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技术平台

2024-05-05

信息网络技术平台(精选12篇)

信息网络技术平台 第1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的硬件资源也日臻完善, 计算机及其网络早已深入到很多家庭和学校。利用网络来获取知识, 方便、快捷, 可以增强学生视野, 扩大知识面, 而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本身的学习, 就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十分典型的例子, 它充分体现了本学科教与学的特点, 为书本知识的拓展和演练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同时它也能够实现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让学生有一个更加直观、深入和持续的学习过程, 这都是普通的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下面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利用网络来辅助和深化信息技术的教学。

一、互联网搜索

目前, 信息存在着数量大、更新快等特点, 在图书馆里面一本本查阅资料往往显得不合时宜, 加之信息技术恰好是以信息为主的一门学科, 故其不可避免继承了信息本身的特点, 因而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俗话说的好, 有问题, 找百度。互联网搜索在教学中不仅能够对于学生不熟悉、不了解的陌生事物进行解答, 还能够通过其特有的搜索广泛、资料齐全等特点, 对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式进行一个详细的对比, 方便学生选取其想要的部分。其次, 考虑到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广、难度较大等因素, 它还可以有效地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搜索扩展, 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等。比如, 一个学生想建立一个网站, 通过高中信息技术书本知识的学习后, 对程序代码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却对建站的其余部分一无所知, 这时他可以使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来搜索“怎样建站”等条目, 来获取书本上没有讲到的知识, 从而增强信心, 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互联网上的条目琳琅满目, 因此使用搜索引擎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这些信息一网打尽, 并能够建立一个数据库, 任意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翻阅, 这无形中就演变成为可以为人类随时调用的巨大储存空间, 而且它丝毫不会增加学生用脑方面的负担, 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将更多的精心放到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上来。

二、动态网络学习平台

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一项长期的过程, 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所以, 光是在课堂上学习和操作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网络化的平台, 对学生课堂后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跟踪, 只有这样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为此, 建立一个动态网络平台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帮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网络平台的建立, 我们可以实现在线教学, 把由于上课时间限制, 没有能够及时讲明白或者由于内容比较复杂, 需要反复讲解的部分放到网络平台当中, 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反复查看, 以便与自己所理解的知识相比较, 看自己有没有在理解方面出现疏漏的地方。此外, 在线教学的内容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老师的教学录像, 它还可以包括一些关于信息技术的实例演示, 能够让只存在于语言表达中的操作能够以图像的方式固定下来, 方便理解。除在线教学外, 我们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开辟一个老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空间, 大家在里面产生思维上的碰撞, 进而迸发出更多的想法和创意。另外, 我们还能够利用互联网络强大的信息搜集与发布功能, 将更多的教学素材和学生作品以及学习经验集中到一起, 让大家完成学习任务之余, 也能够在欣赏他人作品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不足, 取长补短, 从而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

三、云服务

当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一种新型的商业计算机模式———云服务正在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尤其是近年来, 凭借着低成本、易操作、使用方便等巨大优势, 它越来越受到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的青睐。鉴于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的一门课程, 像诸如物理、化学学科一样, 它都要求我们的学生到学校机房里面进行实际的操作, 可是学校出于网络安全的考虑, 禁止学生在公共电脑上插U盘, 加之电脑自身自带有系统还原软件, 这就使得学生面临在电脑上操作的成果无法保存的困境。只要铃声一响, 学生的学习就立刻结束, 课后想继续学习的时候, 还得重新再来, 这必定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 但云服务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只要有云服务, 学生的作品就能够上载到互联网中, 课后学生可以随时进行下载, 继续课上没有完成的学习任务, 这对于学习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都是一种突破。此外, 从老师和学校方面来说, 云服务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还是相当有益的, 由于采用了云服务, 学校不需要在每台机器上都装有同样的软件, 由于云服务的云存储功能, 电脑的硬盘的容量也比以前大为降低, 这势必大大减小了教学的成本。由于电脑中没有烦琐软件的安装, 信息技术的老师便能够从相关软件复杂的维护中解脱出来, 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上去。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平台宣传口号 第2篇

1、诚信中国,双赢你我。

2、芝麻开门,xx贷能。

3、xx贷——梦想成真的好地方。

4、xx贷,一拍定乾坤。

5、诚信架筑你我,便捷服务大众。

6、xx贷网,小民(有)银行。

7、诚信便捷,感动一生。

8、弹指一挥间,网上直掉。

9、金网融汇天下财,银桥贯通xx贷。

10、诚信一点,滚滚财源——xx贷。

11、“e”点xx贷,前途升的快。

12、远亲不如拍拍,xx贷帮你解决燃眉之急。

13、xx贷,您生活理财的好帮手。

14、xx贷,不怕贷。

15、xx贷,让你的资金不闲置。

16、看口袋唏嘘,找拍拍顶好。

17、e借e还,再借不难——xx贷。

18、个人网贷,款款信赖。

19、xx贷——引领最光明钱途。

20、网络借货,尽在拍拍货。

21、实现梦想,找我拍拍货。

22、xx贷——比朋友更“朋友”。

23、拍拍网贷,成就理想。

24、让我们手牵手,共渡人生激流。

25、贷款,就去拍拍网贷。

26、xx贷,为世界添精彩,为你赢喝彩。

27、xx贷——网尽天下钱袋。

28、有求有应,有情有利。

29、xx贷,闲钱、现钱转得快。

30、xx贷,投资理财新主张。

31、网络开启借贷新纪元——xx贷。

32、钱来钱往,弹指之间,想贷款,还是找xx贷。

33、创业基金不用愁,xx贷为你解决烦恼。

34、xx贷:急所急,帮所需。

35、拍拍借贷,创业新时代。

36、想要拍了还想拍吗?就来xx贷。

37、不想东跑又西借,就来拍拍把款贷。

38、xx贷,用心营造爱的`空间。

39、借网贷筹,为您解忧。

40、拍拍袋,让你肥水不流外人田。

41、贷款好轻松,资金不用愁。

42、xx贷,高回报,零风险,贷过就信赖。

43、借我东风,还您锦带,助人利己xx贷。

44、xx贷,放贷借款稳又快。

45、有借有还,诚信网贷。

46、人人借贷,款款信赖——xx贷。

47、拍拍借贷,精彩无限。

48、拍拍平台为您开启成功的起点,创造事业的辉煌。

49、还快借快,xx贷。

50、拍你所拍,贷我所贷——xx贷。

51、xx贷,因为需要,所以存在。

52、xx贷,一拍即合。

53、上xx贷,借款速度快。

54、xx贷,他能帮我的忙。

55、一拍即和,一贷即活。

56、交四海友,获利益己。

57、君子爱财,取之xx贷。

58、xx贷,邀您进入借贷新时代。

59、xx贷,有借有还,时尚的网络信贷。

60、网络的神话,真实的捞钱。

61、网上xx贷,网下拍钱袋。

62、缺钱,闲钱都会变得精彩。

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 第3篇

[作者简介]李冠亚(1992—),男,河南省周口市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主要研究方向:治安。

[文章编号]1009-3729(2014)04-0071-04

[摘 要]证件合一是针对当前社会居民持有的证件繁杂众多、使用流程复杂低效的现状而提出的简化证件、合众为一的构想,其背后的支撑或实质则是证件合一的网络信息平台。鉴于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构建过程中存在牵扯部门众多、需要规模庞大的软硬件支持、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严峻、信息众多导致录入维护困难、立法滞后等制约因素,建议采取如下应对措施:权威部门牵头,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合力共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利用原有资源;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按照生命轨迹,不间断并有条理地收录、维护公民个人信息;完善相关立法。

[关键词]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电子证件;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D192.1;F49;TP309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4.014

当今社会,人们在享受网络信息化带来的方便快捷高效生活的同时,又深深地被证件系统方面的种种不便所困扰。具体来说,就是各种证件种类繁杂、颁发重复、功能重合,这既带来携带不便、办理困难的困扰,又因使用低效而造成资源浪费。从政策和理论上来说,制作和颁发每一种证件的初衷都是把证件当作服务的工具,保障群众享受相关的权利,但由于证件越发越滥,最终造成其使用效果事与愿违。[1]与此同时,与证件有关的一些服务性系统如金融系统、安检管理系统、服务性的登记系统(如就医时的患者信息录入系统)却与相关证件没有太多软件与硬件上的联系。这样,一方面造成服务性系统收录、核实用户信息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与财力,自身的服务能力弱化,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效益低下;另一方面也给公民带来诸多不便,使其失去了本应享有的高品质现代服务。目前,学界有关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微观方面,涵盖电子证件的信息硬件支撑、安全防伪技术、信用制度、隐私保护与立法研究,而缺乏对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本身构建的系统性研究。本文拟在对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的概念、组成部分、运行方式、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初探,以期有助于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更好地为民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一、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概述

