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平台硬件

2024-05-05

移动应用平台硬件(精选12篇)

移动应用平台硬件 第1篇

1.Arduino的硬件平台的简介

Arduino通俗来讲,其实质是一个微电脑,主要功能是传授互动的设计以及智能产品的设计,它的发明和大多数的科技一样,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意大利一家高校的老师Massimo Banzi是Arduino的设计者,设计的契机也只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使用,因为当时市面上的微控制器大多比较昂贵,很多学生支付不起,所以,为了能够保证学生的正常使用,Massimo Banzi和西班牙晶片工程师David Cuartielles一起研究了Arduino,Arduino和其他的商品不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其他人在合法的情况下都可以使用,可以对Arduino进行重新的设计和修改甚至销售,这种程度的商品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非常罕见的,但是在开放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规定,那就是新的设计和改编也必须保证和Arduino一样的开放性,这是Arduino的设计理念,还要保持Arduino的名字不改变,所以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多种型号的控制器,图1就是比较常见的Arduino型号——Arduino Uno[2]。

Arduino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具体为Arduino板和Arduino IDE,在simple I/O界面板上构建而成,使用的是C语言或Java的开发环境,适用性比较大,主要的功能是通过传感器来感知周围的环境,还能够使用电机和灯光来反馈甚至影响环境,所以用Arduino硬件平台来设计微环境下的监测系统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除了开放性,Arduino还拥有其他比较显著的特点,比如廉价性,这和Arduino设计之初的目的有很大的关系,也是Arduino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同时为了满足更多的客户,Arduino还设计的有不同规格的传感器和控制器;其次,Arduino还具有跨平台的特征,它能够在各种现在主流的平台上使用,比如Microsoft Windows、Linux、Mac OSX等,应用的范围非常的广泛;除此之外,Arduino的编程界面比较注重视觉化,同时编程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很受初学者和设计人员的喜爱,在年轻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此基础上,Arduino平台还设计了特殊的控制语言,控制语言比较具有人性化,是在C语言的基础上开发的,用户可以进行调控,实现特定的功能。

2.微环境系统检测的设计

■2.1Arduino硬件平台下微环境监测系统的总设计

2.1.1总设计的重要点

在Arduino的硬件平台上,还需要使用Zigbee数据中心,上述我们已经介绍过Zigbee数据中心的重要性,这里就不再累述,结合Zigbee数据中心和Arduino硬件平台的技术,我们开始具体的介绍微环境监测系统总设计的几个要点。整个系统的设计需要一个起保护作用的柜机,在柜机的内部安装的有各种不同功耗的设备,这些设备在使用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从而影响监测的环境,所以监测系统的设计一般都是划分为不同的小格,在微小的空间里做具体的监测,但是划分为不同的小格,会加大整个系统的负担,所以在总体的设计中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系统的分层设计,要注意均衡各层次的任务和功能,能够保证数据的采集和交换、传递和储存等,这些都要在总体设计的时候考虑到,为了实现系统对于数据的吞吐性能;其次还要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采集的及时性,因此必须选择那些精度比较高、性能比较好的Zigbee芯片和传感器;还要关注监测环境的传感器部署模型,这是因为环境数据实际上就是监测空间中的连续变化量,所以选择矩阵式的分布比单点式的分布要更加的合理;最后还要注意各个层次之间的扩展性,来实现系统的安全性和开放性[3]。

2.1.2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为了方便介绍,我们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图2即为微环境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由图2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Zigbee数据中心和Arduino硬件平台上设计出的监测系统总共分为三个层次,从下往上,分别是网络层、采集层和服务层,整体的构建非常的简介易懂,层次分明。下面我们来介绍各个层次的主要组成,首先是网络层,主要是在Zigbee的协议栈上,由无线传感网络来构成,也可以说,无线传感网络是监测系统网络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再将无线传感器进行细致的分解,分别是由Zigbee芯片以及不同的传感器组成的,主要负责监测数据的传输;采集层顾名思义是对监测数据的采集和管理,在监测系统中属于比较重要的一层,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上位机层,在采集层一般使用的是CS技术架构,因为CS架构的性能能够很大程度上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实时性;最上面的是服务层,服务层在监测系统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的存在是在保证自己层次稳定运行的前提下,为其他的系统提供各种服务,可以保证整个监测系统的正常工作。三个不同的层级选择的开放环境和开放系统是不一样的,是针对自己层次的功能和任务选择适合自己的系统,其中服务层选择的是java开发工具和Apache HTTP Server架构,而网络层选择的是C/C++编译器和IAR Systems,这样选择的依据是网络层的设计目标,即在Zigbee协议栈上建立一个供整体系统的使用的网络系统;采集层这个上位层选择的是效率很高的开发程序——C#,来保证采集系统的正常高效的工作;最后介绍下数据库,整个监测系统的设计少不了数据库,数据库是对系统中产生数据的收集和管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微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中,数据库采用的是SQL Server系统,来保证数据库的安全稳定运行[4]。

■2.2 Arduino硬件平台下微环境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2.2.1 Zigbee节点和协调器的设计

微环境的监测系统的设计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硬件的设计,一个是软件的设计,我们首先先来介绍系统的硬件设计,也是分为了两大部分,一个是协调器和Zigbee节点;另一个则是微环境传感器。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主要要考虑的是下机位的效能和性能,这是硬件设计的重中之重,所以Zigbee的节点和协调器的设计要根据实际的具体要求,来组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比如网状、星形以及树形等,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形状,可以根据具体的要求来进行选择。Zigbee的节点和协调器的设计主要需要克服的问题是系统中的电磁干扰,所以节点和协调器选用的是CC2530F256+CC2591的硬件方案,这样可以缩小无线网络的距离以及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使得搜集到的数据有更大的准确性。

2.2.2微环境传感器的设计

为了方便介绍,本文首先列出了集体的表格,这样可以方便读者的理解,传感器的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微环境的监测系统中,传感器有着很大的作用,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的变化,对监测系统都能够造成重大的影响,所以对传感器的选择需要进行均衡的实验。根据以往的经验,并不是说精度越高的传感器对系统就会有更大的好处,精度过高不仅会提升系统的投资成本,也会造成系统运行的负担,所以,在能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传感器要尽量选择那些精度比较低的,但是也不能过低,从而为系统带来运行的障碍,应该把握好一个度,表1列取了几个传感器,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要求来选择,低功率的数字传感器模块可以将环境的模拟量直接转化为数值,从而减少系统的开销。

■2.3 Arduino硬件平台下微环境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2.3.1系统软件设计的主要流程

软件部分是微环境监测系统的核心部分,对于系统软件部分的设计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为了设计出性能和效能都比较高的系统软件,我们首先来了解软件系统中上位机的程序的主要功能,对于本地用户来说,上位机程序实现了环境监控的交互操作,非常的简单方便,其次,上位机和下位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CS构架系统,这样就能够进行独立得运行,实现各种工作,比如对系统节点的管理、系统用户的管理,还有其他很多动能上位机都可以进行独立的实现,相应的也减少了下位机的压力,提高了整个监测系统的工作效率。监测系统软件部分设计的主要流程就是由终端用户通过中心监控平台发出数据的请求开始,直到下位机将数据运行的结构返回远程管理接口终止,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软件系统的流程,下面我们作图表示,如图3。

2.3.2通信协议

软件系统中,上位机和下位机之间的通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需要投入很大的资源和精力来投入设计,这是因为协议的格式直接决定了数据之间交换的效率,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固定的长度指令的格式,来保证系统的中通信的安全性和效率性。固定长度的指令编码具有非常卓越的价值,比如解码非常简单并且很少出错,同时占用的内存也比较小,所以在系统软件的设计中可以优先考虑这种指令。指令的选择还要受到传感器数量和种类的影响,这是因为系统硬件的设计不仅要考虑系统的稳定性还需要考虑系统的扩展性,这样就会造成指令长短的变化,如果指令过长,就会降低指令的传输效率和解析效率,从而造成系统运行效率降低。一般情况下,上位机和下位机之间的通讯数据格式被固定为80个字节,为了表达的清晰,我们将指令格式的结构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

3.微环境系统检测的调试

在完成监测系统的硬件软件的设计之后,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对微环境监测系统的调试,调试工作对系统的正常运行起着重要的监测作用,一般来说,对于整个系统的测试采用的是仿真的形式,这样做可以准确明显得观察出系统设计存在的问题,以便得以及时的改正。调试工作具体指的是对已经设计好的硬件和软件进行运行的监测,观察设计出的系统能够达到预期的功能,对此使用比较广泛的工具是AVRStudio,这是一个功能比较综合的开发环境,具体的功能有项目的管理、程序的调试、程序的编译和下载等,功能比较齐全。具体的使用程序是首先启动ICCAVR,接着建设一个新的工程项目,再经过选择,翻译和总结等具体的程序最后将烧录器和节点上的JTAG进行连接,来完成对监测系统的调试,如果出现问题需要及时的改进,调试工作的结束才是微环境监测系统设计的最后一步。

