元。应用领域专用的类和属性需要通过对 RDF 的扩展来定义,这种扩展通过RDF Schema来实现,RDFS不提供实际的应用程序专用的类和属性,而是提供了描述应用程序专用的类和属性的框架。

2 网络教学资源元数据框架设计

网络教学资源元数据是构建基于Web的学习门户的基础数据规范,主要解决异构类型多的网络学习资源的整合以及系统间的通信规范,可促进网络教学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框架设计核心元数据规范、知识点元数据规范、图像通用元数据规范、动画通用元数据规范、音视频通用元数据规范,核心元数据规范是框架的核心,遵循柏林核心元数据规范扩展。

3 核心元数据规范

核心元数据规定了网络统一学习服务门户所需的核心元数据、各元素的语义定义,以及学习资源的信息标识、内容、管理和维护等描述信息。

(1)标识符

URI:http://www.***.com/core/terms/identifier

中文名称:标识符

英文名称:identifier

定 义:资源的唯一标识

数据类型:字符串

值 域:自由文本

(2)名称

URI:http://www.***.com /core/terms/title

中文名称:名称

英文名称:title

定 义:资源的名字或称谓

数据类型:字符串

值 域:自由文本

注 释:必选项,最大出现次数为1

(3) 创建日期

URI:http://www.***.com core/terms/create_time

中文名称:创建日期

英文名称:create_time

定 义:资源最初的创建日期

数据类型:日期型

值 域:日期,按GB/T 7408执行

注 释:必选项,最大出现次数为1

(4) 最新修改日期

URI:http://www.***.com /core/terms/last_modify_time

中文名称:最新修改日期

英文名称:last_modify_time

定 义:最近一次修改资源信息的日期

数据类型:日期型

值 域:日期,按GB/T 7408执行

注 释:必选项,最大出现次数为1

(5) 描述

URI:http://www.***.com /core/terms/description

中文名称:描述

英文名称:description

定 义:资源内容的综述性介绍

数据类型:字符串

值 域:自由文本

注 释:必选项,最大出现次数为1

(6)关键字

URI:http://www.***.com /core/terms/keywords

中文名称:关键字

英文名称:keywords

定 义:用于描述资源主题的通用词、形式化词或短语

数据类型:字符串

值 域:自由文本

注 释:必选项,最大出现次数为N

(7)访问控制

URI:http://www.***.com /core/terms/view_control

中文名称:访问控制

英文名称:view_control

数据类型:字符串

值 域:1或2

注 释:必选项,最大出现次数为1

(8) 创建者

URI:http://www.***.com /core/terms/creator

中文名称:创建者

英文名称:creator

定 义:创建资源对象的主要责任人或组织机构

数据类型:复合型

可 选 性:必选

最大出现次数:N

4 结论

本文分析并实现了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元数据框架,定义了框架的核心元数据、各元素的语义定义。该框架通用性高,便于资源的管理和共用。

参考文献

[1] 孙默.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国电化教育,2011.7.

[2] 张靖.基于XML/RDF的MARC元数据描述研究.微计算机信息,2007.36.

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平台设计 第11篇

1 网络教学资源的优点

在教学实际应用中, 教学资源是多种多样的, 即可能是局域网提供的资源, 也可能是Internet查询的教学资源。正是因为网络资源有着以上的特点, 所以才教学与学习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增强了教学效果, 其优点大致如下:

1) 资源库可以为用户提供海量资源内容。网络资源库的内容通常会涵盖各专业、各年级的不同知识点, 它包括文字、图形、动画、视频、PPT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师生都可以在这个资源库中检索自己需要的资源, 既方便了教师的教学活动, 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效果。

2) 教学资源库可以采用多媒体形式提供资源信息。资源的承载方的多样性和多媒体化, 能显著提高使用者的兴趣, 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 提高学习效率。

3) 强大的搜索功能, 方便用户定位所需内容。无论是本地文件的检索还是网络信息的检索, 都可以使用资源库提供的搜索引擎快速准确地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信息。

4) 教学资源库可以为不同用户提供各种不同的交流工具。如BBS论坛、博客、聊天室、邮箱和QQ等, 用户可以进行远程协作式学习和讨论, 极大拓展了用户的学习和研究空间, 为师生搜集教学材料和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选择空间。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 从近些年开始, 我国的一些相关机构和部门已开始着手大力发展和推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一大批优秀资源管理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这些网站充分利用各种不同途径, 提供了大量的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源, 为现代教学资源库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尝试。其中, 比较有影响力的为CNKI—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和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等。

在国外, 也存在许多有名的网络教学资源门户网站, 如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澳大利亚Ed NA和加拿大CANCORE等, 国外的教育资源内容相对丰富多样, 例如K12资源是面向基础教育的网络资源, 另外还存在大量的面向专业的教学资源, 如医疗、航空以及人文地理等。这些资源大多以文献形式存在, 也存在大量的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标准, 但其也存在一个主要问题, 即视频和音频资源比较少。在服务方式上, 这些资源即可以在线定购, 又可以邮寄或通过快递送货上门。

3 系统设计目标

在设计教学资源库时, 重点内容为要实现平台对资源的吸纳、共享以及对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并且根据用户身份进行分类管理, 为各种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操作功能。

1) 管理员, 该角色的主要任务是整体负责系统各种资源和基础数据的管理, 例如系统的配置和维护, 资源分析统计和用户管理等。

2) 资源审核员角色设计, 该角色主要负责对上传到系统的各资源进行横审查, 检查资源的合法性和适用性, 提高资源审核的效率和质量。

3) 系统为教师用户提供了强大的管理功能, 例如资源的添加、删除、修改、分类、查询、更新等, 再比如课程管理、以及个人相关信息的管理功能, 使用非常方便。

4) 对学生用户来说, 系统可以提供资源检索、浏览或者下载等各种功能。另外, 系统允许用户对资源进行评价打分, 也可以上传自己的资源, 这样户之间就可以进行相互交流, 同时有利于资源扩充。

4 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为了防止极端网络流量过大, 减少客户端的数据流, 实现快速的数据更新, 系统采用了三层数据交换结构, 该结构基于B/S模式和XML技术。具体如图1所示:

数据服务层:该层由系统数据库提供相应的功能, 可实现对数据的存取管理。

应用服务层:当有客户端提出XML/HTTP请求时, 应用服务层利用.NET, 通过ADO.NET技术访问系统数据库, 并将数据结果封装成XML文档, 返回客户端, 解决了数据接口统一的问题。

客户服务层:该层WEB服务器提出XML/HTTP请求, 服务器完成服务后返回XML文档, 该文档由客户服务层接受和展现。

5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整个系统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系统管理、用户管理、资源管理、资源协作开发、交互论坛等模块。系统功能框架图如图2:

总之, 资源库的生命力在于必须构建高质量并且丰富的教学资源, 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资源库, 并将其应用于教学活动, 对推动以学生为本和以应用为教学中心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以及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都有着重大意义。

摘要:资源库是实现网络教学的基础。本文介绍了基于web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 提出了平台的设计目标, 给出了系统的体系结构, 并介绍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关键词: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设计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 2001.

[2]张功杰.基于本体的领域资源语义检索研究[硕士毕业论文].济南:华济南大学, 2007.

[3]孙卫琴.精通Struts:基于MVC的Java Web设计与开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三角函数题型论文下一篇:分部积分法应用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