证件合一是指将功能相同或联系紧密的证件整合统一,简化居民持有证件的种类、数量,加强发证机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合作,使其所掌握的证件信息共享,以方便公民的日常生活,提高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具有服务性质的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降低其运作成本的一种证件措施。具体来说,证件合一就是将现有的所有证件按照不同功能划分成几大类,将原先各种证件所包含的信息进一步整合完善,并针对性地只颁发几类实体证件。为此,需要构建一个包含软件与硬件的庞大的网络信息系统平台。这一平台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即存储各类证件信息的信息数据库、各级维护信息平台运行的具有不同管理控制权限的分中心、各种权限等级的数据收录与获取的终端,以及连接以上所有系统与各个社会上现存的拥有具体功能的企事业单位等子系统的高速主干网、次级网络和局域网。这样公民就可以在办理各种业务、出入各种场所时,凭借其随身携带的几个证件和一些附带的身份识别技术,在各种终端登录验证,凭借背后的数据库与高速网络来高效快捷地办理各种业务。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证件合一的表面形式只不过是公民所持有的实体证件的减少,其背后的支撑或实质则是证件所含不同种类信息的交汇处理平台,即证件合一的网络信息平台。证件合一就是要求各种证件发证机关将各自所掌握的相关信息实现共享,一起构建一个动态的信息收集、处理、存储与应用的共享平台。简单来说,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就是一个连接众多职能部门与服务机关的信息网络数据库。例如公民持有的一张与医疗、劳动就业、保险、保健相关的证件,其功能涉及公民在进行有关医疗、劳动就业保障、获取和支付保险,以及个人保健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身份核实认证、相关服务信息的录入登记等。证件合一中有关公民的所有信息由之前的各个部门系统所掌管转变为信息共享,可以指定其中的一个单位、部门进行信息的收集、录入与维护,也可以共同进行,使经过初步整理的信息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共享。这样一来,居民在获得医疗服务时,由医疗服务单位收集到的本居民的医疗信息能及时上传更新到一个其他部门能够收到的信息平台上。当公民在办理、支付医疗保险时,相关保险机构只要通过该公民持有的证件核实一下该公民身份,就可以获得该公民详细而又准确的医疗信息,能在节约调查核实医疗信息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与费用的基础上及时为公民办理保险业务,当然相关的保险信息也要及时上传到共享信息平台上。以此类推,劳动部门、保健机构也可及时获得相关信息,高效且低成本地完成与该公民相关的服务业务办理。

二、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构建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的应用前景广阔,但要实现这一重大系统工程需要面对诸多问题与挑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部门众多

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其所需信息来源多、分布广,在其构建过程中必定会涉及众多部门。除去原有颁发证件的部门外,还涉及许多服务性事业单位、公司、组织、行业协会、团体和支持这一平台本身的部门,大到公安系统、财政系统和交通系统,小到小区门卫、公路收费站和医院挂号处。所有涉及到的信息部门在整合各自信息时首先面对的就是技术的标准化问题。每个部门在证件信息的录入、整理、存储和应用时都有一套自己的技术标准,在整合时,依照谁的标准、以谁为主势必会产生一些分歧。与此同时,整合完成后由谁来主导证件合一后的信息工作,即由谁来负总责也会经过众多部门的博弈。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部门统一领导,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是无法构建起来的。

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方面众多,这是由其本身功能所决定的。因为它所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公民,其所服务的内容涉及到居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其所含信息要满足所有涉及到的系统的需要,而之前受到技术水平、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这些信息只能由不同系统部门分别或共同掌握。

2.需要规模庞大的软硬件支持

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需要规模庞大的软硬件支持,而这些软硬件背后则需要强大的技术储备和巨额资金的支持。不仅是建设初期,而且系统真正运行起来后的定期软件更新、不间断的设备维护,还需要数量众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持久稳定的资金注入。虽说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需要巨大的软硬件支持,但远远低于证件合一之前分散于各个部门系统的软硬件所耗费的资源,因为各个系统部门占用大量软硬件、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资源。因此,从长期来看,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节约资源。

3.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严峻

从公民个人隐私的种类来看,可以将其分为个人事务、个人信息和个人领域3类。[2]证件合一网络信息系统不仅涉及个人信息,还涉及个人事务、个人领域。把原来众多的证件信息综合于一体,甚至还会增加一些个人信息,这样的个人资料将联网式地被各个部门、单位、企业等应用,很容易被获取、另作他用。这样完备的公民个人信息极易被侵犯,却还不容易确定是被谁侵犯的。同时,作为证件合一之后出现的有限的几种证件(极其重要的个人凭证)一旦丢失,也就意味着证件的拥有者将不再拥有他其他所有的凭证,而拾到证件的人就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和享有其他服务的凭证。

关于公民的信息安全,首先要明确一点,就是信息安全与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成反比。长期以来就有关于公民信息安全的无休止的争论,在这里我们应先搁置这些争论,在保证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同时,尽可能地为信息传播清除障碍,即在构建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的过程中,找到信息安全与高效应用的平衡点。

4.信息录入维护困难

证件合一后,需要大量的个人信息(从出生日到当前阶段)用于给众多部门和服务性系统提供支持。例如公民的人身信息、金融信息、医疗教育信息、职业信息、诚信记录等。同时由于信息具有时效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就需要及时、不间断地收录、维护。信息录入维护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之前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录入、定期的录入,具体表现就是各个系统部门各管各的,不定期地收集,致使信息重复收录且在时间节点上不具有连续性。这也是导致资源浪费与办理低效的原因之一。

5.立法滞后问题

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在立法层面上面临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是证件合一这一新兴的证件运行管理模式本身没有法律指导;二是证件合一所主要依靠的基础即网络信息在立法环节上与其自身的发展速度相比相对滞后,在许多重要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很多网络信息行为在无任何法律法规约束下自由进行;三是现行的各种法律法规有的已经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有关网络安全、信息认证、加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跟进,对网络犯罪的预防、监管、责任追究等也缺乏完备的法律依据。[3]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网络安全同样缺乏法律保障,与之相对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从而造成网络安全管理漏洞,在立法方面存在网络信息安全隐患。

三、构建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议

1.权威部门牵头,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合力共建

构建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需要众多部门协商、协调,因此首先要寻求国家层面的帮助、民众的广泛支持。这需要相关专家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完整、有效的构建思路,形成具体、成熟的构建方案,以获得政府和民众的支持,进而制定颁发相关法律法规,组建专门建设、管理该平台的部门或者是指定现有的权威部门牵头协调组织各部门系统进行建设、运行。为了保证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可靠性、可控性、效用性,可以先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整合一部分证件功能,连接一部分系统,之后再逐步推进完善。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利用原有资源

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属于公共设施建设,构建这一平台投入大、见效慢、风险高,须由国家来进行强有力的统一协调,并由各个子系统、部门尤其是获益单位的共同努力来解决。从短期来看,将分散的证件信息收集整合,建设新的数据库、信息传输网络和证件信息终端会耗费大量的资金,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一旦新的体系建立起来,在其运行过程中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因此前期的资金投入是值得的。此外,构筑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所需要的软硬件资源还可以从其他部门原有的硬件设备和技术人才整合中获取,可以对其他部门的硬件设备按照新的要求进行改造,成为新系统的一部分;还可以对原先分散于各个部门进行证件信息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这样既节省费用,又不浪费原有资源。

3.保障信息安全

可用一句大白话来描述如何平衡信息安全与高效应用问题——让该知情的人尽快知情,把不该知情者的路堵死。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中的信息安全主要面临2方面危险,即“天灾”和“人祸”。“天灾”就是网络运行设备遇到自然原因而出现的问题。为应对“天灾”我们应注重数据库备份的建设,采用双机并行和多级网络结构,可以把存有重要证件信息的数据分存到几个数据库中,并将巨型数据库分散于不同地理区域中,通过通信网络将其连接。此外,应把证件信息平台的实体网络划分成多级别多层次多部分,形成相对独立的结构;每个部门的子系统、终端设备应有相应的权限设置,使其只能在权限内获取一部分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网络设备的物理隔绝、单向运行、数据分流,确保各应用部门严格分离。“人祸”是指信息管理维护过程、信息资源传递过程、信息应用过程中各方面人员(包括黑客)对公民信息的窃取、破坏,以及公民自身因丢失、损坏证件设备,致使自身信息受到侵犯。为防止“人祸”,首先,在获取信息之前要确保通过一定级别的第三方认证;其次,每一个接触公民信息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有相应权限和充足的理由,且在使用信息的过程中由本单位负责人监督、负责,每一次使用都有事后可查的记录。除此之外,还应建立行之有效的证件识别(包括对携带证件者本人的识别,如面部、指纹识别等)和挂失冻结制度等。

4.按照生命轨迹,不间断、有条理地收录、维护公民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要从个人生命的起点开始,按照生命的轨迹不间断且有条理地收集、维护。一种设想是从公民的出生开始,有关他的出生信息、生理特征就无差别地记录到他本人的证件之中,通过医院的证件信息收集终端传送到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上;伴随其生命轨迹的运行,在进行每一次涉及身份认证业务活动的同时,与此相关的准确信息也同时记录在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上。这样,收集和维护信息就变得简单,公民每使用一次证件、办理任何一项业务都是一次信息采集、更新和维护的过程。

5.完善相关立法

法律规章是确保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运行的基础,从法律层面上给予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一个法律身份,一方面可以规范其运行方式、程序,明确其中的权责关系;另一方面可以给予参与其中的各方(包括公民、各管理服务机构)以信心,为其提供法律保障。这样,参与各方会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各种有关证件的活动,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公民也会放心地将自己的信息交给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平台的管理部门也会权责明确地参与其中。有关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的相关立法主要涉及居民证件信息保护、居民个人信息收集、信息管理部门的信息处理与使用权限,以及救济途径4个方面的法律规定。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虽然面临着种种问题与挑战,但是构成这一平台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社会实践层面来看条件都已具备,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快速运行以及公民生活的迫切需求,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结果。当然,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需要相关专家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完整、有效的构建思路,形成具体、成熟的构建方案,获得政府和民众的广泛支持,制定、颁发相关法律法规。

此外,证件合一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还需要注意以下2点:

其一,证件合一不是简单地把所有证件合为一种,而是按照科学的分类标准划分成几类,每一类实行一种证件;其二,证件合一还包含将众多系统转化为一个大系统中的若干子系统,例如将凭证系统、支付系统、诚信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大系统,以现代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数据库和高速网络通道为依托,综合、高效、科学地为参与其中的每位成员提供多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支持。

[参 考 文 献]

[1]张蕾.减少证件种类,优化证件功能[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9-04-28(002).

