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2022-08-01

第一篇: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树立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新型工业化理念引领现代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从政策、资金、技术和体制等方面,逐步建立科学合理、配套完善的反哺机制。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高效、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突出抓好优势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坚持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强化耕地保护,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认真抓好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涔天河灌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等重大工程,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积极推进粮食优质高产创建行动,重点抓好52个县1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新增粮食产能建设工程、“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力争粮食产量稳定在600亿斤以上。积极对接国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支持优势区域各类基地建设。抓好40个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建设。加快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重点抓好2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建设。实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工程和池塘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工程。进一步优化蔬菜、油料、棉花、柑橘、食用菌等生产布局,加快油茶、茶叶、竹产业发展步伐,培育一批丰产基地县。建设一批园艺作物标准园。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米袋子”、“菜篮子”等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

加快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充分挖掘现代农业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森林生态旅游等新型业态。以长株潭城郊生态休闲农业为龙头,以市州精品休闲农庄为骨干,以特色生态民俗家园为基础,建立完善全省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网络。集中力量加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抓紧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和专项发展规划,力争经过3-5年努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初具规模、初显成效。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一体化发展要求,做大做强粮油、生猪、烟草、棉麻、果茶、水产、竹木、中药材、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构建长株潭都市农业圈、洞庭湖区适水农业带、湘中南丘岗节水农业带和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山区生态农业带为重点的农业主体功能区。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乡镇,建设一批高标准、上规模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以新型工业化助推农业产业化,重点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255”工程。加快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有湖湘特色的中国知名品牌。积极打造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农林业示范县、示范园区,逐步形成区域特色,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升级。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注重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选育、大面积均衡增产技术研究,突破生猪、草食动物、淡水产品定向选育和分子育种技术以及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瓶颈;围绕创新型湖南建设,加速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质能、现代农业装备与制造、农村现代物流等产业的技术创新; 1

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开展以节地、节水灌溉、节肥为主的农业节能减排技术,以种养循环、生物链循环为主的农业循环技术,农业重大灾害防控技术和农业生态安全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两型”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绿色湖南建设,加强主要用材、木本粮油树种良种选育与丰产培育技术及森林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研究,力争在油茶、生物柴油、竹木加工、林下经济等优势领域有较大突破;围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生物育种、生物质能源、生物饲料、生物农(兽)药、生物疫苗等产业的科技制高点,建立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技术体系;围绕改善农村民生,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生态环境治理、清洁社区建设、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技术研究。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十二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有明显提高。

突出抓好农业关键技术攻关。把种业作为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选项目。认真组织实施优质种苗工程,突出抓好以杂交稻、优质稻、杂交辣椒、工程鲫、双低油菜、油茶、杉木、马尾松为主的现代种业技术攻关,继续巩固杂交水稻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优良品种。加强优势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鼓励扶持农业专家领军种业龙头企业。加大对种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品种认定、保护、退出机制。认真抓好超级稻分子育种、生猪产业化、油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农村物联网综合服务科技工程、生物纤维转化生物质能源、茶果蔬加工、南竹、黑茶、藤本植物等关键技术项目的研究和组织实施。从农作物分子育种、特色农产品加工、物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生物农药等领域遴选10个左右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攻关。建立省农业科技创新专项引导基金。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和机制创新。重点抓好国家杂交水稻实验室、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柑橘实验室、茶叶加工国家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建设。完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加强珍稀野生植物、农作物近缘野生种原生境保护,建设一批农业科学数据中心、野外定位观测站、林业生态观测站和检测中心。加快建设省农作物海南南繁育种共享平台、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中心、南方航天育种基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农业气象研究试验,强化人工影响天气科技能力建设。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大力推进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省级科研机构要突出抓好农业、林业、水利、动物科学四大科研机构群等建设重点,市级科研机构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区域性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中心,县级科研单位逐步建设为地方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建立协同创新联动机制,集成优势,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联合攻关。稳步发展农林业技术交易市场。支持民营农林业科研机构发展。完善农林业科研立项机制和评价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以长沙、永州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长沙县、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等为平台,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产学研联盟建设,着力促进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与农业大县、企业结对帮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建设,加强乡镇或区域性农(林)业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等公益性服务。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实施农村科技合作组织推进行动。继续推行农科教、产学研、科工贸紧密结合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鼓励教学科研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开展科技推广,并将其成果作为评定职称的重要内容。实施县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计划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加强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专家服务基地、引智基地和星火产业示范带建设。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扩大科技特派员工作覆盖面。

