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范文

2023-09-18

移动网络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移动通信网络 网络运行 促进策略

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移动通信事业取得了快速、综合的发展。移动网络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在大幅度提升。然而,相对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量增加,其需求客户的数量以及需求量多在成倍增长。客户数量的巨幅增长,使得我国的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面临着巨大的供求压力。同时,其亦是迎来了巨大的潜在商业利润。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的进一步优化,将会大幅度加大通信质量,进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客户的服务质量。

一、无线网络优化概述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网络亦是发生了众多变化。国内的移动通信系统已经进入了全面、飞速的发展时代。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已经开始使用无线网络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很多问题。无线网络的优化对于移动通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移动通信的运营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网络维护工作的重点就是不断的优化移动通信网络,进而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所谓的网络优化就是要对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对于性能、运行表现进行详细的记录,通过彻底的分析后进行相关参数的调整,不断的改善无线网络,进而优化网络系统。最终使网络系统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服务。所谓的高质量就是强信号、掉话率比较低、覆盖面积较大、通话音质较好。网络优化主要指的是通过各种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的方法对网络系统进行分析,发现网络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然后不断的进行配置和参数的相应调整,进而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移动通信网络运营现状

当前,我国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系统中,主要包含了三种制式,第一种是WCDMA制式,其是GSM升级后形成的;第二种制式是CDMA2000,是CDMA的升级制式;第三种是TD-SCDMA制式。其中,WCDMA制式在移动通信网络当中的应用效果最好,随着其网络的不断优化,系统的稳定性不断提升。

当前,我国的移动通信网络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内主要研发的专业优化软件,例如,CDMA、FOR以及FORGSM等,这些软件在运用的过程中,都需要人工进行干预,而且,相关的价值经验数据明显有待完善。

目前,4G 通信会使我们可以更加自由自在的沟通信息,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4G 通信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特征应该是它具有比 3G快得多的无线通信速度。3G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到 2Mbps,而 4G 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 10Mbps 至 20Mbps,甚至最高可以达到每秒高达 100Mbps 速度传输无线信息。在需要传送海量数据时,4G通信可以迅速完成,不需要用户长时间等待。为了取得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通信营运商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进通信网络的带宽。

三、移动通信网络更新、完善

当前,国内移动通信网络管理过程当中,对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工作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网络的合理规划、数据的有效管理以及专题数据信息分析等。其中,性能分析为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关键所在。

3.1移动通信网络的信息查询速度加强

移动通信网络中,为了能够确保海量信息需求状况下数据导入的高效性,提高同网管数据模板的协调性,查询时间最小的力度为十五分钟,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查询速度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所以,在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的优化过程中,需要对系统中的数据资源汇总时间不断降低,以便于提高系统的查询时间。通过对客户需求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对时间协调内容深入把握,从而找寻相关的优化方法。提高移动通信网络的可扩展性,在移动通信网络使用过程中,系统的性能分析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严重影响,以至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常常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因此,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的优化当中,要不断提高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扩展度,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周边设备对通信系统的不必要影响。

3.2界面不断优化

在提升软件便捷性与实用性的基础上,要通过优化界面的设置,来实现无线网络优化的目的。要不断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在目前的移动通信网无线网络性能分析系统里面,出现设备不完整而造成异常问题产生的情况,例如所选取的查询条件顺序存在差异时,查询的结果出现不同。因此,为了优化这一问题,需要在进行软件构架设计的时候,通过严格、科学的检测,对这些问题实施针对性的处理,以此来提升移动通信网无线网络的稳定性。

3.3不断提高移动通信网络的系统覆盖率

当前,我国进行移动通信网络服务时,小区的覆盖率多少是系统服务能力的重要评价标准。当小区的覆盖率不能满足系统的设计要求,相关单位需要对小区内的移动通信无线网络进行系统优化,以便于更好的满足小区内用户的应用需要。在移动通信系统的优化过程中,分析人员首先要对小区内的通信系统数据信息以及需求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在确保各个小区能够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对系统内分系统的干扰度进行降低。无论是系统的建设时期,还是网络系统的优化时期,蜂窝覆盖预测都是不能够省略地,否则,将会对客户的实际需求无法全面掌握,进而影响到运营时段的客户服务质量以及系统的运营成本。如果系统的投入过多,供应的服务量会超出客户需求量,以至于导致系统的运营成本增加。如果投入过少,运营阶段就不能充分满足系统的服务需求,影响到整体的服务效果。因此,在实际的系统配置以及优化过程当中,要对系统的蜂窝覆盖进行全面、高效的预测,以便于更好地实现供需平衡以及系统的战略发展。

3.4室内信号分布系统合理设置、使用

在使用移动通信网无线网络的时候,会存在掉话、没有信号等一些问题。所以,为了解决这些移动通信网无线网络质量问题,可以使用室内信号分布系统,来提升无线网络的稳定性。对一些较为特殊的区域,例如:超高层建筑、高速公路等,可以使用微蜂窝等技术,来加大对移动通信网无线网络的覆盖和优化质量。

四、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方向

4.1目标实现全面化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过程中,确保网络的高性价比是最为基本的要求。其更是3G移动通信无线网络优化的最终发展目标。所以,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前提就是要满足覆盖率以及容量需求,并且,在这些前提条件实现的基础上,对建设成本进行优化,以便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商的实际效益。尽管当前移动通信网络在不断地优化中,但是,网络业务类型不统一以及网络技术要求偏高等问题仍是存在。因此,在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将系统的运营质量作为优化的重要方向。

4.2执行日常化

网络规划工作在网络发展高峰时段的发展重点是网络建设。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对网络的运营质量提高了更多、更高的服务要求。为了更优质地满足运营商以及客户的服务需求,需要对网络进行不断优化,而且,优化工作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加以展现。其实,日常的优化工作主要体现于:网络日常维护工作的改进以及完善等。其中,提高用户的投诉处理效率以及提高性能指标的实用效果等都是日常优化的重要内容。网络优化的时间一定要做到及时,一旦发现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地进行掌握,分析产生的原因,并研究相应的优化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产生。

五、结论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迅猛发展,相关行业的发展日益深化。但是,随着需求量的不断提高,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客户的实际通信服务需求,如果不能及时地对移动通信网络进行系统优化,不仅影响到实际的服务质量,甚至影响到相关产业的良好发展。文章结合当前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探索相应的优化策略。

参 考 文 献

[1] 张同须. 当前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优化探讨[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1(06)

[2] 王鸿艳. 浅议WCDMA无线网络的优化管理[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35)

[3] 王爱军. 浅谈WCDMA与GSM网络规划比较[J]. 机械管理开发. 2010(06)

[4] 杨骅,王鹏. 关注网规网优 打造精品TD-SCDMA[J]. 移动通信. 2008(10)

[5] 吴进海,李轶男,周彦彪. GSM移动通信网络优化[J].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

[6] Ian F. Akyildiz,David M. Gutierrez-Estevez,Elias Chavarria Reyes. The evolution to 4G cellular systems: LTE-Advanced[J]. Physical Communication . 2010 (4)

[7] Patrick Marsch,Gerhard Fettweis. On multicell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in backhaul-constrained cellular systems[J]. annals of telecommunications - annales des télécommunications . 2008 (5-6)

[8] Sajal K. Das,Sanjoy K. Sen,Rajeev Jayaram. A dynamic load balancing strategy for channel assignment using selective borrowing in cellular mobile environment[J]. Wireless Networks . 1997 (5)

移动网络范文第2篇

从移动性管理、轻量级IP协议适配、多接口异构网络接入等方面入手,对传统IP网络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针对造成移动通信网“信令风暴”的原因,提出了从移动终端、无线接入网、核心网等层面共同解决“信令风暴”的对策。

移动互联网;IP网络;移动通信网;业务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traditional IP networking in terms of mobility management, lightweight IP protocol adaptation, and multiple interface access. It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signaling storm and proposes solutions at the mobile terminal, radio access network, and packet core network levels.