[2] 吕欣,高枫.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中的隐私保护问题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8):188.

信息网络技术平台 第4篇

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架设信息技术平台,助推网络校本教研进程”的校本教研思路,充分利用网络,以网络资源为依托,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共同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探索新形势下的网络教研模式。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教师提供学习修炼的平台

1. 完善的硬件设备与丰富的校园网络平台是网络校本教研的基础。

采用教育网和网通宽带共享的介入模式,双线路介入确保教师上网稳定,校园内设立单独的网络主控室,校园网采取的是三层交换架构,并配有路由器以及服务器专用的UPS稳压电源,学校内部各个办公室和教室都有网点介入,从而确保24小时正常上网。此外,校内网络主控室共配有3台专用web服务器、1台基于ubuntu-server系统下的moodle服务器、1台专用的网络存储服务器,并在此服务器的基础上搭建了向阳小学信息化网络平台,其中包括向阳小学教育网、向阳小学Moodle平台、向阳小学blog平台、向阳小学网络存储系统、向阳小学多媒体预约系统、向阳小学VOD点播系统、向阳资源库、网络硬盘、网络相册等多个网络平台。学校充分利用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等设施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的信息化,从基础上保证了网络校本教研的运行。

2.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网络校本教研的保障。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网络校本教研的保障,学校研究制定了校本教研制度,如网络教研管理制度、教师网络学习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业务学习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不是简单形成条款,而是在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情况下,积极探索新的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精神的要求和举措。

制定“四定四有”的培训制度,保证培训效果。“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四有”即有计划、有目标、有记录、有效果。学校网管每周对全体教师进行一次培训。管理上做到培训方式“五级联动”,学习时间“两定一活”,学习内容“一博两专”。管理上做到灵活学习形式、时间与内容“一博两专”。“五级联动”即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教研培训,学校通识培训,学科组业务培训学习,教研组课标、课题、专题学习,教师自学,保证学习的全员化。“两定一活”即除周一、周四两节课后的固定时间外,由教研组、教师个人利用课余时间灵活掌握,确保学习的全程化。“一博两专”,“一博”即上级有关专业文件政策,有关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网络、杂志先进信息、前沿理论。“两专”一是学校教学重点、课题研究的专业理论,由学校、课题组成员选取内容;二是结合区教育局信息技术工程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培训学习。

3. 灵活的学习形式是网络校本教研取得成效的依托。

倡导教师网上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了解教育家的事迹,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典型课例,我们尝试了两种网络学习模式:一是走近专家。在网上搜集他们典型的事迹、教学实录,带领教师学习、探讨。二是理论引领。在校园网“学校教学”板块中设立了“理论引领”栏目,为教师转载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典型课例、教学课件、教学中易发问题,定期更换,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学习。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校本教研的合作交流

1. 信息网络教研丰富了校级教研的形式。

(1)利用信息网络,“六课同竞”

结合教学月活动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说一节课、同议一节课、同评一节课,学段组牵头进行“六课同竞”。学校的四个教研组间周统一活动,每个小组都有安排活动、监督活动、组织活动的教研组长。学校领导分别参与小组教研活动,活动步骤分五步:网上同备课(教师自主探究、研究教学内容、撰写说课稿、教学设计、网上共研);办公室同说课(介绍设计思路);电教室同上课(备课教师上汇报课,组内人员互相听课);博客群同评课、议课(组内教师质疑,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备、上课教师答疑);博客论坛反思(个人、集体反思)。教研组按照预先要求开展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把问题带回到博客交流中,教师共同探讨解决,也可以通过网上论坛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落实。这种互动教研活动,构成互动互促、优势互补的校本教研模式。

(2)利用信息网络,个案共析

学校网络教研按照理论储备、个案解析、交流评析、教学反思、学习借鉴、互动互补的程序开展个案共析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另外一个值得希望与期待的空间,把大家的教学思想汇聚在一起的时候,使之成为教师们的教学资源库、教师群体进行团队修炼的平台,不仅获得教师们精心收集到的教学资源,还感知到每位教师最为真实的教学体悟,获得对教育教学实践最为诚挚也是最为专业的评价。

2. 信息网络教研丰富了校际教研形式。

合作与交流不是局限于校内,而是要走向社会、进入生活。“手拉手”互动是学校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双赢活动,信息网络技术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捷径。我校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远程传输,在校园网上建立了“手拉手”互动博客,使学习交流立体化,“走出去,请进来”的常规教研学习网络化,预约教研常态化,丰富校际交流互动的形式,增强教师利用网络的意识能力,提高网络的利用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深化校本专题研究职能

校本教研的根本宗旨是改进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优化学校的教学质量。而要完成这些目标,“聚焦问题”、“聚焦课堂”是关键所在。

1.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聚焦问题,解决疑难。

我们聚焦问题,把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与转化“暂困生”工作整合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优质教育的切入点。

(1)开发电子校本课程,网络人文助困

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学校文化底蕴,为“暂困生”创造“转困脱困”的良好环境氛围,限于纸质图书的数量少、内容单、借阅繁的缺点,我们开发了学生电子书库,选取了《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三百句》、《学唐诗》等读本,从中外人文经典读物中精选近百部儿童文学名著,每周三、周五两次向学生开放电子阅览室,开展诵读积累活动。目的是:第一,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提高学校的文化底蕴,为学生“转困”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第二,通过经常性的诵读,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习惯,把读书兴趣的培养迁移到学科学习上来,激发自觉“转困”的动力。第三,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开阔视野,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气质,陶冶他们的精神,完善他们的人格,为“暂困生”“转困”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功能,科学、正确上网的意识与技能。学生诵于口,成于心,励其志,导其行,校园内书声朗朗。经过一段时间,各年级的学生分别有了不同程度的积累,“暂困生”的行为习惯有了可喜的转变,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为学校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开设“转困”博客,网络“助研析困”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我们把“师德建设月”、“生命教育课题研究”与““暂困生”转化”相结合,以师德建设为载体,以“师生结对子”为切入点,有35名教师与“暂困生”结成对子,并签立帮扶责任状。他们在生活上关心,解决疑难热心,了解情况细心,面对反复耐心。通过师生结对子,让“暂困生”重新找回失落的学习动力,分级目标的制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为了让“转困”工作专题化,充分发挥网络博客对教研助教、助学、助研、助管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交流、互动、共享,我们在校园网站开辟了“转困”随笔专栏,让每位教师注册博客,确定了学科组、学段组的“转困”研究专题,从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矫正,智力潜能开发,激励评价方式,个性作业布置,课堂分层教学激趣等几方面开展研究。教师结合本学科、学段专题,结合帮扶“暂困生”的实际情况,每周撰写一篇“转困”心得上传网站。一是提高了教师“转困”的关注度;二是集腋成裘,从细节上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形成详实的案例,有利于经验的总结提升;三是锻炼了教师的网络使用技巧;四是丰富了校本教研的交流形式,促成“实践反思、交流互动、共享提升”“转困”格局的形成。具体操作是,每位教师与一名“暂困生”结成帮扶对子,教师每周在专栏中发帖,记述自己的心得、方法、困惑及学生的点滴进步,发现问题,商定策略。定期举办网络“转困”论坛,把一学期的周记录按时间整理,根据进展与阶段反思,总结归纳学期“转困”总结,形成完整案例,放到学校网站上,丰富了资料,展示了技巧,交流了心得,研讨了策略,分享了成果。

(3)开设专题论坛,网络“兴研转困”

课堂教学是“转困”的主渠道,“低负高效”课堂教学的创建为“转困”注入了新的活力。结合“三生”建设论坛,学校先后举办“探索新模式,打造新课堂”、“培养学生习惯,提高课堂效益”的转化“暂困生”学校网络论坛活动,着力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暂困生”转化的新策略、新举措。论坛每月举办一次,以“备、上、听、说、评、议”六种训练为活动内容,教师以“三精”、“三生”为基准,挖掘自身教学特点,努力诠释个人特色,诠释低负高效的课堂教学内涵。活动本着交流、互动、共享、提高的原则,深化了干部教师对“三生”建设的理解,总结了经验,交流了成果,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工作进行了展望。

2.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聚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信息网络技术平台 第5篇

铁路信息系统配置管理技术平台及应用

基于配置管理技术的.铁路信息系统管理技术平台,提出适用于该平台的软硬件部署和安全策略,并使用专业配置管理工具IBM Rational ClearCase和ClearQuest实现配置管理软硬件平台和配置管理关键技术,以实现软件流程改进为目标,帮助铁科院电子所建立项目度量体系,为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等领域打好基础,以稳步提升整个软件企业的能力成熟度.