三、充分运用科技成果,提升现代农业设施建设水平

坚持把水利建设放在农村基础建设的优先领域。全面践行新时期治水方针,加快建立和完善人水协调的现代水利体系,2012年继续实施《洞庭湖区治理近期实施方案》,推进35座大中型水库和1070座小Ⅰ型、1303座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广泛开展骨干山塘清淤扩容和沟渠疏浚,提高现有水利设施的利用率。开展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加快推进民生水利建设,2012年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科学治理农村地区小河道、小流域,加快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330条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和96个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抓好长株潭城市群气象服务保障和气象防灾减灾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快国家超算长沙中心气象远程超算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层社区应急预案,保障应急物资储备,切实提高农业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推进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鼓励供销社、邮政物流、粮食流通、大型商贸企业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物流体系的建设经营。继续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系统农村现代流通主导力量作用,加快构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重点抓好“新网工程”和“网上供销社”建设。逐步建立一批规范的交易市场、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农村超市,壮大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农产品展销活动,重点培育以长沙红星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湖南西部农博会和湖南茶博会为重点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展会品牌,推动农业生产者与农资批发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企业的对接,开展直供直销。逐步规范和完善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流通中介组织。

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充分利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三网融合”和“村村通宽带工程”建设,整合"12316"三农服务热线、"12396"科信通系统、农村远程教育等资源,搭建 “三农”综合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农村信息化服务公益模式,积极开展农村电子社区试点工作,推进科技信息进村入户,积极推进新农村网络及视频建设,加强对“三农”工作的宣传,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的服务。结合林地测土配方系统建设提升林业信息化水平。

加快推广农业机械化。利用我省新型工业化技术成果和装备制造业优势,大力提升农业机械耕种收综合水平。加快农机企业集群集聚发展,扎实推进湘潭九华湖南农业工程机械产业园建设,做强岳阳和株洲收获机械、长沙和衡阳农用运输机械、益阳小型动力与耕作机械、双峰小型加工机械等优势农机产业园。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加快开发适地适用新型农机具。深化农机具购置补贴改革,大力推广水稻等主导产业所需的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农机化技术,重点推广水稻集中育插秧、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利用生态环保节能新技术,加强对林地、湿地及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和修复,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加快推进石漠化、崩岗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抓好环洞庭湖区和“四水”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2012年完成规划营造林602万亩。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生态公益林保护、防护林体系、自然保护区建设。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创建一批绿色生态城镇、绿色生态乡村,提升生态文明

水平。加快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完善森林防火工作预警预报,提升防火、灭火技术装备与水平。加快农村新型能源推广应用,突出抓好大中型沼气、太阳能、污水净化处理等生态节能工程,2012年新建10万口户用沼气池。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广使用有机肥、高效低毒低残农药、可降解农膜和秸秆还田。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体系。严格控制城镇和工矿企业“三废”对农村的污染,加强重金属污染产地改良与修复,继续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逐步改善农村环境。

四、着力用科技武装农民,全面造就现代农业人才队伍

大力培养新型农民。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重点,大力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农村经营管理技术、农村信息化技术、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速实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实用人才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村信息化骨干队伍培训工程和“雨露计划”扶贫培训,重点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种养业能手、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农民企业家和农村高技能人才。设立全省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专项资金,认真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和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