4.结束语

微环境的监测系统在如今的社会上已经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发展,系统的设计也有了新的支撑和坚实的保障,需要集中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来设计出一个高性能、高效率的监测系统,提高国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科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科技的进步都为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硬件也变得更加的专业和先进,使用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监测系统不管在工业领域还是农业领域或者是其他的领域,都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能够提升整个工作的效率,也能够为行业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所以对监测系统的关注和研究一直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作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对监测系统的设计和研究有了新的角度和突破,经过不懈的努力,监测系统的研究可以说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和发展。Arduino属于一个开源电子型平台,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易学习性,比较方便操作,所以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大家的追捧,迅速风靡起来,整个Arduino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不同型号的Arduino板,属于硬件的范畴,而另一部分则是软件的范围,即Arduino IDE。微环境指的是细胞单位范畴的事情,具体代表由细胞间质和体液组成的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在生物医疗领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专业名词[1]。在Arduino硬件平台下,研究微环境的监测系统有非常大的现实应用的意义,不管是在农业领域还是医学领域,微环境下监测系统的设计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投入很大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本文讨论的主题就是基于Arduino的硬件平台,研究微环境下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应用问题。

关键词:Arduino的硬件平台,Zigbee数据中心,微环境,监测系统

参考文献

[1]时野坪.基于Wi-Fi的农业微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J].电子科学技术,2013,09(3):11.

[2]施云波,王萌萌,南慧杰,时野坪.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业微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3,02:254-258.

[3]田辉,张潇潇,李悦明.基于Zigbee的数据中心微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电子科学技术,2016,03:338-342.

移动应用平台硬件 第2篇

作者:睿商在线 余文

关键词:用友UAP,用友UAP Mobile,移动应用,移动开发 摘 要:如今移动应用由于设备的多样性,系统的多样性,不仅对管理提出很多挑战,同样也导致移动开发的复杂性更高,开发周期更长,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用友UAP推出移动应用平台,使得企业移动应用从跨平台、多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性能保障,到降低开发门槛和快速部署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保障。

当今IT业界,能和云计算、大数据相提并论的大约只有移动技术了。实际上,在今年1月份Gartner出具的CIO调研报告中指出,商业智能、移动技术和云计算是CIO当前最为关注的三大热点技术。企业部署移动,不仅希望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提高管理层的响应和决策速度,同时还希望能更快地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因此,移动应用是全员性的应用,从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从企业到个人,也包括企业中的不同角色,都会有移动应用的需求。

9月,在2013年用友用户年会上,用友UAP Mobile首次亮相。10月23日,用友举办了小范围的媒体沟通会,第一次在业界面前完整呈现用友UAP Mobile。

“如今移动应用由于设备的多样性,系统的多样性,不仅对管理提出很多挑战,同样也导致移动开发的复杂性更高,开发周期更长,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用友集团UAP中心产品与技术管理部应用平台产品总监宋涛表示,“用友UAP推出移动应用平台,使得企业移动应用从跨平台、多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性能保障,到降低开发门槛和快速部署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保障。”

用友集团UAP中心产品与技术管理部应用平台产品总监宋涛

实际上,当前移动领域的主流技术大体分三种:Web技术(Javascript、css3、HTML5)、Native技术(Java、C/C++、C#原生)及Hybird混合技术(HTML+Native混合)。“相对来说,采用HTML和Hybird混合技术的App更多些,比如Baidu Clouda、IBM Worklight、Intel App mobi、Oracle ADF mobile、SUP HWC、Phonegap等,而原生的如Titanium、SUP Android/iOS等相对较少。”用友集团UAP中心移动开发平台部部门经理张建新认为,“HTML的优势在于实现简单,而Native在性能和表现力上更好。”

用友集团UAP中心移动开发平台部部门经理张建新

张建新介绍说,用友UAP Mobile既支持Native开发方式,也支持HHC(Hybird Html5 Container)开发方式,还支持WebAPP开发方式。“UAP Mobile与普通意义上的混合应用平台的不同之处是,我们使用Web技术开发Native应用,提供所见即所得的开发工具,使用统一的开发语言如HTML5、css3、javascript等,而不必掌握Java、C/C++、C#等Native移动开发技术来开发Native App、Hybird App、Web App。”张建新解释说。

据介绍,用友UAP Mobile技术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模型驱动开发,一次建模开发,就自动生成多平台应用;

2、动态UI,可以满足客户灵活的自定义,满足应用个性化的需求;

3、设计驱动开发,快速原型、快速迭代,代码复用性高;

4、数据模型与UI双向绑定;

5、所见即所得的多主题UI技术;

6、模式化开发。

值得一提的是,张建新还提到用友UAP平台背后支撑的技术,其中包括:

1、用友UAP Mobile的开发语言采用DSL技术,并遵循W3C HTML5标准自定义了一套DSL体系;

2、模型驱动;

3、UI组件化设计,随后碎片化组装;

4、动态交叉编译技术,使得UAP Mobile采用Web技术生成Native应用;

5、多分辨率适配设计;

6、所见即所得的自由的移动端UI设计,通过自己的CM设计主题设计,所见即所得;

7、用友UAP Mobile利用Javascript做跨平台业务语言,和Native对象模型通讯绑定技术;

8、基于用友UAP中间件技术。

换言之,用友认为UAP Mobile的性能与表现力接近纯粹Native应用,而WebView的性能会随着UI的复杂程度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差;用友UAP Mobile基于模型驱动、组件化UI、Web开发环境、动态交叉编译等技术大幅度降低了开发成本;可基于消息推送服务、地图定位服务、搜索服务、文件服务等云服务,快速搭建应用。“如何解决应用体验和性能表现的平衡问题,一直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张建新表示,“实际上从Javascript到Native之间的交付,包括JS之间的同步、异构交互这些方面都要考虑到,包括语言数据传输,从原生调用JS可能产生的性能损失,经反复测试应该是毫秒级的,对于UI应该感受不到,整个UI完全用Native实现,只有逻辑是JS,而这个JS是Native虚拟机跑的,抛弃调JS性能损失,实际上层UI跟你用Native开发没有任何区别。”

目前市场上的移动应用平台,通常在一次开发多终端运行、MDM多终端管理等基础功能所有开发平台均给予支持,而不一定支持碎片化组装功能。用友UAP Mobile则专门进行了优化。“从用友目前已开发的、在几条产品线上移动应用的意见反馈来看,大家认为移动应用就是碎片化的,但这样会造成同一个用户在不同应用间相互切换、反复进行登录的繁琐的操作体验。”宋涛表示,“以我们的经验和反馈来看,企业用户对移动应用进行碎片组装的需求十分明确,所以我们提供了这种碎片组装的功能,而且做得比较到位。” 在宋涛看来,用友UAP Mobile具备的典型优势包括一体化、易用性和开放性三大方面:

1、一体化,整个平台覆盖移动应用开发、管理、安全、整合全过程,提供完整的安全策略;

2、易用性,覆盖全过程的可视化工具,屏蔽复杂度与技术细节;标准化,学习成本很低;

3、开放性,平台技术有密切的标准,包括各层以及各组件都可以扩展、替换,对于定制的内容可以集成平台应用,还支持产业链开共赢和发展。

据悉,用友UAP有一个开发者论坛,未来还会发布完整的社区产品,包括交流平台、发布平台等。此外,用友UAP平台本身是支持产业链分层研发的体系,划分为平台层、行业、本地化、伙伴、最终用户等不同层次,每一层研发成果可以利用下一层成果做客户化定制,这种开发出来的成果可以融合应用。实际上,从开发、市场、伙伴、客户、平台生态圈5个方面,用友UAP Mobile展现出其核心价值。

移动应用平台生态建设的三种可能 第3篇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巨头们忙于“跑马圈地”,不停地抛出各种新概念、新产品,围绕这些产品实施技术开放,完成“加冕”实现平台化,聚拢产业链上下游,以此构建移动应用平台生态系统。对于这些“巨头”来说,通过现有的资源搭建平台、招揽开发者、获得用户都不是难题,真正的难点在于拥有创新的运营平台和商业模式。

在2013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针对移动应用分发提出了“轻应用”的概念。这是百度继19亿美元收购91无线之后,在移动互联网布局中落下的又一枚棋子。

何为轻应用?百度公司董事长兼CEO李彦宏用一句“开发者,你幸福吗?”作了说明:百度轻应用实现了中长尾应用的有效分发。于是,人们顺着这个意思将轻应用解读为91无线分发渠道的补充。然而,经过对百度轻应用的试用之后,人们又发现它并不只是分发这么简单。