作 者:李健民 汪健雄 佘振国 王增军 李东东  作者单位: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 刊 名:中国铁路  PKU英文刊名:CHINESE RAILWAYS 年,卷(期): “”(11) 分类号:U2 关键词:铁路信息系统   CMMI   配置管理   软件管理   铁科院电子所  

信息网络技术平台 第6篇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 过程性评价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10127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仅将“测验+作品”作为学业成绩,有着过多的缺陷,比如测验考试内容大多是知识偏于记忆,可操作性不强;命题多纠结于规范技能,难以评价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的思考等。我们应该改变评价就是为了给学生排位的思想,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监督机制,促使新的学习方式成为现实,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网络教学平台的选用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合适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符合现代化教育以“学”为中心的规律;二是能有效与现实课堂管理相结合,降低课堂组织难度。通用网络课程管理平台在设计时假定学习者主要来自互联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课堂组织是松散的,所以在课堂管理方面的功能并不完善,分班评价尤为困难,实际的信息技术课堂,师生、生生之间已能面对面地充分交流,只是缺乏有效的整理记录。

LearnSite是国内一个信息技术平台开源项目,能实现教师在线备课、上课、学案学习及作品展示及评价等功能。目前LearnSite比较明显的缺陷是在线互动环境设计不足、诊断性评价模块功能较为简单。Moodle作为一个全球知名的开源平台,功能模块非常丰富。但劣势在于没有分班管理的概念,在课堂上的组织难度比较大。经过比较,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区别使用,我们选择以LearnSite为主,充分发挥其课堂组织性强的特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容量,辅助课堂教学,同时以Moodle平台为辅,构建一些松散型、讨论型课程,用Moodle强大的测验模块进行诊断性评价,避免形成性评价的片面性和表象性。

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技术评价实践

在设计评价和选用评价方式时,要考虑期望通过评价得到什么。只有了解评价的作用,才能尽可能地将评价与预期结果直接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说,过程性评价的主要作用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采用标准化测试、学生自评、上机操作考核、电子档案袋或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这些方法由于评价作用的侧重点不同,操作手段也会随之不同。那么网络平台是怎么帮助完成评价的呢?

LearnSite教学平台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分为“备课”“上课”“评价”环节。学生在网站上进行签到,学案学习,活动参与,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提交作品;结合自评和互评功能,学生可以点评作品的优缺点、投票选出优秀作品;教师可以给学生作品打分。通过积分等级机制,淡化分数竞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地评价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Moodle可以辅助完成诊断性评价,且有强大的组卷功能,还有多样化的检测方式。

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我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更有效、更有组织性,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制定评价量规应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可以引入学生意见,与学生一起完成调整和修改。

2.教师的评价要有导向作用,教师要及时参与评价,否则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往往流于形式或让学生产生自我怀疑。此外,教师评价要全面,一般从三方面考虑:①作品评价;②互动评价;③课堂纪律、学习热情。

3.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自评可以使学生在下一步学习中快速进入角色,在反思中促进学习。互评支持小组互评和同伴互评,善于利用小组互评,让组长发挥监督和协调作用,学生相互学习,积累经验,共同提高。

4.在开放式的网络教学中,个别学生会不自觉地谈论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题。因此在使用网络平台时,一定要引导这部分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做好网络健康与道德教育,维护课堂学习秩序。

5.一味鼓励学生个性发挥,只做无关痛痒的点评,学生将会缺乏前进的动力,因此诊断性评价应同样贯穿教学过程。

新课程让教学评价发生了变化,评价形式从纸笔测验到重视事实性评价,从一次性的总结评价转变为档案袋等方式对学习定期取样;解释评价结果时,从单一归因到多维度归因;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从只强调教师评价到注重自评、互评相结合,适当引入其他评价主体;等等。教学评价方式的变化,要求教师尽快适应。实践证明,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施教学评价,大大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和效果,也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由于管理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学生还很难在课余参与评价。因此,学生评价会占课堂一部分时间,有时并不能及时参与。同时,大量的评价功课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会坚持尝试并探索到更优的方法。

精品课程网络信息平台搭建 第7篇

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及《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加强的各项工作做了明确规定,也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内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与内容决定了加强其网络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精品课程只有实现和优化网络建设,才能达到开放、共享、提高的目的。如今的精品课程网络信息平台不能仅仅实现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精品课程还要求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手段,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管理。网络化教学管理要依靠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实行课程发布、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课程统计(答疑、讨论、作业等环节)、课程评价等方面教学管理工作。

2 精品课程网络信息平台的现状和发展动态

目前,国内高等学校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缺少统一的、合适的网络教学平台。如何解决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对未来精品课程建设至关重要。综观现有国家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具体做法,可以归纳为两种模式:一是静态网站模式;二是网络信息平台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前者所占比重较大。比较这两种模式,静态网站模式的缺陷是比较明显的:(1)静态网页过多,修改与调整困难。(2)网上教学活动考虑少。(3)知识产权和安全问题考虑少,用户没有进行分组管理。而网络信息平台优越性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课程内容更新与维护。基于网络信息平台功能,教师可以随时自主修改、调整与更新课程内容,控制课程内容的发布。(2)有利于开展网上教学活动。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发布与更新教学资源信息、发布作业,开展答疑、讨论、批改作业、测试等教学活动,使得精品课程真正用于教学,克服课程建设与教学应用脱节、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的弊端,使精品课程收到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3)便于协同工作。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生用户可以协同工作,发挥各方面能动性和参与机制。(4)便于课程自身教学管理。平台自有的教学管理功能,为课程的教学管理提供方便。比如,用户可以分级为学生、教师、管理员、访客等,各级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可以进行课程统计、用户统计等教学管理活动;支持统一数据库管理。(5)有利于发现、分析教学网站的结构组织是否符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规律、教学评价等。传统的定性与定量教学评价存在许多问题,将数据与挖掘这种新的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于教学评价之中,可以提高评价技术水平,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 精品课程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实践

3.1 网络信息平台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1)网络发布。及时发布精品课程相关动态信息;支持教师随时随地修改和更新、维护课程内容;为教师提供相关材料与支持;能实施对课程的发布管理和版面管理。(2)网上教学活动。支持讨论、答疑、作业、测试等在线教学活动;支持各项统计功能。(3)网络教学管理。支持用户分组管理、账户权限管理、课程安排、课程统计、用户统计等教学管理活动;支持统一数据库管理。(4)教学评价。支持课程网上评价和评审,支持使用课程的教师或学生互相交流。

3.2 网络信息平台搭建所采用的主要技术

3.2.1 ASP.NET技术的应用

ASP.NET是一个统一的Web开发模型,它包括您使用尽可能少的代码生成企业级Web应用程序所必需的各种服务。ASP.NET作为.NETFramework的一部分提供。当您编写ASP.NET应用程序的代码时,可以访问.NET Framework中的类。您可以使用与公共语言运行库(CLR)兼容的任何语言来编写应用程序的代码,这些语言包括Microsoft Visual Basic、C#、JScript NET和J#。使用这些语言,可以开发利用公共语言运行库、类型安全、继承等方面的优点的ASP.NET应用程序。ASP.net窗体模型如图1所示。基于ASP.NET技术构建网站的优越性,本文的精品课程网络信息平台系统采用ASP.net技术来搭建。

3.2.2 关系型网络数据库技术

网络数据库是数据库技术与Web技术相结合的技术。网络数据库包括:后台数据库、Web服务器、客户端浏览器、网络环境。数据库是按一定方式组织的,存放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的相关数据的集合。关系型数据库使用的存储结构是多个二维表格,即反映事物及其联系的数据描述是以平面表格形式体现的。在每个二维表中,每一行称为一条记录,用来描述一个对象的信息,每一列称为一个字段,用来描述对象的一个属性。数据表于数据库之间存在相应的关联,这些关联将用来查询相关的数据。本文所采用的网络数据库是关系型数据库。

3.2.3 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典型数据挖掘的结构如图2所示。在数据挖掘的处理过程中,数据挖掘方法是最为关键的,而目前数据挖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1)关联规则方法:关联规则的目的就是在一个数据集中找出项与项之间的关系,也被称为购物篮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例如关联规则“90%客户在购买面包的同时也会购买牛奶”,其直观意义为顾客在购买某些商品的时候有多大倾向会购买另外一些商品。(2)分类和聚类方法:分类就是假定数据库中的每个对象(在关系数据库中对象是元组)属于一个预先给定的类,从而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分配到给定的类中。而聚类是将实体对象集合依照某种相似性度量原则划分为若干个类似实体对象组成的多个类或簇的过程。分类和聚类都是对目标进行划分,划分的标准是类内差别最小而类间差别最大。分类和聚类的区别在于分类事先知道类别数和各类的典型特征,而聚类则事先不知道。(3)决策树方法:利用信息论中的互信息(信息增益)寻找数据库中具有最大信息量的字段,建立决策树的一个结点,再根据字段的不同取值建立树的分支;在每个分枝子集中,重复建立树的下层结点和分支的过程,即可建立决策树。

总之,精品课程只有实现和优化网络建设,才能达到开放、共享、提高的目的。因此构建有效的、适用的网络信息平台,创造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研究和教学一体化环境,促进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积累、管理和共享,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和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摘要:本文介绍了精品课程网络信息平台的内容和要求,分析了网络信息平台模式与静态网站模式相比所具有的优越性,提出了实践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l号,2003.

