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环保知识培训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2022-11-03

一、强化环保知识培训

(一)帮助人们了解环保知识培训的重要性

人们对生态安全重视不够。一方面,他们需要加强理解, 提高认知水平。另一方面, 我们的大学主动帮助人们提高对生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首先, 做好基础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人们不重视生态安全的根本原因是对生态安全认识不够。因此, 要加强对人民生态安全知识的教育。这样形成一个天然的环保知识培训教育主体,处处有生态的氛围,学习生态安全的频率就更大,对环保问题了解的也就更多,自然也就会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其次,在现有环保知识培训基础设施的基础上, 尽可能建立一些生态安全的活动实践场所, 避免以往教育对环保理论知识培训的局限, 使人们能够开展生态环境安全实践活动。最后,随着环保实践活动的开展, 并能与课堂所学的环保安全知识相结合,对环保问题的认识更加直观、有效。环保知识培训的实践也可以使人民认识到环保知识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从而感受到环保知识对我们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二)生态伦理环保知识培训

生态伦理教育的发展对人格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 主要是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它不从纯粹的功利性、人性和概念性层面强调环境保护意识, 而是强调人的本质内涵, 全面和切实提高国家的环境意识。人们生态伦理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获取知识, 才能形成正确的理解。我们去探讨问题背后的伦理根源,必然要考虑到环境治理中的公平与公正的问题。应当广泛呼吁和坚持发展“全球意识”,建立全球范围内的伙伴关系,以谋求共同合作来防治环境污染,实现公平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抵制并杜绝公害输出和转嫁危机。同时还应该注重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伦理问题,这之中包括了代际之间的公平和代内之间的公平,如果每一代人在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能够保持资源和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从而保障后代的持续供给,那么“代际公平”问题,就可以通过每一代人的内部的实践来实现。生态伦理学既关系到自然, 又关系到人类, 所以有必要把我们所学的应用起来。学习生态伦理学知识的目的是通过实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学,并逐步将其转化为内在信仰, 养成良好的生态伦理习惯。

(三)生态法律环保知识培训

生态法律意识是生态安全意识的制度保障。只有在相关法律制度健全的情况下, 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的生态安全。健全的生态治理法律法规一方面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化的根本体现。通过法律手段保障环境保护的正常进展, 促进生态治理的规范化进程, 促进相关制度保护下生态治理的逐步协调发展。尽快完善当地生态环境法律制度, 完善法律制度, 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法律指导,约束人们的行为,立足于法律法规, 完善现行环境保护法律中的自相矛盾条款;要加强执法和处罚, 解决对破坏环境行为约束力和惩罚不足的问题。为了加强生态法制建设, 立法机关必须规范立法, 政府、社会各界和公民必须全心全意、全心全意地推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的进程,使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使它们更人为。现阶段, 我们要共同努力,加快完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环境保护体系。

(四)生态保护环保知识培训

生态保护意识是生态安全意识的前提。许多居民没有对环境破坏而产生愧疚的心理感受, 对其他人的环境行为也没有强烈的愤慨。因此, 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意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鼓励人民发自内心地对生态环境产生情感, 注重对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制定和颁布有关生态保护的规定, 以制度的形式建立生态保护的规定, 使人们的生态行为内化, 形成生态意识。要进一步加强人民生态安全意识的培养, 把人民生态安全培训教育纳入今后的发展中去。搞好学校建设规划, 把培养人民的生态安全意识作为学校发展建设的目标。其中一个标准是, 当前高校生态安全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需要借助外部力量, 聘请一些生态专家学者对学校生态安全进行专题讲座。同时, 要充分利用学校生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专家, 积极组织一些生态安全危机专项学习活动。

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一)转变环境保护观念,充分参与国际合作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理念, 内圣外王的价值追求, 于国家层面表现为, 提高自身环境治理能力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帮助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维护环境公平正义。我们应当坚持正确环境伦理观, 认识到人与自然不是绝对对立的两个系统, 而是同处于一个生态整体系统之中, 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地相处, 在满足自身的物质利益需求的同时, 还要兼顾保护环境的责任, 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 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结合我国古代传统环境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西方伦理思想对其进行综合性评价,指出当下环境保护所需要的环境伦理的内部支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具体提出构建生态文明、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所需要的中国模式下的中国智慧。当前形势下,引导树立正确的环境治理理念,必将有效指导人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备的环境治理制度体系,加大科技创新以反哺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参与国际合作并借鉴国际经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构建美丽中国,以科学的中国环境治理模式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智慧。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非中国独有也非中国最突出。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的提出、五位一体格局的确立、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的话语权的增加,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治理方面的一面旗帜。环境问题已经不再单纯是一个经济或社会问题, 而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外交等的综合性的问题, 它具有根本性复杂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基于此, 欲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 在积极的应用科学技术寻求解决途径的同时, 也应当把目光转向意识形态的领域, 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而是要树立整体思维, 注意措施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协调性。