百度轻应用:移动应用平台新生态

关于轻应用的概念,我们从百度世界大会获得如下信息:

第一,无需下载,即搜即用。以往,开发者付出高昂成本拉动用户下载应用,每隔十天半月还要推送更新版本,一不小心就遭用户卸载。例如一款名叫“多趣”的旅游类应用,针对不同城市、不同景点有500多款应用,下载和更新成本成为横亘在开发者和用户间的高门槛。通过轻应用,搜索“上海导览”、“周庄导览”的用户需求都可以直接调入“多趣”,开发者后端的每一处更新在前端都自动呈现,无需骚扰用户。

第二,破壳检索,智能分发。开发者开发的应用不再是信息孤岛,里面的内容都可以被索引,这跟原生应用形成明显的差别。在应用商店里,只有用户输入明确的APP名称,例如“嘀嘀打车”,这个应用才能够被分发。而现在,移动搜索中自然表达的所有与打车有关的需求,比如“我要打车”、“从国贸到雍和宫”等,都将导向开发者开发的打车类应用,大大增加应用的曝光量和使用率,从源头解决分发难题。

第三,能够帮应用调入语音、摄像头、定位、存储等手机本地或云端的多种能力,让应用的功能更强大。以“好大夫在线”轻应用为例,开发者不仅可以设置语音交流模块,还可以调起本地摄像头帮助用户拍摄化验单或患处,从而提供和Native APP相同甚至更好的体验。

第四,订阅推送,沉淀用户。轻应用不仅支持用户搜索时实现调用,还支持用户主动订阅。如果用户有订阅需求并添加应用,相关开发者就能够将用户沉淀下来,并对用户进行持续、精准的信息和服务推送。例如,很多视频类应用的用户有追剧的需求,百度支持用户订阅的功能,只要用户订阅了应用,每当有新剧更新,开发者都可以第一时间通知用户,增强粘性,从而与用户建立起更加稳固牢靠的关系。

从前面两条表述中可以得知,百度轻应用完全建立在移动搜索的基础上。百度立于搜索,并且在传统搜索领域推出“框计算”来对接应用开放平台。有一种说法认为百度是大型站点的导流站,但在“框计算”推出后人们又说所有网站都成了百度的后台。不管怎样,百度通过“框计算”平衡了这种“相互利用”的关系并完成搜索生态的布局。现在,百度将这种关系移植到了移动互联网领域,而且依然通过最核心的搜索业务。百度通过搜索解决了应用商店存在的缺陷,为大部分开发者,特别是中小开发者谋取到福利,同时还让用户获得优秀的应用,迈出移动应用生态链建设积极的一步。

通过后面两条表述又能得知,百度轻应用还是一个应用开发平台。然后,我们把百度轻应用在IOS、Android、Windows Phone三大平台部署的可能性,百度轻应用的应用分发能力,以及百度轻应用的应用开发能力相加在一起时——一个集应用开发、分发功能于一体的跨平台移动应用生态系统诞生了!

这不是我们的臆想,回顾一下PC平台的情形:所有的开发者、应用程序和用户分别围绕Windows、Mac和Linux三大系统,形成三个完整的生态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Web应用实现了跨平台运行,但它严重依赖浏览器。浏览器的性能参差不齐,支持标准不一,所以Web应用无法做到一次开发、一致体验的效果。此时,Flash在浏览器上层形成了统一平台的雏形,并最终迎来Adobe Air的横空出世。Adobe Air帮助Web应用实现一次开发和一致体验,成为真正的跨系统Web应用平台。

Adobe Air在PC端的发展不温不火,并且现在已经停止了对Linux的支持,但它的理念很有借鉴意义。同时,PC端与移动端又有着本质的不同。PC端是“富应用”的天下,追求富功能和高效率,而移动端更适合“轻应用”,并且支持移动应用的HTML5已经成熟。在百度世界大会上,李明远表示百度轻应用可以提供移动广告、前向付费帮助开发者变现,“商业模式非常具有想象空间”。与Adobe Air相比,百度轻应用可谓天时地利,更有潜力发展为统一的移动应用平台。百度拥有围绕着轻应用的云生态,包括开源的APP开发框架clouda工具,还有语音云、人脸识别、图像处理等开放的云组件,甚至还有针对开发者向轻应用“迁移”的多条转换路径和方法。

从目前看,百度轻应用平台功能丰富的应用还很少,主要是一些功能简单的WebAPP,在体验方面和Native APP有不小的差距。开发者可以通过模板拼装创建轻应用,也可以连接自己的应用来创建。不过,HTML5支持下的移动互联网被所有人都看好,百度轻应用的质量提升只是时间问题。

百度轻应用解决应用商店的弊端,99.9%的长尾应用无法被用户看到那么另外的0.1%是?——超级APP。

微信、UC:超级APP的A2A之梦

所谓超级APP,是指那些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成为用户手机上的“装机必备”的基础应用。这些超级APP提供了开放平台,收罗不少开发者和创业团队,成为除应用市场之外的另一条推广途径。从这个角度看,承载百度轻应用的百度APP也是一个超级APP,但百度轻应用的精髓在搜索本身,而非纯粹的A2A。微信和UC才是完全的超级APP生态,一个是即时通讯工具,一个是手机浏览器,二者正朝着真正的A2A平台发展。

nlc202309051149

UC的模式与百度轻应用有不少交叉的地方。浏览器自PC时代起就具备平台化的潜力,这一点前面已经谈过。在移动端这种优势增强,基于HTML5标准开发的Web APP在使用体验上能够向Native APP靠近,使浏览器成为重要的APP运行平台。因此,拥有4亿用户的UC看到这个时机,致力于构建一个基于超级APP平台的开发者生态。

UC的生态建设从“UC+”开放平台战略开始,该平台由网页应用中心、插件平台以及应用书签平台三部分组成,为开发者和传统网站提供移动互联网的运营服务。UC网页应用中心是国内首个移动Web APP应用商店,目前已成长为全球用户量最大的移动Web APP应用商店,UC网页应用中心的月活跃用户已超过4700万,Web APP累积添加次数已超过1.8亿次。但是UC面临着网页技术的限制,HTML5是一个尚待完善的标准,所以Web APP真正取代Native APP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UC的对策是通过浏览器扩展插件来满足用户需求。

UC优视总裁何小鹏最近撰文称超级APP与轻应用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实际上用这种关系来形容浏览器与轻应用更加精确,因为浏览器需要轻应用来实现具体的功能,轻应用需要浏览器平台运行。而对于微信来说,这种依赖是单向的。

微信是超级APP的代表。最新的数据显示,微信在国内拥有4亿用户之巨,海外用户也突破1亿。基于如此庞大的用户数,微信在开放平台运营方面显得底气十足。微信5.0版本开始的游戏中心俨然一座喷发的火山,“打飞机”、“天天爱消除”等游戏红遍大江南北。人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微信作为分发平台的巨大能量。虽然目前微信还未推出“应用中心”,但在人们的想象中早已出现微信横扫应用分发市场的画面。

对一些中小型开发者和创业团队来说,在超级APP上进行应用的推广比直接在应用商店打榜成本要低许多。微信开放平台官方主页上这样写着:“成为微信开放平台开发者,让拥有亿级用户的微信平台成为你的免费推广平台,让用户帮你口碑营销。”——一句话说到开发者的心坎里去了。

互联网专家陈志刚在一次访谈中表示,随着APP模式陷入分发和使用两大长尾困境,微信、UC浏览器等意图建立其自有的“超级APP”平台的野心也逐渐显现,这意味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市场争夺已不限于产品层面,进入平台竞争阶段。微信的优势比较明显,因为其并不仅仅是功能性的产品,它在移动互联网的层级上,可以下探到底层,成为应用、模式、生态架构的承载基础。

电信运营商:拥有技术和渠道两张好牌

在平台建设方面,运营商没有被落下。中国移动拥有移动MM应用商城和相应的开发者社区,中国电信拥有天翼开放平台,中国联通重点发展WO+开放体系。相比PC时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更具先天优势。运营商拥有最贴近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平台和业务平台,能够提供应用开发和运行环境,并且在短信、通话、支付系统、LBS定位方面提供支持,这些因素对移动开发者的吸引力非常大。

运营商的劣势在于缺乏对运营模式的创新,很难对平台发展方向进行把控,在这方面赶超互联网企业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过从运营商手里的牌来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在技术上落后于人。另外,运营商的渠道能力也非常强势,特别是他们掌控终端,可以通过定制应用来完成分发。如何理解开放的精髓,发挥好这两方面的优势,是运营商构建移动应用生态系统的关键。

移动医疗平台构建与应用 第4篇

近几年, 随着技术的进步、国家政策的推动、医院服务意识和水平的增强以及群众就医需求的提高, 移动医疗取得了快速发展, 有很多医院、企业在移动医疗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与尝试, 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可见移动医疗已是大势所趋, 但人们对于移动医疗的平台构建与应用理念还不甚相同, 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医疗机构中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当前, 人们对移动医疗有着怎样的理解和认识?移动医疗在医院中是如何被具体应用的?移动医疗的发展给医院建筑设计带来了哪些影响?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邀请多位行业人士与各位读者共同探讨。

移动应用平台硬件 第5篇

随着Web技术的发展,传统的B/S结构页面交互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每次提交表单时都要提交一些与表单无关的`信息,使得用户体验变得很差.AJAX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缓减了这一问题.文中主要介绍了AJAX技术的定义,原理及其在数字黄河防汛移动工作平台中的应用.