[2]张仁贡.基于现代技术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

企业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平台 第8篇

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和信息化的持续深入,企业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业务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紧密,信息系统的任何波动,都会直接影响到业务的正常开展;信息系统如果崩溃,对于业务的影响将是致命的。

IT服务管理(ITSM)不同于传统的IT管理的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强调IT和业务需求的有效融合同时注重IT投入的成本和效益。从信息系统建设前来看,IT服务管理需要针对组织业务和客户的真实的可用性需求对IT基础架构配置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避免盲目的IT投资和重复建设;从信息系统运作以后来看,IT服务管理需要通过事件管理、问题管理等流程支持IT基础架构和组织业务的持续运作,保证IT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业务运作的高可用性、高持续性和高安全性。IT服务管理将所有IT投入纳入统一核算,为考核IT服务的成本和效益提供了可靠的评价依据。IT服务管理是ITIL(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框架的核心,它是一套协同流程(Process),并通过服务级别协议(SLA)来保证IT服务的质量。它融合了系统管理、网络管理、系统开发管理等管理活动和变更管理、资产管理、问题管理等许多流程的理论和实践。ITIL把IT管理活动归纳为一项管理功能和各个核心流程。

企业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平台也可以说是一个IT帮助台,即通常的呼叫中心或客户服务中心,它不是一个服务管理过程,而是一种服务职能管理平台台经常与事件管理紧密结合,用来连接其他的服务管理流程。

1 系统现状

目前很多企业各类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设备数据管理、收集汇总还停留在电话、人工收集、汇总、整理上,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收到了很大的制约,对于各种设备、系统的实时信息反馈也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往往企业的各个信息系统的构建、变更、变化、事故和故障等不能得到及时的沟通和预先处理,而致使企业的主体工作受到影响和牵制,因此急需一套功能完善的信息技术管理平台。

另外从企业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壮大,生产和管理信息化深化程度上,也要求整理和规划信息技术,使之与业务紧密结合,规范信息技术管理,优化IT服务质量,完善信息技术服务流程,提升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成本,从而让企业的IT投资回报最大化。

2 系统需求与分析

对于IT服务管理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服务和管理:

(1)服务支持(Service Support)。(2)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配置管理是将一个系统中软件和硬件等配置项资源进行识别和定义,并记录和报告配置状态和变更请求以及检验配置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等活动构成的过程。(3)变更管理(Change Management)。变更管理是要确保在IT服务变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标准的方法,以有效的监控这些变动,降低或消除因为变动所造成的问题。它的目的并不是控制和限制变更的发生,而是对业务中断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变更有序进行。(4)发布管理(Release Management)。发布管理是指对经测试后导入实际应用的新增或修改后的配置项进行分发和宣传的管理流程,目的是要保障所有的软件组件的安全性,以确保只有经过完整测试的正确版本得到授权进入正式运行环境。(5)事件管理(Incident Management)。事件管理指的是突发事件管理或意外事件管理,处理IT的危机并要从中恢复运转。即在出现事故的时候,能够尽可能地恢复服务的正常运作,避免业务中断,以确保最佳的服务可用性级别。(6)问题管理(Problem Management)。问题管理是指负责解决IT服务运营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的流程。问题管理的主要活动实质上就是分析以被列出问题的事件的根本原因,找出解决方案,把事件的影响最小化,并通过找到已发生事件或潜在事故的根本原因来减少事件的数量或消除事件的再次发生。(7)服务交付(Service Delivery)。(8)服务级别管理(Service Level Management)。服务级别管理是一种严格的超前方法论和处理程序,是定义、协商、订约、检测和评审提供给客户的服务质量水准的流程。(9)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 of IT Services)。财务管理是在提供深入了解IT服务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对IT恢复运作的费用及成本重新分配并进行正确管理的程序,其目标是帮助IT部门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加强成本效益核算,以合理利用IT资源、提高效益及财务资源使用的有效性。(10)可持续性管理(Continuity of IT Services)。可持续性管理是指确保发生灾难后有足够的技术、财务与管理资源来确保IT能持续服务的管理流程。(11)容量管理(Capacity Management)。容量管理是指在成本和业务需求的双重约束下,通过配置合理的服务能力来确保服务的持续提供和IT资源的正确管理,以发挥最大效能;以合理的成本及时提供有效的IT服务,以满足组织当前及将来的业务需求。(12)可用性管理(Availability Management)。可用性管理是在正确使用资源、方法及技术的前提下保障IT服务的可用性和实践可用性要求。目标是确保IT服务的设计符合业务所需的可用性级别。

结合企业中的科技与信息中心具体工作,需要针对硬件设备、网络设备、软件系统、费用管理、配置申请等模块进行规划了管理。针对各类设备系统进行报修、分配任务、维修、反馈、评价一系列维护流程进行跟踪管理。针对各种常见问题形成问题集的形式供参考,以求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处理问题。

相关的信息技术关联关系如图1所示。

2.1 硬件设备(配置、数量、运行状况)主要针对计算机及外设

等硬件设备进行统计,并对其运行状况和变更进行登记,实时掌握信息资产分布情况。

2.2 网络设备(配置、数量、运行状况、安装地)

主要记录企业网络节点所有设备的配置等基本信息,网络配置的基本情况以及网络运行的状态监测和维护信息跟踪处理。

2.3 软件系统

(1)软件系统简介、注意事项;(2)软件系统应用手册;(3)软件系统基础维护准则;(4)各软件故障应急措施;(5)软件系统运行状态监测。

2.4 购置计划管理

各个职能单位根据业务需求提交各类硬件设备的购置申请,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审核、管理。

2.5 维修与维护

实际工作人员根据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网络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对可能发生、即将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故、故障进行保修,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分配、审批、维修等一系列活动。

2.6 费用管理

各个单位硬件设备相关发生的费用申报、管理、审核的基本功能。年度费用计划及分季计划、各单位使用申请、费用审核各单位使用情况统计。

2.7 系统维护信息资源库(问题集)

基础资源、动态资源,事故、故障、变更处理基本方式,常见问题、热点问题,以及问题日常维护。

2.8 数据报表

根据系统整体的运行情况动态的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形成报表,以服务于企业信息技术工作和满足工作发展需求。

3 系统优势

企业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平台主要是为了整合企业信息技术资源,改进IT的工作效果和效率,同时在费用管理和约束下改进业务的整体服务质量和效率。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平台的整体架构如图2所示。

结合管理平台的整体架构,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管理服务平台可以:(1)满足IT系统发展的需求;(2)建立IT系统和业务之间的工作流程和快速服务的关系;(3)在合理的成本和时间范围内,进行有效的资源调配;(4)持续有效的提高IT的服务质量;(5)增强企业工作人员和外部维护人员的配合和相互监督;(6)动态的反应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状态;(7)有效的评估和预测企业IT运行态势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准备。

当然,在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平台推行的过程中也要认真谨慎,结合具体的实际业务流程和基础用户的需求来调整和运作,并保持持续的改进才能起到其应有的效果。

摘要:本文针对企业信息技术服务的现状和管理需求等角度分析企业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平台搭建的必要性。企业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平台应该从网络、硬件、软件几个方面结合具体的企业业务类型进行数据管理、分析,进而有效的服务于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管理。在实现信息管理数字化的基础上,提高IT服务的质量,从而起到数据整理、预示、预警、报警等多方面作用。

信息网络技术平台 第9篇

一个电子商务平台是否安全,是合作公司衡量全局的重要指标。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容包括: 网络设备的安全、网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等。同时用户机终端的安全也会影响网上交易的顺利进行,如客户机上操作系统的漏洞、被植入木马、用户的不良使用习惯等。在对电子商务的研究过程中,国内外的学者提出了在技术方面和法律方面的解决方案。技术方面有: 数据加密、数字签名和安全协议等,如建立虚拟专网( VPN) ; 法律方面对策有: 加强社会信用机制建设、 加强对网上银行和第3方支付机构等相关组织的监管,如构造安全通信基础设施,以及建立虚拟认证机构等。

此外,目前Internet体系作用的是TCP/IP 4层结构[3],虽能提供便利IP服务,但ASP由于集中了众多企业信息,因此,容易成为入侵对象。另外,现存的操作系统由于自身设计漏洞,为黑客们攻击系统和网络创造了便利。虽然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但效果不理想[4]。

电子商务在功能上要求实现实时账户信息查询,为保证信息安全,必须保证外部网络用户不能对系统构成威胁,为此,需要全方位地制定系统的安全策略,以保护系统在安全的环境下平稳的运行。目前,对Web服务安全性和可信性的研究基于以下4点: 网络节点、通讯、应用程序的安全性以及用户的认证管理。 较为成形的有: 认证协议、AES、RSA加密标准和密钥共享协议[5]。以上协议只能从宏观上保证电子商务平台的安全性和可信性,但对专用网络如ASP模式的电子商务平台,则效果不佳。而文中提出的方法能保证基于ASP模式电子商务平台的安全性与可信性,方便用户进行网上交易,为中小企业提供帮助。

1核心技术描述

确保安全性与可信性的主要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对于ASP模式的电子商务平台,主要考虑对系统和使用者的安全通信提供保障。( 2) 为防止电子合同的假冒,采取电子签名机制提供保障。( 3) 为保障电子投票的安全、公正和保密,采用针对企业决策的电子投票安全保护机制。( 4) 为防止用户权限访问混乱,采取了访问级别分类控制机制,尤其对超级管理员采取严格数量控制。( 5) 为防止匿名用户的欺骗行为,采取了针对对称密钥机制的秘密共享保护协议。 ( 6) 设计了一种电子商务平台安全系统框架包括: 通信保护加密、用户认证、权限监控、入侵检查、数字标记、密钥管制等技术。( 7) 基于受信任第三方的认证技术。