mobile Internet; IP network;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service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融合的产物,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以及移动应用广泛流行促进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壮大和繁荣。据统计中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年6月发布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累积达到2.58亿,同比增长166.8%[1]。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规模也在急速扩张。截至2012年6月,中国国内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3.88亿之多,甚至超过了传统PC互联网用户数[2]。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数量与下载量也呈现增长的势头,以苹果公司的App Store为例,目前已有77.5万应用,下载量达到了400多亿次[3]。而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形态也从短信息、数据上网等拓展到移动即时通信、微信、微博等具有社交元素的业务类别。移动终端与移动应用的增长直接拉动了移动互联网流量的爆发式增长,据爱立信2013年6月发布的流量与市场数据报告显示,从2012年第一季度到2013年第一季度,数据流量增加了一倍,而语音增长率仅4%[4],如图1所示。该报告据预测,受视频类应用和移动社交类应用的推动,在2012年到2018年期间,移动数据流量仍将以5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而到2018年底,数据流量将增加大约12倍。

移动互联网在用户规模和接入终端数量的增长态势以及业务形态的多样化趋势,给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包括以第二代、第三代移动通信制式为主的蜂窝网络以及传统的IP网络都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分别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IP网络以及移动通信网络带来的影响出发,分析了在两种网络体系中为了应对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应运而生的新技术、新架构。

1 移动互联网对IP网络的

影响及其技术特征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传统IP网络的体系架构及移动性管理方案随之发生着丰富而深刻的变化。接入网络的多样性、终端设备的异构性是移动互联网发展中IP网络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接入网络的多样性表现在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接口协议、对移动性的支持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而终端设备的异构性反映在终端的传输效率、对IP协议的支持能力以及多网络接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传统IP网络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移动性管理、面向终端的IP协议适配、异构网络的多接口接入问题是影响移动互联网业务性能及用户体验的重要方面,本文将针对上述3个方面进行阐述。

1.1 移动性管理

移动性是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特征,而移动性管理对确保网络运行效率以及上层业务的连续性具有全面的影响。Mesh网络、PMIPv6等网络体系架构及异构移动终端的涌现对移动性管理在性能、鲁棒性、可拓展性以及针对不同应用的灵活性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移动性管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位置管理和切换控制。位置管理旨在实现对移动终端位置信息的跟踪、存储、查找及更新。其执行策略会直接影响系统容量、服务质量及移动终端的功耗。移动互联网对位置管理带来的新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种类繁多的终端对位置管理策略存在迥异的要求。其次,移动互联网中终端设备“永远在线”的工作模式以及基于推送(Push)的信息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对位置管理效率的压力,也对传统位置管理方案的有效性产生了无法回避的挑战。切换控制旨在提供合理的机制保证当某个移动终端移动到一个新的位置区域时仍然能够保持与网络的连接,这一点对确保数据的无缝不间断传输至关重要。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场景下,保证业务不会因为网络连接的切换而中断是衡量用户体验好坏的重要标准。除了位置管理和切换控制,移动性管理还对移动服务质量、资源管理以及安全性等提出了要求。

目前,包括国际电信联盟(ITU)、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伙伴计划(3GPP)以及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均对移动性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从不同的侧面发布了一系列的建议和草案。ITU从IP地址分配、用户信息管理、用户环境管理、身份认证、接入控制及鉴权等方面定义了NGN中的位置管理问题。而3GPP也将移动性管理作为LTE/SAE系统的技术需求以支持不同接入系统的无缝移动性和业务连续性。在其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对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TP)、MIPv4、DSMIPv6和PMIPv6协议的支持。IETF对移动性管理的研究最为全面,提出了MIPv4、MIPv6、PMIPv6以及HIP等主流技术。下面是其中的代表性协议:

(1)移动IPv6协议

移动IP是在网络层解决终端移动性问题的方案,具有高扩展性、高可靠性以及高安全性的特点,同时该协议与底层的传输介质无关,并对上层应用透明,能够保证移动终端携带某个固定IP地址跨越不同网段时实现数据的无缝不间断传输,对业务的连续性有较高保障。

移动IPv6协议(MIPv6)是基于IPv6协议,对MIPv4协议的升级。MIPv6定义了3类功能实体:移动节点(MN)、对端节点(CN)以及家乡代理(HA),如图2所示。MIPv6通过提供快速切换和平滑切换提供对移动性的支持。快速切换能够减小移动节点建立新的通信路径时的延迟时间。目前,有多种关于快速切换的建议,比如通过预测移动节点移动,提前发送数据包的多个副本到移动节点可能的移动目的地。也有基于分层MIPv6的移动管理模型,这种模型对移动IP的切换进行了改善,提供了移动锚点(MAP)功能。此外,一些比较新的切换方法采用了小组广播(SGM)的明确组播技术(Xcast),利用基站将接受到的控制/用户数据报以组播的形式发送到基站和移动节点之间的无线链路上[5]。平滑切换则旨在减小切换过程中的丢包率,MIPv6提供了缓存机制,移动节点能够要求当前子网的路由器缓存其数据包,直到完成其向新子网内路由器的注册过程。

(2)代理移动IPv6协议(PMIPv6)

代理移动IPv6协议(PMIPv6)旨在优化移动节点在移动过程中的网络开销,它不需要移动节点参与移动性管理[6]。PMIPv6协议引入了移动接入网关(MAG)和本地移动锚点(LMA)两个功能实体,为移动节点提供基于网络的区域性移动性支持。MAG代表所有附着在其上的移动节点向本地移动锚点发送绑定更新,而跨MAG的移动节点的移动性则由LMA管理,其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

(3)HIP协议

为了增强对移动性的支持,解决IP地址既被用作主机标识,又被用于提供路由信息的困境,IETF为网络层IP协议关联了新的HIP子层,该子层介于IP层之上,传输控制协议/数据报协议(TCP/UDP)层之下,在和上层的通信过程中可替代IP地址的作用,而IP地址则可专注于路由寻址[7]。HIP协议的使用能够在主机间提供快速的身份交换,一旦两个主机间完成身份交换,则建立起一对安全连接,大幅提高数据交互的安全性。此外,由于IP地址的主机标识与位置标识功能实现了分离,多家乡、IP地址动态分配以及不同网络区域之间的互访问题均得到较好的支持。

1.2 轻量级IP协议适配

移动应用的快速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向物联网的延伸和拓展使得大量移动终端设备需要通过IP数据通道与网络和应用进行信息交互。未来的移动互联网不仅仅需要支持人与人的通信,还需要支持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需求。然而,移动终端普遍计算能力受限,并且不同类型的终端所具备的计算能力参差不齐,它们对IP协议栈的支持程度各不相同,现有的终端设备往往都对IP协议栈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剪裁,这就给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互联互通带来了困难,亟需统一的轻量级协议来规范设备间的互通问题。

轻量级IP协议描述的是传输控制协议/网间协议(TCP/IP)簇的轻量级实现,其标准主要在IETF完成,然后在IPSO、ZigBee、ISA等标准组织中应用。目前,轻量级IP技术协议需要解决3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协议栈方面,IPv6协议如何适配到移动互联网接入终端的链路层和物理层,其次是路由问题,如何针对轻量级IPv6节点设计路由协议,最后是应用层问题,即如何设计一个能在能力受限节点上运行的应用层协议,承载各种不同的业务。IETF的4个工作组共同承担了上述任务:

(1)LWIG工作组

该工作组目标是收集在受限设备中IP协议栈实现经验,以输出一份描述降低复杂性、内存占用以及耗电量的轻量级IP协议实现技术相关的指导文档。

(2)CoRE工作组

受限IP网络上的数据包大小有限,且容易出现高丢包率,网络中的移动设备会在任何时间点关机,也会在短暂的时间内定期“苏醒”。这种严重受限于吞吐量、可用功率以及节点的有限内存的网络被称为“受限网络”。CoRE[8]正是致力于为受限IP网络上运行面向资源的应用提供统一的框架。作为构建应用程序的框架的一部分,CoRE定义了一个受限应用协议——轻量级应用层协议(CoAP),用以操作设备中的资源。