作 者:刘斌 杨勇 作者单位:刘斌(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信息工程系,河南,郑州,450011)

杨勇(黄委会水科院,河南,郑州,450011)

移动应用平台硬件 第6篇

1 传统“散改集”装箱工艺存在的问题

“散改集”具有包装成本较低、破损洒漏率较低、班期稳定、小批量运输无须等船、“门到门”直送、库存需求减小等优势,是日照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优势和重点方向。当前,煤炭、散粮、木屑片等散货的集装箱化运输趋势日益明显。

在传统散货装箱工艺方案下,货物卸车后堆放到装箱场地,然后用各种装载机装箱。这种装箱工艺较为简单、粗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依靠流动机械作业,能耗较大;(2)装箱步骤较多,作业流程连贯性较差,作业效率较低;(3)待装箱散货必须落地存放,对场地要求较高,且装箱过程中容易出现货物(尤其是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货种)洒漏或损坏情况;(4)流动机械在较小场地内连续作业,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2 “散改集”可移动卸车装箱平台系统设计

为有效解决传统“散改集”装箱工艺中存在的问题,最大程度保障客户和公司的利益,日照港设计、开发出“散改集”可移动卸车装箱平台系统(见图1和图2)。

2.1 系统结构

(1)卸车桥 卸车桥为桥式钢架结构,散货车可以通过两端上、下坡段分别驶入、驶出钢平台。钢平台一侧设计成格栅形式,格栅下方设有料斗,料斗出料口设有弧形挡料板(见图3)。格栅总计10片,对应10个料斗,卸车时货物通过格栅进入料斗。对于不具备自卸功能的散货车,可与1台叉车配合作业,通过卸料耙将车上货物扒入料斗。

(2)装箱皮带机组 装箱皮带机组由输料皮带机、伸缩皮带机和电控箱等组成。输料皮带机位于钢平台料斗下方,不与钢平台固接;满足2个以上料斗同时进料的要求,并通过调节弧形挡料板来控制出料口的大小,以便控制物料流量;可以将每个已打开料斗内的货物依次输送至伸缩皮带机。伸缩皮带机位于钢平台下方,与钢平台固接;其利用齿轮、齿条的啮合传动实现伸缩功能,从而将货物输送高度提升至集装箱箱口高度,大大方便装箱作业。装箱皮带机组运行技术参数见表1。

(3)电控系统 电控系统由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电气元件组成,可以实现输料皮带机和伸缩皮带机逆序启动、顺序停止的联锁功能。当输料皮带机与伸缩皮带机联锁控制时:按下“联锁启动”按钮(见图4),伸缩皮带机率先启动,输料皮带机延时(时间可以调节)后自动启动运行;按下“联锁停止”按钮,输料皮带机率先停止,伸缩皮带机延时(时间可以调节)后自动停止运行。当输料皮带机与伸缩皮带机解锁控制时:可分别手动控制输料皮带机和伸缩皮带机的启动、停止;若遇紧急情况,按下“急停”按钮,两者同时停止运行。

2.2 装卸工艺流程

可移动卸车装箱平台与固定式多功能干散货装箱平台[1](见图5)共同组成散货装箱工艺系统。可移动卸车装箱平台作为散货装箱工艺系统中的子系统,通过平台格栅、料斗等以不落地的方式将散货车上的货物卸下,同时通过装箱皮带机组将货物直接输送至集装箱内,从而实现卸车、装箱连续作业(见图6)。

2.3 技术创新

(1)通过带有格栅、料斗的卸车装箱平台实现货物以不落地的方式卸车;通过调节弧形挡料板改变出料口的大小,实现对装箱流量的适时控制。

(2)以电驱动方式代替燃油驱动方式,且皮带机输料方式具有连续性,易于实现流程化生产模式。

(3)可伸缩皮带机通过齿轮、齿条啮合传动方式实现对装箱高度的连续性调节;此外,卸车装箱平台所占用场地面积较小,便于箱门开闭操作及作业人员清理作业场地。

(4)系统结构采用分段设计,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拆分,且各部件易于搬运和组装,具有操作简便、转场灵活的特点。

3 “散改集”可移动卸车装箱平台系统优势

3.1 散货装箱工艺指标比较

散货装箱工艺现有皮带机装箱工艺、装载机装箱工艺和卸车装箱平台工艺等(见图7)。从经济、效率、环保、安全等方面对散货装箱工艺的装箱效率、生产流程、能耗、环境污染等基本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见表2。

图7 不同散货装箱工艺

表2 不同散货装箱工艺指标比较

3.2 卸车装箱平台工艺优势

(1)装箱效率 皮带机装箱工艺利用装载机和皮带机进行装箱,主要用于高密度货物;卸车装箱平台工艺与装载机装箱工艺均须与装箱平台配合使用。相比之下,卸车装箱平台工艺的装箱效率最高,且易于实现卸车、装箱流程化作业。

(2)能耗 卸车装箱平台工艺以电为主要能源,满足环保要求,能耗最低;装载机装箱工艺以燃油作为能源,对环境污染较大;皮带机装箱工艺同时使用电和燃油,其在能耗方面的表现介于前两者之间。

(3)装箱质量 卸车装箱平台工艺在货物破损率、洒漏等方面的表现均优于装载机装箱工艺和皮带机装箱工艺。

(4)环境污染 由于卸车装箱平台工艺基本不占用货物堆场,所以其对环境的污染也较小。

4 “散改集”可移动卸车装箱平台系统应用效果

目前,“散改集”可移动卸车装箱平台系统已在日照港客箱码头分公司得到实际应用,并吸引周边地区其他港口企业(如天津港股份有限公司、营口港务股份有限公司等)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借鉴经验。

4.1 经济效益

2014年上半年,日照港客箱码头分公司采用可移动卸车装箱平台系统完成拆装箱量累计,其具体经济效益表现如下:按工业用电1元人民币/kW h,燃油8元人民币/L计算,节约能源成本4.968万元人民币;货物破损率降低5‰,按单箱质量20 t/TEU,货值元人民币/t计算,减少经济损失20.7万元人民币。若按照“散改集”年装箱量计算,则可节约能源成本43.2万元人民币/年,减少经济损失180万元人民币/年。

4.2 社会效益

“散改集”可移动卸车装箱平台系统在装箱质量、能耗、安全环保等方面表现突出,使用效果良好。自该系统投入使用以来,日照港拆装箱量逐年上升,2014年日照港集装箱业务量提升超过20%,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11位,增速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同时,客户满意度得到较大提升,业务处理能力获得客户广泛赞誉。此外,该系统对减轻港口作业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等具有积极作用。

5 结束语

长期以来,集装箱泊位和堆场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是日照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短板。为此,日照港将进一步深化“一步到位”的发展理念,实施“筑巢引凤”战略,逐渐完善港口软硬件环境,不断创新、改进和完善装箱配套设施,持续优化和提升装箱工艺流程,以实现日照港集装箱运输发展新突破。“散改集”可移动卸车装箱平台系统实现大宗干散货不落地装箱,解决了由货物落地装箱造成的破损率高、污染大、效率低、不安全等问题,对煤炭、粮食、木屑片等散货装箱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浩杰,周红红. 固定式多功能干散货装箱设施开发及应用[J]. 集装箱化,2014,25(7):23-26.

