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要点精辟入里——浅谈解读散文的钥匙

2023-02-13

中国的文学里很早就有了散文的踪迹, 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到了近代, 中国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散文家。如朱自清, 杨朔, 艾青等, 他们的作品, 有的清新隽秀, 有的深厚凝重。这对于后来的散文, 在风格上影响甚远。“形散而神不散”要求有一个宗旨, 即文笔一定要优美, 文章一定要流畅。而风格各异, 加之有的散文很精悍, 寥寥几语, 尽述心事, 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 有的散文很凝铸, 洋洋洒洒, 阐述心情, 作者富有深意, 要结合题目去理解, 才能领悟。这些都给我们阅读散文增加了难度, 难怪有不少同学说:“散文读起来美, 理解起来难, 做起题来得分低。”

阅读散文, 首先必须弄清它的行文线索和结构层次。一般来说, 叙事散文或以人物行状, 或以事件经过, 或以场境转移为线索;议论性散文往往由事物的表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循着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来论事说理;抒情散文则侧重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但文学性散文对读者的吸引力总是来自作者人格与心灵的坦白, 而读者对散文的赏析总是要与作者的情感沟通, 总是要在产生情感共鸣的条件下再产生愉越和快感。而我们要了解散文的线索和层次, 无论它侧重于那种表达方式, 无论它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 我们都必须紧紧追寻作者情感心神的思路, 都必须细心触接作者情感的脉搏。这里还需注意几点:第一, 注意作者情结的隐含,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本是游记, 以行踪为线索, 但解读全文的关键仍然是或隐或现的情节, 作者行文将那种隐隐的而又是深深的孤独与苦闷交融在幽僻环境与美妙景色的描绘之中:他先是“心里颇不宁静”, 接下来是“什么都可以想, 什么都可以不想, ”再后来“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这些便是作者情结之所在, 也是我们了解这篇散文层次结构与思想内容的关键, 在此基础上, 再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 我们便可以了解到作者是在荷塘月色之下寻求一种解脱, 我们也为他那种“淡淡哀愁”的情调所感动了。第二, 注意作者情感的迂回。如杨朔的《荔枝蜜》, 作者通过对蜜蜂感情的曲折变化与层层推进来表现其美好意境的。第三, 注意作者情思的层进。有的散文作者的情感或螺旋形上升, 或波澜式推进, 颇有思维层次, 如巴金的《灯》, 作者先写眼前的灯光和回忆中的灯光给“我”带来光明、温暖和勇气, 再联想到古希腊的灯光和友人投河遇救的故事, 进而说明人世间的关爱和温情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它可以使人们坚强地活下来, 最后回到现实中, “对着山那边笑了”, 表现出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作者的情思就是这样层层推进, 由一个高潮涌起又一个高潮。

阅读散文, 其次要走以小见大, 由实人虚的途径, 这样才能与作者的内心读白产生强烈鸣。郁达夫说过:“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就是现代散文特征之一。”散文题材广泛, 取材自由, 身边琐事, 眼前景物, 个人感触都是作者眼中的“一粒沙”“半瓣花”都可以“见世界”“说人情”。如冰心的《我梦中的小翠鸟》, 记一个“永不忘怀的梦”, 梦见一只极其纤小的却又唱着高亢动听歌儿的翠鸟在向自己这召唤。做梦本事现实生活中小得不能再小的琐事, 但那“绿得夺目, 绿得醉人的小翠鸟”“那高亢的歌声和它纤小的身躯, 毫不相称”的小翠鸟究竟象征着什么, 究竟在召唤什么, 将给我们留下无穷的回味。梦中的翠鸟是一种外向性的寓体, 而她对青春活力、新生事物的热情向往则是一种内向性的精神性的崇高境界, 是一种精神境界上博大与精深。

阅读散文, 再次要注意语言的情致与作家的风格。由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作家风格的不同, 散文语言留给读者不同的情致和兴味。传人叙事, 多用具体逼真的叙述给人“亲历”的兴味。如梁晓声的《普通人》, 写他的父亲当群众演员特认真, 导演要他呆会儿时, “父亲坐得很特别, 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不倚墙, 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 端端地坐着, 也不知已经坐了好久。”此番描写使读者如临其景, 如见其人, 对“父亲”那种认真的责任感不得不油然而生敬意。写景状物, 多用生动形象的描写给人隽丽的美感。如冰心《荷叶》先写红莲, 形象鲜明:“那一朵红莲, 昨夜还是嫣的, 今晨却开满了, 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而当那一朵红莲, 被那繁密的雨点, 打得左右歪斜时, “红莲旁边的大荷叶, 慢慢倾侧了来, 正覆盖在红莲上面”这里作者将自己对母亲无比感激的温馨绵密的情怀融入那明丽生动的画面之中, 给读者一种“满蕴温柔, 微带忧愁”的纯美感受。倾吐胸臆, 多用淋漓尽致的抒情给人酣畅的快感, 如鲁讯《记念刘和珍君》中, 面对现实, 立场鲜明:“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直斥敌人, 泼辣锐利:“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然而我还不料, 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呼告民众, 则痛切淋漓:“沉默啊, 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些慷慨激越的宣泄, 给读者深切感受, 使读者同作者一道去恨, 一道去爱, 一道去哀痛, 一道去奋进。评品人事, 多用委屈含蓄的议论给人幽曲的兴味, 如汪国真《我喜欢出发》蕴涵着人生的哲理:“凡是达到了的地方, 都属于昨天, 那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 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 绊住的不仅有双脚, 还有未来。”流连为什么会成为“羁绊”, 实在发人深省。运用修辞, 多通过神奇精妙的想象给人巧思的奇趣。如何其芳的《雨前》写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 从山谷返响到山谷, 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 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柔之手抚摩它, 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里不仅是以拟人手法春雷唤起春色, 春雨滋润春色, 尤以神奇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切盼甘露来滋润美好事物和新生事物的感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时期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写作技巧探析下一篇:论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热门文章

把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