(3)6LowPan工作组

该工作组的任务在于定义如何利用IEEE 802.15.4链路支持基于IP的通信,同时遵守开放标准以及保证与其他IP设备的互操作性。目前,IETF 6loWPAN[9]工作组正计划将IEEE 802.15.4完善为支持IP通信连接,使其成为一类真正开放的标准,最终完全实现与其他IP设备之间的互操作。

(4)ROLL工作组

该工作组的目标是使得公共的、可互操作的第三层路由能够穿越任何数量的基本链路层协议和物理媒体。为了满足低功耗松散网络中的路由机制的需求,在路由需求、链路选择定量指标等工作的基础上,ROLL[10]工作组研究制订了低功耗有损网络路由协议(RPL)协议。这个协议提供了一种新的路由机制,这种机制支持低功耗松散网络中的内部设备和中心控制节点之间的多点到点的通信,同时也支持中心控制节点和低功耗松散网络中的内部设备之间的点到多点的通信。

1.3 异构网络的多接口接入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用户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无线接入方式,包括以太网、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网络、3G网络、LTE网络、Wi-Fi以及WiMax等。而芯片技术的进步使得一个移动终端同时具备多种无线网络的接入能力成为现实,具备这种多网络接入能力的终端即多接口终端,例如内置了无线网卡、以太网卡以及3G数据卡槽的笔记本电脑,具备连接多种制式移动网络及支持Wi-Fi连接功能的智能手机。在需要获得多种网络特性支持的移动应用场景下,终端多连接能够为不同的应用所产生的数据包寻求最适合的网络,也可以在离开某个服务网络的覆盖区域时,通过其他接入方式继续保持网络连接,实现永远“IP在线”。

异构网络的多接口接入,需要消除多种网络接入方式带来的潜在冲突,利用多个接口的传输能力、可接入性、安全性等能力实现接口信息及控制流的融合,对上层应用屏蔽多接口带来的操作复杂性,将终端的多接口特性转换为综合优势。目前,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地址选择机制、流重定向、负载均衡以及带宽聚合等方面开展了部分研究。

IETF提出了多接口主机和多家乡主机的概念[11]。使用不同的接口同时连接到不同类型的接入网络,每个接口对应一个连接,这样的主机称为多接口主机。IETF主要关注于多接口主机中多个接口的使用问题。而拥有多个IP地址的节点被IETF定义为多家乡节点,这些节点可以同时使用多个IP地址,并且每个IP地址对应一个连接。3GPP将PDN连接定义为由IPv4或IPv6地址表示的UE和有APN表示的PDN之间的关联[12]。在3GPP的体系架构中,基于PMIP和基于GTP的接口上支持多个PDN连接,3GPP分别定义了不同组合场景的多PDN连接问题。

目前,关于多接口连接的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

(1)地址选择

对拥有多个地址的多家乡节点而言,在建立通信连接是需要根据用户喜好、出口过滤、链路特征、接口类型等指定合适的地址选择策略。

(2)负载均衡/流分配

在有多个接入点时,选择负载较小的连接进行流传输,或者根据流与端口的映射规则选择合适的流传输接口。

(3)聚合带宽

将连接到不同链路或网络的多个接口所提供的带宽进行合并,为应用提供更多的带宽。

2 移动互联网对通信网络

带来的影响及其技术特征

移动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以及微博、微信、移动QQ、移动视频等OTT业务的流行,对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以及传统的以运营商为主导的商业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首先,“永远在线”和“快速休眠”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模式造成了信令流量对网络控制的巨大冲击,“信令风暴”的风险严重威胁着网络的正常运转;其次,大量用户同时在线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吞噬了大量的无线资源,对网络服务质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而话音通话所必需的无线带宽被占用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再次,移动运营商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利益分配格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打破,数据流量的增长并没有提升运营商的数据业务盈利能力,相反“剪刀差”效应愈加明显,而移动终端制造商和互联网企业则凭借强大的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在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中占尽先机。移动互联网的繁荣,一方面对传统的通信网络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促进了通信网的基础设施和网络体系架构的演进升级以及商业应用模式的创新。

2.1 移动互联网应用对网络资源的

抢占

虽然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他们在终端形态、网络架构、应用类型和用户行为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性。当以数据通信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承载在主要为语音业务设计的移动通信网上时,对网络的资源效率、容量和信令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移动互联网的主流业务类型和特征与传统的互联网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网页浏览,流媒体以及社交网络服务(SNS)类业务是当前的主要业务类型。用户喜好通过文字、语音甚至视频进行实时通信,而网络访问行为因此更加频繁和短暂。这些应用每次所产生的数据量并不大,数据流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和突发性,通常把这类应用所对应的业务定义为小包业务,SNS、IM、VoIP是其主要业务形式。小包业务发送的信息具有总流量少、IP数据包少、数据传输持续时间短、交互频繁的特点。这就导致了无线连接状态频繁迁移(RRC状态从IDLE/PCH迁移至FACH/DCH),网络连接频繁建立和释放(Service Request和IU Release),对网络设备(RAN和PS)造成了巨大的信令冲击。

造成“信令风暴”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移动终端需要“永远在线”,但是为了节电,终端厂家普遍采用了“快速休眠”机制,一旦屏幕关闭,终端则会在3~5 s内强行拆除终端与基站之间建立的无线数据链路。这就导致了在一个业务过程中,移动智能终端会不断地进行“休眠-激活”,在业务激活失败的情况下,移动终端会持续尝试激活。而激活失败多数情况是由终端配置错误、没有业务签约或者话费不足等非网络故障原因造成的。重复激活信令在网络中大量长期存在将对网络产生各种无谓的信令负担。

此外,大量的推送类移动应用带来的寻呼信令也是造成网络信令压力的重要原因。寻呼是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完成的,由于涉及到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基站,这些寻呼信令给无线网络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信令风暴”本质上是有限的无线资源与应用程序之间的大量信令交互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智能终端厂商、网络设备厂商和网络运营商多方协作,共同解决这一难题。智能终端厂商应该从芯片、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级别提供对“网络友好”的信令协议的支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信令开销。移动应用开发者在开发程序时需要优化合理的“心跳机制”,减少频繁的“心跳”。网络设备商应该提高网络设备的信令面容量,增强设备的稳定性,并且通过软硬件升级降低信令负载。而网络运营商,则需要对网络运行状态和网络容量进行评估及预测,根据移动互联网的话务模型调整网络规划和运营策略。

从技术层面来分析,信令风暴问题需要从移动终端、无线接入网、核心网多个层面来协同解决。针对移动互联网应用大量采用心跳机制以维持和服务器之间的连接,以及快速休眠特性对网络带来巨大信令负担这一状况,可以通过PCH状态控制及快速休眠(Fast Dormancy)机制来减少大量的RRC接入信令。使用Fast Dormancy机制后,RNC在接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SCRI信令后,不必释放RRC连接,只需将移动终端的状态驻留在CELL_FACH/PCH态,从而最大限度减少RRC信令。此外,为了提升CELL_FACH状态下数据传输的效率,3GPP R7和R8提出了增强型公共信道(HS_FACH/HS_RACH以及CELL_FACH_DRX)。基于此种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所产生的大量小数据包能够在CELL_FACH上传输,移动终端无需在RRC态和下行链路空闲(IDLE)态之间切换,节省了由于状态切换引入的信令资源浪费。