(编辑:曹莉琼 收稿日期:2014-10-12)

移动互联平台应用设计及开发 第7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应用,应用设计,应用开发

1 移动应用设计原则

1.1 融合适应性原则

坚持平台化、组件化思想。基于公司统一的移动交互平台提供的公共组件进行设计, 充分进行软件组件复用, 充分发挥平台在统一性、开放性、灵活性和可维护性等方面的优势。

1.2 标准性和适用性

坚持标准性和适用性, 与已有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采用相关标准, 没有标准的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规范化设计。

1.3 可扩展性原则

具备业务处理的灵活配置, 能随着业务功能的变化灵活调整, 同时提供标准的开放接口, 便于系统的升级改造和与其它系统进行数据与信息的交互。

1.4 安全性原则

业务应用要具备高安全可靠性, 并通过采用多种安全机制和技术手段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2 移动互联应用平台技术架构

2.1 总体架构

移动应用平台为各业务域移动应用提供统一的开发、管理和运行服务, 提供公司统一移动门户、移动应用商店, 实现移动应用、移动专控终端的统一管理和安全接入, 同时对各应用公共功能进行统一建设, 主要包括移动应用、运行支撑服务、安全防护组件、移动运维组件等四部分。

2.2 技术路线

移动平台移动应用开发方式选择原生开发技术路线, 支持Windows Mobile、Windows XP/7、Android等终端操作系统, 使用Java、C#、JS、Flex等语言开发, 支持JAVA EE部分规范, 总体上采用C/S架构, 其中平台服务端采用分层技术和面向服务的技术架构, 支持主流中间件, 融合主流、成熟的开源软件。

2.3 安全防护

平台安全防护依托于安全接入平台, 基于统一安全策略和统一安全管理的原则, 安全地承载各种接入业务应用, 对外统一提供“安全通道、身份认证、安全接入、访问控制、数据交换、集中监管”等核心功能。

3 移动应用典型设计

3.1 总体架构设计

移动业务应用主要分为业务前端和业务后端。业务前端即在专控终端APP软件上所展现的应用所有界面, 业务后端是为服务器区的应用后台服务, 通过J2EE进行开发给客户端提供http和https的后台服务。

3.2 客户端设计

移动应用在专控作业终端 (Android移动设备) 上使用, 既可以是HTML5应用, 也可以是java原生应用, 也可以是混合应用。

3.3 数据架构设计

数据模型设计一般采用自上而下, 逐级深入 (Top-Down) 的设计方法和自下而上 (BOTTOM-UP) 的验证方法。根据上一节主题域的设计, 在主题域下对数据模型进行设计, 主要包括数据对象、数据属性、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3.4 技术架构设计

3.4.1 系统分层设计

(1) 视图层。视图层主要完成用户交互功能。功能菜单通过JSP页面进入, 通过Ext框架展示界面, 用CSS来规范页面样式, 使用JS进行前台业务逻辑和页面控制;向服务器提交的数据以AJAX的方式提交到后台的Action类进行处理。

(2) 控制层。控制层使用Struts的Action来实现, 主要使用它的页面流转控制功能。控制层调用业务逻辑层进行业务处理, 将request中的参数传入业务逻辑层, 将业务逻辑层返回的数据转换为JSON格式后写入response。

(3) 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都采用接口实现的方式, 采用了单实例模式, 类的初始化和装配工作由Spring IOC容器完成, 在Spring配置文件中声明类的初始化, 在Action类或者服务类中通过@Autowired的注解来实现类的装配, 不需要额外的工厂类或者类的调用代码。

(4) 数据服务层。所有的数据库访问操作都必须在DAO类内完成, 包括查询语句的拼装, 参数设置以及查询结果的解析等。不建议在业务逻辑层进行SQL的拼装, 不允许将Result Set或者其它数据库操作相关的类/接口传递到业务逻辑层进行操作。

3.4.2 安全设计

(1) 身份认证。基于移动应用平台建设的移动应用身份认证是通过平台客户端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 应用不需要做显式的身份认证, 但是在点击本应用的时候, 应用须做隐式的身份校验, 由于内网移动应用平台基于统一权限系统建设, 用户认证也是通过统一权限系统进行认证, 所以移动应用原则上也需要基于统一权限建设, 如未基于统一权限建设, 须在应用系统中实现系统独立账号与统一权限账号的对应, 以满足用户一次登录可使用各移动应用的需求。

(2) 资源授权。移动业务应用须基于统一权限管理服务实现资源授权, 资源授权分为功能权限和数据权限两大类。对于功能授权, 系统的所有功能和对象 (操作) 在统一权限管理系统中进行注册, 统一权限管理系统提供基于角色的授权管理功能和权限判断接口, 由统一框架 (应用门户) 实现菜单展示和权限控制, 系统调用统一权限服务提供的接口验证对象 (操作) 权限并根据结果设置对象 (操作) 对应界面控件的是否可用, 对于数据维护功能和操作、包含敏感信息的查询功能和操作还必须在后台进行权限验证, 只允许授权用户访问。

(3) 输入输出验证。设计验证所有来源不在可信范围之内的输入数据, 数据来源包括:HTTP请求消息的全部字段, 包括GET数据、POST数据、COOKIE和Header数据等。

(4) 参数操作。应避免使用包含敏感数据或者影响服务器安全逻辑的查询字符串参数, 参数尽量采用没有意义的名称以免被攻击者猜出参数的意义并通过篡改参数值访问秘密信息或未授权功能。

移动应用平台的发展与研究 第8篇

当今的消费电子市场已经是智能移动应用平台的天下, 手机、平板、MP3、GPS, 都开始走向智能化、互联化、集成化的发展道路。他们共有的特点是:

1) 有一个相对于移动应用平台开发的操作系统。比如Android、IOS等;

2) 采用更加集成化、小型化和极低功耗化的CPU。比如基于ARM构架的一系列CPU, 基于X86构架的Atom CPU;

3) 功能相互覆盖、聚合。比如手机可以当MP3、GPS、数码相机用。

相对于桌面平台, 如今移动应用平台已经到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它丰富了消费电子市场、拉动了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

2 移动应用平台历史

最早的可以称得上智能的移动设备大约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比如Apple Newton (1992) 、Microsoft H/PC (1996) 、Palm 1000 (1996) , 当时的移动应用平台基本上以手持PDA为主, 而手机还处在模拟信号且只能打电话的阶段。移动设备CPU处理速度不到20MHZ, 信息存储容量极小, 屏幕为黑白屏分辨率很低, 没有大众化的成熟的操作系统, 软件固化在系统中的更没有第三方开发的软件, 不能与因特网连接。相对于当时的桌面平台设备, 移动应用平台的市场也十分有限。

从2000年到2005年随着手机的发展, 移动应用平台进入相对较快的发展时期。运行Windows Mobile的彩屏PDA和Smartphone, 运行Symbian系统的可以完成简单照相功能的诺基亚手机、运行Linux系统的摩托罗拉手机相继出现。当时的移动设备CPU已经上百兆赫兹, 基本是ARM构架CPU的天下, 开始出现彩屏和触屏, 操作系统有了长足的发展, 某些开放式的移动应用平台操作系统可以安装第三方的软件。Wifi, GPRS也成为相对高端机器连接互联网的配置, 可以和PC互联进行信息的同步。这个时期的移动应用平台已经有了聚合化的趋势。

2005年至今, 伴随着苹果、谷歌等公司将许多创新的理念带入移动应用平台, 移动应用平台进入了爆发式的发展时期。不仅在硬件上飞速增长, 在软件和设计理念上也不断的创新。许多应用开始进入看似科幻的地步。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产品有运行着苹果IOS操作系统的IPAD, ITOUCH, IPHONE。运行着谷歌Android开源系统的HTC手机, 三星Galaxy平板。SONY的PSP, 亚马逊的电纸书等。当今移动应用平台的CPU已经基本达到和超过当年桌面平台奔3的水平, 且更加轻便节能。屏幕多点触摸、3D技术、体感芯片技术已经不足为奇。存储以GB计算, 可以高速与互联网连接。在软件设计理念上出现了云技术、APP市场。操作系统也更加人性化, 并伴有无数的第三方应用。当今的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娱乐必不可少的工具。

3 移动应用平台处理器

和嵌入式平台一样, 在移动应用平台上ARM构架的处理器比较受欢迎。在桌面系统中英特尔几乎扮演了所有角色, 从芯片架构到芯片设计, 再到生产制造与营销。而ARM除了提供芯片架构的研发并把它授权给芯片设计厂商之外, 它什么也不做。相对于因特尔, ARM的优势体现在:

1) 能耗比高, 性价比高。相对于因特尔的X86, ARM结构更能兼顾到性能、功耗、价格和代码密度的均衡;

2) 丰富的芯片种类。全球几乎所有厂商都向ARM购买授权, 生产不同外围控制器、接口的芯片。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芯片。

为了回归移动领域, 因特尔在2008年推出了Atom处理器, 专为小型设备设计。其在降低产品功耗的同时保持了与同酷睿2双核指令集的兼容, 支持多线程处理。虽其在移动应用平台市场占有率仍不及ARM, 但因特尔加入了这场竞争, 会让移动应用平台市场更加健康的发展。