加快培育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引才工程和科技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向农业农村倾斜。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培育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大力推进省部共建高等农林院校,积极参与国家卓越农林教育培养计划,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提高涉农学科(专业)的生均拨款标准。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力度。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和科技副县长计划。实施更加开放灵活的现代农业人才激励政策,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价标准,注重工作业绩和实效,鼓励科技人员在生产一线从事农技推广和创新创业。

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制机制。认真落实《湖南省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以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科教中心、就业培训中心、职教中心、技工学校、农村基层服务站、农村远程教育网点为依托,统筹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农业科技教育、成人教育和农民终身教育等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引导教育机构、企业、科研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培训。扎实推进全国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全国现代农业(湖南)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国有与民办相结合、企校合作、工学结合、灵活开放、有特色、多元化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引导同一地区教育培训机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五、坚持科学统筹谋划,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速实施统筹发展战略。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力构建新型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均衡配置。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促进农民向社区有序聚集,土地向经营大户等适度集中。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公共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水平。抢抓长株潭“两型社会”

试验区、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小城镇。按照省城镇体系规划要求,积极做大做强县城和中心镇,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美、品质高、综合承载能力强、有特色的精品小城镇,建设一批绿色社区,使之成为向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中心。积极支持城镇规划和城镇扩容。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构建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有序转移。

促进县域经济加速提质。坚持将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富民强省的重要支撑,着力推进县域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重点推进产业园区与重大项目建设,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围绕县域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培育一批经济总量过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经济强县市,激励有条件的县市入围全国百强和中部百强县市。努力激活县域各类创业资源,鼓励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切实落实扩权强县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分类指导,对增量与存量一并进行考核,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提高新农村建设示范水平。稳步推进“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工程和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统筹示范工程,分类指导,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推进连片示范、联镇示范和跨区域示范。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市区率先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支持冷水江市试点和省第三轮示范镇建设示范工作。加强示范区的现代农业建设、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和村级管理。积极推广攸县镇村同治经验,以点带面,努力提高全省新农村建设水平。

扎实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逐步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继续把湘西自治州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加大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力度,明显改善连片特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切实抓好24个少数民族县高寒山区农民脱贫解困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与农村社会保障两手抓,促进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2012年直接帮扶贫困农民80万人。注重标本兼治,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施精细化管理,逐步建立健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切实关心支持特殊困难群体的扶贫济困工作。认真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2012年完成1万人避险安置任务,妥善解决搬迁移民后续发展问题。2012年完成1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解决好林区林农、农垦企业职工生活困难问题。

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努力提高“三农”工作水平

切实加强领导。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县市区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涉农部门各司其职的管理体制机制,在干部配备、政策制定、财力投入、工作部署上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注重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把握发展规律,加强政策研究,破解发展难题,努力提高“三农”工作水平。对各市州、县市区分管“三农”工作的党政领导进行分期集中培训。

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的长效增长机制。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

政府在农业投入上的主导作用,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新增财政“三农”投入部分用于公益性、基础性领域。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严格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规定,对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整合资源,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广开门路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发掘优势农业农村资源,积极推进农业龙头骨干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创投基金。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建设,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加强沅陵县国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试验区工作的组织协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建设。

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久不变,进一步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包括农户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财政适当补助工作经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搞好国有林场改革整体推进全国试点省建设。继续推进水利改革试点。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点培育100家省级示范社。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积极稳妥开展乡村债务化解工作。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培养一支带富能力强的村级干部队伍。加快完善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机构、村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村务公开,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逐步建立农村资产资源交易、财务管理和廉政监督平台。建立健全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和应急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三农”工作督促检查。尽快建立和完善“三农”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三农”重大决策、重要措施、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的督促检查。加强农民负担监管,严格实行农民负担重点县监控工作,对连续三年列为省农民负担重点监控县的党政一把手实行问责,确保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到位,确保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实效。