对于重复激活信令现象,移动终端厂商应该规范终端行为,对网络下发的拒绝原因做出合理的处理。而3GPP R10引入的T3446定时器可以作为退避计时器(Backoff Timer),进一步规范网络对终端的控制策略,一旦探测到终端的重复激活行为,网络侧可以启动Backoff Timer定时器控制移动终端的等待时间。在现网尚不支持3GPP R10的情况下,核心网可以通过构造虚假激活避免大量重复激活信令对网络造成的冲击。

通过引入智能寻呼,缩小寻呼范围以及空口寻呼量。在UMTS网络中,寻呼信令对无线接入网络(RAN)造成了严重的负荷。若用户处于IDLE/URA_PCH状态之下,寻呼信令会下发到整个LA/RA/URA区中的所有用户。为此,在UMTS网络中需要引入分级寻呼机制,根据用户的移动规律,先在用户经常活动的小区范围内寻呼,寻呼失败再在整个LA/RA/URA区内进行寻呼。

LTE提供了更有效的智能寻呼解决方案,能够根据移动终端的移动性选择不同范围的寻呼控制,对于低速移动的移动终端,启用单一基站(eNodeB)寻呼,而对于移动性较高的终端,则可以进行基于跟踪区(TA)或者跟踪区列表(TA List)的寻呼控制,以此达到寻呼开销与寻呼效率之间的平衡。

2.2 推进网络体系架构向LTE演进

和升级

LTE以正交频分复用(OFDM)、多输入多输出(MIMO)无线接入技术为基础,采用扁平化的全IP架构,相对于2G/3G网络,LTE能够为移动互联网提供更强大的业务支撑能力。其技术优势体现在:

(1)OFDM、MIMO技术的使用能够大大提升频谱效率,为用户提供更高的无线接入速率。在4×4 MIMO及64QAM的条件下,其上行速率可达170 Mb/s,下行速率高达300 Mb/s,分别为3GPP R8 HSPA的8~9倍和3~4倍。具有高速率、高频谱利用率、高吞吐率特点的LTE网络完全能够承载移动电视高清视频类移动互联网应用。

(2)LTE支持对称及非对称的带宽分配策略,运营商能够灵活设置载频。视频电话、UGC等对上行带宽有较高要求的移动应用能够从中获益。

(3)更短的网络时延,控制平面的时延不超过100 ms,而用户平面单向时延不到5ms。交互式应用,尤其是互动类网络游戏能够获得与有线网络相当的高质量用户体验。

(4)LTE各基站之间建立的X2接口支持高速移动条件下的无缝切换。上述特性保证了LTE网络对移动互联网业务具有更强的适配性。

目前,3GPP组织在其LTE计划中提出了演进的分组系统(EPS)系统,以构建一个简单通用,能够集成现有业务和应用的网络系统,为用户提供丰富、高质、无缝业务体验及灵活可靠的业务体验,为运营商提供可管、可控的运营能力[13-14]。EPS系统架构包括演进的分组核心网(EPC)和演进的通用移动通信系统陆地无线接入网(E-UTRAN),如图4所示。

在接入网E-UTRAN一侧,eNodeB节点包含了UMTS网络中NodeB节点的所有功能,并部分集成了RNC的功能,网络结构更趋扁平化。由于信令处理流程大幅简化,呼叫建立时延及数据传输时延缩短,提升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用户体验。此外,由于eNodeB节点之间通过X2接口相连,并且采用IP技术传输,终端设备在移动过程中能够保持无缝切换,从而有效提升业务的移动性。eNodeB节点与EPC中的多个移动性管理实体(MME)和信令网关(S-GW)通过S1-MME和S1-U接口建立连接,这样终端在移动过程中能够始终与驻留在相同的MME/S-GW上,由此减少了接口间的信令交互。

EPC是LTE的核心网,在EPC中网络控制平面与用户数据平面分离,同时其用户平面更趋向与扁平化,能够应对网络流量的迅速增长。EPC系统采用全IP化的传输技术,移动终端即使在不同的接入技术之间进行切换也能保持业务的连续性。在EPC系统中,移动终端一旦接入系统,便会被分配一个IP地址以建立默认承载,该承载在移动终端接入网络的整个过程永久存在,通过这种方式用户在任何时刻均IP可达,移动应用能够真正实现“永久在线”。S-GW和公用数据网网关(P-GW)是用户平面的主要网关设备,而信令处理功能则从3G网络中的服务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支持节点(SGSN)节点分离出来,单独构成一个新的功能实体MME,这种控制平面与用户平面相分离的结构使得MME只需要负责用户及会话管理的相关控制,如NAS信令、移动性管理、切换控制、核心网节点选择,而S-GW则专注于用户数据传输与路由切换。

2.3 异构接入网络的融合

多种移动网络趋向融合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要求,EPC架构既支持3GPP标准的UMTS、LTE接入方式,同时也支持CDMA、WLAN、WiMax等非3GPP标准的接入能力,能够实现对2G/3G/LTE/WLAN等异构网络的融合。构建融合分组域是提供数据业务的关键,为此可以分阶段实施融合。前期可以采用独立建设方案,后期随着用户及业务量的增长,完成对不同分组域的融合。在实施融合的过程中,可以优先完成2G/3G与EPC的融合,后续实施无线局域网(WLAN)等非3GPP标准与蜂窝网间的融合,提升WLAN业务访问体验,分流运营商自有数据业务和提供更高的接入带宽,最终实现2G/3G/LTE/WLAN的共核心网建设。

3 结束语

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使得移动互联网正以更加神奇的速度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移动应用的基础承载网络,移动互联网对传统的IP网络在移动性管理、轻量级IP协议适配、异构网络多接口接入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而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在继承传统互联网开放创新特性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同于传统互联网应用和话音业务的话务模型,这对按照长连接/峰值吞吐量设计的移动通信网体系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以IPv6为基础的移动性管理方案对移动互联网的可用性、效率和可扩展性具有重要价值。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向纵深的发展,未来的移动互联网会出现更多能力受限的终端节点存在IP通信的需求,为存在能力差异的终端节点设计规范的轻量级IP协议是保证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逐步融合的基础要求。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用户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无线接入方式,通过多接口实现异构网络技术的融合,能够为移动应用提供更多的带宽资源和更可靠的网络传输保障。

小包比例、短连接以及信令/流量比显著增加是移动互联网话务模型的典型特点,这给移动通信网络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并影响着网络进一步的流量承载和长期盈利能力。对于“信令风暴”给网络带来的巨大冲击,需要终端厂商、设备商、网络运营商共同努力,从设备,网络两个方面协同解决。而LTE作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主要标准,采用全IP、扁平化的体系架构,并且支持2G/3G/LTE/WLAN等异构网络的融合,能够为移动互联网提供强大的业务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2年国内移动终端发展特点及2013年一季度状况[EB/OL]. (2013-06-10). 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5214847/n15218234/15475540.html.

[2] Gartner. Forecast: Smartphone Production by Chinese Manufacturers, 2011 to 2016 [EB/OL]. (2013-06-10). http://my.gartner.com/portal/server.pt?open=512&objID=202&&PageID=5553&mode=2&in_hi_userid=2&cached=true&resId=2284915&ref=AnalystProfile.

[3]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 北京: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12.

[4] 爱立信. 爱立信流量与市场数据报告 [R]. 瑞典: 爱立信. 2013.

[5] 阚志刚, 黄晖, 马建. 移动IPv6概述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2,8(3):20-23.

[6] KEMPF J. Goals for network-based localized mobility management (NETLMM) [S]. IETF. 2007.

[7] MOSKOWITZ R, NIKANDER P. Host Identity Protocol (HIP) Architecture [S]. IETF. 2006.

[8] BORMANN C, CASTELLANI A P, SHELBY Z. Coap: An application protocol for billions of tiny internet nodes [J]. Internet Computing, IEEE, 2012,16(2):62-67. DOI: 10.1109/MIC.2012.29.