4 移动应用平台操作系统和商业模式

各厂商移动应用平台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苹果公司对自己的产品本着从软件到硬件完全垄断的态度, 使苹果的产品具有鲜明的家族个性。因为系统软件到硬件全都自家设计, 苹果的操作系统总是可以发挥其硬件 (特别是CPU) 最大的潜能。严格控制的家族性产品造成其内部兼容性极强, 只要在IOS某代产品上能够运行的软件, 基本就能在其他IOS产品上运行。对第三方软件采用电子市场加以控制, 软件导入设备必须采用i Tunes, 使苹果设备上的软件基本个个都是精品, 几乎没有病毒, 当然对于编程人员来说, 这也无形中提高了技术门槛。虽然将产品放在苹果的电子市场里是有租金的, 但是电子市场对版权和销售是有保障的。苹果的电子市场不仅卖应用软件, 也买电子版的CD和视频, 在美国等西欧国家甚至挤垮了实体碟片市场。可见如今移动应用平台消费的火热程度。

谷歌并没有生产移动硬件设备, 而是发布Android操作系统。Android的操作方式和理念有模仿IOS的嫌疑, 但Android系统是完全开源的, 相对于苹果基于Unix编写的IOS操作系统只能运行在自家ARM构架的处理其上, 基于Linux编写的Android操作系统可以运行在任何厂家基于ARM或X86构架的处理器上, 并且免费提供使用。对外为设备和硬件的要求不像苹果这么严格。虽然对第三方软件也采取电子市场的方式管理, 但是Android允许第三方电子市场存在的, 非官方市场的存在也加大了Android软件的灵活性, 放低了编程门槛。这种模式使Android系统的移动应用平台和软件来自不同厂家、工作室, 功能五花八门, 也使Android迎头赶上, 用户量大有超过苹果的势头。但是过度开放的策略也有他的劣势, 不同的设备让Android的编程兼容性很差, 电子市场中相同的软件可能在某台设备里运行良好, 在另一台设备里却无法运行, 给编程者造成难度, 对应用软件产品的后期测试要花很大的精力。虽然在Android的市场上发布软件大多是不要钱的, 但由于各种非官方市场的存在, 将软件导入设备的方式也五花八门, 软件很容易被盗版, 收益得不到保障, 软件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因为Android系统对硬件的要求没有IOS严格, 造成运行它的硬件设备良莠不齐, 规格迥异, 在强劲的设备上操作系统不能发挥硬件的效能, 在低档次的设备上又有很差的用户体验感,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运行Android系统的设备不再只是高端产品, 平民产品低廉的价格会带来大量的用户。随着Android的不断壮大, 谷歌收购了摩托罗拉手机部, 开始加强对电子市场的监管, 希望今后能在设计上软件、硬件同步进行。

因为移动应用平台市场的前景和利益。桌面平台的老大——微软, 放弃了坚守多年的Windows Mobile, 着手推出了全新构架的Windows Phone7移动平台操作系统。由于微软的动作滞后, 虽然Windows Phone7在某些技术上甚至超过IOS和Android, 但是市场永远不是以技术论天下。至今微软的移动应用平台操作系统依然不敌往年。而原本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的Symbian, 早已成为昨日黄花。

5 结论

随着移动互联网、无线技术、操作系统、芯片技术的发展, 移动应用平台正以爆炸式的速度发展着。对其的软件和系统的开发已经占到软件行业较大的比例, 发展和就业前景十分乐观。相对于目前流行的几大平台, 其所运用的编程语言并没有超出桌面平台的范围, 所以研究移动应用平台的开发, 入门并不难, 而且能为将来就业添加重要的砝码。

另一方面, 从移动应用平台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 在商业化的今天, 对一个产业的发展技术很重要, 但每个厂商的成功与否, 永远不是唯技术而论的, 对时机的把握、创新的理念和推广甚至更为重要。而多元化的市场竞争, 也推动着移动应用领域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因为移动设备的轻便化、智能化等种种趋势使移动应用平台的用户量与日俱增, 在不远的将来移动应用平台必将展示出强大的活力, 服务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Brian Fling.移动应用的设计与开发[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移动应用平台硬件 第9篇

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智能手机,PAD等掌上移动互联设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据工信部2016年3月公布的《2016年1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截止2016年1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9.8亿户,手机上网用户对移动电话的渗透率达到73%,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5.4亿G,同比增长120.9%,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572.9M。

智能终端的迅速发展彻底打开了通向移动应用的大门,针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应用数量以及下载量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尤其是近两年,学生持有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比例接近100%,但是相对于传统的网络应用来说,校内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相对欠缺,大部分高校也缺少能够帮助师生工作、学习、交流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

1.1 国内外发展情况及趋势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巨大前景,全世界2000多所大学开始建立自己的移动应用平台。200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最早拥有自己的移动平台,在移动应用上的投入使得斯坦福大学密切了校内关系,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品牌价值。随后MIT、哈佛大学等纷纷推出移动平台,覆盖多个智能操作系统。

2011年,移动平台出现在国内各大高校,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纷纷建立自己的移动平台,支持i OS、Android、黑莓等多个智能操作系统。

1.2 移动互联网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

国外在近几年开始提供校园移动平台服务。2009年,斯坦福发布了i Stanford。通过这个平台,用户可以使用移动终端查找各部门的联系人的联系方式、查看校园地图、校园信息、课程安排、使用校内课程视频服务以及查看用户自己的学习成绩、寻找图书馆资源等。通过多类型资源的整合,校园移动平台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方便快捷获取和沟通的需求。

在国内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掌上师大”移动应用项目的发开计划并将其实施,通过借鉴吸收部分国外高校已将移动技术在教学、通信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设计思路,成功建立了“掌上师大”移动应用平台。主要功能包括校内快讯、校园通知、个人信息综合查询、校园卡业务、校园地图等功能,并同时支持i OS、Android、WEB等多个智能操作系统。

2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校园移动应用平台模型

学校管理者希望能够整合现有信息系统资源建设统一的信息管理、应用平台提高办公效率,一线教师需要能够更方便的与学生沟通交流、布置与批改作业、管理教学资源,学生也需要更方便快捷的方式在校园内开展各类学习和生活活动。校园移动应用平台可以通过整合多种功能从而满足不同角色的需求。

根据学校、教师、学生的不同需求结合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优势,通过对已有的信息系统、应用系统以及数据库系统的资源整合和功能提炼,校园移动应用平台模型应运而生,如图1所示。

校园移动应用平台主要由校园移动OA应用系统、校园移动一卡通应用系统和移动教务、学习应用系统组成,校园移动应用平台组成结构如图2所示。以满足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不同角色的各类移动应用需求。

2.1 校园移动OA办公应用系统

一般学校都已经引入了成熟的OA办公系统,移动OA办公应用系统可以在学校已有的OA办公系统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与升级,在传统的OA公文扭转系统的基础上结合邮件系统、校园网站进行信息整合,实现校园移动OA办公应用系统的搭建。该系统可以实现移动终端的公文批注和流转、邮件的收发、校园内部信息查询、通知提醒等功能。

2.2 移动校园生活应用系统

2.2.1 校园移动一卡通应用系统

校园一卡通系统作为数字化校园的重要建设内容受到高度重视,一卡通的建设为广大师生的管理和生活消费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数字化服务,基本实现了“一卡走遍校园”的设想。而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打通一卡通与移动终端之间的壁垒,是实现数字化移动校园的必要条件。

校园移动一卡通应用系统针对移动终端增加“电子卡片”的功能,系统为用户账户生成实时更新的二维码,在不携带卡片的状态下,通过条码识别技术完成传统卡片刷卡消费、图书借阅、考勤门禁等基础功能。

结合移动互联网的特性,同时提供卡片信息查询、卡片在线冻结、卡片在线充值、卡片密码修改等功能。

卡片信息查询功能可以随时查询一卡通卡片的余额,卡片在线冻结功能主要在卡片丢失的情况下及时冻结账户,避免被他人盗用;卡片在线充值功能让用户无需排队充值缴费,使用网银或支付平台即可完成卡片的充值。用户可以使用卡片密码修改功能实时修改卡片消费密码,真正实现高效、安全的校园一卡通应用。

2.2.2 校园地图

校园地图为用户提供校园地理位置信息的服务应用,一般使用已有的地图服务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除了提供基础地图的查看服务外,还可以提供校园内的位置导航以及周边交通导航等服务。

2.2.3 掌上图书馆

掌上可以为在校师生提供图书馆书籍查询在线查询,在线书籍借阅预约,图书超期、欠书信息查询等功能并通过消息提醒将相关借阅信息推送给用户。

2.3 移动教务、教学应用系统

老师、学生是教务、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也是学校中最重要的活动环节,通过多年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教务系统、网上课堂、云课堂等形成了新的数字化教学手段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移动教务、教学则是教务、教学数字化进一步的延伸。