(二)努力培养环保习惯

公民应该自觉地从小事做起, 从自己做起, 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尽自己的一分力量。公民可以从节约水、电资源等方面实践绿色生活。自觉肩负"节俭反浪费"的社会责任, 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树立节俭勤勉的意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应该记住在喝完水后要拧紧水龙头, 在日常洗涤和漱口时要适当用水, 以免浪费水资源。以"光盘行动"为荣, 以"剩菜"为耻,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让我们做节俭勤勉的先锋和传播者, 让节俭勤勉的优良作风在全社会盛行。在出行时, 应尽量选择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 减少私家车的数量, 从而有效地减少交通噪声污染、空气污染, 从而提高我们生活环境的质量, 这也带来了许多好处。加强和深化生态教育功能,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政府实行"绿色办公"。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环保的背景下, 政府应尽最大努力实现无纸化办公工作, "绿色社区"建设势在必行,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大家庭,社区可以通过宣传栏和社区广播向人们宣传环保知识。每个人都必须认识到环境道德的重要性, 把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观念中, 并不断地付诸实践,在正确认识本国国情和实践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有效的融入。

(三)加强国家和学校环境保护参与意识, 建立环境保护培训课程

环境保护知识培训活动的深度往往取决于参与培训的人员和水平。根据一般公众的实际情况, 环境保护培训的受众可分为学生、在职人员和退休老同志等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社会公民,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知识培训活动, 从而达到有序、有序、有效的培训目标, 以及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提高人民生态安全意识,人民生态安全意识的培养, 不仅要体现在课程和教材上, 而且要体现在观念的转变上, 要加强政府和学校对人民环保知识的培养, 要加强人们对生态安全的思想意识, 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 使人们实现生态安全。提高政府和学校的关注度,为了改变过去的观念, 我们不仅要加强校园人民生态安全意识的培养, 而且要与政府一道, 深入、广泛地强化环保知识培训。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环保知识培训教育课较为缺乏的现象, 想要在该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的开展, 可以综合性的考虑高校的课程以及自身特点, 并且将其和生态文明观教育进行结合, 做到一定程度的有机渗透。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程是高校必须设置的课程, 其中《毛概》《思修》《马原》和《毛概》是四大基本必修课程。在以上四门公共必修课中融入生态环境建设是开展工作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将自身的文化资源和底蕴进行充分的发挥, 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生存的角度去对其进行教育,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素养的环保人。相关的课程应该从自身的特点出发, 从不同方面和角度, 互相渗透, 从课堂上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来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在环保知识教育过程之中, 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 课堂的模式也是不容忽视的。想要学生学到知识, 就要在环保知识的教育中, 摒弃枯燥无聊的死板讲授方式, 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 开展丰富的课堂模式, 吸引学生走进课堂, 带着知识走出课堂, 更快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生态环境建设观念。

在加强学校理论教育和培训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应该将生态文明观教育积极融入第二课堂中, 或是将生态文明观作为学生单独考核的一个模板, 规定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课外实践活动或是知识竞赛或是环保手工工艺品, 到梦空间软件也能够精准的考核学生是否参与, 让生态环境建设与时俱进, 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取知识, 完善自我。

三、结束语

当前环境恶化的状况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增长和人民幸福指数的提高,被称为中国的一号问题。唯物史观强调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历史的问题历史地看待,环境问题也应放到相应的历史实践中去考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发展历程。立足于其当时的社会环境,而进一步的分析其环境问题背后的思想根源。今天在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下,总结探析新中国成立后的环境问题并探析其思想根源,有利于深化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认识,有利于更好的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从而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不断完善中国环境治理的模式制度进而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智慧。目前中国环境保护的理念已经基本成熟。但是环保知识培训的实践还在探索之中,到底是什么样的方法路径和手段能够更好地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一切尚需试错和完善。

摘要: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生态环境建设”是当下备受关注的一大话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强化环保知识培训, 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已然成为举全国之力、多措并举努力办好的一件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 经济社会迅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加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围绕环保问题的探索和研究方兴未艾, 强化环保知识培训, 推动生态环境建设迫在眉睫。

关键词:知识培训,环保,生态环境,推动

参考文献

[1] 吴志刚, 樊瑞丽, 常文英.试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04) :77-78.

[2] 张建循.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及环境规划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29) :66-69.

[3] 高韦佳.浅析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16) :11-13.

[4] 焕菊.境外培训, 全面提升中国环保人才素质的有效途径[J].国际人才交流, 2007 (11) :22-2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更昔洛韦伍用复方甘草酸苷对带状疱疹的疗效分析下一篇:保险公司车商业务服务管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