第二篇: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热点材料1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于2012年2月1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热点材料2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制,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热点材料3

一袁隆平再创超级稻记录

2011年9月19日,农业部验收组公布,袁隆平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据了解,实现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

1.科技——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人类社会的每一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高科技企业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 1

业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3)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往往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天,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促使经济飞速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为第

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

3.科技兴农

科技兴农即把科学技术具体运用于农业、农村、农民,以解决“三农”中的实际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民增收。具体措施主要有:

(1)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抓好农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和相关机制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2)引创结合,加大特色农牧业和新农村建设相关科技攻关。

(3)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

(4)加强科技管理机构建设,完善科技管理体系。

(5)加强农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劳动者素质。

(6)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

(7)大力组织实施品种优化工程与技术更新工程。

(8)加快农业科技载体建设。

(9)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想想答题思路

一、选择题

1.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是因为()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②当前的国际竞争,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③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④科学技术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思考提示】通过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是因为可以判断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的认识。①②③都符合题意。④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发展才是解决好中国所有

问题的关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2011年9月19日,农业部验收组公布袁隆平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据了解,实现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这说明()

A.我国已经迈人发达国家行列

B.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往往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c.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D.创新能力决定国际竞争力

【思考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材料通过科技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说明了科技的重要性,因此,只有B项符合题意。C、D.项虽然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合,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我国国情。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3.尽管农业科技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逐年提高到目前的53.5%,但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一80%的水平。上述材料说明()

①我国整体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②必须坚持科技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③我国还没有实现小康生活④国家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思考提示】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本身体现出的道理是①透过①可以给我们的启示就是②④,从国家的角度说明我们的做法。.虽然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但我国已步入了小康生活,只是低水平、不平衡的小康。所以③的说法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

4.2012年2月12 F×中国经济时报》发表;《再创农业农村发展新辉煌》的文章。文章指出:农业、农村、农民,被党中央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9个“一号文件”重农兴农、强农惠农。“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业不强,中国不强。”十六大以来,中央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集中力量办了很多事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大事、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好事,很多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粮食连年增产,收入连年增加,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三农”工作连续迈上新台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1)请你回忆:结合身边实际,说一说我国农村都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2)请你思索:党和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3)请你献策:为继续保持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势头献计献策。

【思考提示】第一题开放性较强,可围绕衣食住行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符合题意即可。第二题可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题开放性也很强,可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可结合衣食住行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和睦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正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③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④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⑤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重视科技和人才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走科技兴农之路等。

第三篇:关于我县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

调研报告

中共双牌县委党校 何霞云 2014年1月22日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减少环境污染、确保食品安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本人就我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

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是我县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来,我县农业科技工作以发展特色农业为抓手,以支持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创新农业为重点,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县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农业育种出成效

我县在育种方面的创新是颇有成效的。改制后的县种子公司(现为湖南阳明种业),是我县具有县级制种资质,注册资金500万元,年自繁自制杂交水稻种子2000余亩、产量达200万公斤的制种企业。种子公司成功选育出了高产优质杂交晚籼迟熟组合益优701,获得了2011年永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

(二)耕地基础数据库建设得实绩

测土配方施肥关键的问题是测土,我县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将全县各村组各个土种取样5000多份,进行分析化验,前后取得了8万多个数据,基本完成了全县耕地质量数据库和测土配方施肥应用数据库系统建设任务,可为有效指导全县农民实行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三)农业科技企业和龙头企业谱新篇

十一五”以来,我县围绕特色农业,加强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目前有1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其中2013年就新增5家。一是壮大龙头企业新块头。通过合作、引进、推广、转化,有力的促进了我县优质稻、金银花、剁椒河鱼、生态茶叶为主的加工企业不断壮大,集群效应明显。二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跃上新台阶。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发展东安特色农产品。两年来共引进农产品新品种技术203余项,培育了江村剁椒河鱼、“塔山婆婆”茶等知名品牌,企业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0余万亩,农民增收成效显著。近3年依靠科技进步为农民增收达到了1.7亿元以上。科技进步对农民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5%。