1. 1电子商务的安全体系结构

可信电子商务的安全控制体系结构是确保电子商务中数据安全的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通常由5个模块组成: 网络服务层、加密技术层、安全认证层、交易协议层和商务系统层构成,如图1所示。

1. 2通信安全加密

密码加密技术是网络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与可信性,所有在网上传递的重要信息,在传输前都要使用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如今,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抗抵赖性,都需要采用密码技术来解决。必要时可采用安全性较高的分组密码。20世纪90年代,为了找寻更高加密算法,NIST提出新算法的思路,最终形成了高级加密标准AES。2000年,以安全性、性能、大小、实现特性为标准最终选出了Rijindael算法,并于2001年正式发布了新版本的AES标准。从此,在e - Scope系统中,AES算法对此类消息进行加密和解密成为大多企业的首选。

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网络信息传输,此时应采用序列算法,因为其速度加快。序列算法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混沌密码学算法,混沌是一种动力学过程,这种过程是复杂的,且对其内部元素并不平等,其复杂性表现在它的行为是大量有序行为的集合,起主导作用的是各个分量的全力。混沌看起来是无序的,随机的,但无序中存在有序,随机中存在着必然,混沌的初值很重要,因为很小的初值误差会使结果无限放大,对系统的性能造成较大影响; 由于初值的关系,系统的长期性是不可估计的。又由于混沌序列有概率统计的优点,可借助这一优点产生随机序列,这适合序列加密技术。 混沌系统序列满足下列要求: 能够以一种方式生成一个随机序列,这个随机生成的序列借助密钥判定,输入一个任何值的细微变化就能对输出结果产生较大影响,而利用这样的序列就可进行加密解密。最近,混沌密码学研究成为热点[6 -7]。本文在混沌密码学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改进,构造了面向电子商务的混沌序列密码算法,并且努力使这种算法适应大数据量数据加密要求和实时保密通信。这样,信息形式在Web上传输可用式( 1) 表示

上式中,M表示信息明文; 加密函数用Ek表示; C表示密文。

1. 3电子合同和电子投票

电子投票和电子合同主要采用数字签名、身份认证、无线射频识别、光学扫描、远程投票验证性技术和访问控制体制,以实现安全可信的电子商务平台合同与投票。

电子合同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通过电子信息网络以电子的形式达成的设立、变更、终止财产性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本文使用的规则是数字签名, RSA算法是一种公开的密钥加密算法,其安全性依赖于大整数的因式分解问题,既可以用于数据加密,又可用于数字签名。当进行数字签名时,首先进行散列映射,这其中要用到安全哈希算法( SHA) ,该算法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开发设计,是国家标准和技术协会新数字签名标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哈希码的安全性应用中十分有效。其处理过程,如图2所示。

采用安全哈希算法处信息后,需用RSA数字签名算法完成签名,公式如下

式( 2) 中,H( M) 为安全哈希算法,哈希算法就是把任意长度的输入,通过散列算法,变换成固定长度的输出,该输出就是散列值。这种转换是一种压缩映射,即散列值的空间通常远小于输入的空间,不同的输入可能会散列成相同的输出,而不可能从散列值中确定出唯一的输入值,即是一种将任意长度的消息压缩到某一固定长度消息摘要的函数。函数RSA_Sign( X) 表示RSA数字签名算法,根据上式,有如下定义:

令X为算法的输入值; S作为数字签名; 用d表示签名密钥; e表示公开密钥; n为模,有公式如下

当进行签名验证时,需要求出式( 3) 的逆函数,变换结果如下

通过式( 4) ,加密后的信息可得到恢复。投票站里的地方选举工作人员或志愿者会先核实注册选民信息。而后投票者需对选票进行电子标记,再借助随机函数生成电子签名信息,最后由投票中枢进行电子实体扫描。投票者获得电子选票,并进行现场投票。当投票完成后,选举工作人员会将选票收集,并送到集中计票站点。然后统计选票,并对外报告结果。

2控制研究

2. 1控制访问

访问控制是所有系统必不可少的模块,其中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模型RBAC是目前使用较多的访问控制模型。首先,确定应用所涉及的角色,规定每个角色拥有的访问权限。这是因为访问控制是通过某种途径显示的准许或限制访问能力及范围的一种方法,它可以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或合法用户对资源的误用或滥用,能保证资源受控且合法地使用。并将不同身份的用户找到相应的角色,这种映射是多对多的关系,根据角色给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密钥,通过管理密钥实现对角色的管理。

ASP通常在公共注册仓中放入Web服务信息,这样其他用户便可轻易发现并且使用。其中,也增加了安全元消息,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资源的安全访问。在访问时,要受到访问机制的控制,通过对主体的授权, 系统可在合法的范围内被使用。这样,就保证了客体被合理的访问,同时也间接地维护了主体的利益,美国空军在一项安全计划中,提出了访问监视器( Reference Monitor) 等安全概念,访问监视器设计思路是: 一个程序对另一个程序、数据等发出请求时,都要经过授权, 访问监视器的机制如图3所示。

访问控制的实现机制包括: 访问控制矩阵、访问控制表、访问能力表和授权关系表。所以,在发布服务时,不仅包括满足UDDI数据结构的信息,还需提供语义信息和安全消息。在发现服务期间,只有具有访问权限的用户才能获得请求的资源。还有一种是通过服务代理实现,服务消费者是服务用户。通常,在发布资源之前,用户需要进行被询问、权限申请,通过审核用户的角色,最终为用户分配相对应的权限。

2. 2秘密共享

秘密共享的设计思想是将秘密进行分隔,即以适当的方式拆分,拆分后的每一个份额由不同的参与者管理,单个参与者无法恢复秘密信息,只有若干个参与者一同协作才能恢复秘密消息。更重要的是,当其中任何相应范围内参与者出问题时,秘密仍可恢复。在众多研究者的秘密共享方案中,有可行性方案,但也存在局限性。本文在现有各种秘密共享协议和RSA公钥密码体制基础上进行了研究,重点是如何更好地设计秘密拆分方式和恢复方式,进一步探索提高可靠性和安性的秘密共享解决方法。

2. 3基于分布式的入侵检测

以前的入侵检测挖掘方案是基于主机的IDS和网络的IDS划分。基于主机的IDS原理类似于计算机防病毒软件或是网络管理软件,它们使用的是一种传感控制结构,通常是纯被动的。而分布式入侵检测方法有多种,如误用入侵检测、异常入侵检测等,其主机系统结构如图4所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HIDS) 从主机的审计记录和日志文件中获得所需要的主要数据,并辅助以主机上的其他信息。基于规则分析的方法是入侵检测系统常用的方案之一,以预先定义好的规则作为决策依据,而规则是由系统自动创建的。SOM是一个自组织竞争的人工神经网络,基于规则分析的入侵检测系统是在实现中的一种专家系统和另一种神经网络系统。目前SOM神经网络被应用于异常入侵检测系统中。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神经网络具有并行、有学习能力、高效等特点,适用于建立复杂多变的可信电子商务安全平台。

伴随互联网的应用,在高速网络中,集中式网络监控决策系统提取分析入侵信息能力不足。高速网络下入侵检测系统主要实现方式是分布式协作结构,而这种协作结构是基于代理的。

为提高检测能力,综合使用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免疫学和数据挖掘等方法,并结合滥用入侵检测和异常入侵检测是一种可行的方案。建立入侵检测系统之间,以及入侵检测系统和网管系统之间通信的功能需求描述,还需要制定统一的语言描述系统体系结构描述。

与此同时,建立和设计信息交换机制,实现各IDS部件间的协同工作。检测系统结构,如图5所示。

该框架采用统一的模块划分来增加不同实现的IDS之间的透明度,同时采用统一的入侵描述语言描述IDS的各个部件之间的入侵信息交换,由此实现不同IDS之间进行有效协同工作。

3结束语

针对ASP模式电子商务平台的安全系统框架及其关键技术,已在实际项目中得到应用,实践证明方案是可行的。当然,该方案在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中不是最好的,也不适用于所有的应用。本文只是给出了方案的原理性描述,可应用于大部分基于ASP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

摘要:安全性与可信性是决定电子商务平台整体性能的重要指标。为提高电子商务平台的可信性与安全性,文中分析了电子商务所采用的主要安全技术,并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安全可信保护电子商务平台方法。其中包括对现代加密理论、完整性保障、入侵检测、数字签名以及认证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改进应用。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所提出可信安全保护技术,对ASP模式的电子商务系统有较好的利用价值,且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信息网络技术平台 第10篇

1 我国茶业发展现状

茶叶在我国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我国的茶园面积在世界是第一位,约占世界茶园总面积的一半,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产茶大国。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茶叶出口速度明显加快,产品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我国增加了茶叶的种植面积。

现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茶叶的采购方式和品种也随之改变,一些海外的超市或者经营茶叶的公司更倾向于从茶叶产地直接进口茶叶。中国茶叶的品质逐渐得到世界的认可,海外茶商拥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现在茶商采购茶叶的方式多样化,由单一向多品种转变,通常情况下实行多批少量的采购方式,茶叶的市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

我国在茶叶竞争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我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最早把茶推向世界的国家,中国无论是种茶、制茶还是茶饮、茶文化都有悠久的历史,现在中国的茶文化已经被世界认同,这为茶叶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创造有利条件。我国的茶叶资源非常丰富,茶的种类居世界之最,这是巨大的产品优势。茶的发展需要广阔的市场,国内和国外对茶叶需求量日益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