[9] MULLIGEN G. The 6LoWPAN architecture [C]//Proceedings of the 4th workshop on Embedded networked sensors, 2007, New York, NY, USA: ACM, 2007:78-82. DOI: 10.1145/1278972.1278992.

[10] WINTER T, THUBERT P, BRANDT A. RPL: IPv6 Routing Protocol for Low power and Lossy Networks [S]. IETF. 2011.

[11] BLANCHET M, SEITE P. Multiple Interfaces and Provisioning Domains Problem Statement [S]. IETF. 2011.

[12] 3GPP TS 23.861. Multi access PDN connectivity and IP flow mobility (Release 9) [S]. 3GPP. 2011.

[13] 艾明,田野,徐晖. LTE-未来移动互联网的使能技术 [C]//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 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 2011:8.

[14] DAHLMAN E, PARKVALL S, SKOLD J. 4G: LTE/LTE-Advanced for Mobile Broadband: LTE/LTE-Advanced for Mobile Broadband [M].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NY. 2011.

移动网络范文第3篇

摘要:统一于金融服务商与电信运营商之下的金融实时信息推送系统,将信息分类管理与深度挖掘信息价值这一理念融入金融服务中并通过网络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将构想得以实现,通过将现有技术进行整合再应用,进一步发挥了已有技术的价值。

关键词:Java开发语言;B/S开发模式;蓝牙

1 项目建模与结构优化

1.1 系统整体目标分析

本项目旨在构建这样一个系统:以用户需求和银行相关业务为导向,将互联网、报纸、相关机构等信息源进行人工采集和整合,以用户的定制和兴趣分析为依据,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类、重组和匹配,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提醒和推介,用户按照自身需要决定是否进一步阅读该信息,系统通过支持手机移动上网和pc机上网的方式将及时精准信息推送给可能需要的用户。在手机移动上网服务和电脑b/s模式网络服务支撑下,用户可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减少信息传递的滞后性,真正实现实时信息推送服务,发挥信息的时效性价值。

1.2 系统模型说明

通过分析和调整,我们将系统模型划分为以下主要模块(如图1):

(1)异构信息源整合部分。

该部分主要通过人工对互联网、报纸、相关可用系统内数据、相关机构信息、银行内部渠道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筛选,结合工作人员的经验和业务知识将其中有用部分输入到系统的及时信息库中。

该部分为系统的基础部分,其核心是对异构信息进行人工整合。整合后数据质量取决于工作人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信息分析、鉴别能力,是工作人员经验与知识价值的体现。同时整合后的及时信息数据库是系统提供及时精准信息推送服务的信息来源库,因此其质量又直接决定了用户推送服务的质量和后继信息应用及其价值的实现。

(2)信息组织、增值部分。

本部分是在上述异构信息源整合后获得的及时信息库基础上,结合银行已拥有的客户资料数据和用户提交的相关定制要求,以此为指导对及时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将有价值的信息与需要该类信息的客户进行匹配。通过对信息的重新组织,使信息的潜在价值被激发,为满足用户需求作好准备工作。

(3)信息推送服务部分。

本部分是在上述已匹配好用户与信息的基础上,获取银行已有的客户联系方式,依托移动服务运营商,以手机短信推荐的形式向用户推送可能对其有用的信息。鉴于手机数据传递业务对数据量的局限性,此部分推送的仅仅是有用信息的概要情况,包括标题、时间、访问方式等。给定信息详细内容的访问方式,使对某条信息感兴趣的用户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手机上网访问或pc上网访问相应的内容。

(4)信息显示平台部分。

该部分旨在构建一个可通过手机和pc两种方式访问的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显示平台,该平台在用户信息推送服务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进一步对相关用户提供详细的信息内容服务。平台采用当前流行的b/s网络服务模式,用户在pc上无需安装任何软件,只需要通过网页浏览器即可访问系统平台,获取所需信息。

1.3 系统业务分析

我们采用uml中用例图来表示系统的业务,从工作人员的视角和客户的视角来分析系统的业务功能,其具体表示如图2所示。

2 PC机部分设计

2.1 系统采取的方法

通过收集大量的真实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实际可用的系统,模拟现实情况下为客户提供实时金融信息推送服务的过程和方式。经过试用和改进,最终将系统推广使用,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2.2 采取的技术

系统可采用Java开发语言和基于Jsp的B/s开发模式,构建一个综合的应用系统,系统的组成包括一个信息处理后台、一个配套信息显示网站、一个金融信息检索词典和一系列基于不同渠道的信息推送模块。它们相互协作,完成实时性的金融信息推送服务,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

2.3 可行性说明

开发这样一个系统在当前的技术背景下难度不大,且开发风险较低,特别是Java语言的平台无关性和易维护性可以满足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另一方面,系统兼顾到应用中多方的利益,因而商业风险也很小,其推广应用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2.4 操作部分

根据前期系系统分析、设计以及数据采集我们实现了数据库的设计,以MYSQL软件为工具创建关系数据库,设计过程如图3所示。

代码部分采用Java开发语言和基于J印的B/S开发模式。在数据库设计中,将上述六个阶段不断循环反复,达到最优数据库体系。

(1)构建信息处理后台,将从银行获得的实时信息及时发布到后期建设的显示网站,供用户查询相关消息的详细信息。

(2)配套信息显示网站,建立ASP网站,并与数据库实现对接。

(3)金融信息检索词典,利用前期搜索的海量金融词汇和MySQL实现金融词汇查询功能,方便用户查询收到信息当中包含的金融词汇,以便做出正确、快速的投资决策。

(4)基于不同渠道的信息推送模块,主要是实现PC机与手机的对接,构建用户查询信息的双向渠道,完善体系。

3 手机部分设计

3.1 手机平台选择

金融服务商需要将即时信息个性化的传递给注册客户,采用通过3G手机终端向客户发送个性化短信息的方式,其短信息内容即是客户所注册账户相关发生的金融信息。因此需要用到PC端向手机群发短信的功能。由于还没有投入产业化,实验时不一定能得到电信运营商的支持,因此选择使用相当大的一部分手机都已支持的蓝牙无线网络替代。使用Linux操作系统的pc机通过蓝牙适配器可在试验阶段方便的同手机通信。因为手机操作系统平台存在多样性,目前存在Symbian、Palm OS、win ce以及Linux等,考虑到今后软件的跨平台性、易移植性和易布署性,所以选择使用的开发语言为Java。

技术要求:(1)通过c语言或者c++语言,基于蓝牙域的套接字网络编程,开发服务器的无线通信接口。(2)通过J2ME,提供蓝牙API可供调用,开发手机上元线通信模块。

3.2 手机通讯方案

通过手机终端获得信息之后,不在PC机旁的客户可以立即通过手机专用网络进入本系统查看消息详情与分析师的最简单评价。利用现今已很成熟的手机浏览页面的功能。考虑两种功能比较简单的嵌入式浏览器实现方式:(1)利用手机已有的浏览器(需要使用程序调用)。(2)实现一个简单的嵌入式浏览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运行在后台。它负责处理http协议,包括向指定站点发送http请求(re-quest)和接收站点回复(response)的http内容并进行处理;一部分为GUI显示,将收到的http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用户。

技术要求:(1)tep/udp网络通信;(2)b,http协议。

3.3 操作部分

(1)c和c++语言的应用。

(2)J2ME的初步实验,试做初步的Java程序,并在3G手机上顺利运行。

(3)找到可参考学习的http协议实例并采取针对性研发。

(4)采用蓝牙网络,在pc端使用Linux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提供了BlueZ协议栈和相应的工具,可以基于该协议栈很方便的开发服务器的无线通信模块。使用Linux操作系统的pc机通过蓝牙适配器可以很方便的同蓝牙手机通信。