2.3.1 移动教务系统

移动教务是教务平台在移动终端平台上的功能延伸,主要功能有:

(1)课表查询

教师、学生在线查询本学期所对应的课程安排;

(2)学分查询

学生查询自己已课程的学分,以及必修、选修课程的学分获得情况,对学习时间和进度进行合理的规划;

(3)成绩查询

学生可以及时查询自己所学课程的成绩;

(4)在线调课申请

教师有时因为特殊原因需要调、停课的,可以使用移动终端完成在线课程的调课申请,缩短了申请的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2.3.2 移动教学系统

移动教学系统是传统教学活动的补充与延伸,通过移动终端教师可以发布课程信息、作业并学生互动教学,学生可以随时与老师互动交流、提交作业,也可以课后通过网络课程自主学习。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

(1)信息发布

师生可以查看最新的教学相关信息,同时老师对可以对授课班级发布信息,学生可以及时查询相关信息。

(2)在线电子签到

教师在上课时使用在线电子签到方式,节省了签到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3)在线交流

通过移动终端与学生在课外通过文字、图片、文件、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进行信息交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作业发布

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时发布课堂作业,学生通过移动网络及时完成课堂作业。也可以发布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后提交。

(5)协作学习

类似SNS的交流沟通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在学习交流中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

(6)云课堂

学生如果因生病或请假错过相关课程,可以使用云课堂在课后进行自学。作为一种网络课堂,通过将课堂当天的音频、视频的录播,满足了学生自主补课的需求。

(7)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学生课余时间自学的主要途径,开课教师上传相关教学材料、教学课件以及授课视频等,学生可以查看视频,下载课件材料。

3 总结与展望

校园移动应用平台的建设目标较为明确,通过对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已有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通过对OA办公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教务、教学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的二次开发,整合并提炼出适用于移动互联网的功能,搭建出适用于校园环境的移动应用平台。通过移动应用平台建立学校、教师、学生的互联互动,进一步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以师生为本为师生服务的目标。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使用移动应用完成购物、阅读、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信息处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就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校园移动应用平台模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校园移动应用平台

参考文献

[1]黄川林,陈伟卫,崔艳清.校园移动信息平台系统的研究[J].移动通信,2012(22):33-37.

电力企业移动应用服务平台设计 第10篇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3G甚至4G网络环境不断普及, 智能终端如手机、PAD的大量普及, 无线网络带宽和稳定性将大大增强, 同时智能终端的性能和功能的进步已经堪比PC机, 还具有通信功能和便携性、移动性、操作简单等特点, 为实现企业移动应用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移动应用逐渐从消费领域延伸到企业级应用, 以往PC时代在固定工作地点、固定网络和设施环境下的工作方式越来越凸显出局限性, 无论是企业经营层, 管理控制层还是战略决策层, 对移动应用的需求也更加明晰。

内蒙古电力公司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了十多年, 通过OA系统、生产系统、数据中心等各类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提高了公司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水平, 也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 为了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 各部门也在积极探讨和规划业务的移动化应用。公司必然会面临着管理众多移动终端、统一技术路线、集成多个后台业务系统的局面, 需要利用集中、统一的软件平台解决设备及用户统一接入及数据安全的问题, 并形成全公司统一的移动应用管理策略。

2 系统建设目标

建设一套服务于内蒙古电力公司各类移动业务应用的统一平台, 起到移动应用接入门户的作用, 以独立的安全机制保障从各种移动设备到内部业务系统之间端到端的、多层次的数据和访问安全, 将企业内部应用移动化并集中管理, 实现企业应用服务与各个移动设备客户端应用无缝连接。

移动应用服务平台作为内蒙古电力公司的基础服务平台, 为电力公司各类移动业务应用提供统一的安全策略、通讯策略、消息管理策略、日志管理策略以及集成策略, 充分保证各类移动应用的高可用性、高性能、业务一致性和易管理性。

3 建设内容

建设一个统一的移动应用服务平台, 完成移动OA和移动BI两类移动业务应用的开发, 同时提供对移动GIS的接入服务和终端设备管理, 未来随着其它移动业务应用的不断开展, 可提供统一的基础服务。⑴建设一套服务于内蒙古电力公司各类移动业务应用的统一平台, 包括移动应用基础平台及移动设备管理两部分。实现与内蒙古电力公司内网门户系统的用户集成;移动端应用系统用户的统一身份认证;移动端移动应用程序的统一权限管理;为移动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消息推送服务;为移动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日志管理。⑵建设移动OA办公, 实现邮件收发、通讯录查询、企业公告信息查看、代办事宜提醒及业务审批处理等功能, 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远程协作。建设移动OA办公, 实现邮件收发、通讯录查询、企业公告信息查看、代办事宜提醒及业务审批处理等功能, 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远程协作。

4 设计方案

⑴总体架构:移动应用服务平台将部署在内部移动用户服务区, 支持定制类移动终端设备的接入访问。对移动终端应用、用户、内部业务系统移动化服务进行运行支撑、集中管理以及扩展支持。与内网区通过防火墙进行隔离, 即此区域视为信息内网的延伸;移动终端设备利用移动运营商提供的3G专线接入;只支持定制移动终端设备接入, 对设备采取禁用互联网连接的控制措施, 防止其自由访问互联网, 并阻止其非法外设接入, 此区域的接入设备视为内网终端;平台与业务系统通过接口服务实现信息交互, 业务数据在平台不落地;利用门户系统的认证及权限管理机制实现终端用户身份认证和权限检查。

⑵应用架构:移动应用基础平台包含终端应用开发组件及一系列后台服务, 实现客户端应用程序的快速开发、统一通讯和安全服务, 完成接入用户的统一认证和权限集中管理, 并对用户从登录在线到安全退出全过程的活动进行日志登记, 以备信息跟踪和审计的要求;平台利用自身的集成服务完成与业务系统的信息交互, 以适配器导入, 组件化封装, 服务接口规范化的模式对各业务系统的移动业务功能进行封装, 屏蔽内部各个系统的差异性, 形成标准化的移动应用服务接口, 将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自动解析组装, 发布到各个移动终端应用。

⑶安全架构:电信运营商提供专用APN接入点, 建立3G专网的通讯信道, 保证网络安全;设备管理遵循公司统一的管理制度及策略 (发放、注册、领用、归还、淘汰) , 终端软件由公司统一分发和管理。对设备采取外部网络访问禁用和设备接口禁用方式, 防设备非法外联、外设非法使用等来保证终端安全。通过与门户系统集成, 实现基于用户名/口令的身份认证, 将移动终端设备与用户进行绑定, 实现设备与用户的双重认证, 利用联通提供的SIM卡和3G模块绑定功能, 实现SIM卡和PC终端绑定, 避免非法使用SIM导致的网络安全问题。

5 结语

随着国家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升, 电力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不断的提高, 企业内部对ERP、OA、报销、人力资源等系统的依赖程度也逐渐增大, 由于企业各单位域跨度大、人员移动多、信息沟通的频度大大增加。而企业内部系统对管理功能移动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移动应用对于传统应用的补充可以构建企业完整的信息管理平台, 帮助企业有效地提升办公效率, 解决沟通不畅问题, 真正实现“实时企业、全球商务”的梦想。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电力企业移动应用服务平台的设计, 包括系统建设目标、设计指导思想、系统系统设计原则、系统功能概述、系统的先进性和可行性、结语等内容。通过建设移动应用服务平台系统, 从而满足信息化条件下的电力企业员工通过移动终端访问企业内部应用, 实现移动办公。

关键词:信息化,移动办公,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移动应用平台硬件 第11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平台;手机应用产品;产品服务

0 前言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4G技术的逐渐推广使一个以智能手机为代表趋于完善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呈现在大众的眼前。正是因为智能手机的移动便携和移动互联网信息量大、速度快等特点使智能手机成了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也因智能手机应用产品市场的前景极为广阔,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引来了无数投资商,形成了多种以手机应用产品为主的产业链。智能手机应用产品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下得到了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手机应用产品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1 移动互联网概述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相互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移动互联网,它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是指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活动的总称。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特别是4G时代的到来,更给移动互联网增添了许多生机。在世界市场中,发展较快的两个行业无疑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如今移动互联网已经是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智能手机应用产品也迅速发展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若干年后移动互联网必然会出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2 智能手机应用产品的概念及其发展

2.1 智能手机应用产品的概念

手机应用就是指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软件,即APP(Application的缩写),它能进一步改进原始手机操作系统的不足,同时也能使手机更加具有个性化。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应用功能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它已经和过去简单死板的手机功能越来越远了,目前手机应用的发展可以与电脑相媲美。手机应用的功能和与电脑一样,当然你购买的手机安装的系统会决定你下载相应的手机应用。