2 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从茶叶的生产和加工管理方面看,我国的茶叶生产规模过小,茶叶的生产加工方式过于落后,多是使用传统的加工模式,缺乏创新力。

现在中国茶叶的市场需求巨大,而小型生产加工已经不能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小农经营的生产管理方式严重影响我国茶业的发展进程。

2.2 从销售方式来看,现在茶叶的交易方式比较落后,基本是沿袭传统交易模式,规模小,多实行自产自销的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化模式,现代茶叶的发展需要交易市场的推动,但是传统的茶叶市场交易难以带动茶叶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2]。

2.3 从茶业的结构来看,现在我国茶业的服务系统并不健全,国外的茶商没有合理的渠道了解中国的茶叶情况,同样的国内的茶商不了解国外的茶叶需求情况,很容易出现有订单却找不到货源,有货源却找不到买主。

茶商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甚至找不到解决方法的途径,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提供咨询服务。要推动中国茶业的全球化,必须建立网络信息技术平台,更好的实现信息交流,最终实现茶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

3 茶叶生产管理监控网络信息技术平台构建

3.1用户界面的设计原则

封装性。用户使用信息系统,最直接的考虑是解决问题,系统的界面设计应简洁,掩藏内部的细节,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可读性。系统的界面要清晰简洁,层次分明,合理布局,这样易于用户阅读,同时以最快的方式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节省用户的时间[3]。

反馈。用户在对系统进行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操作错误,这时候系统应提供正确的操作方法,恢复正常状态,方便用户使用。

图形和文字的统一。在系统中使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可以更直观,易于用户理解。当内容不同时,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和符号区别表示,增强图文的可读性。图文的合理安排,方便用户使用。

3.2茶叶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建立茶叶生产管理系统数据库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是针对茶叶的生产管理监督,因此要有目的地收集与茶叶生产以及管理有关的数据。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系统的排列,综合的反应特定区域内茶叶的生产、布局、管理等情况,对生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易于分析和统计。建立信息数据库一定要建立在真实数据的基础上,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4 茶叶生产管理监控网络信息技术功能模块分析

4.1 系统维护功能

该模块主要包括数据进行录入、转换、维护、设置以及退出系统。主要用于数据的更新和管理,该模块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一定时间内会更新数据资料,比如茶叶品种,茶叶的布局,茶叶的生产以及管理等数据,通常采用的输入方式是图形、属性以及图片数据。输入图形数据需要经过扫描生成Auto CAD的格式,在转变成系统软件接受的形式入库。图片数据要进行编辑处理,放入图片文件夹中,在录入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定位连接。属性数据在录入过程中需要参照数据字典或者代码进行录入。定期对数据进行编辑和更新,在具体的操作时要对相关数据进行备份,以免损坏数据库,影响系统正常运行。

4.2数据查询功能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查询空间和属性数据,包括条件、空间、文本查询以及替换文本。条件查询模块需要运用字段名或者运算符所组成的表达式进行查询,文本查询模块主要查询文本定位,文本替换是将查询到的本文内容替换为其它内容。

4.3应用分析模块功能

该模块是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中一个重要的模块,主要包括适宜性评价、市场信息、选址咨询、茶叶制作、茶园布局、病虫害咨询、生产技术管理以及产量预测评估等,如图1所示。其中适宜性评价存在很多的模型,主要是利用系统中的土壤图、地形图,利用GIS软件的功能得到适宜性评价图。市场信息主要针对市场上茶叶的价格而言。选址咨询主要利用适宜性评价,找出适合茶叶种植的土地,也可以根据茶叶种植的具体要求确定具体种植位置。茶叶制作是针对茶叶制作的工艺以及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模块包括茶叶种植的整个过程,甚至是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茶园的建立、茶树的修剪、施肥管理等。病虫害咨询主要是预防茶叶生长或者生产过程中的病害和虫害。

4.4 数据输出模块

该模块主要用于输出地图、报表以及文字等,包括设置地图的符号、线形和文字的样式,地图、报表以及文字的版面。

4.5 采购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使用电子秤对茶青的质量进行称量,并测出其所含水分的百分比,对不同天气情况下茶叶的产量进行统计,并计算出干燥以及潮湿天气下茶叶的平均产量,将其作为系统数据,输入到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可以供用户随时查询。

4.6 销售管理模块

这是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中的关键性模块,主要是根据市场需求的情况统计茶叶的销售情况,为以后的统计提供理论依据,库存管理模块针对库存的情况进行统计,优化库存管理,可以综合管理茶叶的生产、采购以及销售情况。

4.7 生产管理模块

生产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出库和入库的管理,呈现原材料和成品之间的关系。茶叶的生产管理有很多的环节,茶叶要通过摊青、杀青、揉捻以及烘干等环节,这些过程都要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摊青的过程中,用精密电子秤对茶青进行称重,定时对样品进行抽样检查,当茶青的失水量在10%左右时,提取不同的茶青样品进行生产,此外,系统还可以自动记录室内外的湿度和温度及时间。在杀青的过程中,系统可以采集杀青滚筒内的温度和湿度,还可以采集杀青后茶叶的含水量。在摊凉过程中,系统主要采集摊凉的速度以及所需的温度。在回潮过程中,系统采集回潮机的温度以及速度,并记录不同情况下茶叶的回潮情况,在回潮结束后记录茶叶含水量。系统在揉捻的阶段记录时间,在烘干过程中系统记录烘干茶叶所需要的温度,并记录样本的重量。系统在整个生产管理环节对所消耗的材料都有系统的记录,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制定出最佳的茶叶生产管理工序,提高茶叶的质量。

5 茶叶生产管理监控网络信息技术的性能

茶叶生产管理监控网络信息技术使用成熟的功能模块,更符合茶叶的生产管理,能够针对不同的用户进行合理化的设计以及改进,整个系统所采用德尔模式在世界上较为先进,非常适合用于茶叶的生产管理环节。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的建立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平台操作界面简明清晰,层次感强,在建立初期充分考虑各个因素,灵活性和方便性强。茶叶的生产管理之所以要实施网络信息技术,除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信息技术外,还为了确保生产管理环节的安全性,建立监控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可以保证系统的安全以及稳定性,保证有关数据的机密性,因为平台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在进入平台界面之后要通过口令和密码才能进入平台内部,并且系统会对数据进行备份。茶叶生产管理监控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具有一定的扩展性,平台内的系统随时可以进行调整,对功能的改进、调整以及扩展都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极为方便。

现在市场对茶叶的需求量逐渐变大,因此茶叶的生产管理显得极为重要,将网络信息技术用于茶叶的生产管理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我国茶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史晓慧.茶叶产业信息服务与质量评价模型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2]陈锦斌.基于RFID茶叶物流追溯系统设计与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基于信息网络平台编写医学英语教材 第11篇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年代里,英语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各个专业技术领域工作者交际与合作的语言,尤其是在医学界,在对外交流中英语是获得医学领域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在参加跨国医学研讨会和接待外籍专家时,具备医学英语交流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医学领域的新思想,新发现和新成果日趋国际化和医学人才的全球配置,使得医学英语教材的编写迫在眉睫。教材的编辑应以外语教学的实践和当前学生掌握英语的实际能力为基础,以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医学英语教学的具体要求为依据,本着“用英语来学习,在学习中用英语”的宗旨,力求在信息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把了解与认识当代医学的现状与未来融入教材的编写,把英语学习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学习医学专业的新型英汉双语综合教材。

创新理念,教学改革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在外语教学中开辟一条新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在新时期科学技术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要求外语人才专业化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2007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课程要求》,成为我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学的目标和指导思想。《课程要求》中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英语教学是基于培养学生英语综合素质为纲要,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和体系。因此,特殊用途外语系列教材是教育部规划的高等学校专业英语阶段的英语教材。应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医学英语教材的编写经验,通过提供课本、录音带、光盘与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展现了真实的场景、地道的语言和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特殊用途的语言交际能力。从培养复合型的特殊医学人才为总体目标,结合医务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的需求,提高医学院校的学生涉外英语的交际能力,使教材的编辑一体化和系统化。《医学英语》教材旨在加强培养医务工作者等在医学领域的涉外业务能力,其中有医学文献的阅读、医学资料的翻译、写作、对外交流合作的技能四个板块。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医学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医务工作奠定对外交流的基础,从而提高特殊用途的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和技巧,增强语言综合文化素质,来适应在国际合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技术发展的需要。在开拓医学英语教学网络和教学管理平台设计和制作的同时,教材的编辑需以《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教学性质、教学目标等为理论依据,结合语言教学的实际需要,探索和创新医学英语教材的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

信息平台,双语教学

《医学英语》结合实际使用中的反馈意见,以满足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外语教和学的需求,编者应遵循教育部的指导思想,《课程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依据新的课程教学要求,进行整体调研与策划,对教材进行编辑。《医学英语》教材的编写与建设着意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形成课本、光盘与信息网络课程之间相互补充和支持的有机体系。多媒体学习资源和教学管理平台的建设与教材配合,构成立体化网络课程,打破了教学时空的界限,拓宽了教学思路。在网络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对校内外不同地点的多个教室进行实时同步教学,学生也可以在教学计划指导下进行非实时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为中英文对照,体现双语教学模式。教材内容包括有医学英语词汇数据库、医学英语文献的视听说、语境中的日常用语和对话、医学英语写作和翻译等。教材各部分的内容以难度适中、语言简练、篇幅适当的材料为主,同时这些教学内容应具有科学依据和形式上的多样性,具有医学英语相关的领域,如医学内科、医学外科、皮肤病理学、传染病学、诊断学、核医学、检验学等图文并茂的详细说明教材中涉及的医学现象,力求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形成系统体系,不仅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也不断丰富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