(5)实现实验时真正将信息通过蓝牙发送到手机端。

3.4 实现部分

(1)将理论知识用技术来实现,完成PC端向手机客户端群发个性短信息功能。

(2)确定所要实现的方式,完成手机浏览系统页面的通道。

(3)手机部分完成后与PC数据库联系起来,相互激励与响应,成为可行的整体。

移动网络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移动网络的不断演进,单一语音业务承载向数据业务、实时多媒体业务等综合业务融合发展。国内三大运营商4G网络的接入传输网络基本以IPRAN和PTN为主,它们能满足网络渐进式演进的需求,在2G、3G、4G共址情况下,可以提供E1、IP等多种基站接口需求,实现一定时期内的基站深度覆盖。进入5G时代,eMBB大带宽业务、mMTC(海量连接)和uRLLC(高可靠低时延)等新业务成为5G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现有的承载网设备不能满足大流量承载、SLA可承诺等的运营需求。基于此,本文主要对5G时代承载网的建设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5G时代;承载网;建设策略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Carrying Network in 5G Era

Wu Shun

(Hainan Telecom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Hainan 570203)

隨着网络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5G在此阶段已逐渐深化和发展。当前的传输网络环境需要科学合理地调整。在建设5G移动通信传输网络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发展5G网络。优化结构设计,不断完善城域网的PTN网络,继续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创新和改变技术及其他建设策略和方法,促进5G通信和应用技术的发展,提高人们对移动通信发展的应用和满意度,以稳定的方向推动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5G的网络架构主要包括5G核心网、5G承载网和5G接入网,组网方案有非独立组网(NSA)和独立组网(SA);5G时代的共建共享在NSA和SA阶段都要求实现承载网的互通,满足5G基站共享需求。NSA主要面向个人客户,业务需求主要是大带宽为主,主要的业务场景是VR/AR、4K直播、游戏加速等;SA主要面向垂直行业客户方面,业务需要除了大带宽、海量连接,更主要的是低时延和可控可管,业务场景主要有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智慧港口、远程医疗、自动驾驶等。

1. 5G业务对承载网的需求

运营商省层面的承载网总体架构基本按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进行设置,在当前的移动通信网络中,数据传输业务越来越多,对承载网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承载网也随着网络的不断演变而进行技术的更新迭代。

进入5G时代,带宽和时延是核心竞争力,5G在数据传输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数据的业务流向复杂、特定业务需要低时延、高可靠等。5G基站回传带宽需求大幅度提升,预计是4G基站的10倍以上,现有移动回传承载网络的容量难以满足,除此之外,5G网络的切片服务、虚拟化核心网的分布式部署架构、大容量传送、超低时延业务、高精度时间同步、快速开通、SLA可承诺、可保障能力和业务快速开通能力,对承载网提出诸多新型需求。

就目前现状来看,当前4G承载网技术体系不能满足5G网络的业务发展需求。需要结合现有成熟技术标准和5G新业务对承载网需求,在保护现有投资基础上对现有承载网进行有序优化,为开通5G业务做好网络层面的准备工作。

2. 4G/5G传输技术特点分析

2.1 中国电信

IPRAN是电信选择的4G移动回传业务承载技术,采用分组传送技术,基于IP/MPLS协议及关键技术为基础,主要面向移动业务承载并提供三层IP通道,使用动态路由协议分发标签转发业务。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现有移动网络的有效承载,同时也能够为其他业务的开展提供平台,实现对网络资源的统一协调,大幅度提高移动网络的运行能力。IPRAN主要优势在于三层功能的完备和成熟,整个网络是一个路由器和交换机组成的基于IP报文的三层转发体系,包括支持全面的IPV4(IPV6)三层转发及路由功能(静态、动态);支持MPLS三层功能、MPLS VPN功能和三层组播功能,开发性和业务调度非常灵活,尤其是IPRAN统计复用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的带宽,在4G时代通过扩容就满足比3G时代业务量10倍增长的承载需求。

从现有承载网的技术和容量来看,IPRAN技术需要从多维度进行进行升级,为了满足大带宽、低时延、高精度同步等要求,电信引入了STN(新型IPRAN)网络及设备,STN在设备容量、带宽能力、新功能(如SR、EVPN)支持能力等方面较IPRAN都有大幅提升。STN的关键技术是引入SR和EVPN;采用全新的SR(分段路由)功能,结合SDN控制器实现网络路径的可编程能力,根据业务需求和网络状态动态调整路径,根据业务SLA实现路径优化,简化了三层转发功能;为了实现了网络切片功能,即可按需灵活组网的方式,需要设备具备增强VPN(EVPN、软切片)和灵活的以太网技术(FlexE、硬切片),FlexE具备严格的TDM调度机制,确定时延,实现SLA可承诺,网络切片技术的核心的NFV(网络功能虚拟化),NFV从传统网络中分离出硬件和软件部分,硬件由统一的服务器部署,软件由不同的NF(网络功能)承担,从而实现灵活组装业务的需求。

2.2 中国移动

PTN是移动选择的4G回传业务承载技术,采用分组传送技术,基于以太网传输架构,PTN是二层传输通道,这个通道对用户来讲是透明的,PTN的路径规划、标签分配都是静态的。在PTN网络中,对MPLS-TP技术进行了实践应用,通过对网络运行状况进行分析,明确了MPLS技术应用的实际价值,其实,它是,其应用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据传输性能强大;安全可靠性强;能够省略复杂、繁琐的IP功能和信用命令;能够从控制层和客户中分离出来,独立存在,对于多种业务的承载效果良好;4G业务在传送网核心层引入L3 VPN,实现分组业务的灵活转发。

5G网络为实现基站间无缝切换和支持海量连接等功能,满足低时延业务的特性,需要减少控制面和转发面传输路径,即全网端到端L3功能,同时支持FlexE、高精度的时间同步等关键新特性;PTN网络在性能和容量上都不能满足5G业务的承载需求。

SPN(Slicing Packet Network)是中国移动在PTN基础上,提出的新一代切片分组网技术,基于以太网的传输架构,是以以太网内核为基础的新一代融合承载网络架构,具备前传、中传和回传的端到端组网能力。SPN的关键技术是引入了SR、FlexE接口和SCL层网络;SCL为网络业务和切片业务提供端到端硬隔离通道,可显著降低时延,支持网络拓扑重构和切片,满足5G业务超低时延、硬隔离切片的需求。SPN继承了PTN传输方案的功能特性,并进行增强和创新,满足5G各种新需求;采用FlexE技术,将5G大网络从逻辑上切分出独立子网和端口,同时也实现了业务速率和物理通道速率的解耦,通过端口捆绑和时隙交叉技术,轻松实现业务带宽的叠加,满足各类速率和应用的需求。

3. 5G时代承载网的建设思路

在5G 网络建设过程中,2G、3G、4G、5G 网络将会并存较长的一段时间,即使在 5G 网络的成熟期,4G 和 5G 网络仍将长期并存,协同发展。承载网以稳步推动5G建设为出发点,实际业务流量为测算依据,建设效益优先,初期以满足需求适度超前,中长期网络可平滑扩展的建设策略。

3.1 网络结构

5G承载网是为5G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提供网络连接的基础网络,不仅为这些网络连接提供灵活调度、组网保护和管理控制等功能,还要提供大带宽、时延、同步和可靠性等方面的性能保障。5G承载网需要支持差异化的网络切片服务能力,网络切片涉及到终端、无线、承载和核心网,需要实现端到端协同管控。通过转发平面的资源切片和管理控制平面的切片管控能力,可为5G三大类业务应用、政企专线等业务提供所需服务等级协议(SLA)保障的差异化网络切片服务能力。

承载网按省际骨干层、省内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进行设置,采用分层组网模式。省际骨干层由集团公司统一规划建设,省内承载网各省按需进行规划建设,一般核心层采用口字型组网模式,汇聚层和接入层采用环形网模式,接入层一般采用环形组网方式,除非在光缆资源极度受限的情况下,个别DRAN站点,可采用环带链的方式。