(四)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具规模

据了解,我县已成立了牲猪养殖 、竹鼠养殖、农业机械服务 网箱养鱼、立群水果、绿香源茶叶等农村专业合作社79个,通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服务,有效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现代化程度,同时带领农民学用科技,拓展产业和市

2

场,促进了增收。例如,双牌县日鑫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会员引进养猪新技术、新品种,为会员免费提供养猪技术培训,提供养猪技术信息,提供牲猪销售服务。大力普及科学养猪技术,为广大养猪大户提供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反映国内外的原料、牲猪、疾病预防等信息,有力推进了我县牲猪产业的发展。到2012年底,该协会吸纳会员118名,完成销售收入1000万元,实现利润250万元。为我县牲猪产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五)科技队伍培训及建设获实效

全县17个乡镇已建成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农机站、农科教中心等农技推广机构85个,有各类农业科技推广从业人员94人,借助于上级建设项目资金,建设了一批标准化农技站,添置了仪器设备,有效地改善了办公条件,提高了服务能力。科技信息、培训、服务体系已经基本覆盖全县各乡村。对乡镇涉农技术站强化了制度管理,建立了科技内部管理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和业务知识更新培训等制度,稳定了队伍,调动了基层涉农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近三年来,全县举办各类科技培训讲座300多期,培训农民2.3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余万份,培训各类种养能手和“土专家”、“田秀才”、科技带头人1.2万人次,发布农业科技信息1.4万条,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成果207项(个),农作物良种率达97.5%,农产品优质率达80%以上。全县实现农业科技贡献率50%以上,2011年,该县被评为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 。

3

二、我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经费短缺。由于县级财力比较薄弱,资金投入力度有限,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宣传培训、设施添置、交通通讯、试验示范等运转经费短缺。加之农业技术人员工作辛苦,待遇低、生活清苦,部分农业技术人员思想不稳,情绪不高,严重影响了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

(二)人才短缺,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科技队伍综合素质,我县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①经费不足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少,自身素质难以提高。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待遇低,工作又比较辛苦,很多专业技术骨干想方设法进入了公务员队伍。③近十年来,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由于编制体制经费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吸纳一个正规农业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④没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被安排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队伍中来(如每年要安置一定的退伍人员和其他单位改革分流的富余人员)有些乡镇农技部门都存在编制空缺现象,主要是受到事业单位逢进必考政策限制,新人进不来,农业科技人员断档较为普遍,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三)条件艰苦,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技术部门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陈旧、办公条件简陋、基础科研设备匮乏

4

的突出问题。全县17个乡镇农技站,其中8个农技站自有站房;9个乡镇农技站暂无站房,靠租房办公;乡镇没有配备必需的交通、通讯工具,配备的检测仪器设备也不齐全,难以胜任当前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影响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用的发挥。科技服务手段落后,创新方式不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联合协作不够,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创新不多,仍停留在办班培训、技术咨询、印发材料、示范带动等基本层面上,科技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要。

三、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我们认为,完善我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在创新服务体制上有新突破。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高效协调的农业科技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由科技局、科协、农林、水利、渔业等多部门组成的农村科技协调小组和协商制度,对全县农业与农村科技重大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在目标、思路、措施各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信息与经验充分共享,形成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的政策制度。要根据我县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制定相应政策,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力度,广泛应用好科技资源,着力解决特色产业优质要素“瓶颈”问题。要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制

5

度,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工厂化设施农业与科技信息化系统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与产业化开发,进行技术集成和应用示范。每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原则,选择扶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力争有所突破,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项目的经济带动效应。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办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站、开通科技服务热线、三农服务热线和“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同时利用简报、黑板报开展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专家咨询的服务作用。