2.2 智能手机应用产品的发展

在手机终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下智能手机应用产品蓬勃发展,经历了由单一到多样,由普遍到特殊的过程,并处于飞速发展当中。智能手机应用产品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从无至有。手机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手机从一开始的语音通话到现在的智能化,其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手机应用从开始的无到现在的百花齐放。

(2)从单一到多样。随着移动手机通讯的不断发展,手机应用产品也出现了各种元素。例如,触屏、语音输入方式等,早期的手机从只有贪吃蛇一类的游戏发展到现在的大型3D手机游戏,并且由原来的单一到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3)开启无穷的可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个崭新的概念横空出世——智能手机(SmartPhone)。国际移动互联网大会给智能手机定义为“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扩充手机的功能,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在这个时代的智能手机应用产品已经彻底地从最初的开发者附加在手机上的功能变成和电脑软件一样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手机应用能完成一切传统互联网的功能,同时第三方应用开发者也一跃成为真正的手机应用产品提供商。智能手机应用产品也从此走上了真正的商业化模式。智能手机应用产品也从最初的简单功能扩展到新鲜的用户体验,并创造了各种新的元素,更加吸引人的操作界面和别具一格的人机交互模式成为此时智能手机应用产品最大的特点。

3 移动互联网平台对智能手机应用产品服务的影响

服务是智能手机应用产品存在的根本目的,因此智能手机应用产品设计的工作中心是服务。随着用户对智能手机应用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智能手机应用产品也朝着多元化、智能化、个性化以及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在智能手机应用产品快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智能手机应用市场上存活下来并且健康茁壮成长。智能手机应用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基于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双重影响下,智能手机应用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注意手机应用产品的功能转变和服务的转变以及用户体验的转变。

智能手机应用产品在设计时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产品服务的无形性、产品服务的不可存储性、产品服务的具体流程。

3.1 产品服务的无形性

产品服务是不可感知的,无形、无声、无色、无味,在使用手机应用产品时看不到产品当中的产品服务,但它却能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手机应用的产品服务只能被消费者消费但却不能被占有。因此,智能手机应用开发者必须具备宣传其应用产品服务价值的能力,用来吸引顾客,或者通过化无形为有形,使无形的服务通过有形的证据表现出来。

3.2 产品服务的不可存储性

产品服务的价值只存在于服务进行之中,不能储存以供今后销售和使用。所以智能手机应用开发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与顾客保持紧密的联系,按照顾客的要求提供服务项目,并及时了解顾客对服务的意见和建议,按需提供,及时消费。

3.3 产品服务的具体流程

产品服务的具体流程是产品服务的提供者给使用者的整个过程,及其完成該过程所需要的各个因素的构成形式。服务流程能够让用户得到更为直接的服务体会。产品服务的生产和消费一般是同时进行不可分离。在手机应用产品中,服务的具体流程是科学地布局与设计所有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以便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提供完美的服务的工作。

3.4 产品服务质量的改善性

产品的服务质量由人来控制,产品使用者想要有好的服务就必须由产品的生产者根据产品使用者的需求来不断地调整产品的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方法或者在原有的产品服务上增加一些其他的相关性服务来弥补原有服务的不足,使产品服务更加趋于完善。与此同时,产品开发者也应不断研究和挖掘用户的主要的边缘性需求,根据这些需求来改善产品的设计。

4 结束语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即4G)于2013年在我国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4G时代。移动互联网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4G的出现将会是一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涌现在人们的面前并持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下的手机应用产品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智能手机应用产品的服务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并正由公共应用向专业应用转变。根据智能手机不同的应用范围和类型,专业级的智能手机应用产品的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智能手机应用产品开发者应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加速开发不同领域的智能手机应用产品服务,最大限度地争占市场上的有利位置。

参考文献:

[1]吴彦国.移动互联网浅析[J].轻工科技,2013(9):87.

[2]刘程程.移动互联网下的手机应用产品服务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2.

[3]郑慨强.智能手机增值服务[D].上海财经大学,2014.

移动保健服务平台的研制与应用 第12篇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目前大多数医院的医疗数据资料已开始采用计算机数据系统管理,但实时数据还是采用先纸张记录、再手工输入计算机的方式进行采集和统计整理。这不仅造成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而且由于手工录入数据的因素,数据录入速度慢、准确率低。

老干部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但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呈现出身体差、重病多、依赖性强的趋势,表现出高年龄、高发病、高需求的“三高”特点,因此,医疗保健成为他们生活的首要需求。随着干休所单位时间内巡诊、陪诊数量增加,病患信息管理作业也已变得复杂和多样化,传统的巡诊人工手写模式和传统医学影像传阅方式已难以满足老干部对服务水平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干休所医生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成为制约发展老干部保健工作的一大障碍。

因此需建设一个移动巡诊信息化管理和查询平台,提高干休所医生、护士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为广大老干部提供更及时、更有效的服务。

2架构与思路

该平台功能模块主要分为三部分:老干部数据实时录入模块,老干部数据实时显示模块和数字医学影像应用需求模块。 而干休所医护人员在移动巡诊过程中,采用手持终端(平板电脑等)和干休所巡诊数据中间件软件。

2.1手持终端

干休所医护人员将巡诊、陪诊过程中诊疗等信息记录在手持终端中,巡诊、陪诊结束后,将手持终端与老干部医疗保健服务平台通过数据线或无线方式(3G/4G/wifi)进行连接,干休所医护人员通过提交方式将巡诊、陪诊数据提交至老干部医疗保健服务平台,老干部医疗保健服务平台则以推送方式,将数字病例、数字医嘱、数字检查检验等信息提交至中心数据库。同时干休所医护人员可以及时更新老干部健康信息,提交更新请求后,平台针对需求将老干部信息推送到终端。

2.2医疗数据中间件软件

数据中间件软件主要用于干休所医护人员实时记录老干部信息并和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同步,即老干部移动保健APP, 功能包括:干休所移动巡诊人员在智能终端现场调出电子病例,并录入检查检验信息、调用数字处方等。

2.3数据传输安全性

干休所终端与老干部医疗保健服务平台传输数据时,用户必须事先登录。数据线连接老干部医疗保健服务平台之后,平台在验证用户登录信息以及平板序列号等加密信息之后,才会采取加密数据传输的方式,完成数据交换。从而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3系统功能

移动保健服务平台主要有四个功能模块(如图),分别为: 健康档案、日常业务、继续教育和系统管理。健康档案包括人员列表、保健病历、长期医嘱、保健方案、抢救预案、抢救记录、 体检小结、住院情况、手术情况、就诊记录、用药情况、检查检验和疗养记录子模块,日常业务包括巡诊记录和陪诊记录子模块,继续教育包括电子图书、检验参考、诊断参考和测试工具子模块,系统管理包括修改密码、系统登录和系统通知子模块。

4应用效果

4.1数据实时更新

该平台具有高度实时性,无论是干休所巡诊医护人员还是医院专家,通过平台均可实时获得老干部的健康数据,方便医护人员第一时间获取老干部的健康数据并进行处理。干休所巡诊医生将老干部健康数据(利用传感器测量的心电、心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体温、血糖等)通过二维码方式扫描或手工方式输入存储,平台通过无线网络或数据线连接老干部医疗保健服务平台将数据传输到医院的HIS系统服务器和区域健康数据中心,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存储,这样老干部的健康数据就可实时得到更新。当老干部健康数据出现异常情况时, 平台会现场发出警告信息,并通过短信、电话报警等方式通知相关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处理病情,有效地提高了老干部的生活生命质量。

4.2远程监护

平台广泛使用嵌入式设备(wifi摄像头、病房状态温湿度传感等),使得远端的老干部家属通过平台可及时了解老干部的身体情况及病房舒适度等。利用远程心电监测技术及血压、血氧、体温、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电子采集手段,通过无线方式将相关信息传递到体系医疗机构护士值班室等部门,实现对老干部的远程监护。

4.3老干部信息实时信息查询

使用RFID技术,平台建立查询终端。老干部、医护人员和老干部家属利用查询终端可相互实时连接,这样就可实时获取老干部、医护人员和老干部家属的即时信息。

4.4医护人员对老干部的定位

以光载无线通讯技术为基础,结合识别卡和tag技术开发RTLS(实时定位系统)。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利用平台上的定位系统可实时了解老干部的位置,帮助干休所医护人员对老干部救治的响应速度。

摘要:随着医学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大量手持式终端服务于疾病诊疗,该文就移动保健服务平台的组成、架构、系统功能及应用效果作了论述,重点讨论了该平台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干休所老干部医疗保健服务效率。

上一篇:解题思路和技巧下一篇:培养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