3.2 带宽规划

5G前传主要有分布式无线接入网(CRAN)和集中式无线接入网(DRAN)两种场景,其中CRAN又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种部署模式,CRAN大集中一般需要CU云化和DU池化集中部署来支撑实现,DRAN一般极少数使用。

针对S111站型(64TRx),单基站峰值带宽一般为7Gbps,均值带宽为3Gbps;S222(64TRx),单基站峰值带宽一般为10Gbps,均值带宽为4Gbps。回传网络的建设需向基站负责,保证基站在达到峰值时仍能正常工作,根据地域和流量的不同,高业务流量区域一般采用50GE的接入环,每个接入环接入20-30个共享基站;偏远低业务流量区域一般采用10GE的接入环,每个接入环接入10个左右的共享基站;在接入传输环规划阶段,要与无线网紧密衔接,合理预测BBU流量,兼顾扩展性,在传输环节点BBU侧按需选用GE、10GE或25GE接口。

3.3 时间同步

当前4G时间服务器性能指标已无法满足5G承载的新要求,同时时钟同步精度主要受到外部时钟源准确性、不同网络设备时钟差异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超高精度时间同步是5G承载网关键技术之一,5G时间同步需求主要体现在基本业务时间同步需求、协同业务时间同步需求和新业务时间同步需求三个方面。在时间同步网的架构和部署层面,可根据业务需求采用时间源设备下沉方案,减少时钟跳数,将时间源设备部署在汇聚层的边缘,提高时钟的精度。

4. 结语

5G为“万物互联”而来,5G行业应用的探索是个分阶段的长期过程,5G融合应用是新生事物,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行业市场的应用场景、技术特点和未来发展机遇,随着三大应用场景的不断完善和丰富,在5G网络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多种层次的需求,因此在5G承载网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当前的传输网络架构和新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同时采用标准技术,跨厂家进行混合组网试验,降低建网成本,从而为5G网络的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獻:

[1]迟永生,王元杰,杨宏博,裴小燕.电信网分组传送技术IPRAN/PTN[M].2017年4月.人民邮电出版社.

[2]李佳美,魏佳奇,刘莹.5G无线网络架构对传输网的影响浅谈[J].计算机网络.2019.

[3]刘敏.新形势下基础通信网络架构的建设和优化策略[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6):43-44.

[4]杨柳,李丹雪,王佳,等.5G时代传输网络建设策略探讨[J].中国信息化,2017,26(7).

[5]夏斌.5G时代传输网络建设策略探讨[J].智能城市,2018.4(11).

[6]张优训.5G承载网关键技术及建设策略研究[J];信息通信;2019,(08)

移动网络范文第5篇

随着通信网络的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手机应用软件正在从单机版本向联网软件快速发展, 特别是当前3G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给移动网络软件应用带来了新的时机, 移动网络应用软件将不断走向市场, 本文根据作者在移动网络软件开发的经验和对移动网络软件的研究, 对移动网络游戏软件开发对此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 对移动网络软件模型的设计、客户端软件、服务端软件、网络交互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可为移动网络软件的开发起到较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移动网络软件架构

为了便于分析和理解移动网络软件架构的特点, 以移动网络软件的典型应用软件——移动网络游戏为例, 对软件架构模型进行分析。

在移动网络游戏里, 不同玩家通过手机终端在线玩游戏, 玩家的游戏数据在在移动游戏服务器中, 同时需要系统管理员对游戏进行监管和维护, 是一种典型的客

户端/服务端的架构, 即其软件所包含:移动终端软件、服务端软件、客户端管理软件三大部分。如图1所示:

图1即为通常所述的2+1模式, “2”即为必备的“移动软件客户端”和“移动软件服务端”, “1”即为可选的“管理客户端软件”。

三、移动网络软件的组件结构

为了明确移动网络软件客户端与服务端之间的关系, 可用组件图来表示系统组件间的结构关系, 为此特别绘制组件图以对其软件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

移动网络软件牵涉到在移动终端、移动服务器、管理客户端上软件模块, 从图1的模型上可以看出, 其组件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即:

移动客户端软件:如移动游戏的客户端部分;

移动服务端软件:如动游戏中的服务器端部分;

移动管理端软件:这分软件如果采用B/S方式, 则客户端通过浏览方式直接与服务端的WEB软件交互, 此时客户端主要体现为WEB页面中的用户请求和展现的内容, 而服务端则是对应的WEB服务软件。

其对应的组件图如图2所示:

图2中, 在客户端组件上进行了细化, 除了绘制基本的玩家客户端组件, 还绘制了门户组件, 并且将门户组件细化为管理员门户组件和商家门户组件, 三个客户端组件均与游戏平台服务端组件相连接。

组件图提供了系统的高层次的架构视图, 对于系统的整体架构以及后期的软件部署都有很强的表达作用。

四、结束语

本文在对其特点的分析基础上设计了移动网络软件架构的2+1模型, 即基本的“移动软件客户端”和“移

动软件服务端”加扩展的“管理客户端软件”, 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移动网络游戏为例分析了其组件结构, 从而对移动网络软件的模型和结构有了更清晰的阐述。

摘要:本文是在移动通讯网络应用软件不断兴起的背景下, 为了降低移动网络软件的设计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 本文对移动网络软件结构及其建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并以移动游戏为例分析了移动网络软件的结构特点, 构建了其基本架构。本文可为移动网络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技术思路并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移动网络,软件,结构,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 Booch, G., Rumbaugh, J.and Jacobson, I., The Unified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Addison-Wesley, 1999.

[2] Booch, G., Rumbaugh, J.&Jacobson, I. (2000) , The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User Guide, Addison Wesley.

[3] 张龙祥.UML与系统分析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4] 冯建和, 王卫东.第三代移动网络与移动业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移动网络范文第6篇

摘要 手机银行是将移动通信运营商的无线通信网络和银行金融系统相连,使手机变成随时、随地、随身的个人移动金融服务终端。本文详细分析了手机银行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电子商务手机银行通信技术金融系统

一、手机银行概述

手机银行是利用手机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简称,只要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手机连接至银行,利用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银行金融业务的服务系统都可称之为手机银行。它是继网上银行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银行服务方式,在具备网络银行全网互联和高速数据交换等优势的同时,又突出了手机随时随地的移动性与便携性,因此迅速成为银行业一种更加便利、更具竞争性的服务方式。手机银行利用移动电话与计算机集成技术,为银行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服務,以减轻银行柜面压力、方便客户,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伴随着中国3(;时代的来临以及手机终端技术的不断提高,未来商业银行必将围绕手机银行产生丰富的增值业务。

二、手机银行的发展现状

1.国内外发展现状。由于蕴含的巨大的商机,手机银行吸引了全球众多知名移动运营商和著名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从全球范围看,逐步形成了日韩领先、欧美跟进、中国追赶的局面。在日本,高度注重手机银行的安全管理,终端可以直接使用Java和SSL,交易的信号经过多重加密,安全保障技术近于完美,再加上与各银行间使用专线网,因此,银行业和消费者对这一业务的信赖程度非常高。同时,NTT DOCoMo等移动运营商把移动支付作为重点业务予以积极推进,目前手机银行在日本已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在韩国消费者也已经把手机作为信用卡使用,目前几乎所有韩国的零售银行都能提供手机银行业务,每月有超过30万人在购买新手机时,会选择具备特殊记忆卡的插槽,用以储存银行交易资料,并进行交易时的信息加密。