练习第一部分是“模拟套写”(simulated writing),内容有医学领域有关的产品使用说明、涉外信函、业务单证、销售合同、各种邀请函等实用性文献,旨在培养学生参照范例,用英语书写规范文体的交际能力。这个部分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医学专业领域的涉外应用文。培养学生翻译医学类文献的能力,既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练习,也有常规的机械模仿题,如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等。第二部分是听说与对话(listening and speaking),内容除一般日常交际外,还包括与医药、健康有关的生活场景,如、医药咨询、看病、诊断探访病人、询问病情等,以及有关医药、医疗器械方面的进出口业务常用口头表达法,旨在培养学生进行医学涉外交际能力,力求做到“学于用,用于学”。

教学互动,寓教于乐

信息网络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指导、查询和交际的平台。为了给医学专业学生提供具有医学专业化和外语交际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将平面素材转成立体教学,并以网络为辅助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和具有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体系。提供学生用书十二个章节的音频与视频教材,在具有形式多样的互动式训练的基础上穿插了丰富的语音和文字输入,通过视、听、说三方面能力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并通过重复、录音、角色扮演、自由表达等形式引导学生,有多种练习方式供学生选择,并为学生提供提示与及时的反馈。在学生用书的教材附有光盘,光盘提供教材中所有视听及个人口语练习的医学文献素材,可供学生课余用于录音练习听力练习。在课上,教师还可以根据光盘中的视频场景,组织小组进行口语练习活动。光盘上还增加了医学文化科普知识,学习策略等讲解内容以及“笔记簿”等辅助工具。网络平台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让教师的教学能与学生达到互动和资源共享。学生可运用光碟单机自主学习,并通过网络进行定期测试,教师在检测中查看学习记录。学生也可通过网络在线学习语言基础知识,将学习记录提交在网络中,教师通过学习记录和提交情况把反馈意见返还学生,达到互动学习的效果。在这种自主学习中,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并安排相应的小班面授时间,面授时可根据教材及教师用书组织集体教学活动。因此,《医学英语》教材的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包含以下几方面:第一,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提供管理员平台、教师平台和学生平台,为学生、教师与教学管理员提供各类查询、监控和交流。第二,学习平台应提供结合《医学英语》的训练内容,体现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化和自主化特点,同时进行有效的学习进程记录。第三,学习测试平台提供可以供教师用于三种不同目的测试的试题库:分级测试、期中/期末测试和单元测试。可用于在线网上测试,也可打印出来,在课上进行传统测试。第四,教材资源平台提供《医学英语》教材以外的有关医学的视听资源,例如医学英语词汇语料库等,为学生提供知识拓展的平台。

信息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的医学英语教材配套平台。学生可在网上注册课程,查找学习资源。教师可在网上进行教学,并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医学英语》教材同步提供课本、光盘、录音带和信息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各种载体各具优势,互为补充,互相支持,为个性化、立体化和自主化的教学与学习提供条件,充分发挥多媒体声像技术,通过生动的形式提高学生在医学英语技能的交际能力。

《医学英语》教材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由教材、光盘、网络等多种辅助载体构成,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立体化、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将信息网络技术与教材相结合并引入医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医学院校的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医学英语》倡导了新的教学理念,开拓了医学和外语教学的视野,扩展了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空间,对我国大学英语,特殊用途英语教材的发展起到推动和指导的作用。

网格技术在校园信息平台的应用 第12篇

1 校园网格设计原则

1)与网格框架兼容。网格作为广域异构分布资源互联的基础设施,为上层提供了许多基础服务,校园网格的设计应基于网格框架,并与底层网格机制相兼容。

2)一致的信息结构。用户以一致的方式访问资源的结构信息和状态信息。

3)与底层实现机制无关性,包括资源的存储、访问方式等。系统可以定义一些界面或接口,以封装不同系统在资源存储、管理等方面的异构性。

4)与应用策略无关性。应将与性能无关的一些重要功能的实现方式留给用户或是应用程序来选择,而不是由系统封装执行。

2 校园信息网格体系结构

校园信息网格分为应用层,服务层和资源层,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1)应用层的设计:该层主要实现web服务,即网格以web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操作界面,以满足网格与用户在Internet的交互来远程访问网格结点的要求。其中用户包括资源提供者以及普通用户。网格客户端通过IE、Netscape等浏览器与网格系统交互。构造一个一体化的智能信息服务平台模型。该模型以海量信息存储和高性能计算技术为基础,构建教育信息资源网格,最终用户通过网格门户或应用系统访问所需分布式异构教育资源,实现“一站式”服务。在该层中可以实现在线学习、教学管理系统、资源检索等子网格功能。

2)服务层的设计:服务层位于校园信息网格的核心位置,它是用户使用网格资源的一个窗口,主要实现网格内资源管理功能。该层通过构建网格资源管理系统模型,实现资源描述机制,通过优化的资源查找算法,快速发现可供用户使用的网格资源。然后,根据资源调度策略,将用户任务分配给合适的资源节点,等待处理。每个资源节点根据模型的任务调度策略,调度在该资源队列中等待处理的任务,完成任务处理,最后,输出任务完成结果。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3)资源层的设计:资源层是校园网格应用的基础,包括各种集群、高性能计算机及存储设备等有形设备和网络带宽、数据库、软件程序和应用服务等逻辑资源。这些资源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属于不同的系、部,具有不同的访问策略,表现了网格资源的动态性、异构性、自治性和分布性的特点。资源层由结点计算机构成。每台结点计算机上运行的探测器与驱动器负责监测结点设备的状态,管理它的各种资源并实现对它的控制。

4 校园网格的作业调度

校园网格作业是指在校园网格系统下用户要求处理的一项工作,用户代码、数据及其相应资源描述信息的集合,分为批处理作业和交互式作业两大类。校园网格作业的状态有:提交、就绪、退出、等待、运行及完成。网格作业执行的全过程分为:用户提交、资源查找、作业执行、返回作业结果四个阶段。

由于网格环境中的资源是分布的、异构的、自治的和动态的,而且不同的作业有不同的资源需求,这使得作业调度变得极其复杂:1)分布性导致作业调度和管理必须以分布、并行方式进行;2)资源异构性导致了作业调度必须面向异构平台;3)自治性导致网格作业调度系统不能干预网格节点的内部调度策略;4)动态性导致作业调度要考虑到资源的动态增加或者退出网格系统,从可用的资源中选择最佳的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

调度的目标就是为完成用户提交的作业和满足用户提出的要求,把网格中所有可用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和软件资源等)进行匹配,找到最好最合理的资源分配方式和资源调度策略。具体的网格作业调度目标包括:最优跨度(Optimal Span)、负载均衡(Load Balancing)、服务质量(Qualityof Service)、经济原则(Economic Principles)等。

在网格计算中,作业调度是一个NP难问题,人们在该领域进行了许多研究,出现了很多成熟的算法。常用的算法归纳如下:

1)MCT(Minimum Completion Time)算法:该算法是以任意的顺序指派每个任务到具有最好期望完成时间的节点,而不考虑该节点是否对任务具有最短执行时间,该算法注重的是最早执行结束时间,而不是最短执行时间。

2)Minmin、Maxmin算法:Minmin算法首先将需要调度的作业组成一个作业集合,然后计算任务集内每个任务的最短完成时间。调度过程中,从作业集中选取具有最短执行时间任务调度到使之最快完成的主机上执行,然后从任务集中删除该任务,重复以上操作直到任务集为空。Maxmin启发算法同Minmin算法非常类似。二者相同的是都要计算每一任务在任一可用机器上的最早完成时间,不同的是Maxmin算法首先调度大任务。任务到资源的映射是选择最早完成时间最大的任务映射到所对应的机器上。Minmin和Maxmin算法的映射规则会使得更多任务映射到某一台或几台机器上,从而使得整个网格系统中可用机器的负载不平衡。

3)GA(Genetic Algorithm)算法:GA算法是建立一个调度的集合,从中找出优化的调度,并将这种特性遗传给下一代。GA算法利用固定的大量数据和随机的挑选,通过适应函数交叉和变异得出最优的调度。

5 总结

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络应用和用户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未来的学校也将突破明显的校园界限,向无形的方向发展。数字化校园势在必行。基于数据网格技术构建的数字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网格理论和模型,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网格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的目的。本文提出的资源管理模型将校园网内的各种计算资源以有效的方式动态地组织起来,隐藏其内部异构性和动态性,形成一个可相互利用、相互合作、对用户相对透明的高性能计算环境,为科研教学提供高效可信的协同服务。

摘要: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校园网络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然而各校在构建信息系统时,缺少全局的规划,造成了学校各部门信息系统异构,难以共享,形成“信息孤岛”,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网格服务信息共享系统的方案,将校园内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信息共享。

关键词:网格,校园网,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刘景宜.基于网格服务的中学校园网的研究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6).

[2]黄景廉.钟绍波.基于网格技术的校园网作业服务模型和调度算法[J].计算机应用,2009(01):291-292.

上一篇:球类游戏下一篇:公用事业民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