(二)要在增加投入上有新举措。一是县财政要逐年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GDP的比例逐步提高,保障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经费,确保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要从发展农村经济,保证粮食安全,破解“三农”难题,保持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与繁荣的战略高度,将农技推广这项基础核心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及时帮助解决农技推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农技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强化农技工作绩效考核,实行农技员农技推广工作绩效与工资挂钩,确保农技推广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见证到农技推广带来的更多实惠。二是尽快落实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建设项目财政配套资金,立即着手17个乡镇农技站条件设施建设,使

6

其办公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保障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能够有履行公益性职责,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

(三)要在加强队伍建设上有新方式。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细胞,他们的活力决定农业科技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县委县政府应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的业务骨干。坚持选贤任能原则,形成竞争机制,调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生活待遇,改善其工作条件。同时要重视补充新鲜血液,通过公开招聘,把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进农业科技人员队伍。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鼓励通过自学、进修深造和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重视农业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定向委培等形式,解决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工作绩效与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福利补贴挂钩,对有突出贡献者政府应给予重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方式积极吸引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与农业企业和镇、村农户进行科技合作,普及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四)要在农民科技培训上有新提高。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心,本着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原则,充分动员和利用一切培训资源,以乡、村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出

7

发点,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总目标,以科技进村入户为突破口,将农民科技培训贯穿于农村工作的始终,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重点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生产技能、从业能力和经营水平,着力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入户率。

第四篇: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xx市农业局

(二00六年六月十八日)

建设现代农业,是十六大报告关于“三农”问题论述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我市农业的

主攻目标和发展方向。xx是农业大市,人口850万,仅农村人口就有650万,所以农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实践证明,传统农业很难适应市场需求,更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精耕细作就是传统农业的误区。精耕细作对推动种植业发展功不可灭,它是传统农业中的积极因素。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农业仍不可能抛弃精耕细作。因为,挑战传统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要优化区域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品质,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增加附加值,提高效益。农业效益与产量、品质、市场价格成正比,精耕细作能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收益,所以精耕细作仍适用于现代农业。

(二)以粮食多少衡量是否现代农业。诚然,传统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但挑战传统农业不等于不要粮食生产。而是把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种植方式、新的经营机制、新的工作方法,注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运用现代工具、现代技术,提高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大力发展优质稻、反季节菜玉米,走加工、贮藏、包装上市的产业化经营之路,提高附加值,增加收入,仍然是挑战传统农业。是否增收是检验挑战传统农业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三)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农业普查,全市农民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2.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3.6,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7,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9。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0.17,低于全省0.2的平均水平,同时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中,大部分属于产中服务型人才,缺乏综合性、多学科方面的知识,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农技服务机构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个别县市(区)最基本的办公设施不全,特别是乡镇农科部门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更为简陋和落后,难于适应新时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需要。

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主要有那些内容

(一)更新传统的思想观念。就是挑战自我,打破禁固,彻底摒弃旧的农耕文化,摒弃长期以来沿传下来的固有的习惯,树立大农业、现代农业的观念,树立为卖而种,为赚而种的观念,既要优化品质、提高种植技术,又要注重市场,着力包装、运销、加工业的发展。全面推进“五个转变”,即以增粮为主向以增收为主转变;以增量为主向以提质为主转变;以小而全为主向以大而专为主转变;以抓生产为主向以抓销售为主转变;以抓农民为主向以抓业主为主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方式的根本变革。