在欧洲,研究移动银行业务的团体主要有(;SM协会、WAP论坛、UMTS论坛、Mohey论坛、Radicchio、PKI论坛等。早在WAP技术出现的时候,欧洲的运营商就U经考虑如何把移动通信和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欧洲早期的移动银行业务主要采用的是WAP方式,因此也被称为“WAP Banking Service”,但是早期的WAP并没有达到技术要求的水平,虽然有了GPRS网络,但由于终端、业务互操作、运营模式和价格等问题,移动银行业务不仅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其他与WAP相关的业务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国内手机银行业务虽然多家银行都已开展,但由于公众的认知度和市场的发展度不高、用户对移动网络操作不熟练,还被视作新生事物,乐于接受这种金融服务的公众尚未形成规模,实际的用户比例更是无法与手机用户数量匹配。而银行也一方面面对着如此庞大的市场蠢蠢欲动,另一方面承受着手机银行的种种障碍静观其变。但总的前景依然乐观,随着手机越来越普遍的使用、技术的不断完善,仍有充分理由相信,手机银行一定会普及开来。

2.手机银行的技术实现形式。手机银行是由手机、GSM短信中心和银行系统构成。在手机银行的操作过程中,用户通过SIM卡上的菜单对银行发出指令后,SIM卡根据用户指令生成规定格式的短信并加密,然后指示手机向GSM网络发出短信,GSM短信系统收到短信后,按相应的应用或地址传给相应的银行系统,银行对短信进行预处理,再把指令转换成主机系统格式,银行主机处理用户的请求,并把结果返回给银行接口系统,接口系统将处理的结果转换成短信格式,短信中心将短信发给用户。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银行经历了STK、SMS、USSD、BREW/KJava、WAP等不同的技术实现形式:

(l) STK手机银行。靠智能SIM卡提供的加密短信来实现银行业务,安全性较高,可以实现一些转账和缴费业务,其前提需要用户将SIM卡更换成STK卡,银行服务菜单写在卡中。但各银行发行的STK卡彼此互不兼容,通用性大打折扣,而且STK卡的换卡成本较高,始终没有成为主流。

(2) SMS手机银行。普通短消息SMS方式,通过手机短信来实现银行业务,客户和银行通过手机短信交互信息。SMS是利用短消息方式办理银行业务,是扩展的短信服务业务,是目前实现手机银行的方式中手机终端适应性最强的一种,客户进入门槛低。

(3) USSD手机银行。超级短消息USSD即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是一种基于GSM网络的新型交互式数据业务,它是在GSM的短消息系统技术基础上推出的新业务。USSD可以将现有的GSM网络作为一个透明的承载实体,运营商通过USSD自行制定符合本地用户需求的相应业务,提供接近GPRS的互动数据服务功能。这样,USSD业务便可方便地为移动用户提供数据服务,而增加新的业务对原有的系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保持了原有系统的稳定性。USSD方式的优势在于:客户群体不需要换卡,适用大多数型号的GSM手机;实时在线,交互式对话,一笔交易仅需一次接入。费用较低,每次访问仅需约0.1元。

其局限则是:一是对不同类型的手机,其界面显示有较大的差异;二是从银行端到手机端的下行信息,无法实现端到端的加密;三是目前该业务仅在部分地区试点,尚未普及。

(4)WAP手机银行。WAP方式是一种无线应用协议,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协议。WAP定义可通用的平台,把目前Internet网上HTML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或者其他手持设备的显示屏上。客户通过手机内嵌的WAP浏览器访问银行网站。相对于其他手机银行技术,WAP具有无需下载客户端、门槛较低、通用性好、实时交互强、安全性高等优势,目前已逐渐成为我同手机银行的业界技术主流。

(5)客户端手机银行。客户端手机银行是指在GSM和cD-MA手机上下载客户端软件,通过Client方式访问实现手机银行功能。

客户端手机银行有KJAVA,BREW,IPHONE等不同平台的版本。

客户端软件需要针对指定的手机终端进行开发,对客户使用手机终端的要求较高,此外手机操作系统种类繁多,限于手机主频、内存、屏幕等硬件资源因素,不同手机操作系统的能力和特点存在差异,增加了手机技术开发的难度,开发维护成本也较高。

三、手机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手机银行具有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手其发展同样存在各种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

1.推广成本高,用户资费较高。目前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虽然都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但业务范围不同,具体的办理手续也不相同,且彼此互不兼容。一张SIM卡只能使用同一个银行的账号,用户办理其他银行业务时须购买相应银行的SIM卡,无法实现银行间的转账操作和资源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且手机银行的收费标准是“信息服务费+流量费”,即用户每月必须支付信息服务费,这部分费用在手机账单中扣除,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则由银行收取服务费。与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相比资费仍然较高。

2.使用不够便捷,缺乏个性化。目前使用手机银行办理业务时操作相对复杂,相当一部分用户,特别是对手机和网络操作不熟练的客户感到困难。各家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大多雷同,没有特色。而手机这一普遍的通讯工具,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那么针对手机银行的目标客户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应根据手机使用人群的个性特点设计才能更有效果。

3.手机支付功能不足。目前,在欧洲电信运营商与餐厅、电影院、航空公司等第三方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手机网上订餐、订票、订座等多种服务。在日本使用DOCoM03G手机的用户用手机就可以轻松购买可口可乐,银行在其中提供无线互联网的在线支付。但在中国,手机银行业务由于受技术、流程、合作伙伴等方面的制约还缺乏类似的个性化业务。

4.安全问题。与网上银行一样,安全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资金和货币的电子化,很容易使银行在转账、交易、支付等服务过程中生成风险。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如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是不会使用这一服务的。因此这就要求在实施手机银行解决方案时必须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安全性,采用比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公平性等。手机银行安全性的顾虑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手机银行服务,就必须解决好安全问题,建立并维持一种令人信任的环境和机制。

四、关于手机银行发展的建议

随着《电子银行管理办法》和《电子支付指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手机银行市场将得到进一步规范,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于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IT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空间越来越宽广。在当前的有利形势下,手机银行要突破制约,提高自身质量,赢得客户口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1.降低进入门槛、减少服务费用。银行方面进一步规范手机银行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实现银行间的跨行操作和资源共享。

同时应与运营商联系洽谈,降低信息服务费,同时简化操作流程,达到减少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用。

2.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做好市场调研,挖掘不同用户群的特色需求,开发符合需求的手机银行业务。手机银行的功能要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体现出来,人机界面外观必须一目了然、赏心悦目,使用方式则要直观、简便、灵活,符合绝大部分客户的使用习惯。对客户操作的响应速度要足够迅速,对操作错误或返回错误信息应提供合适的后续操作,防止程序崩溃。

3.大力推动手机支付研发。手机支付已成为当今手机应用的热点,银行、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均想在这一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抢占市场份额,各种技术解决方案纷纷出炉,虽然业界尚未有统一标准,一场支付领域的革命却已蓄势待发。在手机支付应用方兴未艾的大环境下,银行应该主动出击,探索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如现场非接触式支付、远程支付等,努力寻求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案,并加强与运营商、设备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移动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将手机支付整合到手机银行的功能中,使客户真正做到随处支付,无卡消费。

4.进一步提高手机银行的安全性。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并不亚于网络银行。为了推广手机银行业务,促进手机市场的繁荣,服务商和各银行也在积极地谋求相应的安全措施。手机银行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软件、数据库、数据存储及网络等多项技术,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给这项业务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这些技术都不是停步不前,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旧有的方法不断被更新,过时的技术不断被淘汰。这就要求手机银行系统平台及网络架构也要不断地更新,以适应业务发展及平台安全运行的需要。在网络安全方面,可对网络进行仿黑客的模拟攻击以检验网络平台的健壮性,也可请专门性网络安全公司对网络平台进行安全评估。在日常维护操作方面,加强各种安全策略的制定,理顺维护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监督制衡体系,堵塞可能的安全漏洞。银行方面,也通过在内部网设定SSL( SeCure Socket Layer)及安全插座层,将通信内容密码化以此保护网页安全。此外,银行还要求客户设定ID号码、密码和确认密码,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本人确认的安全性,加大安全系数。银行通過对客户遭遇密码被盗事件还提供补偿保险服务,从而有效地减低了客户利用手机银行的操作风险。

上一篇:六一儿童节优秀作文范文下一篇: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