(二)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主要包含传统的生产目的、传统的经营机制、传统的种植结构、传统的栽培模式。传统的生产目的,是以自给自足为主,要打破自给自足经济,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挑战传统的经营机制,就是在坚持以户营为主的家庭承包责任不变的前提下,放活土地使用权,促进生产力发展。传统的种植结构,是以粮食生产为主,它解决了吃饭问题,但难以使农民致富,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彻底改变单一粮食结构,优化品质。传统的栽培模式,是以种植业为主,既要利用设施栽培、大力发展不同茬口、不同时间的反季节作物,又要推进节本降耗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商品化处理程度,推进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三)改变传统的工作方法。传统的工作方法主要表现为:按步就班,缺乏创新意识,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大部分农村交通闭塞,文化层次低,信息不灵,反应迟钝;农业工作者知识老化,观念存旧。要用抓工业的方法抓农业。立足“三新”(新思路、新机制、新跨越),突出“三优”(优化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加速“三调”(农业产业结构调优、调强、调快),着力“三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对GDP的贡献率、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推进“三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

三、如何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突破思想观念。立足xx实际,推动农业产业化,加速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突破抓传统农业固有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协调发展,市场导向,业主开发,规模经营,产业化推进,超常规发展的观念。牢固农业、工业

“一盘棋”的思想。制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以农业为主的加工业滞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可推进工业化进程,又能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城市现代化,实现财政增效,农民增收,城市增容。为此,要把走活农业、工业“一盘棋”作为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指导思想,把大力发展资源型深加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立市产

业,做到旅游活市,产业立市,商贸兴市。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强化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农业投资,完善办公设施。整合社会办学资源,依托“绿证培训”、“阳光工程”下大力抓好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更新观念,打破传统农业的习惯力量。

(二)突破经营机制。要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和推广放活土地使用权的运行机制。大力推广农业“业主”开发。“业主”开发对农民有“四增”(增加了一笔固定收入、增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务工收入、增加了学着干的知识),缓解了政府“四愁”(愁项目、愁技术、愁资金、愁市场)。它不仅稳定了农村的基本政策,而且放活了土地使用权,能有效地加快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进程,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挑战传统农业的最有效形式之一。要在保护农民利益,尊重农民主权的前提下,全面推广。要加强领导,把“业主”开发作为农业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出台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建立领导联系“业主”制度。组建农村土地信托公司,通过托管、租赁、收购土地经营权等方式,将农民耕种的土地、农村荒芜、闲置土地以及“四荒”地集中起来,由公司自主经营,采取转租、入股、拍卖使用权等方式给业主成片开发,或按规划返包给农民耕种,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农业科技人员结合“百万科技专家服务三农”活动,下乡入户,积极鼓励他们送知识送文化的同时,有条件在开展租赁承包,推进业主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三)突破结构调整。一要突出重点产业 (十大类)。要下决心调减效益低的部分粮食作物,大力发展。二要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发展生态林和以xx酥梨为主的经果林,发展生产基地。

(四)突破科学技术。与河南省农大、农业科研院所、xx市农科所联姻,积极引进、创新技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一是突破增产技术。大力推广适用增产技术,努力提高单产。二是突破增质技术。大力推广名特优新稀优质良种和优质技术,全面优化农产品质量,建立主要农作物、水果引种圃、观察圃、繁育圃,积极引进、试验、示范优质品种,确立适合当地种植的名、特、优、新、稀品种。建立无农药污染、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突破增效技术。传统农业最明显的特征是生产技术落后,以自给自足为主,农产品的生产链较短,贮藏、保鲜、包装、加工等后续链严重滞后,因此,必须由抓生产为主,转向生产、销售并重,大力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业、运销业、加工业,同时要充分利用自然、历史优势,创建、登记注册系列名产、名品、名牌,逐步形成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效。

第五篇: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综合新华社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综合新华社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1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文件包含“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等六个部分共23条。

大幅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文件指出,必须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文件提出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文件确定,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

文件指出,统筹规划全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推进全国性、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

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准确把握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六部分

●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 ●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1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文件包含“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等六个部分共23条。

大幅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文件指出,必须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文件提出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文件确定,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

文件指出,统筹规划全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推进全国性、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

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准确把握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六部分

●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 ●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推荐挂职干部理由下一篇:统计工作基础知识